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2: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人力資源是一種戰略資源,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和核心,也是企業不斷發展和壯大的依據。人力資源管理,就是通過一系列合理有效的人力政策將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的管理政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是提高企業核心關鍵競爭能力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成長方案的制定,結合培養計劃,同時提升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設強有力的人力隊伍。
盡管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發展有加強的影響力,然而在現實經營過程中,大多數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并沒有對自身工作形成有效認識,整個人力工作緊緊停留在簡單的人力招聘、有效的人才培養上等,長此以往,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存在一系列問題和不足。一些企業在人才利用上,不能堅持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而在人才選拔標準上,很多企業過分擴大學歷的作用和地位,盲目以文憑決定人才水準。溫馨如家的企業文化是助推企業順利發展的關鍵,同時企業文化建設,也是人力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大多數企業為了節省陳本,忽視了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僅停留在表面。而最后,有些企業存在獎懲制度不明顯的具體現象。獎罰分明是企業考核員工成績,衡量員工貢獻度的重要要求。而只有實行清晰的獎懲機制,才能將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推行到實處。
二、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以人為本”定義及內容分析
要想有效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不斷助力企業建設發展,就需要充分重視發揮廣大職工的主體作用和主導地位,通過有效制度建設,將公司全體員工納入到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來。充分發揮人民創造精神,結合廣大職工的利益訴求,實現最廣大職工的廣泛參與。以人為本就要求充分培養人們的綜合素質,尊重企業發展規律。尊重企業發展形式和要求。
企業的發展就是廣大職工不斷推動的結果,只有將廣大職工的智慧和能力充分發揮和應用,才能做到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利用。
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以人為本”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約束機制。這一約束不僅僅是制度約束,還是一種道德約束。在人本原則下,對企業職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二是激勵機制。這一激勵主要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一方面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和集體榮譽感,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也讓廣大職工享受到企業發展中帶來的成果。三是壓力機制。這些壓力主要指發展競爭壓力和目標責任壓力。在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下,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命運同步,息息相關。隨著企業發展的壓力不斷加大,也要求個人與企業一同分擔企業發展的壓力。四是環境機制。這一機制主要指個人發展要與工作本身的條件和環境相結合。人際關系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個人發展積極性,而企業環境的良好建設,更能夠讓廣大職工保持良好發展狀態,促進工作發展效率的不斷提高。
三、實現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這一管理的幾個層次分別是在生活上充分關心員工利益、維護員工權益、以最大努力解決職工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將職工權力履行到具體和實處。其次是,重視企業人本工作建設,將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本。最后還要充分滿足員工的需要和困難,幫助廣大職工實現和維護個人利益。企業要想實行更好發展,最重要的、需要做的就是做好企業廣大員工的自我認知。
(一)全面構建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體系
不斷豐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體系建設。這一體系具體包括清晰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建設,培訓制度制定、事業生涯規劃方案、人事制度完善等各個方面。改變傳統的、舊的管理模式,及時選擇新的人力制度和政策,有效開展人力工作。同時需要及時充實人力資源管理的力量,加強相關工作人員基本素質培訓。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才選拔機制。通過有效開展招聘制度,做好人才是初步選拔人才、強化人才管理的重要內容。
(二) 制定清晰的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路徑
職業生涯管理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方向的合理安排,形成科學的、體系化的員工職業的生涯管理形式。一方面重視員工能力素質培養,另一方面要關注人才的職業發展,幫助建立核心員工職業發展路徑。通過有效提高人才成長通道的吸引力,為廣大職工發展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
(三)建立科學可持續的人才培訓、人才選拔機制
理論基礎與背景:發展心理學原理借鑒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操作性理論原理則為“時間管理原則”。埃里克森認為個體人格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都有一個普遍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都是由有機體生物學上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不斷產生的沖突或矛盾所決定的。青少年時期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所謂“自我同一感”是一種對“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么樣的位置、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時間管理原則認為鐘表時間是無法管理的,而生活時間是可以管理的。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目標設計無論有多好,也要落實到對自己時間的管理,通過對時間的管理和最有效的安排,個體才能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時間管理的中心原則是: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或最有助于自己達到目標的事情上。時間管理的補充原則是:將時間用在某些事情上的惟一理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近期和遠期目標。
學生的現狀分析: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學習生活的時間,總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但學習效率又很低。有的學生往往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那些既無多大價值又無助于達到目標的事情上,這里有意志力薄弱、懶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作用,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對自己的價值和目標還沒有搞清楚;也有的學生雖然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卻并未將之與當前的發展任務相聯系,而是任由時間流逝。
二 教學目標
認知:了解自己的時間管理狀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了解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情感:激發學生對時間的緊迫感及重新安排自己時間的動機。
行為: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重新合理有效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
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做探索與了解。
難點:學生能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做合理有效的調整。
四 教學設計
1.教學構思
本課將學生對自己的時間管理作為一個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思考,再讓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做探索與了解,引導學生將對時間的管理和對自我的管理、對人生的管理相結合,從而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做合理有效的調整。
2.教學形式
以學生的自我反省與分析、想象體驗和討論交流為主,教師的引導為輔。
3.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
五 教學準備
通過個別訪談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時間安排的情況做課前的了解調查;制作教學多媒體課件;準備教學用品。
六 教學過程
主題活動(一)“時間餡餅”
讓學生將自己一周的學習生活時間(除去睡覺),根據實際投入時間的多少按百分比分配在一個圓中。
(以此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時間管理的實際狀況,發現自己在時間的運用和安排上可能存在的問題。)
主題活動(二)“‘撕撕’我們的人生”
用一張有0~100刻度的小紙條代表一個人的一生,假設每一個人都活到100歲,讓學生將自己已經走過的人生撕下來,再讓他們想想自己希望取得成功的年齡,然后將此以后的人生再撕下來。把這段用來成長、發展、奮斗的時間與其它撕下來的相比較,請學生思考體會。
(以此來說明我們用于發展和準備的時間的有限性,激發學生對時間的緊迫感與重新安排自己時間的動機。)
主題活動(三)“時光隧道”
在略為低沉、悲傷的音樂背景烘托下,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想象活動。想像一下假設自己已經走完了一生,穿過時光隧道飛到了自己的葬禮上,聽到家人、同學、朋友、師長、同事、領導、鄰居們給自己下的評論。然后將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以此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也是讓學生用此和自己現有時間的運用做對比。)
主題活動(四)“個人聲明書”
讓學生根據自己在“時光隧道”活動中所探索和了解到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完成一張“個人聲明書”。即將自己的價值觀與目標轉化為個人的“憲法”、今后行動的準則和人生的宣言。
最后讓學生重新制作“時間餡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重新做合理、有效的調整。
現代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說:“不能管理時間,便什么都不能管理。”可見,良好的時間管理是正確的管理的基礎。作為高校運行最重要的工作承擔者之一的中層管理者,其工作通常涉及到學校各個不同機構,工作繁雜,而且每項工作都有一定的完成時限,使得他們在面對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時,往往會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概念或時間管理不善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時間管理的概念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實際上是鐘的讀數”,《辭海》對時間解釋為“有起點和終點的一段時間或它的某一點。以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為根據”。從管理學的角度,時間具備以下四個特性:一、供給無彈性:時間與其他任何資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時間的供給量是固定不變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二、無法蓄積:時間不可以被積蓄儲藏,不論主觀意愿為何,都必須消費時間;三、無法取代:時間是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源,是無法取代的;四、無法失而復得:時間一旦流逝,則永遠無法挽回。
時間雖然具備以上的特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時間的有效管理,來提高對時間的利用率,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學者杰克?弗納對時間管理的定義是:有效地應用時間這種資源,以便我們有效地達成個人的重要目標。在管理學領域,時間管理是個人管理理論的一部分,其涵義是如何面對時間的流動而進行自我管理,將過去作為改善現在的參考,把未來作為現在努力的方向,而好好把握現在。簡而言之,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個人管理,是時間使用者自我的一種管理,指個體為了有效地利用時間資源所進行的計劃和控制活動。
高校中層管理者時間管理存在的誤區
所謂時間管理的誤區,是指導致時間浪費的各種因素。目前高校中層管理者對于時間管理存在以下誤區:
工作規劃缺乏。工作規劃是確保主動、合理支配時間的基本要素,利用規劃可以有意識地支配工作行為,提高工作效率。相當一部分高校中層管理者沒有進行制定和調整工作規劃的習慣,由于工作缺乏合理規劃,導致他們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工作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的問題。
組織管理不力。適當有序的組織管理可以調動下級的積極性,整合資源,使工作發揮最大效益,使管理者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部分高校中層管理者存在著工作職責不清,工作權限不明確,工作內容重復,與下級溝通不暢,不善于授權,花費大量時間于具體事務,日常管理混亂等問題。
時間觀念不強。高校中層管理者事務繁雜,工作頭緒多,通常由于不擅處理不速之客和無端電話的打擾,陷入“文山會海”,突發事情出現等原因,處理工作時往往習慣拖延時間,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紀律意識淡薄。由于個人缺乏紀律意識,工作缺乏責任感,部分高校的中層管理者表現出工作態度消極,工作主動性不強,做事拖拖拉拉,遇事怨天尤人等問題。
高校中層管理者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對高校中層管理者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研究分析必須是在對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的認識和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項:設立明確目標、制定有效計劃、分清輕重緩急、有序組織工作、合理分配時間、進行充分授權以及遵守規則紀律。高校中層管理者大多是學校的教學科研骨干,同時承擔著繁重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時間管理對他們尤其重要。
設立明確目標,制定有效計劃。在制定目標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時間使用習慣,做好時間日志,詳細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是怎樣花掉的,這也是時間管理的開始。通過時間記錄,找到浪費時間的根源,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改變,形成良好的時間使用習慣,這是制定和實現目標的先決條件。
在了解了自己的時間使用狀況后,才能制定工作目標。而一個完整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達到的,這樣目標才能發揮它的指導性作用;目標必須是可衡量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有可以用來衡量目標完成情況的標準;目標的制定一定要與自己的工作和時間使用狀態具有相關性;任何一個目標的設定都應該考慮時間的限定,因此目標一定要是基于時間的。
在確定了目標之后,就可以根據目標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這是進行時間管理的第一步。而制定一項合理的計劃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探尋完成目標的各種途徑,確定最佳的完成方式;將最佳完成方式細化為每月、每周、每日的行程表,并加以執行; 定期檢查細化目標的完成情況;調整行程表,保證最終目標實現的可行性;制定應急措施,幫助應對意外情況。
分清輕重緩急,有序組織工作。高校中層管理者的工作往往比較繁雜,涉及到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要在繁雜的工作中抓住重點,就必須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來組織安排工作。需要強調的是,在考慮工作的優先順序時,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再考慮事情的“緩急”。 “時間的四象限法”是個很好的工具。
“時間的四象限法”是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這一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一般人認為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的事要馬上做,其次是做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但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的重點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此類工作往往影響深遠,如不及時處理,就會變為第一象限工作。管理者如果過于關注第一象限的工作,會使人長期處于高壓力的工作狀態下,經常忙于收拾殘局和處理危機,很容易使人精疲力竭,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管理者平時應多投入一些時間在第二象限工作,縮小第一象限范圍。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對于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先不做。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類事情看似緊急,需要馬上處理,但屬于不重要的事,對此類事情要學會拒絕。對于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要學會舍棄,盡量不去做。
1 學生時間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分流到了高職院校。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時間意識缺乏,浪費現象普遍。調查表明,在經歷了高考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后, 84%的學生表示對大學生活的時間管理很茫然,僅有48%學生具有較強的時間管理傾向,21%時間管理傾向比較弱 ,28%管理傾向一般。許多學生將大量的課外時間都用于上網、聊天、玩游戲、談戀愛、運動、影視娛樂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圖書館吸取專業知識或專業相關知識。
(2)時間管理的計劃性差。有關調查顯示,51.5%的大學生不善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學生經常感覺自己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近半數的同學生活規律反常。少部分學生對時間的安排有計劃,但也沒能按計劃很好的實施。還有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計劃,時間安排隨意性大。
(3)時間管理滿意度普遍較低。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時間管理感到不太滿意,尤其在自己擁有的零碎時間管理方面。調查顯示僅有 26.8%的學生認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時間,35.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時間。
2 學生時間管理問題探析
筆者通過四年做護理系輔導員的經驗和切身體會,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沒有形成正確的專業觀
大部分新生選擇護理專業盲從性較大,其自身對護理專業的了解不深,興趣也不高,他們選擇護理專業主要是家長和親戚朋友的決定,這直接導致護生對本專業沒有信心,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護理專業觀的形成。有調查顯示,專業思想穩定和不穩定的學生分別占學生總數的22.2%和36.6%,余屬專業思想不夠穩定的中間型。2003年華北煤炭醫學院護理系對142名護理本科生的調查顯示:專業思想很鞏固者占7%,比較鞏固者占57%,尚不確定22%,不太鞏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歡護理專業者僅占9%。沒有良好的專業觀直接導致學生不能建立起明確的護理職業規劃,這使得部分護理學生在校期間,找不到具體的努力方向,也就隨波逐流,時間的浪費現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沒有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生源整體素質不高,他們沒能進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學階段的學習不夠勤奮,沒有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進入高職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從中學被動學習到大學主動學習的思想轉變,面對大量的自由安排時間,不懂得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時間管理計劃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問題尤為突出。
2.3 缺乏時間管理技能的培養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專業化人才,很少針對學生的時間管理進行系統、明確的指導和訓練。這使得學生在時間管理上卻普遍存在著模糊意識,對自己的時間管理缺乏信心,在實施時間管理時存在很大的困難。
3 改善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時間管理建議
3.1 加強學生專業觀的培養
學生只有從心里認同自己所學的專業,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觀的形成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護理工作的神圣而偉大是不可否認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讓他們意識到護理職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引導學生熱愛護理專業。具體措施:
(1)系部將學生專業思想教育貫穿始終。首先,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讓學生清楚的了解護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及安排,同時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護理專業。其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項活動,如“5.12”護士節系列活動、護理操作技能比賽、護理協會社團活動等,營造良好的專業氛圍。再次,做好學生就業思想的教育,樹立學生甘于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
(2)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通過專業思想、人生價值觀和學科教育的綜合作用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使其逐步樹立正確、積極的專業觀。
(3)學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從培養學生人生價值觀出發,逐步樹立學生的專業榮譽感和使命感。
3.2 加強學生時間觀念的培養
杜拉克認為,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他們能夠珍惜時間。不能管理時間,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從他們的任務開始,而是從掌握時間開始。由此可見管理時間的重要性。而時間觀念是管理時間、運籌時間的前提,良好的時間意識是強化時間觀念的基礎。
良好的時間觀念,對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極為重要。護理專業90%以上的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護理工作,成為一名護士。對每一位患者來說,時間是真正意義的生命,護士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患者,而護士時間觀念的培養必須提前到在校期間進行培養。只有樹立起了護理學生良好的時間觀念,他們才會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珍惜時間,更好的完成學業,進而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
學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學生時間觀念培養的重要角色,必須讓學生認識到時間的特點及價值,理解時間對個人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從而樹立起現代時間觀念。因此要從日常的細微之處抓起,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等,對學生結合專業特點進行深刻教育。
3.3 加強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
時間管理能力的強弱是決定學生能否管理好時間的關鍵,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讓學生學會管理時間的方法就能逐漸培養好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進而培養其良好的時間管理行為,并且有意識的針對學生的時間管理開設專題講座進行指導,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時間“四象限”法等。
參考文獻
[1]方鄭鋼,曾春燕.大學生時間管理問題探討及對策研究.商情,2010(2).
[2]劉維利.大學生如何進行時間管理.濰坊學院學報,2009.10.
[3]黃衛新,張欣穎.護理本科生專業觀的調查分析.吉林醫學,2008.8.29(l6).
[4]邢鳳梅,董勝蓮,馬連娣,等.142名護理本科生專業觀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現代護理,2003.9(7)
[5]靳紅芹,王敬華.淺談高職護生的專業觀培養.齊魯護理雜志,2010.l6(15).
中圖分類號: C9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3-0030-01
時間管理是指在同樣的時間消耗情況下,為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其本質就是一種個人的作業計劃,教會人們管理時間,增強個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細細想來,的確言之有理。一個人、一個團隊能否在自己的事業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訣就在于搞好時間管理。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的管理時間,就等于掌握了一門技能,擁有了一種先進理念,進而可以更好地駕馭工作,享受生活。
作為一名基層的管理人員,我們兼職的工作較多,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每天都很忙!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數的人常常都會抱怨時間不夠用。一天8小時,被“繁重”的工作搞得焦頭爛額,而且連周末也經常加班。
我們的時間究竟都去了哪里?難道真的是時間不夠用嗎?其實,今天仔細地回顧一下日常的工作情景就會發現,大部分的有效工作時間都是在無效的事件中浪費掉了。然而上天不會因為我們很忙碌就往我們每天的時間賬戶上多劃兩個小時,也不會因為誰每天過得太清閑太無聊,就從他的時間賬戶上劃走兩個小時來彌補虧空。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公平的,這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時間管理應該時刻牢記的最基本原則。
因此管好時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大減少浪費掉的時間。時間管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的時間往往是被下述10大“時間竊賊”給偷走:
(一)找東西:據對美國200家大公司職員作的調查,公司職員每年都要把6周時間浪費在尋找亂放的東西上面。這意味著,他們每年要損失10%的時間。對付這個"時間竊賊",最好的原則:不用的東西扔掉,不扔掉的東西分門別類保管好。
(二)懶惰。對付這個“時間竊賊”的辦法是:使用日程安排薄;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及早開始。
(三)時斷時續。造成員工浪費時間最多的是干活時斷時續。因為重新工作時,這位員工需要花時間調整大腦活動及注意力,才能在停頓的地方接著去干。
(四)一個人包打天下。提高效率的最大潛力,莫過于其他人的協助。把工作委托給其他人,授權下屬去干好,這樣每個人都是贏家。
(五)偶發延誤。這是最浪費時間的情況,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唯一的辦法是預先安排工作。事前有準備,利用好偶發的延誤,把本來會失去的時間化為有用的時間。
(六)礙于情面,不善拒絕。總是被動承擔一些于本部門工作關系不大的事情,從而“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七)拖拖拉拉。花許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找借口推遲行動,又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悔恨。
(八)對問題缺乏理解就匆忙行動。與拖拉作風正好相反,這種人在未獲得對一個問題的充分資訊和認識之前就匆忙行動,以致往往需要推倒重來。
(九)消極情緒。消極情緒使人失去干勁,工作效率下降。對人懷有戒心、妒忌、明爭暗斗、憤怒及其他消極情緒使我們難以做到最好。這就必須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積極心態。
(十)分不清輕重緩急。即使是避免了上述大多數問題的人,如果不懂得分清輕重緩急,也達不到應有的效率。區分輕重緩急是時間管理中最關鍵的問題。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使我們更加清晰的看到,時間管理理論的一個最為基本的理念是管理自己,即如何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掌握重點,摒棄不良工作習慣,合理有效地利用工作時間。簡而言之,時間管理的目標是掌握工作的重點,其本質是管理個人,是自我的一種管理。方法是通過良好的計劃和授權來完成這些工作的。具體操作時,要把握以下三點:
(一)要事第一,分清輕重緩急,抓住重點,這是我們要做好時間管理首先應明確的一個核心理念。我們每天除了睡覺、吃飯和料理家務、照顧孩子等的時間,大概白天有七、八個小時在工作,晚上有一到兩個小時在學習和充電。樂觀一點兒估計,每天就算是有10個小時在干正事兒吧(其實這已經是比較重的負荷了),那么這10個小時如何來安排呢?
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了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因此在10個小時里,首先要把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處理掉,這樣做最明顯的好處是處理完了之后就會覺得今天可以很輕松。其次,把握一個理念,應該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因為重要,就說明這些事情對您自身的工作質量、效果以及能力的展現都有很強的說服力,不緊急您就可以慢工出細活。再次,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留著最后做,否則就會陷入與時間賽跑的無間漩渦之中不能自拔。至于那些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沒有必要專門占用時間去處理它。假如過段時間之后您還能想起這些事情,那么就重新考量一下它們的重要性和緊急性,如果忘了,也不能說明咱們腦子不好使,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是我們潛意識里壓根兒就沒打算要記住它。
(二)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讓別人的事浪費自己的時間,要學會拒絕。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礙于情面,被動地接受一些工作。例如,主管領導或相關部門要加派新的任務,同時這項任務由其它部門做可能從時間和職能安排上更為適宜。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恰當地拒絕,不然的話,如果這次做了,可能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這個本不是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卻被固化下來,難以推卸,很是困擾。我想可能多數人都感同身受。因此,學會拒絕,這是時間管理中的擺脫變化和糾纏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是拒絕別人時,要講究技巧,不宜直截了當,而要委婉,用讓其覺得確實有合理的理由來拒絕這個任務。
中圖分類號: TU198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土建建筑工程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逐漸發展壯大,土建建筑工程管理也發展成一套較完整的體系。土建建筑工程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包括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土建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土建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質量管理和土建建筑工程項目施工時間管理。做好各個部分的管理才能真正達到工程管理的效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本文著重探討土建建筑工程在這些部分的管理。
1.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
1.1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存在的問題
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中最首要的問題就是施工現場管理體質不完善。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所以土建工程項目不斷增多。由于施工與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并且施工現場高科技儀器越來越多,新技術新施工材料不斷增多,高難度大工程項目增多且呈復雜化趨勢發展,給土建工程施工增加了許多難度。以至于施工現場安全事故頻發。這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也給施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安全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現場監督管理體制。目前施工企業多采用項目經理負責制,項目部獨攬大權,企業本部對項目的監督與管理力度不足,導致項目部在材料采購及勞務使用等環節缺少監督與制約,極易產生選購材料不達標準,雇傭人員素質不高的情況,為施工現場埋下了安全隱患。
1.2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優化策略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土建建筑工程現場管理最常出現的問題,施工企業需要改變管理機制,加強現場監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項目經理負責制這種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確保企業的利益與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施工企業必須轉變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建立一套完整有力的施工現場管理體系,確保施工作業在有保障的前提下進行。實施并嚴格執行生產責任制,將每一個工序環節責任都落實到個人,加強施工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營造安全施工、科學施工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代的建筑市場,使企業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1] ][1]。
2.土建建筑工程造價管理
2.1工程造價管理的定義
要以項目實施為研究目標,將投資回報作為目標,對工程造價評估調查工作的客觀規律進行掌握,能夠在基本原則和要求基礎上對經濟學原理、技術手段和法律規范進行重點控制;對工程的各個階段都要進行明確;對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項目實施階段以及項目竣工階段的整體規劃和施工造價控制,對成本質量管理以及經濟效益和回報等問題進行分析,將其落實到項目工程的各個階段,發揮土建工程建設的人力財力物力優勢,這樣才能在各個組織的技術和資金方面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2工程造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工程造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科學有效的項目決策,只關注對施工造價的管理,沒有對投資設計給予正確地認知和合理地重視,在管理方面出現了內容滯后的情況。工程造價管理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造價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實際的工程造價工作中,企業項目管理只是對施工造價進行了管理,而投資設計方面也是工程造價中的重要環節,卻沒有給予重視。這導致了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和實際技術與經濟評估出現了脫節的情況,極大地阻礙了整個工程項目的造價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對工程造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同時,也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2.3造價管理與控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工程招投標逐步成為建筑行業爭取項目的主要方式。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獲得有利的條件,增加獲得項目的機會,首先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企業優勢,調動企業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最為合理和有競爭力的標書,尤其是在對工程量的總結和歸納的工作一定要詳盡合理。此外更應該加強對于項目施工單位的管理,選取有一定資質和能力的項目施工企業,嚴格把握造價管理工作,控制施工質量,進而推動企業內部形成良性循環,在對施工設計方案總結時應全面顧及施工難度和竣工后期的運營維護情況。
3.土建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質量管理
3.1概述
在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中,對施工技術質量的管理尤為重要。在激烈的建筑市場競爭環境中,要想在建筑市場擁有競爭優勢,施工企業必須加強對施工技術質量的管理,保證施工的質量。因此,施工企業需要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強化施工質量管理,創造新的土建施工管理手段,引入新的管理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具體的土建工程項目中,確保施工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2] ][2]。
3.2強化土建施工技術質量管理的措施
要想保證土建施工的質量,首先,要嚴格把控施工材料與施工設備的質量。對于材料的接收是有嚴格審查程序的,材料在接收前都需要被驗收員進行規格和質量以及型號的檢查,如果發現有哪方面不合格的,那么材料不管是甲方提供還是由自己采購的都不能進場。當材料按要求允許進場時,要按照各規格型號進行擺放。在建筑過程中,機械設備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施工時機械設備被用到頻率很高,所以機械設備的規格、材質、型號以及性能都必須滿足國家有關規定,當然機械設備的材料也要符合施工現場條件。因此要將建筑材料管理體系進行完善,才能對建筑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施工效率,也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4.土建建筑工程項目施工時間管理
在土建建筑工程管理中,對項目施工時間管理也同樣重要。項目施工時間不僅包括項目施工進行的時間,還包括進度管理的時間、質量管理的時間、安全管理的時間以及項目利益回收的時間。所以對項目施工時間的有效管理,可以充分協調各環節所用時間,有效、合理地安排各環節所用時間,減少施工時間的浪費,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加快利益的回收。因此加強施工時間管理,是土建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任務,是實現項目管理目標的根本保障。施工時間管理的好,項目節奏井然有序,施工時間管理的不好,項目管理的持續性和均衡性將被打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將嚴重受損。搶占及等待時機就是為排兵布陣創造條件,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相對于適宜時間段,非適宜時間的管理更具有戰略意義,體現為管理工作的謀劃層面,而適宜時間的管理工作則是謀劃的實施層面而已。項目施工時間管理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規模化施工能否順利開展,從而決定項目管理的成敗。
結語
盡管近幾年我國的建筑行業發展迅速,且碩果頗豐,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的建筑行業仍處于落后的狀態,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加大了對建筑方面投入的力度,目前已經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加強對土建建筑工程的管理對土建建筑工程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在一個完整、合理的工程管理體系下,建筑施工才能合理的展開,穩定的進行,達到理想的目標,收獲最大的經濟效益,并且在世界建筑的發展環境中爭得一席之地。
一、德魯克有效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概念
德魯克是西方管理學界著名的大師,對組織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德魯克最著名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就是他所首創的有效管理思想。德魯克認為組織在進行管理的終極目的和根本目標就是提高組織的組織效率,換句話說,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而換來最大的回報,這是組織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德魯克研究的主要組織是市場的主體―企業,或者稱之為公司,他認為應該通過一種管理方式使企業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能夠得到高效的管理,這種管理方法就是將企業換分出不同的管理層級,之后進行分層管理,其目的是使得企業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一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密切相關,同時,都能夠各司其職完成每個崗位不同的任務。
德魯克認為對于崗位來講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設備;第二個部分是勞動力。有實現每個崗位的有效管理,就要求雇傭和使用最低的成本來完成應該完成的崗位職責,這就涉及到了企業設備的采購和勞動力的雇傭,德魯克主張每個人都有優點,不一定要雇傭到十全十美的員工,要雇傭到適合崗位要求的員工,要對員工進行不斷的崗位培訓和發展培訓,為員工更好的工作服務,也為企業更好的發展服務。德魯克同樣還主張將工作崗位不斷的細化,實現員工工作的高效率化。
綜合德魯克的基本思想,筆者認為,德魯克的有效管理思想指的是將管理看成是一種技術和資源,通過管理實現企業活動的高效化,高效的完成企業目標。
(二)基本原則
第一,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是為組織目標而服務。一個組織在成立時首先要設定組織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包括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缺目標,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目標為基本出發點。目標原則要求組織設定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德魯克研究的主要是企業的管理行為,企業是追逐利潤為主要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要設定許多具體的生產目標。由于目標原則對于企業來講目標是如此的重要,在設定企業生產目標和中短期目標時,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和決策,否則,就會是整個企業變得沒有效率,因為“走錯了方向”。目標制定的錯誤會導致管理的高效率帶來慘痛的結果,一定要慎重目標的制定。
第二,組織的活動要具有整體意識。德魯克認為組織是由不同分工的職能的崗位和個體組成,結合這些單獨個體的“粘合劑”就是存在于組織內部的管理。對于組織內部的管理者來說要實現組織的目標必須要使得組織的各個部分得到有效的配合,這種配合的產生就要求組織的管理者具有一種整體意識。管理者根據組織的目標進行決策和計劃,按照決策和計劃向組織中各個崗位和部分下達工作任務,同時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資源。組織的管理者還應該具有全局的控制能力,當組織中的某個部分與組織計劃發生不符的時候,管理者要及時控制錯誤執行者的行為。最終完成組織的目標,這要求組織的管理者要具有整體意識。
第三,組織的管理要選擇重點進行管理。在一個組織中往往事情很多,但是對于組織目標實現具有重大作用的事情則是很少,有許多瑣事與組織的目標根本沒有關系。德魯克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工作很累,但是企業目標的實現并不理想,其他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工作較少,反而企業的效益很好。經過研究發現,組織中事務是具有重點和瑣事所組成,并且大多數的事務屬于瑣事,大概只有30%的組織事務屬于重點事務,德魯克主張在組織的管理中要選擇重點進行管理,將瑣事交給其他工作人員去處理。
第四,管理者要創造愉快的組織氛圍。德魯克在研究中發現組織中的人不僅僅是經濟人,在滿足溫飽之后還會很重視組織中的組織氛圍。在企業的生產線中,嚴格的企業氛圍與輕松的企業氛圍相對照,往往是輕松的企業氛圍生產效率較高,因為員工的心情必須愉悅,不會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組織的管理者應該重視組織的氛圍建設,建設出以人為本,為員工服務的組織氛圍。
(三)基本內容
第一,對組織進行時間管理。德魯克有效管理的核心方法就是時間管理。德魯克經過研究發現成功的管理者在進行管理工作時,不是從面臨的工作開始的,而是從管理者對于自己的時間分配開始。管理者不斷的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工作,并且不斷的修正,將不必要的工作從自己的時間表中取消出來。最后將自己零碎的時間,去分配到解決不重要的組織事務。這種組織的時間管理觀念不僅對于組織的管理者具有著重大作用,對于組織和企業中的員工培訓同樣具有重大作用,通過員工對于自己時間進行的時間管理可以提高員工工作的效率,給企業帶來利潤。
第二,管理者要善于用人的長處。對于組織來講是由具有不同技術的勞動力所組成,每個勞動力都應該具有符合其崗位職能的技術。組織的管理者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不能夠完全看人的各個方面,應該看人的優點,即是否能夠完成其所在職位的工作,在此之后,看員工是否具有發展的空間。根據員工的實際情況在對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以便員工能夠更好的完成本職工作,為組織的長期發展積累儲備人才。
第三,謹慎決策。決策指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在眾多的備選方案中進行選擇。德魯克認為決策對于組織和管理者本人都是至關重要的,組織實現組織目標的所有活動都要以決策為依據,即為了實現組織目標去執行組織的決策。德魯克認為決策一旦制定失誤對于組織的破壞是致命的,組織管理的效率越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越高,組織就離原來的目標越遠,導致組織管理的失效。德魯克主張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謹慎決策,盡量的多征求咨詢機構的意見,并且采用科學決策的方法,盡量避免決策的失誤。
二、德魯克有效管理思想對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作用
第一,人力資源部門要制定長期戰略。根據德魯克對體力勞動者、臨時員工、知識工作者、管理人員的不同分類,作者得出不同勞動者類別對組織的依賴程度不同,在組織中的地位不同,最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就是能夠“因人而異”的管理,即對不同勞動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的結論。體力勞動者作為“勞力者”,其經驗無法隨身攜帶,離開現有工作崗位便失去生存的技能,對組織依賴性很強,而且體力勞動注重速度、準確、一致性,應根據泰勒的科學管理的辦法進行培訓;臨時員工的大量涌現,說明組織已經從依賴簡單體力勞動,開始向依賴于專業技能和知識轉移,應像對待傳統員工一樣地關心他們,并對他
們負責。知識工作者由于可以隨身攜帶的生產資料和腦袋里的知識,可以自由選擇組織,他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了解要比他們的老板深刻得多。知識工作者的管理,應讓他們專注績效和結果,經常通過實例教導他們通過自我認識進行自我管理。
第二,人力資源部門要改革對于員工的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于員工的傳統管理方法是進行計劃管理,根據工作的具體任務和計劃進行管理,每個員工都是計劃中的一環,員工共同努力完成組織決策和計劃,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對于組織員工的管理除了要采用傳統的計劃管理之外,還應該引入德魯克的時間管理理念,通過培訓和宣傳教育的方法,使員工也能夠真正的了解到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中實施德魯克所創始的時間管理,將員工的時間進行劃分和分配工作,再經過修正剔除非重要的工作,留下重要的工作,然后將不重要的工作放在零碎的時間上,這種時間管理方法的應用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并且減輕員工的工作負擔。
第三,加強對于員工的培訓管理。組織的目標是要靠員工來實現,德魯克主張組織的管理者要靠組織內部進行培養,這就要求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除了要使用員工之外,還要考慮組織的發展、員工的發展和組織人才的培養。這種對于員工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培訓來完成,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年度的員工培訓計劃,根據培訓計劃對于員工進行培訓。一般來講這些培訓包括:管理培訓、技術培訓和思想政治培訓等等。為了提高培訓的效率,人力資源部門還應該加強對于培訓的考核和信息反饋,對未完成培訓或培訓成績不好的員工進行批評和懲罰,對于培訓成績良好的員工進行經濟獎勵和升職獎勵,促進員工對于學習的積極性。
第四,關于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和對策,大部分關于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反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上,比如人際沖突、組織承諾、負性情緒等等。通常來說,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往往只從某一變量出發來探討其與反生產行為之間的關系,比如“人際沖突與企業反生產行為的相關研究”。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反生產行為的產生并不是單一因素,各個因素之間也往往會有交互影響,單從單一變量去探討反生產行為的發生往往會不夠全面。
本次研究我們從“攻擊型同事個數”出發來對反生產行為的進行研究,這是因為:(1)必要性。在保留積極效應同時,通過研究攻擊型同事的存在對其他員工的反生產行為的影響,減少消極效應,這對企業的成長也是必要的。(2)準確性。“攻擊型同事的個數’作為本次研究的變量,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研究變量的細化,更好的了解反生產行為的機制,盡管我們都知道人際沖突可以增加員工的反生產行為,但是由于攻擊型同事的存在所引發的人際沖突和其它因素所造成的人際沖突具有很大的區別。(3)實用性。“攻擊型同事”是一個比較具體的研究變量,這有利于我們在利用本次研究的發現更好的預測員工反生產行為的產生,以及對其進行干預。
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對員工的反生產行為作為因變量進行了研究,同時也將員工的心理健康也進行了調查,這是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僅只是員工自己的事,而且對企業來說,這也是企業步入強大發展隊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相關因素。正如有學者指出“員工心理健康是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大事。
總之,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企業及員工的切身利益。應該引入德魯克的管理理念和理論進行提高和加強。
人才乃是高校的最重要資源,對其生存與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顯得極為重要,這就要求這里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需要有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的保障,也需要以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為前提。借助當代信息技術將信息化融入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建立靈活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已成為高校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的人力資源特點
1、地位的主導性。在高校,黨政管理人員、教學科研人員、后勤服務人員是人力資源的幾個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工作在教學、科研一線的教師,他們是學校的辦學主體。學校要站住腳,教師隊伍就一定要有特色。在其他社會資源一定的前提下,高校只有擁有高質量的教師人力資源,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為學校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功能的多元性。現代高校的功能是多元化的,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上。因此教師是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核心角色。
3、需求的自主性。作為大學學術勞動力的高校教師,其工作內容、性質和形式決定了本身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在時間和意志等方面享受自由。
4、勞動的復雜性。高校的重要資源是教師的學術勞動力。而教師的學術勞動呈現出特有的復雜性。一是勞動時間管理的模糊性。其他行業都有規定的工作時間,但大學教師的工作時間卻很難確定,根本沒有嚴格的界限。二是勞動成果鑒定的復雜性。三是勞動價值實現的間接性。
5、重視自我價值實現。高校教師的勞動具有創造性、復雜性、特殊性等特點,是高學歷、高智力的知識密集型群體,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求以及獲得尊重的愿望更加強烈。
1.1.1TRIZ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矛盾/沖突理論。主要包括技術矛盾、物理矛盾。技術矛盾指系統構成部分的子系統參數改善的同時,另一對應子系統參數出現惡化。物理沖突則是指系統同時表現出的兩種相反狀態。因此矛盾/沖突理論也就包括了技術矛盾/沖突原理和物理矛盾/沖突原理,矛盾/沖突的解決,在分析和明確矛盾問題,并將其抽象化后,通過查詢矛盾矩陣表,即可在矛盾矩陣表中找到對應的發明原理,通過分析給出的發明原理,即可找到適合解決矛盾的理想解。
1.1.2物質—場模型分析是TRIZ理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符號表達技術系統變換,共有76種標準解。物質—場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在汲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不同想法。
1.1.3發明問題解決算法(ARIZ)是TRIZ的核心分析工具,主要用于解決復雜的發明問題。其實質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矛盾對立,對初期問題進行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1]。1.2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運用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過程為:首先將具體問題進行規范化的表達,并進行抽象化處理,使之歸類到TRIZ的矛盾矩陣問題;接著再從已經歸納總結好的體系中篩選出針對該標準問題的類似的標準解決辦法;之后將類似的標準解決方法再轉化為具體的措施就可以解決具體的問題了;最后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看是否徹底解決了系統中存在的矛盾,若有遺留問題則須再次進行問題的定義進入下一個循環。
2基于TRIZ創新理論的項目管理過程分析
2.1項目管理簡介項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內外部資源環境約束下,依據現代系統論的原理,對項目涉及的相關內外部工作進行有效管理,使項目有效的執行。項目管理進程起始于投資決策,終止與項目執行結束。
2.2我國傳統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在我國傳統的項目管理中還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2.2.1權責不一致。這在組織結構設計中是基本原則,但大多數私人老板不懂得怎么樣放權,不知道如何監管從而造成一些管理上權責不相匹配。
2.2.2注重管而非激勵。許多管理者沒有真正領悟到管理的精髓,常常以權壓人,多數企業中存在著過多的規章制度,管理工作沒有真正做到人性化。
2.2.3缺乏敏捷性。市場競爭激烈,未知因素增多,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國內規模比較龐大的企業特別是管理能力欠佳的集團組織難以對市場形勢作出敏捷的反應。
2.2.4效率較低,管理不規范。當前我國許多領域的項目管理存在著效率低,管理不規范和過度隨意化,許多決策往往都是未經討論驗證的決定。
2.3TRIZ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運用
2.3.1定義問題。認清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在定義問題階段管理者應該對問題進行清楚地辨認和透徹的分析,項目管理有9個基本要素,而這9個要素之中又有若干關鍵要素,各要素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定義問題為運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矛盾奠定了基礎。
2.3.2轉化問題。找準問題之后,需要利用TRIZ所提供的轉化方法將其轉化成TRIZ方法可以處理的標準TRIZ問題。具體問題轉化成標準TRIZ問題的過程主要就是尋找沖突的過程。這一階段需要運用的TRIZ工具有矛盾矩陣、科學知識庫和標準解法等。項目管理中的項目范圍、項目時間和項目成本的相互制約的關系,項目的質量則是受這三個因素的平衡關系所決定的。本文考慮到項目管理過程中有人參與的管理創新特性以及非結構化特性,確定沖突為包含了主觀矛盾的管理沖突。這個過程主要是找準沖突的特點,為解決問題所需用的TRIZ分析工具和原則提供依據。
2.3.3解決問題。問題轉化完成之后就需要運用發明原理,科學效應以及76種標準解等TRIZ解題工具來進行解決。運用TRIZ理論40條發明原理中的動態原則來解決項目管理中因時間、質量、成本三個關鍵要素操作不當而引起的效率低下,管理不規范以及缺乏靈敏性等問題。
2.3.3.1時間管理與動態原則。項目管理長期處在動態的、持續變化的環境下,在不同的項目參加單位中,項目管理活動中的工序分布,由于受到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項目進度也相應地受到動態的影響。因此,需要依據動態原則,使項目管理的各個子系統進行信息有效交流,為項目管理方在各個方面進行有效溝通。
2.3.3.2質量管理與動態原則。質量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依據動態原則進行項目的質量管理,需要將以往的流程式的質量控制變為模塊式的質量管理。具體步驟是:把項目管理中的某項工作或者子目標以工作合同的方式進行安排,每個合同都是一個獨立的模塊。每個子項目根據動態原則,結合子項目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自身的質量控制模式進行項目質量管理,項目總負責人只需在及時掌握各個子模塊質量管理的情況,協調各個子模塊之間的關系,而不需要介入每個模塊的具體質量管理過程。
2.3.3.3成本管理與動態原則。在動態的環境下,考慮項目管理通常細分為子模塊,因此項目的成本管理主要表現為對各個工作子模塊的成本管理。原有系統的、縱向的成本管理相應的需要調整為動態的、橫向的成本管理,使項目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2.3.3.4改進與控制。利用TRIZ理論中標準問題的解決方法之后,還需要再進行一次的轉換,使得標準解轉換成為具體的解決辦法。然后對其進行成本、效率、市場、可行性等方面的評估,如果還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要求則需進行改進或者將遺留問題再次進行轉換求標準解。經評估之后可以實施的方法還應該注意對實施過程的控制,以保證所實施的方案沒有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中心而一直沿著預期的方向進行。
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成立,標志著合作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11月底在北京召開的面向求學網國際研討會的《圓桌會議報告》指出:“要想形成適應21世紀要求的學習,教育體制應不同于現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將是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和學校更多地參與社會。”美國當代社會學家、教育家愛德華?希爾斯在《學術的秩序》中論述了面向社會實踐的教學理念:大學必須“走出其象牙之墻”。它必須走進街道、車間和辦公室。必須把街道和車間帶進大學。必須將“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大學必須承認,學習不能僅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圖書館、實驗室、演講廳和討論班上完成”。必須對學生的“校外經歷”賦予學分。“擋在掙錢與學習之間的墻”必須拆除。我國的教育方針歷來強調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引進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會,也即中國產學合作教育協會,有130多所高校和20多個大型企業、科研單位組成,遍布全國20幾個省市,中國產學研合作教育進入了有組織、有計劃的研究階段。1997年10月,教育部頒發《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由民間組織的試驗,走上政府有組織有計劃的試點階段。并將“中國產學合作教育協會”更名為“中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推行和加強,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選擇,是大學功能在現代社會日益拓展的必然結果。所謂產學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科研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以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強調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整合學校、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課堂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過產學研結合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與獲取實踐經驗及動手能力為主的生產、管理和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它的基本原則是產學研合作、多向參與實施的工讀結合方式,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從高校角度,它是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和保證,實現培養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生產實際技能和科研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目標,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從企業角度,在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中,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選擇企業合適的人才;從科研單位角度,及時了解企業的發展需求,提高為企業服務的效率,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聯合,同時實現了文化藝術與經濟的有效結合,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從社會層面,能夠節約社會資源。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面向市場,面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社會現實。高等藝術管理專業教育不僅限于課堂教學或校內的實驗室模擬,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從事藝術管理工作的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具體思路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產學研結合教育對于藝術管理人才培養來說,意味著從封閉轉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是內部強化教育的理論聯系實際與外部緊扣社會發展步伐兩個部分的有機結合。
二、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型藝術管理人才的優勢
(一)“藝術管理人才”的相關思考
藝術管理人才是藝術管理行為的發出者,即藝術的管理者。要搞清這一內涵,首先要明白的是“藝術管理”活動內涵及屬性。“藝術管理”絕不是“藝術+管理”那樣簡單,“藝術管理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含著錯綜復雜的管理體系”。對這個問題學者們做了多方的探討和努力,在關于“藝術管理”的研究中,人們習慣了藝術種類維度,于是產生了諸如美術管理、音樂管理、設計管理、影視管理、舞臺表演管理等。另一種通行的做法強調藝術管理的非盈利性與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被稱為文化(藝術)事業管理;盈利性的被稱為文化(藝術)產業管理。這兩個維度雖然被人們普遍接受,但從學理上講均非管理學的核心維度,前者從藝術門類角度切入,后者從藝術管理的社會價值屬性出發,并沒有反映出藝術管理本身質的規定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成喬明博士的觀點很有見地,他從管理學視角出發,將藝術管理劃分為主體維、客體維和方法維三維。主體維即藝術管理的職業化管理者,包括個人,如藝術企業中高、中、基層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組織,如政府、行會、中介和團體等。政府主導的藝術管理,稱為藝術行政管理;行會主導的藝術管理,稱為藝術行業管理;中介為主導的管理,可以稱之為藝術中介管理。客體維是管理的對象,根據管理學研究體系,從客體維出發將藝術管理分為藝術人力資源管理、藝術財務管理、藝術品管理、藝術信息管理、藝術時間管理、藝術活動(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管理等。方法維即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依據管理學學理,藝術管理從方法維分成行政管理、經濟管理、法律管理和教育管理四大種類。成博士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藝術管理活動的多維性、多層面性。基于成博士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管理活動的基本特征:
1.藝術管理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首先,藝術管理作為管理活動的一個分支,它必然有管理活動普遍具有的共性,無論是藝術家管理、藝術品管理、藝術財務管理、藝術信息管理、藝術時間管理、藝術品牌管理等等,必然以管理學的共性原理和基礎理論為指導。第二,作為人類行為層面的藝術活動,其過程的各個階段普遍需要管理的參與,藝術管理的普遍性決定它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人類藝術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都需要管理的介入和參與,它與社會活動、家庭活動以及各種組織活動都是息息相關的。(2)多樣性。作為一個綜合體系,藝術管理包含著錯綜復雜的管理層面。按管理目標分為藝術事業管理、藝術產業管理;按藝術種屬分為美術管理(如博物館管理、畫廊管理等)、表演管理(如音樂管理、戲劇管理等)、文學管理(出版社管理、電子讀物管理等)、影視管理(電影管理、廣播電視管理等)、設計管理(設計組織管理、設計項目管理等);按管理主體分為藝術行政管理(法律、政策、文化宣傳方面的管理等)、藝術行業管理(行業組織、地緣文化、藝術市場管理等)、藝術中介管理(藝術企業、藝術公益組織的管理等,含藝術團隊管理:一種松散的藝術中介的管理);按管理手段分為藝術法律管理、藝術政策管理、藝術教育管理、藝術經濟管理等;按管理客體分為藝術家管理(培養、使用、養護、發展等管理)、藝術品管理(生產、流通、消費、保管、展示等管理)、藝術財務管理(投資、籌資、金融發展、貿易等管理)、藝術信息管理(搜集、整理、宣傳、使用等管理)、藝術時間管理(運用、應時、應景、國運、民生方面的管理等)、藝術品牌管理(構建、運營、維護、擴展等管理)等。藝術管理的林林總總,也帶來了管理實踐的細分性和復雜性。(3)綜合性。藝術管理的綜合性表現為:在內容上,它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組織綜合系統地廣泛參與。在方法上,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來實現管理活動目標。這一管理過程十分復雜,影響這一活動的因素綜合多樣。搞好藝術管理,需要多學科多因素的交叉融合。(4)創新性。藝術管理是主體維運用其擁有和能夠支配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信息等各種文化藝術資源,對藝術管理對象進行一系列有組織、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以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