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3: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音樂教學反思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范文1課程改革使音樂課堂煥發著活力。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應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音樂知識,所以音樂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音樂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小學音樂教育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在音樂課中把認識樂譜作為每課必學的內容,并且把會不會識譜作為學生懂不懂音樂的標準,不但偏離了音樂教學的方向,而且由于純技術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理,進而造成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心理學家卡格安在觀察兒童的行為時發現 只有那些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們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單純的說唱,死板的講述樂理知識,那只會扼殺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學。根據 新課標 的要求,我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設置了這樣的小練習:在課始與課末,進行 騎著毛驢進教室 的小游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這個游戲中,我讓每個學生都有三個自己創想的動作。首先,引導學生做一些小動物的外形模仿。讓學自主的進行練習,逐步發展下去,可以自由發揮。學生自編的動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由于個性和愛好的不同,每個學生創想的動作各不相同。其次,讓學生隨著音樂把這三個動作串聯起來,在音樂的伴奏下自由發揮創編律動,讓學生在有規律的動作中培養節奏感和韻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課,我便要求學生盡量不要重復自己上節課的動作,學生們相互模仿,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的動作已不僅僅局限于模仿動物了,不知不覺中既培養了形式的記憶力,模仿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范文2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小學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并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于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并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于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于一、二年級學生來說,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于是我采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采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復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五、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準上的要求,給學生示范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
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 !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范文3【編者按】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里,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
前段時間,我們對部分小學生進行了一次“音樂傾向”的抽樣調查,得到了一系列有價值的信息。在他們的答卷反饋里,我們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樂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音樂老師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的那種感動,相反的卻是冷漠與排斥;他們熱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復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里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恁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里,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里(課的后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念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里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里,并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于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里,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里,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系,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發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干什么、此時學生會出現什么”。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復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里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盡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余,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說,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周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著,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么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再有,我們對“教科書”那種根深蒂固的虔誠,執行起來從不打折扣的那種嚴肅認真態度,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依戀及所有管理層面上的考核、評估、督查都是以此為據,更加劇了這種不例題。因此,我們什么時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學之本”而以“教學以人為本”,讓每個教師都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來接待教學內容(這里暫且不論我們音樂教師是否都具備這種水平與能力),才能出現我國自己的真正意義的教學法,才會有中國自己的“奧爾夫”、“柯達伊”。
教材內容并非經典,沒勁!我們一些教學內容不受學生歡迎,也無法得到音樂老師的認同。在許多人的頭腦里,一提到審美教育,便自覺不自覺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編寫中什么時候該唱什么歌,那段時間是什么節日該 安排什么內容,這兩年在號召學生什么教材就該有所體現德育都成為必須考慮的第一因素。這就使得我們的教材始終離不開正當附庸的臼巢,在強調音樂教化功能的同時,削弱了音樂本身,音樂的本體失落了。另外,從音樂學習、情感體驗的角度說,經典音樂亦并非靠別人去持牌指認就成了,大家去聽了、去唱了,覺得好聽,好美,好感動,就牢記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調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歡的樂曲”。在三成以上都寫的是《梁祝》,那無疑這《梁祝》就成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們的教材歌(樂)曲,學生不喜歡去唱、去聽,再有偉大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又通過什么去教他們呢?用什么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學生學習音樂有勁?
四、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后,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么聯系、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么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反思: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未能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
受傳統教育體制影響,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音樂課堂依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教案展開的,過分強調教師主體地位,夸大教師主觀價值,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談及對某音樂作品的理解,備課時音樂教師對該問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學生回答如果與教師想法一致,就會得到表揚;相反,一旦學生觀點與教師想法相左,就會被認為是錯誤的、不可取的。這種課堂教學的危害是極大的,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價值,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答案“標準化”“唯一化”,遏制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2.教學模式單一、封閉
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教師自身魅力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更為顯著,從這一角度來看,對音樂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音樂課本身是一門集藝術性、趣味性、開放性于一體的學科,但目前我們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封閉的問題,在教學目標上過于強調學生學習成績,教學模式上缺乏與其他音樂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致使原本生動活潑的音樂課漸漸公式化、定義化、流程化,教師教起來“煎熬”、學生學起來枯燥,音樂課堂教學效果缺乏保證。
3.強調專業性,忽視欣賞性
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度追求教學進度和升學率,與其他“主科”相比,往往將音樂課作為拓展學生課外知識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強調理論知識的專業性,將大量時間、精力耗費在對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人物故事的介紹上,而忽視了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未能認識到音樂本身的欣賞價值和意義。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在對音樂課的認識上發生了扭曲,漸漸地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出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品質的策略分析
針對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小學音樂教師應主動更新教學理念,明確小學音樂教學目標,積極轉變教學模式,促進基礎教育改革,推動素質教育前進步伐。具體來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轉變教學主體,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樂園,在課堂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今天的音樂課不再是學生接觸音樂的唯一場所,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無時無刻不在輸出音樂,通過日常生活音樂的積累,小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音樂喜好和修養。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轉換,明確自身不再是單純的音樂理論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生音樂興趣及審美情趣形成的引導者。只有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表達、思考,以學生為中心,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的形成。
2.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模式
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主動跳出傳統教學的條條框框,不斷開拓創新,力求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多樣化。具體來講,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制作音樂手抄報、音樂賀卡等方式幫助學生從另一種角度理解音樂;充分利用校廣播臺的作用,播放一些學生感興趣且富有欣賞價值的音樂作品,并對作品加以解析,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達到音樂教育與欣賞的目的。
3.關注音樂本體,重視音樂欣賞,培養審美意識
就音樂本身而言,它屬于一種高雅藝術,欣賞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義,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音樂本體,重視音樂欣賞,通過優化課程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透過音樂作品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走進作者創設的情境,感受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情緒,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今天的音樂環境較之過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音樂知識獲取已經不再單一地局限于音樂課堂,傳統的音樂教學已經遠不能適應現代化音樂課堂教學的要求。作為課堂教學實踐第一線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小學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音樂素養,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一、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的回顧
目前關于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觀察和評價的研究文獻還十分缺乏,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關于課堂觀察和評價的標準和原則
有學者認為好的音樂課的標準是:強調音樂學科特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實施雙基教學,將其融入音樂實踐中;教學中應體現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改變學習方式,關注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適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王安國教授則指出:從總體上說,一節成功的音樂課,是以音樂課程價值、目標的實現為標準,其選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樂學科特點和學生接受心理,體現科學的教育理念,能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的愉悅和心靈洗禮,同時又能使學生獲得或積累一定的藝術修養。
對于音樂教學觀察和評價原則,有研究認為:應本著指導、激勵、調控、促進的原則,淡化評價中給教師定論的成分;另有文獻提出評課應依據《音樂課程標準》來實施,提出導向性、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四點原則。
2.關于課堂觀察和評價的內容和環節
綜合相關研究來看,關于音樂教學的觀察和評價的內容集中體現在“教”與“學”這兩條主線上。教師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教具準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能力、教學儀表、教師本身素質(范唱、伴奏等);學生方面主要包括學生興趣、主動參與、綜合能力培養、課堂氣氛、學生收獲與審美體驗、創新思維培養、個性能力的發展等。
從環節來看,對音樂教學的評價包括教學準備的評價(備課是否充分)、教學的導入評價等。還有研究提出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目標,對音樂教學進行綜合性評價。
3.關于評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音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包括評課形式化、評課平庸化、評課極端化,對于這些問題,應樹立正確的評課觀念,建立“捉蟲”的音樂評課模式(“問題蟲”——問題和缺點、“螢火蟲”——優點和閃光之處),以及在評課中反思自己的教學等。另有文獻認為,音樂評課中存在著隨意性、為評課而評課、評課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學”的問題。其對策為,擺正角色、樹立新的評課思維方式以及改變方法、促進音樂評課方式轉變(課前交流、聽課思考、課后反思)等。
從檢索的文獻來看,有關音樂“教學評價”的更多文獻實則為學生學習的評價(包括學習效果和成績的評定),因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內容,故此不進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實習評課的探討——認為應加強高師音樂教育實習評課的指導,提高學生教學能力和教學分析能力;音樂教育實習評課應把握“情感與角色”、“感性與理性”、“目標與手段”的關系,并提出“歸納”、“演繹”、“探究”三種具體的評課模式。
另有文獻對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評價進行了分析,從教學評價的必要性、評價的基本原則、評價內容與要求、評價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了切入。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和評價研究的問題和不足,除了文獻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還表現在從教學活動觀察和評價工具、方法的推出來看,以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來開發和應用課堂觀察技術與診斷方法的研究還十分薄弱,相關研究還處于基層性、個別化探索階段,真正有效、得以認可并實際推行的觀察和分析工具幾乎沒有。
二、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的反思
1.專業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從中小學音樂教學傳統課堂觀察的實踐來看,其更多地與形式化和功利化聯系在一起,發生于新教師入職階段及對教師的常規考核、評比中,并主要體現為公開課的形式。這種“觀察”更多與激勵性評價相關,而對課堂的專業化分析和“研究”則較為缺乏。
當前,在中小學音樂教研活動中,觀察課堂的行為基本采用傳統的看課、評課方式,它將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教學態度等諸多方面。觀察前通常沒有明確的研究目標,而著重于關注課堂效果。這雖然能就發現的問題展開一些必要的探討,但并沒有系統和全面的分析總結,指導性和針對性不強。故這種觀察常常帶有觀察者較強的個人判斷色彩及停留在課堂觀察的表層上,無法對課堂教學做出定量的、科學的分析。
相比之下,專業化的課堂觀察更為強調明晰的問題意識,需要預先明確觀察的目的、關注的要點和內容,課后再由觀察者各自陳述觀察報告并展開集體討論,并根據記錄的數據,緊扣課前確立的觀察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和對策。與傳統聽課、看課不同,專業化的課堂觀察更體現為一種研究性活動,更為關注“資料和信息收集”的專業研究。從觀察主體(觀察者)來說,其更應被稱為“課堂觀察研究人員”,他們(包括普通教師)需要接受專業培訓,要求不帶個人判斷,進行“中性”的專業分析。
從觀察的對象和指向來看,中小學音樂傳統教學課堂觀察活動主要考察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忽略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而基于專業分析和研究的課堂觀察則既指向教師的行為,又關注學生的行為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等方面。
與此專業化研究分析相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對課堂觀察主體也有不同的要求。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觀察主體主要為管理者、“專家”或業務骨干,對一般的教師并沒有提出“觀察”的要求。即使對于前者,他們的觀察能力也更多地與主觀經驗相聯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級”評價的視角,而對于廣大教師來說,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至今在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仍然是“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1]。當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課堂觀察”則要求普通教師以觀察者的角色切入:不僅要求他們具備主動參與課堂觀察的意識,并且,其觀察能力甚至應作為教師專業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構成。
2.課堂觀察功能:從單一到多維
從外在“工具”理性來看,一方面,在實踐中,中小學音樂教學傳統課堂觀察主要被視為一種基于管理和“相互學習”的評價活動,而其他的功能則相對被忽視;另一方面,從課堂觀察在母體學科——教育科學來看,有學者只是把其視為一種“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3]。而從以上論述得出,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應是對教學活動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分析—研究手段和作為“研究方法”的兼容。當然,這幾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統一的。
從實用意義而言,專業化視角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超越于傳統的聽評課(如主要為了評價教師),具有多維的功能:既能促進中小學音樂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又能加強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改善學生課堂學習。首先,作為幫助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特別是針對實習和新任教師這個群體,通過觀察他人可以學會自我觀察和被觀察,在學習、觀察、反省、改進等過程中全面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因此,課堂觀察理應成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研究作為一種教研活動,需要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它能營造一種有助于開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動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問題細化為一個個觀察點,且觀察點的設立都是以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為中心。無論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比如提問、評價語言、創設情境等,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比如多媒體課件、樂器、道具等,都是以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課堂觀察應主要關注學生在音樂課中是否參與其中,以情感樂并享受音樂。
3.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及學科差異性
(1)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
當前,關于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還沒有引起相關學者和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師的普遍關注。這些理論基礎不僅提出課堂觀察的指導思想,也與其操作實踐直接相關,決定著中小學教學課堂觀察的向度和深度。這些理論基礎包括:當前國內外關于課堂觀察的最新研究進展、理念及工具、技術和方法,國家教育方針、法規、政策對音樂教育的最新要求,音樂教學的特點(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針對對象)及國內外最新音樂教學改革和研究動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等。
從課堂觀察的實施來看,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不僅與觀察標準的制定直接有關,并且只有具備充分的理論知識儲備,觀察主體才能很好地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點,達到指導、改進教學效果等目的。
(2)課堂觀察的學科差異
不可否認,在我國一些學科教學領域,已經引進與運用了一些先進的課堂觀察技術、相關系列方法和工具。從這些技術、方法和工具的適用性來看,課堂觀察或者適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識性教學課堂,或者具有某學科的特殊性。即使對于某些通用性來說,也主要基于技術的視角(如提問的數量、語言流動的頻次等),而從學科內容角度進行分析和診斷的技術還比較缺乏。如FIAS體系關注言語方面的信息,對于非言語的諸多信息則無法記錄和反映。
無疑,對于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來說,這些工具和方法無法直接引入。相對其他科目,音樂教學活動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特征,相關教學活動和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如范唱(樂器示范)、指揮、音樂欣賞(錄像、錄音)、伴奏、獨唱、合唱、器樂演奏、樂器的個別輔導等。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課堂觀察技術,則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如取樣較少、觀察項目多、觀察對象相對分散而使得觀察難度增大、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會產生更大的互動式干擾等。因此,課堂觀察要實現改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就必須克服“學科缺失”的弊端,構建具有學科特點的觀察框架,開發學科內容分析工具,從課堂主要構成要素出發,確立課堂觀察框架,以彌補現有的觀察技術缺乏學科內容視角的缺陷,為教學提供專業層面的診斷建議。
4.課堂觀察方法的研究與使用
從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方法和手段來看,課堂觀察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階段,具有粗糙、主觀性較強的特點。多年來,在方法的改進和提出方面沒有明顯的突破。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觀察是什么、誰來觀察、觀察什么內容等問題,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進行觀察和具體的方法技術[4]。
從課堂觀察方法和工具運用的發展來看,美國等西方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開始創立相關定量觀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廣,現在較為常見的有十余種。另從定量觀察方法的應用范圍和廣度來看,該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國等國教學活動觀察、評價中演變為最為常見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和新教師培訓必備的內容。而在我國,在其他學科教學領域,相關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應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還僅僅停留在采用傳統、單一的觀察模式,定量觀察方法的優勢仍處于被忽略的狀態。
從課堂觀察資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資料自身的屬性角度來看,課堂觀察可分為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前者具有自由性、開放性的特點,能相對充分、完整地描述觀察情境,保留事件的發展進程、邏輯關系。然而,這種課堂觀察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與個別性,觀察者的個人經驗、描述能力和相關理論水平與記錄水平有很大關系,針對同一事物的觀察結論很難達成一致,可能出現眾說紛紜的現象,觀察結果很難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從實踐來看,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基于不同的評價要素而對不同的等級進行確認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屬于此類。
相對定性觀察的局限與不足,定量觀察則具有其特有的特點與優勢。所謂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運用一套定量的、機構化的記錄方式對中小學音樂教學進行觀察。從其他學科的實踐來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先設置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這種觀察記錄的結果一般是一些規范的數據。[5]它強調低推理、少判斷,觀察者在記錄時利用相同的標準對課堂行為和事件進行歸類。因此,不同觀察者之間比較容易達成一致,觀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還可以通過電腦和數據分析軟件實現,整個資料分析過程相對簡單、客觀,觀察結果也更具真實性、可靠性。可見,定量課堂觀察方法技術性、工具性較強,適合通過它對課堂進行有限距離的微觀研究。當前,國內外課堂觀察發展中最為流行的定量觀察和記錄方法體現為以編碼體系為特征。但遺憾的是,該方法體系還沒被引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來。突出對課堂活動進行“描述”分析(包括師生互動的量化分析),這無疑是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下一步發展的可能趨勢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鄭金洲等.學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僅應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學力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案例一:有的老師是這樣執教人音版第二冊《海》: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讓我們開著小火車出發吧!聽!我們來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音樂前奏)看見過大海嗎?讓我們一起去看海(出示圖片:美麗的海島、沙灘、魚兒、貝殼、等)。音樂家叔叔編了一首很美的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接下去學生學唱歌曲……。我則不然,我是這樣進行教學: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讓我們開著小火車出發吧!聽!我們快到什么地方了?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海》音樂的前奏)你能把這些聲音模仿出來嗎?(學生用動作和聲音模擬海邊的各種聲音:海風:呼—呼—、海浪:嘩———、海鷗:喲喲喲喲、海浪撫摸著沙灘:沙—沙—。汽笛:嗚———)老師:“可有時候這些聲音常常是同時發出來的,你們能讓我聽聽嗎?”于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分組、分角色,在教師的引導和指揮下用動作和聲音演繹了一段動人的立體音響:海風:呼—呼—,沙灘:沙—沙—,海浪:嘩———,汽笛:嗚———,海鷗:喲喲喲喲,海浪:嘩啦啦啦、嘩啦啦啦。反思:我這樣的教學善于仔細分析、研究教材內容,挖掘整合教材的內涵。先創造和提供開放式、趣味性的大海音樂情景,引導學生探索、創造和表現出海邊的各種聲音,再由淺入深,巧妙地將各種聲音進行組合,在游戲中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多聲部的音樂,為今后學習和感受多聲部的歌曲打下了基礎,發展學生音樂創造思維和音樂表現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
二、堅持音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研團隊;研訓模式
教育是立國之本,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音樂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的發展,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具備高素質的綜合性專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廣博的文化知識、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這對小學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音樂學科研訓模式,是我區全面推進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多年的音樂學科教學研究、師資培訓工作中,我結合本地區音樂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對小學音樂學科研訓一體化模式進行一系列探究與實踐。
一、以點帶面——學科教研團隊的建立
(一)成立小學音樂學科中心組
為了更好地開展全區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有效實施審美教育,促進音樂學科全面發展,決定成立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音樂學科中心組。中心組由教研員領銜,現有成員九名,成員包括市級骨干教師、區級骨干教師、校級音樂教研組長、校級骨干教師。學科中心組的成立旨在于發揮教研團隊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服務帶動全區小學音樂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音樂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小學音樂學科片區教研隊伍
我區地域較廣,包含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以及新建城區三大區域,各區域的學情、師資、教學硬件配備等等都有巨大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開展研訓工作,我們根據全區的地理地貌、交通線路、學校布局、音樂師資配備等客觀因素,將全區劃分為三大音樂教研片區,第一片區以中心城區為主,第二片區以新建城區為主,第三片區以城鄉結合區為主。每個片區由片區教研組長負責,教研組長由音樂學科中心組成員擔任,并配備教研組長助理協助開展本片區教研活動。每個片區由若干教育集團或學區構成,片區教研組即由片區教研組長、教育集團龍頭學校音樂教研組長和學區中心小學音樂教研組長組成,片區教研活動由教研組組織開展。這樣,既適應了不同區域對研訓工作的差異性要求,又實現了全區研訓工作的有組織、有實效的開展。
(三)組織小片區音樂教研小組
教育集團由若干區直獨立校組成,并把其中一所綜合實力強的作為龍頭學校;學區由一所鄉鎮中心小學和若干完小組成。教育集團或學區為相對獨立的小片區,小片區內音樂教研小組由各校專任音樂教師組成,日常教研活動由龍頭學校或中心小學組織開展。從音樂學科中心組,到片區音樂教研組,再到小片區音樂教研小組,形成階梯式的音樂教研團隊,各級音樂教研團隊即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它的建設是音樂學科研訓活動的重要保障。
二、從線到面——三級網絡研訓模式的構建
(一)師徒結對,共教共研
師徒結對是學校采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教師培訓方式,是培養青年教師的有效途徑之一,具有直接性、簡便性、有效性等特點。小學音樂教師徒弟結對在全區各校全面開展,我們根據各校師資情況,為剛入職的音樂新任教師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直接在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引領。青年教師師徒結對則遵循自愿的雙向選擇原則,由年輕教師自主選擇指導教師。師徒結對后雙方以指導教學設計、相互聽課、評課等日常教學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研討。同時,根據年輕教師教學成長情況,由指導教師指導其準備一節較高質量的校內觀摩課或小片區教學研討課,統籌小片區內音樂師資,共同備課、磨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小片區教研中產生的好課、優課,則進一步向片區或區里推廣,以更高的平臺鍛煉教師,展示教師的風彩。
(二)片區聯動,協作研討
在學期音樂教研計劃中,各片區每學期至少開展一節教學研討課。每學期初召開教研工作會議以統籌安排各片區教研計劃。
(1)注重研討前的準備工作
開課教師選定開課課題,做好備課工作,并準備好教學資料和教具。音樂教研員、片區教研組長、片區骨干教師與開課教師進行集備,以試上、評課議課等方式調整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磨課。
(2)重視有效課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學研討課中,我們注重課堂的實效性、注意引導兒童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兒童的學科興趣的培養及音樂能力的發展。
(3)關注課后的評課議課
課后開展的說課、評課、議課活動是教師專業進步的重要途徑。開課教師簡單概述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觀課教師進行本節課的評課議課。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優缺點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訓一體化這一平臺共同解決教學問題。
(4)強調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即是對教學業務的反思,也是對教師自身的反思。課后教師的一系列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手段是否恰當、教學策略是否適當,教學效果如何,以及結合觀課教師的評課議課內容,對本課部分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不竭動力。
(三)骨干引領,示范教學
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加強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中,骨干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他們熱愛教育事業、師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與技能扎實、課堂教學能力強、教學科研能力強。小學音樂學科也應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骨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研討課、學科講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專業成長體會與感受,從而帶動其他音樂教師的成長和提升。
(1)教學研討課
教學研討課是骨干教師展示教育教學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點。一節好的優質課,是骨干教師智慧的結晶,從課題的選定到教學的設計,從教法的運用到策略的靈動,從課堂的生成到教學的升化,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是骨干教師精心的設計,這樣的一節課展示在觀課教師面前,仿佛它不是一節課,倒像是一件“藝術品”。聽完這樣的一節課,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滿贊揚、充滿期許——期許開課教師以后把課開得更好,期許自己也能把音樂課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見,骨干教師的教學研討課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樣作用。
(2)學科講座
開展學科講座,講究時效性,應反映當前廣大教師在教學上急需充實的內容或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學科講座要注重專題性,就教育教學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點進行展開,即要有寬度也要有深度。音樂教育教學含概音樂教學論、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策略、音樂教學評價、音樂教學研究等方面。每位音樂骨干教師都有自身的優點,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學科講座就可以充分發揮骨干教師擅長的一面。以新課標專題講座為例,2011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2012年區教師進修學校即組織專題講座——新課標學習與解讀,主講者為區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骨干教師精彩的授課贏得了陣陣掌聲,樸實的語言不乏精練的詞藻,可見主講教師深厚的理論素養。通過這次講座,大家清晰了新舊課標的異同,明確了教學方向。通過骨干教師的教學研討課和學科講座,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教師增強專業發展意識,積極探索課程改革,大膽實踐,敢于前進,為祖國的藝術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三級網絡研訓是在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引領下,根據本區小學音樂學科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探究而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音樂學科研訓模式。這一模式通過教研團隊建設,分級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在教研中強化了師資培訓;通過教學引領,示范教學,提升教學研討有效性,讓教師在研訓中獲得了成長。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審美教育,以點帶面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輻射圈,在研訓一體化進程中,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曾霖聲 單位:福州市倉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一)本學期我接手了初中一年級的音樂課,半個學期教下來,從中體會最深的有兩點。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2、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有關音樂知識的學習,初三畢業后,個別音樂基礎好些的學生可報考藝術院校,為將來深造打基礎; 3、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4、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采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
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
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后還須努力。
初中生不同于小學生,他們的思想比較成熟,單純的演唱已經不能吸引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了。初次嘗試初中教學,感覺還算良好,學生比較配合,我本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教學內容準備比較充分,除了書本上介紹的內容外,自己還翻閱了一些資料,補充教材,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半學期的實踐,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老師僅僅參閱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及時充電才是目前最應做的事,暑假即將來監,打算好好利用兩個月的空閑給自己充充電。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二)在教這課之前,我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歌頌祖國的大量的詩歌,并讓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誦。接著我也給學生朗誦了一首有關祖國變化的詩。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接下來我又飽含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我愛媽媽我愛中華》的歌。并讓學生隨節奏跟我朗頌了一遍,接著就讓學生隨著曲譜用甜美的歌聲滿懷深情地唱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唱完以后,我讓學生分組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有的組是以舞蹈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畫畫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歌的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朗誦的形式來表達……總而言之,學生們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來表達愛國之情。
演唱完這首歌后,我們又乘著去年慶祝祖國華誕之風,進行了情感的拓展,開展了一個小型的頌祖國詩歌朗誦會的活動。同學們那富于深情的朗誦使我久久難以忘懷。
從這節音樂課中我體會到:音樂課只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努力創設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舒心愉悅的學習氛圍,這種氣氛特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規范、美觀、實用的板書可以增強理解和識記音樂知識。
例如:在《小螺號》一課中,我把歌譜制成漂亮的大歌譜,讓學生一看就產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歌曲中難以理解的記號:上波音 等記號,在歌譜中一目了然。使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加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描繪是上好音樂的主要媒介。
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應運用較多的兒童語言,尤其是低年級音樂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多進行換位思考。在設計教學中的語言時,盡量運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語氣語調也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把學習中枯燥的練習變為學生學習的樂趣。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鄉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多學知識,這就要靠我們音樂教師多想辦法、多出點子。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可能事事都經歷,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從學校為我們每個音樂教室添制了多媒體設備以后,音樂課的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學生可以在教師收集的音樂中盡情享受悅耳的音樂,通過豐富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縱觀國內外對于相關領域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微格教學開始引進國內,用于培養和訓練在校師范生的教學技能。2008年秋,美國戴維·彭羅斯提出“微課程”的概念,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與這兩者不同的是,微課視頻研究面向的對象和研究的層面不同,它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由于微課視頻是一個新生事物,尚在初步探索和研究階段,對音樂微課視頻的研究則更處于起步階段。筆者認為:以《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基本理念為基礎,對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進行有效開發與應用,可以為目前剛剛起步的微課視頻研究提供相應的實踐依據。
一、對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初步認識
1.教學時間較短
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時長通常是5—8分鐘,因此,相對于40分鐘或者45分鐘的一堂音樂課來說,音樂微課視頻更能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
2. 題材選擇多樣
音樂微課視頻可以用于課堂教學、課外興趣小組或社團建設,適合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也可以著眼于音樂教師的校本研修,運用于對某一個音樂課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的剖析。在課程資源方面,由于音樂學科的實踐性原則,使得音樂微課視頻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如唱歌、器樂、視唱、欣賞、樂理、創作、舞蹈等,均可作為微課視頻的題材。
3. 學習目標單一
微課視頻的內容盡量“小(微)而精”,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圍繞某個具體問題,制定單一而明確的目標,能夠據此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音樂微課視頻中預設的目標。
4. 過程設計完整
一個微課視頻必須呈現一次學習的過程,一般要有微教案、微課件、微視頻、微反饋、微反思、微作業等元素組成。在微課視頻中,包括片頭片尾、主體呈現等部分,其中片頭片尾在20秒之內交代清楚,主體部分是重點所在,整個設計要精準。
5. 交流互動新穎
微課視頻的錄制方法與工具的自由組合度寬泛,如用手寫板、電子白板、黑板、白紙、PPT、手機、攝像機、數碼相機等均可制作,其特點是容量小,便于共享與交流。師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集體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進行個性化選擇,并即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與交流。
二、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實踐價值
首先,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開發和應用,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落實。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微”時代,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深入課堂,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
其次,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開發和應用,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新課改提出“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音樂微課視頻的出現為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情況的資源提供了可能,將目光聚焦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
再次,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開發和應用,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校本研修。音樂微課視頻是對教學的某個知識點或某一教學環節的深入學習和剖析提供了更為直接的教研方式,對增強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執教者自我反思的準確性提供了更為細致的教研手段。
三、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具體制作流程
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1.準備階段:包括準備學習、題材選擇、腳本編寫。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可選擇的題材有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音樂教材的解讀、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音樂片段的賞析等。題材多種多樣,不用局限于音樂課堂教學之中。腳本編寫包括微課教案、鏡頭設計和時間規劃等,注意教學內容須嚴謹,盡量重點突出、明了易懂,教學示范優美動聽。
2.制作階段:包括熟悉腳本、技術支持、正式錄制。對于拍攝者來說,熟悉腳本和相關的技術支持必不可少;對于執教者來說,對腳本中微教案的熟悉程度、時間規劃、實際講授,都有著一定的規范,這是錄制微課視頻的重要環節,其中,主體呈現是微課視頻的重點部分,圍繞某個具體的“點”,而不是抽象寬泛的“面”來展開。
3.后續階段:包括片頭片尾、網上、交流互動。一般來說,片頭信息不超過20秒,其中包括學習目標、課題引入等,片尾信息也不超過20秒,其中包括布置學后作業,執教者信息等。通過網上后,學生可以通過點擊微課視頻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校本研修具體分析研究。同時可以通過用戶評價、交流互動等方式,加強溝通、相互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具體制作流程和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信息單模板如下圖:
四、中小學音樂“微課視頻”的創新之處
1.思路創新:在微博、微信鋪天蓋地的時代,中小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極強。微課視頻的出現,可以實現教師和學生“掌上學習”、“移動學習”,它對于某一個知識點的深入學習、剖析是新穎獨特的。微課視頻獨有的交互性也使得知識與技能的交流學習擁有了更廣闊的平臺。
2.實踐創新:現如今中小學生的音樂課學習主要是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的。由于音樂學科的審美性和實踐性特點,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的學習時,由于班級人數眾多,課時有限,教師不可能一一檢查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因此可能會出現泛泛而談、走過場等不良現象。音樂微課視頻的出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或某種基本技能的學習,可以通過點擊音樂微課視頻進行深入學習,這為發展學生音樂興趣和提高學生音樂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教師的校本研修進行了拓展,教師可以通過對微課視頻的探討、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思和改進,對于優秀的微課視頻也可以進行學習內化,這對于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潘麗琴 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幽默時刻
師:剛才的樂曲是管樂演奏的,那么誰來說一說具體是什么管演奏的?
生:不是木管演奏的,可能是……(面露難色)
師:可能是水管、鐵管或者是鋼管,選一個吧!
生:銅管!
師:真聰明!請坐!
師:后面那幾位同學不要說話,用心聽!
生:老師,我們兩個沒有說話。
二、困惑下的沉思
(1)總的來說,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較高,不是盲目跟從,能經常對其進行反思,積極調整自己,并樂于為新課改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由此可見,教師的責任意識大大增強了。但是教師仍處于成長和適應的過程中,新課改的實施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實現自我跨越式發展的過程。
(2)新課改之所以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困境,其一大原因就在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它需要課程專家走出象牙塔,深入教學實際,實現專家與一線教師的密切交流。
(3)基礎教育階段仍然應該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科研應該以教育行動研究法為主,以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生的更好發展為目的[1]。
(4)教材的多樣化,絕不是盲目的、低水平的多本化。嚴格教材編寫的管理,鼓勵優質教材的競爭,防止低水平教材的重復。
三、完善新課改的幾點建議
如何讓新課改既利于教師實施,又利于學生學習,使新課改深入、全面、踏實地成為自然狀態,并被所有人接受。本人由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革教師招聘制度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的新型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歌唱、器樂、舞蹈、說課的綜合能力。但現如今的教師招聘考試主要以各區統考的方式進行,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兩方面,筆試中絕大多數只考《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并未涉及音樂學科知識,面試以說課或試講為主,也很少涉及彈、唱、跳的音樂基本技能。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音樂教育是在音樂前提下的教育,不能脫離音樂本體,對教師考核也是如此,若教師基本技能不過關,也就無法用自身的表現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和創造力[2]。建議將音樂學科內容納入教師招聘考試中,體現音樂學科特點,這也是素質教育中音樂藝術更受重視的表現,更是新課改順利實施的保證。
2.開發校本課程,增加每周課時,全面提高素質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規定,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每周音樂課為三課時[3]。然而據調查,現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仍為每周兩課時。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只有增加課時,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本文以學科研修組織者的角度,從音樂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入手,提出了以“項目化自主研修”促進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作為常規研修的有效補充的實施策略,希望能引發更多對提升音樂教師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項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內涵
所謂項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能力情況和發展需求,選取一個研修專題項目,明確目標,在個人專業發展內驅力的促進下,立足課堂教學,自覺主動地進行研修活動。
根據小學音樂學科的特點,項目可以是器樂課、歌唱課、欣賞課等課型的教學策略研究;舞蹈教學、合唱教學等特色拓展課的教學研究;音樂教學的多元化評價、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等的專題研究;對小學某個年級、學段的教學實例進行研究;或是音樂教師專業特色能力的提升、專業發展方向研究等。
這種研修強調教師的主體實踐,強調與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強調借鑒、思考,要求教師在研修過程中要有具體的目標、途徑和實踐載體,以提升教師落實研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師實施項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術支持。在落實自主研修的同時,加強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分享,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從研修實踐的過程中受到激勵、鼓舞,從而獲得主動的專業化發展,提升專業素養與能力,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
二、“項目化自主研修”的實施策略
項目化自主研修的實施過程中,研修的具體組織者――教研員,需要從諸多成功的專業成長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經驗,引導教師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從研修過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導教師在自主研修時必須把握好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1.“一課多思式”的單元課題研討項目
音樂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一課多思式”的單元課題研討項目,就是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同一單元或課時的課題在教學平行班中,作多種教學設計方案的思考和實踐,通過記錄、對比課堂實踐的反饋效果,記錄有效教學設計與過程,發現其中的不足和問題,總結出屬于自己的實踐經驗,從而從公式化的教學思維中走出來,并且通過在學科集體研修過程中互相交流借鑒,激活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擴展教學思路,改進教學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樂教學方法對比研究項目
目前,便捷的網絡、信息傳遞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側重且豐富的中外音樂教學法呈現在音樂教師們面前。在上同一個音樂作品的同一個教學環節時,許多教師會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對作品的理解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學法的對比實踐中,不同教師將自己對一個教學環節的思考以及教學法的課堂實踐運用情況,用錄像剪輯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針對性地呈現出來,大家通過網絡共享微格錄像,進行對比剖析“同一環節的教學,哪些教學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導學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適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樣的理念支撐?”等等一系列問題,能夠引導教師進行系統、整體的思考。體悟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需要有科學的理念,并且與教學目標、重難點緊密聯系。
3.“自我跟蹤式”的案例反思項目
“自我跟蹤式”的案例反思項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體技術手段進行的教學研究。如:某教師自行選擇三年級作為重點研究的年級,此年級有六個平行班。教師用同一教學內容在給第一個班上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課上用自己的手機,或者在手提電腦上接一個小型攝像頭,用“拍拍”等軟件,拍攝下教學過程;課后通過回放觀測,并參照音樂課標和學科集體研修中教學的指導意見,進行自我評課,記錄課中的優點與不足,并對教學設計的電子文檔用“修訂”格式工具進行修改;然后回到課堂上進行再次課堂記錄,并做同樣的自我評課與反思改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務安排、反思修改進展等情況,靈活地選擇錄像記錄的次數。一般六個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記錄為佳。
從第一節課到最后一節課,持續的實踐、反思與改進的過程,能夠積累最有研究價值的實踐材料,對于教師來說,這樣的教學研究的過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實踐能力;并且,建立在這種認真實踐與自我主動反思基礎上的專家點評,會進一步促進教師內化專家的點評和指導,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4.“即時實踐式”的教學研究項目
“即時實踐式”的教學研究項目的實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為宜,也可以說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研修。如:選擇“歌唱教學”作為研究項目的教師,針對同一單元中的同一課題分別備課,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級進行執教和改進;然后大家帶著自己的實踐與思考,進行分組(通常以四人左右為宜)現場研討,各組的現場研討過程一般需要四個課時。第一節課由一名教師執教自己的實踐課;第二節課組員一起評課、修改教學設計;第三節課可由另一位教師根據自己的設計,并結合大家的修改意見,在另一個平行班執教,同時,聽課教師邊聽課邊進行進一步思考;第四節課由剩下的教師針對自己聽課中產生的新的思考,進行片段教學。小組現場研討后,每個小組推薦一位教師拍攝錄像課,參加區里的同課異構的研討活動。
實踐中的即時體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時實踐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師個體的教學智慧,使教師保持思維的活躍興奮狀態,并通過即時的課堂實踐進行現場反思、改進,提高教師的剖析能力與實踐能力。同時,即時實踐對教師常規課的教學實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必須加強對日常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關注經驗的積累。尤其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這是很好的專業能力鍛煉和提升過程。
5.“共享啟發式”的專業提升項目
“共享啟發式”的專業提升項目,是針對音樂教師的自身專業提升需要而進行的。首先是根據本區音樂教育和師資基礎的實際情況,集合來自市級的學科重點培訓和專家培訓的視頻、音頻、文本等資源,為教師提供一個較大的研修資源庫;然后,請音樂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需求進行選擇,分享培訓中的資源。如:在區級音樂研修過程中,和大家分享由專家提供的美國合唱教學系列視頻中具啟發性的精選片段,并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解析,引發大家的興趣和思考;然后,將完整的視頻發在學科網上,做到資源共享;同時,針對美國合唱教學視頻中呈現的最具借鑒價值的內容,安排進行區級合唱教學專題研討與展示,請進行合唱項目研究的各位教師,以現場課和錄像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交流,以促進學科教師在研修活動后的持續專業學習,發揮優質資源的實效。
6.“生活積累式”的音樂特色課程開發項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之外,還有著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生活積累式”的特色課程項目,即鼓勵每位教師結合自己音樂之外的愛好與特長,充分挖掘和應用音樂教學中的可用素材,為建設自己的校本特色音樂課程服務。如:某位音樂教師,喜歡旅行、喜歡攝影,于是在旅行的過程中,會有意地尋找當地的音樂等藝術素材,并用自己的攝像機、攝影機記錄下來,這些一手資料經過整理、處理,編制成校本音樂教材,是音樂課程資源的補充。在與學生共同分享中,不僅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激發了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也讓師生關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師豐厚了自己文化底蘊的同時,體現了自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相結合的價值。
7.“多元比較式”的國際音樂教學比較項目
今天的互聯網,使英語基礎好的音樂教師,采集與借鑒國際音樂教學的信息變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較式”的國際音樂教學比較項目,正是鼓勵擁有語言專長的教師,關注并收集國際音樂教學研究與活動的動態,來發展自己的專業特長。如: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比較側重對奧爾夫教學法的研究應用,則可以此作為國際音樂教學比較研究的項目主題,或通過網站與國外有相關研究的音樂教師進行交流,有針對性地了解關于奧爾夫教學法在國外研究和應用的最新進展,收集相關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實踐。這一自主研修的過程將極大地發揮教師的專業潛力,而且有利于教師創新專業發展的視角,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
開展“項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徑與策略還可以有很多,它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師提供了自主專業發展的多種可能,同時也引發了以教師研修活動促進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三、對自主音樂研修活動的再思考
我們的教學工作要“以學生為本”,那么,面向音樂教師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本”,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1.音樂研修需要關注每一位教師
一方面,音樂研修活動應基于教師個體專業能力的基礎和發展愿景,在明確學科總體研修的方向的同時,引導教師增強參與研修的目的性,明確自己的研修主體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參與度。同時,音樂研修活動需要激活教師的教學思維與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師有應用的機會和動力,讓“實踐”這個最好的老師推動教師的成長。
2.音樂研修需要創新提效
1)提倡靈活規劃與實施。音樂研修活動應運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創新、豐富研修機制、組織形式等,以減少教師參加研修過程中的路途、時間等方面的額外消耗和負擔,提升研修活動的效率。
2)提倡激趣開放式的研修引領。不能僅拘泥于課本的內容研討,需要激發教師對音樂藝術各領域信息的興趣,為教師后續的自主學習提供引導和學習資源的支持,以適應不同教師自主選擇性學習的需要。
3)提倡課堂、團隊統整研修。音樂研修活動應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各領域中展開,不能僅局限于基礎型課程課堂教學。應為音樂教師在各自學校開展校園音樂特色建設提供專業方向與能力的引領,以及專家支持,幫助教師彌補專業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樂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
4)提倡多元化發展引領。音樂研修活動要針對不同研修項目,為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和機會,提升教師的成就感,使其感受專業發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強研修的信心和動力。
二、審美教育應貫穿于技能教學之中,技能教學應廣泛涉及本技能的各個層面,提倡綜合性、多元性
1994年,李嵐清同志在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的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藝術教育主要不是技術教育,不能只是教學生彈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對藝術的鑒賞力。”②這不僅僅是對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的要求,更是對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的高師音樂教育的殷切期望。就技能課本身而言,注重拓寬學科廣度,提倡學科綜合性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聲樂課程應將戲曲、民歌等曲種的唱法及教法都納入教學大綱;鋼琴課程除了開設即興伴奏與鍵盤和聲以外,看譜視奏、看譜移調演奏的訓練也應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聲樂和鋼琴相結合的彈唱課應放在整個高師教學的重要位置,以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及能力。
三、高師的各學科教學形式應力求靈活多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社會交往和提高組織能力的機會
在音樂教育學的范圍里,聲樂、鋼琴、音樂作品分析、樂理、作曲法、曲式學、風格學和音樂史代表的都是教學客體,另一方面,從事音樂活動的人是“多種多樣的主體”。③如何將學生這一主體培養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音樂素養的音樂教育人才,是高師音樂教育各科教師的責任。一方面各課程教師要明確“教”與“學”的基本問題和規律,將示范、啟發、詢問、講授、系統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力;另一方面,學校不僅要舉辦全能技能大賽,還要定期開展學生演講比賽、模擬微格教學競賽、教案評比和中小學教材教法研究性論文競賽等,為培養學生勝任教學工作的各種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