時間:2023-08-12 09:04: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旅游管理的課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前言
“互聯網+全域旅游”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全球旅游業正經歷全新變革,旅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區域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帶動促進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從半軍事化、拉練式、追求多看景點的觀光旅游轉變為追求“舒適靜謐”的休閑度假旅游。
二、現階段高職旅游專業課程體系錯位分析
(一)課程設置無法適應旅游崗位能力需求變化
“互聯網+”模式帶來了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出現了旅游電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和銷售方式;互聯網信息搜索、預定、結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顛覆傳統旅游企業的營銷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方式,實現消費升級。現有旅游企業熱切需要既擁有專業技能,又通曉互聯網、物聯網、自媒體平臺運用的復合型人才,而現有課程體系基本沒有涉及這些最新知識,無法滿足崗位能力要求。旅游業對人才崗位能力的需求變化見表1。
(二)課程體系斷層和重復問題突出
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學進度、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高職旅游課程設置涉及到營銷知識的課程只有《旅游市場營銷》1門,課程體系的斷層不能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營銷手段多樣化和營銷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識點在不同課程的機械重復描述,跨學科屬性導致的對同一知識點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學內容的重復,導致學生思想變得僵化,厭學情緒嚴重,教師負擔增加。以《旅游學概論》部分知識點為例,重復情況統計如表2。
(三)理論和實踐操作課程設置比例失調
現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數沿襲了本科學科教學體系,涵蓋了基礎理論、經濟管理學科基礎理論、旅游學科基礎理論、旅游學科專業理論等幾個層面。這樣“厚基礎”的課程設置占據了大量的理論教學學時,使實踐實訓課時大為縮減。很多院校雖然制訂了實踐教學計劃,但出于實訓場地不足、經費支出高、技能型師資匱乏、擔憂學生安全等多種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學實訓學時開出率嚴重不足,這和職業教育提倡的“輕理論、重實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四)課程設置缺乏時代感和前瞻性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域旅游的推進,對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產業涉及面廣、職業崗位多,社會所需的是復合型人才。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在線旅游體驗、在線旅游企業運營分析、旅游行業大數據分析等教學內容基本空缺,人才培養難以應對智慧旅游時代的到來,勢必造成畢業生就業口徑狹窄,用人單位評價較低。
三、“互聯網+全域旅游”視角下課程體系優化對策
(一)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施人才培養的支撐,決定著人才能力培養的高低。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表現為: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學科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冗雜等。以專業課程內容知識點重復為例,可將《導游業務》內容整合到《模擬導游》課程中,《模擬導游》課程中增加智慧景區的應用,注重導游員角色的轉變與能力的提升,實現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轉變;在“互聯網+”的自媒體時代,如《旅游市場營銷》課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體營銷的內容,增設網絡營銷、移動APP等內容;將智能停車、景區容量控制、環境監測、電子票務等智慧景區管理方面的內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課程中.
(二)重構基于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
鑒于“互聯網+全域旅游”時代的旅游工作崗位發生了變化,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要求,在對典型工作任務進一步分析基礎上,構建新的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來優化課程。依據以下7個行動領域,遵循認知學習和職業成長的規律,將其轉換為崗位基本領域課程、崗位核心領域課程、崗位拓展提升領域課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關系設計、序化學習領域,進行課程設置
(三)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實現“線上+線下”體驗式教學
教師作為體驗式教學的實施者,應改變傳統觀念束縛,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優勢,重新組織教學資源,力求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建設教學云平臺,給師生提供另一個交流學習、交流互動、共同提升的平臺,巧妙地將課堂交流時間延伸到課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記載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效率;利用學生網絡學習痕跡,匯總出大數據,掌握學生學習薄弱點,在教學中加以改進,實現知識結構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豐富課程教學,實現工學耦合
企業的經驗主義制約了專業知識轉化為教育資源,現有專業課程設置與企業所需人才能力脫節,加強校企合作勢在必行。課程建設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如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開發崗位課程,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如職業標準、技術標準、教學文件、數字化教材、虛擬教學軟件、教學課件、業務流程、企業案例、實訓視頻、習題庫、試題庫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學生校內實訓一律按照工作崗位工作要求,將學校學習和工作崗位深度結合,可將企業文化融入教學、實訓、管理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通過系統化地設計學習情境,采用行動導向教學和企業見習、工作過程參與、企業頂崗等方式,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實現工學耦合。
(五)課程設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職院校作為地方性高校,辦學宗旨一般是“立足當地,輻射周邊”,服務地方經濟成為其重要職責。把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識和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內涵,可起到強化當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課程體系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絲綢之路沿線省份學校可加開有關“絲路文化”課程等,為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四、結語
“互聯網+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機。通過學生、學校和企業多方努力,加大課程體系改革力度,優化課程體系,方可實現旅游職業教育的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磊.崗位群視角下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25-27.
[2]羅麗麗.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理念研究[J].經濟師,2014(3):243-245.
1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總體就業需求與困境
1.1旅游人才有效供給不足
通過相關統計得出,在2013年我國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開設旅游專業,共有49.44萬的在校生,與2012年相比數量有著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計有138所的學校停止了旅游專業課程,8.18萬人的減少。當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夠充分、全面的對旅游企業人才的需求進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業的本科專業人才占到總數量的20%,造成了旅游專業人才的嚴重流失。同時旅游行業也有著自身的一些問題,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強、隊伍穩定性差等問題,給旅游行業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2旅游人才整體素質偏低
我國近些年來,旅游人才整體素質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專業很少有學生選擇。例如在2010年安徽省院校就業中,研究生學歷以及本科學歷的人數最少,分別占到總人數的0.83%與6.67%,而大專學歷人數最多,占到了總人數的額92.50%。在今后的發展中,若是不能夠有效的改變這一狀況,將直接制約旅游行業的發展。
1.3旅游人才專業化程度不高
在當前旅游行業人才結構當中,缺乏專業性人才,例如缺乏對國際市場十分熟悉的專業人才和職業經理。而近些年來,旅游行業快速發展,不斷推出了一些高端的產品,相應的人才顯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業,其旅游科研人員、策劃規劃設計人員、電子商務人員及其的短缺,數量只分別占到總數量的0.09%、0.71%、0.44%,同時智慧旅游人才、溫泉和度假區管理人才、小語種導游員、市場營銷人才、文化體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匱乏,嚴重影響了旅游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1.4本科層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優化
在旅游專業師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近些年來,院校招生規模不斷地縮小,致使相應的師資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師在評職的時候大多都是初級和中級,影響了院校旅游專業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專業教學當中,通常都是通過理論教學的方式進行,沒有充分與實踐相結合,造成了學生畢業后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就業需求現狀分析
2.1調研對象及實施過程
筆者以所在的石家莊鐵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對學校2009、2010、2011、2012、2013屆畢業生進行了調查,主要是通過QQ、郵件等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287份問卷,其中223份有效問卷,達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屆畢業生43人進行調查中,實現就業的人數為33人,其他,包括繼續學習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沒有了解到具體的分布行業,需要后續統計。
2.2畢業生就業崗位需求分布
2.2.1“非本行業就業”現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來旅游行業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莊鐵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存在嚴重的“非本行業就業”的現象。從中可以看出,這幾屆畢業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業內就業。當前旅游企業向外界招聘的旅游專業崗位層次較低,也沒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薪酬也較低,致使旅游專業人才轉向其他行業,而對旅游行業產生抵觸。這種“非本行業就業”的現象造成了人才的極大浪費,學生也浪費了幾年辛苦學習的知識。
2.2.2傳統旅游業態是就業主力軍,新型旅游業態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業就業中,傳統旅游行業是就業的主力,包括旅行社業、飯店業、景區、餐飲業等。而隨著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畢業生越來越多的選擇在線旅游咨詢、旅游規劃、旅游策劃等崗位發展。
2.2.3行業內就業比率大幅提升
旅游專業畢業生在本行就業率也逐漸增高,通過分析可知,2009年的行業內就業率為16.7%,2010年為19.5%,2011年為31.7%,2012年為33.3%。而石家莊鐵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也積極的一些教育活動,例如旅游企業進課堂等,強化了旅游專業學生對于旅游行業的了解,對于旅游行業發展方向的認可,有助于提升旅游專業畢業生行業內的就業率。
3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策略
在旅游專業教育當中,課堂設置應當以提升學生工作能力為目標,以就業崗位需求為標準,通過崗位的具體需求來設置相應的課程。這就需要學校對于旅游行業的發展動態進行實時的了解,并進行準確的預測,然后結合學校的基本情況對課堂體系進行優化,提高旅游專業的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就業。
3.1強化學科特征,提高學生基本素質
石家莊鐵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應當針對近些年來旅游行業的發展,設置了一些通用性、綜合性的課程,以提升畢業生對于崗位的適應能力,為旅游行業培養通用性、綜合性人才。作為管理學的一級學科,旅游管理需要強化力度,大力加強管理類課程的設置,使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以及理論有著充分的掌握,培養學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到與社會的需求相適應。在課程設置時以國家頒布的相關標準中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要求為基礎,合理的進行基礎課程的開設。
3.2結合行業特征,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在具體旅游工作中,其較為復雜,專業性、綜合性都較強,并且涉及到多個行業,因此滿足學科交叉的需求是旅游管理課程開設的基本要求。在具體課程開設中,需要以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中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為基礎,合理的進行其他課程的開設,包括旅游經濟學、旅游學概論、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心理學、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論、旅游商務英語、現代服務業管理等。同時需要實時關注旅游行業的具體發展,根據企業的需求對一些課程進行強化,增強培養力度。
3.3聚焦地方特色,加強文旅人才培養
河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旅游行業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國家的一些政策扶持促進了河北省的旅游業發展,尤其是向著文化旅游方面的發展。因此學校應當結合河北省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針對河北省歷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門對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河北地方史地、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文化旅游與遺產管理、民俗旅游開發、文化產業概論等課程的開設力度,加強地方性人才的培養。
3.4順應市場特征,加強企業人才培養
隨著河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開發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受到廣泛認同,政府引導、企業操作已成為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結合旅游產業市場化的需求特征,應該加強適合于企業運作與管理的管理人才培養。具體而言,除開設管理學基礎課程之外,還應該加強與旅游企業特征密切相關的課程,如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旅游企業運營與管理、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同時結合旅游市場新的變化,加強學生對于社交媒體等諸如微信、微博、社交軟件等知識和使用能力的培養;另外應該加強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指導學生創新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4結語
我國旅游行業近些年來發展迅速,為國家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當前在旅游行業人才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制約了旅游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作為院校應當積極的了解旅游行業的動態,調整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使人才的培養能夠滿足旅游行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旅游行業人才的培養做出更大的貢獻。在具體課程設置時需要了解旅游行業發展的基礎上,對于行業崗位的相應要求進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為課程優化的基礎,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夠順利的就業,能夠為旅游行業的發展奉獻力量,促進旅游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王雅軍 單位:石家莊鐵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本研究采用質性方法,分兩個階段展開。第一個階段,為了解旅游本科專業課程結構,根究中國國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國旅游教育機構統計報告》,選定61所在2000年前設置旅游學院的大學為研究樣本,從這些大學官方網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學大綱,根據Ring[5]與吳必虎和黎筱筱[6]的學科分類對48份旅游教學計劃進行內容分析。第二個階段,為理解中國旅游管理本科課程設計過程及面臨的問題,對資深旅游教育者進行深度訪談。首先根據國內外文獻設計訪談提綱,涉及專業發展歷史、課程開設狀況、課程評估機制、專業之間的異同、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根據大學旅游本科專業開辦的歷史、學界認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區域分布選擇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廣州、重慶等地區10所大學作為便利抽樣的樣本。首先通過郵件寄發邀請信給這10所大學的旅游學院院長,邀請他們本人或指派一個合適的人接受大約45分鐘的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有7個大學愿意接受訪談。本研究所有受訪者均為在旅游領域有十余年教研經驗的教授,都參與過或者現在仍直接參與所在學院的課程設計,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訪談仍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獲得受訪者同意后進行了錄音。訪談結束后立即對訪談資料進行第一輪的手工編碼,把編碼的結果與謄錄好的訪談文稿發給受訪者進行審查,對經過審查的資料進行第二輪的編碼作為最終分析使用。深度訪談的同時收集7所大學旅游專業教學計劃,旨在比較他們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組成方面的異同。
二、實證結果
1. 旅游本科課程的構成與培養目標
我國旅游本科專業課程的內容構成主要分為三大塊――管理課程、旅游課程與會展課程(見表1),其中管理課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中,管理課程所占比例達42.8%,所有6個酒店專業中所占比例達到73.8%,10個會議經濟管理專業中所占比例為32.8%。像飯店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管理學、餐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危機管理與財務管理等都歸為管理課程。同時,旅游規劃、旅行社管理與生態旅游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為旅游業方面的,其旅游課程在課程總數中所占比例各為53.7%、34.8% 與 88%。但是即使這些課程在旅游課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學科,比如旅游規劃專業開設的區域旅游規劃、城鄉旅游規劃與計算機扶助旅游制圖,生態旅游專業開設的旅游生態學、旅游景觀生態學與旅游林學等課程。由于中國旅游管理專業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工商管理一級學科所要求開設的核心課程必須開設出,所以管理類課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紀90年代國家鼓勵發展旅游教育,一些歷史、地理、語言、社會學等學院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并促進學院創收紛紛開設旅游專業,盡管專業名稱相同,但是他們的師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這樣就使某些專業開設的課程具有明顯的原有學科的痕跡。由課程大綱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會議展覽與獎勵旅游是中國旅游本科教育中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所有旅游專業中占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5.6%。
旅游本科課程培養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種類型――溝通技能、服務禮儀與計算機使用,還有少量的學校培養攝影、茶道與自我閱讀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個人技能,比如個人發展、跨文化交流、團隊工作與問題解決能力、社會與個人責任方面的知識很少出現在課程計劃中。其次,旅游本科課程強調語言能力。不管在中國還是其他很多國家旅游課程中都強調語言能力,絕大部分專業都至少提供一門旅游專業英語課程,有些還提供第二外語作為選修課,種類廣泛的語言課程也支持了強調外語的觀點:很多大學提供涵蓋聽說讀寫至少2個方面的英語課程,有些甚至還把口譯作為主要選修課。另外,中國旅游課程對科研方法訓練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獻,其他兩所是研究方法與設計,在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1.3%。研究方法課程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國旅游本科教育中對科研訓練的不足。
2.旅游專業課程設計過程
有4位受訪者說他們有一定的規定,隔年修改教學計劃并且當準備開設新專業或方向的時候或者增刪課程的時候需要經過一個組織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學院院長與教授組成一個教學委員會,當決定修改專業計劃的時候就召開一個會議。有時候,當教師希望開設或取消某一課程的時候,他(她)要提交一個論證報告或申請,并且由教學委員會討論。教學委員會把會議決議上報給校教學委員會以表明接收了這種修改。另三所大學的受訪者說,盡管當他們決定修改教學計劃的時候有一定的程序執行,但是往往由院長或教學院長基于他們個人對旅游業發展變化的認識或教學需要進行修改。
對課程設計過程的訪談結果顯示,政府與教育者是課程的決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課程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業界、在校學生或校友――偶爾參與這個決策過程。只有一個受訪者提到他們當開始開設一個新專業高爾夫球管理時試著探尋業界的期望并且與業界人士進行溝通,并且最終從這種溝通中獲益良多。因為他們認識到業界對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運動管理的知識而不是操作知識,否則基于當前的師資與現有資源他們不可能獲得這種認識并且不符合學院既有的教學與研究方向。最終學院考慮到現有的體制與教學資源把業界需要的高爾夫球管理變通為俱樂部管理。三個受訪者承認在現有實踐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關者也很少能夠參與課程設計過程。另一個受訪者反映,公立大學甚至沒有認識到諸如業界和學生也是利益相關者。因為官方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評價準則幾乎是純學術的,旅游專業也無不例外,即使旅游學被認為是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并且需要與實踐緊密聯系。
3. 旅游本科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
首先,缺少旅游課程評價與總體質量標準。當問到對中國旅游本科課程的評估與質量標準時,受訪者說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旅游課程的相關標準。
其次,師資緊缺,實習機會缺乏。師資緊缺是7位受訪者共同反映的問題,由于沒有合格的教員,一些想開設的課程沒有開出來。另一個例子就是由于師資缺乏,一名講師一個學期主講多門課程,即使有些課程脫離了他們的學術專長。對教師學歷的高要求也被認為是師資缺乏的一個原因,有些實踐課程或管理層次的課程如果由具有業界經驗的教師講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國那些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通常沒有獲得較高學歷,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機構謀取一個教職,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課程質量。由于用人單位喜歡聘用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畢業前沒有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那么用人單位的這種偏好就會進一步影響到本科生畢業后的就業。
最后,學科定位影響課程設計。現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學目錄下,制約了旅游學科的發展,因而也影響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課程設計。當旅游業在1978年起步的時候當時中國政府決定促進入境旅游的發展以賺取外匯,旅游專業最初設置在經濟學目錄下。當興辦旅游企業后如何管理旅游與飯店企業的開始出現,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專業目錄調整的時候決定把旅游專業設置在管理學目錄下以響應這種需要。但是隨著中國旅游業在過去十年里的發展,休閑與游憩開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與此同時,休閑研究、旅游社會學與旅游人類學逐漸出現在旅游本科課程中,但是考慮到只有2年的主要課程的學習時間,還要留出來半年到一年給實習與論文寫作,其實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專業課程學習時間,如此短的時間造成很多課程無法開設。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課程設計的比較
專業培養計劃顯示,絕大部分教學與專業培養目標是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與指南制定的。教學計劃里面都有相應的運營與管理技能、實務與理論能力方面的類似要求,同樣也強調對旅游本科學習打下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知識基礎。但是,就期望畢業生擔任的職位與職業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個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差異的。比如南方某大學的會展專業預期他們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會展業的規劃、營銷與公共關系、談判、經營與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個例子是西南某師范大學旅游管理與酒店管理兩個專業在培養目標方面也有差異。對旅游管理的專業培養要求是了解營銷、文化與旅游業,能夠從事調查、制作計劃與促銷,擅長寫作、數理統計與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對學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與商業,能夠制定計劃,勝任服務與宣傳工作,擅長外語、信息技術與溝通工作。同時,某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要求他們的學生能夠從事定性與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國際酒店與旅游業實務,也要求他們的畢業生遵守工作道德規范,這一點在其他的專業目標與要求里面沒有發現。東部某師范大學要求他們的畢業生勝任旅游行政與企業管理中的高級職位,同時希望他們的學生能夠尋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從事調查并且寫出可以匯報的研究結果。
開設課程方面,我國旅游本科課程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通選課與專業課,盡管在專業課下面可能會有不同的單元,比如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專業課的比例比通選課大,占到所有課程總數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師范大學與某財經大學,將畢業論文、實習與社會實踐單列,而東部某師范大學與南方某大學則包括在專業課單元里面。四個專業計劃里面畢業論文大約都占到畢業要求學分的3%~4%,而社會實踐所占的比例在每個教學計劃里面都不同,從2.5%到8.2%不等。西南某師范大學分配給社會實踐的學分是畢業論文的2倍多,某財經大學教學計劃分配給實習與實地研究的學分也比畢業論文多。南方某大學在實習與畢業論文分配的學分一樣多,東部某師范大學分配給畢業論文的學分比實習的更多(6∶4)。在四學年里面,對畢業學分的要求從155―180個學分。
旅游本科課程專業課之間的異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課程幾乎不一樣,有些專業把宏觀層次的課程,比如旅游心理學、旅游社會學作為他們的專業必修課或專業基礎課,但是其他專業把這些課程歸為他們的選修課,而有些大學在他們的旅游管理與會展專業都沒有提供這兩門課。其次,不同專業之間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名單中提供的課程也不一樣。最后,同樣專業方向下的課程也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就旅游管理涵蓋的學科范圍來說,旅游本科課程的內容有些類似,并且都強調信息技術與禮儀。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是其核心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是高職培養學生技術技能和創新精神的關鍵環節。但高職旅游專業《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一直是其較為薄弱的環節,學生通過學習往往能夠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知識,卻缺乏從管理理論的角度觀察、分析和思考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藝術性、學科綜合性和實踐應用性等特點,要求課程教學要把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既要注重基礎,又要強化實踐、不斷創新,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一、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作用
實踐教學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生命線,以應用性和綜合性為特征的管理學課程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它對旅游管理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論教學的延續與深化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管理與旅游管理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綜合運用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初步具有解決旅游管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管理思維模式和綜合管理素質,為以后學習旅游管理其它專業課程打下基礎。而實踐教學相對課堂理論教學而言,具有直觀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等特點,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具備基礎管理知識的基礎上,獲得規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學》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是實現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二)是培養應用性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是應用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其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對理論知識和理論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和領悟能力的培養。《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識基本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管理問題,并能夠依據相應的理論知識判斷分析現實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管理學》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是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既要求協調組織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統籌全局的計劃能力等。如:組織旅游活動按照標準制定路線、吃飯、住宿、服務等詳細規劃;旅游途中的人際關系、意外事故、臨時問題等的應變和控制。作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術人才,僅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職能,是很難滿足工作要求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有復合型管理技術技能的人才。《管理學》課程實踐能夠通過系統的學習管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中不同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是集培養知識、能力與素質于一體的有效途徑。
二、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問題
在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教學的調研中,發現其課程實踐教學既有地域特點,又有一般現象。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內容的專業性不強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管理學》教材大都使用經管類通用教材,教材內容的受用面較大,相似程度較高,與旅游管理方面的相關管理實踐案例較少,不能充分體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特點,與后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銜接緊密型不足,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形式比較單一
受教學理念、教學管理方式與教學考核等方面的影響,旅游管理專業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主要以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為主,這種教學形式強調知識的嚴密性、系統性、完整性和邏輯性,具有固定的教學步驟和明確的應試目標,確立了教師的主宰地位和學生的被動接收地位,使學生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但忽視了知識的實踐性和時代性,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
(三)實踐教學偏向于口頭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這已經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可,但正真在教學上仍然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時較少,而且實踐內容往往也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沒有達到實踐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傳統單一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計劃中對《管理學》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筆試的形式,考核內容多是針對所做的筆記和課堂講授的原理規律的背誦。雖然學生通過了考試甚至考試成績很好,但在實踐工作中仍不能較好的運用這些管理學知識,學生的管理實踐技能沒有被培養起來,偏離了學習管理學的根本目的。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建議
《管理學》實踐教學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針對上述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和改進
(一)選擇合適的教材
教材是學習課程的基礎,在選擇教材時,要根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針對社會和行業發展與需要,結合后續課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突出專業特點和課程要求的《管理學》教材。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編寫適合區域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管理學》實踐教學教材,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首位,設計種類和數量豐富的實踐案例。
(二)增加實踐教學內容
在《管理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中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量和實踐環節,多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養;并針對實踐教學的知識點確定實踐教學的內容、目的和組織形式,避免實踐教學的口頭化和形式化。
(三)構建實踐教學的總體思路
按照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管理學》獨特的學科特點,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進行實踐教學思路設計,包括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案例、習題與相關教學資源等。理論教學注重課程知識結構的提煉,實踐教學重點把握基礎理論與發展前沿和實踐的融合,有意識的給學生提供大量擴充性和相關性的實踐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豐富實踐教學方式
在實踐教學中,要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主導,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團隊練習、角色扮演、管理專題辯論等方式組織實踐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果;在現代教學技術下,采取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手段,設立高度仿真的實踐場景或真實的管理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與協作精神。
1.案例教學法。選擇核心知識點對應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顧示范性、應用性和實戰性,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引導學生獲得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2.情景模擬法。將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濃縮為虛擬環境,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模擬旅游途中游客意見不統一的決策游戲,通過模擬加深學生對管理決策知識的認識。
3.團隊練習法。根據班級人數分成若干團隊,每個團隊指定主要負責人,并給各團隊提出任務,根據任務完成情況討論分析問題,教師對其指導。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組織開展教學,設定某個場景,讓學生通過扮演其中的角色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某一類管理問題的能力。
5.專題辯論法。把某一知識點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現的實際現象設置為論題,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辯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性。
一、旅游管理的職業背景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中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集中在旅游接待服務、導游服務、旅行社計調、旅游營銷、旅游策劃等。目前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各行業都存在著對于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需要,培養適應旅游行業的中高級人才,是旅游管理中職、高職教育的目標所在,而在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中,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課程銜接就成為了一項關鍵的研究內容。
二、旅游管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必要性及理論依據
中職高職旅游管理課程的有效銜接使得有潛質的中職學生在高職院校可以得到更為有效的教育和有利于長遠發展的深造,還可以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中職與高職課程的有效課程銜接可以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順利地融入工作崗位,在旅游行業有所成就,這對于今后更多學生選擇職業教育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由于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的溝通缺乏,課程銜接不暢,也使得課程過于面向就業而忽視了為學生提供深造的學習方途徑和方法,這與教育的公平性相矛盾。同時,由于目前職業教育處于教育的非主流地位、社會地位不高,也難以受到學生的重視,處于生源萎縮的狀態。而課程銜接的不順暢,使得中職學生在升入高職院校后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課程,也使得中職院校向高職院校的人才輸送受到了阻礙。
三、目前我國旅游管理中高職課程銜接過程出現的問題
首先,許多中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缺乏明確而有效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大多與高院校的培養目標極為相似,基本上定位在“高素質專門人才”、“中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上。這種相對混亂的定位所帶來的弊端就是課程設置上的銜接不暢,導致接受中職教育之后的學生往往在高職學校中接受的課程與中職院校區別較小,針對性也較弱。其次,在具體的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中職院校由于過于重視專業技能培養而忽視文化課的設置的問題。這導致學生一開始比較難以融入高職課堂的文化課學習,學生的文化課基礎參差不齊,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中職與高職的旅游管理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學模式不盡科學的問題。中職學生處于接受能力較強的年齡,但由于學生大多文化課基礎差,老師一般采取比較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純粹以傳授知識點和專業技能為主,學生也通過死記硬背這種陳舊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樣就導致人才培養的單一化,很難培養出綜合素質強、專業技能過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而高職院校的課程講授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并沒有的到改善,除去課程內容與中職課程存在部分重復以外,高職院校同樣缺乏具有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模式。最后,現行的旅游管理專業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和課程銜接。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主要通過考試,使用分數來進行量化,并配合聽課、操作等一系列的方式。然而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是與旅游管理人才綜合素質高、從業技能強的特征不相適應。在這種評價標準之下,學生的職業態度、實踐活動與體驗等方面的素質被明顯忽視。這樣不僅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得中職與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受到了評價方式的制約。
四、我國旅游管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對策
首先,政府層面應當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制定先進的管理體制和優秀的運行機制規范中職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政策實施。可以建立幾個解決課程設置的試點單位,并且通過政府撥款的方式鼓勵學校進行課程設置方面的探索,同時加強對于試點學校的觀察和監督,使得課程設置銜接的探索成果可以在各單位推廣。而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時間短而出現的不完善甚至師資專業素質不及中職院校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通過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從宏觀解決旅游管理專業中職高職課程銜接不合理的問題,規范各學校的課程設置。結合行業實際改革招考制度,形成適應旅游行業和具有職業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其次,無論是中職院校還是高職院校,都需要在論證課程設置時,組織專業的指導委員會,邀請旅游行業的企業家、旅游管理教育專家、教師等進行討論,讓行業動態融入到學生所學習的課程之中,融入到教師的教學體系之中。從而實現課程大綱與行業標準的對接。特別是高職階段,不但要考慮到行業對于人才素質的實際需求,還應當更加貼合旅游企業和機構的實際,不應當在高職階段學量已經接觸過的、重復的專業技術,而是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使得專業知識更加深化,更有益于日后適應崗位工作。這就要求高職學校必須對于崗位工作有著深入的認知和研究,多設置實訓與技能實踐的課程,不能僅僅著眼于專業技能理論的灌輸,并且將實習實訓真正落實到實處,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使得學生實現在崗位工作中對于知識技能的靈活運用。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時,還可以考慮和國家相關行業考試掛鉤,例如設置教學和課程內容以適應國家的導游員資格證考試、酒店服務員證考試等。在課程設置時,將這些技能的訓練列入實習與實訓當中,使得學生可以學有所得。而中職院校在課程方面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是對于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加大文化課的比例,合理地調整不同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比例,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合理地調整專業理論課程與文化課的學習比例,學生就可以較高的文化素質快速融入高職課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深造與終身發展。
針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需要通過學校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而加以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這有待于通過學生的課堂反饋、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以及學校的大膽改革等多種方式結合來實現問題的解決。例如,在硬件設施較好的中職高職院校,可以采取相比傳統“滿堂灌”教學模式更為靈活高效的多媒體教學,用多功能的電子白板代替黑板,配合使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和演示動畫等方式進行輕松的課堂教學,同時,也大大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這對于學生尤其是低年齡的中職學生接受知識有著很大的幫助。
對于課程評價單一而制約中職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主要依賴于學校開放多種評價機制,使得旅游企業、行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等第三方可以介入評價,這樣不僅僅對于學生的成長及學校人才培養有很大的益處,對于旅游行業發展也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旅游景區管理”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旅游管理專業五大能力課程之一(另外四門課程是《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和《旅游管理專業英語》),足以看出該門課程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設置了旅游管理專業的各本科院校(包括獨立學院)都按照國家旅游局的相關規定開設了“旅游景區管理”課程,并將其設置為專業必修核心課程。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向是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即要求培養的本科人才具有備創新性、能力性、復合性、實踐性和市場性。因此,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五大能力課程之一,“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是直接為旅游業服務的應用性課程,強調理論性的同時,更為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而對于獨立學院的“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尤為需要在“應用性、實操性”方面建構起特色,必須強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才能形成獨立學院的人才優勢。
二、獨立學院“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般而言,獨立學院建校的歷史較短,其教學工作大都是依附于母體學校的條件,教學內容和方法也基本類同于母體學校的原有模式,致使難以實現獨立學院的“應用型”培養目標。下面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將“旅游景區管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教材內容層面,重理論、輕服務
業已出版的教材編寫思路大都存在“就管理論管理”的問題,對旅游景區的運營實踐邏輯和核心產品――服務的詮釋較為欠缺,并且目前尚無專門針對獨立學院的“旅游景區管理”的教材。另外,在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作為專業基礎課的《管理學原理》課程基本上已經能夠為學生建構“管理”的理論基礎,而“旅游景區管理”教材中過多的“管理理論”則存在重復,并且其最能體現旅游景區“服務”的“應用性”的內容卻十分薄弱,導致輸入給學生的知識“重理論,輕服務”,在思想層面無形中給學生塑造了“重管理,輕實踐”的意識,甚至為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到一線服務崗位就業埋下了伏筆。
(二)教學形式方面,重課堂、輕實踐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圍繞精英教育的觀念開展教學活動,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和“重專業、輕能力”的消極因素長期存在,這在許多獨立學院也同樣存在(實際上,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往往成為一句口號,并未落至實處)。正如上述所提及,“旅游景區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對于“應用型”導向的獨立學院尤為重要。很多獨立學院由于辦校的歷史短,“雙師型”的教師非常缺乏,實習基地建設也落后,“旅游景區管理”實踐教學環節顯得尤為薄弱,使得“旅游景區管理”的課程教學仍然是課堂式理論教學。
(三)學習方式層面,學生以被動式的學習為主
正是由于上述“重課堂、輕實踐”的教學現狀,填鴨式的理論灌輸成為獨立學院“旅游景區管理”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或參與性,并且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教”卻不引導學生主動“學”,而學生又僅滿足于通過課程考試而樂于“被灌輸”,所以“教”與“學”就難以形成良性互動,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學生對“旅游景區管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仍然停留在表面,學生 “應用能力”的培養就大受影響了。
三、獨立學院“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旅游管理專業本身就是應用型很強的專業,而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更加強調“應用型”,塑造學生的“應用能力”是核心訴求。針對上述所提出的“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嘗試著對改善獨立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提出如下改革對策。
(一)編寫適用于獨立學院的“旅游景區管理”教材
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從宏觀層面規范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等各類高校選用“旅游景區管理”教材的類別或層次,以給各高校的教材選取工作提供參考。而對于獨立學院而言,“旅游景區管理”教材的使用首先必須改變使用純粹的“管理理論”本科層次教材的理念,并組織學院或整合兄弟院校的該領域的師資力量,根據獨立學院的生源情況、人才培養目標方向以及教學重點等特征,編寫特定適用于獨立學院的“旅游景區管理”教材,教材內容必須注重“應用性、實操性”,并且特別是要增加“景區服務”的內容。對于旅游景區“管理”而言,游客的排隊、售票檢票、景點講解、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活動雖屬管理范疇,其實質上就是服務。所以,教材的編訂必須圍繞上述“服務”內容,增加“景區服務”章節,促進學生對“旅游景區管理”的全面理解,也保證教材能夠將“服務”真正落地,讓“管理”不再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二)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從書本到書本,只能讓學生一知半解地了解“旅游景區管理”的規律,但“應用性、實操性”更多要依賴于真正的實踐。正如前所述,部分獨立學院只“重課堂,輕實踐”,導致學院不重視“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另外,從現有的課程實踐層面來看,“旅游景區管理”課程設置的實踐學時比較短,而景區從維護企業工作秩序角度考慮一般是不愿意接收學生短暫的實習,這也成為建設“旅游景區管理”課程教學實習基地難度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或矛盾,獨立學院必須從戰略層面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并鼓勵、引導該領域的專業教師積極地投入到實習基地的建設中來,學院和專業教師個人都要給予強烈的責任心,并體會到嚴重的危機感,主動多方尋找,發揮社會公關能力,甚至可以尋求政府部門的牽線搭橋,與旅游景區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在建設實習基地的實際過程中,不管遇到何種困難,學院都要從財力、物力上給予最大的支持,以保證實習基地建設工作取得較大的成果。當然,為了學生實踐和對其管理的方便性,建設教學實習基地的旅游景區時應該盡量優先選擇與學院在同一城市的旅游景區企業,這樣更能有效地安排學生的短期課程實踐。
(三)引入體驗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構建以旅游崗位職業能力為本位,突出旅游職業能力培養的特色課程體系,對專業課程的改革,已成為高職旅游專業教師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旅游政策法規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然而傳統理解上法學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性強,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進行教學改革,突出課程特色。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職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改革進行探討。
1改革課程培養目標
傳統的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教學目標偏重于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規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開拓分析問題的思路。學生學以致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有待加強。導致多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印象就是純理論,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意識到該課程在其旅游職業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課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課程目標,突出課程特色,使學生充分認識課程的作用。課改后將原課程名稱更換為《旅游政策法規應用》,課程目標從原來單一的知識目標拓展為若干子目標。包含專業知識目標、職業能力目標及職業素養目標幾個部分。改變傳統學科教學的課程培養目標、內容體系,構建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出發點,瞄準社會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以旅游產業鏈“吃、住、行、游、購、娛”活動為主線,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構知識體系,傳授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職業能力訓練為基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具有較強針對性,又有較強適應性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同時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激發其學習旅游政策與法規的興趣。
2改革課程內容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且不能單純強調職業技能的訓練這是由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的。所謂職業能力應該是指綜合的、稱職的從業能力,包括為完成職業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全部內容。旅游活動不僅僅涉及到單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以項目驅動教學,以旅游產業鏈“吃、住、行、游、購、娛”活動為主線,以旅游活動、旅游交通、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景區、旅游休閑等產業群為主體將知識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在實踐的模擬過程中學習法律知識。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本位,強調課程設置的職業性,實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培養的合理與優化。
(1)旅游政策認知,包括國家宏觀環境、旅游行業及產業政策的認知、探討。
(2)旅游法律基礎知識認知,旅游糾紛的解決途徑的概括性學習。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簽定、變更、轉讓,各旅游企業間違約責任的承擔,合同糾紛的解決、國內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學習與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條例的學習。包括旅行社的市場準入,旅行社的申辦、運作,旅行社權利義務及經營、監督管理的過程。
(5)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的學習。包括導游人員的市場準入考試、考核,導游及領隊證書的申領條件、程序,導游人員的權利義務。
(6)旅游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管理等條例、文物保護及世界遺產公約等方面知識的學習。
(7)出入境檢查法律知識學習。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識、辦理出入境的手續、義務,出入境證件的辦理和出入境檢查的制度。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方面知識的學習、中國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場的地位及中國公民文明素養案例的探討、辯論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識。包括《鐵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學習。
(9)旅游住宿、娛樂、食品衛生方面知識。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業規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學習、探討。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識。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處理程序,旅游突發事件及應急處置程序,旅游保險知識的學習,事后的補救工作的處理。
(11)市場運行相關法律文本消費者權益法的學習,包括不正當競爭和市場消費霸王條款的存在、探討、辯論,學習了解消費者的權益與經營者的義務,如何維護其權益。
重構的課程內容體系以旅游產業鏈“吃、住、行、游、購、娛”活動為主線,以旅游產業群為主體,最終適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業,主要從事服務性工作。因此根據學生特點及就業方向講清楚旅游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場主體行為規則為重點,以及在(下轉第44頁)(上接第42頁)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能接觸到的各旅游活動的項目,必須讓其學會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權利義務,保障各方面的權益及合理承擔責任,以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相結合,達到課程教學培養目標。
3改革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線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轉變。在教法上要體現高職學生思維特點,放棄純理論教學的思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為實踐教學的主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法律理論外,重點是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如何填寫旅行社企業開辦申報書、如何起草和簽訂旅游合同、如何關注旅游熱點中蘊涵的法律問題、如何進行旅游糾紛處理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規的實用性和與旅游工作的關聯性。同時,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庫,采用模塊教學,以傳統紙質教材為基礎,綜合多媒體、多形態、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師實訓指導書、試題庫和電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強媒體間的互動,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并發揮其優勢,強調教學過程中一體化教學設計,解決課堂內外教學的難點,適應高職學生邏輯思維相對不足,形象思維能力活躍,實踐教學多、學生在校外時間長的特點。
4改革實踐教學
課程實訓是專業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熟練運用旅游政策法規法理論指導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實際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通過課程實訓,可以使學生主要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是使學生形成一個廣義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識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基本原理繼續深入學習旅游法律知識,分析現實中的法律問題;二是使學生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同時增強法律意識,養成法律思維習慣。我國現在正處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市場經濟完善過程中,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旅游類專業學生只有從法律視角和經濟視角兩個角度去考慮事情,引導和規范自己的工作過程,為旅游活動保駕護航,通過實訓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悟和體會旅游法律法規的實用性。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應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課時來進行實訓。課程實訓項目設置要緊扣課程目標和內容,重點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條例、導游人員管理條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與知識。通過模擬設置旅游產業鏈中和旅游活動過程中及從事旅游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和現象,要求學生進行分析。在訓練過程中,通過各種典型的旅游糾紛案件案例,使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知識,加深對旅游政策法規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強感性認識。實訓過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辯論、分組討論等方法,設置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語言表達及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
總之,專業特色課程改革要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適應社會對旅游類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旅游法律法規知識的渴求,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改革既要體現法律的思辨性,又要體現旅游活動的實踐性和選擇性,使學生的法律素養普遍獲得提高,更好地體現課程特色,打造專業特色。
參考文獻
[1] 陳國生.高校旅游課程綜合化改革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旅游學刊, 2004(12).
旅游景區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旅游者消費行為的日趨成熟,與旅游景區相關的飽和超載、過度開發、管理體制不順、旅游體驗欠缺、國際競爭力下降等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成為我國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新“瓶頸”。突出表現在:由于景區管理水平的低下,導致部分一流的資源成為二流甚至三流的旅游產品。目前,旅游景區管理及服務人員非專業構成的特點,將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懂專業、職業化的景區管理服務人員將成為景區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旅游景區管理》已成為市場需求最迫切的專業課程,也是實踐應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其目標在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景區管理人才。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旅游景區發展的趨勢和管理理論的動態,加深對旅游景區規范化管理和高效益的市場化運作的認識,掌握現代旅游景區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基本策略和運作技巧,培養參與現代旅游景區規劃設計和市場營銷能力,為學生架構現代旅游景區經營管理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使學生們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備動手能力,從而為學生將來從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但由于這門課程開設較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因此,在景區管理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景區管理課程教學與景區產業互動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為需求緊迫的景區行業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項目教學法相關理論
(一)項目教學法的概念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為了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習慣于一個完整的方式,所設置的“項目”包含多門課程的知識。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
項目教學法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教師已經不是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是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學生具有90%的積極性。
(二)項目教學法的作用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定的項目讓學生完成模具設計、加工生產、產品質量檢驗等生產流程,從中學習和掌握機械原理、材料處理、制造工藝以及各種機床的使用與操作。還可以進一步組織不同專業與工種,甚至不同職業領域的學生參加項目教學小組,通過實際操作,訓練其在實際工作中與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的同事協調、合作的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1、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對學生,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對學校,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探索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評價、支撐條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學校課程體系。
2、培訓周期短,見效快。項目教學法通常是在一個短時期內、較有限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并且教學效果可測評性好。
3、可控性好。項目教學法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活動由教師全程指導,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練習技能。
4、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完成一個項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從原理開始入手,結合原理分析項目、訂制工藝。而實踐所得的結果又考問學生:是否是這樣?是否與書上講的一樣
二、項目教學法在《旅游景區管理》中的應用
(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課堂授課為主,學生通常學到的知識是間接的、理論性強的,這樣就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要求相差甚遠。一個好的項目能夠把學生帶入旅行社經營管理的職場,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地扮演工作人員的角色,設身處地地進行分析和判斷企業所處的情境,考慮每一個步驟可能給旅行社運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授旅游景區開發與設計內容時,學生不能深刻理解且容易忘記。在項目進行時,學生會不斷地用項目開發設計的程序來反復操作,這樣一來在無形中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和運用,使得知識變得難以忘卻,同時還能琢磨其中的一些細節和注意事項。
(二)注意項目的確定和篩選
設計好的項目是項目實施的基礎環節,我們一定要重視。一個好的項目要以職業能力為目標,適當選用教學內容,要把各個知識點自然的聯系起來。設計項目要考慮項目的可操作性,分析學校可使用的教學設施,盡可能的模擬全真的企業場景。項目要把握好難易程度,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同時要兼顧學生的整體水平,具備一定的可發揮余地。項目結束后要進行評價的,所以設計時要注意項目的可評價性。在項目化教學中,大多的項目都是需要同學們分組合作完成,最好采用自愿結合的方式,以5—6人為一組,并選出組長、副組長。在這里一定要賦予組長、副組長相應的權力,可以在項目結束后對自己的組員進行相應的打分評價,允許并要求他們采用公司管理方式帶領組員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這樣可以更深入地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
(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作為旅游專業的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實踐和理論上的業務水平,豐富專業上的相關知識,俗話說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在項目教學中,更需要能夠理實結合的專業教師,能夠精選項目,課前熟悉項目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準備好項目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相關知識,注意與其他教學手段的協調,講究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這些都需要專業教師在平時加強專業理論的探索,多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能多到相關企業去實習,接觸第一手的行業相關信息和資料。
(四)項目評價必不可少
項目是分組或獨立完成的,為了多掌握知識技能,項目完成后必定要進行相應的總結評價。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先由各組代表通過PPT展示等方式來進行項目說明完成項目的步驟、方法,其他組進行點評,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欠缺,如何改進。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知識點。
總之,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媒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企業為背景的系統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展合作和探究式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構建,項目教學法有助于挖掘學生潛能,提升創新能力,從而獲得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或任務的知識與技能。
參考文獻:
[1]秦雅林.項目教學法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市場,2006,(35).
[2]宋麗華.淺議項目教學法[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5,(S3).
旅游景區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旅游者消費行為的日趨成熟,與旅游景區相關的飽和超載、過度開發、管理體制不順、旅游體驗欠缺、國際競爭力下降等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成為我國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新“瓶頸”。突出表現在:由于景區管理水平的低下,導致部分一流的資源成為二流甚至三流的旅游產品。目前,旅游景區管理及服務人員非專業構成的特點,將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懂專業、職業化的景區管理服務人員將成為景區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旅游景區管理》已成為市場需求最迫切的專業課程,也是實踐應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其目標在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景區管理人才。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旅游景區發展的趨勢和管理理論的動態,加深對旅游景區規范化管理和高效益的市場化運作的認識,掌握現代旅游景區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基本策略和運作技巧,培養參與現代旅游景區規劃設計和市場營銷能力,為學生架構現代旅游景區經營管理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使學生們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備動手能力,從而為學生將來從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但由于這門課程開設較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因此,在景區管理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景區管理課程教學與景區產業互動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為需求緊迫的景區行業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項目教學法相關理論
(一)項目教學法的概念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為了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習慣于一個完整的方式,所設置的“項目”包含多門課程的知識。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
項目教學法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教師已經不是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是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學生具有90%的積極性。
(二)項目教學法的作用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定的項目讓學生完成模具設計、加工生產、產品質量檢驗等生產流程,從中學習和掌握機械原理、材料處理、制造工藝以及各種機床的使用與操作。還可以進一步組織不同專業與工種,甚至不同職業領域的學生參加項目教學小組,通過實際操作,訓練其在實際工作中與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的同事協調、合作的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1、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對學生,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對學校,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探索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評價、支撐條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學校課程體系。
2、培訓周期短,見效快。項目教學法通常是在一個短時期內、較有限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并且教學效果可測評性好。
3、可控性好。項目教學法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活動由教師全程指導,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練習技能。
4、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完成一個項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從原理開始入手,結合原理分析項目、訂制工藝。而實踐所得的結果又考問學生:是否是這樣?是否與書上講的一樣
二、項目教學法在《旅游景區管理》中的應用
(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課堂授課為主,學生通常學到的知識是間接的、理論性強的,這樣就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要求相差甚遠。一個好的項目能夠把學生帶入旅行社經營管理的職場,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地扮演工作人員的角色,設身處地地進行分析和判斷企業所處的情境,考慮每一個步驟可能給旅行社運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授旅游景區開發與設計內容時,學生不能深刻理解且容易忘記。在項目進行時,學生會不斷地用項目開發設計的程序來反復操作,這樣一來在無形中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和運用,使得知識變得難以忘卻,同時還能琢磨其中的一些細節和注意事項。
(二)注意項目的確定和篩選
設計好的項目是項目實施的基礎環節,我們一定要重視。一個好的項目要以職業能力為目標,適當選用教學內容,要把各個知識點自然的聯系起來。設計項目要考慮項目的可操作性,分析學校可使用的教學設施,盡可能的模擬全真的企業場景。項目要把握好難易程度,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同時要兼顧學生的整體水平,具備一定的可發揮余地。項目結束后要進行評價的,所以設計時要注意項目的可評價性。在項目化教學中,大多的項目都是需要同學們分組合作完成,最好采用自愿結合的方式,以5—6人為一組,并選出組長、副組長。在這里一定要賦予組長、副組長相應的權力,可以在項目結束后對自己的組員進行相應的打分評價,允許并要求他們采用公司管理方式帶領組員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這樣可以更深入地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
(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作為旅游專業的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實踐和理論上的業務水平,豐富專業上的相關知識,俗話說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在項目教學中,更需要能夠理實結合的專業教師,能夠精選項目,課前熟悉項目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準備好項目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相關知識,注意與其他教學手段的協調,講究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這些都需要專業教師在平時加強專業理論的探索,多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能多到相關企業去實習,接觸第一手的行業相關信息和資料。
(四)項目評價必不可少
項目是分組或獨立完成的,為了多掌握知識技能,項目完成后必定要進行相應的總結評價。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先由各組代表通過PPT展示等方式來進行項目說明完成項目的步驟、方法,其他組進行點評,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欠缺,如何改進。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知識點。
總之,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媒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企業為背景的系統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展合作和探究式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構建,項目教學法有助于挖掘學生潛能,提升創新能力,從而獲得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或任務的知識與技能。
參考文獻:
[1]秦雅林.項目教學法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市場,2006,(3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69-02
行為導向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它以實踐為導向,以目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旨在培養人才的全面職業能力。在世紀之交,我國引入了“行為導向教學法”,真正意義上進行試點工作是在本世紀初。當前,隨著我國學者對“行為導向”認識的加深,其主要教學方法逐漸被遷移至我國的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周丹,楊曉玉認為行為導向教學中常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種教學法:①模擬教學法,即在一種人造的情境或環境學習某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②案例教學法,即根據實際能力培養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現有案例的分析和研究,達到為今后職業作準備的目的。③項目教學法,即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④角色扮演法,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體現自身角色的內涵活動,又體驗對方角色的心理。⑤大腦風暴法,指老師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自由發表意見。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步入大學校園學習的同時,對大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應用型課程的設置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此類應用型課程是一種與經濟社會密切結合,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教育模式而來的產物,是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強調學生在具備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使學生具有處理日常事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旅游管理類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服務于旅游及其相關產業,其課程最大特色便是與旅游市場的緊密且有機的結合。這勢必對旅游管理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外,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旅游管理類學生的培養方案中應用型課程便成為高年級開設的主要課程,各種實務類、運營管理類、策劃類的課程學習成為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類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本文選取旅游節事活動策劃這門課程的一堂課為切入點,認真分析該堂課程的運作的始終,以此初步探討在行為導向教學法驅動下的旅游管理應用類課程的課堂實踐。
一、該堂課主要講授的理論知識
本堂課程為旅游節事活動策劃運作流程這一章節中的“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這一部分內容。其基本流程為:①運用頭腦風暴法或資源分析法等方法,對旅游節事進行概念創意,并將所有的創意分別單列出來。②依據旅游區旅游資源、區位環境、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客源市場環境等對方案進行充分、全面地討論。③在對旅游節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遴選出合理而有價值的方案,并對其進行評價,選定主題。④進一步對概念進行內涵挖掘、拓展、包裝,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給旅游者滿意的產品,為經營者帶來效益。此部分內容之前,已經講述過旅游節事活動策劃的原則、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劃問題界定和人員選擇、相關調查與分析等相關內容。
二、課程設計
李和平,姬瑛潔提出的ID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基本流程為情景設計、資源搜集、問題設想、和諧討論、分析評價、經驗練習。汝驊指出行為導向教學的“四階段實施模式”包括了可行性分析、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4個階段,同時提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階段穿行、不斷反饋與調整。但無論哪種教學模式均基本流程還是要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復習,對本節課的講述及總結這個流程,只是在教學理念上把課堂的主體還給了學生,教師從中主導,并且引入更加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此遵循一般原則,表1對本堂課程以45分鐘一學時為例,進行了設計。
表1 一學時課堂過程設計表
三、教學實施過程分析
根據上述流程設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嚴格把握住各環節的重要內容、關鍵點及時間,力求達到教學效果,其主要步驟如下:
1.開場白。此環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首先,此環節需要把前一階段所學知識,特別是此堂課上可能涉及的知識點如旅游節事活動策劃的原則、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劃問題界定和人員選擇、相關調查與分析等相關內容復習進行再一次復習,為本堂課做好知識的儲備。其次,要向學生說明此堂課將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來講授“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這一節內容,讓學生在思想上做好準備。最后,要求學生按6―9人一組自行組合成若干小組來參與此堂課程,給每一小組發放一張A3的空白打印紙用以全程記錄,并提醒每個學生將自己的學號及姓名寫在紙上,同時提醒此堂課結果將作為一次平時成績,以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和注意。
2.頭腦風暴案例訓練環節。此環節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頭腦風暴這一方法,為下一環節正式開始課程內部作充分的鋪墊。通常是用貼近生活的案例作為引入,比如說,讓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設想牙簽的用途。等到訓練結束后,請寫出最多用途的一組學生代表作報告,然后請其它組的學生作補充。此環節的教師總結非常重要,將為下一環節的正式引入指明一些重要方向。總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強調頭腦風暴的一些基本規則和成功要素,熱情積極、自由暢談、延遲評論、切忌褒貶、追求數量。二是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分工,強調人員選擇與分工的重要性,此環節中常見的問題是記錄者未明確,每個組員都在記錄,導致討論不足、記錄重復;有些記錄人員位置偏離中心,客觀上導致一些成員參與度不夠等。三是根據學生最后報告每組數量快慢,提醒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的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有編號的小組馬上可以報出自己的數量,沒有編號的要花大量時間重新統計。
3.提出模擬教學實例。學院將拿出5000元人民幣作為活動基金,支持學生以大學生為主題開展節事活動。現將該節事活動項目的策劃交由本班部分學生完成,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請每個項目小組現在進行“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提出一個簡單的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方案,以此來贏取5000元活動基金。面對虛擬的5000元活動基金的誘惑并為了獲得優秀的平時作業成績,每個參與學生都躍躍欲試。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時恰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抱以極大興趣,但學生比較迷茫并不太清楚這一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的具體步驟,此時教師的過程引導便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提醒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對旅游節事進行概念創意,并將所有的創意分別單列出來。此過程要求學生牢記頭腦風暴的基本規則和成功要素,給予一定的時間,然后要求由提出創意數量最多的一組進行匯報、其它組進行補充,此階段可以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同時聆聽別的小組人員的創意,不斷擴大和豐富自己的視野。
4.進一步深化主題。告訴學生現在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校的操場,請各位同學利用資源分析法來篩選前期獲得的概念,最終篩選出10項每組認為最有可能實施的節事活動主題,最后由每個項目組成員代表一一匯報每個小組的10項活動主要概念。
5.初步遴選方案。本環節要求學生依據資源、區位環境、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客源市場環境等對方案進行充分、全面地討論,再次遴選出5項每組認為最有可能實施的節事活動概念,討論后,再次由每個項目組成員代表一一匯報每個小組的5項活動主要概念。
6.再次遴選并確定方案。在對節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遴選出合理而有價值的方案,并對其進行評價,選定主題。此次需要認真討論最后確定每個項目小組的主題。并將最終選定的主題由每個項目小組一一匯報。
7.教師總結。此時離45分鐘的課堂結束已經不遠,雖然“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的全部內容還沒有結束,最關鍵的內部還沒有涉及到,但恰恰通過之前的方法訓練,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方法,此階段要做的就是對課堂的總結并且布置課后作業。每一個項目小組都已經有了自己的選定主題,此時要求學生進一步對概念進行內涵挖掘、拓展、包裝,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給旅游者滿意的產品,為經營者帶來效益。這樣便將課堂學習與課后訓練有了自然地延伸,這讓學生將課堂與課后兩個階段通過一個案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最后,整個過程控制顯得極為重要。在課堂控制中要強調時間的重要性,此處的時間概念有兩點,一是要牢記課堂時間僅有45分鐘,所以每個環節應當嚴格按時間來推進,否則會造成課堂內容的不完整性;另外必須向學生強調往往在現實中頭腦風暴的時間不會只有這么短,這只是一個實戰模擬,平時這個“主題創意和開發設計”的過程長達數天是極為正常的,讓學生一定要理解清楚。同時,在訓練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提醒學生對之前學到的一些原理、方法、模式的運用,讓這些理論性較強的原則、方法、模式真正印在腦中,運用于創意過程始終,讓理論與實踐更好地融合。在課堂中也要特別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及集體榮譽感。最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行為導向教學法成為旅游管理類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的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方法。
參考文獻:
[1]DIRKS.Schlüsselqualifikationen nach D[M].Mertens-Konzept und Kritik.Germany:Osnabr,2006.
[2]周丹,楊曉玉.行為導向教學法實施過程優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5).
[3]汝驊.“行為導向”理論在營養教育中的實踐探索[J].中國學校衛生,2010,(3):350-351.
[4]韓志麗.基于行為導向的情境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會計之友,2006,(7):65-66.
[5]黃翔.旅游節慶策劃與營銷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