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4: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六年級語文教學目標及要求,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73-01
小學六年級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年,是學生向中學學習生活邁進的過渡時期,也是相當關鍵的一個學年,小學六年級學生通過五年的閱讀積累,有著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儲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學生在這一年的學習,既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復習,還要為以后的初中學習打好基礎。這一級段語文教學與小學其他年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提高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開展好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提高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心理學認為,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的完成某種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學記》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義是,教育的作用是發現學生的優點,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對自己充滿信心,讓別人對自己充滿希望。我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為影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要因素。
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們獲得成功的經歷,使他們在成功的愉悅中不斷了解自我,取得進步。
1、通過創設情境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以及課程內容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感彩和學習氛圍的情境,利用這種情境給學生帶來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采用活用媒體情境、巧設問題情境、挖掘課本情境和開展活動情境等教學策略。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可以在課程一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過年特有的情境,比如貼春聯、放鞭炮等,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可以使每個學生都熱情高漲,從而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發揮激勵作用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信心
為了更好地疏導學生的自卑心理,不斷增強自信心,我們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教育心理學認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采用激勵法無疑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勵手段是即時激勵法。即時激勵法,也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贊許的手勢、表揚的話語都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之轉化為強烈進取的學習動機。運用即時激勵法,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學活動、個別輔導等各種教育活動中使用。
二、重視課堂師生互動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兩者進行互動。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課堂中師生互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認知能力的培養及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義。 按照新課標對于語文教學的相關要求,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如通過互相提問方式、共同討論、發表觀點等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僅能學到知識、培養能力,還能在這些活動中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收獲快樂。 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并積極面對,然后尋找有效的方法,克服缺點。所以,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有效性,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三、以大語文理念引領教學
應該看到,在六年級語文教學的實施中,單單以一本書的課文來開展教學明顯是不夠的,只教一本書也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六年級學生與其他年級的小學生相比較,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僅僅通過一本語文書的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六年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而語文教學的理念要求教學要沖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以廣闊的語文教學來開拓教學的新天地,現代語文學習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學習渠道可以選擇,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媒體與現代網絡的不斷興起,給語文的學習創造了更多的學習空間,教師在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以現代化的信息平臺為語文學習的新渠道,拓展更多的語文學習內容,豐富語文知識,以課內、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以大語文的教學觀引領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
總之,小學六年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的學生不僅面臨著心理發育和身體發育的情況,還面臨著人格獨立發展的情況,所以,老師必須認知研究、認真對待六年級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 種滿滿.如何在學科教育中增強學生自信心[J].學苑教育,2011,(19).
[2] 鄭美靈.淺析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J].新課程(上),2015,(6).
六年級共有學生人數21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4人,絕大多數上進心強,有極強的求知欲。通過一個月的補課成績有所以高。能背誦指定的課文和古詩,能主動借助字典獨立識字;同時,孩子們在閱讀、書寫、表達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聽、說、讀、 寫的能力。多數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能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積極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和大閱讀活,但學生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但學生書寫習慣不夠正確,有待改進。也有極個別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不能及時完成,掌握知識不扎實,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語文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簡析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于2019年秋季正式試行。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八個專題,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輕叩小說的大門,圍繞中心意思寫作,珍愛我們的家園,藝術的魅力,初識魯迅。本冊教材共有課文27篇,其中精讀課文18篇,略讀課文9篇。這八組教材的編排體例與高年段前三冊一致,每組由 “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五部分組成。課例包括2-4篇課文。每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后也有思考題。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 “閱讀鏈接”和“資料袋”,全冊安排“閱讀鏈接”4次,分別在2課《丁香結》、4課《花之歌》、8課《燈光》、25課《好的故事》;安排“資料袋”3次,分別在5課《七律.》、13課《窮人》、21課《文言文二則》。“口語交際”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在全冊共安排了四次,分別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單元,主題分別是演講、請你支持我、意見不同怎么辦、聊聊書法;“習作”是每單元都有安排,主題分別是:變形記、多彩的活動、筆尖流出的故事、圍繞中心意思寫、學寫倡議書、我的拿手好戲、有你,真好;除了這8次專項習作外,課文還安排了兩次小練筆,分別安排在13課《窮人》和24課《少年閏土》的后面。全冊共安排“語文園地”七次,“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書寫提示”“快樂讀書吧”穿插安排,其中,“書寫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單元各一次,“快樂讀書吧”在第四單元安排了一次。
三、教學要求和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中既要注意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又要注意階段目標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使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得到全面、準確的落實。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語文學習的總目標和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的階段性目標,關注學生經過小學階段最后兩年的學習,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明確六年級上學期在第三學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教學每一個專題時,要明確本專題的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和學習目標,無論教學進行到哪一部分都要與單元學習重點聯系起來,做到“瞻前顧后”──前面學過的適時總結、復習、應用,后面要用到的適時做好鋪墊。
2.識字、寫字教學 本冊教材沒有安排識字,要求會寫180個字,安排在精讀課文中,隨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中,老師可以就難寫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點指導。課內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注意筆順,安排好字的各個部件及間架結構,把字寫端正。在強調寫字質量的同時,還可適當要求提高寫字的速度,并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于要寫的生字、精讀課文中出現的新詞,要注意引導學生隨時抄寫,及時檢測。也可以就“詞語表”中的詞語,進行復習鞏固。對于書寫練習,除閱讀課上指導寫字外,主要憑借本冊配套的鋼筆字和毛筆字寫字教材,進行指導和書寫訓練,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書寫興趣和書法愛好。
3.閱讀教學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識字量不斷增加,閱讀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而且漸漸具備了在讀中分析、概括,抽象、歸納的能力。閱讀教學要注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讀書、作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
繼續憑借字、詞、句、段、篇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要使學生受到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措施:
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3.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4.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5.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6.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小學階段的六年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因此在六年級將要進行全面的復習。緊張的勞動,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在極短的時間內想要達到預定的目標,老師和學生均感到有一定的壓力。總結歷屆畢業班教學,覺得運用類比法進行復習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這里所談的類比法,指的是把內容相近、易懂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找出異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從小學教材來看,有許多知識點的意義相近、關系相連。采用此法好處不少:
第一,運用類比法教學,便于發現“差異”,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
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因此,要培養學生思維的辨異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復習效果。
第二,運用類比法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印象,增強記憶、運用自如而不出差錯,同時可使學生從許多種分析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三,運用類比法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對于課本習題,教師要求學生做到舉一反三熟練掌握,并通過課外時間進行基礎知識講解,個別答疑,補缺補差。課堂上教師要通過提問和檢測,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最后一年的學習成績力爭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教師平時應要求學生對課堂所講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解題時著重思路的清晰和規范化的訓練,閱讀課本時,著重前后知識的聯系及比較,進一步提高解題及分析問題的水平。
運用類比法進行復習,主要是思維方法的訓練,用以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今,復習資料很多,如果不正確引導,學生就會陷入題海不能自拔。而要在課堂45分鐘內通過講解習題達到復習目的,就必須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精心選題,所選習題應有利于知識點的進一步加深和知識面的進一步拓寬,以通過所選題目的教學加深對規律的理解。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利用集體的力量,加強研討,精選練習題
練習題的選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練習題過于單一,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還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影響整個復習效果。因此,每節課的練習題,教師都得精心選擇。首先,習題要多樣化并具有一定的層次,要避免過量過難。習題如果過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喪失信心。過易又會使學生感到無聊。所以復習時可精心設計基本題、變式題、發展題,并使之有機結合,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一環緊扣一環。這樣,不同水準的學生都會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深化所學知識、完善認識結構。
(二)教師講解習題時,依據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設置一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思路,通過提問方式層層剖開,打開學生思路
例如:講《山中訪友》一文時,“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象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便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內容以及結構。接著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大綱》是考試命題的依據、是指南。所以教學中要首先向學生介紹每一單元知識的考試要求,使其明確命題原因,做到目的性強。然后結合前后知識的聯系形成網絡,以提高認識層次,拓寬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形成立體化的知識網絡。六年級復習階段,教師不要無目的、盲目地去復習。因復習枯燥無味,所以教師要從各方面提高學生興趣,采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復習方法和手段,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總之,系統地有針對性地組織好總復習,不僅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向著多方向發展,讓學生在解題思路方面有所擴展、解題層次方面有所提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復習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0-065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實施,小語界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學語用)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專家的專題講座、名師的課例示范,讓一線教師有了學習借鑒的依據,并影響著他們的教學行為......于是乎,“語用”觀照下的課堂教學研究正成為當下的主流。然而,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語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現象日漸突出。一線教師漸生迷惑:“語用”究竟是什么?怎樣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學語用”?“學語用”難道就是“讀寫結合”……
新學期開學不久,隨機聽了青年教師的兩節語文家常課,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的第二課時。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漢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故事講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非常危險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勸的策略,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對比這兩節課,感受頗深。現選取兩節課的教學片斷進行對比評析。
一、案例呈現
片段一
兩位青年教師的《螳螂捕蟬》一課教學目標幾乎相同。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思考:
用“語用觀”審視以上三項教學目標,不難看出,一、二項教學目標,側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語言積累;第三項目標也是借助故事的表達方式,理解寓意,即深層次理解。
《螳螂捕蟬》一文的獨特的“語用”價值難道是這樣?實現以上三項目標就完成了《螳螂捕蟬》的“學語用”任務?兩位青年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如此一致,依據何在?
筆者認真閱讀了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2007年12月第1次印刷)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用書六年級(下冊)》(2008年修訂本),又參閱了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4年12月第9版(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用書六年級(下冊)》(2015年修訂本),比較后發現,其內容只字未改。
兩位教師《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參考用書一致。教學參考用書的權威性由此可見。
片段二
《螳螂捕蟬》的基本教學流程大同小異。
A教師的教學流程:直奔寓言,領悟寓意;恍然大悟,走進吳王;研讀全文,認識少年;展開想象,復述故事――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后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B教師的教學流程:理解故事,分析道理;走進人物,品味品質;直面相勸,對比品味;直擊空白,續寫結尾――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眾大臣聽說此事后,會對少年說些什么呢?吳國的百姓會對少年說些什么呢?楚王會對少年說些什么呢?那些準備乘虛而入的諸侯國國王聽后,又會對少年說些什么呢?展開想象,選擇一個角色,寫一個片段。
二、案例評析
思考:
(一)《螳螂捕蟬》的獨特“語用”教學價值在哪里?
“語言文字運用(語用)”“學語用”“語言實踐”等概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這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權威解釋。汪潮先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理分析》一文中作了詳細的闡釋。他認為:語文教學中的“語用”是在已知條件或者具體情境中的使用,是與“情境”“語境”“心境”聯系在一起的,并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使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現實的社會、生活問題。語文教學中的“語用”不等于心理學上的“言語”。“語用”除了言語,還包括對語法知識、表達方式、文章結構順序等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言語實踐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學語用”包括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鞏固語言和運用語言。語用不僅要注意語言內容,更要關注語言表達形式,并把語言表達形式作為語用的主要目標。
特級教師劉仁增認為理解和運用是語用的兩個不同層級。“理解”既包括關注語言內容(語言意義的理解),更關注語言形式(理解文本、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指規范、熟練地、創新性運用從課文中學習到的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律。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認為教學參考用書所列的三個目標側重于文本語言內容(淺層次)的理解,語言形式關注不夠(如“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至于適合教材特點、高年段教學目標及學生學習實際的“語用”目標,尚未涉及。
(二)科學確定目標
筆者反復研讀文本,深入思考后,列出教參外的“語用”教學目標:
1. 理解寓意,明白事理。
2.品味直諫與智勸,學會通過委婉地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
3.關注語言(尤其對話部分),感悟人物特點。
4.學習首尾呼應、前后呼應的寫作特色。
《螳螂捕蟬》一文的獨特“語用”教學價值的探尋,應綜合考慮年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情。
突出單元主題。六年級下冊教材第三單元圍繞“詩文精粹”主題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螳螂捕蟬》《讀書有選擇》四篇課文。編者意在引導學生吸取祖國傳統文化精華,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打白骨精》選自我國古典小說名著《西游記》,是根據《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編。小說是一種散文體的敘事文學樣式。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構成完整的小說世界。蘇教版在五年級上冊安排了《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這是出自于《水滸傳》的第九回。這篇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的細致描寫,塑造了人物,入木三分;同時,作者在描寫時,還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大量地運用了對比描寫的表達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逼真。
編者在六年級下冊安排《三打白骨精》一文,其意圖是什么呢?就是深化學生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的細致描寫及以對比描寫的認識和掌握。課后練習專題對描寫八戒、悟空等的“奪、閃、摔、笑”等詞進行推敲是非常明顯的提示。其次,要關注一波三折的典型情節(三打三責),領略環境描寫的鋪墊襯托作用。課后練習安排“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意即于此。
《螳螂捕蟬》一文中,獨特的場景、獨特的寓言故事、獨特的人物表現、獨特的對話、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內容。
關注環境、情節、吳王和少年的人物特點,這就是編者意圖。
通過文本語言,多角度(對話、行為等)感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學習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和側面相結合),正是作為“例子”的《螳螂捕蟬》一文獨特的“語用”價值所在。
(三)準確選擇教學策略
1.重組文本材料,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學語用?”如何體現《螳螂捕蟬》一文獨特的“語用”價值呢?
特級教師薛法根的《螳螂捕蟬》一課教學,給我們很好啟示。首先,聽寫寓言故事中的幾組詞語;接著,練習復述寓言故事,鼓勵學生創新,添加合適的描寫;緊扣“恍然大悟”,感悟吳王和少年形象;最后,通過學生自編自導,演一演。這樣,學習并積累了文本規范的語言,有力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不難看出,薛老師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
筆者這樣安排教學的:首先,關注兩個場景:①螳螂捕蟬。引導學生關注蟬、螳螂、黃雀及拿著彈弓的少年的動作,感悟寓言寓意。②王宮花園對話。在王宮花園,“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的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從而有一場很有意思的對話。 通過對話走進人物,感悟吳王及少年形象。此謂“得意”。
今年所擔任的六年級(1)班的學生,共有42學生人。這個班級是我從一年級一直帶到了今年六年級,是個師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級,是個很有凝聚力的班級。經過前五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大部分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平時喜愛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學生因為基礎較差、沒有學習興趣或是留守學生,還需要老師加強管理,培養興趣,爭取這部分學生成績能有所提高。新學期中,一方面要加強“雙基”訓練,一方面著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興趣;讓學生觀察周圍事物,親身體驗,有所感受,有所發現;使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整體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課文主要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閱讀”、“習作”、“練習”和“學和做”組成。
1.關于課文。本冊教材安排課文25篇。教材所編選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練好語文基本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關于習作。本冊課本共安排了7課。
3.關于練習。全冊教材共安排綜合練習7個,每單元后面安排1個。單元練習以綜合性為主,內容包括語文與生活、誦讀與欣賞、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及學寫毛筆字等內容,既相對獨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總的目的要求
1、培養做讀書筆記和不懂就問的習慣,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學會搜集材料并養成習慣。
2、準確認讀206個生字。能夠按筆順正確默寫生字152個字.能把字寫端正、寫勻稱。繼續練習用鋼筆寫字和寫毛筆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4、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5、學習有順序、比較細致地觀察圖畫和事物,寫出文從字順的文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從內容、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課內習作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
四、教學措施
1、始終用素質教育理論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導日常的教學工作,并且注意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使理論和實踐融合為一體。
2、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學習情況,適當地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
3、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
4、授課過程中,依照設計好的教案,靈活多樣地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電教設備,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始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
5、課后,注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集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及時復習好所學的新知識。
6、認真、及時地批改學生的作業和作文,并組織好單元測試。
要使語文教學有效、高效,必先精簡教學目標,使之集中、明確,發揮其準確定位、精準導航的功效。
首先,總體目標要簡明。綜觀小學階段,學生要達到的基本學習目標歸納起來,不外乎“識字”“寫字”“閱讀”“表達(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綜合性學習”。反觀我們很多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內容繁雜,表述混亂,重點不明,尺度失當……顯而易見,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人為地把語文教學目標過于復雜與瑣碎了,以致“亂花漸欲迷人眼”,忽略了核心目標的達成。
其次,學段目標要簡化。簡明的總體目標如何科學地分解到學段目標中,而避免其陷入繁瑣擴充、無序排列的誤區?吳立崗和吳忠豪就曾對語文學習習慣的各個階段培養重點作了嘗試劃分。以“表達”訓練為例:從一年級第二學期至三年級第二學期,訓練重點是“專心聽人說話,并大方、有禮貌地與人交談”;從三年級第一學期至六年級第二學期,則要重點訓練“表達自己的經歷、感受、想象和獨特見解習慣”……有了這樣明確、清晰的訓練體系和目標,每個階段應該做到什么,達到什么要求,教師心中有數,教學行為何愁不到位。
第三,課時目標要簡要。“確定語文教學的內容,往往比怎么教還重要。”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語文老師尚未弄清文本與眾不同的“這一個”,還沒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便草草擬定教學目標,急匆匆地將主要精力花在鉆研“怎么教”的問題上去。明智的做法是學會放棄,因此,教師要緊扣語文學習的大目標,在各個學段扎實進行“識字”“寫字”“閱讀”“表達”等訓練。落實到具體的課文,教師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發現其中的言語秘妙,開掘文本的人文意蘊,有針對性地確立出明確、集中、簡約、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及學識水平相匹配的教學目標,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簡化環節,課堂實踐慧意玲瓏
語文學習本身理應簡單而快樂,我們沒有必要繁瑣分析,更沒有必要故弄玄虛。相反,我們理應爬羅剔抉,提綱挈領,刪繁就簡,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設計成幾大板塊,一目了然,使教學內容相對集中,進而呈現出教與學的層次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梳理,根據教材的特點找準課文的中心點、主線條。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我緊扣一條主線:看審閱一個文件——品一夜的工作——懂一生的工作。通過梳理文章主線,品賞悟讀重點段落,補充滲透課外資料,總理的形象逐漸清晰并躍然紙上。這樣的課堂簡約而靈動。在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則以“一條主線”“兩個板塊”整體規劃。以父與子始終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么,爸爸總會跟我在一起”這一主線貫穿課堂。以“父親了不起”與“兒子了不起”這兩個板塊引導探究。這樣的設計雖簡潔,卻領著學生走進文本,從線性梳理走向了立體把握。
三、簡化問題,探究感悟靈動有效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如果接二連三地發問,學生潛心會文的時間必定減少,語文實踐的時空必然遭到擠占。課堂中,教師須精問。要善于立足文本,整合問題,精疑巧問,問在中心點,導在關鍵處。
《草船借箭》是小學語文的名篇,無論是從主題、人物,還是語言、寫作風格的角度切入,都很有文章可做。那么,怎樣引領學生全方位、多層面地感受諸葛亮的驚人智慧呢?諸多教師采用了從中心句入手,扣重點詞“神機妙算”,進而品味“知天文”“識人心”……層層剝筍、循序漸進。這樣解讀也算是中規中矩,課堂結構也是層次分明,學習過程也可三維兼顧。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匠心獨運,為我們詮釋了精彩的“大道至簡”。王老師慧眼獨具,抓住文本中諸葛亮僅有的一次“笑”切入文本:“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笑’?”正是這精巧的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課堂風起云涌,學生連珠妙語,彰顯出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對文本內涵的感悟更透徹。
文本是多元的。只要教師恪守簡單原則,精簡問題,精巧設問,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必然會收獲精妙的課堂。
四、簡化手段,課堂樸素優雅
當下的很多語文課,尤其是觀摩課,聲、光、電齊上,圖、文、像兼備,語文課就成了光電影音的“大拼盤”、課件制作的“大賽場”。“科技味”馥郁芬芳,“語文味”似有若無。濫用現代化媒體設備,不僅會擠占學生與教師、同學及文本對話的時空,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擠占學生的想象空間,扼殺學生的想象力,令他們的思維漸趨僵化,讓他們的想象不再灑脫。這些,于語文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
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學習特點,小學教育階段可以再進行細分:一、二年級為低段,三、四年級為中段,五、六年級為高段。不同的層次階段分別設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就小學低段而言,其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學生交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如果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明確教學目標
就目前小學低段教育的課程討論熱點來看,其中語文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實現課程教育改革后的語文課程教育目標等問題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熱議的話題。從一系列問題探討的結果來看小學低段語言應用的有效教學,建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對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通過課程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統一結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師首先應對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對文件進行學習之后,將所有文件的思想進行匯總,然后通過熟悉教材,將文件思想應用到對教材的理解中去。就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教材來看,在正式課文開始之前,它設置了入學教育部分,這一部分中由“我的家”“我愛拼圖”等內容組成。通過課程教育改革的相關指導我們可以得知,入學教育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為后面章節內容的學習進行鋪墊,重在了解。明確這一主題后,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側重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啟發,在啟發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表達,如通過家庭人員的組成以及怎么稱呼等問題進行訓練,為后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進行適當的鋪墊。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就小學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發展特點來看,他們擁有較強的可塑性,換言之,即他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日常的語言教學之外,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以及條件。如就《春曉》一詩的學習為例,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平臺收集一些朗誦的音頻資源,課程的前半段時間,教師可以著重用來幫助學生對詩句的內容進行理解,以及對其中一些難字難詞的書寫教學,當學生對詩句的內容以及書寫都沒有太大困難時便可以進入多媒體教學環節了,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多媒體播放的過程中進行跟讀,并提出相關要求。要求的提出應盡量通過鼓勵的方式,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看完視頻之后,如果誰主動為大家朗誦一般的話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通過這樣的激勵方式,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就會注入較多的精力,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還能有效達到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跟讀實際上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當學生模仿到一定熟練程度時,其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一個提升,這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三、活學活用課堂氛圍的營造
如果說多媒體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的話,那么營造一個活學活用的課堂氛圍就是一個跨越式的提升過程。小學低段的課時較為有限,在有限的課時里要想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除了教師備課的有效性進行支撐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將課堂進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應用。活學活用的教學方式在高年級的應用已經比較普及,在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中,考慮到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局限性,活學活用這一教學手段很少用到。現階段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孩子的信息世界也逐漸處于一個爆炸的狀態,每天進入他們視野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暫且不論這一現象是好是壞,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它為低段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學活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過教材我們可以知道,《王二小》一文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王二小在緊急關頭,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營救了村民,并且將敵人帶進包圍圈。結合這一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創設相關情境,對學生進行遷移提問,如,如果你是王二小,你會怎么做等。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以及對王二小的行為有了一定認識,通過提問將課程內容進行活用,從而激發學生的遷移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經過思考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進行發言,在發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想到的以及認識到的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可謂一舉兩得。
活學活用手段在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教師除了對文章情境的遷移發揮之外還應進行的是對某些字詞的活學活用,在進行每一章節的生詞教學時,學生基本掌握了詞語的大意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造句。課堂造句的作用是兩方面的,從教師方面講,在造句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程度是否到位;從學生方面講,不僅加深了對詞語的印象,同時還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加強小學低段的語言文字運用,教師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應對相應的課程目標進行準確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課堂形式,同時利用活學活用的教學手段,及時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蔡萍飛.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培養淺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2,12.
[2]王萍.低段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3,2.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30-0036-02
語文綜合性學習漸漸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等文件頒布后,語文綜合性學習就獲得了來自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
所謂綜合性學習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出課題研究或開展專題活動,并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是現代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能夠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的情況,同時為了可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而采取的課程改革措施。而且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在對語文知識綜合能力的應用,旨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就更加強調培養學生合作、組織等實踐能力,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
通過探究小學高年級綜合性學習的途徑,使學生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禁錮,通過將理論課和實踐課有機結合的模式,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小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自發閱讀書籍來解答疑問,培養其廣泛的閱讀興趣。
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需要遵守以下原則,才能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優勢發揮出來,并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1.實踐性原則
與傳統的小學語文學習相比,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加強調實踐性,更加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倡所有學生能夠參加和體驗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參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能夠將學習過程中的的感受、體驗累積起來,漸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并能幫助學生建立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橋梁,在生活實踐中積極地應用語文教材中的知識。
2.漸進性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在小學高年級展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的變化,不可急于求成,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及變化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分階段來實現教育目標。
3.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語文學習具有開放性。一方面是指在教學內容上不再局限于課本教學,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語文教學;另一方面,綜合性語文學習使得教學途徑也得到有效拓寬,不再將教學拘泥于課堂中,學生能夠通過更加豐富的途徑來學習語文知識。但是,堅持語文綜合學習的開放性這一原則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出發,使學生能夠對生活實際有所感觸,增強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語文綜合學習的能力不斷提升。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
小學高年級階段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綜合學習能夠順利開展。
1.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
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時,要注意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題材,將該類題材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主體。在小學五年級的課本中有《感受讀書的快樂 》《遨游漢字王國》《走進信息時代》等相關的綜合性學習主題,這些主題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近,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其次,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每課都會有一定的課后習題,這些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體現出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因此,教師就可以對課后習題進行反復解讀,體會編寫者的意圖,并據此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走進信息時代》一課,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課組織學生以“小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和“小學生上網弊大于利”為標題展開辯論。這樣,學生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積極地搜集資料,并能根據自己的辯論主題充分運用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辯論的思路。通過組織辯論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
2.制定詳細的綜合性學習方案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一般是根據一定的主體開展的,隨著主題的變化,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也會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會出現變化。為了保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就需要教師觀察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學習方案。教師應該觀察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情緒等變化,積極引導學生,并能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來組織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小學六年級的實踐活動課中,有以《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且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主動收集歷朝歷代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詩歌,或者由教師帶領組成小組到實地走訪,收集民間詩歌,并將有關的故事記錄下來。在課上,組織學生朗讀和賞析詩歌,請學生講述與詩歌有關的故事,啟發學生主動參與詩歌創作。通過該活動,學生可以了解詩歌的多樣魅力,并能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興趣。
3.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藝術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也是一樣。生活是語文的源泉,在開展語文綜合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綜合性學習同生活實踐聯系到一起。在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開展實踐活動,如“國慶節”“勞動節”“植樹節”等,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如以“偉大的母親――祖國”為主體開展一次圖片展或故事會,請學生講解在相關的圖片中所包含的故事,來了解我國發展的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在清明節組織學生踏青、春游,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家族的祭祖掃墓,以此緬懷先祖,在課堂中可以與大家共同討論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教學中積極應用綜合性教學的模式,將學校、家庭、社會有機聯系到一起,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小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有效提高。并能夠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起主動創新探究、積極參與實踐的精神,加強團體合作能力。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專業素養,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及原則,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地改革與創新,不斷推進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的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教學;簡單高效;愉快教學
近期,筆者聽了一節六年級上冊《別擠啦》的語文公開課,在教師平緩又鼓勵的語氣中,組織學生對課文齊讀、分組讀、 個別讀,讀完后教師提出一些簡單問題,學生總能頻頻舉手,踴躍發言。在輕松愉悅的交流互動中,完成了預設教學目標,這節課無疑是高效的,但卻是簡單的,實在的。回顧這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三個特色:
一是真實。平時怎么教,公開課也怎么教。從導入到整體感知到賞讀課文,執教者沒有波瀾迭出的情節設計,而是從語文的要義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緊扣夯實基礎這一主題,選擇第一課時,在真實的教學中體現字、詞、句、讀的有效指導與訓練。
二是樸實。語文教師精彩紛呈的導言,情感高昂的講解在這篇文章的賞讀中并看不到。新課程改革中,一節好的語文課已不是教師的舞臺,而是學生的展臺,執教教師用樸實的語言穿針引線,用樸實的教學風格來引領學生,在賞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實現語言素養的積累。
三是扎實。本節課教者在重點字詞的理解上,在重點句子的賞讀中,都體現了扎實求實效的特點。字詞教學易被老師走馬觀花一筆帶過,但教者將重點字詞放在文本賞讀中,重點句子放在“思想的王國是自由的天地”及“給道德以應有的地位,給每一件好事以恰當的鼓勵”的理解上,教者不是用分析來理解,而是在反復賞讀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不僅理解而且學會運用,學生的能力在這種自主性的探究中自然形成。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再隋在《語文本色和本色語文》一文中對當今的語文教學提了四點要求:一是平平淡淡教語文,二是簡簡單單教語文,三是扎扎實實教語文,四是輕輕松松教語文。其實語文教學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筆者認為要實現課堂的高效化,就要以簡單應對豐富,以取舍應對高效,讓語文教學簡單化,明朗化,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如下內容:
一、教學目標簡單
減去繁冗的問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一節課的課時目標應以一至二個為佳,最多不超過三個。不必大而全,要簡單實在。針對實際,根據單元課文的要求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整體目標在讓學生寫好字、讀好書、做好文上下功夫,在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上下功夫。
這節公開課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有:一是理解積累課文中出現的新字詞;二是能把課文讀通讀順;三是畫出佳句或含義深刻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目標精簡了,教師的高談闊論少了,就節約了學生的時間,也就提高了課堂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對教學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思考雖然復雜,但最后呈現出的教學目標則應是簡單實在便于操作的。
二、教學內容簡單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只教學生不懂的,只教學生能懂的。化繁為簡,將要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分散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將學生要掌握的語文能力循序漸進安排在各個學習階段中。
三、教學方法簡單
以創設和諧氛圍為中心,通過激發興趣找到語文教學的最佳著力點。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不瑣碎,講究整體效應,整體提高,快速前進,實現了主要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得了真正的語文能力、興趣、習慣等。
四、教學環節簡單
教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樣學,一目了然,學之前也沒有太多的負擔。在教學設計上體現教學理念和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教師的教學風格與特長,找到最佳切入點,找到最簡捷的教學途徑,減少一切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體會到語文學習是有趣的。
五、教學媒介簡單
語文教學可以減去不必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克服“浪費與作秀”。 實際上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想象,扼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創造力。有時候,我們閉上眼睛想的,比直接展現在眼前的畫面更絢麗,更寬廣。語文課還是讓學生用大多數時間去讀,潛心體會的好。
六、教學語言簡潔
我們教師的引導、過渡、講解、評價的語言要力求精煉、簡潔、準確。用最簡潔的話表達最豐富的內容,避免嗦、雜亂,追求條理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讓學生置身于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七、作業設置簡單
小學老師教學2022工作計劃1一、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美術課上究竟有哪些活動都還不了解。因此教師應在剛開始時就讓他們了解美術課中一些豐富而有趣的活動。并且讓他們記住在準備工作,上課紀律,及作業等方面的一些要求。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端坐,可以結合游戲,講故事等方法來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天真可愛,想象力豐富,教師盡可運用這點來啟發他們畫出自己的畫來,本屆新生,有些美術基礎尚可,有待在課堂教學中作進一步的提高,另外教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為造型要素、情意要素、造型廣場、美術欣賞四個方面入手,不但具有知識性和技能型、而且具有思想性、和趣味性。教材劃分了七個單元部分。分別是我的伙伴、五彩的線、有趣的形狀、燦爛的星空、奇妙的紋理、造型廣場、欣賞組合在一起。教材中有名畫欣賞,工具的認識和運用,拓展活動的設計,為學生學習美術開闊了道路。
三、教學總目標
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體會美術作品的美感,發展豐富的情感,潛移默化的進行以“五愛”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讓他們喜歡美術樂于學,樂于畫。通過繪畫、手工、欣賞等教學活動,初步學會欣賞中外民間的各種美術作品。表現美術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技巧,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對造型藝術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入手,使學生全面發展。
四、教學重點
1、造型要素:是解決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
通過點線涂鴉以線造型表達情感,學習畫穩重的線,放松的大膽的線以及各種方向的線,掌握繪畫的節奏,鍛煉控筆能力和畫面安排能力。通過肌理表現讓學生知道肌理并且用肌理表現主題。
2、情意要素:強調情感、直覺和興趣,同時結合造型要素,展開教學。
通過學生生活入手,在學生的想象世界,啟發引導,調動繪畫欲 望。
3、造型廣場:泥工、制作、電腦繪畫屬于拓展型。
4、美術欣賞:在欣賞活動中學習藝術知識,激發藝術情感。
小學老師教學2022工作計劃2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更新教師的教育理論。積極探索研究新的美術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水平。理順美術教學和對優秀生的培養,真正發揮學校美術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一)從學生習慣、生理等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美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五年級的學習興趣遠不如二、三年級,想象力也隨之下降,他們更多的追求現實的、真實的東西或喜歡目前流行的“動漫”,對此進行大批量的臨摹,在繪畫技巧上也比以前成熟,線條也較流暢,但畫風呆板,表現欲下降,已經不具備兒童性的繪畫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缺少童趣,沒有想象力。
(二)從掌握知識情況分析與措施:
這次是學生的過渡時期,既要努力響應學生目前的興趣愛好,又要深入淺出的灌輸客觀的美術學科理論知識,將平時教給學生的知識更加明朗化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從兒童繪畫到少年繪畫的轉型,更重視有欣賞內容和工藝設計和教學,即學生的創造能力上的培養,其實就是對兒童想象力的深化,轉變為更理論性含量的創造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并設計制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愿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并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四、教學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
五、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完善人格。
3.采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
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小學老師教學2022工作計劃3為了圓滿完成新學期的教學任務,使日常的教學工作能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真正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為迎接明年的畢業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現結合所任班級的實際情況和語文教材的內容,制定出本學期的語文教學計劃。
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語文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學會記敘文寫作。引導學生逐漸更新學習方式,逐步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力爭使全體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學習,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
學生狀況分析
我今年新接任的六年級(2)班的語文,班里的學生原有語文基礎參差不齊,高低不一。因此新學期中,應一面加強“雙基”訓練,一面著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興趣;讓學生觀察周圍事物,親身體驗,有所感受,有所發現;使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整體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要求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
(2)繼續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培養朗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繼續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
(4)繼續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養成愛護學習用品的習慣
(5)繼續學習寫鋼筆字的正確姿勢和方法,并養成習慣;培養預習課文的習慣。
(6)繼續學習寫毛筆字的正確姿勢和方法,并養成習慣。
(7)繼續培養留心觀察的習慣;能夠有選擇地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讀書做記號的習慣。
(8)繼續培養寫日記的習慣;能夠做到愛護圖書,并養成習慣。
(9)繼續培養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學會使用工具書,并養成習慣。
(10)繼續培養自己修改作文和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的習慣。
(11)繼續培養勤于搜集資料和不懂就問的習慣。
(12)培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在實踐中運用所學語文的習慣。
2、漢語拼音。
繼續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147個生字。
(2)能夠按筆畫順序正確默寫生字125個,能夠按字的結構把字書寫端正、寫勻稱。
(3)繼續學習用鋼筆書寫,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4)繼續練習寫毛筆字,知道各種類型漢字的間架結構及筆畫特點。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
(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3)能就所聽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
(4)能當眾說話,做到語句比較通順,有禮貌。
(5)樂于參加討論問題,敢于主動發言,說清楚自己的意思。
5、閱讀。
(1)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并注意默讀的速度。
(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4)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5)繼續學習按要求預習課文。能借助字典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初步養成預習習慣。
(6)能閱讀程度適合的少年兒童讀物,了解主要內容。
(7)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6、習作。
(1)能用學過的部分詞語造句。能理順次序錯亂的句子。
(2)學習有順序地比較細致地觀察圖畫和事物,寫出文從字順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4)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嘆號、冒號、引號、頓號、書名號、省略號,認識破折號。
(5)學習從內容、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習使用常用的修改符號。
小學老師教學2022工作計劃4一、任教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班學生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比較感興趣,基礎知識掌握比較扎實,平時能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但班級中也有個別學生由于低年級時的基礎不扎實,以致于現在的成績很不理想。本學期將教給學生合理的學習與復習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語文基礎,使他們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二、教學任務、目的和要求
1、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養成良好的語言積累習慣。
4、通過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拓寬知識面,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會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
三、教材重點難點
1、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精讀課文的學習中積累語文學習的方法。
2、針對教材中的習作訓練,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提供寫作的素材。
3、注重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力爭使課內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加強訓練,方法多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2、持之以恒,不斷地加強積累。
3、注重實踐,培養能力。
4、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
5、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五、教改設想和教研專題
教改設想:在教學生習作時,鼓勵學生有創意地表達,說真話、實話、心理話、表達真情實感。
教研專題:農村小學語言積累訓練的探索。
小學老師教學2022工作計劃5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2班語文教學工作。2班共有學生40人。課堂上大部分同學聽講認真,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進,作業認真、一絲不茍。作文方面,能做到文從句順、文章優秀的學生僅占20%左右。少數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得過且過,心不在焉。作業馬虎,字跡不清楚,甚至懶做或拖拉作業,還出現抄襲現象。還有的上課不專心,講空話,影響了上課學習的效果,因而成績不理想。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以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為序編排。教材編寫時,把《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的六年制第六學年的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訓練點。這些訓練點根據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語文知識、能力的內在聯系,循序漸進地安排在第十一、第十二兩冊教材中。本冊教材有閱讀訓練、習作訓練和聽說訓練三條線索。從縱向看,每一條線索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訓練點。從橫向看,按橫向聯系、協調發展的原則,把閱讀、聽說、習作訓練組成單元。力求做到每個單元聽說讀寫訓練的目標明確。在確定了各單元的訓練目標以后,根據單元目標編選課文和練習。
本冊教材在閱讀訓練方面的重點是:
(1)繼續進行正確領會課文中心思想訓練。
(2)指導讀書方法,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訓訓練。
(3)有關句子的訓練。
(4)科普文章的閱讀方法指導,加強了閱讀教學的實踐性。
二、教學目標
1、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2、能抓住重點觀察事物,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有一定條理。
能寫書信和其他常見應用文。練習從內容、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習作。
3、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學習100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并能正確讀寫。
4、能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學過的詞語大部分能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運用。注意語言的積累,初步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并能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結合課文的學習收集有關的資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
逐步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本學期課外閱讀不少于20萬字。
7、樂于參加討論或辯論,稍作準備,能講清楚自己的意思,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
三、教學措施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做到正確、適當、集中。
2、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3、注意聽、說、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
4、培養學生預習和自學習慣,加強讀書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