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航空航天有關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航空vs航天
先來解釋一下航空航天專業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實,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區別。航空技術主要是研制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及吸氣發動機,航天技術主要是研制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最能集中體現兩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舉個直觀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氣層中飛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現代飛機最大飛行高度也就是距離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飛機上升高度提高,它也離不開稠密大氣層。而航天器沖出稠密大氣層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間以類似自然天體的運動規律飛行,其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對在運行中的航天器來講,還要研究太空飛行環境。還有,動力裝置不同。航空器都應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而航天器其發射和運行都應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吸氣發動機離開空氣就無法工作,而火箭發動機離開空氣則阻力減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飛行速度、工作時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異。所以,航空航天類既是一個整體,兩者又要獨立對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無論從軍事國防還是經濟國力上講,都有著中流砥柱的地位。
從軍事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
從經濟意義上講,航空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因為航空航天產品往往綜合了許多高、精、尖的先進技術。在這些技術上的突破不僅僅對航空航天事業是意義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對國家科技實力的提升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機這樣對經濟產生直接影響的行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機。
就我國現狀而言,航空航天水平還很落后,尤其是航空業,戰斗機主要還是依靠國外進口發動機。航空航天科技工業極具發展前景,對人才的需求會持續旺盛,在最新的調查中,航空航天專業已經成為最被看好的專業之一。
學習篇
航空航天類專業主要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與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4個專業。第一個專業做的是飛行器的總體設計,包括外形和結構設計;第二個做的是飛行器動力裝置和動力裝置控制系統,屬于核心技術;第三個在于“制造”,對飛行器的零件加工與成型工藝、裝配工藝獨成一門;第四個是學習民用領域的熱能利用、空調、供暖等系統設計,到了研究生階段還要深入學習航空航天環境模擬與控制系統設計、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這幾個專業,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術綜合。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簡單地講,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對飛機、導彈等飛行器的設計。這個廣泛的概念既包括飛行器整體的設計,也包括飛機的結構設計與研究。可想而知,這樣的工作肯定不像網上的軍事迷個性化地畫一些飛機設計圖那樣簡單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綜合一切實際因素進行最優化設計的十分復雜繁瑣的工作。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飛行器設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航空航天飛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參與飛行器總體和部件設計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學生對數學、物理、力學等有比較濃厚的興趣。
飛行器動力工程這個專業從廣義上講就是能源動力工程,而對于航空航天飛行器來講,就是飛機和火箭上的發動機。航空發動機是提供飛行器所需的動力裝置,被稱為“飛機的心臟”。 對于一架飛機而言,往往發動機的成本占了飛機總成本的一半,而發動機的制造技術又是飛機制造中難點中的難點。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有關飛行器動力裝置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機械工程設計、實驗測試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飛行器動力裝置及控制系統的設計、實驗和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學生應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外語、計算機等必備工具。
飛行器制造與工程能夠設計出來的東西往往不一定能夠制造出來。因此,許多關鍵技術的制約瓶頸不是在設計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強,可設計的空間就越大,技術水平就越高。制造技術不僅僅制約著飛機制造行業,更影響著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也就是標志著汽車、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制造工程基本理論和飛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通過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飛行器制造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對飛機機械原理感興趣,希望做一名飛機設計師,這個專業就適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鐘來訪的客人。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本專業培養具備航空、航天環境模擬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在民用領域從事熱能用、空調、供暖等系統設計的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航空航天生理、空間環境工程、熱控系統理論、控制理論、人機系統工程等基礎理論,掌握從事航空航天環境模擬、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飛行器及其動力裝置、附件、儀表所用的各類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學中富有開拓性的一個分支。飛行器及其裝置的設計,不斷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課題,推動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學的進步。各種先進材料的出現也為飛行器及其裝置的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設計性,極大地促進了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因此,先進航空航天材料的開發、研究與應用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與航空航天技術,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因此,各國都把先進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放在重要地位。盡管我國近年來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發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斷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而國外相關資料都是英文出版,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學生具有較高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完成獲取專業所需信息等任務。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應用與材料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它不但涉及英語科技文體的語法特征和材料專業技術文獻的語言特點,而且涉及一定的專業技術內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文獻的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說、寫、譯能力,使學生能夠熟練應用英語交流、獲取知識。同時促進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航空航天技術進步的需要。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掌握一定量的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有關的常用單詞和常用詞組,并掌握一定的構詞法知識,具有識別生詞的能力,能順利閱讀專業相關的英文原版教科書、參考書及專業論文。但現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管理與培養方式中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目前也沒有針對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改編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
一、改編現有專業教材,擴展學生專業視野
瀏覽現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可發現,內容基本是《材料科學概論》或《材料科學基礎》的英文版本的改編,實際是英文版的專業教材,不具專業英語教材特點。而且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慢,與國際上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學生閱讀起來單調、枯燥。因此,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急需編寫新版實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顧英語的語法特點和材料專業技術知識,既強調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又涵蓋國際研究前沿趨勢。
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及翻譯的綜合能力著手,按照從難到易的教材內容順序,突出航空航天行業背景及新技術特點,完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外語》教材的設計與撰寫。從教材章節編排上,按照先介紹語言知識后介紹材料專業的順序布局。可以在開始的章節介紹科技英語的構詞、語法的特點以及專業學術文章的撰寫規則。隨后的幾個章節,簡單介紹材料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可以結合以前學習的材料專業知識進行這部分的學習。目的是給學生介紹英文專業詞匯,讓學生逐漸熟悉專業英語的閱讀。隨后,在材料學的專業知識內容上,結合專業基礎課程,著重介紹和航空航天技術緊密相關的材料研究內容,例如飛機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隱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陽能材料等。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專業文獻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從專業文獻中獲取重要信息和跟蹤學術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利用互聯網站和相關的學術期刊網站獲取最新專業文獻的方法。并且,從材料專業高質量的國際期刊上精心選取一些難度適中的綜述性和研究型的論文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由于這些論文內容新穎且緊密跟蹤本領域的研究前沿,學生也易于接受。這樣,既提高了教學效果,也使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認識和理解。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夯實學生基本功
調研各高校材料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發現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在第七至第八學期,大四學生對英語學習逐漸變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對專業英語的學習,勢必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因此,教師除了教授教材的內容外,可以適當拓展相關內容的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知識結構設置上,可以根據學生畢業后學習、就業及工作的實際需要,突出對學生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了突出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讀后寫,先聽后說的思路,來對學生進行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通過由學習模仿到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撰寫英文摘要、寫推薦信、求職信、會議常用發言以及模擬求職對話等能力。除此而外,還可以就學生即將面臨的畢業設計論文撰寫,展開介紹和講評。“學以致用”,而實際應用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體會到能從專業外語的學習中獲益,便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專業英語的教學。
為了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最新外文視頻。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一個大專業,其中又有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級專業,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學內容外,還應針對不同專業分門別類地介紹材料的最新的實際應用。介紹時,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資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視頻資料,其中視頻資料更生動,因此受到學生們的歡迎。比如在講解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飛機發動機及機身結構的最新技術視頻。還可以通過播放如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技術及3D打印技術等視頻,加深學生對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復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術領域的應用認識。因此,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視頻資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擴充學生的詞匯量,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了解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沿,深化在學生對航空航天材料科學與工程的認識。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材料專業英語是一種正規的書面體,專業詞匯多詞形復雜、句子長,且與專業知識結合緊密,相對于基礎英語來說,缺少文學作品中的韻律、節奏感,讀起來抽象、枯燥,造成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如果采用傳統的專業課程的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勢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該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和專業課的教學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
可以采取英語課堂的教學,讓學生隨堂朗讀教材內容,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內容,又對英語的“說”有提高。隨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析教材內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個小話題,學生可進行問題的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技能,也加強了學生分析專業問題的能力。課后布置適量的課后翻譯作業,可以是對教材內容的翻譯也可以是對課堂增補內容的翻譯,通過英漢互譯的環節,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在課程結束前,還可以穿插學生就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向,做一個簡短的英文講座,既可以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測試,也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加同學們英語交流的信心。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如前所述,可以圍繞課堂教學時的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補充國際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進的應用實例,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視頻文件的學習。進行文字資料的學習時,可以采用先朗讀后分析、翻譯的方法,逐步分解。進行視頻資料的學習時,教師應提前將語音資料轉換成文本資料,課堂上可以進行邊視聽邊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進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員必須及時關注國際發展,密切和國外學術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領域的不斷進步,這就對科技人員的專業英語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通過對航空航天材料專業英語教材、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與優化,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讀、聽、說、寫、譯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航空航天材料技術領域輸送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2.
[2]魯紅典,邵國泉,謝勁松.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的思考[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3]馬彥青,魏忠,陳凱.《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探索――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1).
[4]陸江銀,王春曉.化工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5]孫麗麗,畢鳳琴,張旭昀.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認識與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5).
[6]徐征,陳利生,余宇楠.關于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建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2003年10月,我來到北京參加會議,終于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陳肇和教授。他與記憶中的形象相差不大,高高瘦瘦,人還是那樣精神。會上各位專家的發言讓我大開眼界,會后陳教授單獨找到我:“早期航空教育的口號大家都說得很好,建議你回去后找一個有條件的學校盡快開辦一個早期航空航天教育基地,充分落實這次會議的精神”。
該如何完成陳教授交給我的任務?2003年10月15日,中國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我國第一個宇航員楊利偉成功送上太空,舉國一片歡騰,民眾渴望了解更多的航空航天知識。我馬上向一位教育界的老專家請教,她推薦我找到原華師大一附的李水生校長,在他創辦的一所民辦學校――武漢睿升學校建立早期航空航天教育基地。李校長十分贊同我的提議,經過層層統籌審批,“中國航空學會早期航空航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于2004年4月24日上午9點在武漢睿升學校順利舉行。基地成立后,通過邀請航空航天領域學者演講、租用直升機帶學生領略祖國風光、進行大型航空航天模型表演等方式,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反響,還得到了國外媒體的持續關注。學生們樂在其中,非常愿意接受這種獨特的科普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F4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術創新在當今世界性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作為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與作用更加重要。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無論是用于技術創新投入的資金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研發人員,均十分稀缺。這就要求在對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進行決策時,必須有堅實的科學根據,以使有限的技術創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科技數據的限制,有關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定量分析相對匱乏。筆者通過對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定量分析,得出這一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與作用,為相關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據,使決策更為科學客觀。
(一)指標選擇
技術創新的衡量涉及到創新過程的三個主要方面:創新投入,如資金和人力資源;創新的中間產出,如新發明和新知識;創新的最終產出,如不斷提高的收入和利潤。在考察技術創新過程時,采用R&D費用和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這兩項指標作為技術創新投入指標,專利申請量作為技術創新中間產出指標,產品銷售收入作為技術創新的最終產出指標。
(二)數據說明
表1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到,為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有關情況。由于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基本屬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有關數據可以代表這一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一)技術創新投入與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分析
以專利申請量為因變量,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為自變量分析技術創新投入與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首先,用Excel做因變量對于每一個解釋變量的一元回歸分析。其次,以專利申請量為因變量,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為自變量,對數據用Eviews5.0進行二元回歸分析。
F-統計量與T-統計量的值均不大,說明模型的總顯著性水平不高,參數也不顯著,模型從總體上無效,專利申請量與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兩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這也許是因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有些時滯,在后面的分析中將會考慮這一點。
雖然F-統計量的值較大,模型的總顯著性水平比較高,但X2的T-統計量較小,參數并不顯著。由此回歸分析也可推測,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導致了Y與X2的關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從總體上是有效的,這從F-統計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經濟理論可知,專利申請量和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之間可能并不是簡單的線性相關關系,它們之間是技術創新投入和中間產出的關系,因此可以考慮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估計:
模型從總體上是有效的,這從F-統計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統計量依然較小,參數并不顯著,可能仍然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影響的時滯導致。
那么,將滯后變量引入模型進行修正,得到的比較理想的結果是將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同時滯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參數有效性的T-檢驗還是總顯著性水平的F-檢驗,都是十分滿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專利申請量對于R&D經費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1=1.798999,說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經費投入每增加1%,專利申請就增加1.798999%,對于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2 =1.562005,說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每增加1%,專利申請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專利申請量的規模報酬情況,β1+β2 >1,專利申請量為遞增規模報酬。這里,β1+β2=3.361004遠大于1,說明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每同時增加1%,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3.361004%的增長。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增加的比例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更大比例的增長。
(二)技術創新中間產出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關系分析
以產品銷售收入為因變量,專利申請量為自變量分析技術創新中間產出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關系。用Excel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兩行表達式:
F-統計量與T-統計量的值均較大,變量產品銷售收入與專利申請量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從解釋變量的系數7 085.639可以看出,專利申請量稍有提高,產品銷售收入就會有很大的增長。因此,專利申請這一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以上通過實證分析論證了在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的增加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更大比例的增長,而專利申請這一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又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產出具有正的、顯著的影響,說明增加研發投入確實可以極大提高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專利申請)。專利申請量對于R&D經費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1=1.798999,對于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2=1.562005,β1+β2=3.361004,這些數據都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起步較晚,技術創新起點較低,因此稍有技術創新投入就會帶來較大的專利產出;而發達國家這一產業起步早,技術創新能力已經很強,再要進行原始創新難度很大。其次,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專利申請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回歸系數為7 085.639,說明專利申請量稍有提高,產品銷售收入就會有很大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地廣人密,企業數量較多,一旦專利申請增加,技術創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術就會得到廣泛應用,從而使產出獲得較大增長,產品銷售收入隨即增長。再次,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從研發投入到最終取得產品銷售收入是通過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這一中間變量聯系起來的,中間產出對投入反映較敏感,最終產出對中間產出反映較敏感,那么投入對最終產出的間接影響更是非常可觀。因此,政府應制定國家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總體發展戰略和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加快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高技術產業化進程,使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一、人類的航空壯舉
當我們仰望天空的時候,總會發現時不時有飛機掠過。或許不少人會問,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其質量少則數百千克,多則幾十噸、上百噸,怎么能夠如此自如地在藍天上飛翔呢?飛行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其實,關于怎樣才能像鳥兒一樣在藍天上翱翔,我們的先輩們探索了數千年,設想和嘗試了許多種飛天方式,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直到1903年12月17日,美國的萊特兄弟駕駛著他們設計和制造的“飛行者”1號(圖1),進行了時間不到1分鐘、距離只有260m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持續而有控制的動力飛行之后,人類才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了飛上藍天的關鍵問題。此后,飛機越造越大、越飛越高、越飛越快、越飛越遠,各方面的性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圖2~圖5)。
實際上,無論是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還是現代的先進客機、戰斗機、運輸機……之所以能飛上藍天,歸納起來是因為它們具備了飛行的3個最基本的要素:
(1)具有能產生升力的機翼,平衡飛機的重力(圖6);
(2)具有能提供拉力或推力的動力系統,平衡飛機的阻力(圖6);
(3)具有能控制飛機姿態的操縱系統,實現飛機按照預定的軌跡飛行。
萊特兄弟的第一次飛行,雖然飛行時間只有幾十秒,飛行距離只有幾百米,離地高度也只有幾米,但他們的探索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其成功一直激勵著后人對航空航天的持續探索。
萊特兄弟的壯舉,讓人類開始漫步于天空,繼而遨游于天宇。人們把這些能夠在天空和宇宙中飛行的機器統稱為飛行器。飛行器主要分為航空飛行器(簡稱航空器)和航天飛行器(簡稱航天器)。前者是指在空氣中飛行的飛行器,后者是指主要在大氣層外飛行的飛行器。而航模作為一種與航空器和航天器密切相關的模型,則既包括航空模型,又包括航天模型。在飛行器的發展過程中,航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利用航模進行原理驗證,還是利用航模完成載人飛機難以完成的飛行科目。現代無人機則與航模更是有密切的關系,不少無人機就是從航模發展而來的。
航空和航天技術都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力學、熱力學、材料學是航空航天的科學基礎;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噴氣推進技術和制造工藝技術對航空航天的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醫學、真空技術和低溫技術則促進了航天的發展。上述科學技術在航空和航天的應用中相互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的學科,使航空和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航空航天的發展都與其軍事應用密切相關,但人類在該領域取得的巨大進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如我們乘坐飛機旅行,使用GPS進行導航,收看海外電視直播,進行天氣預報,這些都離不開航空航天的發展。航空航天科學技術是牽動其他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之一,航空航天工業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陽光產業,而航空航天產品則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
二、翱翔天空的航空器
任何航空器要升到空中,都必須產生一個能克服自身重力的向上的力,這個力叫作升力。另外,航空器在空中的飛行還必須具備動力裝置產生推力或拉力來克服前進的阻力。根據產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航空器分為輕于(或等于)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和重于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兩大類。前者靠空氣的靜浮力升空,又稱浮空器;后者靠與空氣相對運動產生升力升空。按照不同的構造特點,航空器還可進一步細分,如圖8所示。
1.輕于空氣的航空器
輕于(或等于)空氣的航空器包括氣球和飛艇,它們先機出現。
(1)氣球(圖9)
氣球一般無推進裝置,主體為氣囊,下面通常有吊藍或吊艙。按照氣囊內所充氣體的種類,可分為熱氣球、氫氣球和氦氣球三種。
(2)飛艇(圖10)
飛艇安裝有推進裝置,并可控制飛行。根據結構形式,可分為軟式、硬式和半硬式三種。飛艇與氣球的最本質區別就是它帶有動力和操縱舵面,可按照預定的飛行方向飛行;而氣球由于沒有動力裝置和操縱舵面,在水平方向只能隨風飄移,但在垂直方向可以通過調節浮力的大小或改變質量的大小進行升降。
2.重于空氣的航空器
重于空氣的航空器靠自身與空氣的相對運動產生空氣動力升空飛行。常見的這類航空器主要有固定翼和旋轉翼兩類,另外還有像鳥一樣飛行的撲翼航空器和新近出現的傾轉旋翼航空器。
(1)固定翼航空器
固定翼航空器包括飛機(圖11)和滑翔機(圖12)。
飛機是指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推力或拉力,由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于空氣的航空器。滑翔機是指沒有動力裝置的重于空氣的固定翼航空器。
滑翔機可由飛機拖曳起飛,也可用汽車等其它裝置牽引起飛。部分動力滑翔機裝有小型輔助發動機,無需外力牽引就可自行起飛,但滑翔時必須關閉動力裝置。飛機和滑翔機最本質的差別在于大部分飛行時間內是否依靠動力裝置。實際上,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人類就已經發明了滑翔機,并為飛機的發明奠定了空氣動力學和飛行操縱等方面的基礎。
(2)旋翼航空器
旋翼航空器包括直升機(圖13)和旋翼機(圖14)。
直升機是指以航空發動機驅動旋翼旋轉作為升力和推進力來源,能在大氣中垂直起降及懸停并能進行前飛、后飛、側飛、定點回旋等可控飛行的重于空氣的航空器。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的最本質區別在于,直升機能夠依靠旋翼垂直起降,對起降場地的依賴性很小;而通常意義上的固定翼飛機則只能水平起降,對起降場地的依賴性很大。相對于固定翼飛機,直升機飛行速度慢、震動大。
旋翼機是一種利用前飛時的相對氣流吹動旋翼自轉以產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全稱自轉旋翼機。
(3)撲翼機
撲翼機是指能像鳥和昆蟲翅膀那樣上下撲動的重于空氣的航空器(圖15),又稱振翼機。撲動的機翼不僅產生升力,而且產生向前的推進力。
(4)傾轉旋翼機
傾轉旋翼機是一種同時具有旋翼和固定翼,并在機翼兩側翼梢處各裝有一套可在水平與垂直位置之間轉換的旋翼傾轉系統組件的飛機。旋翼傾轉系統處于垂直位置時,傾轉旋翼機相當于橫列式直升機,可垂直起降,并能完成直升機的其它飛行動作;旋翼傾轉系統處于水平位置時,旋翼傾轉機則相當于固定翼飛機。現在世界上唯一有實用價值的傾轉旋翼機為美國貝爾公司研制V-22(圖16)。
三、遨游天宇的航天器
航天器是指主要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基本上按照天體力學規律運動的各類飛行器,又稱空間飛行器。與自然天體不同的是,航天器可以在人的控制下改變其運行軌道或回收。航天器為了完成航天任務,必須具備發射場、運載器、航天測控和數據采集系統、用戶臺站以及回收設施的配合。
航天器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根據是否環繞地球運行,無人航天器分為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按照各自的用途和結構形式,航天器還可進一步細分(圖17)。
1.無人航天器
無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
(1)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是數量最多的航天器(圖18,圖19)。人造地球衛星一般由有效載荷和平臺組成。有效載荷是指衛星上用于直接實現應用目的或科研任務的儀器設備,平臺則是為保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的所有保障系統。按照衛星的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
(2)空間探測器
空間探測器是指對月球和月球以遠的天體和空間進行探測的無人探測器,也稱深空探測器。探測器的基本構造與一般人造地球衛星差不多,不同的是探測器攜帶有用于觀測天體的各種先進觀測儀器。
月球是人類進行空間探測的首選目標,世界上多個發達國家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圖20,圖21),并進行了月球實地考察。美國和蘇聯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發射月球探測器,為1969年人類首次載人登月奠定了基礎。
在行星和行星際探測方面,美國、歐盟、蘇聯和日本等國發射了多個探測器,對火星、金星、哈雷彗星、土星、木星、太陽及其星際之間進行了探測。
2.載人航天器
載人航天器是人類在太空進行各種探測、試驗、研究及從事軍事和生產活動所乘坐的航天器。與無人航天器的主要不同是載人航天器具有生命保障系統。目前的載人航天器分載人飛船、空間站和航天飛機三大類。
(1)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是載乘航天員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按照運行方式的不同,載人飛船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兩類。前者載人繞低地球軌道飛行,后者載運登月航天員。蘇聯、美國成功實現了多次載人飛行,美國還實現了人類登月。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偉大工程(圖22),美國也是目前僅有的進行過登月的國家。我國的載人航天計劃采用飛船形式(圖23)。“神州”號試驗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它上天和返回地面;推進艙為飛船的飛行和返回提供能源和動力。載人飛船的附加用途是為空間站接送航天員或運送貨物。
(2)空間站
空間站是航天員在太空軌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基地,又稱軌道站或航天站。空間站一般采用模塊化設計,分段送入軌道組裝。空間站發射時不載人,也不載人返回地面,航天員和貨物的運送由飛船或航天飛機完成。空間站的功能可以根據任務要求而變更或擴大,彌補了其它航天器功能單一的不足。蘇聯于1971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我國于2011年發射了第一個空間站――“天宮”1號(圖24)。多個國家的空間站還在太空連接構成了國際空間站。
(3)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器,也是一種多用途載人航天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曾經開展了航天飛機研制計劃,但只有美國的航天飛機投入使用,并進行了長達30年的運行。美國自1981年成功發射其第一艘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圖25)之后,先后共研制使用了5艘航天飛機,其中“挑戰者”號服役后因為發射失敗而造成爆炸導致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哥倫比亞”號服役后因為返回失敗而造成爆炸導致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其余3艘都在2011年退休。航天飛機由一個軌道器、兩個固體助推器和一個大型外掛貯箱組成,可以把質量達23 000kg的有效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航天飛機提供了在空間進行短期科學實驗的手段,有許多國家的航天員參加了航天飛機的飛行。
3.火箭和導彈
火箭與導彈是一類特殊的飛行器,它們均可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飛行,但都只能使用一次。我國通常把火箭和導彈劃分為航天器。
(1)火箭
一、現有國內主要航空科技館介紹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1、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館,是我國首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綜合科技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內,博物館展區面積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與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館情況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展區分為長空逐夢、銀鷹巡空、神舟問天、空天走廊4個展區。
展品包含世界上僅存兩架的P-61夜間戰斗機(外號“黑寡婦”)中的一架、我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離起落飛機-“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二戰名機波-2轟炸機等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機件、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
(二)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1、簡介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是由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以下簡稱國家航空基地)建設規劃而建的公益性項目,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大的航空科技館。建設航空科技館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識,展示陜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滿足人民群眾高層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質,發展航空文化旅游產業;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訓基地,發揮人才服務功能;重在推進航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在推動航空職業教育的發展,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2、展館情況
航空科技館分為世界航空發展史和中國航空發展史兩個專題館。在室外展區,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各類實體飛機。在館內大廳,殲5、運5等三架珍貴的實物飛機在展館的中心區形成三角矩陣。
除了具備參觀體驗功能,航空科技館內還設置有航空類專業實訓實習基地,主要完成飛機發動機拆裝實訓、飛機維修實習及航空服務類專業實習實踐教學。
通過與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培訓學院合作,為航空企業員工進行航空技術培訓和相關技能鑒定。這項工作的開展,將進一步完善我省航空產業鏈,推進各類航空人才的培訓與教育。同時,航空館還將為學生及社會航空愛好者提供科技創新活動的場所,定期舉辦航空創新科技大賽。
(三) 湖南省航空館
1、簡介
湖南省航空館位于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個航空科普主題的博物館。航空館將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種型號的飛機、導彈等航空武器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來中國航空科技的發展歷程。
2、展廳情況
整個展館由主館、文物飛機陳列館和航空裝備展示坪三個部分組成。
主館占地面積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著三層,第一層為“鷹擊長空”軍用航空展區,展品包含中國軍用航空、世界軍用航空等相關知識;第二層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區,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關知識;第三層為“使命與夢想”航空產教融合展區,展品包含學院校史、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區等相關內容。
文物飛機陳列館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勛戰機,杜-2轟炸機和烏米格-15教練飛機。
航空裝備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種三十六架飛機,包含有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強擊機、教練機、無人機、客機、高炮、雷達和導彈。
(四) 海口航空科技館
1、簡介
海口航空科技館位于美蘭機場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層西側,是一個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樂為核心,集航空科普、實景體驗、寓教于樂為一體的科技體驗館。
2、展廳情況
主要分為航空文化展示區和航天文化展示區兩大部分,館內共設飛天緣起、碧空硝煙、沖上云霄、自由飛翔、宇宙探索等十一個展廳,從飛機起源與發展到航空航天事跡,依次在每一個展廳展現。館內還設置了專業的互動飛行模擬器、體感互動游戲、大型客機逃生裝置、360°穹幕影院等娛樂設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與娛樂性。
其中,飛行模擬器引進塞斯納172飛機和波音737飛機模擬駕駛區,體驗者在此處區域可以模擬體驗真實的駕駛操作。此外,大型客機逃生裝置中還配備了 1:1的波音747飛機機頭及部分艙體真實空間、真實座椅及艙內設施,旨在讓體驗者能在真實可控的空間內模擬飛機緊急逃生,潛移默化中學習逃生知識,以親身體驗增強記憶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館
1、簡介
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滬閔路7900號,是全國、上海市和閔行區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大型客機項目宣傳基地,專門從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2、展廳情況
外場展區大約10000平方米,擁有殲-8、DC-8等十余架不同類型的實物飛行器。
四個室內展廳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個3D環幕影視廳和數臺飛行模擬器等互動展品。
二、區內發展科技館的必要性
(一)國民教育基礎配套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大計。學校教育是普及科學知識的主要場所,目前我區內已經規劃建設一系列學校,除此以外,對于廣大民眾來說,科技館已成為他們學習科普知識的重要陣地。
(二)完善臨空經濟區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發展臨空經濟,打造國際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區內配套設施,豐富區域內經濟業態對于區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航空科技館不僅可以作為航空產業配套的延伸,同時也可豐富區域內的基礎配套,對于城市的全面發展起到不可獲取的作用。
(三)帶動旅游經濟發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應的文化旅游景點,可帶動周邊經濟的騰飛,帶來更多的人流量,產生流量效應,為區域內的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三、國內發展科技館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科技館建設事業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目前加強社會公益性科技建設已受到各界普遍關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問題。
(一) 資金緊張
我國現在多數科技館都存在運營資金短缺的問題。科技館不是一個營利性機構,但它的日常維護和對展品的更新等等無一不和金錢有關系。門票價格過高會讓普通百姓 望而卻步,科技館的存在就沒有了意義;價格低又無法滿足政策經營。資金問題會導致管內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參觀人數下降,對科技館的政策運營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參觀對象單一
理論上講,科技館的對象應該是全體民眾,參觀者無論年齡及學歷差距,都能夠在館內接受適合自己的科技知識。但是,目前國內參觀對象主要以青少年為主,并且多數都是由學校集體組織的參觀活動,主動參觀的人數較少。
(三) 受多元化娛樂方式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發展,人們更多去選擇影院、酒吧、商場購物等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很多民眾目前還不了解科技館的發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館的存在和意義,科技館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館未來特點和發展趨勢
為順應市場發展潮流趨勢,應對未來挑戰,科技館需打造新的商業增長點。
(一) 創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設法把科技館打造成一個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館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發現。當前文化旅游收到愈來愈多的歡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蘊的景點成為未來的思考方向。科技館在宣傳科技展品的同時,也應該發掘具有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周邊產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層,同時也能增加輔營收入,一舉兩得。
(二) 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
1、資金來源
目前,我國科技館的運營資金主要由政府承擔,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科普意識的增強,政府資助、社會捐款及自身創收等多種手段籌集資金的方式將是科技館必然的發展趨勢。
2、運營模式
關鍵詞: 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
Key words: air harbour;industrial development;person matching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036-04
0 引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鄭州航空港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相應的人才議題提上日程,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越發突出,把實驗區先行優勢轉變成持續優勢,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現有文獻鮮有關于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的研究,文章以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為例,通過闡明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現狀,發現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產業發展和人才匹配更加洽合,促進港區的可持續發展。
1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結構分析及現狀
1.1 相關產業人才結構分析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CSRC行業分類”檢索框,搜索“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分類下所有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研究需要,將這些上市公司進一步按鄭州航空港布局產業分為“航空航天產業”、“電子通信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四個類別,剔除出信息不全的公司,并按總資產排名選取前十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以對港區制定產業/人才發展政策、人才規劃及企業戰略制定和人才需求分析等有所借鑒。具體結果見表1。
2013年,航空航天產業從業人數有244700人,其中,生產人員26881人,占比11.0%;銷售人員10293人,占比4.2%;技術人員14676人,占比6.0%,三者共計占比21.2%。本科從業人數84653人,占比34.6%;本科以上人員7376人,占比3.0%;本科以下人員152671人,占比62.4%。由此可知,航空航天從業人員中,中高端人才比重較低,本科以下人員占比較高。電子通信產業從業人數有28134人,其中,生產人員7942人,占比28.2%;銷售人員1811人,占比6.4%;技術人員13948人,占比49.6%。本科從業人數11937人,占比42.4%;本科以上人員2867人,占比10.2%;本科以下人員13330人,占比47.4%。電子通信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超過從業人數的一半,技術人員接近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較高,生產人員、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之和占據從業人數的絕對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數37406人,其中,生產人員19350人,占比51.7%;銷售人員2844人,占比7.6%;技術人員10236人,占比27.4%。本科從業人數9233人,占比24.7%;本科以上人員2580人,占比6.9%;本科以下人員25593人,占比68.4%。高新技術產業生產人員占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技術人員占比較低,本科及以上人員比重較低。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數67022人,其中,生產人員24632人,占比36.8%;銷售人員22568人,占比33.7%;技術人員10333人,占比15.4%。本科從業人數15266人,占比22.8%;本科以上人員2190人,占比3.3%;本科以下人員49566人,占比73.9%。生物醫藥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占比26.1%,占比較低,中高端人才較少。
1.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現狀
選取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與航空航天制造業、高新技術行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相關專業布點數、碩/博士點等指標分析鄭州航空港相關產業人才現狀,見表2。
選取的37所本科院校中,“211”大學1所(鄭州大學);河南省教育廳主管大學7所(鄭州華信學院、鄭州科技學院、黃河科技學院、商丘工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商丘學院);河南省主管大學30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選擇與航空航天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這兩個專業只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一所大學布點,沒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包裝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有碩士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有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有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電子通信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有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專業有博士點;無博士后流動站。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布點數為31,占比84%,本科人才供給充分,但是碩士點只有9個,占比24%,無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高級人才缺乏。選擇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有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等七個專業。其中,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生態學專業有碩士點;生物信息、生態學有博士點;各專業均無博士后流動站。
綜上可知,與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少,與高新技術、電子通信和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多。航空航天產業相關專業各層次人才都很稀缺,難以匹配鄭州航空港該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有23個,博士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人才供給總量充裕,人才層次豐富;電子通信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24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總量相對充裕,人才層次較豐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11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人才總量比較少,但人才層次較充分。
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問題
2.1 產業、人才政策(規劃)“各自為政”
查找關于鄭州航空港產業和人才發展的支持政策發現,《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意見》單列了“產業發展政策”和“人才保障政策”;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的優惠政策中,多是引進符合條件企業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略微提到關于產業人才的政策;另外,港區有分別關于支持航空物流、生物產業等的政策,鮮有比較系統的人才培養、引進等優惠政策(規劃)。《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的出臺,是針對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的宏觀導向,與各產業發展政策(規劃)是否匹配有待驗證。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據于此,急需出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人才發展規劃”,根據規劃發展產業制定所需人才規劃,既提高人才規劃的實用性,又使得產業發展規劃有了人才支撐。
2.2 產業發展招進人才“饑不擇食”
產業的發展最終要靠人才的推動,各類產業的不同性質決定了其人才需求的差異,同一產業也有需求不同類型人才的分別,如果盲目招才引智,則會有損產業競爭力,阻礙產業發展。為了支持鄭州航空港的建設及發展,各級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為了幫助富士康招工,政府定下指標,納入官員績效考核,一方面成效顯著,助富士康這棵“大樹”生根壯大,但另一方面致使企業(產業)人才的低端性,并隱含員工就業時的諸多問題(高流動性、創新能力不足等)。因為招進人才時不加選擇,難免魚龍混雜,導致產業未能招進真正的人才,也就沒有達到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匹配,故產業發展的人才匹配問題需要未雨綢繆,需要政府、產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產業規劃之初,便制定與之匹配的人才規劃,才不會“臨時抱佛腳”,為時恨晚。
2.3 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匱乏
在統計的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中,航空航天、高新技術、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設置較少,碩/博士、博士后流動站等高級人才培養明顯不足,各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港區產業發展匹配度不高。2012年,河南省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平均從業人員為13618人,占中部地區從業人數的24%。從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這一指標看,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為1155人/年,在中部地區占比13%,航空航天專業人才仍較少。另外,航空運輸所需的“打板人才”、航空維修等高技能型人才均存在較大缺口,成為制約港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2.4 產業人才結構不合理
航空港產業布局伊始便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等科技含量高的臨空偏好型產業,產業定位高端,更需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識、有較強學習應用能力的人才,而現實是港區在招商引資布局各產業方面做得風風火火,成績斐然,而在“筑巢引鳳”吸才引智方面力有不逮,僅僅是只是在相關產業優惠政策中提到少許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對港區前景等宣傳也不夠,導致有識之士不是因為感覺距離遠就是待遇低等重重顧慮而不愿去港區發展。最終導致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傳統服務業(零售、餐飲等)“人才濟濟”,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人才缺乏。在同一產業內部,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如服務業人才多集中在傳統服務業,金融、會展、電子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人才急缺。
2.5 產業人才體制機制不健全
人才體制機制是關于“引才、用才、留才”等的一系列制度規范,宏觀層面既包括政府政策中有關人才引進、培養等的制度,微觀層面也包括企業的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人才體制機制主要依靠對人才進行物質和精神激勵來發揮作用。物質激勵既是高新技術人才的基本生活保證,又是其價值的市場評價,因此其合理和公平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創造活動積極性與能動性的發揮。精神激勵主要滿足人才更高層級的精神需求。目前,河南省及鄭州航空港區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體制機制,如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薪酬激勵形式單一等,對人才的制度性安排尚不齊全、完備。
3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策略
3.1 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
產業政策主要是為了鼓勵或限制產業發展,針對某一個(幾個)產業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招商引資、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人才政策是針對人才發展作出的制度安排(獎勵政策、住房政策、創業政策等)。產業政策中往往有關于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政策措施,而單獨的人才政策(規劃)多是針對區域或具體人才類型而定,如《國家(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科技人才規劃”、“教育人才規劃”等。二者的獨立制定或者僅把人才政策在產業政策中一帶而過,導致產業發展與所需人才不相匹配,因此,應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在出臺產業政策(規劃)的同時,也要相應出臺相關的人才政策(規劃),并增加產業和人才政策的協調性、針對性,充分發揮政策效果。
3.2 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
做到完全的產業人才匹配幾乎不可能,因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目標應是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達到產業和人才的最佳匹配。在機制健全的情況下,市場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完善的市場(中介平臺等)能夠提供及時準確的產業人才供求信息,產業發展環境較好,便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自然產業擁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各級人才的流入又促使產業布局、結構等進一步優化,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因此,在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中,應使市場發揮應有作用,通過市場調動政府、產業、學校等各方面積極性,政府將精力放在能使市場起較大作用的制度安排上,產業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引起人才資源的“從劣向優”流動,學校通過市場發出的信號便會增減專業設置等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如此形成圍繞市場進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的機制,方能達到最佳結果。
3.3 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
專業性人才把自己的才能在某個領域充分發揮,符合“分工高效”之觀點,真正的專業性人才應是能夠高效完成本職工作的人,而非泛指在某一專業領域工作的人。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可實行“幫扶制”,由“老將”幫帶“新兵”,老將經驗豐富,言傳身教,新兵學以致用,漸成“專才”,如航空打板人才、維修人才的培養。另外可以對這類人才發放資格證書,分設級別,改變對其的傳統認識,提高相應待遇,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晉升空間,鼓勵人才前來就業,使專業性人才的比例不斷擴大。
目前,只具備某一專業領域的才能已不能滿足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需求,如河南省不乏從事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和營銷人才,但是真正能滿足醫藥企業要求的研發、營銷人員卻寥寥無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會供應的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與醫藥企業的要求相脫節,醫藥企業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醫藥相關專業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營銷技能的復合型營銷人才和既懂研發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研發人才。因此,無論是生物醫藥產業還是航空航天產業等其他港區布局的產業,無論是研發類人才還是營銷類等其他人才,都急切需要既懂此亦知彼的復合型人才,也即需要增加各產業“全才”的比例。
傳統的以要素帶動或資源稟賦帶動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轉向創新驅動發展,使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同樣,具體到一個行業發展,創新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無疑是維持其競爭力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這就預示著產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無疑要提高各產業創新型人才的比例。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創新文化和氛圍,形成人才成長的創新型環境,另外還要設立相應的創新激勵等制度,激發創新源泉的不斷迸發,鼓勵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
3.4 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
人才體制機制主要包括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科學合理的人才體制機制能夠吸引并且保證人才長期為企業服務,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企業績效的提升之雙贏。企業應完善自身人才體制機制建設,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給予人才各方面具有安全感的制度保障,方能增強人才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為各種人才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自由的創新環境,使得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行創新活動不受拘束,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新績效,增加企業可持續競爭力,另一方面有益于“能崗匹配”,人才流失率降低,人才對企業認同感增強,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4 結論
鄭州航空港經濟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其發展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而人才匹配問題關系著港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港區的持續發展等,因此,實行恰當的人才匹配策略有助于使人才匹配促進港區的產業發展,將港區的先發優勢轉變為持續優勢。文章分析了鄭州航空港產業人才現狀及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等人才匹配策略,從人才匹配策略角度助力港區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史維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戰略[D].南寧.廣西大學,2003.
[2]張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問題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
[3]熊景維.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戰略管理[J].云南社會科學,2012(5).
[4]梁興英,謝麗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抉擇[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
2005年11月22日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蔡國飆教授剛剛講完一節課,在課間休息時,飛行器動力設計2001班的朱浩與饒大林走到他的面前,似乎想對他說些什么話。
“有什么事你們說吧。”他笑著對他們說。
“我們覺得在這三年多時間內學到了不少關于航天飛行器制造的理論知識,現在臨近畢業,學習任務輕松一些,我們又是保送研究生,沒有考研的壓力,所以想利用這段時間將書本知識運用起來做點實事,可又不知道做什么好……”朱浩躊躇滿志地說。
聽了朱浩的話之后,蔡國飆教授想了想說:“要不,你們造一個火箭吧!”
造火箭?朱浩與饒大林愣住了:“我們現在只是在校本科生,我們能行嗎?”1958年,由教師們成功設計研制過一枚名為“北京一號”的探空火箭,之后的近50年里再沒過這樣的項目了。
“你們能行的。但僅憑你們兩人比較難,必須一個團隊才行!同時,造火箭也得花一大筆經費呢。”蔡國飆若有所思地說。看朱浩與饒大林神情有些暗淡,他又說,我來想辦法,看能否就經費等問題得到學院的支持。
朱浩與饒大林以為蔡老師是在安慰他們,哪知兩天后的下午,蔡國飆給他們打來電話說,學院支持他們的“火箭計劃”。
11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探空火箭項目”在宇航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正式立項。
沒想到自己的一個想法會得到學校的如此重視。因而在立項之后,身為項目負責人的朱浩便開始物色起人選來。
火箭的設計與制造主要分為火箭動力設計、火箭航天探測控制設計以及火箭總體設計。于是,朱浩請了與自己同是飛行器動力設計專業、也是保送研究生的饒大林、張莘艾、王文龍等同學;又請了飛行器探測控制設計專業保送的研究生何小英、楊勇、薛松柏、周軍華等同學;還請了飛行器總體設計專業的姚偉、王光遠、唐萬元、張曉天、張凌燕、何兆偉等幾個同學一起組成該項目的研究設計小組。
設計火箭一般有這樣的程序:火箭執行任務的確定、火箭的具體設計與制造;火箭的發射與升空;火箭的控制與觀測;火箭的回收等。
之后,他們初步達成了兩個方案:其一是生物火箭――在這個生物火箭中放一個有生命的動物,比如小白鼠等,在火箭發射升空與運行的過程中用攝像頭觀測小白鼠的生活與生存情況,并收集相關的科學數據;其二是探空火箭――用以模擬載人航天以及探測氣象狀況,在升空的過程中以及升空之后探測大氣的相關參數。因為這兩個方案的支持者各占一半,所以朱浩決定采用民主調研的方法來確定火箭的執行任務。
通過半個月的調研,他們發現,生物火箭所裝生物的過載問題無法解決――小白鼠在超過5G,即5個重力加速度的情況下就會失明,而小白鼠一旦失明,它的很多正常活動都會受到影響。因而,要讓小白鼠不失明的話,他們就得將生物火箭的升空速度所產生的地心引力降低到5G以下。而憑他們的能力,要將火箭的升空速度控制在5G以下非常難,同時這么短的時間也無法實現這種火箭的設計。所以,他們最終放棄了對生物火箭的設計,而改成設計用于大氣參數測定的探空火箭。
當火箭的執行任務確定之后,給這三枚火箭取什么名字又讓他們犯起難來,最后有人提議取名為“北航1號”,覺得這樣可以體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的鉆研精神,意義深刻,于是名字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精心設計
有了火箭的執行任務和火箭的名字,他們便開始具體地分工了――入選的隊員按照火箭的組成部分被劃分到火箭總體、動力系統、點火控制系統、分離回收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和地面發射系統6個不同部分。之后,他們又將火箭的大小與重量進行了確定:火箭全長設定在2.5米左右,最大直徑0.18米,箭體重量95千克左右,發射高度10000米左右,有效載荷質量10千克左右。
雖然他們14人中有12人是學校保送的研究生,可是設計火箭這樣的高難度項目,其中的復雜性卻無法預料。當他們開始了這項莊嚴而神圣的任務之后才發現,自己平常所學的跟航天飛行器有關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原來有著相當的差距。
同時,項目剛剛啟動,整個團隊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對各個環節估計不足,日程安排不合理,項目進展非常緩慢。
各環節不斷地有問題出來,還好,都一 一解決了。當動力系統方案設計之后。他們拿著自己的單室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以及端面燃燒的固體發動機兩種方案,滿懷信心地找到航天科工集團六院向專家咨詢時,總設計師程研究員對他們的設計方案給予了全盤否定,理由是他們的設計無法確保火箭在升空過程中的安全性。
被程研究員否決之后,他們頓時如泄了氣的皮球,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程研究員又對他們的精神予以了肯定,同時,建議另一種設計方案――新型內控燃燒固體發動機,并為他們介紹了該方案的核心技術與設計方法。就這樣,發動機組的電腦設計圖在老師和專家們的指點下,先后修改了5次,最終定稿。
控制組在研究設計時也遇到了難題:因為他們在控制與監測方面所用的電子元件與集成塊都是在常溫、常壓下使用的,雖然能正常工作,但這種設計如果運用到火箭中去,火箭在升空的過程中,溫度與重力加速度都大大地改變了,所以,他們所設計的很多控制方案在地面上實驗時尚能保證可靠性,可一旦置于火箭升空的環境中去做此實驗之時,卻發現可靠性一下子就改變了,因而他們為此頗傷腦筋。
去年5月,他們進行了第一次地面點火試驗。當他們緊張地看著控制屏,希望火箭發動機能夠正常點火時,卻發現發動機噴管出了問題,結果導致發動機被燒毀。看到自己設計的產品出現這種結果,負責此項設計的張莘艾傷心地哭了。同學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成長得一帆風順,所以當這個失敗的實驗結果無情地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個個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
在這關鍵時刻,還是老師們給了他們信心。他們在幫張莘艾仔細地分析了他的設計方案后,得出了一個讓同學們重振旗鼓的結論:是噴管加工工藝沒達到要求。
除了設計方面所出現的一個又一個難題折磨著他們,生活方面的難題也折磨著他們。
一鳴驚人
他們所設計的火箭大概要花300萬元,可實際上卻只花了幾十萬元。這是因為他們去聯系制造火箭的單位時,那些單位的領導有感于他們是在校本科學生卻有如此雄心壯志,都紛紛給予他們大力的支持,節約了大量費用。
去年10月底,隊員們準備進行全箭試總裝的前一天,火箭在試滑時,卻發生了箭體上架后晃動的現象。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這將直接影響到火箭的成功發射,因而這個問題是火箭研制以來所遇到的最大挫折。
面對可能功虧一簣的問題,隊員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負責這一部分設計的張凌連夜拿出了兩套新方案。第二天早上6時,他直奔位于北京大興縣的零件加工廠。8個小時后,他背著剛剛趕制出來的零件出現在北京火車站時,汗濕的手心里又攥著了晚上9時去往呼和浩特的車票。
11月1日8時,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2.53米長的白色火箭靜臥在一座綠色火箭發射架上,直指長空,蓄勢待發。
“3,2,1,點火!”隨著一聲令下,負責總體設計和控制的薛松柏從容地按下電子點火器按鈕。也就在這一刻,全長2.53米,重95千克,有效載荷量10千克的探空火箭尾部瞬時噴出耀眼的火焰,箭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發射架上呼嘯而出,在藍色天幕上劃出一道白煙,直刺萬米高空。
當初在設計火箭之時,考慮到設計一枚火箭失敗的風險比較大,他們便特地同時設計了三枚火箭,這樣就能更大程度地保證此項目成功。因為假如發射第一枚火箭時沒有成功,而又知道失敗原因的情況下,可在第二枚或者第三枚上進行修正。
11時和12時,朱浩與同學們又根據當時的氣象情況和首次發射狀況進行緊急計算后調整了剩下兩枚火箭的發射角度,成功實現了三箭連發的壯舉。
“發射成功!”酒泉發射中心指揮人員宣布道。此刻,發射指揮大樓3層的觀測平臺上,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與部隊官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領導和師生頓時歡呼一片,尤其是參與研制的朱浩、薛松柏等同學,更是激動地相互擁抱。
當憑著自己的努力造出的火箭成功地升空且圓滿地完成任務之后,喜歡音樂的薛松柏連夜與同學們一起創作了一首名為《我是航天人》的歌曲:“你是航天人,我也是航天人,一條漫長的路,兩顆赤誠的心,只有航天人,最了解航天人,腳下的路越長,心中的愛越深……”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On Industry-School- Research Combination Mode of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I Ji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college Industry-School-Research mode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k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search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school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ways.
Key words industry-school-research combination; colleg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技術發展和創新形態演變,政府在創新平臺搭建中的作用,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顯,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2.0形態正推動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①高校既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創新成果的發源地。如何以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和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國家經濟層面,為科技創新服務,促進科研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另一種是為教育服務,通過產學研與學術的培養、教師的科研相結合,將學生培養成才。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產學研結合現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國防特色重點專業、江蘇省品牌特色專業、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專業以電氣工程領域為對象,注重計算機科學、控制理論和信息科學在電氣工程各領域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相關研究領域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該專業設有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三個方向。培養具有電氣工程領域較寬廣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技術基礎,具有較好的電氣分析、電氣設計、電氣系統設計、電氣系統運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素質的電氣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樣一所重點大學,重點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進行知識創新活動,最終目標是為社會服務,高校通過產學研合作,不僅能夠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問題,縮小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力,而且也能夠促進科技發展。近年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展了較多廣泛且有效的產學研合作與實踐,尤其在電類領域的合作,效果較為顯著。通過合作,實現了將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共建、人才培養、干部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助推了經濟發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無錫市開展風電領域政產學研合作為例,自合作以來,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率領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先后兩次訪問學校,并就政產學研合作事宜與學校的領導深入交流。而且,學校黨委書記崔銳捷、校長朱荻等校領導也多次帶領學校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部分專家走訪無錫市惠山區,實地考察區域經濟發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動政產學研合作。②
2 電氣專業產學研結合的思考及具體做法
電氣專業是電氣信息領域的一門學科,由于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生產密切相關,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觸角伸向各行各業,小到一個開關的設計,大到宇航飛機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這個專業的學生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技術、研制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工作,是“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領域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正是由于社會大量的需求,不言而喻,電氣專業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質量,對該個專業領域,乃至我國國民經濟領域的發展影響也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被社會所接納,被企事業單位所需求,需要我們高校在培養學生時要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因此,產學研的結合,為高校的學生培養、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1 產和研的結合
企業有較好的生產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學研究創新不夠,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甚至立于不敗之地,需要把高校的知識資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轉化,技術上進行創新。而作為高校,是服務發展的主體,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對科學知識的傳播、整合和流通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在搞科研的目的也是為生產服務、為社會服務。產學研結合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建立良好的互動,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模式與直接獲取工程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才能適時調整學生的培養模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實習機會和實習場所,讓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容易走上社會,被企業所需求。電氣工程專業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能夠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與控制等實際生產問題。
但是,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機制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科技成果轉移渠道不暢。很多企業拿著大量資金尋找科技創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轉移不出去,導致了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資源分散,浪費精力、物力和人力。(2)科研人員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轉化。當前,高校普遍采用職稱和職務等級發放科研津貼的,而職稱職務的獲得,主要是看權威性期刊的數量、申請的項目獲得的獎勵,專利情況等,對于科技成果能否實現產業化問題很少重視,致使高校老師很多科技項目申請后,過多地偏重于技術與理論,與社會需求脫節,大部分科研成果很多是只申請了專利,或者發表了論文的水平上,實際應用產出的效果不高。另一方面,當前部分教授評職稱前,發論文,申報項目,有較多的研究成果,但職稱評定后,科研動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滯不前,更多的是享受這個教授待遇,從而導致研究資源流失。(3)科技成果推廣機制不完善,重視不夠。高校由于學科建設發展需求、整體實力提升等眾多因素影響,學校科技部和老師的關注點在于國家或省部級重大項目的申報上面,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級973、863等重大項目課題、各項科研成果獎勵申報,而對真正獲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將其轉化投入不夠,重視不足。
因此,在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的同時,更應該要結合學科、科研特色和優勢,充分發揮科研管理制度對科技創新的激勵、支持和引導作用,要進一步搭建平臺,發揮政府的作用,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產業四力強強聯合,不斷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形成和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做出貢獻。
2.2 學和研的結合
隨著電子、計算機、通信和信息等技術在電力行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給電氣專業的學生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這就需要高校培養出的電氣專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獨立承擔相應研究方向的科研課題。首先,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科研當中。從我校電氣專業學生培養來看,學生實行“導師制”,對于優秀的學生,從大學開始就跟隨導師做相應的課程設計,等到了研究生階段,不僅能夠很早,而且將課題研究有延續性,能更好地做出科研成果,培養科研能力。第二,讓學生參與到各種科技創新比賽,老師進行指導,培養了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學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校電氣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課題,以及研究生課題,有80%的題目與產學研基地的實際和教師科研課題緊密結合,有部分學生直接參加教師承擔的課題。通過多種渠道,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深入接觸工程實際,增強實際工程意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在完成自己學業任務的同時,培養了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3 產和學的結合
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兩個方向。精英教育培養拔尖人才,大眾化高等教育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學校應根據不同的社會需求進行科學、準確的定位,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和質量標準。③
電氣專業的學生培養,需要保持和加強原有專業特色和優勢,培養學生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應因材施教,引入各類培養機制,如結合產學研的合作平臺,一是和企業聯系,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習基地;另一種則是根據企業的需求,企業的科研方向,制定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模式及課程體系。如開設專門的“卓越工程師”班,單獨組織學生完成一門企業課程授課,一次企業參觀實習,一次“工程技術講座”。除此之外,每年暑假,我校的電氣專業與陜西航空電氣有限公司、陜西西航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許繼集團、南京機電液壓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校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開展合作,這些企業每年為電氣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條件,提供合作科研項目。
3 總結
電氣工程專業行業屬于高精尖端行業領域,尖端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它的社會需求較廣,而培養這樣的優秀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模式,讓學生、教師有良性發展,才能促進電氣學科的發展,而外部則需要社會與企業的需求,產學研的結合便是達到這一目標的良好途徑。
基金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資助編號:NR2013029;項目負責人:李潔)成果之一
注釋
吳凌開始發奮努力,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課后認真復習,然而在期末考試時,怕自己考不出好成績,他竟鬼使神差地將小抄字條帶進了考場,被監考老師逮著。盡管吳凌百般解釋自己沒有作弊偷看,但因違反了“不得將字條夾帶進考場”的規定,受到了學校嚴厲的處分――留校觀察1年。
吃一塹,長一智。吳凌再也不敢考試作弊了,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終于在畢業時,他順利通過了所有課程考試,所修課程總平均學分績點超過2.0,達到了授予學士學位所必需的學分制要求。然而,在畢業典禮結束后,吳凌卻只獲得了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并沒有獲得學士學位證書。班主任遺憾地告訴他,因為那次考試作弊,他的學士學位被學校取消了。
當他走出校門尋找工作時才知道學位證書是多么的重要。當年,他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的身份參加了全國海關錄用公務員考試,以筆試第一名的驕人成績脫穎而出。面試時,他鎮定自若,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受到了考官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肯定。然而,由于沒有取得學士學位,不符合海關錄用條件,來之不易的“金飯碗”與他失之交臂。“金飯碗”沒了,那就捧“銀飯碗”吧。他應聘了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由于表現突出,用人單位當即決定錄用,就在準備簽訂協議時,卻發現他沒有學位證書,用人單位得知他是由于考試作弊沒被學校授予學士學位,只好忍痛割愛,不予錄用。
“僅憑一次留校察看處分,學校就拒絕向我頒發學位證書,這有法律依據嗎?”吳凌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等法律法規,沒有找到一條這樣的規定。于是,他于2007年1月4日向南京市白下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將母校告上了法庭。
他在訴狀中稱,原告在校期間,德、智、體、能全面發展,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修完學校規定的全部課程,達到符合學士學位的學分。然而被告因原告曾考試作弊受到處分而拒絕向原告頒發學士學位證書。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原告完全符合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被告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原告的就業、晉升、評級和調薪的權益,因此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判決被告立即召集學位評定委員會對原告的學士學位資格進行審核和授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辯稱,原告考試作弊,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有關規定,本來可以直接開除,考慮到原告的前程,只是作了留校察看處分。原告入學時,被告就向其發放、宣傳了學校制定的《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第43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授予學士學位:1、在校期間,受行政記過以上(含記過)處分;……4、考試作弊。對于考試作弊將帶來的后果,原告早就了解,既然犯了錯誤,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因此,對作弊學生拒發學位證書,既是校紀校規的明文規定,也是國際慣例,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也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保障了國家對學歷文憑的正常管理秩序。
而吳凌認為,被告制定的《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中規定的不授予學士學位的情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相沖突,應屬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均未將學位申請者有無考試作弊記錄、受過何種處分作為是否授予學位的條件,因此,校方以原告作弊受到留校察看處分為由,決定不授予其學士學位,缺乏法律依據。
被告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經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依法具有對本校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法定職責。被告既可就本校授予學士學位工作制定學術水平方面的具體標準,同時也可依據上位法的規定、精神制定其他方面的具體規定。因此,被告制定的《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完全合法。并且被告強調,考試作弊不但是嚴重的學術道德問題,更是突出的社會管理問題,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將不授予考試作弊學生學位作為基本的管理手段。如果法院對此認定無效,必將對教育行政管理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對眾多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難度。
原告、被告的法庭激辯,讓審理此案的法官左右為難,如果支持原告,今后學校的考試紀律將更加難以控制;而支持被告,原告今后的前途和命運又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經過多次研究、討論,2007年3月15日,南京市白下區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法院認為:高校經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行使著頒發或拒絕頒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行政性權力和制定本單位授予學位的工作細則的權利,但前提是工作細則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制定。而法律、法規并未將學位申請者有無考試作弊記錄、受過何種處分作為是否授予學位的條件,因此被告制定的《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中有關“考試作弊不授予學位”的規定,明顯超出了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缺乏法律依據,法律不能支持。所以,法院判令被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于本判決生效60天內召集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對原告的學士學位資格重新進行審核。
判決后,雙方均未上訴,一審判決生效。 2007年4月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經審議,與會委員認為吳凌考試作弊事實清楚、處理程序合法、留校察看處分無疑義,與會委員一致決定不授予吳凌學士學位。據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向吳凌作出了重新審核結果的回復,以考試作弊為由,再次作出不授予他學位的決定。吳凌不服,于2007年7月19日第二次向白下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判決撤銷這份“重審結果的回復”。
法院再次開庭審理此案。2007年9月13日,南京市白下區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訴求,第二次判令校方重新審核吳凌的學士學位資格。2008年4月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又一次召開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結論仍是因考試作弊,不予授予吳凌學士學位。吳凌于2008年10月29日第三次向南京市白下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判決撤銷同年4月3日校方作出的這份決定。
2009年1月初,法院又一次開庭審理,又一次作出與前兩次相同的判決。
但是直到5月中旬,吳凌還是沒有接到學校授予的學位證書。他請求法院直接判決被告校方直接授予他學位證書。但根據行政訴訟制度,司法權不能過度干預行政權,法院只能判決校方對吳凌的學士學位資格重新進行審核,而不能徑行判決校方授予學位。
那怎么才能讓學校授予他學位證書呢?法院對此也很無奈。法院的判決實際上已經指出,學校不給學生頒發學位證書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但學校拒不執行,法院判決就成了一紙空文。吳凌要想獲得學位,就只能不斷地學校。這樣下去,雙方將陷入循環往復的訟累,一方面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法律尊嚴也遭到踐踏。基于此,南京市白下區法院于今年4月初向校方的主管部門江蘇省教育廳發出司法建議,建議省教育廳予以重視并進行協調,敦促原、被告雙方合法合理解決矛盾糾紛。
吳凌與母校的學位官司陷入循環往復的訟累,引起了江蘇教育界、法學界不少專家的關注。專家認為,對考試作弊的學生,學校是否可依校規不授予其學位,是教育行政案件審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正確處理此類案件,不但能有效解決個案紛爭,而且在司法大門向教育領域漸啟的同時,有助于正確處理教學機構依法自主辦學與司法審查的關系。
南京大學法學院一位教授認為,高校根據《學位條例》和《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自行制定的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屬于學校內部規章制度的范疇,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且不存在明顯或極端不合理的情形,學生必須遵守。對于學生的考試舞弊行為,學校給予一定的紀律處分,完全屬于學校的辦學自的范疇之內。但學位考核的主要是學生的學術水平,具體體現為所要求的考試成績,學位論文符合要求。如果某一學生因其他違紀行為受到處分,但各項成績均符合“畢業”的條件,學校不能因此而拒絕授予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