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概率統計的工具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統計學也不再只是劉乃嘉,吉林工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統計學。計算一些基本的加減了,以前用一個計算器就能輕輕松松的解決,而今的統計學面對的大數字時代,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軟件,既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提高效率,節省人力、物力,比如說SPSS、SAS、MATLAB、EXCEL表格等。SPSS的優點很多,它有學生們樂于接受的主界面,最重要的是這個軟件特別的容易學,對從來接觸過這個軟件的同學來說,可也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輕松的掌握它,非常適合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教學的目標在于運用,SPSS自身帶有許多函數計算公式和其他的計算公式,你只需找到你要計算的公式并且在鍵盤上輸入你要計算的內容,就可以計算出概率密度、分布、隨機問題等,十分便捷。EXCEL軟件是大家最熟知的軟件,因為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有計算機基礎,里面就要求掌握這個軟件的運用,是OFFICE的一個分支。在教學中選用這個工具可以降低教學難度,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學的知識終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這個軟件最大的優點就是制作統計圖像的功能很完善,并且還有非常完美的統計處理能力,它具備了其他軟件基本上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與其他統計軟件相匹配,共同運用。計算機領域還有很多的可以適用于統計學的軟件,而且一般這些軟件的運用對大多數的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在概率統計的教學中,老師們可以按照教學的需要適當的引入這些優秀而強大的軟件,彌補以前教學方式中存在的缺點,增加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學生到計算機中心去親自體驗一下這些軟件,學生一般比較愿意學習動手性比較強的知識,這也是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2.改進了概率統計的教學方法
目前高師概率統計的課堂教學仍在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無視學生的表現和教學效果,教學的目的往往只針對最后的統一考試,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強調對解題能力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應用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改進了概率統計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概率統計課堂教學中突出了的數學思想的教學。概率統計中的數學思想的教學主要有隨機思想、統計調查思想、統計描述思想、統計推斷思想等。在概率統計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注意了各種統計方法的使用條件及注意事項,而且分析它們與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異同,突出概率統計思想方法的特點。其次在概率統計教學中采用了類比方法進行教學。類比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具有推理的猜測性、聯系的廣泛性、探索性等特點。概率統計中有許多內容可以作類比教學,例如,多維隨機變量的教學可與一維隨機變量的進行類比,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教學與離散型隨機變量進行類比。
3.加強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勢,使得概率統計這門學科學生學起來更便利,使得課堂更加多樣和豐富多彩,現在在我們這個學科的課堂上,計算機已經成為了學習的有力工具。對于概率統計的教學,除了采用多媒體教學之外,還讓學生通過數學軟件或統計軟件,如MatLab、SAS等上機操作實驗,體驗概率統計的思想,如概率中的蒲豐投針問題、馮-諾依曼用數學程序在計算機上模擬等給我們上機操作提供了有趣的題材。我們在概率統計課堂教學中強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寫出分析報告。例如,在回歸分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收集本校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數據,指導學生運用統計軟件,建立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業成績之間關系的回歸模型。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在實驗中,通過動手能幫助學生理解該課程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論,同時利用所學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獨立完成研究型的小課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改革了考核方法
課程的考核方法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該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其他課程基本上類似,期末考試成績占80%(或70%),平時成績占20%(或30%)。現行的考核方式不盡合理,不能全面的評價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我們進行了改進。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就是將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方式改為閉卷與開卷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概率統計概念、理論的掌握程度;開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概率統計方法的掌握程度,通過設計一些與教學相關的、應用性的綜合型案例,采用數學建模的形式,讓學生完全自主的運用所學方法去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平時考核的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包括平時的作業訓練、學習小結及撰寫課題小論文等。課題小論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小課題,通過學生對這些課題的分析、討論、總結及撰寫論文的過程,達到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了自主學習的目的。多樣的考核形式,既增強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達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計算機的發展,數學的思想和思維方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學在現代科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將數學思維方法應用到醫藥學領域,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解決醫學實際問題是醫學院校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醫藥數理統計》是為醫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旨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科研意識,用數理統計方法去分析和解決醫藥學中實際問題。從數理統計這門學科本身來說它是研究隨機現象的科學,它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與以往學生學過的高等數學思考方式不同,兩者思想體系差別較大,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學生除具備《高等數學》基本知識外,還應具備語文、邏輯學知識,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畏難情緒,我們對這門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以下是我們的一些思考與體會。
1聯系醫藥學專業基礎,優化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在醫藥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專業課和非專業課的觀點,而《數理統計》課是公共基礎課、非專業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轉變數學觀念,我們認為醫學院校的數學教育應以數學的應用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應改變傳統的重知識傳授,重技能計算技巧訓練,輕能力培養忽視應用,我們應把教學重點轉到通過講解數學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思想并應用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培養應用能力,學以致用。為此,我們教學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據一般本科醫學院校教學定位和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改革教學內容,優化教材體系,使教材盡可能體現應用數學的特點,使其知識結構更具實用性、可讀性,更具醫科的特點。
對教材體系、內容增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門課程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主要應用部分在統計學部分,在不影響本課程體系完整性條件下,壓縮概率部分內容,減弱概率論部分理論難度。
②改變重概率輕統計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淡化定理證明和計算技巧訓練,加強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的講解,重點介紹如何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應用。增加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簡介。
③增加與醫藥學緊密聯系的例題和習題。適當配置一些臨床案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案例來體會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封閉型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師的思維活動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受到束縛,不能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有創新能力。根據《數理統計》課程偏難應用性又較強的特點,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努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討論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向上參與意識,培養互相溝通合作的精神
傳統教學法偏重于“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的“一言堂”。我們都知道應重視互動教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往往忽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討論式教學法是在師生之間雙向信息交流基礎上,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數理統計》課程特點,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或富有爭議性問題,采用教師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擬定好要討論的問題,可以進行課堂提問、討論、回答,也可以小組討論,留問題課后討論等多種討論形式。例如,我們在講完區間估計概念后,為了準確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P{θ1<θ<θ2}=1-α能否說參數θ落入區間(θ1,θ2)的概率為1-α?經過討論,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此說法是錯誤的,回答正確。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學堅持此說法正確,教師及時總結、釋疑說明回答錯誤的同學是把參數θ當成隨機變量了。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決其它同學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們往往會留下思考題讓學生回去討論,給學生提問,留下新疑使教學在“有疑”中結束,使學生感到學習這門課程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法對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開發和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這種方法也督促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積極學習,提高講課素質。
2.2案例式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決策技能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況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個決策問題。教學案例是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在對實際調查后所作的客觀書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主要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和啟發式。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組織案例,把學生引導到實際問題中去,進行學習、研究、通過分析、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備課中,注意選取醫藥學真實案例,一旦選定某個案例作為教學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內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問題,尋找該案例相關資料,將案例要求學生事先閱讀,擬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觀點后,教師及時總結答疑。例如:在講假設檢驗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闡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使課堂講解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數理統計》這門課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存在畏難情緒,而案例教學法采用的案例是來源于現實的醫藥學實際問題,有可能就是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要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樣對學生來說就有一種吸引力,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采取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堂討論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決策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切身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學法雖然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我們也看到它的不足之處,案例教學是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統的理論教學,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分析案例,理論教學是基礎,案例教學是補充,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好,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3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授課效果
21世紀,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育的現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對于學生來說,《數理統計》這門課程要比以往學過的高數難學,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為了消除畏難情緒,增強課堂學習內容的感染力,在課堂上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圖形顯示配上文字說明,能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應該注意到CAI教學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是任何機器所無法取代的,一節課是否能吸引學生,不在于CAI課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師的語言魅力,用語言吸引學生,而不是課件吸引學生。教師不可過多地用課件進行授課,也更不適合應用在教學的全部過程,因為它的條理性較強,不易更改,使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融會貫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
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考試改革,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前者對后者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后者為前者打下了基礎。對于《數理統計》這門課程,除了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考試改革不可忽視。通過改革考試,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考試改革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①改革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劃范圍、定重點,這樣助長了一部分學生死背硬記也能得高分,傷害了認真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考試內容應體現出對基本理論、基本統計方法的掌握,淡化計算技巧,注重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適當出一、二道能考察創新能力的題目。
②避免考試方式單一。考試模式多樣化,平時要有測驗,要提交讀書報告,增大平時考試成績的比例。學生的成績應根據平時成績、讀書報告和期末卷面成績綜合評定。
③改革考試題型。應減少客觀性試題比例,多出些綜合性思考、分析題,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總之,《醫藥數理統計》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本研究是針對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的教學定位進行的一些思索和實踐,還有一些方法不夠完善,但我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為培養21世紀應用創新型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一、引言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現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象”是一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的境界: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全科醫學概論》是全科醫學教學中的重要課程,其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社區服務理念及全科醫學基礎理念,從而為日后全科醫學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學效率低,不利于提高《全科醫學概論》的臨床效果[1]。辯論式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及學生在某一教學內容中以問題為導向,并根據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分析及辯論,從而獲得專業學習知識[2]。在辯論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收集資料,準備討論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學習熱情及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學生間的溝通及合作,提高教學效率。本研究對《全科醫學概論》教學過程中應用辯論式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全科醫學專業2013級(1)班的30名學生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18~22歲。另選取同一專業2013級(2)班的30名同學為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8~22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教學大綱相關要求采用傳統的“一對多”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在臺下聽講。觀察組采用辯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如下: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內容預先設計好相關教學內容,并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由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書籍、標本、數據庫等方式尋找答案,并以小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在論題確定后,教師可提前2~3 d向學生公布辯題題目,辯題的設計應具有專業性及針對性,所有未參與辯論的學員應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在教學中應組織一些未參與辯論的學生積極討論問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學習熱情。辯論結束時教師應用對學生辯論情況進行總結及歸納,并提出學生辯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可取之處,并讓學生分享辯論過程中掌握的內容。
1.3 觀察指標
學期結束時由臨床帶教老師對學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臨床實操能力及論文寫作水平進行考核。每個項目的考核總分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學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實習結束時病理分析成績、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操成績及論文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于20世紀80年代相繼開設醫學檢驗5年制本科專業,發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教育部將醫學檢驗專業(101001)納入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因此,對于原來以培養5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來說,如何使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適應新的形勢,重構醫學檢驗專業四年制本科培養方案,是擺在醫學檢驗專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結合本校于2013年開設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專業的改革,回顧對重構四年制本科培養方案的體會與思考。
一、明確四年制本科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目標
四年制本科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檢驗技師,直接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特點是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科研潛能的應用型醫學檢驗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設置
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構建課程體系是特色專業方向培養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1]。目前我國醫學檢驗教育仍沿用傳統的醫學三階段論,即醫學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習按順序、分階段進行,其優點是以學科為中心,循序漸進地教學,注重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這種課程體系在過去二十多年的醫學檢驗教育中發揮了令人矚目的巨大作用,為我國的現代化醫療事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醫學檢驗人才,并且在未來的醫學檢驗教育中還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四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學制短、任務重,要在課程設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識傳授,又培養學生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強調學科系統性的同時,避免教學內容的相互重疊。必修課程學時過多,讓學生能夠有時間了解檢驗相關學科的知識,培養綜合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協調發展,適應臨床第一線對技術人才的實際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課程設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論、鄧論、概論,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衛生法學等。
2.公共基礎課為專業學習打基礎,主要開設課程有:大學英語,體育,高等數學,計算機,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醫用物理學等。
3.大類基礎醫學課,為專業學習打下醫學基礎,主要開設課程有: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統計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總論等。基因檢測在臨床應用中不斷深入,開設基因診斷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
4.根據檢驗專業特點,開設專業教學課程,包括:血液學檢驗,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檢驗儀器分析,臨床檢驗學,寄生蟲及檢驗,檢驗專業英語,輸血與輸血技術,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等覆蓋醫學檢驗各個方向的專業課程。
三、加強臨床實習,增強實踐技能
根據醫院檢驗技師崗位的要求,現在醫院檢驗科從業人員中絕大多數是檢驗技師系列,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歸于醫學技術類就是適應這一實際需求。加強臨床實習,有助于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適應新的醫學檢驗發展形勢的人才。具體分階段進行:
1.在第二學年安排臨床見習,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可以以各醫院檢驗科及試劑、檢驗儀器生產企業為依托,時間2周左右。在第三學年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實驗教學改革中引入CBL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好常見的檢驗指標,使學生應用基礎理論知識初步接觸臨床,對臨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識,了解醫學檢驗內涵及發展。
2.強化臨床實習前的崗前培訓,安排在進入臨床畢業實習前進行。針對專業實習要求、醫學檢驗綜合技能培訓等項目進行。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態度,有助于提高臨床實習質量。
3.臨床實習強化檢驗的綜合技能。在第4學年進入臨床實習,時間52周。其中10周設置為臨床內科實習,使學生對臨床對檢驗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認識;32周檢驗專業的輪轉實習,在此期間加大力度訓練檢驗的操作技能,結合臨床資料分析檢驗結果及掌握其臨床應用的能力。10周設置為畢業論文撰寫,在臨床實習開始,針對每位學生安排一對一的實習指導老師,在進入專業實習時即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實踐課題設計,提交開題報告,由實習單位組織專家對課題進行評估。讓學生經歷從選題方向、查閱文獻、確定方案、著手實驗、反復驗證,再到論文的寫作與修改一系列過程,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嚴格專業出科和畢業綜合考核。各專業出科考試安排在某個專業輪轉結束時,如該生輪轉完生化檢驗,則在出科前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記錄入實習綜合考評表。實習結束返校后進行畢業綜合考核,畢業考核主要為論文答辯,成立答辯委員會,專家根據論文實際工作,提出一些問題和建設性建議,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論文設計,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培養基本的科研思維并鞏固醫學檢驗專業技能。
四、結語
檢驗醫學是現代精密的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醫學知識的有機融合,是醫學領域中發展較迅速的學科之一,其外延已經擴展到與人類健康有關的檢驗、試劑研發、儀器設備制造和產品營銷等[3]。
對于新形勢下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培養,尤其原來以培養5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來說,必須進行高效的課程體系整合并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優化實驗教學,強化訓練學生的臨床檢驗基本操作技能,借鑒較早開辦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教學院校的先進經驗,培養創新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4],為全面推進醫學檢驗四年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科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候振江,李紅巖,李吉勇.以就業為導向,構建醫學檢驗專業課程體系[J].檢驗醫學教育,2008,15(2):4-7.
中圖分類號: G2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是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工具和途徑,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也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可分離。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在繼承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而進行融合與發展,形成自己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隨著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對象的復雜,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特點。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既促進了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本文以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2006~2008年所刊載論文為數據源,分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1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圖書館學研究能夠準確、充分地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個圖書館學的研究中對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廢,方法研究是學科研究內容的一部分。[1 ]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劉迅先生在《圖書館學通訊》上發表了《要重視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一文。緊接著喬好勤先生在該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2 ]運用統計方法對《圖書館學通訊》等三種專業刊物1980~1981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說法,即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隨后出現了有關圖書館學方法的大量學術論文,還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圖書情報方法論》。[3 ]
從宏觀上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基本得到認同。對一般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也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具體的技術層次,中間層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層次,最高層則是哲學層次。[4 ]圖書館學的一般科學方法,主要是指引進和移植相關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圖書館研究,可分為:信息獲取方法(主要指調查法、統計法、試驗法和歷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論、新三論等)。[5 ]對圖書館學專門方法探討的文章很多,雖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普遍認為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另外從研究的性質來分,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方法。隨著對此研究的深入,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會不斷地得到完善。
3數據來源
在數據收集中,筆者選取了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圖書館論壇》、《圖書與情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作為調查對象,具體統計了2006年~2008年間各期刊學術論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況。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小部分數據來源于各期刊主頁。在數據統計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資料類文章,如征文通知、會議通知等(見表1)。
4數據統計分析
本文總共統計了8159篇學術論文,通過對所選的各篇學術論文,逐篇分析其篇名,個別文章查閱了摘要、正文等詳細信息,根據各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歸納每篇論文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方法歸納為15小類(見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難準確判斷,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論文合計總數(8273篇)大于調查的論文總數(8159篇)。在計算各類研究方法的論文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數時,是除以調查總數(8159篇),所以百分數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論分析法
運用理論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歸納與概念推理類研究,以及思辨類的學術論文。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論分析法的學術論文共29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5.593%,理論分析法是我國圖書館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受到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影響,圖書館學從目前來看應該屬于社會科學,而且人文色彩比較濃厚;我國圖書館界也有重理論的現象,這與國外主要以定量方法為主、重應用有很大不同。隨著其它學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問題的視角會有所變化,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多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過渡的過程,圖書館學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2)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
在調查的學術論文中,運用操作實驗法的共有830篇,占到總數的10.173%。這類論文主要研究技術性的問題,比如系統開發設計、數字圖書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開發組織等。隨著圖書情報工作環境、研究對象的變化,圖書館學研究關于技術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調查是獲取原始數據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圖書館學研究中主要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問卷、網絡來收集數據資料。采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一共745篇,占總數的9.131%,調查方法的運用在調查數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說明研究更貼近實際問題。
(3)實例分析法、歷史方法
實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體的實例來介紹經驗或說明問題,論文中主要是以國內比較著名的大學或科研院所圖書館、國外有名的圖書館等為例子進行分析,對于其它圖書館的建設、信息資源開發服務起到了借鑒作用。
歷史方法主要用于論述關于圖書館事業史、人物評價、文獻學、目錄學等內容的論文,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專門開辟了關于圖書館事業史、文獻學的專欄,歷史方法的論文在調查論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
系統方法主要是用系統的思想,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問題,這種方法對我們認識研究起到很大作用。雖然有的文章不能明顯地看出是運用了系統方法,但是系統方法貫穿于觀察問題的整個過程。管理學方法是將管理學的方法移植在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中,圖書館在機構建設、運營方面都要運用到管理學的知識方法。
(5)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
數理方法主要是數學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數理方法的學術論文有3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726%。數學方法的運用,也說明圖書館學研究者正在試圖定量地揭示研究對象,隨著本學科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方法將繼續普遍化。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量、作者數、詞匯數等的定量化研究。調查的論文中運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調查論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較低。文獻計量學方法也應用于其它學科研究,從CNKI數據庫中我們以“文獻計量”為題名,可以粗略地檢索到60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很多其它學科研究。
比較方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對多個相關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間進行比較,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
經濟分析法是將經濟學的方法運用到圖書館學的研究當中,研究內容包括圖書館營銷、資源共享效率評價、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經費問題、資源服務的經營模式等等。
(6)控制論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明顯運用控制論方法的論文很少,調查中只有79篇。占到總數的0.968%。但是控制論的思想在很多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方法。在所調查的論文中,明確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總數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為圖書情報學科的一種專門方法,運用也很廣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為題名可以檢索到1200多篇論文。
內容分析法產生于傳播學領域,是一種客觀的量化方法,是從大量樣本進行特征識別的系統方法,具有統計性,是一種從公開資料中萃取情報的重要方法。因為它是新方法,統計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專利分析方法、社會網絡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學方法、美學方法、傳播學方法、醫學理論方法等等。
5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5.1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根據表2數據,我們可將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實例析法、歷史方法、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控制論方法,百分比總共占到61.62%;第二類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百分比總共占到26.584%。從數量來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還很小,這是由于理論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對于圖書館學的科學研究,目前來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對于具體問題,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點,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在學科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其理論分析就顯得沒有深度和廣度。隨著學科的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是發展的趨勢。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已經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等。定量方法的運用使研究更精細、更科學,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釋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內在規律,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學科的發展。[6 ]
5.2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學的研究內容產生了巨大變化,與網絡信息、信息系統等有關的技術性研究論文數量會不斷增多。在表2中,操作實驗法所占比例為10.17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新技術的發展還為經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實現工具。[7 ]研究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數據采集,以網頁形式的網絡調查、用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軟件(如QQ)的調查、[8 ]電子郵件調查等,這些都為更好地完成調查提供了多種途徑。隨著搜索引擎的運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務器記錄和保存了用戶與搜索引擎的交互過程,這種數據稱為使用記錄(transaction log),使用記錄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另外,計算機還可以輔助研究者進行定性數據分析等。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產生了網絡信息計量學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鏈接分析方法,這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5.3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學方法、數理方法、經濟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等都屬于移植其它學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這些都說明了圖書館學研究中移植了許多其它學科的理論或方法。
在學科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具有從其它學科吸收養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為其它學科提供養分。隨著圖書館學科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者會大量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會產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與圖書館學情報學本學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其融入本學科研究之中,通過適當的研究方法來為研究服務。
5.4實證方法的應用
調查研究法、實例分析法就屬于實證性研究方法,從表2中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來研究者也開始注重實證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獲取研究對象客觀數據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考察研究對象各有關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影響方式,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它是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的綜合運用。實證研究通過實際數據分析,連接了理論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圖書館學研究水平、學術地位的提升。
總之,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各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是有適用的條件。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將成為圖書館學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與新的技術將得到更多的應用。利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來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綜合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復雜的研究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運用將是多元化發展,合理的研究方法體系應該是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與互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鄧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3.
[2]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圖書館學通訊,1983,(1):54-62.
[3]王崇德.圖書情報方法論[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楊建軍.科學研究方法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羅方等.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圖書館建設,2006,(2):19-20.
[6]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0-283.
[7]華薇娜.我國80年代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狀況的定量分析[J].情報學報,1995,14(3):218-225.
二、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現有教學模式存在不足
作為社會學專業的重要課程,各高校通常對系列課程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開課時間的安排到學分及學時的分配等多個環節都會進行充分考慮。但許多高校也由于師資力量、培養經費等因素的影響,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的教學安排不盡合理,教學效果不十分盡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學本科學生研究方法綜合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進而影響到社會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質量。當前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問題有:
1.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存在諸多不足,如教材選擇、教學大綱編寫、課程考核等諸多環節都是以每門課程為基本單位的,很少考慮系列課程之間的關系及不同課程對教學的特殊要求,缺乏從整體的角度對待系列課程之間的關系和協調,影響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系統知識。盡管每一門課的優化有利于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整體水平的提高,但要真正提高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體系的綜合教學質量,必須對現有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從課程整合的角度將三門課程融會貫通,形成體系。
2.系列課程部分內容存在重復交叉,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也容易影響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是系列課程的基礎,從選題、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到撰寫研究報告,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社會研究的基本程序,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社會研究方法教材中通常都包含了對定量資料分析方法的簡單介紹,與社會統計學的教學內容存在重復和交叉。再如抽樣方法是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許多社會統計學的教材中也包含了抽樣方法的內容。如果系列課程三門課程是由不同教師分別授課,而教師們備課及授課時不積極溝通和交流,就容易造成多門課程內容交叉、重復講授,不利于系列課程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系列課程的性質要求進行系列課程教學改革
系列課程包含的三門方法課程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是另外兩門課的基礎,只有了解了社會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過程之后,才能更深刻理解社會統計學在社會研究中的地位和應用目標。同時只有充分理解了社會統計學的基本方法和主要作用,在學習統計軟件操作課程時才能真正掌握統計軟件的靈活應用,進而認識到統計軟件作為一個分析工具在社會研究中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屢次發現少數學生過分信賴統計軟件的操作便捷和計算速度,而對社會統計學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結果在統計軟件課程學習時困難重重,不是不知如何選擇操作方法就是對計算結果無法正確理解。因此,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每門課程的性質及教學目標,深刻理解系列課程之間的關聯,在此基礎上著手改變現有的三門課程獨立授課缺少聯系的模式,促進各門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貫通,實現課程之間的整合優化。
三、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筆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學2001年開始開設社會工作專業、2002年開始開設社會學本科專業,2009年開始以社會學類專業合并招生,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是社會學類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前開設社會研究方法和社會統計學課程,進行專業分流后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分別開設統計軟件應用課程。筆者自學校開設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以來,一直承擔系列課程包含的三門課程的講授任務。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逐步認識到系列課程教學安排及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如早期教學安排中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第二學期開課,社會統計學第四學期開課,而統計軟件則安排在第六甚至第七學科開課,三門課程的開設時間間隔太長,學生對前一門課程內容遺忘快,教師不得不安排大量課時復習前一課程教學重點,即使如此教學效果仍受到影響。經過不斷提出修改建議,學校教務部門幾次修改教學大綱后,目前三門課程的開設時間比較緊湊,比較容易實現三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和鞏固。同時學生較早地全面掌握了社會研究方法后,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更有能力參與或申請各級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有推動作用。由于本校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由同一教師先后承擔教學任務,為順利實現三門課程之間的整合優化提供了便利。經過不斷摸索與努力,筆者開展了一系列推動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整合優化的嘗試,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系列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優化
所謂整合,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標,合并全部資源并集中加以運用,以獲得大于各個別資源所發揮效果之總和的整體效果。所謂優化,也稱最優化、最佳化、最適化,指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采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對資源加以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以獲得最理想的效果。[8]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三門課程教學內容存在部分交叉重復的現象,筆者在安排每門課的教學內容時進行了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力爭對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如在第二學期開設的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中,筆者只簡要介紹定量分析方法與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特點及其在社會研究過程中的作用,定量分析的具體內容則不展開講解。這樣既為第三學期開設的社會統計學課程的學習做了必要鋪墊,也使得這兩門課的重點更為突出。再比如,由于在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中著重講解了抽樣方法,在社會統計學課程中就不展開講解抽樣具體方法,只在簡要回顧抽樣方法的常用類型后著重從社會統計學角度介紹不同抽樣方法帶來的概率差異及樣本容量的估算,這樣安排較好地銜接了同一主題的內容又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其次,考慮到案例教學在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教學中的獨特作用,系列課程教學過程中均采用了大量案例材料。為了更好地推動系列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筆者在教學案例的選擇和使用上做了不斷改進和完善。如在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中講授問卷設計和抽樣方法時,筆者采用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等許多大型抽樣調查的案例材料,向學生詳細介紹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抽樣方案及調查問卷設計技巧。在社會統計學課程中講解單變量統計描述等相關方法時,筆者再次引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后期發表的調查報告數據,使學生將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后期資料分析方法緊密結合起來理解。在統計軟件應用課程中,介紹變量編碼時筆者則再次以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問卷為例介紹問卷中不同變量的編碼方法,并從中選擇合適的問題編制成更有針對性的問卷供學生練習使用。通過對相同或相似案例的不同講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些學生會順著這個思路將在前期課程中出現的案例主動與后期開設的方法課程建立聯系),也更好地體現了社會學研究方法系列課程之間內容的邏輯關系和知識體系的連貫性。在此基礎上,筆者開始嘗試通過不斷積累和改進,建立三門課程可共享的系列課程共享案例資源庫。希望系列課程共享案例資源庫建成之后,系列課程教學中可根據各門課程的知識點和課程性質選擇合適的案例穿插在教學中,教學內容也可根據各門課程的學時量和教學大綱的重點合理分布,從而有效避免某些交叉內容和案例的重復講解,使各門課程的重點和特色更突出。
(二)系列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設立銀行及保險學門。當時,大學堂設八個分科大學(注:“分科大學”相當于今天大學下設的“學院”):經學科大學、政法科大學、文學科大學、醫科大學、格致科大學、農科大學、工科大學、商科大學。其中,在商科大學之下,設有銀行及保險學門(注:“門”相當于今天大學學院下設的“系”)、貿易及販運學門、關稅學門。根據當時的課程安排,在銀行及保險學門的主課中,有一門課程是“保險業要義”,它是所有課程中對學時要求最多的三門課程(注:這三門課程是外國語、銀行業要義、保險業要義)之一:第一年每周3學時,第二年每周4學時,第三年每周2學時,三年共18學時。從學時要求看,“保險業要義”這一門課程相當于今天大學里六門課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間,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籌辦工作緊鑼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不過,鑒于師資和經費限制,《奏定大學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門的宏大計劃被迫大幅縮減為七科13門,它們分別是:經科大學(毛詩學門、周禮學門、春秋左傳學門)、法政科大學(法律門、政治門)、文科大學(中國文學門、外國文學門)、格致科大學(化學門、地質學門)、農科大學(農學門)、工科大學(土木工學門、采礦及冶金學門)、商科大學(銀行保險學門)。商科大學原計劃開設三門,大幅縮減之后,銀行保險學門成為僅存的碩果。
關于這一籌辦和開學過程,北京大學史料有較為詳細的記載。1909年《學部奏籌辦分科大學情形折》記載,“除醫科,須俟監督屈永秋到堂,再行妥籌辦理,計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分門擇要先設”。1909年《學部奏籌辦京師分科大學并現辦大概情形折》記載,“商科原分三門,現擬先設銀行保險學一門”。1910年《學部奏分科大學開學日期片》記載,“京師分科大學,迭經臣部商同大學堂總監督劉廷琛籌劃開辦事宜。…… 現在中外各科教員均已到堂,應行升學各生,業經詳加考驗,分別錄取。茲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開學禮”。經查,該“本月二十一日”為當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即公歷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險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據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記載,大學商科共設六門:銀行學門、保險學門、外國貿易學門、領事學門、稅關倉庫學門、交通學門。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對此亦作同樣規定。有學者認為,從學科設置看,商科專業比清末多了三門,保險學從銀行保險學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門,這不僅意味著保險學本身的發展,也反映了民國初年保險業的興盛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張亞光,2011:《中國近代金融學教育考探》,《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當時,保險學門的課程包括:經濟原論、商業數學、商業地理、商業簿記學、商業各論、財政原論、商業史、商品學、商業通論、商業經濟學、保險通論、生命保險、損害保險、決疑數學、應用統計學、商業政策、統計學、民法概論、商法、破產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會計學、英語、第二外國語、實地研究。其中,“保險通論”相當于今天大學課程里的“保險學原理”,“生命保險”相當于“人壽保險”,“損害保險”相當于“財產保險”。
不僅保險學門開設保險課程,經濟學門也開設“保險學”課程。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和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均規定,大學法科之經濟學門開設“保險學”課程。據《國立北京大學學科課程一覽》記載,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本科課程設有一門“保險學”,主講教師為教授(注:曾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據1922年《國立北京大學職員錄》記載,經濟系教授講授銀行論、貨幣論、保險學、國際金融論等課程。
除了保險學門和經濟學門,法律學門和政治學門也開設過與保險有關的課程。據《政治學系課程沿革說明書》記載,1917-1918年度,北京大學法科之政治學門開設“保險統計算學”課程。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記載,北京大學法科研究所法律門設有“保險法”這一研究科目,擔任教員是左德敏教授。《法學院法律學系課程一覽》和《法學院政治學系課程一覽》記載,1935-1936年度,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法律學系和政治學系均開設“保險法”課程,主講教師均為戴修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