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金融的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寧夏農村金融的現狀
1.1寧夏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
金融政策促進“三農”發展在寧夏已初步形成了“一體多翼”的全方位政策扶持體系:《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發展的若干實施意見》(寧政發〔2012〕72號)對“三農”模式的創新、多元化融資渠道的拓展等做出了規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實施意見》(寧政辦發〔2014〕166號)對如何開展“涉農信貸投資”、“農村普惠金融”、“創新金融支持三農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實體經濟”、“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環境”等給出了二十四條指導意見;《“五優化兩對接”普惠金融工程實施方案》(寧政發〔2014〕46號)以“形成合力、先行先試、一縣一品、一行一策和防控風險”為指導原則,詳細制定了寧夏普惠金融發展的五個“優化”和兩個“對接”;《關于印發靈武、鹽池、彭陽、永寧等四縣市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寧金融辦發〔2014〕160號)更是針對四縣市的實際情況,對其金融改革試點做出了詳細指導;為貫徹落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現“一縣一品、鄉有機構、村有服務、戶享成果”的目標,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6年專門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貫徹落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
1.2寧夏農村金融機構
1.2.1大型金融機構。寧夏大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兩家政策性銀行和兩家大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中,寧夏農發行共有11家分支行,截止2014年底累計發放貸款15.8億元,涉及新農村建設、農村路網和水利建設等方面;國開行寧夏分行則創新推出了鹽池惠民婦女創業微貸款、永寧閩寧鎮肉牛托管等項目,助力寧夏農村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脫貧致富。大型商業銀行中,農行寧夏分行重點支持寧夏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特色化,截止2014年底累計發放特色產業貸款達43.2億元,創新農村特色抵押方式8種,并積極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寧夏農村“惠農通”項目實施;郵儲銀行寧夏分行針對寧夏農村實際創新了土地經營承包權貸款等一系列農村金融產品,其探索的“蔡川模式”和“固原三農服務站”更是寧夏農村金融中的典范。
1.2.2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新時期寧夏農村金融發展呈現出資金需求小、需求急、擔保抵押少的特點,而大中型金融機構往往無法滿足其需求,諸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便應運而生,發展如火如荼。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由最初4家試點小貸公司起步,截至2015年,其數量已達到160家,覆蓋寧夏區內所有市縣和基層組織,從業人員也達到了2101人,實收資本也增長至81.52億元,凈增長36.03億元,貸款余額為77.58億元。
1.3寧夏農村金融的涉農貸款余額
寧夏涉農貸款余額不斷增長,其占貸款余額的比重始終較高。2007~2015年,寧夏涉農貸款余額由最初的384.82億元,連年增長,至2015年已達到了1682.6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年均增長率為20.25%,可見寧夏涉農貸款余額的發展較好,未來持續增長的趨勢也較明顯;寧夏涉農貸款余額占貸款余額的比重也始終處于30%以上,2013年最高達到35.84%。1.4寧夏農村金融的產品代表性的創新產品包括: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創新涉農貸款抵(質)押品范圍,如“彭陽煙草訂單”、“紅寺堡信用社模式”等;國開行創新“一縣一品”,助力寧夏的奶牛、靈武長棗等特色優勢特產發展;石嘴山銀行也創造性地提出了“枸杞行業貸款”。
2新常態下寧夏農村金融的發展問題
2.1寧夏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
農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推行“惠農通”等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效,ATM、POS機等在農村的覆蓋率顯著提高,但寧夏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仍較落后,各項金融設施一般只是覆蓋到鄉鎮,少部分寧夏農村地區受益于“村村通”項目建設了一批轉賬電話,不過其形式過于單一,寧夏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并未完全打通。
2.2寧夏農村金融產品有待改善
寧夏農村金融產品的缺陷主要在于信貸產品的貸款期限和額度。由于“城鄉二元化”和金融產品非“城鄉二元化”的矛盾,寧夏農村金融市場多數產品僅僅是傳統城市金融產品的簡單復制或轉化,并不能適應農村生產經營“小、散、快,周期長”的特點,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貸款期限短,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加之農村對貸款的需求多為周期長、需求急的信貸,寧夏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村貸款多為一年期左右的短貸;二是貸款額度小,伴隨寧夏農業特色產業化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農戶往往需要開辦農場、小作坊或廠房,進行專業化生產或規模化經營,對貸款的需求額度較大,而寧夏農村金融機構普通的放貸額度僅為幾千元,杯水車薪,而對于額度較大的貸款,往往要求嚴苛,滿足貸款條件的農戶少之又少。
2.3寧夏農村金融的風險較大
寧夏農村金融信貸風險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農業發展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和個人素質影響較大1,且寧夏農業發展條件較差,風險因素過多;其二,由于寧夏農村和農戶的分散性和自由化,寧夏未能建立起完整的農村信用體系,農村金融機構無法評估農戶的信用狀況和償還貸款的能力,此外,由于成本和人力問題,寧夏農村金融機構內部也缺乏有效的時候風險監控機制;其三,擔保抵押的缺失,由于寧夏農村金融多為政策性優惠貸款,農村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缺少對抵押擔保的重視,甚至有的基層機構“暫緩擔保”或不用擔保,對“三權”抵押的執行也流于形式;其四,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由于寧夏“三農”的高風險性,保險公司往往不愿意開展相關農業保險,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引導農村保險的正常發展,進而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的風險。
2.4寧夏農村金融的資金難題
寧夏農村金融多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和其他機構融資,資金難題始終是其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一是融資困難,由于寧夏農村金融的高風險性,除了政府財政資金的“輸血”和部分政策性銀行的支持外,其他渠道的融資少之又少,甚至出現了部分商業銀行抽離農村的現象,此外,新興農村金融機構“只貸不存”的發展模式嚴重制約了資金的融通和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再融資困難,政府對農村金融的支持部分只是短期的,加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面臨的風險較其他金融機構大,往往難以獲得追加投資。
3寧夏農村金融的發展對策
3.1優化寧夏農村金融的發展環境
農村金融發展環境的優化包括硬件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一方面,以基礎設施完善為重點,加快農村相關的ATM機、POS機、支付電話等相關設施的建設,并完善相關“市縣鄉鎮村”五級的網點布局,特別注意網點向寧南貧困地區和其他農村金融服務落后地區的布點,以推進“金穗惠農通”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為抓手,以自助服務終端和電子支付、互聯網支付等為主要方式,擴大金融覆蓋;另一方面,除對包括信用和支付在內的農村金融規范立法和明確界定外,也要強化對農戶的金融培訓和金融宣傳,并試點進行當地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外地金融人才的引進,全方位加強寧夏農村金融發展的軟環境建設。
3.2創新寧夏農村金融的產品
針對寧夏農村金融產品期限短、額度小的問題,要結合“三農”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根據不同市縣鄉鎮村的特點和實際,延長或擴大信貸產品期限和額度,制定多層次、多元化、多樣性的農村信貸產品;對農戶進行初步信用評估和償債能力分析,進行信用、等級分層,實行“梯度”放貸,信用好償債能力強的可考慮多放貸,信用差且屢教不改的少放貸或不放貸;二是,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的擔保抵押,以平羅縣為示范縣,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等新模式;三是,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廣農村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業務。
3.3完善寧夏農村金融的風險擔保體系
寧夏農村金融風險擔保體系的完善要從信用體系、擔保體系、保險體系三方面綜合考慮,具體舉措如下:一是,信用體系的完善,各基層金融機構要根據寧夏各市縣鄉鎮村的實際,分步驟、有計劃的進行農戶的有效信息采集,定期進行更新和完善,并輔以“互聯網+”技術,實現各農村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實現寧夏區內范圍的信用信息共享。二是,擔保體系的完善,建立健全“區、市、縣、鄉、村”的抵押擔保機構,各機構結合本地特色和優勢產業,以及參考當地農戶的信用狀況,積極探索有效的風險分散機制,創新和擴大農村金融擔保的范圍和靈活性,推廣“信貸+服務+抵押物”的模式,除土地經營權、房屋使用權擔保外,還要積極探索知識產權等無形產品或服務的模式。三是,保險體系的完善,以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和產品試點為核心,積極推進寧夏特色清真牛羊肉、馬鈴薯、硒砂瓜等保險試點,引導保險公司參與涉農保險業務,并將其與涉農信貸結合發展,探索“信貸+保險”模式。
3.4破解寧夏農村金融的融資難題
寧夏融資難題的破解關鍵在于融資渠道的擴展,具體做法如下:一方面,除政府“輸血”和大型金融機構注資外,還應推進農村直接融資的發展,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進行債券、票據等融資;另一方面,探索寧夏農村金融的期貨市場和服務,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與證監會、期交所等相關部門溝通,推動枸杞、羊絨、馬鈴薯等產品的期貨服務,并適時建立相應的農產品實物交割倉庫。
參考文獻:
[1]祁永忠.寧夏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及推廣分析[J].農業科學研究,2016(03):43-46.
[2]王惠方.寧夏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現狀及關系研究[J].企業導報,2015(19):21-22.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也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新趨勢。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還較為薄弱,城鄉互聯網金融差異仍有擴大趨勢。國家在大力發展三農政策和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結合農村電子商務改革創新,將對破除農村二元結構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解決農戶的金融問題做出重要的貢獻。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分析
(一)與傳統金融相比成本低,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平臺針對客戶需求,自動完成信息的定價和交易,程序簡便,無需傳統機構人工操作,客戶無需排隊,時效快、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無壟斷利潤。因互聯網金融無需資金投入營業網點和固定成本,節約相應的資金和管理成本。
(二)覆蓋范圍廣,產品多樣化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客戶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覆蓋范圍廣。互聯網金融產品多樣化,如眾所周知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寶、余額寶、財付通、微信錢包等。各類產品,各種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使得供需雙方互惠互利。
(三)合理調配城鄉資源配置
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傳統資本市場里信息缺失,信息不對稱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大力普及,對消除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拓展農村發展所需的資金募集渠道,挖掘農村金融資源,不斷吸收農民存款并開放農村貸款等金融支持,使農民支付結算和獲得資金更為便利,推動改變金融資金流動方向。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供需雙方能及時了解信息,完成交易,合理調配城鄉資源配置。
(四)發展快,潛在風險不可疏忽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業,其在中國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目前,國家并未提出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監管模式來約束互聯網金融。此外,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和信用問題,金融模式的不規范行為都會對互聯網金融運作造成影響,對客戶的信息和利益存在潛在威脅。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一)農村金融機構缺乏,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類型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郵政儲蓄機構等。這些機構對農民客戶提供的服務業務單一,商業性金融層次不足,主要都集中在農業企業和農業項目的服務上,農村金融網點相對較少,金融基礎設施不足,未能滿足農村客戶的金融需求,導致金融市場參與率低。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對金融理念和產品的意識不夠,法律觀念淡薄,民間借貸服務管理不完善,也使其在參與民間借貸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損害到自身利益。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不能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以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未能滿足現代農業金融的需求,如貸款、期貨、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未得以發展,農村金融與民間金融未能融合。而且,農村金融機構人員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現代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的知識和技能,現代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化和農業的產業化特點決定了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現有的金融服務體系還需不斷的完善。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國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關注三農問題。但在現代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上主要由政府支持,在對民間金融機構和農戶企業等支持上不夠,政策性金融制約了金融支農的作用,且政府長期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扶持,使得民間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也明顯不足。農村金融的資金流動未能完全運用在三農建設上。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
(一)對傳統農村金融存款業務造成沖擊
由于傳統農村金融政策原因,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而互聯網金融產品為廣大農戶提供了較為便利和盈利的投資方式,如:余額寶、理財通、掌上基金等互聯網金融產品。農戶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和移動終端充分加以利用閑散的資金獲得收益,對比金融機構其他金融產品來說,其風險低、投入小、使用便利,這必然會吸引農戶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合理利用資金,但也會對傳統農村金融存款業務造成沖擊。
(二)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造成沖擊
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程序復雜,人工操作繁瑣。而通過互聯網金融P2B網貸平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價值認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務,使供需雙方通過第三方做好風控的項目在平臺上和對方對接,其操作簡便,無抵押,高利率、安全性強。網絡借貸為資金借貸雙方提供中介服務,現也逐漸為客戶所接受,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造成競爭。
(三)對傳統支付結算業務造成沖擊
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眾多農戶通過互聯網平成電子支付功能,如網絡購物、網絡轉賬、網絡繳費等,第三方支付也成為電子商務領域運用最廣泛的方式,農戶借助支付寶等模式進行支付,更為便利。這都會對傳統金融支付結算業務造成沖擊,影響中間業務收益。
(四)對傳統農村金融的現有格局造成沖擊
傳統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通過人工處理、費時費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新興技術通過電子交易方式改變了傳統農村金融的格局,其業務范圍涉及信貸、理財、租賃、保險,其產品多樣化、擴張能力強,可以滿足農戶的新需求,不斷推動傳統農村金融的經營方式的更新。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
(一)健全科學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不斷健全科學的金融機構體系,擴大農村金融在農村區域的覆蓋范圍,積極引導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增加資金來源渠道,加強政策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的合作,拓展農村金融新領域,運用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展金融新形式,優化金融產品結構,開發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戶需求,實現互聯網金融支持農村金融發展。
(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和服務創新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是發展農村金融需要改革的重點。農村金融應充分利用信息數據、云計算等計算機手段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來吸引農戶,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開拓新的客戶渠道發展農村金融,將電子金融、電子支付、手機銀行等新興技術融合,加強線上線下交流,減少信息不對稱,減輕復雜的業務流程,此外,農村金融要加強服務的水平,通過標準化和人性化的個來創造無形中的效益,以此來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水平。
(三)加強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監管力度
政府在互聯網金融背景和“三農”發展的背景下,加強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創新并完善互聯網金融政策的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統計和稅收政策。提供惠農支農的信貸業務,支持“三農”融資和銀擔合作機制。在監管上,也要落實政府與地方之間的監管責任,健全互聯網金融與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督機制,有效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型農村金融網絡
為進一步構建新型農村金融網絡,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借助手機銀行,網上銀行、ATM機、POS機等支付方式,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科技創新應用,豐富農戶支付結算體系,提供便利的農戶支付結算服務。在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中,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手段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體系,通過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滿足農戶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快互聯網金融與“三農”良性互動,推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解決農民融資問題,加快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諶鵬.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3(24):15—17
[2]劉志平.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5(3)
相對于城鎮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較差,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不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就更加落后,農民對金融服務的認識也不全面,普及率不高,這些都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政府對“三農”發展的扶持,農村金融發展也在進行積極的改革,尤其是普惠金融的提出,更是為農村金融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方向都以此為基礎,真正落實各項政策以及做好各項利民措施,提高農民對金融服務的認識以及農村資金流動比率,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為農村經濟提供有力的助力支持。自普惠金融的提出與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促進了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但農村金融發展現狀也不容樂觀,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也將基于普惠金融下對于農村金融發展進行思考。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農村人口減少,農村金融市場成本高,主要是農村人口密度低,家庭儲蓄少,貸款不多。傳統的商業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品,而農民缺乏這樣的抵押品,并且農村交通相對來說并不便利,使得金融市場分割,信息不能共享,增大了風險系數。一般的商業貸款都沒有涉及農村金融業務,除了沒有抵押品外,主要是風險高,這與農村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農村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農產品的價格及農產品的收成都不可控,都是融資風險高的因素。
自古以來中國的民間借貸就存在,而且一直是農村金融中重要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所導致的。傳統農村借貸用于生產性用途的非常少,因此農村金融貸款分為兩種,一是無息借貸,二是高息借貸;無息借貸一般都是親戚或者朋友之間借貸,或者國家的惠農政策,在農村不管是經濟交易還是社會交往都非常具有人格化,相當于就是熟人社會,相對比較穩定。這些因素都導致農村金融的市場失靈,而政府很難在這一塊進行扶持,例如政府主導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財務不可能一直補貼,政府也就面臨著失靈。因此,農村金融發展現狀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但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農村金融的改革是刻不容緩的,發展農村金融,一方面應注重普惠性,另一方面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使得農村金融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到目前為止,普惠金融并沒有準確的定義,普惠金融是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的,是指給社會所有階層及群體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金融服務能快速、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往往經濟落后地區金融服務也跟不上,普惠金融的提出給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增加了信貸的投入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讓商業金融排除的客戶能正確的獲得金融服務,尤其是廣大農民客戶,而且普惠金融理念與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有很多共同點,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
二、基于普惠金融下農村金融發展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村經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相對城鎮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利,金融服務于金融基礎設施都不足等,農村金融改革也逐漸被重視,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農村金融改革才剛開始,之后的發展道路還很長,雖然有可以借鑒的經驗理論,但還需要不斷探索,據此筆者提出幾點參考意見。
(一)農村金融發展應融合普惠金融理念
農村金融改革初期采取的改革方法還是傳統的農村金融方法,沒有真正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只是強調農村金融的高風險性,加大了農村金融的投資。這樣的改革并不能持續發展,最終只能導致政府失靈。農村金融發展只有真正融合普惠金融理念,普及人人平等的融資權理念,讓這個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得農村金融改革得到更多的關注,農村金融體系才能更加完善,農村金融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
在普惠金融理念下,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首先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機制應健全,其次是經營理念應緊跟時代,正確的評估農村金融風險并有效的預防,首先,在資金投入方面,不僅是促激農民的儲蓄能力,還應該從商業銀行方面引入資金,或者從企業以及其他個人融入。其次,降低金融成本,讓發放的貸款能有效收回,減少呆賬、死賬,降低風險。第三,農村金融應進行創新,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應該符合農民的需求。最后,需要完善監督體系,完善的監督體系才能促進農村金融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二)加深農村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利率市場化使得金融機構根據成本來覆蓋風險,對于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定價更加合理,這樣金融發展才能持續。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使得貸款利率市場化,但是卻不深入,還是受政府調控影響大,只有推進農村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逐步放開。在普惠金融理念下,農村金融機構既要獲取自身的利潤,尋求可持續發展,又要支持“三農”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貸款利率市場化能讓金融機構正確的風險定價,預期的成本與風險能讓貸款利息來彌補,金融機構在財務上可持續性才能成為可能,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新型農村機構在服務“三農”時,應追求自身的根本利潤,這是企業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因此,在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利率市場化使得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發揮地方政府的調控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系統性,農村金融發展需要政府的積極調控干預,但調控需要一個度,過分的干預使得農村金融風險增加,因此,政府調控應做到金融分權與監管分開。農村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建立完善的機制,制約政府的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靈現象,而將一部分金融權給予地方政府,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地方政府應該為農村金融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首先宏觀經濟環境應穩定,通貨膨脹會使得金融機構的貸款收不回,增加風險。其次是農村金融市場應統一高效,農村金融雖然經濟相對落后,需要政府等扶持,但應大致與整體金融市場分不開,這樣才能發揮金融的作用。農村金融發展,深化改革,政府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還應對金融自由化加大支持,使得金融風險分散。
結束語
雖然農村經濟近幾年發展快速,但相對還是滯后,農村金融發展就更加比不上城市,加快深入農村金融改革是市場經濟需要,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由于各方面原因,商業金融很多都排除農村業務,隨著普惠金融的提出,農村金融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在普惠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應從這幾方面采取措施,在農村金融發展中融合普惠金融理念,加深農村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地方政府的調控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農村金融發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可觀的成績的,需要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清星.普惠金融視野下農村金融教育發展探討[J].區域金融研究,2014(04)
[2]馬義玲.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金融教育發展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4(12)
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相對缺乏以及正規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的缺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間金融發揮了替代作用,從而緩解了農村資金的供求矛盾。目前農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逐漸呈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趨勢,對于資金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這種需求往往在正規金融體系的不到滿足。與此同時,民間金融供給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十一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了11.2%,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10年的5800元,增幅達到61.6%。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使得城鄉居民的儲蓄水平也相應提高。但自1998年之后,較低的利率政策導致了城鄉居民儲蓄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在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仍然高達40%以上的情況下,銀行的利率已逐漸喪失了吸引力,資金不斷流向了高利率的民間金融領域。據目前比較權威的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的《中國地下金融調查》,結果顯示越是經濟落后的地區,農戶從銀行、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比重就越低,西部農戶通過非正規金融途徑取得的借貸規模指數最高,超過六成。
(二)民間金融相對正規金融具有比較優勢
首先,民間金融具有信息成本優勢,從而使得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降低。民間借貸多數發生在親戚、朋友、鄉親和鄰里等熟人之間,貸款人容易收集和處理借款人的信息,對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也非常清楚,貸款監督成本低。貸款根據市場狀況和自身收益與風險的關系設置利率,減少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所以,民間金融盡管缺乏來自政府的監管和規范,但多數情況下資產質量反而比國有商業銀行要好,據對張家口地區的調查,大多不良貸款很低,鄉土氣息濃厚反而能提高履約率。[8]其次,民間金融具有交易成本優勢。民間借貸的手續簡便,形式靈活,合同內容實用性強。例如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點,從正規金融機構借款所面對的復雜手續往往使農戶錯失了農業生產的最佳時期,而民間借貸卻能夠提供個性化服務并進行創新和變通。最后,民間金融具有靈活的抵押擔保優勢。農村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和農戶沒有合適的財產作為抵押又找不到有實力的擔保人做擔保,很難達到正規金融的貸款要求,而農村民間金融關于抵押擔保的安排則非常靈活。同時,民間社會關系的約束這種無形的擔保機制給雙方都帶來便利。
(三)民間金融能夠滿足資金需求主體多樣化需求
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戶多樣化的信貸需求。正規金融的貸款不僅手續復雜,而且不能滿足農戶生產性貸款的季節性和緊迫性的需求。并且修繕房屋、看病買藥、婚喪嫁娶之類的生活需求,還有買種買肥、承包經營等生產需求。總之,在正規金融不愿意到達但又有合理需求的領域,民間金融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補充的作用。民間金融還可以實現農村金融體系的多樣化,與正規金融相互補充發展,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的新農村建設。
二、制約農村民間金融發揮作用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民間金融缺少有效法律保護
法律認可的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都具有官辦金融的性質,而民營機構卻一直得不到國家法律層面的認可。農村合作基金會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得到農業部的鼓勵發展,但90年代后由于農村金融改革向正規金融機構商業化發展,非正式金融組織反而受到了越來越嚴厲的管制。[1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溫州地區民間金融風波,促使國家此后于1998年頒布了《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運行十多年的農村合作基金會被徹底解散并清算,同時部分“合會”還被定性為違法犯罪活動而遭到嚴厲打擊。從此,民間金融組織和借貸活動進入非正規的“地下”層面。2003年我國又進一步出臺政策對金融機構的設立做出了嚴格規定,這樣,金融法規的嚴厲管控使農村民間金融活動受到了極大制約。
(二)民間借貸利率的容易失控
利率市場化是民間金融的主要特點和優點,但是同時也有負面效應。目前農村地區的民間借貸平均利率大約是18%—25%,是國有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的3到4倍。我國當前利率和商業銀行的借貸行為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大量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農村個體戶將借貸需求轉向了民間金融。在資金供不應求的農村借貸市場,資金的價格—利率自然居高不下,有時遠遠超過有關法律法規設置的利率上限。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民間借貸利率常因無管制容易失控從而引發社會問題。
(三)農村民間金融潛在風險大
民間金融獨特的運營模式使得各種金融風險潛伏其中,潛在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是借貸引發的債務糾紛。民間金融多口頭約定且履約簡單,大都僅憑一張借條或一個中間證明人即認可借貸行為,當債權人不能按期收回資金時,就容易引發債權、債務糾紛。由于民間借貸利率不受政府機構的直接監管,民間借貸行為沒有合法地位,所以農村民間金融受損方只能通過私人來追討,黑社會等非法組織往往會成為債權人的選擇。二是民間借貸的高利率本身所蘊含的風險。高利率意味著債務負擔重,金融風險因此被放大。三是民間金融組織結構松散帶來的風險。以合會為例,隨著會員數目的增加,相互了解程度反而減少,安全性大大降低。近期內蒙古鄂爾多斯、山西和溫州等多地都發生了民間金融資金鏈條斷裂的事件,上億元的民間標會崩盤,對社會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發展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構建民間金融法規,推出有效管理辦法
正確定位民間金融,通過立法的形成對其進行界定,是促進其發展的首要任務。首先,建議國家立法部門盡快制定《民間金融法》,賦予民間金融合法的法律地位,明確界定其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金融活動的界限。在具體實踐中,要對民間融資管理主體、職責和內容等做出明確規定,并對民間融資的利率做出指導,以便于民間貸款者能將規定和指導運用于金融產品設計中。同時,學習美國和香港的經驗,推出類似香港地區的《放債人條例》,允許企業和私人放債,但對放債行為通過法規加以約束。其次,在有法規規范的情況下,執法部門應對民間金融的合法行為加強保護。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加強配套服務的建設,比如成立金融咨詢公司,構建數據庫和征信體系以及為民間金融業務開展提供人員保障與業績激勵等。最后,依照法律處置民間金融糾紛,防范未納入合法渠道的民間金融風險。
(二)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組織
建立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組織是引導民間金融結構從“地下”轉向“地上”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引導民間金融結構向規范化、合法化、機構化轉變。首先,政府可以適當降低金融準入門檻,允許部分私人錢莊以及合會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伙制的形式進行登記和注冊,轉變為正規的金融組織。其次,還可以組建民營銀行,以此實現制度創新,在市場機制下進行企業化管理。最后,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戶自己擁有的金融機構也是一個可考慮的方案和選擇,即在全國推廣商業性質的小額貸款組織。國有銀行在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因此可被填補,有效吸納的資金因而也得以用于農村本地市場。總之,通過合法和多種金融機構的創建和改革,將原本流向地下錢莊的資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資軌道上來。
(三)引導農村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進行合作
首先,鼓勵民間金融利用信息與履約機制的優勢與正規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使后者也能分享客戶信息,并利用其資金優勢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把民間金融的發展和農村信用社及農村商業銀行的改革相結合起來,小規模的私人錢莊以及民間資金可嘗試參與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合作)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的改制。引導農村民間金融參與正規金融具體的方式可以包括:對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并允許和吸收農村有實力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入股;鼓勵縣域金融機構開辦企業、個人委托等業務,引導民間資本流向規范借貸行為;鼓勵有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向縣域延伸機構,對商業銀行進行一定改制,通過發展典當業等方式拓寬農村融資渠道。總之,通過吸納民間資本入股等多種方式,將地下的社會閑散資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資軌道上來。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029-01
1 農村金融的相關理論
1.1 農業信貸補貼理論
農業信貸補貼理論的前提是:農村居民由于收入低下所對應的儲蓄能力低下,農村發展缺少必要的內部資金。加之農業生產具有生產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收益率較低的特點,使得農業也很難成為以逐利為目標的商業銀行的放貸融資對象。農業信貸補貼理論認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通過政府的介入,建立相關政策性銀行,從外部寄予資金支持,建立非盈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的分配。由于農業相較于其他產業的收益率較低,所以還主張國家對農業的融資利率必須低于其他產業。除此之外,由于農村高利率的非正式金融機構的存在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要積極倡導商業銀行在農村設立分支機構并且加快建立農村信用社等金融組織,促進低利率的資金進入農村來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1.2 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農村金融市場理論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其假設前提:①農民存在儲蓄能力,當利率水平足夠高時內部資金可以滿足農村發展。②如果實行低利率政策將會人為降低農村居民的儲蓄意愿,不利于聚集充足的資金。③政府對農村進行信貸補貼將造成農村過度依賴政府資金,從而造成其還款意愿降低資金回收率下降。基于這些前提,并通過市場自動調節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并未達到設想效果,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1.3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在實際的應用中農業信貸補貼理論和農村金融市場理論都存在著自身的缺陷。目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帶來的低效率,政府就需要介入市場。但這與農業信貸補貼理論存在本質上的矛盾,因此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中政府應充當調節者,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予以調節。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具有較強實踐性,為解決農村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寶貴的理論基礎。
2 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
2.1 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導,各種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層次的農村金融形式已基本形成。 另外,隨著2015年“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金融+農業”的方式也逐步成為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商金融發展迅速,農業供應鏈金融、大數據金融、農業眾籌下鄉等多種形式的發展活躍了農村金融市場,極大豐富了農村金融的形式。
2.2 農村金融的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2003年國務院正式啟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經過改革農村信用社支農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加大貨幣信貸政策的支持力度,探索對涉農機構實行差別化監管。通過綜合運用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等政策工具和設立扶貧再貸款的方式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3 農村金融發展對精準扶貧的促進效果
關于農村金融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有效促進農村脫貧。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絕對數)來刻畫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利用農村貧困狀況(貧困人口)來表現農村的脫貧效果,用農村存款余額和農業貸款余額來說明農村金融的發展。數據來源于《2015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其中貧困人口數是按照2010年新確定的農村扶貧標準來計算的,具體統計數據可見表1。通過表中數據計算發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金融發展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907,農村貧困狀況(貧困人口)與農村金融發展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684有著極大的相關性。由此可以看出農村金融的發展對我國減少貧困人口,發展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農村金融的發展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對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還需要我們繼續堅持發展農村金融,增強金融扶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進一步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深入發展新時期下的金融扶貧。
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運行環境:一是我省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觀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四是應加強農村社會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從2000年開始,在我省農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撤出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從而導致農村金融供應機構以及資金供應出現嚴重缺口,與當時農村經濟機制改革產生重大矛盾,隨著矛盾的日益尖銳,我省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積重難返的威脅。
3、存款保險體系不健全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防止擠兌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行我省農村金融體系缺乏相關的存款保險制度,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4、農村非正規金融行業沖擊金融市場
在農村,私人借貸極為普遍,構成了農村借貸的主要方面。農戶的支出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教育、生活、醫療和生產,當入不敷出時,農戶往往更傾向于通過私人借貸的方式獲得資金。有數據顯示,農戶從正規金融獲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這主要是因為通過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借款非常困難。調查顯示,農民借貸的問題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錢。非正規金融的存在顯然有其必要性,但問題是非正規金融游離于法律之外,可能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二、政策建議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外部支持環境
現有農村金融監管力量,分別來自于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往往出現職責上的分工問題,或者造成監管漏洞,監管不到位,或者監管過度。因此應該加強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農村金融改革同時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一是需要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需要相關準備金管理,再貸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觀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促進農村商業金融服務的改善;四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2、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協調發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改革脫節。農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農村經濟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帶來了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經濟發展的過程在逐漸地削弱二元結構特征,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也成為政府現階段經濟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一文中提到,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地域的廣闊性而導致經營管理難度較大,而使以利潤為導向的金融機構望而卻步。因此,應注意農村金融系統改革與城市金融系統改革推進的協調性。
3、完善我省農村存款保險制度
鑒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齊的農村信用環境,設置強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并且強化準入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將經營效益差的信用單位排出農村金融市場,確保農民的財產安全。
4、區別化對待,滿足不同地區的農村建設要求
我省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狀況、耕作環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異顯著,因此出臺政策應區別化對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將農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區的等級劃分,逐層削減規模,使農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農村,切實為農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省農民辦理事務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結構,加快資金回流
有數據顯示,農村建設常出現資金運用不合理的情況。因此可規定對資金運用達不到規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貸資金投入,或者減少存款,或者自動退出農村存款市場。加快資金的回流,為農村的建設提供充分的資金流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3-203-02
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化經營迫使原國有商業銀行中除中國農業銀行外其他銀行已撤出農村市場,新的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涉足農村動力明顯不足。目前農村商業性金融服務主體只有精簡了的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而農業銀行服務網點僅設到縣區級或鄉鎮級,在鄉鎮級以下設置服務網點的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大部分僅限辦理個人儲蓄)。
近年來,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各金融機構加大了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但目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仍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總體有效需求與農村金融服務、產品供給不足的現象,特別是農村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問題表現的相對比較突出。本文就此現狀進行了分析,從而為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提供理論參考。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金融服務壟斷,缺乏競爭機制。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服務網點的撤銷,使農村信用社實際上壟斷了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資源無法進行合理有效配置,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經濟對商業性資金的需要。缺乏有效的、競爭性的農村商業性金融體系,使得農村的資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2.服務項目不完善,功能弱化。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業務服務方式單一,業務品種除存款、貸款、結算外,其他業務基本沒有開辦。我國已形成以票據和銀行卡為主體、以新興電子支付工具為發展方向的非現金支付工具體系格局。但在縣以下農村可以選擇使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很少。一方面新興的金融支付工具在農村宣傳有限,加之金融機構業務人員電子化程度低,一般偏好傳統的、熟悉的業務品種。另一方面農村產業化發展的規模仍以家庭經營方式為主,農戶的各項收入和支出的結算方式仍過度依賴現金交易。所以新興的支付業務在農村沒有普及,如代繳、異地查詢、國庫券、期貨、保險、投資理財、基金交易等業務,影響了新興支付結算工具的推廣和應用。
3.金融服務缺位導致資金流失。首先,農村信用社規模小,支付結算手段相對落后,導致一些企業和農戶舍近求遠,到縣城開戶辦理結算業務;其次,農村信用社為降低運營成本,將業績不好的營業網點進行了撤并,從而失去了大量的儲戶,在吸收存款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再次,由于沒有有效的資金回流機制,農村資金難以參與自身的經濟循環,使本來就不富余的農村資金流向發達地區和發達行業,加劇了農村的資金短缺狀況。
4.金融網絡建設匱乏、滯后。我國已建立起以中國人民銀行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為基礎的支付結算網絡。但由于受地理位置、通信技術、經濟發展等條件的影響,鄉鎮以下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覆蓋面較低。部分農村信用社的鄉鎮網點未能接入大、小額支付系統或接入后使用率不高。現代化支付系統方便、快捷的支付功能在農村沒能得到應用,阻礙了支付結算業務的發展,也制約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拓展和深化。
5.金融機構信貸支持不足。目前,貸款難已成為農村建設的瓶頸。一是由于涉農企業規模小,自身資產質量不高,沒有有效的抵押物,普遍難以達到信貸“門檻”要求。二是信貸投放主要以短期貸款為主,而農業生產周期長、效益低的特點,制約了金融信貸投入。三是金融機構對農村的信貸支持,主要集中在有經濟實力的農戶和部分經濟效益較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對農村綜合開發、市場建設、產品經營項目等方面則支持不夠。
二、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統籌考慮,整體推進,切實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缺位的問題。一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今后仍要堅持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的經營理念。農村金融服務的根在農村、在農民、在農業,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必須把支持農村、農民、農業發展作為出發點,依托現代化的支付系統和豐富的支付工具,延伸服務深度,努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現狀。二是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資金,而農業發展中資金缺乏的關鍵問題是信用。因此,應在農村建立農戶信用檔案,用來記錄農戶的信用等級,為有良好信用等級的農戶,辦理貸記卡等支付工具,方便其支付結算,既增加農戶對金融產品的使用率,又提高了農戶的信用意識。三是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首先農村金融機構可以積極開發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網上支付等新業務,使農戶能夠直接辦理跨行轉賬業務。其次可以創新授權授信管理辦法,發揮金融機構在項目評估、產業信息、代客理財等方面的優勢,搭建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平臺,如代銷基金、債券、農業理財和投資咨詢等服務。另外還可以結合當地經濟特色,詳細了解農戶所需,積極研發適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金融支付產品,豐富農村支付方式,滿足農村經濟主體多樣化的需求。四是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功能。農業發展銀行在繼續做好糧棉油收購貸款、大力支持農業開發、農田排灌等中長期政策性貸款,切實加大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同時,將業務范圍拓展到商業銀行不愿介入的領域,賦予其支持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融資職能。使農業發展銀行圍繞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適度拓展信貸的范圍和領域。既要防止混同于一般金融中介包攬應由商業金融或合作金融發揮作用的項目,又要防止混同于財政包攬應由國家財政無償扶持的項目。比如:農業科技成果開發與推廣、通信建設、電網改造、清潔節能建設等大批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的投資,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
2.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建立以農業信貸政策創新為導向,信貸產品創新為主體的農業信貸管理制度。一是應著力創新農業信貸政策和信貸品種,完善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議定制度,最大限度減輕農戶貸款利息,采用拓展貸款對象、拓寬貸款用途、合理確定期限、實行優惠利率等措施,實現小額農貸由小向大小兼顧轉變,由短向長短結合轉變,有效地增加農村信貸投入。二是規范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和扶貧貼息貸款的信貸管理政策。創新授信和抵押貸款管理政策,在對需要貸款的農戶進行信用等級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授信額度,落實好擔保、抵押手續后,在授信額度內采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封存管理”的管理辦法,開辟一條有效的資產抵押的“綠色通道”,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
3.加強農村金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支付結算服務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環境。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村支付系統網絡覆蓋面。金融機構要利用跨行清算平臺,把農村支付結算納入現代化支付系統范圍,完善農村支付清算服務,實現結算網點的資源共享、結算方便、信息對稱;支持符合條件的網點及時、方便的接入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使跨系統、跨區域支付結算網絡覆蓋到鄉鎮以下網點;開通跨行資金轉賬、小額定期借記、全國通存通兌等業務,減少資金在途時間,增強支付網絡對農業和農村的服務作用。二是加快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進程,整合現有網點和業務,為盡快接入現代化支付系統和行內支付系統創造條件,全面開辦支付結算業務,擴大經營空間。三是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鞏固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的地位,發揮其農村專業合作社和網點多的優勢,大力改進支付結算設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創新支農品種,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四是金融機構要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向廣大農戶推廣商業匯票承兌、貼現等業務,在較發達的農村推廣銀行卡業務,嘗試與中國銀聯公司開發適應農村需求的借記卡、貸記卡業務,深化金融支付服務方式。五是隨著農村金融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金融機構逐步向有實力、信用好的企業和農戶推廣電子商業匯票、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等支付系統業務,改善融資模式,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加大支付結算業務宣傳和培訓力度。一是金融機構和政府要積極協調,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對現代化支付系統業務知識的宣傳,提高農戶對現代化支付結算工具的認知度,擴大其在農村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要加大對新興的金融電子支付工具的介紹和推廣工作,積極引導、幫助農戶參與和使用電子支付工具,使農戶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現代化支付結算服務。二是金融機構應從當前農村支付結算需求出發,加強業務人員支付知識和電子化知識培訓,提升業務人員系統操作水平和業務處理能力,提高服務質量,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5.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出臺支農惠農的金融政策,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信貸合作、結算、信用信息交流、信用環境建設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進入農村市場,合理分布和增設服務網點,配合相關政策,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手段和能力,擴大涉農業務范圍,逐步形成鄉鎮金融業務競爭機制。通過有效競爭機制,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和互補競爭。二是地方政府在嚴格執行《中央財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同時,要結合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加大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研究鼓勵金融機構向農村發展和投資的財政稅收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
三、結束語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伴隨著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不容忽視,“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多措并舉構建一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有序競爭的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金融合力,支持農村建設,幫助農民致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是各級政府的首要任務,更是各農村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努力為農村經濟和諧發展積極創新,謀求新的工作思路,尋找新的突破口,使農村經濟在創新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希紅.農村金融保障體系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2.孫軍.構建農村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設想.農村金融,2007(6)
3.孫平.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南方金融,2005(6)
4.張亞欣,陳茜.構建多層次金融中心體系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當代經濟研究,2008(6)
5.郝巖.解決農村金融困境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商場現代,2009(3)
6.趙敏.加快完善濟南市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對策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2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面積和人口數量占全國面積以及人口總量的一般以上,充分表明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對我國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有直接影響,也和我國和諧社會的實現息息相關,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可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非常慢,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不協調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減慢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問題
首先,我國農村金融缺乏正規功能和到位的服務。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包括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結構,這個金融體系體現了集體性、商業性以及政策性,最初設想的是農村信用社是為了解決農村基本借貸,中國農業銀行主要進行有關農業方面的商業性業務,農業開發銀行主要金融支持農業政策,可是實際中每一個種類的金融機構并沒有發揮應用的作用,農村合作社早就失去了集體合作金融的性質,越來越商業化,農業銀行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逐漸從農村撤出核心業務,農業開發銀行重視儲存和收購大眾農產品,發揮越來越小的作用。這些農村金融嚴重缺失功能,更無法提供到位的服務。
其次,民進金融發展較快,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民進金融快速發展,不斷擴大規模,有關研究表明,當前我國農村民間金融信貸量占整個農村金融信貸總量的一般以上,同時其仍在快速發展,規模仍在擴大,發展勢頭強勁。民間金融包括兩種:親朋好友之間互拆借,不收利息或者收較少的利息;商業性借貸,具有很高的利息。因為民進金融的門檻低,更加便利,所以獲得較快的發展。可是在強勁發展背后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高利息增加了農民的還貸壓力,資金鏈容易破裂;農民收入不高,還貸能力有限。
再次,金融需求仍然很大,生產性信貸受到限制。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三大主體是農戶、鄉鎮企業、基層政府,我國農村處于一個高速的發展期,技術化、規模化、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方向,農民急需資金走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急需資金轉型升級;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基層政府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由于農村的主要金融機構。目前都只吸收存款,不向農村發放貸款,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農戶和鄉鎮企業的生產性信貸受限,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二)民間金融市場中的問題
首先,農村信貸資金缺乏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情況。隨著農村不斷加快建設步伐,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農產品生產逐漸向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方向轉變,促使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農戶也需要大量的資金購買農資以及有關設備,拓展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可是當前金融機構并未以農戶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增加貸款支持和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有些農民在農產品生產以及銷售過程中得不到金融機構的支持和幫助,致使大部分農村向民間金融借貸,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放緩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步伐。農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可是銀行并未增加農村營業網點。從銀行角度來說,它自負盈虧,為了維持自身發展取消了很多營業網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營成本,也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同時,當前農村資金不斷外流,而農產品生產以及農副產品委托交易有自身特點,比較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會面對較大的風險。有些銀行為了降低其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主要吸收存款,嚴重不符合當前農業生產對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農村銀行營業網點缺乏創新性的工作,不能滿足農村不斷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需求,而銀行繁瑣的貸款手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導致農戶不會積極向銀行貸款,也大大影響了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
其次,農村金融市場有一定的安全風險。農村金融市場具有較低的運作效率。由于金融機構不斷拓展服務范圍,給金融機構信貸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貸款發放成本,進而增加了貸款回收的難度。同時,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農戶自身具有較弱的地方金融風險的能力,如果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則會嚴重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貸款回收工作。接著,當前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的業務是存款、貸款等,沒有推廣和普遍實施金融電子產品,導致農村金融運作效率大大低于城鎮金融運作效率。農村金融機構是否能得到發展也取決于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素質。涉農信貸具有較高的風險和較低的收益,他們在實施工作的時候不會積極辦理各種有關農業的貸款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二、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問題的對策
首先,調整正規金融,提高其服務水平。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有賴于正規金融體系的支持,由于正規金融體系具有合法的業務、科學的管理、合理的利息、相對較高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對正規金融體系的構成進行集中性調整,改變農村金融的發展模式和目標,并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同時,因為資本具有逐利性,農村較低的利率無法留住資金,國家可以從政策和財政方面進行支持。
其次,提高民間金融的規范性,并對金融風險進行嚴格控制。民間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接納民間金融,并提高其規范性、合理性,促使其更好的輔助正規金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可以加快民間金融的立法,從制度上保障民間金融的發展;可以設置監督機構,確保民間金融的安全運行;可以對民間金融操作進行規范,嚴厲打擊民間金融違法行為。
最后,推廣和普及金融知識,正確引導金融需求。毫無疑問,我國農村的生產性信貸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廣大農民群眾金融知識缺乏,沒有去正規金融貸款經驗,懼怕缺乏貸款條件不滿足,很少有農民能主動去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因此,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大宣傳,普及農村群眾的金融知識,使大家了解金融信貸,消費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活動。當然,在引導過程中資格審核標準要合理、審核過程要簡單、審核結果要公平,且要對生產性借貸的金融需求有所照顧。
(二)民間金融市場問題的對策
首先政府加強監督和管理農村金融市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帶動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促使有關部門重視農村經濟,并給予相應的金融支持。當前農村金融機構充分認識到農業具有長投資、大風險、長回收周期等特點,所以將服務重點放在了其他行業,大大降低了農村信貸的數額。所以,政府在實際工作中要利用政策和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農村金融,擴大農村金融的規模,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此外,政府也要加強監管農村金融,保證農村金融機構切實落實信貸工作,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還要對農村金融的改革力度進行研究,明確貸款發放的目的以及原則,并對金融機構的各項制度進行改進,促使農村金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其次,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創新。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層次不高,影響了其發展速度,也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為了推動農村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不斷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運作模式。而模式的健全有賴于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創新和金融服務體制的完善,有效提高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對農村金融市場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更好的處理。農村金融體制的創新推動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建設。
三、結語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加快了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因此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也備受重視。而金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并且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是受到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存在著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要從自身入手,在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下完善體系和規范市場,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亞鋒.嵌入儲蓄變量的農村金融發展非均衡性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20).
[2]張德強.對民間金融利率特性的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0(12).
[3]張延永.如何完善民間金融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J].現代商業,2011(09).
[4]張軍虎,宋明.化解農村金融發展困境的途經[J].甘肅金融,2010(06).
一、交易視角的農村金融內涵
在交易視角下,依據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只有真正具備農村金融交易的條件,并且這些條件能確保農村金融交易達到一定的規模,市場自然會誘導出相應的農村金融機構。相反,如果忽視農村金融交易的條件,人為地向農村經濟系統強行輸入某種新的農村金融機構,不僅不會帶來農村金融交易規模的擴大,反而可能使這種農村金融機構陷入運轉困境。由此可見,農村金融組織規模是農村經濟活動規模的函數,農村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交易的專業化供給主體,其本身數量的多少、規模的大小,現代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必然與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應,也就是說,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價值在于其農村金融功能的發揮。因此,農村資金融通只是農村金融外在形式的概括,而非農村金融本質屬性。農村金融不論其數量、規模、現代化程度以及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如何,其本質都是信用關系制度化的產物,是不同產權主體基于信息、信任、信譽和制度約束基礎上的信用交易活動,它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并通過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安排構成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農村金融系統是由資金的流出和流入方,連接二者的農村金融中介機構和農村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它農村金融監管機構及其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實質是農村金融交易不足的問題,更進一步講,是農村金融交易條件不足的問題。基于交易視角,農村金融形態的變遷應該內生于農村經濟發展,只是其功能的實現形式。因此,農村金融的概念內涵在功能意義上表現為:
(一)農村金融是具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功能的金融。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認知框架下,是指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相對應、具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被人為認定農村身份,或只為農業生產提供信貸服務的農業金融,或僅在農業和農村領域為自身需要而開展業務活動的地理意義上的農村金融機構及其組織體系。只有那些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交易需求,在分工和交換體系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組織體系才屬于農村金融的范疇,即農村金融的交易功能決定了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體系的形態,而不是相反。農村金融的有效性不在于其機構的多少、規模的大小和現代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其功能的發揮程度。
(二)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的交叉系統。農村金融從屬于農村經濟系統,研究農村經濟問題應包括農村金融,研究農村金融問題,要考慮農村經濟的影響;同時,農村金融又屬于金融范疇,是整體金融系統中的一個單元,研究金融問題不能回避農村金融。同樣,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不能不考慮整體金融的影響,農村金融系統運動既是金融系統運動的一部分,又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部分;既具有金融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與農村經濟需求相一致的獨特形態,是宏觀經濟環境下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雙重作用的結果。
(三)農村金融是內部功能和結構復雜多樣的系統,農村金融的內涵既要從理論層面上根據整體金融狀況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來理解,又要從現實層面上根據農村金融的現實狀態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來理解。在理論上,農村金融應當包含一系列內涵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儲蓄、信貸、結算、保險、投資、理財、信托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金融組織體系,或者說和整體金融應該是保持一致的組織體系。在現實上,農村金融則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具有自身特點的不斷演化的動態結構。
二、農村金融發展的制度分析
分析農村金融發展過程可以發現,農村金融發展是由特殊主義信用向普遍主義信用的發展,實體經濟中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經濟主體對規模收益的追求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前提;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信任、由信任產生的信用、持續信用形成的信譽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根本;減少農村金融交易的不確定性,降低農村金融交易風險和農村金融交易成本的制度,是農村金融發展的保證。農村金融發展歸根到底是農村金融制度的完善。
在把握農村金融發展制度屬性的基礎上,還必須結合農村金融的功能、特征和所處的外部環境,從功能范式意義上理解農村金融發展。
(一)農村金融發展的目標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金融作為促進資本形成的重要方式,農村金融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村金融發展就是要通過減少農業生產者的借貸成本,提供足夠資金,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通過為其使用現代化技術提供資金支持,以刺激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為其分散存在于生產和經營等過程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以增進其農村經濟活動的可預見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農村金融發展必須以政府行為的有效性為前提。農村金融需求往往因正規金融供給短缺和非正規金融成本過高而難以滿足,農村金融交易的自我擴張動力不足,農村金融發展的市場機制失靈。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發展將處于低水平的均衡,進而進入相互抑制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必須介入農村金融發展,使之超出金融交易的擴張的一般內涵。無疑,政府干預對早期的農村金融發展,尤其是重建并迅速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十分有效。但金融展開其自身的內在邏輯,以及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看不見的腳,必然使政府對金融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出現對金融發展的過度干預,進而越來越阻礙著農村金融發展,使農村金融發展因缺少有效的市場制度而停滯。因此,農村金融發展必須以政府行為的有效性為前提。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除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人民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等國有金融機構外,還包括各地涌現出來的民辦“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會”,以及一直扎根農村金融市場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正在逐漸形成。國家自2003年啟動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產權制度、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能力,抗風險能力和支農服務水平都有明顯提高。經營形勢持續向好,支農主力軍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在農村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還較多。一是縣域國有金融機構萎縮;二是縣域資金外流,用于縣域經濟發展的貸款總量不足;三是信貸資金結構不合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四是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單一,創新不夠,不能滿足“三農”多元化要求。
導致農村金融服務不充分的原因,一是金融業的成本收益要求與農村經濟周期長、效益低的矛盾比較突出。商業性金融機構追求低風險、高效益的金融業務,而農業生產周期長,經常面臨自然災害,而且豐產也未必豐收,長期以來始終未能走出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相比其它產業其弱勢明顯,使商業化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風險的矛盾突出;二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獨木”難撐農村金融局面;三是政策性金融基本缺位,難以惠澤“三農”。
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金融的需求,農村金融必須發展多種性質、多種形式、適合不同需求的金融組織。要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
1、積極穩妥發展村鎮金融機構。為適應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民人口多,居住分散的特點,應在鄉鎮或人口居住較多的村設立村鎮金融機構。村鎮金融機構的設立,可以采取村鎮銀行、村鎮貸款公司、村鎮擔保公司、村鎮保險公司等形式,實行股份制經營和管理,由發起人募集資本金。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私人資本、企業、外資、國內外銀行、保險等均可以投資、入股、控股。在業務經營上,實行“村客戶經理”制,除了辦理傳統的信用業務外,可以交叉其他金融機構委托的農村保險、銀行、證券等業務,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
2、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按照股份制方向積極推進改革。對經營管理好、經濟效益高的農村信用社,支持改制為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要優化股權結構,引進戰略投資人,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合作銀行法人機構,積極支持上市融資。
3、進一步發揮國有商業銀行的作用。一是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要探索服務“三農”的縣及縣以下經營機構的經營管理模式,賦予直接服務“三農”經營機構相應的權限和責任,并制定嚴格可控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大力增加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提高對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的綜合服務水平,擴大對“三農”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二是郵政儲蓄銀行要抓緊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構,以服務“三農”、發放“小額貸款”為主,盡快完善其銀行服務功能,使其具有便利城鄉結算的功能。三是農業發展銀行在繼續做好糧棉油收購貸款等政策性業務的同時,應進一步拓寬農發行的政策性業務領域,加強對扶貧開發貸款的發放和管理,以及農業開發項目貸款的發放和管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道路、水利、電力、環境保護等涉及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
三、創新農村金融業務,繁榮農村金融市場
1、積極發展“小額貸款”業務。要對小額貸款的抵押、擔保、期限、金額等制定與農村相適應的制度,既促進農戶小額貸款的發放,又最大限度防范小額貸款的風險。解決“小額貸款”瓶頸的關鍵問題是解決農民貸款的抵押、擔保問題,如成立合作制的擔保公司,從法律、制度上使農民的家庭財產、聯戶擔保等具有法律效力,拓寬小額貸款的發放路徑,解決農村信貸業務中“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地方政府應積極促進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出臺相關法規,鼓勵創新抵押擔保形式,擴大符合農村特點的抵押品范圍。建立適合農民和農村經濟實體的多種形式的信用擔保體系。
2、積極開發農產品項目貸款,支持農業產業化生產。圍繞“菜籃子”、“米袋子”農業項目,要從項目的自有資金、抵押資產、項目規模、預期效益等確定支持的最低標準,支持集約化農業發展;針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農村中小企業的業主、農村種養大戶及大型市場個體工商戶的金融需求,涉農金融機構要修改完善相應的服務管理辦法,組成銀團貸款,加大農業貸款支持力度。
3、深入研究現代農業生產的規律,支持農業鏈條產品開發。要按照農業產品鏈條化的發展規律,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現狀出發,制定支持鏈條農產品發展的貸款、結算服務辦法。對于涉及多環節的農業鏈條產品,要加強一條龍的金融服務,針對縣域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聚集的實際推出具有特色的支付結算產品。
4、創新農村消費貸款,支持城鎮一體化發展。各家銀行金融機構都應結合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制定城鎮一體化條件下的農村消費貸款政策,創新農村消費貸款形式,滿足農民在住房、汽車消費等方面的貸款需求,對縣域法人企業和個人高端客戶推出綜合理財產品,加快我國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5、大力發展農村保險業務。一是積極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點范圍,建立健全農村保障體系。二是加快建設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商業性保險體系,政府可以適當補貼和出臺相關優惠政策, 吸引商業性保險機構在農村開展保險業務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發農業保險業務,大力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保險業務,并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經濟手段支持和促進農業保險發展。三是各家保險公司都要在發展農村保險上出臺更多利民、惠民的保險產品。在農、林、牧、副、漁業上積極推行產品保險;積極開發和提供面向農村的家庭保險和人壽保險。四是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委托當地村鎮金融機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等辦理相關農村保險。
四、發展農村金融,國家要給予更多扶植和支持
國家要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政策支持、加強金融監管等途徑,支持農村金融機構壯大經營實力,全面促進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1、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國家應盡快修訂《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以及相關法律,給予農村金融發展應有的法律地位。盡快制定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為新農村建設中金融資源安全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大對農村金融的財政和稅收支持力度。國家對農村金融在財政和稅收上的支持應包括:一是在現有的財政支農資金中,劃出一部分作為貸款擔保資金,引導、撬動商業性金融對“三農”的服務和支持。二是對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業貸款適當減免營業稅。三是財政貼息。對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可以考慮實行低息政策,由財政給予適當貼息,切實減輕涉農領域負擔,鼓勵各類銀行金融機構多向“三農”投放資金。對重點支農項目,財政部門要拿出一定的財政貼息資金,以鼓勵銀行金融機構投放配套貸款。四是對涉農不良貸款,財政部門應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支農風險資金,核銷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
3、中央銀行要加大對農村金融的宏觀調控。人民銀行要協調各金融機構暢通農村支付結算。對于資金困難的金融機構,人民銀行要給予臨時貸款支持,同時要允許貧困地區的銀行機構少繳或免繳存款準備金。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上繳存款準備金予以區別對待,根據各銀行金融機構支農業務大小,相應減少上繳存款準備金的比例。在利率方面,對于貧困地區的貸款要實行差別管理,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資金流向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