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針灸理論基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刺灸學基礎為本文的研究出發點。對針灸推拿專業而言,該課程為主干課程,經絡腧穴和臨床針灸治療依靠刺灸學構建聯系,形成體系,促進了中醫的應用。此學科包含經典刺灸法,結合了現代刺灸理論,是刺灸理論與技能的基礎學習內容,可以促進臨床技能的培養,其實用性顯著。在刺灸教學中,理論實踐結合是中醫教學的重點,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針灸實操技能。
一、刺灸學概述
(一)定義刺灸學是中醫學的關鍵組成部分,以分析人體生理機制和病理機制為主要內容。該學科針對診斷疾病和防治疾病相關問題開展研究。刺灸學的理論基礎為樸素唯物論,以辯證法思想作為核心指導。刺灸學是經過無數醫療實踐積累而來,現已基本成熟,并成為獨特的實用性、科學性理論體系。刺灸學研究強調整體性,重視機體經絡臟腑的關聯性,分析機體的生理機制與病理構成,中醫辨證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實現診療目的。刺灸學不僅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理論分支,而且可作為現代醫學理論研究和生物學理論的基礎[1]。
(二)特點刺法(即針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學的核心部分。中醫特色技能是刺灸學教學核心內容,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構成。刺灸學教學目的是通過刺灸應用學習,了解刺灸理論,掌握刺灸操作方法,應用刺灸技能促進疾病防治。學生通過刺灸學學習,可將經絡腧穴學和針灸治療學等課程聯系為整體,逐漸構建完整的中醫學理論。刺灸學教學在中醫學體系化教學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學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專業刺學、灸學學習,促進學生精準定位取穴,進而體現針灸療效。刺法與灸法基于同種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區別,應用側重也存在差異。表、熱、實、閉等證候以刺法應用居多,而里、寒、虛、脫等證候以灸法應用居多。在臨床應用中,刺法與灸法應經過辨證綜合施用,可以相輔相成,提高臨床效果。刺法與灸法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雖然刺法治療在臨床應用中適用性較廣,但是對某些特殊病癥應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現的疾病,不適合采用針刺療法,而應選用灸法治療。刺法治療和灸法治療皆是以腧穴為干預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針、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體經絡的傳導作用,改善臟腑功能,以此實現疾病防治。刺灸學教學中應重視經絡腧穴等理論基礎,精準取穴,熟練定位刺灸,促進治療預期的實現。
二、結合中醫特色技能開展刺灸學教學的必要性
中醫特色技能,即中醫診療中應用的獨特手段,具有中醫特色性、獨創性并可發揮相應的中醫治療影響作用,其核心技能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醫按摩以及中醫炮制和內服外治等。中醫特色技能應用優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簡。即指簡單易行,可操作性較強,此為中醫特色技能的優勢之一。中醫診療中對辨證理論和針灸應用等技術要求較高,但就整體而言,中醫治療追求治療流程化繁為簡。(2)便。與西醫相比,中醫診療所必須的設備支持相對簡單,無論是針刺療法、艾灸療法,還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療等,通常都不需要復雜龐大的設備支持,毫針、敷貼、艾灸、火罐皆是較為小巧的治療用具。(3)效。中醫治療因為是辨證施治,對經絡等進行整體調節和重點干預,故而療效明顯,副作用小,診療安全性高,臨床效用顯著而優越。(4)廉。自古中醫重視“德”與“仁”,中醫發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為目的,因而中醫治療的優勢在于診療成本較低,外治干預和內服用藥以常規治療、常見藥物為基礎手段,適用性強。在刺灸學教學中應用中醫特色技能,可體現中醫治療優越性,強化刺灸學理論與技能訓練,提升針灸學教學實踐意義,增強學生中醫實踐技能。應用中醫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學教學目的,適應刺灸學教學要求,對促進刺灸學應用實踐意義重大[2]。
三、中醫特色技能的教學應用
(一)理論結合實踐刺灸學課程脈絡清晰但知識點眾多,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臨床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刺灸學理論,加強基礎實操,提升實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該課程的關鍵部分。以刺法為例,刺法應用即針灸治療等,在教學中強調對毫針、電針和灸法的運用,配合拔罐學習;在刺灸理論教學之外,重視應用實踐,使學生通過刺灸學學習熟練運用以上技能,同時了解針灸治療前的消毒要點,治療宜忌,明確當施治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現異常表現時的應對處理方式,促進學生掌握預防治療不良反應的基礎手段,培養學生辨別、選擇和采用中醫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強調實踐性,僅依靠教材理論學習,學生難以對刺灸產生感性、直觀的體驗,不利于掌握刺灸要點。許多學生缺少實操勇氣,為幫助學生克服刺灸實操畏懼感,在理論講解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中醫特色技能在實踐中驗證刺灸理論,例如,開展毫針運用實踐,利用視頻資料,增強學生對技能運用的適應性,基于理性學習,提升感性認知,激發刺灸應用主動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結合教學用具,進行針灸療法實踐。在針灸治療實踐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提插捻轉的行針方法,結合補瀉適宜理論,辨證虛實。刺灸理論教學在于經驗傳承,但一對多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實操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刺灸實操使學生實際施針、施灸,在實操中掌握進針、行針以及出針的方式,培養學生實操手感。在針刺時,進針應快而精準,輕巧施針,施針動作應流暢連貫,縮短進針時間,減輕患者體驗。僅進行旁觀,學生對此技能要點感受不強;而結合實操,學生在應用中可體會行針要點,增強臨床應用適應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風險要點刺灸臨床應用強調手法精準、順序科學,還應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風險要點。教師在教學中強化刺灸細節教學,可以降低治療風險。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實操要點易被忽略但具有風險性。在技能應用時,教師應強調基礎操作規范性。例如,灸法治療中進行麥粒灸治療時,需要以線香將艾柱點燃,香灰清除不及時易掉落導致燙傷,應及時撣掉香灰,還應在完成艾條灸治療后立即以水熄滅燃燒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點燃棉球前,應先擰干處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過多而在治療時滴落于患者皮膚,導致燙傷;拔罐法治療還應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復推拉罐體,觀察罐體吸附力,力度減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燒強化其吸附力,但此種操作反復進行后,罐體溫度會隨之升高,為避免燙傷,應適時更換火罐。對于此類操作要點,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會予以強調,但學生體驗較弱,易被忽視。而結合技能應用,強化主觀體驗,可幫助學生在刺灸應用中加強風險定位與風險規避,促進提高治療安全。
(三)促進自主學習刺灸學要掌握的重點在于通過技能應用強化理論基礎、技能熟練度,培養機體記憶。通過理論學習,學生對刺灸應用具有了基本認識。此時,教師應給予靈活學習時間,引導學生進行靈活應用和自主學習。學生初期實操通常存在各種不足,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技能應用,鍛煉實操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發現自身在刺灸應用中的個性化問題,并在教師幫助下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強化普遍性問題訓練,分析特殊問題應對思路,促進知識架構,提升學生刺灸應用能力。針灸等中醫特色技能與刺灸學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學的主要應用方式。基于此類技能的自主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刺灸應用能力提升,強化臨床刺灸實踐水平。在自主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刺灸基礎施針、施灸起步,加強毫針運用練習,強調在自主學習中避免機械式技能應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療中結合經絡理論,結合辨證理論,強化穴位知識,完善理論體系,發揮刺灸的正向影響。
(四)激發學習興趣結合技能應用開展的刺灸學教學,在強調技能應用訓練之外,興趣激發也是教學的重點策略。理論教學體驗感不足,學生的學習意識往往淪于被動。而結合技能應用,通過施針、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難的技能應用,增加刺灸實踐,可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自覺開展訓練。教師可以通過中醫特色技能的應用,說明其療效優勢,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壽,促進機體健康,針法治療可刺激經絡通暢、扶正祛邪等,使學生對刺灸學、中醫影響產生更真切和更強烈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醫學通過內服外治結合,減輕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療功不可沒。因而,在刺灸學教學中應用中醫特色技能、促進技能研究至關重要[3]。
四、結論
綜上所述,學習針法、灸法理論,掌握應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學教學根本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促進學生針灸理實結合,熟練進行腧穴針灸操作,是刺灸學的教學意義。臨床應用、促進疾病防治是刺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應用中醫特色技能進行刺灸學教學,可提升刺灸學教學的實踐效果,促進學生掌握技能,從而達成刺灸學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饒曉丹,于海波,吳劍煌等.虛擬針灸教學系統在《針灸學》操作教學課程的實踐體會[J].中國針灸,2020,40(08):877-879.
【中圖分類號】R―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02―0026―01
隨著人們醫療與保健意識的不斷發展,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的需求與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等中醫院校,一定要順應形勢,創新發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基于高等中醫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繼承與發展并重”的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與臨床經驗,我們提出了針推專業“重基礎、精技能、有特色、覆蓋廣”的課程設置優化整合方案,供同行們探討。
1 重基礎,夯實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學“四大經典”的研讀,是夯實中醫理論基礎、掌握中醫臨床技能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針推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明顯忽視對經典的研讀,甚至取消了經典課程。因此,優化與整合針推專業課程設置,首先要開設或重視中醫“四大經典”課程,為培養學生的中醫理論與思維奠定基礎。
2 精技能,突出實踐技能的掌握
針灸推拿專業是一個技能性很強的專業,社會對針推專業人才的質量要求也是以精湛技能為主。因此,針推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定要突出對實踐技能的要求。
2.1 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踐技能訓練課時。對于《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推拿手法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要增加實踐環節的學時,甚至可以達到與理論教學一樣的程度,通過反復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精湛的針灸推拿技能。
2.2 改革考核手段,增加針對實踐技能的考核。在課程考核的形式上,突破單純的試卷考核,增加針對實踐技能的特殊考核,以此促進學生重視實踐技能的掌握。
2.3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增設選修課程。根據社會對針推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如增設《足部按摩療法》、《保健按摩》、《中醫拔罐療法》等,以完善學生對針灸推拿相關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3 有特色,根據專業特點與實際需求整合課程資源
根據針推專業的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認為,應該將關聯性較強的課程整合,避免課程銜接不利,重復教學;同時將專業課程分化細致,突出專業特色。如可以將兩門課程《經絡學》與《腧穴學》整合為一門課程《經絡腧穴學》,將一門課程《推拿學》分化為兩門課程《推拿手法學》和《推拿治療學》,這樣既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又突出針推專業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特色,符合社會對針推人才的質量要求。
中醫美容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 其發展軌跡大致如下[1-2]:第一階段為遠古至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醫美容起源時期;第二階段為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醫美容的萌芽時期;第三階段為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醫美容理論體系逐漸成形時期;第四階段為宋金元明清時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醫美容的拓展時期,在理論及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第五階段為20世紀初(1911年起) 至20世紀80年代前,中醫美容被冷落,停滯不前;第六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醫美容如沐春風,發展壯大。各級醫院相繼開展中醫美容服務項目,學術論文、著作紛紛發表,各級學會、學術團體相繼成立,學術水平逐級提高,科研院所積極進行中醫美容方面的實驗及臨床研究,中醫美容人才培養方興未艾。
2 中醫美容理論基礎及技術運用
2.1中醫美容的含義:關于中醫美容含義的界定,楊智榮[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據中醫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將中醫美容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廣義的中醫美容,研究的內容廣博,其以整體觀念、形神合一、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中醫學說為理論體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顏面局部的美化,突出與防疾治病,養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緊密結合,運用中藥、針灸、按摩、氣功、食物、養生等手段補益臟腑、通調氣血、扶正祛邪、綜合調理,從而改善人體機能、形態與容貌,達到形體美和容顏美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容悅形美、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狹義的中醫美容,重在研究美化、養護容顏及損美性皮膚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時以中醫醫術與方藥為手段,消除個體容貌上的某種缺陷或改善容貌現狀,達到中醫所言之“駐顏”、“美顏”、“留顏”、“益容”的目的。楊素清[3]指出中醫美容是在人體審美的理論原則指導下,運用諸如辨證論治、中藥方劑、針灸、按摩、中藥護膚品等中醫藥手段所進行的美容。中醫美容四種服務方式,即“維護”(美容保健)、“修復”(損容性疾病診治)、“改善”(修飾、掩飾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術)。中醫形神美的定義用語反映了中醫學特色,“形”即指人的形體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機、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醫說的人的生理、心理現象或謂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體、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劉寧[4]對中醫美容學給予了定義即中醫美容學是一門在中國傳統美學和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美學,運用以自然療法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麗容顏、形體的養護,損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損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飾和矯正,以達到防病健身、延衰駐顏、維護人體形神美為目的的學科。從以上我們可以對中醫美容的含義有較清晰的理解。
2.2 中醫美容的特點:關于中醫美容的特點,許多專家、學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闡釋。例如楊素清[3]提出中醫美容的基本特點,一是以整體觀為指導原則,二是以辨證論治為施術方法,其作用安全長效,措施防治并舉;楊智榮[1]在2006年出版的規劃教材中提出,對中醫美容的特點進行高度概括,即:整體調養,標本兼治,辨質施調,因人而異;歷史悠久,方法多樣。可以歸納出中醫美容所具有的優勢及特點,其核心突出整體觀念,標本兼治,辨質施調。
2.3 中醫美容理論基礎
2.3.1 中醫學基本理論是中醫美容的理論核心:中醫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理論、藏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經絡理論等與美容、人體養生保健有著密切關系,這些理論是中醫美容基本理論形成的基礎,對中醫美容技術的運用起到指導作用。
2.3.2 人體體質學理論應用于美容保健實踐:1996年,匡調元編寫了《人體體質學》。2007年,楊智榮編著了《美容保健技術》,將體質學理論發揮和運用,對人體體質保健理論及技術進行了高度概括和闡述,豐富了中醫美容理論體系,對中醫美容理論創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5],使體質分類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體質辨識及在中醫美容保健方面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3.3 中醫人體美學理論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 李紅陽提出構建中醫人體美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中醫整體審美思想為“形神統一”、“天人相應”。“大醫精誠”是中醫美學理論的精髓,即強調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學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醫美容保健技術與方法
2.4.1 中藥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藥及方劑在內在體質調養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著獨特優勢。中藥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醫中藥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中草藥提高或恢復機體的生理功能,美化人體,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種方法[1]。一般選用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散結等類藥物,以內服或外用,平衡臟腑陰陽,調和經絡氣血,提高生理功能,達到整體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點是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因人而調,辨質施調,充分發揮中藥美容作用,它是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中醫美容方法。中藥內服即是依據辨證論治、辨質施調原則,以內養外,達到美容保健目的,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則是以不同劑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針對不同病癥施治,達到局部治療效果,體現治標;兩種方法常同時使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藥有補氣駐顏的黃芪,抗衰美容的人參,駐顏去皺、悅澤潤膚的茯苓、麥冬,延緩皮膚老化、減少色素沉著、養血悅容的地黃,另有黃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蘆薈、、冬瓜仁、白芷、防風、辛夷、 五味子、蒼耳、桃花等,不勝枚舉。
2.4.2 經絡美容保健:經絡美容保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經絡、腧穴刺激,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滋養皮膚,達到美顏潤膚,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種中醫美容技術。其技術方法多樣,效果顯著。包括針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療法、經皮給藥等[10]。
2.4.3 中醫膳食調養:膳食調養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采用食物或藥食同源的中藥通過日常飲食而達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1]。其特點是簡便易行,經濟實惠,易于堅持,適用范圍廣。
2.4.4 體質調養技術:體質調養是依據中醫體質學理論,以辨質施調為原則,運用中醫綜合美容調理技術內外結合,標本兼治,改善偏頗體質,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美容保健及皮膚養護,達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預防、調理亞健康狀態方面突出中醫藥優勢,體現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現代體質學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5],并科學建立了體質評判標準和方法,經過體質評定后,辨質施調,運用藥物、膳食、經絡、情志等綜合調理,達到全身陰陽的平衡,健身延年,駐顏防衰。
2.4.5 其他中醫美容相關技術:音樂調養及情志調節也是中醫范疇的美容技術。中醫尤其重視情志對美容的影響,根據五臟配五音、五志,以中醫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指導,即能發揮音樂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運用中醫美容技術防治調理的常見損容性疾病及亞健康: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疾病有黃褐斑、雀斑、痤瘡、白癜風、皮膚角化病、皮膚衰老癥、營養不良癥、日曬傷、皮炎、濕疹、斑禿、白發、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頭痛、月經不調、肥胖癥、婦女臟躁等。
關于亞健康,孫濤在《亞健康學》中進行了系統闡述,結合多學者理論,提出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11]。世界衛生組織將亞健康定義為反映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以下 3~4個征兆可診斷為“亞健康”:渾身乏力、易疲倦、頭腦不清爽、思想渙散、頭痛頭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勞、眩暈、立起時眼發黑、耳鳴、聲音有異常、郁悶不快、早晨起床不適、失眠、早醒、手足發涼、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頸僵硬。亞健康狀態調理就是以中醫基礎理論及體質學理論為指導,辨質施調[1,12]。
3 在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方面的建議
3.1應加強中醫美容學、中醫美容理論、中醫傳統美學理論的研究。
3.2注重專科專項的深入研究。在專科專病的防治、調理技術、方法、手段方面推陳出新,臨床實踐中確有療效的美容中藥、方劑、手段等積極立項、借助學術會議宣傳,擴大影響,促進中醫藥優勢的發揮。
3.3學術研究水平避免低層次,應在分子、基因層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納經方驗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現代科研手段,通過基礎實驗研究或臨床療效研究,開發中醫美容藥方及技術,為中醫美容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古為今用。
3.5注重現代美容技術與傳統中醫美容技術相結合,將成熟有效的美容技術應用于美容實踐,西為中用,中醫美容才得以長青不衰。
3.6中醫美容要國際化[13],中醫美容理論要現代化、國家化,中醫美容診斷手段現代化,中醫藥研發和運用現代化,中草藥美容制品現代化。
4 展望
未來人們對中醫藥美容保健會有極大的需求和渴望,中醫美容的臨床研究與實踐會更加深入、系統、規范,達到更高層次的學術水平;隨著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中醫美容技術將推陳出新,最大發揮中醫藥美容保健的特色及優勢,給我們提出嚴峻的挑戰;中醫美容高等教育將得到良性發展,專業人才培養體現校企聯合培養的優勢,共同培育中醫美容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美容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將得到提升,人們美容保健的需求會得到專業技術人才的優質服務和科學保證。
[參考文獻]
[1]楊智榮.美容保健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
[2]吳慧金,何智健. 中醫美容的歷史、現狀及未來思考[J].亞太傳統醫藥,2009,5(8):1-2.
[3]楊素清.淺淡中醫美容學的特點[J].中醫藥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劉 寧.中銀美容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11.
[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制定[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6]李紅陽.構建中醫人體美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醫美容臨床研究近況[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2):131-133.
[8]吳 寧.中藥外用法在治療美容上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概況[J].江西中醫藥,2007, (11):79-81.
[9]陳景華.美容保健技術[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
[10]黃藜珊.論皮膚針在針灸美容治療中的作用[J].福建中醫藥,2008, 39(3:25-27.
[11]孫濤,王天芳, 武留信.亞健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
“中醫”難學,大概是“中醫”人都有體會的,比如“陰陽五行”、“經絡腧穴”、“陰陽失調”等等,尤其對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們來說,確有難度。如何讓學生們聽得懂,學以致用?筆者以為,應淡化“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夠用即可;強化“中醫護理基礎知識”直入“辨證施護綱領”。整體觀、動態平衡觀以及對立統一觀是中醫護理理論的優勢,而養護統一、寓護于養是中醫護理的優勢。中醫護理重視養生保健的整體觀,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積累,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為主的養生保健理論。中醫護理教育可以此為突破口,設置幾個專題,或者說幾個模塊,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辨證施食(食療、食禁、食補),強調藥膳對防病、保健、強身及調節免疫機制等功能。針對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醫養生保健法,可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這是西醫護理無法替代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同時,修訂部分章節,簡化“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強化“辨證施護綱領”,突出“養生保健理論”,并且改變傳統的教材順序,調整教法,揚長避短,找出亮點,突出優勢。
2.加強實踐,弘揚特色
中醫護理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床的辯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許多中醫護理技術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靈活多樣和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是中醫護理的特色,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推拿、拔罐、敷貼、刮痧、熏洗等中醫護理技法,以及貼藥法、敷藥法、坐藥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離子導入法、超聲霧化法、穴位注射療法等給藥方法,適用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簡單、操作方便、見效快的特點。這些方法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且都是西醫護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從課程標準入手,修改“理”“實”比,加大實踐課的學時,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技能訓練,規范操作,反復練習,人人過關,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總結,從而加深對中醫知識的理解,以及提高中醫護理水平和技能。有特色的護理操作技術還可以提高中醫護理在臨床護理上的地位,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解除痛苦。因此,應加強中醫護理技術的操作練習,使中醫護理教學更具特色和實用性。
3.雙師教學,理實一體
中醫是傳統醫學,過去的教學形式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現在大多都是醫學院校,教師教學生,以一帶幾十,所以操作技能的練習效果不盡理想。要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中醫護理教師隊伍,要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特別是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中醫護理教學人才,這是中醫護理教育發展的關鍵。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學的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提高,不但要加強中醫理論的鉆研,特別要加強操作技能的提高,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學質量,“雙師教學’是必要條件。其次,應在教學中實施“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即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合為一體,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練習合為一體,讓學生有計劃地按照教師確定的課題和學習要求,進行專門的理論結合實踐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融于一體進行組合教學,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加強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的培養。
筆者在中醫護理“針灸學”的教學中,即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傳授“針灸”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模型上練習扎針,之后在真人身上扎針,教師自扎,學生互扎等等,使學生既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針灸學”的學習興趣,‘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以使中醫護理學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教研結合,互相促進
中醫學歷史悠久,但古代中醫治病醫護、醫藥不分家。現代中醫護理獨立出來以后,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醫護理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中醫護理學正處在起步階段,而中醫護理的科研更是一個薄弱環節。過去中醫的教學都是師徒傳承,老中醫們雖然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對于中醫護理科研該如何開展?如何選題?如何研究等等都比較迷茫。筆者在《中醫護理學》課程的教學中也曾遇到不少的困難,中醫理論難懂,學生有畏難情緒。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改變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把教學與科研結合在一起,從教學過程中找科研命題,在科研過程中提高教學水平,相互提高、相互促進,如此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推動中醫護理學術水平上新的臺階。
一、針灸推拿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尚無統一的培養標準。近年來針灸推拿技術的應用范圍雖然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其人才培養目標也被各高等院校跟社會所認可,但是開設針灸推拿專業的院校還存在有比較大的差異,有著是職業技術院校,有的則是本科院校[1]。個院校之間因為生源的差異性以及教學水平的差異性,也就使得針灸推拿專業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有一定的人才培養標準缺乏統一性的問題,對于該專業的發展也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并難以獲得良好的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培養效果。
(二)教學資源匱乏。針灸推拿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中醫中藥學,其也是自然科學跟人文科學相融合的知識體系。但是我國現階段開設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也多為中醫藥院校,并存在有社會資源匱缺以及實踐平臺不足等諸多問題。此外中醫院校自然學科跟人文學科相對比較薄弱,學生們的知識面也相對比較狹窄,也就難以獲得良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并無法很好滿足針灸推拿專業的實際發展需求。
(三)教學內容局限性比較大。在現有的針灸推拿專業中還存在有專業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更新緩慢以及教學模式過于傳統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有著臨床教學經驗不足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在具體的針灸推拿教學過程中存在有比較大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理解,這也是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基于實踐平臺創新針灸推拿專業教學模式
(一)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跟優化。為了獲得良好的針灸推拿教學效果,還需要同時做好基礎理論跟基本技能的訓練工作,這樣才能夠實現促進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們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梳理、模型展示以及學生提問等多個環節,來讓學生們的理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為后續的臨床實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2]。目前我國中醫院校針灸推拿專業開設課程的局限性比較多,也無法獲得良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這也就需要在進行針灸推拿教學過程中進行西醫理論以及社會人文類學科課程的適當增設,借此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針灸推拿專業體系模式。
(二)進行多種教學資源的統籌管理。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教學模式中雖然能夠獲得良好的理論知識教學效果,但是因為中醫理論、針灸推拿等基礎理論相對比較難以理解,部分知識跟西醫還存在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就導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就需要對針灸推拿專業課堂教學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形象化教具的應用以及多媒體演示的模式,能夠使得一些抽象的中醫知識變得更加的形象化,并能夠幫助學生們對這些中醫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此外通過增設讀書交流環節的模式,也能夠促進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現有的中醫理論多來自于經典文獻,因此只有進一步加強對這些經典中醫文獻的閱讀,才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了解相應的針灸推拿理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們還可以通過講解經典的模式,讓學生們在結合自身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經典文獻的閱讀,并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模式來進行經典文獻的推薦以及交流,從而促使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并能夠掌握相關針灸推拿知識的精髓。最后教師們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知識競賽的模式,來在班級中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這樣也能夠促進學生們的針灸推拿學習興趣跟愛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給予其實踐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221-02
針灸推拿學生畢業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針灸推拿學生由學生身份向針灸推拿醫師身份轉變的過渡階段,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關鍵環節。因此,提高針灸推拿學生的實習質量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目前針灸推拿學生進入畢業實習前的學多以理論學習為主,未掌握熟練診療技能,讓這樣的學生接觸患者,在患者身上進行針灸和推拿操作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另外臨床帶教醫生對學生實習目的、掌握程度也不十分明確,通常臨床病例講解過深,而對實習學生應掌握的基本臨床技能訓練有所不足。為了進一步規范臨床實踐行為,強化針灸推拿學生在實習中的學習目標,保障醫療安全,提高實習效果,我院在學校教務處指導下在學校率先試點開展了“針灸推拿學生臨床實習準入機制”的探索,首先對即將進入畢業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針灸推拿技能以及相關醫學基礎知識的培訓及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每一位學生,使其了解自己的薄弱之處以便在實習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提高,只有通過考核的學生才能夠進入實習,未通過考核的學生必須進行相關培訓后補考,合格后才能夠進入臨床實習。同時對醫院帶教老師進行分批培訓,使其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帶教要求、流程和講解的內容、講解深度等。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當前關于醫學生教育和醫學生能力的評價特別是動手能力評價,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做過很多研究,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各地區之間的環境、習俗等差異,就我國各省市標準和水平也各不相同。醫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維護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和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全面提高醫學生的醫學水平和動手能力。如何把關學生后期臨床教學質量,建立一套可行、公正、客觀、規范的醫學生臨床技能考核和評價方法,是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之一,也是促進醫學后期臨床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現階段由于傳統醫學課程設置的關系,我國大部分醫學生目前還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畢業臨床實習前的技能培訓和考核,部分學生動手能力欠缺,讓沒熟練掌握診療技能的醫學生直接接觸患者或在患者身體上進行診療操作存在嚴重醫療安全隱患,而且由于現階段醫患矛盾突出,患者對醫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導致醫學生能夠實際接觸病人并且進行技能操作練習的機會越來越少,嚴重制約了醫學生后期臨床教學的進行。為了達到針灸推拿學生在畢業臨床實習中的學習目標,規范臨床實踐行為,保障醫療安全,提高實習針對性和實習效果,我們開展了“針灸推拿學生臨床實習準入制度”的研究,從源頭把關,率先提高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水平和動手能力,讓學生更自信地進入臨床面對患者。
二、畢業實習準入制度的構建
我院在學校教務處指導下在學校率先試點開展了“針灸推拿學生臨床實習準入機制”的探索,以2009級針灸推拿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和以前傳統的崗前培訓相比“畢業實習準入制”體現了“二強化”和“兩優化”理念。“二強化”是指一強化了學生的基礎理論,二是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兩優化”是指一優化了培訓的時間,二優化了培訓的內容。利用課余時間首先邀請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包括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體內容見表一。在對學生進行培訓的同時對教學實習醫院的帶教老師進行培訓,對學生在臨床應掌握的疾病具體到每個疾病都要求掌握什么,病例講解要求范圍和深度,并要求帶教老師培訓結束后編寫每個科室實習學生學習指南。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將針灸推拿學院2009級針灸推拿學專業本科生100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組,各50人。實驗組經過培訓后考核,對照組組未進行培訓直接考核。
2.培訓、考核方法及內容
培訓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推拿學和職業素養共8部分內容,共計用50學時,聘請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專題培訓。
考核分筆試和臨床操作考核兩個環節,筆試采用閉卷考試,時間2小時,滿分100分。綜合試卷內容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和推拿學。臨床操作考核針灸操作、推拿操作和西診的臨床檢體三部分,分值各100分。
對帶教老師進行三期培訓,分別對帶教學生學習情況、在校技能掌握和考核情況進行通報,并對學生在臨床應掌握的疾病具體到每個疾病都要求掌握什么,病例講解要求范圍和深度,并要求帶教老師培訓結束后編寫每個科室實習學生學習指南,里面詳細記錄各個科室要求學生掌握內容及臨床操作標準、流程和注意事項,編輯整理成內部資料,學生進入該科室實習時發給學生,出科考試時以此為依據考核學生臨床能力。
3.問卷調查
進入實習6個月后在實習醫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帶教老師和實習學生,對學生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準入制能否促使你們復習學過的中醫針灸推拿基礎知識,實習前的培訓和考核是否能夠提高你們的臨床動手能力,經過準入制培訓和考核后在實習中能否適應臨床工作;對帶教老師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你認為經過實習準入制后的學生和往屆學生相比臨床動手能力如何,你認為經過實習準入制后的學生醫學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的如何,你是否愿意帶經歷過實習準入制培訓考核的實習生等內容。
4.統計學分析
將學生考試成績用excel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數據經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樣本均數采用方差分析,以P
四、結果
1.兩組筆試和臨床操作考核成績
考核結果的分析通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四項考試的培訓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成績,證明培訓是有效的,是可行的,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為檢測實習準入機制的效果,2013年12月在我院的教學實習醫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針對我院實行實習準入制的2009級針灸推拿本科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帶教老師和實習學生,收到帶教老師有效問卷75份,學生有效問卷95份。調查結果顯示:91.58%的學生表示準入制能促使他們進行基礎知識的重溫,94.74%的學生認為準入制模式更能提高自身臨床技能水平,89.33%的學生表示經過準入制考核后他們在實習中能很自信并一周左右就能適應臨床;88%的帶教老師認為經過實習準入制后的學生和往屆學生相比臨床動手能力更強。84%的臨床帶教老師認為經過實習準入制后的學生醫學理論基礎更扎實,94.66%的帶教老師更愿意帶經歷過實習準入制培訓考核的實習生。調查發現,實行實習準入制是讓實習學生受益、臨床帶教老師滿意的臨床實習保證措施。
五、討論
1.現實意義
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問題,針灸推拿學專業是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我們認為建立畢業實習準入機制有助于讓學生更重視畢業實習,以更好的狀態進入臨床。實習準入機制的培訓和考核,能夠減少學生對于針灸推拿學理論知識的遺忘,強化臨床技能熟悉程度,幫助學生增加信心奠定基礎更好地適應臨床。在現有醫療環境下,實習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才能在臨床實習中得到患者、醫生和帶教老師的信任和認可,才能獲得更多的動手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技能。
2.展望與思考
實習準入制度作為提高針灸推拿學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探索性措施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者和管理者也開始在關注和思考實習準入制的構建和完善。實習質量的保障將是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保證學生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本次針灸推拿學生臨床實習準入制度的研究,使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了解到其臨床技能掌握的現狀和不足,明確了以后學生畢業實習臨床教學方向和目的,使后期臨床教學更能有的放矢,有效保證了實習質量并保障了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護理學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維護、促進、恢復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中西醫護理雖起源不同,有著各自的特殊性,但是也有相似點,現就以下幾點探討。
1 中西醫的起源和發展
1.1 早期的中醫藥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醫學與護理學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養",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早在遠古至春秋時期,為中醫護理的萌芽階段;中醫護理初步形成為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系列醫藥典籍的相繼問世,《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護理學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在形成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同時,也為中醫護理的辨證施護開創了先河;至唐宋、金元至明清時代,中醫護理逐步充實。中醫護理和中醫同步經歷了起源、形成、發展等階段,然而由于中醫治病醫護不分家所以中醫護理始終未能形成獨立專業。
1.2 西醫護理起源于遠古時期,從遠古時代的自我護理,古代的家庭護理,中世紀的宗教護理,19世紀中葉的近代護理和20世紀的現代護理。現代護理的發展主要是在西方各種護理學說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從19世紀佛羅倫斯?南丁格爾的環境護理理論到20世紀初奧瑞姆的自理模式,再到20世紀中期羅伊的適應模式,直到20世紀末紐曼的系統模式,每一次學說的形成都使護理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而紐曼系統模式的出現對現代護理理論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
1.3 中西醫護理的起源與發展走過了相似的階段,同樣經歷過自我護理和家庭護理階段,所不同的是西醫護理學于19世紀中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而中醫護理作為一種形式存在始終未能形成獨立專業。
2中西醫護理的理論基礎
2.1中醫護理是遵循中醫學理論,以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基礎,采取形神兼顧的辨證施護方法。中醫護理的基礎是辯證施護,就是按照中醫的理論,應用四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斷病位,辨別病性,根據不同的病情變化給予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三因施護等護理整體觀。
2.2 西醫護理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西方各種護理學說,他受到了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指導,設計出西醫護理中對于體溫、脈搏、呼吸等測量的基礎護理和一些專科護理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并且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和自理能力提出一、二、三級護理和特護制度等等。
2.3 中醫護理理論是在中醫學的影響下形成的,是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指導下,研究中醫各科疾病護理技術的一門獨立學科。西醫護理的建立也是受到西醫的影響。兩者雖然理論體系各不相同,但中醫護理理論和西醫護理理論是可以互通的。中醫護理的切脈、按肌膚濕溫和西醫護理的脈搏、體溫測量有異曲同工之妙。
3 中西醫護理的過程
3.1 中醫辨證施護的過程是認識疾病和護理疾病的過程,辨證是決定施護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證施護要求護士應用"四診"及各種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癥狀、體征,應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等方法,首先確定其發病原因、部位、性質,進而找出通過護理手段和方法能解決的問題,然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進行臨床實踐,并根據效果隨時修改補充。中醫護理操作靈活多樣包括推拿、針灸、拔罐、熱熨、刮痧、熏洗和氣功等等,其中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和創舉,通過對人體體表的刺激,進行整體調節,療效明顯,適用范圍廣泛。這些技術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簡單,操作方便的優勢。
3.2西醫護理要求護士針對患者的身心需要,運用評估;診斷、確認結果;計劃/實施;評價這種有計劃的、系統的護理步驟來思考和解決患者的問題,是一種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和反饋的過程。
3.3中西醫護理過程雖不同,但都具有決策、反饋、動態的功能。可見中西醫護理程序基本相同。
4中西醫護理對疾病的預防
4.1 養生,古代又稱"攝生"、"養性"、"衛生"等,是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達到維護身體健康和延長壽命的行為過程[2]。中醫護理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所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觀、養生觀。臨床醫療護理實踐中重視"三分治七分養"。在臨床護理中,強調人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系的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社會環境的關系,進行辨證施護[3]。中醫護理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治未病中則更具優勢。"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醫護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視,這種理念在中醫理論奠基之作的《黃帝內經》中最早形成,對中醫及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護理影響深遠。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內容,"防"即預防,①防止疾病的發生,②當疾病已發生,如何控制處理不使之嚴重[4,5],而護理工作恰好把這些工作細化并發揚光大。
4.2 西醫護理的疾病預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進行衛生知識傳播和行為干預。改變人們的不良習慣'不健康不科學的生活方式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其目的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活動,改善、達到、維護、和促進個體及社會的健康狀態。
4.3 中醫和西醫在疾病的預防所采取的的方式不同但對健康的認識是一致的,作為新一代的護理人員,不僅要讓我們的國粹"中醫"好好的傳承。更要把傳統中醫護理及現代護理的精髓發揚光大,為人類創造更多生命的奇跡。
參考文獻:
[1]潘孟昭 .護理學導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5.
[2]姚菊峰 .中醫護理優勢及前景[J] .護理雜志, 2005,22(5):47~48
拓寬思維,調整內容
西醫快,中醫慢?西醫副作用大,中醫副作用小?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類似的言論。作為兩大醫學體系,西醫學與中醫學的激烈碰撞從未停止。關于二者孰優孰劣,至今未有定論。學生對此也極為關注、興趣頗濃。而這恰恰正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興趣支點。所以,教師可拓寬授課思維,在傳授中醫理論知識的同時,適時把中、西醫學在基礎理論、病癥診斷、臨床治療中的差異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了解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但能滿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讓學生科學辨證地看待兩者在疾病診療中異同。
根據重要性和實用性,結合大綱要求,將教材內容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類。僅需了解的教材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自學;要求理解的內容,教師要向學生簡明扼要的說明,讓學生熟知其中的醫學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難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內容,教師要系統地全方位講解,力求學生能抓住重點、全面過手。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理論聯系實踐的指導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為優先。另外,針對《中醫護理學》、《中醫學》、《中醫學基礎》三門課程內容之間知識交叉、內容重復的現狀,有必要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使其知識內容上的聯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創新。
創新教法,多元施教
“選擇對某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訴我們:如果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缺少變化,學生定然會有單調刻板、興趣日減之感,最終嚴重影響課堂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是活躍課堂、提升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筆者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發現,將啟發引導法、歸納總結法、分組討論法、、趣味記憶法、寓教于樂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中醫素質,提高學習水平有明顯效果。比如用名句“為伊消得人憔悴”來印證“思為脾之志、思傷脾”,用典故“范進中舉”來說明“喜為心之志、喜傷心 ”,這種寓教于樂自然能讓學生一點就通且過目不忘;比如在講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時,向學生說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鄰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學生很容易記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識記麻黃湯的四味主藥:甘草、麻黃、桂枝、杏仁時,依其諧音,把它翻譯成“干媽貴姓”,這樣的趣味記憶相信學生想忘記都難。
善用資源,形成合力
1 中醫醫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1.1 形神合一論中醫醫學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論。在狹義來講,形為身體,神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論用藏象學說闡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說。將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論《內經》闡明感知活動的中樞(心神)通過經絡與感覺器官聯系,如心神能感知針灸的“針感”。[1]
1.4五臟情志論
1.4.1五志分臟論《內經》闡述五志分屬特定臟腑。不同臟腑精氣的盛衰導致不同心理活動的改變,五志的太過不及均可使臟腑受損。
1.4.2七情致病論《內經》以氣機紊亂闡述“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致病,有指導意義。[2] [3]七情生于臟腑,出于心神,當其強度超過生理調節范圍時可致病。[4]
1.5人格體質的分型《內經》把人格、體質結合:①按陰陽屬性,分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5型陰陽五態人。②按五行屬性,分25型陰陽二十五人。[5]
1.6 陰陽睡夢論《內經》從形神合一論出發,以臟腑功能的陰陽五行屬性來釋夢。 [1]
2 中醫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療法及案例
2.1情志相勝心理療法《內經》始創此法,反映了中國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貢獻猶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等,丹溪提出“怒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以恐勝之以怒解之”等以情勝情的治療模式。[8] [9]
2.1.1單獨運用 如怒傷肝,悲勝怒:張氏治療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損毀皮膚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傷心,恐勝喜:范進過喜而呈癲狀,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綜合運用以情勝情療法要靈活運用。[10]一種情志刺激可調一種或數種情志致病;一種或數種情志可調一種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納呆,丹溪綜合“以怒勝思,以喜解思”讓其父使女怒,又詐以其夫將歸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語疏導法用語言對患者勸說開導的精神治療方法。在能保護患者隱私的環境,使其暢言,順其意疏導,改善其負面情緒。
2.3驚者平之法《內經》:“驚者平之”。張從正:“惟習可以治驚,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不驚”。[12]衛新妻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擊幾等方法發出聲音,使之耳聞目睹,漸次為常,驚止病愈。
2.4順情從欲法欲愈其疾,當先治心。室女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許,由此郁悶而患瘰疬。其父遂許。婚后三月,其癥大減,再稍加調治即愈。[13]
2.5移精變氣法《素問?移精變氣論篇》講述運用精神療法轉移精神,梳理氣機。楊賁亨診患內障的貴人,用詭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導引運氣法讓患者安神靜志,摒棄不良情緒的干擾,梳理紊亂的氣機,恢復平衡的心理療法。盧不遠治療沈某的恐死癥指導其禪宗參究法(導引運氣法),百日病愈。
2.7傳統音樂療法《內經》以五音對應五臟的模式,用相應的五音組合,調理憂愁、思慮、悲哀等異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療法“祝說病由”以“移精變氣”,而“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 “祝其病所由來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療法蘊藏合理的科學內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變患者的心理,達到治病的目的。[15]
2.9針藥療法《內經》強調心神,重視針藥療法,如選用針灸肝經原穴太沖或服用逍遙丸治療肝氣郁結的患者等被廣泛地運用。
3 問題與展望
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存在發展連貫性,蘊含豐富的心理治療思想,然其內容支離破碎,系統性不強。我等應結合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療體系。
參考文獻
[1] 閔范忠,何清平.新編中醫醫學心理學[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蓮菊.《黃帝內經》中的中醫醫學心理學理論探源[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7):3-4
[3] 郭 倩,楊 潔,陳 剛,黃海健.朱丹溪的中醫醫學心理學思想探析[J].中 醫 藥 學 刊,2005,3. 23(3):462-463
[4] 閔范忠.論情志致病的條件及機能[J].廣西中醫藥,1987,10(1):20
[5] 郜 巒.《內經》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內涵簡析[J].中醫藥學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國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劉勇,郭念峰.臨床疾病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論以情勝情療法[J].湖北中醫雜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勝情療法探賾[J].山東中醫雜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鋒,閔范忠,等主編.中醫醫學心理學薈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勝醫案中的心理治療方法初探[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6.18(2):13-16
[12] 陳 莉,劉靜宇.張子和心理療法初探[J].中醫研究, 2003, 10. 16(5):16-17
中圖分類號:R245-0;R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4-0746-02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醫學的應用和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醫學中的諸多名詞源于解剖學,恩格斯對解剖學曾有過“沒有解剖就沒有醫學”的重要論述。故人體解剖學是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學科的先修課,是學習醫學課程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中西醫學校都在課程設置上把解剖學列于首要位置。在現代針灸醫學的發展進程中,經絡、腧穴與人體解剖結構的關系也始終是研究之重點,其各種成果在指導教學,保證針刺安全,提高療效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書本學習與標本展示相聯系、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等等問題是中醫教學之關鍵。本課題成果將在諸如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正常人體形態構造和各系統的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某些器官的體表投影與針灸穴位的關系;人體體表的骨性、肌性、皮膚標志與針灸穴位的標準化定位等方面發揮極大作用。借助本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直觀的教學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臨床實踐中把握和運用針灸療法,規避風險,更好地為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服務。
1研究項目依據
解剖學是中醫學課程學習的基礎,充分掌握針灸穴位與解剖學的內在聯系對中醫學理論及實踐尤為重要,是中醫學中各個專業的重要一環。
1.1解剖學與經絡腧穴學息息相關經絡腧穴所在之處多與肌肉的腠理和骨節縫隙相關,沒有解剖學的引導就難以讓學生明確其肌肉腠理和骨節縫隙。人體有14經361穴,經外奇穴更多達400余,可以直接根據解剖標志定位取穴的占4/5以上。解剖標志定位取穴,即利用體表各種解剖標志作為定穴依據(如骨的突起、凹陷,肌肉的凹陷,肌腱的顯露,皮膚的皺襞以及關節的間隙等)是最基本的取穴法。例如,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要想迅速準確確定穴位,教學上首先要求學生回顧解剖所學的骨性標志:髂嵴(以髂嵴高點連線找準第四腰椎棘突)。取尺澤穴時要在肘橫紋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定位;取鳳池穴要熟悉肌性標志――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等。由此可見解剖學與經絡腧穴是息息相關的。
1.2解剖學與針灸技法密不可分針灸學是我國醫學上的瑰寶,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至關重要的,一般針刺深度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臟器為原則,這就要求學生精確掌握全身重要臟器的體表投影。因此,解剖與針灸是休戚相關的。如針刺肩井穴(位于肩峰與第七頸推棘突連線中點)時,應首先明確肺尖的體表投影才可用針,否則,針刺過深或方向有誤,便有刺傷肺臟造成創傷性氣胸的可能,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相反,針刺不到位,則療效甚微。
1.3解剖學與按摩聯系密切人體結構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是按摩治病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按摩必須以解剖學為理論依據,以經絡腧穴為基礎。如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首先要使學生通曉解剖知識:椎間盤的位置、結構、數量、作用等,在此基礎上才能對腰椎間盤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病理變化、臨床表現有確切理解,治療時才能對癥施治,手到病除。否則,解剖不明便急于治療,極可能適得其反,加重病情。
2國內外研究概況
針灸穴位與解剖學關系的研究頗多,但對經絡腧穴與解剖學關系的標本模型研究到目前為止尚無報道,通過調研提示本項目研究制作在國內同行中是首例。研制成功,會對教學手段的豐富、教學質量的提高、臨床療效的增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能取得滿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經絡腧穴與解剖學關系的模型,以完好尸體為基礎。一側半身做解剖學處理,充分暴露半身的肌肉、血管、神經并經絡腧穴定位、針刺,以便觀察經絡腧穴與肌肉、血管、神經的關系。另側半身根據體標標志進行經絡腧穴定位,更直觀的對照觀察兩側經絡走行、腧穴的定位。不銹鋼針灸針、經絡連接導線、光源的防腐絕緣處理:表面噴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未做解剖處理的半身經絡腧穴定位后,按經絡走行包埋經絕緣防腐處理過的導線,按腧穴的定位包埋光源以顯示穴位的亮點。裝箱固定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