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1: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學副校長紀聯昕:對未來的勞動教育課開展方式,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對勞技課的開展要有一個較完善的可操作的頂層設計,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評制度。針對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與鄉村以及不同學齡的學生,勞技課的教學內容應區別對待;建議對勞動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勞動設施設備、勞動實踐活動的經費等要得到保障;建議每個區(市、縣)屬地要有一個條件較成熟的勞動實踐基地;建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一支“能文能武”的穩定的勞技課教師隊伍。
廣東省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長蔡練:“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學生生命質量”是學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標之一。生活教育、勞動教育是“詩意校園”的重要內容。學校以社會需要、學科體系和學生發展為基點,把勞動教育的內涵從體力勞動拓展到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等課程之中。例如:學校開設的“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課程,旨在通過自制果酒、插花與花語、茶藝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愛勞動、會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學校重視建立班級勞動考核制度。本學期,組織開展“課前一掃”活動,各班級在上課前,完成本班在校內公共區的包干勞動,全員參與到校園衛生保潔中。檢查勞動態度和效果,每周班級常規評比,將衛生包干勞動常規化、制度化。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睿智學校校長盧大鋒:根據實踐性原則,學校構建了課堂教學、家校結合、定向培養等勞動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感知――實踐――導行,即通過教師對勞動技能的介紹,初步感知所學勞動技能的內容;通過教師小步子多循環的實驗演示,明確每個環節的要點;通過教師的親自指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相應的勞動技能;通過教師創設與所學勞動技能相關的活動,驗證學習效果。家校結合模式:學校勞動教育和家庭勞動教育相結合,各項教育內容均可利用此模式進行。比如學校在勞動課中學習做簡單飯菜,課后就可以利用家庭這一延伸的課堂,進行實踐性操作。這需要學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溝通,以達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養模式:主要用于畢業班級。每年學校對畢業生都盡可能提供就業幫助,學校主動與用工單位聯系,為學生尋找就業機會。一旦確定,學校就依據用工單位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訓,從而使學生很快地適應工作。
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為旨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勞動技術教育,要想深入開展,必須觸動內心世界,成為孩子自己的需要,關鍵是要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校長毛展煜:勞動教育要和堅韌品質、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結合。勞動實踐本身就是艱苦的,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往往會遇到某些艱難困苦和曲折磨難,非常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勞動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們自覺主動地迎難而上、敢于拼搏、戰勝困難,逐步養成堅決果斷、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同時,勞動教育還要和服務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家務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承擔的義務。孩子雖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責任孝敬長輩,有義務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要培養孩子們自覺為學校服務、為社區服務的精神,承擔包干區保潔,為社區做義工等。同時,在勞動習慣養成中,培養他們服務家庭、服務社會的責任心。
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中心小學校長盧紅勝: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自主動手能力,培養了熱愛勞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它加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強化了班級的班風班貌建設。同時,這對于實現中國勞動教學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意義。每一次活動,學生的熱情特別高,從原來不愛勞動,怕苦怕臟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種植、管理,無不體現著學生勞動能力的質的飛躍。因此,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勞動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真正把勞動教育擺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位置上來;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的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立一支質量較高、數量充足、專業齊全、相對穩定的勞動教育課教師隊伍;要爭取各級政府專項經費的支持,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配置必要的設施設備,并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開課;還要狠抓考核評估手段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勞教考核評估手段,考核學生動手能力,最基礎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廣東省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長蔡練:我校的勞動教育,不拘泥于傳統的說教,以特色主題活動、特色課程設置等渠道進行,充分創設體驗情境,教育方式生動有趣,說服力強。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品嘗勞動的成果,逐步養成熱愛生活、感悟道德、熱愛勞動、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學校秉著“行勝于言”的精神,堅持開展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活動與每年的“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按時開展,使之常規化。把勞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進行,固定課時、場所,開發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學校在“行勝于言”的探索與實踐中,使勞動教育常規化、制度化、課程化和生活化,勞動教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日益成熟。
勞動教育不能止于校內
主持人提示:勞動是一堂大課,它的教室是全社會。要真正體現勞動的意義,還須到課堂之外的廣闊社會之中去歷練、感受。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變革,它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育職能的變化和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使教育教學從片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為了落實新課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結合校情,以打造勞動實踐基地――“曦園”為平臺,積極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代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以勞動實踐基地為平臺,全面實施綜合活動新課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將結合活動開展的情況、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談一些膚淺的看法和體會,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創建“曦園”,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搭建舞臺
為了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2007年秋,學校將校園東部通道外一塊閑置的空地占地約10畝開辟成集勞動與研究性學習于一體的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取名為“曦園”。
曦園被劃分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為社會實踐的班級勞動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課題之用。兩年來,曦園經細致規劃,合理布局,整個園地池圃錯落,阡陌縱橫,園畦規整,果木扶蔬,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2009年初,又開辟了“共青園”,使廣大青年教師也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種植的隊伍中來,以身示范,在腦力勞動之余從另一個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園的建成不僅使閑置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園的整體美觀,同時也填補了本校學生勞動教育、社會實踐以及課題研究的無實踐基地的空白,較大程度地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二、依托“曦園”,注重過程,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提供熔爐
學校除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之外,還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尋求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學習渠道多樣化,學習方式生活化、情趣化,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利用基地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一)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校根據園地的特點與學科的聯系,由學校生物教研組為龍頭,成立了課題研發小組,編寫了勞動教程《曦園飄香》,通過結合遺傳、生物的新陳代謝等等知識與環境的關系開展宣傳教育。基于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曦園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由于課題切合實際,符合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又來自于學生真實生活,起到了學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實踐與體驗中,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再者由于時間保證,地點固定,活動正常,制度齊全,師生共同參與,取得了豐碩的收獲。兩年來學生課題獲省、市縣獎的就有8篇,獲獎人數達50人,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按新課程的要求,學生必須全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曦園”剛好為學生全員活動提供了一個大平臺。學校以集體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勞動小組由學生自愿組合,各小組結合《曦園飄香》中的種植植物材料進行自由選擇種植品種,在政教處的統一管理下,通過蒼南黃金柑果業有限公司、溫州市田頭青農業合作社等單位的幫助以及學校生物組老師具體指導,2008年曦園收獲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還有許多絲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這樣,勞動中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每個學生在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需要他們除靈活地運用勞動技巧外,還需要做好協調配合工作。同時,這種勞動集體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教育因素,學生在集體勞動中,會更多地想到集體的勞動效果,集體的榮譽,看到集體的力量。通過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素養,又促進了集體主義意識的形成。
在勞動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與歡樂。當前的學生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弱,但他們渴望成功,綜合實踐活動能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他們依靠自身的努力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愿意學習,體驗成功,收獲快樂。
曦園既是學生實踐、培訓實用技術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興農意識的試驗地。它加強了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又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基本的生產勞動技能,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三、審視“曦園”,反思實踐,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之旅永無止境
曦園作為勞動實踐基地,不僅收獲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還收獲了勞動知識、勞動經驗以及研究性課題成果。但我們沉浸于豐收的喜悅之中時,更應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設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需要改進。
(一)在有效指導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合實踐活動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進行協同指導,把教師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綜合實踐活動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和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由于聘請的農業專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導到每個勞動小組,學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體驗、實踐,獲得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校內指導師缺乏基本種植實踐經驗是我們必須改進的問題。
(二)在科教結合“服務三農”方面需要提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著重將“三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實我們可以利用教師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嘗試將勞動實踐基地面向農民,把實踐基地辦成“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的農技培訓站和推廣站,發揮服務“三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種、新技術在勞動生產中各有所傳,做到“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顧經濟收益問題也需要再探討
勞動實踐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學生實踐活動與學校課堂教學之間的聯系以及實踐活動的基礎研究和活動項目的設計開發和創新上,沒有較好地考慮到經濟收益。長期這樣會造成資金的投入不足,影響基地建設。以后應該朝雙贏的方向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困惑與難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繼續做好綜合實踐活動,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當前,基礎教育進入了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的新階段。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著重書本知識傳授,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傾向。學校社會實踐活動還存在著課時、場地、師資、資源、經費、安全等諸多實際問題的困擾,迫切需要著眼于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站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時代高度,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統一起來,以活動為載體努力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相互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1.豐富學生活動內容
首先要落實學生活動內容,強調弘揚主旋律、貼近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在深入社會、深入實際的過程中,加深對國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進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真摯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1 走向社會的四項實踐行動
1.1.1 走進基地。到社會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高等院校等進行參觀和考察,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結合鮮活的教育資源,學習知識,增長才干。
1.1.2 走進社區。到社區、街道、鄉鎮開展“唱讀講傳”社會宣傳,保潔護綠公益勞動、體育藝術展演、為孤殘老幼做好事等活動,培養學生熱心公益事業,關心弱勢群體,自覺服務社會的公民意識。
1.1.3 走進工廠、農村和軍營。到工廠和農村,觀察工農業生產過程,了解科學知識在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運用,感受工人農民的工作和生活,體會改革開放給工廠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當前新農村建設呈現出新氣象,加深對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解,增進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真摯感情。走進軍營,體驗軍營生活,培養吃苦耐勞的堅韌品質,增強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責任感。
1.1.4 走進大自然。讓學生接觸自然、親近自然、關心自然,認識自然,加深對人與自然不可分割關系的理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和習慣,自覺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
1.2 學校組織的三類實踐活動
1.2.1 學校實踐活動。加強學校活動課程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特色實踐活動。扎實推進每年一次的學校“藝術月”活動;切實開展學校綜合實踐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小組實踐活動。開展崗位體驗、社會場景模擬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實踐體驗和實踐能力。
1.2.2 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結合“2+2”項目實驗計劃,廣泛開展人文、管理、科技、藝術、體育等學生社團或興趣小組活動。利用課余和周末時間發掘興趣潛能,培養個性特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1.2.3 專題教育實踐活動。結合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國防教育、感恩教育、新生入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1.3 參與家庭兩項實踐活動
1.3.1 自我服務活動。不同年段,每學期至少學會一項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護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具備獨立生存、獨立生活、獨立處事的基本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1.3.2 為家人服務活動。每學期至少學會一項為家人服務的技能,養成為家人服務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家中幫助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學生主動承擔家庭責任,自覺分擔家務勞動的習慣,學會主動關心父母長輩,培養感恩父母的情懷。
2.增強活動的實效性
學校要針對不同對象,明確具體內容,保障活動時間和場所,堅持校內實踐活動資源與校外實踐活動資源相結合,堅持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堅持社會實踐活動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堅持學校安排組織、社會和家庭支持與參與相結合,增強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實效。
2.1 合理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時間。要利用課外活動課時,切實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校藝術月時間開展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各種課外活動。學校要主動加強社區聯系,努力開發校外教育資源,為充分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和周末時間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創造條件。
2.2 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音樂、美術、體育、衛生、綜合實踐(勞技)、科技等六大功能室建設,努力實現校內實踐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和家庭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
2.3 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學校要制定學生活動計劃,擬定學生活動實施方案,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活動內容。如:自我服務、班級服務、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社區服務、科技文體活動等,增強活動的針對性。
3.完善活動的機制
3.1 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學校要設立以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可設在學校團委辦公室或少先隊大隊部,具體負責學生社會實踐的日常組織、管理和協調工作。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支持體系,健全校內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長效機制,努力使學生社會實踐成為教育常態。
3.2 健全經費和安全保障機制。學校要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予以保證。學校應在公用經費中專項安排學生社會實踐經費。同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安全措施和預案,完善學生校外活動人身安全保險制度和相關配套制度。社會實踐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實保證活動場地、設施、器材的安全性,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3.3 建立健全宣傳引導機制。學校要廣泛宣傳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和政策要求,樹立典型,推廣經驗,引導家長、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質量觀,爭取家長和社區對社會實踐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努力為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推進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4 建立健全督導評估和獎勵機制。學校要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成效作為評價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綜合考評體系之中。學校要將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納入教師績效考核之中;將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成績納入學生期末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對實施素質教育成績突出的教師學校要予以表彰和獎勵。
成功的組織和管理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學校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校園苗木經濟,對于綠化、美化校園,改善師生工作、學習條件,增強環境育人的拓展性和滲透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基于這個意義,學校應該專門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校委會成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學校校園經濟領導組織。校長親自籌劃,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分關把口,學校指派勞技教師具體靠上,以實效性、教育性為原則,把校園經濟建設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納入學校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中,作為一項重要的常務工作來抓,并抓出實效。
二、強化日常管理,注重實效
抓好校園經濟管理的同時,要注重和校園的美化、綠化相結合,以及和對學生的管理教育相結合。
1.規劃苗木發展藍圖,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園土地。確保校園苗木經濟合理、高效發展,在學校主道路、操場邊、圍墻旁、小花園等地方分別規劃出風景苗木帶和綠化苗木帶。同時,在校園閑置土地處設立多處經濟苗木培育區,如百日紅培育區和法桐培育區等。
2.充分利用基地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學校的基地建設首先是為了給學生們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實際操作場所,以促進其自主學習,自由發展。學校要進一步充分利用基地,購進優良苗木品種,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習栽培和扦插,達到育人第一的原則。各班組成興趣小組,成為興趣活動的排頭兵,帶領全班定期活動。為使學校校園經濟呈良性發展,需制訂苗木基地責任班級責任制、苗木基地管理檢查評比制度等苗木管理系列制度,并重抓落實,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求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育人效益的最佳結合。
3.抓好校園苗木經濟管理。為此,一方面,學校要聘請附近有經驗的苗木技術人員作為學校苗木管理的技術指導,選派懂管理、有技術的教師作為學校苗木管理人員,根據季節、樹種的不同,適時開展工作。另一方面,為實現環境育人的目標,學校把校園內苗木劃區,并分配到各個年級,確定責任班級,讓學生成為學校苗木管理的主體,在學校苗木管理人員和校外技術指導員的指導下負責苗木的除草、施肥、澆水等工作,從而形成了學校、校外、班級多級管理模式。
三、加強教育,育人為本
學校應把校園苗木經濟與對學生的管理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效果。
首先,要組織教師把校園苗木管理開發為學校的校本課程,編寫成勞動教育教材,列入學校教學計劃,指導教師有教學計劃、教案,并指導學生的實際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運用大量書本知識,而書本知識又可在勞動實踐中得以鞏固和發展。在整個苗木管理中,學生要動手動腦,寫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成果,這在無形中便產生了能力,把知識學活學牢了,培養了學生科技創新的綜合素質。以人為本,環境育人,學校的基礎建設已成為一門隱性課程,影響著學校各方面的工作。
其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校園苗木管理實踐活動,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增強他們的身心健康。學會放手讓學生嘗試,并把實踐活動進行評比、總結,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建立自信。一塊地整平了,一塊地出苗了,他們流汗的同時,收獲了更多成功的喜悅,鞏固了書本知識,體味了普通勞動者的人生歷練,培養了正確的人生觀。他人的贊賞,促進了學生自信的建立,這不是空洞的幾句話就能表達的。學校要堅持每年進行春秋等季節的苗圃管理,如春季校園的整理和苗木的移栽,并在勞技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
四、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社區、家長、教師、學生應一起行動,形成合力,共同為實現校園苗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努力。
1.用學校較好的苗木經濟效益,為學校、師生創造更好的條件,體驗豐收的快樂。把學校苗木的經濟收入,投到基礎建設上,以大大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為減輕特困家庭學生經濟負擔,改善特困家庭學生學習、生活,學校可以為部分學生減免午餐費,補貼校服費,以及每學期補助教職工餐費等。這樣把錢用在學校和師生身上,受到了學生、家長、教師的廣泛好評。
以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德育工作思路和要點,加大德育創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命戰爭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強化學生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探索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與方法,完善美育和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以科研帶隊伍,突出特色,務求實效,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過程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
結合學習貫徹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學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達到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堅持德育領先,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長點,確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努力發揮德育在學校工作中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要求全員在工作確定德育目標,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做到有機滲透,在新的實踐中實現德國育工作新的創新發展,建立學校德育工作及活動的流程體系,優化管理環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為基礎的師德教育為保證,以生活化、社會化為基本形式,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健康發展,主動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1、校級管理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網絡,校長——教導處——年級組——班級,黨支部——工會——少先大隊——少先中隊,家長委員會——家長,建立班主任工作檔案,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導處、少先大隊部負責,由值周教師值周生監督具體執行。班級的紀律、衛生、文明程度全部納入教師的量化考核之中。
2、年級管理
年級組要依據學校總體計劃內,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年級德育工作計劃,開展體現年級特色的教育活動,學年組長要及時協調組內工作,每月底要召集一次碰頭會,小結學年組內工作情況,具體安排下月工作要點。
3、班級管理
班主任要制定班級工作計劃,開展班級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晨讀、晨訓、班會和隊會的作用。
制定班級激勵機制,完善班級光榮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級的好人好事,建立學生個人《成長冊》
加強班級日常管理,落實班級值勤制度,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利用學校開展的各項評比活動,把養成教育落到每位學生身上,規范學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風。
(二)突出校園文化建設,強化行為養成教育
學校在“雙全學校建設的基礎上,乘勢而上,以完善日常評比機制,規范學生個體行為,發揮先進集體的示范作用為重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學生個體與群體的行為自律,文明規范上見實效,從開學第二周起,以規范教師護導,學生值勤工作形成風景線為起點,營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
1、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文明素質,形成良好校風,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優化班級文化氛圍。
2、構筑師生、學生間和諧和的人際空間,倡導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善、團結、合作、尊重、愛護。
開展道德風景線,風景點建設(校門區風景線,間操風景線,放學路隊風景線,綠色通道,花海世界風景點,值周師生風景點,課間活動風景點)
3、深入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加強校級、年級、班級***護導值勤,分層推進,分段達標,實現七個達標,即升旗儀式,校內外文明禮貌,一日行為規范,課內外行為,間操及課外活動,眼保健操,清潔衛生和身心健康等七個方面設立監督崗。加強管理,履行職責,評比表彰禮儀班,文明班,期末評先出文明小標兵。
規范升旗要求,優化升旗氛圍,點評升旗面貌,評選最佳升旗手,升旗式。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導,促進研究成果轉化
鞏固科研成果,進一步壯大德育科研隊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爭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落實德育總體目標,以遞進性,分層性原則,改革教學與活動方法,落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識,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學生達應社會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組,每位班主任要認定科研課題,制定計劃,開展實驗,積累經驗,轉化成果,總結提高,爭取學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發展教育為主導的創新教育實驗的德育研究,適應信息社會發展,以校園網建設為重點,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建設與提高德育活動實效的研究,讓學生感受“數字化社會”的發展趨勢。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為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搞好學生群體與個體心理輔導,建立班級學生心理分析檔案,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社會以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強課外活動小組的管理,開展主題活動課的研究,指導學生社會調查,展示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動小組輔導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課外活動小組做到“四有”(有活動計劃,有備課,有總結,有成果)積極參加各級組織各項競賽活動,本學期進行活動成果展示活動。
(四)完善德育網絡,建立開放型德育新體制
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開放型德育新體制。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重新認定家長委員會名單,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請家委會代表參與學校管理建立學生反饋表,建立校長熱線,共商育人大計,溝通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開展雙體日小隊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社會奉獻愛心。
重視勞動教育,增強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開展“一日家長”實踐勞動,(低年級不讓父母為心,以自我服務勞動,中年級孝敬父母,學習家務勞動,高年級在家長指導下做一日小家長)期末各班評選出勞動小能手。
(五)全面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德育教師隊伍是提高德育工作質量的關鍵,堅持班主任輔導員例會制,加強班主任培訓,建立競爭激勵機制,鼓勵年青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競賽活動。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更新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通過學習研討在德育管理與實施中,處理三個關系:
1、主導與主體關系:注重學生自主管理,自行設計,自我教育。
2、放手與放任關系:提倡教師精心管理,精心設計,精心教育。
3、指揮與指導關系:指揮得當,指導到位,活而不亂,管而不死。
改革整體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級特色發展,通過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實施中,增強四個意識:
1、集體意識:愛學校,愛班級,維護集體榮譽,為集體增長增光。
2、課程意識:重視并認真上好每一門,每一節課,達標創優。
3、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遵守學校的各
項規章制度,以法規范行為。
4、責任意識:做事要有責任心,學習要有責任心,待人要有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老師負責,對父母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國家負責。
四、工作安排
本學期以“情系祖國,做新世紀的小主人”為主題,通過學校少先大隊,創造性開展讀書,演講,演唱,主題升旗式,知識競賽,主題班隊會,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活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三月份:開展“雷鋒與我同行”奉獻活動,做“一日家長”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用雷鋒精神鼓舞自己,用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服務意識,學做父母、老師的小幫手。
四月份:
1、開展“校園手拉手”幫助特困生活動。
2、開展“學日常規”競賽活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公民。
五月份:
1、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隊會活動。
2、在各項活動中開展“尋找我的榜樣”爭做校園十星活動,使全校形成“比學趕幫”良好氛圍。
以江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德育工作思路和要點,加大德育創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命戰爭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強化學生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探索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與方法,完善美育和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以科研帶隊伍,突出特色,務求實效,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過程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
結合學習貫徹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學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達到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堅持德育領先,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長點,確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努力發揮德育在學校工作中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要求全員在工作確定德育目標,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做到有機滲透,在新的實踐中實現德國育工作新的創新發展,建立學校德育工作及活動的流程體系,優化管理環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為基礎的師德教育為保證,以生活化、社會化為基本形式,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健康發展,主動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1、校級管理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網絡,校長——教導處——年級組——班級,黨支部——工會——少先大隊——少先中隊,家長委員會——家長,建立班主任工作檔案,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導處、少先大隊部負責,由值周教師值周生監督具體執行。班級的紀律、衛生、文明程度全部納入教師的量化考核之中。
2、年級管理
年級組要依據學校總體計劃內,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年級德育工作計劃,開展體現年級特色的教育活動,學年組長要及時協調組內工作,每月底要召集一次碰頭會,小結學年組內工作情況,具體安排下月工作要點。
3、班級管理
班主任要制定班級工作計劃,開展班級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晨讀、晨訓、班會和隊會的作用。
制定班級激勵機制,完善班級光榮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級的好人好事,建立學生個人《成長冊》
加強班級日常管理,落實班級值勤制度,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利用學校開展的各項評比活動,把養成教育落到每位學生身上,規范學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風。
(二)突出校園文化建設,強化行為養成教育
學校在“雙全學校建設的基礎上,乘勢而上,以完善日常評比機制,規范學生個體行為,發揮先進集體的示范作用為重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學生個體與群體的行為自律,文明規范上見實效,從開學第二周起,以規范教師護導,學生值勤工作形成風景線為起點,營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
1、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文明素質,形成良好校風,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優化班級文化氛圍。
2、構筑師生、學生間和諧和的人際空間,倡導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善、團結、合作、尊重、愛護。
開展道德風景線,風景點建設(校門區風景線,間操風景線,放學路隊風景線,綠色通道,花海世界風景點,值周師生風景點,課間活動風景點)
3、深入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加強校級、年級、班級***護導值勤,分層推進,分段達標,實現七個達標,即升旗儀式,校內外文明禮貌,一日行為規范,課內外行為,間操及課外活動,眼保健操,清潔衛生和身心健康等七個方面設立監督崗。加強管理,履行職責,評比表彰禮儀班,文明班,期末評先出文明小標兵。
規范升旗要求,優化升旗氛圍,點評升旗面貌,評選最佳升旗手,升旗式。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導,促進研究成果轉化
鞏固科研成果,進一步壯大德育科研隊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爭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落實德育總體目標,以遞進性,分層性原則,改革教學與活動方法,落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識,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學生達應社會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組,每位班主任要認定科研課題,制定計劃,開展實驗,積累經驗,轉化成果,總結提高,爭取學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發展教育為主導的創新教育實驗的德育研究,適應信息社會發展,以校園網建設為重點,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建設與提高德育活動實效的研究,讓學生感受“數字化社會”的發展趨勢。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為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搞好學生群體與個體心理輔導,建立班級學生心理分析檔案,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社會以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強課外活動小組的管理,開展主題活動課的研究,指導學生社會調查,展示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動小組輔導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課外活動小組做到“四有”(有活動計劃,有備課,有總結,有成果)積極參加各級組織各項競賽活動,本學期進行活動成果展示活動。
(四)完善德育網絡,建立開放型德育新體制
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開放型德育新體制。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重新認定家長委員會名單,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請家委會代表參與學校管理建立學生反饋表,建立校長熱線,共商育人大計,溝通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開展雙體日小隊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社會奉獻愛心。
重視勞動教育,增強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開展“一日家長”實踐勞動,(低年級不讓父母為心,以自我服務勞動,中年級孝敬父母,學習家務勞動,高年級在家長指導下做一日小家長)期末各班評選出勞動小能手。
(五)全面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德育教師隊伍是提高德育工作質量的關鍵,堅持班主任輔導員例會制,加強班主任培訓,建立競爭激勵機制,鼓勵年青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競賽活動。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更新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通過學習研討在德育管理與實施中,處理三個關系:
1、主導與主體關系:注重學生自主管理,自行設計,自我教育。
2、放手與放任關系:提倡教師精心管理,精心設計,精心教育。
3、指揮與指導關系:指揮得當,指導到位,活而不亂,管而不死。
改革整體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級特色發展,通過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實施中,增強四個意識:
1、集體意識:愛學校,愛班級,維護集體榮譽,為集體增長增光。
2、課程意識:重視并認真上好每一門,每一節課,達標創優。
3、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遵守學校的各
項規章制度,以法規范行為。
4、責任意識:做事要有責任心,學習要有責任心,待人要有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老師負責,對父母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國家負責。
四、工作安排
本學期以“情系祖國,做新世紀的小主人”為主題,通過學校少先大隊,創造性開展讀書,演講,演唱,主題升旗式,知識競賽,主題班隊會,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活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三月份:開展“雷鋒與我同行”奉獻活動,做“一日家長”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用雷鋒精神鼓舞自己,用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服務意識,學做父母、老師的小幫手。
四月份:1、開展“校園手拉手”幫助特困生活動。
2、開展“學日常規”競賽活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公民。
五月份:1、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隊會活動。
1引言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以下簡稱檢測專業)創建于2009年,是伴隨著裝備制造業機械產品檢測手段的快速發展而誕生的。本專業遵循高職教育基本規律,確立了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制訂了2009級~2020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體系。培養目標明確,突出素質培養,注重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為智能制造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專業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積極對接產業發展,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與修訂,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及重點技能訓練模塊等課程資源。依靠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平臺支撐,踐行“三教”改革,積極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以資源庫建設為抓手,推動專業核心課程改革,開發《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新形態“互聯網+”教材,學生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得對應知識點講解資源,改變傳統固化的教材形式,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樂學”、“愛學”,體現了資源庫“能學、輔教”的建設宗旨。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注重教師實踐能力鍛煉,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業務能力。檢測專業以技能培養為主線,樹立基于職業屬性的專業觀,發揮行業企業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圍繞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一主線開展專業建設工作,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本點,推行能力進階式的“三個階段、五化教學”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專業課程技能點滲透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注重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營造了一種有溫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氛圍。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2.1改革思路
2019年,《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發展方向與改革路徑[1],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再次強調,扎實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再次明確高職“雙高計劃”建設的核心要義[2,3]。我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群是高水平專業群(B檔)立項建設單位(教職成函[2019]14號),結合雙高專業群建設要求,積極探索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具體如下:以智能檢測技術產業為引領,以國家級資源庫建設為抓手,以德育+技能培養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育復合型人才,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共享型優質教學資源庫,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新型教學方法,開發新形態、活頁式新型教材,打造優質師資隊伍,建設智能檢測創新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培訓中心,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2.2改革策略
2.2.1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在檢測專業能力進階“三個階段、五化教學”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依托智能檢測行業優質企業,參照專業教學標準,提煉崗位技能,歸納崗位知識點、技能點,重組課程內容,構建基于能力進階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打造公共基礎能力模塊、專業基本能力模塊、專業中級能力模塊、專業高級能力模塊有效銜接的階梯式人才培養模式。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身心特點,體現職業教育規律,結合專業實踐情況,積極對接產業發展,校企共同修訂技能模塊,依靠國家級資源庫建設,踐行“三教”改革,形成一定范式的高職檢測專業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2.2.2師資隊伍方面。依托國家級資源庫合作企業,堅持培養與聘請并舉,對校內專業帶頭人進行國內外培訓、校際交流,聘任企業帶頭人共同承擔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材開發和實訓基地建設,形成校企雙帶頭人機制;骨干教師國內外培訓、下企業鍛煉、參與科研項目、參與專業優質核心課程與精品課程建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形成骨干教師培育機制。在學院政策的支持下,采用送出去、引進來等方法培養和引進高學歷青年教師,鼓勵專業教師外出進行技術技能培訓。通過國內外培訓、專項進修、學術交流、企業鍛煉等途徑,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師資質量,打造高水平標準化教學團隊。2.2.3課程改革與課程思政方面。依靠國家級資源庫子項目建設,校企共建專業核心標準化課程、個性化課程、重點技能訓練模塊、社會培訓包等,突出專業基本、中級、高級技能點建設。同時,利用資源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服務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全過程;注重專業課程思政點開發與建設,讓專業課程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技能專業學習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展師資培訓,打造具有信息教學能力和課程思政的專業教學團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面,結合專業課程挖掘思政元素,實現專業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就專業課程本身而言,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中挖掘思政元素,談素養、講思想,創新教學設計,如專業核心實訓課中,講解關鍵零部件的高精度高品質檢測要求時,聯系一絲不茍的大國工匠精神等,感染學生。就教師本身而言,作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可以從個人閱歷、知識結構、課程特點等實際情況出發,發掘思政元素,創新育人方法,言傳身教、師生共鳴。總之,從“課”與“人”兩個方面,創新教學設計與育人方法,實現德技雙修,提高人才培養綜合質量。2.2.4實踐條件方面。本專業積極探索智能檢測行業發展需求,緊跟當前現代化檢測設備發展趨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智能化、數字式、現代化檢測設備為基礎,包括三坐標測量機、影像儀、表面粗糙度檢測儀等先進儀器設備,以典型零件為載體,開發《零件精度分析與檢測》《產品質量分析創新實踐》等實訓項目,編寫項目化工作手冊,培養學生運用智能化的現代檢測儀器,完成零件尺寸、形位等的精度分析與檢測,開拓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設新型、現代、專業性強的智能檢測實訓中心,提供一個與實際職業崗位相貼近的技能訓練場所,使學生到達就業崗位后,不會對所處的環境,所遇到的檢測工藝、設備操作、組織管理等問題感到陌生,從而縮短了崗位適應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崗位能力。2.2.5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方面。依據專業特點,以智能檢測實訓中心為依托,鼓勵教師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和技術轉化,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形成教學科研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實訓室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的功能,為區域企業提供中級檢驗工培訓、技能等級考核、零件檢測等多方面的社會服務,使之具備開放性特點。同時,依托專業特色和智能檢測實訓中心計量設備,在機械制造行業、企業開展社會培訓,為機械制造類技能競賽提供檢測服務。2.2.6創新創業與技能大賽方面。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構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訓練體系。在一年級學習階段開設創新創業公共基礎學習(領域)課程,主要是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精神;在二年級學習階段開設創新創業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通過項目化課程設計,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創新創業項目,同時穿插職業規劃課程,貫通創業、創業和就業,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方法;在二三年級開設創新創業拓展學習(領域)實踐課程,以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抓手,以專業學生社團為載體有效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專業競賽方面,以智能檢測實訓中心為基礎,以機械大類專業學生為主要參賽對象,培育校內精密零件檢測大賽項目,組織專業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培養機械產品檢測檢驗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3結語
檢測專業作為機電一體化技術高水平專業群重點建設專業,我校將以此為契機,在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課程改革與課程思政、實踐條件、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創新創業與技能大賽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積極踐行“三教”改革,打造公共基礎能力模塊、專業基本能力模塊、專業中級能力模塊、專業高級能力模塊,構建能力進階式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探索課程銜接、能力遞進式的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欣斌.基于特色產業學院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1):10~13.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人才培養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的進一步分析與思考。“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我國當前高職教育的熱點,是未來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貢獻(楊金土,2002)。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在“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下,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比例協調的校企雙元教師隊伍是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的關鍵,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1 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雙元師資隊伍的內涵
所謂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雙元”師資隊伍是指:高職的教師隊伍由校內專業教師與企業實踐指導教師共同組成的專兼合理,比例協調的教師隊伍。“校內專業教師”特指既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有本專業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或五年以上本專業一線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過專業技能培訓合格的,或主持實踐技術研究或應用的“雙師型 ”教師;“企業實踐技能指導教師是指具有5年以上實踐經驗并取得中級及中級以上的思想品德優良具有一定教學能力或培訓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
2 “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雙元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校企雙元師資隊伍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關鍵。近幾年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存在這樣一個奇怪現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除了信息不對稱、當代大學生眼高手低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能力不對稱:高職學子實踐能力欠缺,無法滿足企業相關空缺崗位的要求。原因是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忙于應付理論教育,忽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相當比例的教師缺乏一線專業實踐經驗,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不符合崗位要求。同時,許多企業能工巧匠雖被引入課堂,但由于缺乏教育經驗以及相應的培訓機制,導致企業教師難以勝任實踐教學。因此,如何構建適應校企合作這一辦學模式的雙元師資隊伍直接關系到所培養學生的質量,意義重大。
(2)校企雙元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相關文件明確規定,高職高專院校的“雙師素質”的教師數要達到專業教師總數的7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雙師型”教師不足50%,遠低于實際需求。這表明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今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
(3)校企雙元師資隊伍是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互利雙贏的有效途徑。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校企雙元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促使教師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進而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引進企業能工巧匠并輔以培訓,合理運用,充分發揮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3 “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雙元師資隊伍的構建
國外的高職教育在工業化進程的推動下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吸取和借鑒發達國家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管理及培養培訓方面的有益經驗,有利于推進我國高職校企“雙元”師資隊伍的建設。
3.1 國外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
(1)德國。德國職教師資培養體系采取“雙元制”,其師資主要包括: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實訓教師(主要來自職業學校之外特別是企業的教育培訓機構)。職業學校的教師分別承擔理論課教學和實踐操作教學兩項任務。德國對實訓教師的任職資格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設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對教師系統進行業務資格、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方面的培訓,并要求實訓教師具備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
(2)新加坡(魏敏,2004)。新加坡的理工學院相當于中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的一切教學都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技能”進行,定期安排學生到:教學工廠、教學企業、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學院根據社會及用人單位要求及定期舉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主講有當前重點熱點科技課題。同時非常注重教師“雙師型”的培養,看重教師的企業經驗,鼓勵師資國際化,師資培訓的渠道非常廣闊,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比較完善。
(3)美國。美國的高職教育主要由社區學院、技術學院以及一些四年制普通院校的獨立學院來完成。美國高職師資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機制:選擇機制、淘汰機制、穩定骨干機制、引力機制、激勵機制、合理評價機制等措施調動不同層面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形成了有效的促進教師成長機制。
(4)日本。“雙師型”教師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是指具有教育專業、技術專業雙學士學位的教師。他們由“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培養,持有教師資格證書后先去企業工作,然后再轉到教學崗位。
3.2 我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的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作了許多的探索與嘗試,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與國外高職院校相比還存在許多的不足,表現如下: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就學校而言,目前我國高職院對教師校往往有明確的學歷要求,聘任教師時只注重文憑和學歷,對教師專業技能沒有提出適合人才培養需要的標準。高職院校教師主要是一畢業就進入教學崗位的人員,沒有與業務部門聯系的經驗,缺乏實際的工作實踐,有專業技能的兼職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由于激勵機制和制度建設尚不健全,一些企業崗位能手和專家不愿意來校任教。
(2)教師實踐場所和實踐機會少。盡管《職業教育法》已早早出臺,但愿意與學校聯姻的產業組織還不多,且國家教育政策法規中沒有對企業和有關事業單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制度。另外,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一般是短期合作且合作程度及廣度都有待提高,穩定性差。學校也不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好比閉門造車。企業以追逐利潤為目的,不可能給教師更多的實習和下企業工作的機會。退而言之,即使企業提供相關的實踐崗位,但由于教師直屬于高職院校,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也很難全身心投入到企業中去鍛煉,時間和空間都不允許,因此,教師的業務技能很難實現快速提升。
(3)培訓機制缺乏有效性。國外能根據用人需求,對教師采用相應的系統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充分體現差異性和實用性,教師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自愿參加培訓,對培訓課程的選擇也有很大的自主性。受培訓的過程中也可以針對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培訓師提出要求,以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而我國校內專業教師更多的是由于考核、評定、晉升等外部政策的壓力,不得不參加培訓,缺乏主動意識,從而導致所訓非所需,所訓非所要,遠遠偏離了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能力需要。同時,對企業能工巧匠缺乏必要的培訓,“用而不育”,使得實踐教師指導能力較差。
(4)缺乏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無論是企業精英走進講臺,還是教師進入企業,其教學質量都缺乏一個科學的評價機制。而國外的評價體系包括專家測評、教師自評、同行互評和學生評價結合起來,體現了專業性強、組織性強、針對性強、客觀公正、評價到位等特征。
3.3 工學結合下,校企雙元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1)圍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強化校內專業教師“雙師型” 教師培訓。首先,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對教師進行實際業務能力的培訓。教師通過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可大大降低建設成本,又能提高組織協調能力,提高實踐水平。在經過若干年的投入,高職院校教師即可符合到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術實踐水平俱高的師資要求。其次采用多樣的培訓方式,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變以“理論學習為主”為“實踐操作學習為主”、變“強迫式培訓”為“引導式培訓”、變“提高學歷培訓”為“教學需要培訓”,變“到高等學院培訓”為“到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等多種形式培訓。
現在我把王家店小學2018年度教育教學管理、后勤管理及特色項目創建工作完成情況作如下匯報,敬請批評指正。
一、學校基本情況
王家店小學始建于1976年,學校占地面積30033平方米。教職工總數65人,專業教師36人,學歷合格率100%,高級職稱38人,中級職稱24人,初級職稱3人,區級及以上教學能手25人,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19人;現有學生405名;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6276平方米,運動場館面積10664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值146.8萬元;2018年9月班級12個,最大班額40人。2017年我校被評為學校教育教學實績比較突出單位,學校安全教育管理實績突出單位,市級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完成情況
1.嚴格執行三級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類課程 招生、考試、作息時間符合有關規定,制定了減負實施方案并落到實處。沒有亂訂資料,補課現象發生。對教師課程計劃的制定,進度安排,教案的書寫,作業留批等教學活動實施全程監控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整改,保證了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2.搞好校本課程開發和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近幾年的校本課程建設從決策規劃,組織實施,評價反饋到管理保障,各環節實施到位,成果顯著。去年重新修訂《經典誦讀讀本》,今年新編訂使用《小巧手剪紙》教材和《寫字》教材,著手編制我校的《版畫》和《電子琴》等教材,利用現有設施設備,在校本課、興趣小組和美術、音樂課堂開展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校本教學活動。
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上,我們抓實信息課教學,在四五六年級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在一二年級開設活動課,三至六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按照教研室10月份教研活動要求,我校開展“籃球與我們的生活”的綜合實踐課程,有切實可行活動設計方案,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重視學生全員主動參與,關注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活動過程資料齊全。
學校利用基地、社會資源,分別在3月份和10月份在學校基地開展“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體驗土地施肥,灌溉和種植蔬菜的技能,秋天體會收獲的喜悅。
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月28日少先大隊聯合“華夏老年公寓”組織開展了敬老愛老社會實踐活動聯誼活動,此項活動豐富了老人的生活,增進了老人們與孩子的交流,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通過搞好環境衛生,幫助老人整理內務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本次活動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課程內容突出學生體驗、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也在學校中形成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濃厚氛圍。
3.狠抓寫字課和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幾年來抓學生寫字是我校三大工程之一,學校計劃中始終強調寫字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我校學生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15分鐘是練字時間,做到有內容,有檢查,重指導,定期展示。5月中旬教導處組織歷時一周聽全體語文教師的寫字課。語文教師參加聽課研討,其中8位教師節節聽課,學習很多方法,受益啟發較大,對寫字教學有深入的理解。使寫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
為加強漢字書寫教學,提高學生書寫能力和語文教師指導水平,5月28日開展了學生寫字競賽活動,此次活動在六一活動期間進行了展示。
9月剛開學,利用寫字教材,開展對學生寫字姿勢的糾正與培養,輻射到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積極開展各類學生活動。分別舉行了“文苑杯”讀書征文;讀書月活動;在寒假和暑假分別舉辦兩次“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科技小報制作評比和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科技意識和激發學生科技興趣;數學競賽,學生綜合能力(語文學科的寫字、識字、作文、朗讀等)測試等活動。
我校積極參與第二十三屆“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讀者”全市中小學生征文活動,39位同學榮獲“文苑杯”征文獎。
5.深入開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依據,組織開展了“守則規范知識測試”、“認星爭優,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既有聲勢又有實效的主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文明班級評比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形成良性競爭局面。
6.堅持立德樹人,以班隊會及少先隊活動為載體,深化德育主題教育。從校長、政教主任到班主任、科任教師等德育隊伍完整,組織健全,制度完善,目標明確,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計劃總結齊全,評價真實,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建立了家長學校。
本年度,我校先后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結合上級關于未成年人“十大好習慣”和“三愛三節”的具體要求,“一月一主題,周周有活動”,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題教育:三月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以學雷鋒活動為依托);四月份的環境保護月系列活動;五月份的“中國夢,勞動美”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九月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系列教育活動;十月份的“向國旗敬禮”愛國主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十一月份感恩父母、感恩師愛主題教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7.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積極研究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的“自主高效課堂”,針對我們在各科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困惑,積極通過派出教師外出聽課學習、校內研究、咨詢專家等途徑加以解決。充分發揮校本聽評課活動對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本領的促進提升功能,截止現在,本年度我們3月份、5月份、9月份和11月份開展了四輪全校性聽評課活動。每次聽評課后,都組織集中反饋活動和學科首席教師進行“示范課”展示活動,這種校本展示活動,接近我校同學科教師的“最近發展區”,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鼓勵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學術交流,重視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整合策略研究》課題研究;開展學生合作學習即綜合素質“小組捆綁式”量化評價;開展“教師評價”小課題研究;重視識字、寫字、教學和作業改革研究,促進教學的穩步發展,培養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創造性的教師,并在教育科研中發揮示范作用.
8.加強評價制度改革 教改重點落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對學生的評價采用全面、綜合等級評價制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扎扎實實搞素質教育,六月下旬進行音體美學科的等級評價;進行了語文綜合能力評價和學生的整體能力評價,指導學生整理“成長記錄袋”。
4月份圓滿完成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4年級質量檢測工作。
9.教師業務實行精細化管理 各類教師業務有具體要求,有評價標準,有檢查記錄,有集中反饋。5月份、7月份,11月份、對教師業務進行綜合檢查,納入對教師的考核。
10.教師隊伍建設
(1)業務提高方面:
在校本培訓方面,我們結合課堂教學、業務檢查中出現的問題,科學制定學期培訓計劃并加以落實。有針對性的培訓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校本培訓務求真實有用,先后進行了“制定教學工作計劃的意義”;“教師心理健康探討和學習”;“集體備課策略”;“對上課的認識和探索”;“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偏差與糾正策略”等十五次培訓。
在專家引領方面,我們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針對我們在各科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困惑,積極通過“請進來”教研室、進修校專家把脈課堂教學8人次,“走出去”先后派教師到湖北武漢,蘇州的校長培訓,第七屆中信北京史家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烏丹的全市英語青年教師培訓、山東濟南的音樂名師工作坊培訓,阿旗天山小學英語閱讀工作坊培訓、錦山全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培訓等6人次到松山區外培訓學習;盡可能多組織教師到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八小、實驗二小、七中附小,木頭溝小學,河南營子等地培訓學習,走出去總數達63人次。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舉行“說課標,說教材”競賽活動。3月7日學校進行“說課標說教材”競賽活動;派出6位教師參加松山區小學第三屆“說課標說教材”競賽活動。我校英語軒沖老師和美術武曉琳老師獲得一等獎,同時獲得這兩門學科的第一名,武曉琳(王家店)在松山二小代表美術學科進行大會交流展示;我校在3月30日兩位教師進行英語和語文“說課標,說教材”展示活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師德建設方面:強化德育工作,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各科教師都有義務配合班主任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愛護后進生,要講究為人師表,事事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后勤教師在不同崗位上同樣肩負著與前勤教師一樣的育人責任。制定師德考核標準,同伴互評,家長評,學生評,班子評,評比結果納入綜合考評之中,近幾年教師的幸福感,進取心明顯在增強,師德行風好,本年度,截止到現在,共召開了3次家長會。形成了家校共同培養教育學生的良好態勢,社會滿意度較高。
11.體衛藝工作
本學年,我校積極落實“三化三高工程”。組織開展各項藝術、體育活動,活動設計盡量符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實際,盡量擴大參與面與影響力。
(1)5月31日,我校為迎接“六一”兒童節的到來,舉辦了主題為“凝聚正能量 托起中國夢”的慶六一暨第十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
(2)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小型比賽常態化。3月以來,我們先后組織了全校性的每月一次的全員參與的年級組體育競賽活動共六次,分別是4月籃球賽;5月拍球、運球賽;6月踢毽子、跳繩比賽;10月籃球賽。
(3)積極開展教職工群眾性體育活動,五月份開展了全體教工參加的拔河比賽活動,六月份和木頭溝小學開展了兩次教職工籃球友誼賽。六一期間開展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
(4)五月和六月,我校女子籃球隊分別參加了片區比賽和全區比賽,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是我校體衛藝工作自建校以來最好的成績,鼓舞人心,是歷史性的突破。
(5)9月份完成學生體質健康檢測工作。
(6)10月11日舉行了第六屆秋季田徑運動會。檢驗了運動員的水平,更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明白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7)11月末開始全校性冬季長跑活動。
12.美育規范化, 社團活動校本化 、常態化 開齊開足了美術、音樂課程,新建了美術、音樂教室,對美術的耗費品及時補充,保證教學與活動小組活動正常開展。學校現在有籃球隊(2個),葫蘆絲,合唱隊,版畫,剪紙,獨唱,文學社,心理健康等9個社團每周一,周三下午活動,做到了有教師,有教案,有場地,有活動過程,有活動成果。在全區小學十佳歌手競賽中,我校參賽五位選手,有四位出線參加全區的競賽。
13.信息化建設、圖書與實驗工作 我校計算機教室,圖書閱覽室和實驗室已經按照標準配足配齊。成立了各種組織,制定了各種制度,注重使用管理,尤其是圖書室近幾年我們為了書香校園建設投入很多資金,更新部分圖書,訂閱學生喜聞樂見的期刊,圖書利用率非常高,學生愛讀書習慣已經形成。
14.基地建設 既讓學生受到了勞動教育,又解決了部分食堂用菜,現在正積極爭取局后勤辦支持建造陽光冷棚。
15.住宿管理 通過組織學習培訓、召開會議、開展文明宿舍評比、實施就寢課程化管理等措施,使生活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依托均衡發展,在原有條件基礎上,又進行了美化裝飾工作,宿舍文明溫馨,宿舍門牌號、樓層示意圖、安全疏散標志等明顯,通風良好,地面干燥清潔,墻體明亮,學校為每位住宿生提供了床單苫單,內務良好。為入住學生建立基本情況信息冊、管理登記冊,交接規范。生活教師注重學生生活習慣養成教育,學校已經申報宿舍管理區級達標學校,上個月已經通過局宿舍管理達標的驗收。
16.食堂管理 在采買、儲存、加工、售賣、留樣等環節都嚴格按照行業標準操作,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的原則,成本核算,定期公布均衡的營養配餐食譜,倡導勤勞節儉、健康飲食。食品加工制作貯存專人負責,堅決杜絕質次、變質、過期食品進入學生餐桌,杜絕剩菜剩飯再次進入學生餐桌,食堂賬目財務管理已經按局后勤辦公室的要求進行了規范。
17.“三化”建設取得新成績 利用舊教學樓翻新改造的機會,學校班子成員與部分教師對學校環境建設和文化建設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高標準的設計,設計更加科學,布局更加合理,育人功能更強,對原有的櫥窗,宣傳標語進行了維護,內容進行了更新。門廳、廊道、教室、各功能教室、食堂宿舍文化布置品味高雅,處處體現教育性,操場改造后更加適合學生運動。
今年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對少年宮樓廊道文化重新設計,一樓的感恩主題,二樓的行為習慣主題,三樓的書香主題。同時,對班級園地進行整體布置。
18.不斷挖掘、提煉學校優良傳統和文化內涵,并內化為全體教師的思想和行為 我校地處夏家店文化的發源地,渾厚的夏家店文化造就的淳樸民風、向上向善的樸素理想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我校師生,多年來,我們的教師早來晚走、努力工作已經成為習慣。在此基礎上,我們精心提煉了我校的辦學理念、管理理念、執行理念、團隊理念。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在重要位置懸掛,在重要場合宣講,取得了振奮人心,激勵人心的良好效果。
三、 學校特色項目創建工作完成情況(有專項報告)
(一). 2013年我校啟動書香校園特色項目建設。
(二).主要思路:有書讀、愛讀書、會讀書、活動讀。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成立領導組織和推進組織。
2.建立健全閱讀推進機制與評價機制,從制度和機制上確保書香校園工作的推進。
3.加大投入,塑造環境。
4.開發校本課程,編印校本教材,扎實進行經典誦讀工作。
5.以活動促項目創建。(今年主要工作)
(1)分別在4月和10月開展第九屆、第十屆讀書月活動。
(2)第二十三屆“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讀者”征文競賽37位同學榮獲“文苑杯”征文獎,我校六年一班孫美琪同學的作品《給我啟迪最大的一本書》獲得“千佳小讀者”征文一等獎;四年一班楊英楠同學的作品《在成長的路上》獲得“文苑杯”征文三等獎,
(3)開展“最美讀書人攝影展”活動,通過聯系借到赤峰市圖書館的“最美讀書人攝影展”展板62塊,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和六一活動時兩次開展展示活動,推動師生從“愛讀”走向“會讀”,讓閱讀真正成為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努力實現人人因讀書而精彩、校園因書香而美麗。
(4)5月27日在音樂教室我校武曉琳老師開展“讀書攝影講座”和“欣賞赤峰市最美讀書人攝影作品”活動。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熱情,提高學生主動讀書意識,提高審美情趣。
(5)教師讀書交流。積極倡導、鼓勵教師讀書,通過讀書學習提高人生品位、職業修養與專業水平。4.23日進行全體教師參加的讀書交流活動;9月19日開展青年教師讀書交流會;10月28日開展語文教師讀書交流會。
(6)開展講座。 “小腳丫”文學社舉辦寫作講座4次,給文學社的社員傳授寫作經驗和寫作技巧。
(7)開展親子共讀和師生優秀讀書筆記評選活動。
(8)經典誦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在固定的宣傳版、電子顯示屏,宣傳讀書和經典誦讀活動;用名言警句布置樓道、櫥窗;班級利用板報開辟國學經典誦讀專欄;校園廣播在早晨、中午、晚放學時播放《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小說《三國演義》等經典,讓學生時時處處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潤,校內已形成濃厚的書香氣。
作者簡介:唐錫海(1966-),男,廣西桂林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廣西-東盟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編號:GJA114006)階段性成果,主持人:唐錫海;廣西教師教育研究重點課題“‘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10A02)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唐錫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8-0009-06
職業教育自產生開始教學與工作就存在著同一性關系,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兼有“職業人”的身份,“職業人”培養職業人成為職業教育應有之義。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受普通教育影響,“職業人”培養職業人的規律遭到扭曲,職業院校的教師逐漸脫離了“職業人”身份,成為非“職業人”。還原教師“職業人”身份,讓其重新回歸工作世界,將“工作”世界與“教學”世界有機結合起來,這不僅可以有效矯治職業院校教師發展的偏向,而且可以有效地呼應當下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的發展。
一、 “工教結合”的析義及與工學結合的關系
“工教結合”是在職業教育特定語境中與工學結合相對應的概念,兩者共同構成職業教育教與學的規律。
(一)“工教結合”析義
“工教結合”是指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與專業工作實踐有機的結合,專業工作與教學有效對接,是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的規定性,揭示的是職業院校教師的本質屬性。“教”是教師的教學,“工”即“做”,指的是教師的專業實踐活動,既包括教師到企業或工廠的兼職,參與技術推廣和企業技術改造活動,也包括專業所對應的職業環境、工作場景或工作過程的親身體驗,以及教師在真實生產環境中的示范演示活動。 “工教結合”意味著職業院校教師的身份具有雙重性,因履行職責的不同而不斷轉換,在單一的工作世界主要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專業性工作,在學校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主要以教師身份出現。教學與工作世界的聯結,凸顯了職業院校教師與行業企業的密切性、關聯性。“工教結合”是“教中有工,工中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種活動交互存在,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從空間維度來看,“工”可以是校內教學工廠實踐,也可以是企業的實踐;“教”并不局限于課堂,也可以在教學工廠、企業現場。從時間維度來看,“工”與“教”交替進行,“教”則是在專門教學時段,而“工”可以是特定時間,也可以是業余時間。“工”與“教”互相依存,“工”不是簡單的工作參與,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教師提高實踐能力,密切與業界的聯系,跟蹤技術發展的前沿;間接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教師的“職業人”身份,為了更好地“教”。“教”也不是簡單的教,它源自工作,但高于工作,把在工作世界的范例帶回到學校,經過教學設計,通過示范,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效。
(二)“工教結合”與工學結合的關系
“工學結合”經過多年實踐和發展,已經具有豐富的內涵。有學者認為它是歷史的產物,反映的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制度,一種育人模式,一種管理結構,一種助學舉措,一種工作探索[1]。無論工學結合形式和外延如何演變,它的基本內涵是不變的,體現的是職業教育對學生學的規定性,實質上是職業院校的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資源,創造理論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機會,強調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工教結合”與工學結合是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互相呼應,“‘工學結合’中的相關人員,他們的教學與工作、學習與實踐相互交融,既要在工作中學習,又要在學習中工作;既要在教導中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教導,兩種活動交互存在。”[2]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以前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就可以很好地詮釋“工教結合”與工學結合兩者邏輯關系。他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統一在‘做’字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才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3]。這種以“做”為中介使教與學有機統一的方法論,正是以實踐為第一性的認識論基礎上的教育方法論。
“工教結合”和工學結合兩者體現的是一種共生態關系,兩者有效地把職業教育與社會實際,職業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教師的自我教育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師生間相互促進與共同發展等統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職業教育教與學的規律,體現了能力為本教育思想,表征著職業院校師生的真實生存發展狀態,代表著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展示的是職業院校的文化。
當下,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應有地位重新確立,被視為職業教育發展主要路徑和貫徹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是培養技能人才的根本性制度。教學是一個整體,一種雙邊活動,如果只強調學生“工學結合”,忽視教師“工教結合”的有效呼應,教學效果和質量就會大打折扣的。教師回歸“工教結合”應然狀態,呼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工”與“教”結合與分離
“任何理論最終只能從‘事實’或者原本的給予中獲得其本身的真理。”[4]“工教結合”作為歷史的產物,來自于歷史的事實,來自于它的原初。職業教育自誕生開始教學就與生產勞動天然結合一起,相當長一段踐行著“職業人”培養職業人規律。從學徒制向學校形態職業教育轉換過程,師傅的職業人身份開始弱化,逐漸被“教師”身份所遮蔽,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教學世界與工作世界相分離。
(一)古代學徒制“工教結合”的最佳境界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即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技術技巧、方法態度的社會活動的出現而產生的。如果說,自人類社會之時起就存在教育活動,那么這種教育活動首先是技術教育活動。“技術教育的第一個階段是原始技術教育,這一階段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具有同一性。原始人在勞動過程中向年輕一代傳授技術知識和技能,年輕一代也正是在現實的生產勞動中完成其社會化過程。”[5]在這個歷史時期,勞動生產與教育活動融為一體,以勞動為主,職業教育處于一種不自覺的萌芽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社會開始出現第一次社會分工之時,技能傳承也開始轉向由專門人在專門工作場所來傳授,原始狀態職業教育演變成為學徒制。學徒制是以單純手工工業職業訓練為目的的一種職業教育形式,教學散在單個的、多作坊或家庭等現場進行,體現是單純的師徒關系。“在這種學徒式的學習中,師傅作為‘教師’始終參與同一實踐活動,他們的實際操作就是學徒榜樣和標準。”[6]師傅與學徒兩者同時具有雙重身份,師傅身份既是教師,亦是職業人,學徒既是學生,同時亦是準職業人。師傅不僅是行業技藝的傳播者,技術通過他們得以代代相傳,而且對學徒品行負責,通過示范、練習,模仿,矯正完成師徒之間技術傳承。古代學徒制度可以說是職業教育有效形式,其實質是教學與工作的同一性,“教學做”一體,體現的是教育與生產勞動有效結合,工作與學習有效結合,日本學者細谷俊夫在談到中世紀的學徒制度時認為,“一方面是一種真正理想的技術教育體制,同時也是一種卓越的社會教育組織。”[7]這也是現代學徒制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現代學徒制“工教結合”的漸變
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古代學徒制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工業化批量人才培養的需要,其中一些弊端越來越明顯。“教育效率不高。學徒制是個別教學,徒弟在獨立操作之前,先要熟悉工作的所有工序,而每一道工序又很少單獨傳授,而是在完整、自然的工作過程中隨機學習。這樣要掌握各個工序就需要長的時間,因此學徒期特別長。”[8]因此,古代學徒制單一培養方式演變為集中批量化培養的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承接歷史并實現了現念的學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古代學徒制的“工教結合”和工學結合的內涵,但形式有所變化。現代學徒制在世界各國主要以兩種不同類型為代表,一種是企業訓練式,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培訓,師傅既是教師又是工人,邊教學邊工作,以培訓為主,如日本的企業訓練制度,我國企業辦技工學校。另一種是企業與學校結合型,較為典型如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其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全分離或部分分離,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學習和實踐。在學校負責理論教學的教師,不需要多少實踐能力,就可以勝任理論教學。在企業從事實踐教學的培訓師則不一樣,同時兼有師傅和工人的雙重身份,既能勝任一定理論教學,又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由于學校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在企業學習和實踐時間間隔不長,學生能迅速消化從學校學到的書本知識,企業培訓師還可以有效地彌補學生在學校理論教學的缺陷,因而不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
(三)現代職業學校“工教結合”的式微
學校作為一種專門的教育場所,產生于奴隸社會。其產生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余產品后,使一部分人脫離直接生產勞動,專門從事教育與學習,教師職業同時產生,主要從事腦力勞動,以傳授學術知識為主,學校也因此成為以傳授學術知識為主的教育場所。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職業教育并沒有被納入這種學校教育范疇,而主要以非正式教育學徒制的形式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制度在19世紀的確立,現代學校形態職業教育也因此產生。古代學徒制在向學校形態職業教育轉換過程中受到以傳授學術知識為主的普通教育的影響,再加上在現代教育制度確立之時,專門培養教師的師范教育也應運而生,職業教育學校教師自然歸并到師范院校來培養,這也在一定程度影響到學校形態職業教育的教師發展。師范院校培養教師主要按學科模式分專業進行的,在學科知識本位教育思想影響下,以理論學習為主,實踐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從而造成理論與實踐分離,教師不需要多少實踐能力就可以勝任教學。因此,現代職業學校的教師逐漸與職業世界分離,逐漸喪失“職業人”和“師傅”的身份。
三、“工教結合”的回歸
“雖然我們對過去的歷史的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教育歷史似乎為未來的教育提出雙重任務:教育既要復原,同時又要革新。”[9]“工教結合”的回歸不僅是職業教育教師本質的需要,而且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工教結合”回歸不是簡單回到原始狀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和一定時代背景的有機結合。
(一)技術知識傳授的要求
職業教育以傳授技術知識,形成技術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技術知識是指人類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技術經驗和理論,它的表現形式是經驗技術知識和理論技術知識。經驗技術知識是關于生產過程和操作方法規范化的技術和記載,理論技術知識是關于生產過程和操作方法的機制和規律性闡述。技術知識與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一種關于“做”的實踐性知識。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技術知識首先表現為經驗技術,并貫穿于技術發展始終,因此,職業教育在傳授技術知識過程中必須要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在前技術時代,“以工具的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經驗技能在技術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現為以經驗技能為主的單相技術結構”[10],當時的技術以一種經驗技術存在,技術與掌握技術的人是不可分離的。經驗技術不可言傳,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一些無法詳細言傳的技術不能通過規定流傳下來,技藝的流傳只能通過師傳徒這樣的示范方式得以傳承。徒弟按照師傅的樣子做是因為他信任師傅的辦事方式,盡管他無法詳細分析和解釋其效力來自何處。在師傅的示范下通過觀察和模仿,徒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那種技藝的規則,甚至連師傅本人也不外顯地知道的規則[11]。因而,一個人要想吸收這些隱含的規則或難以言明的技術知識,就只能委身于另一個人進行模仿。到了近技術時代,“在經驗技術累積發展的基礎上,隨著各種機器的發明和利用,使得與古代手工工具不同的機械工具的地位得以牢固確立,實體型技術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出現了經驗型技術和實體型技術為主的雙向技術結構。”[12]在這一時代,雖然產生了以新的實體型技術形態,但技術知識還是以經驗技術為主,技術的傳授仍然離不開“做中教”的示范方式。進入到現代,“在雙相技術奠定了工業社會的技術基礎上,在科技一體化的背景下,技術理論知識越來越重要,知識型技術在技術結構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出現了經驗型技術、實體型技術和知識型技術相結合的三相技術結構。”[13]從技術的發展歷史邏輯和技術本質來看,技術理論產生并不能取代經驗技術,它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作用旨在讓學生掌握技術原理,形成完整的技術知識,因此,現代職業教育仍然需要遵循“教學做”的規律。
(二)教師職業規定性的要求
職責是組織規定或約定俗成的的工作任務,它是構成職業的內容要素,決定著職業的性質和分類。一般來說,組織是由崗位組成的,崗位是組織設定的,至少是社會認可的,并以組織或者社會的名義,給這個崗位規定了相應的工作任務,稱之為崗位職責。崗位與職責是凝固在一起的,明確的職責是反映職業特征的依據,因此同樣具有穩定性,不因人員的變化而變化。職業教育對教師崗位具有規定性,除了教育的共性規定之外,還有特殊性要求,主要體現在職業活動中。職業活動是指勞動者的職業行為,職業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直接職業行為,還有一種是間接的職業行為,即個人為從事某種職業勞動而開展的活動行為,無論是直接的職業行為,還是間接的職業行為,都屬于職業行為范疇。“職業活動必須以素質條件作保證,只有勞動者的知識、能力與所從事的職業要求相匹配,職業活動才能卓有成效。”[14]對職業教育而言,教師的直接職業行為就是教學,間接的職業行為則是職業世界中工作,教師的間接行為是達到與其崗位匹配素質條件的職業活動行為,這也是職業教育教師區別于普通的教育教師的主要特征。現代職業教育創始人凱興斯泰納認為一個僅僅具有一些理論知識的人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教師應該是一個“實踐的教育者”,他說“技術人員的教學能力沒有得到證明之前是不允許作教師的,至少不允許在教育機構作教師。” “我不僅僅想讓國民學校知道這些要求,同時也想讓所有學校無一例外了解這些要求。”[15]
教育育人的特征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示范性。韓愈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也明確指出了教師的職責,即傳授為人之道,傳授知識,說得具體些,就是教書育人。教師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所以,“師者,人之模范”。“教師勞動與其他勞動的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教師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識和言行,通過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響勞動對象。”[16]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任何一名教師,不管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并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有作為普通教師的示范性作用,而且還要發揮作為職業人的示范性作用。原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俞仲文說過“‘教授手上沒有油’他們是知識的導師,但不是技能的師傅,學生‘拜了師’而‘學不到藝’。”[17]這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對職業院校教師來說更應如此,教師要成為職業工作的示范和職業道德的示范。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素質,熟練的職業技能,完美的職業形象將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會影響終生,會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產生重要影響。
(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在所有改革因素中,涉及教師改革方面最為薄弱的環節。教師是職業教育發展和提高質量的關鍵和制約因素,職業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同步改革,無論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實踐基地改革,還是從教師自身發展來看,“工”與“教”結合是適應當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確定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必由之路。當下正在進行的工學結合改革雖然是取得一定進展,但前進道路上困難重重。工學結合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各個方面,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果按簡單直線思維方式,單兵推進,將難以有所建樹,必須把工學結合置身復雜視野來統籌考慮。在所有影響因素中,教師是一個關鍵,也是制約工學結合有效推進的瓶頸,倡導工教結合是對工學結合有效呼應,也是工學結合的內在要求。工學結合與“工教結合”中教與學結合對象都是“工作世界”,工學結合直接指向學生學的能力,工教結合直接指向教師的教學能力,兩者最終指向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需要。“所謂生產性實訓就是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生產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社會等生產性過程實現經濟效益,并在生產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18]現代職業教育強調集教學、生產、科研、技術服務四位一體功能實訓基地建設已成為一種趨勢,一種導向。建設高水平、高效益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為職業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生產性實訓按企業生產組織形式展開,教學與生產同步進行,實訓的內容以企業生產任務為中心,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企業文化和職業體驗中,按真實的生產要求生產真實的產品,按企業員工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考核,從而使生產性和教學性達到有機結合。生產實訓要求教師同時兼任“教師”與職業人角色,同時具有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作為教師進行以真實產品為載體進行項目結構分析,開發教學項目,以真實生產要求進行項目內容分析,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教學。作為職業人角色,在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勞動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方面,發揮職業人示范性作用。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僅成為教師教學平臺,而且也成為教師鍛煉和示范職業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
3.一體化課程改革的需要。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組成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知識體系。傳統職業教育針對這兩類知識在課程結構中分別設置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以區別兩種知識學習。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不僅不利于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互相促進和轉化,而且容易形成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則將理論與實踐通過特定的載體有機融合在一起,發生理論與實踐的‘化學反應’,通過手腦并用的‘做中學’和行動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學習,學生不但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通過經歷工作過程獲得職業意識和方法,通過合作學習學會交流與溝通,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19]當前,理實一體化課程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價值取向,如果沒有一支能夠勝任理實一體化課程建設的教師隊伍, 不但開發不出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理實一體化課程 ,即使開發出來也無人能夠去實施,一體化課程只能成為空中樓閣。一體化課程開發和實施不同于傳統職業教育課程,有其特殊要求,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學習領域的一體化課程為例,“學習領域所顯現的一種全新的追求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結構性原則,就是將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緊密融合,并在專門構建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職業從業資格的傳授。”[20]這就要求作為課程開發者和實施者的教師與工作世界建立密切的聯系,在課程開發過程中不僅要有課程理論知識和課程技能,而且還要具有工作世界的經驗;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僅能勝任理論教學,而且能指導實踐教學。因此,一體化教學過程必然是“工教結合”,做中教,教中做。
4.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區域經濟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除了培養人才之外,提供社會服務也是職業院校一項工作職責。合格的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除了要能勝任課堂教學,對企業和市場有必要的了解,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能夠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還要積極參與技術成果推廣運用,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和革新,為社會,行業和企業提供有效社會服務,同時這也是提高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這也是對教師的必然的要求,“工教結合”理應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樣式”。
5.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訴求。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指出:“應把教學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地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它是一種公共的業務。另外,對于在其負責下的學生的教育和福利,要求教師具有個人和集體的責任感。”決定職業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專業性,不可替代性。一個職業是否有不可替代性是該職業是否有專業性的核心標志。我國教育家顧明遠先生說過,“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個職業是人人可以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21]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師資整體專業水平比較低,大多數缺乏必要實踐能力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這說明職業教育師資具有很強可替代性,也難怪經常被社會所詬病。職業教育院校教師要走出當下困境,專業化是其必然選擇。實現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必然與普通教育的路徑不同,否則就會與普通教育教師同質化,容易被替代。
四、 “工教結合”的路徑
在當前,許多職業院校普遍存在教師不能很好勝任“職業人培養職業人”的職責。“師傅教徒弟”職責情形下,要使教師同時扮演好教師和職業人的雙重角色,“工教結合”是一種有效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職業院校的教師已經習慣學校“教”行為模式,要使他們生活方式發生轉向,專業自覺是基礎。傳統職業院校的“教”僅僅局限于學校,而“工教結合”在空間上跨越了教學與工作世界的界線,教學工廠和實訓實習基地成為他們新的活動平臺。現有教師制度并不完全支持“工學結合”,要促進“工”與“教”有機結合,在制度層面也必須加以考量。
(一)教師專業自覺
“教師專業自覺是指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專業性的清晰體認,明確教師專業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形成堅定的教師專業信念和崇高的專業理想,主動維護教師專業的聲譽。”[22]職業院校的教師專業自覺主要取決于職業教育專業活動的認同、理解、接受。職業院校教師專業除與普通學校共性要求外,還有一定的專業標準——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 自己專門行為模式。“工教結合”作為職業教育教師的基本行為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本質和規律。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成長不能僅僅局限單一的教學成長,必須依賴具體職業工作場景歷練和職業工作實踐體驗,學校和企業都是他們成長的沃土。職業院校的教師只有走出校門,自身學會在行業中生存的高技能本領,才能實現“職業人”培養職業人的目的。職業院校的教師與職業人結合,不僅能積累行業實踐經驗,而且其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也能融入職業人的思維方式和職業意識,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從而自覺的依據市場、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主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此同時,職業院校的教師也會自覺將企業文化引進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在各類教學活動中,通過言傳身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以職業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去主導學習和實訓,從而培養學生職業人的素質和行為規范,樹立起職業角色的成才志向。
我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仍然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一個薄弱環節,特別是教師實踐能力欠缺仍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背景下,教師的專業化是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路徑,廣大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職業院校的教師一旦有了專業自覺,就會認識到提高專業水平的緊迫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把“工教結合”作為自己日常生活方式努力踐行。
(二)構建實習實訓平臺
在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成為促進學生學習與工作結合的重要平臺。從系統論角度和教學相長的規律來說,教師是重要相關者,實訓實習基地不僅要成為學生工學結合的場所,也要變成教師“工教結合”場所;不僅成為工學結合的平臺,而且要成為“工教結合”平臺。因此,要從有利于學生工學結合,工學轉換,還要從有利于教師 “工教結合”,“工”與“教”轉換出發,整體構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成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平臺。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都是基于真實生產環境的,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在于:生產性實訓基地以教學為主,生產性為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教師是“主人”,而在校外實習中教師只能是“客人”。只有當教師成為實訓基地“主人”時,才能實現“教師與師傅”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23] “主人”與“客人”位置并不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情形會發生轉變,職業院校的教師通過努力,在企業也能“反客為主”。
(三)建立制度保障體系
我國學者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為解決職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問題,提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雙師型”教師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促進了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雙師型”教師理論過于強調結果,忽視過程,變成了證書化、概念化、形式化、碎片化、工具化,這一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工教結合”與工學結合對應,具有動態性,強調的是過程,促進的是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可持續發展。“工教結合”這一提法可以有效彌補“雙師型”教師理論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促進“工教結合”相關制度,在制度上為“工教結合”提供保障。
建立“工教結合”制度,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兼職制度。國外發達國家不僅建立兼職教師制度,而且建立相應教師兼職制度,如在澳大利亞,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每周在相關企業兼職工作10小時。我國職業院校往往重視建立校外兼職教師制度,而對教師兼職有一種片面認識,忽視教師兼職制度的建設。正確認識職業院校教師兼職重要意義,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兼職制度,把“工教結合”制度化、常態化,將有利于教師走出校門兼職,深入行業企業,提高實踐能力,積累工作經驗,也有利于教師帶著問題去企業兼職,通過企業兼職帶回項目,開發教學資源。同時,兼職也是教師對自己實踐能力的認可,也是對自己的挑戰。融入行業,成為職業人,職業院校的教師才能真正達到“職業人”培養職業人,“師傅教徒弟”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邢暉.多角度解析“工學結合、半工半讀”[N].中國教育報,2006-11-15(10).
[2]李國志.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及其實踐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0(02).
[3]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25-126.
[4]舒紅躍.技術與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
[5]方鴻志,陳紅兵,陳凡.技術教育概念辨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7(04).
[6]翟海魂.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演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2.
[7][日]細谷俊夫.技術教育概論[C]. 肇永和,王立精,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84:24.
[8]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4.
[10][12][13]盛國榮,陳凡,韓英莉.論技術發展過程的累積效應[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11][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邁向批判哲學[M].許澤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79.
[14]張洪霖.職業學教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41.
[15][德]喬治·凱興斯泰納.凱興斯泰納教育論著選[M].鄭惠卿,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0.
[16]牟艷杰.教師勞動特點及其原因探析[J]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8(02).
[17]俞仲文,韓樹林.高等職業教育的春天[J].求是,2007(18).
[18]賀星岳.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08(20).
[19]李雄杰.高職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規劃與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2).
[20]姜大源.基于職業科學的職業教育學科建設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