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1: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今環境污染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可持續發展都在大跨步日新月異。全國各地的農民物質以及精神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與此同時在也出現了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正在遭受污染的威脅。因此,怎樣治理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恢復那里原有的天藍地綠水清,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農民濫用農業生產資料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然而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民為了快速增產增收,普遍、大量使用了化肥、農藥以及農用薄膜等,過量的化肥、農藥殘留在農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累積,很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著巨大的隱患;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與焚燒,嚴重造成了的土壤污染和空氣污染,從而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如果不加以治理將產生災難性后果。這樣的場面不僅造成農民經濟損失、資源的浪費,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農業生產化過程中,養殖、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動物排泄物、飼料殘留物、植物秸稈等殘留物大量增多,這些殘留物通過水產畜牧的生物鏈循環進入大氣、土壤,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三)農村居民生活垃圾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現在農村生活開始形成集聚效應,而因為原來的分散隨意的生活習慣,生活污水和垃圾隨意放置,造成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缺乏規范的收集站點和排泄渠道,形成許多了露天的垃圾堆和污水溝,嚴重污染土壤、空氣和水體。
(四)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城市污染已經越演越烈,進而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農村。城市大量無法消化的工業廢料、廢水、生活垃圾先是污染河流,進而垃圾占用耕地,使得農村脆弱的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一些企業的有毒廢棄物通過非法渠道全都排往農村,蔓延的各種污染源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廣大農村的生命安全。
二、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從法律角度來看,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制宣傳,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法律意識
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對環境污染的后果理解的不夠深刻。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環境保護的宣傳,倡導科學發展觀,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提升村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環境保護的治理和教育,從而促使他們養成自覺參與環保的行為,把保護環境理解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總而言之就是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
(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使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法制化
由于農村污染源復雜,要堵住源頭,唯一的措施就是加大立法制度建設,從根本上杜絕污染的進一步惡化。比如從基層入手,將農村治理納入法制化程序,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對農村環境保護法各級政府應該承擔什么責任作出相關規定。并盡快制定配套的,違反這項法律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相應處罰措施規章,做到獎懲分明,保障環境保護法落到實處。
(三)嚴格執法,堅決遏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泛濫勢頭
法律法規制定后,下一步就是執行的力度問題。首先要培訓一支有責任心的執法隊伍。第二就是要設立相應的農村執法機構,特別是鄉鎮等基層黨支部要建立專門的環境執法大隊,專人負責。第三要根據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特點和規律,摸索一套行之有效執法方式,堵疏結合,以預防教育為主,以理服人。最后在執法監督的過程中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公信力和執法透明度達到新層次,才能使農村環境執法活動真正走向正規。
三、結語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滲透性、傳播性,一個小小的局部環境的破壞,都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環境問題從而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都會因此受到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著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意義。倘若農村環境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其危害勢必將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影響到每一個人。關注農村、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保護農民環境權益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與否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只有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祖國乃至整個地球。
[參考文獻]
環境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特別是在當今的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錦州市古塔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城市化進程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推動社會進步,創造并使人類享受文明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社會失序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因噎廢食。
1、古塔區污染源及污染物產生、排放的特點分析
1.1區域特征明顯
古塔區轄區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工業源決定古塔區的空氣質量。生活源對古塔區整體水污染物的產排影響超過50%。尤其是古塔區的西北石化工業區所在的石油街道在廢水、廢氣、固廢等污染物的排放中位居首位,其次是敬業街道。從能源結構看,古塔區主要能源是煤炭,造成的大氣污染是典型的煤煙型污染,導致固體廢物中粉煤灰和爐渣產生量偏大。
1.2行業特征明顯
廢水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化學試劑、電容器及其配套設備制造等行業。廢氣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固體廢物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
1.3典型大、中型企業污染集中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錦州石化分公司各項污染物排放量位居首位,錦州節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錦州市供暖管理處、錦州市古塔區房屋管理供暖公司幾家供暖供熱企業直接影響大氣污染物和固體廢物量值。
2、古塔區主要環境問題
2.1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
國家六大“兩高一資”行業(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石油加工及煉焦、建材業)古塔區占3個,導致古塔區能源結構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例偏高。煤煙型空氣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大。
2.2冬季采暖低空污染源直接影響古塔區環境空氣質量
古塔區部分燃煤用于冬季供暖,皆屬低空排放,不利于空氣污染物的高空擴散,影響市區的空氣質量。
2.3石油化工行業產品的廢水排放量高居不下
2.4機制、體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力
由于缺乏問責機制,加之環保部門“人言輕微”,環境監管力量薄弱。“以新帶老”和“上大關小”等環評措施及“三同時”制度不能有效落實,污染物直排企業存在于城區邊緣。
3、古塔區環境對策建議
3.1為實現“爭先創優,增量上位”這一目標,堅持“南商北工”經濟戰略,保持經濟穩步發展
3.2合理控制經濟尤其是“兩高一資”行業發展速度
3.3優化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布局
減少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生產工藝升級和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能耗、重污染的產業結構向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結構轉變。優化產業布局,就要合理選擇區域產業發展方向,依據區域環境容量調整地區產業布局。
3.4實行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管齊下的策略,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改善能源結構,實行清潔生產
積極推動全區開展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核心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的清潔生產水平,減少原材料消耗,提高廢物回收利用率。
3.5增加環保投資,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并提高其有效性
解決資金投入,除了政府補貼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例如,排污收費、環保稅收、環境基金等不僅可以彌補環境投資經費的不足,還能推動企業和市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從而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一、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概述
1.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范疇,因此,要理解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我們首先就必須分析責任保險的相關內容。責任保險產生于19世紀的歐美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是指在被保險人依法應當對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支付賠償金的保險類型。
2.環境責任保險產生的背景。現代大工業所導致污染過程的復雜性、緩慢性與累積性及損害后果的嚴重性對傳統民法中的歸責原則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順應這種趨勢,多數國家謀求建立環境損害賠償的社會化保障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得以產生。
二、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概述
目前,在美國、西歐等工業發達國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已進入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并成為各國通過社會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面對經濟高速增長下日益突顯的環境損害問題,我國卻尚未建立實質意義上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以分散環境風險,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1.保險模式。環境責任保險可分為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任意環境責任保險。目前,西方各國較為典型的保險模式有以下幾種:美國實行強制保險模式;法國及英國等國家實行以任意保險為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才實行強制保險;德國則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模式。
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繁發生,為了盡量減少污染者的負擔,充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許多國家有加強強制環境責任保險的趨勢。如英國在1965年的核裝置法要求安裝者負責最低為500萬英鎊的責任保險,法國也在油污損害賠償方面采用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2.保險責任的適用范圍。環境污染責任風險差異很大,各國對保險范圍也有不同要求。因此,環境責任保險責任范圍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隨著保險市場和立法的逐步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早的環境改造保險中,基本責任包括人身傷害或死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損失以及清理的救護費用等;1988年之后,承保范圍包括被保險人漸發、突發、意外的污染事故和第三者責任及其清理費用等;1989年,美國保險服務業在其綜合普通責任保險單中加貼“有限污染責任擴展批單”,將污染責任擴展到被保險人的工作場所或操作過程之中,同時還允許公眾對于加貼內容單獨保險。
3.賠償范圍。在環境責任保險中,被保險人的狀況千差萬別,保險人要對每一承保標的進行實地調查和評估,單獨確定保險費率以降低風險。同時,保險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總會設定一定的保險金額,以限定自己的最高賠償責任。如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即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和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都是以約定的限額為基礎來承擔賠償責任的。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現狀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因其所具有的高度科技性、復雜性、損害程度深刻性以及范圍的廣闊性特點,已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危險。從舊公害到新公害,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失為分散環境風險、更好的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的一條路徑。
我國政府近年來對環境責任保險頗為重視。在《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即提出“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立法強制等方式,發展安全生產責任、建筑工程責任、產品責任、公眾責任、執業責任、董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等保險業務。”保監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十一五”期間,初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到2015年,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相對完善。
但是從目前的實際運營看,幾個保險公司的環境責任保險銷售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原因是付率過低而保險費率過,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國的環保法規不健全,缺少環境危害賠償方面的法律規定,且執法不嚴。
四、國外立法對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啟示
1.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論是采取強制保險還是任意保險,都必須具有其一定的基礎才可以運作良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的經濟實力不足以要求所有企業都強制投保環境責任險,另一方面,我國的環境責任強制保險發展比較晚,許多制度都還沒有健全。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強制所有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都投保,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模式在我國最具可行性。一方面,在產生環境污染和危害最嚴重的行業實行強制責任保險,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礦、水泥、造紙、皮革、火力發電、煤氣、核燃料生產和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另一方面,對其他污染較輕的行業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通過積極引導,促使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因為這類企業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污染事故,即使發生污染事故,考慮到程度較輕,企業也可以自己負擔。
2.環境責任保險應當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在環境侵權損害賠償領域,一直堅持全部索賠與限制賠償相結合的原則。環境侵害往往損失巨大,無限額的賠償很可能導致企業一次賠償就告破產,不利于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環境賠償基金是一種建立在保險之上的救濟方式。
我國在構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時,可將環境責任保險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產生侵權損失,首先由基金撥款賠付,不足部分在由保險人承擔。通過這種方式,既可減輕了保險人的保險負擔,又給保險賠償提供了兩條有力的途徑。
什么是環境?環境是指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等。而環境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問題,這一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由于特殊的國情,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不僅僅是社會發展某一環節問題,而是關系全局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而在市場日益成熟,法制建設逐步推進的今天,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進程的軌道,以法治為主的綜合治理,應該說是當前環境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案。本人試就我國的環境問題及環境法治作一下探討。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問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不同的時期其環境問題也不相同,依據歷史時期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環境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的環境問題,這主要是指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即由于過分開墾荒地,濫伐林木、過度放牧,掠奪捕撈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資源日益減少,旱澇災害頻繁等等。另一種就是意義上的環境問題,它是指在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工農業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資源的破壞加劇外,也引起了“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和農藥污染等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其污染的廣度深度已大大超過了從前所引發的大量的“環境公害”事件(也稱環境公眾受害,指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性危害,包括環境破壞)。
(二)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
當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發展到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人類所面臨的新的全球性和廣域性環境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全球性廣域性的環境污染;二是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三是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現代環境問題引起全球性的環境危急,最為嚴重的問題包括: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等。199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2100萬噸,是世界上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一些大城市兒童大約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大氣環境的嚴峻狀況。2003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狂潮讓全世界30余個國家和地區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喪生。這次突發性公共環境污染事故與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受大規模破壞有著密切聯系。
2、我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環境問題在我國如此的嚴重,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經濟、人文社會等因素,而且我們國家的具體國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將分別進行一下具體的闡述。
(1)經濟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環境方面同樣適用。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階段正是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時期,因而我國在這一時期承受的生態環境壓力會更為沉重。
第一,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惡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這種解放刺激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對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和各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也會隨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國民經濟尚處在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轉型時期,人們只關注于經濟增長的數字,卻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我國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呈幾何級數增長。
第二,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市場經濟發展所追求的是高額利潤,是相對少數人的利益,而環境保護則是多數人的利益,二者是對立狀態,法律對這種顯性沖突的社會關系,比較容易做出規范。而我國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經濟利益的主體和環境利益的主體具有統一性。但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惡化尤為明顯,一些鄉鎮的農民為“脫貧致富”,寧肯容忍環境污染對國家、所在集體和本人的損害。對此,國家不得不采取強制措施關閉“十五小”企業。但在一定意義上,政府既是沖突調解者,又常成為沖突的一方(地方利益),違法陣營龐大,法律執行的難度極大。
(2)環境問題最明顯的是人文社會的原因,我國的環境問題,從現行的角度看,這方面的因素影響更為巨大。
第一,我國人口眾多,環境的資源壓力大,環境問題與人口有著密切的互為因果的聯系。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人口增長應有一個適當比例,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是當展面臨的重大挑戰,龐大的人口數量極快的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可以這樣說,我國的人口問題是短時期內很難扭轉的最大社會問題之一,這是用不著忌諱的。人口問題導致了我國資源的絕對短缺,因而往往出現了對資源的無節制開發的現象,這種現象伴隨著驚人的浪費,給我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斷增長造成了另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城市化問題,現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過快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國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毀壞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給城市化還帶來了一系列其他問題:擁擠、住房緊張、污水處理不當、供水不足、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損害等。人口城市化的過快發展使生態受到破壞,使環境不斷惡化。
第三,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
“所謂環保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對于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據調查,國民對于環境狀況的判斷大多是態度中庸,無敏感性,對許多根本性的環境問題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公眾不愿意主動地去獲取環境知識。2000年“世界環境日”前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部聯合進行的對全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果是,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知識水平還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道德較弱,我國公眾環境意識中具有很強的依賴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對于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這些大量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我國國民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普遍較低。一個國家的國民環保意識如此,可以想象這個國家的環境問題是怎樣的一個狀況了。
第四,環境問題與貧困等其它的社會問題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環境問題在當今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一點,富國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與污染物相關的環境污染,而窮國環境問題主要是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環境破壞,前者比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復,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復則要困難的多。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有類似情況,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環境問題主要以環境污染為主,如今經過不斷地治理正在不斷有所緩解;而西部相對貧困地區,環境破壞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十分嚴重,且日益呈現出環境問題與貧困同步深化,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二、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幾點思考
環境法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包含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對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作以下幾點探討即對我國環境問題作幾點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觀念的轉型與立法實踐的加強、執法與司法的改進、法律監督的強化、公民環保意識與守法觀念的加強、對環境構成物的物權歸屬思考。
1.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由于工業“三廢”污染、農用化肥和農藥的污染以及廢棄塑料和農用地膜的污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劇,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農村則有8000萬人和6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土壤污染嚴重,耕地面積銳減,近10年來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森林覆蓋面積下降,草場退化,每年減少森林面積達2500萬畝;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因此,加大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加快應用高新技術,如現代生物技術來控制環境污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已成為環保工的工作重點。
2.現代生物技術與環境保護
現代生物技術是以DNA分子技術為基礎,包括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術的總稱。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在農作物改良、醫藥研究、食品工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隨著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在治理污染、環境生物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物技術作為一種高新技術,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國和民間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發展十分迅猛。與傳統方法比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許多優點。
生物技術處理垃圾廢棄物是降解破壞污染物的分子結構,降解的產物以及副產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減輕到最小程度,這樣既做到一勞永逸,不留下長期污染問題,同時也對垃圾廢棄物進行了資源化利用。利用發酵工程技術處理污染物質,最終轉化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的穩定物質,如二氧化碳、水、氮氣和甲烷氣體等,經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轉移而造成重復污染,因此生物技術是一種既安全又徹底消除污染的手段。生物技術是以酶促反應為基礎的生物化學過程,而作為生物催化劑的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其反應過程是在常溫常壓和接近中性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大多數生物治理技術可以就地實施,而且不影響其他作業的正常進行,與經常需要高溫高壓的化工過程比較,反應條件大大簡化,具有設備簡單、成本低廉、效果好、過程穩定、操作簡便等優點。
所以,當今生物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工業清潔生產、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毒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等各個方面。
3.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3.1污水的生物凈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質的成分十分復雜,包括各種酚類、氰化物、重金屬、有機磷、有機汞、有機酸、醛、醇及蛋白質等等。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從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質轉化為有益的無毒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當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處理污水就是生物凈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是酶工程技術。固定化酶又稱水不溶性酶,是通過物理吸附法或化學鍵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態的不溶性載體相結合,將酶變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細胞是一個天然的固定化酶反應器,用制備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將微生物細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應的固定化細胞。運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可以高效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無機金屬毒物等,此方面國內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國將能降解對硫磷等9種農藥的酶,以共介結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處理對硫磷廢水,去除率達95%以上。
3.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重金屬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作用,削減、凈化土壤中重金屬或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其原理是:通過生物作用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化學形態,使重金屬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環境中的移動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過生物吸收、代謝達到對重金屬的削減、凈化與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過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激發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態結構,這將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風蝕、水蝕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3.3白色污染的消除
廢棄塑料和農用地膜經久不化解,估計是形成環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據估計我國土壤、溝河中塑料垃圾有百萬噸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殘存會引起農作物減產,若再連續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幾年后不少耕地將顆粒無收,可見數量巨大的塑料垃圾嚴重影響著生態和環境,研究和開發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一方面可以廣泛地分離篩選能夠降解塑料和農膜的優勢微生物、構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離克隆降解基因并將該基因導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兩者同時發揮各自的作用,將塑料和農膜迅速降解。同時,還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發、生產和應用。
3.4化學農藥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化學殺蟲劑約80%會殘留在土壤中,非凡是氯代烴類農藥是最難分解的,經生態系統造成滯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辦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農藥已成為消除農藥對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能降解農藥的微生物,有的是通過礦化作用將農藥逐漸分解成終產物CO2和H2O,這種降解途徑徹底,一般不會帶來副作用;有的是通過共代謝作用,將農藥轉化為可代謝的中間產物,從而從環境中消除殘留農藥,這種途徑的降解結果比較復雜,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為了避免負面效應,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對已知有降解農藥作用的微生物進行改造,改變其生化反應途徑,以希望獲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徹底消除化學農藥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廣生物農藥。
所謂生物農藥是指由生物體產生的具有防止病蟲害和除雜草等功能的一大類物質總稱,它們多是生物體的代謝產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殺蟲劑、農用抗生素制劑和微生物除草劑等。人們正在研究將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編碼神經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桿狀病毒中以增強桿狀病毒的毒性;將能干擾害蟲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編碼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桿狀病毒基因組中,形成重組桿狀病毒并使其表達出相關激素,以破壞害蟲的激素平衡,干擾其正常的代謝和發育從而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X7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20902
1引言
煤炭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能源,廣泛運用于各行業的生產實踐中,在給各行業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很大環境污染問題。但要取代煤炭這一主要能源還需要一段時期的努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污染逐漸顯現,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環境保護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黨的十報告中也提到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保護環境優化社會經濟發展。
盤江礦區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建設初期環境保護配套設施薄弱,雖然近年來通過不斷完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以及企業的不斷轉型升級,作為煤炭采掘、洗選加工的源頭企業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2當今煤炭企業環保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
煤炭企業作為煤炭采掘、洗選加工的源頭,在采掘、洗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污水。近幾年來,在國家各級環保部門及行業標準要求下,在地方政府的正確引導下,煤炭企業對環保工作日益重視,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造升級,完善工藝設備,提高管理能力,加大內部處罰力度,洗選業實現了洗水閉路循環,礦井水百分之百處理,污染物達標排放,環保工作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諸多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
首先煤炭企業各級領導及職工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還不夠,仍處于被動的狀態下開展工作。煤炭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安全風險大的行業,面臨生產任務重,人員緊張,安全壓力大的情況。尤其在近年來,煤炭市場疲軟,價格下滑較大,利潤空間較低,甚至出現虧損,煤炭企業經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重安全、重效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噪音、大氣、水等環境污染問題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而是被動地應付檢查和整改。
其次地方環保部門和企業之間、企業內部環境管理部門和被監管部門之間矛盾仍然突出。企業對地方環保部門的檢查、執法及內部監管還存在抵觸情緒,使環保工作的開展困難加大。
最后企業內部環保機構設置不完善,專業管理人員不足;有些企業設置有專門的環保管理部門,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有些企業是其他部門代管,有些企業甚至沒有,管理混亂。如果不解決以上問題,企業的發展將受到環境的約束,無法向前發展。
3新形勢下煤炭企業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的措施在新形勢下,企業要發展,將面臨很多困難,如果環保問題搞不好,將制約企業的發展。因此要解決煤炭生產過程中帶來的諸多環保問題,企業必須更加重視環保工作。要做好環保工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
(1)企業各級領導必須提高對環保工作的認識,變被動為主動。要正確處理好安全、環保、生產之間的關系,要把環保工作等同安全生產工作來抓,要有向環保要生產、向環保要效益的理念。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主動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及設備設施,提高系統的處理能力,使企業的污染物達標排放;主動開展工作,積極解決生產過程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化解矛盾。
(2)加強與地方環保部門和內部管理部門的溝通交流,化解地企矛盾。企業的環保工作要在地方環保部門的引導下去開展,這樣才能使企業在處理一些環保問題時少走彎路。作為一個企業來說,突發的環保事故是不可避免的,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和環保部門進行溝通,尋求他們在技術上、管理上的支持和幫助,使得環保問題及時得到解決,避免造成更大的環保事故。往往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企業不敢正確去面對,遇到環保問題時,隱瞞不報,害怕匯報后被環保執法部門處罰,能躲則躲、能瞞則瞞,存在僥幸心理,往往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環保問題,造成更大的環保污染事故的發生。企業內部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監管部門下基層檢查工作,被監管部門抵觸情緒很大,思想觀念落后。
因此要做好環保工作,溝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政令暢通,才能減少工作上的誤會,消除抵觸情緒,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3)完善企業環保機構設置,加強人員的培養。有先進的工藝設備,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暢通的溝通渠道,但沒有合理的組織機構和一支專業的管理隊伍也是不行的。企業設置專門的環保管理部門是很有必要的,可實現地方環保和企業內部雙重監管,增大環保安全系數。同時,大多數煤炭企業有了組織機構,但缺少環保專業的專職管理人員,環保專業人員匱乏,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企業內部加強人員培養。
(4)加強現場監管力度,提高職工操作水平。環保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于現場監管、操作不到位造成的。監管的主要內容是現場制度的建設、操作人員的規范操作以及職工的文明習慣行為等。煤炭企業工藝系統復雜,污染點多面廣,涉及到水、聲、氣等多個環境問題,一個環節做不到位,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職工操作的小小失誤就可能造成礦井水、噪音、尾氣排放指標超標,因此只有把好現場關,加強現場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環境事故的發生。
(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職工環保意識。利用各種手段,在企業內部宣傳環保法律、法規,讓環保理念在企業每一名職工心中扎根,讓每一名職工知道環保工作不是環保部門的事,而是每一名職工自己的事,深刻認識環保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4結語
環保是發展問題,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當前,是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解決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加強環保工作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煤炭生產的源頭企業,在當今煤炭市場下行嚴重,經營效益差,環保問題凸顯的社會背景下,應該肩負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調查、環境、污染、治理
一、馬壩鎮的基本概況
曲江區馬壩鎮位于韶關市區南部,是曲江區政府所在地及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省級中心鎮,距韶關市中心區15公里。轄16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總面積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萬人。境內地勢由東向西南傾斜,屬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韶關南站進出口設在鎮內)、g106線和北江縱貫南北。自然資源豐富,煤、鐵、鎢、鋅等儲量大,水資源豐富,有林地13.4萬畝。風景名勝有被稱為“南宗祖庭”的南華禪寺、史前古人類“馬壩人”遺址、“石峽文化”遺址。鎮內有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第十六冶金建設公司、廣東省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嶺南鉛鋅集團韶關冶煉廠馬壩分廠、曲江區五聯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中省及民營大型企業。
二、調查過程及結果
此次調查活動我們采取了多種方式,多方面收集資料和數據,盡量獲得第一手資料,里求真實和準確的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我們到圖書館查閱了很多相關報刊資料,以便更好的了解馬壩概況,歷史改革,發展規劃。并到市環境保護局索取了有關環境監測數據,在城區實地選點觀察并采取水樣,到幾家企業調查了排污及治理情況,走訪了城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及對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現狀并作出準確評價是很困難的,限于我們自身的能力,我們只能以主觀估測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馬壩的環境現狀、影響、趨勢作出一些粗淺的評價。
1、實地觀察過程及結果
本次城區實地調查,我們選取了韶鋼工業區、韶關冶煉廠、十六冶金建設公司、“一河兩岸”、新市場、中華路、桃園西、農民街等幾個觀察地點,對其進行了大氣和水污染狀況調查。觀察表明:馬壩大氣狀況尚屬良好,靠韶冶一帶空氣帶少許刺激氣味;晴天時能見度不高,個別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如“一河兩岸”的河水渾濁,散發出臭味,水質變黑,水樣ph值測定表明為酸性水,氨氫含量嚴重超標。據調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體本身造成的。
2、企業調查結果
在調查冶煉廠和鋼鐵廠時,發現這些企業內部都有一定的污染治理設施,排出的廢水水質都較好,能達到排放要求,有的企業還能夠將水處理后循環使用。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企業在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解決環境問題以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目前這種環境狀況光靠環保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保護環境也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沒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三、建議:
如今十分發達的地球,雖然環境情況看起來十分樂觀,但是卻有十分重大的隱患,這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胡亂排放有害液體。當今社會,環保已成為一個時尚的話題,面對著我們傷痕累累的家園,不得不讓我們感到危機重重。
我們的家鄉整天被臭氣包圍,而且這臭氣還是有毒氣體。為此,我向有關部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有條件地克制住化工廠的污染,給化工廠一定的排放指標,不要隨意排放污水、廢氣和廢渣。
一些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得讓它停業整頓。
污水一定要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
不要把生活垃圾隨意亂扔,應該要分類處理。
增加植樹造林,因為樹木可以吸收一些有毒氣體。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serious, therefore the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focus,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se by people increasingly close attention, this paper in our country's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monitoring
中圖分類號:X1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國家,為了對水資源實施有效的管理,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水資源,需要及時掌握水污染現狀,以改善我國的水污染嚴重的現狀,有效控制污染。
一、我國水環境監測現狀
1、 水環境污染的特點
水環境污染本質是有毒化學品污染,表現在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污染呈時間和空間的特點。
2、 水環境監測現狀及環境管理對環境監測的新要求
(1)、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
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主要是理化相結合的監測方法,水環境監測技術由最初的分光光度法測定到之后的高靈敏度的分析儀器和科學的分析方法的運用。
(2)、非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
生物監測技術是利用水生物對水體有害物質的敏感性,通過對不同水生物在不同水質環境條件下相應的活動變化狀況測定和分析,得出生態系統已經發生變化或已經產生影響而沒有顯示出不良效應的信息。
遙感監測技術主要對大范圍的水域進行監測,水體及其污染物質的光譜特性是其進行水環境監測與評價的依據。
水質自動監測技術主要是建立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水環境狀況,及時發現污染事件,隨時做出水質狀況報告,并建立水質監測模式,做到水質監測的預報。
(3)、環境管理(預警)對環境監測的新要求
采用傳統監測和非傳統監測技術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和科學分析方法,建設完整的信息化數據,完善模型分析,及時、科學的讓信息化服務環境,是環境預警對環境監測新的要求
二、我國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1、 缺乏科學統籌管理
以地表水監測為例,在流域水環境監測種存在行政界限斷面問題;網絡管理按行政隸屬關系運作,條塊管理現象嚴重,監測方案不統一,導致區域間環境監測數據差異。這種分工不明確也就導致了監測路線的混亂,部門之間缺乏合作,導致資源利用沒有充分優化。
2、 有機污染與無機污染監測力度不協調
我國城市河流及各大水系均以有機污染物污染為主,所以環境部門對水中有機物監測的研究的投入巨大。對我國水質監測指標中無機物污染的項目研究綜合投入較低,二者監測力度不協調不協調。不利于我們掌握水環境的污染情況和得出準確數據,達不到有效監測和控制的目的。
3、 缺乏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
我國水環境監測領域還未達到一個項目一個標準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分析方法適用性低,對于98項受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污水排放標準控制的污染物存在不匹配的情況。另外,水質分析方法缺乏體系化和系列化,使得已頒布的標準較為尷尬。
4、 缺乏科學有效得調研
缺乏科學有效的調研和行動力,對以往的經驗過于依賴,制定的水質監測項目與水環境狀況匹配度較低,其一,水環境監測項目缺乏針對性,出現對某些污染度較輕的項目進行反復地、重復監測的問題;其二,水環境監測項目具有片面性,僅僅著眼于水體本身,對浮游生物,底泥的監測不到位。
5、 不能滿足環境預警的要求
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是對水質自動監控、信息集成與傳輸、衛星遙感、氣象與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種技術綜合運用,這就需要科學統籌和高效運作管理模式。而我國在水環境監測方面的管理缺乏統籌,分工混亂和多家管水的局面,嚴重阻礙了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
三、解決水環境監測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 加大水環境監測力度
為了使監測結果更加如實的反映水質狀況,更加科學化,應當加大水環境監測的研究力度,將長期未檢測出活在標準值一下的項目刪減掉,增加有無機物污染監測項目,爭取有機物單項水質控制指標代替綜合控制指標和無機物化驗數據更加精確。
2、 加大監測儀器的研發
引進國外技術和先進的經驗,結合我國水污染實際情況,加大對現場監測、自動監測和在線監測類儀器的研發,實現水環境監測儀器的本土化。擯棄盲目引進國外先進儀器的錯誤理念,避免造成國內水環境污染和國外儀器的不匹配,致使監測結果不真實。對于現有的設備,例如采樣器進行測試篩選,并進行有效推廣。
3、 建立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要與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相適應,參照西方先進國家的分析法,針對我國飲用水源、地表水及廢水等建立相應系列的標準分析法,在應急監測中對污染事故可以能及時判斷與分析,完善實驗室內和整個水環境監測程序的質量控制和保證。
4、 建立有效的生態監測和監督機制
監督執法需建立一個快速反應隊伍進行具體實施,運用遙感技術進行水環境監測,努力做好水環境監測工作,切實改善水環境、合理利用水資源,確保安全用水。生態監測機制可以彌補理化監測的不足,具體表現在生物監測領域:其一,監測靈敏度搞和功能多;其二,具有連續監測功能,可以綜合反應環境質量狀況。
5、 預警建模及相關數據庫的建設
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是對水質自動監控、信息集成與傳輸、衛星遙感、氣象與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種技術綜合運用。建立地表監測和高空監測預警機制,即水質自動監控和基于衛星遙感的GIS技術,對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和監測數據的采集、傳輸和儲存。在預警體系中運用BP神經網絡水質預測模型、地表水COD灰色預測模型和WAPSP5模型等水質監測方法,建立快速高效的水環境應急機制。
四、結語
目前,還有許多問題存在于我國水環境監測中,比較突出的是不夠重視和落后的監測技術。做好常規水環境監測,穩步推進水環境監測的現代化,階段性的實現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對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進行引進和借鑒,并將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與水環境監測結合起來,提高我國水環境監測工作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李斌.淺談水環境監測的一般過程[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02)
[2] 劉穎,劉丹.中國流域水環境監測現狀分析[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8(03)
環境問題一直是社會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和威脅。在經濟大發展的今時今日,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也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人們對環境的要求、環保的意識以及自身環境權益的維護意識都日漸提高和加強。
社區環境污染問題也逐漸進入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范圍。社區作為一個既是中觀又是微觀的層面,對于環保的意義非凡,它可以作為一個全社會環保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又可以作為一片試驗田。同時,將環保事業著眼著力于社區環保對社區本身也具有重要意義。社區環保必然需要政府的協調、市場的調控及社區內公眾的全民參與,也就是說社區環保是將幾者關系有力協調的良好契機,也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切口,特別是相關硬件設施及人文環境的建設。
對于社區環保,我們的態度是治標治本,我們的思路是從環境污染的預防治理到社區環境建設,我們的落腳點在于“建設”,怎樣創新社區管理以最終創新及完善社區建設,包括社區環境的規劃、管理、監督和執法,包括自治組織、基金會的創立等等。
一、社區環保的現狀及其弊端
(一)現有社區污染治理主要方式
從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治理方式是最為傳統的方式,但以市民環境維權為主要目的其他治理途徑也同時存在,構成了目前社區污染治理的總體結構,概括如下:
1. 行政治理方式。目前各類環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都為行政環境執法提供了制度標準。由于單個社區的微觀環境污染對整個城市區域的環境質量影響有限,影響范圍較小,因此難以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而主動采取治理行動,以至于一貫被動地采取措施,政府被“趕著”治理社區環境。比如說環境,就是市民通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就當今社會大部分市民的環境意識而言,只要這些污染不危害到個人利益,甚至說不嚴重危害到個人利益,市民們是很少會選擇“向上反映”的。
2. 直接交涉途徑。指污染受害居民直接同污染者進行交涉,要求停止污染行為和進行賠償的單方面維權行為。這一過程實際上是雙方直接博弈的過程,博弈者的個人因素對博弈的結果有直接的影響,一般而言,由于污染受害居民相對處于劣勢地位,且受到個人知識水平、信息獲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說較為有限。
3. 司法訴訟方式。指污染受害居民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侵權和進行賠償的方式。由于訴訟途徑一般需要當事人較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加之目前社區污染方面環保法律法規及環境標準的不盡完善,以及客觀污染取證方面的困難,訴訟成本較高。
4. 第三方調解方式。指通過第三方出面主持,以自愿為原則,通過說服教育等方法,促使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達成協議,消除污染、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目前污染糾紛調解的第三方主體主要為司法部門或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實踐中,調解方式多發生在居民之間的污染糾紛上,以自愿為原則,在調解過程和調解協議缺乏相應制度保障的情況下,治理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行政治理、直接交涉、司法訴訟、第三方調解方式構成了目前社區污染治理方式的總體框架。從社區層面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行政管理和執法為主,由行政系統推動執行的政府包辦模式仍然在現有社區污染治理體系中占了絕對主導,市民對環境污染矛盾解決主體的認知存在著明顯的“政府依賴性”。
(二)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環保的必要性
目前蘇州的環保工作也是以行政治理為主,主要依賴政府。同時,政府對環境的保護主要側重于從整個城市出發,針對社區層面來開展環保工作的意識較薄弱,工作較欠缺。社區是社會的細胞,那么社區層面的環保對于社會的環保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各個擊破”的意義。
面臨以上現狀,首先需要提高對于社區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需要建立一個社區環保的體系,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體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來代替政府所唱的“獨角戲”。因此,社會工作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工作這樣一個做“人的工作”的職業,有利于聯絡各方資源,將社區環保的“資源網絡”構建起來,協調各方關系,以形成一個居民、政府、企業以及第三部門共同參與的多元環保體系,搭建一個匯聚“生旦凈末丑”的戲臺。
二、社區環保的社會工作介入
本文研究的社會工作要介入的社區環保的領域主要限定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及社區居民環境權益的維護問題。
社工及社工組織的介入主要表現在協調個體(居民)、政府、企業、組織(NGO)這些環保相關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建立多中心治理和管理模式,上下協同,多元互動。具體說來,這些行為主體都需要增強意識、明確定位、強化責任、提高能力,但又各有所側重。
(一)居民層面:增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
美國著名生態作家蕾切爾?卡爾森撰寫的《寂靜的春天》被稱為美國生態小說的代表力作,其環保思想和生態文明意識對當時美國乃至全球產生了重大影響,極大激發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與環境危機。筆者擬就該部小說環保意識形成的原因、表現等方面做一探究,在此基礎上挖掘其長久的現實意義。
一、《寂靜的春天》環保意識形成的原因
《寂靜的春天》環保意識絕不是無中生有,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經歷、當時時代的環境,具體如下:
1、從小受到其母親熱然自然的影響,作者蕾切爾?卡爾森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生的由衷之情,奠定了其創作小說情感基調與基礎。面對當時美國20世紀初期工業經濟發展帶來對環境與自然的巨大破壞,作為深愛大自然與環境的有良知和責任心的作者,自覺將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思想作為自己寫作小說的任務之一。
2、當時美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類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蕾切爾?卡爾森寫作《寂靜的春天》提供了非常多的現實題材和時代大環境。美國20世紀初期,農業上大量使用藥瓶與化肥導致空氣、水與土壤的污染,工業上汽車的大量出現導致空氣進一步遭到污染與破壞,生活和工業上的排放物污染大量的河道與湖泊導致魚類生存受到極大威脅以及人類用水的污染;軍事武器發展,比如核武器的實驗爆炸對全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所有這些均為作者蕾切爾?卡爾森寫作提供了現實版的活生生的素材。
3、當時美國思想界中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出現為蕾切爾?卡爾森《寂靜的春天》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撐。20世紀美國由于其發展中出現的諸多環境污染問題,引發很多思想家的憂慮與思考,紛紛提出生態環保的思想,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利奧波德提出的大地倫理學、羅爾斯頓提出的荒野哲學和奈斯的深層生態學等等,這些形成了當時的生態整體主義觀,主張將倫理道德拓展到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要求和諧相處,反對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思想與做法。這些生態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蕾切爾?卡爾森,成為其思想中的一部分,促使作者將生態問題作為其創作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寂靜的春天》環保意識的體現
《寂靜的春天》展現出的環保意識,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態文明意識與低碳觀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而來諸多生態主義的觀念。
首先是一再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作者以一個小鎮為例子,小鎮污染前是綠樹蔥蔥、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污染后導致人與動物疾病叢生,醫生束手無策,指出這種慘劇出現的根源在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干預與介入,表達了作者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互依存關系的思想。為此,作者在小說《寂靜的春天》中反復闡述了人與自然的互相依賴與互相制約關系,在15章中提出了今天都還非常為我們稱道的觀念――人與自然同處于一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同時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就向人類提出了愛護大自然和尊重大自然的勸誡。
其次,一再批判人類過分干預自然的做法。關于這一點,作者蕾切爾?卡爾森主要通過描寫化肥與農藥等給環境造成各種污染現象,表達了作者對這種過分開發自然行為后果極其憂慮與批判。在小說中,作者指出人類控制自然的做法不可取,因為這種極力控制自然的做法最終導致人類自身受到傷害。
最后,作者一再主張人類非中心主義的做法和思想。作者在小說中指出人類中心主義[1]是一種狹隘的、短見自然觀念,人類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珍惜其他生命,重視人類以外的自然界所有成份的作用。
2、再現了當時美國現實中的環境污染現狀與分析現實環境污染的原因。在小說的第十四章,作者展現了人類環境的污染帶來各種困惑與疾病,通過大量的事實描述,揭示了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禍根就是各種農藥的使用,同時指出使用農藥將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后果最后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
3、提出了美國政府和人類應該采取措施積極保護環境。作者蕾切爾?卡爾森在《寂靜的春天》中除了分析美國當時環境污染的現狀和原因外,還提出了諸多解決這種污染的辦法[2]。一是人類務必要拋棄自我中心主義的指導思想,樹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系統觀念。二是在發展模式上,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用科學的手段,而不是單純采用技術的手段推動人類發展,所謂科學的發展就是在尊重與愛護大自然的基礎上來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生態發展的理念。
三、《寂靜的春天》環保意識的現實意義
《寂靜的春天》展現出諸多的環保思想與觀念,比如人類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在發展和諧文明相處等生態環保意識,對當今我國正在推動和實施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諸多的現實意義。
1、《寂靜的春天》表達的人類與自然務必要和諧相處思想,啟示我國當今社會發展務必要堅持保護自然前提下進行開發與發展。
2、《寂靜的春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強烈批判,啟示我們要牢牢樹立生態整體系統環保主義的觀念,在發展中堅持系統平衡協調的做法。
總之,作為生態小說家的蕾切爾?卡爾森在《寂靜的春天》中,反復通過各個角度展現了濃濃的生態環保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美國文學界對現實社會發展環境危機的關注與思考,彰現了小說強烈的問題意識,對當時美國乃至全球產生重大的現實影響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