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手術室病例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手術室病理標本是指在手術室實施手術所取下的組織,器官或與疾病相關的物體異物等。雖然現代醫學中有許多先進的實驗技術和診斷方法,但活體組織病理診斷仍是外科疾病最可靠,最直接的“第一診斷”,是“金標準”[1]。手術切取的活體標本具有取材的特殊性及唯一性的特點[2]。標本的術中冰凍報告也為臨床外科醫生的手術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保證冰凍報告準確性的前提下,能否及時簽發報告顯的尤為重要,分析造成冰凍報告延發的各種因素,為冰凍標本質量控制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從我科2010年―2013年4年手術冰凍標本中,每年隨機抽取一個月的冰凍標本共3842例。
1.2 統計學指標 手術標本冰凍報告所需時間,從手術標本送出到收到冰凍報告結果為止,所占用的時間。手術冰凍標本從送出該手術房間開始計時,按30min,40min,50min及以上時間,統計所收到的報告數。手術室收到報告時間超過30min,視為冰凍報告延發。
2 結果
2010―2013年4年中,共抽取的3842例手術冰凍標本中,30min內收到報告的有3212例,40min收到報告的有411例,50min內收到報告的有202例,50min及50min以上收到報告的有17例。見表1
標本冰凍報告研發的630例中,常見因素共6項,見表2
3 討論
手術冰凍標本延發的因素共6項,其中主要因素有冰凍單,標本袋未及時送至病理科,冰凍單及標本袋填寫不完整和切緣標記不明確,標本需做多部位切緣。其中一些標本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如既有冰凍單,標本袋填寫不完整又有需做多部位切緣的。當然手術冰凍標本的延發還有一部分是病理科因素,如需重新切片,補充取材,聯系臨床醫生及科內會診等。其中一些冰凍報告的延發是病理科因素和手術室因素并存的。
4 護理改進方法
針對以上各種導致冰凍報告延發的因素,我院引進了無紙化計算機技術和專門配置了一名送冰凍的護理人員。專業的送冰凍的護理人員保證了冰凍單和標本的填寫無誤,并且能在第一時間將標本安全送至病理科,如有標本過小,取材不明確等問題也能第一時間向醫生匯報。無紙化的計算機技術經濟性能好,靈活性高,速度更快。條形碼實現標準化后,其標簽是通用的,各種型號的條碼閱讀器都能進行判讀。用戶也可以自制條碼標簽,通過條碼打印機將條形碼直接打印在各類需要手寫信息的地方。無紙化的技術還可以在計算機上直接讀取冰凍報告結果,真正做到手術室和病理科的無縫連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的要求也日趨增長,各項診療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也比之前更為先進。而在外科手術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手術切取的標本檢查仍是決定患者生命及后續治療的關鍵。因此,作為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在每次接到手術標本需要做冰凍檢測時,巡回護士都需準確無誤的打印好條形碼,內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手術標本名稱,取材部位及術中肉眼所見及手術房間電話號碼等。打印完整后向外科醫生復述一邊,確認無誤后再和專門負責送冰凍的護理人員雙人核對。送冰凍的護理人員親自在第一時間將標本準確無誤的送至病理科,交給病理科醫生,雙方確認簽字。病理科和手術房間都有彼此電話,如有疑問可隨時聯系對方。延時發出報告的,標明延發原因及延發時間,并記錄在質量控制手冊上,共同努力爭取及時收到冰凍報告。
1.1資料:本組隨機選擇100例手術病人,年齡2~74歲,其中婦科30例,普外科40例,骨科23例,眼科7例;行全麻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30例,脊髓麻醉61例,局部浸潤麻醉9例。
1.2方法:(1)巡回護士根據手術通知單到病區查閱病歷、收集資料、了解病情,評估病人對所患疾病和手術治療的理解程度,評估病人的病史、手術史、用藥史、藥物過敏史、個人史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1]。根據病人要求安排他所期望的人前來探望陪護,邀請手術成功病人介紹經驗和體會,通過現身說法,增強病人信心,幫助病人提高適應能力,消除焦慮、恐懼心理,盡量使他們的心理舒適[2]。(2)病人進入手術室時,首先由前1天訪視的護士熱情地迎接,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顛簸、碰撞,平穩地把病人送至手術床上,室溫控制在22~25℃,濕度在50%~60%。為讓病人感到舒適,適當給予枕頭,松開衣領以利于呼吸。術前用藥后病人感到口渴不適,可用棉纖濕潤口唇,以解除病人不適感。為減輕手術的不適,在放置前,將所有維持的撐架,海綿墊均用布單包好,防止壓迫神經及血管,以減輕病人生理不適感。并每隔30~60分鐘巡回護士給予適當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舒適感[3]。麻醉及手術過程中注意遮蓋病人,盡量減少身體暴露。手術中,巡回護士了解每位病人不同需求,盡量予以滿足。對需了解手術進展情況的病人,告訴他們手術很順利,不要過分緊張;對有孤獨和恐懼感的病人,進行安撫,適當撫摸病人肌膚,如輕握病人雙手,可使病人感到心理舒適。手術結束時,用溫鹽水紗布塊拭凈病人皮膚上的消毒液及血跡,為病人穿好衣褲,若有引流袋用別針固定于衣褲上,蓋好被子,注意保暖,平穩地把病人送回病房或ICU。手術后不舒適的主要原因有疼痛、惡心、嘔吐、腹脹和尿潴留等。如不及時處理,妨礙休息和睡眠,影響康復。(4)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開始感覺疼痛,24小時內最劇烈。護士可以安慰和鼓勵病人,消除對疼痛的恐懼;根據疼痛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小手術后疼痛可口服止痛劑,大手術1~2日內常需肌肉注射哌替啶(嬰兒禁用)止痛。護士在病人嘔吐時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誤吸;觀察并記錄嘔吐次數、嘔吐物量、顏色及性狀;清理嘔吐物,加強口腔護理。(5)護士應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酌情禁食,持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非胃腸道手術,可使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低鉀血癥或腹膜炎所引起者,遵醫囑作相應處理。對尿潴留病人護士應安定病人情緒,增加自行排尿信心;病情允許,可協助病人坐于床沿或下床排尿,或下腹部熱敷、按摩、針灸以誘導排尿,或肌肉注射氨甲酰膽堿,促使自行排尿。采用以上措施無效時行導尿術。
2結果
通過運用舒適護理,本組病人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有改善: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的發生率明顯下降;未發生特殊造成的神經損傷、循環淤滯及電刀灼傷;病人術畢寒戰癥狀減輕;術后隨訪病人滿意度為98%。
3分析
根據馬斯洛(A. maslow)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理論,人類的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與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舒適是個體在其環境中保持一種平靜與安全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感覺,是身心健康、沒有疼痛、沒有焦慮的輕松自在的感覺[4]。舒適是病人最希望能通過護理得到的基本需要之一。
將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期病人的整體護理中,使病人在接受手術時充滿了信心,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為手術順利完成及術后病人康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把為病人提供舒適護理融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中,提高了護士業務素質,也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
參與文獻:
[1]薛富善,袁鳳華.圍手術期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0.
[2]張銀鈴,雷鶴.護理心理學[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144.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63-01
乳腺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患病率占婦女惡性腫瘤的9%左右,居第二位,僅次于宮頸癌,成為影響婦女健康的一種重要的疾病[1]。近年來并且該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乳腺癌根治術,術后綜合化療或者放療[3]。但開展手術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失望、自卑等心理問題,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也不利于術后的恢復[4]。因此,高質量的優質護理對于患者手術期間心理狀況的恢復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顯得較為重要[5],為探討和分析手術室優質護理對乳腺癌病人手術期間心理的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乳腺癌病人,采用優質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乳腺癌病人40例,,經穿刺活檢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主要臨床表現乳腺有無痛性包塊,內陷或出現腋下無痛性包塊。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7天-150天,平均39天。浸潤性導管癌患者有10例,粘液樣癌患者有10例,單純癌患者有10例,硬癌患者有1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20例,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8-66歲,平均年齡44歲。病程10天-150天,平均38天。浸潤性導管癌患者有5例,粘液樣癌患者有5例,單純癌患者有5例,硬癌患者有5例。2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7天-150天,平均40天。浸潤性導管癌患者有5例,粘液樣癌患者有5例,單純癌患者有5例,硬癌患者有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和護理措施
兩組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術,對照組患者手術期間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的優質護理。主要包括:(1)及時溝通和交流。在護理過程中,增加與患者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多與其溝通,引導他們轉移關注點,能否應用各種非語言的技巧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提高溝通技巧,豐富了與患者溝通形式和內容。增強主動服務的意識,牢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和諧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程度,消除了患者的恐懼心理,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2) 增強患者的信心。手術期間及時將手術的具體情況,手術方式的選擇,預后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告知其腫瘤并不可怕,幫助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手術治療的方式也要充滿信心,增強患者的勇氣,建立積極的心態。(3)協助患者了解身體的改變。變是婦女第二性征,是女性美感的體現。通過及時疏導患者的情緒和心態,幫助患者了解身體的改變,形體的改變只是暫時的情況,通過整形等可以彌補缺陷。
1.3 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經護理后心理狀況的變化,統計出現恐懼、自卑等心理的數量,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對照組出現3例自卑心理、2例恐懼心理、2例其他不良心理,不良心理發生率在45%,觀察組出現1例自卑心理、1例恐懼心理、2例其他不良心理,不良心理發生率在25%,兩組患者的不良心理發生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
兩組不同護理方法患者消極心理情況(例,%)
3 體會
在乳腺癌治療過程中進行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減少不良心理和情緒,增強了患者于疾病進行抗爭的信心,提高了生活質量,達到了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的目的[6],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碧. 心理護理干預對手術室患者圍術期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J]. 吉林醫學,2012,26(33):5813.
[2] 閻彩凌. 支持性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前心理狀態的影響[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6:846-847.
[3] 陳 軍. 循證護理在乳腺癌手術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28(10):29-30.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62-02
膽石癥作為臨床中常見疾病,具有較長病程和復雜的病情變化。膽石癥合并糖尿病容易影響患者免疫功能和代謝功能,使手術風險增加,而手術室護理可使手術療效得到改善,減少并發癥的出現,臨床效果良好[1]。為進一步探究其臨床效果,擇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該院收治的124例膽石癥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對其行以手術室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該院收治的124例膽石癥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與疾病診斷標準相符合,排除意識障礙患者、表達不明患者等。按照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62例,常規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56~81歲,平均年齡為(67.9±8.7)歲,病情情況:膽管結石22例、膽囊結石20例、膽囊并膽管結石20例,其中20例給予膽總管探查術、42例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研究組男29例,女33例,年齡57~80歲,平均年齡為(67.8±8.8)歲,病情情況:膽管結石21例、膽囊結石21例、膽囊并膽管結石20例,其中19例給予膽總管探查術、43例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行以常規護理干預,手術之前檢查患者身體狀況,并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是否可實施手術,定期檢查血糖水平,將患者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手術結束之后,幫助患者取正確,并指導用藥,重點觀察患者生理指標,定期更換切口處敷料。
研究組患者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①由于術中多為腰硬聯合麻醉,不會影響患者意識,而在陌生環境下進行手術,患者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支持,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針對患者的疑慮進行疏導。術中通過溝通掌握患者感受,幫助患者調節負面情緒,培養良好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②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輔助并指導患者做好檢查工作,常規皮試并備皮,徹底清潔臍部,為避免出現尿潴留現象,可為患者設置導尿管,同時將血糖值控制在8.0 mmol/L之下。另外,術前指導患者增加營養,使自身體質得到改善,并囑患者術前6 h禁止飲水、12 h禁止進食,保證睡眠充足。③手術結束之后,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抗生素、抑制胰腺分泌等藥物,定期更換敷料,注意觀察切口處是否出現異常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上報醫生。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檢測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1 h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②按照術后臨床表現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干預效果進行評定:切口完全愈合,無疼痛癥狀,血糖值處于正常范圍為顯效;切口明顯愈合趨勢,疼痛癥狀緩解,血糖值較為穩定為有效;切口未愈合,疼痛癥狀無變化,血糖值無變化為無效。③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④利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共計10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對護理工作越滿意。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1 h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比較
常規組62例患者中,27例為顯效、24例為有效、11例為無效,總有效51例,總有效率為82.3%;研究組62例患者中,24例為顯效、35例為有效、3例為無效,總有效59例,總有效率為95.2%,可見研究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χ2=5.153,P=0.023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62例患者中,2例出現低血糖、2例出現電解質紊亂、3例出現切口感染,不良反應總發生概率為11.3%;研究組62例患者中,1例出現電解質紊亂,無其他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概率為1.6%,可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明顯低于常規組(χ2=4.810,P=0.028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0.5±3.60)分;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5±3.10)分,可見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χ2=19.889,P=0.00
3 討論
伴隨糖尿病患者數量增加,當其發生高膽固醇血癥時,則容易并發膽石癥,因此膽石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也隨之增加。由于初入院時,膽石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處于應激狀態,血糖值增加,而不穩定的血糖值不能安排手術,這也使得患者不良情緒被進一步激化,所以該次研究以患者情況依據,給予手術室護理,與患者需求相貼合,心理護理緩解患者情緒,充足的術前準備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促進患者康復,通過這一系列的護理干預,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保證了護理干預的有效率。據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手術室護理的研究組總護理有效率為95.2%,而僅行常規護理的常規組總護理有效率為82.3%,兩組數據差異明顯;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概率為1.6%,而常規組為11.3%,數據組間差異明顯;在血糖水平控制方面,研究組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組。可見手術室護理的效果更佳,這與一般研究[2-3]結果相同。
針對術后患者,應給予預防護理措施:①肺部并發癥。由于高齡患者纖毛上皮細胞容易出現脫落、萎縮等癥狀,使得清除功能、防御功能受到影響,不僅減少了T淋巴細胞,降低其功能,呼吸道IgA量也降低[4]。針對這一情況,早期活動是關鍵,可增加灌流或通氣,清除分泌物,促進氧合作用,如果患者生命體征比較平穩,手術結束6 h之后可在床上活動。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同時進行有效咳嗽咳痰訓練,可利用霧化吸入或輕拍背部等方式促進痰液咳出。針對病室應定期開窗通風,通風過程中注意患者保暖。②出血。對術后患者皮下是否存在出血點進行密切觀察,同時觀察引流管、切口處滲血情況,并監測凝血時間、血小板以及凝血酶原時間,尤其是針對急性重癥膽管炎患者應做好監察工作,避免出現DIC,一旦發生DIC,則應及時行以面罩吸氧治療,并應用大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輸注血漿、血小板,密切監視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5]。③心血管并發癥。伴隨年齡增加,心血管儲備功能以及順應性不斷降低,加上原有伴隨疾病,如果發生急腹癥,患者腹腔中容易出現大量滲出液,影響水電解質平衡,如果手術之后未能及時過多或過少地補充電解質、液體,容易因心臟負荷失衡而導致心衰,這也是引起術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因此應在術后之后,對患者心電進行監護,同時監察生命體征情況。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膽石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行以手術室護理干預不僅可以降低血糖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還可以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和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廖聲靜.膽石癥伴糖尿病高齡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7):53-55.
[2] 勇杰.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2):150-151.
[3] 徐進恒.118例膽石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術期護理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6):119-120.
[4] 周夏蕾.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115-116.
[中圖分類號] R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b)-045-02
Analysis and strategy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
WANG Yi
(Heji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hangzhi 04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identif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respectable esophageal carcinoma.Methods:Analyzing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10,2003 to 7,2007. Results:2 cases of anstomosis leakage,6 cases of bellows compications,5 cases of HR disorder, and 10 cases of GE disorder. Conclusion: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ge,tumor stage.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will cause death if the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
[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Complications;Postoperative
食管癌在我國甚為常見,一些高發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食管癌徹底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根治手段;然而切除腫瘤,食管重建仍為一創傷較大的手術,也面臨一些相關的并發癥問題[1]。現在我國已取得了巨大成績,無論切除率、手術并發癥或死亡率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院2003年10月~2007年7月共行手術治療食管癌160例,現將其中出現手術后并發癥的病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行手術治療食管癌16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63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30~40歲18例,41~50歲52例,51~160歲60例,61~70歲17例,71~76歲13例。食管上段癌51例,食管中段癌89例,下段癌20例。鱗癌70例,腺癌68例,腺鱗癌19例,小細胞癌3例。經左胸食管癌切除78例,經右胸、頸、腹食管癌切除75例,食管撥脫術8例。
1.2 手術方法
食管胃頸部吻合27例,占16.9%;胸內主動脈弓上吻合106例,占63.3%;弓下吻合27例,占19.8%。
術后處理:①連續胃管減壓3~5 d,禁食5~7 d,靜脈營養,術后8 d經口進無渣流質,以后漸增加,10 d進半流。②抗感染治療。③胸腔閉式引流管2 d經胸片檢查肺已無壓縮、無明顯胸腔積液時拔管。④支持對癥治療:補充水、電解質,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靜脈補充營養。
2 結果
本組160例食管癌患者中有24例在手術后出現并發癥,其中,吻合口瘺2例,肺部并發癥6例,心律失常5例,胃排空障礙10例,死亡1例(死于術后多器官功能不全)。
3 討論
據文獻報道:吻合口瘺發生率在3%~5%,死亡率50%左右[2]。本組吻合口瘺發生率占統計病例的3.3%。多年來為了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一些醫生推薦了幾種吻合方法及一些預防措施,但仍不能杜絕此并發癥的發生。造成吻合口瘺的原因主要與手術操作技術熟練程度和無菌術有一定關系,術后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更不能忽視。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主要通過吻合技術的提高,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①術前注意改善全身情況,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②術中盡量減少對吻合口區胃壁和食管的過分擠壓損傷;③注意保留胃網膜右血管弓,避免吻合口張力與扭曲,以保證吻合口血供;④如術中發現胃體過小,可行小彎側切開延長術,以減少吻合口張力;⑤對吻合口張力過大或吻合欠理想的患者,術后可延長胃腸減壓和禁食時間;⑥術后注意血壓、血氣的變化,保證吻合口的供血和供氧,同時注意全身營養支持,給予少量多次輸血、血漿或腸外營養;⑦術畢充分沖洗術野,及時排除胸內積液,預防胸腔感染。
肺部感染是食管癌術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 且是其術后并發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組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由于這些患者有吸煙的嗜好,不同程度上患有肺炎、肺不張和氣胸等疾病。在臨床上,食管癌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防治有賴于醫、護和患者二方面的密切配合,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發生前防中有治,已發生時則治中有防。在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的同時,護理是非常重要的。飲食護理對術后病人體質弱、抵抗力差也有一定效果,做到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注意少量多餐,少進油脂。
文獻報道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0%~36.5%[4],本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8.3%。發生原因:①手術創傷刺激:物反應;輸液過多過快。②年齡>65歲,術后動脈血壓<160 mmHg,血鉀<4.0 mmol/L的患者,其發生率將大大增加。③術前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本組患者胃排空障礙發生率為16.7%。分析其主要原因為:①胃及十二指腸疝入右胸腔。②胸胃與胸腔后壁粘連,引起蠕動減弱或消失。③胃竇部的異位起步點能引起胃動過速,擾亂了胃的正常蠕動方向或引不出胃的收縮反應。④術后大部分胃位于高壓的胸腔,減少了胃與十二指腸間的壓力梯度[4]。⑤支配胃的迷走神經被切斷。切斷胃遠端迷走神經,引起胃體和胃竇部研磨食物的功能減退,使固體食物排空延遲。
因此,不斷改進手術方法,在提高手術熟練程度的基礎上,盡量采用胃食管黏膜不等邊距吻合置入胃腔術能減少術后吻合口并發癥。縮短手術時間是減少低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關鍵。
[參考文獻]
[1]Sziranyi E,Mayer A.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J].Magy Seb,2001,54(3):158-161.
[2]Davyd OVM,Stilidi I,Bokhyan V,et a1.Surgical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complicated by fistula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1,20(2):405-408.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2
目前在我國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發病率還是比較高的,全球每年新發生的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患者大約為100萬例,而在我國就占到了42%左右,而死亡率也同樣比較高,占到了35%左右[1]。所以對于胃癌的治療和護理尤為關鍵。胃癌源于胃壁最表層的粘膜上皮細胞,能夠侵犯到胃壁的各個深度。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近端胃癌根治術,并且對患者進行了與之相對應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配合措施。收效甚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患者年齡在36~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4±9.2)歲。所有患者在手術之前都進行常規胃鏡和鋇餐檢查明確診斷為胃癌,在全服CT檢查和胸部X線片檢查下所有患者排除了肝、肺以及其他部位轉移征象。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仰臥位,雙下肢外展45°,采用0.5%碘伏溶液常規消毒手術視野。臍下緣0.5cm,切開10mm小口,穿刺10mm Trocar建立CO2氣腹,在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ctn穿刺12mmTroear建立手術者主操作孔;此孔與臍連線中點穿刺5mmTroear建立手術者輔助操作孔;右側腋前線肋緣下2cm穿刺5rain Troear建立助手輔助操作孔;此孔與臍連線中點穿刺10mmTroear建立助手主操作孔。腹腔鏡下行胃癌根治術。
1.3 護理方法
1.3.1 術前護理
近端胃癌根治術是一種新手術,患者對于手術的方法并不是很了解,往往會擔心手術的安全性和費用問題,所以就會產生相應的恐懼、緊張以及焦慮的心情,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耐心有效的溝通,向患者講述手術的方法、過程以及治療效果,從而讓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問題,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加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2]。在手術前6h開始禁食,在手術前清潔灌腸從而排除腸道內的糞便和積氣。在局部麻醉下,經頸部肌間溝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達上腔靜脈,從而供術中輸液以及監測中心靜脈壓。手術當天早上留置胃管和導尿管。
1.3.2 術中護理
所有患者采取仰臥位,并且配合麻醉師進行氣管插管,安置好電極板、電凝氣腳踏以及超聲刀腳踏。10mm trocar穿刺腹壁,置入30°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明確腫瘤的具體部位,再決定手術方案。在患者的左液前線肋緣下2cm處,分別置入2個12.5mm trocar,放置超聲刀或者閉合器。在右液前線肋緣下2cm處,右鎖骨中線平臍上2cm,使用5mm trocar分別建立2個操作孔。術中護理人員與醫生進行相應的手術配合,巡回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輸液以及尿量等等情況。術中置入空腸營養管,并妥善固定。
1.3.3 術后護理
1.3.3.1 病情觀察
在腹腔鏡的手術過程中超聲刀以及切割吻合器對于患者的腹腔會造成比較大的傷害,所以在手術后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的觀察,主要觀察的有切口和穿刺孔的數目、引流管的數目和放置的具置。對所以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組患者的生命各項體征,并且保持各個管道的絕對通暢。對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以及體溫等等情況監視。觀察患者在手術后的進食后是否有飽脹和嘔吐的現象,并且根據觀察嘔吐中有無膽汁來判斷吻合口發生輸入空腸袢梗阻還是輸出空腸袢梗阻,以便給予相應的持續胃腸減壓及支持療法的處理。
1.3.3.2 管道護理
①護理人員需要合理的固定住胃管,避免出現打折和脫落的現象。每天2次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嚴密觀察口腔并發癥的發生。②保持空腸營養管的通暢。術后第一天由空腸營養管滴入5%GS250ml,并觀察病人腹部體征和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第2天,給予瑞素500ml持續24h滴入。若病人腸功能恢復良好,無腹痛腹瀉,則術后3-5天每24h瑞素1000ml持續滴入。③在手術后的24h內護理人員需要密切觀察各引流管的情況,如果在手術后2h內出現引出血液>100ml或者是在手術后24h引出血液>500ml的可定為術后出血[3]。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并準確記錄性質和量。
1.3.3.3 基礎護理
①協助病人行有效咳嗽排痰。遵醫囑每日2次NS+糜蛋白酶霧化吸入。②行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增強病人的舒適感。③保持病房安靜,定時開窗通風,床單元的整潔。④飲食指導,對于患者的飲食需要遵循禁食3d、流質3d和半流質3d原則。如果沒有嘔吐和腹脹等等不適合進食的情況,在第一天6h50ml,第二天6h100ml,第三天6h150ml。在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的情況下進食半流質事物3d至普食。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數據用x±s表示,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所有40例患者都成進行了手術。患者的平均手術的時間為(220.1±32.3)min,手術中患者的平均失血量為(185±32)ml。患者排氣的時間為(3.43±0.84)d。患者下床活動的時間為(1.73±0.45)d。所有患者在手術后恢復良好,沒有并發癥的現象出現。
3 討論
腹腔鏡近端胃癌根治術的手術難度比較大,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著很大的考驗,護理人員需要熟練掌握手術配合時的各項技能以及器械的相關知識和性能[4]。對于近端胃癌根治術需要進行術前、術后以及出院指導,在出院指導時,需要叮囑患者加強營養、少餐多食,避免暴飲暴食,患者還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多加休息,適量的進行身體鍛煉。總之,對于近端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需要在手術前和術后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這樣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使得患者住院時間縮短并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江明性.新編實用藥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25-726.
玻璃體積血是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它不僅可以引起視力下降甚至致盲,還可以導致眼組織破壞,引起眼球變形。國內資料顯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非外傷玻璃體積血的主要原因[1]。目前,對于DR導致的玻璃體積血,玻璃體切除術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眼科預防性檢查和及時手術治療能有效防止失明的發生。回顧性分析我院眼科2012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的DR玻璃體大量積血且視力嚴重低下的患者58例(59眼),行玻璃體切除術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男性DR患者38例,女性DR患者20例,年齡38~72歲,平均(63.7±13.6)歲。其中單眼57例,雙眼1例,右眼33例,左眼26例。病程20d~16個月,平均2.6個月。患者術前經過全身常規檢查以及視力、眼壓、裂隙燈、檢眼鏡、三面鏡和眼部B超檢查。
1.2玻璃體積血分級 按照玻璃體混濁程度,參考Ziemianski(1980)的4級分級方法。①I級:少量積血但不影響眼底觀察。②II級:眼底紅光反射明顯,或上方周邊部見視網膜血管。③III級:部分眼底有紅光反射,下半無紅光反射。④IV級:眼底無紅光反射。
1.3術前檢查 58例(59眼)均以玻璃體大量積血為手術指征而住院治療,積血程度為III-IV級。其中6例眼部B超顯示有視網膜脫離。術前視力檢查:0.02~0.05者6眼,數指者15眼,手動者21眼,光感者17眼。患者手術當日晨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1.4方法 采用美國Alcon Constellation玻切機,經睫狀體平坦部三通道閉合式玻璃體切除[2]。由前向后,由中心向周邊逐步切除積血的玻璃體,視情況切除玻璃體腔內機化的條索和增生的膜組織。然后用笛針吸除視網膜前的積血或行視網膜前膜剝離。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和無灌注區者,行眼內激光光凝;檢查網膜有無裂孔,有裂孔者行激光光凝封閉,對無法光凝的裂孔行內放液、鞏膜外冷凝。對
2結果
2.1術后視力 在59眼中,術后46眼(77.9%)視力提高,8眼視力不變,5眼視力下降。視力0.5者1眼,視力達0.6。
2.2手術并發癥 ①復發性玻璃體積血2眼;②并發性白內障或白內障加重4眼;③暫時性眼壓升高3眼;④醫源性裂孔1眼。
3討論
3.1玻璃體積血手術時機 Turner等認為,如果糖尿病患者眼底新生血管不進行處理,有27%的患者在5年內會發生玻璃體積血[3]。本組患者治療結果表明,大多數玻璃體積血患者經玻璃體切除手術后,視力顯著提高。本文58例(59眼)手術成功率為77.9%。自從玻璃體切除術開展以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以成為治療玻璃體積血的主要方法。通過玻璃體切除術,可以切除積血和混濁的玻璃體,恢復屈光介質的透明性;防止積血對眼球的破壞作用和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形成;防止血液對視網膜的毒性作用。同時注入不同的眼內填充物,使視網膜展平,恢復眼內壓,減少視網膜脫離的發生。早期玻璃體切除術治療玻璃體大量積血對保持和改善視功能、預防和減少牽引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有肯定的效果[4]。玻璃體切除術不僅能立即清除玻璃體積血和新生血管膜,而且可解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預防黃斑水腫和皺褶。同時,對于需要激光光凝的患者,手術中可行眼內激光光凝,促使新生血管的消退或防止新生血管的產生,從而減少玻璃體再積血的機率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發生。再者,早期玻璃體切除,纖維血管膜與視網膜的粘附比較松,分離和剪切比較容易,視網膜較厚,仍富有彈性,操作時不易發生醫源性裂孔;黃斑功能永久性改變尚未形成,有利于視功能的恢復。因此,我們認為玻璃體積血患者經藥物治療1~2個月仍不吸收者,應考慮行玻璃體切除手術。手術前應常規行眼部B超檢查,了解視網膜情況,一旦B超提示有視網膜脫離者,應盡早手術。
3.2玻璃體手術并發癥問題 玻璃體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有醫源性裂孔、繼發性或并發性白內障、復發性玻璃體積血、術后高眼壓、術后眼內感染等[5]。為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前應詳細了解有無玻璃體后脫離和玻璃體牽拉以及牽拉的部位。由于積血時間較長后會導致玻璃體視網膜粘連,在分離時易造成視網膜撕裂,故在分離粘連時動作要輕柔,不可強行剝離;同時,術中清除積血時要避免損傷視網膜。本組術后發生視網膜脫離,可能與術中形成的視網膜裂孔未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有關,故在術中積血清除和出血完全停止后應詳細、全面檢查視網膜,一旦發現視網膜裂孔應行相應處理以減少醫源性裂孔的發生。術中對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者,需行眼內激光治療,否則新生血管易再次出血。本組再次并發玻璃體積血的主要原因可能與視網膜新生血管有關。術后眼壓暫時升高常發生于行全氟丙烷或硅油填充尤其是晶狀體切除的患者。原因可能是氣體或硅油注入過量,瞳孔阻滯,血影細胞性青光眼、一過性前房角小梁水腫或炎癥等引起[6]。對于氣體或硅油注入過量,手術結束時要注意觀察眼壓情況,術畢及術后均可放出部分氣體和硅油。對于瞳孔阻滯引起的高眼壓患者,囑患者保持面朝下,注意虹膜周切口是否阻塞,若發現阻塞可用快針頭刺穿,使其重新開放。術后經皮質類固醇、抗生素和降眼壓藥物等治療后水腫消退,隨著房水循環的恢復眼壓逐漸降至正常。發生晶狀體明顯混濁者行白內障手術治療。
綜合本組病例分析,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玻璃體積血的常見原因,藥物治療后3個月不吸收或有視網膜脫離征象的玻璃體積血應盡早手術,術中要及時正確處理視網膜裂孔和視網膜新生血管,監測術后并發癥并且進行相應處理。
參考文獻:
[1]楊紅,王一,陳少均,等.非外傷性玻璃體積血的病因分析及手術治療[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7):634-636.
[2]黎曉新.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6-202.
[3]Turner GS,Ing lesby DV,Sharriff B,et al.Natural history of peripheral neovascularisation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Br J Ophthalmol,1985,69(6):420-424.
膽囊結石伴糖尿病患者,開腹手術風險大,術后并發癥多。腹腔鏡膽囊切除是外科微創手術,該方法的應用為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膽囊切除的治療手段[1]。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8年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43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43例,女27例,男16例,年齡43~81歲,平均64歲;一般經多次超聲檢查多能確診,必要時行CT、MR、膽囊造影等協助明確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5例,合并有冠心病13例,高血壓病14例,視網膜病變4例。
1.2 糖尿病診斷標準 根據1999年WHO頒布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隨機血糖≥11.1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2 h≥11.1 mmol/L,2 h餐后血糖
1.3 血糖的圍術期管理 (1)術前嚴格按糖尿病飲食進餐,輕者口服達美康,如效果不佳、血糖不穩定者,改用胰島素;根據血糖監測結果,調整治療方案,使血糖控制在6.1~9.0 mmol/L的理想范圍。(2)術中給予生理鹽水滴注,同時監測血糖決定是否靜滴胰島素及其用量。(3)術后用生理鹽水和極化液2~3天,糖與胰島素比例為4~6 g∶1 u,并根據血糖調整胰島素用量,鼓勵患者盡早進食。
1.4 手術方法 針對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感染且一旦感染又難以控制的特點,除術前預防性常規使用抗生素之外,還要求術中手術操作要精細,盡量避免膽囊分破,若不慎將膽囊分破,則需用鹽水反復沖洗,并于膽囊床放置橡皮管引流。對于腹壁切口,采取皮下各層全層間斷縫合1~2針,皮膚對合后一般不須縫合,用創可貼黏貼即可。
2 結果
本組術后住院時間為5~18天(平均7天)。中轉開腹3例,臍部切口延遲愈合2例,經換藥數日后痊愈。腹腔感染2例,均為術中膽囊分破患者,常規放置了膽囊床引流管,經引流、降血糖、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治療,患者痊愈,本組無死亡病例。
3 討論
3.1 疾病的特點 隨著我國人均年齡的增高,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且具有如下特點:(1)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多見于老年人,全身抵抗力差,因此容易并發感染,且難以控制;(2)肥胖超體重者多;(3)合并心血管、神經系統并發癥多;(4)合并結石性膽囊炎較重,Calot三角局部脂肪堆積者多;(5)術后切口愈合時間長。
3.2 手術和麻醉的影響 由于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有上述特點,在手術和麻醉等應激因素的刺激下,會促使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生長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對胰島素產生拮抗作用,患者在術中和術后葡萄糖利用明顯下降,而糖尿病患者本來就存在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因此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心、腦等重要臟器損害更加明顯,血管舒縮調節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組織愈合能力下降,容易并發感染組織愈合不良。所以要進行充分的圍術期處理、精細和詳盡的手術操作,從而降低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3.3 手術方法的選擇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輕、術后禁食時間短,對患者生理和代謝的干擾較開腹膽囊切除輕,機體負氮平衡及肝急性反應蛋白的變化小;對機體的免疫系統無影響,術后感染機會明顯減少,術中對胰島素分泌的抑制明顯低于剖腹手術,而且胰島素分泌水平恢復也較快。所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被認為是治療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首選方法。
3.4 手術并發癥的預防 本組出現臍部切口延遲愈合2例,經換藥數日后痊愈。出現腹腔感染2例,均為術中膽囊分破患者,常規放置了膽囊床引流管,經引流、降血糖、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治療,患者痊愈。
糖尿病患者易發生代謝紊亂,組織細胞愈合能力差,機體多種防御功能缺陷,對入侵微生物的反應都被抑制,從而使患者易感染,切口愈合延遲。因此,控制血糖對預防感染,維持宿主抵抗力,增強組組織愈合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膽囊炎癥明顯,分離過多或膽囊分破的患者,于膽囊床應常規放置引流管,這對預防和控制腹腔感染非常重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69
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外科急腹癥,以往經常需急診開腹探查,再行穿孔修補等手術。隨著微創治療觀念的不斷深入、手術經驗的積累、手術設備的更新及腹腔鏡外科技術水平的提高,腹腔鏡穿孔修補術應用于基層醫院,對急性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進行救治已經變得現實可行[1]。本組研究收集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12例腹腔鏡下行急性胃及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8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患者12例設為觀察組,術前均開展X線或螺旋CT等影像學檢查者,通過急診外科探查后確診為胃、十二指腸穿孔。檢查均于發病后30 min~24 h內。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21~57歲,平均(42.2±16.5)歲。穿孔類型為:十二指腸潰瘍型穿孔7例(58.3%),胃潰瘍穿孔3例(25.0%),胃癌穿孔2例(16.7%)。同時收集之前于本院行開腹手術對照組12例,男7例,女5例,年齡23~64歲,平均(43.5±12.0)歲。兩組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特點及診斷 臨床癥狀:觀察組中7例(58.3%)上腹部疼痛劇烈,7例(58.3%)X線膈下顯示存在游離氣體,4例(33.3%)惡心欲嘔,5例(41.6%)經胃管內將300~500 ml空氣注入后呈陽性,4例(33.3%)腹腔穿刺陽性,3例(25.0%)腹肌緊張,3例(25.0%)便秘腹脹,2例(16.7%)肝濁音界消失,1例(8.3%)出現休克;對照組中6例(50.0%)上腹部疼痛劇烈,5例(41.7%)X線膈下顯示存在游離氣體,4例(33.3%)惡心欲嘔,3例(25.0%)經胃管內將300~500 ml空氣注入后呈陽性,3例(25.0%)腹腔穿刺陽性,3例(25.0%)腹肌緊張,4例(33.3%)便秘腹脹,2例(16.7%)肝濁音界消失。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腹腔鏡下行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行胃腸減壓,全麻下取右斜臥位,人工氣腹壓保持在12~14 mm Hg范圍內, 將1.0 cm的troear置于臍下作為觀察孔,再將腹腔鏡置入,探查腹腔情況,在右鎖骨中線的肋弓下5 cm位置處將0.5 cm trocar置入作為操作孔,同時在左鎖骨中線肋弓下對稱位置處置入另一0.5 cm的trocar作為操作孔。明確腹腔情況后,將腹腔液吸凈,對于十二指腸穿孔,沿十二指腸縱軸采用3-0吸收線全層縫合2~3針;對于胃穿孔,取組織病理活檢后行全層縫合。穿孔部位采用大網膜進行覆蓋固定,表面噴上一層生物蛋白膠,清除腹腔內的積液、殘渣,于小網膜孔處置引流膠管,右下腹截孔留置另一個膠管作為盆腔引流。同時采用內科配合療法:禁食,實施持續胃腸減壓、予抑酸分泌藥、靜脈營養支持。對照組:開腹組行持續硬膜外麻醉后,經由右上腹直肌切口行開腹修補手術治療,并置引流管。術后處理同腹腔鏡手術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檢驗水準a設定為0.05。
2 結果
觀察組12例患者全部順利手術,手術時間32~70 min,平均(40.5±22.5)min,術中出血量(19.7±11.6)ml,均較對照組的(79.5±22.5)min、(59.8±22.5)ml顯著降低或縮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手術方法的情況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費用
(元) 切口感染
例(%)
對照組(n=12) 79.5±22.5 59.8±22.5 15598±2937 2(16.7)
觀察組(n=12) 40.5±22.5* 19.7±11.6* 20128±4013 0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是多見的一種急腹癥,占潰瘍合并癥發生率的10%~25%。其臨床癥狀主要是急性上腹部疼痛并持續加重,疼痛感彌漫至整個腹部,多合并腹膜刺激征象,如壓痛、腹肌緊張與反跳痛等。胃穿孔不但可導致腹膜炎,若救治不及時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2]。近年來,隨著各種臨床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H受體阻斷劑、胃黏膜保護劑及廣譜抗菌藥物應用,內科保守治療胃潰瘍穿孔療效明顯。但胃穿孔患者中,大部分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均需外科手術治療。單純胃及十二指腸穿孔修補手術配合術后系統內科療法已經在胃及十二指腸穿孔臨床治療中普遍應用。Mouret于上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了腹腔鏡應用于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手術,之后腹腔鏡手術以微創、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及合并癥小等優點獲得推廣。隨著近年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已在胃十二指腸穿孔中獲得,并獲得較好臨床效果。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優點包括:(1)具有微創、組織損傷小,對患者機體影響小等特點,增強了患者耐受性,尤其適合體虛、老年患者;(2)腹腔鏡手術探查視野廣,誤診率、漏診率低;(3)對腹腔附近臟器的損傷輕;(4)手術切口一般較小,減小了傷口的感染風險、術后出血幾率小,對避免腹水、感染也有重要意義[3-4]。
對急診胃及十二指腸穿孔病例,選擇腹腔鏡下開展修補手術療效確切,且安全,可作為首選術式,而非手術保守療法、常規手術的胃大部切除術是對腹腔鏡急診手術的有益補充[5-6]。隨著基層醫院微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鏡胃及十二指腸手術也得到應用,但應嚴格適應證,熟練掌握縫合技巧,選擇合適的縫合材料及引流方式,可保證腹腔鏡修補手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任駿,吳彪,龔昭.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1):38-40.
[2] 夏加增,李承龍,李建平,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及醫療費用比較[J].腹部外科,2008,21(6):346-347.
[3] Fultz P J,Skucas J,Weiss S L.CT 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erforation secondary to peptic ulcer diseases[J].Gastrointest Radiol,2006,24(1):5-8.
[4] 李平軍,金明杰,程玉霞,等.腹腔鏡下膽囊與子宮聯合切除術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30(12):34-36.
【中圖分類號】R776.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123-02
高度近視通常伴有弱視、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白內障等并發癥,在中老年群體中常見,特別是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該病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1]。本次研究重點探究對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的臨床療效,選擇2010年1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的80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規超聲乳化手術的80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作為對照組,現將報告呈現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的80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患者有44例(50眼),女性患者有36例(38眼),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54歲,平均年齡為(60.3±3.5)歲。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規超聲乳化手術的80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患者有43例(47眼),女性患者有37例(40眼),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53歲,平均年齡為(60.7±3.3)歲。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年齡結構、性別構成等資料信息無顯著性(P>0.05),可比性較強。
1.2方法
采用常規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具體手術如下:透明角膜切口選擇在11點位置,切口的長度大約是3.0毫米[2]。角膜緣輔助切口選擇在3點位置,并進行環形撕囊,適當調整超乳機,將能量控制在30%,流量控制在每分鐘26毫升左右,最大阻塞負壓控制在400mmHg上下,同時使用超乳機進行輔助劈核,把劈核分成不同的幾塊,并吸出部分硬核,將粘彈劑注入前房位置。結合剩余硬核的實際特點,將主切口適當擴大。使用齒鑷將剩余硬核取出來,接著在患眼中注入人工晶體[3]。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軟件包處理數據,使用t進行檢驗,P
2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手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手術一個星期內、一個月內、三個月內的視力恢復情況并無明顯差異,表1是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手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前和手術一個星期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角膜內皮細胞的數量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一個月及三個月后,對照組的角膜內皮細胞減少較快,明顯比觀察組快,表2是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情況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3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中出現眼睫狀溝固定人工晶體的有2例3眼,并發癥發生率為2.5%(3.4%)。對照組中出現眼睫狀溝固定人工晶體的有3例4眼,出現角膜水腫的有5例7眼,出現黃斑水腫的有2例3眼,出現晶體核脫入的有4例6眼,出現破后囊癥狀的有3例5眼,并發癥發生率為17.5%(28.4%)。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3是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采用常規超聲乳化手術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不僅手術時間長,而且耗費的超聲能量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損傷了較密內皮細胞,引起囊袋破裂,導致晶體核脫入,最終出現角膜水腫、黃斑水腫等并發癥[4]。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綜合了超乳手術和小切口手術的優點,在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中,消耗的超聲能量較少,對患者的傷害較小,大大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的手術時間較短,避免醫生疲勞造成的晶體后囊膜誤傷現象,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手術一個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內的視力恢復情況并無明顯差異。手術前和手術一個星期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角膜內皮細胞的數量無明顯差異。手術一個月及三個月后,對照組的角膜內皮細胞減少較快,明顯比觀察組快。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3.4%)。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5%(28.4%)。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改良性超聲乳化手術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魯新,翟洪,潘潔.超聲乳化吸除聯合晶狀體植入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伴白內障23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4(14):366-367
[2]陳健聰,王立,伍宇華,黃燕然,沈慧蓮.表面麻醉下糖尿病患者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52例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5(23):5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