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10: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平安銀行現狀和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8日
一、銀行經營體制利弊分析
(一)混業經營的意義。混業經營指的是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在不同層次和范疇內的交織組合。這種交叉和融合可以是業務范圍內的也可以是經營體制上的,所以銀行業混業經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即全能銀行制和綜合銀行制。所謂全能銀行制,就是在其之外再建立或投資一個或多個公司來經營證券業務、保險業務等,即銀行突破自身機構的約束,使用其他機構來入股、控股等方式來實現混業經營模式;綜合銀行制模式下銀行可以使用其自身的業務部門經營保險業務、證券業務等,再通過業務的融合,使不同功能的金融工具最終達到相同的金融功能,也就是在經營銀行業務的同時可以經營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
(二)經營模式利弊分析。我國從1995年到現在實行的都是分業經營模式,也就是銀行、證券、保險類金融企業只能各自經營法律規定內的業務,不能有法律限制外的業務混合交叉。但我國當時分業經營并不是因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市場自然選擇,而是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和90年代金融市場出現的經濟泡沫引發了諸多關于混業經營的不利結果。為緩解當時經濟發展的失控狀態,放棄了自從改革開放后到1995年實行的混業經營模式,人為選擇了分業經營。
由上可知,這兩種經營模式各有利弊,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背景下,兩種模式有不同的發展經濟優勢,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的問題,沒有哪一種是對經濟的發展絕對有利的。其中,分業經營的優勢是:專業于單一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容易創建新的品牌;易于集中資源;業務趨向于簡單透明,也方便相關部門的監管。其弊端有:產品單一;競爭壓力大;分散和應對風險能力較弱;應對外部市場變動能力差。而混業經營的優勢是:可以通過多樣化業務的取長補短,達到降低成本和風險的目標,同時有利于提高機構的營業利潤、業務創新能力和服務效率等。其弊端有:管理難度大;因為業務的種類多,致使各方面競爭激烈;為了顧全每一個業務,管理也會更加復雜;同一機構內部業務會有利益競爭等。所以,經營模式的選擇要根據監管當局和法律的規定,更要考慮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等因素。
二、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現狀
(一)民營銀行的意義及特征。民營銀行一般是指國家不控股的股份制銀行,屬于商業銀行范疇內,是金融體系里一個分支。當下,關于民營銀行的定義學術界有三類解釋,分別是:認為民營銀行的股份是由非官方控制的產權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專門給非官方企業提供經濟幫助的資產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治理結構論。這三類解釋都有道理,但只是描述了民營銀行的一些次要特性,對其主要特性的了解還不夠完全。我國的民營銀行和國有銀行相比,有兩個主要優勢特征:一個是民營銀行的自主性,即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可以自主的經營管理,不受外界機構的管束;另一個是民營銀行的私營性,因其資金主要來自民間,產權非公有制,利潤自享,高營業利潤的要求,且業務不受政府干預。民營銀行是金融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特有的自主性和私營性使其擁有高效率、高專業性、高靈活性等優點。所以,民營金融機構是我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積極建立高水平的民營金融機構也可以提升我國金融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地位。
(二)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現狀及問題。長久以來,我國銀行業都是以國有制為主,地方股份制和股份制為輔,這也是我國民營銀行發展比較遲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是民生銀行,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再之后慢慢有了廣東南華、中國平安等,但至今為止得到監管機構批準的只有少數幾家。由此可見,民營銀行想要全面快速地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筆者認為,雖然國有銀行成立之初起到了維護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可是隨著經濟發展,放開我國民營銀行準入政策會更加有助于商業銀行多元化業務結構的實現,所以大力支持民營銀行的發展是金融業的必然趨勢。2013年9月,我國銀監會首次允許開辦民營銀行的信息,表示達到標準的民營資本可以在相關要求下成立民營銀行。2015年10月,也強調要逐步放開民營銀行準入政策,甚至包括外資有序進入的相關內容,以更好地完善我國的銀行業金融體系。現在民營銀行已經逐步提升在金融市場的地位,相信未來數年,我國相關部門將會更加積極地推進民營銀行的建立。
就以上看來,民營銀行發展前景大好。但不得不說的是,由于我們國家的民營銀行起步和發展的都較晚,以至于現有的四千多家銀行中,真正算是民營銀行的所占比例還是很低,其中更是存在規模小、業務種類少、服務質量低、網點覆蓋率低、市場競爭力差等諸多問題。特別是行業競爭、金融誠信、資金運作的風險控制等至關重要的問題,這與國外的民營銀行相比都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應該在適應國情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民營銀行經營管理的經驗和優點,以促進我國的民營銀行更快更好地成立成長。
(三)我國民營銀行混業經營必要性分析。混業經營模式是當下金融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在國際上已有很多金融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在使用,同時也是我國金融業市場發展的最優選擇。但如上所述,混業經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優缺點,其利弊于國內的金融市場風險控制能力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混業經營可以把證券、銀行、保險等眾多業務組合經營,達到資源的完美整合,營業網點和各種業務資源的充分利用,多方面服務客戶,方便積累活躍客戶和高質量資產,樹立獨特競爭優勢。混業經營可以滿足人們生活中對財產規劃的多樣化需求,而且更加方便快捷。混業經營可以打破原有的限制規則,實現金融業的多種業務交叉混合,使各種業務揚長避短組合在一起,達到多樣化的盈利目標。而且實行混業經營,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客戶,根據客戶和金融市場的需求,開拓更多業務,更好達到規避風險和企業客戶雙方高盈利的目標。例如,銀行可以把證券業務和銀行業務組合經營,使兩種業務互補、支持,以此提高銀行的效益和競爭力,降低風險,也會使民營銀行的社會總效用提高。而且,我國的混業經營相比于很多發達國家都不成熟,也就說我們國家關于金融業的混業經營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總而言之,在當下金融市場的環境壓力、國內外行業內部激烈競爭、經營利潤的美好前景下,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業最好的選擇。
三、平安銀行混業經營案例
(一)平安集團介紹。中國平安集團在我國是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領軍者,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現在已經是我國業內牌照最全的金融集團,同時擁有密切安全的控股關系和廣泛的金融業務。平安集團現已橫跨保險、銀行、投資等多種行業,其中包括資產管理、融資租賃、壽險、信托等多種業務,完全可以滿足客戶各種各樣的理財投資要求,成為了我國少數可以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機構之一。其實,平安集團早有混業經營的遠見,早在1991年8月平安就建立了自己的證券部門,當時也確實只是平安保險集團的一個小部門,但后來獲中央銀行的準許,于1995年10月在北京建立了現在的平安證券公司。歷經二十余年,現已從一個證券部門發展成國內知名券商。1996年4月,由平安集團控股的子公司平安信托正式成立,其作為平安集團的投資渠道,利用自身充足的資金進行投資,為實現“建立統一完整的金融服務平臺”的戰略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平安信托位居國內信托行業前列。平安銀行是在2012年6月成立,它的前身是深圳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險擁有其58%的股份,是它最大的股東。平安集團一直在努力達到全球一流水平金融生活服務機構的標準,堅持貫徹“科技引領金融,金融服務生活”思想,利用綜合金融和網絡金融的結合,緊抓金融理財業和健康保險業兩大行業,通過銀行、證券、保險和互聯網金融四大板塊,圍繞用戶“醫、食、住、行、玩”的生活需要,為客戶提供“專業,讓生活更簡單”的全面優質服務,也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和良好的聲譽。平安集團堅持以“一客戶一賬戶,多樣服務多種產品”為目標而努力,并且通過互聯網網站和軟件開拓市場,吸引客戶,更好服務,把顧客對金融方面的需要真正帶入日常生活,打造全面而簡單的金融服務生活。
(二)平安銀行混業經營下的發展優勢。當今社會,一個普通的銀行顧客除了簡單的存匯款,在生活方面還會有車險、人身險、房貸等各種需要。貴賓客戶就不用說了,他們還需要更多投資理財方面的服務。高凈值客戶需要的就太多了,無論是信托還是私人銀行服務,都是他們理財必不可少的。這些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帶來的結果,然后客戶需求又催生了混業經營的需要。而像平安集團這樣,有著跨行業混業經營實力的企業,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簡直如魚得水。
平安銀行是平安集團的主要金融部門之一,是在2012年7月份改名平安銀行的,其成立也使得平安集團的銀行業務得到補充,企業原本“證券、保險、銀行”共同發展的目標有了實現的基礎。而且平安銀行的前身深發展擁有302個營業網點,共占據我國18個城市,這也為平安集團實現“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幫助。平安銀行堅持憑借平安集團混業經營的綜合服務能力,把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合理結合,各業務間揚長避短,秉承“輕資本、優結構、強客戶、好效益”的經營策略,加快自身經營模式的轉變,降低同業間負債成本,拓展非利息凈收入渠道,收入結構持續優化,現已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民營銀行。
四、結論
就現在來看,平安集團混業經營的結果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為我國其他民營銀行的混業經營做了良好的示范。銀行、證券、保險是不同的行業,會有周期上的差別,讓它們混業經營可以達到利潤多元化、收益穩定、金融企業穩健發展狀態。混業經營可以利用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種業務,實現協同效應,和單一的金融業務機構相比會有更好的穩定性和競爭性。當然,金融業的混業經營也不是說起來這么簡單的,企業若是通過建立子公司或者并購整合開展另外的業務,就要合理計劃各個業務間的適用性,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以降低風險。而且監督管理機構要形成有效的外部監管機制,在企業的各個子公司之間也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墻進行風險隔離。我國民營銀行混業經營時間還是很短,經驗也不足,平安集團現在的成果并不能代表混業經營的絕對安全,甚至混業經營可能會存在著未知的隱藏風險,所以如何隔離各種業務之間的風險,合理配置資源等都是我國金融業全面展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總之,為了我國經濟市場更好地發展,民營銀行的管理者應該及時抓住機遇,堅持混業經營的發展戰略,發揚自身的金融綜合經營品牌,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蘇均,周新輝.中國民營銀行發展的多重思考[J].探索與爭鳴,2014.
[2]陳磊.中國平安并購深發展績效的財務數據檢驗[U].貴州財經大學,2013.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開放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國家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不斷加強,其盈利能力受到挑戰。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息差的經營模式收入逐漸減少,而國外的銀行已經開始大力開拓中間業務等非利息收入。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利息收入所占的平均比重已由2010年的80%下降到2015年的70%,而國外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利息收入所占平均比重已經達到了40%。由此可見,加快經營模式和和收入結構的改變,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數據來源及模型假設
本文選取16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對其2010到2015年年報進行整理分析,獲得所需數據。為了便于解決和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幾條假設:⑴假設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真實可信;⑵假設上市銀行在編制年報時使用會計記賬方式等一致;⑶假設設置的變量取值都有實際意義且數據記錄準確規范。
二、根據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的分類
(一)研究思路
首先運用主成分分析將多個指標濃縮為少量幾個指標,消除各個指標間的多重共線性,然后根據主成分得分對其用二階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最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終聚類結果。
(二)數據處理
1.主成分分析。將我們整理的2015年16家上市銀行收入結構的各項指標用SPSS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在方差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情況下,得出F1、F2、F3、F4主成分得分函數:
F1=-0.379X1+0.316X2+0.023X3-0.28X4+0.3X5+0.075X6
F2=-0.163X1+0.325X2+0.439X3+0.156X4-0.354X5-0.332X6
F3=-0.244X1-0.143X2+0.431X3+0.322X4-0.09X5+0.796X6
F4=-0.293X1+0.416X2-0.684X3+0.851X4+0.032X5+0.013X6
將各指標值分別代入4個得分函數中,就可以得出每個商業銀行的主成分得分,得分結果如表1所示。
2.聚類分析。根據表1,對其用二階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先分別聚成四類、五類和六類。
下圖為三種聚類的“模型概要”和“聚類質量”圖。
“聚類質量”通過不同的顏色來表示聚類質量的“差”、“良”、“好”和“較佳”三個等級。藍色條帶表聚類質量達到的等級。由上圖可以觀察到,三種聚類結果的聚類質量良好,說明聚類成三種方式都是合理的。
下表是將16家商業銀行分別聚成四類、五類和六類的情況。
表2 不同聚類結果表
■
由表2可以看出,不論將這16家銀行分為四類、五類還是六類,我們都可以發現: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被分為一類,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被分為一類,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被分為一類。最終我們結合實際,將四類的結果作為本文的最終聚類結果。
(三)結果分析
第一類銀行的利息收入平均為72.58%,低于其余13家銀行2.3%。并且其他營業收入平均占總收入的4.93%,遠遠高于其余13家商業銀行4.03%。這說明國有的三大商業銀行比其他商業銀行具有較優的收入結構,這也為工商、建設和中國銀行成為全球頂尖銀行提供了依據。
第二類商業銀行是利息收入占比降低最快或營業額相對龐大的商業銀行,這四家銀行的收入結構雖然沒有第一類好,但在優化收入結構的能力上存在比較大的潛力,相信其收入結構在以后幾年會快速得到改善。
第三類商業銀行是唯一在匯兌收益中虧損的一類商業銀行,這類商業銀行都是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較小,但是最富創新力的銀行。但就目前來說,其收入結構是16家商業銀行中最差的一類銀行,應該得到管理層的重視。
第四類商業銀行處于四類銀行收入結構的中間水平。其中,招商銀行零售業務備受認可,平安銀行依靠其母公司平安集團快速擴張,意圖成為全能型模式銀行。此類銀行的利息占比收入是四類銀行中最低的一類銀行,甚至低于第一類國有控股銀行2.5%。但資產規模較低,其他業務收入占比僅為0.15%,遠遠低于第一類商業銀行其他營業收入平均占總收入的4.93%。
三、收入結構與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之間的聯系
(一)研究思路
本文假設收入結構與資產規模和營養結構之間是確定的函數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收入結構與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之間的函數表達式,通過對各參數的分析,可分別得到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之間對收入結構的影響。
(二)數據處理
1.回歸分析。用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作為自變量,用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 、匯兌收益、其他業務收入作為因變量。由于6個自變量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假定收入結構可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因此先對這6個變量分別賦予權重0.5、0.1、0.1、0.1、0.1、0.1,然后再進行回歸分析。此數據是截面數據,有可能存在異方差,所以直接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回歸權數設置為殘差平方和。用EVIEWS進行WLS回歸。
①資產規模回歸方程
回歸結果如下:
Y1=-21.8235+43.817X1+195.5811X2+189.2389X3+363.1467X4 +394.9035X5+335.5921X6
T=(-1.7214)(1.6997)(1.6064)(1.6930)(1.8888)(2.8589)(1.7292)
R2=0.9999,DW=0.8,F=1094270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R2=0.9999,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度很高;F=1094270,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通過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歸程顯著。
②業收入回歸方程
回歸結果如下:
Y2=-16.844+33.147X1+152.972X2+166.822X3+350.225X4 +334.845X5+265.7024X6
T=(-1.1819)(1.1438)(1.1177)(1.3276)(1.6204)(2.1563)(1.2179)
R2=0.9999,DW=0.7513,F=957327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R2=0.9999,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度很高;F=957327,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通過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歸程顯著。
(三)結果分析
由資產規模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出,6個自變量的系數都為正,說明6個變量與銀行的資產規模呈正相關。又發現利息收入的系數最小,說明利息對銀行資產規模的邊際彈性低,無法通過增加利息收入而增加資產規模。
由營業收入回歸中可以看出,6個自變量的系數都為正,說明6個變量與銀行的資產規模亦呈正相關。和資產規模回歸方程一樣,利息收入的系數最小。因此建議商業銀行應該增大非利息收入,這樣可以優化自己的收入結構,更快的提高營業收入。
四、收入結構的預測
(一)研究思路
在前文分類的基礎上,為了代表所有的上市銀行和計算的方便性,我們挑選4類中一家銀行的收入結構進行灰色預測。因為影響收入結構最主要的因素是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我們選取這一項作為預測對象。
(二)數據處理
灰色預測
商業銀行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近年來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我們選取GM(1,1)灰色預測模型。
1.工商銀行。利用MATLAB軟件求出模型參數a、b,即發展灰度和內生灰度的估計值:a=0.0132,b=0.7897。由此可求得一次累加原始數列擬合序列表達式:y=59.9381-59.1405E-0.0132t,以此計算而得的數列再進行累減還原即可得灰色預測后的擬合序列,最后進行模型誤差的檢驗。
由表3可以看出,2016~2020年擬合數據與原始數據的殘差均小于0.02,相對誤差均小于2%,說明此模型可以用來預測工商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
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用MATLAB直接預測2016~2020年工商銀行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數據,如下表4所示:
2.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采用與工商銀行相同的建模方式,對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的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進行灰色GM(1,1)預測,預測誤差直接用圖2展示。
圖2 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誤差與相對誤差分布圖.
由圖2可以直觀的觀察到,2016~2020年擬合數據與原始數據的殘差均小于0.02,相對誤差均小于2%,說明此模型對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可以進行預測。
由此,我們用MATLAB求出其余三家商業銀行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數據,如表5所示:
(三)結果分析
由表4和表5可以觀察到,平安銀行的利息收入在2020年占比最低為52%,遠高于工商銀行的68.75%,說明第四類銀行,即最富有創新的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前景樂觀。而第一類銀行即目前具有相對最優收入結構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其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雖然在逐年降低,但其速度遠遠小于第四類股份制商業銀行。
五、總結
本文首先聚類分析了國內16家上市銀行收入結構的現狀,我們發現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現階段憑借其強大的資產規模,構建了比其它商業銀行更優的收入結構,以此成為全球頂尖銀行。而第四類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但其收入結構現狀仍不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然后回歸分析了商業銀行收入結構與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之間的關系,得到利息收入對銀行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的邊際彈性低,因此商業銀行欲通過增加利息收入從而增加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已是不明智的選擇。最后對4類銀行中典型的4家銀行的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進行灰色預測,發現5年后富有創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已經低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因此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創新,重新定位經營業務結構,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學習,與國際金融大環境接軌,效仿國際先進理念,把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新效益增長點。股份制商業應該保持其創新能力,繼續開展收入結構改革,擴大資產規模。國家應該逐步放松對金融的管制,讓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形成混業經營模式,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以此達到優化收入結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邢學艷.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實證分析[J].經濟師,2011(9):181-183.
[2]黃國妍.商業銀行收入結構與銀行風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3]黃宏運,呂石山,朱家明.空氣污染的計量評估方法[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04:1-5.
[4]楊桂元,朱家明.數學建模競賽優秀論文評析[M].中國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9.第一版.
[5]馮巖松.SPSS 22.統計分析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6]楊桂元.數學建模[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7]孫亞靜,辛雪嬌,張彥紅.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3:26+226.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0
[中圖分類號] F8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5)21- 0134- 02
1 社區銀行概況
社區場景成為當下各大商業領域的熱點,從商超類社區O2O到上門服務類社區O2O,再到小區社交,物業O2O模式等,社區已經成為用戶需求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其中,金融行業與社區場景的切入點即社區銀行。在北京,社區銀行已經達上百家。雖然目前社區銀行的發展態勢良好,但仍有許多缺陷和不足。
為有效解決城市社區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近年來,社區銀行在一些高檔社區得到了蓬勃發展,這些社區銀行基本上都選取人口密度大、規模大、定位高端的住宅小區入駐,一般都設在社區內部或臨街,通常面積不超過20~30 m2。為社區居民的食衣住行、休閑娛樂、商貿往來等提供諸多個人金融服務,如借記卡、信用卡、個人貸款、理財、代扣繳費、電子銀行業務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華夏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10余家銀行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社區銀行試點。
社區銀行普遍主打“親民、方便、基礎金融”等招牌,布局結合社區特點:門口設立存取款一體機、電話銀行、銀聯便民自助繳費機、自助開卡機等電子設備;里面設立咨詢區、兒童活動區、休息區等便民區域,這些區域還配備電視、電腦、玩具、讀物、急救箱等。有些社區銀行還提供代收快遞等服務,但需求量不大。
2 社區銀行現狀分析
2.1 主要特點
(1)社區銀行普遍選取入住率高的大型高檔社區。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檔社區居住人口財務狀況良好,一般具有穩定資產和收入,屬于銀行的優質客戶;二是人口密度大,特別是市區一些相對成熟的社區,老年人較多,對金融服務產品不甚了解,社區銀行可以發揮親民的優勢,老年人不用走出社區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理財知識,在目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不佳的情況下,社區銀行相對安全、可靠,成為吸引社區客戶的因素之一;三是對于工作比較忙碌的年期客戶群體來說,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在節假日就可完成金融服務的辦理。
(2)社區銀行都以理財產品作為主打產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社區銀行一般配備員工3~5人,自助設備相對較多,國際匯款、對公業務等現金業務無法辦理;二是社區銀行根植于社區,專注于社區,社區為個人居住生活場所,業務需求以個人對私業務為主,大多為存取款、個人理財等;三是社區銀行對入駐社區周邊情況、小區定位等情況比較了解,對小區客戶群體可以合理定位,適合推出量身定做的產品。
(3)社區銀行對小額貸款業務手續較為靈活簡便。因為社區銀行工作人員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人文特點和居民消費傾向及消費結構等信息比較了解,對借款人信息容易做到知根知底,具有地緣優勢和人脈優勢,借款人難以對社區銀行進行欺詐;其次,社區銀行管理靈活,手續能適當簡化。
2.2 主要優勢
(1)定位優勢。社區中老年居民不用走出社區即可辦理銀行基本業務,產品推出要結合客戶群體特點,安全、收益穩定。隨著我國逐步跨入中老年社會,社區銀行將具有越來越好的前景和發展空間。
(2)信息優勢。社區銀行的員工通常十分熟悉社區周邊市場,這對個人消費貸款等業務開辦十分重要。信息不對稱程度相對大銀行而言較小,風險識別能力較強,因此條件靈活,手續簡化,速度較快,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這使社區銀行在對個人消費貸款等業務獲得比更大的安全贏利空間。隨著利率市場化,個人貸款業務方面的優勢將逐步顯現。
2.3 競爭戰略優勢
(1)目標市場藍海狀態。社區銀行主要市場定位于個人零售業務,是大型銀行所不能兼顧的區域和客戶,挖掘“低端”市場潛力,以填補金融空白。
(2)經營機制靈活。資產規模較小,組織形式也相對簡單,管理鏈條短,彼此的協調性好,有利于相關軟信息的傳遞,管理人員可以據此及時做出經營決策,從而靈活應變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3)信息資源優勢。社區銀行立足于當地,與大銀行傾向于根據從財務報表和 信貸報告中得到“硬信息”向大企業貸款不同,社區銀行對社區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和居民情況的熟悉和了解,依靠人際關系,收集借款人的個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軟信息”,并作為決策依據,有效的解決了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能較好地防范風險。
3 社區銀行的發展趨勢
3.1 拓展業務發展空間
從高端客戶到普通客戶,都應有相對應的產品和服務。社區銀行在現有階段的業務僅僅局限在存取和理財等幾個少數的業務上,并沒有實現社區銀行O2O的最初設想。未來,社區銀行將主要提供一個服務平臺,滿足對客戶的溝通、理財建議、輔導服務等多方面的業務,甚至為每個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3.2 社區化和便利化
一是社區化,比傳統網點更加貼近客戶,了解客戶,便利客戶,挖掘出每個社區的用戶偏好和習慣,更加貼近社區用戶;二是便利化,加強與網銀業務的結合,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服務模式,大力推廣遠程視頻服務,形成24小時全天候的社區金融服務。
3.3 探索與地產物業類合作模式
地產物業類社區O2O合作目前發展良好。地產物業一方面可以為社區銀行提供大量真實可靠的信息,幫助社區銀行推出符合社區定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地產物業可以為社區銀行提供更多的線下渠道,更加貼近居民的生活。
3.4 加強安全隱私保障
對于社區服務這樣的生活場景,安全隱私是困擾用戶的一大難題。社區銀行不僅僅要保證居民信息的隱私性,更要保證線下的安全性。目前多數社區銀行的線下安保措施不足,日后應該加強社區銀行安全意識,真正發揮社區銀行的作用,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務,滿足大家各類金融需求,實現銀行和社區的雙贏。
主要參考文獻
“對比利時來說,富通(Fortis Group)這樣一個在全球擁有影響力的企業,已是往日的榮耀。”10月4日,比利時財經媒體《回聲報》用沉痛的語氣,報道了比利時政府無力挽救整個富通集團的遺憾。
10月3日,荷蘭政府剛剛將富通集團在荷蘭的銀行和保險業務收歸國有;10月6日,在比利時政府將富通在該國的銀行和保險業務全數國有化后,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宣布,將從比利時政府手中收購富通比利時銀行75%的股份,并將在富通盧森堡銀行的控股權益提高至67%。
這一系列交易幾乎將富通的核心銀保業務悉數出售,目前的富通集團的主要資產,只剩下富通國際保險業務和一個現價104億歐元的資產包。
這一結局,在一年前荷蘭銀行(ABN AMRO)收購戰的映襯下猶顯慘淡。當時,富通參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和西班牙國際銀行的競購團,以711億歐元的高比例現金方案擊敗對手;其中富通出資240億歐元,風頭一時無兩。
僅僅是一年之后,在9月15日美國雷曼公司破產案驅動的新一輪信心危機中,富通成為歐洲金融界倒下的最具震撼性的一塊“多米諾骨牌”。
富通的分拆,集中體現了歐洲市場面對金融風暴的窘境。割據的歐盟各國無法像美國一樣迅速拿出穩定市場、控制系統性危機的舉措,而僅憑一國的救助能力則無法解決跨國金融集團的窟窿;各國對所在國機構程度不一的救助,反而引發儲戶和投資者的恐慌。
因收購荷蘭銀行而“囊中羞澀”的富通,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為了市場遺棄甚至攻擊的對象。股價暴跌,儲戶擠兌,債主盈門,同業袖手,富通的遭遇和不久前倒下的華爾街各金融機構如出一轍。
富通的不堪現狀,還觸發了遠在中國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2318,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18;下稱平安)針對其在富通持股的157億元的減值準備。平安作價21.5億歐元購買富通資產管理公司50%股權的交易也被終止。
截至記者發稿時,富通仍未復牌。停牌前的10月3日,富通的股價已經從平安入股時約19歐元的均價跌至5.42歐元。目前,分析師普遍估計,富通的每股價格應在3.50歐元到4歐元之間。但金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停牌期間的歐洲場外交易市場,富通的股價已經低至1.50歐元。
死生9月
富通是歐洲最早跨國經營的金融機構之一,活躍于保險、銀行和投資領域,業務遍及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
富通集團作為控股公司,旗下主要有兩大塊業務――銀行和保險,各自又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分設了銀行和保險的子公司。銀行板塊中有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保險板塊中有獨立的國際保險公司。富通銀行成立于2000年,總部設在比利時。富通2007年年報顯示,富通的銀行類業務對其利潤的貢獻占到60%以上。
在美國《財富》雜志2008年7月9日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富通集團以1648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排名14位,資產總額則高達12737億美元。但這一切此刻已經成為了歷史。
9月22日至26日,富通股價連續五日下跌,累計跌幅30%。
9月26日,為了減少投資者的恐慌,時任富通集團首席執行官Herman Verwilst召開電話記者招待會,表示有信心實現富通融資80億歐元的目標。
然而就在9月26日當晚,富通集團宣布,由Filip Dierckx接替Herman Verwilst擔任首席執行官,并稱富通擁有3000億歐元的資金基礎,償債能力相當強健;至于可能會被出售的資產,則指的是荷比盧三國境內與境外的金融及保險資產,預計這些資產的出售將為富通籌資50億至100億歐元。
據歐洲媒體報道,巴黎銀行和荷蘭國際集團(ING)都曾有意對富通進行收購。就在9月27日、28日的周末期間,巴黎銀行還在與富通及比利時政府談判,希望以5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富通銀行的部分資產;但同時提出,荷比盧三國政府必須為富通提供60億歐元的擔保。結果這項提議遭到三國政府的拒絕,巴黎銀行和ING都在這一周末宣布退出了并購磋商。
被寄予厚望的收購談判失敗,荷比盧三國政府決定聯手干預。9月28日晚,三國政府代表召開緊急會議達成協議,荷比盧政府將分別向富通集團在三國的銀行分支機構注資約40億歐元、47億歐元和25億歐元資金,分別持有富通銀行在三國銀行49%的股份。
這項三方苦心醞釀的救援計劃并未見效。9月29日開盤,富通股價不見起色。據比利時財經專業報紙《回聲報》報道,“從銀行網點傳來的消息顯示,儲戶們并沒有因這項計劃而放心。”
10月3日,荷蘭政府當機立斷決定采取行動,宣布將出資168億歐元,將富通在荷蘭的銀行和保險業務國有化,其中包括其在2007年高價收購的荷蘭銀行股份。
這一消息嚴重加劇了比利時市場投資者和儲戶的恐慌心理。10月6日,比利時政府進一步收購了余下的股份,將其國有化,并稱將把這一資產中的大部分出售給法國巴黎銀行。
在這一系列交易安排下,富通集團的資產僅剩下富通國際保險公司和一個擁有總值104億歐元結構性產品的實體公司。
其中,富通國際保險公司由富通集團100%控股,包括在英國、法國和香港的100%自有業務,以及在盧森堡、葡萄牙、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泰國的合資業務。但該塊業務2008年上半年凈利潤1.02億歐元,只占到富通集團當期利潤的6.4%。
總值104億歐元的結構型產品投資組合是從富通銀行轉移到了一個單獨管理的實體,這個實體由富通持有66%的股份、比利時政府和巴黎銀行分別持股24%和10%。有關這個組合的具體情況沒有詳細披露,分析認為,這應該是屬于和次貸相關的高風險投資產品,即“不良資產”。
至此,富通引以為傲的銀保業務已經被徹底出售。
危機溯源
“請告訴我,在富通荷蘭業務國有化之后,富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多少?”在富通的最新救援方案出臺之后,摩根大通分析師Duncan Russell在10月6日的投資者會上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得到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5%的回復后,Russell追問:“為什么在這樣的資本水平之下,在比利時政府的強大股東背景之下,富通還會被迫將比利時業務出售給巴黎銀行?”
富通現任首席財務官Lars Machenil解釋董事會的兩難境地:“銀行間市場凍結,我們不能讓富通的銀行業務涉險。”
“信心危機是打垮富通的最后一記重拳。”一位歐洲銀行分析師在接受《財經》記者的采訪時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市場風傳富通陷入流動性危機。盡管富通一再否認傳聞,盡管政府出手相救,但市場信心已經不再。這使得該銀行在同業拆借市場遭受背棄,相當于割斷了金融機構的血脈。
市場信心渙散亦非沒有根據。歐洲的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同于美國,富通集團一直未詳細披露和次貸有關的投資和減計。根據富通二季報,其結構性產品投資高達417億歐元,結構性投資的資產減記為3.42億歐元。而富通收購荷蘭銀行背上的財務包袱,更使之變得羸弱不堪。
2007年10月,在收購荷蘭銀行的交易中,富通出資240億歐元購買荷蘭銀行在荷蘭的分支機構及其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為支付這一代價,富通調動了各種財務資源,其中包括發行認股權、可轉換次級混合證券、出售非核心資產以及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多種方式。
但是,交易達成后不久,次貸危機深化,富通的股價開始下跌,財務狀況也日益惡化。維持資本充足率、償付能力充足率、信用評級等多重指標的壓力不斷增加,以至于富通要在短短幾個月中多次融資充實資本金。
2008年6月26日,富通集團又宣布了一系列籌資計劃,預計在短期至中期為公司增資超過80億歐元,以改善目前的償付能力。
但事與愿違,最新的融資消息一經宣布,市場人士便加劇擔心,富通股價連連重挫。
雪上加霜的是,富通在出售荷蘭銀行的資產上又遭遇了阻礙。當初富通高價獲取的荷蘭銀行業務,如今已經身價大跌。富通曾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如果售價低于120億歐元,就可能對公司的核心權益造成不利影響。但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很多分析師都認為,市場對這一業務的報價只在70億到100億歐元之間。
即使這樣,最有可能收購該業務的潛在買家ING在審視市場形勢后,還是打了退堂鼓。9月29日,ING宣布放棄。
平安的懲罰
富通淪陷的余波,傳導到遠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中國。富通在華經營多年,擁有合資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和合資基金公司海富通。
近日,中國證監會已要求海富通每月上報其股東富通的財務狀況。而最為引人關注的當屬2007年后,平安對富通的兩筆總計超過40億歐元的投資。
2007年10月,平安開始在公開市場買入富通股票,成為富通的第一大股東,并逐步將持股比例提高至4.99%,總投資成本超過20億歐元。
根據平安的公告,這筆投資折合人民幣238.74億元,資金來源是平安旗下壽險公司的保險資金。出于資產負債匹配和分散投資風險的考慮,平安將長達數十年固定利率保單的部分保費購買了富通的股權。這筆財務投資最主要的考慮,是富通歷史上慷慨的分紅政策,此外,平安還希望借此機會打開與富通的合作大門,向以銀保業務聞名的富通取經。
2008年3月,平安公告將動用資本金以21.5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富通資產管理公司50%股權,“這被平安視為學藝的最快捷方法。”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曾對《財經》記者表示,平安除了計劃通過QDII進入海外市場,更重要的是想利用國外的技術推出各種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做大中國財富管理的市場。
不過,一年后國際金融市場的殘酷現實,已經將交易者當時的設計無情。
2008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深度回調,富通被迫暫停分紅。隨著富通股價的步步回落,平安對富通投資的賬面浮虧也越積越多。
2008年中報里,平安尚未將對富通集團的這筆投資損失進行減記。“可供出售類資產一旦減記,除非將其出售,否則此后公允價值縱使回升也不會計入利潤表,因此平安對于減值準備的謹慎態度也可以理解。” 一位國際資深會計師對《財經》記者解釋。
顯然,目前富通的狀況,使得未來價值回升的可能性變得渺茫。
10月6日,平安表示,將對富通投資約157億元的市值變動損失計入三季度的利潤表。分析師估計,這將幾乎吃掉平安本年度的全部利潤。
“平安股價因其持有富通股份而被懲罰。”摩根大通分析師陳志豐在報告中寫道。
不幸中的萬幸是,由于監管部門的審批問題一直拖延至今,富通態勢惡化后,平安得以取消了對富通資產管理公司50%權益的收購。但平安在富通集團的持股究竟命運如何,現在還很悲觀。
惠譽和標普已把對富通的信用評級分別下調至BBB,且前景負面。最近富通的一系列交易安排,均是為了應付債權人和儲戶的要求,但股東的利益幾乎無從保障。
比利時政府10月7日宣布,富通集團股東可要求獲得其投資富通比利時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的部分收益。但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使股東們滿意。股東們紛紛抱怨,年初至今,富通的股價下跌了70%左右,富通管理層卻一直在隱瞞信息,如今留給他們的只是一個擁有不良資產組合的公司和一個很小的保險公司。
部分股東10月8日表示,將要求對荷蘭政府收購富通荷蘭業務的方案進行表決。根據荷蘭的法律,比利時和盧森堡政府對當地富通業務的收購以及法國巴黎銀行的再收購,也須通過股東大會的表決才可生效。
目前,這批股東已經開始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聲討運動,在網上征集簽名,要求對富通收購案進行表決。此外,代表歐盟股東利益的組織歐洲股東集團(Euroshareholders)也表示,將會調查富通在披露金融信息方面是否誠實,并評估向相關方面進行索賠的可能性。
(一)經營模式以為主。現在,國內商業銀行保險業務還以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不占用銀行資金,沒有經營風險;可以為未來全面進入保險領域積累管理經驗,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在開辦初期適宜采取這一模式;短期內可以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缺點是缺乏長期性,不能獲得保險業務更大的收益。
(二)產品以分紅躉交類為主。客戶在銀行柜面購買保險產品,很容易與銀行存款進行比較,所以客戶比較喜歡的銀行保險產品還是與銀行存款相似,投資短、收益快的躉繳產品。目前熱銷的各渠道的銀保壽險產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國“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揭曉,此次評選完全是通過中國目前訪問量最高、最受歡迎的保險門戶網站--保網,由全國各地的網友投票產生的。其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入選的“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兩表對比顯示,銀行保險產品以分紅躉繳產品為主,同期市場需求以保障型期繳產品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異。
(三)業務拓展以柜員個人營銷為主。客戶去銀行辦理存取款業務時,對保險產品知之甚少,主動購買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銀行基層柜員的說明和鼓動。商業銀行為快速發展保險業務,把業務收入按比例獎勵給經辦人員,提高柜員的積極性。
(四)客戶以傳統的銀行客戶群為主。銀行保險業務在我國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據調查,在14萬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為了防病、養老、教育等,也就是應當至少有5萬億元會流向保險公司。同時,一項對于銀行高端客戶的調查顯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戶約占銀行客戶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類客戶考慮在三年內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些潛在客戶的理財金額人均高達14.4萬元。所以說,銀行的VIP客戶群體是銀代產品的潛在客戶群。
銀行保險前景分析和發展思路
銀行業的競爭遠比保險公司激烈,這直接反映在產品的不斷創新和對客戶的爭奪上。保險公司與銀行業互融成必然。互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混業經營。工行利用工銀亞洲涉足保險業、中信銀行參股信誠人壽、平安收購福建亞洲銀行,中行所屬的中銀保險正式運營,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銀監會申請發起或合資成立保險公司,金融混業的格局日趨明朗。另一種形式是更緊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關系。目前,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還停留在協議合作階段,但隨著保險資金“1+1”銀行獨家托管制2006年即將實施,保費歸集、賬戶開立、投資運用、理賠支付等全部交給一家銀行實現,銀保互融性不斷增強,農行尋找適合的保險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也是發展的必然。銀行保險作為一項可以為銀行、保險、客戶三方帶來利益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間業務,正是銀行應積極投入,努力發展增強自身競爭實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確發展方向。銀行應根據自身的可用資本數量和管理水平選擇走混業經營或形式與保險行業互融。目前我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高,過去一直采取分業經營,對保險行業還比較陌生,缺乏保險專業人員,但具有網點覆蓋面廣、信譽良好、網絡完備、擁有一大批穩定的客戶群體等優勢,最好的途徑就是先走,然后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條件成熟時選擇直接投資方式。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管理水平和資本充足率較高,網點相對較少,所以不適合走模式,選擇直接投資的混業經營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銀行業務,則更為有利。
銀行保險業務現狀
(一)經營模式以為主。現在,國內商業銀行保險業務還以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不占用銀行資金,沒有經營風險;可以為未來全面進入保險領域積累管理經驗,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在開辦初期適宜采取這一模式;短期內可以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缺點是缺乏長期性,不能獲得保險業務更大的收益。
(二)產品以分紅躉交類為主。客戶在銀行柜面購買保險產品,很容易與銀行存款進行比較,所以客戶比較喜歡的銀行保險產品還是與銀行存款相似,投資短、收益快的躉繳產品。目前熱銷的各渠道的銀保壽險產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國“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揭曉,此次評選完全是通過中國目前訪問量最高、最受歡迎的保險門戶網站--保網,由全國各地的網友投票產生的。其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入選的“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兩表對比顯示,銀行保險產品以分紅躉繳產品為主,同期市場需求以保障型期繳產品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異。
(三)業務拓展以柜員個人營銷為主。客戶去銀行辦理存取款業務時,對保險產品知之甚少,主動購買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銀行基層柜員的說明和鼓動。商業銀行為快速發展保險業務,把業務收入按比例獎勵給經辦人員,提高柜員的積極性。
(四)客戶以傳統的銀行客戶群為主。銀行保險業務在我國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據調查,在14萬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為了防病、養老、教育等,也就是應當至少有5萬億元會流向保險公司。同時,一項對于銀行高端客戶的調查顯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戶約占銀行客戶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類客戶考慮在三年內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些潛在客戶的理財金額人均高達14.4萬元。所以說,銀行的VIP客戶群體是銀代產品的潛在客戶群。
銀行保險前景分析和發展思路
銀行業的競爭遠比保險公司激烈,這直接反映在產品的不斷創新和對客戶的爭奪上。保險公司與銀行業互融成必然。互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混業經營。工行利用工銀亞洲涉足保險業、中信銀行參股信誠人壽、平安收購福建亞洲銀行,中行所屬的中銀保險正式運營,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銀監會申請發起或合資成立保險公司,金融混業的格局日趨明朗。另一種形式是更緊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關系。目前,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還停留在協議合作階段,但隨著保險資金“1+1”銀行獨家托管制2006年即將實施,保費歸集、賬戶開立、投資運用、理賠支付等全部交給一家銀行實現,銀保互融性不斷增強,農行尋找適合的保險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也是發展的必然。銀行保險作為一項可以為銀行、保險、客戶三方帶來利益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間業務,正是銀行應積極投入,努力發展增強自身競爭實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確發展方向。銀行應根據自身的可用資本數量和管理水平選擇走混業經營或形式與保險行業互融。目前我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高,過去一直采取分業經營,對保險行業還比較陌生,缺乏保險專業人員,但具有網點覆蓋面廣、信譽良好、網絡完備、擁有一大批穩定的客戶群體等優勢,最好的途徑就是先走,然后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條件成熟時選擇直接投資方式。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管理水平和資本充足率較高,網點相對較少,所以不適合走模式,選擇直接投資的混業經營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銀行業務,則更為有利。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除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一直堅持實行混業經營以外,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逐漸放棄了對金融分業經營的嚴格規定,經過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業經營之路。國際上金融經營模式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的變化是多種利益博弈的結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之下,各金融機構間的業務不斷交叉、重疊,相互滲透,差異不斷縮小,界限越來越模糊,分業經營的模式再也無法適應金融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己經成為WTO的成員,按照規則要在同等條件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于是外資銀行紛紛涌入我國資本市場,我國的金融機構必將和實行混業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爭,而外資銀行,業務多元化,服務全面化,技術先進,是仍然以單一存貸業務為主的中資銀行無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沖擊,必然要求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盡快完成與國際金融業的全面接軌,所以中資銀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只是時間問題不再是選擇性問題。
1.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動因
1.1 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相關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業經營是指金融業中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與現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證券業務及其他非銀行業務分別由不同的金融機構來經營,國家通過法律明確界定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也就是說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不能相互交叉,都應該限定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之內。對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只經營傳統的存貸款以及貨幣兌換等業務。
所謂金融混業經營,根據巴賽爾聯合論壇的定義(JointForum,2001),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1)狹義的概念。主要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中,可以在其中任意兩個領域內進行業務交叉經營;(2)廣義的概念。同一金融機構可以經營不同性質的業務,使得業務多元化,如商業銀行可以經營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信托業務等。法律對金融機構的營業范圍不做明確限定①。
1.2 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銀行業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已經是當今世界金融領域的一大趨勢。從我國目前來看,銀行業仍然以分業經營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們面臨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諸多挑戰,我國的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已成事實,如果我們仍然實行傳統分業經營,必然難以與西方國家混業經營模式下的銀行競爭,甚至在本國業務競爭中也落于失敗境地。因此,面對這么多挑戰,我國銀行業要想在國內外金融機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行混業經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情況
2.1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況
江蘇銀行是由江蘇省內無錫、蘇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揚州、鎮江、連云港等10家城市商業銀行根據“新設合并統一法人,綜合處置不良資產,募集新股充實資本,構建現代銀行體制”的總體思路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掛牌開業。總部設在南京,注冊資本78.5億元②。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業的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作為江蘇銀行的分支機構,淮安分行確立一級法人觀念,在總行大的框架下“合規”運作,確立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更加嚴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風險,發展思路從以前的重規模、重速度向重內涵、重管理轉變;始終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終堅持市民銀行定位,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同時參與地方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大力支持淮安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轄11家支行和1個營業部,共32個網點,在職員工803人;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5.0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3.71億元③。
2.2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業務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對商業銀行仍實行較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經營模式,但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淮安分行正在將業務范圍向更廣闊的空間推進,逐漸把業務重心從傳統的存款利率業務拓展到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業務,利用商業銀行在我國特殊的信用優勢、網絡優勢,通過大力金融創新,形成了目前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級混業經營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報的利潤表中把營業收入分為兩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據2007年至2010年的年報顯示,淮安分行近年來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情況如下表:
數據來源: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年報統計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業務包含范圍十分寬廣,其中一些業務超出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因此很強的混業經營特征,還有一些業務是與其他一種或多種金融機構合作經營的,屬于混業經營的初級階段。正是這種跨市場跨機構的混業業務模式,為銀行客戶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務,從而為淮安分行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包括投資銀行業務、信托業務,這些是屬于其他銀行金融機構的直接混業業務;理財業務屬于交叉業務,融合了基金業務、信托業務、和證券業務;業務中主要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業務,包括銀證合作、銀保合作、以及銀銀合作。從這些業務的設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業經營在業務范圍已經基本鋪開,可以為其客戶提供在中國境內最完善的金融服務。
國內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當時,一些新設立的保險公司,如華安、泰康、新華等,為盡快占領市場,紛紛與銀行簽訂協議,開始嘗試聯手開拓市場,邁出了我國發展銀行保險業務的第一步。到1999年,國內開始出現了“銀保合作”熱,國內五大保險公司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在內的10家銀行都已建立業務合作關系,發展勢頭迅猛。
當前,我國的銀保合作從總體上說尚處于淺層次的起步階段,還存在較多問題沒有解決,與西方國家較為完善的合作模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些問題若不及早解決及可能成為我國銀保合作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我國銀保合作總體上還是以銷售協議為主,從銀保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看,合作的范圍包括代收保費、代付保險金、代銷保險產品、資金匯劃網絡結算、保單質押貸款、客戶信息共享等方面。以建行為例,截至2001年底,其保險業務實現的收入是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保險業務總量已突破100億元,其中兼業代銷保險業務量19.6億元,代收代付保險金業務量81.5億元。
正在修改的《保險法》對銀行保險業務的政策將有所突破:放寬目前“1+1”限制,允許一個銀行網點可以一家以上的壽險和產險公司的產品。毫無疑問,打破一個銀行網點只售一家保險公司產品的限制可為保險公司和銀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間,此外,一些保險公司正加緊與銀行合作開發“銀保通”技術系統,通過該系統客戶可即時在銀行柜面拿到保單,保單即時生效。客戶還可通過該系統獲得家庭的綜合理財建議,辦理保單遷移等手續。
通過總結近些年來銀保合作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出銀行保險業務已初見端倪,2002年中國人壽1287.19億元的保費收入中有166億元來自銀行保險,平安的銀行保險業務超過100億元,占其保費收入的20%。新華的銀行保險增長達1200%多,甚至超過了2001年的保費總收入,而剛剛復業的太平人壽去年銀行保險收入超過10億元,占其總保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就在銀行保險為壽險營銷的成功鋪就而品嘗大餐的同時,其在發展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使人們發現在也摻雜了許多難以下咽的“沙粒”,業內人士稱之為“銀保之患”。
一、淺層的銀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總裁兼CEO陳德仁在該公司的銀保合作新聞會上坦承,與國外的銀保業務相比,“國內的銀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合作。”而這種淺層次性使表面上銀保"雙贏"的局面相對于保險公司來講含金量大打折扣。從國外的經驗看,銀保合作應該是長期的、利潤共享的關系,但除了平安保險與中國銀行簽訂了為期8年的排他性戰略聯盟協議以外,其它的協議大多為一年期,而這種短期協議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很難保證保險公司未來穩定的保費收入來源。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保險公司高額手續費的支出,只想著搶占市場,不惜采取高手續費的競爭策略,很少計算產品和客戶成本,加上宣傳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這項業務處于無利可圖或虧損的地步,為自己埋下了利潤的“陷阱”。
二、單一的銀保產品
由于銀行代售保險的技術含量要遠遠高于傳統的保險分銷方式,因此,銀保雙方主要是圍繞某一具體業務之間的聯系而進行的合作,這種合作無非是互為業務,并無多少實質性的“戰略聯盟”,合作的產品創新不足。北京保險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銀保增長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紅型保險,占當年銀保收入總額的43.6%,增幅達367%。分紅型產品比例過高,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不是很穩定、獎金運用渠道相對狹小的環境下,勢必造成過高的資本市場應用的分紅壓力,應當警惕防止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
目前,平安、中國人壽、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繼推出第二代銀保產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兩全分紅保險,惟一有較大變化的就是價格,用低價格搶占市場的意圖顯而易見,但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保險公司很難羸利,那么紅利就可能會少之又少了。
三、銀保業務的畸形發展
在有貸款利差越來越小的今天,保險等中間業務成為銀行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保險公司可充分利用銀行網點多、覆蓋全的優點大力發展保險業務。而保險產品銷得越好,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越多,銀行所取得的手續費也越高。在此利益驅動下,在銀保產品銷售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非正規操作,甚至有不少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透析這種現象,我們發現有的以銀行的名義介紹保險,有的則以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名義共同宣傳保險產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銀行干脆公然地為保險公司做廣告,宣稱將存款轉為保險既可保本生息還可以分紅,并美其名曰“有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雙重信譽保證”。這種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勢必會影響我國保險業的正常發展。
從目前我國銀保合作的起步與發展情況看,與西方所說的銀行保險概念還有很大的差距,尚屬于淺層次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范圍和內容僅限于外部,雙方合作多是通過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建立戰略聯盟關系的方式來實現;合作的產品創新不足,由于銀行代售保險的技術含量要遠遠高于傳統的保險分銷方式,因此,銀保雙方主要是圍繞某一具體業務之間的聯系而進行的合作,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合作無非是互為業務,并無多少實質性的“戰略聯盟”,即使有一些創新,往往只考慮合作者的利益,很少顧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如住房質押貸款保險本來是銀行、保險公司間的一項很好的合作,但由于合作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強制貸款人付費買保險,自然是好心辦了壞事;合作只求形式,不計成本,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只想著搶市場,很少計算產品和客戶成本,加上宣傳以及硬件投入,最后連產品是否盈利都搞不清楚;技術障礙較為明顯,目前我國的銀保合作突出了以網絡技術平臺為支撐的中心環節,但由于國內銀行的結算系統相對比較完善,而保險公司則相對落后,網絡在聯結上還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在以現行金融監管政策和制度的約束,使得銀保合作的創新難以在更深層次的層面上展開。
我們同時看到,銀保合作對保險公司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保險公司與客戶聯系的喪失;保險公司必須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要與分銷機構簽訂長期的協議。只有簽訂長期的協議,才能促使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有效合作,雙方受益。
在國內金融界,2002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莫過于銀行、保險、證券公司之間開展的一系列業務交叉和合作,業內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國金融業多方位聯合必須補上的一課。為達此目的,國內兩大金融巨頭,中國銀行與平安保險再次匯集,共同打造未來金融服務新模式。
當前國際金融業加快了一體化步伐,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購并已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選擇混業經營模式,使銀行保險的特征更為明顯。席卷全球的金融混業經營和購并浪潮對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中國的銀行保險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銀保合作必須把握以下幾點:一是不斷優勢互補,形成雙贏。合作雙方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如消費者對銀行的信賴度較高,通過銀行銷售保險,能滿足客戶的心理安全需要,還有銀行具有豐富的營業網點和廣泛的銷售渠道,可以節省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保單銷售效率。二是銀行主導,有限;即銀行在合作中占主導地位,壽險公司只是提供保險產品和核保、理賠等技術支持。在該模式下,銀行即可賺取壽險公司支付的傭金,又可從保單銷售中獲取利潤;壽險公司則可借助銀行擴大其影響力和銷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講求效益;合作雙方要著眼長遠,避免不計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強創新,規范運作。保險公司要提供可供銀行柜臺銷售的保險產品,合作雙方要在現行監管政策和制度下,選擇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實行規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達到優勢互補,共拓市場的新境界。
四、改進經營觀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國的保險公司在較大程度上仍習慣于傳統的粗放式經營,多采用降低保費、提高傭金、廣設機構網點等低層次競爭方式,沒有充分重視和利用銀行保險。而不少銀行雖然已與保險公司合作,但是對保險業務所能產生的預期效應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產品創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雙方業務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動性不強的狀況,保險公司和銀行之間往往是協議簽的多而實際收效小,目前通過銀行銷售保單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費收入僅占保費總額極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銀保合作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銀行銷售的保險已占整個保險收入的35%至65%。比較這些國家的經驗,同時考慮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體系中的地位,銀行在促成保單的銷售和維持中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夠的。
五、加快創新步伐開發適合產品
目前我國已經通過銀行的形式成功銷售了一些保險產品,但是從總體而言,針對銀保合作的創新產品還很不夠。現有的保險產品主要適于直銷和個人銷售,適合銀行柜臺銷售的不多而且開發力度不足,從而影響了銀保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合作的保證,沒有適合銀行特點的保險產品,就無法有效發揮銀行保險業務的優勢,因此在銀行和保險業共同利益趨向的基礎上,開發適于銀行銷售的新產品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銀行保險的產品應該簡易標準、操作方便,適于柜臺銷售,同時又要與銀行的傳統業務相聯系,從而增加對銀行客戶的吸引力,調動銀行進行的積極性。
六、選擇營銷組合促進銀保業務
當前我國保險公司和銀行在營銷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滯后于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造成市場需求和供給脫節,限制了銀行保險業務的擴大。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過分注重搶占市場而忽略了對產品和客戶成本的計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保險公司的信譽和未來的償付能力。在營銷方式的選擇上,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等策略尚處于彼此獨立的初級運用階段,無法發揮整體優勢,推出的產品也較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近年來,我國銀保合作總體上還是以銷售協議為主,從銀保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看,合作的范圍包括代收保費、代付保險金、代銷保險產品、資金匯劃網絡結算、保單質押貸款、客戶信息共享等方面。以建行為例,截至2001年底,其保險業務實現的收入是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保險業務總量已突破100億元,其中兼業代銷保險業務量19.6億元,代收代付保險金業務量81.5億元。
正在修改的《保險法》對銀行保險業務的政策將有所突破:放寬目前“1+1”限制,允許一個銀行網點可以一家以上的壽險和產險公司的產品。毫無疑問,打破一個銀行網點只售一家保險公司產品的限制可為保險公司和銀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間,此外,一些保險公司正加緊與銀行合作開發“銀保通”技術系統,通過該系統客戶可即時在銀行柜面拿到保單,保單即時生效。客戶還可通過該系統獲得家庭的綜合理財建議,辦理保單遷移等手續。
通過總結近些年來銀保合作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出銀行保險業務已初見端倪,2002年中國人壽1287.19億元的保費收入中有166億元來自銀行保險,平安的銀行保險業務超過100億元,占其保費收入的20%。新華的銀行保險增長達1200%多,甚至超過了2001年的保費總收入,而剛剛復業的太平人壽去年銀行保險收入超過10億元,占其總保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就在銀行保險為壽險營銷的成功鋪就而品嘗大餐的同時,其在發展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使人們發現在也摻雜了許多難以下咽的“沙粒”,業內人士稱之為“銀保之患”。
淺層的銀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總裁兼CEO陳德仁在該公司的銀保合作新聞會上坦承,與國外的銀保業務相比,“國內的銀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合作。”而這種淺層次性使表面上銀保"雙贏"的局面相對于保險公司來講含金量大打折扣。從國外的經驗看,銀保合作應該是長期的、利潤共享的關系,但除了平安保險與中國銀行簽訂了為期8年的排他性戰略聯盟協議以外,其它的協議大多為一年期,而這種短期協議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很難保證保險公司未來穩定的保費收入來源。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保險公司高額手續費的支出,只想著搶占市場,不惜采取高手續費的競爭策略,很少計算產品和客戶成本,加上宣傳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這項業務處于無利可圖或虧損的地步,為自己埋下了利潤的“陷阱”。
單一的銀保產品
由于銀行代售保險的技術含量要遠遠高于傳統的保險分銷方式,因此,銀保雙方主要是圍繞某一具體業務之間的聯系而進行的合作,這種合作無非是互為業務,并無多少實質性的“戰略聯盟”,合作的產品創新不足。北京保險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銀保增長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紅型保險,占當年銀保收入總額的43.6%,增幅達367%。分紅型產品比例過高,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不是很穩定、獎金運用渠道相對狹小的環境下,勢必造成過高的資本市場應用的分紅壓力,應當警惕防止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
目前,平安、中國人壽、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繼推出第二代銀保產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兩全分紅保險,惟一有較大變化的就是價格,用低價格搶占市場的意圖顯而易見,但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保險公司很難羸利,那么紅利就可能會少之又少了。
銀保業務的畸形發展
在有貸款利差越來越小的今天,保險等中間業務成為銀行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保險公司可充分利用銀行網點多、覆蓋全的優點大力發展保險業務。而保險產品銷得越好,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越多,銀行所取得的手續費也越高。在此利益驅動下,在銀保產品銷售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非正規操作,甚至有不少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透析這種現象,我們發現有的以銀行的名義介紹保險,有的則以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名義共同宣傳保險產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銀行干脆公然地為保險公司做廣告,宣稱將存款轉為保險既可保本生息還可以分紅,并美其名曰“有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雙重信譽保證”。這種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勢必會影響我國保險業的正常發展。
從目前我國銀保合作的起步與發展情況看,與西方所說的銀行保險概念還有很大的差距,尚屬于淺層次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范圍和內容僅限于外部,雙方合作多是通過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建立戰略聯盟關系的方式來實現;合作的產品創新不足,由于銀行代售保險的技術含量要遠遠高于傳統的保險分銷方式,因此,銀保雙方主要是圍繞某一具體業務之間的聯系而進行的合作,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合作無非是互為業務,并無多少實質性的“戰略聯盟”,即使有一些創新,往往只考慮合作者的利益,很少顧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如住房質押貸款保險本來是銀行、保險公司間的一項很好的合作,但由于合作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強制貸款人付費買保險,自然是好心辦了壞事;合作只求形式,不計成本,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只想著搶市場,很少計算產品和客戶成本,加上宣傳以及硬件投入,最后連產品是否盈利都搞不清楚;技術障礙較為明顯,目前我國的銀保合作突出了以網絡技術平臺為支撐的中心環節,但由于國內銀行的結算系統相對比較完善,而保險公司則相對落后,網絡在聯結上還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在以現行金融監管政策和制度的約束,使得銀保合作的創新難以在更深層次的層面上展開。
我們同時看到,銀保合作對保險公司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保險公司與客戶聯系的喪失;保險公司必須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要與分銷機構簽訂長期的協議。只有簽訂長期的協議,才能促使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有效合作,雙方受益。
在國內金融界,2002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莫過于銀行、保險、證券公司之間開展的一系列業務交叉和合作,業內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國金融業多方位聯合必須補上的一課。為達此目的,國內兩大金融巨頭,中國銀行與平安保險再次匯集,共同打造未來金融服務新模式。
當前國際金融業加快了一體化步伐,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購并已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選擇混業經營模式,使銀行保險的特征更為明顯。席卷全球的金融混業經營和購并浪潮對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中國的銀行保險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銀保合作必須把握以下幾點:一是不斷優勢互補,形成雙贏。合作雙方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如消費者對銀行的信賴度較高,通過銀行銷售保險,能滿足客戶的心理安全需要,還有銀行具有豐富的營業網點和廣泛的銷售渠道,可以節省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保單銷售效率。二是銀行主導,有限;即銀行在合作中占主導地位,壽險公司只是提供保險產品和核保、理賠等技術支持。在該模式下,銀行即可賺取壽險公司支付的傭金,又可從保單銷售中獲取利潤;壽險公司則可借助銀行擴大其影響力和銷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講求效益;合作雙方要著眼長遠,避免不計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強創新,規范運作。保險公司要提供可供銀行柜臺銷售的保險產品,合作雙方要在現行監管政策和制度下,選擇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實行規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達到優勢互補,共拓市場的新境界。
改進經營觀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國的保險公司在較大程度上仍習慣于傳統的粗放式經營,多采用降低保費、提高傭金、廣設機構網點等低層次競爭方式,沒有充分重視和利用銀行保險。而不少銀行雖然已與保險公司合作,但是對保險業務所能產生的預期效應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產品創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雙方業務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動性不強的狀況,保險公司和銀行之間往往是協議簽的多而實際收效小,目前通過銀行銷售保單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費收入僅占保費總額極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銀保合作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銀行銷售的保險已占整個保險收入的35%至65%。比較這些國家的經驗,同時考慮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體系中的地位,銀行在促成保單的銷售和維持中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夠的。
加快創新步伐開發適合產品
目前我國已經通過銀行的形式成功銷售了一些保險產品,但是從總體而言,針對銀保合作的創新產品還很不夠。現有的保險產品主要適于直銷和個人銷售,適合銀行柜臺銷售的不多而且開發力度不足,從而影響了銀保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合作的保證,沒有適合銀行特點的保險產品,就無法有效發揮銀行保險業務的優勢,因此在銀行和保險業共同利益趨向的基礎上,開發適于銀行銷售的新產品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銀行保險的產品應該簡易標準、操作方便,適于柜臺銷售,同時又要與銀行的傳統業務相聯系,從而增加對銀行客戶的吸引力,調動銀行進行的積極性。
選擇營銷組合促進銀保業務
當前我國保險公司和銀行在營銷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滯后于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造成市場需求和供給脫節,限制了銀行保險業務的擴大。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過分注重搶占市場而忽略了對產品和客戶成本的計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保險公司的信譽和未來的償付能力。在營銷方式的選擇上,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等策略尚處于彼此獨立的初級運用階段,無法發揮整體優勢,推出的產品也較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眾多的銀行保險同類產品中,一個產品要得到顧客的接受甚至是青睞,必須要有強大的市場營銷攻勢來突出產品的獨特之處。國內保險公司不能再局限于產品名稱的更新或者是費率和傭金優惠等方式來吸引顧客,而要積極引進營銷理念,不斷提高和完善服務。綜合運用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等策略組合,準確傳達銀保商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以達到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銀行的“三贏”。
供應鏈融資前景廣闊
金融海嘯過后,國內企業尤其是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仍面臨著流動性短缺的問題。2012年發生在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營企業的生存現狀。調查發現,面對資金壓力,企業目前融資方式主要還是以信用借款為主,其次分別是擔保借款和供應鏈融資。
三類融資方式的獲取渠道仍以銀行為主,民間個人和機構方式獲取融資占有一定比例,但遠非主流,而通過物流公司和網絡平臺等方式獲取融資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業通過民間個人和機構、物流公司及網絡平臺等方式獲取融資的比例相比大型企業要高,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傳統的銀行信貸資源對中小型企業來說還是相對稀缺。除了銀行等金融機構之外,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以延展或縮短賬期、提供預付款、賒銷等方式幫助上下游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這種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應鏈社區的穩定和長遠發展。
調查同時顯示,我國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實體環境已具備,發展前景廣闊:以大型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上下游社區規模大,并且合作穩定;同時,在上下游開展合作共贏方面,大部分企業已形成共識。75%的受訪企業認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應鏈體系需合作共贏;同時在產品設計和業務流程設計上都希望與供應鏈合作企業開展廣泛的合作。
體制是根本制約
阻礙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體制性因素是首因,這其中包括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認知度和重視度;供應鏈管理組織的設置;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及專項資金的投入。
調查顯示,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訪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較熟悉兩個狀態,而只有10%的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非常熟悉。汽車行業的高層管理者對供應鏈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對較高。
多數企業(72%)沒有在企業內部設置供應鏈管理部門。這一結果表明,企業內部缺乏統一協調和組織計劃、采購、生產、銷售等活動的專職部門,以快速應對客戶需求。大型企業已設置供應鏈管理部門的比例占受訪大型企業的44%,該比例比中小企業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業缺少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暗示我國在供應鏈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有待加強。資金投入方面相對不足,有專門的資金與撥款的受訪企業僅占14%,必要時才投入或資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業相對中小企業在專業人才引進和資金投入上較為領先。
從三方面修煉內功
中國企業無論在供應鏈管理組織、人才培養,還是供應鏈的可視化、風險管理及供應鏈金融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我們從本次供應鏈管理調查中看到了國內企業在組織、成本、融資、風險、可視化、外包等方面的現狀和困境,建議從組織建制、人才培養、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加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