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簡述小學德育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分數是小學數學科目的基礎教學內容,重點包含了分數認識和意義、分數乘除法以及四則混合運算等等。由于小學生缺乏認知能力,而分數內容比較復雜,導致小學生難以理解分數的知識及運算,容易出現分數運算不正確的情況。
1小學生在學習分數中常見的問題
目前在小學數學分數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均存在諸多常見問題,主要表現在理解分數概念問題,分數計算問題,還有分數應用題計算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如下詳細分析。
1.1分數概念理解不全面
大多數小學生理解分數的概念中,往往存在不明確、不全面的狀況,如果進行分數計算,則容易產生不正確的計算結構,以及錯誤的思維方式。
1.2分數計算經常不正確
在實際分數計算過程中,大部分小學生經常發生錯誤運算現象。該問題具體表現在,尚未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尤其是“運算變化”,還有“顛倒相乘”關系,學生容易不清晰,導致學生在進行分數計算中,極易出現錯誤問題。
1.3分數應用題型計算錯誤
通過不完全統計,在進行分數應用題運算中,大部分學生存在嚴重錯誤現象,主要因為對于數量關系理解不全面,或者在單位“1”量上面出現錯誤。
2小學數學分數教學實踐研究
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只有充分意識到上述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策略,才能更加順利開展小學分數教學,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2.1開展直觀教學模式,增強小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灌輸式”及“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化教學發展的要求,必須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隨著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廣泛運用到多媒體技術,為教育行業帶來極大的便利。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數教學,學生能夠直觀化理解分數的概念,促使學生從分數的概念及意義入手,來進行分數運算,從總體與布局這兩個結構來獨立思考問題。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筆者事先通過網絡,來收集相關分數教學視頻,還有分數教學圖片。如蛋糕切成了6份,一塊是1/6,3塊是3/6,等于1/2。由于小學生缺乏認知能力,片面通過教材理論知識引導,難以在小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化形象,概念具有抽象化的特點。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直觀到實物,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促使分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結合生活實際案例,激發小學生對分數學習的興趣
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例子,來培養小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分數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數的簡單計算》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出發,融合生活例子來教學。例如,“爸爸買了一個哈密瓜,將哈密瓜切成了6份,則每份哈密瓜如何用分數來表示呢?”過了一會兒,學生回答道1/6。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哥哥吃掉了1/6,媽媽吃掉了2/6,還剩多少哈密瓜呢?”這時學生回答3/6。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分數的熱情,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分數運算能力,還能解決小學生在未來生活中遇到的數學題。
2.3加強分數思維引導,提升小學生對應用題型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應用題作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教師做好應用題運算引導,主要以認識單位及數量為主,再進行準確的運算。教師在進行思維引導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認真嚴格審題,明確應用題出現的數量及單位,然后再進行計算,使得小學生更加準確性計算分數應用題。比如應用題案例:“一條路修了2/5,還剩余240米沒有修,請問這條路總長度多少米?”。這時可以假設總長度是“1”,根據給出的條件,可以計算出3/5等于剩余240米,所以全長為240鰨?-2/5)=400米。大部分學生對相同分數概念,會有不相同解釋,要求進行有效的聯系。如果沒有將3/5與240米關聯,則學生解題會比較復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要靈活從不同的解釋來計算分數應用題,進行數學思維轉換,使得學生切實加深對分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3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迅速發展,要求教師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出發,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呈現出直觀化的分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分數的概念,教師還要善于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解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1. 聯系生活環境
例如:教學“東南西北”時,教師可讓學生在早晨觀察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情境,晚上在星空下找北極星,以及觀察學生熟悉的校園,自己家居住的房屋的坐落朝向等等。這些學生熟悉的環境都為認識方向與位置提供了認知的背景。再如,為了讓學生熟悉路線圖以及描述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出示一張本校的平面圖(圖內有幾條不同的線路),讓學生根據這些線路,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線。由于學校的環境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他們在共同討論中,也便于自己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畫出學校到家,學校到其它指定地點的示意圖,這樣聯系生活環境幫助學生在二維與三維的轉化中不斷積累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經驗。
2. 活用生活原型
例如讓學生“認識物體”時,以積木、牙膏盒、茶葉罐、筆筒、粉筆盒、足球、魔方、乒乓球、骰子等來幫助學生借助具體實物抽象出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征。教學“兩條直線平行”時,以雙杠、鐵軌、扶梯扶欄等來感知平行的概念。再如在教給學生“前后”時,以排隊上車、跑步比賽、教室座位等呈現“前后”在生活的原型,豐富學生的感知。
3. 激活生活經驗
例如,可以讓學生憑借“寫字用右手”、“上下樓梯靠右行”的習慣來認識左右的方向;利用“在電影院找座位”的經驗來認識幾排幾號;利用“乘公共汽車”的經驗來認識線路圖;利用“電梯的上下移動”、“風扇的轉動”來認識平移和旋轉。
二、以實踐感知為重點,建立正確表象,讓學生建構發展空間觀念
1. 在觀察中強化感知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教師出示一只玩具汽車,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坐在四個方位觀察玩具汽車,然后,將看到的形狀在小組內交流,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座位觀察,因此觀察的結果也不一樣,這就為學生交流提供了話題和素材,同時在交流不同觀察結果時引發了碰撞,活躍了思維,豐富了感知。
2. 在操作中強化感知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時,可以開展以下操作活動:搬圖形,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積木,讓學生想辦法把上面的一個面搬到紙上來;描圖形,用手中的積木描出它上面的一個面;找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上有這三種形狀;圍圖形,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想一想是否能圍出一個圓;畫圖形,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上面三種圖形;涂圖形,呈現給學生一組組合圖形,讓學生把所學的三種圖形分別涂上顏色。還可以通過“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動來強化對圖形的認識。學生通過搬、描、找、圍、畫、涂、搭、折、剪、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豐富了對圖形的認識,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空間觀念得以建構與發展。
三、以探究合作為關鍵,親歷生成過程,使學生不斷提高數學素養
1. 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從剛開始工作到現在,一直從事于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這幾年也深刻的體會到一個孩子如果計算能力不強,對這個孩子的整體數學成績都非常有影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要熟練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
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撐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二、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發一本口算冊,老師要把這本口算冊充分的利用起來,低年級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少一些,老師可在課堂上給孩子計時讓孩子們做,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會很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口算不僅要計時,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看出對、錯,對那些能在規定時間內考滿分的要及時給予一定的獎勵,引起學生對口算的重視,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業中必做的一項,平時把這樣一項工作堅持下來。這樣才把口算這項能力提高起來。
三、重視錯題的分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可借鑒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法――寫評語。教師要因人、因題地重點分析錯題原因,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了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輔導。另外,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錯的題目類似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再次反饋了解學生改錯后的作業效果。改錯題型的練習對學生是有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課堂采取小醫生找病因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取知識。“改錯”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分清了錯誤原因,改正了錯誤,而且達到預防效果,教育學生對這些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幫助學生弄清算理,揭示規律
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計算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比如,想加算減、口訣求商等都是學生通過知識間的聯系來進行繼續學習的。再如進位加和退位減的方法要講清楚,讓學生理解透徹,他們才能正確熟練地運用方法計算。
一、新課程中解方程的現狀分析
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在解方程教學的編排與以前舊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舊教材是讓學生熟記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利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 而新教材則是通過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再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 為了讓學生適應這種變化,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找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學生以“不變應萬變”. 現提出來,懇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新課程中為了讓解方程的教學更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能使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即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減少了學生背誦常用的數量關系,使方程的教學變簡單了.
小學階段解簡單方程時,只需要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乘上或除以一個適當的數,進行一次變化,就能求出未知數x的值了.
例1 15 + x = 75.
解 15 + x - 15 = 75 - 15 (等號兩邊同時減去15),
x = 60.
二、實踐中對方程的解法的一些思考與總結
雖然等式的性質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但實際運用中,學生卻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遷移推理和相關的舊知識,快速尋找出稍復雜方程的解法,從而更談不上能熟練的解一些較復雜的方程. 老師教起來吃力,學生學起來也很“痛苦”,那怎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呢?筆者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套方法,能夠讓學生輕松掌握解方程的解法,在實踐過程中效果顯著.
筆者把這種方法總結成24個字如下:能算先算,特例特解;先間后直,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
筆者認為掌握了這24個字,就可以真正意義上掌握等式的性質,幾乎可以熟練地解所有復雜的方程,學生理解起來簡單,學起來輕松;老師教起來也能有的放矢,真正意義上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怎么理解這24個字呢?筆者對這24個字的理解是:任何方程,不論復雜與否,都可以輕松解決. 解方程首先看常數項有沒有能直接計算的,能算的就要先計算,這就是“能算先算”;方程的一般形式是X+A=B,我們常常先要解決A,但很多情況會出現A -X=B的形式,這時候我們要先解決X,把它變成一般形式,這就是“特例特解”;復雜一點的方程如:AX+B=C,筆者認為根據常數和未知數連接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間接相連”和“直接相連”兩種,計算時先解決“間接相連”的常數再解決“直接相連”的常數,這就是“先間后直”. 完成這些步驟后就能輕松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了,但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學生雖然能夠熟練掌握等式的性質,但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怎樣才能利用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等式性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階段解簡單方程時,只需要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乘上或除以一個適當的數,方程依然成立. 可是學生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摸索,理解直到熟練運用;盡管如此,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也一籌莫展,原因就在于很多學生無法通過觀察,直觀地判斷自己的做法正確與否. 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重點是讓學生能通過觀察,直觀判斷做法正確與否. 筆者就通過將等式的性質進行“改造”,化抽象為形象來解決這一問題,這就是“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需要解決哪個常數就看它和未知數連接運算符號,解題時利用相反符合(+,-相反,×,÷相反)合理利用等式的性質,這就是“符號相反”;其次就是等式性質的深刻理解就是“數字相同,兩邊同時”,這樣學生每做一步都能夠直觀判斷,及時糾正.
筆者從實踐中發現學生理解和運用這24個字解方程,既快速又準確. 下面通過案例來分析.
如:求方程3?(5 - 4x) = 9的解時,學生根據“先間后直”判斷3和未知數位置關系最間接,先解決它. 接著得到的方程不是一般形式,利用“特例特解”轉化后就能輕松解決了.
例2 3?(5 - 4x) = 9.
解 3?(5 - 4x) ÷ 3 = 9 ÷ 3 (先間后直,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消除3).
5 - 4x = 3
5 - 4x + 4x = 3 + 4x (特例特解,先解決4x,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轉化成一般形式).
4x + 3 = 5.
4x + 3 - 3 = 5 - 3(先間后直,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消除3).
4x = 2.
4x ÷ 4 = 2 ÷ 4 (符號相反,數字相同,兩邊同時,消除4)
x = .
檢驗:把x = 代入原方程,方程左邊 = 3 × (5 - 4 × )= 9 = 方程右邊,所以x = 是方程的解.
從上面的例子觀察到小學階段在方程教學中,使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即等式的基本性質)在等號兩邊同時減去或加上、乘以或除以同一個量,通過一次或多次變式進行轉化,就可以輕松求出未知數X的值了,減少了學生的負擔重點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快速形象地判斷,合理準確地利用等式的性質快速解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挖掘教材,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數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怎樣才能把握課改教學中有利的資源合理利用,讓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興趣?如:我在教學“銳角和鈍角”時,將教材中的資源穿成一條帶有故事情節的主線,以樂樂和同學們交朋友為引子,帶學生參觀上海為由,讓學生在游樂場中找到了許多的角,在參觀雄偉壯麗的楊埔大橋時進一步發現了其中有斜拉式的鋼索和柱子及地面構成了不同的角,并設置了一組有關各類角分類的題,讓學生把這些不同的角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并以直角作為標準進行判斷。把角分成了三類,一類是直角,一類是比直角大的角,一類是比直角小的角,從中抽象出銳角和鈍角。這樣的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合理地開發了教材資源。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動地學習,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平均分”這一概念時,我創設了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通過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自主探索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小朋友們,瞧,春天來了,花紅了,草綠了,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唱著歌。讓我們唱著歌一起去郊游吧!(課件出示風景畫,放伴奏音樂)
談話引入:“小朋友們,我們郊游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在草地上坐好。聰聰給你們準備了一些食品,讓我們來看一看,都有哪些好吃的?”(課件出示水果圖片)小朋友們,聰聰幫你們準備了這么多好吃的食品,你們高興嗎?(高興)你們高興了,可聰聰不高興了,因為這么多東西它不知道怎么去分。你們能幫幫他嗎?(能)(多媒體出示糖果圖片)
提出要求:
①把15個桃子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②把12個香蕉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怎么分?
學生興趣盎然地動手分水果,然后小組交流匯報,有的學生說,可以每盤放1個,然后再每盤放1個……直到把水果分完為止,有的學生說,可以每盤放2個,這樣可以分得更快些;有的學生說,一下就能看出每盤放幾個正好分完,這樣分得更快……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很快掌握了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運用課件、情景圖、游戲等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自主探索,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對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時,引導學生獨立對新知進行自主探索。我是這樣設計的:課前發給每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個,要求同學們通過撕拼、折疊、度量等方法獨自操作,獨立思考。從而證明自己的猜想。
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教學,如何構建、應用有效性教學的方法與策略,讓課堂有限的40分鐘時間煥發出無限的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結合本人教學中的實踐和參與各類課題研究的思考,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過去的“復習型”“開門見山型”等導入課題的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
但我們也看到,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情境牽強附會和情境過濫的現象。如:《認識圖形》出示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圖案:火車、房子、小汽車、小兔子、樹等。學生一邊看一邊叫:真漂亮啊!這時教師提問:從這些圖案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學生搶著回答:我看到了小火車在冒煙、我看到房子只有一個窗戶、我看到小兔子的尾巴很短……這些情境創設的盲目性不但沖淡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是否有效,則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今天,我們也應重視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三、進行有效的分層練習
必要的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堂上更不容忽視,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練的目的性不夠明確,針對性不強,隨意性大;練的習題不夠精選,思維難易度把握不準,層次性不夠明顯;不能正確處理練與講的關系,以練代講的現象普遍存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擺正練與講的關系,還要用心設計習題,做到精練、巧練、及時練。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想要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必須吃透教本,掌握教學要領,以及初中生的特點,這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其次,教學具有目的呈現、有組織、有計劃的特點,教師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與者,起到組織、引導、促進的作用,教師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全部作用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進展和質量。因此,要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必須發揮初中教師的積極作用。最后,初中數學具有邏輯性、理論性和嚴密性等特點,以初中數學的這些特點作為出發點,制訂正確的學習計劃、學習方案,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造快樂、自由的學習環境
課堂環境如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很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適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數學。在上新課之前,教師應先做好課程準備,安排好課堂流程,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省掉一些不必要的探索過程。在課堂中應加入一些學生自由發揮、討論的環節,真誠地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發表的一些創新性言論要著重表揚。課下,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熟悉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尋找正確的引導方式。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真誠地對待學生,這樣學生會對教師產生親近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有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支撐,必然能創造出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有助于學生的心智發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總之,一堂課,始終要讓學生學得輕松、興趣盎然。
二、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蘊藏深刻的數學思維。進行這些知識的生成過程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新教材注重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
1.通過實際操作創設情境
科學證明,學生對于親自動手操作過的知識記憶最牢固,實際操作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知識時,會涉及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木棒做出四邊形、圓形等形狀,然后讓他們對這幾種形狀施加壓力,對比這幾種形狀的變形程度,最后得出結論:三角形在這幾種形狀中是最穩定的。然后讓他們搜集生活中三角形的應用,這樣是為了讓他們看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僅讓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基礎更加牢固,還能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安排合理、有效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合理地安排強效、短時的課堂練習,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查漏補缺,還能將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方式的效果反饋給教師,可以讓教師較早地發現教學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時改正,以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不便。
3.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傳統的初中數學評價方式是采取考試的形式,但考試無法檢測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新的評價方式要有所改革,除了考試成績外,平時的表現也應算在成績范圍之內,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強初中生學習的主動性,創建高效課堂。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了解他們對數學的看法,掌把握他們心中的重難點,在他們學習難點的時候要多多給予鼓勵,在學習重點時要多多給予引導。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可以減少學生心中來自于教師和知識的壓力,可以更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三、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要做一定數量的題,把基本功練熟練透,但我們不主張“題海”戰術,而是提倡精練,即反復做一些典型的題,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要訓練抽象思維能力,對這些基本定理的證明,基本公式的推導,以及一些基本練習題,要做到不用書寫,就像象棋手下“盲棋”一樣,只需用腦子默想,就能得到正確答案。這就是我們在常言中提到的,在20分鐘內完成10道客觀題。其中有些是不用動筆,一眼就能作出答案的題,這樣才叫“訓練有素,熟能生巧”,基本功扎實的人,遇到難題辦法也多,不易被難倒。相反,做練習時,眼高手低,總找難題做,結果,上了考場,遇到與自己曾經做過的類似的題目都有可能不會;不少考生把會做的題錯了,歸為粗心大意,確實,人會有粗心的,但基本功扎實的人,出了錯立即會發現,很少會“粗心”地出錯。
數學教學本身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而且要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學中,可適當補充簡介發明者及發明過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書籍中最早關于勾股定理的記載,要比歐洲人的發現早幾百年。在學習圓時,向學生交代我國古代科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這比西方國家要早幾百年。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樹立學科學、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總之,學習數學就像建樓房一樣,在建樓之前要先打好地基,這樣才可能接著建房子,否則,就是房建好了也不會牢固。也就是說,你的數學不太理想,是因為你以前的基礎沒有打好,要么死的定義沒記住或者不理解,要么就是不能很好地領會數學語言。要想學好數學必須按照數學規則進行學習,即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才能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建剛.成就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2]陳春來.談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03).
數學的方法和應用不只表現在理科方面,已經滲透到各學科各領域中.數學建模教育不能僅限于高等院校,也應拓展到中小學數學教學方面,小學同樣可以開展數學建模的教學活動.
一、開展小學數學建模教學活動的意義
數學模型是指用數學符號、公式或圖表等語言來刻畫某種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規律,一般表現為數學概念、定律、定理、公式、性質、數量關系等.數學模型是數學基礎知識與數學應用之間的橋梁,建立和處理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將數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復雜問題的簡化過程;是通過觀察和分析實際對象的特征和規律,抓住問題的關鍵,由數學語言來反映問題的數量關系,然后,利用數學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基本數學模型的學習,是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開始.學生對數學模型的理解、掌握及構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及數學應用能力.
二、開展小學數學建模活動的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學習生活中的實際的應用價值出發,選擇較感興趣的問題參與基礎知識的教學,把數學建模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之間的關系;體會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體會到數學在學習生活中的地位.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整除知識就是廣泛被應用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多舉事例來結合教學,如,學校里班容評分、分組搞游戲、衛生包干區的劃分等等的方案設計都可以由學生利用各種不同的運算去構建完成,這樣可以直觀地為學生闡明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
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教學觀念,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原有的教材內容應進行加工處理,選擇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吸引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去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較為形式、抽象,只講概念、定律、推導、計算等,很少講數學與我們周圍世界以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也許這些教學方法對培養少數數學尖子生還是可以的,但對培養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欠缺興趣、欠缺對數學應用的認識,學習確實會有難度,這正是當今的數學教育改革中關鍵的問題.
適當開設數學建模課,介紹建模活動的過程,通過一些有趣例子來向學生講授建模的基本方法、步驟.例如,“七橋問題”.
圖1哥尼斯堡七橋18世紀,普魯士哥尼斯堡鎮上有一個小島,島旁流過一條河的兩條支流,七座橋跨在河的兩支流上(圖1).
假設A表示島,B表示河的左岸,C表示右岸,D為兩支流間地區,a,b,c,d,e,f,g分別表示七座橋(圖1).
問一個人能否經過每座橋一次且恰好經過每座橋一次并且最后回到原出發點?
圖論中最早的問題之一就是“哥尼斯堡七橋問題”.此問題在1736年被歐拉解決之前一直是這個普魯士城鎮中的居民很感興趣問題.
歐拉解決七橋問題采用了“數學模型”法.
圖2七橋模擬圖建模既然島與陸地無非是橋梁連接的,那么就不妨把4處地點縮小(抽象)成4個點,并把7座橋表示(抽象)成7條邊,便得到了七橋問題的模擬圖(圖2),這樣當然并未改變問題的實質,于是人們試圖一次無重復地走過7座橋的問題就等價于一筆畫出上述圖形的問題(每條邊必須且只需經過一次),此圖2就是七橋問題的數學模型.
歐拉解決七橋問題是先考慮一般化問題:如果給定任意一個河道圖與任意多座橋,可否判斷每座橋能否恰好走過一次呢?一般化的問題就要有一個一般解法,才有更實際的意義,考查一筆畫的結構特征,有個起點和終點(若起點和終點重合時即為歐拉圖).除起點與終點處,一筆畫中出現在交點處的邊總是一進一出的,故交點的度數總和為偶數,由此歐拉給出一般結論:
(1)連接奇數個橋的陸地僅有一個或超過兩個以上,不能實現一筆畫.
(2)連接奇數個橋的陸地僅有兩個時,則從兩者任一陸地出發,可以實現一筆畫而停在另一陸地.
著名的七橋問題徹底解決了,進一步可知,對于任意一個河道圖和任意多座橋的問題都解決了.
一、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學困生,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1.更新教育觀念,優先實現面向學困生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盡管升學客觀存在,盡管升學必然導致“淘汰”,但數學教育教學的目標決不是“淘汰”。要實現數學教育教學目標,數學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優先面向數學學困生,以此來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注重課堂的分層教學,及時鼓勵
很多學困生在數學課上不能集中精力聽課,因而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及時吸引、鼓勵學困生,讓他們也能關注課堂,認真聽課。比如當教師引入一個定理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例子,提高學困生學習的興趣;講解例題時,教師應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這樣學困生就容易理解剛講過的知識;布置課堂練習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梯度的題目,先讓幾個比較上進的學困生來回答簡單的練習題,同時給予表揚鼓勵。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困難生一般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對數困生的學習習慣進行指導,告訴他們,別人學習成績好的原因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堅持不懈,這樣的歸因,可以引起他們對預習和復習習慣的重視,并自覺地加以培養。另外,要使學生預習的習慣堅持下去,數學教師要在課后布置下節課預習的內容,包括必須掌握的知識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預習的內容和目標越明確就越能強化他們的這種行為。
4.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深入輔導學困生
教師要從學困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使其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學困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時,課堂時間有限,對于普通中學的數學教學,課外時間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天堅持課外輔導學生,對學困生的促進肯定??起到積極作用。但輔導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認為課外輔導不是簡單的給個別學生重復課堂的知識,可以針對當天的課堂反饋,出一些基礎的題目讓一些學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們進行點評。當然教師的精力也有限,這時候可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小組學習形式,出題讓優生來給學困生批改、講評。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困生從原有知識經驗出發,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學困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知識斷層各不相同,已有知識經驗也不一樣。如五年級學生在練習x-5/8=1/4時,學困生在解答這個方程時顯得相當吃力,通過了解他們解方程的知識經驗不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而是根據加減乘除各部分的關系。于是,我給他們補上了基本關系式,他們記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練習時同樣出錯,我最終發現原來他們在認識加減乘除各部分的名稱時出現了知識的斷層,這是我未曾預設到的,于是我又趕快為他們補上,并通過簡單的算式與生活中的聯系讓他們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稱和關系式,在以后的練習中,我又特別強調他們說算理。通過一些練習,他們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師在感情上要重視學困生,滿足學困生的心理需求
1.與學生接觸,進行感情交流
當學生喜歡一位教師時,就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學好這門學科。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的途徑是很多的,作學生的朋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到他的老師是可依賴的人,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愛心激發動機,賞識增強自信
教師有加倍關愛學困生,喚醒學困生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在學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頭來,經常受到批評和歧視,有較強的自卑感,壓力也都挺大的。作為教師,對這部分學生應該加倍關愛,包括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家庭、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提高他們在同伴中的形象,以愛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是在模仿父母、教師的行為中逐漸成長的。其實,模仿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心理學中,把有意識地模仿稱為“模仿行動”。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實踐與綜合應用部分教學時,針對于操作、演示、實踐等內容,教師可以先做正確、規范的示范,讓學生在模仿教師的過程中既快又準地學會數學的活動技能。
二、 “自主”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和應用中發揮更大的潛能
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的內容設計,本身就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目的是想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人,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需要、興趣和動機出發考慮設計“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目標,應給學生比較多的選擇余地,活動內容和方式通常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確定。在活動中,教師不能一味地牽著學生交流、操作、實踐等等,這會使學習的主動權轉移到教師這邊,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被動地學習,會阻礙學生自主性的發展,違背了《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方法,具體的研究內容安排由學生自己來決定,這似乎與“家庭聯產責任制”有些相象之處。
以前在看日本著名教育家多胡輝的作品時,讀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公司,只是在每天早晨,把員工一天該做的事交待清楚,具體工作從何時開始、如何做等,完全由員工自己來決定。同樣的工作,比起上司說“從這事開始,然后那樣做”工作效果要好得多,這就好比無論別人認為怎么差的結婚對象,只要自己選定的,就會真心相守,任何人只要自己接受的東西,就會對它負責,對于探究、學習也這樣,至少應該在確定活動內容后,具體如何學應由學生自己來決定這樣可以使學生精力集中地學習,并充分發揮他的學習潛能。
三、“拒絕答疑”能提高實踐與綜合應用的質量
我想無論是誰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考試遇到的問題中如果是當時解答出來的,在考試后很快就被忘掉了。但如果是未答出來的問題,卻很難忘記,不僅是不忘,就連在回家的路上也會想著如何解答。這也許是未答出問題的緊張感在考試后的持續,使你無意識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
一般來說,比起解決的問題而言,對于未解決的問題,人們都會有一種緊張感。因此,當學生在實踐與綜合應用中遇到疑難問題時,越是難于解決的問題,愈發會促使學生長時間思考,在適當的時間使學生暫時停止下來,再過一段時間逐一地給學生解答,這樣做可以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學生一遇到問題就給予解答,就等于剝奪了學生思考機會。
在平時教學中也是一樣,以要點的形式把問題告訴學生以后要使學生自己從已知問題入手,逐步去解決總是,而不要簡單地直接解答問題。
四、 拓展、延伸,讓實踐的領域更寬廣
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從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并確定專題,溝通了現實世界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數學之間的聯系。從生活中來,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
要讓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必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激勵學生生動活潑地去探究、去創造。教師要為學生搭起自我探究、自我創造和自我展示的舞臺,把自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成功、享受創造的愉悅,在創造性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激發探究和創新的欲望,引發更深入的數學思考。
一切創造源于實踐。數學實踐活動是一個數學知識完整過程的鏈條,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只滿足課堂上的體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學生列舉的生活中的大量數學信息,轉化成學生樂于做的數學實踐活動,將數學學習體驗延伸到課外實踐,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學生才能把對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處理轉化成數學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