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6: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發展方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自然條件優越
蘇南地區境內水域面積廣闊,地形多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蘇南地區農業歷史悠久,有濃厚的農耕氛圍,農業生產的形式多樣,在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蘇南地區素來有“魚米之鄉”的稱號,境內村莊內有種類齊全的山、水、果園、林等。境內水資源豐富,河網縱橫交錯,特別是蘇州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水鄉澤國”,其水域面積在國土面積中的占比就超過了40%,其中面積超過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個左右。蘇南地區植被資源也非常豐富,山地面積超過2萬hm2,全部覆蓋植被。
1.2區位優勢明顯
蘇南地區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顯的區位優勢,交通發達。以環太湖地區為例,當地到周邊各城市已經形成了2h交通圈,將太湖與周圍各城市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凸顯出明顯的區位優勢。經過走訪觀察,節假日時蘇南地區很多休閑農業景點附近都會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車,鄉村旅游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1.3經濟發達
蘇南地區是江蘇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自20世紀當地提出了“蘇南模式”之后,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實現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進一步拉動了消費,實現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經濟收入提高了,人們對生活的品質也更加的關注,在繁忙的休閑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遠離嘈雜的大都市,到鄉村體驗生活,以舒緩壓力、放松身心。
2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實施,蘇南地區不斷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思路,不斷豐富農業生產的內涵,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目前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樣化,包括采摘、療養、娛樂、購物、度假、參與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中。雖然近年來休閑農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不少的問題。一是蘇南休閑農業最開始時多數是自發狀態下形成的,人們不能正確認識休閑農業的真正內涵,沒有進行科學規范,發展比較盲目,總體布局意識不強,造成很多休閑景點雷同,沒有新意,未實現多樣化規模經營。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雖然有的地方在景區等級的評定上都制定了標準,但實施的管理辦法卻各不相同,造成多頭管理、多頭規劃的現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閑農業中的農業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多數集中在采摘、觀光農業等方面,均處于比較初級的農業活動,缺乏濃厚的鄉土文化內涵,甚至還有些休閑農業景點為了爭取客戶采取不正當價格手段,這些均不利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長期發展。
3蘇南地區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
3.1統一認識,開辟新路徑
根據蘇南地區的優勢資源,將其潛在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積極促使其轉為經濟優勢,達到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效果。目前農業生產效率高,將大量的勞動力解放出來,推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休閑產業上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我國起步比較晚,要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逐步摸索出適合蘇南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
3.2結合當地特色合理規劃
蘇南地區農業歷史悠久,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特點及文化特點,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從總體上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進行規劃,將蘇南地區的文化底蘊、鄉土風情等充分挖掘出來,將發展休閑農業與發展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在規劃時要根據城市居民的需求,結合特色,不斷創新,充分整合各種農業資源,發揮出鄉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參與性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812文獻標識碼: A
一、新農村建設中建筑地域特色現狀
1、農村建設地域特色概述
建筑風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主要內容包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因素有: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植被等;人文環境因素有農村內涵、現存的道路交通狀況、歷史文物遺跡、當地風俗、生活特色、傳統建筑技巧、地域文化特點等。傳統鄉村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傳統民居表現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特點,這種特點包括風俗習慣、宗族觀念、等級之分。傳統鄉村建筑表現了我國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管是廣泛應用于鄉村建筑中的木雕、鐵雕、磚雕、石雕,還是彩繪紋樣等,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傳統建筑中的屋頂、門窗、雀替、斗拱等,都表現了當地工匠的精妙技術。自這些精巧絕倫的裝飾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不但如此,在建設傳統鄉村建筑時,人們還應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反映了當地建筑特色,如沿海地區建筑中應用蠔殼,湘西、鄂西、貴州農村中大量應用木材和竹材,而位于我國西部的農村大量使用粘土和石板等,都是在當地環境中選擇建筑材料。
2、新農村建筑導致地域特色消失
在新農村改造過程中,大量傳統鄉村建筑被拆除,眾多本來存在的傳統建筑不復存在,隨之建設了大量新型建筑。這種現象使大量傳統鄉村建筑消失,在傳統鄉村建筑中,存在大量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這些歷史文化遺跡屬于有形文化遺產,一旦拆除,便不會再生。還有,依據傳統建筑樣式,新建設成功的建筑只是在形式上接近傳統建筑,而沒有考察價值,不可能做到傳統建筑的繼承。對傳統建筑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保護,但如果遭遇旅游業的大力開發,就會使傳統村落逐步脫離原來特色,而呈現商業化發展趨勢,對原來鄉村中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
二、新農村建筑地域特色發展措施
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由于這一特殊性質,限制了農村創作地域性建筑的發展,也是設計當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地域特色的有效發展。
1、保護地域文化信息原真性
最近幾年,人們不再只局限于保護國家文物,而越來越重視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人們不但認識到大量歷史建筑、舊建筑的重要性,而且認識到建筑文化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大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建筑建設中在研究當地建設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使得農村地域特色風貌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從而增加農村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2、應用傳統符號拼貼
對建筑風貌進行地域性表達時,很多建筑工程師經常運用的創作手法是利用傳統建筑當中的符號,或者重新構建。建筑工程師在充分研究傳統建筑的基礎上,自身具備對傳統建筑內涵的豐富體驗,則應用傳統建筑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理解方向,在地域性表達的設計當中,產生了兩種風格各異的設計狀況:表達傳統形式和傳統精神;將傳統內容現代化,將傳統功能現代化。如重慶磁器口應用了第一種設計方法,上海新天地應用了第二種設計手法。
3、運用地方材料
現階段,很多新農村建設在保持地域特色時,建筑工程師一般會結合自己對傳統建筑的理解,應用現代化技術和本地材料,改革地域傳統建筑技術,開發出具有地域場所感和認同感的地域性建筑,爭取使傳統文化精神再現于世人面前,力求保證地域文化價值和生命力,促進地域傳統文化的健康發展。如重慶磁器口建設中,各種仿古建筑材料的應用就是一例。
4、應對地域氣候條件
新農村地域建筑工程師在開始設計工作時,要重視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認真研究當地農村傳統建筑在此方面的寶貴經驗,應用傳統建筑中的形式、空間、布局,以及一些細節結構,原則上應用傳統建筑中的自然采光、通風、低消耗建筑技術,利用繼承傳統建筑精髓,保證建筑與當地環境的共同發展,完成新農村建筑的地域性表達。
5、依據地形地貌
鄉村雖小,但和大中城市一樣,在當前火熱的現代化開發中,經常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原有景觀造成一定程度的毀壞。為了使地域性表達得以順利實現,在設計新型建筑過程中,要保證使建筑融合于周邊環境當中,這種建設并不是消極保護原有景觀,而是依據周邊環境特點,進行新建建筑的設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不產生沖突,構成一個統一整體,在使建筑融合于當地自然環境過程中,對當地環境也形成了一種創造性作用,從而創造出更加美麗的景觀,做到減少建筑成本,節約建筑資金,減少能源消耗。如渝東南土家族的龔灘鎮吊腳樓。
6、運用地域技術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地域技術不但要做到繼承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要與當前實際需求相符。如果新農村建設中地域性建筑還沒有遭到破壞,仍然具有自身獨特地域特色,那么在地域性表達過程中,可以應用地域性技術,傳承文化和精神內涵,表現傳統地域文化,如黔江小南海橋梁村的新建建筑群。
還有,在鄉村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如果設計人員能夠邀請不同集體與個人都來參加設計工作,不但使設計工作透明化,而且可以表現全體村民的意愿,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現鄉村建筑的地域特點。
一 社區銀行存在的理論根據:基于規模的銀行業專業化分工
針對小銀行優勢的形成機理,學者們給出了各種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規模經濟假說
由于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大企業更嚴重,因此對中小企業的信息搜尋和事后監控的成本比大企業更昂貴。而且單位貸款交易成本中的固定部分會隨著貸款規模的上升而下降,因而大銀行對量小、頻度高的中小企業貸款存在著規模不經濟。
2.市場競爭結構假說
由于資金和市場力量有限,小銀行在與大銀行爭奪大客戶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大銀行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資金規模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實現信貸資產多樣化和風險分散化,而小銀行由于實力限制只能在中小企業之間分散風險。
3.信息優勢假說
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區性的特征,可以通過長期與中小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與互動來獲得各種非公開的關聯信息(即軟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上擁有優勢。
社區銀行是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經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在經營特色和發展戰略上,社區銀行強調的是在特定社區范圍內提供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金融服務,與客戶保持長期的業務聯系。
二 社區銀行的發展方向選擇:村鎮銀行的社區化模式
1.社區銀行的作用
社區銀行的概念來自于美國等西方金融體系發達的國家。這里的“社區”并非一個嚴格的地域概念,與中文里人們所理解的城市社區不盡相同。可以是一個市,也可以是一個縣,乃至是人們聚集在城市或鄉村的一個區域。
客戶定位聚焦于家庭及小企業客戶。集約發展模式要求社區銀行將優勢資源聚焦核心業務,形成核心競爭力。美國社區銀行將當地家庭、小企業視為主要服務對象,大中銀行則主要面向高中端企業客戶。這種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為社區銀行帶來了集約化經營的優勢。
金融服務聚焦于小額儲蓄和傳統貸款。美國社區銀行充分發揮在小客戶群上的競爭優勢,以小額儲蓄和傳統貸款為主業。首先,社區銀行在小企業貸款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社區銀行和大銀行相比,在發放小企業貸款方面更具集約化的優勢,因為社區銀行更容易獲取企業及當地市場信息,且能與借款者保持長期的密切的關系;其次,社區銀行也是非住宅不動產項目貸款和家庭農場貸款的主要提供者;再次,社區銀行更依賴個人儲蓄作為其資金來源,因此對小額儲蓄者提供服務更感興趣。
高效的運營效率。社區銀行的業務運營免除了相對復雜的環節和程序。由于社區銀行的運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區銀行作出信貸決策相當迅速。相反,大型銀行則需要經過必要的內部審批程序,耗時較長。許多社區銀行對個人客戶的零售業務方面提供了相當全面的業務選擇。
2.村鎮銀行的社區化發展方向選擇
借鑒國外社區銀行的發展經驗,結合村鎮銀行制度設計的內在要求和特點,確定村鎮銀行的社區化發展方向。社區化發展既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需要,也是村鎮銀行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有其客觀必然性。首先,村鎮銀行目前主要從事“存、貸、匯”三種業務,中間業務少;其次,在社會認可度、網點分布、聯網結算、資金規模、社會關系等方面都遠遠不如其他商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再次,監管機構在村鎮銀行設置的制度設計上已經將村鎮銀行的區域發展方向定位于縣級區域。向社區化轉型,就是變單純執行政策性目標為面向市場追求盈利最大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村鎮銀行的社區化模式可以堅持以下三個定位:一是消費群定位,服務當地微小企業及市場型農戶的小額貸款需求;二是企業定位,“草根銀行”、“農村金融”,扎根小城鎮建設,貼近農民,發展農村經濟,服務“三農”;三是產品定位,包括貸款制度的創新、經營模式的創新和金融產品的設計。
三 村鎮銀行向社區銀行轉型的核心競爭力培育
1.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打造人力資本層面競爭力
首先,要樹立“人才為本”的意識,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求吸引大批素質好、經驗豐富的管理者與員工;其次,要加強人才的使用,充分理解每位員工的特點,發揮其長處,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推行個人客戶經理制度、員工競聘上崗制度、綜合柜員制度、績效掛鉤分配制度等,建立淘汰機制,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2.努力培育潛在金融市場,打造市場層面競爭力
社區銀行必須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將工作重點放在市場現狀、潛在需求、發展趨勢及自身與競爭對手的潛力、優勢和劣勢等問題上。要積極培育潛在的社區銀行金融市場,大力推動中小型企業及農村金融客戶的挖掘。
3.強化產品創新能力,打造產品層面競爭力
社區銀行在注重產品創新的同時,還應關注產業技術創新。因為產品創新屬于金融創新,而其所服務對象的創新屬于產業技術創新;金融創新能夠為服務對象提供融資便利和促進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能夠促使社區銀行深入研究和開發新產品,形成再次的金融創新。
4.創新社區銀行品牌內涵
一是加強村鎮銀行的社會公信力和信譽度建設,采取各種途徑提升村鎮銀行的公信力和信譽度;二是要強化村鎮銀行社區化服務的經營理念,充分發揮村鎮銀行的小銀行優勢。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優化資源配置、改造傳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手段。農業信息化是指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及時、準確地將有關農業發展的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市場化水平[1]。現如今,實現農業信息化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素質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儼然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與服務”三農”的重要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信息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并滲透到社會變革的各方面,其推動了產業分工的深化與結構調整,對傳統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形成了挑戰。
1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背景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雖使其很難成為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但卻孕育了許多特色農產品,是全國知名的小雜糧生產大省,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農經牧加協調發展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環境下,山西省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折期。如何使山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系統高效運行,將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是信息化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其必將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源動力與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與此同時,農村經濟逐步面向市場化和知識化,農民、生產經營者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獲取及時準確全面的農業信息,有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了解市場供需信息和機會、規避市場風險、預防自然災害、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對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經濟效益有直接積極的影響[2]。
2 國家“金農工程”在山西省的實施狀況
1994年12月,為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提出了建立國家“金農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間開始謀劃,“十一五”期間實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間實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農工程”一期已經竣工通過驗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個數據中心和三個應用平臺”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個數據中心”即山西省農業數據中心,“三個平臺”即農業電子政務平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12316”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業應急視頻指揮平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范基地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全省農業應急指揮平臺,啟動全省農業云計算中心建設,建立共享化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庫和網絡化信息服務支持系統,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
3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狀
依托“金農工程”,山西省目前農業信息化基設礎施建設卓有成效。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末,山西省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移動電話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聯網的80.39部,分別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擁有計算機31.8臺,其中接入互聯網的22.66臺,分別比上年增加5.76臺和4.17臺。但不難看出,鑒于使用門檻低的原因,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高于計算機,農村網民對網絡科技信息使用相對較淺,這與農村網民學歷整體偏低有著密切聯系。
4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資源現狀
4.1 涉農網站
農業信息網站被稱作整個農業信息網絡中間的“節點”,也是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建設有農業政務網、特色農業網、農產品電子商務網。除了省農業廳這樣的官方網站外,山西省農業科研部門、高校以及不同涉農行業都根據自身行業特點,相繼加入到網站建設中來,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既有綜合性的晉農網,還有山西養殖、山西種業等特色專業網站。科研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山西農業科技信息網,其面向全省提供農業資訊、成果技術、專家咨詢等服務,并且打造了網上服務平臺,同時實現了與國內各農業網站的聯網,成為省內農業信息化網站建設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農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農芯樂”商城在太原上線,這是山西省特色專業的農業營銷網,該商城以產地直供為主題,為全省11個地市開設網上主題展館,展銷各地特色農產品,將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產推向全國。
4.2 農業熱線、短信
鑒于山西省農村手機普及率偏高,農業科技部門聯合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開通“12316”助農服務熱線、“1259010”農科熱線、“12582”農信通、“12396”科技服務熱線,為農民提供養殖、種植、市場、農科、勞務等信息。省氣象局開設覆蓋全省的聲訊服務平臺與氣象信息電話答訊系統,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3]。
4.3 農業廣播電視
鑒于山西省農民整體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在農村并未大面積普及。傳統信息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視在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傳播渠道中依舊占據重要地位(占據傳播渠道的35%)。山西新聞聯播面向全市農民傳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市場經濟信息和政策法規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省級對農廣播,山西農村廣播FM(調頻)100.9開播啟動,播出覆蓋全省11個地市,全天節目播出24 h,在太原、晉中的大部、呂梁、陽泉、忻州的部分地區實現了雙頻覆蓋。山西農村廣播立足于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為城鄉聽眾提供農產品信息、科技知識、經濟法律資訊、政策解釋等節目,同時提供文藝節目,旨在以大眾的視角體察“三農”,以農民的視角觀察社會,以新聞性、權威性、服務性和娛樂性作為節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華北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村廣播頻率形象。
4.4 農業信息化裝備
作為“十二五”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點,現代通信、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裝備是指在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過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設施、設備與軟件系統,如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溫室、智能養殖、自動化排灌)、農業GIS、質量控制與追溯系統、電子交易系統等。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山西省逐步開展了在農業領域的試點應用。目前,物聯網技術已在山西省大田農業、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管理中得到了初步應用,實現了聯通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的全過程追溯。
4.5 農家書屋的建設
山西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內陸省份,由于歷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區發展比較封閉落后,為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實際問題,山西省從2007年試點建設農家書屋。據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信息管理系統顯示,山西的農家書屋信息填報使用率全國第一。“農家書屋”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榆次從2004年開始試點建立農村圖書流動點,構建一種新的圖書館基層服務網絡模式:縣級圖書館直接服務于鄉村的圖書流動點,直接管理農家書屋的圖書,解決農家書屋的流動問題。晉城市積極探索農家書屋建設管理途徑,每個書屋嚴格按照市縣財政資金4∶3∶5進行足額配套,建立一季一檢查的監督機制。目前,《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綱要(2014―2020年)》制訂的2016年行動計劃指出,將啟動實施農村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工程。
4.6 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
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對農業信息服務人才信息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建設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新絳縣是山西省蔬菜生產大縣,已有鄉級專職管理員和信息員24名,通過農業部認證的農村信息員達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和遍及全縣10個鄉鎮180個村莊400農戶的服務網,構成了縣、鄉、村、戶四級信息網絡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4]。
5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5.1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是省農業廳下屬職能部門,負責農業信息化規劃及實施全省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推廣應用農業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分析、預測、農業信息,為山西省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目前它承擔著全省農業“三電一合”和“12306”“三農”熱線建設工作,負責全省“金農工程”的網絡推廣與技術支持,承擔農業廳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技術服務工作。
5.2 各級信息服務中心和信息服務站
目前,山西省11個市都建有市、縣(市、區)信息級職能部門,主要職能包括農業信息、建設與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加工處理信息、推廣信息技術、信息咨詢、決策支持等。90%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建有鄉鎮信息綜合服務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員2.923萬人,行政村覆蓋率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確保至少有1種手段可及時將涉農綜合信息傳遞給每一戶農戶,實現“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網合一、一網多用”“多員合一、一員多用”,切實形成推進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有917個鄉鎮建成綜合信息工作站,有1萬個行政村建成村級綜合信息服務站。
5.3 其他涉農信息機構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動為建立起政府、企業與農民共建共享、市場運作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運營機制,搭建了全國最大的“我愛我村”農村信息商務平臺。以省、市、鄉、縣、村五級架構為基本框架,覆蓋山西省全部行政網絡門戶,設定了信息員渠道、中介機構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農村經紀人渠道。開設了直接服務農民的農村供求信息、價格行情、遠程教育等欄目[5]。
6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村網民規模小,農民家庭電腦擁有率較低,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雖然省內涉農網站已經初步形成一定規模體系,但在農業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基層鄉鎮農業網站并未普及;不少農業網站普遍存在缺乏實效性、信息更新緩慢的問題。農業熱線、短息服務雖然很受農民歡迎,但現有用戶規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務推廣度,內容也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示范階段,由于設備集成體系的成熟度與農民自身的駕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積推廣的難度很大。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中,部分書屋存在重建輕管,缺乏實用信息資源,借閱率低的問題。省內基層農業信息員隊伍非常不穩定且分布不均,高層信息人才緊缺。總體來看,由于目前對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和管理等局限,農業信息資源整合不足,不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資源服務平臺內容難以實現共享,重復建設且依舊缺乏優質農業信息資源。政府部門與科研院所、電信運營商等共同參與的建設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健全率與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目前缺乏區域協調性發展,經濟發達地區90%以上的鄉鎮村建立了信息服務站,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僅為40%[6-8]。
7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方向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農業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省各級政府部門與各類社會機構共同努力。建議今后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需要繼續推進的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部門需提高認識,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部門和電信運營商加強合作,繼續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裝備;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惠農補貼措施促進農民購買電腦等信息化終端,提高其普及率,電信運營商也可針對農村用戶給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網等信息服務的成本。同時,政府部門和各類社會機構應加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覆蓋與利用。二是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階段,還未能較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需要,應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加強遠程視頻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和農業物聯網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農產品營銷的信息化進程。這首先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訓,加快對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山西省農民對信息化利用的素養。三是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意識,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其對農業信息服務的真實迫切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和改進農村信息供給服務。結合農民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傳統與新型的農業信息平臺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服務。不斷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探索長效服務機制。政府應當根據山西省信息化發展目標與任務,出臺相應扶持政策與資金投入,加強組織協調,同時鼓勵各級涉農機構積極投入農業信息服務,形成政府主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多元化信息服務新格局。
8 參考文獻
[1] 楊宏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維審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82.
[2] 黃曉斌.農村實用信息的收集與利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藺建霞.山西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農業信息化問題初探[J].山西農經,2006(2):62.
[5] 李亮道.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88.
我省村鎮發展態勢雖然是喜人的,但是鎮發展面臨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始顯現,我們必須做到未雨綢繆,認清當前村鎮銀行發展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各種問題。
1、發展定位出現偏差。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是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是村鎮銀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鎮銀行的發起人或出資人為了機構能設立成功將會承諾恪守服務“三農”的宗旨,并在機構成立之初嚴格執行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以服務“三農”為己任開展業務212作。但由于村鎮銀行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獨立的企業法人,各發起人或出資人必然會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標;而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農業、農村經濟作為風險高、效益低的弱勢經濟,受自然條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巨大。在農業政策性保險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村鎮銀行在利益的驅使下很難實現最初的經營理念,它們會逐漸偏離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辦行宗旨,尋求新的市場定位。在此情況下,發生在農村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農轉非”現象將不可避免地在村鎮銀行重現。
2、吸收存款能力較弱。村鎮銀行設立在廣大的農村貧困地區,雖然是農民自己的銀行,是“窮人的銀行”,具有一定的本土優勢,但由于這些地區受地域自然條件和開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和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客觀上制約了村鎮銀行儲蓄存款的增長。再則,由于村鎮銀行成立的時間短,營業網點少,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信社相比,知名度和信譽度都不高,廣大居民對其缺乏了解,且缺乏通存通兌功能,無法辦理銀行卡業務,辦理存款的積極性受到影響。目前,村鎮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靠發起行拆人資金,居民存款都是內部員工通過親戚、朋友介紹而來,吸收存款能力弱,范圍窄。
3、貨款需求雖旺盛,但針對“三農”的貨款不足。由于保險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村鎮中小企業往往缺乏有效抵押被各大銀行排除在貸款客戶之外,所以村鎮銀行便成為大批農村資金需求者的首選,但從結構上看,村鎮銀行針對“三農”的貸款不足,目前很多村鎮銀行發放貸款主要用于工商業企業。
4、金融產品較為單一,結算渠道不暢,加上產品創新不足,無法滿足多方位的資金結算需求。由于結算渠道不暢,對公業務無法辦理,直接影響到了村鎮銀行的發展。同時,出于風險控制等因素考慮。該村鎮銀行無法在短時間內加入銀聯發行銀行卡和布放自動取款機,在網點相對單一的情況下,儲蓄存款發展受到較大制約,貸款產品也較為單一。
5、農村信用環境不理想,容易形成風險。村鎮銀行支持的主要是農村的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在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村鎮銀行的信貸資金存在風險。一是信貸風險。其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是農戶小額貸款形成呆壞賬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經營風險。小額信貸一般是向貧困人口提供短期資金支持,其貸款類型和地區都比較集中,潛在市場風險較大。三是信用風險.一些農民對村鎮銀行的定位認識不清,認為村鎮銀行的貸款是扶貧貸款,進而影響了村鎮銀行的資產質量。
我省村鎮銀行建設現在仍在穩步推進,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的這些因素,村鎮銀行將無法發展壯大,不可能做到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支撐,實現有效服務“三農”的真正目的,針對當前出現的這些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村鎮銀行的政策扶持。為使村鎮銀行更好地服務“三農”,并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實現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目標,政府應當給予村鎮銀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要認真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了解在農村地區設立新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意義、目的,正面引導群眾認可村鎮銀行。二是在資金上予以扶持。將本級財政支農資金、上級財政政策配套資金優先存入村鎮銀行,壯大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政府應出臺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鼓勵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塑造村鎮銀行良好形象,提高社會公信度。四是完善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建設,營造誠信的氛圍。五是采用各種優惠措施和補貼措施引入高素質人才,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村鎮銀行經營管理隊伍。
一是領導重視。縣主要領導明確指出,要把創建特色文化村與建設美麗鄉村、全域景區化、最美鄉愁、農村新社區、特色產業相結合,實現文化與旅游、農業農村工作融合發展。二是組織得力。鄉鎮黨委、政府和村(社區)把創建特色文化村(社區)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創建主體責任,確保創建組織實施。三是幫扶單位大力支持。縣直各駐村單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特色文化村創建。縣人社局駐點洋坪鎮金竹園村,積極為鄉村大舞臺籌措資金,率先在全縣山區村建成了鄉村大舞臺。縣工商行政管理局駐點鳴鳳鎮北門村,幫助北門村在九子溪建設文化廣場,并派工作人員指導廣場舞培訓,成功舉辦了九子溪新春聯歡會。
二、科學部署、分類創建,為推進實施特色文化村居建設找準了方向
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結合縣實際情況,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聯合出臺了《縣創建“特色文化村(社區)”實施方案》,參與創建村(社區)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二是制定考核標準。重點實施創建“五大項目”,主要包括:設施設備、服務提供、文化隊伍、特色文化環境、特色文化服務,分“自主申報、鄉鎮推薦、小組評審、驗收命名”四個階段完成。在具體的創建活動上,突出“鄉村大舞臺”建設,每個“鄉村大舞臺”從規劃設計、評審報批、開工建設、竣工驗收都實現嚴格把關,便于分類指導、突出特色。
三、明確責任、協調推進,為建設特色文化村居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是縣級負責督查。組建創建特色文化村(社區)領導小組和工作考核專班,負責指導創建和考核驗收工作,實行平時不定期指導和年終考核檢查相結合工作模式。由縣組織評審組到申報的28個村采取實地察看、聽取匯報等形式進行了考核,對納入考核范圍的每一個村,評審組嚴格按照事前確定的特色文化村實施方案進行對照檢查,執行事前統一確定的評分規則。二是鄉鎮負責推優指導。各鄉鎮綜合考慮各申報村(社區)的實際情況和文化服務工作開展情況,主動選取群眾文化活動基礎好、設施建設有力的村(社區)進行申報。三是村(社區)負責組織實施。村(社區)積極投資建設鄉村大舞臺、文體小廣場、購置音響設備、文體設施器材,并積極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志愿服務。全縣已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站52個,招募志愿者2500余名,培育樂器、聲樂、繪畫、攝影等8支穩定的文化藝術輔導隊伍,腰鼓舞、彩扇舞、健身球等10支特色團隊,全縣擁有120支廣場舞隊伍、59支民間文藝團隊。
四、健全機制、規范管理,為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村居提供了重要保障
大品牌缺失
縱觀國內外市場,我國箱包業雖然發展迅速,成為箱包皮具生產和出口大國,但與其大國身份極為不相稱的是品牌嚴重缺失的尷尬境遇。在國內140億元的箱包市場上,絕大部分被路易威登等國際頂級品牌和一些國外授權的中檔品牌所占據,國產自有品牌市場份額不足10%。有數據顯示,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從我國進口的箱包皮具已占到此類產品進口總量的70%,而近年來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我國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較低,出口箱包的單價通常只是進口箱包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多數企業出口的箱包皮具賺取的僅僅是低廉的加工費。由此業界人士感嘆,我國箱包市場的品牌空白,同箱包生產和出口大國的稱號極不相稱,要想使我國的箱包皮具產品立足于國際市場,亟待打造一批叫得響的知名品牌。
出口利潤縮水
2010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更趨復雜,各方壓力使得箱包等勞動密集型外向型產業生產狀況堪憂。
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占箱包企業利潤空間。國際方面,棉花、原油價格走強帶動了下游棉布、塑膠等箱包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國內來看,皮革、橡膠、滌綸、五金等原材料價格也呈上揚趨勢。
二是人民幣升值直接沖擊出口企業利潤。2010年11月3日,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QE2)貨幣政策,加速了美元貶值進程。11月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達到1美元對6.6762元人民幣的高點,較去年同期升值3.1%。
三是“漲薪潮”和“民工荒”導致箱包經營成本上升。截至2010年9月底,全國已有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增長幅度平均為24%。勞動力成本上升進一步削弱了箱包出口企業競爭優勢。
貿易壁壘壓力大增
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箱包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歐盟REACH法規規定的授權物質或從原來的38種增至49種,這意味著出口到歐洲的箱包產品必須提供更為嚴格的檢測證明,其所含的授權物質的總量不可超過0.1%。同時,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各種復雜的檢測認證,而新增的檢測成本直接沖擊企業利潤。
另一方面我國箱包企業多以低廉的價格搶占國際市場,更容易引發國外貿易救濟調查。以我國輸歐箱包為例,其價格幾乎是歐盟區外供應國中箱包價格最低的,甚至還不到印度同類產品價格的零頭。因此,出口企業應警惕因價格因素被采取貿易救濟措施。
箱包出口結構亟待優化
當前,我國箱包企業雖已擺脫單純為國外企業做OEM加工的模式,開始融設計、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但整體上看,箱包出口結構仍不合理,有待進一步調整。
在低檔手機的主攝像頭及副攝像頭中,采用30萬像素左右的VGA攝像模塊的產品將越來越多。據模塊生產商估計,目前所有手機中大概有70%的手機具有相機功能,剩下的30%就成為VGA模塊的潛在市場。
優先考慮小尺寸和低價格
中低檔手機有可能普遍采用通用產品的原因在于,與畫面質量相比,手機制造商更加重視攝像模塊的尺寸和價格等方面。許多攝像模塊廠商指出:“中檔手機的功能一直在增加。由于手機本身的尺寸及價格幾乎沒有變化,所以,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安裝高度以及成本也需要相應降低。目前,大部分手機廠商都是分別為每種機型設計開發不同的攝像模塊,這樣的定制產品的成本過高。”
為了滿足手機制造商的需求,攝像模塊廠商加快了將200萬~300萬像素產品及VGA產品推向市場的速度。這些產品大部分都是可供各類用戶使用的通用產品。其中,就200萬~300萬像素的產品來說,在選用時主要應該考慮以下三個因素:外形尺寸、組裝的方便性、價格。
手機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和高度都在不斷減少。其中,封裝面積與模塊是否具有自動對焦功能有很大的關聯。在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情況下,模塊面積將可比目前的8.5mm×8.5mm縮小20%以上。夏普公司計劃在2008年下半年量產200萬像素的產品,據估計,模塊,面積約為7.5mm×7.5mm。另外,東芝公司表示目前正在設計500萬像素、具有自動對焦功能,且面積為6.5mm×6.5mm的產品。
在不具備自動對焦功能的情況下,攝像模塊的面積可以縮小到6mm×6mm,與現在的8mm×8mm相比,封裝面積可減少40%以上。意法半導體公司已從2008年6月開始量產這款產品。東芝公司計劃從2008年8月開始量產面積縮小到6,5mm×6,5mm的產品。美光科技公司旗下的Aptina Imaging公司也計劃于2009年第1季度開始量產5.6mm,×5 8mm、200萬像素的產品,但產品的詳細技術規格目前尚未公布。
利用貫通電極實現小型化
意法半導體、東芝和AptinaImaging公司為了縮小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采用了貫通電極技術。以往的工藝中,都是利用引線焊接法把傳感器芯片同轉接板(interposer)連接到一起,再連接到外部端子上。如果能夠在傳感器芯片內部形成貫通電極,就可以利用貫通電極直接連接傳感器芯片和外部端子。這樣可以使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僅相當于傳感器芯片的面積。東芝公司表示,在采用同樣芯片的情況下,與使用引線焊接法的產品相比,體積可以縮小到64%。Aptina Imaging公司則采用了美光科技公司開發的面向DRAM的貫通電極技術。
貫通電極可以利用晶圓為單位,在傳感器芯片上統一制成(見圖4)。圖4為東芝公司攝像模塊的制造工序。在已經形成傳感器的硅晶圓上覆蓋玻璃的目的是為了加固芯片和避免灰塵。該公司表示,所有的制造工序都是在潔凈室(和普通的半導體制造工藝的潔凈水平相當)內進行的,跟傳統的封裝方法相比,由灰塵導致的不合格產品將會減少。
意法半導體將傳感器芯片的像素間距縮小到1.75um,從而實現了6mm×6mm的小封裝面積。通常,當像素間距縮小時畫面質量會劣化。但該公司表示,為了保證像素間距縮小以后畫面質量不會劣化,他們采取措施減薄了傳感器芯片上的光學部分,從而抑制了干擾和噪聲等。
與意法半導體不同,為了抑制畫面質量的劣化,東芝公司選擇了較大的像素間距――2.2um。該公司表示,采用貫通電極以后,即使傳感器芯片的像素間距維持與上一代產品相同,也可以把封裝面積控制在客戶所要求的6.5mm×6,5mm以內。東芝公司表示:“當采用2.2um的像素間距實現200萬像素的產品時,傳感器的尺寸為1/4英寸。那么,在使用引線焊接法封裝傳感器芯片時,攝像模塊的尺寸約為8mm×8mm;但如果使用貫通電極,封裝面積就可以縮小到6.5mm×6.5mm。而使用下一代傳感器芯片(像素間距為1.75um,傳感器尺寸為1/5英寸)并利用引線焊接法封裝時,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還有可能大于6.5mm×6.5mm。”
通常,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攝像模塊的高度一般約為6mm。不過,日本Mitsumi電機公司預定從2009年初開始量產320萬像素的產品,高度為5mm,與目前的產品相比,大約減薄了17%。在設計中,Mitsumi電機公司減少了透鏡的重量以減輕電動機的負載,并靈活運用了基于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的三維結構模擬演示等技術,從而實現了電動機的薄型化。
該公司表示,其以往的產品一直用于較高檔的手機中,因此鏡頭是由1片玻璃透鏡和3片塑料透鏡組合而成。這次的新產品則是以中檔手機為應用對象而開發的,優先考慮的是減輕鏡頭的重量。其中采用了4片塑料透鏡,鏡頭經過精心設計,抑制了畫面質量的劣化。
對于沒有自動對焦功能的產品來說,目前已上市的攝像模塊中有夏普公司生產的高度為4ram的200萬像素產品。而且,其他公司計劃量產的產品的高度也基本上是相同的水平。
利用軟件實現自動對焦
綜上所述,與沒有自動對焦功能的產品相比,具有這一功能的攝像模塊的封裝面積和模塊高度都有所增加。其原因在于,為了實現自動對焦功能,需要有用于伸縮透鏡的傳動機構以及可供透鏡伸縮的區域。
用戶希望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產品也可以實現與沒有自動對焦功能的產品相同的封裝面積和模塊高度。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技術將在2008~2009年進入實際應用,這是一種利用軟件來執行自動對焦的技術,可以省去專用的自動對焦硬件。為攝像模塊提供傳感器芯片的OmniVision科技公司計劃在2008年第3季度推出的cM0s傳感器,就 具有基于這種軟件的自動對焦功能TmeFocus。這種新型CMOS傳感器的初期應用目標是200萬~300萬像素的攝像模塊,鏡頭將使用和該公司合作的鏡頭廠商生產的專用產品。
在TrueFocus中,對于尚未對準焦點就拍攝的模糊圖像,通過基于軟件的圖像處理就可以調準整個畫面的焦距。由于其焦點對準的區域(景深)可以擴展為幾十cmN無限遠,因此,TrueFocu s也叫做EDOF(景深擴展)技術。
此外,意法半導體及東芝公司準備推出的攝像模塊產品,也具有基于軟件的自動對焦功能。但公司尚未透露產品具體的量產計劃。
可以使用回流焊的產品
為了提高組裝的方便性,能夠使用回流焊的攝像模塊產品即將上市。東芝公司及Aptina Imaging公司計劃在2008年內推出支持回流焊的200萬像素產品。這些產品可以在手機主板上和其他的芯片與無源元器件一起使用回流焊完成組裝工作,從而不再需要以往用于組裝攝像模塊的接插件及插座,且可以簡化模塊組裝工序。
目前,由于手機攝像模塊通常都采用耐熱性低的塑料鏡頭,因此不能使用回流焊。在組裝時,需要通過柔性印制板及插座將攝像模塊連接到主板上。組裝工序包括:在主板上組裝供柔性印制板使用的接插件以及插座,然后把柔性印制板接插件,并在插座中裝入攝像模塊。
東芝及Aptina Imaging公司由于采用了耐熱性高的鏡頭,所以能夠使用260℃的回流焊組裝。東芝公司采用了將耐熱性提高到300℃的特殊塑料鏡頭,Aptina Imaging公司則采用玻璃鏡頭。
利用連貫制造實現大批量及低成本
意法半導體、東芝及AptinaImaging公司的傳感器芯片及鏡頭都采用貫通電極及晶圓級模塊封裝技術,可以在晶圓的狀態下一次處理完成,生產效率較高,且便于以低成本制造大量的產品。每個客戶對手機攝像模塊的訂購數量每月都高達幾百萬個,如果攝像模塊可成為通用產品供多家客戶采用,就需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這又可推動成本的降低。
4mm×4mm的VGA產品
用于低檔手機與副攝像頭的VGA產品,對于進一步縮小尺寸并降低價格的要求更加強烈。目前,夏普公司正在量產5mm×5mm的產品。東芝公司計劃從2008年10月開始量產4mm×4mm的產品,其封裝面積比夏普公司的5mm×5mm的產品減少了36%。另外,Aptina Imaging公司計劃從2008年第4季度開始量產4.15mm×4.15mm的產品。這些產品都利用貫通電極實現了小型化。
目前大部分手機廠商要求攝像模塊的高度小于2.5mm。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夏普公司已經量產了高1.95mm的產品。該公司表示:“這款產品通過縮小光學系統,及使用獨特的高密度封裝技術實現了薄型化。”
阿爾卑斯電氣公司預定從2008年年底開始量產2,2mm的產品。該公司表示,這款產品的結構較為簡單,就是將以前分立的傳感器芯片和鏡頭模塊組裝起來,從而實現了薄型化。
用手機實現小型相機的性能
一、統籌城鄉實施農業、農村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一)統一性原則。統一性原則就是將城市和農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考慮,統一規劃和統一運作實施。發展農村對外開放,加大農村吸引外資的力度,增強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并不是阻礙外資進入城市,也不是和城市的企業爭市場、爭能源、爭原料、爭人才。相反,我們是將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統一體,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給農村經濟、鄉鎮企業與城市經濟、城市企業同等的國民待遇。要廢除在某些方面阻礙農村對外開放的政策規定和行業規則,制定統一、協調、促進城鄉對外開放共同發展的政策法規和行業規則。要轉變那種在市場建設和生產要素分配上歧視農村與農業的落后觀念,消除市場壁壘,在資源配置、市場形成、人才流動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形成城鄉統一、遵循市場規律的分配和流動機制。
(二)梯度性原則。現階段,我國城鄉在吸引外資和對外開放方面差距還比較明顯,加之我國幅員遼闊,即使是在農村范圍內,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投資環境、勞動力素質水平等也參差不齊。因此,要實施統籌城鄉對外開放,必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層層梯度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和農村,對外開放基礎較好,投資環境較為完善,城鄉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差距不明顯:而中部地區的城市和農村,在對外開放的投資環境建設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城鄉差別,城市明顯好于農村,工業經濟明顯好于農村經濟;而西部地區的城市和農村,由于開放時間較晚,開放基礎較差,投資環境建設上投入較少,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在對外開放的基礎、水平、環境等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地區。這種在對外開放上的城鄉差距,在短時間內難以縮小。所以,實行統籌城鄉對外開放,要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狀況,遵循分類指導、梯度推進的原則。
(三)利益性原則。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為了盡快融入經濟全球化,解決企業經營理念、資本、高新技術、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短缺等“瓶頸”問題。過去,我們為了實現工業化犧牲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部分利益,而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共同發展的戰略構想,就是要彌補曾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忽視,要在城鄉利益兼顧的前提下,共同促進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利益性原則,就是說在實施統籌城鄉對外開放時,要注意保護城鄉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害。
(四)社會性原則。統籌城鄉對外開放要注重社會效益,即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經濟布局與民族團結的和諧,注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同步。現在,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和地方財政收入增加,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甚至破壞環境。統籌城鄉對外開放要以嚴禁破壞環境作為重要原則,堅決不讓污染環境及對工人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外商投資工業項目進入農村。
二、統籌城鄉實施農業、農村對外開放的策略選擇
(一)制定相應的投資優惠政策,鼓勵外商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我國農村尤其是廣大內地農村,目前尚未建立暢通無阻的交通運輸、信息交換與市場網絡。特別是在一些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卻因基礎設施落后,本地的產品“走不出去”,外來的資金、技術也“引不進來”,造成農民守著“聚寶盆”卻“討飯吃”,實施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困難重重。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業投入的總量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政府財政資金有限,農業投入資金的缺口仍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吸引外資投入農村和農業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而修建鄉村公路、水利設施、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收益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為了吸引外資投入,我們要制定相關的鼓勵與優惠政策,如減免稅金,放寬轉讓道路和相關通訊設施的所有權年限等,讓外商看到投資農村基礎設施是有收益的,從而能更快改變我國農村對外開放投資“硬環境”差的狀況,推進我國農村對外開放的進程。
之所以如此重視新農村的建設,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措施。對于縮小城鄉差距相當有利,并且能促進現代農業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大會的精神,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樣地,工業化的建設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與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能否等同起來一直困擾著人們,在這里通過討論為大家揭曉答案。
一、有關新農村建設的言論及實施方案
不管是上層官員還是基層干部,亦或是業內學者都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論實際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來就是工業化與城鎮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
部分專家和學者也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方案。農村城鎮化就是使農村逐步向城鎮轉型,農民數量減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僅僅依靠農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業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專利,在農村也應該得到大力推進。現在這些方案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在許多地區都已經開始了實踐。像山東省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的標志,在農村積極推進工業化。一些不夠發達的地方更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將城鎮化和工業化擺在首位。
二、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
農村的城鎮化并不是說在形式上把農村變成城鎮,盡量使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有實質性的提高,使其發展與城市相協調。雖然新農村建設的內涵不等同于城鎮化和工業化,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城鎮化和工業化作為外部推動力促進農業發展,反過來,建設好了新農村,又為城鎮化和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兩者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將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總書記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農村建設列入發展戰略,指出三農問題在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新農村的艱巨性,并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部分地方領導也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抓緊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同時,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顧此失彼。
三、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
鑒于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對新農村的建設可以說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城鄉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綜合國力的增強,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新農村建設勢在必行。我國如今的情勢堪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我們可以借鑒其新村運動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韓國新村運動的目的、口號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靈活的運動方式,在物質建設的同時不忘精神層面,以自愿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建設新農村卻丟了新農村的后果,大規模的農村人員流失令建設空置,失去了建設的意義。鑒于這樣的教訓,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應該正確理解其內涵,找準發展方向,切不可簡單照搬國外的形式,西方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老路實在不應該效仿。在學習韓國成功經驗的同時,將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兩手抓,齊頭并進。可以說實現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自己的創新理念。
四、對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關系理解得意義
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關系,絕不能相互替代。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具有戰略意義。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各地的發展水平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對一些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度非常低的市縣和鄉鎮,突出新農村建設的地位才行。從長遠角度考慮,正確的理解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相當有利。之所有具有獨創性,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物質基礎不無關系。
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區別甚至可以當作區分不同國籍的標準。因為我國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業文明幾乎是跟其他國家一樣的。中國要想真正發展起來,生搬硬套別人的模式是不太現實的,必須得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就得在農業文明上下足功夫,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
五、總結
中國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推動力,并且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意義深遠。我們必須從各種言論中自省,吸取經驗教訓,全面理解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正確把握發展方向,爭取早日實現新農村的建設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德喜.論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J].中州學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濤,姚國強.中國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要性分析[J].建筑經濟,2007,7,30(S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