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2: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產業的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化產業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西方國家自20世紀起就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體系,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步躍升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舉世公認,目前美國文化產業的商業程度最高,日本自戰后開始重視發展娛樂觀光業,韓國則通過文化軟實力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可以毫不夸張的地說,沒有興旺發達的文化產業作支撐的國家,就不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強國。
文化產業在當今中國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也是涉及領域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還很小,但發展勢頭迅猛,前景極為光明。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當今中國將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潮流性趨勢。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產業的概念,就必須先分別了解“文化”和“產業”的概念。“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人文化成”,含義是用人文來教育感化百姓、來治理天下;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財富總和,后者則專指創造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即精神財富。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們再來分析 “產業”,它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由利益相關的各個行業所組成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的內涵在不斷完善,外延也不斷擴展。綜上所述,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屬于經濟范疇,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文化產業的一些特點:
一、文化產業的產生
我們知道,文化的作用不僅可以使人們獲得有用知識、獲取重要信息,還可以滿足人們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觀光娛樂。如今的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后一種功能,它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產生與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結構特點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整體與各產業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相互之間的關系、數量比例以及空間關系。因此對于文化產業,由于它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內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結構。
1、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文化產業的產出屬于消費資料的生產,它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消費,同時在消費過程中又給人們以影響,如愉悅身心、振奮精神、增加勞動熱情等。一方面,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包括物質和文化兩方面,而文化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和其他物質部門的生產一樣可以創造很高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可以促進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推動作用。即我們現在強調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展經濟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整體之間關系十分密切。
2、文化產業的布局:即文化產業內部之間以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分布和比例數量等。首先、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只重視物質部門的生產,以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為中心。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且能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形式,越來越被國內外所重視,甚至有的國家提出“文化立國”的口號,將其調整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戰略重點來發展;其次、文化產業內部各類別之間的配置比例應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僅要發展電影、戲劇等娛樂項目,也要有書、報刊出版發行等服務項目。所有文化產業的門類應當齊全,比例適當。這個布局的調整,在我國不僅要遵循市場規律,還需要政府鼓勵與支持。因為文化產業在我國還沒有徹底走向市場,因此還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來實現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具備的條件
1、發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要受到社會觀念、文明程度、道德標準及風俗習慣的制約。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歌舞廳在某些城市的出現,雖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開始并沒有被大眾所接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相聲藝術家高英培在《跳舞風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導致妻離子散、家庭破裂。雖然顯得有些夸張,但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著“好人不跳舞”的觀念。這就是社會開放程度影響文化產業最真實的寫照。正是落后思想觀念的嚴重影響,才使得像歌舞廳、音樂茶座等娛樂產業的發展變得緩慢,但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提高,一些娛樂產業的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
2、發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個產業要想獲得發展,必須獲得政策上的支持,這其中包括資金投入、稅收獎勵、宏觀調控及激勵機制等諸方面。近幾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就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還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視。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健全,在整體上文化產業發展的還不均衡,且實力不強,因此需要有健全一個相對寬松、提振士氣的長效機制,以促進其發展。
3、發展需要的物質基礎:首先文化產業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即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只有這樣,人們才有時間與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試想一個人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怎么會走到影院,以一種閑適的心情去看進口大片呢。
4、發展需要的區域因素:文化產業要想獲得發展,需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進行文化消費,并且這個群體已經是解決了“后顧之憂”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比較發達,因此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規模發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山區,則不可能僅為幾戶甚至幾十戶的人家,去修建電影院、歌舞廳等設施,文化產業也就無從發展了。
最后、我們看一下文化產業的分類,由于各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理解及定義不同,因此各國將文化產業也就分成不同種類,例如:日本將文化產業看做是娛樂觀光業,可分為3類產業,即時尚、休閑、和內容產業。
美國將文化產業通常視為版權產業,包括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邊緣支撐產業,共計4項,具體為旅行及旅游產業、電子傳媒業、出版業、印刷業及娛樂業等。
澳大利亞、英國及香港都將文化產業視作創意產業,其中英國將其分為13類:即工業設計、電影和錄像、表演藝術、建筑、廣告、音樂、出版、手工藝品、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時裝設計、電腦軟件及電腦游戲、廣播電視、互動性娛樂軟件;澳大利亞將其分為7類:即批發與銷售(音樂或書籍銷售)、休閑服務、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與國防、財務資產與商務(建筑、廣告及其商務)、社區服務、其他產業;而香港則將其分為11類:建筑、出版、軟件與資訊服務業、音樂、廣告、古董與藝術品、數碼娛樂、表演藝術、電視與電臺、設計、電影。
韓國將文化產業分為17類,共包括:多媒體影像軟件、美術、傳統食品、廣播、出版印刷、廣告、文物市場、游戲、網絡、卡通形象、影視、動畫、音像、傳統工藝品、創意性設計、演出、傳統復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產品和服務。首先是以工業為標準,進行精細化生產和再生產,繼而進行流通和大眾消費。共分為4個層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層,第二是文化商品相關層,第三是文化服務核心層,第四是文化服務相關層。其中第一層包括音樂和表演藝術、文化遺產、視聽媒介、視覺藝術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層由廣告、電視和收音機、新型媒介、影院和攝影、音樂、建筑和設計幾個方面組成。第三層包括特許使用稅和許可費、文化和運動服務、視聽及相關服務、個人服務及娛樂等幾方面。第四層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調查、工程和其他技術服務、廣告、新聞機構服務及建筑等幾個方面組成。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形成了產業化的規模,如今開始獲得高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廣電文化產業 稅收政策 現狀 特點 稅收籌劃
一、廣電文化產業稅收構成
廣電文化產業稅率和稅種。各廣電文化單位保持基本一致的稅種,其稅種內容主要有:房產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維護建設稅、文化事業建設費、教育附加費、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營業稅等,而與土地增值稅、消費稅則沒有太大聯系。
二、廣電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現狀
首先,針對有線數字電視,免征三年基本收視維護費的營業稅。國家十分重視數字電視的發展,自2000年起,國家針對有線數字電視,制定三年營業稅免征的政策,即全國無論什么區域,都可享受一次免征權利。目前,大部分地區都已基本完成這個優惠。
其次,經營性單位向企業轉制的稅收政策優惠。2009年財稅明確規定,文化事業經營性單位向企業轉制,自注冊轉制日起,實行企業所得稅免征。轉制主要分為文化單位分離經營部分或整體轉制為企業。
第三,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優惠。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免15%的企業所得稅。或文化企業研發新工藝、新產品及新技術,加計扣除50%的應繳納所得稅額。依據國家相關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的申請資格相當嚴格,程序和條件較為復雜,成本也非常高。因此,目前可申請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廣電文化單位較少。另外,具有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歸集研發費用準確的企業,方可實行加計扣除。
第四,海外市場的節稅。根據2009年財稅政策相關規定,出口電視、電影、影像、報紙、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可享受出口增值稅退稅優惠。
第五,電影企事業單位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2009年財稅相關規定,電影集團公司若通過廣電行政部門轉制,從事電影銷售、拷貝、放映、發行、制片所得收入,電影版權轉讓收入,可免征營業稅、增值稅。
第六,動漫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根據2009年65號財稅規定,國內動漫產業營業稅、進口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進口關稅、增值稅等,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因動漫產業屬于高花費行業,國家實行相關優惠政策,可推動動漫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三、廣電文化產業稅后特點及稅收籌劃
首先,改制上市企業的稅收優惠。隨著國家優惠政策的頒發,各文化單位均實行業務重組措施,向文化企業改制。有些改制企業為提升競爭力、引進資本、組建為上市公司。因此,企業所得稅、稅負成本將成為上市公司未來的主要經營成本。若能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吸引投資。但如今的廣電上市公司,能否享受國家稅收優惠,目前尚不明確。筆者認為可有兩種發展趨勢:其一,上市公司承襲原有改制稅收優惠,根據2009年34號財稅相關規定,改制企業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免征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截止;其二,上市公司不可承襲原有改制稅收優惠。根據2009年105號財稅相關規定,可享受原有改制稅收優惠的上市公司,前身屬于事業性單位。然而上市公司前身屬于已改制企業,因此不符合相關規定。
第二,廣電文化產業的制播分離稅務特點。從稅負角度來說,如果節目制作、經營業務的分離,企業可享有企業所得隨免征優惠政策。但由于制播分離的主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屬不同,導致納稅主體各異,改變了以往的交易模式,而是實行獨立法人業務交易,使得業務流轉環節增多。在現行稅收政策下,制作企業的營業稅將會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經營成本,不利于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可以說,制播分離導致企業處于稅務兩難的窘境。因此,國家應在制播分離企業實行部分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廣電文化產業的經營創新。
第三,廣電文化單位中的資金管理。目前,我國許多單位盡管實行企業改制和組建,但仍存在傳統事業單位的形態,對于資金管理業較為分散,融資成本高、管理效率、水平低下的問題。廣電文化企業若想使資金使用率、資金調度水平提高,實行集中管理資金模式,是文化企業和集團的必然選擇。集團設立相關財務公司,或選擇委托貸款形式,實現在集團內部資金的調劑劃撥。值得注意的是,向關聯企業所發放的資金貸款費用,應根據規定繳納營業稅。因舉債融資可達到節稅、財務杠桿的作用,站在稅務角度來說,集團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最為有利、且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
第四,組織結構稅收籌劃。廣電文化單位的組織結構,稅負取決于其法律形式。因此,在進行組織形式選擇時,必須考量稅務問題。因集團內部個單位間的增稅范圍不同,如有單位可享有國家減免稅政策,有利于集團通過戰略調整、財務決策,達到降低稅負水平的目的。站在集團整體角度考慮,整體的稅收籌劃優勢遠大于單個單位。集團在拓展規模、發展經營過程中,往往需考慮選擇分公司、子公司的組織形式。可以說,分、子公司的稅收利益既有利也有弊。針對企業所得稅,在預計盈利、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再成立子公司。而預計將虧損,不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時,應成立分公司。針對流轉稅,若成立子公司,將會使母子公司在交易時,產生相應的流轉稅。
四、結語
廣電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國家出臺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是為鼓勵廣電文化產業的改革和創新。因此,廣電文化單位在發展和運作的過程中,應結合國家稅收的現行優惠政策及特點,進行合理的稅收籌劃,以確保廣電文化產業的正常、有序、正確的運行。
參考文獻:
把握地域文化資源與區域文化產業的相互關系
文化資源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與開發利用價值的一般性資源。而地域文化資源除具有文化資源的共性以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即唯一性、不可復制性、不可轉移性和不可再生性。由于地域文化資源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在一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它所擁有的地域文化資源是獨有的。
關于文化產業的概念,2004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指出:文化產業就是為人們在文化、娛樂方面提品及相關服務并與之有聯系的一系列活動的集合。這個概念包含了文化產業的兩個屬性,即文化內涵和產業功能。文化產業不僅具有涉及面廣、內容復雜、數量多、品種多、新興服務項目不斷涌現等諸多特點,而且還具有跨區域性、創造性等特點。我們在發展區域文化產業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資源優勢,深入分析文化產業類型特點,選擇合理的文化產業類型是很有必要的。
選擇合理的文化產業類型,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相互關系。特有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基礎性和核心性的作用。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進入市場領域實現產業效益的有效載體,它能使文化資源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體現出來,為人們帶來精神文化的享受。
就河南省而言,選擇適當的文化產業類型對發展區域文化產業以及文化產業布局至關重要。區域文化產業是最具地域性、原創性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區域文化產業不僅具有巨大的潛力且前景廣闊。河南擁有發展區域文化產業的優勢條件,第一,地域文化資源積淀深厚,時間跨度長;第二,地域文化資源有廣闊的分布空間,且類型多樣、豐富多彩;第三,擁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觀;第四,基礎文化設施的陸續建成和使用為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運作平臺。河南的文化產業要取得跨越式發展,就應立足于發展區域文化產業,讓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而選擇合理的文化產業類型,確定河南不同區域的文化產業功能定位應該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打造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個好的文化產業項目的產生,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地上文物全國第二,地下文物全國第一。既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又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可謂門類齊全。但就目前來講,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一部分被閑置,一部分則在開發過程中水平較低且重復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在文化資源整合方面下功夫,資源開發缺乏合力,從而導致資源優勢不能轉變為產業優勢。文化資源大省不一定就是文化產業強省,要想擁有文化產業優勢,就必須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文化資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創意是無限的。要把河南豐富的文化資源變為文化產業的寶藏,整合文化資源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河南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我們工作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扎扎實實地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
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還必須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形成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文化品牌所包含的獨特性資源以及相關知識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競爭能力,這些資源和知識又難以模仿和替代。核心競爭力是文化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利器。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為文化產業項目進入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注重對文化產業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市場,就是競爭力,就是效益。有言云:三流企業靠產品,二流企業靠服務,一流企業靠品牌。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把品牌效應作為重中之重,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優勢,明確發展重點,大力發揮品牌帶動作用。因此我們在選擇文化產業類型時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該產業類型項目要盡可能地吸收、融匯當地已擁有的文化產業品牌效應;第二,要最大化地為文化產業品牌的培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打造核心競爭力,使文化產業的實力從整體上得以提升。
創建高附加值和高新文化產業
在21世紀,知識和信息化正在迅速普及并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必然會對文化產業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文化產業類型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信息化以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同地域文化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區域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占領制高點,從而推動高新文化產業的發展。
高新文化產業是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在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和提升的過程中,憑借高新科學技術,通過運用和開發知識產權,最終生產出具有高附加值文化產品的產業。由于高新文化產業具備高知識性、智能化、高附加值、強融合性、高滲透性和輻射性等特征,因此它不僅能創造財富而且具有巨大的產業帶動能力和就業潛力,代表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高新科技是激發文化資源的引爆器,一旦將文化資源同高新科技結合起來,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節目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案例,它的成功既是現代傳媒技術與戲曲資源的成功對接,更是在理念上對文化產業的不斷創新。
針對河南新興文化產業比重低、較為薄弱的問題,應優先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文化領域,改造傳統的文化產業,推動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從“深”字上下工夫,即從文化產業內容上求突破;另一方面要從“新”字上下工夫,即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加快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化建設,推動產業升級,不斷拓展新的發展領域。所以,我們在選擇產業類型時一定要選擇那些關聯度強、資源競爭優勢強、附加值大、增加值率高、行業增長速度快的高新文化產業作為重點來發展。要實現上述要求關鍵在于通過提高文化產業科技含量,來推動文化產業走上以科技為先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樹立區域文化產業一體化思想
在選擇文化產業類型時,要通盤考慮文化產業的區域布局,科學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使文化產業布局最大限度地趨向合理。在制定好河南文化產業格局的基礎上,再選擇具體的文化產業類型,使所選擇的產業類型同文化產業格局相互協調一致。
從開拓創新方面來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一個城市藉以增強經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與“原材料”。城市的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這種經濟實力的形成不僅需要依靠一些像農業、工業、商業等等的傳統產業,而且還需要依靠各種具有新型時代特點的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在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都是傳統社會的產物,但是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價值卻并沒有完全局限在“傳統”的范圍內。它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具有現代文化產業理念的開發與創新以后,完全可以轉換成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來增強現代城市的經濟實力,促進現代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
上海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蘊藏量極為豐富,它們主要表現在各種以民間口頭文學藝術形態呈現的故事、傳說、歌謠、曲藝、戲曲,各種以民間生產技藝與工藝美術形態呈現的雕刻、剪紙、繪畫、塑藝、扎藝,以及各種以民間社會禮俗形態呈現的節慶、廟會、婚喪儀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來,上海在我國政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號召下,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與搶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與深厚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有50多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0多項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量的資源蘊藏,為當今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當今上海文化產業的開拓與創新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綜觀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總體情況,主要呈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區,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縣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種悠久的區域發展歷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十分深厚,它們大致可分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個階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龍華廟會、烏泥涇棉紡技藝、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龍華廟會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垂拱三年時龍華寺就具有一定的規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帶成為避亂的好去處之一,龍華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眾,廟會也逐漸興盛。從明代開始,龍華寺成為江南地區的名山道場,位列臺宗十剎之一,龍華廟會活動更是極為興盛起來。明清兩代,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最多的年代,此時期由于江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日益繁榮,上海的民間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江南絲竹、昆曲、鑼鼓書、顧繡、燈彩等都是在此段時期中形成產生的。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進入了一個快速城市化的時期,其文化形態也快速地由原來的城鎮型向都市型轉型。適應著這一時代特點,上海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碼頭號子、浦東說書、獨腳戲、石庫門生活習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藝等各種民間美術技藝和餐飲、首飾、制衣等各種手工技藝。
二、形式多樣,多元并存。上海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上也體現了鮮明的形式多樣,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業文明與鄉村文化的產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間故事、豫園元宵燈會、徐匯龍華廟會、南匯鑼鼓書、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松江顧繡,以及各區都較為普及的絲竹清音、打蓮湘等等。它們大都與古代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具有鮮明的農業文明色彩以及吳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商文明與都市文化的產物,如碼頭號子、石庫門弄堂習俗、叫賣喊攤習俗、文明結婚、集團婚禮、游園娛樂習俗、灘簧戲、滬劇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點,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會中民眾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心態。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各種行業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老鳳祥金銀細金制作技藝、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錢萬隆醬油釀造工藝、海派旗袍制作技藝、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等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工商業大都市發達的手工業經濟,與上海都市行業門類眾多,行業分工細密有極大關系,因此這類遺產也應該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質文化資源中一個頗具特色的門類。
二、河北文化產業品牌建設中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提高文化產業品牌意識,合理進行品牌定位只有不斷提高河北文化產業品牌意識,合理進行品牌定位,才能有效提高核心競爭力,滿足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對競爭者和品牌自身的因素進行全面考量,要想使文化產業得到發展,就需要以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為目標,在品牌定位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域和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找到品牌定位的合理方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此同時,還要對競爭者的因素進行考量。所以,河北文化產業品牌定位,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形成品牌效應,增強文化產業品牌意識,進而推動河北文化產業的穩健發展。
(二)強化文化產業品牌的傳播隨著我國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也得到較強的發展。而河北文化品牌的樹立需要利用大眾傳媒的傳播優勢,從多方面和多層次對文化產業進行包裝和推廣,進而達到建立良好的文化產業品牌。在傳播方式上,不僅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還可以通過新聞、訪談等形式對文化產業進行宣傳,有效提升文化產業在國內的影響了。文化產業品牌傳播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對大眾傳媒的合理整合,比如,根據大眾傳媒媒介的實際特點,合理優化組合傳媒,提升河北省文化產業品牌的影響力。所以,不斷強化河北文化產業品牌的傳播,推動河北文化產業的穩健發展。
(三)不斷構建和完善文化產業品牌的符號識別系統只有不斷構建和完善文化產業品牌的符號識別系統,才能促使人們能夠吸引對品牌的興趣,不僅為創造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加深消費者的認識和記憶的能力,提高對品牌的記憶能力。由于文化產業的特點具有一定的無形性,構建和完善文化產業品牌的符號識別系統就是不斷提升其核心價值,賦予文化產業具有標志,象征性的意義,建立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所以,只有不斷構建河北文化產業的個性品牌,在提升經濟和服務提升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河北文化產業經濟效益,推動河北文化產業的穩健發展。
基金項目:2015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編號:YG2015173)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2日
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有一定的差異,但一般都包含了文化演出、音樂行業、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動漫游戲業等諸多行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現。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啟動《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加快振興和發展文化產業。然而,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風險特征、盈利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產業,目前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服務不能契合文化產業的特點,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縱觀國外的文化產業興起發展過程中,例如美國、英國以及日本等國家,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分析和總結其經驗,能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一、美國:融資方式多樣化的市場主導模式
美國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好萊塢是美國文化產業的代名詞,市場主導型是美國金融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的突出特點。美國的資本市場層次眾多、體系非常發達,適合不同類型與發展層次的企業融資,這為文化產業的融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第一,股權融資是美國文化產業的基本融資方式,美國既有全國性的股票市場也有地方性的股票市場,為文化產業股權融資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美國規模較大的文化企業都會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融資;第二,債券融資為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美國很多文化項目和文化產業就是通過發行債券融資的,如美國舊金山圖書館有一部分資金就通過債券融資;第三,風險投資是美國文化產業的一種主要的融資模式。由于文化產業具有固定資產少無形資產多的特點,創意產品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因而其風險要比其他產業的風險更大,美國的文化產業利用風險投資模式分散投資風險,推動文化產業得到大量的資金支持。風險投資為美國電影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性的支持,電影業風險較高,風險投資將風格不同的多部影視項目投資做成一個投資組合,這樣能夠降低風險,均衡收益。
除了市場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美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也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國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政府財政資金,對公益性文化項目予以支持,如博物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政策性的基金,例如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美國聯邦政府會定期撥款給基金會,基金會把資金用于支持文化產業項目的發展。此外,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的立法來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減免稅政策方面,美國聯邦稅法規定對非盈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同時為鼓勵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捐贈,稅法規定對捐贈者減免部分應納稅額。
二、英國:政府引導模式
英國的文化產業涵蓋了電影電視業、音樂行業、表演行業、廣告業等13個行業,已經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支柱產業,其產業增加值占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7%。英國政府采取引導性的政策措施,促進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產業。
(一)發行彩票籌集資金是英國政府支持文化產業的特色方式。自1994年,英國從發行的彩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資金用于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英國政府還采取“陪同資助”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也就是政府與社會資本按一定比例投資于某文化項目,而且社會資本增加投資,政府也會按比例追加資金投入,這樣有利于激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投入。
(二)注重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文化產業里中小企業占多數,它們融資比較困難,政府設立多項基金和資助計劃,幫助文化中小企業融資。如創意卓越基金可以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最高額度可達15萬英鎊的貸款,而且不需要抵押品或擔保人。還有小型公司貸款保證計劃為有發展潛力的小型文化公司提供貸款的擔保,貸款期限一般是2~10年,金額從0.5萬~25萬英鎊,獲得擔保的公司每年按照未償還貸款的1.5%交納保費。
(三)以稅收優惠激勵投資是英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英國政府對圖書、期刊、報紙不征收增值稅,使英國出版業得到了長期、穩定的增長,這是英國成為出版物大國的一項得力的政策。英國政府給予一些大學出版社全部免除稅額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學術的發展。對文化產業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如對于出口的圖書報刊、游戲產業等,給予出口退稅或者補貼。
三、日本:政府主導、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投入模式
日本的文化產業被稱為內容產業,主要包括游戲、影像、新聞出版業、音樂產業等諸多行業。1995年日本政府確立文化立國發展戰略,制定了財政金融等多項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目前日本是亞洲各國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日本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模式是政府主導、政府與民間資本共同投入的模式。
(一)政府主導的政策性金融方面。日本政府出資成立文化藝術振興基金,同時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支持和鼓勵文化藝術創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通過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對文化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引進提供資金支持。建立融資擔保體系,日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融資中主要承擔信用保證人職責,有利于文化產業知識產權抵押融資,對具有輕資產屬性的文化產業提供了融資便利。
(二)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市場金融方面。產業鏈融資是日本動漫產業的主要融資模式,日本文化產業中動漫業非常興盛,日本動漫產業形成了創作、出版與播出、版權授權、衍生品生產與銷售的一整套完整產業鏈,產業鏈上的投資主體共同投資,可以降低產業開發的風險,同時也拓寬了融資渠道。知識產權融資是日本文化產業融資的特色,政府成立專門負責管理知識產權的公司,通過實行知識產權證券化,向擁有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企業投資是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日本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限制少,各類投資方均可參與其中,國內外社會團體和大企業財團也會投資文化產業或者贊助文化活動。
四、國外文化產業金融支持模式經驗及啟示
(一)政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產業具有經濟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雙重屬性,各國政府都比較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各國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程度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例如在美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資本市場發育完善,融資方式種類豐富,文化產業可以選擇合適的市場化融資模式,盡管如此,政府也對文化產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政府財政資金對具有公益性的文化產業進行資助,設立文化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采取法律和稅收手段對社會資本進行引導。而英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機構進行投資補貼,對盈利性的文化產業實施稅收優惠的激勵政策。日本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發揮的作用更為直接,在文化產業發展前期起著主導作用,日本在1995年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為了實現戰略計劃,日本政府構建良好的金融環境,建立專業金融機構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二)為文化產業發展構筑良好的政策環境。文化產業具有創新創意的特性,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發展特點。首先,政府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交易制度完善,因為文化產業的收益或價值實現,主要是通過對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確認和有效交易來完成的,要發展文化產業就應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投融資服務功能,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專利評估機構和評估體系,為交易或融資提供條件,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融資擔保機構為文化產業融資提供便利;其次,設立文化產業基金也是國外發展文化產業的常用方式,通過產業基金對具有價值的文化創意給予資助,彌補市場融資的不足;最后,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文化產業融資和發展,如美國和英國都對一些文化產業進行稅收減免或者出口退稅的政策,以及對文化產業捐贈進行稅收減免。
(三)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單靠政府的投資和優惠政策,必須建立融合全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引導企業、個人以及外資投資和經營文化產業。第一,發揮銀行信貸的作用。國外表明銀行信貸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美國的文化企業向商業銀行和投資公司的借款占公司總資本的29%,日本的文化企業的貸款比例則更高。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應根據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多、固定資產少的特點,建立適合文化產業信貸的金融項目;第二,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資本市場非常發達,種類和層次眾多,為不同發展水平的企業提供融資條件。具體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市場等全國性市場,還有地方性的證券交易所,另外美國的場外交易市場上市條件更為寬松,為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一些企業都是在場外交易市場發展壯大,然后轉進入主板市場上市;第三,降低市場準入限制,放寬投資條件,支持各類投資方參與文化產業投資和管理,為文化產業發展吸引資金和優秀的管理經驗。
(四)推動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開發和經營創意內容來維持,而這些創意內容相關的知識產權、版權等無形資產難以被評估,這導致銀行難以展開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服務。金融機構需要根據文化產業的特點和文化產業融資特征,開展金融創新。例如,美國影視業,保險公司為電影制片公司提供影視制作“完工擔保”服務,電影制片公司就可以在投資制作影片過程中獲得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是美國文化產業融資的有效渠道,電影業風險較高,風險投資將風格不同的多部影視項目投資做成一個投資組合,這樣能夠降低風險,均衡收益。日本動漫產業中基于產業鏈的融資模式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金融模式,有助于實現資本與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利用。
在我國,2012年由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把我國文化產業限定為“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其特性是以產業作為手段來發展文化事業,以文化作為資源來進行生產,向社會供應文化產品和服務,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文化產業統計調查方法
(一)實行全面調查
對規模以上重點文化企業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由此可以了解江西省文化產業的大致真實情況。包括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總體發展規模,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產業分布的結構特點,資源利用情況等。以此作為原始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分析,不斷改進并完善我省文化產業統計體系,并為相關產業發展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對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起指導作用。
(二)重點調查與推斷統計相結合
由于文化產業涉及的領域極其寬泛,結合的產業結構,對于模糊不明確的“邊界”類型的企業應使用判斷抽樣與推算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對各類別產業中的重點單位或典型代表進行調查統計,以此推斷此類行業的大致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基于經濟普查的數據,合理有效地運用時間序列分析、多元統計分析等相關統計方法實現數據推算和預測,并對其結果進行檢驗分析,以確保其正確性與合理性。
(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一方面通過具體的統計數據,對江西省文化產業的單位數量、整個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運用一般描述性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西省文化產業的整體架構。另一方面依靠多元統計分析的評估方法,進行行業與行業之間的橫向對比以及行業內部不同指標之間縱向比較分析,得出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結合使用,通過對相關文化產業的實踐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合理地提出相關建議和假設,并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并進行相關統計學上的修正,得到客觀真實的統計結果并分析總結出科學合理的結論。
三、實證分析――文化產業投入產出分析
根據經濟普查數據的可獲得和定量分析的原則,采用投入產出分析法,構建投入產出數學模型。基于2012年139×139部門投入產出表,首先整合相關產業,將國民經濟的139×139部門投入產出表整合成5×5部門投入產出表。然后運用相關性分析的統計方法對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聯系進行解釋分析。本文將這5個部門分別定義為:第一產業、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二產業、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三產業、文化制造業和文化流通及服務業。
(一)五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分析
整理數據可得,2012年總產出為398565923萬元,其中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二產業占63.14%,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三產業占12.49%,文化制造業占10.02%,文化流通及服務業占8.33%,第一產業占6.02%。總增加值為129488783萬元,其中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二產業占45.17%,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三產業占21.46%,文化流通及服務業占13.19%,第一產業占11.74%,文化制造業占8.44%。以上數據反映,從總量方面分析可得文化制造業比文化流通及服務業總產出略高一點,而文化流通及服務業在增加值上較高于文化制造業,但文化產業對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二)直接消耗系數分析
在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按照直接消耗系數定義進行求解得到系數值。表一數據表明,江西省其他產業對文化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比較小,與產業內部的消耗相比,不同產業之間的消耗更低。這說明文化產業對傳統產業相關作用不大,因此應積極推進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聯合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模式方面貢獻出其應有的價值。
(三)完全消耗系數分析
基于表一數據求解獲得完全消耗系數表。觀察表二可得,與其他的產業相比,文化品制造業和文化流通及服務業對除文化產業的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較高,分別為1.4716和1.1053。表明第二產業對我省文化產業的作用很大,文化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互相作用,共同提升。而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消耗作用均不顯著。這反映出其他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之間相關程度不顯著。表明經濟發展速度較緩慢,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較低。
(四)感應度系數與影響力系數分析
通過完全消耗系數矩陣求解可得里昂惕夫矩陣,進而獲得五個部門的感應度系數與影響力系數表。分析可得去除文化產業的第二產業和文化制造業的感應力系數與影響力系數都大于社會平均值1,表明第二產業和文化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從影響力系數的角度判斷,文化制造業和文化流通及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均高于社會平均值,并且文化產業兩部門影響力系數和為2.3042,這反映出文化產業對于其他產業部門的促進作用大于社會平均水平,以及文化產業能對其他產業部門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對感應力系數進行比較分析,文化制造業大于1,而文化流通及服務業小于1,只略高于第一產業。這兩個產業感應度系數總和為1.6026,僅小于第二產業。由此表明文化產業影響力系數較大,對其他行業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成為江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論與建議
由以上分析知,江西省文化流通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落后于文化制造業,文化產業與其它行業的聯系并不緊密,文化產業在全省的經濟總量中占比率不高,表明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仍然比較滯后,沒有充分發揮其綠色環保和高附加值的特點。這就要求江西省相關部門能夠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通過對其進行系統全面地統計分析,為相關部門的工作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將江西省的文化產業統計結果與其他省份做橫向對比,發現優點與不足,相互學習,努力推動文化產業從制造業向流通業及服務業的轉變,最大程度地挖掘其附加值,以更好更快地實現我省文化強省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青海省地域遼闊、文化產業有形物質資源和無形精神資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隨著區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青海文化產業也有了較好的起步和進展。“十一五”期間,青海利用地域特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大力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西部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新模式新方法,涌現出昆侖玉、熱貢藝術、藏族織毯、傳統手工藝以及西部特色旅游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初步形成了工藝美術、文化旅游重點推進,藝術品業、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等協調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必須看到,與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與建設文化名省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相比,青海的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問題。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必須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進一步增強各級黨政領導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以年均20%的增長率遞增,增速明顯高于國民經濟增速。近年來,文化產業也已成為青海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省內各級黨政干部對文化產業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以來,各級領導干部對我省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建設文化名省戰略的提出,極大地提高了各級黨政、各級干部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毋庸諱言,在發展文化產業問題上,有些干部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模糊認識:有的干部不能正確處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認為,政企政事不分,壟斷經營,效益很好,職工收入不錯,黨和政府的控制力也很強,沒有必要發展文化產業;有的干部鑒于西方文化領域出現的問題,對正在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的合理性、發展文化產業的“適眾性”提出質疑;有的干部認為我省發展文化產業基礎差、風險大、周期長、回報率不高,存在畏難情緒,等等。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引導廣大干部牢固樹立文化也是生產力、抓文化產業建設就是抓經濟發展的思想,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政治責任;要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檢查落實,把文化產業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要健全共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機制,努力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力量,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推動文化事業的大繁榮。
二、認真組織實施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日本是亞洲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在全球各國播放的超過60%的動漫作品都來自日本,在西歐更是達到80%,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目前,日本文化產業出口額達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0億元,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國民總產值增長速度。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國內外關于文化產業介紹和研究的文章和資料也在明顯增加,但其中系統研究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驅動因素的內容卻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論研究基礎上,基于日本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探討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一、理論研究概述
學界對日本文化產業的研究,多側重對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概況和發展特點的研究,系統研究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發展效果和驅動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趙莉(2004)從文化藝術業、信息傳播、體育與健身等方面系統闡述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并以此為依據,分析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和其政策優勢;根據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學界將國際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分為三類,分別以美國、法國和韓國為代表,而日本的發展模式屬于中間型,在領域選擇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夠明確;張勝冰等(2006)主要論述了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并以其內容產業的特點為典型進行分析和探討;韓駿偉、胡曉明(2009)則著重從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層面解讀日本的文化產業,強調了日本的“文化立國”戰略在促進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側重對日本文化產業現狀、特點及發展政策的研究,鮮有涉及對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及驅動因素的分析。日本作為文化產業強國,深入、系統地研究其發展及驅動因素,不僅可以填補對日本文化產業研究的理論空白,具有理論創新價值,而且對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近現代日本的發展戰略,依循著“軍事立國―經濟立國―文化立國”的沿革脈絡。目前,正處于 “文化立國”戰略階段,明確文化及知識產權在產業振興中位置,以文化和創意為關鍵詞,改造產業結構、推動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產業又稱為內容產業,從最初的萌芽階段,經歷了過渡、成熟和再發展,伴隨著經濟增長形成了持續的發展動力,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周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產業進入再發展階段。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增長周期,日本文化產業在經歷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來了新的戰略提升,形成了再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產業進入再發展階段。在數字技術和全球網絡的推動下,日本興起了電腦熱、手機熱和信息技術熱,移動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內容產業進入數字化時代。90年代后期,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開始考慮新的經濟增長途徑,在繼續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同時,把戰略重點轉向扶持、振興文化產業,1996年7月,日本文化廳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正式確立“文化立國”戰略,通過知識產權內容產品的創造,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提升國家形象,打造國家軟實力。日本文化產業憑借其強力的發展支持了新經濟的復蘇。
近年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健康、平衡、快速的發展勢頭,2010年日本內容產業的產值約為中國的兩倍,約為韓國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經濟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經濟的低迷期,日本文化產業仍然保持著穩定強勁的發展勢頭。
(一)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日本文化產業即內容產業主要是指電影、廣播、音樂、書籍、藝術、動漫、游戲等與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有關的產業。近年來,日本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即便在其經濟低迷時期也表現出穩定增長態勢,從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產業的影片、音樂、游戲、書刊報紙等的總收入情況,分別為132190億日元、13525億日元、138320億日元、13818億日元,在平穩中保持穩定增長。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長率則分別為2.30%、2.30%、0.30%、0.30%,雖然2006年之后年增長率幅度變小,但仍然保持增長勢頭。
(二)產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各主要國家文化產業產值情況,如表1所示,美國雄踞榜首,日本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日本文化產業中各主要產業的產值情況為:電影產業達11061百萬美元,廣播產業為25834百萬美元,音樂產業約5658百萬美元,游戲產業為7366百萬美元,總計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國文化產業中各產業產值情況及相對于日本同類的比值分別為:電影產業約1206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10.9%;廣播產業約13062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50.6%;音樂產業約153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2.7%;游戲產業為4520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61.4%。雖然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相對于同屬亞洲國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國家文化產業的產值情況 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2011年三菱UFJ調查與指導,《日本促進內容產業的海外進展的基礎調查》;統計方法:寬口徑統計。
(三)提升文化軟實力,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軟實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種產業的成長,而是更側重軟實力對產業整體的海外發展與吸引海外顧客的推動作用。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時尚、創意、設計、食文化、動漫文化等將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滲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費者對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帶動了家電、汽車、日用品、化妝品等所有消費產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日本文化產業的成績有目共睹,中日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學習日本文化產業的先進經驗,必須探尋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因和動力。所謂驅動因素是指影響組織和系統向著某個既定目標靠攏的力量因素,本文認為日本文化產業的驅動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導其發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市場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會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別重視通過制定政策、法律來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內容產業的發展,其具體作用主要體現,一是基礎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實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發展面,政策法律中振興內容產業的必要措施,旨在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日本文化產業及其發展戰略是國家知識財產戰略有機的內在組成部分,日本將文化產業上升為國際戰略,是基于對知識財產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戰略性地位的自覺認識。不管人們對文化產業有著怎樣不同的理解,但是,對知識產權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卻是一致的。日本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礎與發展間的關系,基礎與發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進,富有啟發性和借鑒意義。2002年以來看,日本文化產業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產業政策及戰略沿革
(二)經濟市場因素
近年來,日本經濟的發展,為日本文化產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另外,在日本文化產業國內市場基本飽和的情況下,日本經濟產業省對各潛在市場的規模和競爭優勢進行細分,分析了日本在各個國家(地區)具有的潛力,重點部署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市場開拓,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產業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時尚方面,主要開拓中國市場;在媒體創意方面,主要開拓西歐及美國市場;在食文化方面,主要開拓西歐、韓國和美國市場。再者,日本對文化產業實行科學的融資體系,除了增加政府預算,還結合民間的力量,設立“藝術文化振興基金”,資助各領域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內容產業積極運用先進科技,數字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內容產業在數字技術和全球網絡的推動下,較早地進入了數字化時代。
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獨創性和創新力,而優秀的創造者是從扎實的培育和高度競爭及異文化交流中誕生的,日本政府對此一直積極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學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級人才的環境;三是,注重國內創意人才的培養,例如,日本2011年啟動的COOL JAPAN戰略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國內相關產業人才的戰略計劃,并在2011年撥出預算11.5億日元用于培養人才。
(四)社會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產業特別是動漫產業作品本身的娛樂性和故事性,飽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畫之父手冢治蟲將多樣的故事引入漫畫,把樸實真誠的情感融入動漫作品,這種動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動漫作品達到老少皆宜的市場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積極在海外普及日語,推廣日本文化,也為其作品的市場滲透奠定了文化基礎。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國學習日語的人數:韓國在91萬以上,中國在66萬以上,澳大利亞在36萬以上,美國在11萬以上。日語在中國,是僅次于英語,人氣排名第二的外語。日本政府還積極在推廣日語的同時,還積極宣傳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請,支援印度設立設計獎,那么印度當地設定優秀設計獎的過程中,自然會滲透日本文化標準。
參考文獻:
[1]沈強.日韓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研究.[D].2010.12
[2]日本財團法人數字內容產業協會.日中韓內容市場統計數據.[M].2012
[3]山口廣文.內容產業振興的政策動向與課題.[J].2008(5)
[4]賈旭東.日本文化產業促進法研究.[R].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9
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中國文化產業的崛起,尤其是近年來黨和國家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全國上下形成了重視文化產業的風氣,文化產業得到巨大的發展,但是中國的文化產業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
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的社會合力還未形成
由于國內沒有對文化產業進行系統理論的闡述,缺少科學全面的理論著作,致使我國的文化產業缺少正確的理論指導,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部分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依然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部分文化產業單純追求經濟利益,沒有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另外,由于中國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不足,組織宣傳方面也存在問題,致使部分政府部門和其他產業可能對文化產業的特點和規律不了解,沒有形成社會共同支持文化產業的氣氛和力量。
2.領導管理和宏觀調控力度不足
出版、電影等行業的管理水平顯著提高,但是文化產業是一個跨行業、跨地區關聯度很高的巨大的產業群體。國家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導致很難滿足文化產業對環境和發展條件的需求,符合產業規律、針對產業特點的政策和規劃很難出現,在文化項目運作中,可能因為政策或者部門管理職能的限制,導致優秀的文化項目很難實現。
3.文化產業出現失控失衡現象
失控失衡現象的出現驗證了中國的文化產業還處于低水平階段。在文化產業的經營行為和獲利方式中存在失控現象,比如價格居高不下等;另外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社會行為屢禁不絕,比如出版行業的違法侵權,娛樂行業的賭博,藝術品行業的造假和盜竊。這些行為破壞了文化產業的生存環境,毀壞了文化產業的正面形象。具體而言,文化產業的失衡表現為內容的失衡、結構的失衡和布局的失衡。內容的失衡表現在文化產業引進太多的外國文化,但對本國的文化資源開發不夠。結構的失衡表現在豪華娛樂場所的數量較多,但是大多數豪華娛樂場所只追求經濟效益,缺少文化的內涵,造成建設高質量高檔次產業的速度和規模不足。布局的失衡表現為文化產業的數量、需求與內容方面在不同的地區存在差異。
4.文化人才缺乏,觀念落后
中國的文化產業缺少專業性人才,文化產業的人才既要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也要求具有豐富的市場經濟和文化經營方面的學問。不合理的年齡結構、狹窄的知識面等是當前我國大多數文化產業經營者的特點,這些經營者更新知識的速度較慢,仍然以傳統的企業管理和資本運作的手段來經營。文化經營者的素質對文化產業來說至關重要,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存在經營者觀念落后的現象,還沒有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措施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
要明確政府和市場在推動文化產業方面的位置與目標。政府要在著力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大力搞好文化產業的規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品牌宣傳等工作。要加快構建文化市場宏觀管理體系,以確保對文化產業發展調控能落到實處。要通過改革把經營性文化產業完全推向市場,并出臺優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要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做出品牌,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
2.使系統教育與媒體滲透互為合力
首先應加強文化軟實力觀的教育,在文化軟實力觀教育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它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其次,在進行文化軟實力觀教育時,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3.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培養優秀文化載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主要表現在事業和產業兩大形態上,發展文化事業,可以提高特定國家、民族和組織的文化素質,為文化軟實力提高提供根本的人才基礎;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增強文化產品的多樣性,滿足多層次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文化生產的活力,提高文化生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因此,發展文化軟實力既必須注重發展文化事業,同時,還要著力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使先進文化借助有效的載體而得到廣泛傳播,并充分體現出文化軟實力。
4.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立足本國文化發展的實踐,從本國文化發展的實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發,自主進行文化創新,這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通過堅持和實施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作出反映本民族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本質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創性文化成果。
總之,要加強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宏觀調控,提高領導管理水平,改善產業結構,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形成文化產業的社會合力,努力做到這些,中國的文化產業才能迎來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