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的研究背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Blend of Fashio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Jinglei, ZHU Qinghao
(Tai'an School of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19)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by the greater fashion culture shock. In both cultures, to explore new work vehicl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fashion culture; blend; carrier
傳統文化有著精深博大、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有著醇厚底蘊和韻致悠遠的藝術魅力;而時尚文化卻向人們展示了其存在的盎然生機,以萬人簇擁、一夜風行的快捷傳播著,90后的大學生們正是在這兩種文化的沖撞與交融中成長和成熟。在這種大背景下,如何積極開展以文化為主導的德育教育,充分發掘和發揮兩種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積極意義。
1 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謙和、內斂、勤勉、尊敬長輩等優良品質,等都屬于對中國民族文化精華的繼承。但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在個人修養、社會交往、生活細節等方面,也存在著與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對等的情況,例如,在公共場合談情說愛、隨地吐痰、亂扔雜物、高聲談笑等缺少自我約束的失禮行為,在人際交往中自私、冷漠、低落,缺少基本的社交禮儀,追求以絕對“自我”為中心的個人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缺乏與周圍環境的融洽相處及協調能力。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時尚文化已逐步占領了高校這一陣地,由于大學生群體感受的敏銳性、思維的活躍性、思想的先鋒性、行為的前衛性,時尚則成為他們實踐的重要主體。時尚的表現形式較多,但從時尚事物的性質角度可分為物質時尚和精神時尚;從表現形態可分為語言時尚、學習時尚、交往時尚、休閑時尚、消費時尚等。由于受時尚文化影響,大學生在服飾、發型、語言、甚至于思想觀念都在發生改變。
第一,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工作研究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具有時尚的元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時尚,這樣不僅有利于正確判斷日益多元、多層、多樣的時尚現象中的利害、善惡、美丑,進而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而且有利于人們以時尚的形態傳遞表現傳統文化價值觀,進而達到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校文化時尚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的重要陣地,尤其德育教育陣地,必須始終堅持以的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針,努力使時尚的格調與時代的脈搏相一致,從而體現文化的高品位、高格調,從藝術性、思想性、理論性反映社會現實的時尚內容和形式。高校德育是主導文化的陣地,精英文化的發源地,理應肩負起為大學生中的時尚提供正確價值導向的神圣職責。德育教育工作者應對大學校園中的時尚文化保持高度關注和敏感,透過時尚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價值觀念、審美傾向等深層次的思想內容,并對其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使大學生從娛樂的心態上升到學習的心態,從感觀愉悅的層面上升到精神愉悅的層面。
第二,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學生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素質拓展則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即在學習和活動中學生發揚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發展方向作出科學地判斷、準確地的選擇,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和張揚,使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為將來的就業、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交融,更好地提升了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了大學生主動地將人類文化、科技、審美等文明成果轉化為自身獨特素養的能力。大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必須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通過培養他們的文化辨別能力、文化審美情懷、文化思維能力和文化傳承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文化導向機制,從根本上抵制低格調的時尚文化或部分腐朽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侵蝕,對高校德育教育的瓦解,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時尚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3 德育教育新途徑
第一,找準交叉點,發揚傳統文化精髓,汲取時尚文化元素。在兩種文化的交流下,德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交叉點,研究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在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既充分發揮時尚文化的傳播優勢和易接受的特點,又充分展現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將傳統德育教育資源生活化、具體化,再配以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活動形式,進一步增加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
第二,發覺德育教育新載體,凝時尚和傳統之精華。如今的大學生已習慣于從網絡獲取信息,德育教育則應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建立紅網陣地或德育教育網站,在網站中充分加入時尚元素,改善人機界面,提高學生互動參與的積極性。做到政治理論的指導與監管和大學生的時尚前沿結合,做到傳承傳統文化和引導時尚潮流相結合,進而做到貼合學生生活和需要,吸引廣大同學參與文化傳承和人類進步,并不斷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達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用流行時尚元素傳播先進文化的內容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關鍵,工作中既要做到投其所好,又要做到高屋建瓴,如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可以在考研答疑、就業輔導、心理咨詢等方面開設專欄,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求職、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
總之,德育工作的教育與深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積極探索新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兩種文化優勢,發展好深化德育教育。
基金項目:2011年度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研究項目《基于時尚文化與傳統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大學生德育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紅梅.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文匯,2011(2).
[2] 袁洪群.大學生時尚文化與高校德育融入的新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1(2).
[3] 譚練紅.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J].滄桑,2010(6).
[4] 丁靜.時尚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學海,2010(5).
1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為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為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愿意了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為核心歐美發達地區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于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說,無論是其傳播地區,還是掌握人群,實際上都較為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影響,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著語言交往范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展了,才會有地區和國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展落后,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著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復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為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范,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范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3.1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在今天,隨著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3.2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說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范,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范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說明了因為茶文化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文化。
3.3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茶文化能否代替傳統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發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為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發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和人們了解該地區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形成相應的直觀了解。如今,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著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為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4.2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于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為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著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了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于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展的重要橋梁。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于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并不徹底,但隨著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升華與發展。
4.4以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展思維,超前布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謀劃,才能為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著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新與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12,8(15):36-39
一、傳統文化對于高校舞蹈教學有深遠影響
(一)傳統文化素養是學生進行舞蹈學習的基石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學習技能的周期縮短,步伐加快,很多教育甚至已經演變成競速教育。高效成為很多學習者的追求目標,教育的方法技巧已經有取代教育實際內涵的嫌疑。高校舞蹈教學是一個特殊的教學時期,學生已經離開義務教育階段,開始了更加自主的專業教學階段。學生更加崇尚自由、自主思考。教師如果能在學生進行舞蹈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將有助于學生正確樹立學習目標,真正習得舞蹈真諦,而不是單純停留于動作、形式。
(二)傳統文化是學生理解舞蹈內涵的基礎
與音樂相同,舞蹈亦有其發源地、發源背景、文化背景,這些背景或多或少都與傳統文化有關。在學生進行舞蹈學習的時候,舞蹈的背景介紹將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舞蹈所表達的情感,動作所抒發的心情,為學生的舞蹈注入靈魂,使其不僅具有專業的動作,更具有獨特的文化韻味,內涵學習是在進行扎實的基本功學習之后最應該重視的部分,一位學生對于其學習舞蹈內涵的理解決定了其能夠演繹的高度。
二、高校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從思想入手,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接觸變得越來越少,很多學生只是單純地對“古風”有膚淺的了解,對于傳統文化是什么,包含什么,有什么樣的精神,并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主要還是因為學校對于傳統文化的強調并不到位,學生不能從思想層面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自己學習舞蹈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傳統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實現有效融合,就必須在思想上讓學生與教師擺正傳統文化的地位,為其講解、傳授傳統文化對于舞蹈學習所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是單純的學習專業程度方面的影響,更多的其實是對于自己學習態度、心境等方面的微妙的影響。這些作用也許不能立竿見影,但一旦形成習慣,必將使學生受益終生。
(二)開展各項活動,鼓勵學生去探究傳統文化對于舞蹈學習的影響
僅僅是思想層面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每一種理論都需要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哲理,發現與自己情況相適應與不相適應的點,去粗取精為自己所用,因此,對于傳統文化與舞蹈教學的融合,不僅僅要從思想角度讓學生和教師擺正位置,更要鼓勵開展各項活動,督促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真正體會傳統文化對于舞蹈的影響,進而自發的探尋傳統文化與舞蹈的融合途徑。首先,可以在高校設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宣傳窗、廣播節目等。這些存在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可以為學校營造一種蘊含傳統文化底蘊的文化氛圍,這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其次,進行相關的比賽、活動也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舉行傳統樂曲編舞大會、民族舞蹈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督促學生自發地進行研究,研究傳統文化如何與自己學習的舞蹈知識完美融合。只有學生真正開始思考傳統文化與舞蹈的聯系并將其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才算真正綻放光芒。
(三)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文是重要的內容。學習古詩文對于學生語文文化素養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能夠讓學生對古詩文的精髓以及魅力深入的體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學生學習古詩文能夠體會到當時古人的情感以及心理變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要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水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興趣,實現良好的古詩文學習效果。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搭建古詩與傳統文化的橋梁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將學生興趣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上。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參與到古詩文的學習中,也才能夠在多讀多寫,領會古詩文中的意境,體會其中的美景與內涵。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介紹古詩文的出處,營造出當時的氛圍以及情境,使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和感染,積極投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可以播放古詩文的錄音,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韻律以及節奏美。學習《觀書有感》體會“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學習《清平樂•村居》,感受鄉村的恬靜、自得[1]。通過對古詩文的分析,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在古詩文與傳統文化教育之間搭建良好的橋梁,使學生更好的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2介紹古詩文歷史背景,把握歷史文化進步
古詩文都是以一定歷史條件為背景進行創作的,古詩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的理解內容以及內涵,就需要明確古詩文作者以及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使學生對文化創作的背景有深入的認識。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補充古詩文的背景以及內容,利用文化創作背景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學習《望岳》、《春望》等時,教師就需要向學生介紹杜甫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安史之亂前后,杜甫內心的變化。《望岳》是青年時代杜甫創作的,充滿著激情與浪漫,將自己的朝氣與雄心壯志表達出來。《春望》則是在安史之亂之后創作的,這時社會局勢動蕩,百姓疾苦,詩中表達的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李白,讓學生感受到文學創作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李白身處盛唐時代,作品比較豪放,而杜甫的作品大多出現在安史之亂之后,社會極為動蕩[2],作品中大多憂國憂民。通過這種對比方法能夠讓學生明確歷史背景會影響到古詩文的創作,對傳統文化也有更深的認識。
3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效果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對學生說教,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古詩文教學中,走入古人的內心中,對古人的思想情感等更好的體會與感受,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古詩文創設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回歸到古人的生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并重新對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進行樹立。比如學習《渡荊門送別》時,理解詩意之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李白仗劍出川入手進行分析,對李白背井離鄉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難舍之情充分表達出來,讓想一下,如果今后自己一個人離開家鄉到外求學,會是怎樣的情形,學成之后又將怎樣回報家鄉和社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其更加熱愛家鄉。
4強化學生主動性,自主學習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精神,在學習中積極合作、自主探究,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學習能力。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材料,風俗習慣、飲食特點等。再如學習《過故人莊》中“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時[3],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關于重陽節的相關素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認識。
5提高教師素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加強文化的傳播,教會學生做人。只有教學與育人相結合的教師才能被稱為是真正的好教師。為了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強化自身的修養,注重自身氣質以及人格的提升,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古詩文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學生處于文化氛圍中,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讓學生形成好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境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價值。如學習《口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口技表演者的技藝,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6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文中包括很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將這些優秀的文化融入到古詩文教學中,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初中學生的學習以及認知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穩步發展,也為學生今后的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栗冬冬.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詩教學為例[J].科技風,2016,08:54-55.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4-0092-03
前言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如在《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一文中從積極與消極的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姜明,文格西則著重從消極的方面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并提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策略;朱晉元從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角度論述了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有關傳統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還有很多此不在贅述,這些研究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按照佛教的理論“事物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事物的產生并不依仗于一個因緣,而是依仗于眾多的因緣,其中直接的因緣或許是可以計數的,而間接的因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樣的結果。因此,本研究的進行是另辟溪徑,運用系統學理論,把民族傳統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到一個系統中進行論述,進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以充實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建設。
1 研究路徑
要弄明白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就要把二者放入一個邏輯結構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關系放入一個系統中進行分析,從繁瑣復雜的點滴信息中理出一個線路來,進而進行論述,得出研究結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特征,是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基礎,是關于某一事物思維的起點,是進行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所以,要進行這樣的研究,首先必須對核心概念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什么是民族傳統體育?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是什么樣的關系?然后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了哪些影響?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由于學者們的研究視角、研究目的、研究動機、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總有一些特別關鍵的點是所有的研究學者都沒有、也不能丟棄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時間意義上來講,一般是指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國處于地理上的封閉狀態,其文化形態一直處于天朝上國的民族情懷之中;其次,是指中國社會以農業文明為主的農耕經濟。中國的地理環境、政治制度與文化的發展脈絡,決定了中國社會自夏商以來直到近代都是以田畝農桑為主的小農經濟體系;再次,中國的社會制度是以倫理宗法觀念為主的皇權氏族承襲制度,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大一統的帝國思想。商朝后期諸侯爭霸,列國紛爭,又被稱為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統一了中國,確立了中國的大統一國家觀念,秦朝以法家的嚴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終秦朝傳二世而亡,最后由劉邦統一中國,中國社會進入到了漢氏王朝,劉氏以儒家的倫理宗法觀念結合法家的律令來管理國家,被稱為外儒內法思想,經過漢朝四百年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強化,與穩定的社會制度,從此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和宗法觀念;最后,在具體的文化上,中國文化在它的發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為主體,以法、兵、陰陽等家為互補的傳統文化形態,其中,儒、道、佛常被稱為中國的主流文化。
這樣我們基本上可以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基本的定義。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為核心,包括流傳至現今及歷史中國版圖上的所有的中國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為主流,以兵、法、陰陽等家為互補,包括倫理觀念、道德價值、人生理想、文學藝術、生活習慣、科學技術等等包羅萬象的非自然內容。
2.2 民族傳統體育
我國是一個擁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國家。傳統文化具有極為強大的傳承性,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繼承,才能夠不斷增強一個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從未中斷過。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文化的繼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要改變這種狀態,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不斷的創新。由于國內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以及科研項目報告的形式出現,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期刊網站和平臺。數據節選的時間為2000—2016年。另外,為了更好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本文統計分析的重點主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關鍵詞、研究區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現狀的統計分析
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上進行精確搜索,得到共計362篇期刊論文、72篇學位論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46篇、博士學位論文26篇;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進行精確搜索,發現出版的相關圖書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識管理領域出版的相關圖書14本、以知識網絡命名的有關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圖書9本;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共計得到386篇學術文章。(一)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數量分析。我國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從2000年起經歷了萌芽期、興起期、發展期、迅速發展期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2000—2004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24篇,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68篇,有顯著的興起跡象,為興起期;2009—2012年呈現出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逐漸發力,此為發展期;2013—2016年,期刊發表數量節節攀升,圖1中坡度變化明顯,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受到的關注度正在迅速擴大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地位也在持續上升。(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的質量分析。通過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被引用次數靠前的論文進行檢索,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重要論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論文總體而言被引用的頻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論文的出現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間,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間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不斷的發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學者的區域分布分析經過調查統計,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者總共有348位,在我國大部分省市都有關于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并且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區域上比較集中,有50%的學者來自于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湖北、上海等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省市。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全國大范圍的普及說明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學者在一定區域的集中則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有利于發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效率。
二、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趨勢分析
(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領域研究的重點。從近幾年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中所出現的高頻率詞匯來看,雖然在2000年就有學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進行研究,但是那時候的研究成果與現在的研究成果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有著迅速的發展,但是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等待著我們去不斷完善。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完善發展,傳統文化必定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出它積極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學者將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近幾年來,青年研究學者越來越有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主力軍的趨勢。雖然當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經典論文的發表作者較多的還是中年群體,但是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上來看,青年研究學者由于在搜索和學習先進的方法與執行力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這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從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補助資金上來看,2012—2016年,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所提供的補助資金還是十分可觀,其中大部分資金都資助于青年研究學者所申請的研究項目上。從圖書資料上看,青年研究學者在網絡研究著作的發表中占極大比例,幾乎占據了網絡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碩士學位論文和絕大多數博士學位論文都來自于青年研究學者。總的來說,青年研究學者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三)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通過對歷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項目和資助資金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對國家未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可以進行預測。我們預測未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會得到國家穩中有升的資金資助支持,這意味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并保持著它具有的獨特優勢,受到整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在國家資金資助的幫助支持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熱潮將會有一段時間的持續,在這段時間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相關成果數量將會增多,并且會呈現出更加優質的研究成果,從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完善補充。(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將不斷增多。通過對歷年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資料的發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由于受到學術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資金的補助力度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的成果會越來越豐富,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也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有關學術專著的發表數量也會慢慢增多。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會走向完善化和多樣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會反過來帶動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發展,從而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推向一個更深更高遠的層次。
三、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中的應對策略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解決。第一,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堅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傳統文化并不是頑固不化、封閉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現實的需要。第二,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發展著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要適應時代文化發展的潮流與需要,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也能開出絢爛的花朵,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一直正確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第三,不斷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甚至在某些內容上還形成了對立,但是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擁有屬于它自己的優點,這就是為什么傳統文化能夠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斷加強國際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國外傳統文化中的優點來豐富本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合理的文化借鑒可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充實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得傳統文化可以更好的適用于當今文化的發展需求。
2000年以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對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顯現得十分明顯。從2005年開始,發展變化顯現得就更加明顯了,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金補助力度也是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科研學術期刊上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載文數量的不斷增多也表明了我國學術界也開始投入到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當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更加能夠適應現代文化的需求,也讓相關的科研學者能夠展開更為深入的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長清 左福國 鄧秀武 梁志強 單位:灤平縣文化旅游廣播電影電視局 灤平縣局 灤平縣民政局 灤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灤平縣生產力促進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成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封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2]鄭文堂,鄧蓉,華玉武,高建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46-48.
[3]季曉蓮,吉文麗,康晉.西北地域傳統文化保護背景下的景觀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14,(17):212-216.
[4]王艷,淳悅峻.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問題芻議[J].山東社會科學,2014,(6):103-106.
現如今的動漫市場,歐洲和日本的動漫有極大的中國群眾后盾,這不僅是一種商業上的擴張,更是對我國文化的一種侵蝕,怎樣改變中國動漫市場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就成為動漫設計者致力研究的課題了,怎樣能將觀眾的眼球吸引到中國本土動漫上呢?將動漫賦予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那么動漫的設計就不僅僅是畫風的設計,更是一種對古老文化的概述,這樣有著深厚底蘊的動漫設計擁有了其他國家沒有的動漫特色,更能將觀眾吸引過來,并且由于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對于動漫設計者而言也就有了更豐富的創作空間。
一、設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題
動漫設計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好的動漫設計是通過夸張和變形,將實際生活在紙上具體化,從而創造出源于生活卻不同于實際生活的角色。而在動漫設計之初只有先把握好動漫的思想主題,才能讓動漫設計有一個明確的角色設定目標。所以,設計者在構思動漫之初就應該把握好動漫的主題方向,注意在傳統文化中找思路,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背景,構建動漫主題,才能讓動漫活起來,具備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讓作品的內容不再空洞無語,而是通過實體化的展示,將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動漫內容、清晰的動漫思路完美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所以說只有將大前提設置好了,才能在設計中符合主題文化思想。
二、設計者的文化修養
要想創造出精彩的動漫作品,動漫設計者的文化內涵要深厚、思想也要達到一定深度,一些優秀的動漫設計者畫工精湛,但是創造出的動漫作品卻沒有太大特色,就是因為自身的文化修養跟不上,這正是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創作者在設計之余,對傳統文化的培養也要注意,通過日積月累的文化積累,才能在創造時信手拈來,創作靈感才不會枯竭。
三、豐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有兩方面的體現:一是這個民族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這點毋庸置疑,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豐富的文化歷史給動漫題材提供了絕對的背景空間;另一種是將民族的文化背景賦予創作動漫中,這也就是在豐富的歷史背景中選擇屬于自己的題材進行動漫創作。
1.動漫的潮流誤區
如今動漫市場主要被歐美和日本占據,中國的動漫不僅不能后來居上,甚至在自身的發展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失去了本土動漫的特色,思維和創作上出現了潛移默化的“大頭娃娃”“肌肉男”“怪獸”等,這些動漫角色的設定缺乏創新,讓觀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樣的動漫創作只能是模仿,不可能超越,中國的動漫市場也不可能打開一個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2.本土動漫的創新
近年來,中國動漫創作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特色。例如:國產動畫中獲評較高的3D動畫“秦時明月”的主人公就是以秦末名將項羽為背景構建了故事中的主角天明,這樣具有了傳統文化高度的動漫,不僅有著鮮明的主題色彩,同時也是對中國古老歷史文化的一種展示,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常規以模仿歐美、日本動漫的形式的不良習慣,是動漫設計中的一次突破,也是將傳統文化運用在動漫設計的個成功案例。這也給本土動漫開拓市場帶來了新曙光,賦予動漫一個豐富的文化背景,就是賦予了動漫角色一個不同的生命歷程,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真正的創新了。因此動漫設計者在設計時就該意識到文化背景的運用,將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創造出來,這樣的創作寫活了人物角色,同時,觀眾的目光也會不自覺地被吸引,那樣本土動漫才會出現自己的動漫市場。
動漫這種文化性商品,需要堅實的文化后盾,才能有自己的生命力,并長久不衰,本土動漫要想超越其他國家的經典,就該以傳統文化作為動漫的創作根源,要讓傳統文化與動漫的思想主題緊密結合,同時動漫創作者還要注意自身的文化修養,保證新的動漫靈感不枯竭,賦予動漫一個全新的文化背景,讓角色活起來。只有通過對本土動漫這樣不同的詮釋,擺脫模仿歐美和日本動漫的僵硬模式,才能讓中國動漫后來居上,在動漫市場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將多彩的傳統文化與本土動漫相結合,才會給本土動漫帶來曙光。
參考文獻:
[1]鄧航蕾.論中國原創動漫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借鑒.江西社會科學,2011(6).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很嚴重,盡管政府以及社會人士群策群力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但大量的民間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消亡。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教育內容,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解作品和傳授技巧。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傳統文化滲透于美育之中,使學生不斷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絢麗之美,自覺地加入到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來,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教學課題。
一、音樂教學的特殊性
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中,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時,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要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種類,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曲,都是通過音樂的語言而流露和反映出來。音樂與其他同類藝術相比,有許多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不僅用聽覺,有時它還通過全身的感覺來感受音樂。比如,對于節拍、節奏和力度等,就不僅僅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同時音樂又是一種表情藝術。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視覺形象的造型藝術或文字藝術的規律來要求和理解音樂的內容。音樂作為學校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學科,它是加強美育的主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時也是輔德、益智、健體、促勞的重要課程,它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樂語言及表現情感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古代傳統社會中,人們用歌記載歷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專門的敘事歌;人類起源歌、萬物起源歌;人們用歌溝通人神兩界、跨越時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種各樣的禮俗歌。可以說,在更深的層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普遍手段。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從音樂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體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我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危機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現代人對于我們自身文化的關心遠遠不夠,大量的民間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消亡,中國傳統文化生存的空間日益狹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中國人幾千年所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強烈沖擊,使國人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如何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盡量消解這種危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寓傳統文化于音樂教育之中,自覺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教育內容,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解作品和傳授技巧。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在音樂教學當中,分析作品時要將作品中的傳統文化背景和內涵,要將作品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而成的,給學生一個清晰的作品創作背景,在作品背后更多的傳統文化的知識的講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教學中滲透 。如歌曲《看龍船》表現了端午節熱烈緊張的賽龍舟場面和興奮激動的心情。在學唱時,應更深入的講解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端午節的來歷,為何在端午這一天中國人有吃粽子,同時南方要賽龍舟的習俗活動,南北習俗文化為何存在差異,等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不僅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塑造美的形象,更應該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深刻領會作品中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他們民族的自豪感。在民歌的作品中,比如,《長城謠》最能體現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運用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民族無比熱愛之情,自覺地將古代傳統文化融匯在表演當中,使音樂教學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師成為普及文化的傳播者。在音樂教學中應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使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的同時,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與之相輔相成,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獲得美的教育。 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人是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言傳身教、口耳相傳是重要的傳承方式之一,教師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國家的精神財富,更是世界的、人類的精神財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人類文化多樣性正面臨著嚴重的沖擊。在此背景之下,國際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益重視。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也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復旦大學出版社.
在中國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教育一直備受關注,它既承擔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責任,又關系著我國音樂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沖擊、融合的當下,在廣泛開展音樂教育的同時,必須強調對傳統音樂教育的重視。
一、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現狀
此前,我國的音樂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雖然我國一直呼吁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弘揚,但是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樂的演繹,邊緣化本土音樂,這是令一個民族深思和擔憂的事情。如今,從對音樂教師的基本要求到高水準的音樂教學標準,人們對于西方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遠高于對本土傳統音樂的了解,這種對傳統樂理教學缺失的教學體系,最終將阻礙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需求不斷發生著變化,開始追求具有個性和文化底蘊的音樂。我國的音樂教育緊緊抓住了這次轉型的機會,以實際行動加強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例如,時常召開以傳統音樂為主題的研討會、設置傳統音樂的專業研究方向、大量編寫傳統音樂相關專著和教材、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和研究,通過這些舉措來倡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
二、保護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傳承的對策
(一)深化音樂教學改革,為傳統音樂的傳承提供保障
首先,對音樂教育的體制進行深化改革,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我國大多數的音樂教育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都過于偏重西方的音樂教學模式,而輕視了本土傳統音樂的學習。在這樣的音樂教育環境下,學習音樂的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對此,我國應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對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視度,為傳統音樂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音樂教育中注入民族音樂的元素,才能促進學生重視和學習傳統音樂,肩負起傳承和保護傳統音樂文化責任。其次,對音樂教育的教材編寫進行創新,注重傳統音樂教材。目前,我國傳統音樂的教材多為學校教師自己編寫或推薦,雖然種類繁多,但大多缺乏專業性和規范性,這已然影響了傳統音樂的教育。因此,重視傳統音樂教材的編寫對于促進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編寫音樂教材時要注意選取收錄旋律優美、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鮮明名族特點的音樂素材,借此多元化的選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最后,對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日常課堂教學。在偏重西方音樂教育的時期,師生都習慣以西方的音樂理論理解和評價我國民族音樂。但是,因為東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異,這樣的評論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并不利,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民族音樂的精華部分。對此,必須完善音樂課程的設置,注重傳統音樂理論、鑒賞以及傳統文化等方面內容的增加,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以此增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創新音樂教學模式,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創造環境
學校的傳統音樂教育得以順利開展,關鍵需要創新音樂的教學模式,為傳統音樂傳承和保護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學校里講授的傳統音樂大都是經過加工和篩選的,雖然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但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了傳統音樂的靈魂。真正民間音樂的傳承多是代代相傳的,這樣雖保留了傳統音樂的“原汁原味”,卻也因此缺乏規范性。因此,讓民間音樂傳承人走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走入民間實踐,領略真正的傳統音樂,對于傳統音樂教育的去粕取精和可持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開設專門課程、講座等,邀請民間音樂傳承者走入課堂,講授最具原生態的傳統音樂文化,令學生在學習中加深對傳統音樂的認識和尊重,進而產生對本土傳統音樂的信心和責任感。其次,開展課外傳統音樂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民間音樂文化的實踐中去,親身感受其魅力。學校中學習的傳統音樂知識大都止于理論,只有學生親身接觸民間音樂,并結合本地傳統文化才能對民間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夠令掌握的知識在親身實踐中獲得升華。此外,當下傳統音樂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也需要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運用現代科技將傳統音樂教育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才能讓傳統音樂煥發新的活力。只有傳統音樂兼具了民族與時代的特色,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承和長遠的發展。
(三)重視傳統文化學習,為傳統音樂的傳承灌注活力
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意識形態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我們才能了解到某一音樂的本質及其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傳統音樂的教育中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將傳統音樂置于傳統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傳承。在以往的傳統音樂教育中,教師更多地從音樂的演繹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解,忽視了音樂與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語境等背景的聯系。而切斷了音樂與文化的關聯,傳統音樂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過對傳統音樂的細致剖析和感悟,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深刻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是相輔相成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音樂獨特的靈魂,而傳統音樂承載了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此外,傳統音樂源于傳統文化,最終也將回歸傳統文化。現今的大多傳統音樂教育因為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支撐而變得浮躁和單薄,而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傳統音樂重新回歸文化的沃土,在豐富的養料中獲得新的活力,綻放更美麗的藝術之花。一言以蔽之,傳統文化是音樂獲得長遠發展的不竭源泉。提高傳統文化在傳統音樂教育中的地位,重視傳統音樂中蘊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傳承產生真正的興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全球化進度加快,我國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音樂領域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國的音樂教育要堅持以民族音樂為本的理念態度,汲取各國文化精華,在堅守與創新中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明確傳統音樂的重要地位,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并且深化音樂教育體制和課程設置改革,構建新的傳統音樂傳承模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長遠發展。
作者:王莎莎 單位:合肥學院教育系
[參考文獻]
[1]吳旦.試論傳統音樂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對策[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23).
[2]田亮.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運用研究[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4).
[4]奚峰.傳統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音樂大觀,2014(03).
中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不管是學識還是修養都已經有所接觸。但是由于中學生的的生活經驗不豐富、知識面還不廣闊,還沒有構建完善的、獨立的知識體系。同時,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充分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艱苦奮發的學習精神以及規范行為,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優秀傳統文化中學生的意義探究
優秀傳統文化時我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之跟,更是立足之本。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中明確指出,當今社會教育要全面認識到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好的、與當前實際相符合的、能夠促進時展、教育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文化加以利用,并且始終保持著民族性,體現其時代性。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領社會教育潮流,規范教學思想。
而中學生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心理和心智還不成熟,行為能力還有所欠缺,更需要用正確的文化加以指引。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新時期背景下,特別是在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普及的背景下,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已經呈現除了低齡化的狀態,且有越演越烈之勢,為學生的成長以及社會的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低,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和處理能力不高,加上新時期一些不良因素的引導,缺乏有利引導和規范,造成了青少年走上極端的道路。其中,中學生就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時展的過程中,經過時代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斷提取的一種積極的、正面的文化。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凈化學生的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不斷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所以,在新時期,要不斷優化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血液,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血液的主要途徑
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是其主要的任務。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地接觸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觀念,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注入學生的血液,讓學生在優傳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
(一)在各個學科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