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2: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勞動教育的理論意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速度層次交流理論提出及影響因素
該理論認為交流與需求一樣是有層次的,在同一速度層次上的交流是比較容易的,也比較協調,恰如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如果他們速度都是一樣的話,那么就不可能會撞車。同樣道理,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一級別同一層次的人們之間由于處于同一速度層次,共同話題多,因而就容易交流,這也是 “非正式組織”出現的主要原因。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相反,不同速度層次的交流就非常困難,甚至是危險的,如上下級成為好朋友的例子就很少,再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再如我們常說的“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恰如行人穿越高速公路是非常危險的。不同速度層次的人們要順利的交流,前提是高速度層次的一方要降低其速度層次或者低速度層次的一方要適時提高其速度層次,前者如“平易近人”,后者如“趨炎附勢”,這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影響某一地區居民速度層次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該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達程度。一般來說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達程度的提高,人們速度層次總體是提高的。一般認為,城市居民的速度層次總體高于農村居民的速度層次,而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速度層次總體高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的速度層次。所以我們可以得出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要大于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二是該地區與外界交流的程度。一般認為某地區與外界交流的程度越高,其居民速度層次就越高,用俗話說就是“見過市面”、“大氣”,反之,某地區封閉程度越高,其居民速度層次就越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開放程度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速度就快,居民速度層次就高,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就不嚴重。三是該地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來說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速度層次就越高,反之,其速度層次就越低。從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居民幾乎不需要政府幫助其轉移,而需要政府幫助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上都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和轉移難的原因分析
傳統發展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即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低下、收入微薄的農業部門和以現代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高、收入高的工業部門。即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兩個速度層次差異明顯的居民:農業居民速度層次低,而工業居民速度層次高。一方面,農業勞動力的增加、土地資源的稀缺和土地質量的下降,造成傳統農業部門邊際生產率低下、勞動力過剩,進而為現代工業部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工業的資本存量的增加,工業規模的擴張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也需要不斷地吸納農村勞動力。因此,隨著經濟活動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化的非農產業轉移,社會的整體生產力水平將不斷得到提高,二元經濟逐步向現代經濟轉化。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促使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必然選擇。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是一種必然趨勢,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現實生活為什么會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的現象呢?原因在于農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速度層次總體低于非農產業勞動力的速度層次,導致農村往外轉移的勞動力無法與轉移目的地居民順利融合。由于速度層次不一樣,就會發生“撞車”現象。一方面,導致被轉移居民有著背井離鄉的感覺,短期無法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轉移目的地居民也感覺到生活不便利,對被轉移居民的采取排擠態度。
三、速度層次交流理論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應用
上面已經論述到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的原因在于被轉移居民和轉移目的地居民的速度層次不同,導致相互抵觸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在于提高被轉移居民的速度層次使其與轉移目的地居民的速度層次相一致,如對被轉移居民進行一定的職業培訓、給予被轉移居民國民待遇等等。具體對策如下:
1、改革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全面打破和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1958年我國開始實施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明確將居民分為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并嚴格規定非經城市有關戶籍管理部門同意,農村人口不得進入城市,人為地在城鄉之間挖出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筑起了一道難以沖破的制度性壁壘。從理論上說,它不利于勞動力的優化配置,窒息了競爭,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的長期存在,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因而農民進城的經濟利益驅動將長期存在,如果用政策限制來阻擋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不但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規則。而實際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城鄉雙方是互惠互利的。就農村來說,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減輕農村就業壓力,提高農民收入;就城市而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入并不會對城市勞動力就業構成多大威脅,因為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術相對較低,缺乏競爭優勢,他們大部分在城市中提供城鎮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護理、環衛、餐飲、建筑、保安等服務,彌補了城市勞動力結構上的短缺,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方便城鎮居民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當前來看,現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仍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有關調查表明,大部分流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在現行戶籍制度約束下,無法取得同城鎮市民同等的競爭能力和平等的待遇,他們在就業、加薪、吃、住、孩子上學等方面存在許多難以逾越的困難。雖然已有相當部分勞動力已基本脫離農業,屬于轉出的剩余勞動力,為全國城鎮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因沒有城鎮戶籍而被認為是城市“二等公民”。因此,我們要考慮逐步取消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限制,改革現行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實行按實際居住地落戶的原則。同時對就業、企業注冊登記、子女入學等等阻礙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其他歧視性政策也必須改革和廢除,以徹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改革除戶籍制度外的其他人為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因素,促使城鄉兩個不同的速度層次趨于融合
除了戶籍制度方面的限制外,還有就業制度、子女入學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在就業制度方面,國家禁止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單位招收進城農民工,即使是非國有企業在招工時也有限制,對招募、使用外來民工的工廠進行罰款等行政處罰,或者在就業安排上也都要求用人單位“先市內,后市外”的原則,優先招用本市居民,未達到規定比例的用人單位,不得新招勞工,并且對許多工種禁止或限制使用民工。其次是子女入學限制,進城農民子女的入學問題往往難以得到解決,即使學校同意了,也要繳納一筆數目可觀的費用。再次是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往往難以享受。有的城市還要求民工進城后要繳納暫住費、管理費、崗前培訓費等等,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轉換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來說,進城尋求就業須先支付將近千元的轉換成本是無法承擔的,他們只有望“城”興嘆了。因而,社會各界要積極鼓勵和保護農民合理就業,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相關政策體系,完善企業用工制度,逐步放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限制,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協調的勞動力市場,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就業,為城鄉兩個不同的速度層次趨于融合做貢獻
目前全國勞動力統一市場發育程度很低,地區之間、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資源配置還受到許多非價格因素的制約,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差異很大。在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方面,需加快勞動力就業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力雙向選擇,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服務,特別要建設為農民外出就業服務的職業介紹網絡,定期勞務信息,增強市場透明度,降低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營造出一個自由選擇就業、自由選擇居住地和自由流動的大環境,并降低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遷移成本。城鄉統一協調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內容如下:(1)市場主體地位要明確,通過雙向選擇實現就業。(2)社會服務、保險為市場主體提供保障條件。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以社會保障為前提,這就是要加快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3)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調節勞動力流向和組合。勞動供給者主要依 據勞動力價格信號決定就業或轉業,勞動需求者根據社會平均勞動力價格及生產經營狀況調節用人數量。(4)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政府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組織及管理協調機構,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所等,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外部條件。
4、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能力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總人口中文盲率已下降到7%左右。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小學程度的為 31.1%,初中程度的為49.3%,高中程度的為9.7%,中專程度的為2%,大專及大專以上的為0.5%,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總數的13.6%。進入城市的民工中存在著部分文盲、半文盲,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0%。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崛起,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往外轉移。由于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低下,決定了他們即使進入城市,也很難進入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工種進行工作,而只能從事低層次的工種。大量的低層次勞動力也易造成我國勞動力結構的失衡。在這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體力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中,農村剩余勞動力一般處于劣勢,轉移的領域越來越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
為此,我們首先應進一步抓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我們要把基礎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財政中的教育經費的比例。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要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支持的力度。其次,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對低層次勞動力的需求將會縮小,對技術工人、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因此在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要針對城市勞動力的需求變化,充分利用勞動、就業、教育部門的師資、技術和設施,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切實提高外出民工的職業技能素質和競爭就業崗位的能力,為城市企業培育優秀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進而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最后,加大向農村教育投入比重,不僅有益于提高農民的素質,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做好合格的勞動力儲備,而且也推遲了新增適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待業大軍的速度和減少就業壓力。
5、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解決后顧之憂
政府應改革城市就業制度,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的就業務工、居住生活、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體勞動者的市場化的醫療衛生和勞動保障體系,達到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后能與城市居民受到同等的制度保障和平等待遇。要鼓勵雇傭關系長期化、穩定化,從而使企業和農民工利益都得到保障。積極倡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家門,遷移到城鎮,切實解決戶口、孩子上學等問題。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求出發,幫助和動員農民解決醫療保險和其他保險,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6、通過法律機制的調節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法律調節是指政府通過勞動立法、社會保障和福利立法來引導和約束勞動力行為,從而創造一個有效和公平的就業環境。通過法律機制的調節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健全勞動爭議方面的法律,將現
有的各自為政的仲裁機構合并,成立仲裁局,明確它是經濟行政執法機關,賦予它應有的法律地位,內部設立若干專業性的仲裁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和地方勞動仲裁工作。隨著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多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勞動法院或勞動法庭,專門審理勞動爭議案件。
其次,要制訂勞動力市場運行規則方面的法律,包括勞動標準法、最低工資法和社會保障法等。勞動標準法是以最低限度的勞動條件為依據,制訂最低勞動標準,以及為保證和維護這一標準在行政上采取的措施。勞動標準法的基本內容是對勞動時間的規定,如規定法定勞動時間、法定休假日以及法定勞動時間以外的補償等。最低工資法是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具有最低工資額的法律,其目的是通過最低工資保障勞動者的生活安定。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是勞動力市場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條件。目標是建立城鄉一體的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最后,對政府的各項就業政策加以法律化。制訂這些法規時都應特別考慮農業勞動力及其轉移問題。
Theory of Dynamic utility exchange priority
第一,從社會問題的角度考慮。你會發現如今在中國,很多社會的病態都與勞動教育開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關聯。比如,一些人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賺快錢,還有很多人喜歡炫富,等等……這些社會亂象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得。或者,我們從特定角度看,很多社會病態都可以歸因于與勞動有關的價值觀的偏差,需要通過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去克服。
第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現在咱們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很快將會成為第一。我們的人均GDP也已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可以說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都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那么,當我們告別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導的舊時代之后,有一些課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腦力勞動的比重會不斷增加,但最基本的體力勞動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去定義勞動教育所說的“勞動”呢?究竟怎樣的社會安排才更有利于讓人們在詼中獲得尊嚴、擁有勞動的光榮?應當怎樣讓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直面、回應這些課題,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迫切、重要。從更積極的角度看,一個能夠擁有勞動意義感的勞動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讓全體國民特別是少年兒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從而愉快地勞作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這對于新時代中國人生存質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從教育本身的角度考慮。我們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社會主義教育本來就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另一方面,一個最根本的理由,社會主義運動說到底是為勞苦大眾主張權利的,是以承認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為非常重要的價值原則、教育原則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讓勞動者克服勞動異化狀態,擺脫剝削壓迫、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最為根本的一個訴求。從價值體系上講,無論是十月革命后的蘇聯還是今天的中國,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創造的主體――勞動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教育體系中,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教育明顯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形態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辦真正的社會主義教育,按照講的“不忘初心”,勞動教育就應該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了勞動技術、社會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等。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檀傳寶:你提到的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但是形態的劃分標準不一樣,比如說以場域劃分的話,就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談另外一個標準,我覺得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顯的部分,比如說在勞動過程中學一些勞動技能、產出一定的勞動產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認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在外顯的部分里面隱含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勞動教育固然要學勞動技術,應該有勞動產品的產出,但是對于學生發展來講,最根本的目標不是要生產多少產品,而是確立勞動價值觀。在的價值理論里,非常崇尚和強調的一些原則,比如說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強調的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以及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教育理論強調體力、腦力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等等。開展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說: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通過參與勞動實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人民。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應該是這個。
:您認為勞動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呢?
檀傳寶:真正要把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建立起來,當然是要靠學校來進行相關的教育。但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社會風氣和家長的觀念要有所改變。如果社會本身風氣就不好,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勞而獲的生活,居然還有很多人羨慕不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長在心底其實并不認為勞動觀念是重要的,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這種情況下,談怎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就會很困難,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沒有加強勞動教育的土壤。
對學校教育來講,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勞動教育本身要在學校的活動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個學校文化中確立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學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那就算是學校有勞動課,作用也會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里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我認為社會氛圍的改變,包括學校文化環境的改變,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比開設多少勞動課程更為重要。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還有老師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異化的現狀呢?
檀傳寶:目前可以說勞動教育的異化和邊緣化非常厲害。我認為主要有三種表現:
第一,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懲罰,比如遲到了罰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勞動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當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系的時候,就是反勞動教育而不是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種異化。
第二,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學習一種技能。設想一下學生花很長時間只是學會怎么剪紙,若這一學習經歷對他的課業成績、身心健康沒有太大作用,這樣的勞動教育肯定會被邊緣化。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的確應該、也有可能學到某種技能,但是勞動如果僅限于技能的學習,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這樣的勞動教育怎么可能不被邊緣化呢?
第三,把勞動教育異化為一種娛樂,比如一些畢業班學生平時學習很辛苦,所以學校會組織他們去參觀一下工廠、農村,當作生活的調劑,這就更沒有意義了。現在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勞動安排,認為這就是帶著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了。其實所謂的“勞動安排”,基本就是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用一天或半天時間帶學生“活動”一下,而這就同時意味著平時學生都不會做這些“勞動”的“活動”……這樣的勞動教育,效果當然會極其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思維或異化、或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這就回到了剛才的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里邊緣化,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勞動教育,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勞動所蘊含著的最重要的教育價值沒有清醒的認識。勞動教育其實有時候只是要還原某些人生的常識。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種莊稼,面包從哪里來呢?這是常識,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會忘記,一心想著不勞而獲,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其實,勞動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悅的功能。但勞動教育真正的愉悅,應該是對勞動過程、勞動果實的欣賞帶來的那種精神性愉悅。在帕夫雷什中學,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叫面包節。孩子們種的頭一茬麥子收獲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蘇霍姆林斯基會讓孩子們請自己的家長來品嘗。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愉快真正是勞動的喜悅――由他們親手種植的小麥做成面包的那種芬芳,是勞動的芬芳,能夠鼓勵孩子以后再去進行新的勞動,而不是膚淺的認為,勞動就是我學習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勞動的愉悅。
:雖然一直以來學校都有開展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技課、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等,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您認為中小學的勞動教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才能夠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呢?
檀傳寶: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本質不清楚。教師可能模糊地知道勞動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織學生開展幾個相關的活動,但可能還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勞動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關系。以勞技課舉例來說,如果認真去安排的話,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各科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讓勞技課變成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綜合應用的領域,思考孩子在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哪些在勞技課可以用得上?這樣就既有勞動教育,也強化了孩子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勞技課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思路,而不是只學一個剪紙或者陶藝就叫勞技課了。因此,我是主張勞技課更多的應該是校本的,學校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思考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再去設計勞技課,才是正確的思路。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門的活動和課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僅通過這一種渠道去實現勞動教育所有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就會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專門的時間去完成某一個專門的活動,道德與法治、歷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除了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兩件事。
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跟上去。比如現在很多老師本身已經沒有勞動光榮的觀念了,甚至有些老師特別羨慕那些不勞而獲、掙快錢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指望他對孩子有正面的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這對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關課程的建設要跟上去。比如說歷史課,過去的歷史教育特別強調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那現在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歷史課就只講帝王將相,而勞動者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被人忘記,那肯定是不對的。無論是歷史或其他課程,都要注重挖掘勞動教育的素材。
這兩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或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不能滲透到學科教學里,只是偶爾帶學生去專門勞動一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是那樣,可能勞動課甚至都帶有反勞動的性質了――因為大家體驗到的只是勞作的辛苦,卻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孩子們就更不愿意勞動了。所以歸根結底,整個教育系統要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科教學都應該配合,再加上專門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才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您談到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十分關鍵,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實踐您剛才所說的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呢?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議?
檀傳寶:要讓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要從保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這個角度去看。所有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是保證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勞動教育要從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長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從小就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他將來必定會非常自私,那樣是不會真正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人生將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導孩子過有創造性的、充實的人生,能夠擁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離開勞動教育的,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勞動教育要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去重視。正如我剛才說的,現在有那么多社會病態其實是因為人們看待勞動的觀念出了問題。要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責無旁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方面,現在很多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勞動價值觀,這就好比數學老師不知道數學,那你怎么教?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勞動價值觀,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明白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具體要去實施的時候,要考慮有創造性地去推進勞動教育,不能把勞動課又變成另外增加的“課業負擔”,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這種創造性不是異想天開,要與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聯系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實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協作,但如今很多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家里的活兒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是很多家長仍然持有的觀念。您認為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檀傳寶:首先還是要明確,勞動價值觀教育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這是一個大前提。具體到家長要做哪些改變?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不要把學習跟勞動看成是對立的。在我看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學習,來幫助孩子確立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勞動”觀念。正如大人要通過勞動去創造世界,兒童要通過學習去獲得成長,我們完全可以把勞動和學習建立內在聯系,而不是將勤奮學習看成跟勞動沒有關系的一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如果認真學習,也可以視之為勤勞的一種表現,也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家長不能把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看成是與兒童生活沒有關系的。你所說的很多家長在家里不讓孩子勞動,一方面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勞動的教育意義,另外一方面是在這個少子化時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去做家務。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問自己,到底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考慮教育意義的話,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我覺得讓孩子適度地參加有意義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兒童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學習做主人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進行變革。一旦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就會自覺去考慮哪些勞動方式對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把學習跟勞動聯系起來,是一個最為可行的選擇。
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活動和改造的獨特方式。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是我國一貫堅持的教育方針,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卻在逐漸淡化,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視,而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的高校,其勞動教育的社會功能也在逐漸弱化,在現階段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并未發揮出其應有作用。
“以勞動托起中國夢”是同志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強調的。大學生是未來的勞動主力軍,他們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勞動技能的狀況,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后續發展,更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一、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對青年學生的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在國家教育方針、學校德育實施意見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見中都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學校認真落實。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教學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的根本體現,德育、智育、體育是社會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既能解決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知識和勞動能力上有所提升;解決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發展問題。
(三)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高校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一是可以培養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樂于助人、敬業樂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轉學生勞動價值觀,豐富大學生的勞動情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當前高校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家對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在實施的過程存在諸多問題,造成勞動教育在多數高校教育中成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個環節。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一是勞動教育觀念邊緣化,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勞的思想,甚至是鄙視勞動和技術教育,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別當前教育體制下,學校和家長都存在重分數、輕素質,重智力、輕體力的思想,使學校用知識教育替代了勞動教育;二是勞動教育理論研究邊緣化,與其他學科理論相比較,對于勞動教育領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使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嚴重缺乏理論依據,特別是在勞動教育的實踐中,由于缺少理論支持而導致其難以達到既定目標。主要表現在:1.理論體系不完整;2.理論研究中勞動教育往往被勞動技術教育所取代;3.學術界對勞動教育的成果不多,這需要引起學校和全社會的關注重視。
(二)勞動教育功利化
過分強調勞動教育的外在價值(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從而導致其內在價值(即育人的價值)的弱化,將勞動教育本身視為達到外在價值的一種手段,而將實現教育的外在價值作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教育的政治化傾向。不是把學校勞動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過程,而是將勞動教育視為政治上的要求來進行。二是勞動教育的經濟化傾向。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缺少平臺及場所的現象十分普遍。有時將打掃衛生、清理校園等極為簡單的勞動也由學校出資雇人完成了,學生失去了各種勞動機會。
(三)勞動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對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學生勞動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對勞動教育認識程度不夠全面具體,甚至是有偏差、錯誤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對學生開展教育過程中,過分強調腦力勞動,過分看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思維及邏輯判斷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學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內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從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阻礙了學生的成長成才;二是體力至上,這種現象是與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對待勞動教育是將肢體上的生產勞動看作是勞動教育的全部內容,認為體力勞動便是勞動教育;三是以生產勞動代替社會實踐,很多教育與勞動結合的研究結論都過分夸大生產勞動的作用及其功能,認為勞動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規律廣泛應用到各種領域,造成對勞動教育內涵的一種歪曲。
三、在大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的思考
(一)強化對勞動教育的重視
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質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勞動教育活動規劃與目標的最根本認識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從思想上摒棄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漠視和淡化,強化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一是加強新時期高校勞動教育的理論建設,把勞動價值觀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開發科學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嚴格認真落實考評;三是健全勞動教育的保障制度,從國家、學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確責任、達成共識、通力合作完成勞動教育的任務。
(二)優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環境
經濟要增長,教育是基礎;人才要優秀,勞動不可少。外部環境是開展好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條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的教育環境,一是需要通過高校、家庭、社會三方聯手構建立體的教育環境,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通過輿論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比較重視“三位一體”的教育理論,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夠,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孤立無援、社會教育處于無力狀態,三者缺乏有機聯系與配合,直接影響當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下,大學生能辨別對錯是非,提高他們對快樂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真正理解,在勞動教育實踐中,使他們主動參與,并在勞動中感受快樂。正確的輿論引導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意識。
(三)完善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
首先要明確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的必要途徑。大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觀、勞動習慣和勞動知識、技能已初步成型,但還要依據其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能形成的規律與特點,幫助其全面規劃勞動教育目標,從而提高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實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對于高校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會生產力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二是充實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使勞動教育內容科學合理,符合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勞動。三是探索有效的勞動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擬教學法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做到“灌輸”與“滲透”并重,方式`活多樣。
(四)制訂科學的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
由于勞動課特點所限,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還缺乏規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規范的勞動教育考評制度。開放性的學科特點的考核體系,才能使勞動課的設置合乎學生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勞動觀納入學生的德育考察范圍,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只有憑借自身的創造力和辛勤勞動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考核機制,把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杜絕形式主義和忽冷忽熱;三是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激發學生勞動自覺性。勞動教育必須有嚴格的成績考核。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建立不同的評價方式,理論知識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的方式,也可以論文的完成質量給出成績。偏向實踐型的教育內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說話的方式,而關于大是大非的職業倫理道德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等方式,從而能全面把握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科學考評機制,有助于在大學生的道德層面扭轉這種歪曲的認識,在價值觀、人生觀的層面規范大學生的人生發展軌跡。
參考文獻:
[1]任然等.論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讀天下,2016(18):330.
一、加強勞動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勞動需要心理,增強教育的可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目的性教育。他認為:“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強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同時,他力主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1931年,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道:“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先生的這些有關勞動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闡述,是一種全新的思想,對當時青少年的勞動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當前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現在的高中生對待勞動教育問題普遍存在著茫然感和不知覺性,存在著怕苦、怕累、輕視厭惡勞動的思想情感。雖說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勞動教育的目的認識不清。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方面加大教育的力度。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就勞動教育的目的、意義進行討論,把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專題,以主題班會、團隊活動等形式來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勞動的需要心理,以達到自覺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具體的勞動之中,以勞促教
毋庸諱言,當今高中生勞動教育的一個嚴重弊端,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做”,這與陶先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特別強調學生要在“做中學、做中教”,而關鍵是“做”。陶行知先生認為“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他所辦的學校,學生入學后,都必須參加生產勞動。如曉莊師范學生上午大部分時間是學習、閱讀,下午主要是從事具體的勞動。包括建校勞動、美化學校環境、從事工農業生產勞動、學生自我服務勞動等。這給我們現在的勞動教育一個很大的啟發,那就是——勞動教育必須在勞動中進行。任何脫離具體勞動的勞動教育都是紙上談兵,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時代不同了,在勞動的內容上應有所區別。我們現在主要是要求學生進行一些自我服務的勞動和學校公益勞動。比方說,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一般性的勞動技能的訓練、交流和競賽,如疊衣服、釘紐扣、整理內宿、植樹、公共衛生的打掃等。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活動指導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總的來說,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校3—6年級安排了勞動課程,每周各年級一節,并根據大綱對各年級的不同要求,按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下面談談我在勞動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中
在勞動課教學中,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課以勞動實踐為主,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把思想教育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實踐性、教育性相統一。
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向學生傳授工藝技術,而且積極捕捉上述內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將其有機地滲透到勞動課的教學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剪字?你見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場合?因為有了上述討論,所以學生們在剪字時極為認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勞動課要選擇一些盡可能做到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能親手操作的知識進行教學。例如:五年級學到《種蕃茄》一課時,老師感到城市學生沒見過怎樣種蕃茄,并且老師也不熟識這方面的知識,講起來抽象,有難度。于是老師們經過討,這節課選擇種大蒜的教學內容。老師們找來幾個花盆,裝上土,提來一桶水,準備一把蒜瓣放在講壇上。課堂上老師一邊講解,一邊在松軟的土壤里動手種蒜瓣,并告訴學生怎樣施肥,怎樣澆水,保持怎樣的密度。接著讓學生口述種大蒜的要領,最后讓學生分組輪流動手種大蒜,又布置作業,回家在陽臺上的花盆里,門前的花園中,菜哇上種大蒜。這樣動手動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到簡單的勞動知識,也沒有照搬課本的內容,而是結合本地實際,使學生真正掌握了一種勞動技能,完成了勞動課的教學任務。
三、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主動性
對學生來講,新技能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技能訓練課中,工具、材料、任務和要求都擺在學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進行加工,這里面蘊含著大量有待于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若能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要比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創新的答案,決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比如,加固掃帚,圓形掃帚和扁形掃帚的捆綁,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這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發散性思維,盡量多地提出掃帚的捆綁方法。學生們積極思索,爭先恐后地提出了許多種方法,有的方法雖然很幼稚,但畢竟是他們自己思維的成果,他們很興奮。然后,我再引導學生篩選經濟、簡單、可操作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捆綁,用實踐來檢驗方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最后,驗收和評比,哪個捆得結實?方法是什么?此時學生發言踴躍。這節課,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過教材規定的內容。
四、重視學生勞動成果,提高學生勞動興趣和認真態度
以往,學生們認為勞動課是副課,應付一下,教師給個成績就行了。因此,部分學生上勞動課很不認真,勞動成果也很不像樣,更談不上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學生們把勞動課當作一種練習課,其勞動成果也自然是練習品,沒什么價值。改變這種現狀,關鍵要讓學生自己的勞動成果發揮作用。我在課后,總想法把學生的勞動成果利用起來。比如,用學生做的紙花紙鏈布置教室,用學生加固的掃帚打掃教室等等。學生看到自己勞動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勞動成果的質量。
五、課內外聯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但勞動還遠不止如此,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勞動的意義提高到前人所沒有認識的高度,這也是我們深刻認識勞動素質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發點。20世紀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了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礎,勞動教育具有普遍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對學生的勞動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勞動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地位和意義
1.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把“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列為“五育”,并作為教育方針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予以落實。高職學生要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離不開較高的勞動素質,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校內校外的實習實訓來培養,例如,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價值觀,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通過勞動生產實踐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真正將勞動素質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部分。
2.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職學生要成長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勞動素質。高職學生需要在學校教師的引導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強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技能,提升勞動就業和創業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3.加強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提升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高職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必須在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出調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加強勞動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形成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
盡管勞動素質教育意義重大,但是各高職院校在執行的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勞動素質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學的對策。
二、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低下的原因
我們通過對日常生活觀察、問卷調查、帶隊實習收集的相關情況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部分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一般,甚至個別同學勞動素質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教育的缺失是導致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現在高職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過分溺愛與縱容導致他們勞動觀念淡薄、不尊重勞動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惡勞,對體力勞動懷有偏見,沒有良好的勞動意識與習慣。一些學生眼高手低,出現了學機械的不愿意下車間,學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學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場之類的現象,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部分家長對學校組織的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不支持、不配合,少數學生不愿意參加,家長也縱容學生的做法。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缺失。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沒有將勞動教育落實到位,勞動考核的機制沒有形成。比如,實習實訓的考核上沒有更多地考量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學生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而主要拿實習實訓報告作為評分的依據,無形中抹殺了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中應有的地位。另外,頂崗實習的重要作用沒有真正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局面沒有形成。
2.高職學生勞動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學生在勞動認知、勞動價值觀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甚至連自我服務勞動的意識都沒有,更談不上吃苦耐勞的精神。一些學生片面地認為勞動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缺乏社會公益勞動的理念,對要求全員參與的志愿者活動不聞不問,功利意識很強。由此可見,他們對勞動及勞動素質的認知還比較膚淺,沒有真正將具備良好勞動素質作為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缺乏通過各種措施來進一步提高自身勞動素質的意識,加上沒有一定的勞動實踐活動作為保障,良好勞動習慣的形成和提高也就無從談起。
3.高職院校對學生考核評價不夠科學合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推優入黨、評優評先、評定獎學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課業成績,并未對學生的勞動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并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如果學校從人才培養目標上設計出勞動素質教育系統方案,并制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一定能引導學生對自身勞動素質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有的學生因為怕掃地而逃學,有的學生經常逃避班級的各種勞動(如搬桌椅、值日擦黑板等)。在他們眼里,這些“活兒”能逃脫是很“機靈”的,況且還有家長的支持。同時,也有教師把諸如掃地等勞動作為對學生犯錯的懲罰手段。由于學生、家長、教師的這些行為,使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扭曲了,于是他們看到了腳底下的垃圾堆滿了也不撿,隨意扔饅頭、倒飯,放學路上很隨便地踩在莊稼地里……德謨克利特說:“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么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勞動之于少年兒童是最基礎的,在集體勞動中,師生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這種競爭的狀態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勞動熱情,樹立勞動光榮的信念,從而對勞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對勞動的正確認識。
二、集體勞動可以激發師生熱愛學校的深厚情感
我們小時候上學時,像平整操場、修補教室之類的勞動,根本就不用請工人,教師帶著學生就完成了。一場勞動下來,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和校園面貌變化,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現在很多學校出于安全考慮,一般不敢發動教師和學生勞動,只得花錢請人代勞,殊不知恰好使教師和學生愛校的情感慢慢淡化,因為他們不知道校園面貌變化的來之不易,所以肆意破壞花草和各類建筑,甚至連自己的課本和作業本也不知道珍惜。在集體勞動中,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干活,不要隨意損壞公物,讓師生共同感受為學校添磚加瓦的艱辛和快樂,知道學校的變化需要很多人的創造,使師生熱愛學校的感情不斷升華。
三、集體勞動可以增進師生合作精神,使學生懂得許多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當今教育提倡合作,生活、工作、學習都需要合作,勞動既是合作完成又培養合作能力。在學校組織的集體體力勞動中,沒有嚴格的師生和領導界限,大家圍繞完成任務而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同時又必須相互配合協作,互相尊重。比如,抬一張床需要四人同步協調,在轉彎、上樓梯、進門等處還要相互轉換等等,這應該是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尊重最好的形式,學生在這里學會了如何接受別人的指導幫助,教師也學會了如何尊重關愛他人。
四、集體勞動可以加強師生的安全意識
很多教師擔心,在勞動過程中師生萬一受傷怎么辦?其實,從勞動一開始,除了教師監督外,學生也非常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所以,一次集體勞動就是一次安全演練。集體勞動使我們深切地感到:安全就在我們身邊。不管平時怎么講,如果學生不去體驗,安全知識也無法深入到學生頭腦中,只有在各種切身的活動中才能使之深入人心。
五、集體勞動可以為學校節約有限的資金
在中國,還有許多學校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學校的經費相對緊缺,也有許多學校實行精細化、節約化管理,適當地組織師生參加必要的集體勞動,既節省學校開支,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又鍛煉了師生的各種能力,培養自力更生的意識。
一、營造勞動氛圍。使學生喜歡勞動
勞動課上老師的首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一種樂于勞動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境,如:把自己當做環境衛生的保衛者,班級的美容師,把枯燥的衛生打掃變得富有人情味,學生干起來也特別積極;也可以運用嘗試發現法,讓學生積極思考自行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教師不論用哪種方法,都應注意以下兩點:(1)教師要擺正位置甘當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極參與。教師應適時參與學生討論,使學生忘卻師生界限,消除學生的被驅使感。(2)教師要包容學生的失敗。勞動課實踐操作的本身就是學生嘗試創造的過程,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引導學生正視失敗,告訴他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腳,封閉自卑,不敢嘗試。
二、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重視勞動
“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是一個知識和技能掌握轉換和運用的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較清晰的思維。小學階段的學生勞動教育尤其要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從感性認識人手,使他們從生活實踐中了解勞動的意義。帶領學生參加農村勞動,了解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使他們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同時結合課堂教學,通過開展班隊活動,使他們認識到勞動最光榮最偉大,我們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
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有效利用課堂,落實勞動教育。在學校除了通過勞動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讀課和班隊會主題課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比如教師節來臨,學校大隊部統一制作勞動內容《老師您辛苦了》;三八婦女節來臨,學校統一勞動內容:獻給媽媽的禮物。我們應該把空間留給孩子,為他們搭建發展的平臺,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體的建議,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從而有效地進行勞動教育。
提供勞動實踐機會,耐心指導勞動方法。勞動教育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好的,關鍵在于在理論教育的前提下,還要抓好勞動實踐,因為勞動實踐是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勞動習慣只能在長期堅持不懈地勞動實踐中磨練和沉淀,僅憑紙上談兵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要想辦法指導學生在實踐勞動中學會運用學到的基礎勞動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從而享受成功的愉悅。應注意啟發學生體驗勞動的感受,并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多方面收獲。比如,開展“誰有一雙巧手”“今天我當家”“勞動多快樂”“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勞動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對勞動的濃厚興趣。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將更有利于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勞動正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心理。通過讓學生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創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各自的創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模化的勞動場合,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學生通過默契協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主體地位,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