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9: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濟全球化突出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貨幣和跨國公司等領域的發展上
其表現主要有:
第一,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
第二,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帶來了資本國際化。到了80年代末,發國家的資本輸出額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3/4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
第三,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跨國公司是當代經濟生活國際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它把世界經濟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和完善,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具體表現在:
①各國把經濟安全確定為對外戰略的重點。
②積極調整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
③各國競相調整科技戰略和政策。
④爭奪科技人才成為高科技競爭的焦點。各主要國家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爭奪經濟和科技優勢作為主要目標。
三、新科技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科學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后出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這次科技革命中充當“火車頭”的作用。科技知識空前快速地生產、傳播和轉化,對世界經濟、各國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國際經濟競爭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巨大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高度滲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產業興起,各國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對世界經濟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會逐步表現出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這一全新概念被廣泛接受,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配置以智力資源(包括科學技術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為第一要素,對智力資源的占有比工業經濟中對自然資源的占有更為重要。經濟信息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點之一。
四、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經濟是指時常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它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屬于經濟運行方式的范疇,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與社會制度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由于市場經濟最早根植于資本主義社會,因此長期以來,它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同義語,受到非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場大規模的市場化浪潮席卷全球,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方面,世界市場的人為分割被消除,全球統一市場得以出現;另一方面,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市場經濟概念,并以此為目標進行經濟改革。然而,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的運行,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體制方面的條件。進一步完善不同市場經濟模式的運行機制和效能,將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長期任務。
五、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這種不平衡既是指經濟發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距。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表現是多方面的:
(1)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衡。美、日、歐三足鼎立,美國經濟實力仍居首位。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來愈大。
(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經濟關系更加錯綜復雜。
六、世界各國經濟調整經濟結構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進行了重大的經濟改革與調整,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調節機制的調整與改革
(2)所有制實現形式的改革
(3)國有經濟的地位、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4)企業的現代化改造
(5)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
七、跨國公司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非國家行為主體,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臺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體。
就實質來看,跨國公司是高度國際化的壟斷資本組織,經營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國際高額壟斷利潤。從作用來看,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擴展,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跨國投資與兼并,不斷改變著國際經濟分工協作關系,推動生產向全球一體化發展。跨國公司生產經營所到之處,努力與本土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習俗融合,從本土化出發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在使企業適應地區市場競爭需要的同時,將新的競爭規則帶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漸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納入全球經濟競爭中來,促進了全球市場的一體化。而且,跨國公司越來越獨立于某個確定的國家,與多國經濟競爭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市場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國家與市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產生了重要影響,并通過企業制度創新革新市場競爭規則,不斷推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化。它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進技術的轉移,促進了生產結構的調整,彌補了資金的不足,客觀上成為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動者,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日新月異是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基本趨勢和特征,對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這一國際環境既是歷史的發展機遇,又是現實的嚴峻挑戰。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2000,1.
中圖分類號:F124.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0-02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加入世界WTO組織,我國進一步融入到了世界經濟體系當中,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不論是國際貿易,還是國際資本,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世界范圍內的投資、貿易項目越來越多,這時,就加強了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經濟周期。在此背景下,我國也逐漸的對其展開了研究,出現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國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重視的時間較晚,研究的時間不是很長,使世界經濟周期波動還會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當前階段中,加強對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及中國的對策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良好的保證。
一、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走向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經濟增長的重視,不斷的對其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的發現了世界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可以應用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世紀初期提出的新理論來對其進行研究,將其分成6次不同的長波周期,第一次為17世紀80年代到18世界50初期年代,主要的標志就是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的開展;第二次為18世紀50初期年代到18世紀90年代末期,主要標志為鋼鐵行業快速的發展,以及鐵路建設的出現;第三次為18世紀90年代末期到1949年,主要標志為電力大范圍的普及,以及汽車行業快速的進步;第四次為1949年到1980年,主表表現為石油化工行業快速的發展;第五次為1980年到2011年,在這一波動周期內,包括了很多的內容,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勞動最組的形式不斷的變更等,原本可以使經濟的發展一直持續下去,但是,在2007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國的經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世界經濟開始逐漸的出現下降的趨勢[1]。從2011年開始,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減小,世界各國的經濟開始緩慢的復蘇,從而使世界經濟開始進入到第6次周期當中。而由于經濟剛剛進入到第6次波動的上升階段,起到了一定的過度作用,使世界經濟發展以U型體現出來,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低谷階段,不論是新技術,還是新產業的形成,都還不是很完善,據有關專家估計,只有到了2040年,新技術才能不斷的完善,新產業才會逐漸的成熟,才能使世界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2]。
二、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
在當前階段中,世界經濟周期對我國經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制約的作用,因此,為了使人們對其具有更好的了解,本文就通過VAR來建立出相應的模型,并應用最小二乘法對世界經濟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經濟聯動性增強,同步性趨勢顯著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世界經濟周期波動具有很多的傳遞方式,如貿易活動中的傳遞,金融投資方面的傳遞等,在此背景下,世界經濟周期波動就會出現明顯的國家之間聯動性增強,同步性趨勢顯著的新特征。根據相關調查可以發現,從1980年開始,一直到2011年的3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為增長的趨勢,平均增長率為3.36%,其中又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1980年到1984年的上升階段,1984年到1991年的下降階段,1991年到2000年的上升階段,2000年到2007年的下降階段,2007年到2011年的上升階段。其中,從2000年開始,上升或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步性趨勢更加顯著[3]。并且,根據VAR模型評估中還可以發現,在擬合優度中,除了美國、英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之外,大部分國家都體現出增長的趨勢,其中巴西、南非等國家增長的作為明顯,這就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這些國家更深的融入到了世界經濟當中。雖然有一些國家的經濟聯動性有所降低,但是在整體上依然呈現上升的趨勢。
(二)非周期性波動因素的影響變大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對未來進行預測,常常會出現一些隨機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增加世界經濟非周期性波動,從而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對非周期性波動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能夠對其造成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將其歸納為三個種類,分別為經濟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因素,國家或地區內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況下產生的因素。而在當前階段中,對世界經濟周期進行深入的分析后就可以發現,非周期性波動造成的影響在逐漸的變大[4]。
在上一個經濟周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非周期性波動因素,例如在2001年,美國發生的“9.11”事件,在2004年,出現了大范圍的禽流感病毒,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產生等,本文就引入危險系數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表示,同時結合世界各國的生產總值與世界生產總值,構建出相應的回歸方程,將這些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5]。在分析結果中可以發現,不論是各個國家的生產總值,還是世界整體的生產總值,與其滯后性都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所,在前一期生產總值增長的情況下,本期的生產總值也會得到一定的增長。并且,在任何一個模型中,擬合優度都高于0.95,體現出了其具有較好的擬合效果。同時還可以發現,不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因素,還是國家或地區內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況下產生的因素中,都會通過一定的危險系數體現出來,并且,大多數的危險系數小于零,這就正好說明了,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非周期性的影響較為巨大,導致經濟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周期。
(三)國家政策起到的作用逐漸增加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策起到不同的導向作用,根據其導向作用的不同,可以將其分兩種,一種為內部政策,包括了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另外一種為外部政策,包括了貿易政策以及匯率政策,在本文分析中,對貿易政策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各國的出口與進口貿易作為衡量指標;對匯率政策進行分析時,可以用不同國家的匯率變化情況來衡量;對財政政策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各國的支出占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衡量,對貨幣政策進行分析時,可以利用各國準貨幣年增長情況來衡量。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在結果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的擬合優度都在0.6以上,而且還有少數國家的擬合優度在0.9以上,說明了該回歸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在出口數量、支出占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準貨幣年增長情況都會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促進作用;而對出口數量、匯率變化情況分析時可以發現,不同國家經濟發展起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6]。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應對當前不同國家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對策
(一)提高經濟發展的內動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事實施,加強了我國與世界之間的聯系,使我國經濟發展的類型發生了轉變,逐漸的向著以出口導向為主,以引進外資為輔的發展模式,這時,就使我國對外具有嚴重的依賴性,當外部經濟出現一定的問題時,一定會對我國造成嚴重的影響[7]。因此,增加自身的內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當前階段中,依然是以生產行業為主,而我國內部的資源數量往往是有限的,需要從國外進行大量的進口,因此,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要積極的加強材料資源市場發展,有效的參與到相應的市場環境中,提高我國在材料市場中的地位。而且,還可以加強科學研究,研究出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技術,減少對傳統材料的需求。并且,在我國當前世界貿易活動當中,主要的貿易伙伴多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的數量超過了一般以上。因此,為了使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就要開拓出新的貿易伙伴,降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出口數量,將貿易活動進行分散,避免一個國家出現問題對我國造成嚴重的影響[8]。
(二)構建完善的非周期性波動因素安全預警機制
在非周期性波動因素中,包括了很多的內容,如人口的數量、資源的使用情況、科技的發展情況、自然災害的發生、地緣沖突事件等。其產生的時間無法推測,但是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隨著貿易與金融活動的進行,逐漸向外進行擴散,從而使世界經濟造成影響。因此,為了使經濟更好的發展,就要構建出完善的預警機制。在預警機制中,就包括了對經濟的預警機制,對政治的預警機制,以及對自然因素的預警機制。在經濟預警機制中,要拉近我國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減少負面波動的產生;在政治以及自然預警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出合理的資源供應鏈,保證我國材料資源得到保證。而且,其中還要對環境問題產生重視,使我國向著低碳的方向發展[9]。
(三)科學的利用國家政策進行調控
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國家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科學的利用國家政策進行調控。首先就要將財政體制進行轉型,使其向著公共財政的方向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的對其進行利用,推動了民間投資,使投資更加的科學與健康,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而且,還要建立出完善的貨幣政策,不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而企業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對產業結構調整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是要將政府的智能進行相應的轉變,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重新確定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的界限,避免進行一些不必要的干預活動。而且,在地方政府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將眼光放長,制定出長久的發展戰略方針,并根據社會實際的變化情況,及時的對其進行調整,制定出科學的投資與產業政策,為經濟更好的發展提供保證[10]。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階段中,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世界經濟周期波動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明顯,為了使我國的經濟更好的發展,本文就從三個方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時,根據其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對策,為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是,社會會逐漸的進步,經濟周期波動也還會隨著不斷的變化,本文的研究就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對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征及中國的對策的研究步伐就不能停止,保證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更新與完善,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都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效的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余韻,陳甲斌,馮丹丹等.基于合成指數模型的中國煤炭行業周期波動研究[J].資源科學,2015,06(05):969-976.
[2]劉金全,劉達禹,張都等.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軟著陸”態勢與持續期估計[J].經濟學家,2015,07(06):48-57.
[3]張兵.中美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基于馬爾科夫區制轉移模型的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5,12(03):3-18.
[4]楊杰,葉小榕.世界經濟新形勢下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流量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5,01(05):52-54.
[5]祁樹鵬,馮艷,李京曉等.經濟周期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影響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5,05(04):1-14.
[6]周大鵬.影響新工業革命的關鍵要素及中國應采取的對策研究[J].科學發展,2015,10(07):50-60.
[7]楊樹坪.國民經濟安全視角下房地產泡沫治理研究[J].管理觀察,2015,06(29):13-73.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研究獨立發展多年,人們很少將兩者相提并論。這一方面與重陸輕海的意識有關,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兩者的關聯并不顯著。近年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速遠高于世界經濟,各國的海洋意識普遍增強,學者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海洋經濟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與之相適應,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經濟就是世界經濟”的觀點。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海洋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直接影響到海洋經濟戰略、直至影響到世界經濟政治格局。
一、傳統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
從海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兩者存在密切關系。從時間上看,17世紀歐洲國家從海上掠奪開始了崛起之路,傳統經濟開始向現代經濟演變;19世紀沿海國家借助近海之便發展對外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了物質基礎。反過來,世界工業化進程也推動了海洋經濟發展,15世紀的經濟和技術大發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動開展起來,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傳統海洋經濟向現代化轉變。從空間上看,世界經濟中心沿海布局的態勢明顯,從中亞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和羅馬,再到海上強國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以及超級大國美國。如今人類各種經濟活動都越來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都集中在離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
海洋交通運輸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運的輻射半徑大大超過河運和陸運,海運技術的突破為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早期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離不開貿易,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成為貿易的主體之后,更是帶來了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在開放條件下,各國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進行生產要素和產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經濟格局。
國家的繁榮來源于貿易,貿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運輸是傳統海洋經濟的主要部分。因此,傳統海洋經濟通過國際貿易間接對世界經濟發揮作用。
二、現代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耦合
20世紀60年代,海洋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以及海洋科學和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許多新的技術領域,標志著以海洋大規模綜合開發利用為特點的現代海洋經濟誕生。現代海洋經濟的誕生是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系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傳統海洋經濟并非直接對世界經濟發生作用,而只是通過海上交通強化了地理意義上的國家互動。現代海洋經濟則不同,它逐步擺脫了陸地本位的束縛,直接與世界經濟發生聯系。
1.世界經濟發展對現代海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經濟基礎作保證,世界經濟在生產、貿易和金融等領域的發展構成了現代海洋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也往往是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日本1981年海洋開發研究經費高達393億日元,這一數字在2001年增至964億元。(2)制度推動作用。伴隨著世界多極化發展,全球范圍內對海洋經濟的認知呈現出內涵更加豐富、領域不斷拓寬、地位逐漸提高的趨勢。沿海國家紛紛提高了海洋問題在國家內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籌劃的重要內容。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海洋科學報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發展來提高美國全球經濟競爭力。日本出臺的《海洋開發基本構想及推進海洋開發方針政策的長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術為先導,加強日本海洋開發能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地位。政府的積極干預使海洋經濟發生跳躍式發展,同時也為其適度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為經濟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工業―技術革命將越來越多的自然物質納入“資源”的范疇。海洋蘊藏的資源遠比陸地要多,海洋生物資源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過農作物,海洋儲藏的礦產資源和可燃冰能夠使用一千年,海水經過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業和生活用水。和開發陸地資源相比,其經濟成本小,邊際收益大,因此海洋開發成為許多瀕海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2)海洋經濟是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舞臺。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盡管目前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還很粗淺,但其潛在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已經引起重視。進入21世紀,網絡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術很可能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訊、游艇、海洋生物技術等產業擴散效應強,極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后沿海國家首先崛起的產業。
這是一種有別于間接傳導機制的直接傳導機制,具有幾個特點:(1)直接性。現代海洋經濟是知識經濟、資源經濟,為世界經濟發展直接提供動力,效應大、時滯短。(2)有序性。現代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補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狀態。(3)自發性。這種機制是在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的,不需要人為推動,還反過來影響了人們對海洋經濟的認識。
三、現代海洋經濟的世界經濟屬性
(一)現代海洋經濟的本質屬性
結合歷史和當前趨勢來看,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具有動態性。要驗證“海洋經濟就等于世界經濟”這一論點,就要從兩者的本質屬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全球化態勢,世界經濟的開放性決定了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現代海洋經濟也是開放經濟:(1)海洋具有空間開放性。任何一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國家都離不開海洋,各個國家通過海洋互相連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貿易,從而控制了世界財富。(2)海洋資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資源分布于公海和國際海底,成為跨國界共享的資源,還有些海洋資源歸屬不明確,沿海國家圍繞其產權展開的競爭與合作日益頻繁。(3)海洋技術具有綜合性。海洋產業涉及學科多,海洋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惡劣的海洋環境和頻發的海上災害加劇了其風險性,因此在客觀上要求加強國際合作。加之海洋開發涉及到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也要求各國共同承擔責任,采取共同行動。
同世界經濟相一致,現代海洋經濟也開始了全球化進程:(1)政府間海洋合作不斷深化,海洋大國之間從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轉變;(2)遠洋漁業、海油開發等產業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資源、資金和技術瓶頸;(3)眾多海洋產業相關企業采取全球化生產方式,建立起物流、航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跨國戰略聯盟。總之,現代海洋經濟在對外關系視野中的地位得以顯著提升,現代海洋經濟的開放性是探究其與世界經濟關系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二)現代海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共生耦合
海洋經濟自誕生以來就和世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未來這種態勢只能更加明顯,兩者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形成共同生存、協同演進的關系。
首先,兩者共生于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當前世界仍處在經濟全球化的裹挾中,對外貿易增速大大超過經濟增速,資本和生產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生產要素在各國間高速流動,只有開放的經濟領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場中占領舉足輕重的地位,現代海洋經濟就是如此。開放性是現代海洋經濟和世界經濟共有的屬性,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這一屬性都不會發生改變,決定了兩者耦合發展的態勢。
其次,兩者耦合于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現代海洋經濟涉及生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每一方面的發展,反映在世界經濟上都將產生極大的效益。世界經濟的基礎正從資源向資本、知識和技術轉化,以新科技革命為背景的現代海洋經濟無疑為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厚的利潤源。在可持續發展觀下,現代海洋經濟非但不會脫離世界經濟,兩者的關系還會更加緊密。
海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耦合演進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號:現代海洋經濟會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經濟等于世界經濟”這一說法體現了人們對海洋經濟的歷史和未來,以及對其地位和價值的理性認識。只有認清兩者的耦合規律、發展態勢,探索其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戰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脈搏。
參考文獻:
[1]陳焰.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經濟思想史,2007.
[2]劉新華,秦儀.海洋觀演變輪略[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4,(2):75-78.
[4]紅.現代海洋經濟及其特點、趨勢初探[J].資源與產業,1999,(6): 41.
[5]馬漢.海權論[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
[6]喬琳.芻議復雜系統下中國海洋文化系統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9,(15):9-18.
[7]溫俊萍.經濟史視野中的大國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當前,在經濟管理逐步創新的歷程中,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模式在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就經濟管理的客觀情況而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經濟發展水平盡管越來越高,但為滿足經濟發展趨勢的各種要求,也需要相應提高其他層面的發展水平。在經濟管理領域,逐漸增強的經濟管理能動性和逐漸擴展的經濟管理權限,使得經濟管理不管是在外在管理方面還是在內部刺激方面都極具積極的作用。同時經濟管理的現代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創造性,在經濟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及模式過程上也具有先進性的體現。經濟管理模式的現代化正是由于其創造性和能動性的特點,使得在經濟管理方法企業能夠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具備滿足自身經濟發展要求的能力。
(二)管理的藝術性和重要性
科技和經濟水平的迅速發展,使得其他技術也相應取得的不小的進步。應用技術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確保企業技術先進性的功能,但是一旦企業在自身發展中不能很好的進行經濟管理,那么企業可能就會面臨自身凝聚力的缺失。當前管理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明確。在這種背景下,企業不斷將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方式用于自身的發展過程,隨著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經濟管理模式的現代化已不再單純的要求企業內部的相關工作實施僅僅需要符合相應的制度章程,還逐漸注重管理形式的藝術化。例如文化建設、心理剖析等管理方法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逐漸應用,可以更好、更高效的達成經濟管理目的。
(三)管理的民主化與專業化
企業管理人員擁有良好的經濟管理知識儲備是企業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重要先決條件。專業化的經濟管理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和管理能力。同時,經濟管理模式的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人性化。對我們國家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講,經濟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更貼近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國經濟靈活性的發揮。
二、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管理方式的發展也正體現出一種全新的態勢。這種發展趨勢不但有助于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實現,同時還可以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需要。
(一)完善經濟管理制度
在任何一種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管理制度不但能夠為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基本的章循支持,同時還具有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功能。在經濟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過程中,適時的將人性化管理納入其中,逐步完善經濟管理制度關于人性化部分的要求,可以充分體現企業實施相關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使得企業各種工作在順從民意的前提下能夠取得更快、更高效的管理效果。
(二)轉變管理觀念
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當前顯得尤為突出。在這種趨勢下,我國企業必須摒棄傳統的經濟管理觀念,正確認識自身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注重經濟管理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將其置于企業管理和運行的重要位置,在經濟管理實施的過程中讓經濟管理充分發揮其能動性,體現適宜的人性化和充分的現代化,不斷完善自身的經濟管理模式和經濟管理機制。此外還要注意專業性管理人員作用的發揮,選擇性的吸收國外先進管理模式的營養成分,在管理安排中培養企業管理工作人員的民主意識,不斷優化經濟管理方式,推動經濟管理全面、科學的發展。
(三)注重經濟管理模式的民主化
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是促成經濟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實施的一種關鍵因素。企業經濟管理工作是否得當、管理工作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和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充足的民主化體現有直接的關系。在決策重大經濟管理問題時,企業應讓民主化管理發揮其本應發揮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影響企業戰略走向的重大管理問題上,可以通過范圍內的全員表決對其予以確認。在實施經濟管理現代化的歷程中,經濟管理模式的民主化能夠更為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新要求,這種方式能夠使企業更好的進行經濟管理決策,有助于企業管理目的的達成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47
自上世紀90年代始,伴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化發展,貿易、投資、金融日益趨向自由化,世界經濟開始步入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幾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經濟之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貿易自由化為基礎,貿易自由化使各國更加有序的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我國加入WTO后,我國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當前,我國在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在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過進程中,應竭力爭取利益,規避風險,不斷提升參與國際貿易的綜合競爭實力,保證國際經貿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轉變,在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逐漸放緩,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服務貿易飛速前進的趨勢下,我國應順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調整與之相適宜的外貿戰略,緊抓利益增長點,促進國家對外貿易綜合實力的提升,推動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
1 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1.1 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傾斜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中美國、歐洲、日本占據主導,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歐為中心的“三足鼎立”狀態,而21世紀后,這些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甚至趨向低迷狀態。而此時,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走向高速發展之勢,2015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GDP總量為10.3萬億,巴西位居第七,GDP總量為2.5億萬,印度、俄羅斯緊隨其后為2.1萬億。相關研究表明,未來10年,新興力量的金磚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力量上將趨平。
1.2 多邊貿易談判放緩
現今,世界貿易已然進入貿易自由化發展趨勢,然而與此同時,保護貿易仍在存在,并與之相對立。針對這種情況,世貿組織進行多次多邊貿易談判,但因許多國家未能在一些問題上形成一致,使得多邊貿易談判始終陷于僵局。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仍在持續前行。當前,WTO將進一步就農業問題、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轉讓等問題做深入談判,著力協調各國立場,努力尋求適宜的解決方法。
1.3 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后,步入經濟轉軌階段的國家促使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勢頭向好,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雙邊貿易談判放緩,世界各國貿易以區域經濟合作為主要途徑,國際經貿自由化發展更加深入,國家經濟貿易更加便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自由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世貿成員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更加頻繁,區域自由貿易更加活躍,且深入快速發展。
1.4 世界服務貿易蓬勃發展
現今,服務貿易儼然已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更是國境經貿中的最高利潤增長點。在電信、通訊、保險等新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都屬于服務貿易中擁有較高附加值的部門,而位于領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
2 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2.1 轉變出口貿易結構,更新出口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戰略伴隨著國際經貿形勢而不斷調整,但一直以來,出口貿易仍為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且近年來經濟貢獻巨大。但當前的出口貿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出口結構上,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足。對此,我國應適時轉變對外出口結構,更新出口方式,著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生產設備,有效提高出口產品品質,增強其在世界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
2.2 大力發展戰略性貿易
對于我國在世界市場中競爭力不強的產業,如鋼鐵、汽車等產業,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缺乏,主要技術依賴進口,而這些產業又是國家工業產業的重要支柱,對此,我國應對其給予大力保護與扶持。對此,國家應大力扶持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科研開發,構建科研成果轉化部門,培育發展高科技產業。同時,國家制定適宜的科研補貼,為外貿產品的科研開發提供物質支持。
2.3 著力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
服務貿易是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整體水平滯后,競爭能力不強,對此,我國應著力推動新型服務型產業的發展。第一,政府為服務型產業發展營創良好外部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財物力的支持,著力改進傳統服務產業發展基礎,為服務貿易發展制定m宜的戰略舉措。打破壟斷模式,提高服務業綜合競爭能力,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立法,完善貿易管理機構。其二,優化服務質量,完善出口結構,著力提高傳統服務業服務管理水平,提升勞動者素質。具體而言,電信行業應做好對外投資,推動跨國經營;保險投資咨詢行業,優化出口結構,提升服務質量,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對行業進行兼并重組,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增強其服務管理水平。
2.4 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中
基于現如今經濟一體化持續發展的大環境,我國應積極融入其中,以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對此,應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密切與港澳臺的合作,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與繁榮;第二,立足現實,縱觀世界大局,放眼未來,在世界格局中,在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背景下,找尋與我國關系友好且需求互補的合作對象。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
自上世紀90年代始,伴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化發展,貿易、投資、金融日益趨向自由化,世界經濟開始步入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幾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經濟之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貿易自由化為基礎,貿易自由化使各國更加有序的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我國加入WTO后,我國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當前,我國在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在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過進程中,應竭力爭取利益,規避風險,不斷提升參與國際貿易的綜合競爭實力,保證國際經貿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轉變,在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逐漸放緩,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服務貿易飛速前進的趨勢下,我國應順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調整與之相適宜的外貿戰略,緊抓利益增長點,促進國家對外貿易綜合實力的提升,推動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
1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1.1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傾斜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中美國、歐洲、日本占據主導,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歐為中心的“三足鼎立”狀態,而21世紀后,這些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甚至趨向低迷狀態。而此時,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走向高速發展之勢,2015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GDP總量為10.3萬億,巴西位居第七,GDP總量為2.5億萬,印度、俄羅斯緊隨其后為2.1萬億。相關研究表明,未來10年,新興力量的金磚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力量上將趨平。
1.2多邊貿易談判放緩
現今,世界貿易已然進入貿易自由化發展趨勢,然而與此同時,保護貿易仍在存在,并與之相對立。針對這種情況,世貿組織進行多次多邊貿易談判,但因許多國家未能在一些問題上形成一致,使得多邊貿易談判始終陷于僵局。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仍在持續前行。當前,WTO將進一步就農業問題、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轉讓等問題做深入談判,著力協調各國立場,努力尋求適宜的解決方法。
1.3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后,步入經濟轉軌階段的國家促使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勢頭向好,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雙邊貿易談判放緩,世界各國貿易以區域經濟合作為主要途徑,國際經貿自由化發展更加深入,國家經濟貿易更加便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自由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世貿成員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更加頻繁,區域自由貿易更加活躍,且深入快速發展。
1.4世界服務貿易蓬勃發展
現今,服務貿易儼然已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更是國境經貿中的最高利潤增長點。在電信、通訊、保險等新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都屬于服務貿易中擁有較高附加值的部門,而位于領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
2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2.1轉變出口貿易結構,更新出口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戰略伴隨著國際經貿形勢而不斷調整,但一直以來,出口貿易仍為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且近年來經濟貢獻巨大。但當前的出口貿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出口結構上,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足。對此,我國應適時轉變對外出口結構,更新出口方式,著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生產設備,有效提高出口產品品質,增強其在世界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
2.2大力發展戰略性貿易
對于我國在世界市場中競爭力不強的產業,如鋼鐵、汽車等產業,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缺乏,主要技術依賴進口,而這些產業又是國家工業產業的重要支柱,對此,我國應對其給予大力保護與扶持。對此,國家應大力扶持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科研開發,構建科研成果轉化部門,培育發展高科技產業。同時,國家制定適宜的科研補貼,為外貿產品的科研開發提供物質支持。
2.3著力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
服務貿易是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整體水平滯后,競爭能力不強,對此,我國應著力推動新型服務型產業的發展。第一,政府為服務型產業發展營創良好外部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財物力的支持,著力改進傳統服務產業發展基礎,為服務貿易發展制定適宜的戰略舉措。打破壟斷模式,提高服務業綜合競爭能力,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立法,完善貿易管理機構。其二,優化服務質量,完善出口結構,著力提高傳統服務業服務管理水平,提升勞動者素質。具體而言,電信行業應做好對外投資,推動跨國經營;保險投資咨詢行業,優化出口結構,提升服務質量,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對行業進行兼并重組,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增強其服務管理水平。
2.4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中
基于現如今經濟一體化持續發展的大環境,我國應積極融入其中,以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對此,應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密切與港澳臺的合作,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與繁榮;第二,立足現實,縱觀世界大局,放眼未來,在世界格局中,在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背景下,找尋與我國關系友好且需求互補的合作對象。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國界的世界經濟活動。世界經濟活動具體是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經濟全球化是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它是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
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和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發展生產。在發展的過程中,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因素。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化程度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的提高,進入到了世界的舞臺中。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客觀規律,有力地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發展。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進入90年代,現代技術革命在更深的層次推動著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演進。世界經濟活動主要由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所組成,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兩大源泉。
三、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首先是生產國際化。生產國際化是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這種分工方式在國與國之間進行,構成了國際生產網絡體系。這種現代的分工方式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其次是產品國際化,也就是出口生產所占生產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具體表現形式是現代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幾乎所有國家的眾多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國際商品交換。最后是投資金融國際化,隨著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不斷發展,使國際間資金的流動日益頻繁,從而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了適應于國際化的大浪潮,各國政府逐漸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還提出許多鼓勵措施,促進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
四、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對于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浪潮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主流觀點。經濟全球化對于我國的經濟來說,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中國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后來者承受著全球背景的巨大壓力,甚至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安全的因素。
五、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不斷的會有問題發生,因此,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問題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職能在經過很多次的轉變之后還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轉變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
(2)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無法適應行政法制建設。長久以來,對管理經濟的手段主要是運用于行政手段,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門的層級過多,部門之間的職責不清,協調能力差。對于行政機構的設置、職權劃分、運行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解決對策
健全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中,適應不斷發展的經濟社會的需要,以轉變地方各級政府職能為重點,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1)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點就是轉變政府職能。社會和經濟的有序運行,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調控經濟,做好市場監督,做到政市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樞紐時期,會展業在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門,聯系關系度高、發展潛力大,直接拉動和間接帶動相關工業和配套行業的發展,引導工業轉型進級,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立異發展。當前會展業已成為行業間、地區間和國家間交流合作的紐帶,宣傳推進各行業和各個城市的平臺,反映一國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
固然我國近幾年會展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但與國際上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比擬仍有差距。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周禹鵬會長對此表示,我國會展業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會展業比,在規模、能級,特別是辦展水平上都還有一定差距,而差距就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空間。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央,將借助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央全面落成及浦東會展綜合配套服務日益完善的契機,全力推廣浦東作為會展目的地形象,聯袂共同推進上海會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辦會展:
政府應減少行政干涉
會展業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早已成為迅速成長的工業;會展業作為一個工業有自己發展的經濟規律,對規律的掌握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
中國貿易聯合會會長張志剛指出,成功的會展一般說來或接近商品和服務的產地,一個國際會展業中央城市應具備五大前提:一是交通發達;二是人均GDP達到世界中等發展水平以上;三是暢通流暢服務業在GDP中比重超過制造業;四是貿易外貿依存度高;五是有強盛的中介組織和配套社會服務等等。
目前世界上展覽趨勢向專業展快速發展,會展主題體現時代脈搏。而互聯網催生的電子商務、網上展覽正在使展覽業發生深刻變革。中國會展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國會展業發展缺乏對規律的熟悉、探索,大興土木,盲目重復建館,正視硬件建設,不正視軟件建設;其次找不準定位,到處都提會展是支柱工業,到處都辦國際化展覽,實際專業化辦展水平很低,辦展人才不足;第三,缺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宏觀總體戰略規劃,也缺乏法制化治理。對此,張志剛建議有前提發展會展業的城市,當地政府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在前期給予會展業必要的培育和攙扶,又要減少行政干涉干與,充分施展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遵循規律辦會展,努力向著專業化、市場化、法制化、工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健康發展。
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宏觀形勢,我國應充分順應這一趨勢,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型競爭優勢,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勢在必行
當今,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仍是全球的關鍵支柱產業,但隨著歷史變遷,三大產業發展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傳統產業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商業化之路也崎嶇不平;現代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容易引起虛擬經濟壯大而實體經濟發展受阻,這些都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
第一,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急于求成”。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總試圖通過深度調整經濟結構和開辟新的產業空間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這種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導致發達國家產業發展出現了急于求成的特征,尤其是著重提升第三產業占比,導致大量資本陷入金融產業與投資利潤回報高的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體經濟的要素支撐,容易引發經濟發展的虛擬化,催生經濟泡沫。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不足與虛擬經濟過度的矛盾,導致了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不穩定的現象,與此同時,大量的產業轉移與海外投資導致發達國家產業對外轉移過度,發達國家國內產業發展出現空洞化現象。
第二,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產業發展“舉棋不定”。與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特征不同,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習慣于引入外資與技術,推動本土產業發展,不斷復制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道路。當然,部分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國家產業發展也受發達國家的牽制,這主要是由于這些國家的創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受到資源、要素、環境壓力的影響,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恐難以為繼,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不能再走粗放式發展道路,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產業發展的道路。
第三,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產業利益分配不均衡。在舊產業與新產業不斷更迭的過程中,全球產業經濟發展遵循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要素密集型產業的調整,再通過技術創新突破產業束縛而進一步轉型升級的規律。發達國家在技術革新與創新方面往往擔當了先行的角色,引領著全球的產業發展,享受著產業發展的高收益;而不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依賴發達國家技術的滲透,使其在利益分配中缺乏話語權。因此,國際分工的不合理加劇了利益分配的失衡,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消費環節,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利益分配都存在嚴重失衡。
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主要方向
如果虛擬經濟泡沫是世界金融危機的導火線,那么世界產業發展矛盾激化則是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目前,世界經濟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調整方向。
技術創新成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導方向。世界金融危機對全球產業發展具有破壞性作用,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必須醞釀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世界經濟正處于第四次技術革命階段,各個國家都在調整優化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技術創新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通過激發技術創新能力來優化要素配置模式,提高產業發展的效率與可持續性。技術創新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投資場所,創造了新的增長動力。
產業技術分工調整了世界經濟結構的格局。世界金融危機制約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同時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在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逐步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并積極搶占全球產業經濟的制高點。目前,大部分發達國家通過企業并購重組等模式來優化產業布局,深度調整經濟結構。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在產業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提升了新興經濟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調整了世界經濟格局。
實體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產業。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過度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從而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空心化與泡沫化。而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產業成為擺脫金融危機最重要的產業。美國等發達國家采取經濟可持續增長模式,通過出口拉動與制造業推動來促進產業發展,說明實體產業正成為世界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多措并舉適應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趨勢
第一,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未來,我國應充分順應全球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重要路線,以搶占技術制高點為方向,積極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全球及我國技術創新的動向,未來的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等高科技智慧技術還將深度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興產業存在著巨大的突破空間,我國應因地制宜,找準主攻點,推動核心技術的突破,爭取搶占產業制高點。
第二,發揮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目前,世界經濟在分工方面的總體格局基本保持穩定狀態,而我國在世界分工中也一直占據著重要的比較優勢。未來,我國應積極做好發揮比較優勢和培育新優勢的銜接工作,在世界經濟競合過程中謀求更多的利益。首先,應全面發揮比較優勢,爭取更多競爭資源。要持續依托比較優勢來引進世界先進的資源要素,利用好當前的人口紅利,繼續保持“中國制造”的傳統優勢,加快推進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和充分實現就業,為產業轉型儲備能量。其次,應加快培育彰顯競爭優勢,積極引導產業走向產業鏈中高端。主要瞄準中游的精密制造、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品牌營銷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斷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培育競爭新優勢,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就必須將科學技術置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全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新作為兩大基礎核心力量。首先,應積極探索擺脫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外部依賴性,不斷推進本土控股、合作共造、技術轉讓,提高本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話語權。其次,要不斷改革科研體制,推進科研活動市場化,推進企業自主靈活開展創新活動。再次,要加快發展創新人才戰略和創新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激勵機制,培育創新人才競爭的新優勢。
第四,依托國內市場資源,支撐國際經濟競合發展。在世界經濟復蘇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市場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也是培育競爭優勢的主要戰場。當前,我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仍處于向前推進過程中,市場發展的潛力仍然較為可觀。所以,應充分用好國內市場寶貴資源,支撐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不斷贏得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首先,應統籌和有效利用市場資源,降低高技術的出口門檻,吸引國外將研發設計等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轉移到本土,依托本土市場來換取技術與地位。其次,應積極探索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的局面,推動產業的區域融合l展和市場一體化,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實力。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及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發展。首先是發達國家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美國經濟在平衡中強勁發展,與日本和以德國為例的歐洲國家經濟低迷的經濟發展形成對照;其次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中國、印度等國經濟發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數國家的發展卻極為緩慢;最后則是美國經常財政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順差多以國債方式資本輸出到美國,由此形成世界經濟的“雙循環”。然而,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過程相對很緩慢,我國也將面臨風險。全球經濟失衡已成為當今世界日益嚴峻的問題。
1.對世界經濟與發展的影響
這一輪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經濟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經濟失衡,匯率作為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的主要手段失靈了,美國一邊擴大貿易逆差,一邊讓美元貶值,造成全球的“流動性過剩”。雖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經濟形勢并沒有如人們預計的那樣悲觀,前三季度美、日、歐投資消費形勢樂觀,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全球貿易,尤其是服務貿易和并購投資也有所增長。但這輪全球經濟失衡的領域很廣,原因多樣,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不定性,復雜性超乎想象,其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2.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雖然目前全球失衡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還是不明顯的,但也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相當嚴峻的考驗,尤其是在資源、能源、市場、技術和人才及世界現有的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約束下,失衡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高的不確定性風險。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從全球范圍看,全球經濟失衡主要來自現有的世界經濟、貿易、貨幣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經濟的非均衡性發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國經濟出乎意料地增長強勁,而日歐近年一直處于經濟緩慢增長期;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率超過西方國家的同時,兩者總體經濟的差距仍然在不斷擴大。其次,近年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是不平衡產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服務轉移或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其國內轉而生產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促進經濟結構提升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這一過程往往滯后一段時間,加上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往往不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高新產品,為此貿易不平衡日益擴大,而各國的貿易、匯率政策等多種因素往往助長了這種趨勢。最后,全球性的儲蓄投資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內在根源,中國及亞洲一些國家由于經濟體制、消費習慣、人口結構及社會文化傳統等原因有著非常高的儲蓄率,加上國內投資途徑少、效率低,過多的儲蓄沒有全部轉化為投資,對應為貿易順差;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其擴張性政策下消費經濟的趨向不斷加強,使得逆差不斷擴大。
2.美國方面的原因
美國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國內政策。首先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當前美國經濟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近年政府大規模減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以及個人收入和資產價值快速增長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而美國為了實現其政治、經濟、軍事霸權,其公共開支一直是天文數字,而且不斷擴大。其次是儲蓄不足。在消費不斷擴大的同時,美國個人儲蓄率即儲蓄占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卻不斷下降。199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大約在4%~5%,而從2005年開始降至負數,這表明消費者不僅將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開支,而且還動用了儲蓄或進行貸款消費。最后,為自身利益對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施加影響。一方面,把勞動密集型及環境破壞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把產品由這些國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國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本國市場巨大需求的同時,卻對出口設置各種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導致美國巨額的商品貿易逆差。
三、全球經濟失衡的對策建議
1.全球性對策建議
全球失衡的調整,需要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努力。為此世界各國應對促進全球經濟失衡的有序調整進行積極的對話和磋商,并加強相互間的政策協調。第一,通過更多的戰略合作加強南北合作。工業化國家應利用其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為消除失衡負起主要責任,按照“新千年發展目標”,切實履行在消除貧困、資金援助、債務減免等方面的承諾,同時按照蒙特雷共識,努力實現發達國家把國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發展援助的目標。第二,加強南南合作,加快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發展中國家只有從本質上提升各方面的實力才能實現對全球經濟不平衡及現有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和矛盾的根本性解決。而先進的發展中國家應在分享發展經驗、貿易、投資和援助等方面幫助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并立場一致地爭取平等有利的發展環境,以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第三,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輸入國和資本輸出國雙方應該加強緊密合作,各自加快結構調整,增強各國貨幣政策彈性,在調整中維持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穩定發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經濟的明顯失衡狀態。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各國在一些涉及世界經濟發展全局和各國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的協調,采取集體政策行動,進一步完善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改善多邊貿易體制,切實防止貿易保護主義。第五,主要大國進行匯率合作型調整,即主要大國之間重新簽訂一個“新廣場協議”,根據不同國家貨幣對美元的最優升值幅度分類,合作調整匯率,或者是美國削減財政赤字,以避免匯率調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經濟體的對策建議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和逆差大國,應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負起第一大國的責任。其一,美國政府應負起世界主要貨幣發行國的責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說貨幣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國的一國經濟政策目標,要盡可能考慮和追求全球經濟穩定的目標;其二,進一步減少軍費開支,減少聯邦預算赤字;其三,創設有稅收優惠的儲蓄產品以提高國民儲蓄;其四,中期內通過美元大幅的貶值以穩定其貿易赤字和外債余額,但這需要各國的政策協調以避免引起的金融沖擊;其五,通過自身的改革調整,緩解世界經濟矛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