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6: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市域社會治理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608.2萬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近127萬人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而高職院校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導致高職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成了高職院校教育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研究表明,要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應當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加強對高職生的職業指導,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在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合理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落實好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展和積累高職生的社會資本,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已擺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議程。
一、社會資本理論概述
最早引入社會資本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他在1980年正式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體制化關系網絡”而獲得的、現實的或者未來的資源的集合體。
美國學者格拉諾維特在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關系時,提出了“弱關系的力量”的著名假說。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平時與周圍兩種關系的人在溝通與交流。一種是與我們交流頻繁的親人、同學、同事等,這是一種在很小的范圍社會網絡中穩定、頻繁的交流,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強關系”。另外一種交流與之相反,即交流是較淺的、但卻存在于更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如乘客、旅客等曾經相識的路人。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弱關系”,并強調在這兩種關系中與個體就業最密切的是“弱關系”。
國內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的關系最為精辟的是邊燕杰,他在1999年提出三類社會關系。第一類是相識;第二類是朋友、同學、戰友、同事,甚至是與個體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第三類是親屬。邊燕杰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需要獲得多種社會關系的支持。其中有來自社會制度性的關系支持,如高校。有非制度性關系的社會支持,如老師、朋友等。也有來自生源地的社會關系,如父母、親屬等。2004年邊燕杰又提出了“強關系假設”,認為在我國社會這種社會倫理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更多地會使用強關系,而不是使用弱關系,來達成個體的目的與意愿。
二、社會資本理論視域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的構建
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高職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職生大學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的質量,更直接影響到高職生求職就業及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但目前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目前多數高校設置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不少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以理論傳授為主,教育教學手段采用職業測評軟件或傳統知識講授,忽視職業實踐及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開發與積累,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引入社會資本理論,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社會資本視域下的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
1.高職生自身要加強人際交往,拓展自己的人脈與社會資本。
人際交往是拓展社會資本的重要途徑。高職生終究要步入社會,接觸的不止親戚朋友、學校的老師、同學等,將來職場中會遇到形形的人。只有在人際交往中加強鍛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靈活運用社交方法,才能擴大社會關系網絡。高職生在維護好同學等“強關系”的同時,要努力拓展自己的“弱關系”,把社會關系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實現“弱關系優勢”,豐富自己的社會資本。
2.高職生家庭強關系的維護與積累。
中國社會是一個道德倫理為主的人情社會,人情社會決定了強關系是高職生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網絡。強關系中父母、親戚的職業、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都可為高職生就業提供幫助。基于血緣關系的社會強關系具有穩定性高、認同性強等特點。高職生要在道德規范的框架下學會關愛家人、關愛親人,主動與親戚保持感情與信息交流,維護與鞏固家庭的社會資本。
3.高職生所在高職院校社會資本的拓展與積累。
(1)高職院校要結合課堂內外的活動,提升高職生綜合能力與素質。高職院校一方面需要給學生提供系統有序的課堂教學和實習培訓,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還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校園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供良好的平臺。鼓勵高職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內外活動,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積累社會資本。
(2)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高職生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研究表明,實習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顯著。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這一環節的規劃與目標,要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學生創設更多實習機會和系統的實踐教學活動,構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順利過渡的快速通道。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把更多的企業、行業匯集起來,為更多高職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企業的實習資源和就業機會,拓展和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3)高職院校要推進職業指導全員化,激勵全體教職工參與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高職生社會資本的開發。高職院校擁有豐富的教師資源,不同專業的教職工社會聯系的范圍有所不同,從整個學校來看,教職工的社會資本量非常龐大。高校歷屆校友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資本庫,運用好校友這一社會聯系,對于高職生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校應該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工包括歷屆校友幫助高職生開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比如可以鼓勵教職工吸引高職生參加自己主持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職工可以利用參加各種會議的機會把課題組的學生推薦給有關專業人士,為高職生建立更大范圍的社會資本積累提供方便。
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運用社會資本理論,構建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有利于幫助高職生認識自我和職場環境,確立目標職業并盡早作出合理規劃,拓展與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本,提升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還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全員化,促進高職院校不斷加強校行企合作,推進集團化辦學水平,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毛燕峰.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
[2]張靜華.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個案[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一、從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設計圖紙必須明確標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
二、住宅套內使用面積的概念是每套住宅戶門內除墻體厚度外全部凈面積的總和。其中包括臥室、起居室、過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儲藏室、壁柜(不包括吊柜)、戶內樓梯(按投影面積)。利用坡屋頂內空間作房間時,其一半的面積凈高不低于2.1米,其余部分最小凈高不低于1.5米,符合以上要求的可計入使用面積;否則不算使用面積。
每戶陽臺(無論凹、凸陽臺)面積在6平方米以下的,不計算使用面積;超過6平方米的,超過部分按陽臺凈面積的1/2折算計入使用面積。
三、住宅建筑施工總承包單位要認真做好施工過程中的洽商變更記錄,對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的變動要準確地反映在竣工圖上。
一、本市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原《技術等級證書》、《技師合格證書》和《高級技師合格證書》統一更名為《職業資格證書》的決定,并于1999年7月1日啟用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制的《職業資格證書》。屆時,原證書一律停止辦理和核發,此前按本市有關規定核發的仍然有效。
二、職業資格證書由各鑒定機構按要求填寫。
(一)職業資格證書(以下稱證書)填寫內容的漢字、數字、日期從規定日期開始一律采用打印機打印。
證書各項內容所填寫的漢字使用仿宋小四號字體,數字使用仿宋小四號阿拉伯數字。姓名超過6個漢字的可以按照兩行填寫。
文化程度應分別填寫: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技校、職高、大專、大學、研究生。
(二)證書職業(工種)名稱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規定的名稱分兩行填寫,第一行為職業名稱、第二行為工種名稱。未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職業(工種),各主管部門應在接到本通知后15日內報我局,經請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后,方可使用。
(三)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采取百分制填寫。
評定成績填寫合格、良好、優秀。成績在60--79分的為合格,在80--89分的為良好,在90--100分的為優秀,評定成績按兩項考核成績中最低成績確定。
(四)證書照片處須貼本人近期2寸免冠黑白照,并在左下角加蓋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鋼印)。凡由國家統一命題或從國家題庫提取試題鑒定合格者的證書,須在照片右上角壓貼國家統一命題鑒定合格證簽。
(五)證書發證機關處應蓋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專用章(紅印)。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印)處應蓋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紅印)。日期處應填寫考核成績審定的日期。
(六)實行國家統一鑒定的職業(工種),其鑒定合格人員統一使用套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和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印章的證書。
(七)證書應在考核成績審定后的15日之內發放,證書發證日期處應填寫發證機關審核批準辦證的日期。證書自發證日期起生效。
(八)證書身份證號處按本人實際身份證號填寫。現役軍人和“兩勞”人員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編號。
(九)證書填寫內容必須按上述要求執行。各機構要抓緊做好相應技術條件的準備。從10月1日起,一律采用打印機打印,打印軟件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提供。未按照上述要求填寫與驗印的證書,一律為無效證件。
三、證書編碼根據《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編碼方案》(勞培司字〔1997〕44號)規定采用13位數字編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一)第1——2位為證書核發年份代碼,取核發年份的后兩位數字,2000年代碼從00開始,每年順排。
(二)第3——4位為發證地區或行業代碼,北京地區代碼為01.(三)第5位為鑒定機構標識代碼,取值為1——6,依次表示:
1--北京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
2--地方職業技能鑒定站;
3--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
4--工人考核委員會;
5--行業技師考評委員會;
6--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四)第6——8位為鑒定機構,編碼由三位數字(不足三位時在前面零補足)組成。工考委用許可證代碼后三位數字表示;行業技師考評委員會按北京市勞動局通告(1996年第5號)公布的序號表示,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編碼為“000”。
(五)第9位為證書等級代碼,取值為1——5,依次表示:1——初級、2——中級、3——高級、4——技師、5——高級技師。
(六)第10——13位表示證書核發順序編碼,每年度按鑒定機構分等級從0001——9999依次順序取值。
遺失證書補證的證書編碼由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編號。
四、加強證書管理和統計工作。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要堅持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報表制度,按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實行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勞辦發〔1996〕262號)的規定程序和時間做好上報工作。各鑒定機構應于每年6月15日、12月15日之前上報鑒定統計報表(軟盤)。市鑒定中心應按規定時間匯總上報,并報職業技能開發處。根據全市職業技能鑒定開展情況,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于每年6月、12月中旬以前提出證書需求計劃,填寫《職業資格證書需求審核表》(見附件),經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鑒定中心辦理領取證書手續。
五、應嚴格對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員的資格審查。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在受理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員報名時,應按《職業技能鑒定規范》規定的報名條件,嚴格進行資格審查;實行全市統考職業工種,必須依據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通告確定的統一條件進行資格審查。參加鑒定每位考生填寫的《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報表》(見附件),一份存入本人檔案,一份由鑒定機構保存,試卷均應保存半年備查。
六、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統一使用中英文對照的證書。凡因出國需要辦理證書公證的,需由本人提交以下材料到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審核驗證。
(一)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北京市勞動局)核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本人所在單位的出國、跨地區交流證明(無工作單位的由戶口所在地街道辦事處出具證明);
(三)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屬局、總公司勞動部門(中央在京單位,駐京部隊持單位上級主管部門)介紹信;
(四)本人二寸免冠近期黑白照一張。
對經過技能鑒定復核合格人員,按原市勞動局、司法局《關于辦理北京市工人技術等級技師證書涉外公證的通知》(京勞培發字〔1991〕591號)規定的辦法并出具相應證明。
七、補辦證書和外省市調京人員辦理更換證書手續按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有關規定辦理。
八、各機構在辦證中由于證書質量問題或填寫損壞,須交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集中銷毀,并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應機構備案。
九、新的《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請表》和《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花名冊》(見附件)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開始使用。
附件1
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報表
-----------------------------------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 照 |
|身份證號: |聯系電話: | |
|-------------|------------| |
|文化程度: |身體狀況: | 片 |
|--------------------------| |
|現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工種)名稱: |(二寸黑白)|
| 級別: 編號: | |
|---------------------------------|
|本工種工作年限: |
|---------------------------------|
|申報鑒定職業(工種)名稱: 級別 |
|---------------------------------|
|鑒定成績:理論知識 操作技能 |
|---------------------------------|
|職業資格證書編號: |
|---------------------------------|
| 職 | |
| 業 培 | |
| 工 訓 | |
| 種 簡 | |
| 工 歷 | |
| 作 | |
|------|--------------------------|
| 本 理 | |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onghe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small watershed model: to the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s the basis, the small watershed as a separate unit, and according to the river the natural condi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rrange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proportion, and position of land area siz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from the planning ideas, management scale and measures configuration, basi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in, valley resources products circulation degree of five aspects of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is model can fundamentall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and increased hunger certain economic income. It also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ll small watershed control, put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scale, systematic and regional strong vitality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the economy.
Keywords: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model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一個邊疆、山區、民族、貧困四位一體構成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轄區內13個縣(市),總人口44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9.8萬人。境內以哈尼、彝族為主,漢、苗、壯、瑤、回、傣、拉祜等10多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46%。生產總值514.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49.55億元,糧食總產133.73萬噸,人均純收入3023元。據2004年省水科所遙感調查,全州總面積32181.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3344.31km2,占總面積的41.47%,高于全國38%和全省35.04%的比率。全州土壤侵蝕模數1376t/km2•a,侵蝕量4428萬t,侵蝕深1.02mm。嚴重的水土流失,已制約著全州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西部大開發和拉動內需的前提下,我州開展了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小流域專項治理,至2009年全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32.47km2,生態修復面積1844.63km2;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36個。然而大部分小流域屬于自給自足的小流域商品經濟,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其流域內產品交換主要限于本地區域內,不具有市場商品性或市場含量低,它雖然可以解決溫飽,但難于達到小康水平,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條件稍好的小流域,在沒有形成區域化經濟的強大后盾支柱前提下,產品單一、無市場規模,仍然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為促進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實現小流域經濟與全州區域整體經濟的協調統一,形成獨特的水土保持新型產業,必須盡快由小流域的小商品經濟狀態向市場規模化經濟狀態過渡,是當前小流域治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根據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方向,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確定其規劃的方向是小流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協調的關鍵。目前的小流域規劃是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根據該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安排農、林、牧各業用地位置、比例、面積大小,并配置治理措施。這種規劃從治水和防護角度看是合理的,但從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市場經濟要求看,就不大合理,甚至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忽視自然集水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聯系,忽視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造成在治理中廣大群眾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治理效果低等現象,且小流域經濟效益不受流域的區域限制,在經濟和資源的開發上,小流域與周圍地區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孤立對每條小流域治理,就會阻礙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僅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所作的規劃無法滿足小流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小流域治理的目的不僅僅是防護和治理,更重要的是結合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進行水土資源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小流域經濟效益。具體工作程序及內容如下:
1.1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對象,統籌小流域治理方向
通過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后,就必須以小流域所屬的大、中型流域為規劃單元對象,結合當地政府的社會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分析整個流域系統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情況等制定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指導全區小流域治理規劃布設,并為每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明確其措施布置的目標和方向,使小流域經濟與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和統一。其根本原因在于:(1)能協調配置小流域內外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實現大區域的整體優化;(2)能實行連片小流域規模順序化治理,形成獨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產基地;(3)便于組織區域內實施種、養、加工等相互促進和配套的項目,構成產品開發系列化,逐步形成以綜合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龍頭的“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新局面;(4)便于在區域內建立良好的綜合服務機制,構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總體性經營格局。
1.2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指導明確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原則
在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配置治理措施:(1)在措施總體布局上,要滿足總體平面布局規劃和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要求,并根據其自然資源狀況、條件和開發利用方向,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基礎,極大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合理安排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項措施的比例和規模;(2)在總體規劃的指導和要求下,合理布局小流域的植物措施,如要求重點是水源保護區和治理區的,在措施布置上必須是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如要求重點發展干、鮮果品的則在措施布設上,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前提下,以種植經濟果木林為主;如要求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在措施配套布置上就以大力營造用材林為主;(3)要根據該流域的自然特點,布設具有較強抗御自然災害的防護措施,在規劃中真正體現出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的目的。
1.3 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小流域的治理措施布局上,總體上遵循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土保持總體規劃,遵循工程措施為輔,植物措施為主的原則,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有效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能保障流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由于種植方案直接影響養殖、加工項目的確定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植物措施配置上,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土地,保證種植結構在市場多變的情況下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慎重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即特性種植方案、立體種植方案及特色種植方案,并同時給予滿足其發揮最大效益的配水工程。即:在產品雜亂、分散、無競爭能力的地區選擇特性種植方案,可以形成一定的產品規模,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并逐步形成支柱性產業;在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選擇立體種植方案,可以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保證流域經濟的發展;在市場條件好、產品多和競爭力強的地區選擇特色種植方案,可保證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競爭包括品種競爭、產品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發展獨具特色的名、優、特產品,才能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2 實施連片小流域治理,形成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
目前,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方式多屬于以各個小流域為單元,且各個小流域之間相對分散、治理規模小,流域內沒有形成治理后的支柱產業,而且經濟管理上龐雜分散、粗放,不能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和科技作用,因而小流域治理必須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轉變。按總體規劃要求,必須將各個小流域集中連片規劃治理,使彼此接壤的小流域形成規模治理成為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這樣有利于農業技術指導、培訓和預防管護,又有利于治理經費的合理使用,另外,必須打破土地由集體組織內部成員(農戶)平均分包、分散使用經營的經營格局,形成以公司和大經營戶為主的經營模式,在區域內容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局面。通過規模治理產生規模效益,即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由調整經營規模而產生效益。因此,規模治理是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紐帶和橋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如蒙自、石屏、河口、金平等縣的石榴、楊梅、橡膠、龍須草、香蕉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地區性的支柱性產業,成為當地財政的主要收入。當前,蒙自縣計劃發展規模性的100萬畝(66667hm2)石榴園生產基地,石屏縣已形成10萬畝(6667hm2)以上的楊梅生產基地,開遠逐步開展實施5萬畝(3333hm2)冬桃項目,金平正在實施20萬畝(13333hm2)筍、材兩用林項目等等。總之,全州各縣(市)正在以各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模式發展支柱性產業。因此,全州的小流域治理就必須緊跟這種趨勢,在全面整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流域經濟為目的、治理水土流失為手段,實施跨流域的規模化和規范化治理。
3 建立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在總體規劃基礎上開展的單個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小流域市場經濟,不僅要和區域經濟聯系起來,而且要根據小流域自身的立地條件、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經濟條件和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聯系起來,選擇適宜的綜合治理模式,布設科學種植方案與措施,同時還需要與農、林、牧、漁業相互密切聯系起來,通過農、林、牧、漁業間及內部能量的循環互補,有機結合和科學利用,建立起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既可降低成本、節約勞力,又能改善生態環境,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如:個舊市乍甸小流域治理正是在這種治理思路的指導下開展治理的,即:合理布設林草的種植比例,首先,大力營造牧草種植面積,發展畜牧業,其經營模式是用種植業生產的產品牧草和農產品余渣加工制成飼料,發展畜禽飼養業;再將畜禽糞便返田還地,促進種植業的發展,其次,以畜牧業為支柱性產業,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經濟果木林(桔柑、梨、橙子),又增加了一條創收的途徑,并形成了一套農、林、牧、果等生態農業循環機制。個舊市乍甸小流域“種―養”結合互促治理模式:
4 以搞好流域產品流通為目的,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機制
從前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僅從防護治理的角度出發,把土不下山,水不出溝當作小流域治理的目的,著眼于治理程度,其結果是高治理低效益,只能生產自給性初級產品。因此,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保持水土是手段,發展流域經濟是目的,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必然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目的。忽視小流域的商品開發,忽視市場商品交換和流通,必然會制約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小流域治理的經濟效益,不僅取決于它能生產多少產品,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有多少產品轉化為商品被賣出去,為此,必須將治理、開發、經營、效益統一起來,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機制。除搞好市場預測,研究市場供需關系外,還需重視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4.1 為提高流域產品增值效益,發展一定規模的產品加工業
目前,我們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多屬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波動反應劇烈,缺乏必要的緩沖體系和保護機制,往往造成效益低而不穩。產品加工業是初級產品轉化為附加值高的商品的重要手段,是處于初級產品與市場之間的重要環節,可為初級產品提供貯藏、加工和增強市場競爭力,屬于緩沖性、保護性、增值性體系。在小流域治理開發過程中,單純依靠提高產量、品質,只注重產前、產中技術,已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奔小康的要求,產品加工業作為產后技術是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迅速增長的最具活力的生長點,因此,以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為依托,建立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開發系列,是小流域產品轉化為市場商品的關鍵,加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小流域市場經濟的發展。
例如2000年至2004年之間,蒙自縣政府計劃發展并已形成的高產、優質的10萬畝(6667hm2)石榴園進入盛產期后,忽然發現每公斤不超過0.50~1.00元,甚至賣不出去,種植優質、高產的品種并不比種糧多賺錢,嚴重地挫傷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部分農戶想砍樹。縣政府積極鼓勵興辦冷藏保鮮庫和紙箱廠,把一部分石榴冷藏起來進行保鮮,另一部分裝箱出售。不但銷入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4.2 建立培育市場經濟體系,使小流域產品直接進入流通領域
隨著小流域經濟的不斷擴大,產品不斷增多,擴大產品銷售,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可鼓勵個體工商戶和部分農戶進入流通領域,從事農副產品購銷活動,開辦銷售網點。通過這些不同的銷售渠道和窗口,不僅把本地產品推銷出去,還充分利用他們接觸面廣,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傳遞給流域內的農戶,促進流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能真正實現面向市場種植。如我州的河口、金平、綠春等縣是云南省的橡膠、香蕉和草果大戶。前幾年由于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其經營情況是增產不增收,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有近2000個體工商戶和農戶開始從事農副產品的購銷活動,并有部分人員在外地開辦銷售網點,專門銷售橡膠、香蕉和草果等農副產品。經過他們的大力推銷,這些農副產品打入了全國許多省市,并通過廣交會和昆交會進入了國際市場。金平縣就是通過這些渠道引進了廣東大唐公司香蕉種植大戶,從而打開了金平地區的窗口,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5 合理分析資源優勢,全方位開發小流域資源
小流域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資源是支撐第一產業初級產品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全方位的小流域資源。由于小流域資源治理開發是一個資金、土地、勞力、技術、信息等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組合的過程,必須深入研究這些資源的開發與優化配置問題。對每條小流域都要研究流域內、外資源配置狀況,并根據資源余缺采取相應對策及重新組合。一般來說,經濟落后地區的小流域,應充分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勞力資源,或采取合作治理的方式和形式,以充足、低廉的勞動力、土地,吸引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共同開發小流域經濟,保障其流域產品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小流域,必須充分利用該區域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立體或特色配置方式,保證其流域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即:品種競爭、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在市場經濟中求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5.1 開發與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建立勞動積累制度
5.1.1 開發勞動力資源,實施勞動積累制度
經濟的發展是資源積累的過程,資金積累的初始是勞動積累。目前,我們開展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僅靠國債和地方配套,區域經濟落后,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為治理而治理,加之以前的治理模式存在極限性,無法談到資源積累,因此,當前的首要前提是勞動積累,必須通過開發勞動力資源,建立和完善勞動積累制度,以保證治理工作的勞務投入和彌補資金不足缺陷,是今后小流域治理開發工作中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5.1.2 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實行人員分流
小流域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融生產、技術、信息為一體,要保證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搞好小流域的服務工作,如:治理前的市場預測,苗木、種子、水泥、鋼材等生產資料的購買,農耕措施中的整地技術;經營期中水保林、經濟果木林等的增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產品的銷售、貯藏、加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協作,要為生產經營者排憂解難,使其專心搞生產經營,逐步使治理開發工作走向專業化道路。如耕地逐步由種田能手集中經營;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果木林逐漸由專業隊或專業戶管理;善長搞營銷的人員專門從事營銷工作,并建立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網點等。這些綜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即可保證治理開發工作按規劃要求順利實施,又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必將對治理開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5.2 改變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治理步伐
小流域的土地資源要進行其合理開發利用及優化配置,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土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改變小流域土地使用制度,也是新一輪國家土地承包使用制度的主要內容。使物流形態的小流域轉為貨幣形態的小流域,是加快治理步伐,發展小流域經濟的有效辦法。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是土地所有者(經營者),購買、接收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可以是獨戶、聯戶,也可以是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機關等。實行這種土地使用制度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能使“責、權、利”緊密配合,增強治理者的責任感和安全感,使治理者通過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等形式把小流域成為自己家業的一部分,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治理開發小流域的積極性。(2)通過拍賣、出讓、聯合開發等形式,開掘出一個巨大資金投入源,將這部分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易開發、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資源開發中去,可發揮最大最佳效果。
5.3 股份合作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形式
目前開展的小流域治理的方式,農戶的“責、權、利”是分散的,治理效果較低,這樣不利于促進小流域生產力的發展,也達不到發展流域經濟的目的,因為綜合治理要求的是眾多農戶“責、權、利”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實行股份合作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6 結論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必須以治理為手段,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地開發和培育小流域經濟,要從規劃思路、治理規模與措施配置、流域運行機制、流域產品流通、流域資源利用程度等五個方面,找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商品生產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才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最終目的,才能使我州的水土保持事業走向規模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道路,為全州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奉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致謝:
本文撰寫得到了紅河州水利局、紅河州國土資源局、紅河州環境保護局、紅河州林業局、紅河州統計局和紅河州十三個縣(市)等相關部門和本單位領導、同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懷甫編著,小流域治理理論與方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3
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6―1996
3 王禮先主編,水土保持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7
4 王禮先主編,流域管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
[中圖分類號] F2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33-04
[基金項目] 2016年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Z03),2016年度成都市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課題“一帶一路戰略下成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水平測度及比較研究”資助。
[作者簡介] 姚毅(1982 ― ),四川閬中人,成都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
城市空間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及政府、市場、社會三大主體。同時城市空間治理必須充分尊重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規律,推動城市空間由“單中心、攤大餅”向“多中心、網絡化”的轉變;必須堅持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推動實現政府、市場、市民多元主體的有序參與以及行政機制、市場機制、社會參與機制等多個機制共同作用。
一、成都推進城市空間治理的
發展形勢和基礎
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級,成都城市空間布局進入了深度調整期,逐漸呈現出向“雙中心、網絡化”發展的態勢。同時,中央、省委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和深入實施,成都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使得成都城市空間治理的基礎和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一)上位區域發展戰略部署需要得到深入貫徹落實
“十三五”時期,國家區域空間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在東中西和東北部“四大板塊”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發展戰略,最終形成“4+3”的國家區域戰略布局。同時,四川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明確提出“堅持把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作為總攬,在加快區域競相發展中提升全省整體實力”,并進一步指出“首位城市要對標高端、輻射帶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城市、“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四川“多點多極支撐”戰略的“首位城市”,成都城市空間治理需要以中央、省委的區域發展戰略為導向,在推進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互聯互通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區域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二)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需要強有力的空間載體支撐
國務院通過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國家中心城市的獲批,表明成都由區域中心城市正式升級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也將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更加注重多層次的區域交流與合作,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積極融入全球分工合作體系,努力為內陸其他城市轉型升級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探索可復制和推廣的經驗。這需要改變成都“單中心、圈層式”的城市空間格局,著力優化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構建“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網絡城市群和大都市區格局,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空間載體。
(三)天府新區建設的加快為成都城市空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契機
2010年天府新區成立以來,尤其是2014年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以后,新區發展迅速,為成都空間格局由單中心、攤大餅向雙核、啞鈴型轉變提供重要的戰略機遇。國務院批復明確提出“把天府新區建設成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國際化現代新區,打造成為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作為四川“三大新興經濟增長極”的首位增長極,天府新區“四化同步、四態合一”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新區,經過5年多的積淀,逐步形成了符合內陸區域經濟發展要求、順應我國開放型經濟轉型趨勢、具有經濟高地典型特征的發展趨勢。
(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為成都城市空間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成都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成都城市空間布局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近年來,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特色亮點,中心城區以外的區(市)縣GDP已經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50%以上。同時,成都各區(市)縣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態勢明顯。中心城區正逐漸成為現代金融、現代商貿、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都市工業的重點區域;近郊區域以產業和城市互動升級為重點,加快推進產業升級、產城融合和城市功能的提升;遠郊區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等產業特色化發展態勢明顯。成都中心、成都科學城、成都醫學城和成都城市音樂廳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加快推進,將進一步增強成都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功能升級的載體支撐。
二是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成都中小城市人口和產業承載力。近年來,成都市立足“全域成都”的發展思維,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建設,加快推進 “覆蓋全域”、“區域統籌”、“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連片推進“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型”的新農村建設。成都市域的副中心、衛星城、小城市、特色鎮和新農村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到目前為止,成都市實現就業政策和就業工作的城鄉全覆蓋;農村中小學、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文化活動場所全部實施標準化建設;“全域成都”范圍內社會保險制度城鄉全覆蓋和相互銜接;城鄉戶籍一體化進程基本完成,城鄉居民自由遷徙以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一體化目標基本實現。
三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了市域各地區之間的網絡化聯接。市域軌道交通水平大幅提升,地鐵運營總里程108公里、在建205公里,第三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正式獲批,新一輪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編制完成。“十三五”時期,將進一步按照“中心城區加密成網,天府新區核心成網,兩核互動加強,全域基本覆蓋”的要求及構建市域和市區兩個“30分鐘軌道交通圈”的目標,強化“雙核”之間軌道交通聯系,形成“3快3普”共6條軌道交通線路的便捷聯系,強化“雙核”與城市副中心、衛星城之間點到點的軌道交通聯系。
同時,成都城市空間治理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在城市快速擴張中的土地集約利用效率中心城區、近郊、遠郊逐次遞減的問題;中心城區功能疏解不夠和產城融合發展不足,市域“承擔、分擔、共擔”的城市功能布局體系尚未有效形成;城市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加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發展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
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
成都城市空間戰略指引
在成都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157”總體思路中,明確了“優化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網絡城市群和大都市區”的城市空間戰略。究其本質而言,就是從“市域、區域、國際”三個層次協同推進,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重要的空間載體和功能支撐。
(一)市域層面:推進城市功能的整合與提升
從城市經濟視角來看,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塔尖”,需要在推進城市轉型升級發展方面走在前列、形成示范,而市域空間布局調整和功能結構優化是城市轉型升級發展的先行策略。具體而言,國家中心城市在市域層面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需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綜合考量:一方面,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規律來看,國家中心城市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較高的階段,需要順應城市空間格局由“單中心、圈層式”向“多中心、網絡化”轉變的發展趨勢,加快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衛星城、小城市、特色鎮和新農村等不同層次的市域空間在城市功能上的“承擔、分擔、共擔”的良性關系;另一方面,從國外城市空間治理的經驗來看,需要注重城市增長邊界的控制、城市用地的再開發、城市社區的人文關懷以及各個功能組團交通的網絡化聯接。
(二)區域層面:加強多層次高水平的區域交流與合作
從區域經濟視角來看,國家中心城市是區域中心城市的升級版,需要切實貫徹落實上位區域發展戰略,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發揮區域的引領、輻射、集聚作用。具體而言,國家中心城市在區域層面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需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綜合考量:一方面,要按照國家“4+3”的區域發展戰略,立足城市發展實際,以融入發展為基本路徑,主動對接國家相關區域發展戰略,更好地承擔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國家使命;另一方面,要注重城市與區域的動態平衡和有機平衡,立足城市和城市群發展實際,找準在不同區域層次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主體作用,促進多層次區域空間互為支撐和協調發展。
(三)國際層面:增強與全球的互聯互通
從世界經濟視角來看,國家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網絡體系重要節點,是國家推進開放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功能載體。同時,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確立的“五通”合作重點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具體而言,國家中心城市在國際層面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需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綜合考量:一方面,要樹立全球視野和開放理念,主動對接國家開放發展的戰略部署,積極融入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不斷提升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水平和能級;另一方面,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先導,統籌推進“五通”的協調互動發展,建強作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門戶城市的功能。
三、成都推進城市空間治理的重點策略
成都城市空間治理要立足成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尊重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基本規律,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城市空間戰略為基本指引,增強城市空間治理的法治保障、多元參與,有重點地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級。
(一)增強城市空間治理的法治保障
一是加強城市空間治理的法制建設。加快城市空間治理的立法進程,統籌市政設施建設、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發展、城市交通、城市環境、城市公共安全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等六大重點領域的城市建設管理,為城市空間治理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強城市空間治理的規劃引領。聚焦國家中心城市“四中心一樞紐”功能定位,抓緊各類城市規劃修編,注重市域和區域的統籌,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以“多規合一”確保“三生”空間、開發邊界、城市規模等重要空間參數一致。三是完善城市空間治理的政策體系。重新梳理成都已有的城市空間政策體系,加大對于環高校成果轉化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等城市空間治理新興領域的政策指引。
(二)促進城市空間治理的多元協商合作
一是加強城市空間治理的PPP模式的運用。建立健全城市空間治理的PPP模式,重點推進市政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生態環保、旅游、醫療衛生及教育等多個領域的PPP項目試點,增進成都城市空間治理效率。二是加強城市空間治理的社會參與和規劃參與。發揮基層社區和社會組織作為政府和市民互動橋梁的作用,拓展民意表達的渠道和方式,完善民意表達的規則和信息指引,搭建多層次的多方利益協商平臺,建立健全及時回饋、共同決策的良性互動模式,強化公共參與的社會監督,使得成都城市空間治理的規劃和政策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三是加強城市空間治理的決策咨詢。探索建立由黨政職能部門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界精英組成的“城市空間治理研究咨詢委員會”,采取“官助民辦”的運行模式,對涉及城市空間治理的系列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形成決策咨詢報告,為政府相關決策制定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三)推進多層次區域空間治理的協調互動
一是注重不同區域層次的空間治理的協同推進。在市域層面,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升級,推進城市發展空間的優化;在區域層面,要加強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西昆貴“鉆石經濟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不同區域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城市發展空間的拓展;在國際層面,要強化與全球的互聯互通,積極融入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二是注重城市內部“雙中心”和衛星城的網絡化聯接。進一步明確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直管區“雙中心”的核心功能,合理疏解城市中心的非核心功能;各衛星城要按照“獨立城市”發展理念,建強各自主體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并注重引導形成多樣化非主體功能,增強衛星城的對于產業、人口的吸引和吸納能力;加快實施軌道交通加速成網建設計劃,加大力度,統籌推進,加快建立市域鐵路、地鐵、有軌電車、輕軌多制式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綜合軌道交通系統。三是注重城市基本空間單元的“人文關懷、功能復合、有機組合”。要注重城市街區、城市社區、城市樞紐站點區域等城市基本空間單元的治理,增強交通設施、市政設施、綠化景觀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強化城市街區、城市社區和城市建筑功能復合性開發以及城市樞紐站點地下空間的使用,強化各種功能之間的系統組合和高效的網絡化聯接。
[參考文獻]
[1] 劉衛東.經濟地理學與空間治理[J].地理學報,2014(8).
[2] 方維慰.城市空間結構政府治理的優化[J].學海,2014(6).
在水污染控制的決策過程中,不能恰當地協調水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對于水環境的功能、效益的認識不足,導致了水環境受到損害;在規劃技術上缺乏系統的規劃指標。現有的水環境系統規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理論,規劃方法和規劃指標體系沒有體現城市水環境的系統性特點,缺乏可行的技術規范;在規劃實施上缺乏規劃實施監管技術支持。
1.2自凈能力承載不了污染的力度
系統生物多樣性指數越大,系統越穩定,系統能量越大,物質流動速度越快,水體的自凈能力也就越強,系統的納污能力越強。如果排入環境中的污染物總量超過水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污染物進入水體后,有機碳被分解成二氧化碳移出系統,而氮、磷等營養鹽則被留在系統中,繼續參與水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氮、磷等營養鹽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造成藻類大量生長,生態系統失衡,物質循環阻塞,有機物和營養鹽積累,最終會導致生態鏈斷裂,水體黑臭。
1.3土地資源短缺引發與河爭地
由于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用地緊張矛盾日益突出,與河爭地現象嚴重,全市水域面積驟減.此外,城市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城市河道斷面普遍偏小,且河岸多采用直立漿砌石護岸,壩閘控制水位不高,不僅河道槽蓄量偏少,水環境容量小,也使河流自然屬性改變,導致水流緩慢,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容易誘發水環境惡化。
2.南寧市城市水環境治理現狀
南寧市區內水系發達,邕江與其眾多支流及周邊水庫、池塘,構成了以邕江為主干的龐大水系網絡。目前南寧市水環境治理還主要采用清淤、截污、駁岸等市政工程手段。2008年,南寧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包括:內河生態環境整治工程和城鄉污水處理廠項目兩大項目類。2006-2008年,關閉了邕江邊上4家年產3.4萬噸以下規模的蔗渣造紙廠等措施并舉,實現了重污染行業治理設施全面升級、排入邕江等河流的污染物全面下降。2009年,南寧將建設重大工程,將南寧市區內所有湖泊河流連通,南寧將成為水上威尼斯,打造“中國水城”。但是,雖然城市水環境治理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南寧市水環境治理還存在著各種問題,比如:治理污水時的二級出水氨氮值偏高;污水治理設施建設滯后;污水處理能力和設備運行負荷水平偏低;一些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低下,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等。
3.南寧市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對策
3.1制訂科學的城市水務規劃
城市水務規劃是對城市涉水項目的綜合規劃,涉及防洪、城建、供水、排水、水環境、航運、旅游、水土保持等方面。根據南寧市城市水務規劃的特點,制定如下的水務規劃:第一,科學建設南寧市供水水源。在科學合理調配水資源的基礎上,應充分論證治污、引水、節水三個方面,提出科學的城市規模意見和工業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布局導向意見。第三,水域功能規劃要明確。城市水域功能涉及蓄水、排水(污)、航運、碼頭、旅游、休閑等功能,要全面規劃,安排好水域與沿岸陸域的各種功能,水域應作為城市發展的一條藍線嚴格管理,避免南寧市建設的無序性和重復浪費;并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四,河網水環境要確立。南寧市河網密布,卻成天然垃圾場,要把改善河網環境,作為主要規劃內容,全面規劃,通過治污、整治、引清、控制調度、加強管理等有效的措施,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3.2建設水景觀
時展的主要趨勢。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建設美麗城市的需要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需要。上海市地處我國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緣,瀕江臨海,境內江、河、湖、塘相間,水網交織,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年來,上海市平原河道面臨諸多問題:一是人水爭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質污染,生態惡化;三是護岸硬化,生態退化。因此河道生態治理是加強平原河網地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國內對河道生態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態治理的定義、功能的描述,或是過分關注河道生態治理技術本身,而往往忽視了河道生態治理的經濟效益[5]研究。本文結合上海市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與大家一起探討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1區域概況
上海市奉賢區南橋新城[6]規劃范圍為北至大葉公路,東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滬杭公路,總面積71.3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75萬人。新城的空間結構為“一核聯四片、一環串兩帶”,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建設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其水系規劃主要水系格局為“三縱橫一網十二湖”。金匯港、南竹港、南橫涇“三縱”和浦南運河“一橫”四條干河貫穿新城城區;“一網”為規劃支河呈現縱橫交織的自然河網生態布局;“十二湖”是南橋新城的生態核心和城市景觀區的集中體現,其中“上海之魚”水系對提升新城景觀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故河道的生態治理墊定了南橋新城以“低碳?生態,智慧?宜居”城市發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橋新城的等級和綜合實力。
2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目標及程序
2.1 河道生態治理原則
1)植物合理配置原則:通過合理的水生、濕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2)發揮河流的綜合功能原則: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景觀等綜合功能。
3)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環境、社會及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2.2河道生態治理目標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認識,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目標往往最終或最深入的是恢復河流的本質[7]。河道的生態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澇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標協調之上,同時兼顧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點及人文價值等目標。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根據城市功能區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用水、親水、戲水、觀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鄉”,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2.3河道生態治理設計的主要程序
南橋新城區域現狀河道情況較為復雜,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統一規劃以及建設時間的差異導致河道生態治理參差不齊,局部功能性駁岸也遭到破壞,部分新建區的河道生態較為完善。
借助南橋新城正處于發展建設階段,通過對新城水系統一規劃,明確水系生態治理標準,結合新城區域開發建設,對新城水系分期分段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鄉”。
結合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河道生態治理設計主要按以下程序進行。
1)資料收集。對南橋新城周邊水系的生境與環境進行調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質、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風景、人文風景及周邊城市建設用地等基礎資料,為河道的生態治理設計奠定基礎。
2)現狀分析。通過對新城水系現狀分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梳理和分析評估,查找問題的根源,針對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和對策。如隨著新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污水排放量不斷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趨復雜,嚴重超出了水體自凈能力,使河道水質受到污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質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水藻繁殖,綠水、秀水已不復存在等問題,應協同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處理辦法。
3)目標制定。結合新城區域功能分區,制定治理目標。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是以防洪排澇為基礎,以人水和諧為原則,合理確定人與河道的占地面積、人與生物用水量的劃分,保護和改善河道的結構和形態,改善和保護河道內生物棲息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并使該區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歸河流和岸帶。結合南橋新城城市建設的不同功能分區與周邊用地性質(商業、工業、農業、居住),對不同區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態治理標準。新城水系按分級分區分段進行生態治理規劃,按綜合分級、同級分區、一區多段分別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標準,明確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內容和任務。
4)規劃設計。河道平面規劃和斷面設計是以自然生態為基調,確保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網水位變幅較小、流速低,故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采用了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結構形式及生態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夠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基礎材料,河道斷面設計主要有梯形斷面、矩形(直立式)斷面和復式斷面,生態護岸主要采用草皮護坡、干砌石、生態石籠、生態混凝土(砌塊)等。
5)長效管養。對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制定改進措施,為后期的河道規劃設計積累寶貴經驗。制定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長效管養機制,確保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3河道生態治理經濟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屬社會公益性質的水利建設項目,具有多方面的難以定量計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工程實施后,周邊環境景觀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澇等綜合效益可以充分發揮,較大程度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南橋新城水系是浦東片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橋新城周邊水系工程實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過流能力和防汛能力,減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確保周邊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2)南橋新城水系整治后,進一步完善防汛、排澇、水資源調度體系。同時,為營造親水型水環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創造了基礎條件,具有一定的潛在效益。
4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南橋新城水系的生態治理,提高了區域的防洪排澇標準,同時也改善了空氣通道,對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有著積極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從而提高了南橋新城的土地價值,改善了旅游投資環境,促進了新城的經濟發展,為提高區域等級和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季永興, 劉水芹, 張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樹彬, 汪義杰, 張云, 陳軍.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指導[M]. 2011,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3] , 周明耀, 趙瑞龍, 徐方. 城鎮河道生態護坡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5,3(1):88-92.
[4] 牛德東, 牛政. 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3,19(6):87-88.
加快京西南地區發展對于奧運后首都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奧運后隨著北京加快世界城市建設的步伐,圍繞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等將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調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市對京西南地區的關注度空前提升,京西南地區的發展已經進入市政府整體規劃的視野之中,加快該地區發展對于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有利于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北京更好地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2001~2007年北京連續7年實現高速增長,平均增速在10%以上。2007年京西南地區GDP達1146.4億元,較2003年增加了433.8億元,年均增長12.6%,人均GDP也由2003年的19138.9元/人增長到2007年的26202.3元/人,年均增長8.17%。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京西南區域經濟發展的起點較低,基礎較差,與北京整體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西南各區在新建和改建道路、完善公共交通網絡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社會綜合服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區域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目前京西南地區普遍處于戰略轉型期,順利實現該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實現京西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改變北京城市“東北重、西南輕”的城市空間格局,緩解并逐步消除區域“馬太效應”,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北京城市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二,有利于北京培育新的空間發展載體,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隨著奧運后北京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將日趨明朗。從京西南地區自身來看,土地空間資源比較豐富,生態環境條件比較優越,交通條件也不斷改善,而且隨著首鋼涉鋼部分的搬遷、永定河治理工程的實施以及北京第二機場項目的啟動、“新南站”經濟圈的形成,京西南地區的后發優勢將愈益凸顯。京西南地區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建設成為首都發展的新空間,更好地服務于首都城市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調整。
第三,有利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加快北京宜居城市建設步伐。
北京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宜居城市”的建設目標,京西南地區作為北京重要的生態綠色屏障,不僅山地面積廣大,而且擁有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在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都承擔著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奧運后北京將會繼續鞏固已經擁有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加快京西南區域發展尤其是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設與發展,不僅能夠極大地改善區域環境和區域形象,對于提升北京生態承載能力,促進國際“宜居城市”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著力推進京西南地區發展的兩大戰略構想
奧運后北京城市發展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京西南地區應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把握好北京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機遇,謀劃好京西南地區未來發展藍圖。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下兩大戰略構想:
(一)以永定河綜合開發治理為突破口,加快京西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完善
奧運后,京西南地區應在保持和鞏固現有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以永定河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和完善。
首先,永定河綜合開發治理對北京城市建設和京西南區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北京市把永定河主要作為泄洪河道,而忽視了其生態涵養和城市景觀的作用,使得永定河及沿岸的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嚴重影響了其作為北京“母親河”的形象,永定河流域的開發治理工作已經勢在必行。永定河作為聯系西南區域的生態紐帶和北京重要的生態廊道,加快永定河開發治理,不僅能極大地改善京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經濟價值,還在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北京建設國際性宜居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永定河綜合開發治理已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條件。目前西南區域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公路網等綜合交通體系正在形成,如阜石路西四環至西五環段已正式通車、軌道交通大興線和高速公路六環路也正在建設,不斷改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為未來永定河綜合開發治理奠定良好基礎。從水資源條件來看,永定河水源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首鋼搬遷后節省的工業用水;二是永定河上游的官廳水庫可以考慮適量放水;三是北京城八區污水處理廠改造為再生水廠后,每年約有6億立方米的再生水可以回灌城市河流,其中部分可供給永定河流域;此外,永定河部分河段自身還有少量徑流,這些都為永定河恢復景觀水面創造了一定條件。
第三,永定河可根據不同河段的環境特點和生態功能要求進行分段治理。從永定河北京段的整個河段來看,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的生態特點和功能要求,比如上游注重恢復河道的自然景觀,下游可以修建一些郊野公園和濕地景觀等等。因此,永定河的開發治理應注重與不同河段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相結合,實施分段治理和開發。
永定河治理還面臨兩大難點問題。一是永定河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亟需改善。二是永定河及其周邊區域的管理權限不統一,增大了永定河開發治理的協調成本,各主體間的組織協調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為了確保永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順利實施,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由北京市發改委牽頭,聯合北京市水務局、市交通委、西南各區水務局和區發改委共同組成的組織協調機構,完善市、區以及各區之間的溝通機制。二是組織編制規劃。可由北京市發改委牽頭,聯合北京市水務局、市交通委市規劃委共同編制《永定河綜合開發治理規劃(含沿河道路建設規劃)》。三是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加大對永定河治理的傾斜與支持力度,建立市、區共同投入機制。
(二)以建設京西中央商務區(W―CBD)為重點,加快區域產業轉型與升級
京西南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普遍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壓力。產業結構低端、資源能源依賴型產業淘汰后新產業的培育不足,成為制約西南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未來京西南地區可以“京西中央商務區”(West CBD,簡稱W―CBD)建設為重點,使其在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向高端環節推進、提升西南區域產業實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W―CBD是京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能夠滿足奧運后北京不斷擴張的商務功能需求。在首鋼搬遷騰退土地、門城、豐臺西北以及石景山中部地區的圍合區域建設北京未來新的中央商務區,可為北京在京西南地區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提供所需的載體,能夠顯著擴大北京城市的經濟容量,并使其發展成為支撐未來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發展空間。對于西南區域來說,W―CBD可以吸引并發展一批高端產業和產業的高端環節,直接加速石景山、門頭溝、豐臺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并促進整個西南地區經濟加快轉型。
其次,建設W―CBD已具備了很好的條件。從我們初步考慮的W―CBD空間范圍來看,包括首鋼搬遷騰退的土地、門頭溝門城地區、豐臺長辛店北部地區以及石景山中部地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設用地約19平方公里,并且從石景山、豐臺和門城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總量來看,具備了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另外,圍合區域正在開發和建設石景山銀河、京燕等中小型商務區,而且首鋼搬遷后留下的首鋼總部和研發部門等都集中于此,這些都為W―CBD開發建設奠定了很好的經濟基礎。
目前W―CBD圍合區域的大交通條件已經具備。圍合區域內,五環路、阜石路和蓮石路等已建成通車,六環路正在規劃建設中,長安街西延線將穿過首鋼主廠區直達門城;區域內擁有豐沙鐵路、京原鐵路、京門鐵路和規劃中的市郊鐵路S1號線等鐵路交通和地鐵1號線、輕軌3號線等軌道交通;108和109國道分別從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打開商務區對外聯系的通道。這些都為W―CBD建設創造了很好的交通環境。
第三,W―CBD建設要明確定位,加強規劃,將其打造成北京長安街上的又一顆財富明珠。W―CBD以長安街西延線為東西發展軸,永定河為南北生態軸,通過統一規劃,分階段實施,力爭用10~15年時間建設成為具有商務辦公、總部辦公功能,金融服務、研發設計服務、商務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聚集,創意、創新、總部特征凸顯的北京新的大型中央商務區。
最后,建設W―CBD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可成立W―CBD開發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組織編制W―CBD建設規劃、重大事項的決策以及市級層面的協調等。二是編制《W―CBD開發建設規劃》,并爭取將其納入北京城市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框架體系之中。三是分主體建設、分階段推進。由各區政府按照商務區建設規劃的統一要求,根據各自的基礎和條件,自主開發,分階段推進相關工作。
落實戰略保障,高效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京西南地區的發展需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從機制、規劃、資金和人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各項工作高效開展。
(一)不斷完善推進京西南地區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
今后要積極探索建立推進京西南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市級層面的組織協調機制。從對京西南地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工程和大項目來看,一般都會包括多個實施主體,特別是有些工程,比如“永定河開發治理”等,需要在市級層面進行溝通協調,這就需要市委市政府和市有關委辦局領導牽頭建立一個市級層面領導組或協調組,保障各項工程和任務順利開展。
二是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各區政府、區政協和區委辦局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在各區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有利于大家共同商討區域發展,及時協調解決合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加大各區合作力度,拓寬合作領域。
(二)充分發揮規劃對區域發展的引導作用
一是編制重大工程和重點任務的專項實施規劃。通過編制規劃,進一步明確工程或任務實施主體、實施內容、任務目標、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二是相關規劃的編制要與各區已有規劃銜接,提高規劃可操作性。
(三)大力提升京西南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繼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京西南地區應緊緊抓住建設京津冀“三小時經濟圈”、啟動北京第二機場和京滬高速鐵路建設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京西南地區作為首都西南門戶的重要地位,不斷完善區域交通網絡,提高京西南地區路網密度和道路等級,加快推進區域軌道交通項目建設。
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實施“名校辦分校”、“名院辦分院”工程,積極探索與其他區縣市級名校建立長期聯系、互利共贏、合作辦學模式,鼓勵教育資源豐富的東城、西城、海淀等區到西南各區辦校建院。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采取建立會診中心、開辦分院或聯合辦院等多種形式,與北京市內各大知名醫院合作,廣泛吸引市級優質衛生資源落戶京西南地區,實現聯合辦院,提升區域衛生醫療水平。
三是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市政府的專項資金安排。京西南各區政府應繼續加大對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區域環境建設。另一方面,應努力爭取市級財政資金對京西南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支持,積極爭取更多的市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落戶西南,同時在市、區級財政資金投入配比中,適當提高市級財政的投入比例。
(四)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
中圖分類號:F1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1-0110-03
綜觀世界資源型地區(城市)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增長期——資源大量開發引起的經濟高漲期——資源枯竭而導致的經濟衰退期——經濟轉型期”的過程。素有“德國工業引擎”的魯爾區也是如此。20世紀50-60年代以后,新技術革命浪潮沖擊了魯爾區的煤、鋼產業,使其逐步陷入結構性危機中。為擺脫困境,適應新經濟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起(1968年),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劃。經過區域治理后的魯爾工業區社會經濟結構協調,工業布局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從公共管理層面說,魯爾工業區整治其實也是一個區域治理的過程。在綜合整治過程中各級政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聯邦、州和魯爾區政府治理魯爾的特有模式和路徑。
一、魯爾工業區綜合整治治理模式
(一)區域性政府政策主導
在“區域政策區域化”的目標下,德國機構改革被提到議事日程,各方呼吁替代中央集權的地方管理者應擁有更多的自治權。在魯爾區的綜合整治過程中,眾多由地方政府機構、工會、政黨和各種協會組成的地區會議紛紛設立。20世紀60年代,聯邦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地區會議聯合制定并實施了包括“魯爾發展規劃”、“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規劃”和“魯爾行動計劃”以及20世紀90年代末的《魯爾地區結構改造計劃》等政府政策,有意識地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資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正是在此時期,魯爾區相繼出現了電子工業、核電工業、信息和媒體產業等一批新興工業,在用現代技術改造舊的工業部門提高其競爭能力的同時,著力開拓了新領域。
魯爾的經驗表明:實施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地方政府不僅是管理機構,而且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根據市場來調整政府行動,使政策更多地來自于基層。
(二)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市場
在轉型過程中,魯爾區政府不搞新行業的一刀切,而是在競爭機制的指導下力求促進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在政府的保障和主導下,著力發展了政府與市場機制的協作治理關系,區域(城市)和企業之間通過優勢資源互動和相互融合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系統環境,共同推進著可持續發展。魯爾工業區復興過程中,政府與非政府部門“合作治理”的轉型路徑清晰可見。如在魯爾集團和魯爾區的統籌發展中,政府、區域(城市)和企業三者在轉型中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得到明確:政府是在宏觀層面提供保障和引導、區域(城市)在中觀層面提供支持和規劃、企業在微觀層面積極參與。[1]魯爾工業區復興策略的嘗試性成功,與“自上而下”結合“自下而上”的規劃運作所產生的巨大合作治理收益是分不開的。
從形式上看,雖然許多改造轉型都是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或機構的領導下以“自上而下”的模式推行,包括項目的發起、核心機構的組建以及主要資金來源等,歐盟、州政府、區域政府、地方政府、經濟部門、非政府組織、公私合作組織以及其他眾多機構都參與其中,但是,具體到各個項目的實施運作卻是借助“自下而上”的方式得以推進。[2]
魯爾復興的實踐證明,實現區域的可持續需要各子系統單位協調行動。從魯爾集團與魯爾區積極尋求轉型,共同成長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和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的成功轉型之路來看,兩者的轉型其實是同步的,整個轉型過程實現了合作與統一。合作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魯爾集團積極參與魯爾區的結構調整;[3]二是魯爾區大力扶持魯爾集團的轉型。統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統一規劃,即企業與區域的規劃相統一;二是統一實施,即企業和區域對既定的政策和規劃嚴格實施;三是統一發展,即企業和區域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治理層次說,一方面,魯爾區的成功改造依賴的不僅僅是地區“內生”力量,更多地是通過吸引“外來”產業和投資實現了地區復興。在政府的層面,內部動力主要來自政府財政和政策支持:一是價格補貼、礦工補貼、投資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收購、社會保障等政策保護了地方產業的繼續發展和社會穩定;二是政府資助煤炭鋼鐵產業集中改造,通過企業調整、關停合并老廠、擴建新廠、技術改造升級、產業轉型等方式進行傳統工業治理;另一方面,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新興工業遷入本區,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在吸引外來投資的過程中,州政府采取了簡化審批手續、提供政府資助和靈活用工等一系列措施,如對落戶當地的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投資者給予一定比例的經濟補貼等。
二、魯爾工業區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徑
(一)政府治理的行為方式
1.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建立各種相關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多種服務。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起,政府已預見到魯爾地區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壓力。當魯爾區結構性經濟危機到來之時,各級政府適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缺的難題,德國政府設立了“歐洲復興計劃”、“新企業投資項目”,在向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時提供信用擔保;頒布了《關于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政策總方案》等文件,擴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資助,幫助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改造和引進,增強產品競爭能力;多次修訂《反對限制競爭法》,以保護和扶持中小企業。由于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大力扶持和保護,魯爾地區的中小型企業數量大增,新建和遷入的工業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目前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先進的中小企業,產品種類繁多,涉及微電子、橡膠、化工、工藝品制造以及服裝、食品等多個領域。
2.政府財政補貼。為了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地區平衡發展,德國聯邦和州政府加強了對老工業地區的改造,將資助老工業基地改造作為聯邦政府經濟部下設的聯邦地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
資助政策導向的變化。在整治初期,聯邦政府一直對煤炭、鋼鐵、造船等部門進行補助,意在通過補助使傳統工業煥發競爭力,但高投入、高資助以后的結果,卻是魯爾區仍在進一步衰落。于是,為增強資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聯邦政府調整了對老工業基地的資助辦法,減少了對煤炭、鋼鐵、造船等部門的資助,只資助其環保、廢廠房利用等項目,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于幫助該地區投資生產新產品,扶持當地的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德國聯邦政府給予魯爾區礦業的補貼從1998年的47億歐元將逐年降低到2005年的27億歐元。[4]
3.重視教育、技術培訓和科技成果轉化。魯爾區產業轉型和復興的歷程表明:發展教育事業、加強“產、學、研”結合、建設地區創新體系是產業競爭力得以維持的核心要素,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魯爾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從多特蒙德、經過波鴻、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條橫貫全區的“技術之路”,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研究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還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
4.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再生產正常運轉的基本前提,它能夠為資源枯竭地區的工業轉型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此,魯爾工業區在轉型之初,就大力加強了經濟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德國政府投資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積極完善交通運輸網,推動區域綜合開發。發達的、功能完善的運輸網體系成了保障工業區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魯爾區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本區水運優勢,搞水陸聯運、加速南北向交通線路的建設,組成統一的運輸系統,把全區彼此分隔的工業區和城市緊密地銜接起來,這些措施對全區的綜合開發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在魯爾老工業基地轉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通過立法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德國政府在魯爾工業區改造振興中先后制定《聯邦區域整治法》《煤礦改造法》《投資補貼法》《環保基本法》等法律,有效地保證各項整治政策的實施。
(二)政府治理的組織設計
老工業基地的調整與改造,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問題,因而需要對非獨立行政區域的魯爾區實施統一部署和管理。為此,德國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制定與實施了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的長期戰略規劃。在1920年以前,魯爾區無論是在發展工業生產,還是在城市建設、交通以及環境保護方面,都沒有統一的規劃,這種盲目性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直接影響到工業區的生存發展。1920年,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簡稱SVR)作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但在初期,其主要的工作也只是制定一般開發規劃(General Settlement Plan),即為工業和民用地的交通線路、綠化環境等提出輪廓性布局方案。隨著區域發展及其職能逐步擴大,分別在1936、1950、1962、1972年通過相關法律逐步擴大其權力,這一規劃機構現已發展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和州聯邦的權力部門,即1975年成立的魯爾區城鎮聯盟(簡稱KVR)。1979年,德國聯邦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及工業協會、工會等有關方面聯合制定了《魯爾行動計劃》,進一步規劃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同時,利用各項優惠政策有意識地逐步發展以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掌握了結構調整的主導權。
此外,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協會由88個成員組成,其中60%是市縣政府代表,40%是企業代表,在行政上受州政府當局管轄,財政上由地方當局撥款和協會自身籌款(蒂森鋼鐵財團)。1960年,煤管區開發協會提出了把魯爾區劃分為三個地帶的設想,即“南方飽和區”、“重新規劃區”和“發展地區”。根據三地帶的不同情況,協會提出“發展第三地帶、穩定第一地帶、控制第二地帶”的戰略設想,這一設想為以后魯爾區的全盤規劃打下了基礎。
(三)政府治理的體制機制
1.市場機制的法制化。市場機制和競爭政策在廣泛的領域起著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條例配套,形成體系,市場機制和競爭是這一制度的基礎和核心。這些法律、法規成為了老工業基地推進結構調整、各類企業運作的基礎性保障條件。學術界普遍認為,確立和選擇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是包括魯爾區在內的整個德國經濟能在戰爭廢墟上迅速恢復,并在上世紀60年代創造“德國奇跡”的根本原因。德國1949年頒布的《基本法》,對社會市場經濟做了制度和法律上的安排,并強調在經濟增長和地區發展中考慮宏觀經濟均衡的要求,即國家有義務對經濟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社會均衡發展的行為進行干預。此后,在確立經濟體制框架的基礎上,國家還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法令,如比較著名的《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法》,對促進競爭、提高效率,對政府適度干預經濟乃至扶植老工業基地和落后地區都有法律上的明確規定,保證了市場機制發揮基礎作用。
政府和立法機構只是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有關條例,對經濟進行適度調節和扶植。魯爾區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也是在特定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制度條件下的產業轉型過程。如先確定魯爾產業振興的總體框架,再通過法律、政策和各種條例的不斷充實加以完善。可以說,這一制度安排和相應法律體系的建立,加上政策相對穩定,為魯爾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奠定了制度和法律性保障。
2.與就業、創業相結合的培訓機制。如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為保證經濟目標的實現,魯爾所在的北威州政府提出了有效期從1980-1984年的行動計劃,這一規劃的目標是降低失業率。其具體做法為:一是無論是對參與結構調整的產業的進入、退出資助,還是對中小企業的扶持,首先要看其能為社會提供多少就業崗位;二是結合當地優勢,大力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比如設立勞動和經濟促進機構,工人的轉崗培訓費用全部由政府資助;三是加強培訓,提高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四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魯爾工業區在多特蒙德、波鴻等城市陸續建立多所大學,開展技術教育和職業培訓。魯爾集團還成立有專門的培訓公司,范圍幾乎覆蓋崗前、轉行以及在制期限等職業教育的全部領域。
3.社會保障機制。魯爾工業區另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經驗是政府為每一個公民都筑起了“社會保障”的大堤,使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這里,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
三、基于比較的啟示
總體上看,雖然中德兩國的資源性地區發展存在社會體制等多種差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消化吸收魯爾經驗,充分認識和發現問題,在比較中學習,在研究中借鑒。
第一,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艱巨、復雜、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要有長期作戰準備。應該根據形勢發展及時確定新的目標和政策,這些目標和政策不能只看短期利益,具體的操作中,必須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分階段實施。魯爾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政府部門與市場部門的合作下,經歷了40余年的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和產業協調發展的三次轉型(目前仍處于進一步轉型的過程中)。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礦業城市大多是按照一廠一市的前蘇聯模式發展起來的,經營資源產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振興是礦業城市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不過,資源開發企業的資產總量大、國有資本比重大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現實,使得合作治理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較大。因此,可以國家層面成立專門機構協調礦業城市的結構調整工作,調動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兩方面力量,使資源城市的各利益相關者由“零和博弈”轉向“正和博弈”。在合作的框架下,制定統一發展規劃,進行整體戰略部署,通過政府和企業互動來促進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對體制和機制的認識。市場機制和競爭是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和核心。魯爾經驗表明: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需要不斷地進行適應性調整。企業體制只有根據結構調整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保證轉型的成功。企業的所有制形式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國家對企業的扶持不應分國有和私有,而應一視同仁,這樣才能保證結構調整的成功。在轉型過程中,德國政府特別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扶持,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服務。隨著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步伐的加速,規制—服務型政府已經在不斷建立和健全之中,政府的民主管理、科學決策和社會服務的理念和實踐也得到增強,但與魯爾政府與市場部門“合作轉型路線”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
第三,對國家和政府補貼的認識。在魯爾產業轉型過程中,德國(魯爾)政府經歷了從大力補助煤炭鋼鐵、造船等傳統產業,到減少對煤炭、鋼鐵、造船等部門的資助,只資助其環保、廢廠房利用等項目,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于投資生產新產品,扶持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的轉變過程。資助辦法的調整,使原來單一產業結構的企業逐漸演變成了多產業的企業,促進了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兼并或合并。我國各級政府由于財力有限,政府補貼應向新技術產業傾斜,對其進行減、免、補。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涉及領域眾多,跨越多邊界。單純依靠投資或者貿易杠桿來促成區域經濟共生共贏已不是最優選擇。區域政策不僅要關注于經濟平衡和合作發展,更需要注重社會因素,因而區域政策已被賦予了“經濟、社會與地域聚合”的涵義,它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應有之意。我國制定和實施區域政策和參與區域合作議程也應以治理為導向,形成政治、經濟、社會、生態與地域協調共贏的聯動格局,[5]以全面推進內生性、整體性兼具的區域協調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Stone Sweet, Alec-Wayne Sandholtz. European integra 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J]. Journal of Euro pean Public Policy, 1997, 4(3).
[2]Phillip J. Cooper, Linda P. Brady. Public Administrati 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Florida: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349.
一、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成效
船寮港流域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源頭黃洋鉬礦的百法無序開采得到有效遏制,投資1602萬元建造了6道礦山廢碴固碴壩,固定廢碴1785萬方,植樹種草綠化1300畝,新建大型排水溝1**0米;十一都源中下游的河道疏浚工作已基本完成,暢通河道取得明顯成效。河道清水工程有效緩解了治理區河床淤積抬高,降低了水位,有效地降低洪災的發生率。
溫溪鎮防洪堤累計完成4190m,完成投資4276萬元,將溫溪鎮集鎮橫溪以下段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
四都港流域綜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油竹新區防洪堤、田步洋、下尾段、徐岙段、赤巖段防洪堤;仁莊鎮防洪堤、山口下殿潭、板石防洪堤、湯洋鄉防洪堤、方山鄉防洪堤等防洪堤長度的建設工作。
水毀工程以獎代補項目。20**年完成投資1278萬元,07年完成投資892萬元,**年完成投資685萬元,近兩年對山塘整治的力度逐步加強,**年投入約880萬元。
實施水土保持措施,減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實施生態林保護制度,加強生物防護措施。加強森林資源培育與管護工作,森林覆蓋率達74.5%,有效地改善了沿河沿溪的景觀和生態環境。
二、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詳細措施如下
(一)重視前期規劃,強調綜合治理
1、小流域治理堅持“合理開民、得用,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減少水旱災害”,堅持以“上蓄、中攔、下疏、疏圍結合、因勢利導、防沖防淤,降低水位、減少水患”為指導思想,實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堅持不懈,講究實效,目標明確,治一段成一段。先后編制完成船寮港、四都港、禎埠港、管莊源、貴岙源等各主要流域水電梯級開發規劃報告和中下游灘地開發規劃報告。
2、由于財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工程項目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對山洪條件下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又沒有實施防洪工程項目的區域,建立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防洪避洪體系,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防洪避洪應急預案。**年完成編制《全縣小流域防洪避洪規劃》,指導各鄉鎮完成《鄉鎮小流域山洪避洪YU案》編制。
3、開展全縣水域調查與水域保護規劃工作。20**年底,根據省水利廳統一部署,我縣開始著手部署全縣陸地水域調查工作,對全縣范圍內所有河流、水庫、山塘進行了普查。調查工作歷時一年,通過調查,全面掌握了我縣現有水域基本數據,為加快水域綜合治理步伐提供基礎數據。
4、20**年12月,完成《青田縣水域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并通過麗水市水利局審查:現階段水域劃界以開始野外測量等前期準備工作,為全面監管我縣水域,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河道打好基礎。
三、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存在問題
(一)、施工硬件方面
部分河道疏浚不規范,該挖的沒挖掉,挖掉的地方高低不平。寮港赤巖段河道疏浚時,疏浚的太深,防洪堤的堤底都在外,洪水來的時候,有被洪水沖毀的危險。后續管理不到位,部分河道剛疏浚完,就有很多廢渣、棄渣倒進來。
(二)資金撥款安排方面
我縣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由財政局下面的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導的小流域生態農業工程建設,項目由縣里上報,資金由省財政直接撥付,目的是偏遠山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面貌,促進農民增收;二是水利局主導的防洪堤建設,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三是由砂石料辦公室主導的河道采砂疏浚工作,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但有時資金到位不及時,影響到工程的開展進度。
三、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與城建、交通、林業、農業環保惟及船運等專業規劃有發生交叉現象
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涉及的面相當廣,由于青田的特殊地理環境,河道治理經常會與城建、交通、林業、農業環保惟及船運等有發生交叉,在有關的專業規劃上也經常出現沖突,給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困難。
四、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意見建議
1、編制規劃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制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堅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路子。
對小流域要采取“治理、保護、管理”的方針,治理是指河道疏浚;保護是指原生態保護;管理要依法、科學、到位,不得對河道采砂行為亂收費。船獠港流域要重在治理,有科學地進行河道疏浚;四都港、禎埠港和小溪流域要重在保護,其中四都港和禎埠港流域要規定不好挖砂,嚴格保護好現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小溪流域民間用砂可以就地小規模挖取,但不好作為商業用砂外運,破壞生態環境。
2、開展試點
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要根據財力逐步實施。近期,要在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輕重緩急,篩選災情嚴重影響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開展綜合治理試點。對列入綜合治理試點的,要將綜合治理區的項目進行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并將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明確為工作重點,各司其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針對具體的小流域特點,科學地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綜合治理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強化管理
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態質量,維護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僅要治理,更要重視管理,落實以防為主,切實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嚴禁在河道棄土棄渣和在河道內占地建房,規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無”小水電。切實加強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護和培育,引導農民科學山地耕作和營林作業,從源頭上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質量。加強和規范小流域的采砂管理:對小流域要認真落實保護措施;原則禁止小流域內的外運型商業采砂活動,搞好小流域保護和疏浚規劃,規劃疏浚區域之外原則不得安排商業及填方用料的采砂;積極探索村民自用用砂開采與小流域保護的有效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