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被稱為礦業三廢。三廢對環境是污染礦區換的主要因素。礦產資源在開采、加工和冶煉、運輸的過程中,產生大量固體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污染大氣,導致礦區氣候條件異變,影響生態平衡。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礦業廢水會污染河道和地下水、破壞土壤性質,影響植物生長。另外,礦業開發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和尾礦,侵占土地資源,影響礦區的植被恢復。
1.2 土地資源被破壞
礦產資源的開發,加劇了我國人口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礦產資源開發,破壞地表和地下水系統,土壤水份流失,造成土地鹽堿化。堆放的尾礦,不僅造成土地占用,還會對土地造成化學污染。
1.3 水資源破壞嚴重
一方面,礦產資源開采活動會導致植被破壞,加速地表水的下滲。另一方面,礦產資源開采活動會改變地下水的走向,嚴重的將會導致地面河面斷流。同時,礦業廢水直接排入礦區河道,也會造成河水污染和河道堵塞。
1.4 生物多樣性受影響
礦產資源開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具有不可逆性的。礦區植被、土壤、水質、空氣的破壞,都會導致礦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在生物多樣性消失后,有部分生命力較強的物種仍然可以生存,但是由于礦區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要恢復多樣性將十分困難,即使恢復了,植被的質量也相對低劣。
1.5 誘發地質災害
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造成礦區水系統和植被系統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加劇,甚至帶來泥石流、山洪暴發等嚴重的自然災害。開礦過程中的地下開采,容易導致地面下陷和地表裂縫,嚴重的甚至誘發地震等地質災害。
2 我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礦山環境治理問題已經逐漸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些年來,相關部門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在礦山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時也存在不足。
2.1 我國礦山環境治理成就
(1)制度建設方面。國家層面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地方政府部門也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和一些地方性法規,促使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2)環境評估方面。在此前的環境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生態環境調查和評估工作,對我國的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又了基本了解,為后續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3)在治理手段方面。在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中引入了市場機制,豐富了礦山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源,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率。
2.2 我國礦山環境治理存在的不足
(1)環境治理技術有待加強。由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導致我國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整體水平偏低,環境治理技術相對落后。
(2)制度建設有待完善。雖然我國已經加強了對礦山管理制度的建設,但法律體系仍不完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
(3)管理不足。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環保意識不足,導致對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缺失,放任開礦企業進行粗放式、掠奪式開采,導致環境污染加劇。
3.1 鼓勵科技創新
在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應當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技術。加強對礦業三廢的處理和回收再利用技術的研究,積極采取新技術,爭取實現對廢棄物的綠色處理和再利用。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鼓勵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明和推廣,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環保事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設計過程中,應當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綜合成本低的開采工藝。
3.2 加強礦區生態保護的宣傳和教育
加強對礦區生態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對礦區環境保護具有正面作用。通過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典型案例的曝光,將有效提高礦區人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同時,對典型案例的曝光,也是對采礦企業的一種監督和提醒,顯示出政府環境整治的決心,如果企業、個人和政府都能夠參與到礦區地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礦區的生態保護問題將迎刃而解。
3.3 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面對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和日益脆弱的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應當堅守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原則。一方面要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要提高礦產資源開發準入門檻。
3.4 加強礦區資源保護監督隊伍建設
一、前言
眾所周知,心態和環境在英語聽力突破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何突破心態和環境瓶頸問題是一直困饒大學生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高校大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將圍繞聽力突破中的心態和環境瓶頸問題進行具體、系統、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突破聽力心態和環境瓶頸的對策。
二、造成英語聽力心態和環境瓶頸問題的原因
造成英語聽力心態和環境瓶頸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態方面,很多學生缺乏積極的心態,對聽力有畏懼癥和心理障礙,未聽就先怕。再加上聽力的訓練本來就顯得有些枯燥和耗時,聽力理解又要求聽者在瞬間敏銳地辨析語音的變化和語調的含義,還要對所聽材料進行積極的加工處理,容易使人產生緊張或厭倦的對抗心理。而這種心理又使大腦對語言的理解處于抑制狀態,使本來熟悉的信息也變得生疏,使人的情感因素形成一個“過濾器”,把語言的輸入阻擋住,從而形成制約聽力提高的心態瓶頸。環境方面。學生普遍缺乏一個良好的英語聽力環境和氛圍。這是實現突破聽力“ 瓶頸” 的重大問題。許多人在未出國前英語未必好, 有的還沒有初中水平。可沒過幾年,卻是洋話連篇,要不看膚色,還以為是老外呢!究其原因,就是環境的巨大影響。
三、突破心態和環境瓶頸的對策
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突破英語聽力心態和環境瓶頸。
1.要提高聽力必須首先克服畏難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攻克聽力難關的信心,培養一種積極、進取的學習心態。這是至關重要的。古人云:“氣可鼓,不可泄。”在突破聽力方面道理同樣如此,信心很重要。
2.要有恒心,一定要堅持下來。堅持,這一點是在想突破聽力之前思想上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堅持不下去,或者聽一段時間斷一段時間,對于聽力這種需要量的積累的東西是致命的。沒有持續性,其他免談。但是“堅持”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需要決絕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才能實現。
3.要有平穩、冷靜的心態,要有不怕聽錯、說錯、不怕丟臉的精神。練習聽、說的學習者,特別是已進入成年的大學生,往往必聽錯或聽不懂。然而,語言是一種習慣,沒有不怕聽錯、說錯、不怕丟臉的精神是難以產生熟練的技巧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4.要不斷培養練習聽力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活動的最佳背景是興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Willis把動機也列入重要的語言學習條件,認為練習聽力必須要有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我聽”遠不如“我要聽”,并且要“聽出個名堂來”,有了決心,再培養興趣。聽力中,學生必須樹立“爭取全局勝利”的觀念,放松心情,最大限度地提高聽覺器官接收聲音信號的靈敏度和正確性。
5.要創造一定的聽力環境,多聽多練。沒有一個外語環境或一定的外部條件,只靠單槍匹馬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聽力能力的提高更是這樣。我們生活在一個非英語母語的語言環境中,這一點對于我們的聽力學習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障礙,因為我們必須自己創造一個英語聽力的學習環境,創造一個盡量真實的語言環境,置身于一個處處可聞英語的環境,盡量多地接受英語信號對自己聽覺的刺激,隨著熟悉度的加深,對捕捉到的英語反映速度也會加快。我們可以把課文,對話和中外成品磁帶錄制下來反復聽和模仿。還可以把自己的口頭作文和復述錄下來,仔細審聽,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還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英語原聲電影。因為看完一部電影,就仿佛是在國外呆了兩個小時,而學到的東西是你在國外兩天,甚至兩個星期都不一定能學到的。杰斯珀森說過,練好聽力的首要條件是盡可能讓耳朵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練習聽力就像學游泳一樣,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這樣,他最后才能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在課堂上,認真聽教師和其他同學講英語也是提高英語聽力的好途徑,營造英語習得環境,可使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充分利用校內的英語電臺、語音室、電視錄像等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營造一種良好的英語語言氛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從以上幾個方面認真入手去突破英語聽力心態和環境瓶頸,我們就一定會在聽力上取得明顯進步。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小玲.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因素及其對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8).
[3]曾凡貴.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2一、疏勒河
疏勒河發源于疏勒南山北坡和陶勒南山南坡,經昌馬峽出山,注入玉門、安西盆地,約長350km。昌馬峽處集水面積1.34萬km2,年徑流量9.98億m3,其中約1/3是融冰水補給。
昌馬灌區是疏勒河流域三大灌區之一,而西干灌區又是昌馬灌區最大的獨立渠系灌區,現有灌溉面積1.6萬hm2。由于該地區是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項目的重點區域,自2000年新西干渠骨干工程建成以來,項目建設的大量工作轉入了田間工程建設和農經綜合開發,使灌區的工程設施進一步完善,灌區規模得到了進一步擴大。但是,由于工程建設和水資源管理缺乏有效的統一,建設與管理脫節;對工程建設期的采料場地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嚴格的管理,亂挖濫采嚴重,破壞地貌和生態植被,產生了區域大、面積廣的新粉塵源;新墾荒地種植率低,移民力度小,新墾農田荒漠化程度加劇;老灌區地下水開采過度,新灌區開發缺乏保護性措施,造成草地、濕地面積減少。以上這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和發展變化中的趨勢,進而導致了西干灌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打破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界限。因此,研究探討該區域內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對引導本區域水利工程建設、移民安置管理和生態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灌區地理狀況
昌馬西干灌區位于昌馬灌區西北部,玉門鎮西側,東以總干尾部、城河上游河道為界,北止312國道,西至亂山子以南與橋子盆地邊緣接壤,南以昌馬新西干渠為界。行政范圍包括玉門市黃閘灣鄉、柳河鄉、六墩鄉、國營飲馬農場部分面積,安西縣三道溝鎮、河東鄉、腰站子鄉、布隆吉鄉、新建的七墩灘鄉、雙塔鄉及沙河鄉。灌區東西長75km,南北寬45km,灌區面積7370km2。灌區內的地勢東高西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由于古人為截引昌馬沖積扇洪水灌溉和排疏洪水的需要,在西干灌區內開挖了十道溝,經過近幾百年洪水的沖刷,灌區內形成了長短相近,寬窄不同的十幾條溝壑,將昌馬西干灌區分割成十幾塊大小不等的土壤版塊,其土壤版塊就組成了現在昌馬灌區的灌溉區域。
昌馬西干灌區位于昌馬灌區西北部,屬溫帶或暖溫帶干旱區,年平均氣溫7-9℃,降雨量36-63.4mm,蒸發量2500-3300mm。氣候特點是:降水少,蒸發量大,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年有效積溫高,干旱,多東西風,冬季寒冷,是“無灌溉就無農業”的地區。
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修建西干渠產生洪水淤積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昌馬西干渠由東向西布設,與昌馬洪積扇由南向北的洪水走勢呈垂直狀態。為滿足西干渠引水高程的需要,將原先低洼的行洪河道較以前明顯提高,在西干渠24座行洪渡槽上游形成了總面積380hm2的低洼區,這些低洼區成為洪水攜帶泥沙的沉積區。特別是西干渠16 km-30km之間的4#、5#、7#、9#、10#、11#、12#渡槽的上游,成為泥沙的重點沉積區。這個渠段的下游恰好是土地、人口密集的老灌區。由于干旱、多風、洪水期短,植被稀少,沉積區的泥沙成為西干渠沿線沙塵天氣的重要沙塵源,嚴重的影響了下游灌區人民生產、生活和西干渠工程的正常管理。
(二)西干渠的修建切斷了地表和地下水源,減少地下水補給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昌馬西干渠未修建以前,來自昌馬總干渠道的洪水、余水,經過昌馬沖積扇上游的河床,均勻的進入灌區,其分布區域廣,面積大,滲漏多,對西干灌區的生態平衡有積極的作用。隨著西干渠砼現澆高標準防滲渠道的修建和投入運行,一方面抬高了地面高程,把原來不同高程面上的水流集中到了西干渠下游低洼的行洪渡槽內,使戈壁來水在灌區內洪、余水面積減少了25%。另一方面西干渠上移了1-2km,并進行了高標準砼現澆防滲處理,渠道水利用率由舊西干土渠的60%提高到現在新西干的90%,節約用水的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同時也切斷了灌區生態耗水的補給源,加之地下水抽取嚴重,灌區內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1-2m,使灌區內原有的沼澤地、濕地、草地面積減少,泉眼干涸、泉水溢出帶下移、帶幅變窄,荒漠化程度加劇,次生鹽堿面積增大。以西干灌區的枯溝河為例,1995年以前枯溝河下游的東湖村、蘑菇村,在紅旗村九組的分水點分引泉水進行灌溉,當時測得泉水流量為0.4-0.8m3/s。而如今該河溝進一步變窄,茂密的草叢消失,沼澤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甚至消失,上游露頭泉水退減了近2KM,經2004年9月份測定,泉水量僅為0.02-0.05m3/s。
(三) 田間配套工程引起濫挖亂采沙石料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昌馬西干渠設計控制灌溉面積2.86萬hm2,是昌馬西干灌區主要灌溉渠道。下轄支干渠6條、支渠8條、斗渠2條,由于以上工程輪廓的存在,在西干灌區新建、改建、擴建支渠、斗渠工程247條,總長352km,這些工程大多采用砼襯砌和塑膜防滲,由于在設計施工管理中,缺乏統一的料場規定,施工中就近就便取料嚴重,使目前沖積扇前沿,路邊道旁和灌區河床上,被采挖的遍地坑穴、滿目滄桑,棄沙廢料亂堆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和地表結皮,對灌區的生態環境產生著極其惡劣的影響。
(四)新開發土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極度干旱的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灌溉綠洲面積的變化上。隨著疏勒河項目建設步伐的加快,項目建設由骨干工程建設轉向大面積開荒和移民安置。西干灌區是疏勒河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重點區域,三個新開發的移民鄉(鎮)集中安排該區域內的七墩灘、雙塔和七道溝。目前已開墾荒地0.73萬hm2,新設移民村30個,移民2.38萬人。但是隨著開墾面積的擴大,移民安置數量的增加,隨之而來又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一是大面積開荒破壞地表結皮,天然植被大面積死亡,產生的粉塵、地表履土隨風漂移,成為老灌區沙塵天氣的主要塵源。二是土地開發引起流動沙丘迅速發展,沙漠面積不斷擴大,土壤沙漠化程度驟增,土壤次生鹽漬化加劇。三是移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差和生活所迫,濫砍亂挖野生植被嚴重,破壞了移民區周邊的生態植被。四是新開發土地利用率低,耕種速度慢,大面積被開發的土地出現新的棄耕,移民安置速度與土地開發速度嚴重失衡,加劇了灌區土地荒漠化。
三、預防和治理對策
(一)以法律為準繩,市場為導向,多方配合,規范項目區的工程用料行為,遏制濫挖亂采
沖積扇邊緣存在的沙礫石帶是沖積扇平原的自然特征,也是保持自然平衡的重要區間。西干灌區在項目建設中對沖積扇前沿,路旁道邊和灌區河床上的濫挖亂采,在宏觀上是破壞了自然和諧的基礎,在微觀上破壞了地表結皮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產生量大面廣的粉塵源,對灌區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及其不利的影響,應該進行綜合治理。一是要嚴格執行《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條例》,不同行業和不同部門有機配合,建立依法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制,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建立全灌區共同保護自然資源的社會環境。二是對已開挖的大坑進行全面平整,具備生長和灌水條件的地方種植旱生植物,對不具備生長條件的創造條件,促其自然修復。三是對目前仍在施工和移民零星工程的用料應統一規劃,規定料場,委托專門的施工隊伍進行生產,對被委托的施工單位收取地貌恢復押金和采沙管理費,對破壞的地貌進行綜合治理。
(二)加強土地開發區的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農經開發力度,提高開發土地的種植率,推進新灌區健康穩步發展
土地開發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生態的破壞過程。土地開發使地表結皮遭到了破壞,野生植物被大面積掩埋致死,產生的粉塵浮土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危害等等。從天然荒漠變成綠洲是個漫長的周期,少則需要三、五年,多則需要十來年甚至更長。這個周期越長,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危害就越大。西干灌區的三個項目鄉(鎮)近五年共開墾荒地6500kd,而至目前僅種植2/3,其余面積暫時荒置,形成新的土地荒漠化趨勢。針對這種情況,土地開發區要加強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農經開發力度,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大力種草植樹,盡快達到田有人耕,地有民營的態勢,提高開發土地的利用率,縮短建設周期,推動項目建設最終端的健康穩步發展,減少土地開發對灌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 扼制地下水開采,實現灌區生態用水多予少取
隨著近幾年疏勒河項目對西干灌區缺陷工程問題的處理,逐步解決了灌區有田沒渠和支、斗渠破爛的問題,西干渠豐沛的水量可以保證灌區任何地段上的農田灌溉。可是由于眼前利益驅動,西干灌區內仍有434眼機井在抽取地下水灌溉,年提取量達到3765萬m3,下游幾個鄉鎮仍保留著十幾座病危塘壩,維系著1.21萬畝農田灌溉。大量提取地下水和塘壩蓄水,侵占了灌區自然生態用水的補給,是造成濕地消失、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主要原因。鑒于此,一是爭取地下水的管理權限,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統一管理,采取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強行關閉灌溉機井,扼制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二是昌馬水庫要調整空庫運行時間和排水強度,經常性的有20-30m3/s的流量通過昌馬總干渠首下泄,經過沖擊扇補充西干灌區的地下水,確保生態用水有足夠的補給。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中國甘肅省疏勒河流域農業灌溉暨移民安置綜合開發項目水利部分可行性報告》,1992.6
[2] 施炯林.節水灌溉技術.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1):222-225
中圖分類號:TV1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5-0067-01
水利工程的興建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項重大活動,在工程的興建過程中和建成后能夠發揮出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如防洪、發電、供水、排灌、航運、養殖、旅游等,從而充分體現了水資源為人類造福的多重作用。這也正是人們在興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河流水資源方面迄今為止一直保持高度積極熱忱的重要動因。總之,水資源利用的效益是非常顯著的,這一點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是無可非議的。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由河流蓄水所帶來的環境、泥沙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開始調查分析和研究河流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方面的許多負面影響。到了70年代初,有關這方面的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經驗交流和國際學術會議迅速增多起來,并且逐步引起了政府部門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更為可喜的是,進人21世紀后。河流水資源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更為高度的重視,特別是近兩年更加加大了各方面的監管力度,對突出影響生態環境的水資源利用項目給予了曝光、停工或者要求重新論證,如四川的田灣河水電站、楊柳湖水電站等。故此,本文擬對河流水資源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作一些探討。
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河流水資源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具有漸近性、綜合性、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復雜問題。這些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河流蓄水引起水量損失,樞紐下游水質惡化,污染混合能力減弱,對無脊椎動物的危害,庫區淹沒與移民以及引起庫區內小氣候改變等等。
1. 1河流蓄水對無脊椎動物的影響
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水庫蓄水運行后,由于水的蒸發量、滲透量、降雨量的改變,繼而引起水流流態的改變,而這一改變造成了無脊椎動物的不適應,一些適應性差的無脊椎動物逐步走向稀少或滅絕。其次,水庫對水溫具有調節作用,同樣也改變了某些生物完成其生命循環的周期規律,給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環境帶來變異。第3,由于下游河道的沖淤,河床質變化,改變了無脊椎動物生存所伴隨和依賴的微生物環境。第4,水位(或水深)變化和河道沖淤,將造成灘地等淺水區擴大,引起細菌、蚊蠅、蝗蟲、螺等生物繁殖,傳播病疫,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在無脊椎動物受到影響的過程中,由于動物對河流原有的水深、流速、流態、溫度等環境早已習慣,因此,最先反映的是不適應,隨之是難以生存,或遷徙,或減少繁殖,最后,造成無脊椎動物種群減少。
1. 2蓄水淹沒與移民
河流蓄水必然導致上游的淹沒,其淹沒面積的大小取決于蓄水的高程。顯然,平原型河流蓄水淹沒的影響要比山區型河流嚴重。由于蓄水淹沒,使得淹沒區內的居民要搬遷,耕地要放棄,文物古跡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淹沒區內的生態將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在這些變化中,居民遷移是影響程度較深、范圍較廣、歷時較長的問題之一,因為它所牽涉的不僅僅是生態環境問題,而是一系列十分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包括搬遷、補償、安置就業、新區建設等。如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所建設的一些水利工程中,有的工程的移民問題長期難以徹底解決,影響期長達30余年。由此可見,蓄水淹沒與移民問題必須在工程投人興建后盡快得到妥善解決,否則,將給后幾代人留下遺難。
1. 3蓄水對庫區小氣候的影響
由于河流蓄水后形成了比蓄水前要大得多的庫區水域,通過大水面的吸熱調溫作用,將會引起一定的庫區小氣候的改變。這些變化有如溫度改變、濕度改變、降雨、霧氣等,其變化方式有如增降、滯后、延時等等。顯然,庫區小氣候的變化會給庫區周圍的植物生長、動物活動和人們生活等帶來一定的環境影響。
2相應對策
針對前文所分析的水資源利用中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學科體系,開展理論研究;在高度增強生態環境意識的基礎上,采取得力工程措施解決已有問題;加強科研攻關,對已有問題和可能出現的新問 。
2. 1開展理論研究,建立學科體系
進行河流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過去,我們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所依據和遵循的是一門《水利學》,所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大多是充分地突出其有利的一面,從而很少或幾乎看不到其將會帶來的問題或危害。加之,水資源的利用往往在最初幾十年內,的確是利大于弊,并且的確為人類造了福。然而,經過數10年甚至更長時間運行后,其問題、弊端甚至是危害便逐漸顯露出來,這時人們對這方面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許多專家學者在進一步拓展水利的同時開始關注”水害”,中國工程院潘家錚院士率先提出建立《水害學》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證。
2. 2采取得力工程措施,保護水資源
采取工程措施,可以對上述河流水資源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有效地防止或減輕。
在減少水量損失方面,一方面可采取措施減小資源水向大氣水的轉化,即減少蒸發損失。這些措施有加強庫區綠化,保護植被,發展水庫漁業、水生動物養殖業、庫岸水面植物種植業及開發運營水上旅游景點等,這些不僅能遮擋水面,減小蒸發面積,降低蒸發率系數,進而減少蒸發水量,維護庫區生態,而且還能向市場提供水產品,獲得社會及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采取措施減小滲漏損失,如防止庫岸水土流失,保護植被等,以減小滲漏面積和滲透系數,降低滲漏損失。
2. 3加強科研攻關,尋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新途徑
河流水資源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雖然已開始得到人們的認識,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增長,對問題的認識將會不斷加深,且隨著時間向前推移,新的問題還將出現。因此,加強科研攻關,尋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新途徑十分重要。首先,是通過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流域生態環境模式或水利工程自身的水庫生態環境模型,在建模中產生并提出一系列重點攻關課題,以供研究。如怎樣進一步減少水量損失,保障河流水質,構筑無脊推動物的模擬生態,做好移民安置等等。其次,是通過科研攻關活動的連續不斷開展,推動解決河流水資源利用中生態環境問題工作的不斷向前,開創新思路,尋求新途徑。同時,通過科研攻關,提出生態環境的改良或再造措施,不斷引導生態環境從不利向良性轉化。
3結語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畜牧業發展大國,可以說畜牧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占據的比重以及其所具有的經濟地位至關重要。因此,近些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規模化、科學化及集約化養殖逐步成為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可也正因為如此,養殖業大規模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影響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污染情況的加劇直接威脅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所以,探究畜牧業養殖過程中環境污染現象的綜合治理對策,對于提高畜牧業本身的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畜牧業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1我國畜牧養殖發展現狀及其環境污染情況分析
現階段我國畜牧養殖發展現狀看,其所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尤其在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之下,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不斷進步的關鍵[1]。簡單分析,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缺乏從立法層面對畜牧養殖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制定和規范,這就導致養殖戶本身的責任意識不強。現行的法律條款中,并沒有針對相關環境污染現象的具體懲處對策,所以養殖戶往往忽視法律層面的監督和管理,在生產及養殖過程當中違法排污,最終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后果。第二,對畜牧養殖業發展投入資金不足,導致其對環境問題的保障力度不夠,從而造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2]。從國家角度來看,并沒有設立在生產不同階段的相應技術投入,同時由于養殖戶本身對飼料與環境的關系認識不足,從而造成養殖過程中盲目增加飼料以導致畜禽的排泄物中重金屬超標。同時,針對相關飼料配比的研究比較匱乏,這就直接造成排泄物中有機磷含量增加,加之沒有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直接影響環境發展。除此之外,畜牧養殖區域規劃不夠科學、養殖審批流程不夠規范、生態養殖技術投入力度不夠等都是嚴重影響我國畜牧養殖發展的關鍵,也是未來必須關注的問題。
2畜牧養殖污染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
2.1注重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現象的立法支持。從現階段畜牧養殖污染環境綜合治理情況來看,首先需要從立法層面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現象進行監管和制約[3]。立法應該包括對畜牧養殖部門排泄物處理的標準制定,明確其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相對義務。在環境管理問題上要嚴格審查,嚴格監管,這樣才能做到嚴格執法,對違法者進行全面責任追究和懲處,充分體現法律的威懾力。2.2對畜牧養殖區的規劃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畜牧養殖區域的劃分及具體規劃必須嚴格經過相應審批流程。在實際審批過程中對養殖圈舍標準進行明確規定,尤其需要將廢棄物的處理作為養殖區域建設的根本指標。同時,在對養殖區域進行布局時應時刻秉承科學合理原則,盡可能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周邊生態環境保護效益的最大化。2.3注重生態養殖技術的投入。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投入生態養殖可有效改變現階段我國畜牧養殖業整體技術水平偏低重產能且輕環境的特點[4]。所以,需要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注重飼料配方的優化,同時盡可能培養優秀品種的畜牧種類,加之對排泄物的科學合理控制與綜合利用,最終確保在技術支持下以及有效監督管理之下切實提高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治理水平。
3結語
在畜牧養殖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其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對畜牧養殖業的控制和管理將成為畜牧養殖人員工作開展的重點,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畜牧養殖業不斷發展,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水平的重要做法。
作者:梁杜 吳立英 單位:河南省鎮平縣畜牧局
參考文獻:
[1]吳勇.畜牧養殖污染環境的綜合治理[J].河南農業,2016(11):111.
二、分析霧霾產生原因
(一)企業對環境治理的責任問題
當前,環境社會責任的缺失現象不斷涌現,更大范圍、更強力度地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以更大的破壞力動搖著社會對企業信任與誠信。例如:企業無視污染物的排放、廢氣排放等屢見不鮮。
(二)工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
霧霾的出現和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代經濟快速發展,出現重速度輕效益的現象。一些企業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環境采取一種藐視的態度,表現出對企業環境倫理的無知。
(三)環境文化滯后
我國環境文化氛圍的薄弱和發展滯后嚴重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實現。從目前霧霾現象來看,我國的環境文化有一定缺失和滯后,在建設方面投入不足,相關產業不完善,教育體系沒有形成。
(四)科技技術落后
我國的科技技術研發,缺少生態技術。這樣的科技技術只會落后,不會延續。雖然科技技術利于人,利于企業,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經濟發展也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
三、霧霾的環境倫理反思
霧霾表面看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殘破和惡化,生態平衡和凈化能力遭到人為的破壞,表面看來是經濟、利益、制度等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本真,迷失人的本質規定性,霧霾警示人們在面臨環境危機。
目前經濟、文化、哲學、科技、教育、管理等學科,都在圍繞著如何保護和治理環境展開廣泛的討論,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一股潮流。環境倫理學是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人類對自然存在物的恰當行為的需要而產生的。從環境倫理學反省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人類對自然界和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責任,可以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一)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的哲學思考
1、生態文明是現代人類的新文明
環境倫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之間的倫理問題,其現實根據主要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后引發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人類提供新的倫理學的視野。十我國將生態文明,并作為國家的發展總戰略提出來。正是要從總體上扭轉工業文明給人類和生態帶來的弊病。這個提法不但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同時具有實踐指導作用。
2、環境倫理中的生態視野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應用倫理學,既要考慮到作為價值理論對于現代人類科技的一個總導向問題,又要深入到經濟,政治,社會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細節里頭去,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一套策略。在中國古代思想中,人是“自然”“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及其獨特性是要靠自然整體體現出來。在這樣一種思想傳統下,把環境作為倫理思考的對象本身也就是水到渠成的。
(二)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觀念
1、人與自然的問題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承認人類的存在,更應該承認自然界的生存,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必須是符合生態規律的,才能共同進化。霧霾是人類活動中產生出來的,是環境破壞的一種現象,人類的活動行為已經違反了生態規律,則這種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相反的,人類活動只是有利于自己,但沒有利于自然,因此人類活動產生的霧霾是不符合生態規律的,不是相互作用,而是人類走向滅亡。因此,霧霾的出現,在反思過程中要認識到尊重自然、認識自然實際上是在尊重人類自己。
2、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是環境倫理對處理人與生物關系提出的道德要求,最早是 20世紀50年代,環境論理學的創始人阿爾貝特.史懷澤就指出,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
3、協同進化
人與自然協同進化是環境倫理學的一條重要的環境倫理原則,能指導我們正確的定位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協同進化比較符合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發展中要堅持協同進化的原則,堅持用雙標尺度的環境倫理標準來衡量。
(三)霧霾的環境倫理追問
1、霧霾的特征及其對人類發展的制約
環境問題對人類生活是連鎖效應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急速的工業化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各地的生態健康被嚴重破壞了。我國的霧霾天氣,發展到最后看到的只是環境問題,我們未必比過去的人們更幸福。
發展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核心的觀念。在如今卻蘊藏經濟主義。認為發展是必須的,發展是不能停止的,需要謀求發展,解決一些問題并不是要求停止發展才能解決的。
2、霧霾的環境倫理追問
環境倫理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人與自然這個話題上來。霧霾作為環境問題,對其進行倫理追問最終也要回答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入手。隨著現代科技的進展和物質文明的膨脹,我們要做的是把人類文明的形態看作是以自然整體為存在基礎的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以身體感官為起點并擴散為人的諸多實踐形式對自然進行回饋。
四、治理霧霾的對策建議
通過霧霾現象各方面剖析,可以看出,解決霧霾問題,需要以下幾方面的對策:1、轉變價值觀。從社會入手,確立生態化的科技價值觀,倡導綠色科技;企業轉變經濟價值觀,樹立社會環境責任觀念,建立起擔負環境責任的價值觀與生態經濟發展相應的價值理念;個人轉向生態化生活方式,樹立環保消費理念。2、環境法完善也是目前治理環境的必要約束和可靠的保障,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管與執法力度。3、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制度層面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現代經發展所帶來負面的生態問題。4、加強倫理教育宣傳。從培養公民的環境倫理觀入手,加強倫理教育與宣傳工作,提高國民對于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德性、人格以及良心養成的教育。
五、結語
通過霧霾問題,從環境倫理理論中可以看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是相互的,人類在開發活動行為中應當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也就等于人類尊重自己,只有這樣人與人才能在環境思想上達到共識,最終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mak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do the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the curing of nursing is Paramount. The author will work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possi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lated ecological balance disruption ques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series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眾所周知,建設新農村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當中,其不僅僅是確保城鄉共同發展的奠基石,也是以城帶鄉的重要戰略,同時更是將我國戰略性發展目標的一種具體化表現。當前,我國在對新農村進行建設的時候,其主要的體現方向往往是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四個方面進行展開的。但是由于當前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建設時,往往會伴隨著許多問題的出現,這便為建設工作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這些問題當中環境問題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問題,因此,本文筆者結合相關知識及多年工作經驗,系統地對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及時找出合理的管理對策。
一: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
1基礎設施的提供,大力改善農民生活現狀
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之前,首先應該對農村的用水交通、用電和通訊等問題給予解決,因為這些都屬于基礎設施,可以說它們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對于農村的一些學校也要進行改造處理,特別是對于學校的衛生和教學等環節,這是建設新農村的重點所在。
2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務保障,進一步做到未雨綢繆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初衷無外乎是為了確保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確保當前所實施的福利能夠全面對為農民帶來幫助。所以,提高對農村的義務教育,加強對農村的衛生環境建設,大力制定相關的農村社保制度,從農村中的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進行著手,進而做出一系列的建設改革。
3加強改革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制度
現階段,在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時,工作人員首先應該對相關措施和治理手段給予完善,還有相關的保障制度和管理方針給予健全的優化,努力提高新農村建設中的法治建設,大力提高對其法律援助,進而確保新農村的建設及日后發展有法可依。
二:環境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兩個方面。
1生態破壞:
現階段,許多地方在進行新農村建設,需要拆除舊的建筑時,常常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將一些古老的植被破壞,然后換成建設工作中所用到的綠化設施,這樣不僅會造成文化遺產的流逝,同時也會在改變生態的同時帶來其他連鎖性的破壞。
一些領導不注重建設地段的實際土地量,按照自我的想法對工程進行建設,這樣不僅會導致農業用地的流失,同時還會將人口矛盾激發出來,進而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前提相背離。
另外對一些危房進行改建、鄉鎮的企業進行擴展與改建、農村周邊的山體進行采挖、交通道路進行修建時,都會造成生態破壞。
2環境污染
①土地污染:建設工作開展時,一些農藥的過度使用使得土壤中的有機肥嚴重流失,再加上一些施肥環節的不合理,進而導致了土壤污染。
②水污染:農藥的過度使用、施肥的不合理、農牧養殖業排放的污水,以及工業廢水等都給農村的水體帶來嚴重的污染。
③垃圾污染:垃圾污染主要包括固體廢棄物、家畜的糞便,以及一些生活垃圾,還有一些城鄉企業在生產時產生的廢棄物等。其中,由于這些廢棄物無法得到有效且及時的處理,時間一久會造成第二次污染,這對該地區的農民的身體健康也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三:管理對策
1以可持續發展原則作為管理的方針對策,嚴格制定規范合理的建設計劃,在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前提的同時,做到環境保護的完善性。
①在對一些鄉鎮企業進行發展建設時,首先應該對其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行評價。一些項目在進行改建或者是擴建的時候,必須對周邊的環境等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在不破壞其環境的同時進行改建與擴建,這不僅可以提高當前的經濟,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要措施。
②提高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將環境與經濟的發展進行融合,確保環境被保護的同時提高經濟的發展。而在建設新農村時,大力將其固有的自然景觀優勢作為提高經濟的一個契機,并結合當地固有的風土人情等特點,積極展開一系列的規劃與組織,建設合理且優越的景觀區,大力實施旅游開放制度,進而確保環境被保護的同時經濟穩固發展。
2地區的各級政府提高對建設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對于稅收和價格等環節給予一定的優惠處理,做好經濟補償工作。其中,比如對一些提高廢物再生力度與再利用的企業進行稅收降低處理、對于一些利用有機肥,合理化施肥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與貼補,提高其對環境的保護積極性與決心、對于一些廢棄的農膜和電子廢棄物等固體垃圾進行再回收。
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關鍵是要把廣大農民群眾發動起來,在農村營造出一個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環境保護政策、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熱烈氣氛,增強全社會的農村環境保護意識,培養農民群眾良好的生活習慣。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綠色養殖,對受損生態進行恢復和重建,對農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實施優化的生態-經濟-社會的人工生態設計,從源頭和過程防治化學、生物化學物質的污染。
5建立集中處置機制,推行垃圾就地處理。在鄉鎮、村建設建設簡便易行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科學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盡快在農村建立環衛隊伍,為農村配備保潔員、垃圾收集車和垃圾桶等,做到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生態處理、綜合利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是一項長久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如何有效地將建設工作的效率提高,合理地總結出新農村建設當中存在的諸多環境問題,并科學合理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這將是確保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全面落實,確保我國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
[1] 周其文,王小虎.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及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09).
[2] 高明和,董淑萍,蘭希平.走生態路建設新農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03).
[3] 黃河.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07).
[4] 韓德軍,劉建忠,肖丹.新農村環境信息管理系統構建及運行模式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0(06).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54-02
引言
礦山開采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同時也可能產生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如,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質地貌景觀破壞等。這些地質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瓶頸[1]。特別是閉坑礦山,經濟價值已經不復存在,但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同時也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在這樣的背景下,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是當前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
一、鳳泉區礦山概況
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建筑材料泥灰巖、石灰巖。該區域礦業發展歷史悠久,有歷史記載的礦山開采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20世紀后期開始了大規模的無序開采,1999年底,鳳泉區有采礦單位50家,消耗掉1億多噸各類礦石,石灰巖、泥灰巖礦山多處變為深坑。但由于重開采,輕保護,使本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區域內18家小型水泥廠用料來源已經瀕臨枯竭,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居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全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了犧牲資源、污染環境的代價。
2000年新鄉市、區兩級政府了禁采禁爆令,鳳泉區水泥用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全面停采。全區目前有12個閉坑礦山,主要是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石灰巖礦山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分將池西山)、峙山共四個。泥灰巖礦山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共八個。
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分區
(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1.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露天開采的礦坑周邊常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目前全區有石灰巖礦四處,由于礦體埋藏條件所限,礦山均在地表以下露天開采,形成較深的采坑,剝廢的廢渣石土無規則堆放,采面邊坡較陡。多形成高達數十米的高陡邊坡,坡度多大于70°,遇有不利結構面或結構組合時便會發生滑坡或崩塌地質災害。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危巖體較多,有些危巖體失穩,存在著安全隱患。
2.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鳳泉區區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屬于閉坑礦山,由于礦產資源的開采,致使山體殘缺不全,有些山頭已不復存在,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同時由于禁采多年,礦區內石漠化較嚴重,植被覆蓋率低。
3.固體廢棄物堆放及其污染。閉坑后礦體、任意堆放的廢石堆遺留在礦區,其對周圍環境危害也很大。在其逐步堆放的過程中,廢棄物所含有的大量的有害元素對堆放區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較嚴重[2]。
(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區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根據實地調查,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進行了評估分區 [3]。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難易程度、礦山開采方式、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分區原則以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主,兼顧礦區地質環境背景,突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礦山開采誘發和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作出綜合分級評估,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
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主要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峙山石灰巖礦共四個。(1)鳳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鳳凰山面積約9.1km2,由于鳳凰山礦山開采時間較長,開采規模大,局部地段采場危巖體、高邊坡四處分布,有崩塌隱患,現場發現有一處滑坡。(2)駝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該礦區內礦渣較多,礦區面積較大約7.4km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長時間的開采使駝腰山山體破損,巖石,植被破壞較嚴重,已經出現了輕微的石漠化現象。有些地段出現了危巖體,危巖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峙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礦區面積約3.67km2,礦區內礦渣較多,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山體大面積破損,植被破壞較嚴重。由于已經禁采多年,有石漠化的傾向,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存在危巖體、危巖塊,有一定的安全隱患。(4)青龍山(分將池西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青龍山礦區面積約13.2km2,礦區面積較大。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山體破損嚴重,山體基本被削平,巖石,植被遭到破壞,已經出現了石漠化現象。
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泥灰巖礦共八個。(1)墳上―五陵―金燈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金燈寺、墳上、五陵泥灰巖礦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2)老道井―東同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同古泥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為開采新近系潞王墳組泥灰巖留下的采坑,主要開采白堊土、泥灰巖礦,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由于白堊土、泥灰巖礦的長期開采,在地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十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破壞面積達1.25 km2,深7m~8m,最深大于10m。老道井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五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3)何屯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何屯泥灰巖礦未進行過任何治理,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坑內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新鄉火電廠緊鄰何屯泥灰巖礦,據現場勘察,采坑內有大量的廢水,系火電廠的廢水排入何屯泥灰巖礦。(4)西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在剝離覆蓋層與開采泥灰巖礦過程中,形成的剝離物及廢石就近露天堆積,治理區內較大規模的渣堆就有七處,形成的采坑深達11m,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5)東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張門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六處,最深達10m,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與成效
為改善新鄉市生態環境,構建北部綠化屏障,新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鳳凰山森林公園設想。此后,鳳凰山通過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廢棄地復墾等形式,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全區共植樹310萬棵。
為保護礦業遺跡,恢復生態環境,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報建立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對鳳凰山地區各類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對園區的危巖體進行了部分清除,對礦渣堆采取了清理、固化和擋土墻、護坡等治理手段,使得園區上述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大大減小,其危險性大大降低,園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通過植樹造林,多數地區植被初步恢復,礦渣堆已清理或造林固化,危巖體均已清理。昔日的荒山已恢復生機一片。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約5.09km2,其中鳳凰山治理面積4km2,駝腰山治理面積0.5 km2,東同古治理面積0.36 km2,西張門治理面積0.23 km2。
四、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
雖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存在較多的有利因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公民環保意識增強,加大政策傾斜和投資力度,為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資源整合、礦業秩序整頓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些都為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創造了條件,參考鳳泉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初步探討了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1)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政府部門、礦山企業和廣大公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要性的認識,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4]。(2)由于是閉坑礦山,因此應爭取國家或者地方兩權價款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可與土地整治、工業園區、生態園區建設相結合。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推進土地開發,以地生財,為礦山治理籌措資金,把平整后土地作為工業或房地產開發用地或者生態園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集約效應。改變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機制,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合理的投資政策和收效分配政策,確保投資者利益。(4)對廢棄礦山整治出的土地,在用地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由于廢棄礦山整治投入較大,要建立“誰治理,誰受益”的激勵機制,把用地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廢棄礦山用地方面的有關政策,對治理出來的土地,給予一定的優惠,依法可優先取得該治理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以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治理的積極性。(5)為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關鍵是在資金籌劃,分配及使用上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金運作上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南替,白利平.北京市齋堂鎮地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113-114.
引言:
農村城鎮化是指在保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基礎上按照城市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標準在廣大農村建設中小城鎮。農村城鎮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統一規劃布局小城鎮。農村城鎮化是現代經濟活動的載體,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拉動農村內需。目前,農村城鎮化進程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很多人也把城鎮化進程作為衡量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1貴州凱里市城鎮化現狀
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達51.7公里,南北寬約44.3公里,總面積達到了1306平方公里。凱里市是貴州省第五大城市,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2鄉8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248平方公里,總人口55.2萬(2009年),凱里市是一個以苗,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占74%,其中苗族占63%,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近年來,貴州凱里市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政府加快優化和完善城市綜合體集群,加強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規劃先行、分批實施,不能急于求成,力爭做一個、成一個,注重功能與內涵的體現,注重產城互動,更要著眼于民生,切實保護耕地和自然生態環境。在實施推進過程中,以“城市新區”的概念為統領,注重功能互補,整合資源和建設理念,合理布局業態,體現民族文化元素,提升開放空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善于利用比較優勢,堅持精品化、區域化,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獨具特色的城市綜合體建設新路子。但是城鎮化進程中仍舊存在很多環境問題。
2貴州凱里市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1人口增長過快
人口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農村城鎮化進程可以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減少農村人口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城鎮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城鎮水、電、燃氣等資源的消耗,增加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排放。如果人口增加過快,廢棄物的排泄量超過城鎮環境的承載力和自凈能力,那么就會導致嚴重的城鎮環境污染。
2.2生物多樣性減少
我國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在凱里市的城鎮化進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再加上管理人員保護意識薄弱,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開始濫砍濫伐,亂占耕地,隨意改造荷塘,破壞了生物的棲息地,導致城鎮的生物多樣性遭到威脅,從而制約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3土地資源短缺
土地資源短缺問題在貴州凱里市乃至全國都表現的很突出,城鎮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城鎮化初期,很多地方對城鎮化的功能和性質以及其他定位認識都不夠清楚,沒有準確把握其內涵,僅僅片面地擴大城鎮面積,使得城鎮建設集約化程度較低,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使人地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2.4地面沉降
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斷地增加,導致地下設備也再不斷地增加,從而阻礙了雨水向地下滲透。再加上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進而引起地面沉降。一個地方出現地面沉降的情況就會導致周圍地區沉降情況加重,分布范圍也越來越大。地面沉降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它能夠造成地面標高的損失,還能夠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引起房屋破壞,進而對當地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2.5土壤污染
貴州凱里市城鎮土壤分布較零散,面積相對較小且孤立,土壤的生態系統較為封閉,物質循環緩慢,土壤生物種類小且數量少,其自凈能力較差,在加上環境荷載能力相對較低,因此,一旦發生污染,很難通過自身的能力緩解。在城鎮化進程中,人為活動較頻繁,很容易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果是有機廢棄物可以進行分解,如果是無機廢棄物,不及時處理就會永遠占用農村的土地。
2.6鄉鎮工業污染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鎮環境污染也開始擴大。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于鄉鎮企業,農村鄉鎮工業實行的是粗放的經營管理,導致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大量廢棄物都得不到合理的處置,當這些污染物超過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后,就很容易產生環境問題。
2.7生態環境惡化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與城鎮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現矛盾。目前,凱里市的一些城鎮還沒有完善系統的排污管渠和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很多是沒經過處理就排放,有些城鎮的生活來及主要采用原始的露天堆放的方式進行處理,這種現象很容易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
3貴州凱里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對策
3.1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
農村城鎮化建設中人的作用是無法忽視的,人是城鎮化生態環境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人的行為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目前,凱里市城鎮化中環境問題的出現大多都是由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緩解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首先要從提高人的環保意識入手。由于技術的進步和人類作用的加強,存在著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類需求來改造環境,與自然對抗,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歷史的經驗警示,不能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間應當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3.2制定城鎮環境建設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
城鎮是一個多功能、多層次的生態系統,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如果只注重經濟功能,忽視城市的環境功能,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實踐中人們對城鎮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為,是造成城鎮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須掌握城鎮環境和生態的特點及規律,防治城鎮水源污染。
3.3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財力保障機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小城鎮是以上繳財政收入為主,自身不是一級獨立財政,無法把必要的、正當的環境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和計劃中實施。加上小城鎮自身財力不足,除了各項財政支出外,難于支持一般的環境保護工程的資金需要,所以,小城鎮應當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搞好綜合平衡,加強對環境項目的財政傾斜和信貸投資,創建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小城鎮,用足用好按規定籌集的。
3.4強化政府對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管理
政府在協調農村城鎮化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環境保護提到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中來,各級政府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把握城鎮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落實環境質量領導負責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重視起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否則環境污染規模將會不斷地擴大。農村城鎮化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可以通過積極的應對態度和加大治理來環節環境問題,順應時展的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設新農村。鑒于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曉云.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白雪.農村城鎮化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其對策[J].知識經濟.2010(17)
[3]王麗.加快小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家之友(理論版).2010(04)
中圖分類號 F323.22: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3-002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5
著兩型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人們在不斷關心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意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于是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侯俊東等[1]采用實證研究發現農戶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歸為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五類。基于這些研究成果,也有學者開始探討農村環境問題形成機制。研究發現,除了城市污染轉移是外來因素,鄉鎮工業污染是以企業為基本單位產生之外,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都或多或少的與農戶的經濟行為有關[2]。為此,從農戶的經營行為動機出發,分析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成為熱點問題[3]。農戶作為農村生產中最基本的微觀經濟單位,其生產經營行為關系到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影響到農村的生態系統保護與整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Hu[5]指出農戶不合理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惡化有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傳統農村經濟中,以傳統農業為主,生產力低下。農戶在選擇生產項目和生產規模時,主要考慮的是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且,重經驗輕技術,生產中多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肥料多以有機肥料為主,因而生產經營中造成的污染較少,生態系統保護較好。但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以來,農產品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戶生產經營目標逐漸變化為利潤最大化目標,農戶生產經營方式也轉變為現代集約生產類型,這種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加上我國特有的農戶生產稟賦構成了我國現階段特有的農戶生產經營形態。可見,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同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已經到了息息相關的地步。因此,從農戶入手,研究并優化我國農戶生產經營行為模式對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兩型社會及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利用一般計量模型建構了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及其五種表現形式(即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的數理模型,并利用微觀調查數據檢驗分析,給出合理政策建議。
1 文獻評述
農村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更多的是以農業污染作為研究對象。而且,在此領域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多從工程技術措施、理論角度、經濟管理措施及相關政策法規的角度探討如何防止農業污染,而對導致農業污染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戶是防治農業污染的主體[6] 。
近年來,學者們也開始研究農戶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如陳利頂、馬巖[3]從理論上探討了農戶的經營行為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李海鵬[4]研究了農戶農業生產行為的面源污染效應。宋建輝[6]深入分析了河北省農戶經營行為與農業污染的關系及防治農業污染的對策。赫曉霞、欒勝基[7]通過觀察和訪談的方式了解了農民在不同的行為方式下的所面臨的農村環境問題。邱長溶、郝愛民[8]分析指出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關鍵是優化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洪音[9]以土地沙漠化發生的三個典型區域類型為例,采用環境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農戶的生態經濟行為進行了調查,揭示了農戶生態經濟行為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在進行計量分析時,大多是以農業污染作為生態環境的主要構成部分。雖然,農業污染是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但是著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非農業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也與日俱增。為此,本研究以兩型社會建設為背景,依托侯俊東等[1]實證研究得到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五種表現形式,深入揭示農戶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拓展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體系。
2 研究方法
2.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農戶經營行為是指為了滿足自身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對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價格變動做出的農業投入與管理的反應或決策,主要包括農戶生產投資行為、消費行為、擇業行為和儲蓄行為等[10-11]。在此定義基礎上,學者們通常認為應從農戶的角度把農戶經營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內、外部影響因素。進而,通過訪談發現,農戶的經營行為始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土地有強烈的依賴關系,一般將土地作為生活的重要保障。再加上,農戶處在社會較低階層,其行為的選擇往往被迫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妥協性,農戶總是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等外部條件的約束下來確定自己的經營目標和實現該目標所采取得手段。于是,受利益驅使,一般會通過經營行為,追求短期的增產,忽略對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將選取表1所示變量來衡量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
將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五個方面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分別用Y1、Y2、Y3、Y4、Y5表示)及農村生態環境總體狀況(Y)作為衡量農村生態環境的指標,參考已有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般線性模型來分析農戶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環境及其具體表現的效應。模型的一般形式:
y=α+β1x1+β2x2+…+βpxp+ε(1)
其中:y表示農村生態環境變量,Xi(i=1,2,…,p)表示農戶生產經營行為變量,ε表示機擾動項。
2.2 數據來源
基于方便回收的考慮,采用實地調查法。為了使調查
地點具有代表性,課題組在地點選擇上采取了分層抽樣方法,共選擇了8個城市,如表2。
進而,根據問卷調查便利性,以及抽取城市的地形、通達性、土地類型和經濟水平4個類型選取的現實情況,選取了新洲等8縣市的22個村作為調查村,對村里的農戶再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7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50份,基本信息如表3。
3 研究結果
首先通過對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標準化并對自變量與因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但所有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介于1.033至1.558之間,明顯小于2.5,故不會導致多重共線性。進而將分析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
不同農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規避這一差異,故在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時,將農戶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利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得到結果如表4所示:
從整體上看,模型2、4、6、8、10、12通過顯著性檢驗(p
(1)勞動力投入行為。
在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戶的性別、年齡、家庭常住人口、收入來源、家庭人均收入等農戶人口統計學變量對農村生態環境總體、農村水質污染、空氣污染、工業轉嫁污染的影響不顯著;大部分變量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的影響也不顯著,這與侯俊東等[1]實證結論一致。不過,研究還發現收入來源、家庭人均收入對農業面源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242,Sig.=0000;β=-0160,Sig.=0000),這說明農戶越是依賴農業,收入就越低,農業面源就越高;家庭常住人口對生活垃圾污染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089,Sig.=0018),家庭人均收入對生活垃圾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06,Sig.=00009),這說明家庭常住人口越多,產生的生活垃圾就越多,而人均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所造成的生活污染也就越低。
(2)農戶文化程度。
農戶的文化程度對生態環境總體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105,Sig.=0015),并且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
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業轉嫁污染均有顯著影響(β=0151,Sig.=0000;β=0115,Sig.=0007;β=0168,Sig.=0000;β=0143,Sig.=0001;β=0157,Sig.=0000)。由此可知,文化程度越高,他們越能意識和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3)經營規模。
農戶經營規模主要由農戶耕種的土地面積指標來體現,經分析發現,農戶經營規模除對農業面源污染有正面影響外(β=0111,Sig.=0006);對生態環境總體、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沒有顯著影響。
(4)農業投資行為。
農戶的農業投資行為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自用比例指標上,自用比例越低,則農業投資力度越大。以上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農戶的農業投資行為對生態環境總體、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無顯著影響,而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35,Sig.=0001;β=-0098,Sig.=0016),即農業投資力度越大,為了提高產量而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的情況就會越嚴重。
(5)經營組織行為。
農戶的經營組織行為主要由有機肥施用情況、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以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三個指標來體現。從總體上來看,有機肥施用情況、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以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均對生態環境沒有顯著影響。從個別指標來看,有機肥施用情況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β=0125,Sig.=0002;β=0088,Sig.=0029)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對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不施用有機肥會造成農業面源污染,且這些沒有施用的有機肥也加劇了生活垃圾污染;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對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59,Sig.=0000;β=-0085,Sig.=0036),而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有機肥使用越多,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情況也就弱;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則對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076,Sig.=0058;β=0121,Sig.=0003),而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會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和水質污染。
(6)農戶環境關注度。
通過分析發現,農戶環境關注度對生態環境總體、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138,Sig.=0001;β=0115,Sig.=0003;β=0073,Sig.=0063),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則沒有顯著影響。
4 結論與啟示
基于調研數據以及構建的模型,通過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結論與啟示:
(1)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農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戶生產目標、行為特征等內部因素以及市場機制、政策環境等外部因素均會對農戶生產行為產生影響,作用于外在環境,最終導致環境惡化。然而,實證結果表明,除農戶文化程度及對環境的關注程度對農村生態環境有著顯著的關系外,農戶經營行為的其它變量與其對農村總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感知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關系。顯然,現實與理論間存在明顯的矛盾,這可能是由于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初期,農戶對其長期從事的農業經營行為會造成污染的認識并沒有得到改變。為此,政府、非營利組織,乃至于市場都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培養農戶的生態意識。
(2)農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自主經營權在農戶,在現有利用模式和政策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對周邊環境維護提供了大量環境功能,卻無法對農戶產生經濟利益,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動下,農戶在生產中主要考慮自身經濟利益而忽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效應。
(3)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戶的勞動力投入行為、文化程度、經營規模、投資行為以及經營組織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中的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影響較大,這進而說明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注意自身在追求經濟利益過程中,也要密切關注自身行為對外部環境的影響,產生的負外部性最終還是需要大眾來買單。
(4)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恰當的農產品自給率,可以減輕過量施肥或者其他過度的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同時,發展生態農業也是控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較為理想的經濟方式。生態農業的應用與推廣,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技術水平,有利于污染的有效控制。另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業生產者素質是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且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同樣有利于控制污染。調整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的方向,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加強農民專業組織的建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侯俊東, 呂軍, 劉楊. 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認知差異及啟示[J]. 生態經濟, 2011, (6): 27-30. [Hou Jundong, Lv Jun, Liu Ya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ousehold under “Twooriented Society”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6): 27-30.]
[2]赫曉霞,欒勝基. 農戶經濟行為與農村環境變遷的響應關系研究[C] // 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集.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05: 2305-2311.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Rural Environment Change [C] // Proceeding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Beijing: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2305-2311.]
[3]陳利頂,馬巖.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 生態環境,2007,16(2):691-697. [Chen Liding, Ma Yan. Farm HouseholdsBehaviors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7, 16(2):691-697.]
[4]李海鵬.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Li Haipeng.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Studies [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viersity, 2007.]
[5]Hu W. Household Land Tenure Reform in China: Its Impact on Farming LandUse and Agroenvironment [J].Land Use Policy, 1997, (14): 175-186.
[6]宋建輝. 農戶經營行為與農業污染關系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Song Jianhui.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armer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D].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8.
[7]赫曉霞, 欒勝基. 農戶經濟行為方式對農村環境的影響[J]. 生態環境, 2006, 15(2): 377-380.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Impact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 Types on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2): 377-380.]
[8]邱長溶, 郝愛民. 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我國建設節約型農業的影響[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 59-62. [Qiu Changrong, Hao Aimin.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n Chinas Building a Savingoriented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 (3): 59-62.]
[9]洪音. 沙漠化典型地區農戶生態經濟行為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研究[J]. 生態經濟, 2008, (10): 146-149. [Hong Yin. Research 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co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and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in Desertification Representative Area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8, (10): 146-149. ]
[10]馬鴻運.中國農戶經濟行為研究(第一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Ma Hongyu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in China (1st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1993.]
[11]趙石.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農業, 2003, (6):21-22. [Zhao Shi.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J].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2003, (6): 21-22. ]
Effects of Farmer Household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HOU Jundong LV Jun YIN We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concern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650 respondents of farmer households from Wuhan Urban Circle and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valid sample, this paper, by means of econometric model,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the farmer household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and their five representation fo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come source and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in labor force input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family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respectively; (2)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the farmers, the better they realize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3)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operation,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meanwhile, they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other four forms; (4) the more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rural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increase in yield; (5) in the op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will result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se unapplied organic fertilizers aggravate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The more the organic fertilizers applied, the wors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 rural water pollution.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tion in agrotechnical training will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mainly affe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while in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airnoise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red pollution.
Key words farmer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 rural ecoenvironment; twooriented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