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7: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理教育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區域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軟件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如講到《東南亞時》,首先顯示一幅世界地圖、然后點擊東南亞的位置,圖上出現使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了然,突出東南亞位于兩洲兩洋之間,再點擊放大突出馬六甲海峽,隨時轉移地圖突出馬六甲海峽在波斯灣與日本之間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線”,使學生更好理解馬六甲海峽作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
我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利用怎樣的方式將素質教育深入貫徹到地理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即探索將素質教育深入貫徹到地理教育的教學方法。地理學科在中學中的地位相對是較低的,因為在這個應試教育依舊風行的時代,只有那些和考試緊密相關的科目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但是素質教育是當今學生所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因此我要研究的問題是怎樣將素質教育深入到地理教育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在上課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的素養。
(二)研究的具體內容
1.在中學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應重視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大部分教師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只注重那些考試要考的內容,而往往忽視那些能夠提升學生情感、修養、技能的相關知識。學校可以通過調查的方式向學生詢問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素質教育的情況,也可以直接以聽課的方式直觀地感受教師在課堂上是否重視素質教育的融入。
2.將素質教育深入貫徹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去的教學方式方法很多,例如在講全球氣候變暖的時候,教師可以講一些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危害,再通過用這些知識來教導學生要節約資源,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和責任感。
3.怎樣使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素質教育內容更加有效性?教師應該先歸納總結,把一些可能在上課講解過程中會牽涉到素質教育的內容全部總結起來,然后對這些內容加以分類,通過這樣的分類,教師對這個素質教育內容會更加有把握性,進而更加有效地從地理知識中篩選出素質教育的內容。
(三)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利用什么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夠將素質教育深入貫徹到地理教育教學中去。這些教學方式方法必須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了這些教學方式方法之后可以使學生很好地通過地理課堂上的學習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于某些事物的責任感等。
(四)主要的觀點
1.在中學地理教育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的直觀表述材料來講解地理事物。生動的視頻、精彩的圖片都是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東西。它要比文字記錄更加容易被中學生們所接受。并且這些直觀的表述材料要比教師的口頭表述更加有說服力。在教學中,通過觀看這些聯系生活的直觀表述材料,中學生可以舉一反三,進而思考地理問題,提高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對一些地理事物的感情。
2.地理教學不但可以在課堂內開展,還可以在課外進行。素質教育僅僅靠課內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地理學科所研究的對象都在我們的身邊,例如:有關于月像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在每天晚上對月球進行仔細觀察,繪畫出每天晚上月球的形狀,持續一段時間后在課上進行互相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對于月像的知識會就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現狀的分析
(一)這個課題有沒有人研究過
我曾在中國期刊網上查找有關于這類的課題,但是沒有找到符合相關條件的結果。然后縮小了搜索的范圍,首先輸入“素質教育”,在搜索的結果中再輸入“地理教育”,結果只找到14篇相關的文獻。由此看出雖然有些學者研究過相關的課題,但研究這個課題的人員還是相對較少的。
(二)本課題及科研設計的創新之處
布魯納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地理教學的關鍵。由于網絡的普及程度較高,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斷增加,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各式各樣。教師雖然做不到什么都會,但只要廣泛涉獵,豐富自身內涵,就可以防止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冷門”現象,也可以在枯燥的理論教學中添加一些奇聞異事,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地理教育國際》中所指出的:“地理既是促進個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對國際教育及環境和發展教育做出重大貢獻。”而這些只有通過地理教師的工作才能實現,這也是地理教師的價值所在。
然而僅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夠的,對于很多高中學生而言,地理基礎知識的儲備少之甚少,致使地理成績普遍較差。原因主要在于高中地理學習的現狀對初中地理學習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學生在功利思想和環境的影響下,忽視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而地理學科偏廢的學生則更多,偏廢的結果是初中畢業生甚至一些高中生不知道我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不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不少高中畢業生,甚至是大學生缺乏地理知識,缺乏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樹立環境倫理觀、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成為空談,地理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欠缺與人文精神的匱乏,造成一些人的發展的失衡與扭曲。
改變目前現狀最有利的舉措是營造素質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基礎課程對人的全面發展及對今后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在高考科目中增設基礎教育的相應課程,可使基礎教育課程在中學教育中得以切實落實。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個人職業發展負責,為地理學科的發展負責,做一個負責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動確保學科教育的健康發展。在高考這柄高懸在頭頂的“利劍”的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試教育的“毒瘤”還難以徹底鏟除,地理高考命題的改革無疑對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對高中地理在高考改革下的出路進行探究、分析,能為如何重塑學科課堂文化提出一些建議和方法,使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新改革下地理教學不斷提升自我,改變傳統教學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新時期,地理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同時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們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使高中地理教育事業充滿生命力,不斷發展。
當前世界環境問題一直在加劇,人類生存活動中對自然環境進行了大量的索取,違背了自然的客觀規律進行發展,使得局部區域環境受到影響,讓整個生態系統失去了平衡,最終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及發展。高中地理教材中也有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要協調好人和自然的關系,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及資源的意識。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作用
環境保護意識是地理學習的基礎,環境教學其是地理知識學習的保障,而不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因此,教師要重視環境教育,讓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教師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內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環境教育素材,將教材內容同自然環境進行有機結合,啟發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的價值,對環境保護的作用,讓學生樹立并提高可持續觀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資源。有效處理社會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環境教育的中心內容。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對學生學習地理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一個主要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和環境有關,可以用來作為環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想有效的滲透環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內容,能夠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學素材,發揮出教材的作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認真考慮環保教育的目標,有效挖掘書本中的教學素材,盡量讓教學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并且具有較好的說服力。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記憶,讓他們積極的學習環境教育,充分發揮出環境教育的作用,實現其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全球氣候變化”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其獨特優勢,提升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幅漫畫“啊,地球出汗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并且設置提問,如:“漫畫中說明了什么環境問題?一般其被稱為什么效應?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等,通過設置問題,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漫畫,更具針對性,學生通過交流、探究,可以逐漸體會到全球氣候正確變暖的問題,通過不斷探究獲得答案,知道溫室效應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無節制的排放CO2導致的。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其他的氣候變暖圖片,還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后天》,加深學生對溫室效應的認識。教師需要設置問題,如:“氣候變暖的影響因素有什么?氣候變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有什么?”等,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觀看、學習及討論,學生可以積極的進行討論。這樣,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討論及總結,學生會認識到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每組中都選擇一個一個代表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政府官員、世界環保組織成員、熱帶叢林、伐木商以及土著居民,圍繞怎樣減少溫室效應這個主體進行辯論比賽,學生要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及發表意見,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深入認識氣候變暖的原因。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知識,加深記憶,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重組、優化教學方法
1.欄目設置及論文分布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欄目22個,全文轉載地理教育論文共計89篇。轉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14篇)、“教學策略” (8篇)、“學科視點”(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學設計”(6篇)、“學法指導”(6篇)、“備考指導”(4篇)等。可以看出,《中學歷史、 地理教與學》轉載的論文更加關注教師如何教學和學生如何學習。值得關注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了7個與地理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 包括“地理實驗教學”“問題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探究教學”和“學科素養培養”。其中,專為地理學科設置 的欄目只有“地理實驗教學”,其他欄目為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所共有。這些專題欄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3種期刊(見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0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56.2%。
3.第一作者情況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計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所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69家單位。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論文轉載量高達8篇,論文涉及地理核心素養、區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間視角、地理教學邏輯、地理概念體系等主題詞。可見,這些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的高度認 可。有3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這些單位有華中師范大學、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和浙江省春暉中學。還有7家單位論文轉載量為2篇,分別是福建省廈門市第 六中學、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發展中心、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中、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從這些單位所屬的系統可看出,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教研機構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2可知,江蘇、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圍較濃、活動較活躍。對照2013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發現,江蘇省一直穩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回顧
1.地理課程研究
201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高中課程地理標準修訂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中,如何界定和 呈現地理課程性質和地理課程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么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受地理學性質多樣化的影響,目前我國內地 中學地理課程性質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統一內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課程性質的現狀和困惑,為我們深入認識地理課程提供了參考。立德 樹人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朱雪梅,第6期)。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學科都在研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等問題。有 論者綜合分析地理學的傳統、地理學者提出的幾大問題和地理學的視角等地理學理論與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觀念、空間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 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和地理表達等構成(張家輝,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課程目標的嬗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學學 科特性的視角,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基于地理空間視角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來,學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書和地理圖冊等,地理教科書是地理教材的主體。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制研究、呈現研究和使用研究等類型。人教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時非常關 注探究學習,教科書中的探究性主要體現在體例結構、案例編寫、內容選取等方面(劉健,第1期)。可見,該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組織和選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構 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除了教科書內容的組織和選取外,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圖像系統作為地理教科書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 為地理教科書呈現研究的熱點。中國地圖出版社李紅梅不僅總結了中圖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特點,還分析了與該套教科書配套的地理圖冊中圖像系統 的特點(第3期)。此類文章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3.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①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地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內容和地理教學程序中內隱的規律、規則,包括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學科邏 輯有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地理學科,探討地理知識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二是立足地理課堂,追問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或教學關聯(張彥順,第 8期)。在大氣環流教學時,應參考科學家所采用的“考慮新要素—提出新理論”的“要素增加”邏輯(朱承熙,第5期)。還有研究者非常重視地理教學邏輯中的 學科邏輯,認為地理教師應整體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黃靜,第2期)。王紅梅在分析知識的層級關系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習課 的教學策略(第11期)。仲小敏經過對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探究教學適宜性的調查分析,發現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特點是制約探究性強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地理教育領域亟待加強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從而科學地指導地理教學實踐。
②地理知識教學研究。 地理知識既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等地理事實知識,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識。周慧認為,在地理事實知識學習的設計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學組件設計法,即辨識目標、編碼圖文、匹配策略、選擇媒體、主題活動和檢測效果(第9期)。蔣亞琴針對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存在的前概念干 擾、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思維定式等心理障礙,提出了注重體驗、強化對比、系統學習和變式學習等教學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學地理概念體系的 基礎上,從“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地理學科本質、思想與方法”“地理概念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了如何進行地理概念教學(王向東、高燕,第9期),關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問題。除了地理概念教學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地理成因教學,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論的地理成因教學的一般模式 (龔琳、趙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養研究。閱讀、分析和繪制地圖的能力是一項地理學科的特殊能力。地圖能力的養成途徑包 括熟悉地圖常識、規范讀圖順序、掌握析圖方法、形成地圖意識(丁生軍,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區域思想、尺度思想、整體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讀 “把世界組織為區域”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思想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導學生形成“區域思維”方式(第6期)。張家輝梳理了基礎教育階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現狀,分析了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走向(第2期)。耿文強認為,地理高考復習時應強化學生的地理時空尺度觀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間的關聯 體系(第4期)。這實際上強調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關聯內容要點。地理空間聯系視角是地理視角之一,有研究者從“準確認識空間特征”“逐層深入的分析空間內 部聯系”“空間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三方面探討了地理空間聯系的分析方法(黃妍、袁孝亭,第2期)。
④區域地理教學研究。有作者探討 了國家地理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步驟(何平,第1期)。張彥順認為,“圖解、體驗和建構”是區域地理教學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第5 期)。王邦柱針對高中地理必修3中“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偏差,提出了教學對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 究 隨著地理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地理教學環境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趙才欣認為,在信息革命、生態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影響下,地理課堂有 必要轉向新型“地理大課堂”(第1期)。在“地理大課堂”中應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我國地理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脈絡,并指出 了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張海、馬建寧、牛科強,第7期)。也有作者探討了地理實驗類型中地理組合實驗的設計及教學價值。關于地理案例教學,需要選 擇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繹一般法則的案例則是典型案例的體現。陳慶軍基于一般法則與特殊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編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測評研究
地理教育測評包括地理教學評價、地理教育測量等。地理教學評價研究應當突出學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證據,朱雪梅所構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符合這一研究趨勢。該體系以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行為為評價標準,以數字化教學觀察平臺和教學觀 察手冊為工具,以多元主體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學業成績評價和循環跟進式課堂教學評價為路徑(朱雪梅,第3期)。地理課程標準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表現的任務,對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方式,即在學科育人價值的統攝下,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評價目標,基于目標設計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佟 檸,第12期)。關于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相煒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試題的整體特點、突出亮點及各卷特點(劉振峰等,第10期)。除了著眼總 體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對某一類型的試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和總結。張文軍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試題中觀點方案類地理綜合題的演變特點及應對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走向
1.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
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選題,可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地理內容專題等來確定。[1]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質等要素。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這些構成要素乃至要素細化后的成分進行選題。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當重視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及教學價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圍繞地理內容專題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學內容中 的某一點進行選題。例如,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科獨特價值的人文地理教學、體現學科本質的地理學史教學模式等。
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培養具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是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訴求。[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筆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 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篩選、確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前沿課題。[3]對于“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地理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需要繼續厘清的問題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 養的構成有何區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編制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科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養學生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如何做到銜接?怎樣測評不同學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高考地理試題研究
1.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嗎?
2.面對當前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諸多環境、社會問題,可以如何緩解?
3.作為城市化發展的見證者,我們應當如何對未來城市布局進行規劃?這樣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也能讓學生在思考中認識到我們承擔著保護環境的重要使命,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低碳理念。
中圖分類號:D6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238-01
一、新課程背景下開展地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必要性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地理新教材在全國已普遍使用,經過幾年的實踐,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成熟的經驗,但一些共性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從宏觀層面看,教師自身及在教學中目前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第一,教師對地理課標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師至今仍未理清課標與教材的關系,在備課和教學實踐中依然視教材教參為“圣經”,對課標則缺乏認真研讀;第二,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營造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1],而在實際工作中,仍有教師不注重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了解,課堂上還在上演“獨角戲”;第三,科技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地豐富和更新著地理學科的內容,如遙感技術、新能源、海洋開發等,而目前大多數一線地理教師,對學科發展的新知識了解甚少,專業知識已不能滿足現代地理教學的需要,尤其初中階段,非專業的地理教師占比較大,這一問題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幾年來,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問題,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問題和疑惑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第五,受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師觀的影響,大多數基層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意識不強,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實踐的能力較差。基于上述情形,筆者認為,開展新一輪的地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促使參訓教師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是改變當前地理教學現狀、解決地理教學問題的最佳選擇。
教師備課和上課時已開始使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有了這樣的基礎,培訓部門完全可以對傳統的課堂講授的培訓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訓單位創建了自己的網站,授課教師可直接把與培訓相關的信息資料或教學視頻到網絡平臺上,參訓教師登錄培訓部門的網站后即可瀏覽培訓資訊,查閱或下載學習資料,觀看視頻講座和教學案例等。與傳統的繼續教育培訓方式相比,首先,網絡學習不僅大大減少了參訓教師集中學習的時間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費用,而且學習的地點及時間也有了較大的選擇余地,不會再因工作或個人私事錯過學習的機會;其次,網絡平臺提供的信息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不同知識層次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第三,網絡交互使教師間的交流溝通范圍擴大,不同年齡、不同特長的教師成為學習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長補短;第四,網絡信息平臺提供的大量學習研究素材,使基層學校的教師開展校本研修成為可能[3]。
集中面授有了計算機網絡這條便捷的信息傳輸通道,教師參加集中培訓的時間雖可大大縮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動還不能少,這是因為,有些教學問題的處理教師講授往往比學員自學的效果好,有些教學研討活動的開展只有把教師集中到一起方可進行。前者如計算機應用和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如果單靠參訓教師自己琢磨,很多困難他們在學習中根本無法克服,如果這類問題不能在前期得到較好地解決,后期的交流互動、作業提交等問題就無法順利處理。后者如培訓部門或授課教師組織的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報告或選拔優秀教師所講的公開課等。適量的集中學習活動不僅能較好地解決參訓教師自學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還有可能把教師學習的熱情推向,來自各個中學的地理同行在研討會或辯論會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以后教學問題的處理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地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學習支持
1、建設好網絡信息平臺
利用網絡平臺信息開展教師業務培訓,其前提條件是培訓部門必須建立一個高質量、大容量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如果做不到這些,培訓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個高質量的網絡信息平臺要至少達到以下幾點要求:第一,信息平臺上各級頁面的標題欄設置應做到科學規范,欄目分類盡量細化,確保訪問者按標題欄提示比較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詢的內容。第二,到信息平臺上的學習資料及教學參考素材應具有絕對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權威性;第三,網絡信息平臺在保證滿足參訓教師學習、教學參考及交流互動需要的同時,還應為他們開辟一條聯絡其它地理網站的綠色通道,為他們進一步拓寬視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提供便利的條件。網絡綠色通道的開通方法是,培訓部門在自己信息平臺的首頁上設置一個專門的欄目 “域外鏈接”,把國內一些有重要參考價值地理網站的網名添加到欄目中并設置為鏈接,這樣,學員無須搜索即可直接進入相關網站。
教師培訓網絡信息平臺的頁面標題欄目可根據培訓的目標要求、課程設置、教師學習、教學、交流互動的需要及學科的特點等進行設置,就地理學科來講,主頁面上的標題欄大致可設置以下若干個:培訓公告、地理資訊、理論學習、專業知識、課程導學,交流互動、備課參考、教學研究、試題集萃、地理圖片、域外鏈接等[4]。當點擊主頁上的標題欄進入下一級頁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資料較多,可按一定方法對其進行分類存儲,并設置次級頁面標題欄,如主頁上的“備課參考”欄目,次級頁面上的標題欄可按參考素材的類型設置命名,如課件、說課稿、教案、地理圖片等,再下一級,頁面標題欄可按教材模塊、章節或專題設置命名,如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2、堅持提供專業的信息技術服務
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培訓信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目前對大多數青年教師來說不算是什么問題,而對一些年齡偏大或對計算機及網絡知識了解甚少的農村教師來說,可能還存在一定技術方面的困難,即便培訓部門把這部分教師組織起來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但在應用過程中,他們仍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為確保參訓教師順利地瀏覽網絡培訓信息、在線交流互動及進行其他相關操作,培訓部門應安排專職計算機專業人員提供經常性的幫教服務,如通過QQ組群、地理教師吧等解答教師們的疑問,或幫助參訓教師在培訓單位的網站上注冊個人博客,為學員發表文章、提交作業、上傳資料提供技術指導等,如果這些技術性問題能夠得到有效地解決,教師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登錄平臺進行交流的頻率就會增加。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44―50.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2-040-01
一、我國中學環境教育的現狀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中學環境教育的現狀,我在贛州一中、贛州三中、贛州四中的高一年級作一次問卷調查。問卷采用集中填寫、當場收交的辦法,共發放300份,共回收268份,其中有效問卷268份,其中贛州一中88份,男生50份,女生38份;贛州三中92份,男生41份,女生51份;贛州四中88份,男生41份,女生47份。通過研究分析,我們認為這幾所高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所反映的問題,大致折射出了目前高中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目前在中學開展環境教育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主要表現在:
1.學生具備一定的環境知識和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發現,49.62%的同學知道世界環境日,許多學生知道或了解不少與環境有關的名詞概念,如:白色污染、三廢、綠色食品等。對于今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31.34%的人知道,45.14%知道一點。這一組數據說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環境知識。
2.獲取環境知識的途徑多樣,其中主要以社會影響為主。在學生獲得有關環境知識的途徑中75%的人主要是通過電視,其次是環保宣傳以及閱讀報紙雜志。而對于一些環保方面的書籍71.27%的人偶爾看,僅有4.1%的人常看。學生中63.06%的人認為通過社會活動獲得環境知識是最主要的。在課堂教學環境知識來源途徑中,58.58%的學生選擇的是地理。
3.調查中對于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環境保護行為,絕大多數學生選擇的都是做到了愛護環境。
4.對于環境保護的現狀,54.1%的學生選擇了“確實很緊迫,必須從自己,從現在,從每一個做起”,61.2%的學生選擇了“與自己關系密切”,選擇“環保工作是每一個人的事”占82.46%,認為自己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50%學生選擇了非常大。這一組數據說明,學生形成了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對待環境的態度。
二、中學開展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中學開展環境教育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加強中學教師環境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環境意識。但通過我對幾所中學的教師的訪談調查,學校并未開展過相關課程的培訓。教師本身都不具備一些環境知識,而又如何去進行環境教育呢?
在環境教材的研制和開發問題上,我國的現狀不容樂觀,據調查,截止2003年底,共發行大中小學環境教材、教學參考書僅150萬余冊。而這些書中涉及中學環境教育專用教材少之又少。即使學校發了書,也沒有開展相關的課程。我國國情雖是在很早的時候就說教育要素質教育,但至今也不見成效。學校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故沒有開展環境課程。在調查中,當問及學校是否開展了環保活動時,53.36%的人選擇了沒有。
學生本身作為接受環境教育的主體,環境教育開展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通過調查,學生對參加環保活動積極性很高。雖然調查中學生對自己的環境行為的自覺意識都很高,如:吃完口香糖,你會怎么做?83.58%的人是吐到紙上包好,再扔進垃圾桶,但通過實地調查,學生并幾乎沒有像調查中選擇的那樣吐到紙上包好,再扔進垃圾桶,而是直接吐到地面上的,說明學生有這種環保意識,但無行為自覺性。
三、案例研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問題研究《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
研究要做的準備的是:①調查城市與郊區的不同處,調查內容如工業發展、人口集聚、交通運輸工具、植被覆蓋率、建筑密集度等;②收集、閱讀相關資料;③根據得到的相關信息,總結概括相關內容。
這項研究主要是鞏固第二章學習的知識。研究思路是:①了解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②收集、閱讀資料分析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③討論城市熱島效應給城市帶來哪些影響;④提出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問題。我們環境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后三部分,且主要是第四部分。
引導學生從身邊環境中發現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以及收集的資料討論分析出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老師從旁協助并作出補充。因為有些方面學生考慮不到或考慮不全。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還能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真正認識他們的哪些行為對城市帶來了危害,從而去改正它,這樣就回到了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建議。學生可以向自己提出建議,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且學生與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監督。
此研究的主體是學生,提倡的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已。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了解城市熱島效應,從自身做起,提高了環保意識。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實施環境教育的,充分展現了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相結合所體現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關鍵詞:
人本主義;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其中更多地融入了學生主體性,同時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將被動變為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所設計的教學要更好地來適應學生發展需求,并深入地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因此對教學的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將對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進行詳細的討論。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理念
將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作為高中地理教學開展的重要指導和目標,將其應用到實踐教學當中去應當秉承“非指導性”原則,即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一定要多以間接性的引導和啟發的方式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不是以直接的命令式和灌輸式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并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能將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促使知識體系得到優化和拓展[1]。同時,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所扮演的是學生的引導者和資源的提供者,而不是強制教學的實施者。要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促使學生的知識能得到整合。此外,作為教師應當將學生的個性發展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上,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點來進行學習,在輕松的環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的設計
在地理教學目標設計上首先教師應當保證設計的完整性和科學的規范性。教學目標是用來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當以簡單的個體為例,通過舉例個體的行為和對具體的行為觀察等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同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學生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同時還應當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應當怎樣應用這些知識,從而做出相應的目標定位。例如,在《鋒與天氣》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圖示來對鋒進行描述。同時讓學生根據教學案例將災害性天氣和寒潮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描述。然后教師為學生播放視頻,視頻中播放南方地區的雪災情況等內容,讓學生來分析寒潮的到來給人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深刻地領悟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并能將所學與生活相聯系,這對他們的學習效果的提升和未來的實踐應用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2.教學內容的設計
地理教學的內容設計應當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在目標的指導下進行內容設計,促使內容設計更加的合理化。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指導下,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應當選擇一些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并且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例如,在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當中,教學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向學生講授水循環的地理意義[2]。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能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3.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指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始終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并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索。例如,在學習《山地的形成》這一節過程中,教師可以就地取材,用實際演示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到山地是怎樣形成的,通過邊演示、邊講解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其中,并得到有效的學習。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由簡到難,并采取多元化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多一分樂趣,少一分無味,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是一種將學生放在主置上的教學方式,對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將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融入實踐,促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程棟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104-01
一、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現狀
(一)不斷改善
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其中教學方式的變化是促進地理教學情況改善的重要條件[1]。同時,對現代各種優勢條件的利用,如多媒體與網絡的利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了視頻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時事熱點引入法等教學方式,改善了傳統地理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問題[2]。這些都是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情況得到改善的體現。
(二)逐漸滲透環保理念
地理選修課是一門與環境緊密聯系的學科,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地理情況有一個更加細致的了解。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學生接受地理教學,需要將自己納入到環境保護之中[3]。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在各國國家地理、鄉土地理、時事地理、全球環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紹過程中均會涉及到環境教育的知識,對高中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列舉由于人類不良的活動而帶來的環境惡化的例子,對學生起到了警醒作用,更好地滲透與傳達了環境保護的理念[4]。
(三)環保教育存在不足
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是學生深入學習人與自然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學習地理,認識到人類在自然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影響到自己今后的行為。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涉及到眾多的環境保護理念的滲透,盡管教師采取了許多途徑,但是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學生仍然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理念,這說明了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的環境保護理念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滲透。
二、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理念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踐行環境保護理念
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也有環境保護的義務。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理念,可以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增加遠見卓識,適時適當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教育,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幫助培養他們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培養科學精神。
(二)有助于環境保護
我國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迫切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才能夠遏制不良趨勢,促進環境狀況的好轉。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理念的滲透,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環習慣,例如少用一次性餐具、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多使用環保出行方式等,能夠呼吁身邊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將環境保護的工作落實。
三、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o理念的途徑
(一)視頻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大多涉及到的是理論知識,因此死記硬背成為一些學生首選的學習方法。據調查很多的學生認為地理學科的教學比較枯燥,覺得難。因此,利用課堂視頻的展示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講述環境污染的時候提到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可以利用視頻,通過造成165人喪生,79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8.66億元等數字帶來視覺震撼,從而調動起學生對有關地理環境方面的關注,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然后通過分析人類的不合理行為,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進行課堂交流
高中地理與環境密切相關,但是傳統的授課方式中教師講授內容過多,因此學生很難融入進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提問,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講述環境污染的時候提到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造成165人喪生,79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8.66億元,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更是難以估計,通過這些數據證明環境事件造成的嚴重后果,調動起學生對有關地理環境方面的關注,明白日常生活學習中要注意到的環境問題,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形成正確人地關系思想,更好地學會保護環境,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結合生活
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對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需要得到糾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環境保護日的活動,讓環境教育的活動進入社區、進入家庭,來鞏固環境保護上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環境保護的行動,用自己的實際的行動為環境保護正名。高中地理教師帶領學生在考察鄉土地理的社會實踐中,研究這個環境存在著哪些問題,比如空氣、水源地、植被覆蓋率、野生動物數量等等,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研究過程中,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并為怎樣去保護這個環境,建設更美好的家鄉作出貢獻。如在生活中要節約用水、二次水的利用,不做有害環境的事情等,這些都是學生應該做到的。
(四)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學生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人們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環境教育不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環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第一,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上,利用幻燈片等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第二,在高中地理課堂上,也要注重學生的層次不同特點,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郝勇,詹秀娣.美國主流地理教材闡釋“人地協調觀”的特點分析――以《地理:地質學、環境和宇宙》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0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