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7: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事關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和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的物質基礎。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不能單純依靠農民,也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而是要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來彌補公共財政的不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經過對貴陽市白云區五鄉(鎮)56個村進行調查,全面分析當前貴陽市白云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貴陽市白云區下轄5個鄉(鎮),56個行政村,全區集體經濟總收入706496.86萬元,與2014年的668777.31萬元相比,增長5.64%。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的村有31個、50~100萬元的有2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為政府補助收入、土地征用補償、財產性收入等,但是村集體經營收入占比不高。從發展情況來看,村集體經濟總體上呈現近郊村優于遠郊村,城郊村和有資源的村比一般農村的村級集體收入要高的態勢。
(二)近年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托區位優勢,發展集體經濟。隨著貴陽市白云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周邊農村充分利用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等有利條件,通過出租場地、出租門面、物流倉儲等多種途徑,發展集體經濟。如艷山紅鎮程官村,村集體統一修建門面,為西南家居城提供倉儲服務,保證村集體每年有二百多萬元的租金收入。
2.整合集體資源,集中發展經濟。整合全村資源,集中發展,即增加村集體收入,又帶動農戶增收。如艷山紅鎮尖山村,利用南湖新區建設、整村搬遷的契機,集中安置村民,統一規劃,于2005年開始在現西南家居裝飾博覽城地址修建整村搬遷居住點,引進西南家居城到新村經營,不僅村民獲得房屋、門面租金,村集體經濟也獲得了發展。
3.加強財務管理,防止資產流失。推行 “村賬鄉代管”,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鄉鎮財政所,統一管理,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村級積累。
4.強化產業帶動,實現經濟發展。借助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契機,按照各村的資源特點,發展適宜當地的特色產業。在此過程中,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帶動,促進和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成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途徑。
二、制約白云區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因素
貴陽市白云區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不平衡。從全區各村的經濟收入來看,存在近郊村比遠郊村發展快,有土地征撥村比無土地征撥村實力強,差距明顯。
二是收入來源單一。全區各村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土地征收等,通過發包、資產租賃、自主經營等獲得收入比較少。
三是發展觀念弱化。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對發展集體經濟存在顧慮。
四是產業帶動能力不強。雖然貴陽市白云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較快,但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輻射帶動不大。能為工業園區提供配套服務的村不多,而農業周期長、風險大,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村集體經濟中基本上未出現產業帶動發展的情況。
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建議
在目前的新形勢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至關重要。必須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拓寬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努力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一)政策扶持,營造壯大集體經濟的良好環境
1.建議出臺征撥預留地政策。按照征用土地的總量,按比例留出少量土地給被征撥的村集體,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用于村發展集體經濟。對已經征撥的村,可以考慮從征撥剩余的零星地塊中解決預留地問題,保證村集體發展的土地資源。
2.建議出臺項目扶持政策。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結合實際,在貸款發放上優惠,在辦理規劃、環評等手續上優先辦理,在稅收上制定返回獎勵規定,鼓勵支持發展實體經濟。
(二)加強管理,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資產營運、監督和考核體系,盤活集體資產,開發利用資源,確保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因村制宜,構建壯大集體經濟的新模式
本著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旅游則旅游的原則,不斷拓展、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模式,不拘一格求發展。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勵各村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和優勢,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途徑。從分析來看,以下幾種模式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股份合作型。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體的土地、房屋等資源,以股份合作形式,通過招商引資,創辦村集體經濟實體,村集體在實體中占定額股份,并積極引導、鼓勵村民入股,達到群眾與村集體共同增收的目的。
2.資源發展型。在符合國家政策的情況下,將村集體所有的“四荒”資源,通過拍賣、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進行聯合開發,拓展收入來源,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引導農民進行土地委托流轉,由村委會將農戶承包地集中起來,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合作服務型。可以利用集體或農戶的土地、山林、果園等資源,由村集體牽頭,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聚集財力、人力、技術,把技術資源等優勢最大限度地變現為發展優勢。
4.產業發展型。著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效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自然資源,發展農村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把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
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公有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理應不斷堅持并完善。它關乎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定及績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破解。當前,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大力開發集體資源,從本地傳統優勢和資源優勢出發,狠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參考文獻:
[1]吳金海.關于村級集體經濟問題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05).
[中圖分類號]F2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52-0018-02
體育經濟即體育產業,是指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經濟與體育的聯系不密切,對體育經濟的研究不為經濟學界所重視。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蓬勃發展,體育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密切。體育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現代體育一方面面臨著巨大的社會投資,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與巨大的經濟利益,給體育經濟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隨著收入提高和余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體育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各國政府和國際、國內體育組織為推動體育運動社會化和產業化所采取的措施逐步實施,使體育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強勁的勢頭,成為新的投資點。體育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之一。
1 體育經濟研究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體育強國,大都同時是經濟強國。它們的經濟研究戰略及開發工作已觸及到各個領域,其中體育經濟的研究也登上了舞臺。它們的許多體育產品已占有國際市場,有的已享譽世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適應21世紀國際化時代的要求,它們的經濟戰略已有了新的發展,體育經濟的開發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現出了日益強烈的競爭趨勢,并為體育的提高和普及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使其具有強大的經濟后盾。形勢發展和事業的需要,要求我們在體育經濟研究工作中必須迎頭趕上,加快步伐,為使我們盡快成為世界體育強國而開創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經濟發展道路。
目前,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達4000多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而中國的體育產業起步晚,規模小,1997年體育產業的增長值為156.37億元。按這一趨勢,到2010年體育產業的產值可達到281.2億元,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可望從1998年的0.2%增至0.3%。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達到1%-3%。所以,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2 中國體育經濟的現狀及障礙因素
2.1 體育經濟的現狀
中國的體育事業最初是建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經驗,缺乏市場經濟對體育資源的基礎配置,完全是一種社會福利形式的事業,由國家直接投資,“人財物”權利集中,為祖國而體育,為民族而體育。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為振興中華民族的精神,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威望和人民的體質等都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缺乏對客觀經濟規律的認識,缺乏體育經濟工作的經驗,不能明確地劃分政府關于體育工作的具體職能,不能合理地處理集權與分權的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那脫離體育經濟規律的傳統機制的弊端愈益顯現出來,影響著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與提高。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單一的國家獨資,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資金投入,卻很少考慮產出的全民所有制。二是體育經濟的決策一律為政府決策,缺乏相應的調控機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計劃,使體育資源利用率低下,下級缺乏應有的活力和主動性,體育的進步直接取決于個人的思想覺悟。三是在用人、選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實行“鐵飯碗”、“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方式,使體育事業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熱情和效率,束縛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在體育經濟組織中,個人對體育捐助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似乎未給體育事業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體育經濟市場,這必將造成體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和體育經濟成本的提高,阻礙體育事業的發展。
2.2 障礙因素
我國目前可以堪稱世界體育強國,但是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極不相稱。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2.1 市場定位不準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是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以開闊的眼界邁開步子大膽干。
2.2.2 傳統體制制肘
以前我國體育賽事一直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由權。
2.2.3 市場缺乏競爭力
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的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的商業競爭中往往難以占有一席之地。
2.2.4 政策扶植乏力
在英美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等。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體育產業在政策優惠方面受到“冷遇”。
2.2.5 相關服務不完善
體育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需要一系列完善的產前、產后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上必將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一味地強調體育產品的生產、銷售,卻不注重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沒有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指導員,體育中介公司亦嚴重缺乏。這些因素都延滯了體育經濟的發展。
2.2.6 缺乏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
國內企業存在著嚴重的盲目隨從傾向,哪種體育獲利較高時,眾商家都往一條道上擠,造成重復建設、規劃不科學、盲目攀比建設規模的不良現象。
3 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趨勢
3.1 體育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國民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快速增長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雖然發展體育產業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體育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靠經濟增長來拉動的,沒有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市場的繁榮就不可能實現。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部課題組報告,中國經濟從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潛在增長速度可達7.3%左右,按不變價計算,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多。可見,新世紀我國體育產業的大發展有著堅實的經濟基礎。
3.2 我國居民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將促進體育產業大發展
體育消費從本質上講屬于滿足人們享受和發展需要的消費。從現在至21世紀中葉,中國社會將實現由第二步發展戰略向第三步發展戰略的轉變,即由小康社會向中等發達國家過渡。這一時期的總趨勢是人們對物質消費品的需求增勢將會減弱,而對服務消費品,尤其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直接相關的服務消費品的需求將會迅速上 升。
3.3 我國將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消費群體和體育市場
21世紀中葉,我國將進入富裕階段,人口穩定在15億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體育消費額計算,那時我國一年的體育消費總額就將達到15000億元,對拉動經濟增長作用巨大,到那時,富裕起來的15億人,無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消費群體,并以他們活躍的體育消費能力創造世界上最大的體育消費市場。
3.4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為我國體育產業大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三方面的有利條件:
(1)能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資融資、稅收減免、用工用地的優惠政策等。
(2)會給體育產業帶來更多的體育投資。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體育產業的投資回報率將明顯高于社會投資的平均利潤率,將會出現各種資本向體育產業流動的良好態勢。
(3)會給體育產業帶來更多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高素質專業化優秀人才對體育產業這樣一個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新興行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4 小結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呈現出三大經濟圈,即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這三大經濟圈對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是我國在新時期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重要力量。但從近年發展過程來看,京津冀地區不論是在整體發展的速度、還是發展規模上,都明顯地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本文在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京津冀地區的增長極在帶動其腹地地區共同發展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并探討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增長極理論
(一)增長極
增長極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的經濟學家帕魯于1955年提出來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現實世界中的經濟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種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作用的,經濟增長并不會同時發生在所有的區域,而是有選擇地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其周圍地區擴散,并最終影響到整個區域的發展。增長極正式從抽象的概念轉換為具體的地域空間概念,以后的學者紛紛引用到各自的研究領域中。
(二)增長極的極化與擴散作用
由于增長極的產業發展比周邊的腹地地區要快,因而在區域發展的初始階段,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腹地地區的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都趨向轉移到核心地區,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減少了腹地地區發展的機會,使得極核地區與腹地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地擴大,極核地區的中心地位不斷加強。
二、京津冀地區經濟一體化過程的現狀
(一)第一產業
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的合作有著很長的歷史,長時間以來北京和天津一直就是中國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商業中心,第一產業的功能弱化,主要依靠環京津的河北地區提供糧食、蔬菜等生活資料。隨著京津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京津冀地區的第一產業的合作會不斷加深,產業鏈之間的聯系不斷緊密。在目前,第一產業的合作狀況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二)第二產業
從總體上看,京津冀地區的第二產業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受到種種問題的干擾,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就目前的主要成果來說,主要是京津地區一些傳統的工業,對環境影響比較大,依賴于資源能源的產業不斷地遷到河北的部分地區,實現了區域整體的產業協調和合作。
(三)第三產業
在第三產業的合作上,主要集中在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領域。比如說在一些優秀的旅游資源的整合方面,打破原有的旅游市場壁壘,共同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線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人力資源的共同開發、資本的流通服務、通信領域的合作也都還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三、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增長極地區和腹地地區的互動機制不健
全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發展聯動性不強,核心地區與腹地地區缺少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特別是隨著通信技術、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核心地區可以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聯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腹地地區的依賴。雙方的交流很少,經濟的互補性開發認識不足。
(二)行政區劃協調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區存在著兩個直轄市和一個省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在地區發展前景的問題上,都盡可能追求自己轄區內利益的最大化,對區域整體的協調、綜合效益的考慮比較滯后。一方面,北京、天津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招商引資、國家的大型項目建設方面,處處都占有絕對優勢,相對地減少了河北地區在利用外來資本技術的機會。
(三)區域內產業分工鏈條斷裂
京津冀地區目前也存在很多頗具實力的產業,比如說通信電子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的生產等,在國內都是名列前茅的產業,但是經過相關的資料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強勢產業并沒有能夠與其腹地地區實現產業對接,對帶動區域聯動發展的作用有限,比如說同在汽車領域,著名的汽車生產商北京現代在中國共有40多家的配套企業和提供零部件企業,其中有十幾家是現代集團原來在韓國的配套企業在北京建立的合資或者獨資的公司,還有二十幾家是分布在上海、昆山、江陰等長三角城市的企業。
四、政策和建議
(一)尋找利益共同點
由于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合作被上述種種問題干擾,使得目前要想從根本上進行產業合作和協調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說從未來整體的發展趨勢看,京津冀地區最終還是要往經濟整合方向發展。筆者覺得可以從區域各種利益共同點出發,深挖產業鏈。
(二)創新區域內制度體制
筆者認為,目前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在研究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時多集中在對產業規劃、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考慮,忽略了對制度體制的深入考察。而制度體制的障礙是影響地區發展最大的因素,因為制度體制決定著資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水平。
(三)加強區域內生產要素的流通
區域內可以流動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力,資本、技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促進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腹地與極核地區的聯系。因此,必須實施有利于促進要素流動的政策。例如,出臺方便異地消費和異地購買的政策;建立開放、統一、公開、透明的資本市場與要素市場;及時清理已經過期、不合時宜的部門封鎖和區域封鎖政策;積極實施反壟斷、反區域封鎖的政策;建立能夠競爭有序、結構合理的企業組織體系;規范市場的進入和退出行為;放松勞動力的流動限制,進一步完善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自由流動的各項政策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揚州市 體育經濟 發展現狀 分析及對策
揚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氣息。自20世紀末以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基礎建設的進一步完善,產業定位的進一步明確,作為蘇中地區的核心城市――揚州迎來了發展機遇期。各項工作發展指標節節攀新高,工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涌現了寶勝電纜、上汽榮威等大批優秀明星企業和支柱產業,招商引資工作,民營經濟,鄉鎮經濟、農業經濟、三產服務業等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于經濟的繁榮。揚州體育經濟在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和設施建設等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問題仍然存在:體育工作基礎總體上來說還比較薄弱,與省內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各縣(市、區)之間,城鄉之間體育發展還不夠平衡;體育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不高,體育市場和總體規模不大,體育經費投入不足,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增長緩慢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揚州市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統籌城鄉體育發展一體化,加大對體育產業投入,推動揚州市體育經濟的發展,最終為江蘇體育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揚州市體育經濟發展現狀
(一)揚州市體育資源的概括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53.61萬。1998年,揚州榮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2004年,揚州獲得“全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稱號。“魅力揚州”是市政府近年來一直推崇的城市主題。揚州市認真貫徹《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搶抓機遇,克難奮進。政府加大對體育建設的關注與投入,100%的街道和50%的鄉鎮開展了“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八個一工程”的創建工作;全市有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0所,市級23所;揚州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一屆世界杯男子乒乓球錦標賽、第二屆亞洲藝術體操錦標賽、全國舉重冠軍賽、全國足球甲B聯賽江蘇舜天主場比賽、全國競走錦標賽等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及一批省級體育賽事,多次被國家體育總局、省體育局授予全國和江蘇省優秀賽區、最佳賽區稱號。每年一屆的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是揚州為之驕傲的賽事,它已經走過了6年歷程,從2006年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成熟精品賽事。揚州市因舉辦馬拉松賽而吸引到的資金、人氣、注意力,帶來了旅游、服務、餐飲、交通等行業的消費增長,體育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揚州市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幾年,政府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和管理,至2010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0.3-0.4平方米。據揚州市體育局統計,揚州市體育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0%以上,其中城鎮達到60%以上;全民健身計劃得到了貫徹落實。
不僅群眾體育呈現勃勃生機,競技體育也大放異彩。業余訓練項目、規模不斷擴大,教練員綜合素質和訓練成績不斷提高,成功承辦了各級各類體育競賽。揚州輸送的運動員列全省前6位,輸送貢獻獎列全省前4位。在十運會中,市共有63名運動員參加了21個大項的比賽,共獲得9.75枚金牌、4枚銀牌、7.5枚銅牌和488.75分的成績。為江蘇代表團圓滿完成十運會參賽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參賽集體一等功”。
“十五”期間,新增體育彩票銷售終端機255臺,體育彩票銷售3.8億元,市級公益金收入2850萬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全市GDP的0.8%以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勁。
二、揚州市體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市場消費結構單一
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在體育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體育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3]。揚州市體育消費主要以實物消費(即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時所消耗的實物產品,包括運動服裝鞋帽、健身器材設備、體育書刊雜志等)為主。經調查表明,揚州市體育消費市場運動服裝鞋帽等體育實物消費資料的比重占體育消費支出的81.5%,而用于觀看比賽、參加娛樂活動的勞務性消費比重僅占體育消費支出的1O%左右,其他消費占2.4%。
(二)群眾的體育意識淡薄
體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群眾積極主動的體育意識。體育意識是相對穩定的,它主要由態度狀態和體育素質構成。態度狀態包括人們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認識狀態、情感狀態和意志狀態。經調查發現,只有35%的人對體育活動具有依賴感、必要感,人群集中于城鎮中老年人;60%的人認為體育只是生活附屬品不是必需品,有時間有精力才參與;5%的人從不參加體育活動,人群集中于農村居民。
(三)體育資金相對缺乏
揚州市體育資金的籌措方式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撥款,沒有充分調動社會的整體力量。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是揚州每年一度的體育盛事,全市上下相當重視,預打造成“金牌賽事”。但資金籌集則不是十分理想,能有上百萬的贊助資金已屬不易,基本上處于虧損或持平狀態,談不上市場運作。例如,第四屆鑒真馬拉松比賽,省市就補貼55萬元,市場開發現金165萬元,但整個比賽支出總額近216.63萬元,接近持平[4]。資金相對短缺的狀況,給整個揚州市體育事業的發展形成了桎梏。
(四)體育資源沒有充分挖掘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素有“蘇北門戶”之稱。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造就了揚州美景。“揚州八怪”、世界馳名美食――淮揚菜系、傾動世人的揚州評話等,吸引了無數中外來客。然而,揚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卻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空竹、踢毽子、放風箏等傳統民間體育活動仍局限少數人娛樂,歷史人文特色未充分利用。揚州市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仍處于“起飛”階段。目前,仍在建設中集比賽、訓練、健身、休閑于一體的體育公園,僅僅突出“體育”主題,沒有彰顯揚州特色,未充分利用地域環境優勢,開創特色體育旅游線路。
(五)缺乏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
目前揚州市體育經營管理者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或教練員,雖然他們精通運動訓練有關知識,但對體育產業管理知識掌握甚少,沒有與時俱進。所以,擁有知識結構合理、了解體育經濟、具有市場發展眼光的體育企業家較少。
三、揚州市體育經濟發展對策
(一)培育和開拓體育市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體育產業必將得到快速發展,體育市場消費能量加快爆發。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利用社會大環境發展城市小經濟。一方面,要積極開發體育商品市場。要重視體育用品市場開發及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體育用品品牌,增強體育品牌競爭力,力求開創揚州體育用品產業新空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體育旅游市場。揚州瘦西湖、古運河風光帶、蜀崗西峰森林公園等自然風景為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優厚條件。體育旅游的形式可以包括:自行車、徒步旅游、定向越野等。大力宣傳體育旅游事業,有助于促進揚州市體育市場穩健、快速、和諧的發展。此外,還可以擴大健身娛樂服務市場、體育彩票市場、體育競技表演市場等。
(二)培養并引進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人才水平決定著體育產業的發展及體育商貿市場的繁榮穩定。應根據市場要求,在揚州各高校,開設體育經濟學課程,政府對體育產業經營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更為前沿的專業知識。不僅如此,還要積極擴大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實行“迎進來、走出去”策略,對人才雙向循環、交叉培養。
(三)以政府投入為主,實行多元化投資方式。由于政府的財政畢竟有限,要開拓思路,擴大財路。體育既是一項社會事業,也是一種實業,可以采用經濟的辦法籌集資金。比如廣告、體育彩票、體育贊助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社會辦體育,全民辦體育,開拓體育市場,壯大體育的經濟實力。
(四)統籌區域發展,加快農村體育經濟建設。農村也是一個巨大的體育市場。隨著新農村建設中“生活寬裕”目標的實現,消費觀念和健康意識也將不斷加強,體育購買力也會有很大提高。2009年,揚州農村人口達到396.4萬人,占揚州總人口的4/5,但由于農民傳統觀念的束縛,文化程度較低,體育消費意識低下,農村體育經濟發展緩慢。政府應加大體育宣傳力度,“花錢買健康”的必要性得以推廣,使得農村與城市體育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兩者之間差距。
四、總結
揚州近幾年來,體育產業穩步健康發展,全市體育健身娛樂、體育競賽表演、體育技術培訓等體育主體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年提高,市場逐步拓展,社會各界參與體育、投資體育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 韓文星.體育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9.
1 礦井提升機控制系統的發展現狀
根據提升機對電控系統的要求,提升機的電氣可分為直流傳動和交流傳動兩大類。直接傳動即對直流電動機的速度控制。直流電動機由于具有良好的調速特性、寬廣的調速范圍和易于實現四象限運行等優點,很適合在需要調速和頻繁正反轉的礦井提升機中作拖到應用。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晶閘管的出現,對要求較高、容量較大或多水平開采的礦井,其提升機幾乎都采用了晶閘管交流裝置供電的直流電傳動系統(V-M系統)。但是直流電動機需要設置機械換向器和電刷,不僅需要經常維護,影響運行可靠性、而且電刷容易產生火花,限制了使用場所,特別是由于存在換向問題,難以制造出大容量、高轉速、高電壓的直流電動機來,使得目前3 000r/min左右的高速直流電動機,最大容量只能達到400kW~500kW;低速直流電動機只能做到兩三千千瓦,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現代礦井提升機向著高速大容量化發展的需要。
交流傳動即對交流電動機的速度控制。交流電機,尤其是籠型異步電動機,由于結構簡單、制造方便、造價低廉、堅固耐用、無需維修、運行可靠,更可用于惡劣的環境之中,特別是能做成高速大容量,更適應在高速大容量的礦井提升機中作拖動應用。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國產的交流傳動礦井提升機大部分仍采用較老的控制方式,減速制動多采用能耗制動方式。由于電力電子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控制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交流傳動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轉矩控制理論的出現和成熟應用,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喝直流調速系統相媲美的交流調速系統,國外已將交-交變頻調速系統和具有四象限性能的交-直-交變頻調速系統應用于復雜的、要求較高的、多水平、大容量的礦井提升機中。
2 礦井提升機電控系統的發展方向
礦井提升機電控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展現出如下的發展方向。
2.1 平滑調速且調速精度高
由于礦井提升機負載變化大,調速范圍廣,為滿足提升工藝要求而嚴格按照規定的速度圖運行,因此要求電氣傳動系統應能平滑調速。對于調速精度,提升機一般要求靜差率較小(通常S〈3%),使系統在不同負載下的速度給定值于速度實際的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啟動過程中出現提升容器下墜現象,另一方面是在保證安全和準確停車的條件下將爬行段距離設計得盡可能短,進而獲得較高的提升能力。
2.2 提升容器進一步改進
主井箕斗采用具有外動力的側卸式,裝載采用定量,同時在箕斗采用輕型材料制成,其自重與原來相比有所減輕。由于采用外動力卸載,箕斗無需卸載曲軌,這樣便可通過縮短提升循環時間來達到高產高效;副井罐籠為滿足綜采、綜掘大型設備的提升要求,不少礦井采用了非標準、非對稱布置,如采用一個大罐籠、兩個小罐籠的型式。
2.3 完善的故障監視裝置
礦井對提升機電控系統可靠性要求較高,因為一旦提升機發生故障,就會影響礦井的正常生產,而且還可能危及礦工的生命安全。對電控系統可靠性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電控系統的產品質量要好,產生的故障要少;一旦出現故障能及時按照故障的性質進行保護,并且能對故障進行顯示,使之迅速排除故障。對于安全回路的故障檢測、故障處理等,應采取“雙線冗余”的保護措施,以提高安全保護性能的可靠性。
2.4 全數字化控制
由于引入微機控制系統,隨著微機運算速度的進一步提高,存儲器的容量化、高級專用集成電路的應用以及軟、硬件的優化組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數字控制的小型化問題,使得數字化控制已經成為電機控制方式的主流方向。礦井提升機實現了全數字化調速系統后,能夠在很寬的范圍內高精度測速,所以擴大了調速范圍,提高了速度控制精度。另一方面,一些模擬電路難以實現的控制規律和控制方法,如各種最優控制、自適應控制、復合控制等,都變得十分容易,從而使系統的控制性能得到提高。
2.5 滿足四象限運行
礦井提升機是周期性的工作,在加速、等速、減速、爬行、停車及反向等不同階段,每一提升周期都可能出現正力、負力以及正力與負力之間的變化,既有正轉,又有反轉,既有電動,又有制動等工況,因此要求電氣傳動系統必須是能在四象限中穩定運行的可逆調速系統。
2.6 綜合自動化控制
隨著控制、計算機、通信、網絡等技術的發展,目前國內外生產的提升機,其控制、監視及保護措施已由原來的繼電器或半導體邏輯單元的技術水平發展到多PLC(可編程序控制器)、智能儀表的數字控制以及上位工控機監控的網絡控制技術水平。網絡形式有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線等。
3 結論
總之,礦井提升系統是礦山生產中極其重要的環節,它的正常運行與否直接影響著礦井的安全生產。礦井提升機電控系統必將沿著數字化控制方向發展,數字化控制系統具有完善的通信功能,使傳動級與上一級自動化系統實現可靠接入,從而構成具有很高自動化程度的、完善的控制系統,其適用性更加廣泛。必將能為礦井提供更安全、高效、強大的技術服務,使礦井提升電機控制朝著智能化控制的方向發展,為礦井建設提供更強大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清靈,龔幼民.現代礦井提升機電控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
[2]盧燕.礦井提升機電力拖動與控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3]天津電氣傳動研究所.電氣傳動自動化技術手冊[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陳伯時.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 [M].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5]陳伯時,陳敏遜.交流調速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6]馬小亮.大功率交-交變頻及矢量控制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
[7]李志民,張遇杰.同步電動機調速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
[8]B費德查克,JA薩斯.福爾肯布里奇基德克里克礦井的集中控制及礦山自動化[J].Foreign Metal Mining Magazine,1996(10):34-38.
[中圖分類號]F25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0015-03
1北京市流通業發展的現狀
1.1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流通業地位不斷提升
2006年以來,北京市流通規模不斷擴大,集中反映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2006年的3295.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億元,幾乎翻了一番。流通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在不斷提高。流通業在2010年實現產值2918.69億元,占全市總產值的比重為20.68%,產值拉動力達到了1.52。表1從產值角度反映了北京市流通業發展現狀的概況。
1.2市場主體中私營及個人經濟發展迅猛
2006年以來,北京市流通市場形成了國有、集體、合營、外資和私營個體等不同類型的主體。非公有制主體發展迅猛,有力地推動了北京市流通產業的發展。表2反映了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各種不同所有制主體所占有的市場份額。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國有經濟以及集體經濟的比重在不斷地下降,而個體經濟及外資等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并占有絕對的優勢。這說明北京市流通業已經逐步完成了市場化改革,市場的競爭機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1.3流通業企業數量眾多
2010年北京市法人數為384973名,這其中屬于流通產業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以及運輸服務業法人數總計為13716名,占比例為34.21%。其中批發業占比最高,批發業法人數占全市總法人數的15.38%,最少的為運輸服務業,其這一比例僅為0.56%。表3是2008年到2010年流通業及其各行業占全市法人數的比重。
表3北京市流通業及其各行業法人數占比(2008―2010年)(單位:%)行業2008年占比2009年占比2010年占比批發業13.8414.5715.38零售業13.3615.4314.92餐飲業2.472.432.32住宿業1.031.071.03交通運輸業0.540.570.56流通產業31.2234.0634.21全市100100100
從表3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批發業在2010年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流通產業企業占比保持了較為平穩的水平。相比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除餐飲業有少量萎縮以外,其他行業的企業數量占比都有所提高,其中以批發業和零售業最為明顯。
1.4批發零售業固定投資增長最為迅猛,餐飲住宿業有所萎縮自2008年批發零售固定投資增長率達到-37.5%的水平,這兩年投資增長較為迅猛,而相應的餐飲住宿業固定投資增速開始下降。2010年為-10.5%。表4反映了2008年到2010年三年流通產業分行業固定投資增長比例。
表4北京市流通產業分行業固定投資增速(單位:%)年份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運輸服務業2008-37.523.011.5200915.1-26.814.6201052.3-10.50.8
1.5流通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北京市為促進流通業的發展,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如《北京市商業流通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以及《北京市商業流通發展項目銀行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等。為規范流通業發展,提高流通企業服務水平與質量出臺了一系列行業標準與規范如:《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商業、服務業服務質量》、《北京市商業零售企業促銷行為規范(試行)》等。
2北京市流通業發展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北京市流通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企業質量也有所提升,但是還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流通企業單體規模較小,相互間的惡性競爭嚴重
2010年流通業產值較2009年增加了20%,然而企業數量增加了34.21%。因此,平均每個企業的產出下降了,說明單個流通企業創造的新增價值有所削弱。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小規模的并提供近乎同質服務的流通企業大量的出現,這嚴重影響了流通企業整體的良性發展,降低了流通企業的規模效應,削弱了北京市整體的流通競爭力。
2.2流通業空間布局有待完善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生活在郊區十分不方便。這是因為關乎民生的流通業在空間布局上較為集中在中心城區,郊區的商業無論從層次上還是服務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在南城地區,商業發展相當滯后。
2.3流通業發展現代化水平較低
北京市目前傳統批發業還處于變革時期,現代批發業還需進一步發展完善;綜合性批發市場過剩,專業性批發市場不足。除了少數大型的綜合批發市場,多數批發市場在配套設施、技術支持、市場管理服務等方面仍有不少欠缺。此外,相關的物流服務業也存在資源分散、物流成本高、結構不合理甚至管理不規范等諸多問題。
2.4社區商業較為分散,商業業態結構不合理
北京市現有社區商業多以樓盤底商或者是臨街店鋪為主,很少有較為集中的大商業綜合體。這不僅降低了社區商業的吸引力,還給居民帶來了環境污染,噪聲等降低區域吸引力的后果。商業業態也較集中于餐飲和零售,而其他生活性的服務卻極度缺失,造成社區內服務層次的缺失,無法滿足社區內消費者的綜合需求,降低了社區居民的消費意愿。
2.5社區商業運營模式落后
商業地產商為謀求短期的利益而將社區內商業地產分割為小塊進行出售,由于商鋪面積被分割的很小,大商業難以進入。不利于社區商業整體水平的提高。產權式商鋪的開發終將導致社區商業功能、業態上的混亂,帶來的是惡性競爭與商業運營的低業績。
2.6批發零售業利潤率低,稅負阻礙其發展
從表5中可以看出批發業總體平均稅后利潤率僅為4.03%,零售業則更低僅為2.40%。尚不及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這將嚴重降低批發零售業對資金的吸引力。從稅負上來看,零售業的所得稅率達到了31.30%的高值,這是在零售業投入產出比高于批發業的情況下導致其低利潤率的重要原因。因此,稅收政策的“一刀切”原則損害了零售業整體的發展。
2.7法律法規尚需進一步完善
雖然,近年來為促進流通業的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行為準則和標準,但流通業法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完全,應當從流通業全產業鏈著手制定相互關聯、互為補充的法律條款以形成完整的流通業法律體系。
3北京市流通業發展的建議
流通業發展的目的在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與健康發展,在于提高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在于更好地服務于城鄉統籌的戰略。
3.1調整中心城區與周邊功能新區的商業格局
目前,北京市中心城區的商業已經呈現過度開發的態勢,而周邊功能新區的商業發展卻嚴重不足,這進一步導致了城市整體流通業的低效率運營,也導致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極度不均衡,阻礙功能新區有效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要重新調整中心城區和周邊功能新區的商業格局。中心城區應當發展高附加值的商業,建立綜合性的集休閑、娛樂、購物、商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最大程度地使土地的利用最優化。周邊功能新區的商業發展應當有助于該區域功能的發揮。北京市的人口規模和密度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需要在周邊的功能新區建立新的副中心地帶以承接從中心城區轉移的產業,新區的商業要與之相適應。
3.2促進產業與流通業的協同發展
北京市現有流通業的主要業態依舊以服務居民生活的零售業和批發業為主,而服務于旅游和產業的現代服務業則相對較少,這不利于城市的持續發展,也阻礙了北京市在區域內發揮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應當規劃服務于北京及周邊地區產業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增強北京優勢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產業與流通業的協同發展。
3.3不同層次的流通業應當共同發展
如果將流通業按照其輻射范圍的不同分為:區域性流通業、城市流通業、社區流通業。不同層次的流通業應當共同發展。不同層次的流通業在發揮流通業的功能上呈現互補的關系,任何一個層次的流通業發展出現問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都必將影響另外兩個層次的流通業的發展。
3.4促進旅游業與流通業的和諧發展
北京市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北京吸引眾多國際游客的優勢,與旅游相關的流通業的發展將嚴重影響這種優勢的發揮。應當根據游區特點,旅客需求發展融入中國文化的特色產業以及為之服務的流通業。應當鼓勵特色產品產業化、商標化以及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的規模化、正規化。
3.5根據流通業細分行業的不同制定扶植政策
流通業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其包含的行業眾多,各行業中經營的商品以及提供服務的種類也十分繁多,產品的特性差異性較為明顯。為適應北京市低碳式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北京的優勢,應當鼓勵流通業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以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企業發展,針對流通業內不同行業的產品及服務特點制定扶植政策。政策的制定應當征詢行業內法人代表的建議,也需要國內相關行業的專家參與研究制定,并持續跟蹤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結果,對政策不斷地進行更新和修正。
3.6大力發展流通業的現代化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或者通過政府扶植成立流通技術、流通方式研究中心。推進電子商務、無店零售的發展,建立大型信息交換以及共享中心,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北京市流通業的協調合作能力,提高企業的贏利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培育本土大型流通企業,在可行性調研的基礎上推廣商標制及商品可追溯體制。培育本土大型連鎖經營店以及專營店,增強對本土企業投資的扶植力度。建立培訓中心,提高流通業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引言
在橋梁建設中,轉體技術的發展拓寬了建橋的范圍,可以彌補施工條件的不足。在橫跨大江大河的橋梁設計中,轉體技術的運用非常重要,可以將橋梁分成兩個半跨,當施工完成時可以將跨合攏,是建造大噸級橋梁運用的施工技術。橋梁轉體施工是這樣一種施工方法,它根據滑道摩擦小的特點,在完成澆筑后,通過轉體就位。橋梁轉體可以分為水平轉體法和豎直轉體法,這是因為轉動平面的差異。在我國橋梁建設中,橋梁轉體技術運用廣泛,橋梁建筑比較多。
一、我國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四川省就采用了轉體方法建設橋梁,從那以后,橋梁轉體施工技術開始大量研究。為了進一步滿足我國大跨度的橋梁發展,在80年代實驗成功了四川省的無平衡重轉體施工方法。轉體施工技術在我國的斜拉橋和剛構橋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表現在跨線橋的施工上。我國橋梁轉體技術無論是在斜拉橋還是鋼管混凝土拱橋的應用方面,都很廣泛。從地區分布來看,使用轉體施工方法較多的是在我國西南各省。很多高速公路的跨橋建設都采用了轉體施工方法,主要目的是減少對鐵路、公路的影響。
二、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特點
1、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優點
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運用在橋梁建設中有很多的優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減少了建設成本。橋梁轉體是利用橋梁本身的結構來做支撐,可以避免在河道上建設管架,降低鋼管等材料的投入成本。其次,有利于確保施工安全。橋梁轉體施工主要是采取岸邊陸地作業的方式,避免了水上作業的危險性,改善了施工環境,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再者,將橋梁轉體施工技術控制好,能把握橋梁的外觀和質量。而轉體施工技術的簡單方便的優點,將實際施工周期縮短,提高了施工的經濟效益[1]。
2、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缺點
橋梁轉體技術在施工時,有些工藝會比較復雜,這將擴大土建施工的難度。此外,轉體施工在結構上不夠穩定,這主要是由于轉體施工采用比較輕型的結構,導致結構失穩。
三、橋梁轉體施工的關鍵技術
1、球鉸的設計與施工
在橋梁建設中,實現其轉體施工的關鍵是球鉸,如果橋梁要達到過萬的噸位,就必須采用鋼制球鉸,這是由鋼制球鉸強度高、摩擦小的優點決定的。然而混凝土球鉸比鋼制球鉸價格低很多,具有很大的發展和推廣優勢[2]。在施工過程中,主要是把握球鉸球面的精準度,正確運用鋼制球鉸和混凝土球鉸。
2、轉動系統的布置
轉動設備是施工進行的主要要素之一,轉動系統主要有牽引系統、防過轉及微調系統、測量系統等組成。為了實現大動力、穩定性高的目標,轉動牽引系統通常應該用全液壓、自動和連續運行系統,在牽引所安裝固定之后,應該注意防電、防潮、防濕,以保證使用期間的安全。微系統的調整主要是讓轉體能夠繼續運動,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整相關參數。測量系統主要是提供轉體數據,提高結構的精準度。
3、轉體的穩定性控制
橋梁轉體施工的穩定性主要表現在對轉動體的傾覆穩定性的控制和拱肋屈曲穩定性的控制。轉體施工過程中,當施工支架拆除時,起著重要作用的是自平衡或者配重平衡。當轉體施工的橋梁達到承載萬噸大體積重量時,測試轉體前對轉動體的不平衡部分可以有效確保轉體過程中的安全。拱肋的穩定是轉體施工中又以強調的問題,為了方便施工,通常會采用薄壁結構,這樣在施工過程中就存在安全隱患。我們可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通過計算和施工監控來確保拱肋的穩定性。
四、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發展前景
雖然我國橋梁施工技術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快。現在,我國的橋梁轉體施工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得到迅猛發展[3]。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猛,橋梁建筑的也急劇增加,對于當前大規模施工的前提下,我國的橋梁施工技術仍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結語:
轉體施工技術比傳統的橋梁施工方法有更多的優點,緊隨經濟飛速發展的步伐,大體積噸位的橋梁建筑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對橋梁建設的投入也會加大,轉體施工技術在我國還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5-008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4
[本刊網址]http://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擴大的腳步加快,我省的農業和農村已經呈現出諸如農村務農人員老齡化,農民兼業化,農民轉業化,農業副業化,土地荒廢、污染等現代性問題,原先以單戶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聯產承包制度已經不能應對當前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趨勢,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在面臨外界環境的復雜變化性上有著天然的劣勢,不能夠有力面對經濟生態以及人員構成形勢的急劇變化,而以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力量,通過更多可能的渠道來進行擴大化生產及再生產。
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他們把分散的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這樣既增加了應對市場和災害的抵抗力,又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發展,而另一方面新的組織結構的形成必將帶來更多社會、法律法規等等方面的逐步磨合,關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不僅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為我國和諧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我們應該在培育、培養、創新發展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積極應對并且牢牢把握每一次難得的機遇與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現階段我國應該堅持走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推進信息化、工業化、農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度融合,并保持相互之間的協調同步發展。河南省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應當也必須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數量上,河南省在過去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期間大力發展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13年7月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多達63474家,名列全國第四,還有包括入社農戶,也有多達348萬戶,占全省農戶的20.8%。在質量上,河南省也做到了合作形式多樣化,開創了信用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非傳統農業領域合作方式。總體來說,做到了質量與數量皆優。
河南省的農業產業化也在不斷壯大,各地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截止2013年6月,已共有6400多家,其中省級的多達63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更有15家涉農企業在國內外上市,43家企業被列入上市后備企業,31家企業的產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與此同時,河南的種植大戶也在快速發展,截止2013年3月底,種植大戶多達11513戶,經營耕地面積432萬畝。這些種植大戶大部分由種田能手組成,對農業新科技接受程度高,并且還可以影響其他的農業生產主體,成為了提高河南省糧食產量的主要貢獻力量與河南農業生產的支柱型力量。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和所要面臨的問題
相比于傳統家庭責任聯產承包制的單個生產主體,這些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明顯優勢,他們可以獲取更多銷售、經營以及市場信息的資源和渠道,具體表現在市場導向、資金來源、銷售渠道、盈利能力、經營規模、產品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不單單是為解決溫飽而勞作,而是認識到了產業化、品牌化的市場價值,逐步擴展進入現代農業行列,走農業商業化、農業集群化、農業金融化之路。
通過實際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在實際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他們在融資、服務體系、后繼人才和土地獲得等方面仍然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意想不到的挑戰。
農村土地流轉加快,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農業生產者的土地經營規模結構,土地經營規模已經不是新型農業生產大戶的衡量標桿,他們在組織結構和利益機制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通過技術產業化和市場引導逐步實現了小規模基礎上的經營規模化。以市場、科技、人才等帶動產量,將是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解決了土地經營規模問題,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資金來源的渠道相比于傳統的農業生產主體也更加的多元化,其盈利能力較強。資產的增長不僅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收入水平提升,而且更加增加了其對于農業的投入能力,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經調查,大部分的農業生產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都是依靠自有資金對其農業進行投資,相對而言,對于農業企業來說,由于其涉及的農產品產后加工、銷售渠道等環節較多,則只有小部分依靠自身資金來進行投入。
由于大部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都是依靠自身資金,帶動了整個新型農業生產的市場導向明顯,并且其經營主體也更加自動的尋求多元化的渠道進行銷售。例如,近些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業產品開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通過物流渠道,基本實現了市場全國化,更有甚者,部分實現了市場全球化。
與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的是,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始越來越多的注重其品牌的建設,他們開始認識到了品牌效應,由于品牌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專業的農業大戶往往通過加入大的農業合作社或者參與訂單的方式來分享品牌效應,以期實現品牌的最大效益,做到投入與產出之間最佳的比值。
雖然新型的農業生產主體具有種種優勢,但是在現階段,其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發展瓶頸和各種難題。
目前來看,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植政策還不夠完善,有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然有貸款難,擔保難,融資渠道狹窄,缺乏高科技指導等情況發生,在稅收方面,針對經營主體所得稅、營業稅并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在土地的獲取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業企業也面臨著用地難的問題。
其次,涉及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還需要完善。農村的保險服務體系有待完善,保險公司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的社會服務化不到位,致使農業的發展受到非常大的阻礙。
目前有關政府部門、黨委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沒有引起重視,在思想上還存在有某些偏差,沒有進行相應的指導、宣傳以及服務,在組織體系中,沒有形成相關部門的配合機制,從而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使其在規模上無法更進一步的發展、壯大,造成了超大型、名牌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的情況。而且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使大部分的農業農民合作社運行不夠規范,經營主體的產權也不夠明確,沒有形成完整的利益分配,生產機制,從根本上制約了其向大規模方向發展。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中,人才的匱乏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其經營人員高齡化比較嚴重,對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新市場的接受程度較低,造成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
三、服務型政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幾點建議
保持農業穩步健康發展,是我國的頭等大事,政府在現階段更應重視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充分作用,解決其實際的問題,并且在組織結構和制度構架上給予其保護,全力培育和扶植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014-02
“有錢辦事”是整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而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在目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群眾還不富裕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就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從東營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制約因素很多,因此,應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拓寬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途徑,努力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一、東營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東營市共有179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人口113.03萬人。2012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50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集體資產總額43.61億元,從村集體收益情況看,當年無經營收益的村700個,當年有經營收益的村1096個;集體經營收益在5萬元以下的村480個,5~10萬元的村210個,10~50萬元的村個283個,50~100萬元的村79個,100萬元以上的村44個,其中,50~100萬元的村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長102.6%。
近幾年來,全市各級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制定政策,強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基層組織“有錢辦事”的問題。主要特點是:
1.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多形式、多途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業上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淺海、灘涂等資源,由集體統一規劃、組織開發,采取招標方式由農戶承包經營,以收取承包費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東營市河口區部分村充分利用當地蘆葦資源和靠海的優勢,集體組織實施葦板加工和海洋灘涂開發,2012年,60家葦板廠共為村集體創收600多萬元,水產養殖和海產品加工為村集體創收上千萬元。墾利縣勝坨鎮利用臨近中心城區、主要交通要道和油區的優勢,以商品房出租、興建集貿市場、創建水產養殖基地等形式,借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20個村均有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的集體積累。
2.采取綜合措施,對后進村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原則,在鞏固提高先進村、督促發展中間村的同時,集中力量解決經濟后進村的問題。采取培養、選拔、競選下派等措施,強化領導班子建設;開展“包、幫、帶”活動,實行部門、企業幫扶責任制,集中人才、資金、技術,分期、分批進行幫扶,做到不改變面貌不脫鉤。同時,各級都制定扶持政策,從信貸、稅收、物資供應、人才流動等方面向貧困村傾斜,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
3.加強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發展機制日益完善。通過村級集體資產清理核算,推行村財村賬鄉(鎮)代管、審計監督和村會計聘任“三位一體”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特別是1998年全市開展農村財務公開、民主理財活動以及2002年實行村財、村賬鄉鎮代管以來,村級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電算化的管理軌道,截至目前,全市1796個村均實行了財務公開,建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所有鄉鎮、村都實行了會計委托,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的村1693個,占總村數的94.3%。有效地遏制了非生產性開支,嚴格了財經紀律。開展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各類承包合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確保了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4.提高班子素質,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強。近幾年,各級普遍注重培養和選拔政治思想過硬,懂經營、會管理的青年進班子,帶領群眾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同時,注重對村干部的教育培訓,通過走出去看,請進來教,健全各級培訓制度等多種形式,提高了農村基層干部的整體素質,增強了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這就是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強,“空殼村”問題日漸突出。據2012年度農經統計,我市有700個村當年無經營收益,5萬元以下的村480個,5—10萬元的村210個。在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難,黨群、干群關系協調難,公益事業建設難,村級債務化解難,近幾年來我市有的村級負債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主要是舉債搞公益事業建設。農民雖然沒有什么負擔,種糧還有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但農民收入增長仍然緩慢,增收渠道不暢,農村經濟服務功能不足,村級集體經濟的弱化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認識不到位。部分基層干部對新形式下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認為只要農民手里有錢就行,沒有必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的觀念陳舊,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相沖突;有的則只看到困難,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畏難發愁,存有無所作為、難有作為的思想傾向。同時,部分農民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持無所謂的態度,多數群眾不夠熱心、不夠支持。
2.村級經濟基礎差,非生產性開支過大。全市大部分村集體積累薄弱,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實力。2012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5067021.55萬元,總費用3771620.2萬元,可分配凈收入總額1457549.83萬元,但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于征占地補償、油區補助、荒堿地和灘涂承包,主要集中在少數城中村、油區村和荒堿地多的村。多數村拿不出也貸不起上項目的啟動資金。從調查的情況看,相當一部分村不管是什么收入,只要有錢,首先想到的是搞公益事業,如街道路面硬化,建辦公樓,建文化大院等。有的村資金不足甚至向私人高息借款或向銀行貸款搞公益事業。再就是一些部門和單位,借助行政手段和管理權限,向村強行攤派(如征訂報刊、雜志),不顧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際承受能力,導致村級負債無力化解。
3.部分村干部素質低,責任心不強。目前看,農村基層干部整體素質仍然偏低,村“兩委”缺乏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有的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村集體經濟思路不清,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盡管是“經濟能人”,但為群眾服務意識淡薄,奉獻精神差;有的村干部得過且過,戀于位置,“占著牌位不顯靈”;有的村干部則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揮霍浪費,不僅損害了干部形象,也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4.措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大多停留于一般號召,具體措施少,缺乏激勵機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不能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管理上缺乏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經營方式粗放,不夠靈活;組織形式單一滯后,不能按現代企業制度操作,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因此難以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
1.優化氛圍,提高認識。這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前提。要通過多種形式,讓村干部和農民群眾明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群眾服務的實力和能力,提高村級集體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是維護農村穩定,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物質基礎;是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正確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必須從思想上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1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是否定和取代家庭經營,不是放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1.2強調發展集體經濟絕不能走“吃大鍋飯”的老路,更不能“刮風”,硬壓指標,急于求成;
1.3鼓勵黨員干部帶頭致富,不能忘記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1.4重視發展經濟強村,不能忽視扶貧解困。
2.配強班子,啟用能人。實踐證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配備一個好的班子,尤其是選好帶頭人至關重要。選準一個人,致富一個村。要不拘一格,廣開渠道,選拔那些事業心強,清正廉潔,思想觀念新,又甘于奉獻的黨員擔任村支部書記:要注重培養和選拔政治成熟,有經營頭腦的“能人”進班子;要采取黨校培訓、參觀學習、典型引導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村兩委成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水平和駕馭市場的能力,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的加速發展。
3.建立積累機制,維護集體利益。要妥善處理好積累與發展的關系。堅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錢辦多大事,不能過量舉債上項目,或舉債搞公益事業;制定有效的積累機制,把有限的資金積累起來。承包項目等所收各種承包費和油田占地所收的土地補償如果園、魚塘、荒堿地承包開發、工副業費等都可以積累起來,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資金除用于“五保戶”供養、特別困難戶補助、必需的公共福利事業支出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除外,都應積累起來。
4.發揮優勢,找準路子。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選準項目,找準切入點,才能培育起集體經濟的生長點。從東營市情況看,可適合選擇的路子有:
4.1發揮荒堿地較多的優勢,大搞農業綜合開發,走以地生財的路子;
4.2采取承包經營、托管經營、資產入股、土地入股等手段積極發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走企業強村的路子;
4.3發揮油區優勢,搞好油地結合,走借勢發展的路子;
[中圖分類號] P64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222-2
1研究區地下水資源概況
目前,市區供水水源80%來自地下水。由于長期集中和大量開采中、深層承壓水,使中、深層承壓水由原來的單向徑流變成了由漏斗四周向漏斗中心匯集的徑流模式,形成了一個人工開采流場,形成了區域水位降落漏斗,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補給區方向和南三、東海排泄區方向擴大。
2地下水開采現狀
2.1地下水開采現狀
經過搜集大量有關資料及實地調查,對湛江市區地下水總開采量及中深層承壓水開采量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
研究區地下水開采逐年上升。尤其是從80年代開始,平均每年以8%~12%速度遞增,2000年后地下水開采增速減緩,多年中層開采量按每年5%遞增。中深層地下水開采主要集中于赤坎區,霞山區,及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其次為麻章區及湖光區,總和占研究區開采量的80%。深層承壓水的開采量占中層承壓水開采量的33.3%。
2.2主要地下水開采集中區
以平樂為中心,赤坎、霞山、坡頭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分布有多個自來水廠:湛江市自來水公司平樂水廠、屋山水廠、開發區水廠、霞山水廠、東山水廠、東菊水廠、海濱水廠。總日開采量高達15-25萬m3/d。這些水廠以抽取中深層地下水位主,是整個湛江市中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中心。
湛江臨東水廠也是一個較大的集中供水的水廠,是湛江市中層地下水次級降落漏斗的中心。隨著湛江發電廠的建成,調順鐵路至許屋一帶,將會是湛江市深層地下水次級降落漏斗的中心。
3地下水流場的演變及分析
3.1淺層水流場
淺層水一直未作為集中供水水源,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和農村人口生活,呈點狀分散開采,開采量總體較小。埋藏淺,直接接受大氣降雨和地表水等入滲補給,至今未形成區域水位降落漏斗,其流場保持天然狀態,與地形地貌密切相關,地下水多從地勢高處向低處流,平面上形成了以補給區為中心向四周徑流。
3.2中層承壓水流場
中層承壓水自上世紀50年代起開采,開采量隨城區的擴大、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增大。其變化過程如下:20世紀50~6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龍劃水廠為中心的降落漏斗;70年代,區域水位降落漏斗進一步加大,仍以龍劃水廠—麻斜一帶為中心;80年代起,在麻斜、臨東、平樂、南油基地、沙灣、赤坎、調順等地增加了集中開采點,降落漏斗范圍亦向這些地段及四周擴展,漏斗中心逐漸北移至霞山中心水廠;90年代漏斗中心逐漸北移,漏斗中心位于霞山—海濱賓館一帶,至1995年,漏斗中心已由霞山逐漸移到平樂一帶,在霞山—麻斜—南油—赤坎集中開采地段形成了一個大的漏斗中心區,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值31.77m,4m降深線已擴大至新圩及東海島民安、東簡等地;從1996年到1999年,開采量有所減少,漏斗中心區水位有所回升,而邊緣區仍繼續下降,漏斗面積繼續擴大,降深線已擴大到太平—西灣鹽場—龍安—蔚律一帶;2000年后,需水量逐年增大。隨著臨東水廠的投產,在其周圍已形成一個小漏斗。而平嶺一帶則成為局部分水嶺。
3.3深層承壓水流場
1973年以前,開采量少,水位變化不大,只在有地下水開采的麻斜、巴東和調順形成局部小降落漏斗。至1979年,原已形成的幾個小降落漏斗逐漸連通,形成區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別在霞山—麻斜—巴東—調順;至1985年,中心孔水位下降值15.08m,降深10m界線已到達了赤坎、調順、麻斜、巴東、北月、陳鐵等地;至1990年,漏斗中心逐漸北移至平樂—南油一帶;1995年,-6m標高等水壓線已擴至西部的麻章—平嶺、東部的南三巴圩一帶;1996-2000年各監測點位的水位較為平穩,部分監測點水位略有回升;2000-2009年各監測點位的水位較為平穩,其中2004-2007年水位略有下降,降幅3-5m。
綜合分析歷年長觀孔水位監測資料,認為影響地下水流場變化的因素主要為開采量,其次為地下水的開采方式及水文地質條件,另外潮汐及降水量也影響著地下水流場的變化。除人為開采導致水位形成降落漏斗外,許多因素也能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如河流人工改道;修建水庫、筑壩;新建、擴建水源地;道路硬底化范圍的增加;修建高層建筑地下工程的降水工程、改良土壤等都能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局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4地下水開發過程中引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湛江市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已有50多年歷史,由于長期以來對中、深層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地下水位大幅降落,引發了水資源衰竭( 地下水位區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
4.1地下水位下降
湛江市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已有50 多年歷史,中層承壓水和深層承壓水為城市供水的開采層位,由于開采井布局的不合理及大量集中開采,集中開采區已明顯出現地下水資源衰竭現象,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并最終形成了區域水位降落漏斗。中、深層承壓水的區域水位降落漏斗分別于1965年和1974年形成,并在爾后地下水的不斷增采中擴展,尤以近20年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加而逐漸擴大。目前,降幅超過2 m 的漏斗面積已超過1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1m; 漏斗影響范圍(半徑) 已超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補給區方向和南三、東海排泄區方向擴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過35 km; 深層承壓水降落漏斗擴展速度比中層承壓水降落漏斗更快。
4.2地面沉降
4.2.1研究區地面沉降發展過程
湛江市自50年代和7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開采中、深層承壓水,開采量隨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日益增大,開采范圍和開采深度也不斷地擴展和加深。湛江市地面沉降最早發現于1984(第Ⅰ期)年,此后于1989(第Ⅱ期)、1999(第Ⅲ期)、2001(第IV期)年又進行了三次地面Ⅱ等水準測量。湛江市1984-1989 年地面沉降速率達11.9 mm/a,沉降量10-20 mm,最大沉降量59.7mm ( JC72),累計沉降量以原已形成的2個沉降中心潛水學校與沙灣較大,潛水學校為139.6 mm,沙灣為136.9 mm;1989- 1999年地面沉降速率達4.95 mm/a,沉降量為10-30mm,最大值為49.5 mm( JC18) ,累計沉降量仍以潛水學校和沙灣最大,分別為175.8 mm 和168.4 mm;1999-2001年除濱海平原軟土分布區繼續沉降外,西部內陸地區相對較穩定或略有抬升,沉降量多小于10 mm。不同時期各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和沉降率不同,發展趨勢也有明顯差異。赤坎沙灣、霞山潛水學校和湛江化工廠3 個地面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經歷了由慢-快-慢的發展過程,目前正處于緩慢沉降期; 鋪仔圩沉降中心和霞山兒童公園附近的沉降速率由慢變快,尤其在1999- 2001年間,沉降速率成倍增長,目前正處在高速沉降期。總體上地面沉降仍在繼續發展。
4.2.2研究區地面沉降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區地面沉降幅度相對較小,影響因素多,機理較復雜,沉降中心與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不甚吻合。但是總體上,湛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大量開采中深層承壓地下水引起的含水層水頭變化(圖1),導致土層(包括含水層、軟土層、硬土層)中的孔隙水發生變化,引起土層承受的上覆地層的有效應力改變而產生的土層壓縮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