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背景
近幾年來,隨著電子商務概念熱度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運輸行業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隨著物流需求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強調公路運輸的重要性,加強公路運輸管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大研究課題。我國作為版圖最大的國家,在加強公路運輸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運輸行業方面,我國公路運輸市場發展速度穩中有升,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旅行的需求提高了;另外一方面是由于電子商務市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越來越規范,對公路貨物運輸需求提高了。公路運輸的優化發展不僅可以解決能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對于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加強公路運輸管理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十分必要。
2 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現狀分析
2.1 相關概念界定
(1)公路運輸管理
公路運輸是在公路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方式。是交通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擔短途客貨運輸。現代所用運輸工具主要是汽車。因此,公路運輸一般即指汽車運輸。公路運輸管理是指通過對公路運輸的人力資源、技術發展、資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來優化公路運輸的一套體系。
(2)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理解概念需要引入對比的方法,綠色經濟對應的概念是傳統經濟,其主要差別在于傳統經濟是以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來獲得發展的,屬于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持生態環境、利好人類安全和能源節約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形式,屬于平衡式經濟。
(3)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人類在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時,應當承認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不能剝奪后代人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中國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
2.2 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現狀介紹
總的來看,這十幾年來,我國的物價保持在3%-4%的增長幅度,經濟發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長速度,我國在經濟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也維持了低通脹的水平。人們的旅行需求的增大引致普遍對汽車需求增大,人們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引致對貨物運輸的需求,最終導致公路運輸發展速度較快,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計,2010 年,我國公路運輸汽車保有量將接近 3 千萬輛,2020年將達到7千萬輛。但是我國用于公路運輸的汽車多為傳統汽車,其尾氣排放較大,環境污染嚴重,且其消耗材料為不可再生資源。在鐵路運輸管理方面的人力資源也較為匱乏,且綜合素質并沒有優勢。
3 公路運輸產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析
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公路運輸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傳統經濟是以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來獲得發展的,屬于損耗式經濟。雖然這十幾年來,我國的物價保持在3%-4%的增長幅度,經濟發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長速度,我國在經濟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也維持了低通脹的水平。但是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以資源惡性消耗、人與自然非和諧相處為代價的,這種經濟的增長不可持續。綠色經濟則是以維持生態環境、利好人類安全和能源節約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形式,屬于平衡式經濟。這種概念下,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需要進行轉型,新能源汽車需要在滿足經濟增長的同時對環境友好、對能源友好、對人類健康友好等。國家通過政策的制定和資金的支持來鼓勵公路運輸管理的發展,在宏觀方面進行引導、在微觀方面進行落實,強調汽車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從而可見,對于公路運輸,傳統汽車屬于傳統經濟,而新能源汽車屬于綠色經濟模式,在發展企業行業的同時利好環境和社會能源安全。
4 加強我國公路運輸管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1)我國公路運輸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我國公路運輸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公路運輸管理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傳統汽車與可持續觀念相悖。由于公路運輸使用汽車的性能和技術等問題,使得公路運輸對環境有一定破壞效果,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目前傳統汽車污染嚴重,為其排放量較大;另一方面,目前傳統汽車消耗資源多為不可再生資源,對我國的資源有一定耗損,加大能源安全危機。
第二,公路運輸管理的人力資本不足。我國公路運輸管理領域人力資源存在員工素質水平不高、優化進程較慢等問題,這與為公路運輸管理領域輸送人才的通道所存在的問題高度相關。我國公路運輸管理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密切相關的是為公路運輸管理領域傳輸人才的各種通道,包括成人教育、大學本科、網絡課程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
(2)加強我國公路運輸管理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從上文分析可知,我國公路運輸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維持環境友好有著重要作用。接下來本文針對我國公路運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方面建議,從而有利于完善我國公路運輸管理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第一,公路運輸中引入新能源汽車。在當前石油資源日益緊張,價格不斷攀升的國際形勢下,發展電動汽車特別是混合動力汽車是緩解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現狀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我國公路運輸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純電動汽車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等能源作為動力,而是以電池作為動力來源。純電動汽車的工作原理是以車載電源來帶動驅動車輪行駛。因為純電動機汽車屬于環境友好型汽車和能源節約型汽車,因此公路運輸中引入如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將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優化公路運輸管理領域的人力資源水平。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人力資源的素質水平、人員分配和專業結構對公路運輸管理的日常運營和經營效率之間存在重要關系。第一,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本地公路運輸管理人力資源的重視。地方政府應該以本地的公路運輸管理發展規劃和所需求的人力資源結構和數量規劃適合當地公路運輸管理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長期戰略和短期戰術。第二,應該合理增加公路運輸管理的招生數量,提高生源比例。第三應該,加強對公路運輸管理人力資源的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第四,優化公路運輸管理薪酬制度,激勵優秀人才。
5 結束語
隨著全球污染指數的不斷提升,能源消耗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強調綠色環境的重要性,減少尾氣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已經成為各國的一大研究課題。我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推動節能減排的發展,我國在政策方面對交通運輸的發展支持力度十分巨大。本文首先介紹公路運輸管理、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分析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現狀;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發現了我國公路運輸領域存在的兩大問題,分別是不利于可持續的發展和人力資源匱乏;在此基礎上,針對這兩個問題分別提出了引入新能源汽車和優化該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的建議和對策,在實踐方面對我國公路運輸管理的發展提供助力。
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能源資源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只有能源資源的長久利用才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近幾十年中,我國為了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大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從而使得我國能源資源面臨了較為嚴峻的問題,因此,在當前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要將節約資源放在第一位。與此同時,不管是在城市發展的哪一個階段,都應該要貫徹落實節能生產的理念,從而才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實施一批能夠延長產業鏈、帶動產業升級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從傳統制造業和商貿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基礎產業和新興服務業轉變,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要引導民營企業以大中型骨干企業為依托,充分發揮骨干企業的吸聚和帶動功能,配套生產上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以科技服務、信息服務、信用擔保為重點,大力推進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專業化、規范化服務。
二、利用衍生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對于化解資源矛盾,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資源開采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石、廢渣、廢水和廢氣,比如在煤礦的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屬礦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尾礦、廢渣等。按照線型經濟傳統觀念,這些都是廢物,而且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而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這些所謂的廢物其實就是礦業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資源,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要大力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推行清潔生產。要以煤礦瓦斯利用為重點,推進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為重點,推進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努力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三、挖掘技術潛力,鼓勵尋找接替資源
資源型城市“礦竭城衰”的問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礦產資源是否真正枯竭,應做客觀分析。勘查礦產資源是一個認識過程。現在所謂的資源枯竭,是說已探明的礦產儲量即將耗盡,并不意味著資源完全沒有了。隨著勘探程度的提高,還可以找到新的資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原來難以利用的資源,在現有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被利用。對一個城市來說,主體礦產資源枯竭,其他資源也許有較大開發潛力,即使是主體資源,由于過去受技術、投資等因素制約,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礦源和儲量。
四、發揮市場作用,努力拓寬融資渠道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結構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來的,用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工農城鄉之間的對立及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分化。“二元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一是傳統部門,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報酬極低;二是現代部門,勞動生產率較高,人數較少,工資較高。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相對于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
2 二元經濟結構的危害
2.1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由于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造成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況,農業協作程度低、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下,從而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2.2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我國宏觀經濟內需不足
長期“親城市,遠農村”的政策已經嚴重影響了我過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無論從我國當前經濟狀況還是從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擴大內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國農村還不是能支撐工業發展的現實市場,我國農村居民現在僅能滿足溫飽,收入特別是貨幣收入過低,難以消化過剩的工業產品,農村消費配置設施落后也限制了農民對于工業品的現實需求。農村市場目前還只是潛在的巨大市場,而沒有成為現實的巨大市場,農村市場目前狀況無法支撐城市工業的高速發展。沒有完善的城鄉市場交換,城市工業發展就越來越脫離農村,宏觀經濟內需不足將導致我國經濟無法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3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
城鄉分隔政策導致的不合理的城鄉收入差距雖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損害了農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分隔導致城鄉勞動力市場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為出發點的限制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政策,使城市職工享有與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資,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國家壟斷行業的工資福利則更高,這抬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使得有些沿海企業過早出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競爭力下降,吸納大部分城市居民就業的國有企業競爭不過民營企業,影響經濟的長遠發展。
2.4 城鄉二元經濟不利于社會穩定
農民收入低下,來自農業的生產剩余減少,促使農民選擇小規模的經營方式,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運做,也無法引進新技術、改良新品種、開拓新市場,這種惡性循環的農業投入方式使得我國農業非常脆弱。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則采取大規模,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單位成本低。入世以來,我國逐漸開放國內市場,這將對我國農業造成巨大沖擊。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多年來,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我國最困難的群體在農村,最多的隱患在農村,城鄉差距的懸殊已成為產生諸多社會矛盾的根源,影響了社會穩定,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安定團結。
3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存在的原因
3.1 國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建國以后,我國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型的經濟發展戰略而優先發展工業。一方面,政府通過計劃或行政手段,來保證這一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服務與趕超型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集中在如何穩定,大量的獲得農村剩余及將農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業部門。在這個過程中,農村資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撐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因為要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就受到不平等待遇。當時中國資本資金缺乏,外匯儲備匱乏,資金動員能力也非常低下。為了確保原始積累而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府部門人為地實行工農產品不等價交換,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始資金積累。另一方面,為了盡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實現低消費,政府又把農民固化在農業上。而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將城鄉人口,經濟與社會生活,人為的分割為兩個相互隔離的部分。形成人為的城鄉封閉的制度壁壘,城鄉之間人口不能自由流動,兩部分居民兩種不同的經濟和社會待遇,廣大農村被割裂在工業化進程之外,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市與農村發展嚴重分化。直到今天,這種圍繞“行政主導型二元經濟結構”設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會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3.2 市場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經濟結構
農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小,當城鎮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們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個較小部分用于購買農產品,而把更多的資金用于購買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產生的需求刺激,在農業中比在其他產業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導致了農村收入水平增長遠低于城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資本擁有量提高,比較優勢逐漸轉向其他產業。相比而言,大量的現代工業部門集中在城鎮,工業部門的行業利潤率長期高于農業部門,所以城鎮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快,城鎮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較快。加之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我國的經濟運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不斷加強,二元經濟結構的變動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動逐步向市場導向過渡。這個階段,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和消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城市消費的大部分項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車,電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務業的消費項目與農村或農民沒有太大關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難回流到農村。即使是原來許多由農村或農民提供的食品,現在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國際市場的進口,城鎮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賴于城市而不是農村。這時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聯系出現了一種新形式的斷裂,形成了“市場主導型的二元經濟結構”。
行政和市場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國經濟形成了惡性循環發展體系,使二元經濟結構的剛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目前盡管戶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斷向前推進,但在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種惡性的自加強循環體系,使得二元經濟結構的剛性持續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即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又制約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發展滯后又束縛著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的滯后使得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反過來加劇了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
4 轉變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4.1 加快城市化進程,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農民工進入城市建設城市;二是農民生活方式城鎮化,按照城市化的體制來建設農村,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鎮化所產生的示范效應可以提高農民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促進消費增長。加快城市化進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壘,制定吸引農民工進城的政策。其次應破除經濟壁壘,推動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最后,還應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發展戰略,加快發展大中型城市,發揮中心城市的擴散效應。
4.2 協調工業化戰略,促進農業現代化
建國初期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制造業部門且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的優先增長部門。制造業部門特別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成為工業化的基本內容,而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沒被給予足夠的重視。協調工業化戰略是針對片面工業化戰略的弊端提出的。協調工業化在以工業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的同時,兼顧到了農業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做到以工促農、工農共同發展,著力加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協調工業化戰略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能夠適應當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農村資源的整合和適度的規模化生產也有利于發展現代化的農業。
4.3 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在城鄉發展規劃、城鄉資源配置、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城鄉社會事業各個方面做到統籌發展。加大財政對農村發展的扶持力度、對農村發展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科教、文化、衛生方面的投資,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
總之,只有農村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國內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進整個經濟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形成一盤活水。所以,只有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二元經濟結構才能真正得到改變,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阿瑟.劉易斯.發展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雷曉寧.我國城鄉差距的質變及政策含義[J].重慶:改革,2005,(04).
[3]王郁昭.農民充分就業是走出二元經濟結構的關鍵[N].中國經濟時報,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4,(6).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提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口號,要求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和自然環境以及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相呼應,林業經濟的發展應該調整相應的經濟增長模式,從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我國在近些年來提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無論是何種經濟的發展,都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目標,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自然環境為根本出發點,從而更好的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相互適應。
(二)有利于林業經濟自身的發展
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并不是單方面的,不僅僅可以為我國的自然環境保護帶來更好的發展空間,更主要的也可以為自身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同時,也可以為自身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自然資源,細水長流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持續不斷的為經濟發展帶來效益。
二、當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一)林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
當下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還相當的不成熟,大多數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還處于粗放的發展狀態。另外企業的發展規模都相對較小,缺乏技術含量,在進行林業發展的過程當中,總是會造成許多的原材料浪費和資源浪費,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這種粗放型、低水平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結構形式和生產模式只會嚴重的阻礙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
(二)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直線下降
由于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亂砍濫伐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導致了我國的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都呈現出直線下滑的趨勢。而且,我國絕大多數植樹造林的樹種也相對單一,樹種的死亡率相當高。再加上樹種的產期較低、效益低下,進而造成了森林資源的不斷匱乏,最終必然也會影響林業經濟的發展。
(三)缺乏相應的林業體制改革
缺乏相應的林業體制改革是現階段林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阻礙。故而,在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許多政企不分、職責不分明以及林業經濟發展受阻的現象產生。林業體制的完善可以更好的對林業經濟發展起到監督和保障的作用,而這種體制的缺乏勢必造成林業經濟發展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三、我國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科學配置人才,促進林業經濟高速發展
林業經濟要想更加集約型的發展一改以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生產方式,首先就要對這一行業進行嚴格的規范,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科學的配置。這就要求廣大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實現科學的人才配置,建立起一個專業的個人人才平臺,為林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可能。具體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進行對整體行業的規劃。2.企業也應該不斷的對人才進行升華培養,包括對其創新意識、資源意識的培養。3.大量儲備高水平、高學歷、專業能力高的人才隊伍。確保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創新,多層次、多形式的進行林業發展創新。為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多的空間和可能。
(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規范條例
我國林業發展之所以會遇到許多的問題,產生很多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做為保障以此規范林業企業的發展行為。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法律制度和法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我國林業經濟更好的發展,林業主管部門應該努力的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林業發展當中制定的相關制度和條例,確立環境優先的原則。當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二者發生沖突的時候,要本著環境生態優先的原則,充分的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
(三)優化林業經濟產業結構
由于林業經濟產業結構還不完善,因此一定要不斷的對此進行優化,從而形成相對完善的經濟產業結構。針對傳統的林業經濟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改變,建立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新的市場對策。同時要加大引進各種先進生產技術,盡可能的縮短生產周期,引進新的原材料和樹種,確保樹種數量的提升和質量的改進。最后還應該加大改革的步伐,引進和創新新的產品,努力發展服務性項目和產業。
(四)建立林業經濟生態評價體系
建立林業經濟生態評價體系實際上就是權衡林業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表現,也就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重要展現。建立起來的林業經濟生態評價體系,應該是客觀、科學的,并且人們現在已經逐步的認識到林業經濟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效益。所以在發展林業經濟的時候,應該找到一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切合點,使得林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
(五)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對于林業相關企業,應該不斷的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續發展是和科學發展觀相繼提出來的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也是近些年來我國各個產業發展的首要要求和根本依據。企業應該不斷地進行這種思想的學習和普及,從根本上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在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都可以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將生態環境保護提上日程。當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有所取舍,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結語
要想更好的將林業發展起來,首先應該改變林業經濟發展粗放型的現狀,將其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化。同時還應該將其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才可以確保林業經濟不斷發展,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獲取相應的社會利益。當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可以本著環境優先的原則,將社會利益和環境保護置于首位。
西部地區礦物資源豐富,據對全國省際人均礦物資源稟賦條件的調查,條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內蒙古;其次為四川、遼寧、新疆、青海;再次是寧夏和云南。顯然,西部地區都是一個聚寶盆。然而盡管資源豐富,但由于多種原因,西北地區經濟卻相對落后,結果長期以來,資源優勢不僅未成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淪為了資源的主要輸出地,致使其產業結構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重工業比重過大,相應的污染情況也極為嚴重。如甘肅作為一個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支柱產業也成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業,對環境構成了極大壓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隨著柴達木盆地工礦區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排放到大氣中。2000年青海廢氣排放量高達607.37億m3,而凈化率只有0.47%,嚴重損害了大氣環境,東部的“硅鐵走廊”已成為“黑色走廊”。可見西部地區畸重的產業結構,對其環境產生了極大污染,在此種產業結構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在發展循環經濟時,要注重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
比如西北5省區占全國面積的39%左右,在這廣袤的大地上,自然條件多樣而又嚴酷,生態系統復雜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活動的雙重影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生態化發展賴以持續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系統已相當脆弱。西北地區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嚴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魯番幾乎無雨,內陸河流域水面蒸發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氣候干旱和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斷流,生態環境質量變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脅西北發展最大的生態災害,特別在西北黃土高原丘陵區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噸,從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問題也非常嚴重,陜甘寧各省(區)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積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區)土地荒漠化年擴展速度高達4%以上,已有1/3面積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區面臨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過牧等問題,使得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進而產生“生態貧困一經濟落后一環境退化”的PPE惡性循環怪圈。為了打破這種怪圈,也需要從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方面尋求突破口。
西部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我國水源發祥之地和大氣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頭”、“中華水塔’’之稱,黃河、長江、瀾滄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別為225.3億m3、176.2億m3、108.4億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全國很多地區的水量和水質。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緣以東地區,是我國的東部季風氣候區,如果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就會直接影響中部和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近年來,北方頻繁出現的大范圍沙塵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區的荒漠化所致。顯然,西部地區作為我國的“生態源”,具有特殊生態功能、對全國生態安全有著重要影響,保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全國生態環境,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我們切不能忽視這點。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均衡,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絕不能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國西部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困境
由于種種的原因,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中東部,而且西部發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于地區資源,西部地區發展過去走的是一條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工業化道路。這種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劇了粗放型經濟發展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和自然資源嚴重短缺,出現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趨勢。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實現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是這種現狀也給發展循環經濟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觀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說過:當觀念成熟時,武力都擋不住。由此說明觀念的重要性,同樣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也不例外。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地理和經濟原因,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別是政府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政府的傳統政績觀念也還未改變。長期以來,我們的地方政府官員政治上追求晉升,經濟上追求GDP,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意識淡薄,落后地區政府出于趕超需要,更是不余遺力尋求經濟的高增長,導致資源、環境的破壞。而且政府觀念不轉變,企業、公眾的觀念也很難轉變。實際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過企業實現的,如果政府未能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那么作為逐利而為的企業,作為追求享樂的消費者,就更不會考慮環境的價值了,而公眾環保觀念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意識不強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其管理體制就有別于原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諸多管理部門通力合作與協調。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改變以前管理方式,增強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意識。目前,從管理體制上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符合自然、經濟規律及縱向和橫向協調的生態建設科學規劃,缺乏既能體現政府行為又能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部門間的協調,缺乏統一的決策和管理體系,以至于各自為政,導致責任分工都不明確,形不成治理綜合效益,最終太大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推進,也不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促進我國西部可持續發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夠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皆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同樣。立法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世界上循環經濟發展領先的
國家,如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皆是通過立法來強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通過立法把全社會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軌道上,保障其健康發展。盡管我國已頒布了《循環經濟法》,但是此法原則性很強,還要求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加以貫徹。西部地區各地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及法制建設方面尚屬于起步階段,雖然已有一些關于工業生態建設、污染排放限制、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規定,但都因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相關法律法規配套實施,具體效果并不明顯。
面臨的技術和資金的困境技術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發展循環經濟都是如此。從需求看,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適用技術尚未得到有效開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單純依靠地方經濟自身的積累,投入勢必有限,如何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始終是困擾著西部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大問題。
西部地區要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期待解決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西部的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發展循環經濟,實際就是在走用生態文明(綠色)、信息化引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學發展觀不單是世界觀認識論還是可以轉化為一系列廣泛運用的方法體系。例如,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就要靠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實現有實際效果的節能減排,這就需要依靠企業信息化、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網絡化來帶動,否則,就無法實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微觀操作原則以及中觀之產業生態鏈和區域生態園的構建。再如,發展循環經濟還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本運動規律,否則,在當代,循環經濟無法生存與成長。
我們現在所說的循環經濟(cyc,lieexonmomy),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基于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運動的經濟形態,其基本內容是在資源開發與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中,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達到保護環境,降低資源耗費的目的。這種經濟形態把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融為一體,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資源利用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
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觀念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經濟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強規范和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雖然發展循環經濟所采取的具體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導循環經濟發展卻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區作為重工業污染區、生態環境脆弱區、重點生態資源區,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如果政府觀念轉變了,那么通過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強公眾的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從而在全社會都樹立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具體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經濟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考慮生態承載能力,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只有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動經濟增長,更要注重環境保護。
2.企業要有新的經濟效益觀。傳統工業經濟效益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效益觀念是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3.消費者要有新的消費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綠色消費的觀念。
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支持經濟政策體系一般應包括兩個層面:基本政策、具體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觀性和指導性,具體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環境。當前迫切需要出臺一些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
1.環境保護政策。多年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難以扭轉,很大程度上在于保護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滯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這意味著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這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只有依靠硬性環境指標的約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才能實現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肅省“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到1.9噸標準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下降到136萬噸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將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241-02
伴隨著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資源不足的矛盾日趨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面對傳統經濟發展中如影隨形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我們開始尋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全新轉變,探索發展循環經濟之道,堅持走節約型發展之路,并逐漸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
一、循環經濟的涵義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健全機制體制、技術革新、強化管理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彼此和諧。
二、河南油田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河南油田作為石油石化企業,是國家工業節能的重點領域,由于其隸屬國企的特殊性質,長期以來粗放式生產和經營的方式,對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對油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勢在必行。
1.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它是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全新發展模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
2.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成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3.發展循環經濟對于增強河南油田發展后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越大,最終將逐漸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后勁。循環經濟則是以最小的資源和最低的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河南油田正處在勘探開發的后期,資源接替形勢嚴峻,成本壓力日益加劇,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河南油田節約降耗,減少資源消耗,挖掘潛力,增強油田發展后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意義。
4.發展循環經濟是油田成為綠色環保企業的重要途徑。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宣傳倡導循環經濟理念,有利于培養企業職工形成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的意識;與此同時,培養廣大油區民眾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在百里油區范圍內形成一種節約的氛圍,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自覺加入到節約資源和環境的隊列中來,為創建建設綠色環保型油田和節約型企業貢獻一份力量。
三、河南油田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路。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路是必須堅持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依靠企業與廣大職工的共同參與,通過制定規劃、加強管理、激勵與獎懲、技術革新、理念宣傳等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循環經濟理念,并使之逐步融入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2.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措施。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是一項全面、系統、綜合性的工作。河南油田是集原油生產、化工等產業于一體的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涉及企業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激勵政策等諸多方面還大有潛力可挖。
(1)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為了最大程度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企業、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積極大力、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約束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
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在污染防治方面,通過對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和操作管理的優化,實施污染物排放減量化和廢棄物100%利用,不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ISO14001國際標準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施嚴格的環境綜合管理,努力營造安全、環保、健康的生存發展空間。
(2)以技術創新為依托,注重節能降耗,增強節約能力。始終堅持將節能降耗列入企業技改的重要內容。加快企業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要不斷淘汰。運用新技術,不斷提高自動化控制水平,提交精確的運行參數,保證降低單位產品各項消耗指標,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及成本、性能指標。做好日常的修舊利廢、發揮材料的拼湊功能,在節材創新等方面做好工作。
(3)注重成本控制,提高節約潛力。成本控制是河南油田經營的核心,是油田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采購方面力爭做到采購流程順暢,從源頭上控制采購成本,減少物資積壓和資金浪費。
在生產方面做好設備的改造和維護,提高設備產能和安全運行能力,努力降低消耗。在煉油化工方面,應進一步將原油再循環利用,開發出更多種類的副產品,實現原油加工增值的目標,使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排放物實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實現產品增值和環保達標的“雙贏”。
(4)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獎懲激勵制度,管理促節約。強化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形成責任明確,權責明晰的橫到邊、縱到底的組織管理機構。同時建立健全能耗監督、監測工作體系,全面負責油田能源使用過程的監督檢查等工作。
在制度建設上,制定各級節能降耗相關崗位工作規范;制定工作評比獎懲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實,有效提高油田的節約能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節約責任制,節約指標落實到崗位,科學合理制定獎懲制度,獎懲到個人,引導單位與個人自愿發展循環經濟,自覺減少環境污染。
(5)搭建載體,組織形式多樣的創新活動。要把節約能源納入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工會工作當中去。搭建平臺,通過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等創新活動,組織引導廣大職工發揮聰明才智,為企業節能增效貢獻力量。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的實效性,保護職工參與節能降耗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
(6)樹立節約意識,倡導節約風尚。厲行節約,引導正確的綠色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消費行為方式。倡導節約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節約風尚,從身邊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份辦公用具節約起,盡量發揮每一種資源的最大價值,盡量減量使用、再次使用和循環利用,在工作與生活的每處角落提高節約意識,為企業為社會節約資源。
3.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建議。
(1)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樹立綠色消費觀,持續推進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為基本特征的環境友好生產和適度健康消費。宣傳相關典型材料,通過新聞媒體,以專題、專欄和系列報道等形式進行全面的宣傳,著重宣傳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將其影響力滲透到油田生產發展建設的各個領域。
(2)加強循環經濟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研究。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循環經濟理論研究,了解先進經驗與做法,通過與示范典型企業的交流學習,掌握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的優秀經驗與做法。
(3)評選循環經濟典型單位,作為試點推廣經驗。提倡各單位針對自身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循環經濟實踐活動,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風氣。對于在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方面面,有好的經驗做法,并帶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位,積極推薦為循環經濟的典型單位,予以表彰,并作為試點在油田范圍內推廣。
四、結束語
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能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的先進經濟模式。它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將不斷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推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饒世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J].海峽科學,2010(6)
2.李若平.循環經濟:和諧企業的關鍵詞[J].中國石油石化,2005(15)
3.史方,李興春,范巍.石油石化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J].油氣田環境保護,2008(2)
4.苗剛,黨海平,商瑩華.循環經濟原則的應用價值[J].中國石油企業,2008(6)
5.孫艷莉.石油石化業該如何“循環”――《循環經濟促進法》解讀[J].中國石油石化,2008(19)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經濟發展模式是影響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嚴峻挑戰,也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面對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國情,要確保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就會出現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為繼的窘迫局面。
1 傳統發展模式使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內部失衡
傳統經濟發展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過去,我們曾經或正在以經濟增長論發展,或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將實現人的全面需求作為發展的最大動力。這種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片面關注的結果必然造成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內部失衡。
生態系統的失衡,使生態環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與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導致生態資源將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稀缺資源,甚致造成環境災難。傳統發展模式隨著人口的膨脹和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環境不可逆轉性破壞的同時,也削弱了生態支持能力和服務功能,使生態瀕臨崩潰的狀態。雖然環境影響的滯后性使我們目前無法準確測定人類距離全球生態極限還有多遠,但我們卻清楚地看到全球氣候變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層空洞等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災難,伴隨著人類跨入了21世紀,成為新世紀的難解之結,而且其影響遠遠超出地或的界線。
經濟系統的失衡,使經濟發展的持續能力降低,也阻礙了經濟發展,甚至引起惡性竟爭。其實發展即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還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在謀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實現經濟與文化、政治和環境的相互協調,而且要關注社會發展的人文性和價值性,謀求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繁榮。
2 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使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扎實有效地開展。
一是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基本特征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組織企業內部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同時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區域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
三是社會層面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體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源的循環。
四是社會循環經濟體系。基本特征是:把整個社會作為循環經濟的整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負擔最小化,把全社會建成循環型經濟社會。
20__年,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克難奮進,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增長質量是1997年以來最快和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現在:
1、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__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1.3億元,同比增長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增速比20__年快3個百分點,比20__年快2.5個百分點,是近8年來增速最快最高的一年。
2、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__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23.7,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創近6年新高。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國稅收入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地稅收入也是近幾年完成任務最好的一年。
3、工農業生產全面升溫。20__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7億元,同比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5595萬元,同比增長32.5。納稅過100萬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個,比去年增加8個;全縣農業獲得全面豐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2.9萬畝,比去年增加11萬畝,增幅15.3,糧食總產量達到35.8萬噸,同比增長38.9,恢復到了九八年受災后的最高水平,扭轉了連續6年糧食下降局面。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4.9萬畝,增長0.4,總產量達到1.46萬噸,增長13.18。油菜面積33.0萬畝,同比增長1.[!]5,油菜總產量4.2萬噸,同比增長15.8。畜牧業生產雖然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嚴重影響,但由于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使得畜牧業生產仍獲得了一定發展,全年生豬出欄24.8萬頭,同比增長3.5。水產品總量達到6.2萬噸。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不變價)10.7億元,增長5.98。
4、招商引資成績斐然。20__年,全縣招商引資項目135個,總投資10.47億元,已到位資金5.17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24個,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9個,招商引資拉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5、民營經濟蓬勃發展。20__年,全縣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初步統計,全縣民營企業421家,比去年增加20家,從業人員2.97萬人,比去年凈增1600人,個體工商戶10506戶,從業人員2.8萬人,當年新開業的個體工商戶500余戶,新增從業人員900余人;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7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76.5,實現利稅8500萬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80.0;全部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31.9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57.7。
6、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__年,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4812元,同比增長6.0;農民人均純收入2490元,同比增加308元,增長14.12,增加額和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增加額居全市第4位,增幅居全市第2位。農民收入增長的幅度首次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8.12個百分點。
(二)發展差距
20__年,我縣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與過去相比變化很大,發展很快,但與全國全省發展水平比、與周邊縣市相比還有差距,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更大,仍屬于發展滯后型經濟。
1、遲到的發展周期。20__年,我國開始進入新一輪經濟發展周期,而我縣新一輪發展周期可以說是20__年剛剛到來。從全國、全省情況看,我縣至少落后了兩年。20__年,全國GDP增速是8.0,全省GDP增速是9.1,而我縣僅為7.3。20__年,全國GDP增速是9.1,全省GDP增速是9.3,而我縣是6.8,20__年、20__年均低于全國、全省水平。20__年,全國GDP增速是9.5,全省是11.5,周邊九江市15.2,我縣GDP增速為9.8,仍低于全省水平1.7個百分點,低于九江市5.4個百分點。
2、滯后的發展時期。20__年,我縣經濟發展雖然較快,但前一段時期,我縣經濟發展嚴重滯后。1996——20__年,我縣GDP年均只增長7.0,比全國低2.0,比全省低2.2,比全市低0.5。全縣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排位中由1996年的23位下降到20__年的44位。(20__年以后未排位)
3、粗放的增長方式。近幾年來,我縣經濟增長不是走集約型經濟增長之路,而是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資源大量占用、環境嚴重破壞基礎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20__年,我縣工業用電量達到13456萬度,比20__年增加7019萬度,年均增長20,而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只有13.8,工業用電增幅比工業發展速度高6.2,耕地被大量占用,1994年——20__年我縣耕地面積從74.3萬畝減少到64.3萬畝,年均減少1萬畝,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工業“三廢”日益嚴重。
4、較低的發展水平。我縣經濟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20__年,全縣人均GDP只有5270元,比全國的10500元,低4630元,比發達地區江蘇省人均2萬元,低141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90元,比全國2936元,低436元,比全省最高縣市鐘祥市3690元,低1200元,比江蘇省低2264元。城鎮居民可 支配收入4812元,比全國9422元,低4610元,比全省8023元,低3211元。
5、不優的產業結構。20__年,我縣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3.7:46.9:29.4,而全國水平為15.2:53.0:31.8,全省水平為16.1:47.4:37.4,發達地區江蘇省為8.5:56.5:35.0,我縣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
6、人才資金的外流。人才、資金、技術是一個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功能的增強,加之我縣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差距不斷拉大,我縣人才流失十分嚴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早已流失殆盡,教育、衛生專業人員和技術工人也在紛紛外流,我縣每年輸送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出去的多,回來寥寥無幾,我縣經濟發展面臨人才枯竭現象。同時,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銀行貸款風險意識的增強,我縣資金外流十分突出,20__年我縣存款余額38.84億元,比20__年凈增19.5億元,貸款余額19.89億元,比20__年只增加4.3億元,4年時間,存款凈增額比貸款凈增額多15.2億元,可以說我縣4年時間,就金融系統外流資金10多億元。去年,我縣某銀行就有2億元資金在縣外尋找投放渠道,獲取更大的回報。
(三)原因剖析
20__年,我縣經濟之所以取得較快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發展思路“準”。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制訂黃梅后五年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舉措上定位準確,切合黃梅實際。
二是發展措施“硬”。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營造發展環境、改革改制、招商引資、轉變干部作風上狠下功夫,并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為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發展環境“好”。20__年,我縣經濟發展面臨難得的好環境,主要是:①政策好:中央制訂的支農惠農的政策,我縣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②機遇好:20__年我縣經濟處于全國經濟發展周期的“高漲”時期,在全國范圍內,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急劇擴張,消費和出口兩旺,全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對我縣經濟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③天氣好:20__年,幾十年難遇的好天氣為農業大豐收奠定了基礎,20__年我縣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
四是發展熱情“高”。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制訂的政策和措施暖人心,順民意,領導同心,干群一心,全縣人民發展經濟熱情高漲。
但是,從1997年到20__年,我縣在全省排位大幅下降,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我縣喪失了大好發展的機遇,既有客觀的外部因素,也有深刻的內在教訓。
一是宏觀政策的影響。財政方面,自從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財力逐步向中央集中,縣級財政日益捉襟見肘,只能維持保工資、保運轉,難有財力推動經濟發展;金融方面,隨著銀行貸款風險責任和風險意識的增強,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持日益弱化。同時,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使城市集中效應不斷增強,加快了縣域資金、人才向城市流動。
二是自然災害的損失。97年、98年、99年我縣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97年蟲災使我縣棉花大幅減產,有的單產還沒有正常年份的一半。98年、99年連續兩年遭受洪澇災害,不僅損失巨大,而且分散全縣干群抓發展的精力。
三是思想觀念的陳舊。由于我縣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思想觀念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小農”經濟意識多,改革創新意識少,偏重經濟總量擴張,忽視經濟發展后勁。我縣企業改革改制比沿海發達地區晚十年,比我省仙桃市晚五年。而我縣對正常生產的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僅從20__年才開始在建陶開展,20__年取得重大進展,而仙桃市在99年企業改革改制就全部到位。
四是發展環境的退化。由于我縣財政日益緊張,人頭經費供給不足,形成了“收費養人,養人收費”的怪圈,企業包袱越來越重,嚴重影響民眾創業熱情和招商引資。這種現象只在20__年全縣優化發展環境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善。
除上述四種因素影響我縣經濟發展外,工作自身出現的問題對我縣經濟發展也造成一定影響,如96年計劃生育“進籠子”、“5.11”事件、縣級班子兩次非正常調整,分散了各級領導抓發展的精力。過去縣城南遷決策未到位,不僅削弱了縣城建設,而且使外地客商投資和民眾創業投資舉棋不定。
過去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教訓深刻表明,只有團結一心,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制訂切合黃梅實際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舉措,才能促進全縣經濟更快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二、用科學的發展觀統領我縣經濟發展的機遇期
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機遇期。縱觀當前形勢,我縣雖然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也應清醒地看到所處的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時期。一是全國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旋律,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大國關系穩定,我國會有15—20年穩定的國際發展環境。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的重要階段,20__年全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發展經驗看,如果舉措得當,將是消費升級、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同時也是各方矛盾突出、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時期;二是經濟發展周期機遇期。當前,全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經濟發展周期,市場全面回暖,投資大幅升溫,為我縣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政策機遇期。國家對縣域經濟和“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出臺的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以及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戰略,更有利于我們農業大縣;四是沿海產業轉移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沿海發達地區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轉移,特別是去年“民工荒”,加快了這一轉移進程,為具有獨特區位和資源優勢的我縣經濟發展提供了“借梯上樓”的良好機遇,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必將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五是干群同心機遇期。當前全縣干群同心同德,創業熱情高漲,為我縣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這些機遇,我們要進一步振奮精神,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加快我縣發展進程。
加快我縣經濟發展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在 總結前段我縣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要切實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不斷增強我縣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是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經濟建設應以培植經濟發展增長點為核心,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財源增長為目的。我縣過去一段時期,非生產性投資大、生產性投資少,對增強全縣經濟發展后勁有一定影響。二是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注重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特別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事業的發展。三是注重人的素質的提高。縣域經濟的發展,關鍵在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關鍵在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工作關鍵在發展環境,發展環境的優化關鍵在干部素質提高。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風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勤政、廉潔、高效”的干部隊伍。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人才,建立有效機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為我縣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河北廊坊市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靠的是引進人才,該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引進人才,使大批優秀人才云集該市,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2、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關系。經濟發展要特別注重人口增長的關系,吸取以前計劃生育“進籠子”的教訓。1996年,我縣計劃生育“進籠子”,連續兩年全縣3000干部集中抓計劃生育,嚴重影響全縣干群抓發展的精力;同時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搞“掠奪式”發展,吃“子孫飯”,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并舉,既要講求經濟效益,也要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DOI]10.13939/ki.zgsc.2016.42.035
1 破解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難題需要創新發展理念
過去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中國靠資源和環境的消耗、外向拉動、投資拉動實現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而現在隨著國際形勢和資源的變化,外向牽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向了盡頭。原有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的動力已經衰竭。所以要實現經濟發展的轉變,就要由規模速度外延型向效益質量內涵型發展,需要創新發展的理念。
創新發展的理念需要培育發展新動力。首先是創新驅動,通過科技創新、生產組織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來推動經濟發展,其關鍵點是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優化配置、效率配置,通過不斷搞創新,在競爭中取勝。市場經濟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國家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應該做好公共服務,建立統一的市場競爭規則,給企業平等的機會,營造制度公平的環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政府如何做減法,如何創造良好的環境,如何使職能不錯配、不缺位、不越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把市場競爭比作運動會,政府就是跑道的修建者,規則的制定者,比賽的裁判員。政府環境和公共服務做好了,企業就在跑道上去跑,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所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競爭體制,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必須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從完善體制機制、搞活體制機制入手,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
其次是產業政策要準,一是要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做大做強制造業。從中國制造業形勢看,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認識到經濟不能空心化,不能虛擬化。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我國的很多高端的制造都依賴于進口,是制造業大國但卻不是制造業強國,所以對未來的制造業發展形勢,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三步走戰略。二是要提高服務業。2015年服務業占比是50.5%,服務業主要是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比如說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還有要推動生產與服務業的融合,比如說眾包。三是要穩步發展生活業。比如文化旅游、醫療保健、養老等。四是要積極發展新興業態,比如現代物流、文化創意、金融會展等。
最后是要靠內需拉動。擴大內需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主要是增加中下層的消費群體的購買力。二是腰包鼓起來,還要敢于消費。主要是完善分配收入改革,要建立保障制度,讓老百姓敢于花錢,對未來無憂。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改善產品質量、推動品牌的發展來拉動需求。
2 解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需要協調發展的理念
協調發展強調的是發展的整體性、包容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矛盾問題越來越多,比如說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也就是民生的失衡問題;還有規模與效益失衡,過去外向型的、速度的發展方式是三高一低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還有區域和城鄉發展失衡,城市化的問題,我國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雖然很多農民進入到城市變為市民,但卻并不享有城市公平的醫療、社會、保障、養老等。所以說今天發展中的矛盾是失衡的矛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均衡發展的理念。均衡發展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用均衡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失衡問題。
首先應該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從制度設計到財政政策,再到金融政策等都應該一體化,不能只考慮城市或者只考慮農村,不能有二元。其次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要考慮如何融入到國家區域開發的重點領域內,比如說“十三五”的重點領域如絲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區。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加大對民生的投入。最后要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中華民族未來的崛起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強大,還為物質上的強大提供持久的、持之以恒的文化力,這種文化力就是精神文明的發展,比如說中國的教育。人們信仰的長期確立、觀念的培育、道德的重塑,需要在教育方面有所提升。
3 解決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問題需要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目標指向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馬克思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懲罰了我們。現在環境和生態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每個人應該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綠色發展首先應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國土資源布局要合理,功能要協調配套。其次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立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最后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到了,治理環境污染的責任在于政府。政府有四大職能,調控,監管,服務,然后就是環境保護,也就是公共職能,全民的公眾力,由政府來執行。
4 拓展我國未來的發展空間需要開放發展理念
任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空間的大小,決定了發展的程度、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力度。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都采取了相關措施促進經濟增長,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再工業化,把制造業從國外轉移到國內。隨著全球格局的不斷調整,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和多邊貿易規則深刻調整,這也增加了全球治理的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要統一大市場,既然要統一市場,就要統一經濟規則。誰作為經濟規則的主導者,誰擁有經濟規則的話語權。過去是發達國家占主導,而現在是多元化格局,我國正在崛起。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需要有自己的話語權,實現自身的發展。開放發展的目標指向就是要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互惠互贏。
一是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全面整合協調沿海各國資源。“一帶一路”是政策的溝通、道路的聯通、貿易的暢通、資金的融通和人心的相通。通過“一帶一路”形成市場的開放性、統一性,由此激發市場的活力,作為利益的共同體,互利互惠地發展。“一帶一路”涉及的人口44億,占到總人口的63%,經濟規模21萬億美元,占到世界的29%,貿易和服務出口占世界的23.9%,“一帶一路”的市場潛力巨大。二是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提升臺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實現共贏發展。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引領經濟的話語權,更好地發揮制度話語權的作用,保護我國的自身利益。
5 分享發展成果的公平正義需要共享發展理念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逐漸加強。當中國的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人們更多的關心是公平和正義。改革開放30多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絕對貧困在減少,相對貧困拉大。人民的生活雖然都比以前改善了,但比富人來說距離也在不斷擴大。我國的基尼系數高達0.473,高于國際上0.4的警戒線。共享發展的目標指向就是公平正義,使全社會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地邁進,也就是蛋糕怎么分更公平,更合理,更有利于發揮每個階層、每個人的積極性。
一是實施脫貧攻堅政策,到2020年,“十三五”決勝小康時期,實現592個貧困縣、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二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幾乎每個人都覆蓋到的低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就是說要立足國情,以保基本為優選目標,防止高福利傾向。三是強調制度的公平性,消除地區差別、行業差別、城鄉差別,未來要逐漸消除這種差別。四是注重責任分擔,合理均衡配置社各主體之間的責任,防止過分增加全體納稅人的負擔。
五大發展理念指出了中國在一段時期內的前進方向,正確認識和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意義尤為重要,五大發展理念領航全面小康建設,是我們未來一段時期內發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圖分類號:TG3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224-01
自2009年年初以來房地產市場快速回暖,房價飛漲。房價漲幅調控聲音不絕于耳:2010年1月份出臺“國十一條”、兩會后又重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嚴厲打擊投機性購房,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等,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并沒有應聲回落,相反卻呈現出加速上漲的態勢。一邊是調控政策的頻頻出臺,一邊是房價的持續上漲。房價的這種“愈調愈高”的態勢已經將政府的調控措施置于十分尷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對于房地產市場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在這樣的問題客觀存在的條件下,又應該采取哪些宏觀的調控政策呢?
1.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之一
近年來,關于房地產的話題在各種媒體上議論不斷、爭論不休。
但是,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房地產業在近十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絕對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房地產業在促進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過程中的積極而重大的作用。必須要明確目前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在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房地產業仍然是我國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之一。
房產業的最終產品為國民經濟許多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場所。房屋能為商業、家具業、家用電器業、房屋裝修業、園林花木業、家庭通訊業、房屋金融保險業、物業管理業、家庭特約服務業、搬家公司、房屋買賣中介業等等的發展提供前提和發展場所。如果沒有房地產業為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提供前提和場所,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難免會受到瓶頸的制約。
房地產業作為一個龍頭產業,可以帶動諸多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業需要國民經濟中的建材、設備、機械、冶金、陶瓷、儀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動力等許多物資生產部門和服務行業的產品生產和勞務提供相配合,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性十分明顯。據測算,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資金,可創造相關產業140~440元的需求;每銷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帶動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銷售。因此,住宅建設若增加20個百分點,可望帶動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個百分點,住宅行業每吸納200人就業,可帶動相關行業300~400人就業。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我國房地產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房地產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偏重粗放發展,表現為效益增長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過度消耗; 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對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響其他行業發展的事件屢見不鮮;其合理利用和開發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我國由于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并不豐富,尤其是土地、空間等資源在一些地區形勢非常嚴峻。在房地產下一步的發展中,資源的機會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2.2房地產在發展過程中對于環境保護不夠重視。
開發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致使房地產在發展中建筑密度過高,容積率過高,產生“鋼筋混凝土”叢林。城市缺少綠色空間,市區污染不易向周圍散發,城市空氣質量差;人們居住、生活感到壓抑緊張;人們遠離自然,使人類與自然隔離。更有甚者,長江中游部分地市圍湖造田,開發房地產,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對整個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包括房地產在內的經濟造成潛在威脅。
2.3金融基礎體系與房產發展有待于完善
國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住房消費信貸一般占到整個房地產信貸總額的70%左右,而我國消費信貸占房地產貸款比例最大的銀行還不到10%,僅占銀行全部貸款總量的1%強。我國的房地產金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雖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設,形成了一定規模和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有些問題如不解決,將影響房地產經濟的整體發展前景。首先是房地產信貸的結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房地產貸款長期傾向于開發貸款,住房消費信貸發展不足。同時,住房消費貸款的發放也給銀行資產安全帶來隱患;房地產貸款的長期資金來源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貸款資產流動性不足;金融二級市場缺位。還有,住房公積金繳納范圍和比率的擴大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制約,低進低出的運營方式使資金使用低效率和顯失公平。
3.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空置房地產不僅占用了大量寶貴資源,長期下去,還必將危害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空置房地產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由于與外部客觀環境不相適應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過當地人口規模的房地產,以高利潤為目標,不顧市場需求的房地產等。第二類是由于內部因素造成的房地產空置,包括開發商資質較低,開發的房地產質量存在問題、銷售不暢、與周圍已有項目雷同,缺乏自身特點,由于沒有特點,沒有優勢導致的空置等。 4.促進我國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
4.1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須加強科學性規劃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產經濟,努力使房地產經濟向對資源集約利用的方向轉變,尤其要提高對土地、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應作好房地產發展中的科學規劃,房地產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既要發揮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帶動經濟增長,也要避免那種過分超前,危害經濟的行為。
4.2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這就要求在建設項目決策之前充分聽取城市環境和生態保護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科學規劃,在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物質功能,樹立“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同時,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美好的生活辦公環境;要求房地產與環境因素的銜接更加自然和優美,與周圍的綠化、園林、小品等和諧搭配,相得益彰。
4.3房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逐步完善相關的金融體系
根據我國目前的房地產金融發展現狀,應重點做好房地產貸款結構的調整,增加消費貸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風險。另外,為解決房地產金融進一步發展的資金來源問題,期限錯配問題,資產流動性問題,我國的房地產金融業還應著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實現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將一、二級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納入金融大循環,打通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源問題。建立和發展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還能有效分散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房地產金融的市場化程度,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向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轉軌,提高整個房地產金融的效率。 4加強市場監管與宏觀調控,保障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