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4: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體經濟的意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由于虛擬經濟的內在本質與實體經濟不同,所以無論是從靜態的屬性還是從運行的規律來看,都擁有它自己獨具的特性。與實體經濟相比,這些特性表現如下:其一是虛幻性。虛幻性是虛擬經濟最本質的屬性,同時也是它有別于實體經濟的最顯著的特征。其二是依賴性。虛擬經濟離不開實體經濟作為基礎,它的存在和發展最終是以服從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目的的,對虛擬經濟作用的評價依據也只能是它對于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其三是復雜性。虛擬經濟的復雜性主要體現為交易載體的復雜性、交易主體的復雜性以及交易決策的復雜性。其四是高度的流動性。如前所述,與實體經濟主體相比,虛擬經濟主體的形態更為虛幻,交易起來更為便捷,有時僅僅是進行虛擬數字的轉移;而且,隨著電子化交易手段的日益發達,交易速度更是快得驚人,從而使虛擬資本具有了實體經濟主體難以比擬的流動性,這客觀上大大有利于優化宏觀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是虛擬經濟的最大優勢。其五是不穩定性。由于虛擬資本形態上和交易手段上的虛幻性,使得虛擬經濟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像實體經濟那樣———經濟主體價值表現不會背離自身價值太遠。由于虛擬資本的市場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主觀判斷并且對外來影響的反應更為敏感,這就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其六是高度的投機性和風險性。虛擬資本的交易離不開投機動機。隨著交易手段的現代化,虛擬資本交易可在瞬間完成,促使投機者跨國、跨地區操作投機。由于虛擬資本的價格變幻無常,交易過程成為一種操作難度很高的金融領域專業技術,加之虛擬經濟主體對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異常敏感,人們的有限理性使得人們的判斷力經常出現偏差,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虛擬經濟的運作成了為一種風險很高的經濟活動。[3]其七是更講求規范化。鑒于虛擬經濟的虛擬性,對之稍有疏漏便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其操作程序要求更為嚴格。首先,運用的載體必須講求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戲規則必須講求一致,如果有人違背規則,就會出大問題,其危害程度會比實體經濟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務必須講求一致,哪怕是任何一個小環節與總體系統不協調,都會影響到整個體系的運行。虛擬經濟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體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運行效率。憑借發行股票、債券和企業并購等多種運作方式,虛擬經濟可以為企業擴大規模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推動了以資金為紐帶的諸如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等類似形式的企業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優化重組,促使勞動力、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在實體經濟部門之間合理調配,促進社會經濟協調、有序、高效地發展。第二,有助于優化全社會資本資源的配置。比如,通過虛擬資本在資本市場上的發行、交易,可以調節社會資金流向,進而能夠促進優勢企業快速發展;通過資產重組等產權交易形式,能夠實現存量資本在不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再次優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各種高效能的投融資方式,對于企業資金分配、投資方向選擇及調整具有重要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業的經營風險。第四,充分發揮貨幣數字化的作用,節省了交易時間,提高了資金周轉效率,擺脫了現金形式對于巨額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虛擬經濟的擴張,不僅直接增加了GDP的規模,同時也能夠產生財富效應,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可見,它是一種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經濟形式。
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也不同。實體經濟基本上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虛擬經濟則主要是信息時代的寵兒;實體經濟的主角大都置身于傳統工業行業,虛擬經濟的表現舞臺主要是現代金融領域。兩種經濟形態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們之間又具有著難以完全隔斷的內在聯系,即虛擬經濟助推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則為虛擬經濟提供現實基礎。我們先來看前一個方面,虛擬經濟如何助推實體經濟。首先,虛擬經濟的波動會大大改變宏觀經濟的形勢,進而影響到虛擬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如前所述,虛擬經濟的發展和運行狀況能夠對于宏觀的走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不可避免地會作用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借助于虛擬經濟營造一個適宜自身發展的環境氛圍,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其次,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動力。實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資金方面的支持,無論是從金融市場上直接融資或是通過金融中介進行間接融資,都是虛擬經濟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虛擬經濟的發達程度支撐或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縱覽國內外的實業發展史和金融發展史可以發現,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水平雖然并不總是同步的,但從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來看,兩者不會脫離太遠,越是接近現代社會越是這樣。經濟發展水平愈高,虛擬經濟就愈加發達,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就愈大。接下來讓我們再看一看后一個方面,實體經濟怎樣為虛擬經濟提供現實基礎。起初,虛擬經濟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基于實體經濟的需求與支撐,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基礎。然后,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對虛擬經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場更加發達和國際化水平更高,從而推動虛擬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不然虛擬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最后,虛擬經濟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須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來考察。發展虛擬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其動機是為推進實體經濟服務。因此,虛擬經濟貢獻于實體經濟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檢驗虛擬經濟成效大小的最終尺度。結合以上兩個方面的機理,可以得出結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二者各有其長,唯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盡其職,從而全面地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對杭州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2008年,杭州全市工業生產增勢與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回落,銷售明顯萎縮。2008年1至6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較上年同期回落12.3個百分點,工業銷售產值較上年同期凈減298億元。杭州市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也呈現出快速回落的態勢。2009年1月同比下降0.8%,2月降幅明顯擴大,同比下降2.5%,居民消費信心降至冰點。
如何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發揮媒體催化劑和粘合劑的作用,為樹立消費信心,提振杭州經濟做出貢獻?如何服務廣告客戶,與他們共度寒冬,合作共贏?如何加入創新元素,把看似枯燥的經濟宣傳做成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和活動?如何在重大主題宣傳中,整合資源、打造長效品牌?如何急職能部門之所急、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應對危機?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杭州文廣集團面前。《歡樂GO》促進消費大型系列活動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歡樂GO》的舉措及成效
為使本次經濟宣傳在社會上產生最大影響,2009年2月初,杭州文廣集團經反復研究,決定重拳出擊,整合全集團資源,打包近50個項目和活動,總體冠名《歡樂GO》促進消費大型系列活動。集團總編室加強規劃和統籌,各頻道、頻率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分頭策劃子項目,深化方案。在《歡樂GO》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各部門齊心協力,強化落實,力爭將活動做到聲勢浩大、亮點突出、包裝精美、遠近結合,圍繞“樹立信心,提振經濟”的總目標,形成一個活動總體品牌。活動具有統一LOGO、統一品牌、統一海報、統一宣傳,并譜寫主題曲,廣泛傳唱,在最短時間內把“歡樂GO”的口號傳播出去。
活動運作的基本設計思路體現為四個一:做大一個啟動儀式,打造一個強勢品牌,推出一系列相關活動,形成一波又一波密集聲勢。新聞、欄目、宣傳片、海報在集團總編室的統籌下有機推進,同時通過在集團廣播電視報設置專版,在杭州文廣網開設專門網頁,加強了平面和網絡媒體宣傳,真正做到了活動新聞化,新聞活動化。活動分四大系列:節慶助銷系列、評選助銷系列、展覽助銷系列、欄目助銷系列,內容覆蓋了五大傳統消費熱點(房地產、汽車、商貿、旅游、通信)和三大新興消費熱點(文化、健康、網絡)的方方面面。
2月16日晚,《歡樂GO》啟動儀式舉行,11家媒體策劃的近50個項目、讓利6000萬元促進消費系列活動在啟動儀式上集體亮相。相關編導把啟動儀式晚會策劃得喜氣又勵志,絲毫不見身處金融危機的悲觀和沉重。收視數據顯示,啟動儀式晚會首播的平均收視率為3.66%,最高收視點達到5.33%。也就是說,最多的時候,杭城有27.7萬的老百姓在同一時刻收看了《歡樂GO》的啟動儀式。隨后《歡樂GO――你買房我貼錢》《歡樂GO――中國聯通1000萬話費優惠大行動》《歡樂GO――九州賓朋游杭城》等幾十項活動在集團下屬的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媒體輪番登場。一時間,元宵燈會、運河亮燈、動漫節、“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黃金周等節慶現場處處有《歡樂GO》的口號和杭州文廣集團記者忙碌的身影。“家電下鄉、實惠農家”宣傳、“杭產品大篷車”活動、“廟會”系列項目、汽車運動會、“歡樂GO 2009消費進行時――車行春天文廣汽車會”、2009年名優特產品大型展銷會直播等,無不掀起波瀾,助推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據統計,僅在《歡樂GO》第一季(2009年2月―6月)中,杭州文廣集團所屬各媒體總計播出新聞類經濟報道2300多篇次,各類“提振信心,促進消費”宣傳片12000余次。據杭州市房管局透明售房網數據顯示,杭州文廣集團《歡樂GO!你買房我貼錢》活動推出后,有效推動了杭州房產銷售。2009年1月份,全市所有房屋預銷售1352套,2月份“你買房我貼錢”活動啟動后,全市所有房屋預銷售放量為1622套,完成銷售24.6億元,3月份則達到4767套,完成銷售56.2億元,比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的2014套2102套翻一番。其中參加“你買房我貼錢”活動的9個樓盤直接銷售突破15個億。《歡樂GO》之“你裝修我貼錢”第二季活動進行兩周,成交金額超過500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交易額明顯放大,增幅在30%以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也用“大目標、大思路、大手筆”肯定了杭州文廣集團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為振興杭州經濟做出的貢獻。
《歡樂GO》的思考及意義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媒體才能贏得支持、形成合力。
策劃重大主題報道或活動,一定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兼顧兩頭,要有敏銳的政治意識、新聞意識和大局觀念。有大局意識才能設計出大氣的產品并有所作為,也只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才能贏得政府的重視和各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在《歡樂GO》大型促進消費系列活動的實踐中,杭州文廣集團始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努力提高經濟宣傳水平,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
創新策劃、精心組織,媒體的經濟宣傳才能入腦入耳、貼近群眾。
如何做新、做活重大主題宣傳和經濟報道是考驗媒體從業人員經驗和技能的永恒課題。要使這樣的宣傳入腦入耳、貼近群眾,必須依靠新穎的策劃和精心的組織。《歡樂GO》的成功,首先是充分發動全體編輯記者和營銷人員主動性的結果。以直播為手段,以活動為載體,以讓利為主線,以新聞來烘托,活動層層遞進、互為補充。在《歡樂GO》系列活動設計中,杭州文廣集團還特別注重活動的選題策劃,直指政府關心、百姓關注的行業,而切入點的選擇則是從小處著手。比如西湖之聲操作的兩個項目――《歡樂GO――九州賓朋游杭城》以自駕游為主線,傳遞的卻是旅游消費券的大主題;《歡樂GO――2009,我們結婚吧》以普通市民結婚為主線,影響的卻是婚慶市場的大蛋糕。
快速反應、先聲奪人,媒體才能搶占高點、贏得先機。
當今是眼球經濟的時代,媒體集團既要具備航母集群的攻堅效應,又不能失去媒體從業人員敏銳的新聞嗅覺和快速反應能力。從2009年1月29日第一次開會研究到2月16日《歡樂GO》啟動儀式舉行,僅僅10個工作日。在這10個工作日里,杭州文廣集團完成了統一思想、統一部署、統一研究到分頭策劃的一系列流程,用最短時間及時有效地把握了當時的主流脈動,搶占了高點。《歡樂GO》推出半個月后,其他媒體也相繼推出了類似提振信心的媒體行動,但《歡樂GO》卻因先入為主、集中宣傳、策劃新穎,且和市場行為高度同步而贏得了先機。
合縱連橫、廣泛合作,媒體的宣傳才能產生1+1>2的效應。
在金融危機的非常之時,政府、企業、商家、媒體必須形成合力才能推動經濟轉危為機。在此形勢下,杭州文廣集團迅速轉變觀念,放下架子,努力把活動和項目作為聯系政府、企業、商家和市民的橋梁,形成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歡樂GO》的牽線搭臺,對外有了文廣集團和有關職能部門的合作,和各區縣市的合作,和電信、房產、裝修等行業的合作以及和其他媒體集團的合作;對內有了廣播和電視的合作,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平面媒體的合作,新聞采編人員和廣告營銷人員的合作。從近一年的合作經驗來看,《歡樂GO》正是通過這樣的合作,形成了合力,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造品牌、持續推廣,媒體才能享受品牌成果。
活動如果僅僅求熱鬧,而不注重品牌的打造,將落入曇花一現的窠臼。《歡樂GO》從策劃、命名到推廣、實行,始終堅持品牌先行的原則,借助當時全國乃至全球最熱的主題:提振信心、促進消費,共同抗擊金融危機,有效地借助外力,為我所用,擴大了品牌影響力,提升了杭州文廣的企業形象。
樂觀向上、激情勵志,媒體才能給沉重話題插上騰飛的翅膀。
杭州廣播電視媒體的特點就是親民、本土。幾經權衡,杭州文廣集團決定以樂觀向上、激情勵志、歡樂開心的形式來進行經濟宣傳,以此破解經濟困境,提振消費信心。最終的結果也證明這種表現形式能夠最大程度贏得受眾的歡迎和共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中圖分類號:F1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8)04-0010-04
一、東京城市經濟圈及其發展經驗
(一)東京城市經濟圈的基本情況
作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的東京都市圈,以金融中心東京為其核心城市,是日本最大的城市聚集體。
首都圈的核心城市東京由中心區域的23個特別區和周圍的26個市、5個町、8個村組成,面積2187平方公里,占日本面積0.58%,人口1216萬人(2005年),占全國人口的9.5%,人口密度5564人/km2,2006年GDP1.1萬億美元,占全國GDP的18%,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0.05:14.92:85.03,資本在10億日元以上的企業2759家(2004年),占全國此類企業的47.3%。東京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業、政治、文化、經濟、科研中心,集中了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學,并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國際級文化機構。
1、區內城市規劃。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東京都一級依存”的發展模式,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企業和金融機構總部遷移至東京,作為行政中心的東京迅速膨脹,加強了區域職能“向東京一級集中”發展,這使人口、產業過于集中一個地區,由于日本為多震國家,國家主要功能集中于東京一個城市,一旦發生地震,城市功能癱瘓,會造成巨大風險,為了分散自然災害的風險,政府考慮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職能分散到周邊城市。根據實際發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發展規劃,建立多個業務中心城市即“多級中心城市結構”,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東京都市圈內大中小城市聯動、協調發展。
2、區內產業布局。
都市經濟圈城市間協調發展的核心是區域內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目前,東京大都市圈內形成了明顯的區域職能分工體系與合作體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據自身資源、自然條件等特色,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承擔不同的職能,在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發揮了整體集聚優勢,各核心城市發展形成了基于自身優勢的產業集群。
(二)建設東京都市圈的措施
1、日本相繼出臺法律、法規支持首都經濟圈發展。
日本政府頒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經濟圈規劃對首都圈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適時地調整法律、法規和首都圈的規劃,以適應經濟的發展。
日本政府1956年頒布了《首都圈整備法》,之后,根據《首都圈整備法》先后五次編制實施了首都圈基本規劃。第一次規劃在1958年,將新宿、涉谷和池袋作為緩解CBD地區成長壓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東京周圍建成一圈寬廣的綠帶,綠帶外是衛星城鎮發展工業和大學校區。但東京的城市擴張并沒有按照該計劃,最近一次規劃即第五次規劃是在1999年編制的,規劃期從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強調了建立區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網絡構造”的設想,規劃將首都圈作為一個區域整體考慮,還從區域合作的角度考慮到首都圈周邊區域的發展。
2、利用財政稅收職能引導區域經濟內產業發展。
都市圈的發展除了依靠規劃引導和法律保障外,還充分利用財稅政策。一是通過國家項目對地方基礎設施進行直接投資,如重點交通設施、港口等,對一些邊遠、落后地區的城市發展提供貸款支持,促進了邊遠地區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開發與建設。二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補貼都市地域發展項目。為了引導企業向大都市轉移,一方面,政府進行轉移支付,將所繳稅款一部分返還接受企業的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對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三是政府還通過政策性銀行進行專項貸款和導向貸款,以引導市場主體投資方向和表明政府產業政策。四是日本政府采取財政補貼等優惠措施,促進新興產業城市的開發。例如,日本政府允許某些地區發行地方債券,并由國家財政補貼其利息。另外,近郊整治地帶、城市開發區域內的工業園開發,還可享受《首都圈近郊整備地帶以及城市開發區域整備法》所規定的稅制特別措施。
3、建設東京都市圈的行政安排。
東京都市圈的土地規劃、交通圈建設和防震措施等由國土交通省大都市整備局直接管轄,并負責編制大都市圈發展規劃。首都圈內各地方,地方政府會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進行具體規劃。具體到區域內地方產業發展是由經濟產業省負責的。
產業集群政策是經濟產業省在21世紀初提出的。產業集群規劃的目的是在產業、學術界和政府之間建立聯系,目前已開展了產業與學術界合作、產業間的合作和不同產業的19個合作項目,借此促進業務創新、技術進步。其中政府部門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產業與學術界合作機制,加大對區內核心商業的支持、提供人才培養項目,發揮產業群內各部分間的協同效應。政府還召開產業群金融支持會議支持城市內產業群發展,加強企業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建立當地風險投資基金,為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三)東京城市經濟圈建設成效
城市經濟圈內各城市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成功吸引相關行業的企業的進入,現有企業和新進入企業形成互補關系,產業集群加強了地區品牌效應,以此集聚更多的企業、人力資源和投資。
集中在同一區域內企業的分工、協作提高了區域資源利用率,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并促進創新活動的發展。
1、產生外部經濟效應。
同一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公司、工廠、事務所集中在一個地區,由于交通和通訊費用的降低和規模經濟可以帶來企業成本的減少,并且新進入的相關行業能擴大該地區的產業規模,進而提高了勞動分工效率。
2、促進創新活動。
產業集群不單是大量生產者的集中,還集中了大學、科研機構、行業支持機構,這些機構的合作關系及跨行業鏈中的協同效應都促進了創新活動包括研發、設計、創業、管理創新,這些創新可以通過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快速地在產業集群內傳播,加快了新技術應用于實踐的過程,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企業、人才和投資聚集形成產業集群,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相關企業的加入,從而使產業群得到進一步發展。
3、東京金融中心作用。
東京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對東京都市圈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金融中心聚集著大量優秀人才、充足資金、先進技術,為周邊產業提供著更優質的金融服務,而周邊城市群的發展為東京金融中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綜上所述,東京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充分地利用多種政策、措施,發揮了東京金融中心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達到了較好的成效。東京都市圈內的都、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只考慮當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日本都市圈的土地、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是直接由日本國土交通省負責,由經濟產業省負責制定都市圈內產業集群政策,由中央政府主導的都市圈政策、規劃立足于整個區域,而不是各個行政區政府更關注自己轄區在整個區域發展中的得失,并減少地方政府間的協調成本。日本的產業集群政策建立了企業與科研院校的關系,促進了科技創新活動,并發揮了科技創新對生產力巨大的促進力量,加強了日本企業全球競爭力。日本在東京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并制定了五次規劃,明確提出了首都圈的發展方針,確立了區域發展多中心城市“分散網絡構造”的結構,使首都圈的建設能依法有序地進行,強化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二、東京城市經濟圈對建設長三角城市經濟圈的借鑒
長江三角洲包括了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南通和泰州,以及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臺州共16個城市,總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是東京都市圈面積三倍,2002年末總人口757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98%,大約是東京都市圈人口的1.8倍,區內生產總值為19124億元,占全國GDP總量18.25%。
目前長三角地區仍是以行政區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城市間的戰略聯盟還沒有達成,很多基礎設施還處于分割狀態,尚未形成協調的行業布局、集聚的經濟能量、合理的產業結構。長三角都市圈內的行政區界限已成為該區域發展的剛性約束,各級地方政府為追求轄區內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采取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從而導致了地區間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阻礙了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區內不少城市仍以加工制造產業為主,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重復,缺乏統一、有效的協調,造成了區內資源的浪費。
進行長三角地區城市群規劃時,要促使區域內大、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地協調發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發展體系,防止由于優質資源向主要城市聚集,導致大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而周邊小城市發展滯后,擴大原有經濟差距,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發展目標要使區域內各地區達到共同發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采取多極、多中心城市發展模式,要有利于核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城市中心區與郊區、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統一安排、協調發展。
(一)打破區域內行政區界限,加強區域內地區協調,完善政府間合作機制,同時建立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區域規劃應突破行政區界限,建立區內政府間合作機制或采取中央政府主導方式,使發展戰略立足于整個城市群,統籌建設區內機場、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防止地區間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最終形成區域內城市合理產業分工、產業合作和產業的協調發展。
建立包括勞動力、技術、信息、資本在內的統一生產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避免人為市場分割給資源配置帶來的扭曲,進而帶來區域內整個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在勞動力市場方面,由于固有的戶籍制度限制,人員流動受限于各行政區內,長三角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差別比全國范圍各地區經濟、社會差距小,考慮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人才競爭有利于人力資源自我價值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區內人力資源素質,提高生產效率。
建立技術、信息共享機制,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技術轉讓平臺,發揮產業集群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集群內企業間有效競爭促使企業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資。
我國的金融監管、外匯管理還是以行政區域劃分,金融監管當局在轄區內各自為政,缺乏信息共享機制,監管缺位與重疊共存。商業銀行也按行政區機構設置分支機構,平級分行之間更多的是競爭關系,缺乏協調合作,相互間信息不暢通,不利于資金跨區有效配置。高效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可以促進資金跨區域融通,優化金融資源跨區配置,使資金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區域內加強金融機構的跨區經營,同時建立高效、統一的金融市場。長三角地區經濟體對金融服務、資金融通的需求,有助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同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憑借資金、技術、人才優勢也能為周邊省市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區內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
從日本發展情況看,東京都市圈內各城市有相對明確的產業分工,東京金融中心周邊發展制造業、科技研發、物流、文化中心,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東京金融中心的建設,東京金融中心憑借著在信息、技術、人才、資金方面的優勢能為周邊的產業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務,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了整體國家的競爭力。
長三角產業的發展要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稟賦,發揮城市間比較優勢,強化區域產業結構特色,重視科技創新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建立區域內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區域內上海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如金融、信息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充分發揮金融中心功能為周邊省市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江蘇、浙江省內主要城市發展產業集群,重視發展自有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業務,提高研發能力,提升區內產業結構和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三)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區域內的研發中心
日本筑波科學城(Tsukuba Science City)作為世界三大信息重鎮之一,對區內信息產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起著重要推動的作用。長三角地區科研資源豐富、創新能力突出,擁有251名兩院院士、8個國家大學科技園、7個國家高新區、21所國家211工程大學,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匯集大學、科研機構力量在區內建立一個研發中心以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在生產過程的應用。
(四)在財政稅收、金融方面予以支持
我國稅收制度是分稅制,即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實行財權、事權相統一原則。區域經濟規劃中涉及到地方稅收入分配,區域內共同基礎設施建設時涉及到資金籌措等問題,引起地方政府利益沖突,因此在區域建設中,統籌規劃區域稅收征收、地區間稅收轉移、稅收運用。采取轉移支付等手段給予后進地區以財政支持,以推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平衡區域之間在初次分配的差距。發展初期,地方可以對優先發展產業企業采取優惠稅率,以引導產業中企業流入該地區。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國家區域規劃中支持的產業、地區予以融資便利,以引導民間資金的進入和表明相應的政策意圖。
中圖分類號:F40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1
為確保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順利研究和實踐當中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提供出更加具有參考意義的資料分析,需要重點闡述化工產業沿著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及前進的方向,并且針對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目前發展的綜合利用的發展現狀,以及凈化設備和開發出來的諸多產品和生產技術綜合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出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戰略措施。
一、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綜合分析。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減量化的發展原則、再使用的發展原則、再循環的發展原則,以及在各個諸多實踐模式過程之中,可以分別的有效的適用化工產業的企業發展層面、化工產業模式研究層面和社會環境保護關注層面。在化工企業和化工產業發展的層面,重點和主要需要從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領域和層面,進一步的加快實現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堅持運用更多的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理論等諸多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深刻研究化工資源及化工能源的減量化發展趨勢,包含著化工產品重復利用等顯著問題,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更多的關注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無害化的循環利用的技術發展的盡快實現。努力將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實踐和實際的工作效果和成果,充分的體現在化工企業的原料利用以及原材物料節約的諸多環節之上,確保化工產業產品、化工產業鏈條能夠加快的構建和形成。關于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需要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于發展模式來說,必須積極的推進核心化工產業企業發展模式、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和聯合化工產業生產發展模式等諸多模式。例如,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具體是指,將各個化工產業發展結點上的上下游企業,進一步理順之間的寄生關系、協作關系等,進一步構筑其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網絡組織,努力實現結點上各個企業之間能夠有效的實現自我結合與自我調節、自我組織、自我運行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國外發展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一體化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基本情況,特別是針對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含義和內涵,在“一體化”的工作要求上加緊研究,特別是對于化工產業原料性產品的循環經濟標準、循環經濟規格等必須做到科學的統一規范。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做到化工產業發展的投資規模最大限度的統一和規范。
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發展原則。
化工教學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廣大化工學生能夠進一步的產生科學的合理的情感教育領域的真實體驗,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上各種資源嚴重不足,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怎樣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怎么樣來實現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循環,建立一個節約友好的經濟模式,提高社會和企業的共同效益,這對于改變經濟結構,提高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要格外注重對于發展和加強重化性工業在高新技術方面的轉化和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發展工作目標,充分的利用和采取較為先進的高新科技和技術的提升改造、傳統工業的改進,實現化工循環經濟向著更加精細的深入加工以及加大加深產品附加值的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實現更高的層次和方向上的迅猛發展。要多進行新產業的開發和科研,積極主動的去采取措施,重點要進行推進系列重化工業在各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提煉、原材料的加工等層次的加工產業工業的方向引導和發展,要大力開發和鼓勵對重化工業的提升和發展,加大重化工業產業中在高新技術含量、精密細致產業化工、現代化機電發展一體化等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要善于和重視對重化工業在產業鏈條集群化方向發展的優勢和潛力,積極充分的發揮和體現重化工業在長鏈條、投入產出、提高效益的方面體現出的聯系密切等的特點,要著重在提高和加速對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同時,進行重點因素和協同化對象的培育工作,形成和發展重化工業產業相關密切部分新興上下游鏈條產業,并積極實現對通過和經由發展壯大重化工相關鏈條產業以及關聯性產業,要更進一步的深化和延伸相關密切產業的發展鏈條,注意開發和研究新興重化工產業的相關配套產品和措施,著重提升和加強產品產業集群化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和加強資源的綜合產能以及利用開發上狠下能力提升的功夫。要著重加強和加快對于重化工業產業集約化方面的層次提升和改進,重點要加快和推進關于各項節能以及環保綠色生產技術的進步,提升和加快對循環性經濟的開發和利用,努力發展和實現對于現有各項資源再生和利用,大力降低對于各項現有資源消耗和浪費。努力改變以往的從資源向產品向廢棄物轉變的高耗能單向性的線型增長和發展模式,開發和形成一種從資源向產品再向廢棄物最終實現再生的資源發展性封閉的環式反饋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模式,要加大利用和提高在循環經濟里面3R 化新原則的利用,在努力實現和提高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排量和污染、提高和增強效率做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的高效節約循環性利用。加強和提高重化工業的循環經濟體驗和理念,加強對關于大力提倡和發展健全工業化產業區和生態鏈、生態園的理念培養,嚴格按照循環性經濟規律和要求來健全和建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產業體系。既要從企業的內部進行產業循環的發展和研究,又要多多的從產業鏈條的源頭和根本上下功夫,努力減少和降低對污染和廢棄物在生產以及排放等環節的管理。同時,要在產業園的內部進行廣泛的循環和提升,多采用各種先進的方式方法,比如通過建立健全物流體系以及采取公用的工程體系,通過各樣的有機形式和聯系,實現將最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最少的資源消耗力度都降低到最低的效果和程度。
當前的經濟社會,我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和發展目標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時期,工業化也發展到了一定的中后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和過程中,資源和環境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影響作用也更加的明顯和增強,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建立新式的一體化模式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馮武軍,毛玉如,陳紅,陳聞.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研究[J].現代化工,2007,27(3):8-10.
[2]陳偉亞,馬玉明,袁兵,高山.化工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1):36-37.
[3]謝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產業一體化運行模式的循環經濟效果[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32(1):8-13.
一、什么是體育精神
體育精神這個概念主要有兩個關鍵點,首先是主體,體育精神的本質是建立在人的身體之上的。另外就是產生途徑,體育精神是在體能訓練的實踐之中產生的。體育是指對人身體的鍛煉,體育的根本也是唯一目的就是達到身心健康,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就是體育精神。柏拉圖曾經說,體育精神一種科學從實踐中產生的連年,進行體能訓練就是進行身心的鍛煉。也就是說,人通過體能訓練強化自己的體質,磨練自己的精神力,體能訓練可以促進人全方面的發展。亞里士多德指出,體能訓練可以增強人們的勇氣和自信,自信和勇氣是眾多良好素質的基礎。我國古代就早有記載,體能訓練要做到內外兼修,這說明體育精神更這個理念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產生。體育存在于人行為活動的各個方面,工作學習、生活等等,無論是哪一個方面,都有體育的參與。也就是說,體育和人是共生的關系。在古老的原始社會中,機械技術還沒有誕生,當時的勞動和生產主要通過人力來進行解決,這就是運動的起源,它一開始是為了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運動逐漸轉變為一種文化和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體育精神不是一層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體育實踐的進步而改變,大學體育精神建立在大學生豐富多樣的運動之中,無論是定期舉辦的運動會,還是專業正規的比賽,都是對體育精神的發揚和傳播。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可以在大學之中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運動氛圍,進而促進大學的進步和發展。
二、體育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體育精神本身就具有指引和導向作用,在當前運動理念的普及之下,大學需要體育精神中的堅持不懈、保持鍛煉等等優秀品質。縱觀現在的大學生群體,大多都缺乏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體能水平也較為低下,所以說體育精神的宣傳教育在整個大學之中已經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把體育精神的宣傳落到實處,培育身體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當前大學的重要任務。
(一)對教育思想的升級和改進。柏拉圖曾經提出,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體能訓練能夠強身健體,但是缺乏內涵與深度;文化教育能夠陶冶情操,但是不能使人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培養出適合社會適合國家的人才。國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把體能訓練和文化教育結合到一起,這是先進科學的教育方法;但是我國受到傳統教育方法的影響,經常把二者分開,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對體育重視程度不夠,甚至不進行任何體育鍛煉和身體活動。
(二)增強大學生的體質。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但是大學生的體質沒有隨著營養的增加而增強,反而呈現體質明顯下降的趨勢。從改革開放一直到現在,大學生的身體狀況與日俱下。大學生的體質增強已經成為了大學教育中的重點之重,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問題已經不容忽視。體育精神可以提高大學生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了解體育鍛煉的好處,進而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
(三)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無論是運動會和比賽還是相關的體育精神的傳播活動,主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首先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也就是忍耐力。忍耐和恒心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條件,有了毅力和恒心,即使在工作學習中遇到種種阻礙,也不會輕易放棄。其次就是良好的競爭品質,人不能害怕困難,也不能止步不前。體育精神中的不斷向上精神可以激勵大學生不斷進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大學體育精神的傳播方法
體育精神需要大學進行廣泛和大力地傳播才能真正被大學生所接受,除了日常的體能訓練課以外,還可以舉辦各種有趣有吸引力的活動。鼓勵大學生進行體能訓練,進而傳播體育精神。
(一)引入體育精神,完善校園文化體系
我國傳統教育方法不重視體能訓練,這導致很多學生和家長不注重體能訓練。但是在國外,衣食無憂的家庭都對孩子進行了體育精神方面的教育,鼓勵孩子多運動。在這個方面,我國無疑是落后的。大學是一個高素質教育機構,大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術知識,還應該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但是體育精神的宣傳和落實絕對不是短期的任務,它是一個始終存在于大學文化教育中的問題。大學要創新教育方式,爭取做到學校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運動氛圍。
(二)注重體育精神深層化教育
體育精神往往只是一個理念,它具體的內容往往可以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理解。許多學生對于體育精神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到內心。所以當前大學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加強體育精神的內涵教育,把它做成一個簡單易懂的理論體系,讓大學生把體育精神牢記于心,并且應用于具體的生活工作之中。比如重在參與這個概念,因為重在參與不僅僅是體現著對于運動的熱愛,更是對于人的價值肯定,它在精神層面可以理解為鼓勵人勇于嘗試,不懼怕失敗。人只有努力之后才會獲得成功,即使沒有成功,從整體上來說也是對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四、結語
體育精神對于大學生人才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大學生是推動我國國家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一定要把體育精神的宣傳教育落到實處,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進而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友名.試論大學校園中的體育精神[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3):102-103.
[2][美]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紹明,陳振忠著,大學體育精神的現實意義及途徑(亞洲版?第二版)[J].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1提高煤礦經濟效益的意義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就是全球化、一體化,面對更加廣闊的市場,以及更將激烈、殘酷的競爭,企業必須著力于提高自身經濟效益。一個企業,只有其經濟效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在市場中繼續生存,謀求發展。此外,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也能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進而提高國力。為此,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1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提高煤礦企業的經濟效益,能直接使國家收入得到提高,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促進社會經濟建設及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生產的主要目的。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其經濟建設水平具有密切的關系,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對經濟建設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作用。
1.2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企業是一種以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從事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圍繞這一目的展開的。充足的資金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可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此外,一個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取的經濟效益的高低也是企業發展狀況的重要衡量指標、依據。企業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首先必須保證其經濟效益,致力于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高的收益。1.3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社會資源并不是毫無限度的,因此,為了使社會更好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考慮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盡可能多的收益,這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之處。企業是構成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企業創造的財富被用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提高煤礦企業的經濟效益能促進社會發展,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
2提高煤礦經濟效益的措施
2.1進行成本預算和管理
經濟的發展使得對煤炭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長,而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價格自然會隨需求量的增長而增長,這為煤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必須注意的是,雖然煤炭的需求量和價格都不斷增長,其產量卻并沒有隨之增長,因此,對煤礦進行成本預算和管理就更為重要。當前許多煤礦企業在生產成本和機構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這為煤礦企業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為此,對企業的成本進行預算和管理工作具有其必要性。
2.2啟用優秀生產經營人才
人才是企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而當前的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實質上也是人才的競爭。為此,煤礦企業要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重視對人才的啟用,堅持以人為本。首選,煤礦企業應樹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觀念,積極啟用優秀人才。其次,企業必須做到任人唯賢,不拘小節,在遵守道德及法律的前提下啟用多元化的人才。最后,企業應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在選用人才時不局限于專業基礎知識,還需對人才的素質進行考察。
2.3有效管理生產設備
企業的生產設備對企業經濟效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直接影響了煤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為此,必須對生產設備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首先,企業應做好對生產設備的維護和管理,保證生產設備能正常、穩定的運行,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次,企業應重視對生產設備的日常維護,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設備投入方面企業應盡力做到較低投資,追求以低投資換取高收益。
2.4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就是資金,缺乏資金支持,企業將難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難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為了提高煤礦經濟效益,可以對資金進行合理的管理,保證每一筆資金的利用都有價值。此外,為了避免資金浪費,充分發揮資金效能,還應全額控制資金,對物資供應進行嚴格的管理。
結束語
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蓬勃發展為煤礦企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但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種情況,如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煤礦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提高煤礦經濟效益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煤礦企業應通過啟用優秀人才等措施切實提高經濟效益。
前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逐漸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如何適應社會轉型,確保糧食安全,針對糧食生產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1、糧食生產情況
以某縣糧食生產為例,它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糧食生產大縣,連續多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常年種植面積在6.6萬hm2以上,以小麥堯玉米為大宗,種植面積均在3.3萬hm2以上,總產量50萬t以上,年貢獻商品糧40萬t,在全省位于上等水平。2014年糧食播種面積7.05萬hm2,總產量達到55.59萬t,實現連續10年增產增收。
2、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
2.1全面落實惠農政策
2.1.1政策性補貼。按照計稅面積,以每年1 500元/hm2以上的標準落實糧食及農資綜合直補,年落實補助資金逾6 000萬元,自2009年以來,實施農作物良種補貼小麥堯玉米全覆蓋,年落實補貼資金逾1 000萬元。2009年以來,共落實農機具補貼資金2 055萬元,深松耕補貼250萬元。
2.1.2專項補貼。2010年開始實施小麥“一噴三防”物化補助,截至2012年底,共發放“一噴三防”農藥129.3 t,落實追肥堯灌溉補貼資金278萬元。
2.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2.2.1推進農田基本建設。重點進行地、路、渠建設,通過平整土地、整修機耕路、田間路和鋪設地下管道建設,達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滲漏少”的高標準農田要求。2008年實施標準糧田建設規模2 000 hm2,總投資900萬元;2011年、2012年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2 667 hm2,總投資2 000萬元;2010要2012年實施土地治理項目2 867 hm2,總投資5 700萬元,2010要2011年實施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1 933 hm2,總投資1 055萬元。
2.2.2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自2006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共落實中央資金180萬元和省級資金140萬元,累計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積16萬hm2,制定小麥堯玉米配方2個。
2.2.3實施糧食高產創建。重點抓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通過示范片建設提高示范帶動能力,推進糧食生產。2009年以來,年建設小麥高產示范片2~3個、玉米高產示范片2~3個,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
2.3提升技術推廣服務水平
2.3.1加強機構建設。健全和完善了縣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對縣級技術中心及區域站硬件建設,提高了服務能力。同時,健全了日常管理、技術下鄉等制度袁為做好技術服務提供了保障。
2.3.2推廣關鍵技術。認真落實領導包鄉,技術人員包村、包地塊制度,采取示范展示、召開現場會等展示觀摩形式,著力做好小麥、玉米等作物優新品種和先進技術的展示和推廣工作,抓好關鍵技術落實,提高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力度。
2.3.3抓好示范田建設。自2010年起實行縣、鄉領導示范田建設,縣級每年抓示范田4個(縣委書記、縣長、農工委書記,副縣長各1個),面積不少于200 hm2,鄉級領導干部示范田全縣共32個(每鄉2個袁書記、鄉鎮長各1個冤袁面積不少于67 hm2。在示范田建設上實行領導分包責任制,確保了各項管理、服務到位。
3、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3.1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來,由于糧食價格增幅低于農資產品價格的增幅,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糧食效益低下。以2014年為例進行糧食種植效益分析,2014年商品小麥價格在2.3元/kg左右,效益4 5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玉米價格2.2元/kg左右,效益為15 0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一年2季糧食種植效益約為19 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務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計算,每667 m2糧食年收入僅相當于每人7 d的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遠高于種糧收入。
3.2種糧風險大
農業的自然風險,如暴風雨、冰雹、干旱、洪澇、低溫凍害、地震、病蟲鼠害等都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害。市場的供求失衡和價格波動,導致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收益受到影響。
3.3規模化水平低
當前農村生產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人均耕地面積0.1 hm2左右,戶均0.4 hm2左右,規模生產較少。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給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一是農民不重視,管理粗放,生產效益低。二是農民對種糧的投入偏低,特別是對基本農田建設投入偏低,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4、促進糧食生產的建議
4.1促進適度規模生產,增加效益
制定優惠政策,促進土地適度流轉,培植種糧大戶,發展集約化生產,增加規模效益。
4.2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提高水平
雖然某縣已基本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健全了機構,配備了人員和設備,但實現技術入戶面臨經費不足等問題,需要上級部門給予大力支持,調動農技推廣隊伍積極性,發揮更大作用。
4.3整合農業項目建設,強化基礎
整合農業資源,加大農業生產條件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壓縮成本
一是加大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降低種植成本。二是完善政策性補貼方法。探索和完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補貼工作。完善其補貼方法,讓補貼與糧食生產掛鉤,切實發揮好補貼在推進糧食生產上的作用。三是加大對縣級財政支持,增加對種糧大縣轉移支付,緩解財力不足問題,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力保面積不少,總產不減,質量不降。
4.5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種糧直補政策
鄉鎮農技推廣中心業務工作應以縣農業局為主導,搞好業務協調和聯系,加強對鄉鎮技術人員的培訓,下達業務工作任務,嚴格考核和檢查,使他們真正專業起來,獨立實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調整種糧補貼政策實施辦法,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糧食綜合直補三項補貼合并為糧食直補一項;同時提高糧食補貼標準;另外,要把落實補貼的登記、核實、張榜公示、撥付作為鄉鎮工作的重要內容,真正讓種糧的人得到補貼,而不要以土地承包人為補貼對象。
4.6完善支持保護政策監管評
價機制。近年來,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逐年增多,如何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政策扶持出效果,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備的監管和評價機制。政策監管上,要制定一套政策陽光操作程序,實行政策扶持全程透明化,便于接受社會各方監督,規范政策實施過程,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最大限度發揮項目實施效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加大工作和資金使用督查力度,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不規范、不到位的情況予以糾正。政策評價上,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不同的政策類型、項目種類,選擇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通過委托第三方開展評價等形式開展政策實施評價。對形成的評價結果,建立應用機制,為進一步調整完善政策、安排產業項目等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促進糧食生產支持保護的良性循環。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提高水平,整合農業項目建設,強化基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壓縮成本等方面的發展建議,以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張敬輝.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09,315
按照這兩個標準,我想不難判斷,中國已經出現股箭泡沫了。但是,之所以在股市泡沫問題上還有這么多的爭論,根據我的觀察,可能是來自于學者所持方法論的不同。如果是本土派,只和中國自己的過去比較,就會覺得非常樂觀,因為中國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中國會和別人不一樣。如果是國際派,看多了別人的經驗和教訓,就會變得憂心忡忡,擔心中國會重蹈別人的覆轍。我是屬于后一派的。我相信歷史是人創造的,而人是一個非常愚蠢、健忘的物種,這就是為什么歷史的錯誤常常驚人地相似。
當然,我并不是說當前股價的上漲沒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撐。股權分置改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來股票市場各方利益矛盾的問題。上市公司不再是大股東圈錢的工具,相反,大股東和管理層都有積極性向上市公司注資,:實現其市值的增加,但是,這種激勵作用也有可能帶來短期行為,刺激管理層盲目追求增長速度,而不關注長期的發展戰略。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企業盈利狀況的改善,但是,同樣不容忽視的是,企業業績的增長也有虛增的因素,比如在牛市狀況下,企業持有的股權不斷升值:但是這并非企業改善經營之后真金白銀賺來的錢。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但是,股市能否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真實面貌?中國經濟中真正有活力、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很多根本就不在股市上。比如說,外資企業可能是在中國經營得最穩健、最成熟的企業,但是外資企業無法在國內的股票市場上市。很多民營企業應該是中國最有活力,成長性最好的企業,但是它們也很難出現在股票市場上。由于這些致命的缺陷,中國的股市變成了一個投機的市場,而非一個投資的市場。
正面積極作用
有利于促進資本集中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體現和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是由于虛擬資本的高度流動性,尤其在現代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環境背景下,虛擬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虛擬資本的流動引導社會資本由效益較低的企業、行業和地區流向效益較高的企業、行業和地區,進而帶動社會資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持續的重組和再分配。從宏觀上看,虛擬經濟優化了經濟結構和促進了經濟增長。
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有助于擴大內需和增加就業機會。虛擬經濟通過其財富效應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拉動實體經濟增長。例如,股市上漲造成的財富效應能夠有效地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企業在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同時,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從而帶動就業增加。此外,虛擬經濟的擴張,需要大量的金融等專業人才補給,促進了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振興將進一步刺激內需,吸納一大批城市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有助于實體經濟分散和重新配置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和風險投資市場是虛擬資本為風險配置發展起來的風險配置載體。它可以為大量的投資者分散風險,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種不同風險等級的虛擬資本,把它們分配給對風險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資者。①
有助于解決實體經濟信息不明晰的問題,提高資本運營能力。虛擬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披露和金融創新,來處理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投資業績的優劣,可以通過資產價格的信息功能來判斷。虛擬資本的高速流動,加快了貨幣周轉、轉移和結算的速度,同時也提高了實體經濟部門內部的資本運營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國企改革,推動企業制度創新。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資本市場支持著現代股份公司的創建和日常運轉。此外,虛擬經濟的發展還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股權的分割、設置和交易,而這些都是現代虛擬經濟運行的重要范疇。
反面消極作用
過度投機危害實體經濟。在金融活動中,投機和投資都直接表現為金融工具的買賣行為。投機活動是一種必然的市場行為,隨處可見,然而一旦過度投機,勢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一、扭曲資源配置,擠占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二、導致國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貧富差距。三、過度投機必然會滋生經濟泡沫。虛擬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脫離實體經濟獨立發展,自行擴張,一旦其規模和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就會使經濟泡沫的成分不斷增加。
扭曲消費行為,惡化國際收支狀況。當人們看到所持有的虛擬資產價格高漲,預期未來收入將大大增加,就會增加現期消費,若消費過度增加容易導致進口大幅增加,加之企業借貸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加大,會削弱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口大量增加的同時出口會受到抑制,這將導致該國經常項目的貿易失衡,使國際收支狀況惡化。③
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的運行秩序。虛擬資本發行過量、流通頻繁,加上杠桿的放大作用導致銀行信貸呆賬壞賬激增,使銀行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大大高于其實際價值而產生金融泡沫,進而會扭曲正常的信用關系,有可能引發債務危機。
由于自身的不穩定性和高流動性,虛擬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會嚴重威脅世界經濟安全,阻礙各國的經濟增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由于一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對沖基金這種虛擬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可將外部的金融風險和危機傳導到一個國家的內部,引發該國的金融危機,并將危機傳播至其他國家。④
反作用的機制分析
投資效應。一、托賓q值的變動。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在1969年提出了所謂的q值的概念,這個值是企業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與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價格與投資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企業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變動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呢?當股價上漲使得企業的市場價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時,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時,此時增加資本的成本將小于資本收益貼現的市場價值,即企業購置新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的資本就會低于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進行投資有利可圖,于是擴大投資,產出增加,經濟繁榮起來。當股價下跌導致企業的市場價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時,也就是說q值下降至小于1時,企業增加資本的成本會大于資本收益貼現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說企業投資者認為繼續投資會無利可圖,甚至會虧損,于是就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投資不振,以致產出下降。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虛擬經濟可以通過股價的變動來改變企業的q值,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最終作用于實體經濟。二、資產負債表效應,即通過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影響信貸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動會影響到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從而對投資產生影響。若金融資產的票面價值大幅上漲會使得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好轉,如企業權益增加、負債比例降低等,企業方面的凈資產上升,增強了本企業的還款能力和信用度;銀行方面的不良資產狀況得到好轉,銀行也就會相應地放松對債務人的信貸約束,放貸意愿增強,企業籌資更加容易,籌資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資產價格上升最終導致銀行放款增多,企業籌資增加,投資更加活躍,進而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⑤
虛擬經濟對消費的作用。財富效應,也被稱為消費效應,指有價證券等資產價格的波動,導致資產持有者財富的變化,進而導致其消費的變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他指出貨幣余額的變動會使消費者的支出引起變動,財富是消費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然而,對于財富效應應該重新思考和認識。股市上漲時,人們似乎更多地關注自己賬面財富的增加,因為賬面財富的增加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更多的貨幣收入。此時投資者可能會出現兩種行為:其一,大部分投資者將虛擬資本的變現所得用于增加現期消費。而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去考慮其賬面財富的增加是否會有與之相對應的實體經濟部門產品的增加。若流向實體經濟領域的貨幣過多,而實體經濟本身的規模又沒有及時得到相應的擴張,這就可能有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其二,由于投機心理的驅使,投資人將增加的賬面財富再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如再購買股票、債券等,也不會給實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任何作用。因此,財富效應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產生的條件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股權變動效應。股權變動效應的作用途徑是投票機制。人們在股票市場上“用腳投票”,投資者認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漲的潛力,預期能夠獲益,便買進并持有該股票,反之就賣出。通過這種方式,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行為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這是因為投資者的行為反映了社會公眾對該公司的經營業績的評價,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發展潛力較多地體現在其發行的股票走勢上,進而反饋到該公司的經營活動中。另外,由于大股東掌握著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權,他們通過用“手”投票來實現其權利,加之大股東自身條件的差異(如財富狀況、投資經驗、持股份額,風險偏好等方面)從而使得大股東在投資經營決策時有所不同,結果由于股份的變動而導致股東的變換,就必然會影響公司的經營方向、經營規模等經營策略。通過股權的這種變動效應,可以看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師范學院)
注釋
①馬艷:“虛擬經濟新增長路徑初探”,《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
②賴文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金融與經濟》,2009年第2期。
收益是會計的核心概念,也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特別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會計信息使用者通常以會計收益為基礎,通過計算每股利潤、權益收益率等指標,對企業獲利能力進行評價。在目前的企業財務報告框架下,會計收益尚不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真實的經濟收益。有必要對影響質量的因素進行研究,并確定其信息質量特征,然后按照會計收益質量特征的要求,對現行的財務報告制度重新進行安排,如引入全面收益觀,導入資產負債觀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收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
一、收益質量概念的提出
收益質量概念的提出源于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不匹配所產生的會計收益質量低下問題。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是企業收益的兩種不同形式,前者是一定會計期間內收入減去費用的差額,后者是企業一定時期內期末凈資產減去期初凈資產的差額。經濟收益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收益概念,只有通過一定的工具才能被表達出來。到目前為止,會計是唯一被人們公認的最佳的收益計量工具。但是,會計在表達經濟收益的時候,往往受已有的會計觀念支配,降低了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關聯程度,從而降低了會計收益信息的質量。
(一)會計收益
目前的會計收益仍然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基礎、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將一定時期內的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結果。會計收益從財務資本保全觀念出發,強調已實現收入與相關歷史成本的配比,體現的是“收入費用觀”(交易觀)的要求。現行會計實務遵循的原則仍然是,收益必須能夠客觀計量,并且還必須通過交易予以證實。會計收益具有以下特征:
1.會計收益以交易觀為基礎
根據交易觀,只有經過交易檢驗的收益才能予以認定。在這一觀念之下,會計收益的確認要遵循實現原則,企業收益被劃分為營業收益和持產收益。營業收益的確定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性事項發生以后,才能予以確認,而持產收益因為沒有經過交易的檢驗,只能作為未實現收益而不予確認。
2.會計收益以分期假設為前提
會計收益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它是某一特定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所以,會計收益是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將當期收入與費用配比的結果。受權利和義務的約束,收入和費用的確認便逐步與現金失去了直接聯系。
(二)經濟收益
經濟收益是從實物資本保全觀念出發,所體現的是以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全面收益觀,因此又被稱為“真實收益”。最早提出經濟收益概念的當屬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將經濟收益解釋為:在總收入中減去維持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費用。約翰·希克斯從經濟學的角度將收益進一步表述為:一個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前提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
比較而言,經濟收益體現了企業收益的本質,使會計收益接近經濟收益一直是會計學界追求的目標。
二、收益信息質量特征
隨著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特別是預測價值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決策相關性的角度看,會計收益質量可以由會計收益的真實性、現金保障性、可預測性等基本的質量特征來衡量。
(一)真實性
真實性即可靠性,它是會計信息的兩個最主要質量特征之一,另一個質量特征是相關性。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客觀如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它主要由中立性和可驗證性兩個次級質量特征構成。就會計收益而言,真實性是指會計收益能夠如實反映企業收益的經濟實質,即與經濟收益完全相關聯。為了保證會計收益的真實性,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原則,選擇會計政策的時候,應當不存偏見,不追求預定的結果,并保證會計收益的計量結果具有可重復性。
(二)現金協同性
現金協同性是指會計收益的確認是否伴隨著相應的現金流量流人,即現金對會計收益的支持程度。由于會計收益的確認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之上的,是收入與成本費用配比的結果,收益并不直接等同于實際現金凈流入與真實財富的增加。通常認為,若會計收益伴隨著充分的現金流量流人,收益的內在信息質量就越高。
現金協同性概念的提出,源于人們對收益收益的安全性的擔憂。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認為,評價一個公司披露的收益質量有兩個原則,即公司呈報的盈余數據的客觀性和保守性,當會計報表的保守性和客觀性受到破壞時,收益質量就被認為是低下或危險的,基于這種質量低下的收益數據進行的公司價值評估和投資都充滿了風險。
(三)預測性
預測性是會計收益的核心價值體現,它直接決定了收益信息的有用性,從這一原則要求出發,會計收益只有同時具備了持續性和穩定性特征,才具有預測價值。
1.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主要反映的是歷史會計收益所表現出來的規律是否能夠在未來得以延續。基于這一認識,可以把會計收益分為永久性收益和暫時性收益。永久性收益預期將持續到公司未來會計年度;暫時性收益僅涉及當前會計年度,它主要是由偶然性收益、一次性收益和會計變更引起的收益構成的。永久性收益與企業收益的預測能力有很強的相關性,而暫時性收益沒有預測價值。
2.穩定性
穩定性是指企業總收益中將持續到以后會計年度收益的比重,它反映了企業收益水平變動的基本態勢。實證研究表明,收益越穩定,收益信息的質量就越高;收益波動劇烈,是企業收益風險增加的表現。穩定性是會計信息的預測價值所要求的,因為投資者都是厭惡風險的機會主義者。正因為如此,管理層往往存在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以期平滑收益,盡管平滑收益不一定都是貶意的。
收益的預測能力是對收益的真實性、現金協同性的總括性要求。如果企業收益預測能力薄弱,則說明以上兩個特征中至少有一個是不符合收益質量特征。如果企業收益的預測能力強,則說明以上兩個特征均符合收益的內在信息質量特征。
三、收益信息質量特征的保持
(一)引入全面收益理論,增強會計收益的真實性
經濟收益是企業會計收益質的規定性,原則是講,會計收益應盡可能地與經濟收益保持一致。為此,就會計概念層面而言,需要引入全面收益理論,并以此為基礎,實現財務呈報目標從“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的轉變;就會計準則層面而言,應當以全面收益理論為基礎,在收益計量方面導入資產負債觀,將企業凈資產的變化全面納入到會計收益概念之中。其實,自2o世紀5o年代以來,會計學界已經注意到經濟收益概念的優勢,并試圖建立一種與經濟學收益概念相吻合的會計學收益概念。例如,1985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所闡述的收益概念已經全面地體現了資產負債觀。1998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全面收益表》準則,其意圖就是將資產持有利得納入收益表,以全面體現資產負債觀。
(二)保持中立性,控制盈余管理
決定收益質量的因素很多,如管理當局在廣告費、營銷費、研發費等酌量性費用的發生時間有一定的自由決定權,可以作為操縱收益的工具,從而影響收益質量。之所以要再次強調中立性,是因為會計收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只有在一個中立的環境下,其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才是有保障的。
(三)鞏固年報信息的地位
受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的杠桿作用,會計收益報告的時間間隔越短,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偏離程度越大,收益質量越差。所以,拉長會計收益報告的時間間隔,會減小權責發生制的消極影響,從而有助于提高收益質量。所以,應當進一步鞏固年報在會計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地位,并充分保證年報的信息含量,盡管目前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實現會計信息的在線報告。
(四)補充現金流量預測信息
鑒于會計收益與現金流量不匹配,是影響會計收益質量,降低會計收益預測價值的關鍵因素之一,企業可以考慮在年報中同時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披露收益預測信息和現金流量預測信息,供投資者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評價會計收益質量。
(五)提請投資者特別關注非持續性收益信息
由于企業非經常性業務帶來的收益不具有持續性,而且會影響會計收益的穩定性,從而會干擾人們對會計收益質量的判斷。所以,企業不但要按照會計法規的要求在年報中充分披露非經常性收益,而且還應當以適當的方式特別提醒投資者關注非經常性收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