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7: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媒介的發展方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2
一、緒論
手機報是通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產物,是手機媒體領域的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報紙而言,手機報具有實時更新,動態瀏覽,接收方面,成本低廉,互動性強等特點。
所謂手機報就是依托手機移動終端為載體,通過無線移動技術平臺,定期連續地向手機用戶輸送新聞、提供咨詢的一種新型的無紙之報。是傳統報紙與最新電信增值業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媒介形態。
用手機作為閱讀終端的手機報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MMS彩信型手機報和 WAP網站型手機報和 IVR語音版手機報。本文主要關注 MMS彩信型手機報,另兩者不做討論。
分析手機報的發展過程,首先要將其置于一個大的媒介和社會環境背景之下,研究手機報產生的原因。中國手機報的產生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因分析。與傳統報業相比,手機逐漸成為迅捷的信息抵達通道。1.比互聯網更普及更便利。2.比報紙更具有互動性。3.比電視、廣播更便捷。
內因分析。1.將優質新聞內容引入移動增值業務平臺有助于樹立移動新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提升整體形象。2.通過手機報業務可加強與用戶間的互動聯系,從而更加深入了解用戶的使用閱讀習慣,為持續向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業務奠定基礎,從而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支持。3.用戶可在使用手機報業務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對 WAP、彩信等相關業務的使用習慣,從而為 WAP、彩信等業務的爆發性增長奠定堅實的用戶基礎。4.通過向用戶提供具有深層價值判斷的新聞內容,有助于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從而增強用戶的粘著性和忠誠度。
手機報業務從 2004年初創模式,因果試驗,試點,試行,到后來的各家運營商爭相制作發行各自獨立的服務產品,期間整個過渡時間有用了四年時間。直到現今,手機報業務已進入了穩定、理性發展的階段。各方面的環境也較初創時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手機報的媒介分析
中國手機報具有鮮明的傳播特征,這些特征也成為手機報作為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傳播模式上,中國手機報多種模式并存;傳播要素中,各環節構成要素具有鮮明特征;傳播方式上,諸多對立的傳播形態相互統一;同時,外部的環境對手機報傳播的各個環節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消費文化的滲透使手機報攜帶著典型的媒介消費特征。
傳播模式按傳播分為可分為全國模式與地方模式。全國模式是指在全國地理范圍上移動用戶可以訂購的手機報產品,由端口 7000(移動)統一下發,委托中國移動數據業務運營支撐中心負責運營。全國模式的產業鏈包括四方:運營商,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用戶。因此說,手機報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結合的產物。本文采用《新聞早、晚報》即是此類型。地方模式,即地方報刊利用當地的電信公司打造的手機報紙,移動公司常兼服務供應商,并且手機報只面向該地區的手機用戶發送。《娛樂星報》即是此類。
傳播過程要素特征。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一書中提出,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應該由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構成。傳播過程的各個要素對應到手機報這種新媒體表現形式之中,又具備了一些獨特的個性。
1.信源,又稱為傳播者。指的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由于手機報是將報紙內容嫁接到手機媒體上,即傳統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產物。傳播者理應是報業集團及其編輯記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作為移動通信運營商擁有龐大的網絡平臺和客戶資源。它們負責將手機報發送到廣大用戶終端,成為手機報的直接傳播者。
2.信息,即傳播內容。手機報的傳播的文本特征將在下面第三章中做詳細研究。而研究內容服務的表現形式。從上一節中手機報的傳播模式可以看到,受眾的地位日益突顯,手機報的生存法則也逐漸轉變成受者中心。因此中國手機報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動與反饋。這種雙向交流為手機報的服務方式提供了巨大空間。目前,中國手機報比較擅長提供實用性和便捷性的服務凸顯人性化。
3.信道,又稱傳播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手機報的傳播媒介——“第五媒體”。除了具有交互性、實時性、隨身性等傳播屬性的特征外。手機報的媒介屬性還是補償媒體與融合的統一。
4.信宿,又稱受傳者,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手機報的信宿無疑是手機報的讀者,即移動訂閱用戶。
在傳受關系的描述中,傳統傳播過程將傳播者與接受者置于對立存在的關系上。二者的身份區別嚴格,且互為存在的前提。然而,由于“第五媒體”——手機對傳統受眾在視聽范圍、互動能力及傳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受眾的角色與地位繼互聯網后再一次被刷新。網絡媒體所搭建的點對點的互動交流網在此時被發揮到了極致,覆蓋面及到達率越來越高。而受眾所兼具的傳播者身份也越來越明晰,此時的受眾已不再處于單純等待或主動接受的地位,他們在接受之后又變成另一個身份獨立的傳播者,向下一個或多個點進行轉述傳播,或積極向上一級傳播者生產領域進軍。與此同時,受眾的態度也使得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發生改變,受眾中心化媒體傳播成為現實。
5.反饋,是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傳播“反饋”和傳播“效果”是分不開的。手機報的反饋效果研究,挑戰了拉斯韋爾的傳統“5W”傳播理論。每次傳受身份轉變的效果即是下次傳播開始的標志這一最具特色的手機媒體特征。另外,在手機報的傳播過程中,伴隨著受眾在視聽范圍、互動能力及傳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
傳播方式對立統一。作為手機報傳播信道的手機媒體,既具有大眾媒介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個性特征。各種不同的媒介特征往往是對立的,卻和諧統一在手機媒體之中,形成了手機報獨特的傳播方式。
其中又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統一,傳播學領域中有關傳播形態的研究將傳播分為個人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形態。作為手機報傳播媒介的“第五媒體”,其傳播方式所強調的在自我主體前提下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結合,使得人類社會的諸種傳播形態得以充分整合。
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的統一,呈現出傳受主體的多元交互及其在新的傳播模式中權利的分解和集中的特征。
三、《新聞早晚報》及《娛樂星報》的分析
2010年中國手機市場態勢良好,高中低端手機新品推陳出新,3G手機產品數量已小有規模,同時手機降價的趨勢依舊延續,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機,3G手機和智能手機和 GPS手機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熱門產品。2010年中國國內手機出貨量增長到 3000萬部。2010年中國內地 3G手機銷量將超過 3500萬部,約占手機市場整體銷量的 14%,到 2013年 3G移動電話的銷量將達 1.55億部,GPS手機的銷售量也呈現增長趨勢。
艾瑞咨詢分析認為,手機上網更為靈活方便,能夠幫助用戶消磨短暫的空暇時間;長時間上網的用戶對上網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手機屏幕尺寸和功能限制,其效果弱于 PC端上網的效果。
2010年中國手機閱讀用戶在選擇閱讀內容上,男女用戶存在明顯差異。男性用戶在閱讀手機報和手機雜志時,新聞為首選,其次為財經類內容;而女性在閱讀手機報和手機雜志時除首選新聞之外,偏愛娛樂和生活類新聞。男性用戶經常閱讀的三類內容為時政新聞、財經和生活,分別占到 86.7%、49.4%和 42.1%;女性用戶經常閱讀的三類內容為時政新聞、生活和娛樂,分別占到 77.2%、70.7%和 59.8%。艾瑞咨詢分析認為,時政新聞類手機報內容要求具有較高的時效性,而手機報相對于傳統報紙在新聞傳播速度上占有優勢,因此受到男女用戶最多青睞;另外,由于男女用戶存在一定社會分工的差異,會根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選擇不同類別的手機報閱讀內容。
《新聞早、晚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發送的時間是每天上午 8點和下午 6點,貼合了訂閱者上下班的時間,方便閱讀者在上下班的途中方便閱讀內容。根據移動的評測報告,《早晚報》通過運營支持中心發送,送抵用戶的實際到達率為 45%。接受對象偏向男性用戶,年齡幾乎全覆蓋。而《娛樂星報》則不同,它的受眾主要是女性,送抵時間則選在中午 12點過后,大致是女性午飯之后,圍攏聊天八卦的時間。
而從閱讀習慣上來看,愿意或認為習以為常地從手機報上第一時間獲取新聞消息的則是年齡在 22-35周歲之間的人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較愿意或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新鮮感。對于新的東西有一種追逐愿望。而根據境外媒體的統計,近年來 50周歲以上的男性和 45周歲以上的女性對于手機所傳遞的信息的反饋率也有所提高,這主要歸功于在手機使用時,運營商及時多樣地推出套餐,由于套餐中往往包含了增值業務,諸如手機報,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往往“不會浪費主動送上門來的東西”的習慣,慢慢地由被動轉為主要接收這方面的訊息及養成有即時手機報,看手機報的習慣,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就變得難以割舍了。
伴隨著手機報的運營高速發展,制約手機報發展的因素也逐一顯現出來。首先便是來源單一,新聞內容同質化。其次是自費偏高,盈利模式不成熟。手機報目前則主要通過兩種手段實現盈利。一是對彩信定制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實行盈利;二是對由手機報到處用戶發生的流量計費的手段。而訂閱手機報每月的費用在 3-30元不等。最后中國手機用戶還未完全養成由手機接收咨詢,忠誠地使用手機報,較易被他種方式所吸引,從而放棄了之前使用手機報的習慣。用戶流失率較為嚴重。
這幾方面都是目前存在的較為典型的制約其發展的癥結所在,下一個手機報或其他的增值業務如需更進一步的迅猛發展,都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1.1新聞表達由過去的單一呈現到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呈現。電視新聞的主要有口播新聞、字幕新聞、圖像新聞、電視實況轉播、直播報道、電視言論等樣式。它同新媒體相比還不夠豐富、多元、全面,存在著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聞就能彌補電視新聞的豐富性、多樣性、全面性,還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親耐。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內容。新聞記者不僅要將采制圖像新聞做好,而且還要更加全方位的反應事實。
1.2新聞采集、編輯合作化。我們對新聞采集、編輯工作模式進行創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變如今媒體界的形式。從新聞題材的采集這個角度看,兩種新聞傳播截然不同,傳統的新聞采集方式使對新聞進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聞采集方式是將分工模式同團隊合作模式進行結合實現新聞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聞題材可以互相分享,各個媒體之間進行分工合作,這就為團隊合作方式的新聞采集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我們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采集、編輯的合作化了。我們就拿電視新聞傳播來說,在融合新聞的過程中以視頻為主成為了它的優勢,媒介融合下的電視新聞傳輸內容頗為全面,新聞題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為媒介方式最豐富的媒體。
1.3新聞題材無盡化。隨著媒體生態環境迅猛的變化,以媒介融合為背景的新聞傳播的新聞題材必然要向無盡化方向發展。多種媒介展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形式就叫媒體融合,在它的影響下,新聞傳播的途徑就不再只有紙質媒體及電視媒體了,而是形成了一個擁有多種媒體的一體化傳媒方式,門戶網站作為新一代媒體傳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體能夠逐步替代傳統媒體,其中包括新媒體、自媒體和私媒體等。同時,全媒體以它多種表現方式的綜合應用特點給新聞傳輸帶來了無盡的可能,這也照應著新聞傳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聞題材無盡化的這一趨勢。有了融合,新聞傳播一來是將信息對傳播途徑的過分依賴進行了解體,二來是將新聞傳播的現有局勢進行了改變,這就基本客服了新聞題材的緊缺性。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媒介融合,使人類掌握新聞的途徑得以改變,新聞題材體現出無盡化的特征是需要我們認可通過數字、網絡通訊等技術對各類媒體的有關新聞進行快速的查閱瀏覽。
1.4接收終端變為電腦、手機等。隨著網絡視頻的出現,傳媒生態環境、接收新聞的方式都得到了改變,我們的選擇空間就更大了。當我們以電視為接收新聞的主渠道時,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終端。受眾接收新聞變得更為多元、便捷,減少了接收障礙是由于新媒體的誕生,比如手機媒介,小型化、可移動、易攜帶、能互動等優勢,不受身份、時間、空間等條件限制都是最好的體現,無論受眾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發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方向
2.1加強信息的組合。在以媒介融合為背景的前提下,電視新聞傳播的途徑及題材來源的無盡化雖說解決了題材來源少這一問題,但是新聞的傳播面對大量的信息,對信息的篩選、應用就需好好把關。電視新聞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傳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強信息組合。當各媒體在面對大量的新聞信息時,隨之帶來了新聞播放速度的及時性方面的功能逐漸衰退等問題。隨著網絡的發達,我們收到了數不勝數的新聞信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更好的對信息進行篩選組合,推進電視新聞的傳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對新聞信息的篩選、應用及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順應新聞傳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來改進信息資源的建設,只有通過將零散的新聞信息進行組合應用,才能形成一個具有相應規模、相應時間的整體報道。這就是信息多樣化時信息資源利用范圍及最大化挖掘信息價值整個過程。信息組合就是通過對某類信息的篩選、運用,來增強新聞傳播效力,它是新聞媒體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1世紀以來,社會逐漸步入了信息化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漸漸滲透到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計算機技術在各行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它代表著未來經濟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互聯網的建立及發展,更為信息技術的傳播構建了橋梁,計算機的應用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了計算機信息安全這一新的技術課題。
1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概念
研究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方向和應用,必須要了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概念。通常我們把計算機信息技術理解為:以計算機作為基礎硬件媒介,將信息通過獲得、傳輸、儲存以及顯示等手段的信息處理稱為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了實現信息傳輸與人類語言互通的目的,發明了計算機語言。計算機語言主要包括匯編語言、C語言以及程序語言等。計算機信息技術主要以程序語言作為信息溝通、傳播的媒介,把操作系統作為使用的平臺。本文利用最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研究和探討。
2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
2.1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概況
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應用于不同的行業,在每個領域,計算機都有自身的發展優勢。隨著人們對計算機傳播信息的廣泛應用,信息安全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解決信息泄露的問題,數據信息加密系統得到了推廣和發展,信息的保密與防范程度越來越高。而網絡化的迅速發展,使得數據加密技術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到了日常工作生活當中。這種現象從側面上推動了軟件行業的發展,各種殺毒軟件、加密軟件紛紛出現在了市場中。由于計算機網絡仍在逐步健全中,一些程序漏洞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計算機安全問題。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一些防入侵技術應運而生,解決木馬、病毒等網絡問題帶來的重大隱患。
從世界科技發展來看,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有著一定的差距。在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對計算機安全問題的研究,最為普及的就是安全協議及安全評估準則等。從那個年代的技術層面來說,技術雖然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但是仍然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提升,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漸變化。計算機信息保護的各項技術也在適應著越來越發達的網絡科技。
2.2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
從計算機的發展歷史上來看,計算機最早應用于軍事計算。當時的計算機功能并不完善,而且體積龐大,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對當時的科技來說運算速度已經是非常的不可思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不僅運算速度越來越快,而且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計算,體積也越來越小,成為了“微型計算機”也就是現在的微機,我們手中的臺式機或筆記本都是臺式機衍生出來的。計算機逐漸步入了人們的生活中,信息技術隨即大規模的發展起來。
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促使了信息技術向經濟的不斷靠攏,促使了其進一步的發展。當然,信息技術在信息處理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巨型計算機,它是以高端的集成電路為基礎,功能更多,運算速度更快,存儲空間也更大。巨型計算機對航天、氣象觀測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的計算機發展必然是朝著巨型化邁進,巨型指的并不是體積大小,而是功能的強大。智能化的發展必然會對計算機的發展方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探究
3.1 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
企業在會議中經常會用到視頻會議、視頻對話等方式。這些方式都應用了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這種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大幅度的節約溝通交流的時間,為更多企業或個人提供互動的平臺。從長遠來看,這種視頻信息處理技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了歷史性的改變,是未來辦公自動化的發展方向。
近幾年來,無線網絡成為了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模式。這種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企業傳統的辦公格局。以無線網絡為基礎,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靈活的辦公地點。企業可以利用無線網絡的優勢,對辦公自動化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2 信息技術在物質流通方面的應用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計算機信息技術為物流工作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模式。物流作為人們把物品進行轉移的一個重要的媒介,一般是比較麻煩和復雜的,但是一些最新的信息技術可以為其提供方便。例如條碼技術,可以讓物品的存儲和管理更加簡便;GPS定位技術,可以提供更快捷的路程選擇;而采集數據信息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更會給物流繁瑣的工作帶來巨大的便利。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物流工作的實際操作中可以慢慢挖掘出更多的便利性。
4 總結
計算機信息技術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范。從生活方面來看,計算機技術可以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在工作方面也改變了以往的發展和管理模式,化繁為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計算機信息技術必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要提高技術的實用性,進而滿足更多計算機用戶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崔蓉.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技術及發展方向[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10(15):113-129.
[2]海峰.企業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問題[J].技術經濟,2013,11(18):110-123.
以光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是光纖通信技術的通信方式。作為電子信息技術中一個最重要的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并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光纖通信技術的特點分析
1、通信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相比較銅線或電纜線,將許多光纖集聚為一體形成的光纜通信容量要大的多。光纖通信技術的載體是光,其傳輸信號是非常細的光導纖維,信息傳遞的最終實現是光電交換的結果。因此,光纖通信的傳輸速度非常快。
2、損耗極低、較長的中繼距離。商品石英光纖是目前光纖電纜使用的主要材料,相比別的傳輸媒介,其有著很低的損耗,實現的經濟較以往要高的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損耗更低的傳輸媒介的使用,將會使得建設系統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創造更大的效益。
3、良好的保密性。相較于傳統的電波傳輸,不會泄露電磁波,像串擾的現象不會出現,這是由于光波導結構很好的限制住了光信號,因此,竊聽光纖通信的情況不會發生,其有著良好的保密性。
4、極強的抗電磁干擾特點。光纖的制作材料是商品石英,具有良好的絕緣性特點,另外,其有著非常好的抗腐蝕與抗電磁干擾的特點。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幾乎沒有,人為架設的電纜不會干擾其傳輸信號的質量。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現狀分析
目前光纖通信技術的現狀如下:(1)單模光纖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很細的中心玻璃心決定了其僅能傳輸單一光,譜寬的窄度與穩定性必須要得到保證;(2)以光纖為介質來傳遞信息,是光纖接入網技術的傳輸方式;(3)基于特殊工藝的制作,傳輸的信息有語音、數據和電視信號等,并能夠依據不同的建筑結構與光纜材質進行不同的設計,這就是室內光纜;(4)基于普通光纖,光纖芯與外保護層的結合就形成了通信光纜,沒有金屬成分,全介質的光纜被普遍應用于通信用線;(5)相較于其它光纖,塑料光纖有著很快的傳輸速度和較低的制作成本等特點。
三、光纖通信技術的前景探究
1、光纖到家庭(FTTH)。光纖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一個主流的發展方向就是光纖到家庭,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公認。FTTH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帶寬是非常理想的,目前我國的FTTH行業已經進入到了高速的規模發展階段。
2、新型光纖的開發與應用。新型光纖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兩種:(1)非零色散位移光纖(NZDSF)的開發應用。其基本的設計思路如下:基于1550窗口工作波長區色散相對較低,比較合理,完全能夠保證長距離的10Gbps的傳輸,在這一過程中并不需要色散補償,這樣就節約色散補償器與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支出。(2)全波光纖的開發應用。基于城域網業務的需要,擁有良好帶寬管理能力以及疏導業務量的全波光纖的開發應用是下一步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的重點。沒有水峰的全波開放了光纖的第五個低損窗口,使得可復用的波長數大大的增多,從而使得元器件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全光網絡的開發應用。基于光纖通信技術在未來的應用,多元化的服務以及優化的資源是光傳輸的發展方向,因此,全光網絡的實現與廣泛應用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通過相關研究可以得知,引入并應用全光網絡,能夠有效提高網絡資源的整體使用率,從而有效提升光纖通信的效果。一旦全光網技術得以應用普及,信號的源節點和終端點電的轉換將不復存在。
1條形碼的名稱與類型
條形碼又叫條碼,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排列,傳達一定的信息。條形碼起源于上個世紀40年代,條形碼技術具備錄入數據便捷、精準度高、制作成本低等應用性強的特征,廣泛應用于我們商業、工業、物流等各個領域。1948年,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說、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條形碼就是傳播過程中的渠道,是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傳播媒介發展的結果,體現了媒介被賦予時代的意義。根據條碼編碼方式的不同,現在常用的條形碼分為一維碼和二維碼兩種。一維條碼即指條碼條和空的排列規則,一維條形碼制作簡單,結構單一,遞出來數字、字母等有限的信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要求日益增加,二維碼應運而生。二維碼是一種比一維碼更高級的條碼格式。其突破一維碼只能在一個方向上表達信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儲信息。二維碼能存儲漢字、數字和圖片等信息,因此二維碼的應用領域要更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類在條形碼的功能性上精心設計,在信息傳遞量,安全系數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對二維碼的藝術設計層面的設計研究還是極為缺乏的。近幾年,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中國市場出現了三維碼,深圳大學光電子學研究所所研究的三維碼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識別便易性和較好的安全性以及較好的美觀性。他們把色彩引用到條形碼的設計之中,在條形碼里加入視覺直接識別的圖案元素,讓受眾一眼就能認出編碼對應的屬性,達到既美觀又實用效果。三維碼與傳統二維碼相比,二維碼只有黑白兩色,比較枯燥,無設計感和觀賞性;三維碼可以讓人直接通過視覺識別、分辨,三維碼自身就可以起到一定信息傳遞的功能,比二維碼又進了一大步,但目前還未廣泛應用于市場。
2條形碼在現代信息傳遞的優勢
在信息時代,條形碼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何條形碼會高速發展,其優勢在哪?首先,近幾年中國智能手機已經覆蓋了大部分人群,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產品,條形碼技術給我國數量龐大的智能手機用戶帶來了便捷,其運用條形碼識讀設備和載體實現信息導航與信息承載,用戶不僅利用條形碼來接受信息,也能使用條形碼來傳遞信息。其次,新媒體的普及與發展,條形碼的應用領域被不斷拓寬。傳統媒介通過條形碼打破傳統媒體的局限性,拓展延伸其傳播的時空,有效的增加了傳播信息量,同時也提高了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性。例如微信掃一掃功能,我們除了會使用它增添好友,此外還可以進行線上支付。時下二維碼與O2O(OnlineToOffline)模式的結合,即利用二維碼的讀取將線上的用戶引流給線下的商家。最后,條形碼在現代信息傳遞中的自身的優勢,第一,條形碼靈活、實用、經濟便捷。條形碼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制作,且信息可隨載體移動。可以將其印刷在傳統紙媒上傳播,也可以將其應用在我們的電子設備上進行傳播。第二,編碼范圍廣,信息量大。可以把圖片、聲音、文字、等信息數字化;第三、具有識別率高,容錯能力強。條形碼在一定范圍內的破損、玷污所導致的信息缺失,仍然可以根據完整部分進行掃描識別。
3當下對條形碼藝術設計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們在國內市場上可以看到的條形碼主要是一維碼和二維碼,還有逐漸興起的三維碼。我們不難發現當下人們對條形碼的藝術設計方面明顯不足,首先在形態方面,它們大多都是大同小異的條形和方塊構造,樣式呆板固定,缺乏個性與創意。其次在色彩方面,當下的條形碼主要采用黑白兩色,色彩比較單一。最后,目前傳播者更加注重的是掃碼之后所獲得的信息,而忽視了條形碼自身可以在視覺上對受眾的吸引力。如果我們能夠把條形碼設計成自身就能傳遞信息,且具有一定的視覺吸引力和趣味性,受眾會更愿意主動去讀取和識別我們的條形碼。
隨著2003年廣電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我國廣電媒介產業化腳步逐漸加快,產業化推進程度逐步加深,廣電媒介產業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迅速發展,在我國空間布局形態上也留下了獨特的發展軌跡。一方面,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下,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媒介元素的優勢特點形成了自己的聚集效應。較之以前完全指令性發展時期我國廣電出現的“井”字結構,如今發展的聚集效應則是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具有市場主導發展的特點;同時,聚集效應不是以降低成本為出發點,而是以受眾數量、結構等消費對象為考量因素,與一般產品的特點不同,媒介產品被賦予了更多精神消費層面的含義。
總體而言,我國廣電媒介在地區經濟的催生和內在發展驅動的刺激下,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一些地區呈現出典型的聚集效應,例如:北京地區、湖南地區、上海地區和廣東地區。四個地區在宏觀經濟環境、微觀地域特點和文化背景上呈現出較大差異,但四者結合各地經濟、文化、政治的特點,探索出具有自身優勢的廣電媒介產業道路,形成了聚集效應,在完成增長極發展的同時,對所處地區媒介產業的影響力甚巨,其核心競爭力輻射其所在的整個地區。
最具特點的是湖南地區的廣電產業布局。湖南地區的廣電媒介產業總的體量相對于北京和上海地區還比較小,但以湖南電廣為代表的聚集效應輻射至整個湖南地區,促進了湖南地區廣電媒介產業的發展。從制作機構的數量、制作團隊的能力,發展本地區優勢文化項目,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廣電媒介發展方向,無論從市場占有率還是實際創收能力都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我國廣電媒介產業發展布局的獨特形態之一。
電視媒體的區域認知與區域定位
電視媒體要在發展競爭中具有優勢地位,除了有創新的節目、穩定的受眾、優秀的品牌等因素外,其發展還要受到各自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促使電視媒體形成各自不同的區域媒體認知和發展定位模式。
湖南電廣的發展方式很具有代表性。
1993年3月,以湖南電視臺等媒體的廣告經營業務、傳輸網絡和節目制作為核心成立了大型傳媒企業――湖南電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率先進入資本市場,被譽為“中國傳媒第一股”。在資本市場上的成功試水,使湖南電廣發展之初在集團化的道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嘗試,包括對節目、廣告等主營業務的大力發展,網絡的嘗試以及在其他非主營業務領域的嘗試。而正是這樣的集團化的大膽嘗試,使湖南電廣的觸角伸向湖南以外的地區。與華北地區的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擁有優勢資源不同,湖南地區在眾多資訊擁有量和優勢資源平臺搭建上遠不及具有優勢地位的北京地區,湖南電視媒體的發展必須重新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又具有優勢地位的區域媒體定位和選擇。
經過多年探索,湖南衛視鎖定年輕,鎖定娛樂,打造中國娛樂媒體的領頭羊。“娛樂為先”成為湖南地區電視媒體發展的區域定位和認知,在這樣的定位和認知上,湖南電視媒體把娛樂媒體發展成橫縱雙向的電視娛樂媒體產業,這樣的區域定位使湖南媒體在全國媒體市場份額的占有上得到了不俗成績。
在不同的地區發展過程中,地區的發展印記深深地影響到當地媒體的發展和地區定位,在北京、湖南、上海、廣東四個各具特點的地區發展平臺上,各區域媒體也在不斷深入探索各自不同的區域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區域媒體。
現代傳媒技術與電視媒體產業新增長極模式的形成
隨著電視媒體產業增長極點的出現,聚集效應的擴散,我國電視媒體產業伴隨著媒體產業與地域特點的結合,對資源的渴求以及自身發展升級加快的現實要求,迫切要求電視媒體產業向更深層次、更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方向發展,尋求更多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為此,電視媒體產業結合了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鏈上各節點的相似因素,逐步呈現傾斜式發展態勢。
現代傳媒技術的進步為傳媒產業的傾斜發展格局拓展了天地。如湖南衛視與青海衛視的合作,就改變了傳媒生態和產業發展的固有思路。
青海電視臺、湖南廣播電視臺于今年3月份正式簽署協議聯合運營青海衛視,雙方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湖南方的團隊全面負責青海衛視運營,青海方與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組建新公司。此番跨省聯合運營從思路理念上開創了新的電視媒體產業傾斜式發展模式。這是繼2009年底上海、寧夏兩家電視臺正式宣布跨省合辦寧夏衛視之后,中國電視媒體產業跨省合作的又一大舉動。
湖南地區的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速度較快,各項指標的發展增長速度位居全國前列,在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外擴性發展成為其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湖南廣電傳媒立足本土打造優勢品牌的戰略已初見成效,除了自身媒介產業的發展之外,其影響力也波及全國范圍,形成湖南效應,并占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在自身產業的發展中其集團化發展逐步擺脫過去單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以主營業務為核心的集團化方式邁進,而資本市場的運作又為湖南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
青海作為多民族聚居省份,地域遼闊,人文條件獨特,民族文化多元,使得青海衛視在電視內容生產和運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潛力。之前青海衛視也不斷探索發展區域媒體產業的新模式,曾嘗試以各種方式轉讓廣告經營權或股權。青海衛視先后與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星空傳媒、靈通網等合作,但均未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與湖南廣播電視臺跨省組建合資公司,開創了體制內電視媒體跨區域合作發展的先河,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為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現代傳播技術充分成熟之前,湖南和青海的合作是難以想象的,即便因為某種行政化的要求進行合作,其經濟價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現在,由于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成熟,跨區域合作的空間障礙已經消弭,資本的集聚效應也使合作的規模效應得以充分顯現。這樣,就可以實現雙方合作過程中的優勢互補,既有湖南衛視的經營風格,又包容了青海本省的區域文化特色,形成新的區域媒體發展戰略,雙方合作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整合模式或將延伸到其他省份以及地市級廣播電視臺。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電視媒體產業發展或將出現更多跨省聯動傾斜式發展組合的模式。而這種擴張方式形成的增長極與傳統的地緣意義上的增長極有相當大的差異。
不久的將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產業化擴張式發展就不僅僅呈現為空間形態上分別以華北、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內陸為代表的四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傾斜帶,而且還會出現一些在空間上斷裂,資本鏈條和業務模式上形成優勢互補、強弱聯合的電視媒體產業傾斜帶。
關于中國電視媒體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
從我國電視媒體產業化發展現狀來看,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全省以至傾斜式發展的新格局。以華北、華東、華南、中南等為代表的四大傾斜帶在各自產業發展逐步推進的同時,也在為電視媒體產業繼續縱深發展探索未來發展之路,為我國電視媒體未來發展提出多種不同趨勢發展的可能。
趨勢一,形成“1+X”的聯盟協作式發展方向
北京地區的電視媒體發展的優勢,加之華北地區電視媒體的區域定位的相近性,以河北和天津為依托,啟動與華北地區其他毗鄰省份的電視媒體發展聯動腳步,加大產業鏈條上的優勢資源組合,進而形成聯盟協作式的華北地區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集群。
以華東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為代表的電視媒體發展態勢也有向安徽地區滲透聯盟的可能,江蘇、浙江、安徽構筑“聯盟條約”就是這一趨勢的必然結果。
趨勢二,電視媒體發展在空間地理上出現新的聚集效應
在華北地區的地理方位上部,還有我國版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區域,即東北地區。東北地區有著顯著的工業區經濟發展特點,同時東北文化在這一地區根深蒂固,使東北地區形成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提升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吸引具有相似文化地區合作發展產業化道路提供了可能性,進而形成我國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新的聚集效應。這成為我國電視媒體發展的又一區域新亮點。
趨勢三,電視媒體發展向西部推進,形成超越空間區隔的新增長極
我國西部地區有廣闊地理范圍和豐富資源,其自身一直在不斷探索發展的出路,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在向西部地區傾斜。四川、貴州、重慶等地區電視媒體產業的發展在一些先行者的帶動下,有可能率先走出西部并逐步發展成具有西部優勢的電視媒體產業群。
從整個戰略看,僅北京、上海、廣州、湖南等四個一級增長極是遠遠不夠的。中國還需要在東北、西部、中南部逐步擁有至少一個地區作為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二級增長極,才能在我國電視媒體發展中構筑起地理分布和微觀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的增長極集群,并支撐中國電視媒體產業經濟逐步走向現代化。
【本文為2009年度《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組最終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趙玉明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8》,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社,2008年版
②黃勇主編:《2008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
一、電視評論類節目的出現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電視幾乎沒有自己獨立的新聞評論,都是電視新聞節目,主要是播發報紙的社論和評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思潮的涌動,電視要發表自己獨家的意見,才真正終結了電視“播讀”報刊評論的狀態,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們通常是把新聞評論看作報刊文體的一種。電視評論類節目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視開設并播出《觀察與思考》欄目,它標志著我國第一個固定的電視評論欄目誕生,也標志著一種有別于報刊、廣播評論,更具電視傳播特性的電視評論樣式的出現;1994年4月1日開播的《焦點訪談》,在《新聞聯播》后的黃金時段、每天一期的高頻率、關注的都是國內外的大事,使電視述評及深度報道類節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實話實說》及其后的《對話》等欄目,將西方媒體中較為成熟的“脫口秀”節目移植改造成談話體評論節目;而現場直播節目中主持人的有機串聯與適時評點,也使其成為電視評論的又一特殊樣式。可以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電視新聞評論已經逐步成為新聞評論的主體。
二、電視評論語言的特點
電視評論語言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畫面語言、聲音語言、文字語言。這三部分在電視傳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傳播功效。畫面語言具有“再現性”、“現場性”、“概括性”等傳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態,展示事件發展過程,有利于直接傳達“言外之意”或某些“難以言傳”的微妙內容。聲音語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電視傳播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打破時空局限,大大擴展了電視傳播的內容范圍,可以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和精確的分析來闡述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心理,加強傳播內容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深化受眾對傳播內容與主題的認識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眾視、聽、讀、三種信息接觸行為的一體化,加深對信息記憶的深度。電視評論語言同時兼容了畫面、聲音、文字等傳播符號,而且它們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加關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
當今新聞評論處在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并存各顯其能的歷史新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媒業的發達,傳播方式的變遷,電視也已步入“頻道專業化時代”,網絡更成為億萬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們在不經意間可以發現,當代傳媒所傳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論性信息的數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態勢,幾乎所有的電視新聞中都有評論的身影,各大電視臺也紛紛開辦各種類型的評論性節目,網絡媒體開辟名目繁多的論壇及BBS討論區,其中用發送收集短信表達看法,也成為各類媒體吸引公眾參與、擴大影響的重要方式。這說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信息渠道不斷擴展、媒介競爭空前激烈的今天,“獨家報道”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獨家角度”、“獨家觀點”正成為不同類型媒體共同爭奪得又一個制高點。
(一)電視類評論節目的發展方向
電視評論類節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獨家新聞,只有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態度。自己的視角、觀點、態度從何而來?主要來源于節目策劃。所以我們要注重節目策劃的角度,把不是獨家的新聞報道演變成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節目。
電視評論節目的發展綜合性越來越強。電視評論類節目內容也不僅僅是最初的新聞政治節目,經濟、文化、生活、科教類評論類節目更多地進入人們的視線。傳播內容范圍的擴大,頻道專業化,細致化是電視評論節目的又一發展方向。如經濟類的評論節目有《贏在中國》,文化類評論節目有《百家講壇》,生活類評論節目有《為您服務》,科教類的評論節目有《探索發現》等等。但這些專業的頻道欄目之間還有相互的融合,如經濟與法制融合央視二套的《經濟與法》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還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視10套的《走進科學》就是把百姓身邊的奇聞逸事,在生活中我們所解釋不了的事情用科學的道理解釋出來。
電視評論節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樣,對于大型的活動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賽事直播》同步報道評論,時時反饋信息,進行焦點評論。還有大眾參與的形式,觀眾發送短信進行討論或在網上發表評論的形式。
(二)電視評論語言的發展方向
電視是一種直觀的視聽形象系統,它的畫面與聲音是同時存在的,而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電視評論語言要發展首先要注意聲畫的配合。比如我們曾經經歷過完全以解說詞為主的時期,近年來,同期聲的使用有增強的趨勢,必然也帶動了其他一系列視聽元素的變化。
畫面語言主要是由記敘性畫面語言、描述性畫面語言及表現性畫面語言組成。畫面語言重在會意,所以要注重拍攝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運用好鏡頭,準確的找到新聞的著眼點,還原現場真實感,保持拍攝對象最自然放松的狀態,盡量表現出新聞所要表達或重點評述的地方。現在的一些紀錄,紀實類節目做得很好,評論類節目在敘事上可以借鑒。
關鍵詞:我國電視紀錄片;面臨問題;發展方向
一、紀錄片大眾化的背景
(一)大眾文化的興起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于20世紀后半葉。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迅速成長壯大。最終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形成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眾傳媒空前發展,主流意識形態的統一控制得到了較大緩解,許多民間熱愛文化藝術的人們開始較為自由地通過一些新型的傳播媒介將體現自我價值觀念的文化產品推向社會,而這些思想和文化產品也在不斷地豐富著文化的內涵,這樣大眾文化就在中國的這片文化沃土上站穩了腳跟。
(二)大眾文化對紀錄片的影響
為了適應大眾文化下的文化環境,紀錄片也在面臨轉變,然而,當紀錄片脫下其“貴族”的外衣,換上世俗化的新外套時,它的“純正”血統又成了人們有一個擔心的問題,大眾文化下的紀錄片到底應該怎么走下去,走什么樣的改革之路,才能既保留它的精英血統又可以為日益開放的文化環境下為人所共賞?這對于當下電視紀錄片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紀錄片大眾化面臨的問題
(一)真實性上的弱化
真實性是紀錄片不可逾越的底線。為了守住這個底線,“原生態紀錄”成為紀錄片最穩妥也是最枯燥的常用手法。為了制作出更好看,更能被觀眾所喜愛的紀錄片,故事化、情景再現以及特效的加入是目前我國紀錄片發展的一個趨勢,它也在逐漸地打破著這個業界遵守多年的規則。隨著影像傳播樣式的日益豐富,flas、數碼特技、電影化的演員扮演、舞臺演出、笑話、黑色幽默等等,都紛紛在紀錄片中登場。也是在這個時候,紀錄片的真實性開始出現了弱化的趨勢。
在一項調查中我們發現,有49.5%的公眾認為,把紀錄片拍的像“大片”一樣,加入真實再現、動畫技術等手段,令片子更有吸引力,并且能把小眾化的高端產品變成符合大眾收視習慣的公共產品,使紀錄片平民化。但也有36.0%的人覺得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使得紀錄片丟掉原先自己的真實性原則是可怕的,它不僅降低了紀錄片的文化屬性,會促使大眾的品味流于表象,嚴重者甚至影響社會整個主流價值體系。
(二)人文關懷的缺失
1. 題材狹隘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紀錄片的發展向著“大片”的時代邁進,不是制作浩大的人文歷史片就是偏向于商業性的類型大片。如央視2套的《商道》,就集中記錄了大量的成功的企業家,專注于介紹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創業歷程,這部紀錄片的制作角度,多半不涉及現實生活中他們所臨挫折、困惑和在他們積極拼搏的背后是否也有我們平常人的掙扎和痛苦,而是一味的講述著他們的輝煌與成功。貼近生活并不是一味強調其不幸和悲慘,而是在平庸和困苦中體現不屈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2. 角度雷同,創作單一,致使“人文精神”的簡單化
中國電視紀錄片己經走過了20多年路程,創作理念己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最初的音配畫,到上個世紀90年代的紀實熱,再到21世紀日益流行起來的的“大片”風尚,都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整體面貌和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對于我們在電視紀錄片來說,拍攝中應遵循的根本原則是形式應服從于內容,它不能獨立于內容之外。
三、紀錄片大眾化的發展方向
(一)借力新興媒介,促進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以網絡及IPTV為代表的新媒體較好地契合了傳統受眾觀下的紀錄片的氣質,高端、小眾人群在個性化的時間中可以自由地收看自己感興趣的節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受眾領域。新媒體傳播環境已催生了諸如微電影等新的媒介形態,紀錄片界也應該從中看到機遇,對新生的媒介形態給與足夠的重視,積極介入“微紀錄”的生產和傳播,在新的傳播語境下,及時獲得發言權,在傳統紀錄片形態與新紀錄形態之間實現有效的互動和雙贏的發展格局。
(二)合理運用多元化表現手法,兼顧真實和藝術
首先,紀實與“再現”的比例適當,在同一部作品中應以紀實拍攝的內容為主,“再現”為輔。歷史題材紀錄片盡量發揮文物、文獻、遺址、實物的佐證作用,情景再現只能起輔助說明作用。其次,形式要適當,不同的題材、不同的節目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情景再現”的形式。對于情景再現的部分可以用字幕解說詞來說明本段是“情景再現”,“故事片資料”等,從而保證作品的真實性。最后,把握宜虛不宜實的原則。情景再現的場景不能表現得太實,用虛化的方式既可以展現創作者所要表達的畫面場景。
(三)提升紀錄片內涵,注重人文關懷
1. 注重選材,人性拍攝
有獨特個性題材,往往最能吊起觀眾的胃口,吸引觀眾的興趣,而在這一過程中,挖掘人物和事跡的豐富內涵就絕對不容忽視。要拍攝社會真正需要的,能夠達到精神共鳴的,來反映深刻的社會問題,引起人們的反思。要發掘人物行為動作語言的背后所隱藏的情感訴求和社會心理,這就是題材的普遍性。
2. 積極創新,注重細節
在選題上開拓新的記錄領域;在拍攝上大膽立意拍攝角度,開創拍攝手法;制作上,合理運用各種手法,是影片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細節雖然細微,但它都能細膩、具體、生動地表現作品的主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能夠充分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在紀錄片中,亮點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認真地捕捉細節、合理地安排細節,對做好紀錄片至關重要。
結論
紀錄片在電視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盡管目前我國的電視紀錄片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但面對廣闊的市場環境和日益完善的文化環境,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的電視紀錄片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如今的紀錄片市場相比從前已經明顯注入了活力,在大眾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們的紀錄片所面臨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相信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我們的紀錄片市場可以長足的活躍在電視節目中,并繼續以其獨特的優勢地位引領文化的正確方向,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黎亞輝,紀錄片創作中的敘述與表述[J].采 寫 編,2005,(3).
[2]張慧,紀錄片的新媒體傳播平臺[D].中國科技信息,2009年第8期
二、研究角度拓展
網絡文學瓜分了中國文學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開始從新洗牌。近兩年來網絡文學發展低迷,甚至有向著低俗、惡搞的不良方向發展。究其緣由,二十多年的傳統研究逐漸束縛了網絡作品的創作。同時網絡文學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創作者很難深入挖掘媒介這一拓展空間。所以,媒介生態學這一新的研究角度將成為網絡作品研究的新領域,同時將給網絡文學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構研究。媒介的自身結構課題將是網絡文學探討的新領域,在進行自身分析和探討的基礎上,開展與傳統文學的傳播結構進行對比,尋求網絡作品媒介結構存在的特征。這將成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導向研究。媒介的傳播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媒介導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學的關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對文學的導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學對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對文學表現的研究。網絡這個新的媒介平臺將對文學作品的創作有無影響,對表達效果有無影響。
國外大型傳媒集團多是以某項核心產業為重點的跨媒介、跨地區經營的媒介集團。在圖書、期刊、報紙、電影、電視、廣播、音像、網絡等不同媒介之中,往往同時經營其中數種媒介業務。由于不同媒介之間存在著經營的差異,傳媒集團往往集中優勢資源在某一媒介或某一專業領域取得經營優勢,通過擴散這種優勢,獲得整體的效益;另一方面,在全局發展上規劃統一的發展方向,相對集中有限新聞資源,多媒介挖掘傳播,發揮規模效應。與國外傳媒集團跨媒介、跨地區的經營相比,國內傳媒集團基本上屬于單一媒介集團,各種媒介的優勢不能對接,短處無法彌補,媒介經營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組建跨行業、跨媒介的混合型媒介集團十分必要。從總體來講,國內傳媒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專業優勢和品牌優勢,跨媒介經營的結構還不盡合理。
跨媒介經營的優勢。跨媒介經營的實現,解決內容產品在不同媒介之間自由轉化的問題,這是一個自由擴展的經營平臺,用最有效的形式在紙質、廣播、無線和互聯網等多種媒介載體之間實現自由轉換和傳播,這樣,整個經營體系能夠有效地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并避免內容再利用和復制時增加生產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生產。20世紀90年代,數字化僅僅影響了媒介產業中的生產環節,現在數字化已經影響了媒介產業的接收階段,正悄悄地改變著媒介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的消費習慣。數字化的生產使得生產一個內容產品,可以廣泛地根據受眾的需求個性化和格式化處理,最終通過多種媒介渠道傳播到受戶終端。在沒有實現跨媒介經營的狀況下,內容產品從一種媒介載體重新組織到另一種媒介載體,不僅會增加傳播的成本,而且也會導致內容再次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內容的消耗與減失。相反,跨媒介經營圍繞數字化做文章,數字化的格式能夠降低內容產品的存儲和銷售的成本,縮短不同媒介形式的內容產品再生產所花費的成本,也能減少為滿足某些受眾的特殊需要而進行相應元素的增補。
不同媒介之間能夠自由轉化,內容產品能夠自由傳播,接下來,跨媒介經營就需要考慮內容產品的原創性和個性化問題。市場參數決定一切內容產品的選擇、表達方式和傳播介質,這為內容提供商提供了許多市場機遇。內容產品往往具有一定獨立性,一般不依附于媒介本身,能適應不同媒介的表現特點和原創形式,相關的內容產品原創活動可以脫離媒介產業生產環節,獨立出來,適應用戶的需求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內容產品定制,不斷根據各種時間要求和業務需求,調整內容產品的形式和內容。
跨媒介經營在我國處于探索成長階段。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我國媒介肩負著光榮的使命,一要在國內市場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二要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加入國際傳媒行列,促進信息和新聞資源在國際范圍內流動,這就要求必須提升媒介競爭力,不光要熟悉各種媒介形態的特征規律,遵循跨媒介經營的基本規律,還要從內容產業入手,立足核心業務,力爭在跨地區、跨媒介經營上有所突破,提升媒介產業的活力與實力。
報紙與期刊、書籍與期刊的融合是跨媒介經營的一種方式。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微型小說選刊》策劃了系列《微型小說漫畫精品廣場》等圖書,充分發揮其品牌優勢,在跨媒介平臺上整合資源。
國內傳媒跨媒介經營多以互聯網為平臺,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各辦各的新聞網站,分別實現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合作,打破了單質媒介傳播的局限,積極地進行文字、視頻、音頻多媒介融合傳播的實踐。報紙、電視、廣播等多家異質媒介聯合創辦新聞網站,通過大規模的報紙、電視、廣播等異質媒介的網上合作,整合新聞資源,更有競爭力地參與競爭。北京9家新聞媒體和上海新聞媒體加上網絡媒體共同組建的北京“千龍新聞網”和上海“東方網”,也是一種跨媒介經營方式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