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6: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管理知識要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02
一、 發電企業的特點
發電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產業。由于其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網絡化布局的特點,擁有自然壟斷屬性。電力體制改革,按照“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原則,改變了電力工業原有廠網一體化的垂直管理體系,將發電環節與輸配售環節予以了拆分,但是由于能源工業體制機制方面的深層次矛盾沒有解決,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沒有形成,以及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節能減排及節能調度政策的實施,使發電企業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二、我國發電企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煤炭供應不足。隨著科技的發展,煤炭早已應用于發電企業。煤炭成了發動電力不可或缺的資源,盡管國家研制出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和水力發電等,但依然動搖不了煤炭發電的主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百分之八十一的電能來源于煤炭。雖然近年煤炭產銷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和需求量相比仍顯得不足,特別是煤炭資源整合,中小煤礦的生產能力大幅度下降,大型煤礦又沒有及時補充產能空擋,造成煤炭整體有效生產能力不足。同時,由于煤炭行業的壟斷程度提高,也弱化了煤炭市場競爭,又相對減少了煤炭供應。整體來看,電力生產煤炭需求大量增加,現有煤炭有效生產能力直接影響著發電企業的發展及命運。
2.財務管理不善,成本過高,利潤低下。我國的電力企業普遍存在著“高風險,高投資,低利潤”的情況,電力體制改革中,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企業的經營機制、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的扭轉,生存發展還有待于政策的支持。同時,由于電力企業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慣性,長期忽視成本控制和資源節約,使得突然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財務管控能力不足,經營狀況滑坡。再加上本身的單機容量小,設備陳舊老化,造成發電成本高、盈利能力弱,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這些都警示著發電企業要盡快學會利用財務管理職能,加強生產經營分析,挖潛內力降本增效,擺脫高成本,低利潤的現象,最終能夠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3.企業成本預算流于形式。企業進行預算是希望通過預算能夠事先對企業的資金,人力和物資資源能有一個事先規劃,同時也能對企業的大體情況有一個了解。企業進行成本預算可以將企業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資源的浪費,從而節約成本。但是很多企業的成本預算基本流于形式,生產沒有計劃,成本沒有得到控制,考核也沒有落到實處。企業成本預算是一項采用價值形式對企業內部各項資源與業務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協調和控制的一種管理方式,只有各部門互相配合制約,才能保證預算目標的有效實現,達到預期的盈利目標。
三、 案例分析之從大唐企業看中國發電企業
自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了嚴峻的局面。發電企業更是受到了其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和市場挑戰。煤炭資源的稀缺導致煤電價格持續上漲,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而發電企業也持續出現了發電成本高于發電收入的現象。發電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危機,財務風險形式也越來越嚴重。
我國的大唐企業在2008年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危機,這種財務危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利潤情況,大唐集團在短短十個月就虧損了六十多億,虧損的主要來源是火力發電,據統計,火力發電虧損了將近88億,是虧損的主要來源,而且虧損情況還在持續上漲呈現出無法遏止的局面;另一方面,從虧損額來說,大唐企業也在持續上漲,虧損額不斷上升,百分之七十都會超過億元的虧損,虧損額制約了企業利潤的實現。從這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大唐企業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出現了極大的虧損,這將極大的影響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
大唐企業的經營狀況發硬了我國發電企業的整體水平,由于煤價的持續走高,國家又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還有2008奧運會的舉辦使的發電企業不急成本的供電,這些都造成了發電企業的嚴重虧損。因此,我們要從成本出發,控制住發電企業的發電成本扭轉企業虧損的局面。
四、從成本控制談發電企業發展
無論是從分析的發電企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還是大唐的實際虧損現象,都告訴我們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經過分析和采集多方資料研究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成本控制。
1.煤電一體化的經營思路。市場經濟條件下,煤電一體化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最佳途徑。燃煤電廠,燃煤成本占據了發電總成本的70%以上,發電企業只有延伸產業鏈,向上游企業擴張,通過提高煤炭自給率來降低成本,才能較為根本地改變經營現狀。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等相關主管部門曾在有關文件中也多次提出推動煤電一體化,只有通過煤電一體化的經營,一改電價實行計劃定價,煤價實行雙軌制定價的操作模式,才能實現發電企業良性發展的狀況。
2.研究其他可替電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目前,我國的發電企業主要采用火力發電,而火力的來源則是煤炭,今年來由于煤炭的過度開采煤炭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煤炭價格的上升,發電企業的發展因此出現更大的阻力。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甚至還有垃圾發電,目前風力發電已經成為國內外普遍研究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風力發電項目已允許采用BOT模式進行投資。BOT必將推動風能在我國的開采和利用,彌補我國相關技術落后和資金不足的尷尬局面,極大改善我國能源短缺的現狀,優化能源利用結構,BOT將為中國風電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在我們對美好前景憧憬的時候,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風電投資的BOT嘗試仍然存在著諸多“隱患”,如不對癥下藥加以完善,則無法發揮它的最大效能。就目前人們所擔心的問題還是風能發電的價格問題,從國家的電力改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電能價格的確立,一個是需要政府的硬性規定,一個是招標時中標企業的價格規定。國家方面不用太過擔心,但中標的企業要嚴格控制定價過高的現象。
3.政府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近年來由于通貨膨脹嚴重,物價一漲再漲,煤價也持續上漲,成本的虛高為發電企業帶來了壓力。用電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難題。政府可以從國情出發,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抑制過多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從緊的貨幣政策能夠使物價有所降低,同時也會減緩人們對電力的需求。這樣煤炭資源也就不會那么緊張,發電企業也會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
過去壟斷的電力體制,使所有電力市場都集中在五大集團之下,這種壟斷性的市場機制不斷沒有為企業創造利潤,反而使企業陷入了虧損的泥淖,無法自拔。在國家的銳利改革之下,電力企業融入了競爭的市場中,這時沒有了國家的庇佑,它們開始尋求自我發展,開始思索如何將成本降到最低,實現企業的利潤化和可續發展。因此,發電企業應從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研究新可替代能源和結合國家政策等方面,去努力降低企業成本,達到自我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金迪.發電企業推行精益管理方法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07).
供電智能化管理是現代企業供電管理的最新手段,通過將現代先進技術與供電設備相結合的方式,對供電系統進行高效監管,以達到改變供電質量、優化供電服務、減少供電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供電智能化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與經濟意義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供電智能化管理的概念
供電智能化管理是指: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與電力設備相結合,對供電網在正常及事故情況下的監測、保護、控制、計量和供電部門的工作管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供電質量、與用戶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合理的價格滿足用戶要求的多樣性,力求供電經濟性最好、企業供電管理更為有效。
企業供電智能化管理包含了企業與供電系統有聯系的所有功能數據集控制,主要有兩個方面:
1.10KV和低壓饋線自動化
饋線自動化可以用來完成線路的監測、故障診斷、控制、故障隔離和網絡重置,其功能主要包括:在線運行監測、遠程控制、現場控制、事故區封閉、負荷轉移、恢復供電、無功補償和調整電壓等。
2.供電站自動化
供電站自動化是一項集計算機技術、數據傳輸、控制技術、現代化設備及管理于一體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其目的是提高供電可靠性,改進電能質量,向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降低運行費用,減輕運行人員的勞動強度。供電站自動化以信號自動化等現代技術為特點,替代傳統的供電站二次設備領域,利用其先進性優勢,取得了顯著效益。供電自動化的功能有:①控制、監視功能;②自動控制功能;③測量表計功能;④繼電保護功能;⑤與繼電保護有關功能;⑥接口功能;⑦系統功能。
二、供電智能化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
隨著辦公設備全面電器程度不斷提高,在工礦、企事業單位及樓宇大廈中,電力的供應對生產、工作的正常進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電氣控制,主要通過各種中低壓電器、儀表組合成中低壓開關控制柜來實現供電、控制、保護、監視等功能。但是這種電氣控制以手動操作為主,實現起來相對比較困難,且效率低下。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對電氣設備控制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全新的配用電智能化管理必將在今后配用電管理領域成為主流,而供電自動化管理這種方式經過多年的應用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成熟、可靠、安全、高效,由于其強大的監控、顯示、信息分析與處理、預警和統計功能,必然為電器化時代帶來更高效、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
所以,將先進的供電智能化管理方式引進工礦企業企業中,是非常必要的,也一定會給企業的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供電智能化管理對企業的經濟意義
1.直接經濟意義
(1)優化供電質量
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設備的普遍應用要求有不間斷的供電服務,停電或限電都將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作,甚至有的電器設備會因電壓不足或經常斷電而被損壞,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對電力的不間斷需求,要求供電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供電質量,才能滿足城鄉人們的生活與生產 需求。經過深入研究和多次試驗,發現供電自動化,可以減少故障率,縮短事故診斷與維修時間,其強大的功能,為恢復正常供電、診斷事故原因、提供快速且精準的依據。比如,某電視配件廠在沒有引進供電自動化之前,平均每月出一次電路故障,每次維修時間為2小時,按每小時生產配件的價值為6000元來算,每年造成的損失為2*1*6000*12=144000元。引進供電自動化設配后,電路事故率大幅降低,自動化的檢修功能能提前檢測到隱患,在不用斷電停工的狀態下就可維修,避免了停電檢修的幾率,每年可減少經濟損失十多萬元。
(2)降低網損率
電能在傳輸過程中,消耗在電網中的能量也是不可忽視的數字。而供電自動化可以通過電壓和武功優化控制,有計劃地、合理地提升電壓等措施有效降低電能在傳輸過程的各種消耗,據有關統計表明,通過供電自動化系統的智能化管理,可降低3%的網損率。比如,一個礦企一年要消耗3000萬KWh電能,那么通過電壓和無功優化控制,可節約的電量是3000*3%=90萬KWh,節約費用按0.42元每千瓦時來算可節約37.8萬元。
(3)節約了設備管理支出
傳統的供電管理,定期要對設備進行檢修,由于工作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供電管理系統的使用,可以將設備檢修簡單化,供電自動化系統可以使設備檢修更有針對性,以便快捷地檢查到故障原因,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維護人員的勞動量。
通過對各個區域用電負荷的監控,可以自動化合理分配負荷,還能更科學地保護供電設備,避免了過高或過低電壓對設備的損壞。按照對電量的需求,合理配備適合需要的供電設備,不僅節約了購買不恰當設備的費用,也可有效保障用電的需求。例如,某個企業每年因損壞電力設備、動力設備造成的經濟損失為8萬元(一臺一般的變電設備價格在10萬元以上,一臺10KV開關柜價值在5到8萬元之間,電動機的價格從幾千元到幾萬不等)。引進供電自動化之后,就可以有效避免燒壞變電設備等事故的發生,每年節約不少設備維護費。
(4)提高用電管理
傳統的用電管理人員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工,電工對用電管理的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經驗、職業道德、技能水平甚至情緒等。在廠礦制造行業中,電工師傅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旦電路出現了故障,全部廠區機器都無法運行,需要電工師傅的檢查與維修后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這類公司中,甚至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到了“電工大佬”這都要開綠燈,因為老板深知“電工大佬”的心情就可以影響公司的效益。但是電工最多也是對工廠起保證用電的作用,根本談不上安全、可靠(質量)、高效的用電管理層面,有些電工技術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有些技術故障還無法解決,拖延了維修時間,給廠礦造成的經濟損失更不可估量。
與傳統的電工管理相比,自動供電管理系統是為現代化工礦企業提供的一套適合信息化時代使用的供電管理方式,不僅可以準確、快捷地提供廠礦實時的用電數據和信息,而且可以通過監控對全廠內任何地方、任何設備的運行情況一覽無余,科學地制定停電、供電計劃,實現全局把控。為企業準確把握自己用電的高峰與低谷,提供有效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值班電工在監控室對各個供電設備的運行情況已經全部掌握;維修人員也可以根據電腦畫面的自動提示,有針對性地對設備進行檢修;電氣工程師通過報表參數分析,精確制定或整改計劃;管理者可依據詳盡的用電情況核算、調整運營方案;為企業ERP提供充足完整的數據信息。如此一來,企業供電管理在不增加人員成本的基礎上,也可大大提升管理水平。
(5)減少用人成本
傳統的供電站需要檢修電路、供電設備,出現故障后要多方查找原因并盡力維修,一個中等規模的供電站至少需要十個工作人員,但自動化供電系統所具備的強大功能,使電工的工作量減小、分工更明確。因其對設備運行的監控更為清晰、全面,可見減少運行及維修人員的數量。有關調查數據表明,一個35KV的變電站,引進自動供電系統后可節約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
2.間接經濟利益
(1)減緩供電設備的損壞
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電磁波等對供電設備產生了干擾,使用壽命有所降低。自動化供電系統可精準診斷出產品合格率低、電腦與功控設備壽命短等疑難為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精準的數據參考。
(2)降低電工人員職業病的發病率
自動化供電系統的監控主機一般安裝在遠離電氣設備的辦公區值班室,與高壓設備存在一定的距離,這一距離可降低電磁波對工作人員身體的危害,減少他們職業病的發生,從而減輕了企業的醫療負擔。
總之,供電智能化管理憑借其強大功能,從提高供電質量、降低網損率、節約設備管理支出、提高用電管理、節約用人成本等方面為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又從減緩設備損耗和降低電工的職業病發病率為企業帶來了間接的經濟效益,也切實體現了“強調人權、關愛生命健康”的人文理念。可見,在現代工廠供電管理中,采用智能化工供電管理系統,其效益是巨大和多方面的,確實值得企業了解并采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內容
建筑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內容通常包括成本控制的目標和如何制定控制標準;依據項目管理和公司現行財務制度確立成本控制中心或者控制體系;嚴格按照控制級別來執行各自的職責;面對復雜的成本源信息和干擾信息應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反饋系統;定期對施工項目進行跟蹤和檢查并對現行的錯誤或偏差予以糾正。
二、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特點
現代施工企業以項目管理為依托,目前項目成本控制主要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1成本控制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成本目標不是單獨某一方面的最小值或最優值,它往往與工程施工進度、質量、工程時點量以及工程效率相關聯,因此具有相對復雜性和綜合性。
2成本控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該特點要求項目管理者對成本控制時應該積極和主動。項目管理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常是與他們對項目承擔的責任形式和范圍相聯系的。
3成本控制的周期性。成本控制的周期性不易過長,為提高成本控制的準確性和詳細度,由于成本控制涉及的方面較廣,所以通常采用月度進行核算和對比,不然周期較長將難以對信息量進行處理和對比,進而造成指導信息錯誤。
三、成本控制管理的優化措施
1事前控制與管理
成本計劃的控制與管理。成本計劃是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生產技術、組織實施、勞動工資、材料供應、機械設備等計劃來編制的,同時還要以各種先進的技術經濟定額為依據,針對工程的具體特點來制定。編制出來的成本計劃用來指導工程各個時期的工作,以便工程實施過程中各項開支不盲從,從而保證整個工程成本控制目標的順利實現。工程成本計劃的制定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收集、整理、分析資料,作為編制依據;二是進行成本預測計劃平衡;三是組織各有關部門編制成本計劃。建筑施工企業一般將工程成本分為預算成本、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項目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與管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直接費、其它直接費和間接費。
合同條款的簽訂要公平合理。合同的簽訂是建筑施工企業的重要依據。施工企業中標以后,首要任務是與建設單位簽訂工程施工合同,而合同的多數條款都涉及到造價,所以合同條款的談判是控制工程造價的重要一環。施工企業的經營人員在談判過程中,既要按投標文件中的承諾辦事,又要對招標文件和設計文件中不明確不具體的內容,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通過對策談判,爭取到合理的合同條款。同時,還要在合同中限制風險和轉化風險,對任何情況下可以免險責任的條款應研究透徹,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條款中明確。
2事中控制與管理
加強人工費的控制與管理。人工費約占施工企業成本的10%,在施工過程中,首先,根據施工圖紙及有關工程數量的計算規則,按照施工的先后順序,分別計算各分部分項工程的工程量,確定各工程實際的用工量。其次,要盡可能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勞動定額,合理的進行定員配備和勞動力安排,防止過多占用勞動力現象。此外,對生產工人的工時利用進行管理,將實際消耗的工時控制在規定的工時數以內。
加強材料的控制與管理。工程直接費大部分由材料費組成,大概有60%~70%的工程成本是材料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來管理材料的采購到庫存以至領用。在采購材料方面,可以按計劃進行招標,集中批量采購大宗材料,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采購保管費。如果建筑材料市場離得不遠的話,可通過信息化系統對部分材料建立一個虛擬倉庫,從而實現零庫存。如此一來,既能減少庫存積壓帶來的損失風險度,又能降低資金成本。需要根據預算限額領用來領用施工材料,這樣可以控制損耗率在一定范圍內,將責任分到班組直至個人,從工資中扣除超損耗者,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標責任。
加強機械設備的控制與管理。機械設備是施工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建立健全的機械設備的制度,做好維修保養,執行操作的規程,克服不規程地使用和沒人負責的現象,使設備常處于良好狀態開展技術革命,將工程施工的機械搭配使用,將機械設備一機多用,充分利用機械設備的效益。需要根據工程項目合理選用機械設備,并使其效能得到充分發揮。應當注意施工過程中機械的養護,及時報停或消退不再使用的機械。對機械設備進行計劃地使用,選擇與施工互相適應的機械設備,防止大材小用,消滅停窩工,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機械設備。公司集中地管理大型的施工機械和特殊機械,加強統一調度,提高機械利用率。加強機械操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地提高機械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正確處理與調解施工單位之間的關系,做好機械設備的利用定額、查定、分析,開展單機或是單車核算,隨時對查機械設備的利用情況,并建立獎罰制度。
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工程施工階段是根據設計圖紙投入人力、原材料、半成品、機械設備等變成工程實體的過程。在投標文件中,應優先做好施工組織設計的優化細化工作,編制出技術上先進、工藝上合理、組織上精干的施工方案,并科學地安排各個分項工程的進度。按照平面流水、立體交叉的作業原則,合理確定工程的施工網絡設計,保證工作面不閑置、工序作業不間斷、土建和安裝各班組協調有序地進行。
3事后控制與管理
資料收集整理及工程竣工結算的控制與管理。及時收集各種竣工資料,做好竣工結算。單位工程在施工中應及時收集保管好各種資料。在資料齊全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進行工程結算,保證不漏項、不漏算,正確套用預算定額和不同類別的工程費用定額。既要杜絕弄虛作假、高估冒算,又要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以確保企業的合法權益。索賠工作不可忽視。索賠工作應是竣工結算的內容之一,施工企業應當訓練掌握索賠的方法和技巧。工程施工中,出現了非施工企業的原因引起的工程事故,施工企業應當立即按照索賠程序向建設單位提出索賠,并妥善保管好索賠資料,竣工結算時一并調整。
及時收回工程款,加快資金周轉。工程竣工決算通過后,應按合同規定及時收回工程款,不能聽任業主無故拖欠工程尾款,以至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企業可以采取不交鑰匙或訴諸法律的辦法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另外,施工企業應調整資金結構,加強資金管理,盡量減少企業資源和資金的占用,項目部的資金更要做到專款專用,加快周轉,防止占用和閑置浪費,這是控制工程造價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企業對每項工程都要進行成本分析,找出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總結經驗,為以后的工程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提供最可靠的資料。
結束語
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企業營運效益的先進管理手段,是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客觀規律,企業要求生存、謀求發展,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降低項目成本,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臧曉新淺談加強建筑工程施工項目成本管理措施[期刊論文]《四川建材》-2011年3期
1、對企業管理的專注和熱情。
對企業管理的專注和熱情應該是每一個希望走向成功的管理人員的重要要求。企業管理者只有具有這種精神和態度,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潛力,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樣,一個熱情洋溢的企業管理者才會感染廣大員工,讓廣大員工用同樣的熱情去對待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充滿生機和活氣。如果一個暮氣沉沉、毫無熱情的人來領導企業,那么,這個企業的前景就十分堪憂。
2、企業管理知識要求
企業管理者的工作對象就是企業,工作行為就是管理,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管理者,必須在企業管理知識方面具有扎實的基礎。企業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企業管理者必須不斷鉆研和了解企業管理知識,為實踐打好基礎。
1)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基礎管理知識。企業管理者的主要活動就是管理。企業管理就是指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方式來協調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以期達成企業設定目標。管理的基本職能就是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協調、領導等。所以,企業管理者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深刻的認識。
2)市場營銷、采購、研究開發、服務、生產、質量、財務、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等業務管理知識。企業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從市場營銷到產品服務,從物資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活動是由不同的環節和不同的職能來支持的。企業管理者必須對各環節、各職能的運行規律、特點、規范、要點進行認真研究和理解。當然,由于企業內部管理者分工不同,除全面負責的管理者必須對以上所有環節和職能的內容充分理解外,作為其余企業管理者,重點應放在自己所負責、所分管業務方面,進行學習和鉆研。
3)產業、行業知識。相對于國民經濟整體的層次來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微觀組織。企業是國民經濟各產業、各行業的一份子。企業管理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本企業在相應的產業和行業的地位、作用、分工、特點,也只有這樣,企業管理者才會正確地對企業進行規劃。所以,企業管理者,應對產業和行業知識進行研究和學習,時刻把握產業和行業的發展和變化。
4)其它相關學科知識。企業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到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生理學、倫理學、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系統學、會計學、法學等知識。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管理職能知識、業務知識、行業產業知識外,企業管理者也應對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了解。特別是新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企業管理者更應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學習。
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專業技能要求
企業管理技能指的是企業管理者根據企業所處環境、企業本身的實際情況,為了達到企業管理的目標而使用的各種管理方法、工具及技巧。企業管理者有了管理知識還不夠,企業管理者必須擁有在企業管理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技能,做到知與行的統一,企業管理才能有效,才能達到企業管理的目標。
企業管理的技能要求內容是非常寬廣的,有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有特殊企業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隨著企業的發展,環境的變化,管理技能要求也是變化的。企業管理技能是一種實踐性的能力,需要廣大管理者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本文所闡述的技能要求,為當前企業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
1)計劃管理能力;計劃管理能力是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預測未來、設立目標、決定政策、方案,以期能夠經濟地使用現有的資源,有效地把握未來發展,獲得最大企業成效的能力。毫不夸張地說,企業管理者第一項技能要求就是計劃管理能力。計劃管理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方面,是一種主動降低風險、提高效益的管理行動。作為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計劃管理能力。計劃管理能力包括戰略決策能力、目標管理能力、計劃控制能力等。企業管理者掌握了計劃管理能力,才能正確地制訂出企業發展方針、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發展目標,才能根據企業發展目標制訂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和行動計劃,整合企業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協調地達到企業所設定的目標。
2)溝通協調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指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管理活動中,對企業中人員之間以及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思路、信息進行傳遞、交換進行控制能力以及對其產生的不和諧進行協調的能力。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若管理不當,也會有消極作用和破壞作用。作為企業管理者,首先,要在企業管理活動中,建立起企業正常有效的溝通渠道、信息傳播渠道、沖突解決、協調機制。在企業中,必須有暢通渠道,不管是企業的經營信息,還是人員思想動態,都應在企業中及時有效的進行傳遞。古人曰:防民之口勝于防川。大禹治水之法在于疏導,治理企業也一樣。企業建立了正常的溝通渠道后,企業才能杜絕不正常、不合諧的小道消息,才能樹立良好的企業風氣。同時,企業管理除了內部的人員外,企業還面對外部公共關系,包括顧客、供應商、銷售商、政府機關、新聞界、教育科研機構、社區等在內的公共關系對象。企業管理者也同樣應擁有相應的溝通和協調能力,與其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企業管理者除了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外,自身還必須做好溝通協調的榜樣作用。率先在企業中樹立信息溝通、人際交往的榜樣形象。論語有云:子率之以正,孰敢不正。
3)激勵能力。在企業中,存在著組織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如何正確地處理好兩種關系,用各種方式調整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企業作出更多的貢獻就是激勵要解決的內容。國外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按時計酬的員工每天一般只需發揮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可足以保住飯碗,由此可見,激勵員工發揮潛力,對企業將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激勵員工的方式有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激勵是一門藝術,企業管理者必須有效掌握激勵的原則和激勵的方法,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正激勵和負激勵有效結合起來,在企業中創造生動活潑的氛圍。目前,各企業都在探索員工參與、員工持股、員工企業內創業、新福利方案等新的激勵方式。企業管理者掌握了激勵方式,就會有效地挖掘員工中蘊藏的巨大潛力,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大推動力。
4)企業文化的管理能力。企業文化是企業物質形態中折射出來的企業的生產經營特色、技術特色、管理特色以及企業經濟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另外,企業文化又從另一方面影響著企業的物質形態。有人說,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企業文化管理,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企業管理活動中,企業的使命、企業的理念、企業的精神等方面的傳承的確得益于企業文化的建立,企業對外的形象建立也依靠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傳播。一些想做“百年老店”、“百年企業”的企業管理者,必須擁有企業文化的建設、維護、提升的能力。企業文化也是生產力,但企業文化不是虛化的東西,目前,企業界存在著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流弊,僅用一些物化的標志、口號、物品來代表了整個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包括了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物質層面三個層次的內容。企業管理者必須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作為塑造者管理者、倡導者、變革者的角色,從三個層面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真正把企業文化建設成企業的特有競爭力。
5)團隊組織能力。團隊作業已成為當前企業管理者在實踐中使用非常廣泛的管理方式。中國人自己在私下有過自我評價: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幾個中國人就變成了一條蛇,并與其它國家的人員進行比較。這反映國人在團隊意識方面的缺乏。當今企業的組織形態中,團隊已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企業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須掌握團隊建立、協調、評價方式,使用團隊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6)領導能力。領導能力是指企業管理者為企業確立目標和實施目標所進行的活動施加影響的能力。所以作為企業管理者,必須在管理活動中,充分、正確地運用企業所賦予自己的懲罰權、獎賞權、合法權、模范權、專長權,積極地影響下級的管理行動,推進組織目標的實現。有效領導能力來源于企業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基本素養、人格魅力,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在強化自身修養的基礎積極地推進企業目標的實現,體現出良好的、有效的領導能力。
7)創新能力。競爭已成為當前企業的基本特點,創新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基石,同樣,創新也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企業管理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及時在工作中進行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決不是一位因循守舊,拒絕變革的守舊人士。在對管理中,企業管理者要不斷總斷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不斷進行管理意識、管理觀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創新,提升管理水平。在面對市場競爭時,企業管理者要正確地分析競爭環境和競爭形勢,不斷地對產品、服務、企業形象進行創新。
8)危機管理能力。企業管理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因素,存在著很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在企業管理中,就會遇見不同的危機,包括市場、政策、法律、經營、人員等方面的危機。企業管理者在危機管理方面必須擁有兩方面的能力:一是處理危機的能力。危機出現后,企業管理者必須勇于面對,認真分析企業所面的整體形勢,危機發生的原因、影響大小,及時果斷地采取措施,及時控制其發展勢態,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地消除危機或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的影響。二是企業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機方式進行管理。對危機進行預測,并把危機作為一種壓力和激勵,在危機出現之前便有效地避免危機,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專業技能素養相關文章:
1.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專業素質有哪些
2.管理者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3.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實行“走出去”戰略,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中國的管理方式的國際適用性和可移植性如何,國外中國企業如何適應所在地實際情況,有效實行跨國經營管理,順利開展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跨越地域及文化界限,基于全球化的視角來探索世界各國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挖掘其共性和特性,尋找最優的跨國管理方式成為當務之急。
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跨國公司為了適應國際化經營與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將本國與外國的企業管理模式進行綜合比較。在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的比較管理學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對推進中國跨國公司的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吸收世界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跨國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成為比較管理學的重要任務。
比較管理學的內涵
對于比較管理學的研究,我國學者曹增友(1987)認為,比較管理學是一門分析比較不同經濟體制、不同國家之間或企業之間在經濟、文化、工業等方面差異情況對管理的普遍影響以及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可轉移性的科學。顏堅瑩(1986)指出,比較管理學的內涵涉及系統的考察、鑒別、解釋和評價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同類企業及其管理過程的相似性和相異性。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確各國、各地區管理成效的關系,從而取長補短,作為改進現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參考。孫耀君在對比較管理研究的基礎上闡明,比較管理學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國家的管理理論和實際為研究對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圖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規律或探求可資借鑒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史天林從廣義、狹義角度分析比較管理學的含義,并指出所謂比較管理學就是對管理對象進行跨越式的探究、對比和分析,涉及國度、地區、文化以及企業的跨越。黃群慧、張艷麗(1993)在對比較管理學的研究方法、理論模式研究基礎上指出,比較管理學是建立在比較分析基礎上對管理現象進行研究的一門管理學分支,旨在分析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環境差異情況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影響,并探索管理發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識在不同國家的適用性。
綜上所述,比較管理學以比較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較世界各國、各地區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相同點和異同點,分析彼此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闡明各國、各地區企業管理理論、實踐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及其發展趨勢為研究內容,以管理移植和普遍適用為目標的,從管理學科中分化出來,并吸收了眾學科成就而建立起來的一門具有嚴謹的理論結構的邊緣學科。
比較管理學研究對象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國與國之間企業管理的比較為出發點,運用比較方法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企業管理理論及實踐之間的異同點以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進行研究;第二層次,以一國內的微觀企業的管理比較為出發點,將不同企業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比較研究作為研究對象,諸如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管理比較、獨資企業與合資企業的管理比較等;第三層次,其以探索一般規律為出發點,通過探討、分類、比較各種管理理論、管理實踐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以達到尋求管理的一般規律。
比較管理學的研究特色及主要理論模式
(一)比較管理學的研究特色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對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產生極大影響。比較管理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吸收了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行為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精華,并提高了管理研究的起點,擴大了研究的范圍,具有跨國性、整體性、自覺性、時空性、跨學科性、可比性等特點。比較管理學研究的廣泛用途,受到世界各國家管理領域的重視,其研究特色表現為:
1.基于比較方向,橫向靜態比較和縱向動態比較相結合。橫向靜態是基于一時點上的空間上的比較。為認識了解各國企業管理理論、實踐的異同,通常把各國的企業管理理論、實踐放在特定的平面空間上進行比較。縱向動態比較,即時間序列上的比較,是比較各國企業管理的理論、實際,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從而明確各國企業管理理論演變過程。此外還涉及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時期企業管理的斜向比較。
2.基于比較范圍,宏觀整體和微觀具體相結合。比較管理學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企業管理的一門學科,其把世界各國的管理理論和實際作為有機聯系的整體,進行全面地、多層次、綜合性的比較。微觀具體比較,是對特定國家或地區內各種管理理論和實際以及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相比較(楊海濤,1988)。
3.基于比較的范圍,綜合性和專題性相結合。比較管理學基于整體視角從世界各國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出發,對世界企業管理的現狀、發展規律等根本問題進行探索。同時,也可就企業管理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理論進行單個比較研究。各種比較類型互相關聯、互相交叉,有利于全方位、多視角的綜合比較的實現。
(二)比較管理學的主要理論模式
自從比較管理學問世后,其引起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的注意,形成了比較管理學諸學派或導向,各自學派又形成了不同的比較管理學理論模式。研究側重點的不同,使比較管理學的研究方向分散,研究范式也不一致,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管理學主要學派及理論模式比較如表1所示。
可見,西方的比較管理學已經相當的成熟,并分化出不同的學派比較管理理論涉及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等主要內容。比較管理研究諸學派雖構造的比較管理模式各異,但存在著相通的共性因素,即明確比較管理研究對象以達到管理效果,實現企業效果。縱觀比較管理學的發展,比較管理研究導向由社會經濟導向型到生態學導向型,再到行為科學導向型,進而到折衷經驗導向,再到權變管理導向型,再到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導向,并伴隨著90年代制度導向型的興起而達到繁榮。
“走出去”戰略下的比較管理學研究要點
我國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的業務范圍擴展到世界各個地區,企業管理在跨文化國家中如何適應所處環境取得良好的發展成為比較管理學研究的熱點。面對上述眾多的比較管理學派及管理理論模式,我國管理學者希望將它們兼容并蓄,試圖構建一個更為綜合、更加系統的比較管理理論模式。本文引用我國學者黃群慧(2009)提出的較為綜合的比較管理理論模式(如圖1所示),來探討在此模式下,如何通過研究管理差異,提高我國跨國公司在外企業適應能力,并制定和實行出高效可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比較管理學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個國家文化淵源的不同,從而使各個國家的企業管理模式表現出差異性。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國“走出去”戰略下,我國要想發展好自己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擴大業務網絡,需要對不同經濟制度、國家之間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差異對管理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比較管理學在運用于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管理研究時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比較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方式(黃群慧,2009)。高層管理者的管理思維決定著管理方式的選擇,并最終決定管理的績效。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管理,不同的制度文化差異,造成管理者思維方式具有各自的特性。構建于科學文化基礎之上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帶來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而講求“天人合一”,注重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使管理組織往往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實現跨文化背景下管理的充分結合,探討不同文化間的相通性與差異性,有效解決跨國公司管理中源于文化差異造成的矛盾和沖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資源是我國跨國公司實現跨國經營管理的目標(范徽等,2010)。比較管理學研究應著重探索跨國公司所在國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重視對不同國家之間的管理觀念、管理文化、管理技術的比較分析與探究。
第二,外部環境以及企業內部條件影響著最高管理層的決策。跨國公司要實現良好的跨國經營,就需要對企業所處的法律、文化、歷史以及政治背景等環境進行分析,構建緊密的關系網絡。我國的跨國經營經歷了由到設立銷售辦事處,再到建立生產企業的轉變,真正從全球視角制定戰略、設計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很少。在并購模式正成為我國跨國公司發展的主要模式下,特別應注重不同國家之間市場與文化的差異。同時,正確的比較不僅從管理的外部環境出發,還必須重視企業管理內在本質的區別與聯系。企業內部管理的職能、組織結構、資源狀況對最高管理層的決策以及管理方式的選擇產生影響。
第三,比較管理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移植,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融合是比較管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黃速建等,2010)。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所處的政治、經濟、技術、社會等外部環境以及管理職能、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都對管理的移植產生影響。管理的有效移植離不開管理知識的移植和創新。在選擇管理要素時要確保其可移植性,對于不可移植的管理要素沒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結合企業具體實際進行管理實踐操作(王雪梅,2010)。管理的移植是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在從事管理的比較研究時,管理是可以相互轉移的。
參考文獻:
1.曹增友.比較管理學[J].科學管理研究,1987(2)
2.顏堅瑩.比較管理學的發展趨勢[J].暨南學報,1986(4)
3.黃群慧,張艷麗.比較管理學科理論體系構思[J].社會科學,1993(2)
4.楊海濤.比較管理學導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5.黃群慧.比較管理學的研究方法、理論模式及對我國的現實意義[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9(4)
學校方面:①由于不了解專業知識在學校與企業的關聯性,未能了解專業知識在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擴展的關系,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強調的是靜態,不利于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以及其未來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②由于缺乏對專業知識體系的全面認識,在專業建設方面相應的硬軟件投入準確度欠缺,如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更多時候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觀念的問題,是對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深度等方面。③由于教師對這種實用型知識體系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教師在研究方向、內容等方面可能不夠明確,不利于提高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
一、“專業知識一體化”理念闡述
專業知識一體化是指學校教學、企業實踐所運用的知識是一致的,是一個整體。但是為什么長期以來存在著兩者的分離呢?有時候是由于表現的形式不同,表達方式不同而給人感覺是內容不同;另外由于兩者劃分及使用的場景差異使各自的系統內容范圍并不能完全一致。
在學校強調教學知識的學科性和系統性,其呈現的方式、標準、描述特點以及考核均帶有明顯的傳統教育特征。企業界專業知識帶有明顯的碎片化、場景化,強調實用,判斷及考核帶有經驗及主觀性。由于學校與企業在知識的傳播過程呈現出各自鮮明的特點,造成了學生在學校完成專業學習,而在企業實踐時不易將前者和后者緊密聯系起來。另外由于兩者構建知識的基礎不同,學校強調的是“學了多少”,“掌握了什么”,而企業強調的是“會做什么”“能不能完成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兩者構建知識體系內容并不會完全一致。筆者團隊曾將一所職業學校的餐飲管理教材的知識要點列出,與酒店餐飲部各項主要服務任務所要求具備的知識點進行匹配,發現學校教材的知識只滿足實際任務需求大約60%。學校教材知識量不少,部分知識是屬擴展性知識,而必備的基礎知識不足。
本文的基本觀點,學校與企業如果能夠以企業實際工作任務過程來構建知識體系,那么無論傳授的方式如何以及表現的形式如何,它的基礎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專業知識的一體化。
說到專業知識一體化,不單是在企業層面,在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也應該是一體化。從企業的組織結構來看,可以劃分為基層的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高層管理人員。企業要求的知識結構是有不同的,但從專業角度來看,它們是相互關聯的。例如,一個酒店客房服務員必須了解客房清潔服務各要素,一個客房主管在了解這些要素的基礎上還必須掌握查房及督導的知識,一個客房部經理亦要了解相關的客房清潔服務知識。從這一點分析“客房清潔”知識并沒有分服務員用的、主管用的、經理用的。他們的差異只是認識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從一名服務員成長為一名經理,其專業知識是連貫、深度、廣度的延伸。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培養的目標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學習知識的范圍,深度與廣度應有所差異,但就具體操作內容來說是沒有差異的。
這樣的假設基礎可以構建一體化的專業知識體系。對于酒店管理類課程內容,將其劃分為基礎知識、服務工作類知識、基層管理類知識、部門管理類知識等。而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有所側重,如中職學校可側重基礎知識、服務類知識部分基層管理知識;高職可在基礎知識、服務類知識的前提下,加大基層管理知識比重,以及部分部門管理知識;應用型本科方法如此類推。
基于這個前提,基礎工作是構建整個專業知識體系,包括基礎、服務以及管理等,具體傳授及運用只是從中選擇及組合而已。所謂的中高職打通、高職本科打通云云,以及如何打通,這可能這是繞不開一個基礎因素。
二、構建教學與實踐一體化的知識體系
如前所述,教學與實踐的共同基礎是基于工作任務過程的知識體系構建,但由于在知識的呈現、組合、教學與培訓方法的差異等等,兩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仍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一)在學校教學方面
1.學校教學有很強的學習階段性、計劃性,學生的任務就是完成學習具體的課程。一般而言按學校的學期來分,專業課程按學分與學期安排來劃分,可能會有36學時(每周2學時),54學時(每周3學時),72學時(每周4學時)或者類似的安排。這樣就要求將專業課程知識要點進行整合、劃分,甚至要定每單元講授的主題,這樣才合適教學的基本要求。
2.在學校教學的場景大致分為三種,首先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其次運用實訓設施設備進行教學、講解、示范,學生進行演練,第三是部分學校利用校內經營及教學的實體進行校內實習,在教師或企業管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3.教材應突破傳統的形式,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分別用圖片、文字、視頻等。涉及原理的可用靜態方式,涉及服務流程動態的,可考慮用視頻來展現,以便學生能直接地觀察,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識。
4.考核方面,對學生的考核既有平時練習、作業,亦有正式考試,既有客觀題,亦有主觀題,既有思考,又有發揮。
以上所述是學校的基本特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都可能適用。
(二)在企業培訓方面
如果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基于工作任務過程所需知識構成的,企業通過觀察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相關任務的匹配關聯,比較容易了解學生完成任務的潛在能力。根據具體任務與知識點的配對關系,大致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未掌握什么知識,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對開展知識要點的培訓,從而減少了培訓的盲目性,提高了培訓的效果。
企業的培訓在形式上與學校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企業的培訓通常是場景式的、碎片化的,很多時候是根據工作任務需要而發起的。考核也與學校有很大差別,它大多是現場的,如班前班后提問式、師傅帶徒弟,考核的標準通常由主管(師傅)來確定,帶有主觀及隨機的特點。這樣企業亦易于操作。但是只要學校與企業的知識體系都基于工作任務,它們之間就是相通的,成體系的。
前面所述主要是指專業知識的教學與培訓,并未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論和素質課程,因這些內容亦有其自身特點,在此不作探討。
(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學與實踐一體化課程建設
移動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使教學與實踐一體化課程建設從構想成為可能,這些工具提供了必要條件,首先移動平臺可以讓學習隨時隨地進行,不受限制,對企業場景教學有意義;其次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多媒體、智能手機使課程內容以各種形式出現,增加了學習效果;第三是考核的方式更便捷,包括各種客觀的評估,如選擇題、判斷等可即時實現;第四是數據的互聯互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記錄與學生在企業實習培訓的記錄可以相關聯,最后要生成個人學習的終生檔案;第五是平臺的出現可以讓學校、企業在平臺上進行交流,分享教學與培訓的經驗。各自上傳課程知識共享,最終成為學習交流的綜合平臺,這種效果將是顛覆性的。
(四)階段成果和經驗分享
對于這些想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經過了十多年的探索、付出、挫折,似乎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廣州南沙大酒店在多年來堅持研究,努力將經驗上升為理性,堅持將隱性工作任務顯性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全體員工的努力,已經將一個傳統五星級酒店的專業知識要點進行分析、積累,羅列出近八千多個專業學習要點。與此同時,將酒店的SOP進行細化,將每個崗位每項任務拆分成要點,形成了點對點的各部門、各崗位、按時間特征劃分的工作任務要點六十多萬項。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經驗變成理性,并使之成為行動指南。第三方團隊經數年努力,基于移動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開發酒店工作任務管理系統與教學和實踐課程平臺兩大項目。南沙大酒店應用這個工具使原來的設想變成現實,提高了員工的素質,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這項工作還在不斷深入發展,專業知識要點不斷增加,工作任務細分不斷挖掘。這個平臺同時成為一個巨大的學習平臺,為酒店業標準化管理,實用性研究做出了貢獻。
具體來說南沙大酒店這幾年做了以下幾項相關的工作:
1.運用平臺進行員工培訓,特別是運用于多所學校在南沙大酒店頂崗實習的數百名學生的培訓取得成效,并將此成果擴大到學校專業教學。
2.通過教學與培訓平臺,為多所院校,包括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提供與實踐高度相關的部分課程內容,派出酒店管理人員到學校任課。
3.與學校共同開發教材,其中改造三本傳統教材,出版一本國際化的酒店財務管理教材,填補中國教育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4.接納學校教師進修培訓,現南沙大酒店已成為高職酒店管理骨干教師國培基地,已舉辦了三期培訓班,效果顯著。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日益深化,為當地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業管理》課程是管理專業專業課程,是學生了解企業管理的起點。在實踐教學中,由于教師實施的導入方式與學生思維方式有所差別,死記硬背理論知識,難以應用到實踐當中,違背了學以致用目標,學生綜合能力得不到顯著提升,如何更好地進行課堂導入成為中職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課堂導入重要性分析
教學導入是學生由課前糟亂過渡到肅靜的環節,良好的教學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盡快切換到學習狀態。教學導入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與結局。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夠起到先聲奪人效果,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1]。多年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針對導課環節來說,過渡語言語言是否精彩、知識覆蓋率等能夠直接反映出教師審美創造能力高低。課堂導入中,教師能夠根據后續教學重點做鋪墊,使得學生思維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拓展,促進學生思考并掌握問題解決技巧。可見,課堂導入非常重要。
三、中職《企業管理》教學導入方式分析
第一,問題導入方式。《企業管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問題形式進行教學導入,如“如果你是企業領導,你認為企業發展最關鍵的是什么?”,在問題驅動下,學生更具代入感,并進行討論。一般來說,學生會片面地將關注點放在經濟利益、管理、員工等方面。此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進一步提問,如“那么你認為哪個最重要?”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爭議越來越明顯,有的認為經濟利益最重要,企業存在就是為了創造效益;還有人認為管理更重要。此時教師可以正式導入新知識、新內容,對企業管理概念及本質進行講授[2]。在問題導入下,能夠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學習活動自利交給學生,有效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其進行思考,然后進行實際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有效性。第二,視頻導入方式。多媒體資源的應用為視聽導入提供了一定支持,在實踐中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師口頭、文字信息傳遞的弊端,將聲音、圖象及情境有機整合到一起,使得教學更加生動,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有效性。如針對企業管理策略相關知識點,可以選擇企業實踐管理案例視頻,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注意視頻中的情節,并從中發現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具體的管理知識學習,將實踐案例與理論知識結合到一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基礎知識,并明確認識知識對于哪類問題更有效,增強學生管理技能。第三,故事導入方式。故事具有趣味性,將其作為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且簡單易性,效果好。通過有趣的故事,創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與教師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提高教學質量。如在“三個和尚挑水喝”故事中,針對三個和尚沒水喝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3]。此時,學生各執己見,最后教師總結問題,即管理不到位,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制定分工流程,明確各個崗位和人員職責權限,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自崗位上充分發揮自我價值,進行針對性管理。在故事導入基礎之上,能夠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管理教學,變得更加輕松,緩解學生學習壓力,且在實踐案例的配合下,學生能夠參與其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第四,本土案例導入方式。本土案例作為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且對于學生分析、創新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選擇學生熟知的案例,借助案例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使得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為學生日后更好地參與崗位工作提供更多支持。信息時代下,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教師可以運用社會熱點,選擇近期發生在身邊的大事導入到教學當中。導入方式不同具有的優勢也有所差別,教師在選擇和應用時,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進行選擇,確保教學導入方式能夠為企業管理教學提供更多支持,使知識之間形成良好的銜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一般初中生不同,中職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自控力較差,且對于自身未來職業規劃認識不夠充分,在教學中,教師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才能夠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導入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后續知識學習中,并在相關案例的輔助下,進一步掌握企業管理技能,不斷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崗位工作,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貴銀.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探討[J].財會學習,2017(03):217-218.
一、財會信息的含義
所謂財會信息,是指從財會這個特定信息系統中輸出的資料,其要點有:(1)輸出資料標準,就是說從簿記體系輸出的資料是財會信息,最終輸出的資料是財會報表,主要賬簿和輔助賬簿等中間處理過程輸出的資料也是財會信息。處理的中間環節,不管是賬簿還是傳票、卡片或紙帶等,不管是單式還是復式,或是三式與矩陣簿記,都可以輸出財會信息;(2)輸入資料標準,就是說把輸入財會系統的一切原始資料,也看作一種財會信息。通過這兩個方面的理解,就充分說明財會信息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重要信息,是企業經營決策和投資者參照的基礎。現代化管理財會信息的特征有相關性、可驗證性、公正性和可計量性。
二、財會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管理層人員的認識不夠到位。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一項十分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這樣重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得到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全體管理人員齊心協力,才能順利地推進。但是,部分企業的管理層人員由于安于現狀,極為缺乏創新,覺得實現了電算化就達到了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目標,而對于現代化信息管理還缺乏了解,未能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已成為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中心環節,是實現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2.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人才極為匱乏。企業需要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術人員,如生產經營專家與研發人員、計算機技術人員等。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情所限,許多企業中既懂得財務又懂得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卻十分缺乏。在大量國有企業或私營家族企業中,財務人員要么學歷不高,要么水平較低,更加缺乏現代信息化管理能力,其財務管理理念已難以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的迫切需求。為此,企業迫切需要兼具財務管理能力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資金的管理不到位。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健康成長的保障。然而,一些企業在資金管理中尚存在問題。企業資金的流向與控制脫節,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監督走過場,事后缺乏強有力的處罰措施。另外,由于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指標,各資金使用部門隱瞞不良資產,不及時消化不良資產,一旦清產核資時,潛在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經濟全球化的勢不可擋以及知識經濟的方興未艾對傳統的財務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為適應時展的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必然要面臨創新。
三、 財會信息的現代化管理辦法
1.提升企業管理層對財會信息化的認識。為加快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首先應當加大宣傳的力度,極力提高企業管理層對于財會信息化的認識水平。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所出現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企業管理層人員對財會信息化的片面認識所造成的,因此,廣大企業經營者與會計從業人員,尤其是企業管理者務必對財會信息化有準確的理解與充分的重視,從而運用財會信息化系統為企業管理提供更多的實用信息。
2.增強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涉及到所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改革,是將財務管理與信息技術相互結合,然后運用先進技術,最終實現財務和業務一體化。這種模式對于財務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技能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財務管理人員不但要懂得財務,而且還要懂得業務。對于非財務人員來說,這不僅要求其改變日常的工作方式,而且還要能夠掌握一定的財務管理知識。這些新要求就決定了企業在設置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初期就應當建立起員工培訓制度,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軟件培訓之中,并在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全過程中積極貫徹落實,從而提高財務人員和其他員工的業務素質,以增強企業財務人員學好與用好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的自覺意識。當然,有條件的企業還可與高校或者科研機構建立起合作關系,以專門培養財務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并通過多種途徑推進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利用。
3.加強資金管理。資金是企業資產的貨幣價值反映,資金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在企業的生存發展過程中,如何花費最少的資金,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在相應的財務管理中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準確預測投資所需資金,減小企業的利益損失。每一個企業都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存在的,企業收入管理的目標在于采用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邊際貢獻分析等管理財務方法來擴大邊際貢獻且加速資金回收;采用合理制定信用政策等應收賬款的管理策略來加速資金回籠。隨著企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獲利的空間越來越小,企業應更加重視財會信息的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管理的總目標是改善成本信息、質量、內容、相關性和及時性。現代財務管理的基本要素是從財務資本向知識資本過渡,重視人力資本,強調知識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產等,運用高新技術,加強分析項目投資的可能性,降低投資風險,對于所關注的產品研制成本,采取高新技術武裝優越的資源,從而生成各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產品。
四、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的財務管理能夠滿足企業更多的管理需求,這就直接導致財會信息管理現代化管理被大眾所應用。面對新的改革環境,企業要逐步樹立管理戰略國際化、資本配置多元化、利益分配人性化、風險防范法律化的現代財務管理理念。在運營資金管理時,靠攏企業經營目標,將財務管理的重心向現代化管理方法過渡,著重知識形態管理,以滿足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從而為企業出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新形勢和新環境下,我國企業更多面臨著挑戰和危機。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是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下發展的根本保證,更新企業經濟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崗位職責,提高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理念,加強企業經濟制度創新,強化內控,全面實施企業經濟管理監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多方位推動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
1 新時期企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企業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業經濟管理創新中的最大障礙是思想觀念陳舊和落后,新時期企業經濟管理中,企業領導和管理層的管理理念亟待更新,在日益強大的經濟競爭形勢下,企業的戰略管理理念和企業危機管理理念成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最重要和緊迫的理念。然而,戰略管理理念及危機管理理念往往在現實管理中,企業管理者將其當做理論,現實管理實踐中的應用較少。
1.2 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
新時期,多數企業經濟管理制度中存在有共同問題。首先是監管力度匱乏,再次企業的發展與企業管理制度發展不平衡。多數情況下,企業發展的速度要優于企業經濟管理制度,但少數企業的管理制度卻很先進,然而超前的管理制度卻無法達到企業適應程度,更容易因不平衡發展對企業發展造成滯留。
1.3 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崗位的缺位
新時期下,企業面對發展迅速的市場環境,戰略管理意識和危機管理意識的缺乏在企業領導和企業管理層中普遍存在,致使新時期新形態下,多數企業提出的經濟管理創新實現較難。如在當前的企業利用財務審計手段來控制成本,防止流動資金在使用中的浪費。然而,在經濟管理的實踐中,管理授權等問題利用財務管理作為經濟管控的做法有局限性。加盟公司的企業經濟管理是通過總部的項目加盟部來實現管控,這種經濟管理模式需要設立專崗專人來管理企業和加盟公司,只有這種嚴格的管理制度才能確保企業物質和財產的正常運作。
2 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企業的外部環境會逐步改善,多數企業將會采取相應措,以推進企業經濟管理創新。
2.1 提高企業對管理創新的認識。
企業的管理創新是生產力擴大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創新是發展的決定因素,而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是創新的核心內容,同時,企業擁有優良的管理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必須強化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確保企業技術創新的穩定發展。
企業管理創新具有復雜性、綜合性、持續性和及長期性,管理創新成果多數來源于企業集體長期實踐努力得來的,并且,管理創新成果的價值體現較為間接,造成的管理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的模糊,成為企業對于管理創新的輕視。尊重企業管理創新的特點,重視創新成果,堅持搞好管理創新,營造企業管理創新文化氛圍,加強建立學習型組織,來確保企業管理創新機制。
2.2 以知識信息依托,推進企業經濟管理創新
隨著人類進入了新時期時代,個人與組織的學習速度能力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的源泉。現在企業應向學習型組織發展,不斷汲取和更新企業管理知識,不僅需要充實企業自身,更要對企業員工的學習,努力超越自我。建立完善的企業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進行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必須要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更要建立相應的創新激勵機制。增加企業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將其視為生產過程的重要因素,通過人文關懷和激勵員工,最大化的發揮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新的企業管理制度,是由管理物轉變為管理人,而這種轉變是與新時期發展的特點緊緊相連的。
知識和技術是新時期下企業發展為核心,企業要求員工不僅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須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力,不斷地進行創新;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宏觀決策能力,而且要把開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作為管理的中心主題。要求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管理者。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也是企業家特征的重要表現。一個人當對經濟環境能做出創造性的或創新的反應,推動企業生產的增長,才能夠被稱為企業家。
2.3 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中常見的共性問題,企業必須要實現經濟管理創新,就要從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內部控制創新三個層面來優化全面經濟管理策略。
理念創新是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在企業內部構建經濟管理創新的氛圍,創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氛圍,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從而形成強大的創新動力。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在理念創新方面,必須明確兩大理念,一是戰略創新理念,一是危機管理理念。戰略創新首先是指企業戰略的制訂和實施要具有先進性和全局觀。在實際操作中,通過不斷創新競爭方式和運作方式,企業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擴大競技優勢,確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當前,企業危機管理是所有企業管理創新不可或缺的要點,危機管理幾乎貫穿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危機管理在企業經濟管理中所占比重不同。對于發展到一定規模企業來說,危機管理和風險管理成為企業經濟管理的重中之重。
制度創新是構建全面經濟管理制度的要點。制度創新可以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整合企業內部資源,生產企業產品,建立市場內部組織框架,形成產品開發活力,建立高效運作機制,都是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內容。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有效策略是建立企業員工全面參與監督經濟管理決策機制,然而,對于部分企業注重制度的權威性的經濟管理制度,就要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企業管理人性化等特點;對于制度過于注重先進性的企業制度,就要通過制度創新來適應企業的內外環境,以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效率。
2.4 強化內控全面實施企業經濟管理監督
新形勢下,強化內控,實施全面經濟管理監督程序。減弱財務管理職能,將企業的內部控制成為全局性的管理,來實現戰略型內部控制管理。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作為企業經濟管理的主要部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構建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財務管理模式,加強企業未來的內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規劃、控制與協調,進行組織、計劃、控制、激勵以通過財務預算對企業經營的全過程監控,提高企業財務控制和與約束能力,實現財務預算,加大財務管理的滲透力,拓寬財務管理的工作領域,促進全員和全方位財務管理局面的形成。
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企業進入挑戰激情發展時代,只有擯著開拓創新,以知識、創新技術和信息等企業發展必要因素為依托,完善企業運行機制,利用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契機,確保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的競爭中快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狄貴文.論企業的管理創新[J].北方經貿.2008(12)
[2]周小蘭.論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理念[J].管理縱橫,2009(2)
羅伯特-歐文曾說過:把錢花在提高勞動力素質上是企業經理最佳的投資。被稱為朝陽產業的物業管理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顯現出越來越強的生機,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已顯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義
(一)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
物業管理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物業管理企業除了從市場上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外,更為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培訓提高現有員工的素質,使其成為滿足企業需要的人才。
(二)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管理者激勵員工的方法
當今社會,學習培訓已成為很多人改變自己生活和環境的重要手段,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對學習的需求和渴望。物業管理企業內濃郁的學習氛圍,以及有效的學習政策都會對員工產生足夠強的吸引力,有利于員工隊伍的穩定。有遠見的管理者甚至還把學習培訓作為一種員工福利用來贈送或獎勵員工。
(三)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基礎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物業管理行業已從過去傳統的房屋協作管理轉向以委托管理方式為主的市場化經營管理。這種社會化、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對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物業管理已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優秀人才來推動它的發展。因此,員工培訓是實現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基礎環節和可*保證。
三、制定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規定
培訓工作對物業管理企業來說是一項長期工作,物業管理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培訓規定使培訓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培訓規定主要包括培訓的目的和意義、培訓的基本內容、培訓的方法、培訓的分類、培訓的組織實施、培訓的監督管理、培訓的效果評估等內容。
四、物業管理企業培訓的內容
物業管理工作涉及內容較多,培訓工作相對復雜,但總的來說,培訓可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企業相關知識的培訓
該類培訓是為了讓每一個員工對企業的歷史、現狀、未來規劃、管理服務理念、經營范圍、內部規章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物業管理工作基礎知識的培訓
該類培訓主要是讓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熟悉并掌握與企業管理、物業管理相關的基礎知識。
(三)物業管理從業人員專項技能培訓
該類培訓是為了提高基層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實際工作技能。
五、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計劃
(一)培訓需求分析
1、培訓需求分析的內容
在編制培訓計劃之前,首先要對企業的培訓需求進行全面的分析,培訓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⑴組織分析
結合企業的年度經營管理發展計劃,分析企業及各部門需要哪些培訓以保正計劃的實施。
⑵任務分析
依據企業的工作內容,分析個人需要進行哪些培訓才能保證任務的完成。
⑶個人分析
依據企業的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訓,培訓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問卷調查法
向企業員工發出培訓需求問卷,讓員工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對企業應當組織怎樣的培訓提出建議。讓員工結合自己的工作任務提出培訓要求;讓員工結合自己的個人發展提出培訓需求。問卷法是一種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培養員工關心學習、熱愛學習、參與學習的熱情,既是培訓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較為有效。
⑵約見面談法
挑選不同管理層次、不同工作部門的管理人員以及不同工種的操作人員進行面談,根據面談了解到的信息以確定公司的整體培訓需求。
⑶會議調查法
召開培訓需求分析會,讓參加會議的人員提出培訓需求。
⑷工作表現評估法
根據員工的日常工作表現以確定員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以提高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報告審評法
根據各部門提供的培訓需求報告進行綜合評審以確定所需的培訓內容。
(二)制定培訓計劃. 培訓計劃是為了規定培訓工作的目標,制定整體規劃以實現這些目標;以及將培訓計劃逐層展開,以便協調和將各種活動一體化。
1、制定程序
企業各部門根據培訓需求分析的內容,結合部門培訓目標以及部門年度發展計劃制定出本部門的年度培訓計劃,上報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再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結合企業年度發展計劃以及企業培訓總體目標制定整個企業的培訓計劃。
2、計劃內容
為保證培訓工作按時、按質地實施,培訓計劃應包括培訓目標、課程設置、培訓方式、培訓控制、培訓評估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⑴培訓目標
培訓目標是指通過培訓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個人的、部門的、整個企業所要求達到的培訓結果。培訓目標是制定培訓計劃的基礎,培訓目標決定了培訓課程、培訓方式等一系列的內容。同時,培訓目標又是培訓考核和培訓評估的依據。所以,培訓目標的制定應該準確、細致并具有可測量性。
⑵課程設置
培訓課程包括了培訓課程的名稱、培訓的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教員簡介、針對培訓課程的培訓要求等內容。明確的培訓要求有利于員工提前對所培訓的內容有所準備和有所側重,有利于提高培訓效果。
⑶培訓方式
根據培訓內容以及培訓對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常用的培訓方式包括講授法、學徒制、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觀摩范例法。
①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常是讓一位教員向學員直接傳授某方面的知識。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節約經費、教授對象多,可同時面對多名學員,一次教學可讓很多學員同時受益。
②學徒制:學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但至今為止仍然是企業培訓新人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由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負責幫帶一名或幾名新來的員工,通過傳授、示范、練習、檢查反饋等一系列過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學徒制較適合物業管理工作實踐中保安、綠化、保潔、維修等技術性工種
③小島討論法:員工以5-7人為一組圍在一個圓形桌前(也稱“小島”),對特定的話題或主題進行討論。指導老師控制培訓的時間和進程。每一位員工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不允許反駁別人的意見。指導老師將每個人的意見都寫在黑板上,同時鼓勵員工說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當大家將自己的想法全部講完后,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員工對每一種意見進行評價,最后選出大家都滿意的答案。這種小島討論方式是引導員工自己解決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讓培訓對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能讓培訓對象身臨其境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員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習慣都很有幫助。例如:讓員工扮演業主要求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讓工作習慣不好的員工與上司角色轉換以達到改變工作習慣的目的。
⑤管理游戲法:這種方法寓教于游戲中,通過完成事先設計好的精妙游戲,讓培訓對象領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組織員工對有爭議的物業管理事件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提高認識。
⑥觀摩范例法:通過組織實地參觀考察,運用電視機、錄像機、幻燈機、投影機、收錄機、放映機等設備來向學生呈現有關資料、信息,讓員工學習經驗、發現問題、改進工作。
3、 培訓控制
培訓控制的目的是為了監視培訓活動以保證培訓活動按計劃進行并糾正培訓過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訓簽到制、教員評語制等方法。還可在每次培訓結束時對員工進行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績效考評,與員工的待遇掛鉤。
4、 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通過員工的培訓報告、員工的工作表現等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訓中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六、培訓組織實施
培訓組織實施是物業管理培訓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訓工作做什么,培訓工作如何做,培訓工作由誰來做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和任務
員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其主要職能包括計劃、組織、協調、監督等內容。具體職能和任務包括:
1、確定各級人員的培訓要求,聽取各部門的培訓需求,依據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計劃;
2、組織執行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計劃;
3、定期向上級匯報培訓費用開支情況;
4、組織實施各種培訓課程與活動;
5、做好員工的培訓檔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訓資料,編制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特點的基礎教材;
7、維護培訓設施與場地,充分開發與利用各類培訓資源。
(二)培訓分類及實施要點
分類是為了建立一個立體的培訓模式,以便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培訓工作,培訓分類可根據培訓的對象、階段、內容、類型不同來劃分。
1、以培訓對象的不同層次分類
⑴高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精通企業管理相關知識,掌握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了解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基本職能、組織文化建設、決策、戰略管理、組織結構與組織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變革與創新管理、組織行為學、員工激勵、溝通與人際交往、控制系統、品牌策劃、公共關系。
B、物業管理類
房地產經營理論知識、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公司法及相關法規、消費者權益法及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物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會計法及相關法規。
D、財務知識類
學會閱讀會計報表、了解基本會計科目、了解財務管理基本指標。
④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參觀考察、短期脫崗學習、在職學歷教育。
⑤組織實施
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
⑥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通過面談法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訓中更好地采取培訓措施。
⑵中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掌握企業管理相關知識,精通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了解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學基礎知識、物業管理相關公文寫作、決策學、組織行為學、員工激勵技巧、溝通與人際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關系學。
B、物業管理類
房地產經營理論知識、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物業管理相關法規、消費者權益法及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
③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觀摩教學法、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
④組織實施
基礎課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專業課由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協助、指導各職能部門具體實施。
⑤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根據員工的培訓報告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⑶基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了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掌握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基本職能、物業管理相關公文寫作、員工激勵、溝通與人際交往、公共關系。
B、物業管理類
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物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管理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
③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觀摩教學法、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
④組織實施
基礎課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專業課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協助、指導各職能部門具體實施。
⑤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根據員工的培訓報告、員工的工作表現等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⑷基層操作人員培訓
該類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讓基層操作人員熟練掌握基本操作規程,可由各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2、以實施培訓的不同階段分
⑴崗前培訓
①培訓目的
為新聘員工提供基本的任職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培訓,通過培訓認定其上崗資格。
②培訓內容
公司的歷史、公司的組織結構、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權限、對待顧客和員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對員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
③組織實施
由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組織實施。
④培訓評估
考核合格后上崗。
⑵在崗培訓
為在崗人員提供學習履行職務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培訓。
⑶轉崗培訓
為在職人員崗位輪換之前進行的培訓,目的是讓輪崗人員熟悉新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3、以培訓的不同類型分
⑴學歷教育
是成人繼續教育的一種方式,公司應在工作時間上積極給予支持,如條件允許還可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學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職業技能培訓
根據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的有關規定,物業管理、電工等技術性工種必須持有技術資格證方能上崗,凡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應參加相應的培訓并通過鑒定后取證。此類培訓一般是委托勞動部門批準的培訓機構來進行。
⑶專項培訓
為提高員工某方面的專業技能而進行的培訓。此類培訓一般是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來進行。例如:為提高員工公文寫作能力而進行的寫作培訓;為提高員工服務水平而進行的禮節、禮儀培訓等。
七、培訓工作誤區
(一)員工培訓不重要
的管理者認為培訓工作不重要,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員工培訓十分重要。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圖得到貫徹;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體落實;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員工的素質得到提升;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員工培訓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