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發展走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01902
2007年以美國次級房貸為導火索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到2008年下半年已蔓延至實體經濟,并且造成了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影響,有許多學者甚至認為其影響將不亞于1929―1933年的大蕭條,全球性經濟危機正式爆發。經過全球政界、學界、民間團體及個人的共同努力,從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的各方面指數來看,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起穩反彈的勢頭已趨明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已成定局。
1 投資:政府抑或民間
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中國政府在經濟危機面前放松銀根、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對資金的流向及由此引發的民間投資乘數應進行更為科學的統籌。危機時期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國際通用的辦法,它將政府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最小化。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應當說是恰逢其時。但是,應當在4萬億投資中適當限制基礎設施的比重,尤其是限制地方政府過量的基礎設施投資。
從現代經濟運行的規律來看,市場雖然存在失靈的風險,但相對于政府而言,仍然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手段。經濟危機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市場自身的運行出現了問題,此時需要政府大規模的干預是毋庸置疑的。但存在一個度的問題,政府有形之手不能長時間弱化和消弭市場的無形之手。在此次危機應對中,我國政府堪稱一枝獨秀,各級政府集中一切手段打保8%的攻堅戰,并且從數據層面上來看,短期效果還相當不錯。但以后危機時代的大視野來審視的話,許多對策還必須認真謀劃,其中的關鍵就是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關涉到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在蹣跚中嬗變,實現現代化。“7.37萬億元貸款,也讓人喜中有憂。在結構上,這些貸款主要流向鐵路、公路、機場等政府項目,給中小企業的貸款仍不多。在質量上,銀行對政府項目青睞有加,為了分羹,一些銀行不惜放松貸款審查,甚至降低貸款門檻。這么做,短期內似乎沒有風險,但從長遠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較長,難以保證未來能還本付息;另一方面,政府項目貸款大多以'政府信用'為依托,而銀行對地方政府未來的可支配財力、隱性負債等往往難以獲得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一旦地方財政出現困難,無疑將影響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在流向上,不排除一部分信貸資金以各種方式進入股市、樓市等資產市場”。不難發現,大量的信貸資金大多被政府和相關的利益集團所把握,真正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民間經濟個體的很少。市場經濟是藏富于民的經濟,“市場人”的逐利天性使資金不斷的流向有競爭力的項目,進而促進了整個社會財富的積累。經過30年的經濟增長,我國經濟的運行已到了還富于民的階段,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此次危機的陣壓又使政府兼起了“運動員”的身份,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保增長的政治壓力下,更是肆無忌憚的擠兌民間經濟。后危機時代的中國,政府能否切實把民間經濟的發展作為重心、為其創造好的融資環境,是中國經濟是否可以散發活力和嬗變的關鍵。
2 需求:依賴抑或平衡
近期,關于中國經濟對外需或者說出口的依賴程度有很多爭論,可謂見仁見智,大致可分為保守派和改革派。保守派認為,我國近些年來經濟的連續增長主要得益于外需的強勁。中國外貿總額在短短16年的時間里,從1千億美元增長到1萬億美元。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宇燕指出,中國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80%;此次經濟危機發生后,鋼鐵、紡織服裝、一般加工組裝、輕工、有色、建材等產業,在國外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受沖擊很大,這類產業也進入低迷狀態;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根據貿易貧困理論,在國內總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過分對外需依賴,會導致本國人民福祉水平的下降,尤其是我國處于世界工廠的末端地位,更加深了這種局面;外需對國內經濟可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嚴重影響到國內的經濟運行結構;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僅以出口實現長期的超常規增長是不現實的,中國在此次經濟危機應對過程及以后危機時代,應該由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內生增長型經濟。
而改革派則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外資企業的進出動造成了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虛高”現象。并且,我國近些年的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并非出口,而是占GDP40%以上的投資,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部門吸收了一半以上的投資,只有7%的投資和出口生產有直接關系,再加上為出口商生產投入品的國內廠商進行的投資,一共也只有14%投資依賴出口。從新老經濟體的發展規律看,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目前的經濟結構、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經濟發展水平而言,較高的外貿依存度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以大國的思維來審視我國的經濟發展,縱觀世界66億人口,除我國外仍有53億人口的大市場,并且其中四成多人口的人均GDP和購買力遠超過我國。世界進一步開放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我們要順應這一潮流,積極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為民族復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不難發現,所謂的保守派和改革派其爭論的實質是中國經濟的需求導向問題,兩者各持一端,難分伯仲。在作者看來,單純的強調內需或者過分的著重外需都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后危機時代,不是依賴哪一方面的問題,關鍵是怎么平衡協調兩方的問題。毋庸諱言,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對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從消費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來看,與投資率相比,中國的消費率則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并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62.1%下降為2006年的50%,年均消費率為57.4%。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1979―2006年消費貢獻率為6.8%。而同一時期全球平均消費率和消費貢獻率分別為77.6%和77.4%,都呈現上升趨勢。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推進器,是推動經濟的最終動力,根據經濟學理論,投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推動經濟增長是0.2%,消費每增長1個百分點,推動經濟增長是0.8%。并且,國內巨大人口基數是潛在的最近的大市場,內需的穩步增長,等于“安著”了內部的經濟運行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應對國外經濟影響的能力。但外需的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依然具有戰略意義,當前,國際市場的萎縮給穩定外需帶來了巨大困難,同時也蘊藏著極大機會。當今的世界經濟是開放經濟,中國不可能關起門來謀發展,真正的經濟強國必須要讓自己的產品走向世界。
3 就業:維持抑或吸納
縱觀我國政府近些年來對就業問題的治理,包括近期危機時期在內,應該說,已逐步由“治標”向“治本”轉變,但總體上看,還處于維持狀態。中國的就業問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國的失業統計只計算城鎮地區的失業率,而沒有計算全國城鄉統一的失業率,在計算城鎮失業率時,主要以是否具有城鎮戶口為標準,因此并不能反映城鎮地區的實際失業狀況;同時,由于邊際消費傾向和資本邊際效率長時間處于下行狀態,我國的失業并不是簡單的自然性失業,內含了大部分的周期性失業。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城鄉統籌發展的逐步落實,城鎮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漸“浮出水面”,農村龐大的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及安置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突出的社會問題。土地對農民的吸引力還有多大,農民離開土地后怎么辦,農民工的身份合法性、城鄉的二元結構及區別待遇還能維系多久,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深層次地影響到就業問題。此外,根據凱恩斯的分析,就業水平取決于國民收入水平,而國民收入水平又取決于總需求,總需求不足的失業也叫周期性失業,常用緊縮性缺口來說明總需求不足的失業。緊縮性缺口是指實際總需求小于充分就業的總需求的差額。凱恩斯認為失業的原因是總需求不足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則是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導致消費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造成投資需求不足;流動偏好規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個最低限度,無法拉開利潤率與利率之間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資,其結果是總需求不足,出現緊縮性缺口。以此來審視,我國的周期性失業一直隱性存在,此次經濟危機也只是部分釋放。然而,當前對失業問題的應對,還多是停留在自然性失業層面,比如進行勞務培訓、為大學生進行創業鼓勵、規范勞務市場等,問題的關鍵是要把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升級整合、有效刺激需求與就業充分結合起來。
后危機時代的中國,既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又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就業問題關涉最基本的社會利益,是民生的根本,影響著社會大局的和諧與穩定。目前對就業問題的應對,不管是觀念層面、政策層面,或者是實際效果層面,都需從維持向吸納嬗變,這是衡量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運行是病態、亞健康抑或是健康的重要指標。
4 結論:存量改革抑或增量改革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的訴求往往要通過政治制度供給去實現。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不管是投資層面、需求層面,抑或是就業層面,都需要深層次的制度變革。中國改革的獨到之處是漸進的推行改革,即“摸著石頭過河”,先在體制外“增量改革”,然后進行體制內的“存量改革”,通過制度釋放,在國有經濟體制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市場經濟的“增量”來加速推動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發育,在國有經濟體制外形成一個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應該說,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體制為外漸進的增量改革。漸進性的增量改革有其好處,可以把制度變遷的成本平均到比較長的期間,從而把制度變遷引起的社會成本控制到一個較低的水平。然而,漸進的增量改革也有硬傷,一方面,容易導致路徑依賴,形成社會經濟徘徊不前的局面;另一方面,存量制度會弱化增量制度作用的發揮,并最終形成平衡困境。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增量改革的空間已經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存量改革的真正推行。通過存量改革對利益壟斷格局、收入分配機制、社會保障體制、經濟增長模式、政績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調整,進而釋放民間經濟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真正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總之,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運行要實現徘徊中嬗變,真正的化危為機,政府需要更有力的改革來對自身的沉疴頑疾進行深層次治理,這是機遇更是挑戰。
參考文獻
[1]田俊榮.天量信貸怎么看[N].人民日報,20090709.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一、浦陽江概述
浦陽江又稱浣江,位于浙江省中部,東南三江之一,其發源于浦江縣西部嶺腳,自東北流經諸暨后往北流入蕭山,至聞堰小礫山后匯入錢塘江。浦陽江河流全長150公里,流域面積3452平方公里,河流水量豐富,洪澇災害頻發,有“小黃河”之稱。在蕭山境內的浦陽江流段長28.2公里,流域面積為35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7立方米/秒。浦陽江自南而北偏西貫穿蕭山南部,主要流經浦陽鎮、臨浦鎮和義橋鎮等鎮,其支流數量繁多,主要包括徑游江、凰桐河和永興河等支流。由于浦陽江水量較大,特別是在蕭山境內,故建造了臨浦峙山閘、新壩閘和茅山閘等,合理的使用其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
可以說,浦陽江是浦江、蕭山、諸暨的母親河,孕育了流域周邊的無數生命。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追求經濟效益的人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我們的母親河也因此遭到毒手,生產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河水逐漸受到污染,使得浦陽江整體的水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當然,在以前,浦陽江也存在一些環境污染問題,只不過以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小,靠其自身凈化能力足以解決。而到了現在,隨著工業的不斷大規模發展,大量排污企業的開工,使得浦陽江自身水環境的容納能力面臨著無限的挑戰,水環境的惡化速度和程度遠遠快于其自身凈化速度和能力,因此在目前來說浦陽江水環境污染問題就變得更加突出,人地矛盾尖銳。
水無孔不入,受到污染的河流水會通過兩岸周邊滲透到土壤中,散發的臭味彌漫在空中隨著風的吹動使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由于每個環境系統都是相通的,沒有嚴格的區域劃分,并且任意流通,所以當水環境出現了污染問題就會影響著其他周邊地區甚至整個地球的現象,這是非常可怕。同時也說明了應對水環境問題,不能僅僅只靠一個地區或國家,而是要靠全人類的齊心協力,當然這需要每個地區的政府和人民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去制定治理計劃并付諸實踐。
浦陽江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河,蕭山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浦陽江,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量使用浦陽江水,特別是浦陽江兩岸的污染企業,不僅濫用水資源,還將污染隨意排放到浦陽江中,再加上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業農藥的殘留物進入水體,使得江水部分區域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水又是循環的,上游夾雜著污染的水流到下游,又會使下游的生態系統遭到損害。目前浦陽江(蕭山段)水環境問題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包括(1)生物多樣性減少,魚類種類和數量急劇減少,基本上能釣上來的很少,而在我小時候,走在岸邊,時不時還能看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魚一躍而起,在落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2)污染嚴重,河流渾濁,從這一岸向對岸望過去,寬闊的江面并不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感受到的只是一江黃河,渾濁不堪;(3)灘涂資源銳減,江水兩邊都有或大或小的灘涂面積,這里曾是我們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那時候總是去抓小螃蟹什么的,而在大的灘涂上還有大樹,可是現在呢,看不到了,只剩一片土了;(4)洪澇災害次數在不斷增加,梅雨時節綿綿不斷的雨使得浦陽江水位上漲,當然堤壩修建穩固,最危險的一次是江水已基本與堤壩在同一水平線上了,當時看到運來很多麻袋啊準備抗洪,而這樣高的水位則淹沒周邊全部的農田,事實上,只要江水稍微上漲一下,就會有水進入農田。浦陽江水環境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了,我們都意識到治理浦陽江已經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了。
二、浦陽江“五水共治”治理過程回顧
2013年,針對浙江省多地環保局局長被“邀請”下河游泳事件,以及“菲特”臺風強勢來襲致使浙江多地發生城市內澇,直接經濟損失嚴重,因此國家和省政府十分重視治水,提出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而最重要的就是“五水共治”工程。“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水這五項。[1]該政策的實施是浙江省進一步發展的首要一步,走好這一步,才能使得浙江的發展更上一層樓,才能使得浙江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攀升。
“五水共治”是一項有策略的水環境治理工程,針對不同的流域、不同問題的嚴重性制定對應的治理計劃,做到因地制宜,在治理水環境的同時保護周邊環境,達到全面保護環境的目標。面對浦陽江復雜的水環境污染,政府成立專項小組,在各地開展調研活動,實地勘察,向群眾宣傳保護水環境的必要性,以群眾為基礎,只有與群眾一道才能落實各項政策的實時開展。政府對于浦陽江的治理措施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僅僅只靠一種方法來治理,而是需要通過采用復合方法進行組合治理,才會得到較好的治理成果。
政府在治理水環境中是起到主導作用的,針對上文所述的浦陽江水環境污染問題,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
1.保護生物多樣性
河水環境由于人類排放大量污染后產生了問題,使得水中的生態系統遭到了損害,而生態系統對于生物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會導致該系統中的生物難以適應新的環境,進而導致生物死亡,又回過來污染水環境。因此維持水中生態系統的平衡很重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只是投入各種類的魚苗而已,更多的是要整治江水整體環境后才能更好地恢復生態,在治理過程中應該要確保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穩定。
2.整治沿岸污染企業
上游植樹造林,利用樹木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來減少上游地區沙土流入水中的數量,一方面減少了浦陽江含沙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上游地區土壤的肥力。關停沿岸重污染企業,進行全面整治,淘汰落后的企業,促進企業在“五水共治”的浪潮中轉型升級,加強對企業上下人員的環保教育。
3.清理垃圾和廢物
清理灘涂上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體污染物,并利用技術手段對灘涂進行物理修復、生物修復等方法,使灘涂恢復其對江水的保障作用。
4.采取措施鞏固堤壩
浦陽江水量較大,每逢連續降雨水位就會上漲,輕則淹沒周邊農田,重則可能越過堤壩威脅人民安全。因此要在適當的位置建立閘門,調蓄洪水,并在沿江岸邊種植樹木,既美化環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洪水,當然最重要的是鞏固堤壩,實行“堤塘堤標”措施。
通過對浦陽江的持續大力度治理,成果頗豐。截至去年9月底,浦陽江流域內7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或以上,且均達到功能區要求,實現了全流域水質達標的總體目標。蕭山區也完成了“清三河”任務,并在浦陽江許家后塘進行2.3公里的試驗段項目建設,如今這片地區兩岸綠樹蔥蔥,水中白鷺嬉戲,江水兩岸堤壩穩固,實行車人分道,沿岸道路作為市民閑暇散步,欣賞江面的景觀道路,是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地方,提高了當地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幸福感上升。
治理過后的浦陽江(蕭山段)江面不再像以前那么渾濁了,含沙量明顯減少,水中垃圾甚少,基本實現了河道清理的目標,灘涂生態也在逐漸的恢復,調蓄洪水能力不斷加強,整個浦陽江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周邊環境經過治理后在慢慢恢復。總的來說,蕭山境內浦陽江的治理成果頗豐,目前一期工程19.7公里已完工,通過“堤塘堤標,灘地整治利用,水環境治理”三大措施,已初顯“一江秀水,兩岸青山”的好風光。
三、浦陽江治理后的遺留問題
經過4年左右時間的治理,浦陽江的水環境問題由突出轉為緩和,并在逐漸的恢復。“五水共治”的成果十分豐富,效果很好。但是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現在,現在江水環境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如果沒有一個長效機制的話,那么在將來又會是怎么樣的呢,可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問題,考慮周到,只有找出問題根源所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促進就可持續發展。
1.流域分段治理權不明晰
浦陽江之所以會發生污染,除了眾多企業對其排放大量污染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也就是說浦陽江沿岸各地政府并沒有做出實際有效的管理方案,主要是由于河流流經地方比較多,各地政府對其治理權不夠明晰,特別是有些地區分界線的地方就會容易出現“三不管”的現象。流域分段治理權的不明晰對浦陽江的長期治理提出了挑戰,現在“五水共治”成果比較好,為了長期的發展,在治理后,我也還是要進行長期的維護水環境良好狀態,因此要妥善解決流域分段治理權不明晰的困難。
2.資源稀缺性加大治理難度
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是指相對于既定時期或時點上的人類需要,資源是有限的。[2]就是說并不是指資源的總量少,而是指某一時期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超過供給量,供給量相對需求量不足。浦陽江水量豐富,水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沿江兩岸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如今,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大小企業使用水資源的速率加快,加上排放一定量的廢水。雖然現在治理初見成效,但是長期看來,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恐怕又會重蹈覆轍,到時候將出現浦陽江水量總量的減少和資源性減少,就會導致稀缺的后果。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不會有明顯的問題,但是對子孫后代肯定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使用過程中要注重保護水環境,保證代與代之間可持續發展,即產生生態效應又取得經濟效益。
3.經濟政策不完善降低治理效果
環境與經濟是目前政府要攻克的兩大難題,關鍵是要做到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浦陽江水環境污染一直是蕭山政府要解決的問題,在這次“五水共治”過程中,蕭山政府把握住機會,通過各種措施對浦陽江進行系統的治理,成果顯著。但對后續維持水環境穩定方面還沒有提出和實施相關的政策,比如對污染企業進行排污收費的標準不合理,過于偏低,這樣就會使得企業覺得排放就排放,只要交納這么一點錢就夠了,起不到激勵企業努力轉型升級、保護水環境的作用。而如果罰款太高,造成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生產成本急劇增加,經營虧損,進而倒閉,阻礙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說政策的提出與實行前一定要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影響,要有全局觀,一套不完善的政策體系不但不能對保護水環境起到明顯的作用,而且還有可能起反作用。
四、進一步推進浦陽江水環境治理的經濟對策
面對浦陽江水環境的污染問題,在全力治理后,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當然現在所展現出來的治理成果只是暫時的,要使浦陽江(蕭山段)水環境長期保持良好的狀態,首先二期工程要穩步實施,集中力量進行進一步整治,其次當地政府應當制定出較為完善的制度并盡快實行,已經實行的政策要加強監督檢查,存在漏洞的地方要及時完善。政府要善于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三手段對浦陽江水環境的長期保護,而其中的經濟手段是最為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過經濟學的知識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從而實現浦陽江兩岸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
1.明確流域分段治理權
浦陽江在蕭山境內流經浦陽鎮、進化鎮、臨浦鎮、義橋鎮和聞堰鎮等鄉鎮,所以區政府應當將浦陽江分為五段分別交由五個鎮政府進行管理,明確每個鎮
所管轄的河流流域,并將浦陽江的水環境質量納入績效考核范圍內,督促鎮政府實施具體的保護方案,落實相應的政策。只有明確了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權,才能使各地政府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舉個例子,就像游樂園里的游樂設備一樣,當它不屬于我們個人的時候,即治理權不歸我們個人。那么我們看到它臟了或者壞了是不會去把它擦干凈或者修好,而這個游樂園的治理權擁有者就會出錢來維修設備。同樣的道理,每個鎮都會出謀劃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長期治理,保護好各自區域的水環境,那么聯合起來就能很好地保護整個蕭山的浦陽江水環境了。
2.環境與經濟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升治理效果
浦陽江水資源雖然現在是比較充足的,但是我們如果一直采用粗放的方式使用水資源,并不斷排入污染物會造成浦陽江可利用水資源的短缺。或許我們這一代還有充足的資源可以利用,可我們的子孫后代呢,難道我們留給他們的就只有散發著惡臭的一江渾水嗎,顯然我們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從現在開始,保護我們的母親河,那就是要防止出現水資源出現稀缺性問題,這需要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政府要起帶頭作用,要求政府本身合理利用水資源,提倡節水;人民也要提高自律能力,能夠自覺地保護水環境,節約用水,把節約當作一種生活的習慣;而企業不僅要為地區經濟效益做貢獻,還要為地區環境效益做貢獻,發展科技,提高治污能力。當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共同努力時,才能很好地將環境與經濟相結合,走出一條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制定并完善經濟政策,保障治理順利進行
污染者付費原則表示的是誰污染了就要由誰來承擔相應的責任,主要是通過交納費用、自行治理等方法來實施。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污染企業而制定的,企業將污染物排放到浦陽江后,長此以往會對浦陽江的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政府在確定合理的排污費用后,制定并有效施該經濟政策,即激勵了企業加快向環保型企業轉變,控制了對江水的污染量,并能夠通過自己治理來保護水環境,又促進了企業在新時展中站住腳跟,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水平。當然這只是治理水環境的一種經濟手段,還有排污權交易,是指通過發揮市場供求機制的作用,將污染物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和資源進行交易流通,促進環境容量資源的有效配置的一種交易方式。[4]另外還有“三同時”制度即罰款制度、金融手段和財政手段,稅收手段,證券與押金制度等經濟政策。在這些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這些政策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并不斷完善。
五、結束語
水是生命之源,水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人類沒有了水是生存不了的,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要保護水環境,并且在采取相應的行動治理水環境污染問題。“五水共治”工程給我們帶了一個很好的頭,再加上制定實施相關政策來進行后續保護,浦陽江一定能夠源源流長,帶給我們更大的福利。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浦陽江水環境,浦陽江兩岸的地區和人民才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只有環境與經濟兩者相結合,相輔相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的人民才會有高品質的生活,我們的企業才能蒸蒸日上,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態畜牧業理論和實踐
中國現有264個牧區和半牧區縣(旗),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12個省區,土地面積385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40%,大多處于西部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生產和社會文化功能極為重要,一直被認為是“草原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發祥地,維系我國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近十年來,我國“三牧問題”(牧區、牧業、牧民)也比較突出,表現為:草原生態持續退化,牧業成本不斷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牧區貧富差距正在加劇。“三牧”已經引起了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10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在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加上一些人為因素[1],中國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可供牲畜食用的優良牧草比例減少[2]。草原生態退化直接影響到牧民們賴以生存的畜牧業發展。如何既能保護好草原的生態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們生活條件是很多專家學者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國內的學者們普遍意識到對中國西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有利于牧民們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規模沙塵暴的出現。但現實情況是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并未做到實處。楊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領導,誤把資源優勢當成產業優勢,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招商引資使得牧區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作用。這些開發不僅沒有實質性的改善當地牧民的生活條件,反而加快了草場資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據楊德亮的報告,青海省祁連縣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和小煤礦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礦業公司正式收購兼并了祁連縣多隆煤廠。與此同時,大規模的采金活動在20世紀 80年代初恢復, 80年代后期采金達到頂峰,過度采礦致使祁連縣方圓十幾公里散落著一堆堆的石頭,遍布著一個個大坑,濕地迅速惡化為沙石灘,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壞[4]。學者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工礦產業采挖和開發是近20年來日益加劇草原破壞因素。草原牧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稀土、銅、鉛、金、銀等許多礦產儲量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一些開發商追逐利潤,紛紛到草原開礦產辦公,當地政府為了盡快脫貧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項目一起上, 還大搞招商引資,開發和掠奪資源。這些項目有許多是一哄而上,并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或環境經濟評估論證,因而帶來許多生態環境災難。工礦企業開發,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場土地,其次工礦企業要嚴重污染環境,特別是污染牧區寶貴的水源,對大氣污染也不可忽視,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廢水,廢氣的污染,土壤的酸堿度發生了變化,也影響了植被的演替,礦山大量剝離物和廢渣推積也污染環境。工礦業開發要破壞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嚴重的植被破壞,有些根本無法恢復。”[5]
除了盡量減少對草原礦產的過度開發,為了避免對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壞,學者楊德亮倡導實施“生態購買”,通過國家購買生態,把牧民實行地域性轉移,進而減少人類干擾 ,減少放牧,從而實現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良性循環。他指出生態移民一方面既保護了自然生態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變生產模式,實現致富。但是,許多學者反對這種觀點。杜發春以青海三江源為例指出,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了退牧還草及生態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遷后對草場進行禁牧,使草場休養生息,自然恢復。但由于沒有專門的草場管護人員和足夠維護資金,導使禁牧草場超載無人監管,加之禁牧草場不是連片集中,而是呈鑲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戶跨區放牧、侵占草場現象也屢有發生, 并沒有真正達到維護草原生態系統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戶多以老年牧戶、無畜/少畜戶為主 , 分別占移民戶總數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戶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過移民實現草地載畜量明顯減少的目標很難實現。
在對一些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后,國內的一些學者對牧民實行遷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懷疑態度。生態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論”的假設,即生態系統是平衡的,系統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過多和過度放牧引起的。但國外的一些學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論”,認為草原生態系統并非是平衡的,簡單的控制牲畜和將牧民遷移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草原的生態平衡。奧巴等總結了平衡與非平衡生態系統最根本的區別。(見表1)。學者王曉毅,張倩和荀麗麗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書中指出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的兩個理論“平衡理論”和“非平衡理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平衡理論”依靠一個固定統一的承載力,不適合多變的放牧系統,從而制約了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而“非平衡系統理論”強調放牧影響不是特別重要,對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的指導也有局限性。
國內一些學者根據“平衡理論”提出牧民定居是實現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來既是牧區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據“非平衡理論”,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達到保護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從人類學意義上講,單方面的要求牧民們放棄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是對人類文化多元性的一種變相壓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游牧文化,又能實實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質量和維護草原的生態是一個新的挑戰。
“資源環境經濟理論”對如何發展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提供了參考性的理論框架。大衛·皮爾和科里·特納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中探討了“資源環境經濟理論”。根據大衛·皮爾和科里·特納的定義,該理論強調科學地處理產業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要在人類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立足于資源與環境的現狀,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首位,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顏景辰提出在傳統畜牧業粗放、鏈短、低效的情況下,資源環境理論對我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進而論證了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可行性。生態畜牧業結合了市場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充分體現了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銜接[7]。生態畜牧業是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 采用系統工程方法, 吸收現代科學技術, 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牧業產業體系, 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生態型畜牧業主要包括生態型動物養殖業、生態型畜產品加工業和廢棄物的無污染處理業[8]。學者雷華和穆曉峰提出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四個類型:(1)資源配置型,進行畜牧業季節性生產。(2)多級利用型,在養殖技術中, 通過食物鏈循環, 實現物質能量多級利用, 以增加物質產品產出量。(3)綜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產技術。(4)系統調控型,依反芻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纖維飼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學特性, 通過秸稈氨化、青貯、微貯等技術, 利用 3/4 的秸稈、糠、麩、餅、渣及牧草等光合產物, 飼喂反芻家畜[9]。
盡管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面臨很大挑戰,還未形成成熟的系統理論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來根據中國畜牧業發展趨勢, 發展生態畜牧業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畜牧業建設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34號),是一個指導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從國家層面提出了一整套針對藏區實際的發展方向、重點領域、主要任務、重大項目和支持政策,對于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2008年起青海省開始在三江源區試點以合作社為載體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國家政府給予農牧民一定的補助, 支持和鼓勵冬春草場人工飼料基地的建設、 對草原圍欄、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實現標準暖棚舍飼養畜、 人工飼草料種植儲藏、 圍欄草場劃區輪牧、水電路條件配套四位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 大體實現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圍欄、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貯草的目標 [10]。
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從2008年起青海省牧區7個縣逐步實施開展生態畜牧業試點工作,以合作社為平臺,努力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自然資源狀況和勞動力素質,探索出以門源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河南縣優干寧鎮吉仁村為代表的以牲畜、草場作價入股,實行股份制經營為特點的模式;以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為代表的以分流牧業人口、草場合理流轉、大戶規模經營為特點的模式;以貴南縣塔秀鄉子哈村、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為代表的以聯戶經營、分工協作、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為特點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總結試點村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用3年時間,在牧區30個縣的883個牧業行政村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全覆蓋。2010年5月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各試點地區根據省政府的部署,開始落實農牧廳下發的《關于開展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復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廣可持續發展集成技術,引領生態畜牧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生態畜牧業對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的轉型具有參考性,但同時發展生態畜牧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下是一些學者們對中國西部畜牧業轉型以及實施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可行性提出的觀點。
二、草原游牧文明與畜牧業經濟轉型
中國西部牧區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視媒體中被刻畫出一幅貧窮落后和無知的印象。國家對西部的整體建設概念是“發展西部”,其中蘊含在背后的哲學理念中不免帶有以人類的不斷進步為前提的單向線性歷史觀,將傳統的游牧文化視為是不適應時展趨勢的。在如今中國大力市場化和經濟化的整體時代背景下,從單純的經濟收入視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當代中國發展趨勢的。然而,從深層次的哲學意義上講,落后與否不能簡單的從經濟收入來衡量。在思考如何發展中國西部牧區的解讀過程中應警惕“社會達爾文主義”,不能簡單的將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個文化體系的底端。相反,應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會科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會進化論哲學理念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本土生態知識的價值日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體現,并且得到主流學者的充分認可。學者王曉毅,張倩和荀麗麗綜合了西方學者對本土生態知識不同的定義后,總結出:“本土生態知識是一套關于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物種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實踐與信仰的累積性的體系。它在人類適應性生存的過程中不斷演化,在文化傳播中代代相承。它是關于生物和其他環境現象的一種地方性知識,也是一種當地人的本土實踐,更是一種凝結于人們關于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和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觀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識是長期存在于某一地區的知識總體,這種知識關系到傳統的規范和社會價值,也關系到引導、組織和規范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賦予其生活以意義的精神結構。”[12]他們進一步指出本土生態知識是一種知識-實踐-信仰的復合體。從實踐經驗知識的層面上看,牧民們對他們祖祖輩輩所生活的草原環境里一系列關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觀等等都有著深刻的認知。這種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并不亞于教科書上科學家們所列出的知識結構,是歷代牧民實踐總結的實地知識,具有寶貴的實際科研價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識體系。當地的牧民們對長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氣候,變化不定的雨量有著敏感的認知。并且他們會根據不同季節、養分質量,地形與海拔、方位、生態區域和植物群落、顏色、土壤性質、水質水量、距離營地的遠近等要素對草原加以細致入微的分析。與之相應,牧民對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長周期,對牲畜的適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著詳細的分類。對于長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們,草原不是簡單的被植被覆蓋的土地,而是蘊藏著各種寶貴的自然知識,并且載畜量是一個持續變化的變量而不是一個恒定的絕對值。具體豐富的經驗知識經過總結后,可以更好的幫助當地的牧民進行冬夏季草場的遷徙,對牲畜進行管理和適度調整。草原牧民們的生產習慣事實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態的“不確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并不能用簡單的經濟效益去衡量。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內容,有部分學者認為當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觀引導和自然規律性感悟及其傳承,而缺乏理性。該項目研究報告同時指出對待宗教文化應需持尊重的態度。游牧生產方式是孕育藏傳傳統文化的土壤,藏傳佛教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藏族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是牧業社會的一個文化載體。從抽象層面講,宗教是一種宇宙觀,是當地牧民對本土生態知識體系中較為復雜和抽象的。涂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種本土知識體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內核通常體現在宗教儀式上。藏傳佛教的教義認為自然是神圣的,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這種核心理念價值是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牧民們積極地參與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和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可以為牧民的畜牧生產和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諧共存提供一個很好的文化價值體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眾有經營畜牧業的豐富經驗,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眾長期生活在環境艱苦的草原牧區 ,世代從事畜牧業生產,積累了一整套經營管理草原畜牧業的豐富經驗 ,這些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經濟的主要實際操作知識。但一般來說牧民們對土地退化理解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過程,或者認為只是暫時的可逆轉的現象。因此牧民們可能缺乏必要的動機來重新認識草原,需要新的知識結構的補充。總體來說,牧民們缺少相應的文化科普知識,這對發展生態畜牧業不利。因此需當地政府應在結合當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礎上對牧民們進行一些關于生態畜牧業知識結構和理論背景的科普宣傳。政府如何對牧民們進行科普教育需要一個科學、 完整的培訓方案,一些專家學者可以對此進行實證性的探討研究。根據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青海省科技廳已在貴南草業公司建立起相應的培訓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周邊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果洛新村、同德縣的2個移民村,貴南縣的2個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眾從事生態畜牧業的信心明顯增強。
三、關于人工種草和圍封草場的爭議
青海、內蒙古、新疆三省區的牧區分別占本省區土地總面積的96%、66%和50%。甘肅、寧夏的牧區面積各占本省土地總面積的30%左右。西北牧區基本都地處陸地邊疆,是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廣闊的草原上居住著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溫克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總體來說牧區資源雖然豐富,但自然條件較為復雜,干旱缺水,生態環境尤為脆弱。國家在大力發展牧區經濟的過程中制定了一些實際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學者對一些具體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參考性意見。根據已發表的文獻資料,人工種草和圍封草場的爭議性較大。
1.西部牧區人工種草的可行性
學者周海虹和陳瑋都提出鼓勵農牧民從事高效農業、養殖業、種植業等,進而提出鑒于西部地區的飼料生產能力差的實際情況,人工種草是解決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過播種或補種優良牧草的辦法來改良草原,并培養人工或半人工草場, 通過灌溉、施肥以及防止獸害和蟲害等辦法提高草原的生產能力。陳瑋認為人工草場可大致提高產草能力8倍,在其他條件同樣的情況下 ,草場的載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單位牲畜所需草場面積則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過試點建設初步形成的以貴南縣塔秀鄉子哈村為代表的依托退耕還草建植人工草地,發展種草養畜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啟動了“青海省種草養畜及有機畜牧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的項目,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天然草原過度放牧的問題和傳統生產方式落后的問題,進而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產量。該項目總經費1030萬元,科技資助經費540萬元。其中一個專題就是在適宜的地區建立主要依靠種植人工草地,加工草產品。項目擬在青海省的農牧交錯處(同德、貴南等)和適宜種植人工飼草的地區,種植優質牧草,將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種草。項目初步設計種植15萬畝各類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工牧草12.5萬噸,可為22萬個羊單位提供1年的飼草量,有效減輕項目區及周邊地區300萬畝天然草地放牧壓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萬畝人工草地,相當于116萬畝天然草地產草量,或7.7萬個羊單位1年飼料量。120飼草資源置換模式在三江源地區建植優良人工草地可以為當地的牧民們提供豐富的飼料資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極端缺乏的冬春季節為畜群提供飼草。
然而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國西部牧區的土壤條件較為脆弱,不宜過度開墾種植草場。學者劉紅梅質疑了人工種植草場在西部牧區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層較薄,土壤沙礫含量重,極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種草需要非常謹慎。在中國西部高原地區比如三江源地區,人工種草會導致土地沙化,種的草也會很快退化,因此絕不能仿照農業區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這會導致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進一步的破壞。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區草原的自然條件不允許大面積種草,也不允許大面積開荒。從長遠來看,舍飼會對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質量造成影響。人工草場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可開采的地下水中,動儲量不多,因為草場均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少,流域面積也小。地下水資源為靜儲量,過度開采會導致水資源枯竭。”
2.圍封草場的實效性
在國家實行生態移民的過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護的目的,被人為的圍封。但圍封草場需要考慮到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圍封應根據草場的類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場的利用方式而異,封育可采用圍欄封育與人工管護封育相結合的辦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圍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戶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場都圍起來就能達到保護草場的目的。實施退耕還草和生態移民后,大量草場的管護問題也頗為棘手。由于被圍封的草場缺乏監管,并未真正意義上達到了畜牧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些自然科學家論證了事實上輕中度放牧對植被有促進作用。首先,在輕牧條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爛葉,使得植物在生長季節,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較旺盛的光合能力,維持自身消耗,促進植物在后期的生長[14]。其次,適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優勢種在競爭中的作用,為其他物種的發展創造潛在的生態位,從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樣性。通過連續移走植物活組織和減少死亡物質的積累,牲畜發揮著刺激和保持新物質生產的功能,在輕中度放牧條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資源給活的生物。相反,圍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沒有有蹄類動物的生態互動,難以實現天然草地生態系統的進展演替。缺乏動物對草原的干預,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環很難維系,也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地方優良畜種的消失。
四、牧區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西北畜牧業歷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區基本還保留著是游牧半游牧為主的生產方式,單純經營畜產品原料的單一經濟結構,加上草原的嚴重退化,當地牧民的社會經濟狀況較為滯后。學者韓俊指出:“牧區貧困與草原退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互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區貧困的重要原因,牧區貧困也促使牧民對草原進一步掠奪,更增進了草原退化,最終形成草原退化-牧區貧困-草原進一步退化-牧區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草原畜牧業是牧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發展基礎,畜產品是牧民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牧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牧區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對牧區工作作出重要決策和部署,并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歷史等諸多原因,牧區發展仍然面臨不少特殊的困難和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浪潮下顯得比較薄弱。一些學者分析了在中國西部牧區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一些主要問題。
1.牧區畜群結構不合理
我國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數量來顯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欄牲畜,把牲畜作為財富直到養死為止,老殘畜比例過大,畜群結構不合理。然而發展畜牧業經濟, 需要抓好畜牧品種的改良, 這既是發展牧區經濟的前提,也是基礎。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牧區的畜種結構和品種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化。西部青海的7個試點村共淘汰劣質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頭,引進藏系種羊1916只、大通牦牛種公牛57頭、半細毛種羊70只,使藏羊選育達到4萬只、牦牛復壯達到2000頭、半細毛羊改良數量達到2萬只,從而使畜群畜種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性能進一步提高。根據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內容,為了促進牧區經濟發展,制定了歐拉羊繁育、選育、飼養管理和生產性能測定。在海北州青海湖農場、剛察縣哈爾蓋鎮察拉村和海晏縣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戶示范戶中開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選調陶賽特,優質藏系種公羊36只,與當地1150只藏系羊雜交。在河南縣試行了以生產歐拉羊種羊。歐拉型藏羊生產性能得以提高,項目區以歐拉型藏羊為主。然后,一些學者意識到畜群結構的改良存在一些問題,雖然短期內牧民的收入通過畜群結構的調整得以提高,但從長遠地角度看,應盡量避免將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學者劉書潤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問題,家養動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會越來越高,所以牧民養畜時,隔若干代就要讓畜種和野牛、野馬、大頭羊再配種,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現在為了高產引進的是完全不適應當地的外來種。完全舍飼,不讓羊掉膘,羊吃得太飽,羊絨會變粗。”
總體上來說,我國西部牧區還需繼續強化牧區畜種改良和選育工作,國家和當地政府應積極配套資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細毛羊等品種種畜引進力度,切實擴大改良范圍,加快畜種結構調整進程。但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畜群改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區生產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國西部大部分牧區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內很難真正實現畜牧業的現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增加畜牧業產業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引進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備相應的硬件設施條件。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專業的學者進行溝通,單純的人文社科專業的學者很難提出真正的解決辦法。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而非品牌和科技優勢。
3.畜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市場輻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區較為偏遠,牧區地域遼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單一,導致牧區的產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場化。不少畜產品生產和銷售脫節,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缺少龍頭企業。牧區與畜產品聯系在一起的儲藏、加工 、分級 、包裝等環節很不健全,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當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把優勢畜牧業資源開發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識和效益觀念不強,惜售思想比較嚴重,認為發展畜牧業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場銷售,因此開拓西部地區畜產品市場的力度不夠,西部牧區的畜產品不能及時的對外銷售,導致商品化的經營無法有效地實現。
4.西部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滯后
滯后的信息系統和市場預測系統不能滿足西部畜牧業生產的需要,不利于生態畜牧業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生產。學者郭映義和才讓吉指出,目前青海省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發展生態畜牧業需要健全的信息資源網絡。總體來說,目前中國西部地區的信息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門難以及時分析和甄別信息,不利于生態畜牧業的整體發展。學者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從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區的牧民們缺少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貼近實際、可操作的個性化的信息內容。當地牧民們主要是靠流動的商人獲取市場銷售信息。牧區所獲得的大量信息是單向性的,缺乏牧民與商販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因此這種單向方式的信息傳播很難真正解決牧民出售畜產品的實際問題,進而影響了牧民的經濟收入。
盡管當前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有著傳統媒體不可取代的優勢,但短時間內互聯網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區普及。大量的牧民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購置個人電腦等高端電子類產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對于操作電腦的知識幾乎為零,因此互聯網信息目前還不能很好的輔助于牧區的經濟建設。總體上說中國西部地區的牧民們獲得的信息時常是滯后于中國其他發達地區的,這影響了畜產品出賣的價格。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有關畜產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牧民們基本上是通過口頭得知的。和機械維修、金融信貸、獸醫服務相關的信息基本上來自當地的業務部門,天氣預報主要來自于廣播,牧民們很少從電視和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雖然做牧區信息溝通工作的部門很多,但無論是內容還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礎建設滯后
發展生態畜牧業經濟需要一定的基礎性設施,但目前西部邊疆地區的基礎設施還有待改善。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基礎性建施投資,這是保證西部地區畜牧業的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點,比如青海7個試點村已建成了相對規模的牲畜暖棚和貯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欄50處,打水井25眼,鋪設人畜飲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點2處,購置了壓縮式青貯機1臺、青貯袋 3000條。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投入生態畜牧業建設的積極性,使試點村生產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防災抗災能力得到了增強,建設養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青海三江源地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成了一批事關地區經濟發展全局和廣大農牧民福祉的交通、電力、通訊、農牧、水利、生態、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這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個積極作用,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建設保障。根據中國科學院的項目研究報告,2008年,三江源地區公路通車里程達12544公里,寧果公路、214國道,109國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戶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畝飼草料基地,20平方米貯草棚以及草場圍欄建設)為重點的草原基本建設和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但三江源地域遼闊,目前仍有123個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雖有簡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條件非常差,只能實現季節性通車。在通訊設施方面,三江源的廣大農村牧區,除主干公路沿線外,大部分尚沒有通訊設施。在電力基礎設施方面,三江源地區絕大部分地區沒有國家電網覆蓋,部分縣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電實現季節性供電,廣大牧區則主要依靠家用太陽能電池板部分滿足照明和家用電器的用電需求。總之,基礎設施條件差已成為當前制約三江源地區生態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業經濟發展趨勢和出路
1.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下的有機產業
總體上講,中國西部地區的畜牧業生產大部分仍然處于傳統畜牧階段,生產效率低下,市場發育水平不高。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經濟的同時,政府不能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應進行可持續生態發展。發展生態畜牧業因按照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特點,發展不同的生產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發展模式。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1)草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2)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應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3)生態畜牧業發展應秉持現代綠色有機生態養畜經營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飼料,做到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低耗,高校轉化和循環利用;(4) 生態畜牧業應大力發展無公害飼料基地建設及持續利用技術,充分利用畜牧業資源,氣候資源、光能資源、綠色飼草料生產等資源,形成以飼草料基地建設、草產品加工、牲畜的舍飼育肥、糞便廢水無公害及歸田處理,太陽能利用、畜產品加工及銷售的完整循環生產體系和產業鏈。
一些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在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前提下建設有機產業區的想法。學者陳月輝指出,西部畜牧業生產的最大優勢是沒有嚴重的工業污染, 這有利于生態有機畜牧業的發展,對有機無污染動物食品進行產業化。這樣既能達到保護草地生態環境的目的,又能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機產業要求草畜平衡生產、不使用人工合成產品、保持牲畜合理飼養、不破壞生態環境。依照當前世界有機食品的價格,與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生產理論上可以使牧民達到小康收入水平。學者蘆清水和趙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辦法,比如收購三江源區牧民每天生產的鮮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業,生產加工成高檔嬰兒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時還可以利用當地的優質牛羊毛和牲畜,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認為,以生產歐拉羊種羊和有機畜產品為核心的河南縣初步組建了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與出售,并且開展了有機肥生產研究,寄生蟲和幼畜疾病控制技術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價格每公斤高于市場價格,使從事有機畜產品生產的牧戶增收3.7萬元,提高了牧民畜產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國西部地區發展生態畜牧業有機產業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實是生態畜牧業有機生產的基礎性投資巨大,生產成本很高,國內有機食品的市場規模不大,雖然有機食品的銷售價格很高,但考慮到高成本的投資和目前小規模的市場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內實現收入增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興海縣河卡鎮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機畜牧業生產批發基地的國家級認證,但由于認證范圍小, 年產出規模小, 沒有龍頭企業進行肉、奶初級產品加工生產, 并未能實現給牧民帶來增收的目標。
另外,在發展有機畜牧食品生產的企業時,應注意到牧民和企業之間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契約關系。在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或供過于求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過隨意降低收購價格或者提高收購標準等方式將利益損失直接轉嫁給牧民。學者朱海從企業制度層面提出了組織‘牧民協會’的建議。‘牧民協會’是牧民自發組織的經濟合作組織,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與有關有機生產單位發生聯系, 又可按照有機產業生產流程去組織有機產業生產。同時朱海還提出了在企業集團現有架構基礎上建立有機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設立董事會和經理部, 作為對外聯系業務、對內安排工作的管理機構,另外公司下屬層面包括有機產品加工機構、牧民協會、研發部門、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牧民協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低牧民的生產風險,避免企業過度壓榨牧民,從而改善牧民的整體經濟收入狀況。
盡管中國西部牧區構建生態畜牧業下的有機產業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同時這項工程的確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機會。畢于運認為,根據環境潔凈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個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的6個縣、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個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的2個縣, 都具備發展有機產業的良好條件,都可以組織有機產業生產。就目前青海各地區的條件,可選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縣和澤庫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瑪沁、達日、班瑪利甘德縣,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貴南和同德縣, 共計10個縣內予以發展生態畜牧業基礎下的有機產業。李雙元以梅隴個案為例, 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 認為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還處于組織化轉型、產業化起步、生態化雛形的發展階段。總體來說我國生態畜牧業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國和歐洲的生態畜牧業下的有機產品生產系統相對較為成熟。比如美國農業發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詳細的畜牧業有機產品生產規則。對于有機牲畜有著嚴格的要求,根據美國農業發展局(USDA)的報告,有機牲畜必須在放牧季節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飼料必須是純有機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芻類動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須保證30%的干物質攝取(dry matter intake)是來自草原。歐美對于如何計算干物質攝取量有一套嚴格的科學計算系統,但這些中國目前的有機畜牧食品生產中并未給出具體的操作規定。相對于美國的有機畜牧產品的生產條件,中國西部條件較差。中國的有機食品生產系統可以參考北歐冰島的研究。北歐學者Dyrmundsson指出冰島的氣候惡劣,天然草場由于氣候的影響,并不能保證草原的牲畜有足夠的天然有機食物攝取,市場上的有機飼料相對較少,成本太高,對冰島的有機畜牧產業帶來負面的影響。如何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保證牲畜有足夠的有機食物攝取是一個值得跨領域專家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瑞典學者Lund提供了一個北歐有機畜牧業生產模式圖(見表2),該模式圖指出,除了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外,生態畜牧業有機生產過程應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畜牧產品的生產者應和消費者達成和諧的互動,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牧民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中國目前西部有機畜牧業的發展進程中,更多的是考慮市場化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和如何提高產量,而忽視了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對牧民自身幸福指數的關注。許多經驗表明,能否讓牧民主動地而不是被動的參與社會發展進程,能否在這個過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樣性,創造性,關系到政策及其項目的實際效果。在發展目標上,生態畜牧業建設下的有機產業鏈是一個長期發展與不斷完善的過程,需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確定不同的階段性目標。
2.發展生態旅游業
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同時,一些學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態觀光旅游型畜牧業,在國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區應大力建設觀光型、生態型與市場型相結合的牧業生產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觀光型的畜牧業項目,從而提高參與項目的農牧民的收入。與此同時,政府需要警惕過度開發旅游業可能會給脆弱的西部生態造成破壞。
在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之內適度開發西部牧區的生態旅游資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區具有強大市場吸引力,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能帶動當地建筑、金融、通信、娛樂飲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可以給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三江源農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來玉樹、果洛兩州的游客人數達到19.93萬次,旅游總收入9898.75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開始凸顯,不少牧民群眾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鑒于極度脆弱的生態系統和難以再生的生態資源,三江源區核心區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為限制開放區。盡管三江源區生態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但仍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項目研究報告指出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面臨諸多問題:(1) 基礎設施薄弱。三江源區地理環境復雜,交通線路密度低,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資源分布相對稀疏,旅游路線長,空間跨度大,可進入性差,存在著“一流資源,二流知名度,三流開發,四流交通,五流經營”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2)環境制約性明顯。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環境氣候影響,不僅旅游日期短,而且對游客的身體狀況也有一定限制,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3)缺乏與旅游業配套的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鏈條不完整,難以形成產業優勢。(4)市場化推進步伐緩慢,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護條例
草原畜牧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草原的保護,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2011年11月了新修訂的《基本草原保護條例》。按照《草原法》的規定,維護基本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內蒙古草原保護的紅線。1983年內蒙古就頒布了《草原管理條例(試行)》。1984年成為正式條例,2004年進行了修訂。針對草原亂開濫墾問題,1998年還頒布了《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而《基本草原保護條例》則是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基本草原的保護與管理,其保護力度較以往的條例要大得多。新修訂的《基本草原保護條例》主要明確了基本草原的劃定范圍并加大了對草原的保護力度,更好地維護了農牧民利益。該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其他西部牧區的草原維護和畜牧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性意見。
綜上所述,盡管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面臨很大挑戰,還未形成成熟的系統理論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來根據中國畜牧業發展趨勢, 發展生態畜牧業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生態畜牧業對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的轉型具有參考性,但同時發展生態畜牧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參考文獻:
[1]蘆清水,趙志平.應對草地退化的生態移民政策及牧戶響應分析—基于黃河源區瑪多縣的牧戶調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陳 瑋.青海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馬賓祥.制約西部邊疆地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1(15).
[4]楊德亮.牧區經濟發展中的文化不適及社會環境問題——青海祁連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5]達林太,鄭易生.牧區與市場:牧民經濟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瓊,謝 華,范高林.促進西部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1(9).
[7]顏景辰.中國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8]劉學劍.關于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 2001(1):15 -16.
[9]雷 華,穆曉峰.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是中國西部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世界農業,2006(8).
[10]嚴寶興.關于發展青海生態畜牧業的思考[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J].中國牧業通訊,2011(7).
[12]王曉毅,張 倩,荀麗麗.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75-276.
[13]劉紅梅.三江源地區畜牧業發展方式抉擇探究[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陳佐忠,汪詩平,等.草原放牧系統持續管理試驗研究[J].草地學報,1999(3):173-182.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房地產經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房地產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向宏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和中堅力量。本文就講述了房地產經濟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走向。
一、房地產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1)規劃脫離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讓城鎮土地使用權,其地塊的選址、規模、范圍和時機的選擇,應該是南市場的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給決定的。但是,現在我國不少地方政府把廠房、住宅、交通、商業區、環衛等預先規劃實施好,然后以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居民戶來投宿美其名曰“筑巢引鳳”,這種做法雖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這說明脫離市場實際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鳳”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實際上這是產品經濟“以產定銷”的翻版,政府在這個問胚上的正確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決定供給的原則,進行規劃協調,才能使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運行保持一種良性狀態。
(2)調整脫離市場化。在市場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平均利潤規律作用的結果,市場導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調整其盲目性。在地產市場中政府利用批租權實現其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現在的問題是,或者不顧投資者的經營方向,下命令定指標,誰出高價就批租給誰;或者不尊重投資者的市場取向,強行改變投資方向,片面追求高技術、高消費的高層次產業。
(3)地產市場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場經濟中它的價格不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所決定,而是地租的資本化,也就是由對土地的投資收益率決定,并受供求關系影響。有兩個問題顯得很突出:①盲目的高價行為表面看來,地價高的國家總是收益大,其實不然,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地價過高會使房地產業投資或成本上漲,商品房價格上漲又會限制生產和消費這反過來會導致經濟萎縮和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因此,盲目性的高地價對經濟增長并不利,是一種非理。②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競相壓低土地價格,這帶來了土地投資的盲目性,實物地租的無謂流失,這種行為暴露的是現行政治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4)經濟泡沫和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是由于虛擬需求的過度膨脹造成的價格水平相對于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上漲,泡沫可分為安全區、警戒區、危險區、嚴重危險區四個階段,安全區的泡沫通常有積極作用,而危險區與嚴重危險區的泡沫則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地產泡沫的破裂還產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房地產過熱,必然形成泡沫,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升很容易產生虛假需求信息,影響開發者和消費者的預期,而且虛假需求造成的過度供給,又會形成新的房產積壓,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大而長期的負面影響,房地產金融風險不僅影響著房地產業和房地產金融業的穩定發展,而且當前房地產業己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整個金融業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也至關重要。房地產金融風險不僅包括單項業務、單個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也包括整個房地產金融體系的風險。
二、房地產經濟未來發展的走向
(1)合理規劃建設用地,搞好“城市經營”。很多人認為“城市經營”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單純通過土地出讓增加財政收入,以房地產開發拉升GDP,這種簡單的“城市經營”理念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房地產開發項目有的是短期通過出售直接獲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鋪等;有的是長期出租或經營獲利,比如大型商場、寫字樓等;有的是通過其他經濟行為的加入而長期獲利,比如工業廠房、娛樂用房等;有的則作為公共設施本身沒有獲利能力,但卻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資金或客流前來投資置業或旅游觀光,使城市經濟收入增加。
(2)將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化。在未來的幾年里,市場理性將逐漸回歸。畢竟房地產開發是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參與者城市運營商很多,而房地產消費屬于長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從當前城市居民的經濟實力和市民購買力分析,只要經濟形勢保持平穩增長和樓市不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樓市就不會倒掉。近期,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強了對房地產的調整,這種調整并不是指樓市崩潰,而是引導房地產業進人一個成熟理性的穩定發展期,將涌現越來越多的性價比優越的產品,市場將逐漸走向成熟化。
2工程經濟報價的定標
工程經濟報價的評分辦法或定標辦法,基本分為議標、復合標、合理低價標。采用議標的工程項目是在招投標前業主已經指定了中標單位,所以各投標單位都無定標壓力。采用復合標的工程項目因為業主公布概算及控制報價,所以只要各投標單位得到消息并嚴格按規律報價,就會在業主控制的最終報價范圍之內而不致出圈。合理低價標往往不設標底,所以定標難度較大,各投標單位只能根據本企業自身情況決策最終報價。現階段采用定額計價模式的經濟報價基本采用復合標底評分法,本人認為采用復合標底評分法是從定額計價向工程量清單計價轉變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方法。常見的復合標底計算公式為:C=Axj+Bx(l一j),其中C一復合標底、A一業主標底、j一權重、B一所有投標單位有效報價的平均值。采用復合行底評分法在定標時,隨機性及不確定性大,報價的好與壞運氣性較大,工程項目的最終報價范圍完全由業主控制,背離了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及必須是價格決策的主體的市場規律。隨著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實施的不斷深人,在建設工程施工招投標時,工程量清單是招標文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由業主或業主委托有資質的咨詢單位,根據規范的工程量計算規則,計算出單項工程的工程量清單。投標單位根據清單中每一編碼項目中的工料機含量以及工料機的市場時價,再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進行報價。業主根據合理低價的原則以及招標文件的其他要求確定中標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主要看報價。合理低價是在所有的入圍投標人中報價最低,但又不低于成本,這是最理想的報價。合理低價中標是國際上的通用法則,也是國內很多行業建設項目招投標時常采用的方式,特別是加入WTO后,這是必須遵守的國際通用準則。隨著我國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建筑市場的逐步規范,采用無標底合理低價中標將是建設工程市場的必然趨勢。
3低價中標經濟報價策略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會的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經濟強國。報告預測,2006年中國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等將實際增長14%,達27703億元,預計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8.7%,旅游和旅行經濟的直接、間接貢獻加在一起為國內生產總值13.7%。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旅游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越來越重,旅游經濟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旅游經濟的幾種形式
(一)利用特色產品舉辦大型慶祝會、商貿會高層論壇來牽線搭橋,吸引游客。例如揚州每年都搞的“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臺商投資洽談會”“揚州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等各項活動就吸引了大量投資商和游客同,時也很好地宣傳了揚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人文景觀吸引游客,游覽山水,瞻仰前賢,參觀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風情。揚州近來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紀念館、宗教禪寺平山堂、觀音山等。現在很熱的紅色旅游,也是這種形式,此外還有麗江的東巴文化、瀘沽湖的女兒國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回歸自然。例如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等。此外,還有沙漠訪古、海底探險等形式。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為風光旅游提供了無盡的資源。
二、發展旅游經濟應該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的關系。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應該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正因為有了名城,旅游資源才更加豐富。名城又是旅游亮點,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護得好,能延長旅游資源使用時間,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經濟靠名城吸引資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經濟發展實力,來裝飾、保護、發展。旅游經濟在名城會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實力增強后又會促進旅游經濟更快發展。
(二)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關系。旅游經濟是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杠桿,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為旅游經濟增加了實力,又反過來促進旅游經濟快速發展。但經濟快速增長必須是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工農業是服務業的基礎,服務業快速增長才能實現工農業的產值,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三)發展旅游經濟與規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關系。服務不規范、旅游接待單位規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嚴密是發展旅游經濟最大的障礙。游客們滿懷熱情而來,卻遭遇住宿、餐飲、游覽收費不合理,衛生未能達到標準,游覽項目打折扣,在正規商店買的珠寶首飾也是假貨等,導游吃回扣更是公開的秘密。要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凈化旅游環境,必須健全規章制度,嚴明法紀,為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設的同時,還應進行道德教育,大力宣傳“八榮、八恥”,在旅游業樹立講道德、知榮辱,游客與導游間、游客與環境間和諧友好的新風氣。
三、旅游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旅游經濟的發展趨勢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現為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農民和大學生旅游、參與互動型旅游。
(一)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確保旅游事業與生態環境協調共存、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同時也包括到森林、海濱、鄉村這樣一些生態環境好,讓人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得到很大發展,但由于缺乏科學指導,我國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遭破壞,有十分之一強的旅游景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青藏鐵路開通帶來的旅游熱潮,向人們打開了我國最大的綠色凈土,若不注意生態環保,這塊凈土終將消失。發展生態旅的關鍵在于節省資源,保護資源保,護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態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點內涵的歷史、文學、藝術、民俗風情為主要觀賞對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動機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動機之一,旅游活動主要屬于精神文化活動的范疇,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靈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觀,也都在不斷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強了其審美價值。如果沒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們肌體風骨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詩詞文章,樓臺亭閣、殿堂廟宇、碑刻雕塑、民俗風情等等,那么它們的價值、品位和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營,形成特色突出、層次分明的各級各類文化旅游產品。
(三)農民與大學生旅游。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廣大農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會成為旅游市場的消費者或潛在的消費者。他們的旅游以城市風光和游樂項目為主,對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開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們不但是旅游者,還是農業生產的經營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一些先進農業生產的觀光,農產品信息的交流,會更受他們的歡迎。大力開發農民旅游市場,設計適合他們需要的線路、項目,為他們提供耐心熱情的服務,我國這樣一個人數最大的群體,會逐漸成為旅游市場最大的顧客群。這不但對發展旅游業,更主要的是對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都有極大的意義。
(四)參與互動型旅游。人們旅游動機重要的就是對當下生活狀態的改變和解脫,釋放壓力,放松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滿足于旅游中單純地看和聽,要求參與互動。同時,現代社會的人即使在休閑場合也不愿作被動者,愿意做各種活動的參與者。世界旅游景點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東京的迪斯尼樂園、香港的海洋公園,三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互動。不分年齡、性別、身份、種族、膚色的人完全被那種歡樂的氣氛感染,毫無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釋放。這種游樂項目也許是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釋放自己最好、也是最為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對一些封閉、刻板、孤僻的性格會起到很好的改變作用,這也許就是人們喜歡參與互動型游樂項目的原因。目前我國本土類似的旅游景點極少,且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很難滿足國人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國旅游業的一大損失。要開發此類項目,必須經嚴格的規劃,根據我國的國情、民族性格特點,社會習俗進行設計,以求獲得社會、經濟效益雙贏的結果。
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經濟蔓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組織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影響,最終相互融合為統一整體,形成所謂的“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則在世界全球范圍內建立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經濟機制,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化戰略。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市場成為向全球經濟開放的大市場,各種資源、技術和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
(二)貿易自由化
經濟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內在地驅動貿易的自由化。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科技的躍進式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貿易的全球化無論是在其參與的主體還是在其承載的客體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時代要廣要大。從其參與的主體來看,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不管它是主動介入還是被動卷入,都把經濟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從其承載的客體來看,由于大經貿觀念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對象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貨物貿易范圍,發展到包括直接投資及金融、服務、技術等在內的要素方面的貿易。貿易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說明各國的經濟已經和世界市場及國際交易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了。世界經濟這種相互依存和互動的加強,內在地要求各國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礙國際交易的籬墻,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從而降低成本,增進全球福利。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順應了這種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使貿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證和實質性的進展。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集團化是指由國家出面,為了對內加強經濟合作和對外加強競爭實力,通過協定或條約的形式,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區域,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并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區域內的各成員國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超國家集體。區域集團實質上是一種區域性的一體化經濟組織,像歐盟、亞太經合組織等。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區域化經濟愈來愈來呈現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躍跡象。現階段,經濟一體化正逐步突破洲際局限,向泛洲化方向發展。
(四)國際貿易交易方式網絡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國際貿易交易日益借助國際互聯網來完成,出現了所謂的網絡貿易。網絡貿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如萬維網、因特網等現代化電子方式所進行的貿易或商務活動,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交付、貨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電信網絡上進行。目前,網絡貿易發展十分迅速。據美國《商業周刊》登載,2001年全球網上貿易總額達2051億美元,2002年達3490億美元。正是由于網絡貿易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經濟組織的關注,紛紛制訂各種政策和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和促進網絡貿易的發展。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由40多個國家參加的部長會議上,一致同意在網絡貿易中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各國不得自設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意網絡貿易不得征收新的稅種,其中29個國家在通過的文件上簽字;此外,WTO和APEC等國際或區域經濟組織對網絡貿易也十分重視。顯然,網絡貿易將會得到迅猛的發展,已成為21世紀國際貿易領域中一朵鮮艷的奇葩。
二、立足現狀,尋求貿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技術發明與創新,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
加快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機制,進一步解決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相脫節的問題。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這是我國面向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它阻礙了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單一、科技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狀況。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建立風險投資機制,設立國家科技風險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系,促進技術產業的發展。第四,樹立技術創新意識,發掘、培養、保護高技術人才,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應用開發型科研院所進入企業或轉為企業,培養產業技術的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
(二)規范網絡貿易的發展,開拓對外國際市場
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網絡貿易日益成為拓展海外的貿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國目前高級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缺乏,網絡基礎設施滯后,企業界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絡貿易在未來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沒有形成網絡貿易的國內環境和市場,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須切實推行網絡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網絡貿易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新的問題,如交易的安全性、網絡貿易的征免稅、知識產權的保護、電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糾紛的處理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到網絡貿易的發展,而且由于網絡貿易的發展速度很快,業務方式沒有最終定型。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本身的新進展,又有與現有體制的沖突,這給規范網絡貿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必須對市場的發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強對網絡貿易的研究,制訂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標準、法律和法規,保證和規范網絡貿易的健康發展,不斷開拓對外國際市場。
統籌城鄉發展,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之路,是東部發達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江蘇省昆山市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城鄉廣大人民群眾。
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我們打破城鄉界限,把927平方公里市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鎮村布局規劃,并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五個層面加以推進建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城市化率達到68.7%。在產業布局層面,我們堅持制造業立市,形成以昆山開發區為龍頭,以出口加工區、省級高新區為重點,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以光電、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基地為配套的產業集聚格局;堅持服務業強市,形成以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為依托的多樣化、集中化發展格局;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加快海峽兩岸(昆山)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對城市的生態支撐力。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發展的差距在基礎設施方面尤為明顯,要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統一考慮、統一布局、統一推進。在實踐中,我們對重大基礎設施做到城市和農村統一布局謀篇,集中實施一大批交通、電、氣特別是生態環保工程,努力優化人居環境。全面完成區域組團供水,實行全區域飲用水深度處理,做到“一個龍頭”供水;農村垃圾實行“村收集,鎮集中(轉運),市處理”,做到“一個爐子”焚燒發電;加大水環境治理保護力度,建成污水處理廠24家,全市工業污水處理率達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7%;積極實施“暢流工程”和“三清工程”,去年削減湖泊圍網養殖1萬多畝,疏浚清淤河道230公里,完善了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了“水清、水活、水暢、水生態、水安全”。
推進城鄉就業社保一體化。城鄉就業社保一體化的有效推進,能夠從根本上解除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的后顧之憂,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民生問題。我們建立城鄉統籌就業機制和服務網絡,為城鄉居民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并享受同等的就業優惠政策;政府每年撥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為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統一“買單”,顯著提升了勞動者素質,其中獲得國家級職業資格證和特殊工種(崗位)證書的達到40%以上,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實現就業;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并軌步伐,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征地補償、拆遷補償為主體的農村“五道保障”,全市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9%以上,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同時,加強對農民工的管理、教育和服務,在保障他們合法權益的同時,引導他們積極履行應盡義務,促進農民工與市民共處一地、共創繁榮、共建文明,拉近了農民工與市民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管理一體化。我們以村和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載體,堅持公共服務的設施建設和產品供給并重,強化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社會安全和黨建活動六大服務功能,形成城鄉一體、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村居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出鎮有人代”。堅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和“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機制,在全市城鎮全面推行數字化、網格化管理,做到城市化推進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進到哪里。
一、引言
金融監管制度不能夠很好的適應金融產業的發展,是造成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因素。怎樣準確的掌控與認識金融監督管控發展的走向,進行科學的金融監管系統的調控,有利于保證中國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和提升,對金融機構的進一步革新具有推進性的意義。
二、國際金融監管走向
1.實行綜合監管模式
以往歐美的金融管控系統中具有許多的缺陷以及重復的地方。這是造成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對現實產生的缺陷與不足的補充,從而對金融行業實現綜合性的監管模式。首先注意對外部市場的監督與管控。僅僅注重外部市場的監督與管控,并不助于實行全面性的監督與管控。要想實現全面的監督與管控就需要進行外部市場的監督與管理。其次要對金融監管部門的覆蓋面進行逐步的完善與擴展。次要對資產的支持與其他金融行業的新生產品進行監督與管控。最后,綜合增強每一個金融管控部門的協作能力。
2.實行全方位、無死角監管
每一種監督管理改革辦法都需要不斷的擴展監督管控的區域,從而實現全面性的監管。比如,巴塞爾協議通過引入杠桿率監督管控標準把銀行表外的業務包含在了風險資產的區域中;美、英以及歐盟等都對基金等一些銀行納入到了監督管控的范圍中;英國提出新產品額監督管控辦法,從而強化對金融新研發產品的監督與管控。
3.注重系統性風險監管
傳統型的監督與管控將金融部門作為監督管控的對象,并不能夠對整個金融行業實現全面的監督,要想實現全面的監管就需要將金融產品以及業務作為監督管理的內容,這也是將來金融監督管控發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國際金融機構以及國家都十分關注金融市場的安穩以及系統風險,表現出功能性監督管控引導。美國新成立的金融服務監控委員會監督系統性風險,增強了美聯儲穩定金融市場的能力。
4.強化國際金融監管
一個國家的金融業產生金融風險之后嫩鞏固借助多種途徑傳播到別的國家和地區。目前金融監督管控的主體為國家,缺乏完善的國家性金融協調。在全新的金融監督管控系統革新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在試圖實行金融監管方面的合作,進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機預警系統。
三、我國金融業監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場的全面監管
對中國來說,金融市場的監督管控雖然已經實現了基本上的監管,可是缺乏專門性的監督管控。我國需要強化對金融產品以及金融部門的監督與管控,第一是對市場外部交易的產品進行監督管控,從而防范監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進行監督管控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督與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業系統風險
因為現代金融制度的繁瑣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行業穩定的主要原因,對金融行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威脅性。金融危機直接證明了這一點。從中國的金融行業來講,更需要創建金融風險監督管控模式,將金融部門的監督管控向著功能性監控的方法進行轉化,促使每一個監督管控部門之間的協調性,有效的規避監管的漏洞,降低風險產生的概率,確保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
3.注重金融創新,提高綜合實力
監督管理部門假如對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產品的監督欠缺,監督管理的強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機產生的風險。所以,國外的金融監督管理革新條例中將金融產品劃入到了十分關鍵的地方。中國雖然金融創新發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時期,可是也需要學習國外的經驗以及教訓,從根源上提高對產品的監控強度,在保證創新產品自由發展的條件下,嚴格防范風險的產生,積極主動的實行金融創新并不是要任其隨意發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場的基礎上,有效的預防風險,提高金融行業的綜合實力。
4.注重金融機構的監管類別劃分
國際上發展的金融監督管控思想對中國的金融監督管控機制的劃分十分重要。開展全面性的監管,并不代表每一個被監管的對象都是實行統一的監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類別劃分標準進行劃分,采用專門的金融監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監督管控的水平。中國的金融監管根據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以及市場需要進行創建的,采取多樣性的金融監督管控辦法,從而實現多等級監督管控。
四、結語
金融監督管控制度的革對全世界以及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創建金融監管體制系統,有助于保護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整體權益。經濟系統以及金融系統的不斷革新,是提升中國金融行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方法。我們需要確保金融系統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進行有效的預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統的風險。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金融危機的實質是一樣的,在分析國外經濟危機的基礎上,學習國外金融監管制度的方法,創建中國獨特性的金融監督管控系統,有助于中國金融行業順暢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TN949 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149-01
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理論介紹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力分析
1、形式多樣化
(1)網絡電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看電視。高科技的媒體技術讓更多的人選擇上網看電視,因為它廣告少,可以全集聯播、隨意查找想看的節目。誰真的愿意為無休無止的廣告買單?這種電視的選擇性更高,讓每一位觀眾更有選擇權。它巧妙的廣告設計不影響觀眾觀看,難怪一推出就迅速普及。
(2)數字化報紙。自從互聯網開始普及,報紙業也開始了自己的數字化轉型。人們看報紙不用訂或買了,只要點擊鼠標,天下大事盡收眼底。不僅如此,網格的編輯功能可不是以前的剪刀和膠水能替代的。不用花錢買報紙就可以看多種報紙,可以隨時挑選日期和看相關章節,誰還愿意總守著老觀念?
(3)多功能手機。現代人擁有一部手機就足以掌握天下,3G技術的超大帶寬更是讓人們在移動中享受生活。接著,物聯網技術更讓手機這種媒體進發出核電一樣的能量。全國4億的用戶基數,是何等的利潤來源。
2、接受群體的普遍化
對于以網絡傳播為主的新媒體,以人機對話代替人與人交流,由點對點轉變到多點對多點的趨勢,它無疑擴大了接受群體的范圍。它沒有空間、時間,甚至地域的限制,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為接受群體,豐富廣泛的廣告傳播甚至都成為了孩子們玩耍時的經典語句。
三、傳統報紙的困境與機遇
從全球范圍來看,早在金融危機來臨之前,傳統媒體在網絡等新媒體的“攻擊”之下,已經顯露出下滑跡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電子媒介的沖擊、新聞紙價格上漲等諸多原因,美國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發行量出現了連續20年的下滑。據統計,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有507家日報的發行量銳減,絕大多數報業公司只能勉強維持運營。新媒體的現狀及優勢。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世界網民的數量已超過20.8億,中國網民數也高達5.4億,其中網絡新聞的使用率為77.2%,用戶規模達到3.53億。同時,艾瑞咨詢公告,2011第一季度網絡廣告市場同比增長43.7%達到85.6億元,并預測2012年中國互聯網將超越報紙成為第二大媒體。
傳統媒體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權威性和可信性的地位,有較完備的組織機構與人才網絡,有品牌效應,但僅僅有這些本身優勢是不夠的,傳統媒體必須完善自身的品牌價值,追求新聞及時性的同時應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堅決杜絕假新聞,維護自身形象,做出更優秀的作品,強化在人民群眾心中的權威性,使其自身的品牌價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及提高。從而獲得新的生存道路和發展空間。
2.采取積極對策,拓展生存空間
目前,很多傳統媒體開通了自己的網站。相對于網絡媒體,傳統媒體的網站具有極大的優勢,一是政策資源優勢;二是原創新聞信息優勢,傳統媒體大多具有完善的采編隊伍;三是信譽優勢,傳統媒體的網絡版信譽度一般要高于網絡媒體。但是,傳統媒體網站存在內容單一的缺點,這些網站主要是依托于母體建成的,網站里的新聞比起母體幾乎無多少新意。在內容方面傳統媒體網站就顯得比較單薄。加之傳統媒體網站普遍處在發展的初創階段,資金不足,人員匾乏,大部分還只作為母體的附加物存在,受重視不夠的現象還很突出,在同商業網站的競爭中不可避免的處于劣勢,這就需要在運行機制上有所創新。所以傳統媒體的網站需要與網絡媒體的滲透與融合,將自身產業鏈進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傳播優勢和新的市場競爭力。
3.傳媒內容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新媒體的優勢在于信息的海量、傳播的迅速還有廣泛的互動交叉性。但是傳統媒體有著自身的內容優勢,傳統媒體的內容和編輯水準是新媒體所達不到的。而且新媒體雖然提供海量的資訊,但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傳統媒體如果能強化自身的內容優勢,把最核心的新聞和最有價值的資訊及時提供給受眾,就能使受眾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重要的價值,而不是在網絡上費時瑣碎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