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1: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語文教學進度,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從內容入手
新課標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等命題,強調的都是學生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在內容上,可以簡單地概括為 “朗讀”、“揣摩”、“理解”。
語文閱讀的認識過程應是系統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它應起始于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而發展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運用的過程;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說,則是要求學生從默讀到朗讀,再到揣摩、理解的教學指導過程。
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內容,即文章寫了些什么。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則是指導朗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朗讀,即明白文章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何在,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結構、線索等問題的目的。因此,朗讀有別于默讀,它是在默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朗讀,從而對文章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和理解。閱讀教學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由此及彼的應用掌握知識的目的,亦即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朗讀”、“揣摩”、“理解”的閱讀方法。
二、從主題入手
以上我從內容入手,談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即首先通過默讀、朗讀、揣摩,讓學生在心中對文章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輪廓。接著,我從主題入手談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按整體局部整體過程學習。
通過朗讀,對文章的局部,即對字、詞、句、段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達到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輪廓更透徹、鮮明。對教師來說,這是對文章從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進行分析教學的過程;而學生則是從認識的起始,到認識的入門,最后使認識飛躍升華的認識過程。
我們強調首先要對文章有個總體印象,強調不要將字、詞、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講解,但絕不是反對對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總體印象之后,還要抓住文章的具體內容、具體人物、情節、結構和具體的描繪,進行深入精讀,達到從“點”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對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務是品味重點字、詞、句。教學中,我們要捕捉那些表達中心思想精確、形象、生動的詞、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突出重點段落的精讀。突出重點,并非為教而教,而是要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總之,語文閱讀,只有首先對課文有個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及關鍵詞、句、段;也只有對局部的字、詞、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結構線索和中心。
三、從語言的比較入手
我再從語言的比較入手,談談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開展之前,我們教師要善于懸念創設,讓學生在好奇中投入閱讀。小學生的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力,讓學生對即將開始的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教師設置的懸念,集中注意力進入到對篇章的閱讀中。
例如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剛剛學習了《開天辟地》這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學生對有了初步認識。可以利用這一內容導入新課,從中國古代神話引出古希臘神話故事,給學生設置懸念:“火是古希臘的一位英雄從天上盜下來的。這位英雄是怎樣將火種帶到人間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個懸念使學生對這一神話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過閱讀課文進入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探索問題的答案。學生們讀到普羅米修斯因為盜取天火幫助人間,被天神懲罰時,自然會被普羅米修斯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在閱讀教學中,恰當的懸念能讓學生進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交流。
二、 情境助讀
很多學生認為語文閱讀枯燥乏味,如果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展開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就不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閱讀教學中應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轉換文本形式,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愉快、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點及建造過程已經有詳細的說明,但是小學生在閱讀時,由于知識儲備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體過程是什么樣的。面對學生的種種疑惑,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圖文并茂、動感十足的動畫,將金字塔的特點及建造過程用動畫形式直觀地展示,學生就能夠準確地理解課文所表述的內容,從而有條理地理清課文結構,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總結。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用現代白話文來表達兄長對弟弟的思念,聯系中秋節家家團圓的景象,體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這樣變換詩詞形式的教學方法較為新穎,拉近了小學生與古詩之間的距離,贏得了學生的喜愛。
三、 以寫促讀
完成了文本閱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結構、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蘊,學習優美的語言,從記敘文中學習清晰、有條理的敘述方式,從說明文中學會解說事物,闡明事理。對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閱讀中,還應該在閱讀之外進行認真的反思,讓學生由課堂閱讀學習走向課外實踐操作,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實現多種能力的提高。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多識、多練、多思,培養其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整體質量的關鍵。本文結合自身24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實踐與取得的成效,與大家一起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實施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可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說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么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再讀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特別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地開展。
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可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于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后,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其次,兒童讀物也是小學生主要的課外讀物。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包括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也包括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提高閱讀鑒賞作品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升,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思想情感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再次,在小學教育中,必須要對小學生開展一些必要的課外活動,在課外活動中也必須要有豐富的材料。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特長,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兒童讀物本身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題材比較多,體裁上也比較豐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不斷的開展課外活動,包括兒歌的朗誦、故事會、戲劇話劇表演等等,這些課外活動對語文教學會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最后,兒童文學作品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特點以及兒童性格特征等情況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有利于教師走進小學生的心靈世界,從而使教師在學習以及生活中更加容易親近學生,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師。因此,小學教師要不斷通過兒童讀物使自己保持一顆童心,使自己更加具備作為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利用兒童讀物
蘇教版小學語文朗讀過程就是學生理解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新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行為,不要讓語文教師的分析講解取代學生個體的自我閱讀實踐,而應該是學生主動地閱讀,并在此過程中發散思維、感悟情感,進而收獲思想的碩果。因此,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讀”有著重要的地位,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效的朗讀培養策略,以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促進學生發展。
一、符合學生心理的朗讀教學評價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在課文朗讀過程中應該投入感情,模擬語言情景,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能實現郎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有機結合。所以,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培養學生把握課文內容能力的必要途徑和手段。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卻普遍存在不好的現象,如課堂上有的學生不想舉手朗讀;有的學生朗讀時面紅耳赤,聲音很小……都說明學生對于朗讀缺乏興趣。
筆者認為應該有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適當的評價過程和方式,用以促發學生想朗讀的心理。如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朗讀效果好的學生給予肯定評價:“朗讀得真棒!”“你讀出來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聽你朗讀課文就是一種享受!”“請你再讀一遍,讓大家學習學習!”“多美妙的聲音呀,老師覺得,你長大后會是一位優秀的播音員!”
又如評價學生朗讀不夠好的時候,要含蓄而鼓勵:“你朗讀很有感情,如果把字音讀準,就更好啦。”“你的音質真不錯,若是聲音再大些,效果會更好。”如此一來,學生會不斷地在朗讀過程中思考、體會,而又在聽的過程中對照、分析,這樣就會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體現學生朗讀的價值。
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受到鼓勵和感染,進而形成極大的表現欲,催生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原動力,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教學過程的。
二、活用機智,換位思考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瑯瑯書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以讀促講、以讀促答,目的就是促進有效教學。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質量呢?筆者以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朗讀的時間交給學生,同時體現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創新指導,提升學生的朗讀質量,并在其過程中發散思維、感悟情感,從而收獲思想的碩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人們日益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作為培養學生溝通與交流能力的小學語文——小學教育階段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人們的日益關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之中,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即是閱讀教學。目前,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與學生在閱讀教學之中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培養“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學生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小學生要能夠的“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等要求。但是,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到了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筆者翻閱相關材料,并結合自己長期以來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以及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改革。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的指導
閱讀,需要基于對于字、詞、句、段、篇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對小學生而言,許多閱讀材料的內容與深度與小學生自身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具有著一定的程度差,同時,不同的小學生由于生活背景、自身經驗積累的不同,使他們具有的閱讀能力各不相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其目的在于使小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進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水平。筆者認為,在整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處于重要的指導地位。伴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之下,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逐漸放棄了對于傳統語文教學之中字、詞、句、段的講解,認為講授閱讀材料之中的生詞、句子則就是傳統教育。同時,在許多小學語文精品課程之中也對語文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存在著忽視現象,很多觀摩課堂,當讓學生進行閱讀時,學生們便會朗讀的朗朗上口。但是,在實際的語文閱讀課堂卻很難出現此種景象。許多學生對于新的閱讀材料的閱讀往往是磕磕絆絆,存在著讀音不準、斷句不準等諸多問題。由此,筆者認為小學生閱讀教學,應當注重語文教師的指導性。“聞到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小學語文教師在長期的閱讀教學過程之中,對小學生閱讀中常見的問題往往有著獨到的見解,因此,應當注重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之中的作用,而不能夠使學生放任自流。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開闊學生眼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其目的是通過大量的材料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其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小學生通過大量材料的閱讀,可以使他們更好的了解到除了他們生活環境之外的其他國家、地區所發生的諸多事件,進而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有利于開發他們的思維。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相關材料進行歸納與總結。要能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而更好的促進學生閱讀材料的科學性。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具有著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要能夠積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小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積極的進行閱讀指引,根據“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學原則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跳一跳摘桃子”是指在教學活動之中,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既有經驗之間有一點的高度差,這種高度差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過低,則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之中目標達到過于容易,他們會感覺到索然無味;過高,則會使學生喪失進一步學習的勇氣。)通過大量的在教師指導下的循序漸進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必將得到長足的進步。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授之予漁”,保持其持久地學習性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即其不僅僅處于身體的快速發展期,其內在性格、習慣也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從終身教育思想來看,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應當在于促成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應當能夠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閱讀能力的提升的同時,應當要求學生進行持久的語文閱讀,應當“授之予漁”。這就要求我們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對于語文閱讀之中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將一些具有著較強規律類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傳授給學生。其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注意“持久性”。所謂“持久性”即是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應當立足于整個小學課堂,而是應當將立足點著眼于學生的一生。前面所說的“授之予漁”,目的在于“終身學習”,進而達到學生素質的持續性增長。與其他學科知識相比較,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學生的未來發展過程之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未來社會是處于不斷地發展與變化之中的。哪怕我們現在能夠將世界上所有的既得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十年、五年、一年,甚至一天之后,學生們的知識與世界知識新需要也存在差異。要與世界同步,需要不斷發努力學習。而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則在于閱讀。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授之予漁”,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的持久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取得了較多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既有成就,而是應當不斷進取,在閱讀教學之中要求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持續下來便是成功。
【參考文獻】
[1]姚丹.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
[2]魏勝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文理導航(下旬),2010,(12).
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一直都是閱讀教學,為什么?因為閱讀具有重要的作用。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人的一生離不開閱讀,小到商品的說明,大到對古典名著的賞讀,都對人的閱讀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他接觸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們對閱讀的要求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語文閱讀教學是具有藝術性的。這種藝術的首要本質在于:依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愿望和動機。這也是獲取高質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閱讀教學應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聽、說、讀、寫,應該作為語文課堂上教師培養學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到位,或者說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閱讀指導的過程。我們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等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以實物直接感知,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的視線引向廣闊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無形中激發起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打下基礎。
二、閱讀教學應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語言文字有深刻的印象,通過朗讀課文,積累詞匯,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三、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學習《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習的方式我采取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將要解決的四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比如:1.在課文中“野”是什么意思?2.寫這種“野”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的?3.在課文中這種“野”是怎樣寫出的?4.你覺得哪些內容寫得好,仔細找出來,好好讀一讀,思考一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這樣明確的學習目標下,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思考,大膽地進行討論,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觀點,共同解決問題。在他們的討論中,我也適當加入,及時予以點拔,引導他們把問題討論得更透徹。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深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無形中還提高了團體協作的意識。
在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時,我要求學生自己仔細讀課文,然后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小柳樹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得意忘形,瞧不起別人等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是樂于去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么,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向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轉貼于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象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里,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象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于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筆者立足于閱讀教學的特點,就如何引導學生踏上思辨之旅、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增強學生閱讀的條理性與全面性,提出了以下三點思考。旨在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為契機,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
一、整合局部理解,提高閱讀的全面性
小學生的思維認知模式主要集中在具體的形象思維上。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認知依賴于具體的形象事物,對于事物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給語文閱讀的學習與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從點到面、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如何掌握對局部的理解。同時,在局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教會學生精細加工信息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整合,如何歸納出主旨中心,以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性與綜合性發展。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時,用了四個故事。每個故事看似獨立,其實都印證了“堅定目標、持之以恒就能有所收獲”這個道理。學生要理解每一個故事的內容并不太難,但是如果不能將這些故事的內容整合起來、提煉出每個故事的精神內涵,便無法很好地全面理解文章、洞悉文章的主旨。
因此,筆者讓學生先閱讀每一個故事,逐一記下每個故事給他們的啟示;隨后讓學生再細看自己寫下的啟示,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加以整合,最終得出文章的中心內容。
二、在情感的基礎上思考,提高閱讀的深刻性
新課程標準非常倡導學生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中,情感往往是貫穿文本全文以及課堂教學的主線。由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牢牢把握學生的情感動態與發展需求,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情感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以此提升閱讀的深刻性與有效性。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詹天佑”的時候,筆者利用配樂朗讀,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激發,紛紛表示:“詹天佑不顧安危勘測鐵路真偉大!真艱苦!很不容易!”這些都是學生在閱讀之后的情感流露,是基于閱讀材料的淺層理解。此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提升閱讀的深刻性。引導之后,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深入到“詹天佑為了祖國的榮譽,不畏艱險,發揮才智,夜以繼日地艱苦創造,終于建好鐵路。這種精神令人驚嘆”。理解的深刻程度比較原先有了一個質的提高。
三、在解析的引導下自學,提高閱讀的探究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亞美路曾指出“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有所啟發。”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
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對閱讀文本進行有效的解析;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做到點到為止,把課堂的主動權與話語權交還給學生,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或者課后時間深入探究,進行有效的自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與探究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在朗讀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課文中詞匯豐富、用詞準確、形象生動的句子;修辭手法用得貼切、精妙的句子;對話、心理、神態、細節描寫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句子;蘊含豐富、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句子;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的句子等內容就是教師應該花大力氣進行朗讀指導的對象。
在對《鳥的天堂》一文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就重點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則一帶而過。因為第8自然段作者運用了聯想的修辭手法(區別見聞和聯想是本單元的閱讀重點),把大榕樹描寫得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最后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從鳥聲、鳥影、“我們”的眼睛等幾個方面進行描寫、襯托,沒有用一個“多”字,卻明顯地讓人感覺到“鳥的天堂”里有數不清的鳥兒。與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所見所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膽、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訓練也更有效,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有一種想讀的沖動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方法很多,在教學實踐中感覺效果較好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導語設疑。
例如,在執教《鳥的天堂》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就故弄玄虛地開場:“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1課《鳥的天堂》,但奇怪的是,這個‘鳥的天堂’卻沒有一只鳥,你說這是真的嗎?為什么作者會這么說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個究竟吧!”說完,學生已躍躍欲試,想探個究竟。
此外,還可以利用追問、反詰、幽默等手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第二、借助多媒體。
如在執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組松坊溪的雪景圖。學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瑩的白雪世界,如此變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聲來。我順勢問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樣?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學生被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開課文讀起來。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愛,又單獨出示溪石的圖片,讓學生細細欣賞,再讀句子時,溪石的特點已融進了學生向往的情懷,深情的贊美,隨著聲音流淌出來。
第三.表演讀、賽讀。
好動、好勝心強使得表演讀和賽讀成為了小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適當、巧妙地運用,可以起到難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調,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現課文的情境,增進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學生反復朗讀的興趣。此種方法適合于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如《小羊角辮》、《將相和》、《小珊迪》等。
賽讀具有挑戰性,可以個人賽、小組賽、男女賽,一般用于感情較濃、語言較美、需多次朗讀的課文,也可以與表演讀相結合。如男生讀A部分,女生讀B部分比,然后換過來比。
此外,在課堂上應不斷變換朗讀形式,如指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齊讀、輕聲讀、自由讀、還可以引讀,配樂讀等等多種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一次,聽一位教師執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冊)。在指導學生朗讀“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一句時,問學生:“風這么大,該怎樣讀?”筆者當時一愣:二年級的學生該怎么回答呢?結果全班無一生能答。在評課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建議教師給學生范讀。結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課時,學生很快就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