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園景觀設計原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城市公園以綠地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積,由政府出資建設,歸城市綠化局管理,建成后向社會大眾開放的公園,它是人們休閑、放松的自然化活動空間。而傳統的公園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新的城市公園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人、物、自然環境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兼具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適合各個不同層次的使用者,其目的在于供廣大市民休閑娛樂,享受都市生活的樂趣。
1.1 以人為本的原則
現代城市公園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體現人與自然的充分和諧交融,因此在做景觀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重視以人為本這一原則,強調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強調人在公園中的主體地位,而不能單純為了滿足漂亮的景觀設計樣式而設置若干障礙物。總之,現代城市公園設計中應該顯示出對人的理解與關懷,各項設施的布局應該強調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2 藝術與實用性原則
最初人們對環境設施的認識僅限于純功能性的實體構筑物,單純地發揮了設施最基本的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提升,現代城市環境設施已不再單純地滿足功能要求,而是更注重形態的藝術性及與整體環境的結合,其參與城市景觀構成是戶外空間環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元素。盡管戶外空間形式的組合和創造是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的首要因素,但作為景觀元素與公共藝術品的總和的環境設施,通過對其體量形式輪廓和材料的色彩質感以及內涵等,把握與其他景觀構成要素一起營造了戶外空間氛圍,逐漸成為整體環境中的視覺中心之一,起到發揮或重塑地域風格的效應,從中傳遞出藝術美感,用藝術魅力來促進環境育人。
1.3 生態化原則
生態化作為城市公園其最基礎的功能,也是公園建造的初衷,能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固景觀設計首先就要從生態角度的出發,要符合生態化的特點,利用喬灌等植物的復合種植,保持植物的多樣性,滿足人們對于綠色植物的鑒賞。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對策
2.1 公園的地形
地形是公園的骨架,通過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園中創造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優美環境。造園講究因地制宜,對公園內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適當地保留,采用合適的處理手法使其發揮最大的景觀效益。在處理不同地形時,可根據其特點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為人們休憩、靜坐的好去處;梯形地可以設置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臺階;垂直地則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2.2 公園的園路
園路是公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公園景觀的營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組織園林空間和引導交通游覽路線,還是人們休息散步的場所。在城市公園中,需要通過對游人特征、行為、數量等的調查與預測,全面系統地考慮游人的行為特點,進行人性化的園道設計。如人們有抄近路、走捷徑的行為習慣,在布置公園游覽路線時,就應該考慮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們能迅速便捷地到達自己想去的活動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間形成干擾。又如,當公園中道路存在高差的變化時,也應盡量避免使用臺階,用緩坡代替,這樣可方便坐輪椅的使用者。
2.3 公園的植物
植物是營造公園景觀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僅可以構成優美的環境,還有襯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觀人性化的要點,首先是合理選擇植物,應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可以體現當地的民風民俗,從而使公園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合理搭配各種喬木、灌木、花草等,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風景優美的休憩處,并創造一個宜人的氣候環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選擇耐踐踏的草坪品種,為人們休息、嬉戲、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純觀賞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為人們可望而不可即的風景。此外,還需要考慮公園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對欣賞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殘疾人、老人和兒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殘疾人接近植物;對于兒童群體,應注意避免選擇毒的、帶刺的、花粉引起過敏的植物,保證其安全、舒適性;對于盲人的欣賞需要,注意選擇一些芳香的、聲響的和樹干有質感的植物品種,讓他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感受大自然。
2.4 公園的水景
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公園里的水體可以調節空氣濕度和溫度,凈化空氣,形成氣候宜人的環境。水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能給人以不同的體驗。作為公園中的主要活動者,人都具有親水性,在公園中適當地設置水體,也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在人性化的水景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性,要對池岸和水體深度進行控制,處理成淺水或設置深水防護措施,保證游人的安全。同時,在因人而異,結合不同年齡的不同要求,設置不同的具有親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噴泉、水臺階、水流雕塑等,使人能與水親密接觸,增加空間的活力。
2.5 公園的設施小品
公園設施小品應遵循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適性,又要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并具有親切的尺度,能夠反映生活情趣等。設施小品也是公園中和人最貼近的要素,所以必須保證設施小品的數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證每個單體具有人性的尺度,給使用者以認同和親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設計必須滿足人們的生理舒適性以及適度的開放與私密性。同時,人們在公園中活動,游園的安全性尤為重要。這不但依賴于必要的防護設施,還要特別注意公園的晚間照明設施。另外,必須在整個公園設置清晰、醒目、引導性強的標志牌,標明道路、設施、出入口、電話亭、廁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標示性設施。
2.6 公園的建筑及構筑物
中圖分類號:J522.3 文獻標識碼: A
1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發展,城市中的開敞空間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在狹小的空間中人們感覺到心理的壓力,渴望一種遼闊的視野,而且城市的污染程度隨著城市的發展也逐漸增多,人們急切的需要清新的空氣。植物是生物鏈中的供給者,自身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地球植物化學物質循環的推動者,在改善城市空氣的同時也成為城市創造美麗造景的條件。
2綠色空間理論概述
2.1公園系統論
“美國造園之父” F?L?Olmsted從生態角度將自然引入城市,還推動了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即自然不規則公園和住宅區城市公園。他提出的公園系統論主要觀點有:(1)國家公園、城市公園和自然保護是維護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園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園不僅是娛樂場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張在城市心臟引進鄉村風景。(2)尊重和保護自然。公園規劃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盡量不改變地形和自然環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與人工美融合。他規劃的公園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積自然意境。(3)其理論核心是,重視生態環境,系統地把公園有機相連,突出植物景觀和自然景色。
2.2自然風景論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護自然、接近自然的風景園理論。他認為,國家公園、城市綠地及自然保護不是奢侈,而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綠色開放空間”。
2.3景觀規劃生態論
1969年,I?L 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觀生態規劃論,即把自然資源與風景規劃結合的人造自然生態系統思,推動城市綠色空間規劃成為城市區域自然保護和土地使用的規劃。其主要觀點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順應自然過程和適應環境的結果;(2)生態決定風景,合理規劃的實質是有效使用資源。風景園林規劃必須遵循生態原則,根據自然特征、生態系統及土地狀況,確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3中國當代城市綠色空間
中國當代城市被譽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靈活性、可變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斷吞噬和摧毀著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內部的自然被鼓勵并不斷消耗:當代中國城市對于自然缺乏彈性、還原性和可持續性。未來的城市主義主張建立一種相對重城而言的輕城,輕的意思是彈性、可能性、靈活、清潔、節能、便利。輕城中的輕環境,指自然景觀以其功能綜合化特性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組成元素,生態、清潔、并充滿著發展變化的彈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觀可以滿足人們對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促進社會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數字科技的附著,使其也成為工作、學習、交流的完美平臺。同時自然景觀可以與交通基礎設施結合,提供更綠色舒適的出行享受。合理區域的自然景觀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優良便捷的居住載體和土地彈性儲備區域。自然景觀用作城市農場可以在滿足生態和休閑的同時提供更多的糧食和耕地保障。
3.1城市綠地
城市規劃中對生態學理論的應用,使人們對城市綠地有了全方面的綜合功能的認識,城市綠地功能除了保護城市環境、改善城市氣候且成為城市減災防災的空曠地帶外,在使用功能上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觀光旅游、文化宣傳等場所。從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綠地能豐富城市建筑群體的輪廓線,增加建筑的藝術效果。城市綠地的構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為(1)基礎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蓋地面為主,應用范圍廣,可大面積種植,不需頻繁修剪,體現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麥冬類、白三葉、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類綠地中廣泛應用,以色葉低矮灌木為主,群植、組合配置,或通過修剪進行高度、造型控制,穩定性高、延續時間長。如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等。(3)點綴型地被:主要觀賞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同一綠地內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壇、草坪、林緣,或與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鳶尾等。
3.2城市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設的公園主要是為本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城市公園的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是創造城市公園的主體,對改善城市氣候、調節人們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構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國家喜歡將植物通過人工的塑形,創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園林;我國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過植物的不同含義來構造出不同的美景。
4城市公園中道路景觀設計構思
4.1途徑公園的沿途
城市公園的位置會臨近道路,在不同的車速情況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雖然城市公園的服務主體是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車,乘坐大客車可以越過柵欄、圍墻、樹籬和路堤的頂部看到更多的景觀,而騎自行車或步行時則可以看到更多細部。如圖所示,車速不同,視角也就不同,此圖顯示了如何運用沿途的交通速度確定線路邊沿的變化尺度、景觀持續時間以及開闊度大小。
(摘自西蒙?貝爾《戶外游憩設計》)
4.2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條通道與公路連接,必須考慮到幾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從入口處轉向公路的視線問題,因此此處不應種植高大的樹種以
(摘自西蒙?貝爾《戶外游憩設計》)
免遮擋視線;
(2)豎立標示提醒正在驅車接近的司機,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減速;
(3)入口處的路面要妥善處理,以便使司機安全剎車,同時入口處的路面要慎重選擇,防止有松散物質掉落到臨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觀應該使人覺得有吸引力并覺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慮設立信息和安全須知欄,但不能影響能見度和吸引力,入口處應當整潔美麗,
讓人覺得輕松愉悅。
4.3通行步道
城市公園是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地方,公園內是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隨著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更多的人參與到自行車運動中,城市中的自行車郊游團越來越多。現代自行車運動更加專業,速度也較普通自行車要快,如果將這種特殊的自行車運動融入到城市道路中,會給城市道路帶來一定壓力,而且專業的自行車性能也得不到發揮,將此類運動跟公園結合起來又會給在公園休閑娛樂的人們帶來干擾。輪滑和滑板逐漸成為青少年的活動項目,輪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靈活度高且表演性強等特點。但是公園中的步行節奏比較慢,這種靈活性的活動項目與慢行會有沖突。
結合以上兩點以及美國的一些實例提出一些構想:
(1)在公園中設立兩種道路,一種是僅允許步行者通行的道路,還有一種是自行車及輪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這兩種系統用黃色的線進行分割。
(2)道路周圍景觀設計要注意不宜種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種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喬木,喬木分為小喬、中喬和大喬。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間功能特征,即對人們的視線及運動方向不會產生任何屏蔽與阻礙作用,可構成空間自然的連續與過渡。
4.4公園內道路周圍的植物選擇
城市公園中基本都是步行道,與周圍景觀通常會用樹籬進行分隔,樹籬是由小型灌木構成,小型灌木的空間尺度更具有親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視線以下,在空間設計上具有形成矮墻、籬笆以及護欄的功能,而且由于視線的連續性,加上光影變化不大,所以從功能上易形成半開放式空間。
利用植被建立小規模景觀以及大規模景觀,還可以考慮路徑設計中的趣味性內容和風景,同時公園的道路也要建立無障礙步行通道,必須沿途保持一條沒有樹枝妨礙視障人士的無障礙步行道。
公園道路周圍也適合種植一些大喬木,夏天起到遮陰的效果,冬天沒有葉子的樹枝也是一種獨特的景色。
5結語
城市擴張式的發展導致城市的開敞空間逐漸縮小,城市公園成為了居民需求的首選。城市公園的道路系統有別于城市一般的道路,主要以步行道為主,其中穿插一些自行車和輪滑運動,這些道路應多選擇草坪或地被植物,完全的步行道路可以選擇喬木。無障礙步道周圍的植物選擇要考慮不會有樹枝妨礙到視障人士的出行,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公園的入口處要充分考慮車輛、人員的分流和視線問題。植物是構造城市美景的重要因素,它能夠柔和建筑的金屬的灰色冷漠的情調,構成城市的美景。
參考文獻
[1] 王保忠,安樹青,宋福強,何平,張智俊,李明陽.美國綠色空間理論、實踐及啟示[J].人文地理,2005,(5):32-33
[2]劉斌.城市園林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J].科技風,2011:216
[3]城市中國.2011,45(2):94-95
[4]西蒙貝爾,陳玉潔.戶外游憩設計[M] .原著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旅游規劃與設計―節事城市旅游[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5(1):58-60
[6]孟華.西安城市東部綠色生態環境分析―以灞河生態區綠色空間的生態規劃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5―6
[7]張文,范聞捷.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J].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關鍵詞:道路設計;綠色空間;植被;
中圖分類號:U41文獻標識碼: A
1綠色空間理論概述
1.1 公園系統論
“美國造園之父”F?L?Olmsted從生態角度將自然引入城市,還推動了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即自然不規則公園和住宅區城市公園。他提出的公園系統論主要觀點有:(1)國家公園、城市公園和自然保護是維護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園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園不僅是娛樂場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張在城市心臟引進鄉村風景。(2)尊重和保護自然。公園規劃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盡量不改變地形和自然環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與人工美融合。他規劃的公園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積自然意境。(3)其理論核心是,重視生態環境,系統地把公園有機相連,突出植物景觀和自然景色。
1.2 自然風景論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護自然、接近自然的風景園理論。他認為,國家公園、城市綠地及自然保護不是奢侈,而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綠色開放空間”。
1.3 景觀規劃生態論
1969 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觀生態規劃論,即把自然資源與風景規劃結合的人造自然生態系統思,推動城市綠色空間規劃成為城市區域自然保護和土地使用的規劃。其主要觀點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順應自然過程和適應環境的結果;(2)生態決定風景,合理規劃的實質是有效使用資源。風景園林規劃必須遵循生態原則,根據自然特征、生態系統及土地狀況,確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2中國當代城市綠色空間
中國當代城市被譽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靈活性、可變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斷吞噬和摧毀著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內部的自然被鼓勵并不斷消耗:當代中國城市對于自然缺乏彈性、還原性和可持續性。未來的城市主義主張建立一種相對重城而言的輕城,輕的意思是彈性、可能性、靈活、清潔、節能、便利。輕城中的輕環境,指自然景觀以其功能綜合化特性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組成元素,生態、清潔、并充滿著發展變化的彈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觀可以滿足人們對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促進社會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數字科技的附著,使其也成為工作、學習、交流的完美平臺。同時自然景觀可以與交通基礎設施結合,提供更綠色舒適的出行享受。合理區域的自然景觀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優良便捷的居住載體和土地彈性儲備區域。自然景觀用作城市農場可以在滿足生態和休閑的同時提供更多的糧食和耕地保障。
2.1 城市綠地
城市規劃中對生態學理論的應用,使人們對城市綠地有了全方面的綜合功能的認識,城市綠地功能除了保護城市環境、改善城市氣候且成為城市減災防災的空曠地帶外,在使用功能上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觀光旅游、文化宣傳等場所。從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綠地能豐富城市建筑群體的輪廓線,增加建筑的藝術效果。城市綠地的構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為(1)基礎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蓋地面為主,應用范圍廣,可大面積種植,不需頻繁修剪,體現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麥冬類、白三葉、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類綠地中廣泛應用,以色葉低矮灌木為主,群植、組合配置,或通過修剪進行高度、造型控制,穩定性高、延續時間長。如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等。(3)點綴型地被:主要觀賞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同一綠地內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壇、草坪、林緣,或與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鳶尾等。
2.2 城市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設的公園主要是為本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城市公園的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是創造城市公園的主體,對改善城市氣候、調節人們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構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國家喜歡將植物通過人工的塑形,創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園林;我國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過植物的不同含義來構造出不同的美景。
3城市公園中道路景觀設計構思
3.1 途徑公園的沿途
城市公園的位置會臨近道路,在不同的車速情況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雖然城市公園的服務主體是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車,乘坐大客車可以越過柵欄、圍墻、樹籬和路堤的頂部看到更多的景觀,而騎自行車或步行時則可以看到更多細部。車速不同,視角也就不同。
3.2 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條通道與公路連接,必須考慮到幾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從入口處轉向公路的視線問題,因此此處不應種植高大的樹種以免遮擋視線;
(2)豎立標示提醒正在驅車接近的司機,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減速;
(3)入口處的路面要妥善處理,以便使司機安全剎車,同時入口處的路面要慎重選擇,防止有松散物質掉落到臨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觀應該使人覺得有吸引力并覺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慮設立信息和安全須知欄,但不能影響能見度和吸引力,入口處應當整潔美麗,讓人覺得輕松愉悅。
3.3 通行步道
城市公園是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地方,公園內是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隨著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更多的人參與到自行車運動中,城市中的自行車郊游團越來越多。現代自行車運動更加專業,速度也較普通自行車要快,如果將這種特殊的自行車運動融入到城市道路中,會給城市道路帶來一定壓力,而且專業的自行車性能也得不到發揮,將此類運動跟公園結合起來又會給在公園休閑娛樂的人們帶來干擾。輪滑和滑板逐漸成為青少年的活動項目,輪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靈活度高且表演性強等特點。但是公園中的步行節奏比較慢,這種靈活性的活動項目與慢行會有沖突。
結合以上兩點以及美國的一些實例提出一些構想:
(1)在公園中設立兩種道路,一種是僅允許步行者通行的道路,還有一種是自行車及輪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這兩種系統用黃色的線進行分割。
(2)道路周圍景觀設計要注意不宜種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種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喬木,喬木分為小喬、中喬和大喬。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間功能特征,即對人們的視線及運動方向不會產生任何屏蔽與阻礙作用,可構成空間自然的連續與過渡。
3.4 公園內道路周圍的植物選擇
城市公園中基本都是步行道,與周圍景觀通常會用樹籬進行分隔,樹籬是由小型灌木構成,小型灌木的空間尺度更具有親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視線以下,在空間設計上具有形成矮墻、籬笆以及護欄的功能,而且由于視線的連續性,加上光影變化不大,所以從功能上易形成半開放式空間。利用植被建立小規模景觀以及大規模景觀,還可以考慮路徑設計中的趣味性內容和風景,同時公園的道路也要建立無障礙步行通道,必須沿途保持一條沒有樹枝妨礙視障人士的無障礙步行道。公園道路周圍也適合種植一些大喬木,夏天起到遮陰的效果,冬天沒有葉子的樹枝也是一種獨特的景色。
參考文獻:
[1]王保忠,安樹青,宋福強,何平,張智俊,李明陽.美國綠色空間理論、實踐及啟示[J]. 人文地理,2005,(5):32-33
[2]劉斌.城市園林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J].科技風,2011:216
1.生態設計理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環境價值共享理念和高科技網絡的支持下,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尋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考慮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將工業景觀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的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2.創新技術設計理念
(1)創新理念
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廣泛傳播、自由交流所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設計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將更多的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種語匯表達個性設計,強調工業景觀的內涵與視覺效果;改變定式思維,注重探索性,發掘設計創意的潛在價值,通過廠區的景觀設計傳達企業內在文化價值。
(2)技術理念
技術是人類文明與實踐經驗的積累,在物質化的同時,也在被精神化和審美化。在當代景觀設計不斷進化的歷程中,新技術不僅能使我們更加自如地再現自然美景,甚至能創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僅極大地改善我們用于造景的方法與素材,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美學觀念――技術美學。
當代景觀設計受到新材料技術、環境科學技術、加工技術,以及現代藝術、當代美學和現代建筑理論的影響,許多新的觀念介入進來,傳統景觀的服務對象及目的已經完全改變,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等的改變對環境景觀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些因素都使得當代景觀在各個方面都區別于傳統的景觀設計,使當代景觀的設計和營造發生了轉型和變化,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技術發展趨勢。新技術成為景觀設計師的靈感源泉和完成設計的手段,當代景觀呈現出與傳統景觀迥然不同的面貌。當代景觀設計在不斷擴大的審美領域的過程中,繼續追求技術的藝術表現力,結合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運用,不斷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達語匯和形式而追求新的發展,使設計創作更具有審美的意義。當代景觀的新思維不僅僅是對前衛、流行設計理念的復制,對當代景觀的一種合理化、科學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還是景觀的探索之路正逐漸向這樣一個方向前進著。
3.人性化設計理念
現代工業廠區環境景觀的設計的概念和內容已今非昔比,行為科學的介入為其充實了新的內涵。人在空間中的行為是環境景觀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環境中,使用者要求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一句話,要求這個環境能積極反映使用者潛在的各種行為意識,要求表達當代環境景觀美學與社會共有的價值。在現代工業景觀設計中,設計的成功與否,并不是按照業主的愿望來衡量,而是以能否滿足環境中使用者的需求與日常生活興趣為依據,是否為內在的生活者和體驗者而設計。這就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發掘人性需要,創造人性空間。設計師要突出廠區環境景觀的人性設計,就必須了解人,深刻地了解人性,每一處景觀,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主體,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是有所區別的,但其本性卻有著相同之處。人既需要庇護和陰涼,又需要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當的尺度空間;人需要被關注、同時喜歡關注他人……因此,在廠區環境景觀的設計中應根據人性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各種景觀要素創造不同的人性空間。
4.信息化設計理念
傳統的景觀設計主要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的要求。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具體包括:
(1)設置信息的疏導、調節空間,留有彈性發展的場所;
(2)在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融入信息技術,與情感融為一體;
(3)創造互動性的景觀。
5.藝術設計理念
異彩紛呈的現代藝術,為工業景觀的設計提供了設計源泉,使得工業景觀營造的設計思想和手法更加豐富。在國內外很多工業廠區的景觀設計,不論是從構圖上,還是從形式上,都可以看到藝術的影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藝術的影響。而在精神生活逐漸富足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更多休閑時間投入到文化藝術活動中,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了藝術色彩。景觀設計是人們對所期望生活空間的一種表達,藝術性貫穿景觀設計的各個階段。在概念規劃層面,景觀首先是人們在腦海中形成的一幅藍圖,這種平面視覺藝術中的景觀是視覺藝術化了現實環境,它講究構圖、色彩,講究平面效果表現。之后,設計進入空間環境營造的考慮,空間中的虛實、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的使用,也同樣為環境景觀帶來了多層次的、豐富的藝術效果。
6.多元化設計理念
在景觀設計中,通過強化地域性、多樣性及保留下來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景觀資源,實現多元化的景觀發展方向。具體包括:
(1)在地域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中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元素、景觀體現及發展機制;
(2)以發展的眼光看地域文化的傳統,將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從而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3)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詮釋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 呂海平,王鶴,城市景觀建設中歷史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模式[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19(2)
主題公園是人造的旅游資源,主題公園對規劃以及構思是特別講究的,其可以圍繞著一個或是多個主題來展開設計。主題公園中的景觀設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設計過程中既要能夠體現出主題公園的獨特性,還要能和城市文化屬性相聯系。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城市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研究分析,能有助于促進實際景觀設計的良好發展。
1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目標及原則
1.1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目標
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設計目標。城市主題公園的景觀特質和其它的景觀設計有所不同,因此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注重設計目標的明確化。要以營造獨特主體場所氛圍作為重要設計目標,通過景觀設計激發消費者的興奮情緒,從形成比較特定環境的氛圍,對人的情感帶來共鳴[1]。另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還要體現在商業經濟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雙贏層面。城市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和一般公園的景觀設計不同之處在商業性的屬性上比較突出,將經濟效益作為最大化的目標展開設計。
1.2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1)為能將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科學性以及多樣化,就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只有在遵循這些原則的前提下,才能使景觀設計的質量水平得以有效提高。景觀設計注重文化特色的融入,通過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對城市文化的內涵加以體現。景觀設計要對文化的特色加以體現。在具體的規劃中將發揚城市文化進行充分的考慮[2]。(2)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人性化的原則也要充分重視。主題公園是為人設計建設的,景觀設計就必須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尊重自然以及秩序,對人的需求充分考慮。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能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的心理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對消費心理的情況進行分析等,將人的價值放置在關鍵位置,才能發揮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價值。(3)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遵循美學設計原則。由于主題公園是為人來提供休憩以及游玩的場所,這就需要在景觀設計中對美的體現加以重視。不僅要在功能上充分的展現,還要能將審美性與之相結合,將功能和審美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凸顯出景觀設計的完善性以及協調性,整個主題公園的審美價值也能得以提高。(4)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還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及文化傳播的原則。不僅要能將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科學化呈現,還要在文化傳播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保持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和發展前景
2.1城市主題公園景觀具體設計
(1)景觀設計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其中建筑景觀的設計方面是較重要的。在對建筑景觀的外形設計方面,要能形態多樣化的展現,可結合實際在娛樂型及仿古型方面進行加以選擇[3]。例如在仿古型的建筑外形設計中,將歷史文化作為主題進行的設計,這對城市文化的傳播較有利。而對于娛樂型的建筑外形設計就比較多樣,在形態上也有著不確定性。建筑風格的呈現,也要能和主題公園自身的主題相結合加以確定。(2)景觀的空間組合設計層面要科學性的呈現。在主題公園的景觀空間組合的序列層面的把握,要注重節奏感,設計中要考慮到人在公園中的游園是強迫性的行為,不會長時間的保持情緒以及體力。因此在景觀的空間組合序列上就要注重變化,通過組合的變化來激發人的興奮情緒,對人的心理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3)設計的手法上要能多元化的呈現,可將游戲方式在景觀設計中加以應用。在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一個主要的線索,將多個主題能夠有機的串連起來,從而形成完善的主題公園系統。在游戲方式的運用上,可將時間或是故事情節作為主要的方式,讓游人能主動積極的參與其中,跟著主題發展來進行切身的體驗。這樣就能夠在景觀設計的作用價值方面充分發揮。(4)植物綠化的設計是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重點,對人的精神有著放松的作用。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就要充分重視方法的科學應用,可將先軟后硬的設計方法加以應用,對城市主題公園的發展戰略加以明確化,創造符合市場的主題文化,打造主題的唯一性。對植物的配置要科學合理化,對生物的多樣性要充分重視,尊重以及保證植物群落組成的合理科學性,要和主題相符合。在對植物景觀的設計中,在布局以及空間特色的體現方面以人為本進行設計,對人的審美需求要能得以滿足。只有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加強重視,才能將植物景觀設計的功能性充分發揮出來。(5)水體景觀的設計過程中,要注重水體景觀設計的安全性。水景設計要主次配合,可以設計成流暢平滑的曲線形,水體的主次以及大小的設計上,要做到融會貫通。如在遼闊的水面就可通過汀步石、橋以及小品等進行連接,塑造體量上有變化的水面。
2.2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發展前景
(1)城市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發展,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發展。景觀設計會回歸真實,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也會更加的自然化。城市主題公園是人的樂園,處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渴望會更加的強烈。而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從某種程度上就能滿足人們的這一心理。因此在未來的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發展中,會向著回歸真實以及自然化的發展方向邁進以及追求。(2)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會對生態環境的恢復能力更注重,以及對城市文化內涵的融入也會更加的重視,從而將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和城市文化相結合,設計出有著濃厚人文性的景觀,通過這一設計來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在未來的城市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會將大眾文化作為重要基礎,與時展的潮流相結合,審美時尚以及科技文化等元素也會與主題公園景觀的設計緊密結合。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主題公園景觀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注重設計的層次性以及功能性的體現。既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要對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傳播作用。文章通過從理論層面進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對實際生活中的景觀設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李思夢 單位:山東港通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原則
1.1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濕地公園建設是在保護濕地資源基礎上的生態性建設舉措,可以說,這是一項人與自然資源間的對話,因此與生態關系相協調是濕地公園建設必須要遵守的重要原則。與生態關系相協調即人與自然資源、生物與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生態系統相協調。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要首先考慮利用自然資源,適度、合理地通過設計營造對濕地發展加以健康引導,尊重并保護生態平衡,不可企圖霸占肆意改變,對生態資源造成損壞,這樣才能與濕地公園建設的初衷相符。
1.2適應性原則
濕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濫形成了高緯度的內陸濕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濫而形成的沿海濕地;還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風雨的滲透促成了淡水沼澤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類型的濕地,因此每濕地公園的建設都需要有不同的設計目標,與不同的景觀設計理念相適應,且濕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域性差異采取適應性原則。
1.3綜合性原則
濕地公園建設是一項涉及到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工程項目,比如生態學、園林設計、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也絕不是將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簡單疊加,而是需要圍繞濕地的實際情況而展開深入研究,因此綜合性原則也是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在景觀設計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對整個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留下敗筆,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甚至會對原有的濕地資源造成破壞。綜合性原則需要參與景觀設計的各學科人員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相互協作,合理配置,這是一項成功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不容小覷的一環。
1.4景觀美學原則
美學原則相對于前面幾項原則而言,更加側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是進行景觀設計最基本的目的。濕地公園中有許多與其它環境中不同的生態景觀,這使濕地景觀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具有與眾不同的觀賞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因此在濕地公園建設的景觀設計當中,需要兼顧人們的審美需求,注重美學設計,從而使濕地公園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進而提升濕地公園的旅游價值和科普價值。
2、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的有效策略
2.1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要考慮環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個濕地公園都各不相同,對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統一的規劃管理辦法。而環境容量能夠衡量開發和建設項目的靜態管理,當超過了環境容量的限度就會出現生態問題,如果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受到破壞,那么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則是不科學的。因此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需考慮環境容量控制,針對不同濕地公園的不同區域進行動態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確保景觀設計的完成效果,保證濕地公園落成后的管理質量,并定期對濕地活動進行監測,進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實現科學良性的管理運營。
2.2突出濕地公園體驗區的相關特色
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當中,可以充分考慮游人在參觀游覽過程中的相關需求,配備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體驗區,滿足游客對濕地公園的多種不同需求。比如在濕地公園中可以建立農業示范區、蔬菜采摘體驗區、以及森林休閑度假區等,拉近游人與自然的距離。同時為了使濕地公園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設計理念,設計者可以結合濕地公園自身的地理特征,從體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角出發,為游人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融入田園式生活的游覽體驗,使人們能夠獲得由內而外的放松,盡情徜徉于濕地體驗區所帶來的獨特體驗當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濕地景觀設計中建筑出一些錯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觀,為觀光游覽的人群營造出一種雖為人造卻仿若天開的自然景致,增加人們游玩時的趣味性。
2.3豐富濕地公園功能展示區的景觀內容
為了能夠使濕地公園為游人提供品質更佳的服務,達到真正貼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濕地公園功能展示區的景觀設計中需要將其景觀內容充實化、多樣化,圍繞設計主題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為游者帶去全新的感官體驗。具體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濕地的整體規劃布局,注重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濕地內合理配置不同物種,實現物種的多樣性;三是要對濕地公園內的一些大型項目適時進行必要的休整,構建出層次感豐富的空間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擬生物圈為濕地公園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實地展現濕地文化。
作為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類型,濕地公園建設越來越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而景觀設計在濕地公園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景觀設計時需要把濕地的自然特性與人文環境相融合,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遵循基本的設計原則,采取行之有效的設計及管理運營措施。既保證原有的自然濕地資源不受損害,保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又要充分考慮游客的試聽感受,積極滿足人們親近濕地親近自然的欲望,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從而提升濕地公園的觀賞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玉輝.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研究.第九屆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07)
[2]陳冬紅.探究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江西建材[J].2016(01)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7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是自然環境設計的重要導向,其對自然資源保護、合理調配、利用、開發等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路直接影響整個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自然環境的整體審美性、甚至社會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性。
1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現狀
以1982年我國第1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出現,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到1984年,以廣東流溪河、沙頭角等第2批國家森林公園的出現后,森林公園增長態勢明顯,其景觀規劃設計更有了清晰的方向逐漸去歸類出現各類型的森林公園設計,例如火山、湖泊、沙漠綠洲、冰川、海島、溶洞、溫泉、草原、海濱以及城郊園林的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景觀的多樣性,拉動了我國旅游經濟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不過,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帶來了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上的商業氣息過重、游樂設施過分增加、旅客安排與指引設計不合理、周邊配套建筑規劃設計建設項目不協調等,這些因素在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出現,對整個景觀設計的價值出現減分的效果。作為景觀規劃設計人員,在這些情況反饋下中應作新的思考,以適應更好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技巧
2.1 靈活處理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對森林公園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要考慮的基本要素要與地域和特色呼應,通常考慮公園的植物情況、地形地貌、水體系統、動物活動、綜合人文資源等,根據具體的規劃設計目標定位,把氣候、時空因素等綜合考慮分析的。對森林公園具體的景觀設計基本要素做靈活的運用,形成山、石、水、物、情的全方位巧妙融合,體現森林公園固有的獨特景觀美。
2.2 規劃設計處理方法
2.2.1 多維度立w景觀設計思路
森林公園本身是天然美妙的大氧吧,在景觀規劃設計過程,可以考慮人的感官系統與其互動關聯,在視覺效果設計構思上,要把自然客觀景色、傳承的文化景觀美、觀景長線、最佳框景點等做最好的比較和分析,嘗試達到視覺設計上的最大化容納。在嗅覺互動設計上,可以把森林公園在大自然中擁有的淳樸味道科學地引入,把公園的清新、清香、清甜、清爽淋漓盡致地在環境中彌漫。在森林公園中體驗自然的細微,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結構布置,用植物景觀規劃與香味樹種搭配設計思考,體現新氣息的存在感。在聽覺景觀設計過程中,考慮到風聲、瀑布之聲、流水聲音、蟲鳥鳴叫的聲音、雨聲、雞犬鳴吠的聲音、人工處理的流水的聲音、各種噪雜的聲音、寺院鐘聲、公園背景音樂及人本身發出的聲音、回聲等,在景觀規劃設計中能考慮到這點是設計人員能否用聲音語言再現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手段,它是視覺的最加配合方式。當然,觸覺設計考慮也不容忽略,畢竟最直接的行為是印象最深的活動,能把手、腳零距離地接觸自然景觀,是真實的景觀在生活中的最好的體現辯證和檢驗。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能有這些行為的周全思考,會使得整個森林公園的整個系統有真實的詮釋和展現。森林公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是一個綜合產業環境空間,在主要自然環境凝造的氛圍下,公園的游客活動氛圍打造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子,活動項目需要統一的規整處理和規劃布局,它是屬于森林公園動區空間,具體包括的活動例如:野戰、野炊、野營、燒烤、露天歌舞晚會、篝火晚會、垂釣、劃船、漂流、攀巖、蹦極等旅游娛樂類的活動,在景觀規劃設計時,要把整體與局部考慮進去,發揮森林公園最大的功能化。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市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惠州市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樵山國家森林公園、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等在這方面的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都有很好的體現。善用多維度立體景觀設計的思路,全方位感受和交融到森林公園的意境中,會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觀設計效果。
2.2.2 升華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森林公園的設計開發與研究需要設計原則的升華,通過對原有設計原則再定義,重新審視對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原則的科學總結梳理,把我國森林公園發展各個時期的特性與規劃設計理論再分析探討,以未來發展的思維勾畫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規劃新原則。以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在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積極引入本土文化創新點并把傳承的靈魂繼續發揚光大,這樣的設計做法更多的在歷史名勝出現,例如: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在堅持個性化的基礎上,突出時代景觀規劃設計原則。以這樣的方式能把人們對原有森林公園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把原景觀的設計不斷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時代的審美與原景觀美巧妙地結合;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系統統一中,把社會、自然生態、經濟發展融為一個協調關聯體原則。森林公園其本身就是一個美妙的綜合世界,它的構成體系已經反應出無論是森林景觀、地質地貌景觀還是水域景觀的綜合收益,直接影響到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重視現代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新原則,對當今和未來的森林公園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 結語
通過以上的綜合闡述和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的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很多的美中不足,在追求經濟利益與地方發展的情況,它已經成為地區長遠發展和提升的重要課題,設計師只有在規劃設計中把環境,生態保護、自然綠化效益,地域整體環境與周邊協調,尊重自然規律,激活地域的傳承文化和優勢多重綜合考慮,開展設計工作,才能更好利用森林公園價值造福人們。另一個角度來說,森林公園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國家面貌,設計人員在景觀設計時注意塑造中華民族特色、文化、時代特點、地域優勢、人文精神,把我們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在世界人們中展現,打造中國特色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作為景觀設計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不斷努力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作品,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劉福智.風景名勝區與森林公園規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9).
城市公園作為提供市民休憩的公共場所,不僅能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調節城市環境,而且促進城市人文活動的交流,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公園由原先的休憩、游覽、教育逐步偏重于人與自然的交流。為更好地順應城市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在滿足功能同時,應順應時代的變化,滿足居民日益豐富的需求。
一、城市公園定義
早期的城市公園是貴族私家花園的局部開放及公共化,即所謂的公共花園,他仍具有花園的性質。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起源于美國,19世紀50年代,紐約等美國的大城市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同時也面臨城市大擴張引發的環境問題,中央公園在此環境下應運而生,奧姆斯特德及沃克斯二人合作紐約中央花園,標志著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景觀的到來。
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它主要是規劃建設于城市范圍內的綠地,為居民提供日常的游覽、觀賞、休息保健和娛樂等活動,而且具有美化城市景觀面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提高城市防災減災功能等作用。根據2002年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城市公園綠地定義為“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和防災等作用的綠地”。
回顧我國城市公園發展過程雖然不斷前進,但與世界發展水平比還是十分緩慢,這與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現代化城市建設的要求十分不協調,跟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公園建設水平的差距還是很大,主要表現為人均面積低、公園類型單一和公園的生態環境質量低等問題。
二、城市公園景觀的意義
城市公園以改善生態環境、創建城市景觀、豐富市民生活為目標,在組建城市公共生態生活空間的同時,兼具人文意義,是城市文化的載體,使城市重新換發文化活力;此外,城市公園擔當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為城市的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等生物多樣性場所。城市公園的建設還可以提升城市經濟價值。城市與公園的結合可以提升城市的土地價值,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優美的城市公園景觀可以使城市富有魅力和綜合競爭力。
三、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在設計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3.1、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創造公園景觀, 應充分認識到人在公園中的主體地位和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關系, 保證人與自然的健康發展和人與環境景觀的融合協調, 強調人在公園的主體地位。人是公園空間的主體, 任何景觀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 體現對人的關懷, 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優美的環境。
3.4、因地制宜原則
城市公園是城市文化的載體,設計中應尊重當地傳統文化。深度挖掘當地歷史、風俗等,吸取當地人的經驗,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達到與地方建設的協調。設計應就地取材, 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3.3、安全實用原則
公園作為公共活動場地,景觀設計在實用基礎上,應盡量規避公共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危險。休憩、賞景、集散、活動鋪裝場地內及周邊綠地種植設計,嚴禁選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設計中充分考慮公園的開放性特征,公園的邊界與城市的其他部分具有良好的過渡,使公園與其他空間直接接觸,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這樣就為公園的參與性提供有一種可能。
3.5、生態保護原則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臉譜之一,城市生態保護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景觀設計中應尊重自然、顯露自然。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寶貴景觀資源。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創造。
四、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原則是指導城市公園整體定位的依據,景觀設計通過鮮明、準確的立意,確定科學的規劃,把項目放到整個城市或區域環境中,通過合理布局及各個功能空間進行具體打造。
4.1、空間規劃的有序布局
公園的布局形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三種形式: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一般來講對建筑群附近及要求較高的園林種植類型采用規則式進行布置,便于人的活動;而在遠離建筑群的地區,自然式布置則較為常用。例如北京中山公園、廣東新會城鎮文化公園。在規劃中,在原有地形較為平坦,自然樹少,面積小以規則式為主。如果在原有地形起伏不平或丘陵、水面等地,面積較大以自然式為主。
4.2、合理功能的劃分
城市在園林設計時,首先要把握方向,結合現狀對其性質、功能和形式準確定位;功能分區規劃要依照各區功能上的特殊要求、公園面積大小、周圍環境、自然條件(地形、土壤、水體、植被)、公園的性質、設施的安排等進行。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的功能一般有:科學普及文化娛樂區,體育活動區,兒童活動區,游覽區(安靜休息區),公園管理區等。
4.3、景觀的互相滲透
各個不同功能區塊將公園劃分為零散活動空間,景觀設計上應注意各個空間的區別與聯系。通過硬質鋪裝或小品,吸引人的不斷探索,導引人向不同空間發散。在通過軟景植物將各個空間進行聯系與滲透。此外,除各個功能空間的相互滲透,景觀設計上應注意人工與生態環境的滲透,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4.4、良好的植物氛圍
植物作為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主體。植物運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城市公園的工程質量,及園林植物功能的發揮。合理有效的植物造景設計手法顯得相當重要。在設計中,應綜合運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園林植物素材,根據功能、藝術構圖及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完美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的綠化空間。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色彩等自然因素構成美景,為公園添香增色。
4.5完善的配套設施
城市公園的配套設施以經濟適用為原則。在設計上應充分考慮人的參與性,選擇親人的尺度及適宜的材料。在布點上,結合人的活動需求,人流多的空間集中布置,過度性空間,按散點固定距離進行布置。
五、現代公園設計趨向
現代城市公園的發展是以環境和社會效益為前提推動發展的,環境效益凸顯其景觀的藝術觀賞性及生態效應;社會效益在考慮城市居民對公園功能的不同需求的同時,還綜合考慮環境的營造對周邊環境的溢價效應。在城市公園日趨凸顯其重要意義的今天,城市公園的建設,由當代的迫切需求,到如今的主動營造,爭取的城市溢價的發展。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也隨之面臨多重生態及社會因素的考慮,為公園設計提供更多可能及創造性生活方式的改變。
結語:城市公園是在城市變化中求發展,景觀設計不變的則是在滿足公園建設功能的基礎上營造自然、舒適、怡人的公共空間。最終目的都是為實現城市生活與生態環境的對話,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二、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理念
(一)歷史文化傳承。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腳步的加快,城市景觀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效益的提升成為城市建設的關鍵目標,使得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特色城市的建設缺失。而城市建設特色的缺失,出現了大量的相同規劃、相同景觀、相同的設計,從而導致城市的面貌趨于統一,而失去了特色化,城市本身的民族特色以及歷史文化特色也逐漸被磨滅[3]。在進行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時,必須要強調歷史文化的體現以及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歷史遺跡是歷史留下來的不可復制的景觀。因此,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保護遺址是基礎,利用和建設是進一步的發展,將歷史遺跡與現代城市發展結合起來,展現出特有的城市風貌,讓城市在歷史的熏陶下更加具有特色。(二)歷史文化內涵。現如今,隨著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不僅僅依靠于經濟的發展,還取決于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實力。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大部分城市逐漸趨于統一化,城市間的大部分景觀設計都具有一致性,導致城市發展特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需要城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才能夠進行多元化的發展。通過遺址公園自身所具有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現代化的景觀設計結合,歷史文化內涵與現代城市文化結合,歷史精華和現代城市文化要點的結合,從而創造城市的文化內涵價值和生命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蘊。(三)空間文化景觀。在景觀設計中,空間文化的布局和排列是十分重要的,空間的布局能夠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景觀,從而使參觀者具有不同的感受。我國古典園林最基礎的三個景觀空間序列模式有:第一是比較單一的、閉合式環形的觀賞序列模式,這種模式通常用于小型的景觀園林設計中;第二是以貫穿方式的觀賞形式組成;第三是放射形式的觀賞路線模式[4]。在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中,不僅要注重對歷史遺跡的表現,更加重要的是公園的景觀空間設計。對不同的歷史文化,需要進行不同的景觀空間設計,從而在參觀上很大程度地表現了遺址公園的歷史特點和景觀特點,加強了景觀的靈活性和突出性。
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特殊性的實踐探討
(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原則。第一,原真性原則。主要指的是真實、準確地反映原始性。在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首要的設計原則就是原真性原則,即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必須要考慮到遺址的保護,同時還要考慮到還原遺址中的歷史文化氣息,主要體現在對遺址的景觀重現、建筑風格上的盡量統一以及遺址裝修修復上的相似。通過對遺址的還原,使得人們能夠真實地了解到唐文化的建筑風格以及歷史文化,從而感受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歷史文化氣息[5]。第二,可持續發展原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景觀設計的同時要注重遺址景觀與城市之間的共生關系,要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嚴密的分析,不能因為一時的設計思路而忽略了遺址景觀的長久發展。(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思路。第一,延續城市記憶。對于每一座城市而言,都有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在進行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時,應當注重延續城市的記憶,豐富城市的特色。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古都,經歷了中國諸多朝代的發展,城市記憶就是這座城市歷史文明的發展表現。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就應當延續西安的歷史記憶,讓人們能夠在其中感受到西安歷史的發展以及古城的歷史文化記憶[6]。第二,引入生態美學。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自然資源的浪費程度越來越嚴重,所以造成生態環境日益嚴重,而適度發展原則也逐漸被提出。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引入生態美學的設計思路,將遺址中的野生植物利用起來,發揮其自身的生態美學價值,從而對遺址本身的景觀有所保留。(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觀具體設計分析。第一,道路廣場設計。首先應當保留原始的歷史道路,充分發揮歷史遺跡的文化氣息;其次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空間規劃設計,保證道路景觀與歷史遺跡更好地融合;最后,加強道路的功能性,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保證道路的設計能夠對遺址公園的發展起到更好的作用和延續性。第二,植被種植設計。將多種植被進行合理的分布,完善植被群落景觀。主要宮殿區和宮苑區種植帶,種植常綠樹種,作為遺址公園冬季常綠景觀;主要的喬木樹種保證冬季常綠樹種的外觀以及顏色的豐富度;宮殿區種植不同層次的觀賞花,作為春季的景觀,夏季的景觀種植要以國槐和綠地為主,而秋季則主要以觀葉喬木為主。第三,燈光設計。主要以渲染一致的輪廓和綠化邊緣為主,體現歷史氛圍。第四,水體設計。將水體設計與水生植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水體的活力以及觀賞效益。
四、結語
據上文的分析可知,遺址公園作為一國的歷史文化沉淀,在景觀設計上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理論、景觀生態理論以及文脈主義理論,在設計時應當秉持著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空間文化景觀等設計理念,在保護原有歷史遺跡的同時發展現代化城市與歷史文化結合的遺址公園。而本文主要是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的特殊性為例,在設計原則、設計思路以及具體的景觀設計上都進行了分析,在道路設計、植被設計以及燈光水體設計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國家,在歷史遺址公園的開發和保護上更加需要注重歷史文化的還原以及可持續發展,將我國遺址公園的設計與現代化城市建筑聯系起來,從而使我國城市走上特色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妍.我國當代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大連工業大學,2015.
[2]陳雅靜.基于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以大明宮國家遺址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2017,(02):50-50.
[3]陶琳,王嘉,肖堯.基于文化傳承的工業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理論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17,(02):66-69.
[4]樹一幟.從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設計得到城市標識性景觀設計的啟示[J].現代裝飾:理論,2015,(11):67-67.
中圖分類號:[TU985.1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以及對生活享受意識的增強,又由于現代化生活的快節奏,又使人們在體力上,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力,他們尤其需要通過某種途徑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園作為人們活動的理想場所,同時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人們休憩娛樂的場所,因此,必須重視公園景觀設計與規劃,才能更好的促進城市公園的可持續性發展,筆者結合實踐來探討自己對城市公園設計的思考。
一、公園景觀設計理念思考
1、當前公園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盲目追求“檔次”
公園設計方面太過于追求檔次,尤其是對于大城市的公園設計,似乎成了“比美的競賽”。而筆者認為對于公園景觀設計,應該考慮場所在整個城市環境系統中的位置,但對于精品景觀的創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檔次”,更多的景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去認真思考和對待。
(2)對原生態的考慮不夠
公園設計本來就是一種綠色環境體現的載體,其應當更多地注重生態環境的設計體現,因此公園景觀設計中,應盡可能地采取原生態設計。
(3)對人的需要和人性的關注不夠
城市公園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心靈釋放的地方,讓工作壓力的心情得到緩解,因此公園設計應當注重人的存在。設計之前,我們應考慮一下自己對未來的景觀將給人們提供一種什么樣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的理念
筆者通過實踐,分析了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當遵循以下的設計理念為基礎:
(1)、生態可持續性
保持場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態基礎,加以保護性改造,通過河涌、河岸、公園的不同水生態設計,形成一個自我凈化系統;整體規劃河涌網絡縱貫整個區域,保持公園整體生態廊道的連通。通過設計有生態綠島,具有家具抽象符號和長度標聽環形單車徑及散步跑步徑,穿行于綠色生態景觀空間。同時,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必須整合地塊周邊生態系統,完善生態自我修復,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
(2)、城市的互補作用
城市公園作為日后發展居住區的一個重要輔助設施,通過設計一個全開放的公共綠地,營造山丘、樹林、河流、淺灘、濕地不同要素組合而成的自然環境,與居住小區內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補作用,為都市生活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
(3)、超前意識
公園設計中導入安全避難防災理念,預留大片開放空間,作為緊急避難場所為大量人群提供庇護。
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1、景觀設計原則提出
針對上述對公園景觀園林設計存在的普遍問題現象,筆者認為公園景觀設計可考慮從以下設計思路入手:
(1)同步規劃原則。建設單位在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時,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應將園林景觀規劃同步規劃,以達到園林、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園林景觀設計必須以創造優美宜人的綠色環境為宗旨,充分滿足人的需求和審美取向。園林綠地要體現可融入性和可參與性。發揮好園林給人庇蔭、歡愉啟迪,陶冶性情,慰藉心靈的作用。
(3)生態優先原則。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在設計中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
(4)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原則。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護濕地和自然水系,減少填挖土方,公園、綠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遺韻和歷史信息,保護如古樹、大樹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綠地設計要從城市的自然環境、地域特征等出發。將城市歷史文脈融入園林綠地設計中,突出地方園林特色。根據城市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選擇合適的綠化樹種,注重開發和利用鄉土樹種,適當利用經引種馴化后適生的新優外來品種,豐富植物種類。
(5)植物造景原則。運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多樣化等特征,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置,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提高生態效益。
(6)整體協調原則。構景要素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綠地系統的協調。園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上必須服從環境需要,與其他景物協調統一,園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1)、公園區域空間設計
創造“以人為本”的區域空間對于公園設計相當重要,設計時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歷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條件,充分發揮本地藝術優勢,使各個空間相互滲透、和諧統一。在公園的建設中,景觀空間的設計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觀呈現出多樣性,達到生態化,功能化、景觀化、便捷化多樣化。對于公園內的開敞空間較大處,可適當做些地形處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這樣更能豐富景觀層次。
(2)、植物造景設計
植物在公園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設計手法顯得相當重要。根據設計實踐效果來看,公園綠地內部用地比例根據用地類型和用地面積確定,在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造景的最終原則是根據功能、藝術構圖及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完美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美景,為公園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鄉土樹種為主,疏密適當,高低錯落,形成一定的層次感;色彩豐富,主要以常綠樹種作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進行搭配。盡量避免地面,廣泛進行垂直綠化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類花卉加以點綴,使廠區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并適當安置園林小品,小品設計力求在造型、顏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與建筑相適應。
3、公園設施設計
公園設施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讓游客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即景觀在被觀賞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觸的機會,充分調動人們參與其中,放松心情,愉悅心靈,這樣也正體現了城市公園的重要作用。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公園的開放性特征,公園的邊界與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過渡,甚至圍墻都可以取消,這樣公園與其它空間將會直接接觸,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這樣就為公園的參與性提供了又一種可能。
4、人的參與性
公園的設計,強化每一塊區域的特定功能,創造多樣化的休閑、娛樂、運動場地,來滿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為此對于設計水嘻游樂的,應凸顯大水面,體現水的靈動,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親水性。強化水面的視覺效果,給人視覺上帶來沖擊力。營造連續、動感、自然的水岸線,呈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畫卷。
結束語
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公園景觀設計方面的不足,明確公園景觀設計目標,提出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生態學、以人為本和美學原則,同時探討公園景觀設計手法,旨在能為公園景觀設計提供有價值參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