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化語文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等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數字化為人們構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學習環境,教育也面臨數字化環境的改革。多年來,信息技術已在各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逐步普及,不僅要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輔助教學,而且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具有的數字化優勢,強化信息技術與的課程整合。
越來越多的高中實現了“校校通”,多媒體網絡已遍布課堂、圖書館、閱覽室、家庭等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網站等數字化課程資源和全球共享的數字化學習素材隨手可得,信息檢索、提取、組合工具及學習平臺多種多樣,這些為我們進行數字化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數字化環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形成了海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以上因素的迅猛發展使得數字化學習成為可能也成為必然。
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改浪潮推動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腳步,已經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如何貫徹新課改理念,搞好中學語文教學就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建立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與學的新理念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數年,教師也理解了新課改的理念,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存在于語文課堂,課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一個又一個瑣碎的質疑、討論、習題填空把優美的文章變成了毫無生氣的詞語拼盤,雖然應試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適應新課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動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中學教學的主方向,適合新課改理念的數字化教學和學習往往被淡化。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徹底轉變教學思想,學習新課改理論,并盡快應用于教學實際中。根據現代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是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輸知識,而應當是信息的主動加工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且知識的建構應當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學習情境中。由于數字技術能夠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協作學習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還能夠提供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大量資源,因此,數字技術在教育上的普及和應用,為營造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為新課改和數字化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在實施教學設計方案和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新課改理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習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課堂教學要達到“三變”:由以教師為主變為以學生為主、由邊教邊學變為先學后教、由課后訓練變為當堂訓練。把教學的價值取向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分析所有學生在這一個階段中的學習過程上,教師的教學藝術價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謀略藝術上,再也不是把教師的表演藝術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學生學習要實現“三改變”:改變學習的空間觀念,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全球共享,學習不再局限在學校、家庭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改變學習的時間觀念,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不能獲得夠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改變學習方法,由接受式學習向研究、探索式學習轉變。
學生要改變陳舊的學習觀念,每個學生都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個體的終身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社會和工作的需求,確定繼續學習的目標,并有意識地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是“講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學生的目的不是“學會”而是“會學”,學習水平不是看獲得知識的數量而是看獲得知識的能力。
二、開發具有中學語文教學特色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開展新課改下的數字化學習,必須有充足的適應新課改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目前,網絡上與中學語文的教與學有關的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能貫徹新課改理念,適合中學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學語文教學特色的學習資源還不充足,也不系統,有待于增加和改進、整理。
首先應當形成系統的數字化教材。數字化教材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走出傳統的教與學模式,促使學生逐步建立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數字化教材不應是印刷文本的翻版,應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邏輯性基礎上,充分體現數字教材的超媒體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數字教材可以將不同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提供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呈現方式的學習材料,滿足學習者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需要。這些學習材料不是學生學習的提綱,不是限定學生的視野,而只是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方便學生分解、組合、檢索、提取與利用,方便不同學習習慣、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性地“讀”教材。嚴格地說,數字化教材應當是數字化“學材”。
其次要廣泛建立專題學習網站和開發網絡課程。把相關主題的學習內容集中在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器在網上進行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教與學環境,也可以通過E-mail、BBS、聊天室、電子論壇、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實現網上討論、網上答疑、網上作業,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提供了多種交流途徑,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要發揮語文教師和網絡技術人員的團隊優勢,網站不應是知識資源的簡單堆砌,資源的選擇和運用應與知識的自身結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層次密不可分。網絡課程應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在該環境下能仿真實際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由于網絡自主學習的特殊性,學生圍繞學習主題進行意義建構的這一認知過程,一般不可能準確地限定在一節課內顯現出它的階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節課為單位的備課程式,因此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課程都應以主題或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體設計。
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語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語言作品,其中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應更多地強調學生從字里行間體味其所蘊含的思想意義,把握語言的深層內涵,因此在數字課程資源的設計中既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圖文并茂,情、聲、色、意俱在,創設各種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將教師想象的結果直接展現給學生,剝奪學生想象的權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繽紛、聲像泛濫,過分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
數字化學習要求教師和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只有培養教師和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理解信息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結構。信息素養包括三個方面: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和呈現交流的技能;對信息內容的分析、批判與理解能力,即對信息的檢索策略、對所獲得的信息內容進行評估,在接受信息之前,會認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陳述的準確性,識別信息推理中的邏輯矛盾或謬誤;能根據社會需求,整合信息、創造信息的態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具有與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創造力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師和學生要掌握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包括: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的學習工具,作為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的實踐工具,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的檢測工具。
四、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注重語文綜合能力訓練
語文學科一個突出特點是具有工具性,語文教育必須突出“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增強語文訓練的應用性,做到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必須給予學生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以便他們模仿學習。數字化學習能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各種練習方式和機會,便于學生觀察、理解、練習,提高語文訓練的應用性、廣泛性、即時性,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教學質量。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認讀、理解、識記、速度四個因素。理解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領會字詞的含義和感彩,領會文章的表現方法特點,領會文章的脈絡思路,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義。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創設課文情境,再現寫作背景,渲染氛圍,幫助學生領會文章主旨,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語言文字描述較為抽象的過程,或現實生活中一時難以見到的客觀現象,運用數字化技術化古為今、化遠為近、化慢為快、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化微觀為宏觀,再現這些事物或過程,幫助學生讀懂詞句,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寫作能力包括觀察力、表達力、思考力、想象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各類人物、各種材料直觀生動地提供給學生練習,既能滿足教師寫作訓練設計的要求,又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練習寫作,學生思維活躍、有話可寫、有情可抒。運用數字技術把稍縱即逝的情景、受觀察時間、地點條件限制的場景展現給學生,能提高觀察效率,引導學生思維。
聽說能力訓練包括聽的能力、聽記能力、聽說能力、說話能力的訓練。運用數字技術模擬說話情境,為學生創設更加鮮活真實的說話情境,學生圍繞某一話題,開展網絡討論,身臨其境,有內容可感、有話可說,而且可以跨越空間限制,不同地區學生都能加入訓練中來。真正發揮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實踐。利用專用工具軟件,輔助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方便教師聆聽并指導學生練習,可以給學生提供發音、語速、聲調、重音、停頓等方面的示范,學生也可以隨意選取一段進行反復跟讀,而且在同一時間內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不同的說話技能,而教師能夠在不干擾其他學生學習的情況下指導個別學生、提高訓練效率。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演講、辯論等活動,從而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五、探索適合中學語文教學的數字化學習模式
數字化學習已經逐漸普及,但學校教育形式和課堂教學模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是主要的中學教學組織形式,要在學校教育中充分發揮數字化學習優勢,就必須探索數字化學習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最佳模式。這種模式應該不是唯一的,適應不同的教育目的、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涉及不同的網絡范圍等都會有不同的模式。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教學中使用數字化教學技術教給學生知識,流暢、簡練、準確、優美、幽默的語言,基本的手勢、體態語言、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課堂教學要把數字化教學演示與傳統的板書、朗讀、表演等現場活動結合起來,不要認為把老師講解變成計算機演示就是實現了數字化教學。理念不改變,只是用數字化技術教知識,課堂結構還是“滿堂灌”,只是由“人灌”變為“機灌”,由“照本宣科”演變成“照屏宣科”,淡化了現場感的刺激效應,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中學語文新課程和數字化教學的更好實施有賴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實施需要教師不斷提高素質。對教師的素質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挑戰。教師不但應具有超前意識,而且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采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創新。數字化教育環境正在促進教育的革命和學習的革命,中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完善的數字化環境中變革,數字化教學必將推進新課改的深入。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電化教育研究,2001,8、9.
[2]吳伯凡.從“死書”到“活書”――超文本技術及其文化.微電腦世界,1998,4.
[3]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中國電化教育,1997,12.
[4]顏韻,鄧杰.論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下英語交際活動的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1,2.
2.結合相應的語文教材適當地運用網絡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或者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國進入21世紀之后,也就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這樣就使得互聯網的出現代替了以前的信息傳播方式,并且已經成為了人們進行溝通以及交流,甚至發表意見的非常主要的載體。與此同時,網絡的相關資源應該作為除去語文教材以及語文老師本身之后,學生獲得語文知識以及其他的課外知識的主要來源或者重要途徑。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際生活過程中的具體例子知道,大量的電子信息能夠給予我們一定的幫助作用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信息使用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是要求人們擁有比較強的信息辨別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具體來講就是在進行信息使用的過程中,哪些信息應該被我們所運用,哪些信息可能是虛假的或者是錯誤的,我們都應該有能力去進行辨別或者鑒定。
所以,從獲取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角度來看,相應的知識獲取量已經不再是衡量相關人才的關鍵性標準,現在的決定性指標是提出新知識的能力,通俗來講就是人們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這樣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提升,就是現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實現的一項主要任務以及重要的目標。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語文老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或者優點,給予學生一個進行自由檢索以及自由言論的平臺,在進行相應的文章內容的擴展過程中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與此同時也需要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答問題的綜合能力,或者很好地表達自我觀點以及自我思想的能力,從而讓相應的信息技術在真正意義上變為學生進行自我探究以及自我發現的認知性的工具或者媒介。
3.運用相關的信息技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明顯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就越來越多,有時候可以說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引領人們的表達方式以及表達手段的更新。同樣的道理,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時代的發展潮流,適當地運用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從而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的目的。
一、建設數字化環境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降低教師的工作量
小學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在數字化教學環境出現前,教師需要在黑板上書寫大量的文字來解釋一些古詩詞或其他教學要點,繁重的板書書寫工作令許多小學語文教師感到疲累。數字化教學環境出現后,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使用網頁投影來替代部分板書教學,從而有效地降低了教學任務量,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2.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具有愛好新鮮事物的特點,在許多小學生眼中,語文教學內容比較枯燥,自己難以提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許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不主動參與教師的提問活動,從而無法有效地提升自身學習成績。在數字化環境中開展語文教學工作,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堂上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投放有趣的教學視頻,在教導古詩詞時為學生播放配樂朗誦視頻,如此能夠較為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此外,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的學生,能夠利用電腦便捷地查詢語文知識、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目前,不少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電腦操作,許多小學也設有微機室,只要學生合理地利用計算機進行語文學習,則其學習成績將獲得大大提高。
二、教師如何在數字化環境中進行語文教學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構成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總體上看,我國小學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大部分學生依賴于教師的課堂講解,不重視在課前進行教材預習、課后進行自主復習。數字化教學環境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家里利用電腦進行教材預習、完成家庭作業,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將語文探究題目投影至白板上,讓學生們自由討論以尋求問題的答案。
豐富多彩的信息化資料能夠讓學生重拾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遇到困惑后自主獨立地思考,實在無法解決問題再上網搜索資料或者向周邊同學及教師尋求幫助。
2.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情境教學法,事實表明,情境教學法的效果非常顯著。通過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引入相關教學情境,能夠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的效果。在筆者的教學生涯中,曾經多次應用游戲情境教學法、生活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某次,筆者課堂上組織了一個游戲活動,讓幾名學生扮演教材文章中的人物,在游戲過程中,筆者打開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多段音樂,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強的活力,十分活躍地還原了文章的故事情節,整節課的教學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小組合作學習法也是一類較為實用的教學方法。某次,筆者將班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向每個小組拋出一個問題,要求各個小組在最短時間內得出問題的答案。通常情況下,在確定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前,筆者會組織學生進入微機室上課,學生在尋求問題答案過程中可以通過互聯網搜尋資料,最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答案。
3.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
多媒體教學設備等信息設施在小學語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數字化環境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有利有弊,可以說數字化教學環境是一把“雙刃劍”,身處數字化環境中的學生會逐漸依賴網絡,過度依賴網絡的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難以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另外,如果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設備而忽略了基本的板書教學,則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會受到削弱。為此,教應當合理安排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時間,在語文教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教學方式,合理控制學生在學校內的上網時間,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思考而不是成為網絡技術的“奴仆”,如此能有效發揮數字化環境對教學的積極效果。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要認識到其作為載體的漸進性過程。數字化學習相對于傳統語文教學是新事物,在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先抵觸、再彷徨、最后逐漸接受三個階段。而在每一階段,教師的態度決定了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進程。
數字化學習初露端倪時,傳統語文教學設施條件的弊端已經顯露出來一資金不足,基本設施跟不上,網絡信息技術難與其整合,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顯得蒼白無力;同時,一線教師對其理解與認識處于朦朧狀態,甚至懶于學習新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為課堂教學服務。但所有問題都改變不了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必然趨勢,而各地蜂擁而起的探索性研究也加快了其整合的進程,促使語文教學的變革逐漸向這個方向發展。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必須積極接受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熟練地將數字化學習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承載雙向性: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交互特性
數字化學習之于語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自由性與靈活性是前所未有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基本上是語文教材加粉筆、黑板,憑教師一張嘴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現在,數字化學習為語文教學變革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它借助網絡與多媒體,引入視聽教學,有文、有圖、有聲、有表、有像,通過打開、關閉、拆散、組合、鏈接等方式,給人一種審美的立體感、形象感和色彩分明感。
同時,數字化學習下的語文課堂體現了強大的包容性。網絡兼容了更多的知識,課堂互動,師生隨機交流對話,為語文教學提供了“知識的倉庫”與靈活自由展示的平臺。例如,在進行蘇教版課文《祝福》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來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其創作背景、圖片資料以及關于主題的一些看法,以“網絡閱讀”的形式,圖文并茂,閱讀感悟,發散思維,立體化展現出《祝福》的細節;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篩選網絡上的有效資源,自由探討封建禮教給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帶來的壓迫和毒害。
在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進程中,教師還可以考慮如何使語文學習更加方便快捷而又全面。網絡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頻繁,數字化學習平臺可以生成或兼容“網絡圖書館”或“網絡知識庫”的模式,可以讓學生及時查找時文閱讀,或查找一些相關資料,玩轉數字化學習平臺,提高學習時效。同時,數字化學習平臺雙向交互的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讓學生反饋和評價,教師可借助網絡虛擬空間的評價機制,及時有效地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又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自主、自覺。
另外,在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師生應該避免其交互性產生的消極作用。一是要避免語文學習的網絡知識“海量化”帶來的主次不分,雜亂無章,以致分散了學習的注意力。二是要避免數字化學習平臺所呈現的直觀形象,帶給學生感性認識的片面性。三是要避免網絡上不健康內容誤導學生走入歧途。
三、載體共生性: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存在特性
課程改革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標志,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互動性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實現這一轉變的過程中。數字化學習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全新的平臺,以更好地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推動語文教學改革。
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數字化學習必須為師生所接受,促進語文學習的簡約高效化,才能讓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的陣地上一展身手;而且,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能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營造生動、形象、直觀、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寓教于樂,更展現出新課程與網絡信息技術的魅力。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課堂教學中,在飄緲輕柔的音樂和文情并茂的朗誦中,學生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朦朧素淡、如詩如畫的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蓊蓊郁郁”的樹、“田田”的荷葉、“脈脈”的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輕霧……讓學生在對課文感知的基礎上,與教師一起細細品味作者那在淡淡的喜悅中夾有淡淡的憂愁的復雜心情。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又可以讓他們在畫與音的感染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憂愁”的復雜心情。
在21世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在數字化的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與傳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的數字化教學是在數字教學的理念下實行的一系列先進的,具有創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養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夠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降臨。下面我們將從幾個方面來討論現代教學活動如何適應全新的教學體制。
一、數字化環境對教育的意義
1.做好備課
傳統式的教學是學生被動的接受課程信息,并未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而數字化的教學就解決了這一問題。采用新穎的數字化教學,將問題提煉出來,轉化為兩三個層次的問題,并且網絡平臺上,讓學生可以對此產生興趣,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庫去探尋問題的答案,這是數字化教學的關鍵中心,文本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網絡就是教學實施環境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師需要對各種數字化的技術和資料進行整合,運用多媒體的方法來完成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
2.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自主、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在對問題的深刻理解下,學生自主地探索和學習,學生可以自主、自覺地獲取網絡上的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理解,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著重幫助學生在網絡上解決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收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整合起來,進行集中答解,讓學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對語文單元的認識,進行作品演示。讓學生確定主題,并且對有關問題進行收集整理,進行取舍,提煉精華。再做成PPT,讓全校學生對此成果進行共享。
現階段,我國小學課堂對數字化教學的認知程度還不高,沒有積極順應時代的變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來,其中有許多過時的或者繁雜的信息。人們很難直接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學資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靈。那么,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習者快速的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豐富資源信息,并且快速選擇與利用,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行創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設與利用數字化都是必須的。現在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創者,僅僅注重技術的革新,而對使用者的體驗沒有過多關注,數字化教學資源應該按照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活動規律來變化,這樣才能很好地促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學教師都是多年的老資歷,自身知識結構的老化和學習能力的不足,促使他們對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緊跟,很難很好地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使得數字化教學的推廣率不高,使得小學課程還處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運用單課時教育,內容分散,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使得學習知識之間的聯系并沒有體現出來,所以應該運用單元整體教學方式,這樣就能很好地發揮數字化的優點,正確、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來教學。
二、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研究
目前學校課本使用的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歸納主題思想,我們只需要側重于文章本身的特點,只要找出文章中所側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學的方式要隨著課本的編排而變化,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總結主題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課程資源,按照新教材的編排特點,進行主題式單元整體教學。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學生先預設目標,再為目標而進行數字化的探索,換句話說,在新的課程標準上,學生是主題,教師只是為學生提供服務,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題,所以如何促進學生學習便成為現代教學思考的重要課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新課標的目標。使得課堂教學可以“提速”,同時也可以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學生得以厚積薄發,不僅讓普通的學習生活走進課堂,而且讓學生把學習語言與體驗生活結合起來。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是依據語文學習需要大量閱讀的規律,前提是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以單元主題為一個學習整體,使得課內外閱讀拓展開來,語文素養在學生的學習中得到提高。不同學習能力水平的學習者都可以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得到良好的兼顧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學習環境,小組教學十分重視合作學習,學習者本質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與興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僅有利于思考的激蕩也使得團隊更有凝聚力。人類智能包含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項智能,單元整體教學符合人類本質,所以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促進人類多元智慧的發展。
我們開展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是為了改變傳統語文學習低效率的特點,讓學生擁有文化底蘊,使得語文教學豐富多彩,讓小學的語文課堂不再乏味無趣。
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是側重于知識的落實,對能力的培養沒有加深,對課內傳授側重,但是輕視課外的實踐。面對現行新課標所提倡的,實現這一理念的有效途徑就是單元整體式教學,整合教材內容的同時還在使知識外延,豐富的課外知識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貫的思路來設計的新課標,語文的連貫性被加強,“全盤考慮”的意識十分符合教師的教學理念,對于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內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完美地體現。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單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語文內在的聯系被切割,僵化了語文的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是單元整體教學,這是一個獨特的平臺來發揮教師創造性。單元整體教學,學生對生活的感受以及發現問題、實踐體驗、探究問題、建構認識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適合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胡海舟.主題單元教學資源整合的策略.小學教學設計,2006(10).
[2]喻景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單元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7-11.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6-0140-02
1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
數字化學習是指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支持,以數字學習資源為基礎,通過網絡開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式的教育方式,又稱為網絡化學習或E-learning。數字化學習突破了時空與地域的限制,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場所,借助網絡進入數字虛擬學校進行學習,使學習者不再局限于學校和家庭。
全球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又稱為1:1數字化學習)的概念最初是在2002年由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學者略特?梭羅維(Elliot Soloway)和北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凱斯?諾里斯(Cathie Norris)共同提出的,是讓所有學生起碼都有一種數字化計算設備[1]。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特指依托互聯網技術將教學中的若干臺計算機及相關的多媒體設備互聯,構建成小型的網絡教學環境,而且所有學生都擁有一臺計算機,可以隨時進行網絡在線學習[2]。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具有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使用專門的數字化設備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方向、課程掌握程度、思維方式等學習進度指標,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一對一數字化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構建不同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教師也以新思維對教學模式、教學方式進行新的思考和改革,鼓勵和允許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社會化的協作學習,促進傳統教與學方式進行改變。
下面以小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與交互寫作、閱讀素養的培養為例,論述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與交互寫作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借助各類媒體找到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掌握更多獲得知識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各類媒體,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新的數字化教學方案,其中可以將課本知識與合適的圖畫進行融合,進而架構出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生閱讀和寫作教學策略。這種環境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領悟語言文字的涵義,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網絡寫作平臺,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寫作,促進學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中,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擁有數字設備,只需給他們提供所需的數字學習資源,他們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教學活動。許多學校搭建了學生閱讀與寫作網絡學習平臺,給所有年齡段的學生列出適合的閱讀清單(包括電子書目與紙質書籍),還設立了教師電子文件檔案,主要記錄教學中師生的情況,幫助師生在分析教學過程中進行自我內省、自我改進以及自我發展。
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給每個班級都配備一個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能在平臺上進行學習交流。在平臺上,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將閱讀內容進行層次劃分,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真正實現分層次教學。學生可以看完文章后,自己寫文章,自由命題。教師在平臺上展示學生的寫作成果,提高他們閱讀理解能力,倡導他們利用網絡進行信息交流,分享學習心得與成果,實現學習能力共同提升。低年級主要學習字詞,用所學的字詞造句子;中年級寫一小片段文章;高年級學習的知識多,要求寫出學生個性化的觀點與思想。
同時,鼓勵學生建立個人學習平臺,如百度文庫、360個人圖書館等,平臺還要凸顯學生的獨特個性。針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可以進行個案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幫助學生有效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展現學生的個性風采。教師基于各年齡階段的寫作要求,改變傳統閱讀與寫作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技術,獲取有效的視頻、音頻資料,創設生動有趣的音視頻學習情境,擴展閱讀和寫作演練的途徑,增強讀寫的學習效果。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能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內容,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通過閱讀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熏陶學生,提升情操,感染學生的言行舉止,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課外閱讀和交互寫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開拓學生視野,給學生語文學習打下穩固的基礎。
小學生閱讀素養培養 語文教學中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以多媒體技術為依托,運用一種新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豐富化,呈現不同于以往的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還能有效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突破時空限制,在課堂中的運用可以為小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平臺,有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實現學生和外界的聯系,接觸最新的學習資源,閱讀最新的學習材料。它提供了海量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基本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給全體師生提供了一個同步交流學習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習內容。平臺能夠將學習中的問題和信息實時反饋,教師可以迅速地知道學生的情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將學校與家庭聯系在一起,形成聯動學習共同體,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以及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提高其閱讀素養。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中,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培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低階段(1~3年級)、高階段(4~6年級)。運用數字設備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從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等幾方面分析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的應用。
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較大的依賴性,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學習。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多讀寓言故事、童話故事以及童謠、兒歌、詩詞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勵學生獨立閱讀材料,特別是進行拓展性閱讀。閱讀習慣對語文學習很重要,要從小培養學生,使其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運用電子設備閱讀,更應該注意。要讓學生有正確的坐姿,每日使用電子設備閱讀學習,至少學習10分鐘,但也不能過長。教師指引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相關學習資源,擴充文本內容。語文注重拼音的拼寫,可以通過聽、說、讀、寫來學習。學生要學會默讀和精讀,結合文章語境,了解語句意思。學生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語句意思,通過朗誦童話故事、古詩詞等材料,可以對其進行聯想,體會其中表達的感情,感受語句的美妙。學生可以使用計算機,在班級網絡學習平臺上發表簡單的個人學習感想;也可以對所掌握的文章進行復述,表述出它的主要意思;利用課外時間,在班級網絡學習平臺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并交流學習心得。
4~6年級的學生渴望接觸更廣泛的學習資源,閱讀各種類型的材料,而且閱讀形式也由接受性向探究性轉變,開始嘗試探究性閱讀。學生能夠利用網絡主動搜索、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并且每天進行電子閱讀,學習時間至少20分鐘。一對一數字學習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快速閱讀和聯想的能力,還能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文章的寫作方式,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帶著目標進行閱讀,掌握資料的核心,有依據地搜集信息,在網絡學習平臺中對文本內容和形式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并能欣賞文本的精妙之處。
3 結語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構建的學科課堂教學、課外學習閱讀素養培養的模式,較好地實現了教與學兩種方式的融合,對目前小學生閱讀素養培養中遇到的基本問題也進行了解決,督促學生有效提升閱讀素養,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可以使學生不受時空限制了解和領會作者的思想觀點,還培養了學生搜索、收集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習慣,訓練了學生搜集、選擇、整合及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音樂課教學中。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鋼琴集體課、視唱練耳、樂理、配器等課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數字化教學手段,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的科學性和優越性已得到人們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聲樂教學中能否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呢?可以。
一、數字化教學手段使聲樂教學直觀化
聲樂教學不同于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學。它是一種非常抽象性的教學,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有人說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
聲樂教學要能夠象一些音樂理論課程和器樂課那樣直觀化就好了,很多教師和學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為聲樂教學的直觀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并正使它逐步變為現實。
傳統的聲樂教學,幾乎全憑經驗和感覺,教與學的雙方往往要負出巨大的體力代價與時間代價。比如,老師要求學生某字或某段聲音要“圓一點”、“亮一點”、聲音位置要“高一點”、“低一點”等,這往往要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多次才能達到;再者,傳統方式下的聲樂教學是沒有自身參照物的,有的參照物是教師的演唱和大師的錄音磁帶,學生無法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教學中無法保持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瞬間產生的歌唱靈感;對磁帶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削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創造能力,而現在,一臺普通的多媒體電腦再加上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能錄音的聲卡)及音頻軟件,就可以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了,這就是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進行分析,使聲音能夠看的見,從而使聲樂教學直觀化,這種直觀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身音為參照,切實感受聲樂學習中的點滴,如聲音的位置、咬字、音準等,這在下面的文章中將分制闡述。
二、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實施環境
聲樂教學所需要環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單位可根據自身的條件決定,條件較好的單位,可以將數字化教學設備的檔次配置的好一些,條件一般的單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設備就可以了。總的說來,利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聲樂教學,在設備硬件上應選用586檔次電腦,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較高檔次能錄音的聲卡),一支麥克風和一對監聽音箱,以及相應的數字音頻軟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軟件等;在外部環境上,上小課要求有一間相對獨立的房間,大課可單獨設立或與音樂多媒體教室共用,只要環境對錄音影響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麥克風和監聽的選擇上,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購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課的地方對監聽要求高一些,以提高聲音的保真度。此外,還要求教師要有熟練的音頻軟件操技能及相關設備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為參照,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和客觀評價能力
前面已經提到,傳統的聲樂教學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備直觀性,我們在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應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其做法是: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演唱的段落錄下來,把幾次演唱的聲音做比較,幫助學生找出良好的聲音狀態,使學生感受到如何調動自己的歌唱狀態才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為例來談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歌唱狀態與音色的修正在正式進入歌曲演唱的教學前,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練聲訓練。必要的練聲訓練,是教學生把握正確的歌唱狀態的基本途徑,這時我們可選擇地把學生沒有進入狀態前的聲音和進入狀態后的聲音錄下來,進行波形對比分析,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波形狀態是,未進入狀態前的聲音振動不明顯,聲響力度弱,進入狀態后的波形振動明顯且規則,聲響力度較強,通過對這兩條直觀的波形狀態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感受到歌唱狀態下身體的運動狀態,明白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協作,從而加強歌唱狀態的記憶。隨著歌唱狀態的進入,教師可向學生講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區的聲音特點,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的聲音位置,抓住練習中出現的瞬間靈感,以獲得較強的歌唱記憶。如在練習至高聲區時,教師常說口腔打開,氣息下沉支持等。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學生做起來就未必輕松,這時教師可將學生在高聲區的練聲全部錄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聽錄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狀態下的波形段落,讓學生對比音色變化的細微感覺,如口腔未充分打開時的“扁”,氣息不足及上浮時的“白”與“澀”,學生在對照錄音后可再次練習、比較,這樣可使學生較快地找到聲音的正確位置,并且還不容易丟失這種正確的歌唱狀態。(2)咬字、吐字的糾正歌曲《松花江上》的開頭處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區(1=bE),“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歸韻時間長的錯誤,從而浪費音符時值,影響樂曲的表達。這時教師可用鉛筆工具修整波形時值或修改音頭,標出歸韻的時間點,把前后波形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取舍,這比教師說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學生的主客觀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礦”一句中的“那”字,聲母發音是“L”還是“N”,通過錄音對比學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較強烈的音頭來表達,但學生在演唱時常會顧忌音高、情緒等多種因素,把強調“爹”字的歸韻形成很慢,教師此時會常停下來講情緒,“爹”字要一氣呵成,可往往是說了半天,學生仍然找不準點,收效不明顯。如果教師面對屏幕,用鉛筆工具先做出一個音頭,標出時間點供學生參考使用,這會使學生一下就找出問題所在,從而省時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準的糾正:這里所說的音準問題是指因歌唱狀態的不正確而引起的音準問題。聲樂演唱中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特定的音區中,演唱者常會因聲音的位置、氣息等原因造成音準問題,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尤其是對于歌唱技能還不能夠熟練運用的學生而言,更難解決此時的音準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歌唱者的內心音高是準確的,是歌唱技術的不成熟造成了音準差異,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演出者難以察覺,而聽者一聽就明白了。如“爹娘啊”這一句,“爹”字是樂曲的最高音,又是閉口音,很不好唱,音準容易偏低,此時,教師可將音高不準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問題,然后修正音高,樹立聽覺上的準確,再告訴學生應將歌唱狀態做細微的調整,如氣息不夠,咽腔打開不夠,聲音位置偏低等,這樣可使學生在良好的歌唱狀態下達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夠音高”。
(4)音樂感覺的培養:教師在完成聲音和歌曲演唱的訓練后,便開始強調歌曲情感處理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歌曲表達的重要環節。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先講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這種方式對于還夠成熟的學生來說要一次合成,難免有不到之處,效果往往也不盡人意,因為這不但有對作品理解上的問題,也有歌唱技術上的問題。在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教師可這樣做;先向學生講解作品的背景、創作手法、情感表達等,甚至可用課件來激發學生的演唱情感,再讓學生不做停頓地演唱歌曲,這樣錄上一兩遍,再選擇較好的一遍進行演唱指導,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幫助學生改進。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共有兩句,分別位兩個樂句的開頭,這兩句在演唱處理上就有著不同的區別,第二句應當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動些。教師可以用鉛筆工具修改學生的演唱,調整兩句的音響度與個別字音頭,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現豐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一段中,漸強與漸弱的處理非常明顯和重要,教師可用鉛筆工具對波形進行處理,勾畫出樂句處理輪廓,幫助學生找準漸強與漸弱點及時間、段落,從而快速把握樂曲的處理,此外,在需要有氣口的位置處,教師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氣口,以幫助學生找出位置點。
三、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對聲樂教學的拓展
把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運用于聲樂教學,不但可使聲樂教學直觀化,而且還可對聲樂教學進行拓展。
1.使聲樂課堂教學具有延續性傳統的聲樂課堂教學不具備延續性,在上課結束后,學生只能憑記憶去練習,很容易丟失上課時正確的感覺。如果把上課的錄音復制給學生,這就可使課堂教學有延續性,學生可按自己在課堂上良好的聲音狀態去練習,以自身為參照,對比清晰,可把課堂上的感覺較長時間地保存,加強和鞏固良好的歌唱狀態以及準確地把握樂曲的處理。
2.把風格音樂教學引入聲樂教學中傳統的聲樂課,都是以鋼琴伴奏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隨時適應學生的主觀處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鋼琴自身的音準問題,二是隨時可變的“跟節奏”方式無法給學生以準確的節奏感及風格感訓練。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則可預先做好歌曲的樂隊伴奏,強調風格與節奏,使學生能夠樹立較強的節奏觀念和風格觀念,從而達到表達的準確性,提高對歌曲的表達能力。不但如此,數碼音樂教學方式還可將多聲音樂教育引入聲樂小課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演唱同時,還能接受多聲演唱訓練。
一、旅游文化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原則
(一)技術層面:確保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的集成化、標準化和共享化。集成化要求將旅游文化學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按照一定的邏輯歸類,形成系列化、專題化的資源庫,并借助數字化的集成技術將他們融為一體,即滿足教師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需求;標準化就是要向老師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平臺和資源分類標準,以實現旅游文化學課程教學資源的體系化和規范化;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化和網絡化,將教學時空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向開放性的網絡教學,因此,共享化是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的重要目標。共享化必須能實現師生網上互動,支持師生網上疑難問題解答、作業批改、成績評價等教學工作。
(二)知識層面:保障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的實用性、創造性和廣泛性。旅游文化資源庫集合了數量龐大的教學資源,但這些資源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性組成的、經過精心挑選的、實用性很強的精品教學資源。也就是說資源庫里面的教學資源可以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并實現網絡共享,體現資源庫建設的實用性特征;旅游文化資源庫是網絡化時代的產物,融合了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但資源庫的建設不僅僅是將課堂教學內容用多媒體來表達,他需要傳遞的理念是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旅游文化學的積極性,激活旅游文化智慧的創造性;旅游文化資源庫集中了當前旅游文化學領域內的優秀成果,在網絡共享機制的支持下,廣大師生共同參與開發與利用,資源庫內容不斷更新、壯大,使之成為一門真正的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創新課程,對于旅游文化學課程教學的轉型和變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
旅游文化學資源庫建設必須堅持標準化、規范化和共享化原則,建立資源庫結構體系。根據上述建庫原則,可將旅游文化資源庫分為課程建設庫、實訓資料庫和特色資源庫三大類,各大類又可分為若干個小類。形成以課程建設庫為核心,以實訓資料庫為支撐,以標志性資源庫為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庫體系。
課程建設庫包括課程文件和教學組件兩大塊。課程文件包括與課程相關的教師團隊介紹、課程教學大綱、課程建設標準、人才培養目標、考核方式說明和參考文獻等內容。教師團隊必須附上各任課老師的教學經歷、研究專長以及科研教改成果,給學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課程教學大綱除了介紹各章節的教學內容外,還需要標注涉及到的知識點和延伸閱讀資料名錄。課程建設標準和人才培養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本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能力培養緊密聯系。考核方式說明是針對不同的章節作出不同的考核方式說明,并附有一定量的在線試題。參考文獻不在于數量,關鍵是把控制量,參考文獻不是簡單的羅列書名,而是給出了相應的電子書籍連接,可以直接閱讀參考。教學組件是課程教學資源庫中的重點內容,教學組件主要包括電子教案、課堂講義、教學案例和實況錄像等資源。電子教案是各任課老師按照統一標準分章節的電子課件,分的越細,組合越容易,效果越好。課堂講義是任課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文稿,這部分內容體現了高度的個性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課堂講義進行學習。教學案例是豐富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任課老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案例,與時俱進,最好融合自己參與的案例,教學效果更好。實況錄像包括兩部分,一是各任課老師的上課錄像資料,另一個是旅游文化學相關內容的視頻資料,可供老師相互學習和借鑒。
實訓資料庫目的是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設計一個符合旅游文化學課程特點和規律的訓練系統,讓呆板、枯燥無味的實訓課程變得活躍、愉悅,提高實訓效果。實訓資料庫包括職業信息庫、實訓項目庫和培訓認證庫。職業信息庫是實訓課程的前奏,讓學生在試訓之前,了解行業發展前景、職業標準和技術標準,有針對性的進行實訓。實訓項目庫是實訓資料庫的核心,包括基本技能實訓包、專業技能實訓包、綜合技能實訓包三個層次。基本技能實訓要求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一個簡單的評價,可以設計為分組討論,可以跟帖、留言或發表評論,促進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關系。專業技能培訓比基本技能培訓要求更高,需要對某一個領域的文化現象有深入了解。綜合技能培訓是實訓中的最高級別,要求對某區域的旅游文化資源熟練掌握,對旅游文化現象的形成原因、過程和演變趨勢有較深了解。此階段主要是實地實訓,與相關的旅游單位合作,免費實習一個月,要求對當地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歸類總結,并寫出心得體會,優秀的作品可在“旅游文化網刊”上公開發表。
特色資源庫主要是結合自身優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學資源庫。如本校擁有湖南省首批協同創新中心,即“古村古鎮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協湖南省同創新中心”,“ 湖南省文化旅游數字景區研發中心”也落戶我校。旅游文化學將利用該中心先進的虛擬技術和實訓室,開發優質的南岳旅游文化教學資源,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三、旅游文化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策略
旅游文化資源庫的建設必須遵循合理的建設路徑,其建設的邏輯思路可以歸納為方便學生、成長教師、優化教學、推動教改四個方面,也是我們開發和利用旅游文化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基本策略。
(一)實行資源規范管理,方便學生網絡學習
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應本著面向學生、突出專業、貼近教學的原則,對資源庫實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旅游文化學作為一門旅游管理專業必修課和全校選修課,需要獲得學校的資金支持和基礎支持,學校可以組建數字化教學資源課題組,負責網頁框架的搭建和資源制作標準的核定,旅游文化學課程組老師在數字化標準的基礎上制作和更新教學資源。二者密切配合,發現問題及時溝通,保障數字化教學資源能順暢的傳遞到學生手中,方便學生網絡化學習。學生也可以將學習過程出現的技術問題,反饋到課題組,課題組及時組織人員攻關,或者有意識的引入一些成熟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模式,以實現旅游文化學課程教學資源的體系化和規范化。
(二)開發數字化資源庫,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旅游文化資源庫建設離不開任課老師的主動開發,也需要通過資源庫開發促進教師更快成長。長期以來,課程數字化資源庫建設一直被認為是計算機行業的專利,很多學校直接購買專業的網絡技術公司開發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盡管耗時短、見效快,但教師隊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嚴重抑制了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實際上,旅游文化資源庫開發的主角應該任課教師,學校可以利用校園技術力量搭建框架,內容的選定、模塊的設計以及反饋的路徑均可由任課教師完成。學校需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吸引教師主動參與,給予參與教師一定量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將工作量和工作表現納入到年終考核中來。由于旅游文化課程內容較多,可以組成課程數字化教學團隊,學校或者系部配備一名網絡技術骨干,形成以任課老師為核心、技術骨干為支撐的專業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團隊。
(三)突出資源應用價值,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類的認知活動是有一定過程的,正如列寧所說,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 。”學生認識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開始,書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動的直 觀”到“抽象的思維”的橋梁,促使他們全面正確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講解“三角形”的概念,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不理解“圍成”的含義,我除了從正面讓他們觀察不同 形狀、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圖{圖}
圖(1)還有一個缺口,沒有全“圍”起來;圖(2)圍的方法不對,三條線段沒有首尾相連;圖(3)三條 線段沒有“圍”起來, 都有缺口。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現描述載體,總結定律、法則
新教材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發揮主體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心理學家魯賓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維,不論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論的,都是從分析經驗材料開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 、總結法則,在這過程中提供豐富具體的物質載體,作為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例證。
例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通過以下三個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導學生發現算式的特點:(1)都是三個數相乘;(2)左邊算式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三個數相乘 ;右邊算式是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一個數相乘;(3)乘積相等。 把這三個特點稍加組織和整理,就是 書上的“乘法結合律”。若是忽視了學生自己發現的過程,不但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死記這個結論也會事倍 功半。
同樣,在歸納法則的過程中,呈現描述載體也是必需的。在歸納計算法則時,師生可以共同回憶例題的計 算過程,在頭腦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計算時,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辦?……有了具體 的實例和實踐過程作描述的載體,學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總結法則。學生抽象概括水平較低的時候,進行上位 學習時要重視下位材料的提供,這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
三、開展復述訓練,理清思維過程
大綱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教師要重視學 生的復述練習,緊密結合教材,巧妙加以指點,幫助學生把思維內部的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化“意會” 為“言傳”。
8 15 7 1 1
例如:計算─×[─+(─-─)÷─]。完成后要求學生復述:
9 16 16 4 2
這道題有小括號、中括號、加減乘除四種運算,應該先算小括號里的
7 1 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號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 4 2
8
─。這樣把計算時審題分析的過程梳理了一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9
,提高計算正確率,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對文字題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鳥,何樂不為?
四、生成正確的語感,發掘題意的內涵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的 過程”。語文教學非常強調閱讀中的語感,數學學科的一些文字題、應用題的文字敘述也同樣需要學生生成正 確的語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達到對語言文字和題意的領悟與把握。
例如,這樣一道應用題:“發電廠現在每天燒煤13.2噸,比原來節約1.2噸,現在燒300天的煤原來只能燒 多少天?”有些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顯然這些學生“讀”的功夫不到家,沒有正確的 語感,從而曲解題意。題目中的“300”是現在燒煤的天數, 應把“燒300天的煤”作為一個完整的詞組,列式 是13.2×300÷(13.2+1.2)。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把信息技術手段巧妙地融合到語文教學之中,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能更好地完成預定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開發信息技術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引領學生從多種渠道學習語文,在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引起學習動機
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方法,是學生積極學習的不竭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積極地學習,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語文課堂中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能夠使課堂上呈現出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美景,使課文內容形象化、生動化,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輕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很快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學《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時,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金蟬脫殼的錄像,把金蟬脫殼那奇特動人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欣賞品味,使學生對金蟬脫殼的過程有了整體感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習頓時變得主動起來。學生陶醉在美文中,學習興趣很濃,情緒很高,學習效果自然就很好。因此,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起積極的學習動機,而且能從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疲勞和緊張的情緒,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讓學生可以在積極的狀態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巧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資源,引發自主探究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廣闊的資源環境,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增加信息容量和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其新、快、全的傳播優勢,引發學生積極地自主探究,學生的閱讀面廣了,思考的問題就多了,積累的素材也自然更加豐富了,表達的欲望也愈加強烈了。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寬他們的視野,又可以達到豐富課堂教學,縮短學生認知過程的目的。我們需要運用有效的信息技術幫助孩子閱讀、感悟和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我注重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及經歷,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的意境。通過搜集,學生知道了杜甫是盛唐時代的大詩人,號稱“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原籍湖北襄陽,和李白合稱“大李杜”。同時也知道了安史之亂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平定安史之亂這樣的時代背景。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上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讓他們互取其長,并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理解。這樣,運用信息技術與其它途徑相比,顯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省時。這種發揮信息技術多種功能的教學,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增加了他們對信息的獲取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增加語言的積累和實踐能力,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接受了新知識,豐富了語言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