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語文板塊式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組合作學習是將某一問題布置下去,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進行探討,通過相互探討交流,形成某一觀點或達成某種共識的學習形式,這種學習形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之間形成共同分擔的勇氣,為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打下基礎。
板塊式教學是將教學內容進行重點分層之后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經過分層之后的內容不是孤立排斥的,而是相聯系步步遞進的。這樣的教學方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是一種比較突出而高效的教學形式。
二、板塊式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整體感知語文文本
“文本”就是針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效拓展,進而加深對文章主旨理解的相關內容。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搜集等積極性,不但會激發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思維能力。在實施板塊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中,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先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加深對文章主旨的了解。如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端午日》教學中,我將本節課的內容分為三個板塊,即閱讀、品味節日氣氛、整體感知文本。學生在前兩個環節中感受到了端午節日的熱鬧,在進行整體感知文本這一項中,鼓勵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閱讀,讓他們分別試著找出本文寫了端午節這天會有哪些民俗風情。在這個問題的驅使下,有的小組實施“我讀你記”的方式記錄民俗風情,有的小組從文中重點句子尋求答案“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這一板塊在小組合作中順利完成了。
(二)透過相關詞語,感知文本
與文本對話是建立了解文本意圖、寫作思路基礎上的深度剖析,這時候的讀者往往不單純是以讀者的身份進入到文本中,而是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場或對面進行閱讀,達到“我”與文本合一的狀態。一旦與文本中的人物或者編者對話,就會產生“如夢如實”“如你如我”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情感、主人公的命運就與學生聯系在了一起。與文本對話,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做到與文本對話,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對話與感悟,獲得見解、獲得真知。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文中采用如畫的筆墨描述了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作者筆下的冬天似乎不是那么冷清,反而還帶了一定的暖暖情意在其間。在這節課的授課中,我將本節課劃分為兩個板塊賞讀重點詞語、領悟作者的情感。在進行第一板塊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知道“溫晴”“搖籃”“安靜”等詞用得形象逼真,讀了讓人產生如在山腳下的感覺;在進行第二板塊時,讓學生進行分組競賽閱讀,看看誰閱讀的效果最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修辭、寫作角度、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學生們總結出很多觀點:“曬”、“睡”、“醒”一系列的描寫,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安靜祥和世界,在描述中作者并沒有采用強硬的口吻描述,而是用了商量的語氣,“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讀來使人倍感親切,好像一個朋友在耳邊溫和而禮貌地和“我”對話,文字行間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深深的喜愛和贊美。文中“慈善”一詞用了擬人化的描寫,表現了濟南冬天溫暖的一面,這詞語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歡和感激之情。
(三)從妙詞佳句中讀出“語文味”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學生對語文的閱讀“味道”教出來,“語文味”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層面,是學好其他科目的重要提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語文味”,引導他們賞析精美的妙詞佳句,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描寫的意境等。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一些描寫類的詞語,如描寫井的“光滑”,描寫黃蜂的“肥胖”,寫油蛉的“低唱”、蟋蟀“彈琴”;描寫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等。在教這一節課時,我將本文劃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引出“百草園”,第二板塊引出“三味書屋”這一環節,第三個板塊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進行對比。在進行一個板塊教學時,我讓學生們分組合作,找出這個板塊里描寫性質的詞語并試著分析其含義,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當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語能進行有效理解和運用的時候,他們的“語文味”也就漸漸形成了,但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平時的積累,當教師的語文功底扎實后,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做到“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
現代語文教學,逐漸從語言的詞匯、語法向語言功能方向發生轉變。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期望用語境的方式整合好教學板塊,落實好活動的體驗,根據教學的實際進度和需要安排好拼音教學、閱讀教學以及識字教學。在實施該教學模式時,需把握好四項基本教學策略,即整合、生成、潛移、評議。從原本的以拼音識詞句,漸漸轉變成為以詞句識拼音。這樣,學生的求知欲會大大增加,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一、“作文先導式”教學的理念
“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載體是“說文”和“作文”,它是以交流和表達為主的操作平臺,其價值取向是綜合性和整體性。小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學習的認知基礎,并構建出一個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快速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作文先導式”教學,不但是“作文”教學中的改革,也是整體的語文教學改革。“作文先導式”的基本思想是改變現有的教學內容和程序,營造情境的方式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作文”讓學生充分掌握識字、閱讀和表達的技巧。
“作文先導式”教學需要情境的配合。以親身體驗來表現學習的綜合性。其教學模式能夠營造一個廣闊的實踐平臺、開放的教學時空。學生可在實踐中領悟到語文作文的真諦。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所提高,也有了參與實踐的意識和熱情。“作文先導式”以自主體驗、知情合一,帶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變革,成為了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模式。
二、“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和變式
(一)“作文先導式”的教學模式。“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有兩個構建前提。一是將教學中心視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更注重自主學習。將教學過程視為學生學習的需求。二是改變傳統的“學科化”傾向,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前提下實現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和綜合性,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更高的效率和質量。“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識,學生逐步進入閱讀的實踐階段,達到習作的目標。該教學模式共涉及了表達交流、閱讀升華、活動體驗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以循環的形式體現在教學環節內,形成了教學模式的基礎。
(二)“作文先導式”教學的變式。1.“表達交流型”。“表達交流型”教學模式用遞進式的情景創設整合好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完善和表達。“表達交流型”面向小學低階段的學生。該教學模式以隨機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拼音和識字教學。在初步的表達交流、活動體驗之后,在情景內整合好語文的教學內容,適當的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引導。學生經歷口頭語言轉變為書面語言后,再開展情景體驗。該模式中的“寫文”、“再寫文”,是一定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并不是教師布置的硬性任務。學生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準確和生動。
2.“閱讀拓展型”。“閱讀拓展型”教學模式面向小學中高階段的學生。除了傳統的表達交流、閱讀升華、活動體驗之外,和“表達交流型”相似,還增加了范文學習的方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中的閱讀范文和拓展評價,也是修改后的學生作品。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學生作品,更能獲得學生的共鳴,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由于傳統教學的“學科化”、“體系化”,導致教學效率逐漸下降。“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認為語文教學是從內而外的教學過程,側重其感悟性和體驗性,希望用“情境”、“需求”的方式將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體系,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該教學模式存在創新性的因素。
(一)生成性的特征。“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是由隱而顯、由內而外形成的,不只是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其特征便表現為生成性。課堂教學內,為了讓生成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貫徹,該教學模式淡化了教材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依據是學生的表達、體驗、活動和交流。盡管實驗中有很多的教材類型。但這些教材是隨機性的。
(二)潛移性的特征。“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更注重人文化的關注。教學過程中強調潛移默化,并將該潛移性視為教學的主要特征。注重學生的表達和交流,特別是學生之間的情感傳遞。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實現學生之間的情感升華。
(三)整合性的特征。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應充分的發揮出整合性的策略。教學過程中,應將識字式、閱讀式、作文式教學相結合。該教學策略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使用整合性策略。最為重要的是,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和學生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學習需求,將傳統的識字式教學,閱讀式教學和作文式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整合性教學改變了傳統的語文教學單一特征,構成了新的多向螺旋結構。
(四)評議性的特征。“作文先導式”的教學過程突出了評議環節,注重語文的評議性。把評議直接納入到教學過程中,并交給學生導向權。這樣可以體現出教學過程的民主,讓學生成為一個集合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通過評議,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從學生學習的興趣著手,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和素養。該模式達到了新課改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標準,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方展畫,龐紅衛.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探索[J].復印報刊資料:小學各科教與學.2009,(9).
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是指改變過去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形式,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為主動,倡導師生合作的教學方式,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達到教師教學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實施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提幾點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參與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營造自由、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小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敢于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例如,教師可采用計分的形式為每一位積極回答問題并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生加分,達到一定分數時給予一定的鼓勵。如某位學生從不主動回答問題,有一次課堂上突然鼓起勇氣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回答問題,此時教師就要多表揚,不論學生回答得是否正確都要積極回應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從而增強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情和語言以及姿態等都會對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時常面帶微笑,保持積極的心態,應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減少小學生學習的緊張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參與式教學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條件,使小學生輕松愉快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實踐跟隨,保障全程參與
當然語文教師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依靠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去吸引學生,在現實的課程改革背景下也不容許教師滿堂“言”,那么如何保證學生自始至終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也就是說如何實現全員的全程參與呢?
通過幾年探索與實踐,筆者認為抓住語文教學的核心――語文實踐活動是關鍵。這里所說的語文實踐活動不等同于當下提出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它的含義可以更廣泛,閱讀是實踐,演講是實踐,背誦是實踐,口語交際是實踐,寫詩是實踐,朗讀是實踐,改寫是實踐,思考是實踐……一切需要學生“動”起來的活動,都屬于實踐的范疇。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新課標既注重為實踐的需要而學習,也注重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課堂上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實踐性環節,那只能是虛空而沒有實在價值的課堂,課程目標的實現難免要落空。我們往往發現語文課堂上跟不上學習節奏、無所事事的同學較其他學科要多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教學設計中缺少實踐環節,缺少可以“制約”學生的手段。因此,創設良好的實踐活動情境應該成為語文教師每課必備的內容。要保障學生真正進入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著良好活動情境的環環相扣的教學板塊更易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全程參與。
三、課中善于組織,保證學生參與深廣度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枝獨放不是春。”如果課堂學習只是個別優秀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很不夠的。所以,評判一堂好課的標準往往要把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深度和廣度考慮進去。要想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特別是要想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方面,教師一定要對學習小組成員的組成進行合理配置,很好地突出小組長的作用,保證學習小組間的傳、幫、帶的開展。這樣的話,自主學習的課堂才能有效直至高效。
四、課后善于評價,鞏固學生參與效果
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代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見解,很多的學者認為,小學語文是一門知識性的科目,它僅僅需要以教師為主體,帶領學生們識字學句即可。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認知,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口語交流的基礎。但是其實際的教學效用越來越弱,儼然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為此,另一部分學者提出了創新的見解:語文,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它的教學課堂,除了教室之外,還包括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其他區域,無論在哪個區域,學生都能接觸到語文知識,因而對于語文的教學界限,并不能淺短地停留在語言文字教學上,還應當實時拓展到語文素養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所能產生的教學效用已然越來越小,而且,新課改的步伐不斷加快,素質教育成為全新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必然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教學的首要目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化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將教學體系升華為一些簡單的教學活動和行為,進而促使整體的教學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一、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方向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疑惑,因為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生了改變,教師不知道哪種教學模式最適合他們。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在語文中的運用,主要集中在識字和課文閱讀當中,而這兩個語文教學板塊,學生已然可以自主地進行完成。并且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學生每天都在進行著語文閱讀和識字,過于枯燥和乏味,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會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于是,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小學語文課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第一,語文教學的功能。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所能發揮出來的功能集中在學生語文知識的提升上。通過小學語文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為以后的交流溝通奠定基礎。但對于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則沒有太大作用。而語文教學的本質,其提升學生多個方面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并培育出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卻完全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從語文教學中所獲取的知識和能力并不多,不足以應對新時代的變化。為此,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改革,應當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功能出發,對教學體系進行擴充,由單一的識字閱讀教學拓展為理解分析、實踐探討、語言交流等多個方面的教學。第二,語文教學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下,卻變成了提高學生的卷面成績,導致教學體系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實時完善。現如今,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應當進行適時創新,而創新的核心則要從學生出發,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通過多方面的教育活動,最為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
二、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策略
1.簡化教學形式,創新教學課堂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長時間進行課文閱讀,真正學習知識的時間并不多,而且面Φヒ豢菰锏慕萄模式,學生早已經失去了語文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簡化教學形式,把閱讀時間相應縮短,或轉移到課后,利用課堂時間積極地開展教學活動,最為實際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此外,語文教學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其課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教室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其他地方開展教學,如進入大自然,感受花兒、大樹、鳥兒的氣息,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直觀感受,還能夠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熏陶的效果。外界環境對于學生的語文教育也最為直接有效,教師必須對語文課堂進行創新,實現深層次的語文教學。比如,在學習《蜘蛛織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直接觀看蜘蛛的網,提高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2.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習慣于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分開。但是二者本身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把二者進行融合,實現一體化教學。以《飲一杯月光》為例,其中的語句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感受,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小學語文不能夠再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而應該積極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帶來更高效益,綜合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體狀況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其特殊性。首先,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受眾是小學生。小學生相對于中學生、大學生來說,其認知水平相對較低,好奇心強,但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主要授課方式以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記為主。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新課程改革在各個小學的深入開展使得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效率性。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準備,下功夫,力爭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大效率值。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1.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心理,善于合理利用課堂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更加的有效,不僅僅要求學生能充分吸收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內容,而且還要培養學生主動求索的欲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僅限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做充分準備,特別要重視學生學習的心理。有的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挫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心理,合理的安排相關課堂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好奇心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安排中要適當安排一些探索式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古詩環節進行古詩楹聯文化方面的教學,相關內容相對超前且更能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總之,學生學習的心理是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如何合理安排高效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所在。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和平時生活交往過程中多于學生溝通交流,多接收學生的傾聽。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學習心理動態。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率。
2.教師要營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氛圍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相對比較活潑好動,課堂教學過程中發言和參與教學互動較為積極。但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雖然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活躍,但是聽課過程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的現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教學時要善于把握小學生課堂教學中的特點,合理高效的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具體來說指的是既不能使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活躍,也不能使課堂教學相對沉悶。如果過于沉悶,學生在聽課階段就會出現乏味、無聊等現象。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不高,學習過程中效率相對低下。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教學這個度。只有這樣,才能營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課堂教學才能更加的有效率。
3.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學科情感培養的過程。語文相對于數學、英語等學科來說,更容易培養學生學習的情感。如果學生對學科有了一定的情感,那么教師在其課堂教學中的效率一定會大大的提高。因此,善于培養學生情感也是促進教師課堂高效教學的一個有效的途徑。而且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環節是最容易培養學生情感的環節。學生通過閱讀,領略到語言文字的優美,聯想到文章中呈現出的圖畫。通過閱讀,感受到語文帶來的美。而這種美促使學生更愿意進行語文方面的學習。而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多選擇一些好的閱讀材料供學生欣賞。對于一些不太愿意閱讀的學生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先從簡單有趣的閱讀材料入手,然后在深入誘導,講授一些難的閱讀材料。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如果一個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較強,那么他的語文其他方面應該也是比較不錯的。所以,通過閱讀來培養學生學習的情感既能使學生逐漸的熱愛上語文,還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充滿效率。
4.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
隨著現代化教學工具在各個小學的普及,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使得教學能夠更加的直觀、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學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進行課堂教學。如利用多媒體、利用網絡等進行教學,使教學變得圖文并茂。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記的那種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很直觀的展示相關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能夠很快的記憶和理解。如在講授古文的時候,通過多媒體教學勾勒出當時古文描述的場景,學生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大屏幕展示的場景來對相關的語句進行自我理解和解讀。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推動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5.教師要學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351-01
課堂上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質量,而且包括學生智慧發展的質量及情感體驗的質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既是為未來生命儲備能量的學習過程,同時又是生命河流不斷流暢的生活過程。所以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實效課堂的教學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特征和條件
實效性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從教學的行為看一般需要滿足:一是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實施課堂教學是從學生“想學”“愛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三是教學過程及方法必須體現小學語文本身母語的獨特性,而不是單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實效小學語文課堂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建構而實現的,它應該具備的特征:1、有明確目標。2、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語文知識的樂趣。3、通過文本語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幫助學生達成對語言及內容的深刻認識、理解、感悟、積累、運用。4、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閱讀等等。
二、興致盎然的學習態度是實現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原動力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自覺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知,那么課堂教學實效性就越高。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過自身教學的體驗,切身感受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秘方。
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美好的形象、優雅的氣質、甜美的語言、合適的動作等外在的魅力就會吸引孩子學習的欲望。一節課下來,給學生一種精神的愉悅,使學生在快樂中自覺地投入語文的學習中。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情境的締造者。課堂上,一個好的問題設置,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極大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并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啟發性和創造性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把學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與海鷗》中的第二自然段著力描寫了老人的外貌,為什么一連用了三個“褪色”?一個問題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發現并提出問題。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凡是學生都善于提問題,而學習差的同學往往提不出什么問題,所以問題是思維的開始。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為迫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增強學習的效果。如:《只有一個地球》看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的嗎?《唯一的聽眾》對這位老教授你想問她什么問題?教師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給予贊許的眼神,鼓勵的話語,學生會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獲得很好的效果。
三、準確的目標設定是課堂實效的舵
眾所周知,“沒有目標的學習,猶如沒有舵的船”。目標對課堂具有引領作用,是一堂課的方向,是判斷語文教學是否達到實效的直接依據。因此,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及年段目標。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應照顧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制定具體年段的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要求。而達成目標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準確地解讀文本,是確立實效閱讀課堂目標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以普通讀者身份去實踐,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文本中語言特色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普通讀者去讀文本,感受文本中帶來的多種感受。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等等。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研讀基礎上,再可通過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研讀,然后著手進行教學設計。
閱讀板塊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寫作板塊同屬“一體兩面”,都是語文教程中學用結合和知行統一的終極性反應。如果把習作教學比作“知識產品呈現”的話,那么閱讀教學則是語文知識的“原料進口和儲存”工序。沒有“厚積”就根本談不上能夠“薄發”,因此,從這種知識生產流程線來看,后者比前者顯得更為重要。話雖如此,然而在現實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卻忽視了對閱讀教學的常規化訓練,或者說不太重視有效閱讀的教學形式和方法,致使這塊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積重加難,形成了惡性循環現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導小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呢?本文試簡要闡述之。
一是堅持興趣教學為抓手,引導學生逐步確立閱讀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地位是不容置辯的。然而,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錯誤性養成,加之缺乏責任自控意識,小學生往往習慣于教師的直接灌輸和“喂送”而形成了一定的依賴性。對此,執教者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手段,注重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努力把學生吸納到趣味性閱讀教學活動之中。如在教學《狐貍和葡萄》寓言故事內容時,筆者沒有直接進入閱讀教學程序,而是直接發問:“如果眼前出現‘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赤手空拳的你能否吃到這些葡萄?”提到這個話題,小學生們一下子產生了“望梅生津”的興致。大家紛紛議論起來。“能,我可以爬到葡萄架上去摘!”“這是一個好辦法。可是聰明的狐貍為什么想不到這個好辦法呢?”有人順水推舟:“這說明狐貍是不會爬樹的。”另有人反對了:“不是這樣的,我讀過一本書里面說狐貍會爬樹的。”于是全班就圍繞“狐貍是否會爬樹”展開了話題。課堂氛圍再次高漲起來了。眼看時機成熟,筆者作出了結論:“狐貍有多種,除了灰狐是爬樹高手之外,其他的紅狐、金狐、白狐和黑狐等都不會爬樹的。”這種“兜圈”之法,使得小學生在興之所至加深了對閱讀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我們只是按照“學習生詞、講解內容、記憶寓意”的方法進行,可以肯定,這種教法難以激活閱讀學習狀態。實踐表明:情境決定心境,心境決定質效。我們要努力實施“以趣促學”的閱讀教學方法,因為只有真正激活了主體意識,小學生才會樂于走向并逐步回歸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實踐證明,興趣是開展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二是堅持雙邊教學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培養
一、由“說什么”到“怎么說”
文章進入語文教材,成為課文,它們的價值發生了增值和變化。它們保留了原本所有的“傳播信息的價值”——“原生價值”,即“說什么”。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這種“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們所謂的“教學價值”,即“怎么說”。也就是說語文課,不但要關注“說什么”,更要關注“怎么說”。
二、為何要更關注“怎么說”
更關注教材“怎么說”,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和任務決定的。
(一)從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來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只有學會“怎么說”,學會運用和表達,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往來,讓交際變得更流暢自如。
(二)從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來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十分明確:“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同志在聽完小學的語文課以后也一語中的地說:“不但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會表達。”
所以,在“怎么說”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升語文教學價值,讓語文課真正擔負起其獨有的課程特性。
三、如何研選“怎么說”的教學內容
(一)何為“怎么說”
如上文所述:“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怎么說”,甘國祥語:“‘怎么說’即文本的言語形式,包括文章或段落結構分析、景物或事物介紹方法等。”
(二)如何研選
1.研讀出教材中的語文要素
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教學為例,很多課堂總是把這篇美文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教學生認識生字、理解生詞;欣賞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的情。這樣的教學其實只關注了教材中的“說什么”,而“怎么說”這個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卻被忽略了。
若沿著思考“怎么說”的思路重新審視文本就會發現: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詳寫荷花)是狀物的一個典型范例,其中包含著總分的構段方式、列舉同類事物的方法(有的……有的……)、比喻的修辭手法等,這些內容極具“語文特性”,又“便于上升為類概念”,都是屬于“怎么說”的范疇,“語文要素”在經過教師的研讀后從內容里凸顯了出來。
2.選取與學生能力、學段教學目標相符的教學內容
當研選出的語文要素確定后,是不是可以一股腦地全部納入我們的教學中呢?當然不行。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進一步選取出符合當下學生的教學內容。還是以《荷花》教學為例,三年級學生對于文本的一些簡單的表現手法已有了初步的接觸,作文剛剛起步,以段落寫作訓練為重點,上述中教者研選出來的內容對于他們的水平和能力來說是可以接受的,是符合此年級段的訓練目標的,是便于學生遷移運用的。
3.組織板塊式、遞進式教學,優選教學策略
在《荷花》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學習:(1)欣賞顏色美;(2)發現姿態美;(3)美讀欣賞;(4)品析用詞美;(5)體會寫作順序美。這五個層次由淺到深、層層深入,不僅讓學生扎實地深入到文本內容里,更注重從文本中走出來,領會作者“怎么說”的規律和志趣,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表達”服務。
4.用生活資源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建構,提升審美意味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開發一些適當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做一做,可以幫助他們把學習內容真正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引入生活情境,不但讓學生有傾吐的欲望,而且使他們有審美的意味。課堂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去寫一寫學校里的太陽花。實際運用時,教師梳理出如下寫作建議,在方法上再作一個清晰的引領:
(1)可采用先總后分的順序來寫。
(2)詳細描寫花和葉的色彩、樣子。
(3)仔細觀察花和葉的樣子,描寫時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4)恰當地運用一些好的詞語,如“挨挨擠擠”“冒”等。
四、教學內容的轉變提升教學價值,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實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習“怎樣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說什么”,進而明了“怎樣說”的過程。語文課的最終目的和終極價值就是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文字的閱讀和學習中形成一定的意義集合,進而更好地為我所用,表達自我。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高耗低能的現象,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語文本體和語文構成.語文學習,2004(04).
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在語文教學中也一樣。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通過學生的先學,然后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各類知識點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維活動、學習方法、以及對學習目標的落實等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找到當前教學的起點在何處,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可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綜合能力的培養。老師的教,變為真正的針對性指導;用言簡意賅的話語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給學生充分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引而不發,激勵學生要有創新精神。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方法不僅僅是講題,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實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們實施語文新課程教學不能只在口頭上,一定要將其加以落實。在實踐中如何去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這是學好語言文字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語文閱讀中,尤其重要。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知實踐而產生的。
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讀書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都是說的這個道理。創設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實踐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如:在《草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境,奠定了課堂的基調。教師還要善于引導想象,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散并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在《豐碑》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豐碑”是什么?為何說雪覆蓋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里的“豐碑”是指什么?通過想象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情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人格魅力。
三、注重教學互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我們的教學就是圍繞學生開展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師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的互動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
那么,如何建構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的動態生成的課程教學呢?辦法就是要實施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新方法,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專業的棋手能夠預想招后幾十步棋,大師級的棋手從一開局就能看透整個棋局。由此可見預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教學設計時,我們在每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旁邊另外開辟一欄,以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預設應對策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等的預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然后將解決每個問題的應對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設計了幾個不同的板塊,這幾個活動的板塊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
四、實施多種方法提高學生思維活力
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歷來以閱讀教學為核心。語文教學的內容雖然有五大板塊,但識字寫字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和語文綜合性學習,都是由閱讀教學來拉動的。所以閱讀教學的成敗對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然而,多年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已經異化為應試教學,淪落為應試教育的手段。在這種大背景下,想讓閱讀教學拉動整個語文學習,只能適得其反。閱讀教學要做到優質高效,必須實現由“教”到“學”的主體轉變,即課堂教學要由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學”為中心。只有經歷這樣的轉變,閱讀教學才能實現質的跨越。
一、傳統閱讀教學始終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強調誦讀涵詠。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式教學思想,并身體力行。孟子也提倡教學要自得自悟,他說:“自得之,則居之自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源。”朱熹更看重學習中的熟讀精思:“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復玩味。”“讀書之法,讀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朱熹認為,教人學習,最重要的是教會別人善于為學,教師只是“做得個引路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古人十分強調熟讀,勤讀,把它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學記》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說,教師對人施教,主要是啟發誘導。要引導學生主動學,而不是強迫學;要發現和強化學生的優點,不要一味批評指責學生;要啟發學生開動腦筋,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注重引導而不強制,師生關系就會和諧;注重夸獎而非責備,學生就會增強自信心,就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啟發而不直接給予答案,學生就會勤于思考。《學記》這段話鮮明地闡述了教與學的辨證關系,主張教師在教學中只起主導作用,而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要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從教育實踐的層面來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確為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經驗之談。我國傳統的私塾教學,約百分之九十的教學時間是讓學生解讀背書,教師極少講問。方法雖然有些呆板,沒有我們今天的課堂那么熱鬧;但注重積累,注意培養語感,經年累月的感悟,逐步內化為扎實的語言文字乃至詩詞文賦的基本功。這種以學生自讀為主的教學理念,對今天的閱讀教學仍有啟發意義。把讀書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不做思想的鸚鵡,讀百遍書,勤于思索,是一種有效而且高效的讀書策略。這種教學中以學生自讀為主的教學理念,對今天的閱讀教學仍有不容忽視的啟發與現實意義。
二、現代閱讀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從現代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來看,無一不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從發現法到合作學習,從人本主義到建構主義,都“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強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自我反饋。發現法的創始人布魯納認為:教學不是把現成的結論提出給學習者,而要從青少年好奇、好問、好動、好想像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依靠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探求和解決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主動發現者,而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布魯納說:“發現學習就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學習。”發現法理論的運用,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第二,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和愿望。通過激發興趣和欲望,將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需要轉化為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內心需求和強大動力,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第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破除“教師權威”,“教師中心”,放開學生的手腳,堅持“以學為主”,教為學服務。建構主義是皮亞杰等研究者思想的發展。皮亞杰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意義的過程。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建構主義提倡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方案,實施方案,自己去應用知識,并實現自我反饋。具體說來,建構主義強調:個體在認知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
三、結束語
綜合說來,閱讀教學有著多方面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就必須得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只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孫永梅.體驗閱讀教學的理論思考[J].中學語文,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