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6 18:25: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創新工作室工作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創新工作思路: 以轉變觀念為先導,以加強學習為基礎,以開展“服務創新工程”活動為動力,努力提高團隊素質,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縮短業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 二、創新工程目標: 進一步搞好后勤保障和服務工作,當好領導的參謀和助手;發揮組織、協調和督查職能作用,竭力減輕領導的工作壓力,讓領導滿意,研發和生產一線職工滿意;提高服務水平,努力提升院辦對內對外窗口形象。 三、創新活動計劃: 1、切實改變工作作風,使團結、嚴肅、活潑、高效的工作作風得以明顯體現。 2、樹立服務意識,使經理辦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在創新中得以明顯增強。 3、加強學習充電,提高自身素質,為創新性開拓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4、再造業務流程,顯著提高辦事效率。 5、每半月召開一次創新經驗交流會。 6、每月出創新活動專刊一期,選編創新活動信息5條。 7、向公司上報創新活動簡報至少一次。 8、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督查職能作用,加大督辦力度。 四、創新工作措施: 1. 勤于動腦,超前工作,當好參謀助手,搞好后勤服務。 2、為提高業務水平和修養素質,每人每月讀一本與本職工作相關聯的書。 3、建章立制,按章辦事,縮短流程,提高效率。活動期間制定公文、會務、印章和接待等管理制度。 4、深入基層督查年中會貫徹和創新活動開展情況。 5、抓好典型,樹好先進,加強宣傳,搞好活動服務工作。 6、樹立團隊意識,既要分工,又要協作。遏止因某方面突擊工作人手緊缺,工作不到位而影響院辦整體形象的事情發生。 7、以考核為手段,以催辦為方式,以把事情辦好為最終目的,變機械考核為催促辦理和嚴格考核相結合,提高服務意識。
2005年3月17
2005經理辦公室創新活動工作計劃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207-01
群眾文化繁榮為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具體體現,而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組織者,應盡量發揮自身的指導、規劃、監督、服務功能,強化館內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創新工作方式,以全面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①。群眾文化包含了社會生活中的每個時間與地點,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滿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取得進一步發展,我們需順應時展潮流,看清時世發展態勢,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準確把握時展脈搏,方可真正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落到實處。
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要求
基層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中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對群眾而言,是除開工作外的進行自我娛樂,自主參加的有社會性的文化方式,整個活動開展過程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充分展現了群眾文化的特色,而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要求主要為:(1)針對性。因參與群眾的性格、性別、愛好、文化的差異,那么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應有針對性;(2)基層性。群眾文化是面向大眾的文化,是在崗位、街道、學校、鄉村等較基層,較前沿的機構,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需圍繞這些基層機構進行;(3)細微性。群眾文化工作的執行一定要認真,不可有所怠慢,隨意了事,應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二、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
1.貼近群眾實際,了解群眾不同文化需求。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前提是群眾的積極參與與支持,而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群眾謀利,那么最終成果也應由民眾享受。因此,文化部門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應始終以群眾為主,為社會主義與人民群眾服務,所開展的各種文化形式需滿足人民群眾要求,才能讓群眾滿意。那么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應針對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通過“三八節”“三下鄉”“七一”等法定節假日,進行群眾作品展覽、群眾演唱會、民間故事、民間民謠收集等多樣化文藝演出,文化演出內容應包含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涵,還可在每年“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節日,開展靈活多樣的踏青、賞月、龍舟競渡等傳統活動,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群眾需求,增加群眾間友誼,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收集基層群眾對文化活動開展的意見與建議,讓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化,合理化。
2.進一步強化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確保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開展。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需有一支素質高的文藝隊伍,具備有素質、有活力、有能力的團隊人才,才能在活動中為群眾提供更多文化節目,提高文藝節目通俗性,讓所準備的節目能夠被群眾所接受,通過通俗易懂的藝術手段,來展現基層群眾的實際生產與生活②。因此,文化館應定期組織人員隊伍進行培訓與學習,增加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綜合素質,鼓勵個人自學,增強工作人員綜合審美能力與業務技能,確保工作人員多元化思維形成,利用事業單位招聘、特殊人才引入等多種方式不斷壯大隊伍,吸納更多有創新性與表演性天賦的人才,增強隊伍整體水平,確保群眾文化工作的穩步開展。
3.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群眾文化產業創新。新的文化業態出現,不僅拓寬了群眾文化陣地,還為各類文化形態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可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與創新傳統文化產業。如通過數字影視、電子出版、網絡傳輸等多種現代化先進技術來催生新群眾文化業態,提升群眾文化產業整體科技水平,以實現傳統文化產業升級,吸引群眾眼光,讓更多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工作中來。
4.弘揚民間文化,貼近民眾實際。在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又出現了不少的民間傳統文化,這些民間文化與群眾文化二者關系緊密,不可分割,蘊藏了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工作中還可充分利用當地民間文化形式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群眾也更易接受,認同感更強,更滿足群眾需求,興趣也更高③。但在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活動形式與內容應有所創新,不可盲目照抄照搬,這也違背了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初衷。
總之,群眾是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主體,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直接與間接參與者。文化館在落實群眾文化工作中應密切聯系群眾,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創新,將知識性、先進性、教育性與娛樂性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可讓群眾享受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讓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開展,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展現群眾文化活動社會功能與價值,促和諧社會的構建。
注釋:
隨著"十二五"規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工作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鄉鎮基層,但是也給計生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步入了另一個發展階段,計劃生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人口計劃生育工作逐步升入,新形勢、新任務給計劃生育宣傳帶來了新的困難。充分利用新時期宣傳途徑和媒介,改進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意識,創新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方法和創新計劃生育宣傳工作內容,成為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成效的關鍵[1]。
1 新時期計劃生育宣傳工作存在問題
1.1鄉鎮基層對計劃生育宣傳工作不足夠重視 目前,許多鄉鎮基層在開展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時,部分工作人員對其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程度較低,通常認為計劃生育宣教是一項無法快速取得成效和成績的工作,不能夠有效的促進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無法認識到計劃生育宣教能夠有效的轉變人們的婚育理念、降低生育水平,甚至少部分人認為宣傳工作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成績不顯著,部分人熱衷于形式工作,轟轟烈烈的造勢,但是僅僅是一陣風,不能夠嚴格的執行宣傳的內容,從而降低計劃生育宣傳工作[2]。
1.2鄉鎮基層計劃生育宣傳工作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人口計劃生育宣傳教育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村級計生服務員,隊伍老化,無法準確理解計劃生育工作的政策理論,計劃生育知識掌握的不準,甚至會發生錯誤的理解等,因此對于部分群眾提出的疑問不能給與滿意的答復,無法有效詮釋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意義[3]。
1.3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缺乏針對性 鄉鎮基層工作組織、部署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時,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模仿上級部門的安排,無法結合當地的實際工作情況,與實際工作脫節,不具備創新意識,僅僅流于形式和空喊口號,無法做到精心布置,沒有針對性,導致宣傳教育工作的成效低下[4]。
1.4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經費短缺 鄉鎮基層單位財政收支較少,因此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更是無法得到足夠的經費保障,不能夠充分的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嚴重制約了計劃生育宣傳工作的水平,比如宣傳教育工具落后,不能配置先進的筆記本、投影儀等宣傳工具,宣傳品僅限于單頁,另外提供部分計生宣傳品等[5]。
2 新時期計劃生育宣傳工作創新探索
2.1創新宣傳教育工作內容 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內容傳統上是關愛女孩、生男生女都一樣、只生一個好等墻體文字內容,因此,現代鄉鎮基層宣傳過程中,可以創新宣傳教育工作內容,以普及計劃生育知識為主題,以生育健康知識為載體,廣泛的開展計劃生育宣傳工作。
2.2創新宣傳教育工作意識 鄉鎮基層開展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時,必須轉變宣傳教育工作意識,明確計劃生育宣教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徹底弄清楚和明白群眾渴求計劃生育知識的心態。轉變傳統工作意識,以服務群眾為中心,堅持一切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宣傳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落實宣傳工作組織方案,提升宣傳手段,深化宣傳教育工作理念。
2.3創新宣傳教育工作方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因此,人口與計劃生育宣教工作也要不斷的深化和拓展,創新宣傳教育方法。計劃生育宣教工作不能實施一刀切,要細分鄉鎮基層群眾的類型,比如對于受教育時間較長,文化程度較高的群眾,僅僅需要發放一些宣傳冊或者宣傳單頁等,無需進行全方位的解釋闡述;對于受教育時間較短、文化程度較低的群眾,要使用簡單、通俗的宣傳教育手段,比如曲藝表演、有獎競答、回答有獎等方法,同時宣傳一些幫助基層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的致富項目,整理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趣味的故事,宣傳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便于群眾理解和記憶。
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中,要以人為本,用真摯、友善、友好的服務態度與基層群眾開展心貼心、面對面的活動,做到以情動人,提高宣傳工作實效。同時,培養一批政工宣傳教育干部,增加計劃生育工作的經費,加大宣傳教育方式、計劃生育知識的培訓頻次和力度,為群眾提供最優的服務。
3 結語
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是開展計劃生育知識普及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有力工具,是向群眾宣貫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一個窗口,因此,積極的創新計劃生育宣傳方法、宣傳內容,與時展相結合,轉變工作理念和方法,堅持結合當地實際人口控制情況,以人為本,提供優質的計劃生育知識,同時普及群眾致富的項目內容,吸引群眾,將會取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滌,顧寶昌.基層計生干部的困惑與心聲調查[J].人民論壇,2012,20:9-11.
[2]沈玉和.基層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01:246.
關鍵詞:石化企業;五個創新;員工;培訓
石化企業員工培訓工作是企業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造就高素質的企業隊伍,為企業工作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形勢下,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審視石化企業員工培訓,用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石化企業員工培訓,不斷更新培訓理念,探索培訓內容和形式。有效發揮培訓在企業工作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不斷推進培訓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培訓理念
創新培訓理念是石化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創新的基礎。培訓理念是策劃、組織、實施員工培訓工作的出發點,決定著石化企業員工培訓工作的方向和成效。
(一)要樹立專業化培訓的理念,進一步改善員工的知識結構,加快企業的人才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的工作能力。石化企業專業化和石化企業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是現代企業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也迫切需要我們培養出一批具有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因此,培訓必須貼近工作,針對不同的層次,培養專業化的人才。一是以專業對口為原則,培養、調配各工種需要本工種的業務工作、專業技術的人才。二是以人才共享為原則,培養團隊協同工作需要的各種專業型人才。三是以一工多能為原則,培養各工種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二)要樹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員工崗位、工種、年齡、資歷等因素,實行統籌安排、分類指導、分層培訓。結合每位員工的具體情況,一是有側重點進行指導和培訓。二是突出重點,抓好基層和一線員工的工作輪訓和業務培訓。以基層為重點,切實增強用工的“成本意識”,善于科學合理使用人力,從根本上解決基層人力高投入低產出的問題。三是進一步科學安排培訓的種類和時間,解決工學矛盾。
(三)要樹立人才培養的理念,培訓工作要側重員工個人能力的培養和注重個人前途的發展。各級企業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企業隊伍建設短期和長期的規劃,確定科學的人才標準并進行資質評估和培養所需的人才,為綜合工作提供智力支撐。對初任員工的培訓要為新員工提供富有實效的培訓內容、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分階段、按課時比例進行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培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及實習培訓,做到循序漸進、具體全面、嚴格規范、把好“入門關”,力求培訓內容涉及個人核心才能培養的各個方面。
二、堅持貼近工作,創新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是員工培訓創新的核心。創新培訓內容,要加強課程開發的針對性、超前性和實效性,加大培訓內容的開發和創新的力度。
當前,石化企業員工培訓內容要與企業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業務知識、技能技術、體能培訓、科技比武等培訓內容。培訓內容必須堅持貼近工作、服務工作的原則,實現由偏重理論培訓向突出工作技能培訓轉變,重點抓好以下培訓。
(一)開展企業工作培訓活動。分期分批舉辦企業工作技能小教員培訓班,促進員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訓時,還應根據各工種的需要,使不同工種的員工接受不同內容的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基層員工的技能規范化操作能力。
(二)抓好科技培訓。未來企業工作的發展水平取決于信息化的發展水平,科技工作在新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各項業務工作的科技含量,推動企業工作的信息化和數字化進程。要結合工作,加強信息技術等企業應用科技,提高員工運用科技手段的能力,增強在信息、科技等方面的應用水平和質量。
三、堅持多措并舉,創新培訓形式
培訓形式是員工培訓創新的關鍵。創新培訓形式要實現由傳統的課堂教學向教訓一體化轉變。要把培訓學習與研討問題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與工作結合起來,把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起來。
(一)舉辦形式多樣的專題學習講座。邀請技術權威性和著名專家或工作經驗豐富的基層一線骨干,為員工講課輔導。以提問、討論、交流、總結等方式,傳授員工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了教員常規講授、員工被動接收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效地激發了員工學習熱情。
(二)建立網絡遠程教育制度。隨著企業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企業網絡系統的不斷完善,培訓采用網絡遠程教學形式是必然趨勢。根據工作實際和需要制定出電視電話遠程教學計劃和內容時間安排,并通過該系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班,員工可在本單位收聽收看講課內容,授課教師也可以直接與基層一線員工對話互動,既實現在教學資源共享,同時也解決了基層員工集中學習之間的工學矛盾。
(三)深入開展比武競賽活動。比武競賽是有效促進各工種理論和技能比賽,互相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提高,同時也是檢驗各工種比武成果和實效的有效形式。不斷調整、充實比武競賽內容,擴大比武競賽規模和層次,創新比武競賽形式,自下而上,層層選拔,優中選優,在企業營造良好的員工苦練基本功氛圍,努力實現全員參與,人人得到提高的目標。
四、堅持制度規范,創新培訓管理
創新培訓管理必須抓好制度建設創新,包括培訓機制創新,教學管理創新等方面。
(一)培訓機制方面
一是實行分級施訓體制。二是創新必訓機制。三是推行準入制度。在技工晉升等培訓方面,圍繞員工必備的基本技能和相關業務知識組織開展集中輪訓,并推行“準入制”,即在培訓前組織員工參加摸底測試,合格者方可取得參訓資格。即員工于培訓班開班當天參加由培訓單位組織進行的基本知識、技能的考試,不及格者不能參加培訓。該制度的推行與技工晉升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增強了員工自學的緊迫感,實現了員工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員工日常的學習和培訓。四是完善獎懲考評機制。一方面,繼續完善檢查考核評估制度。加強考核檢查機制建設,保證基層員工培訓時間、內容和效果落實。
(二)教學管理方面
首先,實行在職培訓教員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學單位和工作部門的雙向交流制度,實行專職教師與工作部門業務骨干雙向交流制度。要定期和不定期安排專職教師到一線和工作部門鍛煉和調研,不斷豐富教師的工作經驗,切實解決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與此同時,要認真選聘工作部門業務骨干到學校任教,確保教與學貼近工作。二是要繼續扎實開展教員培訓工作,對現有的教員集中進行定期培訓,強化對教學方法的學習掌握以及對新技能的學習培訓,提高自主科研創新的能力。
其次,實施主輔教員制。考慮將企業工作技能課程分為技能部分,分別安排一名主教員,二至三名輔教員。培訓時,主教員負責講解理論和動作要領,輔教員負責演示動作、指導學員分組練習,講解、演示、練習同步進行,使參訓員工聽有示范、學有指導、練有競爭,切實將知識和技能學到手、練到家。
再次,落實教考分離制度。一是要明確教和考的職責分工。即考試命題、閱卷由主管培訓的部門負責,平時的培訓由學校組織實施。
五、堅持長遠發展,創新培訓保障
(一)建立專兼職教員庫。按照結構合理、門類齊全、擇優選拔、保證質量的原則,建立與企業工作對口、涵蓋多個學科的專兼職教員資源庫。一是建立教員激勵機制。建立一套專、兼職教員評優、晉升等激勵機制。鼓勵教員、教師一專多能,并熟練制作教學課件、使用多媒體教學。二是整合專職教員隊伍。將理論素養高、企業技能精、教學能力強的人才吸收進專職教員隊伍,不斷更新專職教員隊伍人才結構。三是加強兼職、外聘教員隊伍建設。從基層企業、一線和專業技術崗位的骨干員工中選聘兼職教員,負責協助專職教員承擔本單位、本工種日常性、基礎性、專業性的培訓任務。
Abstract Student work mod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new focus of attention in today's society, a profound change - "fragmentation"". "Fragment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nagement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ized and diversified, internalization, triggering a personalized guide, "irregular" oriented and multi participation oriented students working mode innovation; and "big data"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student work path and model innovation.
Keywords student work mode; innovation; “fragmentation”; “big data”
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已經成為高校創新學生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課題。學生工作模式是將學生管理的理念、內容、手段、程序以及方法等要素整合成為一個完整體系并將其反復運用于學生管理工作實踐,形成一套在學生管理過程中自覺使用的范式。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就是高校在對學生工作新環境識別或再審視的基礎上,對高校學生工作諸要素以及整個學生工作網絡的重新設計與構造。因此,學生工作模式創新是對高校學生工作的系統再思考,是對社會變革、技術與管理創新的回應。本文擬從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社會“碎片化”及其與“大數據”時代背景的關聯性來探尋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方向與思路。
1 社會“碎片化”
社會“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關注的一個熱點。社會“碎片化”是指傳統的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及社會觀念的統一性被打破,進而形成一個個利益訴求差異化的族群,呈現社會成份的碎片化分割現象。
技術革命是社會變革的根本性決定與推動力量。當今技術革命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社會階層運動模式的變革。傳統社會階層流動是突變式,即通過社會革命或者改良,一個階層整體性社會地位根本性變化:由統治階級變為被統治階級,甚至被消滅,而被統治階級轉變為統治階級或其他。新技術革命使社會階層運動形式由整體性轉向分散性:具備階層轉換條件的單個或者一部分人群從一個階層流向另一個階層,階層演化呈現出“碎片化”特征;新的社階層運動模式表現出無序狀態,個體通過不同路徑實現階層的變遷,或上升或下沉,零散發生;階層的分化進而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習慣偏好、利益訴求等等,使社會呈現出“碎片化”態勢。
2 高校學生群體的“碎片化”
社會“碎片化”表現為群體的分化、價值觀念的多樣化、自我意識的擴張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在大學生層面上,這一社會態勢呈現出以下具體特征:
2.1 統一性群體的衰落與新群體的崛起
高校學生雖然在年齡、教育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但其內部也由于家庭環境背景等的差異引發價值觀、態度、性格愛好、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破碎”為不同的學生群體。當今大學生群體呈現兩種趨勢:一是學生群體微小化,形成小眾學生的“微群體”。在社會“碎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價值觀、態度、性格、愛好、生活方式的學生通過特定途徑自由組合形成獨具特點的專屬少數人群的“微群體”。二是學生群體分化。傳統的、依據行政力量組建的學生群體影響力下降,而建立在諸如相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基礎上的自發學生群體受到追捧與熱愛,于是各類新型非官方、非正式學生群體不斷涌現,大學校園中風起云涌的各類學生社團:攀巖社、登山社、摩登社、創客社、證券社、FLASH愛好者社等等就是學生群體碎片化的具體體現。
2.2 學生需求的個性化、多元化、內在化
由于學生群體呈現“碎片化”,形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碎片群體,甚至呈現出每一個學生個體對學校管理與服務要求的差異性。有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形成對經濟幫扶的需求;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交往困難,形成對人際心理幫扶方面的需求;有的學生可能學習上有困難,需要學業指導等等。與此同時,還存在很多小眾需求,即僅限于少數人甚至是個別人的需求;例如個別學生性別認知出現問題,需要提供有關性別認知矯正方面的幫助,有的學生因為父母離異以及離異后的財產分割問題而形成對情感疏導與法律支援需求等等。學生集中化、同一化的需求態勢被打破,形成分散小眾需求。
在學習、生活中,學生仍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服從與被動,學校提供的管理與服務還能夠接受,但是個性化、追求內心的體驗與滿足以及自我價值實現成為學生最基本、潛在的訴求;學生的興趣和追求不再集中于學校所主動提供的管理與服務上,而是渴望通過各種途徑表達需求,展現不同的自我。學生對自身內在感受的關注超越了對外在的關注,他們在教育與管理的過程中渴望更多的互動與參與。
2.3 “權威”的衰落與自我意識的擴張
信息來源與渠道的泛化使過去只有學校官方一條信息渠道轉變為多樣化分散的信息渠道,學生處于各類媒介、各類信息的包圍之中。對于一些特定的問題,學生在接受了大量信息基礎上,用自己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做出判斷,在這一過程中,碎片化群體中提供的各類非正式信息傳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會對傳統的學生工作者或教師的權威提出挑戰,一些學校或者一些地方發生的學生足以說明這一問題。學生盲目從眾時代已經過去,所謂的權威意見、專家意見已不再是唯一的行動指南,能夠接受的意見才是行動的根源。社會“碎片化”允許甚至鼓勵個人生活的自構,允許與他人相隔離,形成人際孤島現象。因此,權威的衰落與自我意識的擴張是碎片化時代突出的特點。學生的需求已經從獲取知識與服務轉向獲取更多有效信息與服務轉變。
2.4 “大眾群體”影響力下滑,“小眾”群體影響力攀升
全校統一的大眾學生群體,如學校學生會等的影響力在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類特色鮮明小眾學生社團。他們沒有嚴格的組織,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興趣、特長自發加入組成,學生全身心投入,更加忠誠,學生在這類群體中更加自由,體驗到共性與自我,感受到充分的關愛,更容易接受群體共同觀點。一般意義上的“大眾群體”的覆蓋率優勢對學生的作用越來越弱,所謂的“小眾”群體和“個性化群體”則能夠快速準確地針對目標學生進行精準宣傳。因此,“大眾群體”地位衰落、“小眾群體”地位提升成為必然。
3 基于“碎片化”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
“碎片化”對傳統學生工作模式產生很大的沖擊,學校希望通過一個活動、一個通知或一條命令等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服從并執行已經不可能;而是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渠道與內容來吸引那些不同類型的特定學生群體。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碎片化使高校服務內容的量身定做成為必然,單一的、粗放式的學生管理工具已經不能滿足碎片化時代的要求。
3.1 個性化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
滿足個性化需求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就是建構一套既關注大眾學生需求也關注“小眾”甚至個體學生需求的新模式,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大眾工作模式的統一化、高效化與基于小眾或微群體的個性化定制的高符合度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高校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引領下的學生工作模式變革的基本方向。高校可以通過建構基于學生網絡的自助管理與服務系統,為學生提供共享平臺,使他們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量身打造可以滿足自己個人生活與發展需要的各類產品與服務,自己完成組織與管理,甚至商品提供等。在一些大學,學校將商場直接承包給經濟困難學生或學生社團,他們可以完全根據學生需求組織運營,充分接近學生真實需求,又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在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下,一些高校反對學生做飯、燒水,而有些學校在學生宿舍設立廚房和烹飪工具,鼓勵學生根據自己需要做飯做菜,滿足了多樣化需要。這樣,學生工作內容真正貼近學生,學生工作方法與手段與學生性格特征相匹配,不再使用“大一統”工作模式,真正實現因人施教,因人施管,因需施扶的教育與管理效果。
3.2 “編外”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
所謂“編外”是指過去學生工作過程中的非常規工作(例外的偶然性工作)和非常規人群。“編外”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就是將過去被學生工作所忽視或遺漏的學生,以及在常規管理與服務以外的各類非常規、非大眾化具有“小眾”特點的管理與服務內容納入到學生常規工作范疇之中。“碎片化”使“小眾”需求普遍存在,是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基本前提。學生工作要從以往提供針對大量學生的少數共性管理與服務轉向提供針對少數學生的多樣化差異性管理與服務。基于“編外”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基本思路有兩條:第一,在常規管理與服務以外開發與創新服務的內容與形式,以滿足少量需求;第二,把被常規學生工作系統排除在外的非工作群體轉化為服務對象,即關注曾被忽視的群體。基于“編外”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實質就是將潛藏在以往統一的共性需求背后的大量個性化需求通^工作創新激發出來,使原本不曾提供的管理與服務以及被忽略的工作對象納入學生工作體系之中。
3.3 多元參與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
多元參與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思路主要有兩條:第一,外包與合作。管理學上所說的外包是指企業動態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業的功能和服務,并利用企業外部的資源為企業內部的生產和經營服務。高校學生工作也可以借鑒這種外包思想,就是將過去全部由學校提供的管理與服務交由社會專業機構來完成,這樣既可以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也可以節約學校資源,使學校能夠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中心工作:教學與研究工作。例如可以將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交由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去完成,他們常駐學校,通過精湛的技術與專業化服務更加高效解決學生心理難題。第二,學生自組織化模式。學生自組織化是在“去中心化”、學生參與、協同創新等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興的組織模式,學生以自我需求為導向,通過組建各類團體實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例如學校可以提供特定場地與平臺,由學生自行設計組織各類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活動等。
3.4 構建學生工作大數據平臺
上述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實現有賴于先進技術和手段的運用,特別是對代表當今基本時代背景的大數據資源與技術的運用。在我們研究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導向與實現路徑的過程中也發現:社會“碎片化”與“大數據”對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的驅動效應是互相交織的。大數據資源和大數據技術為學生工作模式創新提供了技術和路徑可行性:一方面,“大數據”為學校了解和接觸學生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徑;另一方面,它也在為學生以新的方式與學校溝通、以及學生的聯合搭建平臺。(1)學生工作大數據平臺有助于呈現與捕捉學生(下轉第189頁)(上接第173頁)個性化、真實需求。小眾需求的識別與實現有賴于大數據以及大數據技術。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始終是有差異的,以往的技術條件很難精確統計與分析需求差異性,也無法滿足這些個性化的需求,且學生的真實需求具有“隱蔽性、復雜性、易變性和情景依賴性”,學生工作者用傳統的手段與方式很難發現與捕捉到;構建學生工作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海量痕跡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無限接近學生的真實需求。另外,大數據多來源、多格式數據的快速綜合對比分析能力使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響應可以在瞬間完成,使高校動態捕捉學生真實潛在需求以及快速響應成為可能,例如可以通過學生QQ或BBS留言等途徑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真實反映學生需求狀況。(2)學生工作大數據平臺可以提高學生工作效率與效果。按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學生發展真實狀況提供管理與服務不僅要求精準而且要求有效率。在 “大數據”幫助下可以實現管理或服務使用過程、頻率、強度的實時監控和記錄,提高了供給與服務的可分析性和透明化。學校主管部門可以依據大數據提供的海量信息,針對學生特點定點定時定對象提供,使學生更容易獲得所需服務等,這種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眾多的優秀文化,一代一代傳承至今,雖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弘揚光大,但是文化工作仍然需要創新和發展,只有不斷的創新和發展才能為文化工作帶來活力。尤其是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當中,文化工作者要體現出自身價值,把握方向,加強文化傳承及創新,義不容辭的承擔文化創新工作的責任和義務,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鮮血。
一、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足,于是開始追求豐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變得至關重要,其中群眾文化在文化工作中體現出較為獨特的作用,群眾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是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能夠有效提高群眾的自身素養,從而提高社會的文明水平。群眾文化作為基礎文化工作的重點,創造性地參與和開展社會性文化活動在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是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徑。
二、文化創新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
許多歷史悠久,深為廣大群眾喜愛的群眾文化活動,所以能形成傳統,相沿成習,世代相傳,就是靠著群眾文化活動的繼承和弘揚。群眾文化活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總是不斷地衍生和發展新的活動形式。長山子鎮素有“花兒之鄉”的美稱,顧名思義長山子鎮具有“花兒”的文化傳統,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長山子鎮不忘推進文化創新,加快以“新疆花兒”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努力創造出更多的謳歌時代、反映現實生活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推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花兒”精品,不斷開創“新疆花兒”創造活力持續進發,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新局面。
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近年來,長山子鎮在弘揚傳統文化,發展“新疆花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長山子鎮推陳出新,以個體為單位,在長山子鎮馬場湖村村民王秀芳(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花兒”自治區級傳承人)家中開辦“花兒小院”,將“新疆花兒”傳承下去,在弘揚民族文化,挖掘和繼承民間文化遺產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16年長山子鎮將金穗苑小區綠地廣場打造成“花兒大院”,以及長山子鎮“絲路花兒苑”的建成,通過這些平臺,搭建百姓舞臺,為各族群眾提供了學唱、傳唱“花兒”的平臺,更為東西南北疆、區內外“花兒”文化的學習交流提供了平臺。長山子鎮在充分吸收和繼承傳統文化一切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力爭實現真正的文化創新。將旅游與文化有機結合,把“新疆花兒”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產業當中,發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做大做強旅游品牌,打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區域觀賞旅游勝地,將“新疆花兒”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發展傳承、繼續弘揚光大,從而發揮“新疆花兒”在旅游產業中的主導作用,以此帶動長山子鎮各項事業的發展。
三、文化創新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我們國家在文化工作實施過程中,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群眾文化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要想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唯有在鞒寫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文化創新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作用是提高文化經濟效益、引領文化發展方向、促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豐富人們生活樂趣等。
文化創新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靈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群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也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就要求在鄉鎮要下大力氣協調整合現有文化資源和工作機構,培養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文化工作隊伍,使之成為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主力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在群眾文化工作過程中應當受到重視,而群眾文化的建設和開展是文化工作的基礎,群眾文化的創新和多樣化才能夠正確的引導文化工作的具體方向,確定更為廣泛的發展道路,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
文化創新能夠更好地帶動群眾文化的傳承。隨著我國文化建設的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內容更加多樣化,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傳承方式的創新越來越多,不同的創新為群眾文化的傳承帶來更多的機會,增加了文化的傳播途徑。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在不斷的創新,所以文化工作也要進行創新,才能夠有機的結合文化的特征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文化創新促進鄉鎮的發展
綜合長山子鎮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建設實際情況,長山子鎮的文化傳播既發揚了傳統文化,又進行了文化傳播的創新。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花兒之鄉”的優勢,在傳統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創新出“新疆花兒”等精品活動,大大吸引了廣大游客的興趣,豐富了人們業余生活的樂趣,帶動了群眾文化的傳播,促進了鄉鎮的發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領導重視是會計監督工作有效開展的根本
會計監督作為財政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職能能否充分履行,監督效能能否充分發揮,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根本所在。近年來,株洲市財政局黨組嚴格按照省財政廳的要求,積極落實“三個到位”和“五個必須”,為株洲市會計監督工作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的組織保障。一是將財政監督事項納入局黨組例會,定期通過局黨組會議和局長辦公會議向領導匯報有關監督檢查工作、交辦事項和督辦監督事項的落實情況。二是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全市會計監督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署全市會計監督工作。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有力推進了會計監督工作的開展。
(二)機制創新是會計監督工作有效實施的保障
為切實履行會計監督職能,保障會計監督工作有效開展,株洲市圍繞監督平臺、工作機制、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的一些成績。
一是按照“大監督”理念的要求,努力搭建會計監督檢查平臺。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了市直預算單位財務管理政績考核,出臺了《株洲市直預算單位財務管理政紀考核實施細則》,將考核指標細分為非稅收入管理、財政支出管理、財政財務管理3大塊50多個考核點,對全市90家一級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情況進行集中考評,評出一定比例的先進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存在問題的單位要求其落實整改。通過政績考核的平臺,既調動了預算單位規范管理的積極性,又把各個層次的監督力量融合為一個整體,提高了財政監督效率。二是制定了“統一計劃、統一標準、統一處罰”的“三個統一”工作機制。通過“三個統一”有效減少了檢查處理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保障了會計監督的順利實施。三是建立“條塊分割、縱橫聯合”的會計監督工作機制。即在充分征求被檢查單位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采取單位自查、多部門聯合檢查、上下級聯動檢查、群眾舉報檢查等多種檢查方式,形成一個多層次、高效率的會計監督網絡。2011年經群眾舉報,株洲市財政監督檢查處聯合市紀委對株洲市XXX廠進行了“小金庫”專項檢查,共查出違法違規資金240余萬元,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理處罰。四是建立會計監督公示公告制度。每年會計監督檢查前都要通過網絡、報紙等媒體進行查前公示和查后公告,并上報省監督局,確保了監督的公正、公開。通過公示公告,擴大了會計監督的社會影響,同時對預算單位起到了震懾作用。2011年株洲市共對18家單位進行了查前公示,對存在嚴重違紀違規現象的2家單位通過媒體向全社會公告。五是建立集體審議制度。對被查單位的定性、處罰,首先由檢查組提出初步的意見,財政監督處負責整理與核實,然后交由法規科會簽,最后由局領導簽發,對重大和復雜問題由集體研究決定,從而保證檢查處理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三)找準重點是會計監督工作取得突破的關鍵
一是開展針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監督檢查。會計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專業性強、難度大,不同于一般的財政收支監督。株洲一方面通過建立報備信息異常約談機制,督促會計師事務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執業質量,將會計監督滲透到事前預警和事中監控中。另一方通過查閱底稿、實地調查和延伸檢查等多種方式對株洲市近兩年新設立、新合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人員和業務變動頻繁、報告數量異常、未按規定進行業務報備的會計事務所進行檢查。2011年株洲市重點抽查了2家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專題檢查調研報告。二是每年選擇1-2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點行業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檢查其是否嚴格執行財政預算管理和會計法規制度的規定,是否存在挪用專項資金、虛報預算支出、使用假發票等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障國家資金安全。2011年開展了針對全市重點行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全市抽檢36家單位,共查處違規問題金額6435.4萬元。三是針對財政監督存在的監督盲區進行檢查。由于體制原因以及財政監督自身力量有限的原因,目前還存在著一些財政監督的死角,而這些區域往往是問題多發的地方。例如,株洲市本級有各類自收自支事業單位120余家,成分十分復雜,有的完全是利用行政資源獲取豐厚收入的單位,且與主管部門財務關系不清,資產轉移隨意,脫離了財政監管。為摸清情況,規范管理,2010年株洲市專門組織力量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進行了深入檢查整頓,出臺了《株洲市人民政府關于將市級事業單位經營服務性收入納入財政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統一納入財政“收支兩條線”管理,有效降低了財政風險。
二、當前會計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凸出問題
(一)重罰款輕懲人,導致財政監督職能弱化。財政監督的權威性和震懾力主要通過處理處罰力度和實施效果來體現。長期以來,財政監督形成了對事不對人的慣性模式,多以罰款了事,而直接針對單位責任人的處分則相對較少,特別是在處理大案要案時,檢查人員往往思想包袱較重,致使檢查無法深入到底,這也是一些單位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二)處罰依據不夠明確。目前財政監督處罰處分的主要依據是《會計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法律條例。這些法律條例只是對相關違法行為處罰處分進行了總體上的規定,但面對一些具體問題時,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可對單位處以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可處以二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這個處罰的尺度彈性太大,罰多罰少不好把握。
(三)檢查以突擊型為主,缺乏有效的常態化監督機制。以往的會計監督檢查多以一陣風式的突擊檢查為主,檢查過后相關違紀違規行為又死灰復燃,無法達到“查處一個,治理一片”的效果。從每年會計信息質量監督檢查所查處的案件數量和涉及的金額可以看出,常規的突擊性檢查并不能有效減少相關違規行為。
三、加強會計監督工作的思路
(一)轉變觀念,強化監督意識。一方面,作為會計監督牽頭者的專職監督機構要強化監督意識,切實履行監督職能,要做到敢于查、善于查、深入查。同時,各業務管理機構要樹立監督意識,摒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維,積極配合并參與會計監督檢查。
一是以為形式新就是創新。當然,有效的新的形式對完成工作任務和目標,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新形式不等于創新。有些計生部門和工作人員,不是注重工作實質,不是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做好計生工作,卻對搞五花八門的形式格外垂青。計生傳統的正常的、經常性的工作,扎扎實實抓好就行了,非得別出心裁,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或主題,非得花很多錢費很大精力進行包裝,轟轟烈烈,虛張聲勢,雨過地皮濕,落實不到位,沒有多大效果。實際上工作還是原來的工作,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只不過重新進行謀劃,貼上創新的標簽,給人以新鮮之感。有的計生組織為了工作出新,習慣于搞“八股”式運作,牽強附會地實施“幾個一”或什么工程之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固然為了推動工作,但也難免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嫌。
二是以為高指標就是創新。計生工作要不要有硬指標?這要看什么工作,是不是計生工作的主項,是不是計生部門經過努力能夠單獨完成的。比如計劃生育率、綜合避孕率、統計誤差率等,這些指標是計生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要有下達硬指標,但出生人數、死亡人數、新生兒性別比等指標,僅僅靠計生一家唱獨角戲是很難達到指標要求的。還比如,計生抓提高育齡女工素質工作,要求什么時間、多少人達到大學水平,這不是計生自身能完成的。因此,對這些指標要科學合理的下達,要與有關部門聯合下達,這樣才有力度。有的計生組織不顧這些條件,硬性地下指標,要求必須完成,而且完成的指標越高就越有成績,就是工作創新。上級計生下達的這些硬指標,“逼”著計生干部虛報成績,搞數字和文字游戲,其結果是助長虛假政績之風,貽害工作,有損計生形象。
三是認為有了成果就是創新。這特別是表現在文字匯報材料和有些活動上。計生工作成果是需要實踐檢驗的,需要職工群眾認可的,需要社會確認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無效勞動生產出的劣質產品。現在的情況是,有的成果只是一般性的工作成果,卻要添油加醋,把螞蟻說成大象。比如說女工素質教育工作,有的基層計生人員吹噓得很厲害,說是開展了多少活動,辦了多少班,女工素質提高了多少等等,上級部門亦表示疑義。有的是束之高閣、并無多大應用價值的論文或典型經驗材料等,在某某報刊上發表,并沒有什么反映,也沒有指導和應用實踐的成果,就大功告成,自認為是創新,自己糊弄自己。
四是認為有了創新思路就是創新。有的在年初也有好的創新思路,也發文件或布置下去了,目的是指導和規范計生創新工作,但思路在會上說說就不去認真執行,文件發下去就完事大吉,至于落實情況如何,很少進行督察檢查,不落實或違背文件精神的情況比比皆是,許多文件成了一紙空文,這樣的創新虎頭蛇尾,沒有實際價值。
五是以為沒有干過的工作就是創新。什么叫創新,原來沒有的,現在有了,別人沒有的,你有了,這是新,但不能說是創新。評價和衡量一項工作是否創新,最重要的標準和尺度是看這項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是否有明顯的效果,是否有高質量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現有的工作干好了,效果明顯,質量高,有經驗,這也是創新。有些計生組織為了創新,絞盡腦汁、別出心裁地策劃所謂創新工作,以為過去沒有干過的工作就是創新。有的把過去的工作貼上新的標簽,以新的形式出現,作為創新成果。有的所謂創新工作名義上是為職工辦好事,但基層和職工并不買賬,認為是給他們增加負擔。有的把工會或女工部門的具體工作也作為自己計生工作的重點,提出一些諸如“第一責任人”、“有困難找計生”等不切實際的口號,設立求助熱線等。結果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能體現計生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計生的威信。
六是以為搞活動就是創新。計生組織不搞活動就沒有生機和活力,就沒有影響。但不能把搞活動當成日子來過,當做計生工作的主項。特別是計生領導機關,更不能把搞活動做為工作重點。有些計生組織不在計生重點工作上下功夫出成果,卻熱衷于搞活動,動用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請各方面的領導捧場,求各方面的企業贊助,造聲勢,講排場,結果是勞民傷財,收效甚微。不僅如此,大量的活動還給本來就人員少、經費不足的基層計生造成負擔,給基層計生添亂。計生領導機關的工作重心應該是調研、指導和服務,各項活動應該重點放在基層,讓基層從實際出發,結合企業的實際獨立自主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上級計生應該只是進行示范性的活動,基層計生在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和職工利益的基礎上自愿組織參加。如果不是這樣,計生組織就背離了服務基層、服務職工的宗旨。
之所以出現上述誤區,固然有許多客觀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一些計生干部思想上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他們善于迎合和應付上級,喜歡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不愿意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出實力,使計生工作出現華而不實的局面。
新形勢下,計生工作要創新,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創新要以務實為基礎,務實是第一位的。創新是在扎扎實實工作基礎上的創新,沒有務實的工作精神,沒有深入實踐的探索,就失去了工作創新的前提。要把創新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落實在工作效果之上。喊口號、搞形式、呼呼啦啦、大轟大嗡,是在褻瀆創新的本意。
第二,創新是基于計生性質和職能基礎上的創新。計生工作創新必須是符合計生本身的工作性質和職能,脫離計生性質和職能,搞計生不應該干而又干不了的工作,只能使計生組織陷入被動和從屬的地位。很多應該由行政部門和黨政去干的工作,如果安排計生去干,這就不是創新,實際上計生也干不了,這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第三,創新是有重點目標指向的,不是什么新就干什么。從計生工作來說,創新的指向和目標,就是在全局重點工作上、難點問題上、職工關注的熱點上有所創新。計生工作的創新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在一切工作上都創新,而是突出重點工作,在突破重點難點工作上有所創新。不涉及重點工作或不突出抓重點工作,只憑一些空洞的口號,或并不解決問題的主題教育,或不受基層歡迎的勞民傷財的活動等,都是對計生工作方向的偏離。
信息技術為檔案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然而,目前很多技工學校由于教學工作任務繁重,很多教師對檔案重視程度不夠,檔案歸案意識不強,導致檔案收集不全。很多學校的檔案管理多是進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與保管,較少運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進行管理,沒有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這樣不僅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也對于技工學校的長遠發展不利。
因此,在技工學校檔案管理過程中應該加快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檔案存儲的信息化建設可以提高檔案的利用率,降低檔案管理的成本,并可超越時間、空間、機構等因素,滿足校內外人士對于學校檔案的需求。而且學校的各類繁雜檔案通過計算機的管理,可以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提取、分析、加工,提高了檔案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技工學校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創新路徑
2.1健全與檔案管理信息化相關的標準和規范
進一步健全與檔案管理信息化相關的標準和規范,是技工學校落實信息化建設的根本保障。首先,學校要不斷規范檔案管理制度,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規章制度建設,建立常規的檔案信息化管理標準,以制度的形式將檔案管理落到實處,實現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
2.2加強相關的軟硬件建設
技工學校要樹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識,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教職工都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檔案管理的重要性。在硬件方面,學校要引進并且使用先進的信息設備,如計算機設備、通訊設備、網絡設備等等,通過這些設備將教育教學各類信息生成和整理出來,使各類信息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從而向社會各界、學校師生員工提供完備的數據庫和光盤檢索系統、互聯網虛擬系統等信息服務。在軟件方面,學校要引進合適的檔案管理軟件,并且進行開發和合理利用,盡快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務的完善的自動化系統。比如學校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師業務檔案”和“學生成長記錄袋”,利用現在手機、相機、電腦多種普及化的信息采集途徑,全方位記錄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交流,以豐富學校檔案容量,增強直觀性。
2.3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電子檔案的管理與紙質檔案的管理有著截然不同的方法,這就對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直接影響到檔案信息建設的創新。他們不僅僅要懂計算機操作、聯機檢索、上網查詢等信息技術,又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管理知識,這樣才知道需要收集什么信息和知道如何進行信息的加工處理,從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推動教師信息能力的提高。具體來說,技工學校檔案管理者必須有具有較好的基礎知識、教育教學知識、較高的專業知識及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水平。因此,學校應該對教職工進行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培訓,比如現代化歸檔管理系統的使用、新型載體檔案材料的開發利用等等,使他們盡快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能,不斷擴大知識面,及時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2.4促進檔案信息資源共享
檔案管理工作的創新要注重信息資源共享。技工學校要注重加強檔案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的聯系與合作,將學校的檔案信息資源融入整個社會的信息資源體系之中,通過積極的檔案信息資源共建,提高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具體來說,學校要以校檔案網站為主體,利用學校統一的網絡出口與其他學校檔案網站鏈接,形成一個共同的整體檔案工作信息網。同時,學校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網站的作用,使檔案網站成為宣傳檔案工作、開展檔案信息服務的窗口,向全校師生提供網上查詢和使用服務,進一步發揮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作用。
2.5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但經濟全球化不等于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凸顯的是一種在經濟上的總體性或共存性的傾向,國際化則更隱含著國家主體性和個性,是以民族國家的歷史、國情、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為前提的。因此,本文更傾向于探討在保持民族國家主體性前提下,如何實現本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國際化轉型創新問題。
一、國際化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
沖擊與挑戰
1.國際化對高等人才培養的沖擊
隨著國際化趨勢愈演愈烈,高校的德育環境更加開放化、復雜化,德育內容也更具擴展性和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內容。在人才培養標準趨同的要求下,高校德育內容應更具伸展性和包容性。高校應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宏觀意識、開放心態和遵守國際基本準則的意識,也要培養他們學習正確處理全球意識與民族意識、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國際化形勢下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也使得高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
第二,培養途徑。當前人類社會處于互聯網推動的全球化進程中,互聯網作為當前最先進的傳播平臺在全球的廣泛運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學習方式、情感表達和思維方式。高校德育也由傳統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育內容滲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轉變為理論、實踐、生活和網絡相結合的德育模式,因此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規避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2.國際化對德育工作的挑戰
在國際化和網絡化這一突出時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環境更加開放,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信息渠道快速獲得信息,思想狀況更加復雜和活躍,他們的成才意識、競爭意識也更加高漲。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特殊的意識形態屬性,國際化也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撞、國際性與民族性的較量,以及國際化對傳統價值觀念和國家意識的挑戰等諸多問題,要求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須及時調整更新,以適應當前及未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二、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現狀和主要問題
比照國際化對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標、內容和模式上都存在缺陷與不足。主要體現在:
1.高校德育工作難以適應時展的迫切需求
德育工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發展特性。高科技的進步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使人們生活方式和內容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價值觀念、思維模式、道德準則、政治信仰都在迅速更新。德育工作必須隨時展而進一步發展。
2.高校德育工作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客觀需求
當今社會的發展更強調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而言,由于信息的無限豐富和成長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增多,大學生思想意識的敏銳多變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對綜合素質的需求和創造能力的期待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傳統德育工作必須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3.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針對性不強、創新性不強、適應力不足的問題。一些德育工作者對現實大學生生活實際狀況缺乏了解,不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較少考慮到他們面臨的國際化背景下復雜的社會關系、高強度的社會競爭和他們自身的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對他們團隊意識、獨立人格的培養以及傳統文化、民族精神與國格意識的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此外,對學生對外來文化的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也是當前德育工作較弱的一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進。
三、如何實現國際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面對國際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臨的沖擊和挑戰,在充分了解我國高校當前德育現狀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成為極為緊迫的問題。要解決創新發展的問題,一個前提就是要明確把握受教育群體――大學生在國際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新的時代特征,另一個前提則是要深刻認識德育自身的本質特性,并根據這些特性來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實踐嘗試。
1.深刻認識受教育群體的時代特征
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受國際化的各種影響,又與這30年來獨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成長環境相結合,在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的復雜影響下,形成了“80后”、“90后”大學生明顯的特點。一方面他們有不斷提升自我能力、擴大交際圈、應對社會角色轉換等諸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有天生的自信,在為人處事中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
部分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上表現出“大我”意識弱化,“小我”意識增強的特征,對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不再強烈關心,對自我發展和人生規劃則有了更多的訴求;在人群組織機構上表現出與“大眾化”的分離,即大學生對適應大眾需求的產品、教育內容、娛樂活動等不再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小眾化”日趨明顯,他們更愿意追求具有個性標簽、適應自身需要的社交圈子和小眾活動;他們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出功利化的特征,看重學習成績、實習經歷、獎勵榮譽的現象比較突出。這就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克服大學生的短期浮躁心態,更要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和內在需求,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特性
第一,發展性。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國際化形勢下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必然緊隨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調整更新其理念和模式。德育作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是提升大學生道德品質,保證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軟實力”的重要基石,也必然將隨著人才培養標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第二,實踐性。古往今來,道德范疇的理論提升、總結和傳承從來是與實踐分不開的。德育工作的實踐性要求只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與他們的學習、思想和生活相結合,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開放性。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網絡普及的今天,任何觀點和價值觀都能在網上找到生存的空間,在虛擬的開放環境下,網絡對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更為猛烈、洶涌。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經受住當前這種復雜環境帶來的沖擊,并且借鑒國外的管理和教育經驗,充分合理利用網絡環境,規避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德育工作所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四,示范性。德育作為修正學生品德、提升學生修養的途徑,其“榜樣”的作用更為明顯。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教師們“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和實踐結果樹立榜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可模仿的行為范式。
3.努力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第一,尊重本質規律,更新德育理念。首先在尊重德育工作本質規律的基礎上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理念創新是指人們對德育認知態度、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等所進行的創新。[1]在國際化趨勢勢不可擋、社會實踐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就必然要求我們尊重德育的內在規律,更新德育理念,實現德育工作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