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4: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地理教學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開始注重回歸生活實際的課程教育,將書本知識真正融入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更加需要回歸生活實際,結合現實生活的問題處理地理課程中的問題。地理學科本身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并包含了文化的、生活的、科學的諸多內容[1],所以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時,必須結合其區域性的特點,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摒棄傳統的教育思路,利用全新的理念,回歸實際生活,打造全新的教學思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
一、積極利用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
地理課程中會涉及很多科學性、文化性、區域性的典型問題,況且在現實生活中都存在具體的生活模型。鑒于地理課程的多樣性特點,在教授高中地理科目時不能通過單一的課堂講解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將課本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
對于地理課本中枯燥的文字和公式內容,學生不僅會感到乏味,而且難以理解,學習興趣自然不高。相反,對于生活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想象和理解。所以要求教師在進行該科目教學時根據學生的生活體驗,合理地選取教學內容,將材料和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用生活去體驗和感受學習內容。如星球運行、四季變化、寒暑交替、云雨霧風、日出東方等自然地理現象都很常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可以從現實生活開始[2]。
例如:在學習必修課程的第二章《重要的天氣系統》中的內容時,如果采用單純的書本講授,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頓時失去興趣。反之,教師在講課之前先以提問的方式開始課程。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昨天的天氣預報了嗎?昨天本市是25-30℃,北風2-3級。那么請根據該天氣預報推測一下明天的天氣會怎樣呢?”首先在該問題中,問到了看電視中天氣預報,學生本身會對家庭電視一類的事務比較感興趣,而且提的問題關系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就會引發學生思考。因為天氣現象是學生現實生活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是一種自然的特征,同一時間不同區域的天氣變化不盡相同,所以要想推測未來天氣的變化情況,首先要學好今天的課程《重要的天氣系統》,只有掌握了課本內容,然后聯系實際生活,才可以進行預測。
因為學生對環境中天氣變化感觸較深,所以在設定場景時,教師對該學習課題應用現實生活的實例引導,由現實問題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學生充分了解了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賣力。
二、合理利用地方特色民諺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單純采用書本語言教課,不但會讓學生感覺乏味,還會令教師感到枯燥,所以可以適當采用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民諺和俗語等教學手法。在地理課程中比較有意思的民諺有“瑞雪兆豐年”、“春雨貴如油”等[3]。
為什么民間會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呢,其根據又是什么呢,地理課程中如何解釋呢?這些問題都讓學生先自己對照課本進行預習,然后試著讓學生回答,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會對該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4]。其實瑞雪兆豐年主要是因為冬季較冷,下雪很難融化,雪蓋在土壤上,中間存在一些空隙,像棉被一樣蓋在莊稼上,避免了外面溫度較低對莊稼的凍害。這樣在春天來臨時,雪慢慢融化,天氣轉暖,雪水會滋潤干涸的莊稼地,滲入土壤,澆灌莊稼。另外雪還可以將害蟲凍死,避免害蟲對莊稼的損害,提高莊稼的產量,所以說“瑞雪兆豐年”。這樣一個小小的開頭,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油然而生。
三、加強利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
在講授《時區和時差》時,首先教師可以根據一個小故事說明學習該課程的用處。
在2013年3月8號8點,一位老大爺在馬紹爾群島一家銀行準備兌現一張獎金為10000美元的彩票,但銀行工作人員拒絕兌現,原因是按照規定,領獎日期為3月7號24點之前。老大爺難過之際,這時一個年輕人用500美元買下了老大爺的這張廢票,老大爺想反正廢了,干脆賣掉。該年輕人拿著票立馬坐飛機飛往檀香山,過了一小時到達,然后此時時間為3月7號9點30分,然后年輕人在銀行兌現了10000美元的獎金。轉眼間,由3月8號變成了3月7號,怎么回事,是時光倒流了,還是在穿越?這樣的問題,學生再也按捺不住了,馬上開始翻起課本,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成績怎會提高不了?
通過上述事例的講解,以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形式開始要講授的課程,首先利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激發起探究問題的熱情,這樣學生才可能積極地探索和求知,認真地學好書本內容,才可以利用所學內容,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答疑解惑。
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以學生為根本
在進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時,因為高中地理課程涉及內容較多,涵蓋多個門類,所以在教授課程時必須時刻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了解學生對什么樣的活動和教學方式感興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了解學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以學生為根本,研究教學方式、教學工具、方案和設施等問題,合理、科學地安排和布置學生作業,使其更好地完成地理課程中要求的內容。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空間,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地理內容的教學,做到寓教于樂,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五、真正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要想回歸生活實際,就必須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融入地理課程教學。例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同學們看到沙特阿拉伯人頭戴白色頭巾,并且身穿白色長袍,請問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習慣,僅僅是風俗習慣嗎?因為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阿拉伯人都是一身白色的著裝,并且圍著白色頭巾,我們時常會想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風俗習慣,通過本課程的講解,才會明白其這樣著裝的原因是阿拉伯的地理位置和干燥的西亞氣候,再加上強烈的日照[5],所以才會這樣打扮,以增強陽光的反射,避免吸收過多的熱量。
六、結語
高中地理課程越來越重要,在教課過程中,要在采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發新的思路和理念,改進教學模式,使地理課程教學回歸實際生活,將生活實際問題跟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解決現實問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高中地理技術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課過程中,要求教師把握好技能、知識、情感等各個因素,注重實際生活和課本內容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凸顯地理課程的價值,使地理教學回歸實際生活。并且注重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真正將地理學科的內容貫穿學生的生活中,解決身邊接觸到的自然問題,在主動探索生活中的難題,找出問題答案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探求事物真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謝謙云.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9:181.
[2]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在運用傳統教學方法組織開展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的教學實踐工作過程中,高中地理學科任課教師往往在具體的課堂講授式知識內容教學實踐過程中,長期占據著基于課堂教學知識內容呈現結構,以及課堂教學活動時間進程層面的絕對控制地位,因而導致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在具體參與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學習體驗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性接受地位,無法獲取到數量充足的時間資源進行自主性思維體驗過程,給學生實際獲取的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內容學習掌握效果造成了極其顯著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在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組織開展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工作過程中,高中地理學科任課教師往往過分側重于針對地理學科理論性知識內容展開教學講授,在未能充分關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背景之下,給高中階段學生群體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學習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極其顯著的不良影響。在新課標教學改革實踐工作的深入推進背景之下,高中階段學生在具體參與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學習體驗過程中的知識應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廣泛關注,而研究性學習策略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引入運用,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的地理學科知識內容應用能力,發揮了程度顯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將會圍繞高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策略展開簡要闡釋。
一、高中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具體要求
(一)針對實際設定的學習實踐活動目標展開細節分化處理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開展過程中,針對已經設定形成的學習目標展開細節分化處理,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實踐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還能顯著改善提升針對特定課題展開教學呈現過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圍繞《河流環境的污染及治理》課題組織高中階段在校學生開展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研究性學習體驗過程中,高中地理學科任課教師,應當在具體開展課題教學環節之前,優先督導高中階段在校學生,圍繞如下細節分化性學習項目完成預習探究學習體驗過程:(1)被污染河流的種類、引致因素以及污染來源;(2)實地獲取的水樣樣本在實施化驗處理過程中需要滿足的基礎技術條件,以及需要運用的技術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職能部門對河流污染問題所表現的態度;(4)河流污染問題的發生對普通居民生活狀態的影響;(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體實踐策略。
(二)切實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要求
高中地理學科任課教師作為高中學生在具體參與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研究性學習體驗過程中的主要指導者,應當在具體組織開展的高中地理學科課題研究式學習活動組織開展之前,優先為學生設定和提出明確且系統的學習要求。要切實督導學生借由對具體課題活動的參與,明確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體驗活動本身具備的綜合性實踐價值;要督導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在具體參與實施實地性考察活動,測量活動,以及實驗探究檢驗活動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并且在此基礎上確保實際獲取的數據信息要素,能夠具備穩定且充分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而在具體形成課題研究性學習結論過程中,應當指導相關學生盡可能保障和促進實際形成的學習成果具備充分的新穎性和獨創性。
(三)切實保障研究性學習課題設置過程中具備充分實際性
為切實保障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在參與地理學科課題研究性學習體驗過程中順利實現自身基礎性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學習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應當督導高中階段地理學科任課教師,在具體設定研究研究新學習課題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學習課題與實際之間的相互聯系,確保具體組織開展的研究是學習活動,能夠保證和支持高中階段學生群體的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學習掌握水平不斷改善優化。
二、高中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指導策略
以研究性學習方法組織開展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的教學實踐工作,不僅應當注重于培養和提升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對基礎性地理學科理論知識,以及地理學科實踐應用性技能的學習掌握水平,還能切實保障和支持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群體,能夠切實全面感知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性學習內容,在日常化生活體驗過程中的應用價值,確保高中學生在具體參與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寫學習體驗過程中,能夠實現自身綜合性素質水平的顯著改善優化。在具體組織開展的高中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研究性學習體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借由對適當表現類型的教學場景的設計及和呈現,督導高中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場景之中,具體完成針對特定地理學科知識內容要素的研究性學習體驗過程,并且在結合生活實踐體驗感知基礎性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的實踐應用價值背景之下,不斷誘導和激發高中學生群體參與地理學科基礎性知識內容探究式學習體驗活動的主觀愿望,切實改善提升我國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教學工作的綜合效能獲取水平。
三、結語
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策略,本文選取高中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具體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指導策略,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的分析論述,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全科.高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策略[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4:115-118.
[2]劉飛.高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與指導策略分析[J].中國培訓,2015,08:148.
[3]劉丹.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策略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2:283.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地理知識由于其具有概念抽象性、內容豐富性等特點,使得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再加之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失去了興趣。Google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將地理教學的內容直觀再現,使學生能夠更加立體、直觀的了解知識內容,改善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使高中地理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
地理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更在于通過地理學習,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感和地理思維能力。Google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將地理文字知識與視覺圖像信息完美結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知識點任意調整圖像的大小及視角,仿佛整個世界就在眼前。這種三維立體的模型能夠使地理問題變得更加簡單而直觀,學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活動,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間概念感和地理思維能力,真正發揮地理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GoogleEarth輔助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策略
Google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和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這兩個方面,以下為對這兩個方面的具體論述。
(一)GoogleEarth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自然地理一直都是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知識較為豐富,對學生的空間概念感要求較強,學生需要在頭腦中建立嚴密的經緯網絡格局和結構,將每一個地理知識都貫穿到網絡格局當中。Google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經緯網絡格局,使學生能夠對地理知識形成一定的空間概念。例如在指導學生對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這篇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利用GoogleEarth為學生直觀展現3D球體模型,教師可以通過轉動鼠標,使球體轉動,也可以通過鏡頭快速拉近,使地理區域迅速放大,畫面更加清晰,將宇宙的畫面直觀、生動再現,享受足不出戶便遨游世界、近距離接觸星空等美妙的感覺,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指導學生對“晨昏線”這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控制滑桿”,為學生演示地球上的晝夜分布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自主設置具體的時間,使學生更加清晰在每一個時間段,地球的晨昏線分布情況。
(二)GoogleEarth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與傳統地球儀所不同的是,GoogleEarth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和細節的角度等多方位的方式對地理知識進行細致的了解,學生甚至可以通過GoogleEarth觀察在某一個城市中,具體的道路、樹木以及湖泊、河流等等。例如在指導學生對高中地理必修2《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的選擇》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GoogleEarth為學生播放英國中部傳統工業區的場景和美國硅谷的新興工業區場景,這種場景對比能夠使學生一目了然的明白水源位置、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選擇對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發展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從而明確地理學習的意義和地理的價值。環境保護意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打開GoogleEarth軟件,點擊軟件中的“全球意識”,就可以指導學生對其中的真實案例進行學習,比如阿巴拉契亞造山運動內容等等。直觀而真實的案例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視覺沖擊,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和對環境保護的迫切愿望。GoogleEarth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加學生對各類知識內容的深刻理解和記憶。
1.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一直居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師說了算,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器。單純依靠教師說教進行授課的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雖然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筋疲力盡,學生卻昏昏欲睡,課堂教學的效果不高。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就要做好角色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的舞臺上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共同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1.2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每個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雖然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是他們卻無好壞之分,作為一名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在學習上充滿信心,不斷前行。要做好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就需要教師做好分層教學。教師只有對學生做到合理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對策,才能夠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關心、愛護的同時,得到提高和發展。
2巧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的方法各種各樣,但是,我們不能單純評定哪一種教學方法好,哪一種教學方法壞。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優勢,也有著自己的不足。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只要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將案例教學引入高中地理教學中,一方面符合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運用案例,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一、教學中注重地理案例的積累
從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學現狀來看,對地理案例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式獲取更多的地理案例。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周邊存在的旅游資源等地理資料建立一個教學案例,如此一來既能夠滿足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要求,又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地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這一章節第二節“山岳的形成”的教學時,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與日本富士山兩個案例結合起來,學生既能夠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同時又了解了冰山與火山的相關地理知識,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師在講“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個章節時,將第二節與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實現了聯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國的小麥、水稻兩種主要農作物進行了特點分析與對比,加深了學生對農業的認識。
二、加強地理案例的精選與優化
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精選出更加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認知規律的案例,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教師在進行案例的選擇中需要選擇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啟發性的教學案例,只有這樣才能夠加強學生的全面理解。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錢塘江大潮”這個案例的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錢塘江大潮的景觀,特意播放了一段視頻與圖片,在這種刺激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錢塘江之所以如此壯觀是因為什么?在什么時候能夠最好地觀賞到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的特點是什么?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思考或集體討論,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與運用以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老師的問題,同時在教師的指點下逐漸完成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
關于高中地理的案例分析,教師作為案例教學的主體,在日常教學中不僅需要積累地理案例,同時還需要精選與優化案例,再在此基礎上加強案例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傳統的地理課堂都是以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的教學順序來展開的。教學活動設計放在教學評價之前,即把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放在對學生是否可以完成教學目標的評價之前,使教學走向“一刀切”的境地,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個體需要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仿佛只是一個彩色的大染坊,課堂失去了活動,教學目標完成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順序。曾仕強教授說過:“只要合理,怎樣變動都可以。”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形式的束縛,以逆向教學設計模式為依據,開展高中地理教學。這一教學模式是由威金斯提出的,其思路是先確立教學目標,然后再根據目標進行評價方式和標準的預設,最后再上升到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由于評價設計位于教學活動設計之前,所以被稱為逆向教學設計模式。雖然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設計相比是“逆向”的,但又神奇地表現出邏輯上的“正向”特點,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具有合理性。
一、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設計
莉萊說:“贏得好獵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標。”可以說,無論在何種境地,人所選擇的目標是最重要的,把目標作為航標,人們可以取得偉大的成就。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目標的確立放在第一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并逐一地實現學習目標,理解教材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清楚地解析所遇到的疑點,一步步地攻破。當然,這不是說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值得去實行,教學目標也有優劣之分。與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相割裂的教學目標會將學生引向學習的“迷林”,而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紋理清晰、分門別類概括知識內容、指出培養學生某種能力的教學目標,則能引導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那么,如何使教學目標發揮積極效用呢?首先,教師可以從要學習的高中地理教材內容中找到關鍵詞,如核心概念詞,或用于修飾核心概念詞的形容詞、副詞,或具有規定性的條件語句,或可以引導學生行動的行為動詞等。其次,教師要以這些關鍵詞為中心,或采用概念認知的方式,或采用詞匯意義展開的方式,或采用師生經驗分享的方式,對知識內容進行擴展,還要進行歸類,確定這些問題對應的知識點。第三,教師要建立關鍵詞與關鍵詞的聯系,將瑣碎的知識內容織成一張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大網,使學生能夠具體地、系統地了解知識。最后,教師要將這些生成目標,用以明確教師的教學方向及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這一章節為例,教師首先要把握關鍵詞,即核心概念,如城市化、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的特點,然后再確定行為動詞,如說出、列舉、總結。其次,教師要以這些關鍵詞為核心,對知識內容進行擴展。例如,圍繞“城市化”這一問題,擴展出“城市化的標志”“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城市化地區的差異及成因”“城市化的意義”等問題。然后,教師再進行知識結構的梳理,確定哪種問題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教學疑點。再次,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經驗及教材內容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分析,建立知識網,并按照概念核心—概念體系—行為動詞—行為程度—學生經驗的順序進行目標框架建設,如城市化—城市化特點—解釋—列舉解釋—沒有準備經驗。最后,教師再對高中地理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確立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二、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學評價設計
《地理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這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多樣化地理教學,提高地理教學活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按照《新課標》進行教學時,我們應遵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開發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課程資源,來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發揮其地域優勢,突出學校地理教學的特色。例如《地球運動》這一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就需要地理課程資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因此,為了將這類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學校與教師應積極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創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測定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調整當地太陽能熱水器仰角、計算當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樓間距等。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不但能夠提高自主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課堂教學使用的課程資源。這種開發課程資源的方式,不僅化抽象為具體,還體現了《新課標》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的要求,成功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聯系起來,有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具體方向與導向,如果沒有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都將迷失方向,更不必說教學效率的提高了。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盧姆說過:“有效教學始于準確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同樣,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地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設計豐富多彩、富有懸念的課堂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的心門,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課堂伊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只要一關閉船的發動機,船就會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戰中,德國軍隊的潛水艇卻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仍能進出由英軍嚴密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索密度流知識的興趣;又如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歲數卻比哥哥還要大一歲,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究“日界線”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
作為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具有引導作用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濃厚的探索氛圍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爭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并切身體會積極體驗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解“季風氣候”時,我國位于東亞,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那么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真實體驗來理解季風氣候的形成及特點。
四、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學會歸納整理
從建構主義角度來講,學習具有積累性,因此,我們倡導“變式練習,歸納整理”的教學策略。變式練習意在進一步鞏固舊知識、加強新知識,并通過應用新知識,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變換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以及變更概念的非本質特征等,將問題改頭換面,呈現出新面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意識。例如在探究學習“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與天氣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以及天氣的示意圖;在學習“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設的方法進行練習,假設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還會產生“四季”交替和“五帶”變化。在完成單元知識的學習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主從地位及解題技巧,真正實現新舊知識在結構上的相互統一,實現知識的前后呼應,更好地發揮知識體系的整體效應,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并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礎。
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該轉變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學信息,改進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學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高中地理不僅是文科的必修課,也是高考的文綜科目之一,所以我們要在高中地理學習階段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地理知識。小組合作教學是新課改后推出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能夠更好地促進高中地理的學習,本文就高中地理的小組合作教學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一、合作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地理學習當中,教師可以把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成幾個實力均衡的地理學習小組,相互搭配,在進行小組的分配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尊重每個人的想法,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進行合理恰當的單位分配,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帶動學習較差的學生,這樣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情,也為高中地理課堂學習創造了條件。以小組學習探究的方式進行地理學習,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樂于學習地理知識的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組內互動探討。
二、合作教學注意相互幫助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只注重對學生進行重點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下,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在合作過程中交流地理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將已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交流的能力。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教學,不只是為了方便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可以在遇到困難或出現爭議時,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力,為了不給小組拉后腿而努力提升自己,也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再加以鞏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的合作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的關系更融洽,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
初中地理是整個地理知識的簡單架構,高中地理是對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初高中地理教學使學生了解整個世界和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情、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知識,更符合素質教育。新課改讓初高中地理教學更加符合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需求,但是新課改初高中地理教學在銜接上有一定的偏差。
一、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
1.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新課改,初高中地理教學擺脫了將地理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強制性令學生記憶地理知識的局面,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有重要影響。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才能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新課改對地理知識的調整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學習,擺脫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2.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調動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地理教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接受地理知識,學習并運用到現實世界。將地理知識一下全部灌輸給學生的傳統地理教學方法,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而在新課改之后,地理教學有原則地向學生傳遞地理知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地理知識。
3.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更注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地理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更好地了解世界和國家的狀況,了解周圍的環境,正確地認識世界。而傳統的地理教學只是將地理知識灌輸給了學生,沒有做到真正地學以致用,其實是一種“ 八股”教學,學生在眾多的地理知識中難以掌握到學習的重點,不利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初中地理教授學生基礎地理知識,高中地理分幾塊學習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整個地理知識的統合運用。
二、新課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學在銜接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偏差
1.新課改下初中地理教學為高中地理打下了基礎。初中地理教學是對整個地理知識的介紹,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地理知識的框架,有利于學生對整個地理教學的認識和把握。讓學生對整個世界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方面,是對整個地理知識的總的概括。其中包括認識地球、居民、氣候以及對各大洲、國家的基本內容的講述,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整體把握和學習。高中地理教學則為地理知識的幾塊內容的具體深入講解,是一個深入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例如,在初中學習地球的有關知識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線等內容,為高中地理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地球的結構等內容打下了基礎。
2.新課改下初高中地理逐層深入的教學內容更易于學生的接受。初高中地理教學其實是一個逐層深入的過程,從初中到高中、從簡單到復雜不斷深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建立了一個關于初高中地理學習的整體框架,然后又分幾大塊進行深入學習,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有先對知識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才能去深入了解各個部分的內容。初中地理教學其實是學會對地理知識宏觀上的總體的認識,而高中地理教學是學生對整個地理框架的補充,即微觀上的深入學習。例如,在初中學習世界的人口,初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高中所學習的人口、城市和環境的關系則是進一步深化。
3.新課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存在著偏差。初中地理教學的簡單化和高中地理教學的深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初中地理教學完成之后沒有中間的過度直接進行深入的學習,強力的反差讓學生難以適應。由于沒有過渡階段,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難以做到真正的得心應手。新課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存在的偏差造成了學生在高中地理知識學習的不理解、掌握程度差等問題。例如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氣候方面的知識時,只是簡單介紹世界各地的氣候類型和原因,而高中關于此方面的知識就包括了氣候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甚至包括水循環的知識。
總之,新課改是素質教育推行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推動了素質教育的進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逐層深入更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理解和運用。但是新課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學在銜接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學的難度,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地理知識的時候從基礎講起,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觀察生活;教師指導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全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新課程改革后的地理實驗教學。新課改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加強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是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提高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素養
1.增長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知識
從多年的地理教師培訓實踐中發現,盡管甘肅省地理教師培訓形式多種多樣,有短期課程培訓、地理教學研討會、教學觀摩、網上繼續教育等,但是極少有專門針對地理實驗專業知識的培訓,對這方面的培訓非常不重視。教育部門已經明確地理實驗教學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就應該多組織這方面的培訓。另外學校內部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比如學校會聘請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來學校講學,每周各學科要進行一次集體備課,那么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探討地理實驗專業知識,以他人所長為己所用。
2.提高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意識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了地理實驗,也看到了地理實驗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總談要創新,實際上地理實驗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它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點用實驗展示出來。這在全國的高中教學中都是很新的,我們相信誰運用得恰當、運用得充分,誰的創新能力就強,所以對地理實驗的研究越來越多。
3.提高地理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應該多收集一些標本如礦物、巖石、土壤、動植物和工農業產品等。因為只有讓學生觀察到地理事物的實體,學生才會了解@些東西。這樣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而且增加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具有實踐意義。如教師收集一些柑橘葉和楊樹葉,然后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區分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進而講解地中海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加強學生野外觀察及實驗操作能力
地理實驗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精選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實驗教學。教師利用身邊的地理現象進行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和與地理學相關的領域,積極思考并運用有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1.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
要產生較深的地理實驗體驗,就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教師應該放開學生的手腳,解開學生的思想束縛,鼓勵學生全身心、大膽地投入到實驗中去。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地理科學息息相關,學生通過平時的觀察,可以很輕松地把它與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自身的觀察實驗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2.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親身觀察一些地理現象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協作交流能力。
3.鼓勵并指導學生主動完成實驗
地理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要將課堂引向社會和大自然。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地理有聯系,只要仔細地觀察生活,就能發現地理問題。教師可以先設計好學案,然后讓學生根據學案收集資料和器材,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
通過研究發現,文獻上記載的地理實驗若不進行實際操作與調整,會出現很多問題。也許己有的實驗器具并非最好選擇,也許實驗過程中因某些條件掌控不好而無法出現應有的現象。假想的情形往往與實際結果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用實驗進行教學前應盡可能多地重復實驗,并研究出最佳方案。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復雜的行為是漸進的、一步一步進行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也遵循著這樣的方式完成課堂教學,給學生講解知識然后進行練習完成強化。新課程強調教學方式的轉變,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此外還應將課堂由知識的引導變為問題研究的轉變。地理教學中利用實驗的探究性進行教學,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問題探究氛圍,同時也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
新課程主張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地理實驗是開展這種學習方式的方法之一,這也要求教師對地理實驗深入研究,對實驗過程反復推敲,掌握實驗內容并使其探究性與課堂相匹配。
參考文獻:
[1]敖道.高一地理實驗教學對學生地理能力培養的作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