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農村的產業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是資源環境的倒逼催動。浙江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要在較少農業資源和狹小發展空間上實現農民致富,必須突破傳統、單一的發展路子。
二是廣大群眾的自發能動。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同樣體現在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上。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尊重、鼓勵、維護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業干勁,為農業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三是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動。浙江農村以“三權”改革為核心的制度性、體制性、機制性創新起步早、舉措多、力度大、辦法活、覆蓋面寬,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四是整體發展的牽引帶動。“四化”同步持續快速推進,既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廣闊市場、先進的技術裝備、管理經驗,同時也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開拓了投資新領域、發展新空間。
圍繞三條主線
一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推進產業鏈縱向延伸。圍繞優勢農產品深度開發,推動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發展。如安吉縣的竹業已形成竹制品、竹建材、竹輕紡、竹化工等相關行業配套發展的產業鏈。2015年全縣竹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以占全國不到2%面積的竹資源,創造了全國1/4的竹產業產值。
二是以升級打造美麗鄉村為載體,推進多功能橫向拓展。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合力打造特色小鎮。如桐廬、淳安、德清、仙居等多個地方,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發展迅速。2015年,德清縣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1401.3萬人次和133.0億元,絕大部分是鄉村旅游。
三是以強化科技信息應用為抓手,推進新業態蓬勃興起。積極引入新型市場主體,推動新技術應用,培育發展新的業態。遂昌縣農村電商已形成趕街、企協網、嘉言民生三騎齊驅的發展格局。嵊州、上虞等地推出的農業綜合體,以科研院所為依托、工商資本為支撐、當地政府和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產業組織、科技示范、田園美化、農莊整治等集成推動,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堅持三大做法
一是始終堅持“大融合”理念。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總的就是要全面推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等現代經濟普遍而共性發展規律,與“三農”基本省情和特有發展規律的有機融合,通過新的理念、方式、技術,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在協調處理區域經濟整體發展與“三農”工作關系中,始終堅持以融合作為促轉型、補短版、解決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有效手段,既重視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同時還關注城鎮與鄉村的融合、農民與市民融合、村級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的融合。
二是建立兩個市場化機制。一方面,建立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為解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資源要素流動性瓶頸,加快推進以“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目前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率已達90%以上,土地流轉率已突破50%。全面完成了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實施農民持股計劃。德清縣作為國務院授權的全國15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在入市交易與抵押貸款方面已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另一方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在如何有效保障農戶公平分享增值收益,是關系農村產業融合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在實踐中,我省各地有 “保底收益+二次分紅”、農戶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業、企業以農業設施等投入入股農戶、企業與農戶實行反租倒包等多種不同做法,對建立切實有效的利益聯結共享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
三是化三個支撐體系。第一,強化農村新型經營組織體系。農村三次產業發展體現了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和多樣化需求,客觀上也要充分依靠和發揮多元化主體的積極性。我省對工商資本率先實行開放政策,不僅注入了資金,同時也將先進的管理經驗、科技成果、市場機制植入了農業領域。我省還率先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規范提升合作社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經工商登記的家庭農場2.1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萬家、合作社聯合社151家、農業龍頭企業7652家。這些新型市場主體,已經成為推動我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第二,強化農村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我省采取政府引導、各方參與方式,共同推進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方面,開發建立了“農民信箱”,這是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技服務于一體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目前擁有279萬實名注冊用戶,其中農民209.5萬戶,各類涉農企業、合作社25.6萬戶,涉農科技、管理、服務人員33.2萬戶。積極鼓勵和引導城市專業化服務機構到農村發展,全面開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金融借貸等多方面服務。第三,強化農村產業發展平臺體系。我省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通過政策重點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產業業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合力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讓農業增效、主體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務等在這些園區得到集中體現。
深化五項工作
一是開展試點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文件精神和國家七部委有關部署要求,進一步推動全省農村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加速發展,積極指導5縣區做好試點方案的編制實施,共同推動創新實踐。
二是強化平臺建設。“十三五”期間,在繼續抓好“兩區”建設同時,集中培育30個左右產業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互融合的農業產業集聚區和100個左右主導產業強、生態環境美、農耕文化特、農旅融合深的特色農業強鎮,把“一區一鎮”建設成為我省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基地和窗口。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創意產業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僅在城市發展迅速,在農村也得到了發展的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解決了許多的就業難題。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導力量。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是一個農村人口占60%的農業大區域,農村文化創意這一新興的產業,成為了農村新經濟新的突破口,成為農村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途徑,成為培養新一代中國農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優勢
烏魯木齊市在經濟不斷加快發展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了實現打造經濟強市和文化強市這兩大目標,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提高大,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政策和經費上努力為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保障。而且,國家也十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十期間,我國確定了農村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到2015年將基本實現各個基層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農政策也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農村舉辦的百日文化廣場等活動給農村人學習科學、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一些對農村文化方面的補貼也對農民學習文化起到關鍵作用,這些都是國家關心農村文化發展的體現。
二、農村信息化發展
促進農村信息化發展,培養新一代中國農民,營造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氛圍,建立農村互聯網,讓村民都有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在網上獲得信息;使農村居民學會在網絡上傳播當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開拓外界文化市場。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加快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村居民素質的雙贏作用。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民文化素質的增強,是發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條件。農村信息化得到大力發展,營造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寬松氛圍。農村信息化不僅開拓了村民的眼界,也改變了當代農民的思考方式,通過網絡農民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日益變化的世界,從而了解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和發展的前景,用新的思維方式,不斷改變當地發展路徑,這樣才能開拓出更多的潛在文化市場。
三、轉變觀念,增強創意意識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文化市場開辟更大的空間。米東區農村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其潛在的市場無法估量,這是當地發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米東區的農村文化資源發掘不夠深入,認識不到位,難以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同時,米東區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原始階段,還需不斷的探索,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很大一部分村領導的思想沒有解放,沒有認識到文化也是一種推動農村發展的力量,而文化創意產業的效能也被許多人忽視,這種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緩慢,如果想進一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解放思想,吸收一些先進的理念。
2.不重視自身特點,沒有因材施教,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米東區雖然鄉村文化底蘊深厚,但是有的地區有的還存在一些限制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如交通不暢、經濟落后、資金短缺、土地不集中,同時還存在農民收入較低、城市與鄉村差距大等問題。烏魯木齊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領導要提高職業修養,為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給予政策的優惠,創造一切有利條,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充分挖掘和整合農村豐富的文化資源,樹立品牌意識
要開發米東區的地理人文特色和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文化創意的新農村。烏魯木齊各縣,各鄉,各村具有不同的鄉土人情和農村文化資源,我們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積極調研米東區農村文化資源現狀,創造一個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文化創意品牌。為了改變米東區農村文化發展的格局,突破現有模式,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我們可利用米東區農村文化中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生態農業、地域特色旅游、鄉村風情探索、農家樂等特有資源,打造屬于米東區的特色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以此幫助村民提高收入,使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努力打造農村文化品牌,發揮藝術的商業經濟價值
在如今的社會,文化產業的頭牌軍是文藝。米東區農村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藝術種類,各具特色,相互彰顯。但是傳統思想和思維方式限制了這些藝術的發展,這此藝術還未發揮出它的潛力,這急待我們加大精力的投入來整合這些資源,加快米東區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比少數民族民歌舞、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花樣繁多。據記載,目前主流的米東區當地的地方舞藝就有幾十種。因此想要打造好米東區的鄉村文藝品牌,首先得延續文藝的傳統方式,其次也促使藝術發揮的市場價值和文化藝術的魅力。成功打造農村文化創意品牌至關重要,好的品牌會名聲大震,繼而帶來好的經濟效益。
六、結論
總之,研究米東區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為米東區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及其相關的理論基礎,為米東區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實現米東區地域特色和農村文化資源的發展和發揮。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具有米東區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加快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強以人為本的觀念,讓農民成為主體,提供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村民在愉悅的環境下潛移默化的接受這種新的發展模式,為未來米東區的發展指明道路。發展中應該結合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發展更加生態,更加和諧,更加快速,十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指示,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在黨的指導下,發展好農村文化創意工作。
參考文獻
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振興“兩翼”特別是__區50萬土家苗漢兒女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構建生豬、蠶桑、烤煙三大現代農業產業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始終堅持把加快“三大”農業產業的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從現有的產業基礎出發,從促進發展入手,將過去單純靠政府“強推硬逼”的發展產業,轉變為出政策給扶持、上規模重激勵、送科技教方法,增強農戶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導服務式發展。
第一,要形成“區域大產業”的工作格局。鄉鎮黨委、政府是貫徹落實中央、市、區農村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基層和“中樞”,是各項惠農政策落地的“主體”,是產業發展的“主戰場”。走“政府主導、廣泛動員、大戶帶動、規模經營、整鄉(鎮)推進、全面發展”的具有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實踐表明,水市烤煙、金溪獼猴桃、石會蠶桑的產業,無論是群眾的接受度、面積的占比、收入的比重都是顯而易見的,是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如何鞏固現有基礎,進一步夯實面積,以點為軸擴散周邊,尤其需要我們沉心靜氣“一抓不放”。一是學有樣板,以白石鄉“六分工作法”為榜樣,結合實際抓一個產業扭住不松手。二是完善機制,機制活、產業興,在后農業稅時代,怎么進一步轉變觀念,轉變職能,圍繞“加強農業基礎、扶持農村發展、加快農民增收”,百計千方構建鄉鎮工作機制。三是加大投入,在用好、用活、用夠各級政策的同時,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的要求,盡最大可能地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兌現各項扶持“三大農業產業”的“硬”政策。“區域大產業”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動員、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和各種資源參與農業產業,使愿意直接投資農業的人更多,從農的人員、資金、項目更廣泛,分布更合理,措施更具體,為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第二,要強化工作重點,突出“主業”,促進產業加快發展。“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鄉鎮工作性質的使然,但并不是說,工作就平鋪直敘,“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而是有輕重緩急的,有“主業”的,,!那就是一切圍繞產業想、產業轉、產業投。大力促進產業發展,通過產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改善基礎設施,修村級連網路、入戶路、農網改造、水窖、農房改造;產業與幫鄉扶貧相結合,繼續實行區級扶貧集團對口幫扶街道鎮鄉,在加大扶貧幫鄉力度上有新舉措,機關干部下駐幫扶貧困戶制度上有新突破,街道幫鎮、鎮幫鄉的梯度幫扶上有新進展;產業與科技有效結合,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村科技培訓,將現代技術、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鄉鎮,促進其區域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延伸產業鏈條,在農產品加工、銷售上做文章,鼓勵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牧產品加工業等。通過發展農業主導產業,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打造“200億__、躋身全市區縣20強”、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做出鄉鎮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當前,實現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最根本問題,就是農村人口過多與擁有資源、財富較少的矛盾。解決這種矛盾的根本辦法,就是要加快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化,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1 改革戶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戶籍制度上的種種社會福利政策。影響農村勞動力在產業、地區和城鄉之間順暢轉移的主要障礙是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戶籍制度上的種種社會福利政策。有了城市戶籍就象征著一種優越的社會身份,從就業工資、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住房租購到子女上學就業等方面,都優越于農民,農民即使是進城務工,由于不是城市居民戶口,根本就無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工資水平低,參加社會保障難,即使能參保也遠低于城鎮居民水平,子女上學就業也不能享受城鎮居民待遇。
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不論是實現工業化、城市化,還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徹底改革現行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及其社會福利政策,實行城鄉統一的一元戶籍制度,建立無差別、無歧視的社會保障體系,讓進城農民能充分享受自由遷徙的權利,擁有與城鎮居民一樣的國民待遇。只有這樣,農村勞動力才能向外順利轉移,農民轉變為市民的渠道才能沒有制度障礙。
2 加快轉移農民工的就業和安置步伐。據測算,2007年以后,如果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每年保持在2%,到2030年中國仍將有2億左右的農業勞動力。可見,農業勞動力轉移是個長期的過程。要把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人口、擴大非農就業作為實現農村產業經濟的前提。
目前中國正處在第一代農民工向第二代的農民工快速轉換的后期,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的農民工已經超過一億人,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力量。他們對土地的情結弱化,務農意愿低,向往城市文明生活,渴望成為城市“新市民”。政府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制定一系列政策。比如通過發展城鎮中小企業,讓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下來;大量的外來人口落戶不但會帶來當地的房地產等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民工的吃苦耐勞也會為當地的再發展與繁榮做出很大的貢獻。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是依靠新移民給本國帶來新的發展活力的,歐洲近年來也一直在吸收外來新移民。大量的新移民定居落戶,原來的中小城鎮就可以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中型城市,通過人口集聚效應而繁榮起來。
加大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免費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聯合一些工業園區企業或培訓機構對農民工進行崗位技術培訓。使他們擁有一定技能,能夠及時就業。
穩定就業。農民工流出地區的政府部門,主動到外地聯系就業。到一些用工較多的地方,比如溫州、義烏、深圳等地區聯系就業崗位,與當地的勞動保障部門溝通,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的宣傳,促進農民工的順暢流動。
二、高度重視農村人力資本開放,解決好新型農民的培養問題
資本和技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活躍、最具能動性和長期起作用的是人力資本。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是現代農業的目標。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部分村干部也長期在外務工,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因此,在注重增加物質資小投入的同時,必須下大工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經濟產業化提供強人的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職業教育,逐步實行農村職業教育免費政策。對于廣大中低收入的農村家庭來說,職業教育學雜費標準較高,預期個人收益又無優勢,這必然對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產生限制。在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之后,黨和國家優先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差距。加大公共投入,改善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特別要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
鼓勵城市各類人才到農村服務,大力培養各種本土人才。從黨政機關抽調人才到農村任教、支教、扶貧;加大對大專院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他們畢業后到農村去施展才能;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外出農民工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才資源,農民工與農村、農業有天然聯系,要因勢利導,吸引大批農民工中的“能人”回到農村,把資金和發達地區的市場觀念、管理理念帶回家鄉,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帶領農民搞好農產品營銷,開發未利用資源,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中間力量。
三、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南平]紅袍紅天下
2007年,南平市毛茶總產值5.1億元。現有茶葉加工企業500余家,獲ISO9000、HACCP國際認證體系認證9家。QS認證170余家,自營出口企業3家。2007年全市茶葉出口8945噸,出口創匯2607萬美元。近年來,南平市明確了以武夷山大紅袍為主導品牌,帶動其他地方優勢品牌共同發展的品牌發展思路。武夷山市主打大紅袍品牌,注冊了“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目前正著手實施《“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的使用管理規定》;建甌主打建甌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綠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政和白茶已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并制定了《政和白茶》國家標準。
南平市政府注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招引引資、內引外聯力度,使一批諸如凱捷、星愿、國宏、盛世君漢等港資、臺資、內資茶葉龍頭企業紛至沓來。星愿(中國)茶業有限公司已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百強茶業企業。投資3000萬元的邵武市“香江茶業公司”、投資1500萬元的松溪縣“雙龍茶業公司”等在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中進行。
南平市建立了多個標準化生產示范片區,其中名優茶產量0.76萬噸,占總產的19.1%,名優茶產值3.19億元,占總產值的76.5%。全市無公害標準以上茶園面積28萬畝。2005年起,每年在建甌、武夷山等茶葉主產縣開展大型茶葉質量安全生產培訓活動。星愿公司和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在天心、曹墩等茶葉主產村成立了4個有機茶生產合作社,實行農用投入品配送制,目前加入合作社并按有機茶標準管理的茶園面積達8000多畝。
2006年建成的“邵武茶葉專業市場”已經成為輻射周邊產區,促進產銷銜接的重要平臺。2007年市場交易額已突破1億元。武夷山在福州、北京等地成立了武夷大紅袍推廣中心,并加強旅游、茶葉營銷網絡整合,實現營銷網絡資源的共享;武夷山市的星愿、永生等龍頭茶葉企業已在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發展連鎖專賣店20余家。武夷巖茶全國營銷網點已達3600余個。
[武夷山]科技導航武夷茶發展
第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的舉辦地武夷山市近年來茶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武夷山市的一項支柱產業。2007年,武夷山市茶葉加工廠家100多個,茶農2.2萬戶,涉茶人員近10萬,茶園面積達10.6萬畝,茶葉總產量4700噸,其中出口量1580噸,茶葉市場價比上年增長30%,占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13.9%。
目前,尋找巖茶產業做精、做久之道,推動產業升級已成為擺在武夷山人面前的一項新課題。武夷巖茶制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經驗茶學”狀態,眾多茶農、制茶者遵循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但隨著中國茶業市場的變化,家庭式、純手工的傳統制茶方式日漸不能適應市場,武夷巖茶應時而變,積極注入先進科技元素,謀求武夷茶產業的發展。
從軟件方面提升武夷茶的科技含量,在茶農中普及茶葉科學栽培與制作技術。武夷山市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茶農培訓班,茶農逐漸從原來依賴經驗做茶轉變到依靠科學技術不斷提升茶葉品質。硬件方面則是積極推廣使用現代機械加工設備。自2007年起,全省將采茶機和修剪機列入農機具補貼目錄,給予總價的15%補貼以來,在武夷山,采茶機得到普及,目前已有近千臺。做青時使用綜合搖青機,利用無極變速、快慢擋等技術解決了手工制作茶葉品質不穩定的問題。
2007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共同確立武夷山市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資金扶持縣(市),重點扶持武夷巖茶產業發展。
“推動巖茶的生產技術革新,保護巖茶種質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的服務體系,使巖茶產業走上良性、可持續、優質發展的軌道。”武夷山市科技局局長應杭軍這樣告訴記者。目前這3個攻關課題和相關配套資金均已分配到企業,具體由武夷山市科技開發中心牽頭組織,聯合武夷山市永生巖茶廠、正山茶業有限公司,星愿(中國)茶業有限公司、武夷世家茶葉有限公司等4家重點龍頭企業和省農林大學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共同展開實施,至2009年11月底全面完成攻關任務。
傳統的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插上科技的翅膀,將載著武夷茶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安溪]“先鋒”轉變為“主人”
因茶致富的安溪縣,目前有80多萬的人口受益于茶產業,直接從事茶產業的就有30多萬人口。2007年,安溪茶園總面積50萬畝,生產茶葉5.2萬噸,約占全國烏龍茶總量的1/3、福建省的1/2。2005年至2007年的3年間,安溪茶業分別實現45億元、50億元、57億元的行業總產值,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農民人均純收入6435元,其中茶葉收入達3560元,占55%。可以說,茶業已成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產業、富民產業,極大地推動了安溪全縣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2002年以來,安溪四進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兩度成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首次進入全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并成為全省兩個“雙優”縣(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安溪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茶業作為安溪縣的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列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一號工程”,根據茶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提出不同的發展思路,采取不同的發展措施,推動安溪茶業不斷發展進步,引領國內茶業界新潮流。
2000年至2002年,安溪縣提出“建基地、提品質、拓市場”發展思路,實施著名的“2112”工程,即建設20萬畝無公害示范基地、10萬畝優質鐵觀音基地、10萬畝綠色食品基地和2萬畝有機茶基地,保證茶葉質量衛生、安全、優質,為日后做大做強茶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03年,確立并實施“茶業產業化推進工程”,及時引導安溪茶農走“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品加工專業化、質量監督標準化、市場管理規范化、服務保障社會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2004年,提出“以生態化思維抓茶葉生產、以工業思維抓產業鏈延伸、以品牌化思維抓市場營銷”的發展思路,在茶業產業化的實踐上下工夫,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使茶業經濟成為農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長點。
2005年,順應國際綠色飲品消費潮流,提出“綠色、品牌、誠信、文化”發展思路,創立綠色品牌,堅持誠信立市,豐富文化內涵,促進安溪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006年,樹立“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全新興茶理念,新理念涵蓋“生態、健康、文化、品牌、素質”五大工程。2007年,茶業發展著重從四大方面實現突破:一是組織管理上突破;二是產業鏈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護上突破;四是提高茶葉質量上突破。
跨越發展的安溪茶業引起“共振”效應。安溪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包裝印刷、機械制造、交通運輸、餐飲旅館、房地產、茶文化旅游等關聯行業的發展,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可喜局面,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安溪人固有的傳統思想觀念,豐富了新時期安溪精神內涵。
如今,安溪茶農不斷超越自我,把鐵觀音茶店開到世界各地,完成由傳統茶農向現代茶商的角色蛻變。據統計,安溪人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開設的茶莊、茶店、茶行、茶藝館達3萬多家,在全國各地營銷茶葉的安溪人達到10多萬人,全國市場占有率從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實現了“哪里有茶葉市場,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認為,安溪茶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茶產業發展的“先鋒”。很多做法和經驗走在了全國前列。安溪茶產業發展到現在,應該從“先鋒”轉變為“主人”,要起一個“導航儀”的作用,即引領整個中國茶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此外,安溪還應當對中國茶產業發展起到一個“加油站”的作用,不斷為中國茶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注入新活力。
[福鼎]百年珍品的復興行動
福建是白茶的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而福建白茶80%產于福鼎。福鼎現有茶園15.6萬畝,是全國十大產茶大縣(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2007年,全市茶葉總產量達1.6萬噸,實現毛茶產值4.6億元;茶青價格比上年提高10%~15%,茶葉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15%~20%,全市茶農實現增收1.3億元,增幅達39.4%;涉茶產業年總產值達12億元以上,其中白茶產量4000噸,產值達4.66億元。
在茶業發展中,福鼎市委、市政府堅持正確地處理好 “變與不變”的關系。“不變”的是:始終把“茶業”當作富民牌來打,實施“茶業富民”發展戰略;“變”的是:適時轉換茶業發展思路,采取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的發展措施,推動全市茶業的不斷發展。
為了倡導健康的白茶生產,福鼎在建設生態茶園方面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當地政府部門和茶業企業都非常重視生態茶園的建設。全市現已推廣無公害茶園15萬畝,建立了1.1萬畝的有機茶生產基地、綠色食品認證基地和3.8萬畝的無公害認證基地,是全國“三綠”工程茶葉示范縣(市)、“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縣(市)”。
茶農素質關系茶葉質量。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福鼎每年投入近百萬元,分期分批請專家到每個鄉鎮對茶農進行無公害栽培知識培訓,目前已有6000多個茶農接受系統培訓,這些人再把所學傳授給周邊農戶。福鼎的每個鄉鎮都設立茶葉生產指導站,站里配1~2名茶葉技術員,加強科學管理茶園和安全施肥的指導。2007年,福鼎市順利通過了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市”驗收。目前全市共推廣無公害茶園15萬畝。在所有農資供應點張貼嚴禁上市的化肥、農藥黑名單,并加強工商檢查,依法對出售高殘農藥的經營網點進行打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形式,充分發揮全市21家省市級茶業龍頭企業、400多家茶葉加工企業的作用,鼓勵它們建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市已建立無機茶葉基地2.8萬畝。
福鼎市通過積極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福鼎白茶質量。幾年來,福鼎白茶的茶青合格率達到97%以上,福鼎因此被評為2003~2005年度全國無公害茶葉示范縣。從1998年至今,全市抽檢1萬多批次茶葉樣品,有98.5%批次符合歐盟標準。
[華安]在蛻變中茶香四溢
華安歷史上就是漳州的茶葉主產區之一。茶葉作為華安縣的一項傳統產業,10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根據縣情的實際,高度重視茶業發展,提出了“興茶富民”的發展思路,使全縣茶葉栽培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華安茶葉栽培歷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縣現有茶葉總面積達13.5萬畝,其中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新植茶葉面積達1.5萬畝,已成為我國第二大鐵觀音茶生產基地,預計今年總產1.2萬噸,產值可達10億元。現有5000多家茶葉初制加工廠,50多家精制加工企業,茶葉加工、營銷龍頭企業20多家,茶葉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地,培育出了哈龍峰茶業公司、漳州茶葉批發自選總匯、二宜樓茶葉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輻射帶動能力較強、集產供銷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茶產業成為農民增收主渠道,初步構筑產業化格局。
華安鐵觀音在加工工藝上全面推行空調控溫做青制茶技術,使茶葉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華安鐵觀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品質上乘。為提高優質茶知名度,縣政府實施了統一品牌的政策,全縣統一冠以“華安仙都鐵觀音”品牌,各企業可以在“華安仙都鐵觀音”的統一名稱下,使用不同的注冊商標,擴大了華安縣鐵觀音的知名度。華安縣在用地、用電、信貸等方面的扶持,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加大對茶葉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了位于華安仙都的“華仙茶都”為農業部第12批定點專業批發市場;仙都鎮和湖林鄉建設萬畝標準化、無公害茶葉示范基地;華安“漳州光照人茶業有限公司”通過有機茶生產、加工、產品認證,全縣QS認證13家以上,綠色食品認證5家,無公害基地認證2家,申報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個,注冊商標26家,省級著名商標1個。
[漳平]大陸阿里山茶香飄兩岸
一到漳平,你問人家:“大陸阿里山在哪里?”人人都會告訴你同樣一個答案:“永福!”
在漳平,大家都知道,永福是大陸的阿里山。因為那里有從臺灣阿里山帶來的茶葉,那里還有很多臺灣的農民開荒種茶;種茶的臺灣人說,永福的氣候、土壤、地形跟臺灣的阿里山很相似,于是,他們就把這里叫大陸阿里山。這個叫法讓漳平人很樂意接受。大陸阿里山這個詞就成了時下永福的代名詞。
近年來。漳平市充分發揮臺商聯誼會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服務好永福300多個臺商個體,通過舉辦兩岸農業交流合作論壇,以臺引臺,增加民間的往來,使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兩岸人民交流的一塊熱土。
隨著漳平市打造“大陸阿里山”各項舉措的不斷實施,品牌效應日益呈現,“大陸阿里山”的品牌,在臺灣農業界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引起了臺灣茶葉界的高度重視,兩岸農業特別是茶產業的交流活動頻繁升溫,加速了創業園高山茶產業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269-02
“十二五”期間是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轉型期,也是我國動漫產業從動漫大國向動漫強國進行跨越的攻堅時期。現階段,我國的動漫產業雖然已經在數量上實現了大的增長,但是質量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如何從注重數量擴張的規模增長轉化為更加注重質量和文化內涵提高,通過擴大內需來充分釋放民眾文化消費需求,這是當前中國動漫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超過9億的農民,是動漫產業發展不應忽視的巨大的受眾群體。現階段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忽略了我國的文化現狀和國情,大多是模仿或依照發達國家的模式進行創作和設計,從而導致動漫產業發展、動漫教育等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和文化不相適應。根據中國當前的國情和未來發展需要,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研究如何面向農村進行動漫創作、促進動漫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一、中國動漫產業現狀分析
根據2013年暑期我們在幾十所高職院校學生中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在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動漫作品占60%,歐美動漫作品占30%,中國地區原創動漫作品所占的比例僅有10%。雖然近幾年我國動畫商業作品的產量已經與發達國家接近,但是質量上乘且能夠在國際上有較高影響力的動漫作品卻屈指可數。通過對調查問卷的進一步分析,我們總結出中國動漫作品乃至動漫產業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對動漫作品概念認識的誤區:造成中國動漫“幼稚”化的普遍認知。我國大多數人都錯誤的認為動漫作品的受眾僅僅是少年兒童,是專門播放給兒童看的,成年人基本不會觀看動漫作品。而在美、日等國,他們的動漫作品所面對的是所有觀眾,有各種風格、各種內容題材的作品,能適合不同年齡、性別、愛好的觀眾,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癡迷于動漫作品。
2、創作題材陳舊:動漫作品的題材選擇是創作的核心基礎,是否擁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文化內涵是題材選擇的重點。這一點,中國動漫作品就尤為缺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歷史文化題材的文學作品數不盡數,我國的動漫創作者也挖掘和創作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但是一味的“深挖”限制了人們的創作空間,因為“吃老本”本身也是種惰性思維,固步自封的體現。即使中國文化再淵源流長,再具有魅力,但它終究是屬于歷史的,缺少時代氣息,只有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做到歷史與時代相結合,才能被觀眾們所喜愛和接受。
3、角色形象簡單呆板:動漫角色設計是動漫創作的精髓。從造型上來說,國產動漫中缺少令人向往和崇拜的角色形象設計,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粗略、幼稚的角色造型,如喜羊羊、灰太狼等。而外國動畫中的角色設計,大多數都是造型精美,形象生動,完全符合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并能讓觀眾記憶深刻。如美國動畫片中的貓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從個性刻畫上來說,中國動漫角色除了早期動畫片中塑造了少數經典角色之外,大多數是缺乏個性色彩。而外國動畫里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經歷,有自己的思想和閃光的一面,讓我們振奮、感動、嘆息。
動漫產業作為集政治、文化、教育、娛樂為一體的新興產業,不應該忽視廣闊并具有極大潛力的農村市場,應當為農村文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動漫產品城市化傾向愈來明顯,體現農村生產、生活題材的動漫產品嚴重缺乏。因此,將農村作為推動動漫產業的發展,并從農村文化建設的角度來進行動漫作品的創作以及調整動漫專業教育的指導思想,能彌補動漫專業教育資源與內容枯竭、動漫產業盲目發展、動漫產品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此,我們的關注點在于尋找中國動漫發展的一種可能性,或者說是探尋中國農村與動漫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徑和切入點,探討如何實現本土原創動漫的內容創新,在本土原創動漫的內容創新中融入更多農村本土元素并體現動漫的民族性,進而形成受眾群體的文化認同感。
二、面向農村的動漫產業創新途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我國的影視業中占據了大部分的受眾份額。我國早期創作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動漫作品堪稱經典,但是當代具有中國文化特別是農村題材的動漫藝術作品卻寥寥無幾,這并不是孤立的現象和問題,而是農村文化在整個文化市場的弱勢地位的一個集中反映。當代的創作者都認為當代農村題材不時尚,賣點少,沒前(錢)途,這種浮躁、短視、功利的文化心態正在將農村題材創作推向邊緣。這種“文化自卑”和“文化功利”心態嚴重影響了農村題材動漫作品的創作與發展。優秀的動漫創作人才紛紛改拍更熱門、更商業化的題材,留下的部分堅守者基本處于失語狀態,藝術生產機制支離破碎。當代動漫作品要想走出困局,根本著力點是內容制作上要用力出新。進行農村題材的動漫創作,首先應該發現和挖掘農村社會的深厚內蘊,把日益變化的農村用動漫語言記錄下來;收集和關注城鄉交融的新氣象,在角色的情感和命運上動腦子,立足農村但不囿于農村,用農村文化元素去贏得市場的尊重和接納。其次,需要改變農村題材動漫作品的刻板印象,農村題材動漫作品要勇于嘗試注入當代流行元素,探索多樣化的風格表現。2009年首屆全國高校原創動漫作品選拔賽中,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農村題材動畫片《俺娘》獲得一等獎,故事內容真摯感人,人物角色淳樸逼真,讓人看完無不感動。要創作優秀的反映農村文化的動漫作品,要把握以下兩點:
1、時代特色與素材收集。
農村題材的動漫作品是讓人更好的了解農村文化的一個窗口,同時也反映出農村生活隨時代變遷而改善的狀況。動漫作品在設計的過程中會深受所涉及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的影響,真實的反映和表達當代農村的精神風貌是動漫創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在收集素材時,要細膩的整理出當代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現狀和特點,在創作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新農村的時代特色,力求表達出新農村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
2、貼近生活的角色造型。
一部完整的動畫作品,角色造型可謂是影片帶給觀眾的第一印象,也是受時代影響最深刻的一部分,動畫作品中角色性格鮮明且造型吸引眼球才能引領觀眾走進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角色造型的創作中,設計者通常要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現實生活,認真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衣著、體態等細節,使之具有較為真實、可信、親切的藝術特點,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情節并產生共鳴。角色造型的構成元素源于生活,所以在創作之初設計者要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感知生活,真實的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文化氣息和風貌。
三、結語
中國以農村生活和農村文化為題材的動漫作品雖然在市場中還很稀少,但是卻具有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它與我們廣大農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極大地豐富著我國的農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在中國文化的根基上創作農村題材的動畫片,其角色的造型、故事情節等設計既能體現出多元素的整合設計,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適應于動漫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這樣的前提和環境下創作出的動漫作品必定是符合中國觀眾審美情趣的,也是符合動漫產業創新發展前途的。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014-02
Abstrac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could cut down 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facilitating the long term growth of the industry. There are problems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online platform basis is poor, the e-commerce market strategy is unsound and tal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insufficient.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e-commerce marketing strategy, building a sound and united online environment, and enhancing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旅游產業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其中農村旅游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農村旅游主要是以農業休閑和觀光的旅游形式為主,是農業和現代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產業,這種形式充分利用了農業設施、農產品、自然和人文等資源,通過一系列的整合和規劃,發揮農村休閑觀光的功能,豐富了旅游形式的同時,還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促進現代農村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將信息化技術融入當中,農村旅游產業能實現信息化的經營和管理,這對農村旅游產業長遠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將信息化技術融入農村旅游發展的必要性
(一)降低農村旅游經營的資金成本
傳統的旅游行業經營和管理涉及的范圍較廣,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來完成相應的工作,這無疑加重了農村旅游的投資成本。而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農村旅游產業的經營和發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過利用電子信息化系統,能對不同的信息和數據進行管理,這就減輕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下,很多的數據信息不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同時還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數據和信息的準確性,這對農村旅游企業制定下一步發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農村旅游企業的發展規避了經營中潛在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旅游經營的資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有效地鞏固了行業內的客源市場[1]。
(二)推動農村旅游的長遠發展
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更新和發展為社會各個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這就改變了以往的經營模式,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便利。在電子商務發展下,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農村旅游中,能通過這樣新型的經營模式,為廣大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有效地提高了農村旅游的服務質量,改善了傳統旅游行業單一的服務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農村旅游信息化建設,而建設后的網絡平臺能加快信息的傳播,在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下,逐漸擴大信息傳播范圍,這樣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農村旅游的資訊,從這一層面而言,信息化農村旅游的建設,推動了農村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
二、目前農村旅游產業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農村旅游網絡平臺基礎建設存在不足
伴隨信息化技術在市場經濟中的廣泛應用,目前旅游行業經營和管理的模式逐漸呈現出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農村旅游產I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對自身的產業實施信息化的建設。但是在網絡化建設的進程中存在很多的盲點。當下國內很大一部分觀光旅游企業發展至今,還不具備網絡正常接入的條件。在一些農村旅游的景區,雖然有很多旅游運輸單位的電腦和上網設備能夠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數的旅游單位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網站,這些少數的網站在設計和運行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過互聯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對眾多農村旅游產業的網站進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農村旅游產業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仍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3]。
(二)電子商務營銷策略有待完善
農村旅游產業在經營中關于宣傳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傳統模式來開展的。例如,通過在旅行社張貼海報、分發宣傳單、通過傳統媒體等形式進行宣傳和開展營銷活動。這樣的營銷方式呈現出單一和針對性不強的特征,增大了農村旅游企業投入的資金成本,而獲得的經濟收益狀況卻不佳,未充分的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的優勢,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營銷策略。此外,一部分的農村旅游企業在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開展營銷活動時,選擇知名度較低的搜索引擎,雖然推廣所耗費的資金較少,但是沒能達到良好推廣的效果,這就嚴重阻礙了農村旅游的經營和發展[4]。
(三)各個農村旅游網絡平臺信息很難實現共享
國內農村旅游在進行信息化建設中,還未形成統一和完整的數據庫,很多旅游方面的數據信息分散在各個地區和企業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數據信息發生變化時,一些旅游企業很難及時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資訊,這也使旅游資源數據信息很難實現互享。在我國對經濟體制進行不斷改革后,國內地區之間的經濟觀念較突出,在對信息資源和數據庫進行建設時,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對自身掌握與旅游產業相關的數據進行互享,這樣不僅對國家資源和資金產生極大的浪費,同時還降低了網絡平臺應有的功能。由于旅游產業在經營和發展中涉及面較廣,為了保障農村旅游企業的正常運行,對數據信息的需求量較大,在組織和協調機制嚴重缺乏的狀況下,旅游產業信息數據互享程度的問題逐漸嚴峻,這樣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了“一級的硬件、二級的資源、三級的使用率”的現象,這不利于信息化網絡的建設[5]。
(四)信息化技術人才相對短缺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相對較晚,在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發展時,國內很多的電子商務在實施的過程中還處于摸索的狀態,尤其是在各個市場經濟各個領域中大力開展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這樣的狀況使當前關于專業的農村旅游信息化技術型的人才相對短缺,使信息化服務和管理力量有限,相關技術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阻礙農村旅游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今的信息技術人才的數量很難滿足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實際的需求,這樣的狀況使很多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信息化人才相對短缺。因此,在最短時間內培養大量的信息化技術人才,已成為教育和經濟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推動農村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一)加快完善農村旅游信息化建設進程
旅游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是國內旅游產業實現信息化重要的環節,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務的主體對象是旅游企業,各個旅游企業應按照自身經營和發展的特點,逐漸加快對自身信息化的建設和完善,反之則在競爭激烈的旅游行業中處于劣勢的地位。在實際建設時應實現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對各個旅游基礎設施的使用狀況,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全自動化的管理。同時還要與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網站開展合作,這樣才能實現網上訂票以及制定個性化的旅游計劃,只有加快完善農村旅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才能使農村旅游更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實現多元化的管理和經營[6]。
(二)完善農村旅游電子商務營銷策略
電子商務在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支持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信息能迅速的傳播給廣大的受眾群體,同時具有較大的覆蓋率,能節省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實現旅游企業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潤。因此,在農村旅游進行信息化建設時。應注重完善自身電子商務營銷的策略。例如,創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圖片庫,并對這些圖片附著相應的文本內容,充分的利用圖片信息來宣傳農村旅游景區。另外,還要對農村旅游網站的布局和功能進行優化,對各個模塊上應有的功能進行改進,并對農村旅游企業自身網站中的新聞中心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讓更多的受眾群體看到景區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農村旅游聯合網絡環境
農村旅游唯有將產業化為導向,才能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而產業化的發展要依靠產業的集群。農村旅游受到季節的影響較大,只有和其它農村旅游景區聯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樣的經營模式表現為網絡上互為輔助,形成聯合營銷,并添加相應的友情鏈接,增設完整的旅游服務體系,進而形成產業鏈式的發展模式。另外,應適當的開發具有鏈接式結構的電子商務網站,這樣能有效的提高網站搜索和使用率。為了提高對旅游資訊和信息資源的使用率,各個地區和景區所掌握的數據庫應達到互享使用狀態,這樣不僅能便捷農村旅游行業內的各個企業制定未來發展策略,同r還能促進行業的繁榮發展[8]。
(四)大力培養農村旅游信息化技術型人才
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推動經濟的發展,而在實際實施中,信息化技術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今市場經濟中,信息化技術型的人才短缺,嚴重的阻礙了農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設。因此,應大力培養農村旅游信息化技術型人才,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設信息化技術專業,并對選擇該專業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補助,使更多的學生選擇該專業,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授課,以此來培養專業型人才。另一方面,從農村旅游企業中現有的員工中開展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做到在短期時間內使這些員工熟練的掌握操作技術,加快對農村旅游產業信息化的建設。
[參 考 文 獻]
[1]趙世忠.延慶縣依托農業資源發展會展旅游業的對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9(1):12-15
[2]皮曉媛.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世界農業,2016,8(1):37-40
[3]喬潔,樂騰.河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6,7(2):133-138
[4]劉圣歡,楊硯池.現代農業與旅游業協同發展機制研究――以大理市銀橋鎮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3):44-52
[5]丁雨蓮,馬大全.旅游業與現代農業融合路徑實證研究――以蕪湖大浦鄉村世界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6(14):157-163
一、農業產業化概念的提出及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
結合實踐,可看出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即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方法,是突出發展當地支柱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在空間上,實行區域集中――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在生產上,專業化生產,在時間上,產供銷緊密結合,形成“一條龍”,在管理上,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農業產業化的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產業模式的轉變。因此,本文:腎農業產業化定義為,在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支柱農業和主導農產品實行集中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把產供銷緊密結合起來,形成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二、產業經濟學是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
產業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的特殊矛盾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經濟學科,它是指構成國民經濟的各產業間的關聯關系和產業內企業問的關系。現代經濟學主要研究單個的抽象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在其理論體系中,產業以及產業之間的關系的具體形態都不出現,因此,微觀經濟學在理論邏輯上并不需要產業這一概念。產業經濟學正是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出于對現實經濟情況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向“產業”這一中間層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應用經濟理論。從產業結構經濟學來看,在農業產業分化的同時.農業與農業關聯產業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一方面,農業已從獨立的生產部門變成了一個與現代工業、服務業密切聯系的經濟部門。另一方面,農業關聯產業部門對農業的依賴性也大大加強。這客觀上要求農業和農業關聯產業必須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協調發展。
由此可見,農業產業化的研究的實質是揭示農業與其關聯產業間的關系以及產業化農業內部的企業間關系。因此,產業經濟學為研究產業化農業內部結構的演變規律、內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主導產業的選擇、產業的區域分布和空間結構等提供了理論依據。明確這一點,對農信社如何支持農業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壯大與宗旨
目前,農村信用社發展迅速,機構網點遍布全國城鄉,從業人員較多,農信社已經成為支持農業發展的主要金融機構。2007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4.7萬億元,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12%;各項貸款余額3.1萬億元,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12%,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43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總額的80%以上。近年來,河南省農信社各項業務發展較快。截至2008年7月末,各項存款余額達2694.9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1891.92億元,資產規模位居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第六位。
隨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壯大,其支農實力也逐漸增強,為了充分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區域,突出特色,優化信貸資金投向,積極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力促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農村信用社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在支持農業產業化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農村資金需求與支農資金矛盾突出。由于受地域經濟、結算渠道等因素影響.農信社資金組織工作艱難,隨著農業銀行重返農村,郵儲及村鎮銀行的建立,農村存款市場競爭加大,而對農業資金的支持幾乎由農村信用社一家承擔,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二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社會信譽觀念淡薄,騙貸、賴債現象嚴重。農業產業化支持項目不易把握,在項目可行性分析上難度極大,稍有不慎便會造成信貸決策失誤,進而導致有限的信貸資源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三是小額信用貸款難以“撬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發放以小額信用貸款為主,但想投資十萬元以上搞規模較大的產業化經營的,借款比較難,信用社大額貸款需要有效抵押,而農民的一般房屋、動產設備不能作抵押,形成了貸款“兩難”。
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欠缺。縣域龍頭企業少,管理水平低,輻射帶動能力弱,且效益欠佳,經營困難,無法真正形成“產業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格局。
五、解決資金緊缺難題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
首先,支農觀念要提高。轉變傳統的支農觀念.確立為現代化農業服務的思想,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前提。農村信用社要進要緊跟市場、開拓市場、占領市場,要不以項目大小論風險.要抓大顧小,既要支持龍頭企業,又要兼顧中心企業發展,以形成遍地開花,共同繁榮的局面。
其次,貸款營銷力度要加大。要充分發揮資金的信貸杠桿作用,選準關鍵的環節、項目和企業,進行重點支持,力促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
再次,龍頭企業要扶持。龍頭企業規模大小、發展水平高低、競爭力強弱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興衰。
六、充分發揮資金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導向作用
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要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選準切入點,加大對區域性傳統農業、特色農業的扶持力度。
一要明確信貸政策,圍繞產業政策,調整貸款投向,把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信貸支農的主要目標來抓,抑揚結合,運用資金杠桿,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要著力支持傳統農業生產。傳統農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依托,要適時投入信貸資金,支持區域主導糧食、油料、蔬菜等種植業的發展。
三要實行資金相對集中,推動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特色農業是資源條件、傳統習慣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和較高的投入產出比。
四要支持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提高農產品的利技含量。充分利用信貸杠桿把農業資金與技術粘臺起來,發揮“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
農村信用社在充分發揮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導向作用的同時,還要堅持以下“四個原則”,防范信貸風險。
一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支持農業產業化不能急于求成,一
蹴而就,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從支持培育主導產業、市場體系、商品基地、龍頭企業等關鍵環節人手,推動農業產業化由點到面,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二要堅持效益優先原則。講求經濟效益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則,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歸宿。因此,應堅持有保有壓的信貸支持原則,重點支持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附加值大的產業發展。
三要堅持集約經營原則。選擇重點區域、產業和項目,增加有效信貸投入,促進農村經濟向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發展,進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七、結束語
總之,要做好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首先要提高金融綜合服務水平,做好服務是金融業的首要原則,服務客戶是農信社的首要價值觀。在支持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尤其重要,要把科技、品牌和態度作為服務客戶的手段,在全員中樹立一種“客戶至上”的意識。要推行陽光信貸,規范信貸流程,公開貸款利率,公開辦貸程序,接受內外監督。
各個歷史時期,黨和政府都在嚴肅而認真地對待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級黨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實現富民一方的目標。致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發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戰,各級干部既不想抓,又不會抓,更不敢抓;農民群眾既不能干,又不會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廣納鎮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大膽嘗試,與巴中富康菌業公司按照“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稻田蘑菇200余畝(實際種植110畝)。目前,公司已收購14萬斤,還有一個月的盛產期,可望再收購10萬斤,畝均產量可達3500斤,每畝產值達4000余元,畝均純收入2500元以上、個別可達5000元以上。種菇農戶得到了切實的經濟利益,真誠感謝黨委、政府為他們辦了一件好事和實事。實踐證明,種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區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們看到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切入點,看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看到了農民增收的希望。同時,一年的生產實踐,也使我們更加深入思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抓發展、促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思路決定出路。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干部群眾就會在歷史的陰影中徘徊、猶豫、舉棋不定,就會產生畏難、怕煩和無處著手的情緒,就會產生發展不發展與我無關的消極情緒,群眾就會產生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情緒,從而失去發展機遇,導致農民增收無望的后果。原創:為此,廣納鎮黨委、政府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去催糧催款、催種催收轉移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上來,把狠抓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壓倒一切的核心工作,從機制上、體制上、利益上引導農民發展生產、促進增收。首先,要求各級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觀念上大更新,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領導干部才是合格的領導干部,不能抓、不會抓發展的干部就是不稱職的領導干部的觀念,為順利實施稻田蘑菇項目,黨委政府組織了四次集中宣傳動員會,邀請富康菌業公司、縣科技局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對鎮村干部進行深入的宣傳發動,首先讓各級干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種植稻田蘑菇的決心和信心,聯系村鎮干部對各村的稻田蘑菇項目實行包干負責,并制定嚴格的考核獎勵辦法,逗硬檢查驗收,將檢查結果納入鎮村干部的政績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檢驗干部稱職、合格與否的依據,從而解決不愿抓的問題。其次是重抓群眾的宣傳發動和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既是發展的主體,又是發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農民的思想意識、農村的勞動力狀況都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的要求,因此對農民的教育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科技資料、以會代課的形式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特別是對實用技術的培訓,要突出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通俗性。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他們克服山區意識、小農意識,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意識,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樹立風險意識,樹立技術是生產力的意識,形成主動求發展,主動找市場,主動學技術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主體、主人、主動作用,才能最終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根本轉變。為此,鎮村干部不遺余力地狠抓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戶召開動員會,與他們談發展、談增收、談市場、談種植稻田蘑菇的可觀效益和良好前景,激發群眾抓發展、促增收的熱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導,村社干部帶頭實施,讓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觀念先轉變、積極要求發展致富的農戶率先實施,讓生產實踐中很好的經濟效益來激發其它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三是通過以會代課、送學上門、田間指導、技術咨詢的方式加強對種菇農戶的培訓,教育他們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意識,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正確掌握種植稻田蘑菇的各項技術。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鎮11個村成功實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種菇農戶從生產中得到了可觀的經濟回報,從而消除了各級干部想抓不敢抓,試抓不敢大膽抓的疑慮,也提高了農民種植稻田蘑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農戶積極申請2006年種植稻田蘑菇。實踐證明,如果沒有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正確引導,沒有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思想解放、觀念轉變和大膽償試,稻田蘑菇這一產業將很難在我鎮順利實施,并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二、選準項目,突出效益是“抓發展,促增收”必須解決的關
鍵問題
要促進一方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必須選準發展項目,在項目的選擇上必須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針,既照顧傳統習慣,又充分考慮農村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一是要結合鎮情,科學分析氣候、資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準最適合本地鄉情民意和自然條件的發展項目。二是要注意項目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啥則啥。三是選擇效益好、生產周期短的發展項目,讓老百姓在很短時間內得到較高的收益,用實實在在的效益激活他們發展生產的主自覺性、主動性。四是能夠防范市場風險,降低投入成本,解決市場流通領域過多占有生產利潤的問題,為實現增收項目的生產、管理、銷售、收入提供保障。為此,黨委政府經過多層次、多方面的科學比選和深入論證,確定稻田蘑菇為全鎮抓發展、促增收的潛力產業,因為廣納濕潤溫暖的氣候,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稿桿資源非常適宜稻田蘑菇的種植,而且種植稻田蘑菇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管理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實際;蘑菇市場行情好,供不應求,市場前景樂觀,風險相對較低,增收有保障;生產周期短,很快可見效益回報;走“定單農業”路子,公司解決了投入、技術、銷售難題,老百姓不愁市場,不愁銷路、不愁技術,沒有后顧之憂,能夠激發他們種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實踐證明,種植稻田蘑菇是我鎮抓發展、促增收闖出的一條好路子,完全符合廣納鎮情,有很大發展后勁,是廣納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潛在的優勢產業。
三、政府主導,政策支持是“抓發展、促增收”必須解決的動力問題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有些人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
1.2 不少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2.1 加強協調,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
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村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
2.2 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
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障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保或股份合作等辦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三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2.4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