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業規劃醫學影像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為理論依據而開展的醫學教育改革隨著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轉變而得以持續推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者和學者開始嘗試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聯合應用于教學中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寶貴經驗。我院于近些年來緊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應用和探討研究方面皆付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學成果肯定,現將研究資料予以整理分析,茲述如下。
1 簡析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理論依據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同醫學影像解剖學聯系緊密。其中,人體解剖學為醫學基礎課程,研究范圍僅限于肉眼觀察所得到的形態學圖像。較之于前者,醫學影像解剖學則是依托于現代成像技術,以正常人體為研究對象而產生的一種研究技術,研究范圍抑或言觀察范圍不僅涵蓋人體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學圖像,還可清晰顯示器官結構的斷面形態及其與周邊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可見,醫學影像解剖學是傳統人體解剖學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前者的學習是后者學習的理論基礎,或者說,后者即醫學影像解剖學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體解剖學,較之于后者,更為適應醫學發展需求[1]。
既往,傳統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但是經過長期實踐,發現該種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而隨著醫學改革進程的推進及相關研究成果誕生,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運用和研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兩者有效結合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對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的認識,利于提高教學效果[2]。
2 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結合多方研究資料及筆者本次研究經驗,可知在本校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應用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既往以來,兩門醫學學科授課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學綱要、課本內容和考試范圍為中心。如此學習氛圍下,教師授課中心自然圍繞書本展開,而學生學習目的也會主要針對考試,無疑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會受到限制,畢業后也會難以滿足醫學臨床對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師在學生時代學習人體解剖學時得到的是知識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對后來興起的應用于教學中的醫學影像解剖學缺乏充足了解;③醫學院實驗室在初期建立之時的目的只在于為學生系統解剖學的學習提供便利,無法短期根據課程設置要求更改其職能,極為缺乏醫學影像解剖學方面的相關信息數據資源。
3 試論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國高校醫學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結合授課是一種臨床醫學發展需求。而基礎此種發展形勢,我國高校醫學院也開始推行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授課,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學資源,結合師生特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綜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廣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授課,應當注重下述幾點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兩種學科異同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明確來說,兩種學科均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及其功能的一種科學,但是較之于傳統人體解剖學依賴于肉眼觀察,醫學影像解剖學以MRI、CT、DR、CR等醫療設備的影像學資料為參考依據則更為優勢,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活體的機體組織和結構進行動態觀察,這是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因此,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授課應當基于理論知識學習,并著重培養學生各項影像學技術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顧兩種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
3.2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相適宜的教學格局。從目前醫學院學生構成來看,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開設范圍包含本科院校醫學院及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學生,其中,專科院校學生僅僅占據少部分。大專生因在校時間短,因而為了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會更為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本科生相對而言在校時間較長,因而會注重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時,應當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適宜的教學格局。如授課對象為大專生,可以精簡教材內容,調整理論知識學習課時和實踐操作課時比例,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如若授課對象為本科生,則不需縮減教學內容和課時,但是應當注意在教學中重視實踐教學和臨床實踐相互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學生自由談論。
3.3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教學活動中,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為教師群體,因此教師的授課能力和知識結構體系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優劣。誠如前文所述,現階段醫學院教師能力及經驗不足均是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當前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必行舉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專業教師具有醫學影像解剖學之時及相關影像學技術操作能力;②為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提供前往醫院臨床實習深造的機會;等等。
3.4依托現代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傳統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學習均存在較大難度,兩者不僅專有名詞較多、枯燥,且后者課程學習所要掌握的內容也較為寬泛,包含X線解剖學、超聲解剖學、CT解剖學及MRI解剖學。但是,從課時安排來說,上述四門科目全部開設并細致講述存有一定難度。基于此,筆者認為,為了讓學生在掌握人體解剖學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門解剖學知識,可以在講解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過程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X線、CT、MRI等影像學資料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進行現場教學,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4 教學效果與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開始在教學中開始將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有效結合,為切實了解該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主要以課堂提問情況、期中及期末測試結果、學生自我測評結果等資料為依據對教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成績上升,且自我感覺良好,學習壓力下降。提示說明將上文四項措施應用于人體解剖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適用于所有院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醫學院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學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國總的研究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醫學研究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研究生的就業難問題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它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有效就業率,做到“學以致用,人盡其才”,是廣大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所面臨的新的挑戰。本文從分析當前研究生就業趨勢入手,淺談醫學院校研究生輔導員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幾點做法。
一、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跨學科、跨專業的靈活就業觀念
隨著研究生擴招及就業矛盾的突出,就業問題成為目前許多高校各專業研究生的頭等大事。從1999年開始研究生擴招以來,招生人數平均每年增幅均大于20%,醫學院校研究生教育規模也急劇膨脹,由此帶來的是工作崗位的需求與畢業研究生的供給反差逐漸增大。五年前醫學院校畢業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進入三級甲等醫院工作或者留校任教,而目前只有少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才可以直接進入三級甲等醫院工作或者留校任教,大多數畢業生將進入基層醫院或者選擇其他領域就業。這就需要廣大碩士研究生和負責就業的指導老師改變“專業對口”的傳統就業觀念,樹立跨學科、跨專業的靈活就業觀念。
研究生專業知識比較精深,但廣度不足,如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很少接觸市場營銷等經銷領域,而經銷領域的學生更不了解醫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但許多工作要求有跨學科、跨專業的能力,比如銷售醫療設備的銷售人員,既需要有醫學的專業知識,又需要有市場營銷的經銷知識,而目前沒有哪個學校或者專業可以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這就需要輔導員指導研究生有意識地學習相關學科,例如建議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到財經院校充實市場營銷的知識,這樣的學生畢業后比起單純有醫學知識或者經銷知識的學生來說更會被大公司選中,具有更多的就業優勢;還可以鼓勵臨床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學習法律知識,考取律師資格證書,畢業后專門從事處理醫療糾紛法律案件的相關工作。總之,要根據就業市場的特殊需求,有目的地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填補社會對某些工作需求的缺口,避免由于相同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從而輕松實現有效就業。
二、引導學生建立長期職業規劃,樹立創業意識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人員,輔導員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并結合社會需求,建立長期職業規劃,同時使學生明確要在事業上取得長遠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不斷努力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研究生學習時間通常為三年,許多學生在畢業后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而是在非理想的崗位工作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有許多人放棄了自己的最初夢想,而有的人卻堅持下來,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輔導員要指導廣大學生樹立通過自己的職業規劃實現自身理想的大局觀。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建議學習基礎醫學和生物工程的學生有意識地學習專利法、公司法等知識,為以后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實現自主創業打下基礎。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醫學知識的普及更加關注,近年來關于養生保健的相關書籍和講座的盛行就充分說明了這部分市場需求。碩士研究生應當抓住機遇,把握自主擇業的機會,充分利用自身較高的專業知識,學習演講技巧,提高表達能力,為日后從事醫學知識普及等相關工作做準備。
三、根據用人單位特殊需求,進行人才“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教育模式在初級職業教育院校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培養學生,并與其簽訂合同確保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該單位工作。對于某些在人才方面有很高要求的用人崗位,可以探索在碩士研究生教育領域采用此模式。比如對于生產大型醫療設備的公司,他們需要醫療設備的研發人員,對于這種人才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醫學專業知識,同時要具有一定的機械工程知識和軟件工程知識。醫科類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聘請相關學科的教師,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小專業”,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進入用人單位實習,根據其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與培訓,畢業后直接進入該單位工作。
采用“訂單式”培養需要注意:確保用人單位的實力,選擇聲譽好規、模大的公司,通過簽訂合同、收取用人單位保證金等方式確保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就業;控制“小專業”的學生人數,由于這種培養方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客觀上決定了招生規模應當適度。
四、提高研究生的英語運用水平,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目前大多數醫學碩士研究生對于英語的學習僅僅局限在通過國家英語等級考試,完成學校相關考試以及閱讀醫學文獻的層次上,不能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進行實際運用,無法與母語為英文的同事或者患者進行有效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生的就業帶來了局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改善這一情況:聘請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外籍教師開設醫學專業口語課,提高學生日常口語以及專業口語水平;建立英語交流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模擬對外籍人士進行詢問病情,提供醫療建議等。通過提高醫學類研究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可以使其畢業后進入對英語要求較高的外資醫療機構或者為外籍人士提供醫療服務,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對于學生畢業后出國深造,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040-02
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指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互聯網叩響“萬物互聯時代”的大門。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進一步加強,這為高校探索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徑。
一、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1.醫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社會對醫學人才需求增多,然而醫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卻加劇。首先,地域供需失衡。一方面許多醫學生就業難,一方面基層醫藥人員面臨大量缺口。其次,專業供需失衡。社會輿論和高校擴招,導致了臨床醫學等熱門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而像護理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等需求旺盛的專業,由于社會認知度低,報考人數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再次,學歷層次供需失衡。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日益發展,大部分醫院都提高了招聘條件,尤其是大醫院醫療衛生人才集中,博士、碩士非常吃香,而本科生失去競爭力。
2.醫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
醫學專業學制長,學習任務繁重,醫學生比其他專業投入更大的就業成本,加之家庭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畢業生傾向于大中城市的三、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希望能獲得良好的工作環境,穩定豐厚的福利待遇以及更多的進修機會。然而,醫學生的較高就業期望與當前的社會現狀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醫學生綜合素質有待加強
由于文理分科等原因,醫學生在入學前的人文知識較為薄弱。入學后,醫學專業性強,課業負擔較大,使得醫學生普遍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忽視人文教育,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而在現代醫學的模式上,醫學生社會、心理、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以及語言表達、人際溝通、團結協作等能力都是應聘求職以及醫療實際工作中的必備素質。
二、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都愈發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大部分院校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某些學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層次仍然較低,工作重點集中在面向畢業生宣傳就業政策、就業信息、開設應聘技巧講座、簽訂就業協議等,且服務對象限于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人員多為輔導員或其他行政人員,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夠,數量不足,大部分精力用在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較少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以至于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需求與教學內容不符,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大學生職業生涯體系構建不完善。
三、互聯網視野下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路徑
1.更新就業服務理念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更創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就業服務理念,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就業信息,就業手續辦理,更要通過就業指導,讓畢業生更好地認識和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投身到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工作中去。其次,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學生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發生變化,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對新問題、新困難和新機遇的研究,用科學理論指導就業工作實踐。
2.就業指導工作信息化、高效化
互聯網行業的顯著特征是信息化,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效率,創新方法。首先,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模型,建立畢業生就業指導數據庫,深入分析其中數據,可以摸清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招聘的相關規律,及時預測就業趨勢,調整就業指導方案,引導醫學生認清就業現狀,做好職業規劃。其次,在網絡移動終端普及的現狀下,建立實用,便捷,高效的互聯網就業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平臺的功能和用戶體驗。例如,用戶交流模塊,幫助畢業生、高校、用人單位三方的順利溝通;用戶管理模塊,幫助高校對畢業生就業信息的收集與管理,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進行職業規劃等在線課程學習;招聘管理模塊,幫助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在線投遞簡歷,遠程面試等。同時,也應關聯畢業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IT媒介,對畢業生進行實時就業指導服務,做到就業指導的全面覆蓋。
3.就業指導服務多元化、個性化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模式千變萬化,模擬互聯網的交叉載體創新就業指導工作的多元化、個性化路徑。在師資上,吸納具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醫學相關背景的優秀教師,建立一支專業化,多元化、素質高的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在人才培養上,以就業為導向,合理調整專業設置。設定創業創新班,根據學生興趣雙向選擇,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個別專業可進行訂單式培養,為用人單位,農村,西部地區輸出急需的醫學人才。推行學校、用人單位雙導師指導模式,幫助低年級醫學生早日接觸職業,提高就業競爭力。在職業生涯教育上,根據不同年級、專業、人群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低年級主要開設自我認知,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綜合素質提升課程,高年級以專業為導向,進行臨床實踐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培訓和就業形勢教育,準畢業生主要開設求職技巧,就業政策、就業手續等教育。對學習、心理、家庭方面的困難群體進行一對一幫扶。將以理論教學、翻轉課堂、講座、就業創業活動等線下教育和以微課、名師同步課、名校課堂實錄、創客教育等線上模式相結合。
總之,在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順應時代潮流,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就業指導服務路徑,更好地銜接醫學生與用人單位,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凸顯就業指導工作的價值。
參考文獻:
職業教育的時代,高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呈跨越式發展的態勢,衛生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方式也在不斷的擴展。衛生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其自身衛生行業的特點。教師在繼續教育過程中,既需要關注教師在工作中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更新,更需要關注教師專業技能拓展,如臨床新技術、新操作技能的理解與實踐等,從更深層次上進行具有醫學特色的繼續教育個性化學習。我單位在繼續教育工作中應用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現進行報告。
1衛生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繼續教育調查情況
1.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是我校公共課及專業課任職教師。從年齡分段來看,31~40歲的教師占樣本人數的40.9%,41~50歲的教師占樣本人數的14.0%,51~60的教師占樣本人數的1.8%,60歲以上的教師占樣本人數的0.1%。參加繼續教育的青年教師所占比例最大,50來歲以上即將退休的教師非常少。中級教師和初級教師居多,兩者占樣本人數的73.8%,兼任管理或領導職務的教師占13.8%。從任教學科來看,護理專業教師占樣本人數的28.3%,醫技專業教師占樣本人數的15.5%,公共課教師占樣本人數的續16.9%,其他科目教師總計占樣本人數的32.2%。
1.2接受繼續教育的原因 調查顯示,接受繼續教育的原因,從高到低依次是:提高業務水平職(67.4%),競爭所迫(12.4%),個人興趣(11.6% ),學校推薦和鼓勵(4.8%),不喜歡當前工作(2.9%)。從年齡階段來看,各個年齡段均以提高業務水平為接受繼續教學育的主要原因,31~40歲這一階段的教師約有21.2%的人是出于自己喜歡而選擇接受繼續教育,約有14%的教師以競爭激烈為主要學習原因,"提高業務水平"在眾多因素中占54.6%。
1.3接受繼續教育的形式 繼續醫學教育在我國已經形成多種方式結合的較為成熟的體系,但傳統的教育方式仍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少人仍對網絡繼續教育表現得不屑一顧[1]。臨床實踐是衛生專業教師傳統選擇繼續教育的首要形式。對于選擇非學歷教育形式的調查表明,受衛生專業技能限制,如臨床新技術、操作新技能等知識的學習,大部分教師所傾向選擇的仍是臨床實踐學習的方式。
1.4接收繼續教育的態度 教師選擇繼續教育但需考慮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如經費負擔問題、受教育后的效果問題、個人選擇權問題以及工作與學習時間的沖突問題等,因而導致學習主動性降低。
2 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的應用
衛生高等職業院校產出的畢業生將來是要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從事大量的醫療服務操作工作,知識技能的掌握與動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其在校期間的學習能力,因此,衛生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繼續教育應圍繞醫療機構實際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步學習。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的應用可以適宜解決存在學習機會不均或工學的矛盾。
2.1增強E-Learning學習意識,以學定教,先學后教 目前在線學習系統開發、學習支持和課程平臺搭建相關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流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教育應用軟件均等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E-Learning學習方式打破了單一臨床實踐學習的弊端,解決了學習時間固定、學習地點固定的情境。通過在線學習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衛生職業前沿知識動態,結合臨床操作加以實踐吸收。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針對衛生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立足點,為教師提供更多現代化認知、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并要求教職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對在線學習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2.2建立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使學習者逐步適應新技能 單純的E-learning學習方式中包含許多新技術,學習者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對這些新技術會產生一段時間的不適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繼續學習的信心[2]。加強網絡繼續教育和傳統繼續教育的聯系, 保持網絡繼續教育和傳統繼續教育的共存和發展[3]。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的優勢,在于教師希望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課堂的綜合優勢。(見圖1)它使教師一方面獲得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也能接觸到最新的前沿學科動態,使學習內容接近領域的發展現狀,接近臨床的工作實踐環境。如在在線學習的討論中增加互動論壇、在課件中穿插些手術操作視頻片段等,以提高視頻量,增強學習效果。學習內容適應了教師的需要,就會引發教師的內在學習動機發揮學習內容的價值,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圖1 E-learning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繼續教育學習模式
2.3多種類E-Learning學習相結合,重視支持服務研究 在促進個性學習、深度學習的在線學習技術方面,在線學習系統能否提供適當的、針對性的、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來真實模擬醫療機構的實際工作環境應作為在線繼續教育關注的重要部分。學習一些醫療機構從業者每天所必須使用的現代化的醫療支持系統如醫療信息(HIS)、電子病歷(EMRS)、醫學影像(PACS)、臨床檢驗(LIS)等系統,有利于在線學習系統的資源推進、移動協作與虛擬學習創設。
3應用建議
3.1繼續教育原則 應注重講求實效、創新提高的原則。根據學習的對象、學習條件、學習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學習模式,保證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如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可側重于深化專業知識,有計劃地安排E-Learning自學,自學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新知識,積累經驗,更新知識,同時定期參加臨床實踐/實踐活動,使其成為本專業的專業技術骨干。
3.2繼續教育考核 避免走過場等形式化考核,避免繼續教育內容在授課一結束后馬上就進行結業過關考試,一則學習項目并不是在短短的3~5d內便能掌握的,二則培訓的真正目的是學到的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師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學中得以落實和運用。可采用以提高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考核方向的開放式考核方式,如撰寫專業綜述,結合E-learning與臨床實踐學習心得撰寫綜述,要求至少參考15篇以上中文文獻,外文文獻和近3年文獻不少于2/3。綜述評價記入個人技術檔案,作為職工聘任、晉升、年度考核和續聘的重要依據之一。
3.3繼續教育與職業規劃緊密掛鉤 專業技術人員的E-learning與臨床實踐學習融入個人職業規劃中。教師晉升時要以平時E-learning與臨床實踐學習的結果、學習后撰寫論文或綜述、完成教學改革情況、科研情況等作為重要依據,對教師全面職業發展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由學校教學學術委員會統一打分,確定繼續教育學分,合格者予以聘任,優秀者可申請高聘或破格申報。
參考文獻:
[1]李群.網絡繼續醫學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1):15-16.
[2]祝智庭,孟琦.遠程教育中的混和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2003(210):30-33.
[3]田貴平.大力推進我國網絡繼續教育的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6(4):87-88.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模式由"精英化"逐漸轉向"大眾化",大學生的人數也是不斷劇增,據調查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495萬,2008年高校畢業生達到559萬,2009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更是達到611萬,預計今后3年內還將以每年50萬的速度增長[1]。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與經濟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供需矛盾出現了"結構性就業困難",同時,根據官方的消息,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99萬人,是史上"最難就業年",近6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未找到工作,而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就業困難群體。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也受到社會、高校以及學生的廣泛關注。
1 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概念和特征
所謂高校就業困難群體,是指大學生中那些處在就業相對困難現狀的群體,以及那些處在感到就業困難心理狀態的群體[2]。在當今競爭激烈、就業困難,而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的雙重背景之下,每一年都有大批畢業生步入就業困難這個特殊群體。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學生個人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響,從高校就業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及通過對該群體的情況進行綜和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1家庭背景的差異,自信心不足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很多來自農村,對于大城市的繁華、信息化時代融入較慢,跟城市的同學相比明顯自卑很多,家境貧寒的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心理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完成學業以及畢業后的就業。為了順利完成學業,除了日常的學習,他們要付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刻苦的學習得到獎助學金來維持學習、生活,并且相對其他同學而言,沒有很好的家庭人脈關系,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就業壓力。
1.2自身條件缺陷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先天不足 少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屬于自身身體缺陷的,一進校就與普通同學不一樣的,他們在校不僅面臨生活和學習的雙重壓力,而且還要面臨就業這個最大的壓力,因為在面臨就業時,他們往往受到用人單位、社會的"歧視",而且因為自身身體原因被拒之門外,就業非常困難。
1.3個人專業素質偏低,綜合能力欠缺 綜合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在人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處于優勢的大學生,在就業時更具有就業競爭力,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而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由于在校期間沒有明確的學習定位和就業方向,以消耗時間、度日為主,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業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不高、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力不足的同學,在個人的專業素質上都無法達標,更無心去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等等綜合素質,而在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時,良好的專業素質是衡量一個大學生畢業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志,而在專業素質中,專業學習成績的高低亦成為用人單位衡量一個畢業生的重要標準,所以成績差的、綜合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在就業時,缺乏就業競爭力成為就業困難群體。
1.4專業設置限制,社會供需矛盾 對于社會這個大環境而言,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數量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很多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就業難度增加了。由于有些學校設置的專業未與社會及市場需求結合,某些大學生所學專業在當今社會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社會對其需求數量的限制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結合近幾年我院醫學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像醫學影像技術,口腔技術,檢驗技術等專業的畢業生較其他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偏低。
1.5性別差異,男女不均衡 高校近幾年出現明顯的男女比例失調,女生比例越來越高,而在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只招男生成為很多用人單位的要求,由此而產生的"性別歧視"現象,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不公平的就業競爭現象,除此之外,為緩和某些行業的男女比例,不同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很多用人單位則明確規定對男女生的限制條件,導致女生這個就業群體中的就業難度。
2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成因
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國家政策、社會就業環境,高校教育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各種主觀原因。
2.1國家政策更改,社會就業環境影響 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不是要社會來適應大學生,而是要大學生去適應社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不斷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畢業生就業逐漸面向市場,由以前的"國家分配工作"到現在的"雙向就業,競爭上崗"的就業機制。以及社會的勞動力需求也是供大于求的現狀,再者當前我國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和高學歷的人才投身到基層建設,而大學生畢業生絕大多數不愿走向中西部地區以及中小城鎮就業,這與社會需求相悖,也是導致"就業難"的原因。
2.2市場經濟導向,高校教育環境影響 高校的教育改革步伐緩慢,在當今高校的教學中,很多高校對于專業的設置以及其課程的設置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專業設置與市場經濟社會需求不一致,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與社會脫節,沒有按照市場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導致高校畢業生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特別是高校就業困難群體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2.3自身定位不明確,大學生個人情況影響 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明確自身的定位,對就業的一些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多高校畢業生在走進社會開始擇業時,普遍具有追求待遇好、條件優越的工作崗位的心理,并且出于本能的排斥一些條件艱苦的工作崗位。具體表現為,很多高校畢業生都希望能夠在大城市發展,追求工資高、福利優厚,而且最好能夠坐辦公室,對于基層的工作崗位,則明顯排斥。還有一些高校畢業生一味追求社會所公認的"鐵飯碗",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認為只有在那里才能夠發揮他們的價值,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是由于擇業觀念不科學的影響,很多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不能找到工作,同時,很多條件較艱苦的用人單位則招不到人才,出現人才市場供求的失衡。與此同時,很多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職業素養,不為企業接受,抑或走上工作崗位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導致二次失業。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缺乏對職業素養的重視,忽視甚至無視職業素養,沒有清晰的目標,對于自己將來做什么、適合做什么,都缺乏明確的了解。而且,現在的很多高校在職業素養引導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3 職業指導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21世紀是"人才強國"的時代,而大學生是我國主要的人才儲備,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的和諧的發展,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是十分必要的。職業指導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職業指導對就業困難群體尤顯重要,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困難群體所面臨的就業難的現狀。
3.1加強專業認知引導,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當前,有部分高校大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存在迷茫狀態,必須在進校時進行專業認知引導,避免在進行就業時,還未了解專業前景,對于由于自身職業素養不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而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群體,則需要加強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明確就業目標,提前準備,提前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為了使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高校可以在職業指導過程中,要求每位同學積極參加各級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幫助大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加強職業素養隊伍、職業素養課程、職業素養測評的建設[3],同時采取多項措施鼓勵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接觸專業,在職業素養引導的過程中,除了理論的引導,還要對其進行實踐的引導,從而實現實現效果的最大化。
3.2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專門化指導,形成系統的指導體系 對入校的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指導,從大一到大四的逐步系統的規劃就業指導課,有目的的針對各年級層次進行專門化指導,并分析及關注就業困難群體的弱勢,通過對專業的認知,對自身的定位和自身的修養,就業心理輔導,逐步打造,塑造個人的職業素養,同時提高職業指導老師的職業指導技能,對就業困難群體分類、分群進行指導,形成系統指導體系。在開展就業指導過程中,積極對學生開展整體的就業指導培訓,以講座、交流會等方式,不斷加強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技能,同時輔以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指導方法,確定學生所屬的就業困難群體的類型,針對不同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多方咨詢,多方了解,具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3.3不斷強化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實踐能力,提高綜合能力 在開展就業指導的過程中,注重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而不是一味的進行理論的培訓,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具體的就業指導實踐過程中,要有現場的模擬招聘會,以及應試技巧培訓和商務禮儀等等,為學生提供模擬的求職環境,進行各種職業測評,并注重加強對其技能與心理的測評,使就業困難群體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4],提高就業競爭力。
3.4建立就業困難群體檔案,進行"一對一"就業指導 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指導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重視,要及時建立就業困難群體檔案,在具體的工作中,將其就業指導工作不斷完善,逐步實現系統化,有層次,有目標,科學合理地做好指導工作,形成"一對一"就業指導工作機制。與此同時,要按照就業困難的對象不同,針對其問題的性質和難度,開展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的職業指導活動,加強針對性,區分對待,實現整體性指導與個性化服務有機結合。通過組織就業活動,吸引就業困難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樹立自信,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性;鼓勵當前處于就業困難現狀的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組織中去,讓學生提早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中不斷實踐,不斷鍛煉自己。
總之,在我國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如此大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職業指導工作對促進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工作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社會、高校、大學生個人也應積極轉變就業思想,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和改進職業指導,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祁佳斌,李曉慶,趙成剛.試論對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知識經濟,2011,01:156-157.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省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省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十二五”時期更將就業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對專業人才市場需求量進行科學分析與預測,可為政府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有效幫助浙江省就業工作的開展。
一、浙江省專業人才的就業問題現狀
浙江省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也是我國的人口大省,據相關部門統計浙江省適齡勞動人口在2011年大約有3300萬左右,將近占到了總人口的一半。浙江省是高等教育的發達地區,每年專科本科類院校的畢業生能達到三十萬左右,而且,我省也是外來勞動力流動大省,每年的外來勞動力流動量能達到600萬之多,這在浙江省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以及經濟增長拉動就業人數增長的彈性系數逐漸降低的大前提下更加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重性。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就業結構性的矛盾又是相當突出。一些需要技術含量和熟練的工種在企業方面招不到合格的工作者,而一些非熟練工沒有技術含量失業現象又比較嚴重,而且不容易再就業,目前浙江省的城鎮就業人員教育程度較低,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再就業的機會,目前隨著社會的科技進步,企業在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等方面對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文化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浙江省“十二五”期間將會出現普通勞動力過剩,而具有高新技術的工作人員短缺并存的局面。
隨著浙江省經濟的發展,浙江省城市化的步伐也遙遙領先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大量的農田村用宅基地被占用,使得農村勞動人口過剩,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無疑為城市的就業壓力增加了一份負擔, 而另一方面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市場設施落后,同時資金的投入也比較缺乏,就業信息網絡不健全,雖然現在各種技能培訓學校風起云涌,但是大多是著重于技能較低、較淺的培訓,根本無法適應現在社會對高新技術的要求。
二、浙江省“十二五”期間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的具體分析與預測
2009年浙江省在十一五規劃的大前提下,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了65萬,但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達到了22.5萬。雖然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是當前浙江省人才發展總體水平仍有一定的問題,在結合“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本文對浙江省在“十二五”時期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分析與預測如下。
1.高科技產業人才需求的潛力巨大
隨著浙江省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高科技產業的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在“十二五”時期將成為重點需求對象,信息產業方面、通信行業的高度發展;數字化家電的全面推廣,數字時代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領域;軟件行業在當今社會人才需求加劇;電子商務在社會商務辦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種種高科技行業的發展,無疑加大了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盡管現如今設有計算機相關專業的院校繁多,導致近一段時間內計算機相關專業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有所下降,但是擁有過硬專業素質的人才,依然會在未來成為眾多企業追捧的翹楚。預計到2015年高新技術行業在浙江省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將達到25.3萬人,其中網絡工程方面7.2萬人左右,軟件工程相關專業13.3萬人,電子行業3.6萬人,還有其他信息管理人員等。“十二五”時期對高科技產業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高出平均增長率5.42%。
2.醫藥與現代生物產業方面相關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分析與預測
隨著浙江省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身體健康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物質方面的保證,同時隨著浙江省全民醫療保障的推廣,醫藥方面的專業人才在浙江省“十二五”時期必將成為社會需求的焦點。生物制藥、化工制藥等醫藥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到8.3萬人左右。隨著生物工程領域在近幾年科研突破較多,為人們身體健康壽命等方面的提高有了更多的保障,生物工程相關專業在近幾年也受到很多高校學生的追捧,但是由于生物工程領域相對目前來說還是很前沿的高科技領域,尤其細胞分子學術性較強的專業在“十二五”時期需求量還是相對較少的,這一類專業本科以下學歷的高校畢業生一般就業率較低,碩士以上學位的相關專業人才相對好就業一些,主要方向為研究院,研究所一類學術性領域。臨床醫學專業方面由于現在學醫受到追捧,但由于時間長,專業實踐方面要求較高,且醫生從事職業工齡一般相對其他領域要高出很多,所以臨床醫學專業方面的學生在大城市就業一般比較困難,但是隨著我國目前醫療合作社等醫改政策的推廣,臨床醫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在鄉鎮農村中就業的幾率將大大提高,預計“十二五”期間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專業等醫學類專業將增加到2萬人左右,增長率將達到7%~8%高于以前的平均水平。
3.制造業相關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分析與預測
汽車相關產業、船舶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等重工業制造業對機械專業、自動化專業、電器類專業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將依然延續這幾年就業較好的勢頭。不過筆者認為“十二五”時期的工業類型開始向集約型的經濟模式發展,更加注重設備器械的自主知識產權,這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就會提高一個檔次,設備維修、維護等一系列的衍生行業,也會大大拉動相關專業人才就業率的增長,預計浙江省“十二五”期間機械類專業、自動化、電器類專業將達到10萬到15萬不等的人才需求量。輕工業一直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溫州、義烏等市早已成為聞名國內外的皮革,服裝生產基地,“十二五”期間也將對輕工業等相關產業重點扶持,化纖開發,化纖聚合工藝技術,真絲產品設計等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將會成為“十二五”時期輕工業市場人才需求的重點領域。預計到2015年輕工業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將達到8萬人左右。
4.現代服務行業領域相關專業人才預測與分析
浙江省的天然地理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服務行業領域在我國也位于前列。但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加大,對浙江省有著不小的沖擊,再加上我國房地產行業過熱,樓市泡沫嚴重,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服務行業的增長率將有大幅度的下降,這也將直接影響金融保險、房產營銷等專業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是隨著全國惠農政策的加大,保險行業在農村等鄉鎮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傳媒等文化產業在浙江省走俏。預計到2015年間旅游、傳媒等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幅將超過9%~11%。
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做好浙江省市場人才需求的的預測與分析,對政府可以積極的促進就業,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高校畢業生未來職業規劃,人生發展前景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希望本文對浙江省“十二五”規劃工作的更好完成能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楊建華,姚引妹,何樟勇.等“十一五”浙江就業需求及對策研究[J]
[2]沙虎居.浙江的就業趨勢及對策研究[J]
[3]楊衛疆,周桂榮,王雪萍.我國人才需求預測模型的構建[J]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087-03
Abstract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bega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recruitment in 2012,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common problems we may meet with in the fostering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cluding primarily increasing public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ultimately could be better for promoting our school’s characteristic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for our society.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1 前言
濰坊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自2012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4個年頭,在借鑒國內其他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經驗基礎上,在學校專業委員會指導下,經反復論證,已修訂了完整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方案(2014版)。由于目前尚無畢業生,培養方案中的很多方面依然在不斷探索中。近期,濰坊醫學院正在不斷推進特色名校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該以此為契機,結合學校資源優勢,對培養方案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同時以適應特色名校建設發展的需要。
本文在前期大量調研基礎上,對各高校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認真分析和比較,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社會現狀,歸納總結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共性問題。最后,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時代背景、社會需求及濰坊醫學院實際,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服務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
2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存在的共性問題
社會認知模糊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盡管在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在國內自20世紀70年代起才慢慢發展起來,與其他專業相比相對起步較晚。即便現在,社會對此專業依然普遍存在認識模糊、理解不深的現象。如學生報考志愿、用人單位招聘時,經常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與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或臨床相關專業混淆[1],對學校招生、學生就業造成很大影響。
課程體系差異較大 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校已達127所,其中綜合類和單科理工類占96所,單科醫學類院校為31所。學校層次包括高等專科學校、普通高等院校、國家重點院校不等。綜合分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高校課程設置大多依托本校現有的資源和師資,靈活性和隨意性較大,很難做到從專業長期發展、時代需求角度出發[2-4]。具體情況說明見表1。這種現象不僅在國內院校存在,本專業世界排名前五的國外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見表2。
課程學時分配不統一(課時) 對不同院校課程設置比較分析發現,各高校課程設置除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外,課程學時分配也有較大不同。結合王能河[5]等人的研究結果,舉例如表3所示。
復合型師資力量缺乏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學生具有利用工程技術的手段和方法解決醫學相關問題的能力,集中反映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和處理、醫學成像儀器、生物醫學新材料、康復工程、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遠程醫療等相關領域。工程技術本身對知識儲備、綜合素質、工程經驗的較高要求,加上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更新,對生物醫學工程教師授課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分析發現,目前各高校授課教師大部分缺少工程背景和工程實踐經歷,雖然在單科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但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比較薄弱,因此,授課過程中往往僅停留在對原理和技術講授的層面,很難從工程原理和技術的角度建立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聯系。又由于一些新技術往往最先在企業推廣,而授課教師若無參與企業工程研發等經歷,就很難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術,授課知識陳舊,所授技術甚至早已被淘汰。除此以外,授課教師若無一定的工程背景,在指導學生實驗實訓環節,往往會停留在對所學理論的驗證實驗層面,很難設計和指導學生開展綜合設計實驗,嚴重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3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改革的幾點建議
通過上面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濰坊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廣泛宣傳,提高認識 盡管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存在起步較晚的客觀事實,但造成目前該專業社會認知度模糊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與其他專業相比,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招生規模較小,大部分學校每學年只招收1~2個自然班,全國目前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院校共計127所[2]。每年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除去繼續深造,選擇就業的不到5000人,他們畢業后又分布到全國各地,因此,人們接觸該專業的人相對較少。
2)生物醫學工程本身是一個交叉學科,加之各學校培養目標不同,即便都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不同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差異很大,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接觸的生物醫學工程人員從事的職業,簡單地對生物醫學工程進行評價,造成認識偏頗。針對以上兩方面原因,建議學校和社會共同擔負起宣傳的責任。
首先,學校在招生前應充分做好專業介紹宣傳工作,使學生在報考志愿前對該專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社會需求有一定的把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報考。這樣一則可以避免入錯行的尷尬,二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報考入學后學習積極性高。
其次,入學后學校應盡早安排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更加詳細的專業介紹,應結合本校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方案,讓學生對四年學業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對部分課程設置進行簡單說明,主要從課程設置的意義、該課程與后續課程的聯系等角度展開。如此有利于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對自己的學業建立很好的學習規劃,也不至于因課程設置問題造成誤解,避免后續學習對某些課程不重視的現象發生。
再次,通過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建立學生學習本專業的自信心,增加學生自身對本專業的認知和認同感,消除學生因專業本身邊緣學科的特點而產生被邊緣化的想法,提高他們后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社會和學校應共同承擔起對外宣傳的責任,提高用工單位對該專業的認知度,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生物醫學工程學最初是期望基于工程技術的手段,即利用工程學原理和方法,探索、發現和解決醫學領域的問題,進而又發展到生物學的研究領域,所以它是醫學、生物學與工程學乃至材料學相交叉的系統工程學科,學科呈現知識面廣、創新性與實踐性強等特點。
基于上述特點,生物醫學工程課程設置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要想用工程的手段解決醫學相關領域問題,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醫學和生物學背景,同時具有扎實的工程基礎,因此,課程設置必須要涵蓋醫學、生物學和工程學多個方面,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課程設置應體現專業覆蓋知識面廣的特點,但絕不是各課程的簡單拼湊和堆疊,所設置的課程之間既應注意相互聯系,又要有側重。
3)由于生物醫學工程所研究領域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新理念和新發現的不斷涌入,課程設置還應充分考慮對知識的補充和教材的更新,體現專業本身的“創新性”。
4)課程設置要充分依托學校資源優勢和師資力量以突出專業特色,但核心專業課開設必須遵循適應時展和社會需求的原則,決不能因學校師資和資源問題辦成純工學或純醫學專業。同時,核心專業課設置還必須做到與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保持一致,而所有課程設置均需在培養方案的指導下完成。
⑤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工程能力的較高要求又決定了開設課程必須具備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課程設置時應重視實踐、實訓環節所占的比重。
綜合看,課程設置總體原則把握可參考清華大學“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的培養模式,即既重視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又鼓勵不同院校專業課,同時注意加強實訓實踐環節。
優化課程設置分配 根據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質量工程評估體系的要求,和四年制本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建議濰坊醫學院課程總學時應控制在2600~2800。結合學校教學型院校的特點,建議把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控制在1:0.35左右,其中專業課控制在1:0.45左右。
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要培養應用型的工程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是工程型人才[6-7]。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師自己進行職業規劃時,必須做到同時具有扎實的生物醫學工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學校應通過鼓勵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進修學習,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探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積極拓寬實踐實訓基地等途徑,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8-9]。如此有利于:
1)將新的技術和方法帶到教學中更新知識結構,開拓學生視野;
2)通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經歷,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建立聯系,解決理論授課枯燥難懂的尷尬;
3)將實際問題引入教學,鼓勵學生思考,有利于推動學校PBL等一系列教學方法的改革;
4)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5)深度參與企業研發,提高學校科研水平。
最后,學校應該針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給予專業教師必要的政策扶持與保障。
4 結語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的專業教育有利于為國家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推動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因此,“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對生物醫學工程涉及相關領域給予大力支持。濰坊醫學院應緊抓時代機遇,認真分析其他院校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其辦學成功經驗,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深化改革,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品牌專業。
參考文獻
[1]吳小明,羅二平,申廣浩,等.“可靠性工程”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J].醫療衛生裝備,2013,34(1):131-132.
[2]教立營,趙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2):25-28.
[3]浙江大學工信部[EB/OL].[2012-06-26].http:///Chinese/redir.php?catalog.
[4]清華大學醫學院[EB/OL].[2012-06-28].http://.
[5]王能河,但漢久,張志德.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影像工程)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3,19(2):70-74.
[6]陳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1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