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園林實踐過程及內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8-0160-02
《園林工程概預算》是以園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為基礎,結合工程造價知識,立足于園林工程本身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園林工程建設定額概念、原理和各種定額的編制及應用方法;介紹工程造價的構成、工程量計算的規則及方法、工程計價依據及方法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園林工程概預算的編制方法,為步入社會后從事園林工程概預算打下較好的理論知識及實踐基礎,使學生具備造價工程師素質的基礎。因《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的系統性、區域性、實踐性、政策性較強,其課程內容作為園林工程類人才培養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革。
一、課程的特點
1.系統性強,涉及知識面廣。建設工程概預算的目的是讓學習者遵循基本建設的制度法規和程序,按照建設項目發生的各個階段,實行各實施階段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其涉及知識面包括工程施工技術、工程管理理論、工程經濟、工程驗收規范、工程法律基礎及相關知識等。因此,《園林工程概預算》是一門系統性強、涉及知識面廣泛的課程,學生必須熟練掌握概預算編制的各方條件和相關知識。
2.影響因素多,編制復雜而細致。建設工程概預算在編制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如施工圖紙、施工組織設計、工程定額、計價方式、工程量計算規則、市場價格因素、國家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建設工程項目成本控制往往要經過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圖預算、施工預算、工程結算、竣工決算等一系列概預算,是一個全過程系統管理,要盡量避免計劃與建設的脫節,就必須進行復雜而細致的編制工作。
3.實踐環節多,與職業資格聯系緊密。園林工程概預算所涉及園林工程及相關工程定額的使用、園林工程工程量的計算方法(包括清單計價規范下的工程量計算以及園林工程及仿古建筑估價表中的工程量計算)、清單計價的程序、清單計價表編制及清單計價分析表編制以及施工圖預算編制等諸多實踐內容,因此,必須聯系實踐,注重企業成本與價格水平的變化,認識園林工程產品價格的特殊性,把握園林工程價格實質,確立合理價格。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實施職業資格制度后,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監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等相關執業資格考試中涉及到工程造價相關內容,極大地推動了《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及職業技能培養。
二、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多,學時少。《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內容包括建筑工程概預算概述、園林工程定額、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園林工程工程量計算、園林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編制、園林工程施工圖預算編制以及園林工程概預算審查等,而園林工程本身就涉及園林土方工程、園林給排水工程、園路工程、假山工程、園林照明工程、園林綠化工程、園林建筑工程、園林小品工程,可見課程所含內容頗多;但揚州大學園林專業該課程僅有32學時,這就為該課程的授課限定了一定的約束。
2.缺少材,或參考資料內容滯后。由于工程概預算中不同省市的預算定額或估價表中對工程量計算規則和定額的不同造成《園林工程概預算》的課程極具地域性,因此國內目前沒有統一的園林工程概預算的本科教材。授課內容只能根據國家規范及省內預算定額或估價表中相關規定進行調整。即使采用一些參考資料,由于《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1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江蘇省建設工程費用定額》(2014年版)等相關規范及文件的出臺,現有參考資料沒有涉及上述等內容而造成滯后。
3.學生專業知識欠缺,學習熱情不高。在園林工程概預算授課環節發現部分學生識圖能力差,對園林小品、園路、園橋等中結構做法的施工圖紙不熟悉,對施工工序、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組織設計等不熟悉,這就造成在工程量計算以及措施項目設置等環節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另外,隨著就業口徑的拓寬,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產生迷茫,認為大學階段所學內容與以后工作內容不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這門課程[1];并且這門課程屬應用型課程,未納入考研的考試課程中,又因這門課安排在第七學期,是考研復習準備緊要關頭的時間內,因此很多同學在思想上不夠重視、學習上不夠熱情。這種認識的誤區究其原因是對其就業方向及專業性質不夠了解,沒有理清通才與博才的關系,不能為將來工作的專業領域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三、教學過程中的改革措施
1.培養興趣,確定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人才模式培養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一旦對事物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并在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2]。首先,讓學生了解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樹立學生學好的信心。通過網絡搜尋對園林工程預算員或造價員崗位的需求的信息以及對畢業學生進行錄音或錄像采訪其工作過程中對園林工程概預算的必要性及緊迫性的要求等方面給學生指導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讓他們重視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
2.突出重點難點,理論性知識留到課下學生自學。《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內容雖復雜繁多,但縱觀全過程,主要分為“算量”和“計價”兩部分,其重點強調實際動手操作和計算能力[3]。因此,在授課環節主要針對這兩部分做重點闡述與實踐教學。而對一些概預算分類、定額分類、計價規范解讀等一些理論性知識采用課下自學課堂答疑及課下QQ群、信箱答疑等方式進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4]。在實踐教學環節之前,通過布置問題讓學生課下自學,通過自學的知識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環節中去,從而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效果進行考查。
3.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園林工程概預算》工程量計算涉及到諸如花壇、園亭、花架、園路等園林工程的施工工藝、結構做法等,很難用文字描述使學生明白。對施工工藝和結構做法不清楚就會出現漏項、錯項或者工程量計算錯誤等多種問題。應用現場教學、多媒體教學、動畫演示、施工過程視頻播放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順序及施工工藝,就能增強學生對工程量計算的理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如講解園路過程中,清單工程量計算較為簡單,直接按照清單計價規范中規定“050201001園路”中的計算規則“按實際尺寸以面積計算”即可。但在綜合報價過程中,按照“江蘇省仿古建筑與園林工程計價表”中的描述“路床整理(或土方開挖)、墊層鋪設、面層鋪設”的工作量計算規則就比較生澀,多數學生不了解園路結構和施工做法。此時,一則可以通過現場教學,二則可以通過動畫模擬,讓學生了解園路施工的工藝及程序,結合計價表中的文字描述,學生就能準確地計算出園路的工程量,結合定額計算出綜合單價。其他諸如花架、園亭、景墻、花壇等其他園林小品同樣采取這類增強學生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就能提高教學效果。
4.加大實踐比重,實施模塊教學。《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單獨或者分小組合作編制園林工程預算書,因此僅為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根本達不到目的。在僅限的學時內,加大實踐學時的比重,對學生實際操作編制預算書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預算書的編制也是按照不同分部分項工程、單項工程、單位工程逐一編制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按照園林工程的分類進行模塊教學。分別進行園林綠化工程、園路工程、園橋工程、園林景觀小品工程(花池、景墻等)、園林水景工程等開展模塊教學。即,老師現在課堂上以某個單獨模塊的分部分項工程為例,講解工程量的計算、綜合單價的計算以及清單計價分析表的編制過程中涉及的工程量的計算規則、定額使用等;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老師講解邊自己開始訓練;完成某個例題的學習后,教師給出大量例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單獨或者分組討論各例題工程量計算和定額使用,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以輔導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是主體;工作量計算,查閱定額和計價規范,完成計價分析表任務都有學生自己完成,只是在遇到問題和發現問題時老師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模塊教學能夠使學生對一類問題掌握到位,教學做一體化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性。
四、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國內建設市場對造價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學校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建設市場需求的造價人才,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因此,培養園林工程造價理論扎實并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是園林工程概預算課程改革的目的。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馬朝霞.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工程概預算》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1(8):101-103.
[2]許家雄.《建筑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2,(16):181.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簡介:劉慧(1979―),女,主要從事園林植物應用與綠地景觀建設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8902
1引言
據統計,截止2015年全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高校有1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校[1]。一方面,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的設立,對規范學科教學,優化師資隊伍,培養合格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以網絡公開課、慕課(MOOC)等為核心的開放、共享教育資源對地方院校風景園林專業一些基礎性強的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挑戰,同時,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師資相對薄弱、教學資源相對匱乏、課時設置較少、學生相對忽視等原因,《園林植物學》的教學成效往往不佳。
2《園林植物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園林植物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是風景園林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2013年的《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也進一步明確了《園林植物學》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及其在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2]。作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學自2007年開設風景園林專業以來,一直重視《園林植物學》及相關課程的教學與專業教育,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2.1教材選用難
在農林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主要由《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組成,北方院校的教材選用主要以陳有民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張天麟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1600種》為佳,南方院校的教材選用主要以莊雪影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華南本)》為宜,《花卉學》課程則大都選用包滿珠教授主編的《花卉學(第三版)》。這些權威教材主要以講述園林植物的分類、習性、生長發育及栽培管理等為主,相對地方工科院校學生來講,其內容多、專業深、涉及面廣,對學生的要求甚高,同時《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校所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園林應用現狀[3],目前相關其他教材又或多或少存在較大不足,選用合適的教材比較困難。
2.2教學課時少
對于《園林植物學》,北京林業大學等農林院校大多安排80學時的課時,且農林院校一般開設植物學、園林花卉學、草坪學、園林苗圃學等相關課程[4]。而桂林理工大學將《園林植物學》作為必修課,教學課時只有48學時,嚴重偏少,且缺少相關課程的支撐。而《園林植物學》教學內容繁多,涉及面廣,促使教師的講課蜻蜓點水,不能深入,學生的學習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2.3教學條件差
由于一般的地方院校開設風景園林專業時間不長,缺乏相關樹木園、花卉溫室、苗圃等教學設施,教學條件較差,造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課堂講課為主,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對園林植物的相關知識掌握也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一到實際應用就兩眼摸黑。
3 《園林植物學》教學改革探討
新時期,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地方工科院校應充分把握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實踐等四方面對《園林植物學》等相關課程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以克服教材、課時、教學設施等諸多不利因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掌握園林植物學相關專業知識,為未來從事風景園林事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3.1改革教學內容,強化就業導向
作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學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風景園林專門人才為目標,在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及教學計劃實施中強化以就業導向為理念,因此改革《園林植物學》教學內容應充分突出應用性與適用性。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更多關注園林植物的習性、觀賞特性和園林用途等內容,減少對園林植物的分類、分布、生長發育、栽培管理等內容的教學。適應性主要體現在應結合地方高校主要生源屬地(廣西)和就業去向(上海、廣州、深圳等)選擇適用性較強的教材以及講授針對性較強的內容,如選擇莊雪影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華南本)》為主要參考教材,重點講授木蘭科、山茶科、樟科、木犀科、棕櫚科等內容,并以南方園林植物應用景觀效果為案例進行實證,以提升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專業需求的能力。
3.2改革教學方式,增強課堂互動
目前,多媒體教學的廣泛使用讓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與信息,使教師的講授簡單易懂,學生的認知更加便捷,特別有助于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信息量過大,幻燈片展示速度又快,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往往跟不上節奏,真正掌握知識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中增強課堂互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師充分運用聲、光、色俱全的多媒體課件把園林植物的花、果、葉及整體形態特征形象直觀地講授給學生聽,并通過課堂提問式互動,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提升學生對園林植物理論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布置相關教學內容讓學生課堂講授與分享心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把枯燥、生澀的園林植物理論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平時學習、生活中去,既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也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3改革教學手段,共享網絡資源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更多知名高校的網絡公開課免費共享以及“慕課”、“微課”等日益盛行,傳統的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或者單純的PPT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和方法面臨挑戰,地方高校教師應審時度勢,積極適應新技術發展,在《園林植物學》教學過程中主動尋求變革。
3.3.1共享教學資源
教師可通過創建自己的互聯網教學空間,與學生共享相關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學校課堂教學進入“在線導學”模式,實施網絡課堂教學,加強兩個課堂的教學,以彌補課時不足的矛盾
3.3.2“翻轉課堂”
即教師通過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把傳統的“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以節省教學時間,增強課堂對話和討論,并強化對園林植物相關視頻講座、電子刊物、植物圖庫等網絡資源的學習。
3.3.3“微課”互動
即針對園林植物某些重點、難點、疑點制作“微課”資源,并通過教師個人教學空間、微信、微博、QQ等傳播給學生,增強相關知識學習的針對性與目的性,更好地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熱情。
3.3.4網絡資源分享
推薦和引導學生關注有關園林植物網站、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如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自然標本館、中國風景園林網、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等行業知名網站及園林植物識別類APP等優質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自我學習。
3.4改革實踐模式,提升教學效力
《園林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運用性很強的課程[5],由于地方院校由于園林植物實踐教學基地普遍欠缺,應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課堂實踐與網絡實踐相結合,以提升《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力。
(1)對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在野外進行現場課堂教學。如在春季木蘭科、薔薇科植物盛花期時,可直接選擇在課外進行現場教學,便于學生對木蘭科植物的形態特征、觀賞效果及園林應用的深入認知。
(2)協調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選擇桂工校園、桂林市區公園、植物園、街道及居住區等進行實踐教學,認知、調查園林植物的實際應用及景觀效果,加深學生對園林植物的感性認識。
(3)融合課堂實踐與網絡實踐,充分利用植物識別類APP等網絡軟件資源調動學生主動認知和獲取園林植物的能力,要求學生采集標本、拍攝圖片、記錄形態特征、觀賞特性及園林應用等,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識別200種以上常見園林植物,增強園林植物學實踐教學效力。
4結語
中國園林是世界園林之母,有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不在于教師傳授了多少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掌握園林植物的相關特性,學會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各種功能并合理搭配植物,營造多彩多姿的園林景觀[6]。總體來說,地方工科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辦學條件較差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其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也應根據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期更好地促進地方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孟亞凡.美國景觀設計學的學科教育[J].中國園林,2003(7):53~56.
關鍵詞:民辦高校;園林設計;教學改革;實踐
《園林設計》是環藝專業、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教學組織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園林專業的興趣與否、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園林設計水平的優劣。由于民辦高校生源的特殊性,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園林設計》課程教學方法。
1 課程學習目標
民辦高校更注重應用性人才的培養,因此通過《園林設計》課程的學習應達到以下目標:其一:豐富理論知識,掌握園林設計基本要素,園林設計創作基本方法,園林制圖表示方法等等;其二:提高手繪能力,能夠準確、迅速、完美展示整體構思和設想;其三:熟練運用3D、Photoshop、CAD、草圖大師等相關設計軟件;其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清晰闡述自己的方案;其五: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牢固樹立整體意識,密切配合,優勢互補。
2 存在問題及原因
筆者通過總結自身的工作經驗,分析了民辦高校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2.1 對課程認知度不夠
據統計,70%的民辦高校《園林設計》課程開設在《室內設計》相關課程之后,給學生造成《園林設計》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選修課的概念,另有部分學生認為園林就是種花種草種樹,園林設計就是把這些花草樹木組合在一起。這種模糊的專業認識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專業興趣無法提升。
2.2 學習能動性差
民辦高校學生整體專業基礎較弱,很多學生在設計方案時有很好的想法,但手繪表現技能較差,期望值和現實作品差距較大挫傷自信心,產生厭學情緒。
2.3 創新意識不強
多數學生在做方案的過程中,怕吃苦、不善鉆研,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東拼西湊、應付了事,重數量輕質量,方案毫無創意,缺乏特色。
2.4 綜合能力較弱
民辦高校的學生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無法很好的將文化要素抽象轉化,方案設計直白,缺乏設計理念,更有甚者連園林制圖等相關課程內容忘得一干二凈,標注錯誤、植物張冠李戴。
2.5 課堂外出實踐環節太少
多數民辦高校為保證學生的安全,大量減少了學生外出考察的機會,學生不能更清晰的了解專業的發展動向及設計趨勢,從而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出現創意缺乏、方案老套、閉門造車等現象。
3 對策措施
3.1 課程體系
為了達到《園林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民辦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應綜合統籌,提高知識運用綜合性,理清課程設置的思路,編制合理的教學大綱。將課程排序按照基礎類、專業類和實踐考察類順序排列,譬如:園林設計課程應安排在制圖、手繪、CAD、PS之后,從而達到整個學科的良性循環,杜絕部分課程脫節、銜接性不強等現象。
3.2 教師素質
根據《園林設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除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外,更注重教師應具備較為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因此,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是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成功實施教學改革的保證,應重點做到如下三點:
(1)改革教學方法。
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思維發散,要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用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模式,因人施教,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分析的能力。
(2)提高專業知識
老師們作為傳道、授業的引路人,應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了解專業發展動向及新觀點,提升專業知識水平,才能深入淺出、應對自如。
(3)積累實踐經驗
老師們應該不斷地走出去,參與實際項目,積累實踐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避免照本宣科、以理論講理論,從而更加具有說服力,也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3 教學環節
(1)教學內容
《園林設計》課程教學大綱應以園林要素及設計創意為主,增加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方案創作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內容要滲透設計領域的新成果及新理念,讓學生了解當前園林設計行業的前沿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主動參與設計的思想意識。
(2)教學方法
當前民辦高校的設計課程多為“打斷式”授課形式,忽視了課程理論的延續性,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一是問題式。結合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吸引力。二是討論式。組織學生圍繞課堂內容展開討論,在互相交流中熟悉知識點、激發創作靈感、深化教學效果。三是多媒體教學方式。《園林設計》課程要結合多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們更好理解園林要素、園林布局、設計理念等內容。
(3)教學實踐
應在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應用的內容。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案例講解,結合施工現場圖片,進行現狀分析,從構思理念、整體布局、設施配置等方面進行講解,并通過效果展示最終成果。二是現場教學,直接在園林綠地現場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直接感觸中將理論知識與園林景觀實現對接,通過對園林形式、造景技巧和設計手法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學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提高認知力和感知力。
(4)考核評估
課程考核既要重整體構思,也要重作品效果;既要重語言表述,也要重實踐操作;既要重手繪表現,也要重軟件運用,使考核評估能夠從多層次不同側面綜合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
4 實踐成效
在《園林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生特征,綜合應用上述教學改革方法,在本學期初,將課外實地參觀、測量引入課堂,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了園林設計基本內容,而且讓大家對要素之間的尺度關系有了實踐感悟,從而提高了學生操作能力。此次實踐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既解決了以往課程中學生閉門造車的現象,也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園林設計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園林設計》課程的興趣,為今后課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5 結束語
課程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經過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迫切需要老師進行不斷的經驗積累和知識更新,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方法、采用新思路,以適應社會需求,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專業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園林藝術主要研究園林創作的藝術理論,其中包括園林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園林設計的藝術構思和總體布局,園景創造的各種手法、形式美構圖的各種原理在園林中的運用等[1]。園林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能通過典型形象反映現實,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影響人們的情緒,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2]。因此,許多高校把園林藝術作為園林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開設外,也同時作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開設,供學生選修。但非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課程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已經影響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因此,對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的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大綱不合理
在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沿用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的教學大綱。但公共選修課園林藝術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園林藝術鑒賞力,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而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以后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理論基礎,二者存在差異。
1.2 教學內容陳舊,專業性強
各類園林藝術教材不少,但適合本科的教材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園林藝術課程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過元編著的園林藝術。該書從1996年出版至今已經重印多次,內容沒有太大變化,而近10年來各種新信息、新技術、設計理念和新材料卻大量出現在園林實踐中。此外,這部教材中的例證多為古典園林,現代園林較少。在公共選修課園林藝術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與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的教學內容一模一樣,對于非園林類專業的學生來講,很多內容過于專業、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實踐教學環節缺失
園林藝術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園林藝術課程教學安排有大量的實踐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對園林藝術有直觀感受和切身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3]。然而,在很多學校公共選修課園林藝術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實踐教學環節,全部為課堂理論教學。
2 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課程教學的優化措施
2.1 教學大綱調整
作為公共選修課園林藝術的教學大綱不能一成不變的沿用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的教學大綱。應該以園林類專業園林藝術的教學大綱為藍本,按照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要求,結合本校學生專業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
2.2 教學內容更新、簡化
以屈永健主編的園林藝術為參考教材,但教學內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結合選課學生專業的特點對課堂內容進行調整、增補、簡化[4]。并根據最新文獻資料更新部分教學內容。在講授風景園林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同時,除了介紹國內外古典園林的優秀實例外,也要介紹近年來國內外涌現的優秀園林作品或身邊熟知的園林案例,例如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上海世紀花園、萬科第五園、西安市的各大公園等。通過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與簡化,力求非園林專業的學生也能對園林藝術的核心內容有所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園林藝術鑒賞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實踐教學
公共選修課的課時安排基本上全部為課堂理論教學,沒有實踐教學環節。對于一些應用性不強的課程來講,這樣的安排可行,但對于像園林藝術這樣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僅僅進行課堂理論教學,其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園林藝術公共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一些室外的實踐教學:比如講授園林植物時,安排一次室外教學進行校園植物識別;在講完園林藝術基本理論后,則帶領學生就校園景觀及周邊主題公園的設計進行實地案例講解,使非園林類專業的學生也能親身體驗和感受園林藝術的魅力,進而提升他們的美學素養。
3 參考文獻
[1] 過元炯.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即以專業課程的形式陸續出現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國已有220多個院校開設園林、風景園林及相關本科專業,每年招收各類型各層次風景園林學生超過50 000人,顯示著中國風景園林教育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1]。風景園林的目標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環境的質量,建立和協調風景與建筑、基礎設施的關聯以及對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尊重等”[2],因此培養該專業人才的目標是“為人類和其他棲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質量”和“應用生態平衡的方法保證已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等。當前形勢下,探索改革中國現行園林教育體制,提高園林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的學科發展需要已刻不容緩,許多學者從課程改革、教學體系構建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改革探索[3-6]。
華南農業大學(下簡稱“華農”)自1985年起開設園林本科專業,是全國較早開設該專業的大學,經過30年的努力,學校園林專業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已位居全國前列;2014年新開設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是體現園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類課程也因此成為園林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及時了解他們對于專業培養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課題通過對華農在讀和畢業的園林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植物類課程設置及教學組織的態度和看法;嘗試結合園林植物的教學特點及園林專業的教學成功經驗,對植物類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途徑,同時為今后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從而使該類課程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貼合社會的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1園林專業學生問卷調查與結果分析
1.1問卷設計和數據采集
針對華農園林專業在校及畢業的學生2類不同群體,分別設計關于植物類課程在“課程設置與內容”“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考核”“課程安排”“教學成果”5個方面共20條選擇題作為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級63份,三年級90份,二年級71份,一年級80份),畢業學生105份(分別從事園林規劃設計類工作60.2%、管理類工作12.5%、施工類工作10.2%、預算與招投標工作17.1%)。
1.2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
在目前的《園林樹木學》《園林花卉學》《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植物學》《園林植物概論》5門植物類核心課程中,畢業學生贊成應為核心課程的分別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為雙語課的《園林植物概論》所占比例最低,對學生來說可能學習難度較大,實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達63%的學生贊成將《植物造景》設置為核心課程,顯示其對綜合應用植物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較大。大四和大三學生分別有40%、48%滿意目前植物類課程的上課順序。大四到大二的學生中,只有17%的同學認為課程內容無重復或不知道,顯示多數學生認為個別植物類課程存在內容重復現象;同時,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分別有25.4%、21.1%、38.0%認為《園林植物概論》與《植物學》組合是最為突出的“課程內容明顯重復”,其次是《園林植物概論》與《園林樹木學》組合,分別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顯示除大四學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學生中僅有16%和14%認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級學生在入學初對專業的定位、開學前對課程內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不同而造成的。課程內容與學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說明課程本身存在問題,但會使其學習熱情下降,厭倦、不滿甚至排斥課程,滋生敷衍練習、逃課等影響學習效果的行為。
在大四、大三學生中,分別僅有10%、7%沒有逃過植物類課程,而有46%、64%逃過1-3次課。在逃課次數最多的課程統計中,《園林植物概論》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學生分別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學》,依次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學年是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或社會短期實踐的黃金時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辦”為由而逃課的學生比例近半,分別為48%和50%。特別是大三的同學,此時沒有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也沒有畢業班的就業壓力,比低年級學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機會去參與課外實踐,獲取他們認為的課外知識和經驗。同時,對校園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學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專業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學生有23%“覺得那堂課內容不學也行”、10%認為“內容太無聊不想聽”,而大三學生在這兩點理由上分別是19%和22%,大二學生在決定是否去上課時還會多考慮判斷學習內容,但大三學生逃課更多是出于對課程本身的倦怠。
1.3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
植物類課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設置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而從問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學中僅有11%~16%認為各門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合適;高達37%的大二學生認為《園林植物概論》的比例不合適;21%的大四學生和28%的大三同學認為《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的比例不合適。這可能是因為這兩門課所教授的知識遠離學生日常接觸面,除了實習課外,學生無法在生活中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感可看的實物。
問卷結果顯示從大四到大三每個年級都有超過80%的同學認為要增大實踐教學。對于如何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學中有49%~56%贊成在理論教學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有28%~40%認為要減少理論教學學時,這顯示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對于理論與實踐重要性的認識有反向變化的趨勢,即理論重要性降低,實踐重要性提升。實踐及實習的上課環境相對輕松,在實物面前更有利于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因此比理論課更受學生歡迎。然而,實踐教學的實施受到植物生長季節、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理論和實踐教學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通過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之余,多參加社會實踐工作,把實踐活動從課堂擴展到課外、校外,提升學習效果。
畢業學生分別有45%和56%認為植物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安排應根據“植物生長時序與季節”和“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教學實踐把植物生長時序與季節考慮在內,可充分把握植物這種活標本的形態特征和生長習性;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既可在理論教學之前提起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對植物有生動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論課中的教學內容,最后通過再次實踐的檢驗,讓理論內容更好地融合在實踐當中。有學生在問卷中提出植物類課程的實踐課多集中在期末,使實踐課也成為填鴨式教育的問題值得思考。實踐環節這樣設置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高強度的實踐學習,學生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而分散實習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學中嘗試。
1.4課程考核與教學效果
植物類課程不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課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閉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問卷結果顯示,45%的畢業學生認為課程考核應著重于“基礎理論的掌握”,其次才是“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相關學科知識的貫通”。然而,在校學生中僅有19%的同學認為課程總評成績可以真實反映學習情況,59%的同學覺得總評成績與自己的預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對于不能真實反映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試卷面成績所占比例太重”,從大四到大二分別占47.6%、61.1%和57.7%。在課程期末考試試題設置上,大三和大二學生中分別有29%、23%和27%、21%認為存在“客觀題考察的知識點過于細小”和“主觀題考察的知識點過泛,缺乏針對性”的問題。
問卷結果顯示,四年級到二年級分別有87%、83%和73%的同學認為可以將植物類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設計實踐,但有局限;僅3%、0%和3%認為能得心應手地應用。有些知識無處應用、有些知識不知在哪應用、有些知識不知何時要用、有些知識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識要用時才發現沒學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質是不知這些在植物類課程中學到的東西該如何與設計聯系。
68%的畢業學生認為“對于新招的從事園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園林應屆畢業生,能應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對植物生態習性不熟悉”和“對植物人文內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對于園林工作者來說,扎實的植物基礎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對植物更深層的了解和融會貫通的綜合應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類課程整合與創新的思考與實踐
2.1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設置的思考
教學計劃對于人才培養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編制教學計劃時,要處理好植物類課程與設計類、工程類課程的關系,自然觀、生命觀的培養熏陶應落實在園林專業整個教育、各門課程的各個環節[7]。在進行園林專業培養計劃修訂時,不宜僅側重在設計能力的培養方面,而應該繼續保持我校在園林植物方面的傳統優勢,加強植物類課程的改革,加強學生在園林中應用植物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社會上形成競爭優勢。
園林植物隨著季節、環境等變化而發生變化的特點,客觀上就要求與園林植物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實踐技能的培養都應該與這種動態變化相結合。因此,植物類課程設置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并主要與園林行業的有關實踐相契合,同時兼顧學生升學與多方拓展知識面的需要。植物類課程共11門,其中必修課7門,選修課4門(表1)。植物類課程從第一個學期開始設置,讓學生在接觸園林專業之初,就認識到植物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植物類課程要貫穿于本科學習的每一個學期;良好的延續性,是學生從“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環節。課題組認為,由于植物類課程彼此之間聯系較多,故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內容、方法、資源等應該統籌處理[7] ,編寫相關指引,以解決課程銜接問題,使不同教師在講授同一門課程時,都可以保證水平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課程在學生4年學業中的位置,把握講授的重點,有效避免與其他課程的內容相重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2課程考核與學習效果的評價改革實踐
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在課程總評成績中通常分別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績所占比例過大,與現行教學改革所提倡的學習過程評價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調整為平時成績50%~60%和期末成績40%~5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參與、實習報告、課堂討論、每周一花或物候觀察等等細項,涵蓋課程的學習過程。嘗試改變期末考試試題的設置,添加一道綜合性主觀題,以參考與課程相對應的實際工作為主,按情景設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學生應用知識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此大題下以遞進串聯或平行并聯的邏輯關系設若干小問題,每個小問題重點考查針對整個課程中某個重要章節里知識的運用而非羅列。這樣的調整可準確客觀地評價學生在這門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投入和收獲,避免隨機性和投機取巧情況的發生。當然,這種分值比例調整是基于教師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則容易變成不公平不客觀。
植物類課程作為一個體系,還可從以下四個能力指標去驗收整體效果:1)識別與鑒定常用園林植物的能力;2)恰當應用植物材料進行園林規劃設計的能力;3)完成園林植物栽植、養護管理實踐操作的能力;4)實踐調查、撰寫報告的能力。根據這些指標對教學做出相應的改革并推廣應用,打破以往農林本科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之間自成體系、脫節的關系,使得學生對園林植物類課程融會貫通,活學活用;革新園林植物類學科的綜合評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實踐調研,撰寫報告,從而使從事園林植物方面工作的畢業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適應社會的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可。
對于植物類課程的整合與創新將隨著學科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古言之“教無定法”,但筆者認為,“定法”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生。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其貫穿于課程始終的教學熱情和專業素養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能促進學生對課程及專業的熱愛和自主學習。長期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溝通與授課的技巧、課堂節奏的把握、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的頻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探索的過程永無止境。當然,不同年齡的教師,授課的特點和風格會有所不同,年輕的師者,可能更多以熱情打動學生,年長的師者,則更多以睿智和對學科理論的融會貫通和對專業的前瞻性吸引學生。
本文數據采集過程得到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師、園林專業在校學生以及畢業校友的支持,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 李雄,劉堯.中國風景園林教育30年回顧與展望[J]. 中國園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譯. 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風景園林教育[J]. 中國園林,2008,24(1):29.
[3] 丁紹剛. 我國高等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現狀與教育教學改革初探[J]. 中國園林,2001,17(4):15-17.
[4] 高琦,楊西閣,王昊,等.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紀園林專業面臨的新形勢與教學改革探索[J]. 中國園林,2001,17(4):13-14.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延伸,其能夠通過將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水平與應用能力。在高校園林藝術課程教學中,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的園林藝術專業素質培養具有重要輔助作用。為了更好地培養園林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做好對當前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意義重大。
1 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必要性
1.1 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改革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能夠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提供支持。因為園林藝術課程是一項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如果園林藝術課程只是一味地重視理論知識教學而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或者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實踐教學水平與理論教學水平不匹配,就會讓學生在園林藝術課程學習時,難以正確接收到園林藝術課程知識的信息傳遞,進而對園林藝術課程產生錯誤的認識,以至于讓學生成為了實踐能力較為欠缺的“園林藝術理論人才”,這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及其未來職業發展都極為不利。學生要想真正地學好園林藝術課程,就必須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從實踐中領悟到理論知識的內涵,使園林藝術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可以相輔相成的發展,為學生的園林藝術專業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1.2 提高學科教學效果
對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能夠為提高其學科教學效果提供支持。園林藝術課程作為園林工程在教育體系當中所開設的專業學科,其對于專業園林藝術人才的培養具有關鍵影響作用。從園林藝術學科的社會性質與職業定位來看,其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要滿足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雙向發展,因此高校園林藝術專業課程必須要擺脫掉傳統教育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充分重視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讓其能夠在高校園林藝術課程中與理論知識內容相輔相成,為學生的園林專業素質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園林藝術學科教學效果的進步提供支持。
1.3 積極推動專業進步
園林藝術課程作為園林工程在高校教育階段的教育表現形式,其在高校教學中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園林藝術專業人才,還能夠積極推進園林藝術學科及園林工程技術進步。因為,園林藝術課程是以園林工程的專業知識結構、工作模式為基礎而開設的學科,所以說園林藝術課程與園林工程之間具有非常直接的聯系,而實踐教學作為園林藝術課程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來發現更多、更好的園林藝術視角和園林工程技術,為推動園林工程進步發揮出重要動力支持。
2 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 教學目標的改革
想要實現對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必須先做好園林藝術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的直接指導和最終目的,其在高校教學中具有非常明顯的指向性作用。雖然,當前的高校園林藝術課程正在通過增加實踐課比重、改革實踐課教學方法等途徑來逐步改善實踐課程在園林藝術課程中的地位,但如果不先做好對教學目標的改革,那么無論投入多少資源進行園林藝術實踐課程改革,其效果都難以達到最終目標,所以說對園林藝術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改革是實現促進高校園林藝術課程進步的重要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專業管理者都應充分認識園林藝術課程中實踐課的重要性,明確實踐課在園林藝術課程中的作用,進而將原本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為輔或理論實踐雙向發展的教學目標改革成為以實踐課程為主,理論課程為輔的教學模式,從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方面來體現出實踐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更多地以實踐課程模式接觸園林藝術課程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個更為直觀的學科認識,樹立起他們內心中以實踐為主的園林藝術知識學習觀念,為園林藝術課程的教學改革真正發揮出實際效果。
2.2 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作為園林藝術課程的知識表現形式,其會直接反映出高校對園林藝術課程的認識水平、重視程度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所以要想實現對高校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就必須從園林藝術課程內容人手,通過本質改革(教學內容改革)來帶動形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從而更好地實現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園林藝術課程的知識結構、表現形式上,應盡量減少理論知識的比重,多添加實踐活動的內容,通過教學內容表現形式上的改革,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專業知識,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發現園林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的魅力所在,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舉一反三,學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園林藝術技能,為他們的專業素質培養提供支持。
2.3 教學方法的改革
1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教學的目的
2011年風景園林學科正式成為國家一級學科,與建筑學、城市規劃構成“三位一體”的人居環境科學主導專業體系,而生態學的研究,成為了探索和諧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課程擔負著將生態學的理論、原理、方法以及技術應用于專業實踐中的責任,其研究及應用領域主要包括4個方面:園林生態效益研究、園林生物與環境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研究、生態學規劃與生態管理研究。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就業以園林規劃設計及園林工程為主,因此園林生態學的學習,可為景觀生態規劃、園林生態施工打下基礎。
2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園林生態學”是隨著園林發展中“生態園林”的提出而興起的多學科交叉學科,發展時間短,在課程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實踐環節、教學方法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園林生態學”理論體系還需要完善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學科綜合理論還相對匱乏,生態學相關理論基礎知識與景觀園林專業融會貫通還需要一定的實踐研究,這種現象明顯體現在教材編寫中,現在“園林生態學”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劉長福(2003)、溫國勝(2007)、廖飛勇(2010)主編的教材,教材內容凸顯多學科內容的機械組合,個體生態學部分的園林植物生態習性及生態效應理論與專業實踐聯系緊密,而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部分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案例講解多來自普通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教學內容理論性強,難以滿足景觀園林專業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園林生態設計和生態工程的特色。
2.2 “園林生態學”在后繼設計類課程中應用不足
隨著園林學由原來的造園階段發展到大地景觀階段,生態學的理念也體現在景觀園林專業的各門專業
課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評價,教師在講授園林相關設計類課程時也引入生態學理念,但在實踐環節,如畢業設計、課程作業,項目設計中多以合理性、藝術性評論,而忽略了生態學設計指導。因此學生對于“園林生態學”的學習多是停留在理論上,后期實踐得不到應用,影響了學生學習“園林生態學”的效果。
2.3實踐教學環節不足,教學模式單一
“園林生態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實踐教學環節非常重要。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及實習環節。多數院校“園林生態學”課程安排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多為實驗課程,只有北京農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等少數院校安排了3-7天實習w,而對于景觀園林專業,實習教學環節尤為重要,應該適當增加實習教學。同時適宜的“園林生態學”實踐教材缺乏,實踐教學模式單一,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機械式操作,影響了實踐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調查表明,一般院校“園林生態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設置在3~5學期開課,而園林設計、種植設計、園林工程等課程是“園林生態學”生態規劃及工程部分教學的基礎,但是這類專業課程開課時間設置在“園林生態學”之后,因此也會使“園林生態學”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產生一定的困難。
2.4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尚待完善
雖然“園林生態學”是一門應用學科,但由于“園林生態學”課程理論體系不完善,實踐應用成果較少,因此,多數院校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主,偏重理論,對學科最新研究成果關注不夠,而有針對性的專業實踐教學相對更少。現在多數院校教學方法多采用傳統多媒體授課,教師講,學生聽,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3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教學改革探討
學以致用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根本,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優化教學內容,探討適宜的教學方法,提高“園林生態學”教學效果。
3.1豐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根據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精煉教學內容,對“園林生態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簡化一些理論性過重的基礎知識,如種群生態及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等。刪除部分內容,例如在中學階段就有較深講解的生態系統、個體生態學、種間關系等部分理論。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查閱文獻資料,結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園林生態學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補充該學科最前沿的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根據專業特色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聽而不煩,學而不厭。
3.2采用適宜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興趣,能更好的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永遠的課題園林生態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教學方法的研究鮮有報道,筆者在傳統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研究了案例教學、課后文獻與課堂討論、專題講座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模式。
3.2.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其中生態學案例教學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學的素材,一是來源于文獻參考資料,教師需要閱讀相關研究文獻,精心選擇教學案例,例如在講解園林植物滯塵殺菌作用時選擇“上海市交通綠化帶植物配置對空氣顆粒物的凈化研究”及“光華大道西沿線溫江段綠化景觀工程方案設計”中的植物種植規劃為例;二是來源于科研項目,選擇相關研究課題,結合生態學理論,從項目的立意、國內外發展現狀、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等進行講解,注重生態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區北美紅杉引種馴化技術研究”、“薰衣草引繁技術研究及旅游觀光園建設”等項目主要側重講解植物對生態因子的適應及不同立地條件對園林植物影響;“徐州地區珍稀植物調查及保護技術研究”、“淮北地區園林植物群落優化技術研究”主要側重園林植物種群、群落的研究;“生態園規劃”、“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等項目主要是講解園林生態規劃的相關知識。
3.2.2課后文獻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基于教學相當的原則,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環節,在“園林生態學”應用部分教學時,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組織材料,分組制作PPT上臺講解,并組織提問、討論。通過這種方式的鍛煉,學生不僅了解生態學在園林中的應用,而且能了解國內外最新園林生態學的研究動態,獲得較新的知識信息。如“生態因子在園林植物引種中的應用”、“園林種植設計中植物群落構建中的要素”、“園林設計中適地適樹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樣性研究方法”等。
3.2.3專題講座教學
“園林生態學”首先在北京林業大學開設,采取專題講座的教學方法。而隨著“園林生態學”教材的出版及理論體系的相對完善園林生態學”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理論體系與風景園林專業實踐研究成果日新月異,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時編人,因此安排一定的專題講座,更有利于“園林生態學”教學內容的豐富。專題講座可以邀請工作在園林一線的專業人士,也可以邀請本學院的教師參與,講授內容包括研究課題、園林工程項目、學科前沿等。
3.2.4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把課堂搬到現場,現場解決問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根據教學內容安排現場教學,能彌補實踐環節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園林生態學”實踐性強,筆者在植物生態特性、園林群落生態位理論、群落多樣性、園林生態管理等教學中都安排過現場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現場教學要求教師精心選擇教學現場,最好設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教學內容事先以作業的形式布置,要求學生查閱文獻進行預習,現場分組討論,教師補充講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在實驗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主,指導老師確定實驗項目名稱,要求學生查閱文獻,編寫實驗指導書,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材料、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分析等,指導教師根據科學性與合理性,批改實驗指導書。在實驗實施期間,學生遇到各種問題,就會通過相互交流、資料查閱、咨詢指導老師等途徑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例如“生態因子對園林植物的影響”實驗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或多種園林生態因子(溫度、光照、水分、土壤質地、濕度等),研究其對植物(自選)的影響。通過這種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責任心,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課程實習在景觀園林專業“園林生態學”教學中尤為重要,但基于本課程在教學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實習時間滯后,待其他設計類課程授課結束,綜合實習時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師,把生態學原理運用到園林規劃設計中。
4“園林生態學”教學改革效果
通過多年來“園林生態學”的教學改革實踐,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改善了“園林生態學”重理論而輕實踐,學而不能用、不會用的現狀,提高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4.1課程教學效果改善
“園林生態學”教學改革以來,由于教學中增加了與專業相關的案例及實踐的講解,學生積極性提高,聽課效果明顯改善,對于教師留的拓展性作業能積極完成,上課發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師生間能形成良好的互動。由于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可,重視程度增加,也促進教師教學積極性提高,更好地準備材料,組織上課,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
1 引言
城市園林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和城市環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園林產業在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各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也蓬勃發展,百花齊放。園林是一門跨眾多學科的專業,包括以植物及其應用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科學、以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工程技術類學科、以規劃設計為主要內容的藝術類學科。正因為園林類專業涵蓋的范圍廣泛,開設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也眾多,大致可以分為4類:農林院校、工科類院校、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質不同、辦學背景和學科基礎的不同,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高職工科院校開設的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更偏重園林工程施工和園林建筑等相關內容,其專業核心能力是園林施工技術與管理。作為高職園林類專業三類核心課程之一的園林植物類課程的設置,要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既要滿足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植物及其應用的知識結構要求,又不能占用過多的課時和資源,因此要對植物類課程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課時范圍內合理安排園林植物類課程、園林工程類課程、園林設計類課程這三大類核心課程。
2 高職工科院校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植物類課程體系不嚴謹、課程之間銜接不緊密。高職園林專業完整的植物類課程體系應包括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分類學基礎,觀賞植物識別,園林植物生產繁育技術,園林植物栽培技術,園林植綠地養護管理技術,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園林植物應用等。對于高職工科類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在植物學科基礎薄弱、課時數有限、師資力量有限、實訓條件有限等條件的限制下,要想開設體系完整的植物類課程不切實際,因此很多院校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開設一部分課程,使得植物類課程體系不夠完整嚴謹,課程之間銜接不夠緊密。
(2)植物類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嚴重。園林植物類課程體系里有部分課程內容存在嚴重重復和交叉,比如《觀賞植物學基礎》、《園林樹木學》、《花卉學》、《草坪學》等四門課,里面都會涉及到植物識別分類,不同老師在講授這些課程時經常出現重復講授或漏講現象;《園林苗圃學》、《園林樹木栽植與養護》、《花卉栽培與生產》等三門課,都有植物生產繁育技術的內容;《園林樹木栽植與養護》、《綠地養護管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都包含有植物養護管理的內容,由此可見,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嚴重,不僅讓學生對植物課程重難點產生困惑,也浪費了課時和師資。
(3)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園林植物類部分課程內容偏重微觀,強調理論知識,如在《觀賞植物學基礎》、《園林樹木學》、《花卉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使用植物學的專業術語來講解樹木的形態特征、觀賞特性及生物學特性等,導致學生只記住了植物的細微特點,對植物整體把握不夠,以至于某種植物換個地方,學生就不認識了。另外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或是課時限制,栽培與養護課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學習,教學上過分強調栽培養護理論,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很少,教學效果不理想。
(4)高職工科類院校植物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對實踐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職工科類院校本身植物學科基礎就薄弱,植物類課程相關實驗室如植物生理實驗室、植物病理實驗室、植物標本實驗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個專業合用一個實驗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沒設置這些實驗室,至于苗圃基地、溫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實訓場地更是設備陳舊、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園林工程類和設計類課程的實訓基地建設上,對植物類的基地建設投入過少也是造成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的原因。
3 高職工科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改革實踐
針對上述高職工科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存在的問題,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近年來對園林植物類課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3.1 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植物類課程設置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自開辦以來,植物類課程經過多次整合和調整。以2008級教學計劃為例,園林植物類課程設置。
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反映園林植物及其應用類課程課時過多、課程之間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復,應該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以理順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筆者對2012級教學計劃中的植物類課程做了修改,如把園林樹木學、花卉學和草坪學的認知部分合并為觀賞植物學,把園林樹木栽培養護、花卉栽培與生產、草坪建植與養護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合并為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具體課程設置。
新的課程設置改革,解決了課程內容的重復和交叉問題,使園林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師資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類課程刪減過多,使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課時數有限,很難再增設新的課程或大幅增加課程內容,因此,可以將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園林苗圃學,商品花卉、園林植物與環境作為選修課程設置,以使園林植物類課程體系完善,銜接合理。
3.2 植物類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在植物類課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設置植物類課程,更進一步優化了課程內容。以《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為例,該課程是由四門課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園林花卉栽培生產》、《草坪建植與養護》、《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四門課組成,整合后的課時總共為144課時(不含1周實習課時)。該課程根據實際工作任務需求為驅動選取教學內容,確定為3個教學模塊:模塊一,園林植物生產技術(48學時),模塊二,園林植物栽培技術(52學時),模塊三,園林植物養護管理技術(44學時),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按照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和先后順序序化課程內容,按照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和校內綠化生產養護任務來安排教學內容,授課時間安排為一整年,正好適合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學生通過該課程掌握的植物生產、植物種植施工、綠化養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對從事相關崗位群的工作有很強的適用性,并為學生將來在園林、林業、園藝等相關行業內的職業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3.3 植物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如《觀賞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去公園廣場實地參觀認識植物、指導學生為校園植物掛牌、組織學生參加植物知識競賽等。在《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訓練法,結合崗位職業能力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依據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教學理念,根據園林生產實踐的實際工作流程,將課程設計為 25個學習性工作任務,讓學生學做結合,與生產實際和生產季節緊密結合。現場教學法則是以課堂講授和現場示范相結合,當場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術、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檢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種苗質量等。
3.4 植物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植物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專業技能訓練、生產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等。為了能更有效地開展教學,筆者已經編著了《園林植物實習手冊》,對學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種類、內容作出明確的量化規定。本校新老校區有種類豐富的園林植物,這是學生認識園林植物的最佳場所,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園條件完成對園林植物的識別工作。本校還主動與苗木、花卉企業聯系,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市場上的苗木、花卉供應情況,并參與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種植、管理等生產活動,學會使用各種設施設備。在植物栽培與綠地養護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教學,安排學生參與校園綠化,親自開展園林植物的養護和管理工作。
4 結語
實踐證明,通過對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整合與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可使得工科類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植物類課程的設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學方法得到提升,最終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包 志,邵 鋒.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3):58~60.
[2] 汪詩德.高職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文匯,2011(2):166~167.
當前高職園林工程技術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園林植物生態學、氣象學、園林建筑、園林繪畫、花卉學、園林植物栽培學、園林植物育種學等.從上述所列課程不難發現,目前高職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較為傳統,雖然課程內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但是從學生的培養方向以及社會的需求來看,這些課程的設置以較為基礎的園林植物栽培和簡單的園林設計為主,理論性特別強而且重合率較大,與崗位需求對接不是很順暢,這樣就難以滿足當前的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另外,在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中專業課與文化課、實踐課等都是進行分段排列的,各課程之間相互獨立而且缺乏溝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
2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如今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還是非常傳統的,主要是灌輸型的,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枯燥.老師利用幻燈片的形式把知識一五一十地講給學生,雖然這樣能夠將課程知識較為系統地講授給學生,但是學生主要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上,而且這種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而如今的園林行業需要應用型的人才,需要學生提高實踐能力,但上述這種以老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與實際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園林工藝人才.
3教學實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實踐課
在當前的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明顯偏低,學校以實踐條件不允許為理由,比如:因設備數量質量問題、校內外實踐場所不充足等壓縮實踐學習時間,只注重課堂上理論知識的講解.這說明如今學校還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思想,即: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從而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在職業發展中的能力就會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適應工作.
二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綜合改革方案設計
針對高職院校中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規劃出合理科學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實際操作將設計的方案付諸實施.
1完善課程體系的設計方案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方案的重點是整合課程,具體的方案設計是:第一,就課程內容的設置來說,首先對學生做一個關于所學課程內容以及課程重復度的調查;其次,將調查的重復或者類似的課程做一個書目的整理;最后,將重復或者類似的課程進行整合,整合的原則要遵循減少基礎課的重復度以及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比如,將植物學和植物生理學課程進行整合,合并成植物與植物生理學,除了保留部分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有用的基礎知識外,不再詳細地介紹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識.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實踐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沒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課程開設的時間來說,首先,要對各個課程之間邏輯上的聯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據梳理的邏輯關系再結合課程的時間安排科學地確定每個學期應該學習的課程內容,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要遵循遞進的原則.比如,在制定專業的設計課程中,先學習制圖、再學習初步的設計,最后學習整體的園林規劃,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很清楚地把握各個學科之間的邏輯思維.
2創新教學模式的設計方案
如今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還延續著傳統的“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未能注意到學生的綜合發展,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具體的設計方案,依次在以下2個方面進行:首先,方案設計的目標應該是將傳統的老師講述、實際案例教學、實地操作教學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能夠將學生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另一方面能夠使同學們通過實地操作與實際案例分析鞏固所學的知識.其次,方案設計的內容是:第一,在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老師創新多種課程呈現方式,比如讓學生獨立完成課程的講解內容;第二,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之后,老師在課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內容;第三,在課堂學習之余要抽出適當的時間到企業中進行實地實習.
3加強教學實踐的設計方案
高職院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學校的培養工作與高職院校中對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相背離.這就需要加強高職院校的教學實踐,具體的設計方案主要是圍繞將教學實踐與傳統的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這一目標展開.具體的方案設計應該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程比例以及上課的時間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協調,讓學生能夠找到企業去進行實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對學生的實踐結果進行反饋與考核.以上是對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綜合改革方案設計的整體框架式的理論分析,下面就對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從而使得方案的設計能夠得到切實的實施.
三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綜合改革方案實施
1適應專業培養目標
進行課程建設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在構建課程體系方面,應按照園林工程技術的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工程、職業標準的緊密對接,突出“教學做”的一體化,編輯與本地園林行業生產相適應的系列教材,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1.1課程體系與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分析
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崗位群,以此作為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的依據.突出“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目的”的課程教學任務,重視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園林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保證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與能力要求,在科學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程結構,并進行必要的課程整合,如將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氣象等課程整合為“植物生長與環境”,將園林制圖與園林CAD整合成“園林工程制圖”等,使相關的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同時開設市場營銷、企業經濟管理等專業拓展課程,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就業的范圍.
1.2教材建設
根據課程改革目標,組織編寫園林花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制圖、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等一批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教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適應園林崗位實踐操作技能要求.
1.3教學內容
將園林植物生產管理和種植設計與施工過程,融入行業相關標準,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將與職業能力培養密切相關的課程同職業資格培訓考核內容專業相結合,同時采用操作過程考核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判定課程成績.
1.4教學方法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根據工作任務而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具體包括立體化教學法、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際案例教學法、現場體驗式教學法、互動教學等等.采取將課內實踐與課外興趣小組相結合、單項訓練與綜合生產實習相結合、頂崗實習與職業崗位相結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
2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長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辦企業等多種形式,深化學校與企業的融合程度,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以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為中心,實現教學、培訓、生產、技術研發、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素質培養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的教學平臺.
2.1校企合作
辦學為建立長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業行業專家與專業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此,校企雙方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教學設計、開發教材,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與承擔教科研項目,同時,可以采取學校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等措施.
2.2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
為了鍛煉學生職業綜合技能、幫助其體驗企業工作環境以及熟悉園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根據園林工程施工的階段性、工程項目的變動性等特點,結合企業工程施工任務,安排二三年級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并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考核辦法,加強對學生實習過程的跟蹤和考核.對于三年級學生,更要做好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三者的有機結合.
3專兼結合,建設和完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通過校企共建項目的實施,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和企業兼職教師的授課水平,打造“專家級”師資隊伍,樹立校內專業骨干教師的行業影響力,突出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發揚傳、幫、帶作用,加強團隊文化建設和創新創業培訓,建設一支德技雙馨的專業師資隊伍.
3.1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建設
通過赴相關高校進修、國內訪問學者、與企業共同開發科研項目等途徑,培養具備園林植物生產、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園林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能夠指導本專業整體建設規劃的專業帶頭人.通過專業課程進修、赴國外進修、到企業蹲點、主持科研項目等途徑,培養專業實踐技能強、基礎知識扎實、善于組織控制教學過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優秀中青年教師作為專業骨干教師.
3.2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除了培養全職老師的實踐能力,學校還可以從園林企業或者校外實習基地聘請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或者學生的第二導師,從而讓他們有效地指導校內外基地生產實訓和頂崗實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職教師培訓、管理和考核辦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107-02
中外園林史是園林學科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核心基礎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可熟知中外園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案例,在此基礎上近一步理解與掌握各個案例產生的社會條件與歷史背景,思考如何在當今的環境下設計出真正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時期作品,為未來的設計工作或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但由于這門課程的瑣碎性和抽象性,許多學生的興趣不大。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對如何優化中外園林史的教學內容、改進中外園林史的教學方法、提高園林史的教學質量,進而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一、重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為了與學校“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按照“從出口往回找”的原則,根據“以學生為本位、以能力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我們組織了師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及園林領域專家的意見,確立了中外園林史的教學指導思想,即“有用、有效、先進”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重新制訂教學方案,修訂教學大綱,增加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使中外園林史課程的學習與提高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相結合。
鑒于中外園林史與美學、文學、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建筑學、植物學等學科聯系緊密的特點,我們確定了以室內課堂講授為主、室外實地講解為輔的聯合教學法。在室內講授過程中,針對學生對歷史類課程反映場景感不強、細節闡述流于表面、課堂組織略顯單調的實際情況,根據每一章節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例如,對中外園林發展脈絡、園林經典案例部分,主要采用PPT課件,配合以傳統板書、錄像教學等手段;對傳統園林空間營造、造園技藝和園林建筑等能采集相應數據的內容,大量加入Flas,生動地再現園林營建過程,對學生理解傳統園林的建構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強化了教學效果。
2.重組課程結構,增加教學實踐。在許多人的意識中,中外園林史與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一樣,是一門純理論課程,只是在課堂上講授一下歷史上某個時期產生了哪些有特色的園林。正因為如此,許多學生對中外園林史的興趣不大。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重構了中外園林史的課程體系,增加了實踐內容。通過專業實習、設計課程和園林考察,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中外園林史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對中外古典園林的理解和掌握。中外園林史的實踐包括三個部分:古典園林的設計、古典園林實地調研和測繪、古典園林參觀報告。古典園林設計部分與園林規劃設計相結合,古典園林實地調研與學生的專業實習相結合,古典園林參觀報告部分會安排學生對參觀古典園林的過程寫出報告,組織他們進行評析。
3.增加教學內容,適應現實需要。本門課程剛剛開設時,由于學時有限,在課堂理論講授的過程中,主要講授中國古典園林案例和西方古典園林案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內容過于瑣碎,各個園林案例之間的關聯性差,不容易掌握。為此,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增加授課時數,改變教學方法。在課程案例講授的過程中,結合歷史,分析各種文化因素的發展變遷,進而將園林案例的出現及特點與同時期的文化相聯系,使文化成為聯系不同歷史時期園林案例的紐帶。同時,根據我國當代城鄉園林建設以規則式園林為主的實際,加入中西方近現代園林的案例,讓學生在對中西方近現代園林的對比分析中了解當代園林建設的不同流派和未來的園林發展趨勢,了解園林材料、生態園林、低碳園林等方面的內容。課外作業和教學實踐也與之相適應,進行了調整。
4.編寫課程講義,適應教學內容。合適教材的選擇,對課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園林史教材有的側重于中國古典園林,有的側重于西方園林,還有的側重于我國某一區的古典園林,涉及中國近現代園林和伊斯蘭園林的極少。根據園林專業的發展及社會需求,為了彌補當前通用教材的不足,我們選擇了周維權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典園林史》和朱建寧教授主編的《西方園林史》為主要參考教材。同時,組織教師根據中外園林歷史發展的實際,自己編寫課程講義《中外園林史》和擴展資料《文化與園林》。課程講義《中外園林史》中,中國古代園林、中國近現代園林占全部內容的40%,西方園林和伊斯蘭園林各占30%。《文化與園林》的內容側重于文化的發展變化對園林發展的影響,主要內容包括神仙思想與中國園林、風水與中國園林、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君子比德思想在園林中體現、寫意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宗教文化與園林、自由平等思想對園林影響等內容。這些教材和擴展資料,為提高中外園林史的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在中外園林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了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將教學活動的互動性、講課內容的生動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相結合,根據中外園林史的教學特點,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外園林史教學的師生互動的多種教學方式融合的教學方法。中外園林史內容豐富,涉及植物學、建筑學、動物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名詞較多,且較難記憶,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復雜性和抽象性。許多學生感覺中外園林史知識煩瑣、抽象且不好記憶。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以幻燈片課件為基礎,采用交叉學科法、案例分析法、聯合教學法、綜合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實行“理論講授―提出問題―全體討論―總結”和“學生自學―學生講授―全體討論―總結”的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中國傳統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時,提前安排學生自學并做幻燈片,上課時由學生上講臺講授所理解的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傳統思想,以及這些傳統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確定自然風景園林路線過程中所起到作用,然后由其他同學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君子比德、什么是神、什么是仙、什么是隱逸,以及這些思想的產生、發展和當前現狀。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及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有些教學內容,由教師舉出案例,然后由學生對案例進行對比、總結。通過這種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鍛煉了學生思維,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三、健全考試制度,改革考試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拓展學生思維,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外園林史課程的考試方式變革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考核,提高課外作業、課堂討論發言、名園案例分析、專業實結分析等體現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成績在課程考核中的比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教學活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調整期末考試的內容和題型,增加選擇題形式的情境模擬題以考查學生對園林史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增加繪圖分析題以考查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題盡可能結合專業實際,有一定的拓展空間,以避免死記硬背的復習方式,鼓勵獨立思考,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在多年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建設了可供抽選考題的試題庫,為規范考試環節、保證考試質量奠定了基礎。
總之,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中外園林史的教學形式逐步由單一的理論教學發展到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教學體系,教學手段由原來單一的多媒體教學發展到多媒體課件、三維數字動畫與現場講授相結合,教學內容更加注重與時展的緊密聯系,注重生態園林、低碳園林等新概念的介入。實踐證明,中外園林史的教學改革是成功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巫柳蘭.基于數字化體驗式系統的《中外園林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3):213-214,171.
[2]張偉,胡啟國.中外園林史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吉林農業,2012,(06):208C209.
[3]劉曉明,徐珊.北林園林學院園林歷史及理論發展研究[J].風景園林,2012,(04):62-65.
Based on the Design Ability of Ascensio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HUO X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