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1: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作用
體育運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活動。在傳統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更多看到的是體育運動對學生機體發展的作用,而忽視了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其實,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我們只有充分分析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首先,從田徑來看,其對學生的意志力有著較好的培養效果。以速跑為例,學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這個過程是較為艱難的,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完成。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這對學生意志力的磨礪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次,球類運動對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以籃球為例,更多地需要學生通過合作在攻防中獲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發揮自己的特長,還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勝,這也就自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馬及雙杠等既具有表演風格又具有挑戰性的項目為例,這類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擔風險等膽怯心理,還需要學生能去戰勝困難、克服心理障礙,這對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隨機抽取南華大學2013級和2014級中不同專業的60名90后大學生作為干預對象。通過查閱大量有關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資料,從理論上對本課題進行可行性研究,為本文的設計、調查提供理論依據。干預教育前我們走訪了湖南省多所高校的體育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就本研究的程序、方法進行了咨詢和探討,就各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現狀、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咨詢,獲取了寶貴的經驗。
二、南華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情況
目前南華大學在一、二年級開設了體育選項課、體育理論等課程,對體弱、病、殘等無法正常上體育課的學生開設了體育保健課。同時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太極拳項目也滲透到了各個體育選項課教學中,并在教學目標上作了明確的要求。南華大學的教學大綱每年都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所積累的經驗做出適當的調整,并通過體育理論教學向大學生傳授健康知識。
三、南華大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人際交往上所體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
通過調查,本研究中隨機選取的90后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且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少有與人交往和相處的經驗,迅速的與同學、老師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他們來說難度比較大。部分90后大學生由于自卑、消極內向、猜疑等心理障礙的存在,而導致在人際關系上常受挫折,使他們與同學和老師間交往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于理想化而不能如愿以償。另外,由于90后大學生的個性、習慣、愛好千差萬別,交往中缺乏互相的容忍謙讓禮儀,也使他們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從而產生對人際交往的困惑、矛盾、逃避交往甚至自我封閉等心理障礙。
(二)學習狀況上所體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調查數據分析,南華大學90后大學生認為現在的學習內容、方法以及學習管理都不同于初高中時的應試教育。大學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學生學習以自主學習為中心,學習的形式各式各樣,內容外延空間廣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因此,部分90后大學生在學習上會遇到許多不適應和挫折,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我約束能力弱、容易出現焦慮和緊張等情緒,容易喪失自信心及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障礙如果不加以干預必然會導致他們學業不精,學習成績不理想,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情感表現方式上所體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情感問題是90后大學生心理最為明顯的表現方式。90后大學生正處于性生理逐漸成熟的青少年發展期,同時性心理的發展也處于發展和成熟期,性意識的覺醒引起其對異性的關注、好奇甚至渴望,又加上他們還不能完全調控自己的情緒,各種矛盾的出現都會成為情感的困擾。如果不能合理地處理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四)就業期望讓所體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從大學擴招開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凸顯出來,90后大學生從進入大學校園那天起,擇業就成了他們日常談論的話題,畢業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他們每個人的夢想。在就業過程中,來自社會環境、家庭、戀人、朋友、老師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導致他們有著復雜的心理狀態和矛盾沖突,這也將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有的學生由于遭受挫折甚至會引發自殘甚至反社會的行為問題。
四、心理健康干預的內容、手段
利用體育與健康教育來干預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謂形式多樣。通過資料研讀和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我們認為選擇有氧運動項目為主體的教學內容,同時結合身體素質練習和一些體育游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我們將體育與健康教育干預心理健康的整個試驗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4周,其中包括兩個學時的健康教育理論課。整個干預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以養成習慣、促進健康為目標,充分利用體育運動的健身性、實用性特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提高大學生對體育健康知識的認識,最后漸漸地把這種認識轉化成為一種技能和方法。在試驗教學中,開展教學內容主要以有氧運動鍛煉為主,如慢跑、有氧健身操、游泳、瑜伽、傳統體育(太極拳、氣功等)。
1、問題的提出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這一目標,以適應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現代社會,犍康教育將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中成為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會使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并認識到只有全面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贏得競爭。因而,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參與體育與健康教育,將成為每個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人口素質的競爭。人口素質的內涵包括人的科學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生是未來的希望,維護他們的健康對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繁榮昌盛至關重要。因此,大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普及體育與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健康是財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當前,健康的內涵已經改變,真正的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虛弱病態。還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體育與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們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以及其他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技能,并能促進人的健康的一門科學。利用這個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教育,能夠使他們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其相關的衛生知識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還會輻射社會和家庭。所以,這是一項優化人口素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統工程。為保障我國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視,同時更加說明了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體育與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教育,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教會人們身體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與健康教育是為實現黨的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們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體健康是一種實力,擁有這種實力的人能夠成功地應對現實社會的各種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種潛力,擁有這種潛力的人可以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做出有價值的創新。而體育與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化健康意識。
4、體育與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單純是體育和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內容,也是社會科學、德育的內容,是營造一種社會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是以心理素質為中介,以社會文化素質為向導的整體優化教育。在大學階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以及已有中學德育的基礎,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對善與惡、美與丑等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他們生活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來社會上的不良因素、社會消極面往往會影響他們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使學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靈在煩惱、懊悔、絕望中難以自拔,最終導致出走、輕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體育健康教育,使科學的道德理論植根于他們的頭腦,并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他們才能真正學會分析社會道德現象的正確方法,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新時代的文明素養,確立對社會、國家的政治責任感、義務感.具備抵制社會消極影響的能力.促進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5、開屬體育與健康教育,學生終身受益
隨著社會發展和鍛煉模式的轉變,體育與健康教育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體育衛生策略。對于國家來說,體育與健康教育也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國民保健對策。人們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難的道理,只要人們具備基本的衛生
知識,許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預防。隨著科技進步和醫學模式的改變,體育與健康教育由單項傳播信息向雙項傳播信息方式轉變,形成課堂教學、科普錄像、衛生咨詢、心理咨詢、個別交流、學生反饋信箱、體育網絡新技術等多種體育與健康教育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及時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開展衛生保健指導,據高教學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長與社會未來息息相關;心理健康與否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 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是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也是當務之急。
據有關統計,世界各國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所引發的疾病。因此,通過對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教育及衛生知識的宣講.建立健康意識,杜絕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約250萬人死于由此引發的疾病。另外,調查表明,吸煙的起始年齡越早,其患病的危險性越高。吸煙還可以使人的記憶力減退,智力活動能力降低,思維能力衰退。某些學校的調查報告顯示,吸煙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低于不吸煙的學生。由此可見,吸煙確屬公害。因此,不少國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法規。而酗酒是世界公認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為方式,在危險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因酗酒而結束生命。眾所周知,酒精對人體細胞有毒害作用,過量飲酒可導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損害人體神經中樞、心臟、肝臟,還會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顯而易見。要減少和消除其影響,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
1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1體育鍛煉通過兩種機制影響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增加積極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出現這一結果的機制有兩方面:第一,體育鍛煉能有效轉移不良情緒,將集中力放在體育鍛煉中。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的作用與反饋,而人類的左腦是沮喪、傷心等不良情緒的發出地,愉快的心情產自右腦。人們運動時,左腦會受到抑制,從而使右腦控制人們的思維,這樣積極的情緒就會占據主導地位。第二,運動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從而釋放內啡呔,讓人獲得輕松、愉快的感覺。正是這兩種作用機制,使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積極影響的理論得以成立,成為加強大學生體育教學,提升其心理素質的理論基礎。
1.2體育鍛煉能夠調節學生心態,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鍛煉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心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鍛煉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1.3促進學生個體心理調節作用分析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消極情緒,只要學生掌握科學的消極情緒調節技巧,及時進行排解就不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是一種有效的調節方式;約有5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種體育運動都有其參與目標,例如跑步運動是為了更快、籃球是為了得分等,這些目標雖然片面,但是當運動者集中注意參與到運動中時,就可以忘記心理的消極情緒,并在運動過程中,對自己進行不斷的評價和重新認識,在發泄消極情緒的同時,促使大學生增強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認識。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學生可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實際需要,促進自我個性成熟發展。
1.4體育鍛煉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鍛煉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鍛煉中也會出現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2.1更新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層,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內涵,才能有效落實各項心理教育措施,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為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2.2明確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3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系,2者的教育主體和教育目標相近,促進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擴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文星.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5(5):31-33.
當今大學生在面對風云變幻、觀念混雜的時代,他們的心理結構和心里定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調整和適應。據國家教育部的一份調查報告證實,在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發現,我國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現象者所占比率達到被調查人群總數的20.23%,并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大學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學或退學的人數占休、退學總人數的比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30%遞增到現在的54.4%,占據休、退學諸因素的首位。相關的調查表明,有25%的學生不喜歡本專業,有61.8%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問題,有79.2%的學生產生過性困惑,有54.1%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在患神經衰弱的大學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低年級高于高年級,理工科多于文科;女生易患抑郁癥,男生易患焦慮癥;臨近畢業分配時大學生的焦慮癥、抑郁癥明顯升高。
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識強,自制能力不足
大學生處在青春發育中期,生理上發育很快,但是心理的發展卻是緩慢的。他們要求社會將自己當成人看待,而成人對他們的獨立行為又不理解,在交流中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諸如獨立自主與遵守紀律的矛盾;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與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等。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時解決,便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如高校規定要出早操、晚自習、宿舍衛生清潔標準等,而有的同學認為自己是大學生了,不希望別人來約束,當教師或其他管理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時,往往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心理上的失衡。
(二)情感世界豐富,但經不起挫折,情緒和行為易極端化
學生時代往往很珍惜友誼,進入大學后,人際關系擴大了,樂于向朋友吐露內心體驗,愿意為朋友分擔喜憂。但是有的同學尤其是新生缺少生活閱歷和交友經驗,常為一點小事鬧矛盾,又不善于采取行動和解,因而陷入了無端的苦悶中,產生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還有的同學唯老鄉為親,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明顯的排他性,致使部分同學感到人際關系很難相處、沒人關心、生活冷漠、不被理解等。苦悶與煩惱總是糾纏他們,使他們不開心。
(三)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但理想與現實出現差距時往往產生心理困惑
當代大學生理想豐富,思維能力較強。但面對緊張的學習、嚴格的制度及不理想的專業,這些都非自己所向往的大學生活時,有的同學感覺在高中時那佼佼者的頭銜現在已不屬于自己,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于是灰心喪氣,感到許多幻想都破滅了。
三、高校體育教學過程蘊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高校體育教學是將體質、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機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手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利器。
(一)高校體育教學是開放性活動空間寬松的氛圍能使人思想解放,消除閉鎖心理,彼此間容易溝通,為結交朋友營造良好的環境。體育活動的開放性使得每一個參與者的個性都得到展現機會,從而促進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
(二)體育教學活動對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作用其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堅持性、果斷性、自制力、獨立性等個性品質,使人性格開朗、樂觀、充滿朝氣。
(三)體育活動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勞心理疲勞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疲勞現象,是由于學習緊張、競爭激烈、心理壓力沉重等原因所致。事實證明,從事體育活動是改善和消除心理疲勞的最佳方法之一。
(四)體育活動有益于改善大腦功能循序漸進的體育鍛煉不僅在運動動作的感知、判斷和反應方面能加快大腦接受和處理信息的傳遞速度,而且能促進大腦細胞的樹突長出新的分支,使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聯系更為廣泛、周密和協調,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四、體育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的實施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產生的心理障礙往往成為潛在的致病因素,諸如憤怒、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雖然這只是適應千變萬化環境的一種反應,但從心理生理學的角度看,如果這些消極情緒與心理障礙是超長刺激強度的,或者是接踵而來反復出現,并且未能及時加以疏導和宣泄的話,勢必要導致大腦皮層調節功能的紊亂,進而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植物性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誘發身心性疾病。我國醫學古籍《黃帝內經》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由此可見,人的情緒與思維過度的興奮和緊張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從如下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實踐表明,在提高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重視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訓練
1.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心理訓練,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善于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勇于戰勝困難超越自我的精神;使體育活動成為學生認識自己個性特征的一面鏡子并學會對照這面鏡子矯正自己個性的方法。由于體育活動,尤其是具有競技色彩的體育活動充滿了挫折與失敗的情境,對大學生體驗失敗與挫折,進而正確對待失敗與挫折,提高心理應激水平,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2.經常采用競賽和游戲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因為在競賽或游戲活動中參與者不是用語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動作去協調人際關系,從而創造出一個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經常參與這類活動,能使心態冷漠、性情冷僻、沉默寡言、妄自菲薄的學生形成積極進取和集體協調觀念,使他們的個性發生積極的變化,并在具有挑戰性的運動環境中表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二)加強心理保健知識教育
1.使學生完全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與健康的關系;了解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理機能,掌握自身的人體生物鐘和科學用腦的衛生知識,做到作息有序,并有效地改進學習方法,從多方面改善大腦皮層對生理機能的調節功能。
2.指導學生掌握心理調治與疏導的方法,及時排除在遇到挫折與沖突時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采用宣泄法、同情法和移情法。宣泄法:將煩惱、憂愁通過一定形式(多數體育項目都可以作為宣泄的形式)宣泄出來,不要積壓、郁積在心中。同情法:被別人觸怒時,先設身處地去體諒對方的心境,理解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以此來降低或消除自己的憤怒情緒。移情法:心中的困惑難以解開,可將注意力轉向其他方面,并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3.教育學生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與人交際時以誠相待,容人之過,學會忍讓克制的態度,力求做到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之間最協調的心理相容。
在全國性抽樣調查中顯示,當前大學生體質正在逐漸的降低。各項生理指標正在逐年下滑,如學生的視力水平、身體機能、體育測試的成績等。這些情況應當引起的教育本門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幾種:(1)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精力去參加體育鍛煉。(2)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運動上沒有熱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堅持鍛煉(3)沒有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了解體育對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學生身體素質較差,從而導致對體育鍛煉沒有興趣,甚至是對體育鍛煉具有抵觸心理。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細致分析,高校應不斷的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對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去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意識,自主的去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自己的身體素質。
同時很多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由于社會與家庭的多方壓力,是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對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們,對壓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負面的情緒所影響。而在許多學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導,在家庭中缺少與父母的溝通,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二、 體育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很大程度的受到體育健康教育的影響。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環境、習慣、教育、營養、鍛煉、文化環境等,然而在這些因素中,體育鍛煉對于身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教育作為一種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體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進行正確的體育運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狀況,改善大學生的生理機能與提高大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其次,體育教育能夠促進心肌的生長、加大肺活量、通氣量,使大學生的身體良好的發育生長,增強大學生身體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陳代謝,打造健康的體魄,從而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與學習。
三、 體育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 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體產生一種叫內啡肽的多肽物質,他可以讓人感到愉悅。在這樣的心情下,工作與學習的效率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進行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中,人們會感覺到快樂與喜悅,能夠振奮精神與陶冶情操,然人產生來良好的情緒。在體育活動中能夠讓參與者的精神高度集中,從而讓人的壓力得到緩解,情緒得到釋放。對學生的智力與能力產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正確的體育教育下,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體育教育是一操場教學為主,通過教學體現速度與力量的競爭,學生的心理活動會隨著強烈的節奏變化而變化。高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在向學生教授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思想道德教育。
3. 鍛煉學生的意志,增強競爭能力
在體育競技中要求運動者想辦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礙,以堅定頑強的毅力與意志去戰勝各種困難與挑戰。在競爭培養中,體育運動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體育活動中能讓參與者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體驗審理與失敗,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4.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各種個人或團隊的競技活動中,通過與其他競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團隊競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團隊競技運動中,每一位成員都是為這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想要獲勝就要彼此間相互合作,再團隊中發揮各自的才干。在團體的體育運動中,能夠加強人們的相互交流,減少學生的孤獨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經常進行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提高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
5.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人的心理適應,主要是對人與人關系的適應,而人的心理病態大多源于人際關系的失調。體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級為集體進行教育,有著多樣性的人際交往。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中,增強了大學生的溝通能力[5]。而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競賽類或者是體育游戲,其本身就是社會活動的一種縮影。在這樣的體育活動中,大學生能夠獲得各種不同的體驗。通過教師深層的指導,大學生就可以在體育活動中認識社會,能夠為他們步入社會做足準備,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完善體育健康教育的建議
通過調查發現,現代大學生的身心狀態已經不容樂觀。作為以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的一門課程,體育健康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建議對現有的體育教育課程進行改革。
(1)改變當今高校體育教育脫離社會的現狀,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豐富的內容與形式,滿足不同特長、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學生體育課程需求。對學生的體育意識進行強化,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重的比重,簡化體育學習的難度,以便學生能夠快速的掌握說學內容,并養成長期鍛煉的習慣。
(2)多進行體育競技活動,通過競技培養出學生練好的體育道德,進而發展成優秀的社會道德。通過像籃球、足球這樣的比賽活動,提高學生的競技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53-01
一、前言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引起大眾的關注,也成為各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體育院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
二、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首先,培養健康的心理,可以形成較強的自信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為理想和目標不懈追求,可有效促進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技能和文化的學習,使他們在練好體育技能的同時,兼顧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因此,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的必要條件。其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有助于提高體育大學生的情緒控制力,特別是控制怒的情緒,減少與他人交往中的語言和肢體沖突,可有效減少或避免體育專業大學生校內外暴力事件的發生。此外,積極對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指導,可以降低抑郁、緩解焦慮、提高自尊等。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僅僅具備良好的運動水平和技能,顯然已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體育技能良好、文化知識積累扎實、心理素質較高的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未來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相關研究表明:當前我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與其它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比,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略低一些,究其原因,可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體育專業的特殊性,對口就業的工作崗位有限,體育專業畢業大學生擇業面相對較窄;二是體育專業大學生要兼顧文化理論知識與體育技能學習的雙重任務,學習負擔較重,要承受著心理上和身體上的雙重壓力。大學四年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知識積累和技能習得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發展的好壞,對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將決定體育大學生以后就業和生活的好壞。
四、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會負面信息影響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西方思想文化和潮流的影響下,拜金主義、個人英雄主義、享樂主義、片面追求流行和時尚等一些不良現象在社會上悄然興起,并在媒體大肆進行的負面報道中傳播開來,在體育專業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成熟和定型的時期,由于缺乏正確分析和判斷這些社會問題是非對錯的能力,極易受社會負面信息影響而產生消極和抵觸情緒,進而發展為心理問題。
2、家庭影響因素
家庭是學生主要的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老師,他們的言行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影響重大,比如家庭的變故、經濟的困難、父母的離異等,都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陰影。
3、學生個人影響因素
體育專業大學生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心理的發展都經歷著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轉變,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會悲觀失望,情緒失控,從而產生憤怒、敵對、焦慮等心理問題。
五、對策與建議
1、完善體育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建立體育教學與身心健康發展相統一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根據校地實際,開設新興運動項目的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學習的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獲得內心體驗。嚴明教學紀律,增強學生自控力和心理調節能力。
2、強化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致力于激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努力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
3、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或協會
要以“增進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為目標,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或心理協會,積極開展學校心理咨詢、預防和治療工作,將心理咨詢、預防和治療工作貫徹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之中。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健康保健方法的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中國大學生,為出生在“80”后的獨生子女,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社會閱歷卻比較淺,緊張的人際關系,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難度的增大等主觀和客觀的因素造成心理發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發展為心理疾病,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潑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有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價值:
(1)能增強安全感和自發性;
(2)能提高獨立性;
(3)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4)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學校體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擺正體育衛生工作在整學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時從實質上加強體育與衛生工作的相結合;三是處理好與德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體育中德育代替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體育中德育。
(一)教師應具備較高心理素養水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研究新課標,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論水平得到提高,能勝任新的教學任務與要求,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修養、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和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能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二)改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其次師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第三,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的機會,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
體育課有自身的特點,它能使教師學生廣泛接觸,學生在活動中能把自身的個性特點、心理健康狀況,身體素質狀況充分暴露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充分注意師生交流的時機和過程,使情緒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做到認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動,創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促進師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使學生能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增強心理素質。
(三)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1、正常的認識能力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3、優良的意志品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4)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為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
1、因勢誘導,消除學生畏難心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分析、判斷想出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教育學生要正視困難,明確做任何事,不會一帆風順,而是要經過長期艱苦磨難。教師也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要鼓勵他們不畏艱難、奮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難,品嘗勝利的喜悅。具體教學中,教師良好的示范,鼓勵的語氣,及時的糾正,正確的幫助和保護都能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這樣,學生能夠消除畏難心理、消除顧慮,有信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2、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與學的中心都是學生。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教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教材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當他們運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針對學生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誘導其自主設置較高的學習目標,調節情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而針對身體素質較差,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則應恰當的幫助其設置較低的標準,鼓勵其樹立自信,培養堅強意志。通過體育運動,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3、體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們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要讓他們時時感受成功體驗。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從不會到會,從難到易,從失敗到成功,從畏難到喜歡等等經歷,最重要的是他們在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的過程中,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在學習中思考問題,練習中想出方法,創造性地學習,有所學,有所悟,樂于學,學中樂,養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動作,參與游戲,群體競賽等等莫不有困難出現,教師一要善于發現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在克服困難中培養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計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并嘗試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好的去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二、高校體育教育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質的途徑
(一)、強化體育教育本質屬性
為塑造大學生的健康素質開展的實踐活動被認為是體育教學的本質。我國教育學家王策三在他的《教學論稿》中指出“專對學生如何保護身體健康和如何科學鍛煉提供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指導,是之所以專設體育課的根本職能所在。至于學生運動和體制的發展,在每周的限定運動中產生的影響則是第二位的。”但目前我國的體育教育仍然以“增強學生的體質”為目標,由于受到各種資源的限制,教學活動的全部內容就只是體育知識、技能理論的教育,如果這種教育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無法保證的。因此高校在變革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開展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有目的性的對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比如可以建立各種形式的娛樂部或體育社團等,使學生在在這些體育活動中釋放壓力,調動積極性與熱情,充分享受體育教育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如果在高校開展這些體育教育方法,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且也提升了體育教育的功能。
(二)、重視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不僅是教育的主導者,還擔任著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引導者的身份。因此,體育教師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我國,體育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十分突出,但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方面的知識還很匱乏,并沒有將國外先進的培養模式應用到我國的教育體制中。真正發揮教師真正的主導者的作用,學要提高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培養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學校也應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很強心理專業知識的老師,而且還需要學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依靠學校的人力、物力資源為其保駕護航。
(三)、深化體育教育教學的改革。
1.體育教育要以學生個性的培養作為重點。個性是一個人心理的外在表現,積極性上,樂觀開朗的個性對學生的成長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現代的大學校園,通過課程體制改革,隨之帶來的課程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改變了以往教師看待學生的態度,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會針對每位同學的特長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努力使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個性品質的培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自由,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活動場地,活動器材,讓學生自己選擇,自由支配,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在體育運動中養成積極向上,堅持不懈,勇于拼搏的良好個性品質。
2.體育教育還應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化培養。學生的個體社會化過程是指,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往,嚴格的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并認識掌握社會標準,獨立的參加社會生活。學生的心理也會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不斷的成熟。在體育教育中,學生會參加一些競技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必須遵守比賽規則,社會生活就如同競技比賽一樣,要想獲得發展就必須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處理好社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學會尊重他人。因此體育教育對學生社會化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3、體育教育應加強對學生的意志品德的培養。對抗性,競爭性是體育運動的主要特點。很多競技比賽項目,需要學生具有頑強拼搏,機智勇敢,行動敏捷的特點,學生總是會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堅強的意志參與體育鍛煉。因此,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勇敢拼搏,自立自強,謙虛謹慎的良好品質,在集體活動中,培養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健康就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世界衛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如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關系上的良好狀態,不僅僅意味者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另外一個在歐洲被廣泛引用的健康的定義出自著名醫藥社會學家帕松斯(Parsons),他認為:健康是一個個體,及其成功扮演的社會角色,完成自己的社會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狀態。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會受到身體,社會,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飲食,自然環境,生活質量,體育鍛煉,睡眠,精神狀態,社會關系,工作待遇,以及關愛,自信心,社會安全感等。在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對健康的影響不能改變外,其他因素的影響都可以通過作為個人和社會的調節來改善或加強。
中國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系統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健身意識形成、健身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大學生的身體和心里還不成熟,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習,就業,競爭,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壓力,身心健康極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實在令人堪憂,妒忌心強,承受壓力能力差,高校自殺率上升,生理方面,過早停止生長,高度近視,骨骼變形,抵抗力差,種種現象都說明,中國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狀況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過后,關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教育話題更是頻頻出現在各個學術刊物里。在許多學術論述中,許多學者都把在高校增設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心理咨詢站,以更好的宣傳身體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于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固然重要,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還是要從改善體育教育,加強學生體育鍛煉開始。
一、完善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意義
運動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是一個古老而有年輕的話題,不管是東方的智慧還是西方的哲學,都反復闡述了運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動也。";"生命在于運動",大家對諸如此類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詳,事實上,大多數人從事體育運動正是出于對個人健康地考慮。
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身健體,提高身體抵抗力
在運動過程中,全身肌肉,骨骼,關節,韌帶和內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得到適當的運動,這對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關節的協調性非常有幫助。培養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抵抗力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徑。
2.正確認識自己,幫助大學生進行定位
大學生應該是整個社會思想和肌體最活躍的群體,正確認識自己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大舞臺的第一步。正確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其機能,因為身體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工作以及生活質量的好壞。
對于即將進入社會,面臨多方面壓力的大學生來說,學會正確認識和調節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正確給自己定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改善自己的缺點,把自己塑造成為更加優秀,更能夠適應競爭機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進學生的團結和集體榮譽感
體育運動可以增加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在運動中,人們可以互相了解,增強交流合默契,團體運動中隊友之間的配合和團隊精神經常是比賽的關鍵。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融入集體。
總之,運動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幫助。
二、中德兩國大學生體育教育現狀比較
目前中國大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非常令人擔憂。根據實證性調查的結果,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比例相當低,只有32%的大學生有鍛煉身體的習慣,而另外68%的學生幾乎不做任何體育鍛煉。在參加運動的大學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國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大多出于對于某項運動的愛好,并沒有更深入的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這與國外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形成強烈對比,在德國某些大學,有規律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例竟高達79%,85%的男大學生和72%的女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推動德國學生鍛煉身體的原因主要有: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大學生在參與運動的熱情來自于對體育運動的了解,這與當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質條件的豐富以及中小學理論與時間并重的體育教學當然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其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大學與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關注。德國大學一般是綜合性大學,沒有校園,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個個角落,但是大學一定會有一個對學生免費開放的體育中心,每個學期開始學生們都可以報名參加自己喜愛的運動課程,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從巴洛克時代舞蹈到中國功夫應有盡有,老師則主要由體育專業的高年級學生擔任。這為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有利的氛圍和物質條件。
三、關于加強我國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若干建議
而中國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有,沒有體育鍛煉伙伴,沒有科學的指導,沒有場地,沒有時間,甚至怕臟怕累怕出汗。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然不能從物質方面和發達國家相媲美,但是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現有的條件盡可能的鼓勵普通高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為大學生提供體育鍛煉的機會,同時對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給予科學的指導。筆者根據國內外大學體育教育的經驗,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利用高校互聯網,普及體育常識2.鼓勵學生成立各種體育社團,并對社團活動予以指導3.提供符合當代學生興趣的體育課程4.免費開放體育場地
參考文獻
[1]丁英孌,耿濤. 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身心水平[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體育版).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2]Kuepper,Doris. 運動與健康(Sport Und Gesundheit)[M],卡爾·霍夫曼出版社.1991
[3]. 創新大學生健康教育理念[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3期.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