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1: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闡述了新時期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并從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關鍵詞: 圖書館 內涵建設 大學生 素質教育 途徑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圖分類號:G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養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1]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及學校的文獻情報信息中心,還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第二場所,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時期對大學生提出的素質要求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往往是決定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新時期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提出了以下素質要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廣博的專業文化知識;較高的科學創新能力;較強的信息組織能力;廣泛的語言交際能力;崇高的愛崗敬業精神;樂于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等等。這些素質的獲得與提高往往和圖書館息息相關。
2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內容
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是相對于圖書館主體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圖書館主體建筑之外的各種設施及配置,如圖書設備、家具設備、電子設備、文獻資源建設、圖書館隊伍建設、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圖書館服務意識等,它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物質基礎和靈魂所在。[2]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就是對上述這些要素進行強化和建設,以使它在高校教學、科研和育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3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文獻、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大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學素養,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一重要功能的發揮,有賴于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加強,和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密切相關。例如:①豐富的館藏資源可為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提供優質精神食糧;②良好的館舍環境可為大學生提供重要的學習場所;③高素質的圖書館員對大學生道德修養,文明習慣的養成產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④合理的規章制度有益于規范大學生的言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等等。
4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途徑
4.1 擴大館藏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精神食糧館藏資源是圖書館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服務讀者的知識載體,也是圖書館借以完成各項任務、發揮多種功能的前提。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大學生提高文化水平、豐富人生閱歷的精神源泉。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館藏資源已從原來單一的紙質文獻轉變為由紙質文獻、電子文獻和網絡資源共同構成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圖書館多樣化的信息資源既豐富了館藏,又拓展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時空。進入書庫,大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還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同時,網絡資源給讀者提供了與外界聯系的機會,開啟了通往世界知識寶庫的大門,讀者盡可吮吸全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4.2 搞好入館教育,上好圖書館素質教育第一課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館教育,是新生了解、認識并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起點,是圖書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一堂課,其目的是給新生熟悉和利用圖書館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盡快掌握圖書館檢索資料的必要知識和技能,激發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并強化有關遵循圖書館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圖書館學習習慣的教育。新生入館教育內容包括圖書館概況、開放時間、館藏布局、館藏書目檢索、電子資源利用、服務流程、規章制度等等。圖書館盡可利用好這個平臺,由業務精,素質好、形象佳、善表達的人員擔任,還可配以有關視頻在大廳巡回播放,為新生盡快認識圖書館、適應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打好基礎。
4.3 做好導讀工作,避免讀者借閱的盲目性導讀又稱閱讀指導,是圖書館一項重要的讀者服務工作。讀者步入圖書館,面對浩瀚的圖書,往往徒生喟嘆,不知怎樣尋找自己所需圖書。圖書館可根據讀者閱讀需要和閱讀能力,通過各種形式引導讀者選擇圖書資料。如在張貼欄定期預告新書,使讀者及時了解館里新進圖書情況;推薦優秀書目;定期在讀者中舉行讀書會、書評會、研討會等,交流讀書經驗,避免讀者閱讀的盲目性,提高閱讀效果。圖書館還可指派有關人士在活動現場講解,解答讀者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館里還可以在大廳設立讀者咨詢導讀臺,幫助讀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圖書。[3]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使讀者可盡快閱讀優秀圖書,早受教益,而且使讀者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同步提高,真正發揮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讀者言行規章制度約束和制約著人們的言行,對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規范作用。圖書館規章制度是圖書館人員管理的基礎,也是圖書館日常管理的依據。圖書館規章制度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針對工作人員,在日常的讀者服務工作中,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二是針對讀者,在平時借閱、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守有關圖書館規章制度,進而養成辦事遵規守章的良好習慣和思維定勢,例如:讀者入庫須知、借書證辦理與管理辦法、讀者借閱圖書規定、關于損壞、遺失書刊及其他違章情況的處理規定、自習室閱覽制度等等。讀者在利用圖書館時,必須遵守相關規章制度,規范自己言行,養成遵規守則習慣,促使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
4.5 發揮館員職能,影響感化讀者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文化知識廣的專業技術隊伍,其中不乏高學歷、高職稱的碩士、博士、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如果他們能全身心致力于讀者服務工作,其學養風范不僅會使大學生心情愉悅,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對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圖書館工作是沒有講臺的課堂,圖書館員是不上講臺的老師,這種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門和職工不可替代的。[4]
4.6 優化借閱環境,營造學習氛圍圖書館靜穆有序的借閱環境,濃郁的學習氛圍,成為大學生良好的學習場所。圖書館在此方面大有可為,如保持閱覽室的整潔、安靜,在閱覽室、書庫、走廊等處懸掛名人名言、名人字畫等等,努力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提高、便于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5]
4.7 強化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讀者是圖書館存在的根本,沒有讀者,圖書館便失去了存在價值。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是圖書館工作永恒的理念,“讀者至上”是圖書館遵循的基本原則。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圖書館員樹立“讀者第一”意識,心系讀者,服務讀者,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
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圖書館功能、效用的發揮。圖書館員要想贏得讀者的尊敬,首先應有較好的服務態度。在館藏資源多樣化的今天,圖書館服務工作由原來傳統單純的坐等讀者上門、簡單的圖書借還服務變為現代復雜的科技咨詢查新、定題跟蹤、網上預約導航等服務。與之相應的是圖書館員也不再是單一文獻資料的保管者,而變為集文獻資料管理、科技咨詢查新、定題跟蹤等服務于一身的信息導航者。圖書館員唯有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日益復雜豐富的服務項目,將過去坐等讀者上門的被動服務狀態轉變為積極為讀者解答各種信息咨詢、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的主動服務狀態,以滿足讀者的知識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終達到讀者綜合素質的提高。
4.8 舉辦文化活動,增長讀者見識為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圖書館可定期邀請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或本校知名教師做相關專題的學術報告,也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組織評選優秀讀者、演講大賽、書評大賽等,與讀者互動,增長讀者見識,以達到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目的。
4.9 開通網絡Blog,實時解答讀者咨詢Blog又稱博客,是在網絡上按照日期排列內容的一種記錄形式,使用這一簡單工具將要書寫的內容成可瀏覽的形式,可以分類整理,從而形成個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個人信息,并與網絡上的人們(網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識,從而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社會關系。[6]
圖書館員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崗位,讓讀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及遇到的疑難問題上傳到Blog頁面上,與讀者進行互動,讀者可隨時提問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詢平時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館員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實時予以解答,最終達到對讀者素質教育的目的。
5結語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國家、社會以及學生家長均對此寄予厚望。作為高校辦學三大支柱之一的圖書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高校圖書館應注重加強內涵建設,在日常讀者服務工作中,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育人意識,多措并舉,強勢推進素質教育,使圖書館成為學校整體素質教育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參考文獻:
[1]白曉燕.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內涵及圖書館在基地建設中的作用[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科技文獻版),1999:43-45.
[2]曹福林.論圖書館內涵建設[J].蘭臺世界,2007,(3):64-65.
[3]郝錦.強化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A].方小容,李明.讀者服務工作拓展與創新[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53-255.
一、簡述目前我國的高校舞蹈教學情況
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除了一些專業的藝術高校,其他高校對于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團活動以及開設選修課的方式來進行。高校也會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選修一門和藝術有關的選修課,但是很多高校在藝術教室方面的設備過于簡陋,所以很少有實際的舞蹈教學,通常都是理論上的教學,這就使得學生基本上沒什么收獲。在我國高校中,對于舞蹈教學方面的投入少,老師的水平也不高,專業的場地也沒有,教學的方式也與時代脫節,因此不能很好地實現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舞蹈能夠很好地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及全面發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關鍵的。
二、簡述高校舞蹈教學對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能夠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門高雅的學問,雖然很難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舞蹈,但是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舞蹈以及學會欣賞舞蹈。舞蹈教學能夠很好的讓學生了解舞蹈的相關知識,學生在知道舞蹈知識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賞舞蹈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舞蹈藝術不僅僅是一項肢體表演,其內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學的藝術和哲學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識之后,能夠很好地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舞蹈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從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文化素養和品德。
(三)通過美學的教育來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高校中,要想進行美學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舞蹈教學,因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觀,能夠更加了解美學的內容。通過舞蹈還能讓學生的形體更加優化,并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在欣賞舞蹈的時候,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內容,身心愉悅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進行高校的舞蹈教學建議
(一)高校要重視舞蹈教學的資金的投入,提升教學隊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進行舞蹈教學的建設,提升舞蹈課程在師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師的專業水平,提高老師的文化知識以及專業的技巧,有了優秀的老師才能保障學生更好地學習舞蹈的知識以及技巧。
(二)高校對于舞蹈教學的形式要進行改革,從而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前很多高校的教學方法與時代存在嚴重脫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比如,老師要想提升課堂的活躍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實現,并且可以在學生之間舉行舞蹈講座及比賽和創作等等,多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摒棄陳舊的舞蹈教學觀念。還有一些高校沒有舞蹈教學這一內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認為舞蹈教學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變高校這一尷尬的現狀就要摒棄陳舊的舞蹈教學觀念,讓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學習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視野。很多高校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基本上不會重視藝術教育的學習,他們認為藝術的學習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就算學好了也不能對將來的工作有任何的幫助,所以不僅教育工作者要重視舞蹈教學,也要提升學生對于舞蹈教學的重視程度,讓他們知道藝術教育的學習在他們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并且和他們自身將來的發展也緊密相連,從而讓他們的藝術素養得到質的提升,在將來的工作以及學習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結束語
舞蹈的作用十分廣泛,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藝術素養方面得到提升,還能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還能將舞蹈作為一項基本的技能。所以對于高校來說,要積極發展舞蹈的教學,通過合理的撥款來建設更加標準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請優秀的舞蹈老師,教學的方法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保持各個高校之間的人才的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同輝.淺談我國高校舞蹈教學的創新模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5):10.
[2]于亞峰.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04):12.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
中華民族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創造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數民族以其燦爛的音樂、舞蹈文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寶貴的文明財富。中國的民族音樂深深扎根于國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對于維系民族情感、凸顯民族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時期,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民族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傳遞民族優秀文明的重要一步。民族音樂教育主要包括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和繼承,也包括新時代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扎根于本土音樂,滲透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當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步入了教育的正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隨著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民族音樂教育教材更加完善,民族音樂教育成果日益喜人。
然而,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仍然存在著問題,制約著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一是民族音樂教育在許多地區的院校依舊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民族音樂教育由于歷史、地區的發展限制,以及近現代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民族音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擠壓,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二是民族音樂教育中的民族特性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和重視。受到近現代音樂文化以及西方音樂文化的雙重“威脅”,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理念受到“崇洋”思想的打壓,很多人片面認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更加推崇西方音樂,而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相對對民族音樂有排斥心理,導致民族音樂教育缺乏富有營養的教學土壤。三是民族音樂教育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脫離民族傳統的情況,失去傳統民族音樂特點,并不真實反映民族文化的音樂、不能滿足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音樂,不能被稱為民族音樂。而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不足等問題更是嚴峻,制約著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要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實效性,不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擴大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提升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師素質、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現代音樂世界和音樂教育面臨著更多新鮮多元的音樂元素,音樂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朝著一個更加多元化、現代化的方向前進,這都要求我們在民族音樂教育要更加注重對于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和創新。
二、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體現。民族音樂體現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現了中國廣闊地域中多民族的獨特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教育必須遵循民族文化傳統,符合民族文化的實際,切實反映民族文化內涵。筆者認為,促進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和創新,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具體措施:
首先,堅持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寶,要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宣揚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提倡民族文化內涵的學習,從深層的文化涵義推進民族音樂教育,拓寬民族音樂教育的廣度,加深民族音樂教育的深度,讓民族音樂教育富有民族文化內涵,能夠切實反映民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歷史,反映民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現實,向世界和人們展示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彩的民族音樂。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體現,它既是民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勞動產物,又是民族人民用以制造音樂、表達情感的重要音樂工具。熱瓦甫就是一種著名的民族音樂樂器。它在新疆地區廣受人民群眾歡迎,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如熱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熱瓦甫是新疆的維吾爾族以及烏孜別克族經常使用的一種彈弦樂器,它主要是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的來講,熱瓦甫的發展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它也見證了新疆的維吾爾族的歷史進程,是人民表達音樂情感的重要工具。據傳說,熱瓦甫出現的歷史很早,最早創制于十四世紀。而且有史料證明了熱瓦甫的歷史。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師史》中就有記載,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間制作熱瓦甫的手藝人很多,熱瓦甫也有所區別,但是熱瓦甫是珍貴的新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縮影,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
其次,民族音樂教育必須增強師資力量,創新引入音樂教育人才機制。我們知道,相對于人們的西方音樂而言,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而缺乏有一定素質的民族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制約了民族音樂教育的進步。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門在引入民族音樂教育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入機制的創新,突破思維定勢,不要局限于教育人才的學歷、文憑和教學資歷等,而是要綜合考核教師的文化素質和音樂素養,對于符合民族音樂教育人才條件,擁有一定素質的民族音樂教師,要積極將他們吸收并引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教師的選擇不能局限于教育者,也可以在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或者是民族的音樂藝人中,盡心探尋、挖掘一些高素質的民族音樂家及民族音樂人才。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在選擇教師的過程中,運用開拓性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拋棄門第之見,大膽啟用優秀的民族音樂教育者。院校也可以開展各項民族音樂教育培訓課程和回憶,提升民族音樂教育者的綜合素質。
最后,完善民族音樂教育教材,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理論支撐。民族音樂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保證民族音樂教育能夠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理論知識支撐。民族音樂教育教材必須結合民族音樂教育的實際需要,在編寫和更新的時候,都必須結合當下的音樂教育現實,及時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既保持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又能夠使得民族音樂教育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民族音樂魅力。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質和大學圖書館的特點
1.1 信息素質的內涵
信息素質是獲取、處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質的主要內涵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倫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識就是主動、積極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識;信息道德,隨著計算機網絡在圖書館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成為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倫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虛假與共享問題,資源共享,并不是可以無償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較高的信息意識情況下,能對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進行確認、篩選、鑒別、整理、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1.2 大學圖書館的特點
大學圖書館是高校教學、科研的服務中心,是對廣大師生進行教育的前沿陣地,是信息素質教育的課堂與試驗地。
圖書館的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延伸,它為社會提供公開、公平和全面的服務。新世紀教育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并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這就要求圖書館能適應時代要求,采取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方式,滿足專業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圖書館員的素質和業務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圖書館員來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是目前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的方向[2]。
2 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2.1 當前大學生信息素質的現狀
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倡多年,但傳統應試性教育依然在延續。主要表現為:大學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質低,學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圖書館去檢索信息;不會使用計算機檢索、處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確評價信息與篩選信息。大學生外語、計算機技能整體水平偏低,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緩。
2.2 培養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意義
信息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實現提高全民族創新能力,逐步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我國新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3]。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生只能被動地作為信息接受者。通過信息教育的開展,學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動獲得相關信息,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方法,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了較高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造能力。學生通過信息教育能及時更新和補充有關專業技能,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捕捉機遇和迎接未來面臨的挑戰。
3 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的課堂――圖書館
3.1 信息素質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這也就對信息時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這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理論[4],它是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為育人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動。終身教育要求尊重學習的主體,提供所有人一生學習的機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個性化自由發展,使教育成為一種生活,使更多的人獲得新知識與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終生化。迅速多變的現代科技和生產,對教書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智力結構,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很多國家把終生教育理論作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國主張“應當把大學看作終生教育機構的基礎機構”[5]。因此,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必須開拓,充分發揮信息情報特長,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與終身教育是辯證統一的。信息社會使知識更新急劇加快,人們不得不置身于不斷學習中,信息教育的動態要求終身教育。通過系統、完整的信息教育,社會成員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終身教育,終身教育的實現途徑又必須借助信息教育。
3.2 實施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質教育具有意識、倫理、道德、技術四個要素[6],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首先,開設合理的信息教育課,加強《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普及教育,通過檢索實踐使學生掌握信息檢索方法、途徑與步驟。其次,培養師資,開發教材。缺乏師資和教材是目前開展信息教育的兩大難題。師資是課程設置的必要前提,授課老師除了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外語、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應用知識及網絡信息、資源檢索等實踐知識。因此培養和引進信息教育人才,編寫相關教材,是推進大學生信息教育的緊迫任務。最后,在校內開辟信息交流活動,訓練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尤其要引導、培養學生熟練利用專業情報機構提供的二、三次文獻檢索服務系統。
3.3 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是圖書館的職能
信息素質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它和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一樣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圖書館作為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應因校制宜、因時制宜、突破陳規、勇于創新,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
圖書館應與電教中心、網絡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聯合,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并實施信息素質教育;圖書館應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研制網上教學課件,改善教學效果,并堅持不懈地對師生進行電子資源檢索方法的培訓;圖書館應積極探索信息素質教育的新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例如:將文檢課的教學從填鴨式向自助式轉變,從面授式向遠程教育轉變,建立便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服務措施,如進行書海導航活動,開展信息角活動,舉辦信息素質教育系列講座;圖書館必須重視電子信息資源建設,學校應加大對圖書館經費投入。相信,圖書館憑借豐富的信息資源,先進設備與技術,優秀的信息人員能夠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1][6]楊麗.2000年以來國內信息素質研究綜述.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6):28-32.
[2] 饒坤英.以大學文明的標高衡量高校圖書館員的素質[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2):72-75.
[3] 陳步苓.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0):27-28.
基金項目:本文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科研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研究”(編號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簡介:張愛仙,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決定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如何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當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努力方向。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專業建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的初步嘗試。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結合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如何融合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
職業是由于人類社會分工而產生的具有特定專業和專門職責、并以所得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勞動。職業素養簡言之,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職業素養高低是衡量職業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是從業者職業生涯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職業素養問題關系到高職大學生能否順利進入職場、未來事業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職業素養的內涵十分重要,但在學界,對職業素養的內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榮(2010)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職場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職業知識、職業行為、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尊嚴等方面的綜合品質。葉菊珍(2010)認為職業素養概括起來就是職業過程中的綜合素質或品質。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郭春燕(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分析上述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解讀,本文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是從業者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平臺
培育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教育的必修課。研究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問題,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著相互融通的內容。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通過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走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職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職業素養教育是指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和職業素質養成規律,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平臺。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
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深化教學改革中,要貫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文化育人”的辦學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實現我院“學生體面就業”目標。
1、調整和豐富教學內容,突出職業素養教育。
根據青年汽車學院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調整和充實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在適應性教學中,強調職業活動中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專業能力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設計大學生活規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過理想和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將堅定的職業理想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結合起來,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在人生價值教育中,要求學生做好人生規劃的設計,樹立高度的事業心和積極的職業態度,在職業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在道德修養教育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指導學生學習和感悟青年汽車集團“治廠方針、干部作風、工作作風、質量方針、技術領先、質量第一、用戶第一”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汽車職業人必備的管理、責任、創新、技術、質量、服務六個職業意識,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進取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并結合專業的特點,提出了汽檢、汽制、汽營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在法律修養教育中,通過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和民法等內容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養成遵守法律法規并用法律法規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意識和習慣。
2、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培育職業意識和能力。
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演講、播放影視資料、小組討論、問題探究式、情境模擬式、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例如:通過案例分析,請學生談談把汽車專業作為自己職業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實現職業理想的設想;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尋找身邊的感動、發現身邊之美的教學活動,然后在課堂上演示PPt,與班里其他同學分享;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愛國歌曲演唱的課堂教學活動;播放愛國主義影視資料,分組開展課堂討論,然后每個組推薦1名同學在大班進行交流發言;開展校園文明與大學生公德狀況調查ppt課件制作比賽,在課堂演示后評比發獎;在感知青年汽車集團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簡要介紹我們汽車學院優秀畢業生和獲得省以上技能大賽獎項的學生事跡,向學生提示和解釋我們汽車學院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實施的專業文化建設項目計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開展“大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并把學生基礎文明表現列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考核中。
高職教育是為學生今后職業活動能力可持續發展奠定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素養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職業素養教育——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葉菊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解厚榮《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質的一般的、本質特征的理性知識,任何概念都必定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因此應抓住不同概念間本質的聯系,進行方法教育。例如速度、密度、壓強等概念的引入都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它們的定義都采用了比值定義法。再如磁感線和光線等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模型法。通過這些概念的講授,對學生進行各種物理方法的教育,使他們體會這些方法的本質并體會其含義。
二、在講授物理規律時,結合規律講授方法
任何一個新規律的發現與總結,也都滲透著方法論思想,因此可結合規律的講授來點明方法。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與闡述包含著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實驗法。“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創立了這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為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講授該定律時,適時恰當地點明理想實驗法,初步簡介該方法的含義和重要意義,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理想實驗法。
三、以物理方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習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許多章節,都可以設計為以物理方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內容,使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組織順序按物理方法進行,則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讓學生領略物理方法的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方法論的教育。例如在學習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以研究物理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控制變量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先引導學生猜想電阻的大小可能跟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等因素有關,再引導他們用實驗驗證猜想。驗證猜想時,又可以以“控制變量法”為“綱要”來組織實驗,先引導學生分析要驗證電阻的大小是否跟材料有關,應控制長度、橫截面積都相同,進而選取適當器材進行實驗,最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類似的,要驗證電阻的大小跟長度是否有關時,應控制材料、橫截面積都相同,要驗證電阻的大小跟橫截面積是否有關,應控制材料、長度都相同。
四、利用物理學史進行方法教育
物理學的發展史本身就是科學方法的發展史。在物理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插入物理學史,可以使學生領略到科學家的思維方法。例如在學完大氣壓強內容后,可向學生簡介托里拆利實驗的過程。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可向學生簡述歷史上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托里拆利實驗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維方法,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離不開理想實驗法。這樣將物理方法教育孕于生動的物理學史中,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開設物理方法教育專題課,使學生較深層次地認識和掌握物理方法
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仁人志士認識到:科學的物理思維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是比物理知識和原理更為重要的知識,它是比金子更為重要的“點金術”。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每個學期都要拿出幾個課時,給學生上好幾堂專門的方法教育課,使他們較全面、較系統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物理科學方法,我在實踐中開設了以下兩種形式的方法教育專題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開設有關物理科學方法一般性知識的專題課。課前廣泛地收集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向學生介紹物理學方法的一般性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科學方法的含義、物理科學方法常見的形式、物理科學方法原理,使學生初步認識了物理科學方法。
2.開設方法總結專題課,使學生對某種特定的方法有較深層次的全面認識。同一物理方法在物理學的各個組成部分中,在許多具體的應用實例,通過剖析該方法在這些實例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較全面地體會該方法的內涵、從而初步掌握該方法,達到初步應用的目的,使學生學習物理有一個質的飛躍。例如教材中,以控制變量法研究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該方法研究了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等。適時地總結這些感性材料,從而使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科學方法“發現”物理規律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某種物理科學方法后,引導學生自主地應用該方法像物理學家研究物理問題那樣去“發現”物理規律,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這種方法。例如: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去“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學生做實驗前,先引導他們分析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等因素有關,再啟發他們用控制變量法做實驗,去“發現”規律,學生在應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既提高了能力,又鞏固了方法,實際上也使教學效果達到了升華。
誠然,對學生進行物理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課任老師也不應奢求能起到立桿見影的效果。教師對物理方法的教育更應注意方法:可在物理概念和規律講授后,自然地提出一個科學方法,先不要嚴格推敲方法的定義,也不要詳細闡述方法的內涵,關鍵在于以后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適時點破、不斷滲透,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另外,輔之以必要的“方法專題課”。
1 “中國夢”內涵簡述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其主要內涵包括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幾個方面。國家富強主要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等問題予以解決,以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增強,最終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和諧則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人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如教育、醫療、養老等,使人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們生活質量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基于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對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培養提升,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2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能否有效開發利用,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中國夢”這一構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深入挖掘。“中國夢”思想中包含著其內涵、意義等多個方面,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都可以運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為思想政治課程學習、教育活動的教育資源。在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夢”認識的同時,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教育方式、載體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
2.2 堅定大學生信仰
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等問題,導致價值觀、道德觀逐漸發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堅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更好地改善現階段大學生缺乏夢想、深陷物質欲望的情況,以科學的思想激發、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觀、人生觀。同時,“中國夢”是一種價值追求。[2]在大學生堅持信仰、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中國夢”會對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鞏固理想,堅定追求目標,從而完善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機。
2.3 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直以來,對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都是我國各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為重要的內容。長期以來,中華兒女為了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奮斗,其中飽含著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以及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訴求。而要想實現“中國夢”,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其中蘊含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2.4 形成集體主義價值觀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出現了多元化形態,學生愈發注重物質方面的滿足,逐漸摒棄了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夢”倡導集眾人之力,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社會,不僅強調實現個人價值,同時也強調實現國家的整體目標,要求個人發展服從國家整體發展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
3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
3.1 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要實踐途徑
思想政治課程是各大高校普遍開展的一門重要教育課程,將其作為“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實踐途徑,能夠有效借助傳統教育課程體制,實現“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應對現有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在教材中增設“中國夢”相關知識內容的專門章節,并將其滲透在整個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使其真正進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論”部分,教師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和意義。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部分,教師則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這一戰略思想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課程中。其次,應對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不利于“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滲透。因而,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運用案例法、討論法、情景創設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教師的課堂自信,提升學生興趣和教育實效性。
3.2 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目前,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巨大,使其思想行為發生了變化。據調查表明,現階段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媒體,占其所有獲取信息途徑比例的70.6%,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能夠為教育教學提供新的教學視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轉變學生的認知,將“中國夢”思想融入其生活、學習中。例如,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高校可以運用校園網站、微博、微信等,向學生宣傳“中國夢”戰略思想,并將相關學習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實現學生隨時隨地對“中國夢”理論的學習。同時,了解本校學生應用各類網絡平臺、即時溝通軟件的頻次,選擇大學生廣泛應用的平臺、軟件,建立校園公眾號,并構建學校自己的交流平臺,鼓勵大學生針對“中國夢”理論進行交流探討,形成良好的輿論氣氛,從而提升“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國夢”社會實踐活動
“河北省高職高專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與發展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為201002。
一、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概括
1、信息素質的定義。
信息素質一詞,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國信息工業協會的會長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當時他對信息素質下的定義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發展到今天,對它最廣泛性的解釋為作為具有信息素質的人,必須具有一種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發現,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能力。信息素質是現在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
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發表的信息素質研究報告指出,具備信息素質的人,是能夠敏銳地察覺信息需求,并能夠進行相應的信息檢索、評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質教育的內容。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受到西方思想侵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很多高校的大學生教育逐步趨于應試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期給予正確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學生的自主思想退化嚴重,這在高校素質教育中是一個盲點,而在信息素質教育方面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有些學生已經認識到創新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參與大學創新活動,具有創新動機。然而在現實中,學生對知識缺少強烈的探索欲望,在學習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膽懷疑等創新思維上惰性還比較強,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擅長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時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動性,更不用說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諸方面。
二、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浪潮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以往傳統圖書館主要收藏以紙張為載體的信息,它的服務必然圍繞著紙張文獻和圖書館館舍而展開。中國圖書館由于受封建時期皇家圖書館、古代藏書的影響,館舍及文獻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圖書館的藏書是以保存為主,形成了“重藏輕用”、“重館輕用”的辦館思想,往往把讀者放在次要位置。圖書館設施的建設也是以更好地保證藏書、管理藏書為重點,可以說傳統的圖書館在服務模式、服務觀念、服務結構、服務組織、服務重點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規律和特點。具有封閉型建設模式的傳統圖書館是公益機構,具有被動型服務方式,服務特點局限在單純型、淺層次文獻。另外圖書館工作人對文獻的加工,主要是對整體文獻的加工和處理,也可稱為“粗加工”,就圖書館整體動作而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化建設是不變的主題。現代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也逐步與信息發展接軌,使傳統圖書館的工作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圖書館信息化的內涵也豐富起來。圖書館信息化,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信息社會的要求,組織、開發和管理圖書館各項信息資源,為用戶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其本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處理、傳輸、應用知識和信息資源,使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更強和收益更多的一個動態過程。具體來說,圖書館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儲數字化、傳輸手段網絡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員素質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傳統圖書館模式影響,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圖書館不能準確的找準自己的定位,僅僅局限于傳統模式下的圖書借閱,在現在全民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不能發揮出圖書館高效閱讀,快速檢索,師生互動等必備的信息要求。學生只會在急需某一種書籍資料時才會去圖書館,而圖書館管理人員感覺只做到傳統圖書館的取借書籍即可滿足學生的要求,從而不能積極參與到圖書館信息建設中來,這種傳統的借閱模式在雙方思想中固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循環怪圈。
三、淺談如何鞏固和提高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從圖書館管理上入手,增強圖書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識。
現在很多高校圖書館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力度很大:先進的智能化儀器設備,完備的圖書文獻和學習資料及學校充足的資金投入等都對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圖書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現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對高校圖書管理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復印技術、錄像照相技術、視聽設備和視聽資料的使用及保護技術等,都將在圖書館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學校圖書管理員必須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對圖書資料進行管理和應用,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數據庫、文獻信息等,經過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圖書資源更豐富更全面,更好地滿足師生的學習需求,為學校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2、建立圖書館與師生間的互動機制,提高圖書館在師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視度。
作為師生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討室、圖書館論壇等便于廣大師生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對當前學校組織的某個課題展開積極的討論,也可以針對當前的科技信息、社會信息進行廣泛交流。
總之,希望師生們在這里能共同探討學習,有效達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及師生與圖書館之間的交流互動。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動平臺,除了探討學習還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吸納一些意見和建議,令圖書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這樣高校圖書館才能在信息化建設中鞏固和提高其地位。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1.前言
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雖然21世紀所需的是“高素質創造性”人才是多樣的,但這些人才必須滿足“知識、能力、素質相統一”的共性要求。顯然,在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文素質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在傳授教人求真的高深專業知識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標新立異,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種人文素養、人文關懷、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專業氣質(劉永琴,2001)。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整體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學英語課程學習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這充分說明了《大學英語課程學習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人文素質的重視。
2.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質教育。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使其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熱愛自然、社會、人類、歷史,道德高尚、意志堅強的人。
人文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最基本的素質。人文素質與科技素質對當代大學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質是一種求真的品質,它解決的是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問題,想要告訴人們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其解決所有問題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種事實判斷;而人文素質追求的是一種善的品質,它主要解決人類對精神世界的認識問題,想要告訴人們的則是“應該是什么?應該怎樣做?”的問題,更多的是關注“對”或“錯”的價值判斷。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即社會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對于科技人才來說,積極的人生態度、明確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以及社會活動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際交往中的寬容精神,與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樣重要。加強人文教育,則是促使學生從科學理性高度超越困擾,提高價值判斷能力,達到這種發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徑。因此,對于每個大學生來說,不論他學的專業是什么,也不管將來從事什么樣的科學技術工作,都應當在哲學、語言、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有較豐富的知識和相應的文化素養,并且與此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確的社會責任感。
3.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一詞,最先出自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專業英語教材名稱的“College English”,是指為非外語專業大學生開設的英語課,原稱公共英語。1986年11月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更名為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之后,公共英語也被相應地改稱為大學英語。后來“大學英語”漸漸地被人們認為是與“專業英語”相對應的非外語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大學英語與中小學英語相比有其獨特的特征:大學英語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學是針對非外語專業本科生而進行的以對話、交流、理解與合作為基礎,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為載體,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的師生之間的語言知識、技能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特殊交往活動。這種特殊交往活動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網絡與非網絡第二課堂教學為延伸,體現師生之間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對接。通過這種交往活動,學生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技能,形成正確的態度、觀念,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溝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而言,包括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技能的訓練、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等,其目標是通過語言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最終把學生的創造潛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教學大綱規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個單詞和進一步要求掌握的單詞。為了檢驗學生對大綱規定的英語單詞、語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委員會還設計和舉辦了四、六級考試。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偏重于與四、六級考試密切相關的知識傳授,而忽視口語、英語人文性等知識的傳授。這樣的結果是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參與意識,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素養的培養與熏陶更是無從談起。此外,從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高過關率”、“高就業率”;從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過四、六考試以獲取好工作的敲門磚。由此,大學英語教學成了大學生改變自身處境、提升個人價值的工具;大學英語教學也就只注重學生實用生存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無視學生人格發展和人文素養的養成的價值觀的追求。顯然,這對大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
4.大學英語教學與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大學生要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通過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換言之,基于培養人文素質而實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學生獲得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從而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人。《大學英語課程學習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兩者都提到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本身具有鮮明的人文性。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而且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因而,語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也體現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養作用。外語教學的教養作用旨在與其他課程一道培養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一個與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語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它涉及目的語國家的歷史、地理、制度、文學、藝術、音樂及生活方式的學習,同時它也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的學習。通過它,不僅能學會語言本身,而且能開闊人生視野,拓展心智空間,豐富社會閱歷,增長見識才干,從而陶冶我們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結語
總之,應把大學英語教學提高到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努力把教育的意識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關注學生們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良好的外語教學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除了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還必須通過教學的手段來關照他們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發展。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過程應當有助于學生養成堅韌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獲得全面的工作能力,從而成為他們生命的擴展、豐富和提升過程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劉永琴.人文素質教育觀是一種深刻的人才觀[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136-138.
[4]羅會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學英語教學與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大理學院學報,2008(11):78-81.
[6]楊連生.人文教育與大學德育[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49-52.
一、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由于高職高專教育發展歷史較短,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現狀與社會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還很不適應,體現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教育觀念落后,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歷史不長,對高職的理性認識還不夠,在社會上鄙薄高職教育的還大有人在,專家的認識還不能變為一般教師的理念。學校對“雙師型”教師要么學歷要求過高,加之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師對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技術素質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制約著自身“雙師型”素質的提高。
2.“雙師”素質教師緊缺,提高動手能力受限
伴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師嚴重不足,“雙師型”教師的缺口則更大。很多職業技術學院只好聘請了一些從事學科教育,甚至低層次學校的、不甚了解高職教育的教師,從而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這些在客觀上造成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沒有保障,各種措施難以真正有效落實。
3.機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高職院校從企事業單位進人渠道并不十分暢通,教師的來源主要還是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即從校門到校門,由于這一先天的不足,這部分教師普遍感到“雙師型”教師的目標要求比較高,達到目標困難也較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不愿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追求目標的原動力,造成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的現實情況。同時,高職教師一旦具有了較高學歷、較高職稱,掌握了工程實踐知識,具備了工程應用能力,就成為較好的企業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對象。由于地區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同,也使得“雙師型”教師在高職教育學校間向發達地區流動,從而造成了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嚴重流失和畸形流動。
二、國外“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借鑒
1.日本:教師須先到企業工作
日本的“雙師型”教師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是指具有技術專業和教育專業雙學士學位的教師。“職業訓練指導員”的培養有4年制的長期課程、6個月的短期課程和在職指導員的進修課程等。4年制的長期課程,通過考試招收高中畢業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指導員,畢業生可獲取有關專業的指導員資格證書。6個月的短期課程,主要是為具有專業技能和經驗者開設的,屬于職后培訓。
2.德國:師資培養“雙元制”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現在有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培訓場所上,學習與工作、學校培訓和企業實踐緊密結合。這也決定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素質結構的雙元性,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核心目標。在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中,教師去企業實習進修是一項重要內容,這樣就能讓教師及時把企業中的最新信息帶到教學中去。
3.丹麥:教師源自專業技術人員
丹麥職教師資培訓采取附加培訓方式,即在專業技能經驗的基礎上,補充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使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合格的職教師資。丹麥教育部要求新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在指定培訓機構進行全日制的脫產學習,課程內容為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課程結束并通過考核后將取得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憑此資格可以上崗執教。
4.美國:師資要求比中小學更高
美國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有嚴格的規定,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的一般要求為:教師應當勝任他們的教學工作,一般應在他們所教范圍取得學士學位,并對所教技術課程有1年以上實際工作經驗,在相關技術領域有1年以上經驗的可以代替學士學位要求。教師要有工業、商業、銷售方面的最新經驗,或者有所講授技術的相關專業實踐經驗,這些經驗要包括一些團體的最新成果,還要有當顧問和單獨判斷與研究的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新任教師必須盡快達到技術性和實踐性能力的要求,成為“雙師型”人才。
三、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現狀分析,通過對國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借鑒,筆者對此談以下三點建議:
1.提高認識,正確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與能力要求
一直以來,我們在“雙師型”教師隊伍方面表現出了不足,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雙師”的標準是什么?以哪一個標準來認定“雙師”?作為“雙師”素質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又是如何?學者們眾說紛紜,使得在實際的操作中很難把握。為此,要想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正確理解它的內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優秀教師參與行業管理
通過校企合作,使教師在合作中獲取企業先進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和新方法,為實現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利用產學合作的契機,直接從生產一線獲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同時,許多工廠、企業里的高級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專業方面的技能,聘請他們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這是彌補專業技術教師緊缺很重要的途徑。另外,學校在培養師資時應當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實踐經驗水平的不同層次有計劃地塑造不同層次的專業教師,使優秀的專業教師有機會成為行業內較有影響的專家型的職業人。
3.政策傾斜,建立健全機制,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國家應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增加培訓基地。作為高職院校則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兩條發展路線,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人手培養培訓教師。引入急需人才、留住優秀人才,控制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嚴重流失和畸形流動。學校還應建立切實有力的激勵措施,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管理體制,包括任職資格、管理條例、考核辦法、職稱評審體系等,既要重視教師第一職稱及教師系列職稱的評定,又要完善第二職稱的評聘,使得一些已具“雙師”素質的教師成為“雙師型”人才。對已經取得相應任職資格證書的教師,要積極聘任,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的激情。
參考文獻:
[1]王薇.關于“雙師型”的若干問題.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2]黃斌.深度解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內涵.教育與職業,2006,(11).
[3]高瑛.世界各國及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與培訓情況簡述.職教通訊,2003,(08).
[4]李建忠.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趨勢及中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對策.外國教育資料,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