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高等學校發展過程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不同的環境中,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存在不同的特點。教學與科研是高等學校的最為重要的兩項職能,但較長時間以來這兩種職能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如何協調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學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強科學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師函待解決的問題。
2.1教學和科研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關于教學和科研的關系,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個學派的觀點:
(1)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認為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理論模型主要有三個,即稀缺模型、個性差異模型、不同激勵系統模型。
(2)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認為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的理論模型主要有兩個,即傳統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零相關關系。認為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零相關的模型主要有三個,即不同活動模型、無關個性模型和官僚資助模型。
以上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教學科研的關系,但是,作者認為教學和科研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應當綜合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所說的教學科研關系相協調,并非只是簡單意義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協調。而是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地共同發展。科研成果比教學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學就不好。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與科研之間應該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學的發展和提高。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二者結合是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徑。教學與科研是手段,培養人才和創新知識是目的,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科學研究同時推動人才的培養,其內在的聯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2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師資水平的重要途徑
高校教師通過科研,可以時刻把握本專業的發展方向與最新成果;通過科研,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可以不斷地完善教材,充實教學內容,并進行教學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學上就會得心應手,所講授的課程內容也會更加生動、翔實,會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2)科研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師通過科研活動,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們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一邊學習和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邊摸索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與創新,不斷探索和完善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
其次,教師承擔的一定科研任務,為提高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通過參與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很好的選題;另一方面通過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有意識地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3)科研是推動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手段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基礎,是高校建設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教師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學科建設發展與騰飛的強勁動力,是高校實現整體目標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師對學生更具感召力
教師從事科研會使學校具有較高的聲望,這意味著學校吸引資金和優秀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較多的資金和優秀學生又是取得高質量教學的重要基礎。從事科研、取得成績的教師對學生更具感召力,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風范、科學態度、敬業精神對學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學是科研的推動力與催化劑
(1)教學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條件
科研活動經過無數次實踐的檢驗,產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論。這些理論編人了大學教科書,變成了教師的授課內容,這些知識是進行更深層次科學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通過知識傳遞,教師本身理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認識。教師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決定了科研隊伍的結構和水平。教學不僅為科研提出問題,也為解決問題提供思維方式和技術路線。
(2)教學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進一步傳播
教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一方面充實和優化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學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進一步傳播、延續和再生,充分發揮科研的價值;教學實踐能使教師對基礎知識更加融會貫通,促進自己對基礎知識的了解和反思,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動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而學生活躍的思維也有利于科研的發展。
三、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思路
3.1學校層面上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策略
從學校層面看,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主要從觀念的更新、宏觀政策的制定與規劃,學院的優化組合等方面人手,通過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來緩解學校面臨的雙重壓力,并最終將這些措施落實到院系及教師個體上。
(1)要更新觀念
教師正確的觀念,端正的態度與積極的工作熱情是教學與科研關系協調發展的有力保證。首先,要堅持大學人才培養之本的觀念。其次,教學作為學術的一種形式而重新定義。
(2)優化政策與創新管理機制
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動態發展的,大學不但需要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創新。學校需要不斷地開發與創新互動管理機制、激勵利益機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學與科研都是學術水平的反映,在學術水平上建立互動機制。①在組織結構方面,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平衡需要流動的編制,采取院的研究所與教學系單位相結合的流動辦法。②評價教師教學的質與量應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檢查教師的備課情況、教師報送的教學資料等,這樣教師教學的內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開發教學與科研資源的潛力需要健全競爭激勵機制、利益機制。另一方面,學校優化院系結構、以學科建設為契機促進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3)促進教學與科研校際校內的分工與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要在學科、教師、院系不同層面,就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制度和措施進行宣傳、交流與借鑒。另外,加強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共享,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協調。
3.2院系層面上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措施
(1)調節教學管理
學校應該將提高教學待遇與科研待遇并舉,教學得到的回報與教學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對教學的獎勵政策;搞好教風、學風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尤其加強對教學的監管力度。
(2)運用二次分配杠桿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
院系對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平衡教學與科研,院系在計劃的制定、結構的調節與實踐的實施等方面加強聯系,創造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最佳環境。學院根據本學院的特點和教師個體差異,分析不同學科屬性的不同特點,有區別地設立教學崗與科研崗,并在相應的二次分配中得到體現;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對教學崗與科研崗進行合理量化和輪換。
(3)建立協調機制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一
學院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處理應采取了一些具體的協調措施。加強學院在這方面的意識與任務;利用學科建設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制定可行的政策。開設教學與科研緊密聯系的課程等。
3.3教師個體層面上處理教學與科研關系的途徑
(1)健全師資管理制度
學校需要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公平利用其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領導對教師有更多的人文關懷,了解教師的實際能力,讓教師自由選擇應聘教學崗或科研崗。
(2)促進教師科研的公平競爭
學校應該提供更有利的競爭環境,加強對年輕教師的科研指導與鼓勵。當然,高等院校無論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決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不但從觀念的更新開始,更重要的是各種體制的創新,為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3)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學的質量又注重科研成果,還需要考核師德修養,因為促進教學與科研相互聯系同樣需要高尚的師德修養來保證,不單單為利益而工作,更要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單有科研的熱情更要有教學的責任。
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關系中的各種矛盾,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之外,還有道德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據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教學和科研關系的認識
1.1教學和科研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教學和科研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應當綜合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學與科研之間應該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學的發展和提高。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二者結合是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徑。教學與科研是手段,培養人才和創新知識是目的,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科學研究同時推動人才的培養,其內在的聯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1.2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師資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教師通過科研,可以時刻把握本專業的發展方向與最新成果;通過科研,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可以不斷地完善教材,充實教學內容,并進行教學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學上就會得心應手,所講授的課程內容也會更加生動、翔實,會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科研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師通過科研活動,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們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一邊學習和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邊摸索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與創新,不斷探索和完善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其次,教師承擔的一定科研任務,為提高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通過參與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很好的選題;另一方面通過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有意識地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1.3教學是科研的推動力與催化劑
教學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條件。科研活動經過無數次實踐的檢驗,產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論。這些理論編入了大學教科書,變成了教師的授課內容,這些知識是進行更深層次科學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通過知識傳遞,教師本身理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認識。教師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決定了科研隊伍的結構和水平。教學不僅為科研提出問題,也為解決問題提供思維方式和技術路線。
教學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進一步傳播。教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一方面充實和優化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學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進一步傳播、延續和再生,充分發揮科研的價值;教學實踐能使教師對基礎知識更加融會貫通,促進自己對基礎知識的了解和反思,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動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2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思路
2.1學校層面上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策略
從學校層面看,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主要從觀念的更新、宏觀政策的制定與規劃,學院的優化組合等方面人手,通過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來緩解學校面臨的雙重壓力,并最終將這些措施落實到院系及教師個體上。
優化政策與創新管理機制。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動態發展的,大學不但需要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創新。學校需要不斷地開發與創新互動管理機制、激勵利益機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學與科研都是學術水平的反映,在學術水平上建立互動機制。
促進教學與科研校際校內的分工與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要在學科、教師、院系不同層面,就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制度和措施進行宣傳、交流與借鑒。另外,加強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共享,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協調。
2.2院系層面上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措施
運用二次分配杠桿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院系對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平衡教學與科研,院系在計劃的制定、結構的調節與實踐的實施等方面加強聯系,創造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最佳環境。學院根據本學院的特點和教師個體差異,分析不同學科屬性的不同特點,有區別地設立教學崗與科研崗,并在相應的二次分配中得到體現;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對教學崗與科研崗進行合理量化和輪換。
建立協調機制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一。學院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處理應采取了一些具體的協調措施。加強學院在這方面的意識與任務;利用學科建設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制定可行的政策。開設教學與科研緊密聯系的課程等。
2.3教師個體層面上處理教學與科研關系的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026-02
教學與科研是統一的同一個過程,也是大學的主要任務。這種觀點為國內外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我國的高等農業院校基本屬于教學研究型大學,高校的任務決定了任課老師不僅要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任務,而且要參與相關的科學研究。作為高校教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和未來的中堅力量,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存在經驗不足、不能很好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等現實問題,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逐漸提高。如何在做好課程教學工作的同時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并協調好二者的矛盾關系,成為絕大多數青年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道難題。通過分析當前高等農業院校青年教師科研和教學工作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從青年教師本身和組織管理層面提出了協調教學和科研關系的措施,以促進高等農業院校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和不斷提升高等農業院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整體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工作現狀
1.教學與科研的沖突。很多學者認為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學與科研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這種對立關系對于青年教師來講尤為突出。教學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師最主要的兩項任務,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青年教師由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經驗不足,很容易導致角色沖突,特別是教學內容和所從事的科研方向偏差較大時,很可能疲于雙線作戰,教學與科研之間如果協調不好,這種矛盾沖突將更加明顯。
2.重科研輕教學。“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也是其最主要的任務和價值的直接體現,而科學研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賦予他們的新的使命。所以,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同時也要通過創新不斷完善現有知識體系。但是,在市場經濟強力沖擊下,高等學校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斷增強。在國內大多數高校的職稱評審中存在科研成果偏重,獎勵和支持力度也遠高于教學的現象,而教學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導致許多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特別是絕大多數青年教師面臨職稱評定的巨大壓力,為了發文章而發文章,會出現因缺乏足夠的理論積累而迫切急于,科學實驗重復性工作多,而原始創新不足,最終導致科研論文質量低下,甚至淪為所謂的“學術垃圾”。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的職業活動,不僅僅是發表幾篇論文那么簡單,需要研究者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提高自己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理論水平、技術手段和實驗技能,同時還需要有科研條件和環境做支撐。
3.生活壓力大而干擾工作。因參加工作時間短、職稱低,工資收入也相對較低,大多高校青年教師面臨著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在大中城市尤為突出。他們要還房貸,要養小孩和家庭,很多時候入不敷出,甚至淪為“啃老族”。工作上,因經驗不足和資歷不夠,爭取科研項目的難度大。生活和工作上的這些現實困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態、工作、學習與身心健康。再加上當前社會大環境和高校內部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部分青年教師在科研上心態浮躁、急功近利而缺乏嚴謹,教學上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敷衍了事。
二、青年教師要勤于學習,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
教學和科研兩者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如果能夠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教學可促進教師對基礎理論的融會貫通;而科研可以創造新的知識,完善現有理論知識體系,從而促進教學的不斷進步。由高校青年教師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從青年教師本身和組織管理層兩個層面提出了如下協調教學和科研關系的措施。
1.青年教師要善于在課程教學中發現新的科研方向。科學創新不僅需要“基礎推動”,而且更離不開“問題牽引”,自古至今,國內外許多重大科學發現都是由有價值的問題所引出的。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青年教師應摸清楚其興趣所在,通過積極引導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發現科學問題,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教師所想不到的、目前尚無定論、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科學問題,這無疑可以為教師科研課題的確立提供寶貴素材。同時,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與科研項目有機結合,不僅可以緩解青年教師實驗方面人力不足的問題,有利于科研項目的順利完成,同時還可以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2.青年教師自身要學會利用科研促進教學。科研可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每位青年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由于教學經驗不足,青年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的開展和對科學問題的探索,把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成果滲透進課堂教學,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補充課堂教學內容,解決教材基礎性強但最新前沿信息不足的缺陷,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拓展其思維,帶給他們更多的啟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活躍課堂氛圍。我們將這種方式應用于資源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生態學》課程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協調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作為過來人,有經驗的老教師在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何處理好二者的矛盾也有不少心得。基本上每個高校都有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也有一些教學和科研都做得非常突出的教授,多與他們交流,向他們取經,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三、組織管理層要從制度上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
高水平的教學與科研的和諧發展是公認的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是高質量人才的搖籃,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力支撐。而青年教師是高校未來發展之希望,可以說青年教師的成長狀況決定了高校的未來。為了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必須通過制訂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機制來促進教學和科研的和諧發展。
1.加強教育引導。當前國內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因此,從青年教師入崗開始就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其教學意識,使他們達成這樣的共識: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核心工作,而科學研究則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要使二者和諧發展,相互促進,而不能厚此薄彼。
2.加強科研經費的支持力度。教師的科研成果包括論文、著作、課題、科研獎勵、專利、成果和學術交流等。為了促進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應優先對省級以上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研究成果進行資助。鼓勵教師通過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科研課題或子課題、舉辦學術講座等活動,將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帶進課堂。
3.改革考核機制。追根溯源,當前很多高校教師之所以重科研輕教學,主要是政策和制度導向引起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教學培養人才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體現出來,而科學研究往往在三五年甚至更短的周期內即可以論文、著作等形式體現出來。很多高校在職稱評定過程中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SCI論文、專著、科技進步獎等科研成果占得比例往往比較重,而教學只要滿足基本的教學工作量即可。這種傾向是導致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變當前的狀況,需要從考核機制上著手,加大教學在考核中所占分量,做到科研與教學的平等對待,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塑造良性的機制環境。科研與教學猶如人之雙腿,只有兩者協調發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要達到這個目標,國家和學校就必須同等地重視教學和科研的成果,通過獎勵和職稱評審,鼓勵所有的青年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才華,不斷提高自己,這樣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才能不斷發展,學校的聲譽才會不斷提高。
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歷史使命,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而科研則是強校之路。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如何統一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將是青年教師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如何從政策和制度上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良的條件和氛圍,則是組織管理層需要好好思考和下力解決的難題。教學和科研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青年教師立身的資本,也是國和家學校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1]于佩學.以科研促進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J].現代教育科學,2006,(4):115-117.
[2]黃建曄.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分類指導探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8(6):16-18.
[3]吳濤.論教學與科研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和諧統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6):320-321.
改變以前實驗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方式,國學生積極主動的實驗形式。實驗教師把實驗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紹之后,重在指導學生的操作過程和安全問題的防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的預見性,這樣才能既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又能提高學生對全過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實驗走了過程流于形式。
實驗的準備實際上對課堂理論學習內容的再構造。實驗方法過程大部分和本學科的內容有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學中純彎梁的電測實驗是驗證純彎梁橫截面應力公式的,其實驗設備原理是按物理學的電阻測量設計的。這類實驗除了應使學生了解設備外,對實驗的準備:模型設計、電阻應變片粘貼、線路連接,設備調試等準備工作的參與,對實驗的認識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實驗方法也是工程實踐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經常使用的測量荷載、控制位移、保證強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學生準備實驗是對知識的一次擴充,是以后走入實踐獨立工作的能力的鍛煉。學生的參與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實驗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確定的情況下,達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對不同實驗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驗,對學生潛能的挖掘,也是對學生科學思維的一種培養。例如,在低碳鋼拉伸實驗中,不同的加載方案對實驗會產生一定的數據影響,從而對緩慢加載這種土建工程中覺常見形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在鋼彈性模量的測定中加載的級差影響數據,但應注意荷載的總范圍。學生設計方案要考慮的諸多影響因素,使學生在各方面都會有不小的鍛煉。對培養動手型的實用型人才很有幫助。
實驗技術人員,除了完成設備檢修維護,搞好實驗指導外,對現有設備的原理性能應熟練掌握,善于指導學生,發現由學生提出的新的創意。我校教師根據學生的創意,將氣墊導軌的光電門進行了改造,使實驗的數據精度有了明顯提高。科學源于實踐,而實驗更是對有代表意義的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因此實驗技術人員所在崗位具有聯系實際的意義。從實踐中來,經理論和實驗到實踐中去我校教師用遙控玩具賽車演示力的合成,用遙控車和安裝用軸承作輪子的木板驗證的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和動量定理等發明創造,充分證明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對教學及實驗的重要作用。
除了對現有資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動范圍僅限于自己目前的狀況是很難有較大較快的進步的,因此,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實驗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是必須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外交流和外出培訓學習才會使學校實驗室保持較先進的地位,才不會落到時代的后面。不斷加強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對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會使實驗室的使用和建設達到應有的目的效果。現在有影響的高等院校無一不在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充實實驗室人才,有實力的企業無一不在科學實驗上巨額投資,這些充分證明了科學實驗在當代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更證明了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開拓創新的重要性。作為高等院校更應該在實驗室建設實驗人員配備上予以加強,這不僅關系到學校整體的科研學術水平,更重要的是關系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建設人才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高等院校應對新技術、新設備更為敏感,更應具有積極性。
教學實驗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質和模擬性質,由于實驗資源的不足和實驗經費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論驗證和現象解釋的實驗無法進行。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補充手段。例如用計算機模擬風對高層建筑的影響,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等。而這些實驗田可以模擬出不同級別的風對高層建筑及其附屬物的不同級別的影響,能用色彩或數據形式顯示出結構中應力的分布情況,相對也比較直觀,能夠重復使用,不僅能達到實驗的基本目的要求,還能節約實驗經費。當然,計算機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畢竟是虛擬的,受到程序設計人員對工程了解程度、數據化處理技術、模型建立等種種因素影響。所以,在普通情況下,能用實物操作的實驗還是用實物測定更具有直觀性和說服力。
國家在教育科研體制改革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文化的重大任務”,“擔負著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任務”,這就從根本上規定了高等院校必須開展科學研究。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取得先進技術成果,都離不開實驗這重要環節。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僅能得到技術領先的成果,更能培養鍛煉出高級專業人才,對實驗教師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科研的對象是客觀規律,科研是高級的實踐活動。要把高等院校逐步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離開實驗是萬萬不能的。
教師教學工作與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經常進行科研的教師才能站在學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識,建立新的思想和觀點,提高學術水平,才能教學中避免死板,才能講得;輕車熟路有聲有色,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職能,高等院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以這三大職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圖書館雖然被定性為高校教學、科研的輔助機構,但是圖書館擔負著高校教學、科研知識的流動與整合、教學、科研信息的搜集、保存與傳輸的重要責任。從一定程度上說,如果一所高校的圖書館不能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同發展、相互促進,那么這所高校的在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就不會有顯著地成果。探討高校圖書館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同關系,對提高高校辦學及社會服務的質量、水平與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學科研氛圍,豐富高校“工學結合”模式研究,充分發揮圖書館在高等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 圖書館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過程中的作用
1.1 圖書館為教學科研搜集、保存、整理知識,并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流
圖書館能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在于其擁有豐富、詳實的知識資源,這是任何個人和單位都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些資源包括紙質資源、數字資源、其他媒介資源等。紙質資源就是廣大師生所熟知的圖書、期刊、報紙等,它一直都是高校圖書館館藏的主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數字資源逐步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然而,數字資源一般價格昂貴,受使用環境、知識產權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教師或科研工作者很難獨自承擔相關費用。因此,各高校圖書館通過購買、自建、試用、館際互借互傳等形式建立了本校的數字資源庫、網絡資源庫。各高校圖書館根據高校教學科研的具體情況與圖書館自身建設的需要,每年都會適當安排購入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的比例,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為高校的教學、科研等相關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支持。
1.2 圖書館為教學中師生互動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
當今的社會處于高速發展中,信息的交流、使用更加頻繁,圖書館自身所擁有的豐富信息是高校教學科研堅實的知識后盾,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為基礎。高校教學本質是教師將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較新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后通過課堂上的回答與作業的形式反饋的互動過程。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微課、慕課、空中教室、網上精品課程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成為可能。
1.3 圖書館是科研人員靈感的來源
高校的科研活動就是科研人員以現有的或已在使用的信息知識為基礎,結合科研人員自身的知識背景,創造性的提出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活動。從科研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科研工作前期已有知識的積累,還是科研工作后期的創新概括,都離不開大量信息的支撐,沒有信息知識的支持,高校科研難以持續。圖書館作為高校“信息庫”,其存有海量的信息資源,可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科研人員在搜集、整理、使用圖書館這些知識信息時,通過對各種觀點的借鑒、比較,激發了創新的靈感。
1.4 高校圖書館為社會人員獲取知識信息提供可能
相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公共圖書館數量較少(一般一座城市只有一個公共圖書館),對于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高校的圖書館就成為附近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陣地”(部分高校圖書館提供針對校外讀者的服務)。這為知識的傳播與運用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緩解了公共圖書館數量不足與人們信息需求的矛盾。
2 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對圖書館的促進作用
為教學和科研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的定位,這就說明高校圖書館必須依賴于高校教學科研而存在。沒有了教學和科研,高校圖書館就與大多數的公共圖書館一樣,少了濃厚的學術氣氛。因此教學和科研對圖書館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1 高校教學科研的發展推動圖書館資源建設更新優化
高校圖書館的知識信息資源是高校教學科研的堅實后盾,反之,教學科研活動又推動著高校圖書館的知識信息資源的完善與更新。高校不同群體對圖書館有不同的要求。教師、科研人員需要借助圖書更新專業知識,把握國內學科研究方向;學生從圖書館不斷的學習知識,夯實專業基礎、拓寬相關專業知識面。部分高校目前各高校圖書館中負責采購新書工作人員較少,采購人員所擁有的基礎知識不能完全涵蓋整個高校的學科知識,因此對學科知識信息資源的收集難免會有遺漏。這時,教師、科研人員、學生對圖書的需求就成為圖書館采購工作人員在采購新書或電子資源的標準,通過對本校各學科建設的實際情況,組織對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的圖書需求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及時調整采購計劃,合理的購進相關讀者需求的資源,避免采購主觀性,推動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更新與優化,從而形成符合圖書館自身特色的知識資源。
2.2 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推動圖書館管理的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教學科研精細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表現在:新學科、新專業增加迅速;各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教學科研活動向縱橫方向發展,交叉學科的出現等。這都變化要求高校圖書館根據教學科研發展的動向改革自身的管理體系,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機制。如有些高校專業數量較多,較廣,適合建立各專業圖書館;部分高校專業數量較少但優勢專業學科突出,適合建立優勢學科特色圖書館或數據庫。同時,高校圖書館的對外服務也能有效促進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提高。
3 高校圖書館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同關系的實現路徑
協同關系是指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調、同步、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所確立的關系。高校圖書館與教學科研單位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它們相互配合,才能協同推進高校教學科研與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如何協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協同過程的主動性。由于高校各職能部門與教學科研部門有著各自明確的分工,圖書館與各教學科研單位的互動僅局限于普通文獻的借還,各部門人員局限與專業壁壘深度溝通較少。圖書館是高校的服務機構,在服務教學科研時缺乏主動性,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同時,教研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如果遇到資源難題,一般只向部門同事尋求幫助,忽略圖書館人員的作用。只有二者主動性相互結合,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與圖書館工作才能協同推進。
(2)圖書館人員專業技能的培養應緊跟學校的步伐。現今,高校圖書館人員的專業背景越來越寬泛,相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部分專業數量較少,優勢專業突出的高校,其圖書館人員應加強優勢專業背景的培訓,這樣有利于圖書館人員了解學校動態與學術前沿,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3)學校的重視與投入。圖書館為教學科研服務需要一定的基礎。如今,高校認識到圖書館對教學科研的重要性,加大了對圖書館經費投資,使圖書館館藏優化、館員素質得以提高,滿足教學科研的需求。
(4)注重與社會文化的融合。對于圖書館資源較少的城市,高校圖書館應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注重與社區、地區文化的融合、傳承與創新,主動吸收當地優秀文化成果,豐富圖書館館藏資源。
綜合以上,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圖書館的發展確定了方向,圖書館為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提供知識信息,兩者就像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只有它們目標一致、協同努力,高校的各項職能才能良性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30971171)
今年是國家實施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值此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已成為高校發展的兩項重要任務。因此,進一步認清形勢、明確定位、找準方向、趨利避害,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籌劃好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就高校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辯證關系探討如下。
1 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的關系
高校的學科建設既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龍頭,又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既是高校彰顯國家形象的窗口,又是高校教學科研實力的體現。長期以來,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既要承擔培養合格人才的艱巨任務,又要重視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正確處理好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的關系,對于促進高校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業已證明,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的主要區別在于:學科建設要求必要、必新、必尖;而課程建設則要求必要、必新、必精。學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多個科研項目的基礎上,至少有三個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獲獎及論文);③與研究方向相適應的三支人才隊伍。而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具有課程研究項目的基礎上,具有一個明確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成果(獲獎及論文);③與教改方向相適應的一支師資隊伍。關于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性質:學科建設以剛性指標為主(硬實力);課程建設以柔性指標為主(軟實力)。二者的目標:學科建設旨在培養有國際視野、有戰略思維、有問題意識、有全局觀念的“四有”教師隊伍;課程建設旨在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當代大學生。學科建設的效果或水平對提升高校整體實力具有重要影響;課程建設則在提升高校教學水平中起著關鍵作用。
2 教學工作與科研任務的關系
“以教學為中心”是當前許多院校辦學的指導思想,但由于高校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又是高校與中等專科學校的主要區別。大學教師不僅要認真地“教”,而且要努力地“研”;后者既包括教學研究,又包括科學研究。為此,高校領導應當充分利用各種交流平臺現身說法,大講“教”“研”活動有機結合的好處,積極引導教師在“教”字上鍛煉自己,在“研”字上提高自己,真正把“教”“研”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結合起來,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與青年教師的成長結合起來,從而推動各教研室工作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只有將質量意識提到新的高度來認識,才能逐步扭轉長期以來盲目追求論文數量而忽略論文質量的不正常狀態。隨著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鼓勵教師將自己成熟的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材建設,對于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教研室主任與支部書記的關系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為此,加強對新任教研室主任和支部書記的培訓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通過培訓,支部書記明確了自己肩負的政治責任,增強了在基層開展黨務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認識到支部建在教研室的重要性及實施云嶺先鋒工程的時代意義,對提高支部書記的綜合素質及加強教研室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基層干部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照抄照搬的本本主義;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反對獨斷專橫、軟弱渙散;堅持黨的紀律,反對自由主義”等方面發揮帶頭和表率作用,使得具體實踐環節能做到職責上分、思想上合;任務上分、目標上合;職權上分、力量上合,使教研室及支部工作能與本單位或本部門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有效互動、提高效率、發揮作用。并從培養跨世紀人才這一需要出發,圍繞院校的發展目標,制定出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把老教師多年積累的寶貴教學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教師;通過與青年教師“結對子”幫助他們解決工作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并帶領青年教師參加各種科研項目或重要學術活動以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推動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提高教師教學及科研水平,教研室在教師培養、課題申報、科學研究等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如何把課題研究與培養教師結合起來,把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結合起來,依然是當前教研室工作中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4 行政事務與專業提高的關系
專業教師,尤其是熱衷于搞教學、做科研的教師,一旦承擔行政管理工作后,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耗費,使一些本來的“內行”逐步變成了外行,既荒廢了自己,弄不好還可能荒廢他人。這是新形勢下高校人才資源十分匱乏情況下的一種浪費,勢必給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造成巨大損失。事實上,作為從事行政管理的業內人員,并非無所作為,只要能正確處理好管理與專業發展的關系,把握二者間的相互關系,非但不影響專業發展,還有利于在實踐中深化對管理內涵的認識。在當前大力倡導學習之風、不斷更新思想觀念之際,正確處理好政治學習與業務提高的關系非常重要。當前,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以及社會變革不斷加速,教師的教學觀念和知識水平在教學轉型期已經面臨新的挑戰。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只有加強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不僅要學業務、也要學政治,尤其應學會運用、思想的方法論解決教學與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應當避免脫離本單位實際的空說空講形式主義現象。通過政治學習與業務學習關系的調整和互動,以學習促發展、以科研促教學、以點帶面和分層推進,使部分教師在有關課題申報、研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增強了學習意識,提高了學習效果。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加強教學研討和交流,針對各學科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成效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5 教書育人與學生管理的關系
教師肩負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大批人才的光榮使命,這就要求教師要始終把培養一流人才放在心上,要自覺提升教書育人的素質、能力和水平,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因此,教書育人為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各級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線教師教書育人的傳統做法,也是高校多年來常抓不懈的任務之一。為強化各級教師對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視,可結合自身實際,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有利于“管理一體化、組織立體化、內容具體化、方法多樣化、活動系列化”的活動方案,對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要求包括:①要求見習助教要擔任兼職班主任,會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②要求助教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③要求講師要結合專業教學,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④要求副教授要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⑤教授則要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結合教學做好學生、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證明,高校教師應以身作則、刻苦努力,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認真探索教學與科研互動的有效方式,把研究生培養與師資培養結合起來,把正確處理研究生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的關系與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緊密結合起來,在確保完成本科教學及研究生教學的前提下,在促進科研、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使“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學生管理模式更科學、更有效,成為高校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為邊疆的穩定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一、前言
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構成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教師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及對教育理論的了解,確認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種信念;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信念。教師教學歸因是指教師對自己或他人已完成的教學活動的結果進行分析,形成因果性解析的過程,在以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師和其它專業教師。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存在工作任務、工作目的等許多不同點,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歸因方式與他的教學效能感的關系又會是怎樣的?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的方式,被試來自湖南大部分大專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問卷139份,回份率86.89%,其中有效人數120名,有效率為86.35%。男、女人數與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
2.測量工具
《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是俞國良等人1995年修訂的。量表的Cronbach Alph同質性系數為0.77,分半信度為0.84。各項指標基本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以作為評估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工具。《教師教學歸因方式量表》采用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辛濤等編制的。各項指標基本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以作為評估教師教學歸因方式的工具。
三、結果與分析
回歸分析:
以積極歸因和消極歸因為預測變量,分別以個人教師教學效能感和教師一般效能感為因變量,進行了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剔除決定系數(R2)較小的模式,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教學成敗歸因方式的四個變量全部進入一般教學效能感回歸方程,其預測力為56.2%,解釋量大,且F檢驗顯著;進入個人教學效能感回歸方程的變量有內部原因(成功)、外部原因(失敗)、外部原因(成功),其預測力為28.5%,F檢驗顯著。
四、討論
1.教學效能感與成功取向的歸因的關系
回歸分析發現,當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取得成功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將其歸因為自己教學能力強和自我努力的結果,那么這種歸因傾向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和自我做出積極的評價和肯定,獲得一種自我滿足的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自我能力的信心,提高教學動機水平,教師會對教學工作產生較高的興趣和熱情,其教學效能感必然較高。同時,這種自我歸因會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再次教學成功的期望,會積極主動為下次成功付出更多努力.特別是,當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學生得到了發展時,那么他會認為教育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生能否取得成功與教師自身原因不可分;通過教育,學生是可以產生積極的正向改變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獲得這種教育體驗,會堅定教育在學生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的信念,這樣必定會提高他們的一般教學效能感。總之,如果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強等內部原因,就會體驗到一種自豪感和自信感,就會促使自己再接再厲(努力行為),提高教學效能感。自然就會提高教學效果;反之,如果將成功歸因于運氣好等外部原因,就會感到僥幸不在乎,就不會再作努力(懶惰行為),自然就會降低教學效果。因此,建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論成功與失敗都要進行積極的歸因,不可做出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歸因,即端正心態,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2.教學效能感與失敗取向的歸因的關系
回歸分析發現,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對教學失敗的情況下,歸因于外部原因對其個人教學效能感、一般教學效能感具有預測作用;歸因內部原因對其一般教學效能感具有預測作用。這觀點與谷生華1999年研究的《教師教學歸因芻論》觀點相同,與單玉濤2005年《山東省中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教學效能感及相關因素的研究》碩士論文觀點相背。這表明,當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失敗時,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認為失敗是由于自己的內部原因造成的,會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懷疑,降低教學的自信心,缺乏下次成功的期望,而放棄繼續努力,經常地失敗容易使教師對教學失去興趣,并缺乏改進提高的動機,這樣就必然會降低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而趨向于將教學的成敗歸因為學生、運氣等外控因素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這種失敗就會增強行為的堅持,會再作努力。所以,對于教師的成績多肯定、多表揚,少批評。
五、結論
在一般教學效能感中,責任意識對一般教學效能感起正向作用,情緒敏感性卻對一般教學效能感起負向作用;在個人教學效能感中,外向性和責任意識都對個人教學效能感起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衛.環境因素、教學歸因對中小教師教學效能感影響的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3.
[2]谷生華.教師教學歸因芻論[J].上海教育科研,1999,(1):40-43.
[3]JAMES P. BURTON NOLA-JEAN BAMBERRY JASON HARRIS-BOUNDYD developing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in New Teach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2):160-173.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
高校管理科學化的內涵是指在高等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指導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化的科學管理辦法,從而實現對教學管理全過程的有效動態管理。高校教育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在一定認識的指導下進行選擇目標和行動方案的教學管理決策、 保證決策正確的教務狀況反饋以及對教務過程進行檢查的教務過程控制三方面內容。建立規范的教務管理規章制度和科學有效的教學過程指導是實現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關鍵。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時獲取和利用信息的速度,推動了我國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化教學管理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
高校的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要對于學生、教師、教學課程三者進行協調管理。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中,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教師的書本傳授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主要來源,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育方法過于死板,并不能全面的促使學生加深理解,帶動學生探索知識的活躍性,此外對學生的培養也具有局限性。在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教學管理很難進行全方面的開展,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的教學管理中,學生的地位常常被忽略,教學管理也就變成一座圍城。
在教學管理信息化的今天,教學管理的數據信息統計已不能只依靠人工完成,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運用到教學活動當中,比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等,越來越多被學生所接受。同時,教學管理也有了新的方式,即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它使得學校的教學管理能更好的進行協調以及管理。在新的教學管理信息化中,教學管理能夠更加透明化,更加公開化,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的反饋得以及時、迅速,從而使得學校教學水平,辦學質量也得到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化教學管理傳統打破了管理教學的圍城,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管理模式,運用信息網絡化進行管理,將學生細化為個體,使他們能夠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課程安排,使得教學更加自由化、創新化,擺脫老舊教學理念,從而也為找到教學管理的新方法奠定基礎。現代學校管理,還有更為重要的是管理教學數據庫以及教學信息的管理。在過去,學校的教學信息以及教學數據都較為分散,人力、物力資源投入也較多,但在現在教學管理的改革當中,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新的教學信息技術管理當中,數據電子錄入、資源電子整理等都能夠實現,還能夠使得教育資源數據共享,資源充分使用,同時也減少了教學人力資源的浪費。
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使得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學管理工作得到系統化和規范化,教學信息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教務管理服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得到提高,保證了高校科學化管理中信息統計的渠道通暢和管理決策信息的準確性,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務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管理信息化在給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國的高校管理帶來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學管理人員、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需通過機器來實現。教學管理人際關系的疏遠形成了交流主體間的溝通障礙和不信任,從而導致了教學管理質量的下降,從而影響高校管理教學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務管理過程中的計算機作為教務管理工作的參與方受病毒的攻擊后,會形成教務系統癱瘓和教務管理系統信息的篡改、丟失,從而使得教務管理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證,對管理工作造成影響。同時,現代技術帶來的巨額信息量使得網絡下載變得很方便,這讓人們不愿去追究網絡下載信息的真實度,同時網絡信息往往帶給人的是僵硬的結果性信息,無法讓人們了解、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下載的信息如不能與實際結合,則沒有實際應用的價值,從而影響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此外,現代工業技術賦予計算機擁有強大的信息存儲、傳遞能力,網絡技術將巨額信息量展現給人們的同時也會帶給人們選擇信息的困擾,信息化管理教學人員在面對龐大的信息量時,不能做出及時、清晰的判定,從而影響信息化管理教學工作的開展。此外,在高校信息化管理教學過程中,網絡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意見反饋往往會出現統計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老師的教學質量跟學生的評價不一致(如嚴格的教學老師不能得到其應有的評價),這樣就會嚴重影響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公正性。
四、改善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333-01
在中學傳統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課程往往不被重視,這種情況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既是其主導亦是知識灌輸者,而學生則是被灌輸者,即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者。因此,要想有效革新傳統教學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及質量,就必須將原有基礎當作創新點,打造信息技術高效教學課堂。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廣泛追求有效課堂教學。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極為特殊的一門學科,它既注重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及操作能力的培養鍛煉。雖然面對教育教學的持續改革,每位信息技術教師都應及時更新其教育觀,積極探索適應、適合“教”與“學”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但卻始終存在低效課堂教學的現象。如:重理論輕實踐,整堂課下來只聽教師講,學生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更別說取得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師生間無有效互動,由于電子教室授課及分組討論的因素,使得教師無法全面顧及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進而造成學優生得到成長,學困生則滯待不前的情況;部分教師授課較為隨意,在課前不及時備課,甚至直接讓學生自由活動,導致學生無法學到有用的知識;另外,還有課堂秩序紊亂、學生認識存在偏差的問題。由于上述種種現象的產生,易降低中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希望,也就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科學導入新課
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創設教學情境,精心導入新課,是學生產生聯想及學習興趣的物質基礎。要使教學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并順利完成所有教學任務,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就應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習新知識,在教師講解以及生生討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掌握所學知識。例如,講解“計算機硬件”知識點時,教師不妨在導入階段拋出問題:計算機為何如此神奇?它又藏有什么寶貝呢?如果同學們要配備一臺電腦,又該怎樣配置呢?“解決問題”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通過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開展學習,觀察被教師打開的計算機機箱內的主要部件,便能將上述問題逐一解決,從而快速掌握該章節知識點。又如,教學“Word”知識點時,針對藝術字、圖片的插入,以及編輯和修飾文字等操作,可將我國傳統節日融入教學中,要求學生用Word制作電子賀卡或其他相關物品,以此激發其興趣,激活其思維,才能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
2、小組合作學習,提升課堂效率
當前,教育領域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廣泛認可,無疑為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著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踴躍參與。教學實踐證實,如果能全面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合理指導,那么課堂教學便能取得較好效果,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Flash軟件繪圖工具的功能使用章節中,在教師未講解該如何使用繪圖工具的情況下,合理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先讓每位學生親自去探究其使用方法,最后各組再將綜合意見上報教師。而在自行探究期間,雖然學生對教材中的使用方法還不能正確掌握,但卻能將大部分繪圖工具的用法總結出來。譬如,教材中并未過度介紹如何使用箭頭工具,通常來說,學生對它的功能認識也僅限于簡單的選取指向,可通過合作探究卻發現其還具備改變圖形形狀的功能。由此可見,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簡述
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 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引進中國后被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簡稱反轉課堂或顛倒課堂,是一種教師創建學習視頻,學生在課外自學觀看,回到課堂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知識項目、問題答疑等的教學形態。翻轉,就是將傳統的從“大班上課講授基礎知識”到“個人課堂外研究艱深難題”翻轉成為從“個人課堂外學習基礎知識”到“大班上課研討艱深難題”。在翻轉課堂過程中,學生在課前利用教師提供的網絡課程自主學習并完成練習;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準備情況,在線提供問題反饋。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修)中運用翻轉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當前的教學改革趨勢。
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思修中的具體運用
2.1 成立合理分工、各司其責的學生學習小組
成立學習小組是翻轉課堂獲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高校思修一般每個課堂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上百人,而且學生往往來自不同的專業、班級。根據思修的特殊性,教師可以按照教學要求將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教W專題,并將學生分成相應的學習小組,分別承擔教學專題各環節的任務。具體而言,在教學組織上,可將學生分成學習預備責任組、學結責任組和學習反饋責任組,不同知識背景、不同領域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興趣加入不同的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責任組主要根據學生課前自學,歸納、提煉急需解決的理論和現實難題;責任組負責組織學習活動,總結并展示學習成果;學習反饋責任組主要負責評價學習成效,厘清爭論焦點問題,做好收尾工作。在學習小組教學活動全程中,教師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緊緊把握問題的核心和主脈。
2.2 緊扣教學內容,制作網絡教學資源
(1)緊扣教材,設置知識點,形成連貫的教學步驟。比如在學習思修“理想專題”時,可根據專題要求圍繞理想的作用、理想的實現路徑、理想與信念的關系形成三大塊學習資料展開,為強化學習效果,還可以組織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觀的實踐調查活動,由學生根據調查遇到的現實問題制作調查視頻,進行課堂匯報;(2)時間長度適宜。以微視頻、微課堂的制作為根本的翻轉課堂資源,每個單元教學視頻盡量不要超過15分鐘,為此,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提煉重難點。這樣制作出來的教學資源既可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也能保證對學生的吸引力;(3)注重豐富性和趣味性。生動有趣的網絡教學資源既可以寓樂于教,又可以讓學生從中領悟思想、產生思考,思修教學視頻于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的視覺效果、沖擊性和互動性都需要教師進行縝密安排、合理選材,以便達到最佳效果。
2.3 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網絡資源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并解決問題
問題意識是翻轉課堂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翻轉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動自覺地消化吸收枯燥的理論。因此,在翻轉中提出什么問題恰當、符合主題而不偏離知識點,尤為關鍵。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都要發揮引導作用,引導、設置問題情境,問題的提出要符合思修教材和教學目的的要求;其次,教師要著力于正確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結合新時期實際開發學生思考新視角,全面關注把握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學習進程和效果,及時解答疑惑;最后,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僅滿足于課堂學習,還要在課外多參加各項社會實踐,關注社會問題,以此深化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
2.4 “導”與“思”相結合,突破理論難題
在課前教學資源自學環節,教師角色側重于“導”。在翻轉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邏輯,創設師生或生生對話交流情境,通過課堂辯論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行尋找答案,教師通過適時的點評和引導,糾正不正確的觀點,也可以通過先回答學生課外提出的問題,然后在回答過程中引出更有意義的問題,啟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從而使他們掌握正確有效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方面,要求提前學習教學材料,并根據資料進行課前準備,比如提出疑問思考、進行知識辯論、探究問題實質,以“思”促“學”,以“學”引“思”,“學”“思”互相促進。在課堂中,各個小組可以進行理論補充,對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挖掘凝練,對重難點進行突破解決。
2.5 強化翻轉課堂評價機制,鞏固教學效果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于顛倒了傳統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環節,加強了課堂上及課堂外的師生互動交流,運用了互聯網技術,其教學評價體系與傳統教學截然不同。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兩者結合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