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思維指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由于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素養的形成有助于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二、綜合思維培養的途徑
由于綜合思維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做到此點的前提是學生具備扎實的地理知識,熟練掌握地理規律和原理,故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具有階段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其培養過程主要有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產生理趣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固然興趣的提高可以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但由于興趣的持久力相對較短,還可能隨時轉移,故此要使學生的興趣上升到理趣。所謂“理趣”是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猶如在山陰道上,疑若無路,經過探究忽又開朗,在內心產生極大的觸動,使之產生研究問題的強烈愿望,以此獲得持久的研究動力。
例如:在講南極地區時離不開科學考察這一知識,可以引入以下案例:2014年 1月3日下午2點我國在南極建成第四個科學考察站DD泰山站,其獨特的外形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見圖1),從地理角度分析該建筑在南極地區的優勢。
在好奇心(興趣)的驅使下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形狀如飛碟?為什么底部架空?帶著這樣的問題講述南極地區地理環境特點,之后引發學生探究環形結構的優勢,學生自然會與當地經常刮起8~10級大風的氣象條件相結合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減少風阻這一答案;同理,主體建筑架空離地,可以避免暴風雪的掩埋。
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自然而然會感覺到原來地理科學里還有眾多的奧秘,還要關注地理環境。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形成理趣的前提,理趣形成之后會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
2.第二階段:用生活中的現象釋理
地理學科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日常生活之中大量的現象實際上是地理環境的綜合反映,故此,把生活中的現象引入課堂,學生會感覺到身臨其境,具有很強的歸屬感。“霧霾”這個詞原來對大家而言比較陌生,現在被大家熟知;炎熱的夏季去海邊避暑、地圖導航和戶外助手等軟件大量使用無不滲透著生活中的地理氣息,觀察、思考、釋理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地理課堂之中對景觀進行釋理需要充足的根據,例如:觀察指路牌景觀(見圖2),分析該地所在國家。基于此問題,可以引導、激勵學生發表對此問題的看法,說出自己判斷的依據,這就建立了對信息的分析過程:
①D中文字為英語,可以排除非使用英語的國家
②前方174公里有應急電話說明這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③一條路況比較好的公路說明該國經濟比較發達
④指示路牌產生的陰影比較小說明該國緯度比較低
通過一系列的綜合分析,再結合學生已經儲備的知識可以得出該國為澳大利亞。由此可以說明釋理的過程是一個充分調動知識儲備,經過探究、發現、表達的過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綜合思維的過程。
3.第三階段:利用倒推法鞏固綜合思維
知識的學習絕大多數是一個正向發生的過程,學生理解有因果關系的知識不會產生太大的障礙。而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則要求知識必須熟練,能夠與情景相銜接,這實際上就提高了一個難度等級。故此使用倒推法可以使已有的知識得到鞏固。
例如:觀察世界某地區域圖(見圖3),結合當地地理條件推斷蒙特港傳統的運輸商品。
分析與推斷:
①魚產品:位置西臨海洋,加之湖泊面積廣大,漁業資源豐富。
②木材:通過經緯度和位于東側的山脈可以推出該地位于南美洲南端西側,推出溫帶海洋性氣候,森林茂密,出口木材。
③有色金屬礦:東側條帶狀火山分布推出位于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巖漿活動頻繁,多有色金屬礦。
④農產品:根據港口經濟腹地中氣候與地形條件推出種植業、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數量多。
倒推法的基礎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撐、聯系遷移的學習策略作為手段,才能產生靈活的思辨能力。
4.第四階段:在開放思維中辯理
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地理學習要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特點,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由于地理綜合思維涉及的角度多樣,在現代教學理念中開放性思維是其重要的一面,因為它給學生留有生成知識的空間,在地理教學中培養綜合思維中的開放性在高考開放性試題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在日常教學中要給學生以展示的機會,使之充分發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學生之間在思維上產生碰撞與沖突,在辯理中提出理據,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才華得以展示和流露。
例如:尼日爾首都尼亞美位于該國西南端(見圖4),有人建議把首都遷移到國土中部的阿加德茲,有人堅持在尼亞美,你同意哪種方案?簡要分析理由。
參考答案:
尼亞美:原來是首都,基礎設施條件好,位于農耕區,可以提供更多的農產品供應,鄰近尼日爾河,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阿加德茲:位于國土中部,便于行政管理;處于三條大陸的交叉點,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豐富,經濟效益高。
針對此類開放性問題,回答同意尼亞美和阿加德茲均可,但要進行思維的高度綜合,因為首都的設立需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這就要求調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進行分析回答,無論哪種答案都要有根據,這就是理據,理據源于知識和圖像中的信息,分析提取信息的過程就是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過程。
5.第五階段:培養綜合思維中的哲學意識
由于綜合思維涉及的角度多樣,但思維存在層次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知識扎實、方法策略掌握的基礎上要把綜合思維上升到哲學層次才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哲學被譽為“一切科學之母”。在日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哲學意識,要以地理案例為載體,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之中的哲學思想是如何體現的,尤其要在學習方法和策略上引導,因為哲學的站位要比策略和方法高出一個等級,它是更加抽象的方法論。
例如:圖5顯示青藏鐵路從拉薩向北上坡段某處的景觀。其中T是為保護鐵路而建的工程設施。據圖文信息可以推斷:
A.該段鐵路沿等高線布線
B.該段河流冬季結冰
C.鐵路沿P箭頭指示向拉薩延伸
D.P箭頭指示北方
本題提取文字和圖像信息是基礎,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審題意識,還要求學生具有嚴謹的哲學意識,由于看到了“上坡”篩鱟鄭故此A錯,因為上坡不可能沿等高線布線;在B、C、D三個選項中最容易選D,因為有“拉薩向北”的提示,所以最容易選P箭頭指示北方,實際上D為錯誤選項,因為題干中“拉薩向北上坡段”是“整體”“某處”,是“局部”,整體是向北,但不意味著局部也是向北,這里就蘊含著一層哲學思想,即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同理C也是犯了此類錯誤,B為正確選項,因為拉薩位于一月0℃等溫線以北,故此冬季河流結冰。
三、綜合思維中的三維能力要求與時代要求
1.三維能力要求
由于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在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方法與途徑固然重要,因為它提供了實施的操作手段,但從地理核心素養的角度而言僅僅是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個方面,因為綜合能力培養具有三維屬性,其三維能力是指過程、方法和能力(見圖6)。
方法在過程之中實施,在實施方法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包括針對地理信息提出問題分解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包括提供信息設疑引導分析指導學習形成學習策略;地理學習能力包括獲取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問題遷移知識。這種三維屬性每一個步驟都是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5-143-01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學生盡管很勤奮,但地理成績卻一直不盡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對地理學科特點缺乏了解,沒能養成很好的學習綜合能力。因為誤解,認為地理學科是一門背記的學科,只需考試前的突擊背書即可考得高分,其實考試成績已證明此法不行;因為誤解,認為地理學科是一門文科學科,用學習語文、歷史、政治學科的方法來學習地理,結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要想學好地理,具備地理學習的綜合能力尤為重要。何為地理綜合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
地理綜合能力就是對地理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智能和技能綜合的結果。其中智能方面主要包括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和空間能力等要素;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圖像技能、計算技能、實驗技能和實習技能要素。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必須依據高中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地理學科特點,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一、扎實地理雙基與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相結合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能力的高低,歸根結蒂在于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扎實的地理基礎是培養地理綜合能力的前提。如何獲取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呢?如果采用與地理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則可達到“一箭雙雕”、“一舉兩得”之效果。
二、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成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先天條件。比如,目前人地關系整體處于不協調的狀態,其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分布不均和開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帶來糧食短缺、資源貧乏、空間緊張等嚴重問題;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帶來環境質量惡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有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去深入分析討論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歸納、演繹等綜合思維能力,學會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影響,全面、發展、辯證地看問題。
地理學的地域性決定了“空間綜合分析法”成為地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培養學生必須建立正確的區域空間概念,培養學生形成既能運用全球性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具體地區的空間位置,認識和分析該地區地理特征的能力,又能將同類地區的共同特點歸納、概括成一般規律的地理綜合能力。這是在中學區域地理案例分析教學最能達到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能的教學過程。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根據地理學科的能力因素比較豐富而全面的學科天然優勢進行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地理教學必然要求,才能夠充分體現現代地理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
三、以地理圖表為載體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地理學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圖文結合原則,讓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正確方法。在掌握空間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巧,加大圖文轉換、圖圖轉換、圖表轉換、文表轉換的訓練。如復習“美國”這一章節時,我充分利用美國地圖,引導同學們運用初高中知識,分析美國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河湖、城市、資源、工業中心的分布和特點,五大湖地區工業發展的條件,工業區擴散、人口遷移的方向及原因,農業帶分布其糧食生產區位因素評價,環境問題等知識內容。并要求同學們進行知識遷移,利用“日本圖”、“德國圖”、“俄羅斯圖”等進行單圖概括、雙圖比較。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收集有關教學材料,特別是各種地理圖表,精心設計出一些針對學生認知實際且有一定思維量的題目,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閱讀、分析圖表,提高空間想像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圖表信息的獲取、綜合和處理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資源管理、測繪工程、經濟學、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必(選)修課。經濟地理學的原理在經濟活動和區域、資源、環境、地理空間的發展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了《經濟地理學》課程,但如何體現課程特色并且與專業特征相結合,符合專業需要,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課程特色
1.1研究內容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系統中重要的一門分支科學。它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即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特征,探討地域經濟發展規律,其研究內容主要包含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體區域的生產布局和組合規律、生產和經濟部門的布局規律三方面。
1.2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地域性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樣所研究的內容才有針對性和實踐意義,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論在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地域分異規律也是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二是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三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1.3基本理念
作為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同樣遵循地理類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地理學思維模式;培養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實用人才。
2、《經濟地理學》課程體系與教學概況
經濟地理學通常是高校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相關課程體系較完善,如經濟地理學導論、自然地理學等,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較系統的學習和掌握;相比之下,農業院校土地管理專業開設經濟地理課,不能照搬地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目標也有所差別,因此在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上都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現代學科體系中,《經濟地理學》課程被劃歸為理科,但實際上,由于其內容體系涵蓋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因此基于不同的學科體系,對學生教學內容的偏重點也應有所側重。但從一些研究資料來看,目前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知識結構欠合理,大多數教學組織限于課時以及其他教學條件的影響,偏重于理論,缺乏實踐,與專業的結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另外,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涵蓋眾多學科內容的交叉科學,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全面考慮其他課程的先修或者同時進行,如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概論等課程。
另外,對農業類大學土管專業的本科學生而言,目前適合專業實際需求的經濟地理學教材不多,輔助教材更少,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輔助教材幾乎空白。各門課程(包括實踐課程、野外實習)的教學大綱既不健全也不規范,沒有標準體系。而目前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建設重點仍放在“自然地理”和“技術地理”(如地理信息系統、地圖測繪等)方面,適合土地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仍明顯滯后。
目前高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材主要有李小建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經濟地理學(第二版)》;耿莉萍編寫的高等財經院校21世紀教材《經濟地理學》;劉艷芳教授等編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等。我校土地管理專業選用后者,該教材系統的探討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突出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原理和方法在區域發展決策中的應用,即區域農業布局、區域工業布局、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體系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對土地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更貼近一些[1]。
3、教學思路
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應著眼于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第二,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基本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第三,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專業知識基礎,使之成為復合型人才[2]。
3.1結合專業特點,樹立地理觀念
所謂地理觀念就是地球表層的整體觀念、區域觀念、環境觀念。學習各類基礎知識和分支學科的目的集中于一點就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和建設地理環境,能夠用正確的地理觀念去思考和分析問題。
地理學的知識領域很寬,任一專業學科和地理學都會有聯系。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已成為一種趨勢,單一的不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的學科越來越不多見。地理學與自然、社會、經濟、人的行動與心理等各個方面發生密切的聯系,對與地理科學和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要熟悉、了解,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某個方面要專深、精通,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有所作為[3]。
土地管理專業要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和科學的職業崗位分析,界定專業的培養目標、業務范圍、知識與能力結構,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構建適合專業特點的實用型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在經濟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科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內容結構。結合土地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突出重點原理的講授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經濟地理學教材中一些較為復雜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省略,只要交代清楚確定的原則、所用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技巧,直接給出結論,進行應用方法的講授即可,對簡單的內容、易于自學的知識進行簡化講授,使學生接受的是如何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和解決經濟地理學以及其它問題的方法的教育,而不是數學知識的運用,這對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有利。
3.2反映學科進展,創新思維模式
傳統的地理思維主要是剖析不同區域的內部結構,揭示不同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而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特點,從總體特性上進行研究,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要運用和吸取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生態學、行為學和政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中學科發展較快的學科,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學科研究,從開始主要集中于產業發展與布局研究,到經濟活動全球化、新經濟地理學、可持續發展、區域創新網絡、以及其他解釋經濟活動空間形象的非經濟因子作用的各種理論如“嵌入理論”以及“網絡聯系理論”等的研究,均取得較大進展。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4]。
地理善于區域研究、綜合和宏觀論證,地理學具有極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知識經濟及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等;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空間數據的結合和一系列空間操作與分析,為區域規劃、管理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強化了地理的決策思維,也促進了學科的決策化。客觀上為其走向高層次決策領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地理思維特性這一切入點,強調培養學生運用創新地理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把握住了這種思維的特征,才可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問題,增強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才能使分析問題的過程更好地體現出地理性,也才能更為全面、徹底地貫徹素質教育。
3.3加強實踐教學,提高綜合能力
學習經濟地理學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目前廣泛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各種鄉村規劃(如集鎮規劃、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和土地評估、地籍管理等,無不表明地理實踐思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貢獻,新時期這一思維特性還將進一步發揮。
實踐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可以按照就近原則,建立以學校所在城市作為課程實踐的主要基地,根據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區域發展戰略、房地產評估、地籍調查、土地資源管理等實踐內容開展系列講座,參觀相關機構、部門、科研院所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環節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來彌補校內教學資源的不足,增強學生參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樹立能力本位理念,在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上下功夫,提出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能力的訓練項目,如計算機輔助制圖能力訓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能力訓練、城鎮體系規劃設計能力訓練、房地產估價能力訓練等等,學生在畢業時要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或資格證書,為將來從事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相關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艷芳.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
[2] 李國平.關于經濟地理學教學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討[J].經濟地理,2002,22(1)
高中地理是一門認知地球科學的重要學科,高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進展卻并不怎么順利。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學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廣泛、學習的難度較大。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所反映出的狀況非常的不理想,因此,應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的實施策略。
一、學習現狀和遇到的典型問題
1、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初中階段,地理學科一直以來都因為所占的分數比例比較小而長期被學生輕視,大多學生都把地理學科看成一門不重要的學科,并且在高中的學習當中也繼續漠視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再加上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難度較大,導致了學生們在地理學習中產生了抵觸情緒甚至畏懼地理學科的學習。高中地理結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點,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記硬背就能夠考一個不錯的分數,而是更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2、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門純粹的文科學科,而很多學生顯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許多學生以為只要通過不斷的記憶就可以學好高中地理,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學生對基礎的地理知識背的滾瓜爛熟,而在考試當中卻不知道該如何做題。因為高中地理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讓很多的學生感覺到自身的努力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回報,進而對地理學科產生厭倦感,有的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3、學科思維差。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了許多學科的知識和特點的邊緣性學科,學科的內容更是非常的廣泛。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學生大都缺乏對問題多角度、深層次和客觀的思考,對地理學科中所遇到的問題缺乏邏輯分析。同時,在平時布置給學生們的課后作業中,學生也反映出對地理問題的思考不但不夠全面、同時還缺乏深度。多個方面都展現出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差,不利于未來的地理學科的學習。
4、過度依賴老師。在高中地理學習當中,因為所學的知識內容繁多同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許多的學生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教學節奏走來追趕課程的進度。這導致許多學生缺乏對知識內容的獨立思考和相關性的聯系,學生只能聽老師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就學一個知識點,最后只剩下滿篇的筆記和一片空白的大腦。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缺乏積極學習的動力,沒有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精神,同時過度依賴老師導致學生的地理邏輯性不強、學科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解決教學中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對地理的熱愛才是努力學習地理知識的持續動力,而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師對其的認同。所以,地理老師應該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對待,用心去教授學生知識內容并讓其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時,傳統式的灌輸教學讓學生會覺得課堂教學枯燥煩悶,沒有興趣去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給予學生新鮮感,刺激學生的學習地理知識欲望。
2、培養學科思維。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要積極運用巧妙地提問鼓動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地理教學課堂的效率。在具體的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各種信息和地理所學知識水平,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高中的地理學科不僅具有理科性質,同時也具有文科的特點,因此,在地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思考一個問題,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為其良好的地理學科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提高學習效益。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是比較大的,學科中存在許多的讓學生無法直觀就能夠理解的圖表、各種地理運動過程等難點。很多學生由于長期無法理解這些知識內容,逐漸積累起一種對學習地理的厭煩情緒,甚至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而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各種軟件很直觀的向學生闡述各種各樣的地理知識內容,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就能夠理解到復雜的地理知識。老師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就能夠理解并記憶知識內容,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結束語:綜上所訴,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既文又理的綜合學科,其本身的知識內容廣泛且學習難度較大,同時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并且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審視自身教學活動中的不足,通過符合學生自身水平的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地理W科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以及課堂教學的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長期以來,地理學已逐步從人們認識周圍世界的有力工具發展成為改造世界的科學,它已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為一系列勘測、設計和規劃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以解決重大的國民經濟問題。①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對地理科學專業進行了調整,在現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中,地理學下屬學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被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專業,這一專業的拆分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其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地理學。因此,筆者認為作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經典地理學思維和素質的培養。
1 地學思維
傳統地理學提倡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和類比方法等,是地理學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學方法。②現代以來,地理學有了更強的整體性觀念,更多地從地域系統的整體出發,注意從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使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能夠相互補充、辯證統一,并積極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種復雜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③
從具體研究方法來講,現代地理學綜合研究的兩大方法為區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區域為基礎的綜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礎的集成研究。但無論是區域法還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統科學的方法論和辯證思維,以探究地理綜合性問題的求解途徑,這類研究方法和地學思維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2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現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是理學地理科學大類下面的二級學科,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依托于地理學、城市規劃和管理科學,側重于應用領域,著重培養我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規劃與管理的專業性人才。⑤城市規劃一般依托建筑學平臺建設,側重于技術領域,重視物質規劃和形態設計,如建筑設計、住區規劃與設計、舊城改造、城市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市政工程規劃等,其畢業生大多就業于大城市的設計院、政府部門、城市建設咨詢和研究機構。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立的目的是希望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城鄉規劃和管理之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之需且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從專業設置學科背景看,全國大部分高校資環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是在地理學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南京大學黃賢金⑥等人于2011年對98所開設有該專業的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分析,結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學為學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質學為科學背景,占11%;以農學和測量學為學科背景的各為4所,分別占5%;其他以建筑、環境、林學、經濟學等為學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開設該專業的普通高校的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專業重復建設、盲目擴大規模、人才培養缺乏特色、學科定位不明確、⑦⑧尤其是輕視對學生地學思維的訓練,過分注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培養目標向建筑類傾斜,無法凸顯地學特點、展示專業特色,導致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就業情況不樂觀。
3 培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地學思維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學生理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科背景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跟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也最具活力,該專業面向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等,綜合性與應用性都很強。⑨學生只有具備了全局與系統、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類比方法等地學思維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關理論,對于學習中遇到的關于區域、空間、尺度的概念有具體認知和理解,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才能得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3.2 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在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這也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與系統、分析與綜合等地學思維方式,而學生僅通過城鄉規劃的理論、技術、方法的課程的學習是無法得到有效訓練的,因此,需要重視地理學經典的理論教育。
3.3 有助于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和目標的設定
一、初中地理學科能力的內容
無論就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表現形式、思維方式特點而言,還是從國外中學地理學科能力培養的發展趨勢來看,亦或是從我國現行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中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培養的要求來看,運用地圖能力(當然包括讀圖能力)是地理學科有別于其他所有學科能力的第一顯性特征;綜合分析能力、地理預測能力是地理學科能力的重要特征。另外,空間想象能力也是地理學科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
1.運用地圖能力。地圖是按一定數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概括地將地球上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縮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圖形,沒有哪門學科像地理這樣與地圖牢固結合、密不可分。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范圍大到整個地球,小到某局部區域。單憑人的肉眼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把如此廣闊宏遠的世界盡收眼底,即使是一個小局部也不能了解全面,只有通過地圖才能一覽無余,這就決定了地圖能力的重要性。重視地圖運用,突出地理的空間性,利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學特殊性之所在。
2.綜合分析能力。綜合分析指對地理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質特征和分布、發展規律的能力,是地理邏輯思維的一種重要思維形式。分析是把較復雜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該事物的個別要素、個別屬性、個別特點,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這種思維形式。綜合是把地理事物的個別要素、個別屬性或個別特點在頭腦里結合起來成為整體,通常分析一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征需要綜合的思維形式。因此,如果說思維能力是學科能力的核心,而對于地理學而言,綜合分析能力是核心的核心。
3.推斷和評價能力。地理學科的前瞻性使得預測能力成為地理學科能力特有的內容。但對初中學生而言,主要是對一些地理現象判斷、評價和對某些地理原理的推理。因為現實世界中很多地理事物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甚至是地質歷史時期)發展演變而來的,地理學中很多理論也還停留在推論的水平;加之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復雜性,使地理事物的演變方向和人類行為對其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太陽系的起源、地球板塊運動學說、全球變暖的原因等等。地理學的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推斷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預測未來發展方向,評價人類的行為對地理環境的可能影響。因此,推斷和評價能力應該成為初中地理學科能力重要內容之一。
4.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想象是認識地理事象、解決地理問題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地理想象是地理智力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在空間上與時間上極其廣闊,地理要素的構成異常復雜,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都無法親身經歷過或者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對于這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借助想象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學習地理不能沒有空間想象能力。
二、初中地理學科能力的基本結構
綜合來看,地理能力是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能力,是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綜合體現。它們之間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地理知能體系。其中,地理知識是地理智能體系的基礎;地理技能是地理實踐的操作能力。地理能力與地理知識、地理技能關系密切,不論是“智力”技能還是“操作”技能,在地理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并不是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過程中以及掌握它們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實際上,隨著一定地理知識、地理技能的掌握,相應的地理能力也就開始形成與發展。
三、初中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策略
地理學科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地理課程、教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估及測試體系等眾多方面。因此學科能力培養應當納入教學目標設計之中。教學活動中,通過改變地理課堂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改變教學策略,實施形成性評價體系等將地理學科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具體對策如下。
1.構建以培養地理學科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長期以來,我國中學地理教學中對學科能力培養普遍重視不夠。對地理能力的理解上,片面地將地圖的繪制、儀器的使用等操作技能視為地理能力的全部或主體。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地理學科對學生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發展的獨特作用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另一方面,培養不同層次、類型的地理學科能力的設計比較困難。因此,如何將學科能力與地理知識系統融合起來,便成為地理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2.運用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科能力需要改變過去以講解課本知識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應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思維能力是學科能力的核心。因此,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教師都應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第一位。例如,在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時,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典型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同時要培養學生努力探究各種各樣不同的答案,使學生在探究多種答案過程中,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2004年秋季開始,我省使用初中地理新教材。從新教材的體系和內容看,新教材反映了地理學科教育和教學的本質,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和反饋,我們發現,盡管新教材在知識難度上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仍相當突出。這無疑是制約地理學科教學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全國新教材試點省份-----江西省,在對學生學習新教材調查問卷中發現,學生對地理的學習困難僅次于物理,居第2位,我校對高一學生也作了前后兩次調查,結果也表明學生對地理學習的困難超過了數學、英語、化學等學科,普遍感到地理難學,學不懂。那么,造成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作為地理教師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的原因
1.對地理學科的特點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學習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從地理學科的內容來看,地理主要是闡述地面各種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間的相互聯系和地區的差異;探尋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規律;闡明人與地理環境的正確關系。因此,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并非許多學生所認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產,學地理只要劃一劃,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許多學生不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而形成了地理學習過程中常常重記憶,輕理解;重突擊,輕平時,簡單搬用初中社會課的學習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強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學科的特點更趨明顯,這樣的學習方式當然更加難以適應,難怪學生經常說:地理書很好看,地理課也很好聽,就是地理作業最難做,甚至有時無從入手。
2.存在不良學習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思維品質的差異上。地理學習中學生思維品質缺陷的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思維的廣度不夠,綜合能力差。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有一定的廣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但不少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地理成因的學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關于我國青藏高原太陽輻射能豐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學只會從太陽輻射強度這一原因去考慮,只有少數學生能同時想到日照時間這一重要因素的影響。
( 2)思維的深度不夠,分析、鑒別能力差。有些學生常把一些詞語形式相似的概念混為一談。
( 3)思維變通性差,常受思維定勢的束縛。例如在講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時,有意向學生提這樣一個問題“當北半球是一月時,南半球是幾月?”不少學生會回答:“是七月。”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平時未必會答錯,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節相反”這一思維定勢的影響。
( 4)思維的邏輯性差,考慮問題缺乏條理性。
3.學習地理的動機、興趣、需要不足,缺乏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感覺地理難學,成績無法提高,與學習地理所必要的學習動機、興趣和內心需要是分不開的。動機是推動人進行活躍的內部動因或動力,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
學生進入初中后,往往在各種因素的引導下,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課的錯誤想法,甚至大部分學生剛入初中,就給自己的 “奮斗目標和愛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從而潛意識地產生了我是學理科的,地理與我無關,不需多“浪費”時間,充其量只要應付會考即行。由此而來,對這些學生來說談不上有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內在需要,從而無法產生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自然,明顯影響了其思維與主觀能動性,結果,當然覺得地理是不好學的。
4.初中學科知識銜接不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
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地理(特別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許多本學科的準備知識,如地球、地圖的基本知識、氣候的基本知識。從我省初中教材看,僅初一《社會》涉及地理學科內容。為了減輕初中生的學業負擔,體現綜合學科特色,初一《社會》教材已大大簡化了原人教版初中地理內容,把原二年學習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壓縮到初一《社會》中教學。尤其是對地球、地圖、氣候等知識的編寫顯得更為蒼白,再加上客觀的中考制度不考初一社會,因而本已淺薄的地理知識,再要到二年后重新學習,學生多半早已遺忘,往往使初中地理的教學顯得十分被動,以至于常常要為了完成教學要求,必須要不斷回顧初中知識,甚至要補充缺乏的知識。
其次,相關課程如立體幾何,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也相對缺乏,從而導致教學中的知識 “斷層”,增加了學生對有關地理知識理解的難度。
5.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不準,缺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地理學習的抑制情緒。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地理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我們當然有解不開的情結和習慣了的教學方式,因而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以往的教學方式,形成了新教材,老套套的不協調局面。學生自然感到我們的教學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地理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二、對策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并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地理課堂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的組織形式,絕大多數的地理教學活動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到整個地理教學的質量。為此,我們必須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如,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達到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教學素材的選取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2.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體現了創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在新教材、新任務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 1)樹立現代教學新觀念。新教材的推行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充分弘揚,使未來人才的規格多種多樣,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以學生為本的主體觀。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化的社會,學生的視野十分開闊,個性化傾向明顯,教學中要多采用開放式、活動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其充分地融入到我們的教學中,產生對地理探索的濃厚興趣。
( 2)推廣學法指導。初中階段學生無論在智力還是能力都比初中階段有了一個大的飛躍,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索、研究及實踐,能夠運用一些地理知識去解決地理問題。學生迫切希望教師把學習方法的指導納入到教學任務中。為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實,“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礎上,會“說理”--------用實例說明地理原理,“析事”-------對社會中出現的地理現象,會用地理原理進行判斷、分析、評價。特別要指導學生掌握識記方法,積累地理知識;指導學生掌握思維方法,理解地理知識;指導學生廣泛聯系實際,注重知識應用;指導學生讀圖方法,提高識圖能力。
( 3)增強實踐活動。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材設置了大量的“活動”或“研究性問題”。如何利用好這些材料,既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調動學生學習地理興趣與深入探究的有效載體,一旦學生投入到這些與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緊密聯系的“活動”中去,那么,它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將是巨大的,也必將大大消除學生對地學習的抑制情緒,有利于克服學習的困難。
4.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
教學難點是學生在課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識點,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它猶如學生學習途中的絆腳石,阻礙著學生進一步獲取新知。按學生的認知規律,地理教學難點大致可以分為理解性難點、記憶性難點和運用性難點等三類。
( 1)理解性難點及其化解
理解性難點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內容,這些知識的高度抽象性、或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聯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說明事實材料的過于概略是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的關鍵。教師在突破理解性難點時,要講究教法的直觀、形象和具體,要講究新舊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要補充相關的感性素材,教學中多運用圖示解答、演示實驗、聯系生活、形象記憶等方法。
( 2)記憶性難點及其處理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記憶性難點,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實過于集中而彼此間又聯系松散的地理知識。為了減輕記憶負擔,強化記憶效果,加強知識積累,教學中可采用:加強橫向聯系、賦予記憶材料以一定的意義、編歌訣、構建知識結構等方法。理清各個知識點間的從屬關系,把同類或相關知識歸納整理成為系統化、條理化、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可幫助學生實現整體記憶而提高記憶效果。
( 3)運用性難點及其突破
運用性難點多存在于讀用地圖和運用地理原理解釋具體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我們應講究應用障礙的針對性,要力求巧設問題情境,增加問題層次,減緩問題坡度,必要時可提供相關圖表甚至實物或模型,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逐步求得結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努力挖掘本學科在學校中的作用,使地理教學具有良好的外部條件。
地理學科在學校(特別在重點中學)中常常被認為是副課,是 “小兒課”,出現學校不重視,學生不主動的不良局面。地理教師教得很辛苦,卻得不到理想的成績或肯定,改變這種局面的唯一力量在于我們地理教師本身。我們地理教師除了要有高尚的師德,敬業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外,爭取良好的外部發展空間也至關重要。有效的途徑依然是要把握學科的特點和優勢,打造地理品牌,營造濃厚的學習地理的氣氛,。
( 1)在研究性學習中可大顯身手。地理研究性學習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有利條件,這是由我們地理學科的內容所決定的。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改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應用地理知識的主動性,當然也有利于地理學科在學校中創出特色和品牌,為學校爭得榮譽,從而改變學校在看法上對地理學科的偏差。
( 2)在課外活動和觀測上有獨特的優勢。地理課外活動和觀測對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和解決地理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地理課外活動的種類很多,如天文氣象觀測、地震環境監測、工農業調查、交通流調查、模型制作、模擬實驗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增加我們地理學科在學校第二課堂中的份量,擴大地理學科的知名度,把學生吸引到地理活動和地理教學中來。
1.對于地理學科的認識有偏差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認為地理學科具有以下屬性:1.綜合性。地理這門學科有自然學和社會學的綜合特點。2.地域性。地理學科的這些特征決定了地理學習要轉變思想,全面思考對這門學科的認知。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常常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級教育知識欠缺對其的影響,造成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汲取往往是死記硬背,忽略對其原理更深層的鉆研,從而導致學生碰到實際問題就無所適從。比如對地方時的學習,課本中只說經度偏東的地方時間早于偏西的,但沒有說到偏東的精度到底可以定為何時,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只是會計算時間。而我們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注意到這點,使學生在學習上有局限性。
2.不會擴散思維,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
地理學科體系的綜合特征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縱深性,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全面綜合地對待問題,從而能夠發掘地理問題的根本。但是很多學生的思維卻時常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分析問題不夠深入客觀,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搞混一些基本常識和概念,無法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比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時,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掌握的知識不夠全面。
3.所學知識不能靈活應用,易受定勢思維影響
在地理學習中,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只具有解決單一問題的知識,易受定勢思維影響,基本常識和概念不清,知識應用不熟練,最終得出錯誤的結論。如對熱力環流,有的學生雖然知道什么是熱力環流,但是忽略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無法得出產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高壓流向低壓的正確結論。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加強學生學習,教師的引導起決定作用。在地理課中,首要是加強啟發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慢慢深入發掘。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許多學生雖然知道有大陸漂移說,但對這種學說存在的依據就不清楚了。此時教師應加強引導,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學生就會順著引導去分析,這時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動力何在?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能移動?然后學生會提出很多新假想,最后讓他們沿著教學思路,參照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就能明白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別。
2.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進入高三沖刺階段,學生如果沒有平時的知識積累,就無法摸索出地理學習的正確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如對北斗定位衛星系統的分析,如果要定位一個物體,應該要有幾顆衛星,這就需要應用物理的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可以培養發散性思維,同時也重溫了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正是因為教材的編排大都是按一定的地理思維來進行的,教師可以在高三最后沖刺階段試著讓學生記憶課本大標題和各個小課題來加強學習記憶。
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廣泛,綜合了天文、氣象、地圖、經濟、生物等知識理論,涉及圖像解讀、邏輯分析等多種思維能力,因此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授課方法顯然不夠,需要多元化的手段進行教學,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滲透領悟地理學科知識。
一、目前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弊端
首先,對地理學科不重視。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只注重數學、語文、英語三大主要學科,認為只要把三大主要學科學好就可以了,地理只是副科。
其次,傳統的地理教學一般采用“灌輸式”教學,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書本內容中死記硬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精神價值觀的培養。很多老師在考試前為學生劃重點,學生臨時抱佛腳、“打突擊”,當一學期結束后,所記的知識又很快忘記。
最后,由于中學地理學習的不扎實,升入高中,學生面對更深層次的地理學習時,普遍感覺難度大,受挫感強烈,對地理學科更加厭煩和疏遠。
二、如何培養地理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不應單純是書本內容的灌輸,更應該是精神價值觀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下面從幾個方面具體闡述地理學科的創新性教學。
1.注重課堂氛圍的互動
學習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就四川省華鎣市雙河第二初級中學正在實施的“自學互助幫導學法”課堂教學改革為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地理知識的學習中來,摒棄教師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深入挖掘學生的求知欲,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互助解答,正面積極引導學生,必要時可讓學生之間進行激烈討論,讓其將學習地理變成一種有趣的事情。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自學互助導學法”實施來看,我們強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方法,經過一番思考之后再給出答案,這樣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更能讓人印象深刻,記憶牢固。所以,教師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并鼓勵其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3.培養批判性思維
所謂除舊立新,不破不立,想要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創新性思維,則必須對舊有的事物進行懷疑,質疑是創新的第一步。很多人都有從眾心理,在老師的單向灌輸下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勢。教師應該多多發揮學生的個性主觀能力,在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判斷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自信心,然后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4.地理圖表的解讀能力
地理教材里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圖表,這些圖表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相比文字能更直觀地表達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種類繁多的圖表進行解讀、分析、描繪甚至延伸性理解,提高學生提取地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5.實踐應用能力
生活是學習的源泉,教師應該多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時事件相結合,使內容更貼近生活,在生活中發掘地理小知識,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天文、氣候現象等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讓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處處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地理的意識。
6.人文情懷精神
地理不僅是一門文理綜合性學科,更充滿了人文精神與生活氣息,因此地理學科除了知識內容、思維能力上的教學,還有人文精神價值觀的培養。學習地理,應該讓學生對自然、地理、民族、氣候、宗教等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在生活中對破壞自然資源的不合理行為進行制止,崇尚文明的行為規范和社會主義人文科學精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相關方針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下面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具體分析研究如何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的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地理學科綜合育人價值的表現
學校的育人價值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要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進取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我認為關注地理學習的實踐與運用是地理育人價值的體現。
在新課導入時,導入語應形象生動。利用生動的畫面、有趣的歌詞、適當的詩詞和諺語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自然的美、詩歌的意境無不能培養學生的美感。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培養學生誠實做人、務實做事的重要途徑。
二、新課改對地理學科綜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課堂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生思想觀的形成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地理課堂是貫徹兩綱教育的主要途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說教,難免顯得枯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適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學“地形地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教學環節中,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很難理解這一相互關系,于是,我設想用音樂幫助他們感知一下,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想象一下歌曲描繪的生活景象,結合地形景觀圖片的展示,體會一下這些景象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三、地理學科中開展綜合育人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做到以下四點:
1.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為高級智慧生命要與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諧相處。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區宜林就不能隨意開墾,草原宜牧則不能隨意開墾。隨意開墾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隨意開墾草原會造成土地沙漠化。
3.綜合地分析問題。例如,在講上海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心之一時,既有自然原因,也有歷史原因。平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河流對城市的形成和選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運輸功能和軍事防衛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氣候適宜、降水適中的地區;城市是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簡單地說,人人都想發展,但是今天發展了,我們要想著明天也要能發展,我們這代人發展了,子孫后代也要能發展。
四、日常高中教學實踐中跨學科綜合育人的運用
在很多國家,地理學科是和英語、數學、科學、歷史等學科一起被當成核心課程對待的,甚至在許多大學里也當成公共課程。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技術和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學會地理思維,了解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積累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五、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的實現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學科德育是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我想,可以嘗試通過在地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技能。總體看來,多數學生是喜歡合作學習的。隨著合作學習次數的增加,那些曾經另類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學習的行列,有了可喜的進步。
六、動手實踐,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地理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走向實際,將課內外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知識點通過老師多次地講述、學生多遍地學習,往往不如讓學生親手做一下、親身體驗一下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