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醫學 人文素質 重要性
1、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基本要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國醫學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3、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遵循醫學自身發展規律、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因素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
4、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醫務人員道德水平的客觀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術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治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就迫使醫學教育從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探討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約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此類課程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此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以上三類課程相互聯系,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分階段漸進,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低年級學生以第一類課程為主要內容,輔之早期接觸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責任感;二、三年級學生以第二類課程為主,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高年級學生以第三類課程為主,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整體素質。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應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中。
3、在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教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尤其應注重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二)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
物質——空間類環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著文化信息,積淀著歷史與現實的價值理念,學生在與物質情境的交融與對話中,不斷地解讀其中的價值寓意,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進的感覺。
組織——制度類環境,負載著整個學校的組織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制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性格發展。學校要營造民主、嚴謹、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博愛、誠信、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
文化——心理類環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穩定地體現著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學生擁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應加強校訓、校風、校歌、校徽等象征著大學精神載體的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強化群體行為舉止對個體行為舉止的影響。
2、充分發揮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科技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校園科技文化節、名家論壇等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及各種以科技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修身養性、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增強科學人文素養。
3、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必要條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接觸社會、服務大眾,開展慰問走訪、體檢義診、導醫護工、科普宣傳、掃盲支教、社會調查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活動,以此培育醫學生“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的優秀品質和立志成才、服務社會的崇高追求。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建設
1、加強醫學生人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
在對“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重要性”此大命題論述之先,我想先淺談一下有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范疇和人文素養培養的兩個大方面。談及中職語文教學,其與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是有區別的,其涉及的是一個大的范疇,不僅僅是“單一化”的語文知識教學,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對社會語文基本知識的教學培養。因為中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的“就業向度”大多也是從事社會企業中的相關工作,因此,其語文的教學工作應該要考慮到“多維化”,更多的要和社會實踐相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對社會語文基礎常識的掌握,更好的武裝自己。其次,談及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是整個社會中學生所需要加強的非常重大方面,絕對不是單一的一個部分,當然也不僅僅是中職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培養鍛煉,使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們素質得到更好的鍛煉,做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年輕人。以下,我將對以上兩方面的內容做一個結合,進行淺議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一、語文教學于中職階段學生基本文化常識的培養
培養學生基本文化常識是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基礎,只要有一個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識,才可以談及到素養的部分,才可以從形而下的層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層次,這是基礎。談及中職語文教學如何做好對學生基本文化常識的培養,此需要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老師講解的重點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有效“時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課堂上,老師在講授語文課時,最重要應該以一個良好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有趣”的教學方式來講授知識。學生也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對課堂知識的有效掌握,對課堂的基本文化常識的理解、學習。基本的文化常識是人文素養的一個基礎,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之前也談到過,學習基本的文化常識最緊要的也要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做到實事求是。學生只有學好基本的文化常識,不僅僅可以在學習成績上有一個大的提高與進步,同時也可以在社會的工作學習中有更好的判斷力和見識。因此,語文教學于中職階段學生基本文化常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基石。
二、語文教學于中職階段學生德育的培養
語文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基本語文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為人處事上應該如何做,在德行方面進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學生在學習基本語文知識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一些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背后所體現的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品德、素質。也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過程中不僅僅讓學生學到基本的課堂知識,也要讓學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這是學生德育培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方法。無論是課堂還是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教師都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臺上臺下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的德育的培養學習產生非常深遠影響,所以無論是中職教師也好還是普通高中的教師也好,在做好教學這一環節的同時,也都應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德育的培養做一面良好的“鏡子”。這便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樹立為人師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保持較強的勤奮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總之,語文教學于中職階段學生德育的培養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一個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加強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不斷培養自身的誠信意識,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語文教學于中職階段學生思維的成熟度的培養
所謂的思維成熟度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思維,對所學知識的思考與認識,另一方面就是學生在課下的為人處事方面的進步。談及學生的學習思維,語文教學可以通過課堂老師的教學來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進行選擇性糾正,包括對一些有爭議問題的看待,不僅僅要恪守舊式的“偶像”學說,更應該要養成自己對問題獨立的思考方式和認識角度,這便是學習思維的一大進步。談及課下的為人處事方面,語文教學可通過課堂講授一些先進人物的典例來進行教學培養,告知學生于社會中應該如何更好的適應,更好的學習做人的道理和知識。當然,思維成熟度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一個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職教學階段,語文教學對學生思維成熟度的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思維的成熟度培養是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重要的補充與完善,同樣也需要不斷的進步和不斷提升。終上所述,本文分別從基本文化常識培養、德育培養和學生思維成熟度的培養三個方面來論述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當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處,也僅僅是自己的一家之見,還需要不斷的批評和指正,同樣需要時間的不斷檢驗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加強對護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護理整體水平的基石。醫院工作的護士首先是從學校走出來的護生,所以在護生在校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不僅可以提升護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其身心健康發育,也對護生業務素質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它有助于護生對專業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濃厚的興趣,并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從而有效地提升整體護理水平,為護生今后的學習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加強對護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護理學發展的動力。從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我們不難看出,良好的人文科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而快速發展的自然科學又進一步豐富了人文科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3.加強對護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護生成才的必要條件。縱觀護理學發展的歷史,那些獲得南丁格爾獎的護理精英無不德才兼備。所謂“德”就是具有高尚的醫德情操,“才”就是具備豐富的護理知識和精湛的護理技術。護生既是護理學事業的繼承者,又是開拓者,變革的時代對護生的成才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針對目標
人文素質缺陷是當今中職護生綜合素質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受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偏重理科的護生文化底蘊普遍薄弱,進入中等職業衛生學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護理學專業知識和相關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且學習目的是極端功利主義的應付考試,而不是增強人文修養。
1.從教育背景來看,一方面中等職業衛生學校過于重視醫學基礎知識教育,忽視了人文和社會知識教育,重視“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知識,忽視心理護理、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臨床實習中中職護生不注意護士行為規范,言談舉止不完全符合職業標準,帶教老師一般也缺乏對中職護生人文知識教育意識的培養,過于側重對護理技術的訓練。
2.從社會意識來看,當代中職護生普遍存在社會公德意識差,忽視了患者的社會性,對患者缺乏同情心、愛心、責任心,服務態度生硬,不能從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美學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普遍造成患者對中職實習護士有看法,認為他們缺乏仁愛精神,始終是無表情、無情感、無責任的“三無護士”。
3.從思想道德來看,中職護生沒有樹立牢固的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思想,部分護生畢業后不能安心從事護理工作,不能愛崗敬業,認為服務患者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收入低、環境嘈雜、風險大、時間不充裕、犧牲太大,所以許多護士在工作幾年后無法堅持就紛紛步入其他行業,造成目前中國許多醫院出現護士的短缺和大量醫療衛生教育資源的浪費。
4.從專業技術來看,中職護生機械地掌握了一定的護理學知識,但缺乏敏銳的思辨能力,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缺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一味地盲目執行醫囑,導致臨床上一些因陳舊知識而出現的醫療事故,使得醫患關系更加緊張。
5.從心理素質來看,許多中職護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當遇到臨床上較為復雜的疾病和患者及家屬的否定,就開始出現抱怨患者及家屬,工作不負責任等情況。主要原因可能與當代中職護生大多為獨生子女有關,與生俱來的家庭優越感和地位感,使他們變得養尊處優,同時困難與挫折經歷也太少,導致遇到輕微的打擊,就出現心理防線崩塌而無法繼續正常工作的現象。
三、具體實施
中職護生人文精神的養成與護生在學校的綜合情況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在學校更新教育思想理念,護生護理專業學習,校園生活中融入人文素質方面的內容是非常必要的。
1.增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編寫相關人文素質教材,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逐步建立系統的具有護理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
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角色扮演情景對話、邏輯思維案例分 析、護理反思日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創造性。改革教學手段和創建人文學科特色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
3.加強人文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護理專業教師與人文基礎課程老師之間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從而彌補護理專業教學中的人文缺陷,達到人文素質教育和護理專業教育的較好融合,整體提高護理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
4.加強中職班主任教師對護生的教育,經常與學生多交流及互動,給予一些語言上的鼓勵,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言傳身教,使學生自覺地形成服務意識,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
護理人文素質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幫助護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怎樣提高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怎樣利用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護理水平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成為名副其實的白衣天使。
參考文獻:
[1]于志云,黃延萍,張利蘋.淺談中職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護理[J].實踐與研究,2009.
繼續醫學教育是繼學校基礎醫學教育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以學習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1],是衛生技術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適應現代醫學發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符合醫學科技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生存和生命價值的重視,傳統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些都對繼續醫學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當前繼續醫學教育內容中過于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專業技術固然重要,但單純追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當前醫學模式下給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而技術與人文脫離,也會讓現代醫學進入死胡同。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應當重視人文素質教育[3-4]。
1加強職業醫德教育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權是文明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對醫務人員角色的基本要求。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在良好的到職業道德基礎之上,強化醫德教育,讓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能明確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神圣,責任的重大,增強工作責任感。目前,絕大部分醫務工作者都具備很強的工作責任心,能本著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確有部分醫務工作者自身責任意識薄弱、職業道德缺乏,價值取向發生偏差,以醫謀私、只關心病不關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醫患信任缺失,醫患矛盾的產生。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修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內在要求。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薄弱點,繼續醫學教育不僅要補好這一課,還要貫穿醫務人員整個執業生涯。
2重視醫患溝通教育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醫務人員診治疾病更加依賴設備,重醫療技術,看檢查單、診斷、開藥,輕溝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屬的感受,醫患雙方的距離逐漸疏遠,相互尊重、信任、溝通的橋梁逐漸中斷,導致醫患的地位倒置,醫患糾紛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醫患糾紛中,70%以上不是因為業務技術問題導致的,而是醫患之間溝通不到位造成的。上海龍華醫院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調查人群中僅10%的患者認為目前醫患關系很和諧,38%的患者認為醫患關系較為緊張,只有52%的患者認為較為和諧,在調查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因素時,56%的患者認為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5],這些數據給醫務工作者一個警鐘。加強醫患溝通教育,不僅減少因溝通不到位、不及時等所引起的醫患糾紛,也可增進醫患之間的理解,信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3強化衛生法律法規教育
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行醫是現代社會對醫務人員角色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就醫的要求逐漸提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逐漸加強,而醫學發展還不完善,醫療技術具有不確定性,使醫生的職業具有高度風險。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術、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等,在解決醫學問題的同時,將會引發社會中倫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問題。因此,醫務工作者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以保證在醫療工作中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和患者的健康權益。一項針對928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發現[6],醫務人員法律知識測試項目中62%的醫務人員達到及格線,醫務人員對病歷書寫、處方規定、執業登記等與執業密切相關的規定掌握情況并不理想,醫務人員對新法的關注不夠,需要加強法律知識培訓。另外一項對杭州市各級醫院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狀的調查分析顯示,接受調查的所有醫務人員均對依法執業思維的重要性表示贊同,大部分醫生和護士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只處于一般水平,大部分醫技人員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僅處于較低水平。有95%的醫務人員認為,依法執業思維的培養在學校學習和工作的兩個階段都應該進行[7].將衛生法律法規教育納入到繼續醫學教育的課程中,繼續教育有針對性的開展衛生法律知識教育和培訓,開展將與臨床相結合的情景訓練法、案例教學法等運用到培訓過程中,可以極大程度地喚起醫務人員對法律的重視,使醫務人員盡快掌握醫療法律知識,養成依法執業的職業習慣。
4重視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超負荷的工作量,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疾病感染的風險,紛繁復雜的醫患關系,而且隨著新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對專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醫務人員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和提高臨床實踐技能,這些都會給醫務人員的身心帶來極大壓力。職業壓力對醫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威脅逐漸凸顯,2009年一項全國隨機調查發現[8],近66%的醫務人員經常或一直感覺到軀體不適,30%以上經常或一直自覺處于強迫、抑郁及焦慮等精神應急狀態。王香平等[9]對北京市5所三級綜合醫院的2460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中度以上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7.6%,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問題比一般人群突出,應注重醫務人員的壓力管理。冀永娟[10]等對青島市551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研究發現,醫務人員癥狀自評量表得分高于國內普通人群,說明其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一般人群差,其中護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其他專業醫務人員差。總體來看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工作狀態和醫療服務質量。因此,必須重視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開展常態化、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及教育活動,讓醫務人員學會有效緩解和釋放壓力,調節身心狀態。合格的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醫學專業技能和科學素養,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諧的醫患溝通、人際互動,健康的心理健康狀態等人文素質,這些方面恰恰是傳統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繼續醫學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模式,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教育應當融入繼續教育中,開展多樣化、多方位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學習活動。醫學與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綜合素質,培養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要求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栗蘊,李蓉.初探繼續醫學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2):105-106.
[2]張申.探索新形勢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與醫院工作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08,22(3):11-13.
[3]張凌,鄒俊杰,王亞平.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談醫學生的人文教育[J].信息記錄材料,2011,12(5):56-60.
[4]喬文達,張宏偉.論醫患關系緊張背景下的醫護人員繼續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6):7-9.
[5]周音鴻,李華真,李毅民,等.我院醫患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醫院,2014,14(12):106-107.
[6]馬斌,隋艾汝,楊平,等.山東省醫務人員衛生法律知識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2):233-234.
[7]劉宇婷.杭州市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況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2,2(35):23-26.
[8]涂玲,張新慶,任南,等.我國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J].醫學與哲學,2009,30(7):44-46.
毋庸置疑,人文素養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核心。錢理群教授說:“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個根本任務,當今語文教學應當擔負起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過各種人文學科知識的吸取而形成人格、氣質、道德和思維方式,能使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并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而語文學科在提升人文素養方面能起到其他科目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將人文素養培養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十分必要。宏觀上說,人文素養的培育,一方面包括基本的人文精神內容對學生的滲透與啟發,另一方面是將人文主義精神融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使教學活動本身成為一種人文教育方式。為此,無數語文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到實踐都在不懈地努力著。
事實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層面:少有執教者關心文學發展,表現不出對文學現象的濃厚興趣,漠視文學研究,知識面過于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對作品的解讀停留于教參等教輔工具,習慣于現成的結論,墨守成規,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而且功利至上,難以從審美高度認真品味文學語言,挖掘人文內涵。學生層面:樂于接受一成不變的定論,缺乏質疑精神,對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普世價值觀多不認同,注意力更多關注于語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爾有公開課著力表現師生相悅于人文精神的探求與解讀,多半形式主義色彩濃重,作秀成分頗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揮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來,高考語文雖然努力想擺脫片面狹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沒有更好的考察機制出現以前,只能維持現狀,這必然導致理論需求與實際功用的矛盾,武斷地說,人文素養的提升在升學考試的分數前不堪一擊,盡管兩者并沒有直接沖突。另一方面,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相對偏低,雖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師忽視自身人格及文學素養的優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要解決目前的困境,除卻高考評價機制改變的渺茫希望外,語文教師其實大有可為。
教師的示范作用依賴于教師的自身素質,作為執教者,應該明確職業角色及教育職能,努力提高職業技能與水平。體現在語文教學上,亟待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提高。新教材編訂的目標很明確,力求還原文學教學的審美本質,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對文學現象進行感性的領悟和思考。審美觀念的樹立,雅致氣氛的營造,優美詩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煉,富于張力的表述,無疑是一個優秀語文教師所必備的,唯有這樣,才能在領略作品時,為學生創設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領學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讓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變成一種審美享受。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與深入思考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中尤為重要,利用教材為我們提供的豐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給學生以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這樣培養起來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遠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輸所樹立起來的抽象認識更加深入、扎實,在他們今后長期人生經歷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加持久、內在。
當然,僅僅局限于教材文本遠遠不夠,教材中以培養語感為中心的語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無法完全解決語文的文化性問題,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有開拓性的眼光,用去偽存真的嚴謹態度為學生選擇或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材料。這必然要求教師自身廣泛涉獵各種作品,思考各種文化現象,養成手隨心動、勤于探究的良好讀書習慣。畢竟讀書是教師提高自身文學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應該通過閱讀來感知思想并努力與自身的生命體驗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才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讓課堂充滿審美意趣,幫助學生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
2加強美術與文化的結合,在廣泛的文化背景下認識美術
“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本次美術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如果要讓美術教學擺脫傳統的以專業“技能、技巧”的束縛,就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嚴格遵守美術和形成美術的文化相結合的宗旨,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去教育以及培養學生,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具有有利的作用。所以,美術教學必須要把美術教育的基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去對待,增強美術和文化的結合,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去認識美術才是徹底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關鍵。所以我們認為應該著重以下兩點去開展:
2.1加強美術與其它文化學科的結合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縮小學科之間的差異,加大學科間的交叉教學。這樣做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文化教育,從而去提高其文化底蘊。其實,知識本來就不應該分割的那么清楚,它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所有的學科之間都有著無法切割額必要聯系,他們互相促進互相聯系。而美術從大的方面來看,它跟其他的文化知識都是相關聯的,比如:美術中會用到色彩就跟光學有關聯,而美術中的透視以及比例則跟數學相關;而人體的運動規律卻跟力學相關。從小的方面來說,一些專門的學科領域也跟美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在美術中觀察的方法以及認識的方法就跟哲學有關系,形象思維跟藝術又相關,審美心理則跟體驗相關聯等。
2.2加強美術與校園文化的結合其實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以及文化氛圍早就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其包含了校園的景觀、綠化美化、建筑設計等,還包括校風、學風、和學校的傳統等。所以校園文化包含了許多跟美術相關聯的東西,就像學校的布局建設,以及文化建設;學校的校風和標志還有學風校魂等,以及學校的導向牌和宣傳管理及美展雕塑等等。一個健康的校園文化,是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并啟迪學生心智,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所以校園文化跟美術教學密不可分,老師如果可以充分的結合校園文化的特點,則會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升有重大幫助。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138-01
醫學生的醫術與其人文素質的高低具有直接關系,同時醫學生人文素質也是其醫德的體現形式。而就現代醫學教育發展來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其內在要求,而對于醫學學科的發展而言,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則是其必然要求。而目前盡管已經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視,但還沒有真正的在實際中貫徹落實。因此,為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為重點,更新其觀念,注重師資隊伍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加強研究醫學人文學科,對教材課程體系逐步進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化,為人文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等。
1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困境
醫與仁術相通,大醫精誠,只有把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到一起,才能充分的融合醫學素質與人文素質,把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出來。近些年,我國醫學院校通過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不斷探索,已經獲得顯著成就,但所面臨的境遇,依然處于尷尬的狀態。
(1)認識上逐步重視,但貫徹落實不到位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也獲得長足發展,把人文精神滲透到醫學中,注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國內外醫學教育界已經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在醫學教育中,重視人文教育的理念越來越強烈。但是,在實際貫徹落實時,醫學從業者卻沒有給予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相應的地位,公眾也沒有充分的認識到醫學人文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欠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質教育已經走入邊緣化境地。
(2)教師隊伍龐大,但不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目前,醫學院校教師總體數量較多,師資力量也不足,但在醫學院校中,較為嚴重的是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脫節,對各自的重要性進行強調,是基本的狀況。而兩個學科教師不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這是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變現為,人文社會科學教師對醫學知識不明白,而醫學專業教師匱乏人文知識。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的教師都是學文科的,醫學知識不足,因而在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中,融入現代醫學是很難的事情,出現文醫分離的現象。而醫學專業教師多數都是學理科的,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太重視,只強調專業學習,造成醫文分離。教師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對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然產生負面的影響。
(3)職業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
醫學的人文精神注重求善和求美,要求不僅要對患者身體進行尊重,還應對患者的心靈應給予高度關注,注重在醫學中實現人性化。廣大醫學生把滿腔期待都融入到學習中,希望通過醫學教育手段,提升自身素養,通過人文活動鍛煉自身。然而,目前多數醫學生人文精神普遍匱乏,有關文、史、哲、藝術等知識不足;醫德和社會責任感匱乏,團結合作精神欠缺;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他們過于注重錢的作用,蔑視崇高,追求庸俗,他們認為這就是時尚,過于注重錢的作用,是這些學生人文精神異化的表現。
2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突圍策略
就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應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這對高素質醫學工作者的培養極為重要。同時醫學社會價值的實現也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并給予高度的重視。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醫學人才全面素質教育思想
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對于人文素質教育,學校領導和教師要對其重要性與迫切性給予高度認識;其在醫學人文社會學科的重要性,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性,都有給予充分的了解;對傳統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把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融合到一體,并結合醫學與人文教育。轉變學生對專業教育過分注重的觀念,引導其向綜合素質發展。在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時刻重視人文素質的滲透,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加強研究醫學人文學科,創新課程體系
就我國傳統的醫學人文學科來看,其個方面都還處于起步階段。而研究與建設醫學人文學科,是對這種現狀進行改變的必要舉措,在醫學教育的教學計劃中,需要納入人文社會交叉學科課程。創新課程體系,深化人文教育功能,從而使醫學教育更趨于完整。例如:把人文類課程的課時加大,在必修課中納入人文類核心課程;對學科界限進行弱化,注重在專業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讓專業課教師參與其中;重點抓好交叉學科,對現有課時和上課形式等給予適當調整。這需要學校領導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重塑教師人文精神
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包括教師的人文精神和素質。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加強的首要問題,就是針對現有教師的實際情況,注重把其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提高上來。學校應當給予人文素質教育學科優惠條件,為其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營造良好的氛圍。而把醫學院校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最佳舉措,就是把教師醫學人文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當重點來抓。
3 結語
就總體來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是現代醫學模式適應醫學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舉措,是貫徹“以人為本”思想觀念的具體做法,是與全面發展要求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徑。該工作具有系統性,需要經過多個環節以及多個部門的參與和配合,同時我們還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尋找最佳途徑,以真正提升提高醫學院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99-01
一、高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理性地認識世界、民族、社會以及人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和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促進和諧校園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二,在當前高校教育工作中,許多教育工作者過分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雖然開設了一定的人文素質類課程,但開設較少,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管理松散,課時不充足,無法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要,無法達到強化人文素質的作用。導致大學生的人文知識面較窄,對哲學、藝術學、歷史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
第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大學生的視野,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以及人文素養,改變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第四,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物質享受,使人們過分沉溺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加之父母的功利化教育理念與高校教育思想定位不清,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負面思想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變化,人文素質弱化。
二、高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和措施
(一)優化人文素質教育方案
首先,教育工作者應當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以及導致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原因,針對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相關現象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學方案,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其次,各高校應當注意將課堂教學作為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方式,依據高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不同特征以及興趣愛好開設哲學、歷史、音樂、文學等相關課程,將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有效結合起來,使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校教學的整個過程。
最后,各高校應當注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整合,樹立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認真研究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加強各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認真學習省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先進經驗,加強實踐,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二)拓展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首先,各高校應當注意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育等有效結合起來,結合當前社會對大學生人才素質結構的需求,確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以“文、史、哲、藝”為主題,定期舉辦人文素質教育講座,樹立人文關懷教育方針,提高大學生的人文意識。
其次,各高校應當注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將人文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有效結合起來,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充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各高校應當注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作用,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l展。
(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首先,各高校應當注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的氣質、修養與品德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各高校應當注意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其次,各高校應當注意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的管理,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教育過程進行監督,對教育成果進行考核,依據課程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
最后,各高校應當注意充分運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以及實踐教學這一途徑來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蘊含的人文知識,準確把握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不斷創新教學內容。
三、結語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與文化教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各高校應當注意優化人文素質方案,拓展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引言
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對醫療條件和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我們在增加物質投入改善醫療條件的同時要注重對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以及即將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醫學生是未來醫療隊伍的強大后備軍團,相比較加強對已經在崗的醫療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培養,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收到的成效會更大。因為大學教育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教育對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影響是最大的最深遠的。我國的許多專家學者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做了一定量的研究。本文就是在總結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研究發展方向。
二、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相關概念的界定
1.人文素質。由于知識面和所站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學者對人文素質有著不同的理解。王艷梅等認為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的沉淀與人文精神的內化,它孕育于人的內心,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德行、修養以及價值導向。周勇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界定人文素質。他認為,從狹義來說,人文素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從廣義來說,人文素質指一個人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體現出來的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涂明華認為所謂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稱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品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胡運生認為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現,涉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問題,是通過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的外現而展示出的個人特征。縱然大家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表述各異,但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即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的內化和升華,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通過人的社會行為表現出來,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2.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廖虎等認為醫學人文教育素質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通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使之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并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能夠對病人進行人文關懷。肖哲虹說高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指的是通過學習醫學人文學科課程、臨床實踐、教師的言傳身教、校園文化的熏陶,使醫學生成為既掌握醫學技術又有醫學人文素質的醫務工作者。
三、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研究
1.對當代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的研究。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的醫學技術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醫療水平正不斷提高,但與醫學密切聯系的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人文知識積累不夠,人文方法運用不深,人文精神欠缺等。我國的專家學者們在各自的文獻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李強在其《高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到,當前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主要有以下表現。政治理論學習淡漠,缺乏時代信息;文史哲知識匱乏,知識面狹窄單一;部分學生精神空虛,生活品味較低。李慕軍在其《淺談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醫療糾紛防范的意義》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徐文博則認為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存在文化底蘊不夠豐富、知識欠缺、知識面狹窄、書面表達能力差、不能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個人主義思想濃厚、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缺乏成就感、心理較脆弱等問題。以上種種都說明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存在諸多問題,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2.對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研究。專家學者不僅對當代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進行了闡述,對當前我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也做了介紹。谷昊指出當前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人文課程設置單一、學科建設力量弱小等問題。王艷梅說當前我國醫學院校教育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毛國慶提到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方法落后。肖哲虹發現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氛圍不夠濃烈。李偉說當前我國醫學院校設置的人文課程與醫學課程缺乏有機的聯系,導致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彭恩圣、傅琛認為我國各高校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上存在貫徹落實不夠的尷尬境遇。李麗潔指出當前我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理論與現實脫節、教育內容與醫學生興趣愛好脫節、教育方式與求知方式的脫節等問題。總而言之,我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教育模式還很有待進一步完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研究
各專家學者在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問題上似乎都達成了一致意見,他們都認為當前非常有必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李強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改革的角度強調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時代意義: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醫學發展和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林君從醫學模式轉變和醫患關系兩個方面指出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是防范醫患糾紛的需要,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徐文博從經濟發展、人才培養和醫學學科進步三個維度說明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現實需要,是醫學學科與時俱進的要求。馮錦山則從深化教育改革、解決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等七個方面闡述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需要,二是解決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水平落后情況的需要,三是貧困生心理自我保健的需要,四是樹立良好的醫生形象、培養行業素質的需要,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六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七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生活品味,促進全面發展的需要。高繼成對于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談了幾點體會。他認為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世界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是醫學教育模式轉變和發展的需要。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因此,我國各高等醫學院校要切實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五、對教育路徑和改善對策的研究
專家學者們在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分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如何改善和加強我國各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對策與建議,對教育路徑進行了探索和延伸。1.改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谷昊針對當前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人文課程設置單一、醫學生責任感偏弱和學科建設力量弱小問題提出了以下三點改善對策:首先,醫學院校要深刻認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要從觀念上重視;其次,要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加設人文課程;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包括學校人文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兩大方面。李國輝在其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下對策:轉變觀念,加強人文學科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社會實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注重家庭教育。劉震雄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改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二要改革課程體系,三要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全面育人作用,四要培養醫學生自覺加強自我修養的能力,五要引導醫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鍛煉,六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馮鳳蓮等人依據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在特性,提出構筑立體網絡式醫學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提出將校園文化、醫學專業課程、醫學人文課程設置、專家學者講座、社會實踐組成一個立體的網絡,分別從這五個方面來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李強建議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上進行改善,主張轉變單科性醫學院校辦學模式,同時構建多層次、立體的課程體系。2.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李慕軍提出從三個層面上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一是從思想認識層面來說,要深化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從課程設置層面來說,要構建科學合理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三是從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層面來說,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和繼續教育制度的完善。徐文博認為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四個途徑。一是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轉變教學觀念;二是培養人文情懷,重視實踐活動;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申家字提出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醫學獨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六、不同視角的研究
不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王恬以全球化為背景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毛國慶則從和諧社會視角下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肖松舒等從患者角度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張大斌、李先進等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另外,我國還有少數專家學者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評價指標體系做了研究。李瑛等在《醫學生人文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實證研究》中為我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價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指標體系,并進行了實證。
七、研究的不足和發展方向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1.存在的問題。(1)重復性研究較多,創新性不足。比如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問題上,專家學者們指出的現狀問題都大同小異,提出的解決對策也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重復性,創新性似乎不夠。(2)理論應用性不強。雖然眾多專家學者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發展方面給出了許多建議,但是這些對策建議是否真正運用到了教育教學實踐當中還有待進一步考量。(3)多為定性研究,定量性研究不足。這導致研究出來的結論說服力不夠。(4)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到底該如何加強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統一的理論,還是各說各理。(5)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國大多數專家學者普遍強調學校、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意愿,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那么就算我們的校園建設的多么美麗,課程設置的多么合理,我們的教學也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2.研究的新方向。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了解了學術界在研究過程中的不足,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們今后的研究方向。(1)注意突破創新。時代在變遷,現狀也在不斷改變,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研究點,有突破才有創新。(2)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并積極實踐。(3)在進行定性研究的同時要注意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并努力構建評價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指標體系,使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高低能夠量化,這樣更有利于對醫學生人文素質進行評估和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進行考量。(4)努力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的統一的人文素質教育方法理論。(5)重視醫學生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到使醫學人文素質內化于學生的內心,外化于學生的行為舉止。
參考文獻:
[1]王艷梅,楊加周,艾慶燕,等.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培養實踐[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2,10(3):72-74.
[中圖分類號] G64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4-0035-02
“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和環境的陶冶,促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內化和發展,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行為習慣,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市場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總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工具論。畢業生就業率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高等學校受此指標的影響,形成了重視專業技術教育的辦學方針和模式,民辦高校尤其如此。民辦高校把學生的報到率看成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為了吸引學生,學校廣泛設置富有特色和適應市場需求的熱門理工類專業,重視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也以應用性、職業型為導向,忽視了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從而導致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匱乏。人文素質教育是關系到文化理想、民族精神、社會信仰甚至是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重大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民辦高校過于強調專業化,導致知識與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馳。有些民辦高校雖然開設了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選修課,但限于師資力量及學生自身意識等因素,選修人數較少,學生上課出勤情況不容樂觀。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民辦高校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職業型的專門人才,這導致學生專業技能高、人文素質低,人文素質教育形同虛設。在民辦高校中忽視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讓人深感憂慮。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誠信喪失、道德觀念淡化、以自我為中心、人際溝通障礙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酗酒、斗毆、自殺等事件越來越多,這些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應該堅持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素質的形成有機結合并同步進行,注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特別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二、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的高低對大學生的成才至關重要,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培養人文素質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并且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專業素質的進步和提高。在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是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的需要。教育部在2006年的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民辦高校的畢業生畢業以后短期內在實踐方面可能占有一定優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理論知識不足、個人素質欠缺、對自身要求不高等問題就會突顯出來。因此,民辦高校也應該以此為導向,通過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等手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構建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必須以為指導思想,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作為主旋律,堅決反對極端利己主義和形形的低級腐朽思想”。通過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精神,能成為關心他人、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民辦高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最終構建主要應該以兩種體系為依托:
第一,課程體系。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并規定應達到的學時數。民辦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開設專門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或者在已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人文素質教育的專題,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之中,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編寫出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和學習指導書,保證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人文素質課程要依托已有的課程,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開設新課程或在已有的相關課程基礎上增設新單元,形成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其內容包括文學、美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生可以通過選修的形式完成規定的學時。人文素質教育課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展開,鼓勵學生積極選課,通過相關課程的開展,提高大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在課程考核方面要嚴格把關,不能“一張考卷定終身”,要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突出平時成績,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第二,實踐體系。開展與人文素質有關的實踐活動,按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動每一名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唱主角,教師當配角,教師作為指導者,應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人文素質教育,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各個實踐小組通過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體驗以及積極強化,能使學生在無形之中提高人文素質。另外,學校可以聯系社會上的一些機構,如貧困地區的學校、兒童福利院、養老院等,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接受教育,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鍛煉自己,有助于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內化。此外,還可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在校內可以開設人文素質教育專題講座、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競賽活動、建立學生課外人文素質教育活動中心等,通過不斷地強化,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是否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在實踐中的表現應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考核的重中之重,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鍛煉學生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不僅需要學生的努力,同樣也需要教師的努力。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科學素質、人文知識,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善于同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正所謂“潤物細無聲”,教師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專業理論學習,要把課程內容中與人文素質有關的內容突出表現出來,留出一部分課時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表率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和諧、民主、合作的關系,營造學術自由、學術爭鳴、教學相長的氛圍,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耳濡目染,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同樣也離不開學校的努力。學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讓學生在豐富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目前,我國的民辦高校很多是近幾年或近十幾年才建設發展起來的,和辦學多年的公辦院校相比,校園文化氛圍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園文化底蘊不深厚。因此,加大校園文化建設是民辦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學校應該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讓學生的智商與情商并行發展。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民辦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充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積極探索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努力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