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從調研情況看,當前農村社會事業正處于新的機遇期和快速發展期,發展環境和投資力度都明顯好于以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民生政策落實情況較好且效果明顯,群眾了解程度和滿意程度普遍較高,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
基層社會事業投入大幅增長,薄弱環節建設得到加強,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根據黎平縣提供的材料,2003―2007年,全縣用于社會事業的財政支出從13242萬元增加到34236萬元,增加了2.59倍,年均增長26.8%,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年均增長均維持在20%以上。隨著投入的增加,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通過國家一系列專項建設規劃的實施,以往相對于教育、衛生等更為薄弱的農村文化、民政、計劃生育、體育等設施條件,近年來也呈現整體提高、快速發展的態勢。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兩免一補”政策深得人心。改革后,農民感受上學不花錢了,學校公用經費和教師工資則大幅提高,入學率、鞏固率等主要指標均達到了國家要求,農村義務教育狀況發生了明顯改觀。2005年至2007年,黎平縣預算內義務教育支出年均增長達30.9%、47.9%和48.1%,興國縣增長14.1%,14.3%和28.0%,均高于當年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未見發生,適齡兒童因貧困失學現象基本杜絕,許多隨父母外出務工的兒童和超齡學生重返家鄉學校。興國縣89.7%的受訪農戶表示,孩子教育支出明顯下降了。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效顯著,農民醫療服務需求得到釋放,基層醫療機構獲得新的發展契機。黎平2007年新農合起步當年農民參合率超過80%,今年一季度即達到90.55%,會寧農民新農合參與率甚至超過97%。興國縣實施“新農合”以來,住院補償和門診補償總受益面達到30.17%。由于“看病能報銷了”,農民長期受壓制的醫療服務需求迅速增加。三地縣、鄉兩級各類醫療機構普遍反映門診和住院人數明顯增加,興國縣人民醫院2006、2007年住院人數分別增長19.99%和16.57%。縣鄉醫療機構的服務收入也由于新農合迅速普及而普遍增加。收入的增加使基層醫療機構多數已基本能夠保障日常運行需要,負債經營問題得到緩解,醫護人員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由此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社會救助和保障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社會安全網逐步建立。經過幾年來的努力,三地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和特困戶救助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覆蓋城鄉的社會安全網。特別是農村低保制度從無到有,保障覆蓋面迅速擴大,標準逐步提高。興國縣2006年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僅兩年時間覆蓋全縣低保人數從20907人增加到30256人,人均補差從25元提高到30元;黎平縣44202人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月人均補助標準30元;會寧縣享受低保對象占全縣農業人口13.78%,月人均補助標準28元。大病醫療救助等其他社會救助制度穩步發展。
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建設,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興國縣是勞務輸出大縣,面對留守兒童問題緊迫和教育資源緊張的雙重難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鼓勵通過社會化經營、低收費運行和寄宿制管理,創辦留守兒童托管中心,以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和課外教育問題。目前全縣已有“馨園”、“溫馨家園”等托管中心近百家,收費大多在每人每月300―500元左右。留守兒童托管中心是在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特殊背景下社會力量參與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一種積極嘗試。此外,在衛生領域興國縣已有大中型民營醫院3所,個體診所28家,大量的村衛生室也都由個人舉辦,成為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黎平,公司與農戶結合組建侗族大歌表演隊,不僅增加了文化旅游收入,也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弘揚。
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一)面對農村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及基層公共服務需求迅速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足問題日益突出
一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家庭功能弱化和空巢現象加劇,“一老一小”問題成為社會事業發展中面臨的新挑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堪憂。三地留守兒童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接近40%,在鄉鎮甚至超過60%,普遍存在學習成績欠佳、心理障礙甚至人格缺陷問題。
相比留守兒童問題,農村養老同樣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調研組認為,目前農村家庭養老制度正面臨傳統的支持性資源逐步萎縮,新的替代性資源尚未有效形成的困境。興國縣1992年即由民政部門啟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目前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參保農民約9萬人,在冊領取保險人數僅4500人,每人每月僅能領取保險金1.8元,難以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
二是隨著農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在“兩免一補”和新農合等民生政策誘導下,農村居民公共服務的各種需求得以激發,貧困農民對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渴望十分迫切。調研表明,農村貧困地區現有社會事業條件遠遠不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上學難、看病難、保障水平低仍是制約農村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從三縣來看,農村義務教育校舍不足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嚴重短缺,配套設施落后,教師宿舍緊張,寄宿生生活補助覆蓋面窄、標準低,寄宿制小學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未落實等問題較為突出。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的可及性較差,調研組走訪黎平的6個村有3個村既無村衛生室,也無村醫;農村外出務工流動人員多數成為新農合覆蓋盲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幾近空白或條件十分簡陋。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差距甚遠,由于經費有限,實行上級定指標、定人數的做法,如黎平縣德化鄉低保覆蓋面僅29%。
(二)社會事業建設資金來源有限,基層政府財政壓力很大,債務負擔沉重
三縣均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地方財政十分困難,尤其是處于西部的會寧縣、黎平縣,財政自給率分別不足3%和17%,目前縣及縣以下社會事業建設資金基本依靠上級政府補助投資和貸款舉債。但即使中央和省級政府承擔了主要費用,基層財政為配套上級政府安排的項目和政策,仍然不堪壓力。以黎平縣為例,2001―2007年,為配套國家和省安排的社會事業項目,地方自籌資金1780.4萬元,占投資總額的24%;僅2007年一年,為新農合、農村低保、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等項目配套縣級財政資金達2632萬元,占當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1.92%。
這種狀況造成基層政府舉債發展社會事業形成了大量對金融機構、建筑施工隊及個人的債務。據三地統計,目前興國縣義務教育負債7650萬元,黎平縣6000多萬元,會寧縣5600多萬元;興國縣34所公辦醫療機構82.4%負債,累計6466萬元。
調研組認為,相對于財政能力,目前基層政府在提供服務方面承擔了很多剛性責任,但在改善服務方面卻缺乏必要的自和能力,有責無權、責權倒掛的現象比較突出。
(三)現有政策需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方式和結構布局亟待優化
一是對公共服務需方的直接補貼標準過低,物價持續上漲削弱了政策效果。例如,黎平縣“兩免一補”對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的生活補助平均每月55元,每天不足2元,而當地學生在校最低生活開支每天需要5元左右。興國縣農村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人均月供養標準僅為150元,散居供養標準低至每季度250元,由于物價上漲原因,按每位老人每天1斤米需1.6元,2兩肉需2.6元,青菜、鹽、柴、油等0.5元測算,每人每天僅伙食費4.7元,每月平均141元,僅余9元錢給集中供養老人添置衣物和看病吃藥,散居老人則連生活費都難以保障。再如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標準目前每人每年600元,且需要年滿60周歲的計劃生育家庭才可以享受,這相當于2007年興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2%,顯然對大多數家庭缺乏吸引力,難以起到增加計劃生育家庭收入和提供養老保障的作用。
二是政策制定和實施不夠細致。如對于新農合制度的實施,農民對報銷標準低和省內省外報銷比例不一有意見,部分地區村醫對于要墊付新農合費用從而導致個人流動資金困難不滿,相對繁瑣的報銷過程也增加了群眾的報銷成本。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新農合進一步深入推進。
三是資源配置比較粗放,導致財力不足與浪費現象并存。以農村中小學建設布局為例,從長遠來看,由于學齡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留守兒童比例日趨增大,集中力量發展寄宿制學校是發揮教育資源規模效益的最好形式。但是像黎平和會寧地處山區,自然村寨多且分散,低年齡學生路途太遠、安全缺乏保障,又不得不保留一定數量的教學點,形成資源分散配置。
(四)利益驅動不足,基層公共服務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留不住問題較為嚴峻
受經濟利益驅動,三地農村優秀中小學教師和鄉村醫生紛紛涌向城鎮,造成基層師資和醫技人員隊伍數量短缺、年齡結構老化、素質水平低下。由于師資不足,公助民辦的代課教師又出現在一些偏遠山區的教學點。興國調研組走訪的3個鄉鎮衛生院,沒有一名本科以上學歷的執業醫師;黎平縣鄉村醫生達到中專學歷水平的僅占60.49%,平均年齡47歲。農村社會事業等公共服務的支點在鄉、村,主要依靠服務于最基層的鄉村干部和教師、村醫等進行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基層社會事業人才隊伍不穩定,將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若干思考與建議
(一)分析與思考
1、必須從戰略高度認真審視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密切相關,并決定著農村居民的基本素質和發展能力。調查發現,富裕農民致富的門道各有不同,但其共同點都是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比較健康的身體;而貧窮農民也都具有相似的狀況和原因,就是缺乏生存的基本能力和改變生活、轉變人生的潛在素質。透過三縣看全國,中國農民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階層,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綜合素質較低的社會群體,因為占世界40%的中國農民僅僅養活了世界上7%的非農民。這充分說明,只有將社會事業特別是教育、醫療這些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和人力資本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公共事業更多地惠及農民,提高其文化素質和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將農民從貧困的代際傳遞中解脫出來,這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2、必須合理選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和路徑
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農村社會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徹底解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問題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據三縣典型情況,調研組認為,當前應當將公共資源切實向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傾斜,特別是為農村兒童這一新生代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屬于著眼未來的發展大計,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事業的重中之重。各級政府一定要在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方面舍得花大錢。與此同時,要努力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發展基本醫療,重點解決好困難群眾生存問題。
3、必須通過深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來增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調查表明,稅費體制改革后,農村社會事業的責任主體重新回到政府身上,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等政策措施有利于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主體支撐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格局,為農村公益性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但也要看到,公共財政不完善與投入不足,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不清、投資主體單一、尤其是基層政府權責倒掛,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和社會事業機構運行機制僵化,以及缺乏監測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活力。因此,要謀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取得突破,必須從改革創新中尋找出路,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政府、社會、個人等各種資源和積極性,共同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1、加大中央對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
在現行體制下,加大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基層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財力。對特別困難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建議采取中央財政主導的統一供給模式。增加專項資金投入,集中補助社會事業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并減免貧困地區配套資金。
農村義務教育方面: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生均經費標準;擴大學生生活補助覆蓋范圍和補助標準,實現全覆蓋;結合地方實際,實行小學生寄宿生活補助;加大力度支持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改造和維修,在邊遠山區應以寄宿制學校逐步替代分散教學點;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師住房“安居工程”建設或增加住房貨幣補貼。研究采取有效的綜合性政策措施,著力解決好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公共醫療衛生方面:支持農村醫療機構建設和設施設備購買;提高村醫的補助水平;增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統籌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新農合”參保和報銷的便捷性。
公共文化方面:加強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規劃新建與充分利用現有中小學校閑置資源等相結合,強化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通過設立政府支持資金或引導基金,支持發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產業。
社會保障方面:加大農村低保政府投入,取消農村低保的指標限制,通過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實現“應保盡保”,并建立和完善農村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政策體系,積極應對農村養老問題。
2、構建多元化社會事業發展格局
一是盡快建立鼓勵、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開放市場準入,消除壁壘限制,規范登記運行,明確監督和管理責任,采取公建民營、股份制、貸款貼息、財政補助、優惠政策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基層社會事業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民間或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營利和非營利公共服務,逐步形成社會事業舉辦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樣化的格局。
二是改革政府包辦社會事業的傳統模式,加快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建立績效考核的監督機制保證財政資金發揮效用。
三是通過合并、改制、置換、重組等運作方式,促進社會事業資源有效整合,盤活存量資源,擴張優質資源,逐步形成有重點、有層次、布局合理的社會事業發展格局。
3、穩定農村公共服務專業人才隊伍
制定實施基層干部、農村教師、衛生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并依托專業院校等平臺,采取政府資助、定向招生、定向培養的方式,直接面向農村培訓人才,提高基層專業人才素質和促進結構優化。擴大人才交流培訓機制,加強城市對農村的支援,加大對口支援中的智力支持比重,積極鼓勵跨區域的智力服務和人才交流活動。改善基層公共服務人才生活工作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增強其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穩定基層人才隊伍。
[2]羅子軒,劉濤,周鋒.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J].學理論,2016(2):106.
[3]齊媛媛.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商場現代化,2015(6):44.
[4]趙新星,劉孟影,王亞梅,等.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4):112-114.
[5]劉豪.重慶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5(7):296.
[6]曾箏.淺析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主要問題[J].現代營銷,2016(7):121.
[7] 劉宇.彰武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5):302-303.
[8]陳敏,李志剛.新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5(3):9-10.
[9]李子晨.促進縣域電子商務發展須四步走[EB/OL].(2014-2-09)http:///gzyj/-/article/v/475396.shtml.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加強農業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進行深化農村改革。然而近些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瓶頸”,亟待解決,雖然我國已進行了多次農業管理體制改革,但并沒有取得成效,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想要改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應盡快進行農業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雖然我國農業經濟一直處于平穩發展狀態,但發展速度卻十分緩慢。二零零二年到二零一三年,農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僅為百分之八,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農業創新已經實現了百分之四十七的農業經濟增長。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創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基礎差、缺少創新者、缺乏創新意識。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基礎差
經濟基礎差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直以來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國多數農村經濟基礎都十分薄弱,不僅農業總產值低下,且地方財政困難,更是無力對農業創新進行投入。農民方面,小農意識強烈,在傳統經濟觀念束縛下,生活上自給自足,農產品商品率低,輸出產品多為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所以農民收入十分不穩定,一些農民只好選擇進城務工。
(二)創新人才缺乏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缺乏人才,許多農村人才,都并不希望從事農業,而是希望走出農村,近些年農業院校生源明顯減少,農業創新人才缺乏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大多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接受外界新事物能力較差,所以難以打破常規思想,禁錮進行農業改革創新。
(三)缺乏創新意識
思想決定行動,思想意識落后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通病。目前農村人口思想觀念都十分保守,多數農民喜歡安于現狀,不敢嘗試創新發展,依然沿襲著春種秋種,自給自足的老思想,缺少對富裕生活的主動追求,只知以種地為生,缺乏商品觀念,無法擺脫傳統農業思想。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更缺少市場觀念、消費觀念以及投資觀念,所以農村資金流動性較差,生活消費仍是農村經濟主體,這也正是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二、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經濟創新發展也存在著許多阻礙,想要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經濟創新發展,就必須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農業改革。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建議:
(一)健全土地流轉制度
目前農業耕地相對農業人口來說并不豐富,加之近些年工業污染更使我國耕地面大幅度下降。大量勞動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耕地分割過于零散,所以生產率低下,產值低,更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了效益,最終導致了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問題的發生。想要增強農村經濟基礎實力,必須盡快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提倡耕地承包,進行集中生產,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村基礎經濟實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創造有利條件。
(二)扶持農村個體私營經濟
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大力扶持農村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傳帶幫”的方式,利用個體私營經濟,帶動整個農村經濟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應盡快優化農村經濟環境,擴大農村經濟市場,搞好宏觀管理,完善農村經濟市場機制,引進先進農業技術、信息、品種,使農民掌握農業創新技術。
(三)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我國應通過改變農業產業結構的方式改變農民思想,促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農民受到新農業產業結構及新農業經濟發展趨勢影響后,經濟觀念便會發生改變,就會積極融入到農業經濟創新發展中。首先,必須要打破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禁錮,把有限的生產要素集中于主導產業中,以帶動整個農村經濟,以此改變農村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為了真正意義上改變農村,農村經濟發展創新中應以知識型農村經濟為發展目標,向市場化農業經濟形態發展。此外,還應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干部、文化農民的培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速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產生技術含量,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被動局面。
三、結束語
農村經濟發展關系著我國的長治久安,影響著社會和諧建設,為了改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應積極進行農村經濟創新,改變農村經濟發展局勢,使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9月,尤溪縣工商核準登記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79家,成員總數7 908人,其中農民成員7 901人,涉及種植業91家、林業產業13家、畜牧業25家、漁業13家、農機服務業83家、其他54家;注冊資金共計48 276萬元,其中注冊資金超百萬的有47家。尤溪縣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具有以下特點:
(1)創辦主體多樣化。全縣27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由村集體牽辦的3家,依托龍頭企業興辦的13家,農民自愿聯合的263家。
(2)合作領域多樣化。在產業分布上,從以往種植業為主,逐步向種養及服務加工業延伸;在產銷服務上,從單一的生產中間環節,逐步拓展為技術服務型、綜合服務型、流通服務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務領域。
(3)營銷形式多樣化。有“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協會+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大戶”“合作社+加工廠+農戶”等形式,通過訂單或協議,實現內聯農戶,外接市場。
(4)輻射空間多樣化。各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信息靈、機制活、反應快的優勢,開拓外地市場,擴大銷售渠道,走向縣外、省外[1-2]。
2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組織規模小,經營層次不高;二是機制不健全,運作不夠規范;三是產權不明晰,成員的利益聯系不夠緊密;四是要素資源缺乏,發展能力不強;五是合作社之間缺乏必要的再聯合[3-5]。
3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為前提,加快構建合作社指導服務體系
縣、鄉(鎮)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指導、扶持和服務職責,著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跡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群眾的專業合作理念和依法辦社水平[6]。
3.2 以創建示范社為抓手,逐步規范合作社運行機制
關注合作社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等微觀層面存在的問題,以實現管理民主、利益共享為重點,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驅動力。
3.3 以現代管理為理念,著力提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
提倡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對內開展各項服務、對外拓寬營銷渠道,努力實現增收節支[7]。開展農機服務和植保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的組建與推廣,引導扶持合作社之間的聯合或重組,走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努力形成一批經營規模上千萬元的合作社或聯合社。
3.4 以現代農業為重點,進一步拓展合作社發展空間
鼓勵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允許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參股的方式組建土地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等方式,推進生產基地建設,發揮合作社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城市區位優勢,吸引城市各類人才、技術和資本等參與合作社事業[8]。
3.5 以政策資金為支撐,努力營造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
按照“服務便民、管理有效、有利發展”的原則,更好地提供合作社發票領取、程收單報等服務,切實落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于高效設施農業等建設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各級評定的示范社實施;農商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有還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以解決生產性的資金需求;對土地流轉期限較長、集中連片的合作社,安排專項資金予以補助;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品牌創建和人才培訓等[9-10]。
4 參考文獻
[1] 林子聰.三明市郊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福建農業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張敏.新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2):18562-18565.
[3] 余艷鋒,鄧仁根,羅青平,等.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華.福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農村經營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飛.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3(23):78-79,82.
[6] 韓眾鑫,張慶海.丹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3(8):80,105.
[7] 楊志文,雷有林,安文嫻.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建議——對靈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題調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300-01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西吉縣作為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縣,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發展農村經濟工作任務艱巨。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針對該縣工作實際,分析當前農村經濟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和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筆者作為一名農村經濟工作者,對西吉縣發展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農村經濟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意見。
1 西吉縣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現狀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地處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縣域總面積3 144 km2。主要地貌類型有葫蘆河川道平原區、西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3個地貌類型。年平均氣溫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全縣轄3個鎮16個鄉,4個居委會,306個行政村,1 90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萬人,其中回族占52%,農業人口占94%,是全區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和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西吉縣各族人民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經濟快速發展,事業繁榮進步,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勞務、西芹等優勢主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 658元,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2 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地域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受地理地質氣候的影響十分強烈,農業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農民群眾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模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財力、物力投入不斷加大,縣域經濟有了明顯的好轉,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2.1 傳統的思想觀念落后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及農戶“重生產、輕銷售”的觀念和做法制約著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文化、科技素質低
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較低制約著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1-2]。40歲以上的男女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壯年多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生活支撐。在廣大農村,留在家里的人均為“6789”部隊(即兒童、婦女和老弱病殘)。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3 農業生產化程度低
缺乏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農民靠單打獨斗,使農業生產和市場聯系不密切,農業生產達不到規模,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2.4 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生產經營粗放,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裝備難以推廣,機械化普及推廣率不高。過去建設的一些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新的設施增加很少,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很少且呈減少趨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2.5 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村債務多
盡管近年來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效益有所提高,農民得到了實惠,但與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相比,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仍然較低[3]。農村債務現象普遍存在,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建議
3.1 加大對農村的項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用于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對農業科技隊伍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管理。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變農民靠天收成的狀況,使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潛力、拓寬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確保農民增收
改變傳統養殖種植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斷引進新品種,有專業、有規模化生產,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農村經濟收入。
3.4 大力培育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
培養農村亟需的實用型人才,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養一批懂生產、懂市場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一方面是“請進來”,根據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聘請省、市有關專家到田間地頭針對生產實際舉辦講座,不斷更新農民的知識,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農閑時間,組織有專長、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村實用型人才到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學習并參加培訓,學習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不斷提高實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質,培訓農業生產亟需的實用人才隊伍[5]。
3.5 積極做好村集體債務消化工作
當前村級負債面廣、量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消化村級債務。
4 參考文獻
[1] 于武盛,楊培奇,崔煥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5):69-74.
[2] 顏立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加快發展的思路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64-65.
[4]韓農業人口10年后將降至總人口4.8%.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光州領事館新聞[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簡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產業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上接第A8291頁)[JY][CD152mm][HT]
【參考文獻】
[1]趙茂林.“十一五”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戰略的新思路[J].北方經濟,2006.11.
[2]李銳.生態、人口、素質:三重壓力下的西部農村貧困[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05.
②他將《畫卷》展現在奧運開幕式上[N].長沙晚報,2008—8—22.
③廖陽.中國現代舞:“繁盛”背后有隱憂[N].東方早報,2012—8—17.
參考文獻:
[1]劉青弋.西方現代舞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歐建平.世界藝術史——舞蹈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3]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新農村建設中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2] 湖北省統計局. 湖北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統計局. 湖北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劉守英. 中國的農業轉型與政策選擇[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張昌爾. 湖北: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強農強省的重要抓手[N]. 農民日報,2014-07-09(1).
農業是每個國家的基礎產業,農業提供了國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蔬菜等等,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必須要注重發展農業[1]。當今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主要包括建設城市和鄉村兩個方面。那么,發展地區循環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發展地區循環農業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使農村固廢等排放量降低,從而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地區循環經濟是發展農村金融的一種創新舉措,可以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在發展地區循環農業方面,應該得到國家以及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只有發展得到相應的政策支持以擁有發展的依據和大體的方向,并且,相應的法律也應該完善,使得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法可依、有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撐。但到目前為止,有關農業發展的相關法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包括法律不完善、法律約束范圍狹窄等等[2]。本文就地區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重要性、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以及必要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地區循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一)循環農業的概念
循環農業是使用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將物質循環再生,使產出廢棄物減少,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3]。循環農業是一種可持續型,環境友好型的農作方式。
(二)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制度配備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發展農村經濟的制度規章,發展循環農業,提升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村。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較少廢棄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促進農業的發展壯大。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所謂政策性金融,意為處于國家政府部門保障下,國家信用作為根本,采取多樣化不尋常的融資方式,依法遵循國家律法允許的業務范圍、經營對象,以優惠性存貸利率,直接或間接的落實政府頒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辦法,采取的區別于一般性資金融通的手段。一般的說,實施政策性金融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家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保證地區多種產業經濟的平穩發展,最終推進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4]。
(二)對農村進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處于落后地位。因此,對于發展比較落后的農業以及農村,必須給予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以政策支持,根據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對農村金融進行指導和鼓勵,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國家必須根據相應的經濟政策,也制定農業方面的相關政策,特別是農村金融方面的政策,加快農村地區的建設[5]。制定相關的政策對農村金融給予扶持,為農村反貧困提供有利資金支持,引導更多資金走向農村,大力激發農村的活力,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
三、地區循環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問題探討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
政策性金融是國家加快資金融通的重要舉措,對農村采取政策性金融扶持是促進農村地區發展、加快農村地區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了貫徹落實政策性金融支持策略,國家和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建立了有關的法律制度對農村的發展進行約束和指引。但是,由于政府職能的失靈、對相關的發展現狀考察不完善、財政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原因,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相關法律制度的欠缺以及不完善
政策性金融是國家用來保障弱勢群體金融發展權和金融平等權的[6],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遠遠地落后于城市地區,因此,國家相關部門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會制定相應的制度,頒布相應的法律以實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雖然國家相關部門注重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建設,但是在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以及政策的時候,卻忽視了多角度的發展農村經濟,再加上對相關地區農村發展的現狀缺乏考察和實地的研究,對相關地區的現狀并沒有實際把握。所以,相應的政策制度不健全,沒有對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規定和扶持,導致農村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單一化發展的問題。
2.法律約束的范圍狹窄
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相關的法律約束,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保障,因此,在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以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但是,由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并沒有經驗可循,再加上農村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不可預測性,相應的法律制度就不能進行全面的約束。相關的制度政策對農村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約束范圍狹窄,并不是農村金融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制度可循。另一方面,法律在指引農村金融發展方面,也存在著法律制度體現不充分的問題,即沒有明確規定相關的發展政策和發展方向,法律政策模糊,并沒有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
3.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不合理
國家和政府通過進行政策性金融支持來扶持貧困農村和個體的發展,國家和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的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7]。但是,并不是制定的所有政策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合理有效的,也就是存在著部分法律不合理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還體現在相應的政策制度沒有考慮當前的局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政府盲目根據其它的發展經驗制定的策略未必適合當地的發展,這就導致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出現了不適宜的政策問題。
4.政府職能失靈
政府在促進一方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指引、鼓勵、監督的作用,政府應該對相應的管轄地區的經濟進行干預,但不能過分干預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在建設現代化農村、發展農村金融方面,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者,對農村的發展方向以及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規劃。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政府必須履行好自己的職能,不能過分的干預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考察相應地區的發展現狀,根據相應地區的發展特點和現狀來制定整體的發展規劃策略。但是,在實際的規劃發展中,存在著政府職能失靈的問題,政府過度的干預農村經濟的發展,反而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發展[8]。
5.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方面,國家的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財政收入依然很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也不明顯,相關政府部門財力不足,并且,相應項目的審批程序比較復雜,政府的財政支持并沒有及時的落實到農村相關領域的發展以及相關設置的建設方面。因此,要想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國家、政府的財政支持,保證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財政支農政策,使得穩定增長的財政支農政策落實到位。促進農業的發展,一定要加強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對農業財政撥款力度,以促進地區循環農業的發展[9]。
(二)改善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相應法律問題的建議
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長時間存在著問題必將制約農村地區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是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的關鍵。那么,如何解決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的問題?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以下解決措施。
1.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要想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必須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加強農村發展的法律制度建設。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首先了解相關地區農村發展的特點和發展現狀,通過對當地的村民進行詢問或者是進行實地考察、查詢歷年的發展現狀記錄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總結之后,制定符合當地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相應體制的建設。二是,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必須全面,即體現在法律制度滲透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針對當地發展的各種產業進行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扶持。
2.以立法形式創新銀行的治理結構
當前我國的法人治理結構亟待升級。銀行的治理結構必須對應現代企業結構,面對當前商業銀行的狀況,理應制定如下兩個方面的措施。首先,健全各類有效機制,保證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分散化,并且適當吸引機構投資者,控制流入適量的產業資本,進一步提高農業銀行水平,豐富多元化的投資主題,確保農業發展銀行的管理責任清晰,控制流入適量的產業資本能夠確保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充足,還能夠降低風險,同時能夠借鑒其他行業的整治經驗,進一步不斷提高。時下最要緊的是產權實現多元化,中央財政起主要作用,配套地方政府的財政,充分把中央和地方結合起來,提高整體積極性。其次,實施組織架構,不斷完善監管監督機制,克服多重的委托矛盾,完善權力制約手段。實施股份制改革時,必須建立董事會、監事會,與此同時,要使得定位股東、董事會和經理的相互權利和義務層次分明,最終構建出平衡制約的關系。經營管理層應該有充分的自主決策權自主決策。核心內容是完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動性,特別是針對經理層,確保經理階層可以給農業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同時使農業發展銀行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3.科學構建農業政策性保險法律制度
國家應該重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立法,立法能夠保證農業保險的長期有效運行,還關系著農業保險的合理發展與長久利益。世界各國通常會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單獨立法,而且會在其剛開始建成的時候就逐漸實施,立法不僅能夠使農業政策性保險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確保農業保險正常有序的運營,而且還是一種政策性優惠。首先,從政策性農業保險立法內容的視角出發,它不僅是機構組織法,而且還是業務活動法,進一步規范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宗旨、性質任務、職能、機構設置、法律責任,而且提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業務活動原則、資金來源渠道和財政援助辦法,進一步保證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依法開展,全方位增強了資產管理水平,還有利于國家部門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有效管理。
4.對農業政策性銀行進行法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