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學教育作為整個人類教育中的基礎性環節,對于未來教育事業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講和實際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學活動本分不能夠脫離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尤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更是如此,小學生與其他受教育群體相比,更具有精力旺盛、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方法處于初始階段的特點,同時小學生活潑好動,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待開發,因此,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具體的生活化視角教學,將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也能夠深化學生對于教育教學的認知。[1]在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勢很明顯,主要體現在,能夠令以進行課文講述為主的小學語文課堂更加富有生活氣息,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帶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能夠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課文和語文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和生活的密切關聯性,這樣才能夠在日后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下文將從三個角度進行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一、擴展小學生語文學習和生活視野
對于小學教學而言,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而是對于小學生視野的擴展,視野的擴展不僅僅包括知識視野的擴展,還包括生活經驗視野的擴展,由于小學語文課文的內容通常都是經典之作,與當前小學生接觸到的社會接觸到的生活都有所不同,可能是年代久遠或者與實際生活差距較大的實踐,這些文章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視野狹隘自然會導致對于文章理解的問題。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的結合,或者結合具體的社會校園現象進行講解,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閱歷,從而擴展小學生的視野。[2]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觀察,同時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和調查,擴展學生的生活視野,這樣才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提升教學效果。
二、語文教學實踐中融入生活知識
眾所周知,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性學科,與此同時,語文還具有綜合性和結合性強的特點,語文是未來進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必備的技能,同時也是進行生活生產必備的知識,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他學科的教學也都離不開語文教學的良好基礎,所謂語文教學的內容正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重視生活化教學,教師如果能夠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融入生活知識,就能夠令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在實踐過程中,能夠令學生結合知識和生活的相關知識,令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對于生活知識有所感悟,對于各知識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三、多種語文教學方式再現生活情境
語文課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語文課文的講授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理解情況和掌握能力,因此,想要在生活化視角下進行語文教學研究,就需要從多種語文課文的教學方式入手,想要學生能夠從第一視角進行信息的掌握和感受,就需要將課文轉化為客觀的事務進行感受,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課文教學活動中,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通過對于課本內容進行擴展,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于重要的課文可以利用兩三節課堂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話劇表演,令學生更加能夠以第一視角而非第三視角感受作者的用意。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思想品德相關知識以及科學研究相關知識進行分析,通過各個學科之間的滲透令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再現課堂情景也可以通過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以及課后分角色分析探討等教學方式實現。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多個學科相結合,進行生活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多種方式教學的嘗試。
總之,語文教學應當本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結合課程標準進行創新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法等手段,將生活化落實到小學語文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為學生未來學習生活發展打好基礎。
課程代碼:0332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書院興起于
A.秦漢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宋代 D.明代
2.現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前三個學段的階段目標與1993年秋季開始在全國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漢語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內容
B.重提識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
C.強調閱讀的興趣、積累和感悟
D.“把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
3.語文教材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維力、觀察力、想象力訓練的習題,這一做法開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級教師馬淑珍在拼讀音節的教學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是
A.聯系兒童的語言讀準拼音 B.通過編兒歌的方式學習拼音
C.通過游戲方式學習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學拼音字母
5.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以發展其“元認知”,這一做法說明
A.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并及時作出調整
B.學生具有學習的內在動力
C.學生能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自主確定學習進度
D.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上有選擇的權利
6.“作文必須放,放之如野馬,踶跳跑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此時加以銜轡,必俯首樂從。”這是我國古代哪位語文教育家的觀點?
A.歐陽修 B.謝枋
C.王筠 D.韓愈
7.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口語交際應用的范圍和頻率得到極大提高,由此可見,口語交際教學將
A.有助于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書面交際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協調發展
C.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只重目治、忽視口耳訓練的現狀
D.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8.下列體現綜合性學習特點的一項是
A.復現性 B.個體性
C.被動性 D.群體性
9.屬于口語交際的評價要求的一項是
A.有感情 B.臨場性
C.正確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進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的教學研究類型是
A.評價研究 B.發展研究
C.基礎研究 D.應用研究
二、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判斷下列各題,在答題紙相應位置正確的涂“A”,錯誤的涂“B”。
11.南北朝時期的《古文觀止》是家喻戶曉的語文選本。
12.從深層原因看,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名稱的變化和政治形勢有關。
13.《幼學瓊林》是明朝人蕭良所編,把常用的詞句、成語和典故用對仗的形式加以分類組合。
14.王日休《訓蒙法》提出:“小兒讀書,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數,且以教識字為主”體現了“兒童入學集中識字為先”這一傳統識字教學經驗。
15.薩特“閱讀時你在預測,也在等待”這一說法很好地印證了“相互作用”的閱讀模式。
16.實踐證明,中年級觀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訓練。
17.語文教學是言語教學,而不是語言教學。
18.中年級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宜用活動計劃、活動總結、專題演講和簡單的研究報告來表達其學習成果。
19.簡答題屬于論文式試題。
20.弗蘭德斯的“互動分類體系”是一種結構性課堂觀察方式。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1.語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內容,就是學習和________文字。
22.現行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一條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________和審美情趣。
23.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________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
24.建國后我國小學識字量的變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的識字要求是________個,成為歷史低谷。
25.教師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是選書、閱讀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吳立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訓練”把小學作文教學分為五個階段,即一年級進行口語訓練,二年級進行寫話訓練,三年級進行________,四年級進行半獨立的篇章訓練,五、六年級進行獨立的命題作文訓練。
27.口語交際與書面交際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言語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異。
28.小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課堂教學,即以學習教材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體驗學習和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
29.語文教學評價從評價形式可以分為口試、筆試和________等。
30.根據對變量的控制程度,語文教學實驗研究可以分為真實驗、________和前實驗。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31.語文教學研究
32.口語交際教學
33.聽讀識字法
34.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個性化教學策略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5.簡述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
36.簡述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37.簡要分析作文思想內容積蓄系統。
38.簡述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多和學生進行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學生進行探究時,作為他們中的一員,通過對問題進行討論,使學生對教師不再充滿畏懼,而是把教師當成自己的同伴,從而實現課堂學習的活躍氛圍。
(二)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激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動態進行認真觀察,發現學生的進步和優點并進行表揚,讓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在課堂環節中敢于發表對知識的看法,敢于和教師進行知識的討論,使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下進行學習,使課堂氛圍和諧、活躍,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開展語文活動,在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為了復習和鞏固語文知識,教師可以進行搶答式的提問,學生為了搶答,都積極地思考,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研究證明,小學生只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參與。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進行提問,提問的方式要巧妙,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地進行思考。有效的問題能夠對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起到催化的作用,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詹天佑的畫像,然后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是干什么的?學生積極地討論起來,并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了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我給他們講述了詹天佑的故事,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文,進行探究學習。在求知欲的驅使下,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在語文學習中,結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為了獲得活動的勝利努力對知識進行探究,從而掌握語文教材中的重難點,提高了語文綜合能力。在進行語文活動創設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進行知識探究,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在積極的課堂學習中取得不斷進步。
(一)采用競賽方式進行復習,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在進行復習時,教師可以開展“你問我答”的搶答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他們積極地舉手進行回答。同時,學生為了正確回答問題,都進行積極思考,有效復習了之前學過的知識,鞏固了已有的知識。
(二)對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提高學生的理解
在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究之后,教師為了讓他們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來進行表演。每個小組中的成員都積極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體會人物的行為語言,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最精彩的表演展現出來。
四、進行合作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可以采用協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提出問題,并把問題歸納成幾方面的問題,接下來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解決一個問題,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歸納整理,把問題一一解決。這個學習過程就是探究性的學習。通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關于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專題,主動地參加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如學習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創作做研究。我們不是強求學生必須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觀點,而是讓學生通過研究,知道自己以前沒有發現的新的知識。要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體驗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養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方式,發展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由于我國對信息技術的重視力度以及投資力度在不斷提升,我國的科技發展也取得了非常迅速的進步。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信息化產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里,其中包括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目前,由于新課改的開展與實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逐漸備受重視,為了凸顯小學生在日常教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教學借助于現代化教學工具,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逐漸轉向信息化教學。如何基于信息化背景下,讓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也是當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里體現出的作用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注重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啟蒙式教育,授課對象是六歲至十二歲之間的小學生。由于他們處在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外界事物不具備正確的辨別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里,教師一定要綜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借助于現代化教學工具,讓授課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化、具體化。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可以增加小學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化的教學畫面。由于小學生對外界事物沒有完全認識,他們具有十分強烈的好奇心理。在日常教學過程里,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一定要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快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2.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授課水平
課堂教學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的“教課”,同時還體現在老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不但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他們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師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習一些教學方法,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授課質量。在日常教學過程里,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了解教學觀念的改革方向。不僅如此,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解決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里遇到的教學難題,和其他地區或者學校的語文教師互動交流。因此,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體現在對小學生的幫助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小學語文教師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的人生發展。
3.開拓小學生的視野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里,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主要用來小學語文教材,教室是學習的唯一地點。基于這樣教學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不利于課堂教學知識的拓展,同時還能夠豐富教學過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里,為了提升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教師往往會利用大自然中事物或者自己創造出該事物,此舉雖然能夠加深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但是不能夠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幫助他們開拓視野。伴隨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具體運用,能夠提供豐富地網絡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體系。
二、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加快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具體策略
1.利用信息化平臺搭建自學平臺
學習能夠體現學習者內心對知識的一種渴望。在學習過程里,不僅需要小學生的“好學”心理,同時還要小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在日常教學過程里,教師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幫助小學生搭建自學平臺,幫助他們創建一種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過程里,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自學平臺上,學習能夠自由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對某一個知識的認識,通過自學構建與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自學質量。
2.利用信息化平臺構建教師培訓班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城鄉之間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使得我國教育質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教育質量的提升不僅僅與教學設備有關,同時還與師資力量有著很大的關系。由于教育的不斷普及,一些學校的教師資源根本不能應對學生人數的增長幅度,一位教師有時候需要帶領幾個班的教學工作,更有甚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升教學質量,一些學校需要聘請一些臨時教師來輔助教學,此舉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為了有效改善這種狀況,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學平臺,創辦教師培訓班,通過定期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減緩教學壓力。
三、總結
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化教學產品已經被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然而,由于一些地區的教師文化知識有限,缺乏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工作,凸顯出信息技術的真正魅力,仍然需要學校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對待信息技術的巨大能量,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卓珍.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電子測試,2016,19:184+144.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01-01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正深刻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誤區,在新課程改革下,建立新型語文課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讓語文課堂真正從教師“教”為主轉變為學生“學”為主,實現新課改的改革目標。
一 小學語文的教學新觀念
1.重視學科的開放性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而目前的小學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割裂,過分強調了語文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限制了學生視野與思維的發散性。因此,新課程背景下首先要改變以往教學中片面強調課程內容的傾向,把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結合起來。其次,要把學生的實際需要放在首位來選擇語文課程的主干內容,特別重視新時代的正確價值觀的傳輸,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并盡量與其他學科形成互動的關系,實現語文的開放性教學。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的語文課堂教育中的教學互動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都只是單向的,容易造成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的成效低。在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倡導合作性學習。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程的模擬、表演、朗誦、討論、交流等,教師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促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開創學生的創新思維,并重視個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個性發展。
3.倡導課堂情境的創造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感性與理性相結合,這也正是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所要求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造尤其重要。傳統教學中對基礎知識的傳授或者技能的鍛煉并沒有關注小學生的個性與天性,沒有能夠深入學生心靈深處。而情境教學恰恰是給予了學生自己體驗、感受、創造的機會,其效果顯然比教師生硬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好。
二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
1.設計豐富的語文綜合活動
語文教學要體現開放性和綜合性就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去發現、去體會。圍繞具體的課文或者學習內容可以設計不同的活動,比如學習《找春天》一課可以引發學生想象校園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組織大家去尋找季節的影子,并在課堂上表達出來自己眼中的春天,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誰的尾巴長時》可以組織學生畫一畫小動物的尾巴,互相猜一猜畫的是什么動物。再比如,學習《烏鴉喝水》這課時,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做一個自然科學小實驗,烏鴉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不僅課堂趣味橫生,讓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而且加深了語文與藝術、自然等學科的聯系,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2.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倡導小組式學習模式。在課前準備中就確定好何時針對什么內容發起怎樣的學習小組。先讓各個小組成員自己對課堂問題進行思考,再進行小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后推選一名小組成員來發表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的,鼓勵小組之間進行爭論,在這種碰撞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起到合適的引導作用,把握好討論的時間,并注意給每位學生平等的發言機會。討論結束后,教師還應進行點評,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
3.模擬情境創設教學
對虛擬的情景的創設,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來進行。比如,《兩只小獅子》一課教師在課前先安排學生制作小道具的任務,用畫畫、剪紙做出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樹,設置一個森林的布景,使得學生在進行學習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進入課文角色。教師準備一些小動物的頭像面具,設置小組,分別是勤獅子組、懶獅子組和評委組,把面具分發給學生后讓兩組學生分別模仿勤獅子、懶獅子,注意不同獅子的語氣、神態、動作會有什么區別,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深入體會在課本描述的情景下小獅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應。而對于評委組的學生可以自己來評價兩組誰演得更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吸引住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讓全部學生都有參與感。有了對模擬情境的體驗,學生心中有了豐富的情感,課堂趣味十足,學生對于這一課也會有深刻的印象,這樣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 總結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A-
0013-01
生態美育最初是基于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的審美關系調節,探討人類精神之路的美學分支。二十世紀中后期,生態美育受到語文教育界的關注,旨在促使語文學科的人文底蘊與生態審美觀相結合,用以培養青少年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共生的自塑能力,從而體現語文教育的均衡性、親和性以及完整性。
一、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審美價值觀的培育需求。小學生尚且處于“自然人”階段,指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樣式與行為習慣是學校教育肩負的重大使命之一。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立足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文本空間,為小學生關照世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學業才藝、人格健全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貫徹自我修正、調適、鍛煉的自塑能力,青少年自塑能力發展需要語文生態美育的參與,以激發小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促使其獲得鼓舞自我精神成長的內在力量。
二、生態美育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途徑
1.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教學途徑
小學語文課文不乏描寫大自然生態和諧美的篇章,教師可通過課文教學培育小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樸實審美意識。以《天鵝的故事》為例,文中呈現了一群天鵝為求生存用身體破冰的壯觀場景。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找到審美點,一是有關老天鵝的特寫鏡頭,問問學生老天鵝是如何騰空而起,又怎樣用血肉之軀撲打冰面,其中的劇痛需要承受多少次?二是觀察更多的天鵝加入了破冰行動,形成鵝群團結合作的場面,讓學生發揮想象:它們叫喊些什么?由此明確了課文的審美方向,即對老天鵝勇敢奉獻精神,以及鵝群團結拼搏精神的贊揚。文末老人將獵槍掛在墻上三十年,他是為誰而掛?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珍愛鳥類,保護自然生態的討論。
2.基于人與社會和諧的教學途徑
生態美育中人與社會的和諧應著重對小學生人事交往行為的情感道德培養。以《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為例,課文是一首短小的兒童詩,寫了一個少年送給鄰居盲婆婆一只蟈蟈,為其帶去美妙愉悅感受的事。課文教學應集中在引導學生對“盲”字創設的想象情境中,一是對盲婆婆黑暗生活的想象,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孤單寂寞、困難危險、難過傷心等;二是對蟈蟈美妙歌聲引發的想象,比如田野是什么樣子的,溪水如何流淌的,盲婆婆對童年的回憶等。對前者的想象指出了少年送蟈蟈的原因,對后者的想象則反映了少年送蟈蟈的效果。兩次對比想象激發了學生關愛他人、尊老助殘的情操,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果你的身邊也有一位盲婆婆或是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你會為她做什么?由此立足人與社會和諧的審美體驗,凈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自塑能力培養。
3.基于人與自我和諧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來,即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每發現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1讓學生感知課文
感知是學生認知水平的最淺層面,它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教學時,引導學生以課文題目、事情的來龍去脈、作者的創作方法等為切入點,進行思考。以對課文內容在整體上有個大致了解,為進一步感悟作好充分準備。
1.1緊扣文章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煉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有的準確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發現問題的有效切入點。可引導學生緊扣題目思考。如:初學《獄中聯歡》時,學生提出:監獄中怎么可以開聯歡會?有哪些人參加了聯歡會?各表演了什么節目?
1.2追尋事情的來龍去脈。事情的來龍去脈包括時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學生理清課文層次,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可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思考。
1.3體會作者的創作方法。創作方法主要包括寫作順序、表現手法、修辭等,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思考,有利于與作者產生共鳴。如:初學《白楊》時,學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辭?教學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才能為進一步發現打下扎實的基礎。否則,學生是很難有所發現的,必將使教學陷入尷尬的冷場。
2讓學生感悟課文
感悟是學生認知水平的深層面,它是學生通過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我加工,而獲得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理性認識。在學生對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導學生以困惑、情結等為突破口,深入探究,準確把握文章內涵。
2.1立足于自我困惑。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提出。它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極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鐘情于千千情結。情感總是與認知相互交織在一起,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或是喜悅,或是悲傷,或是痛恨……教師應善于捕捉契機,引導學生抒懷。
3讓學生鑒賞課文
鑒賞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高級層面,它是人們對一個美好事物進行感受、理解、評判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形象、情操等。在學生對教材有了準確的感悟后,可將欣賞和批判為立足點進行思考。在鑒賞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持續發展。
1.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雙重減負;
2.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力;
3.多媒體可以彌補教師自身知識能力不足,提高課堂效率;
4.多媒體可以多角度地表情達意,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
5.多媒體可以豐富作業形式;
6.多媒體在運用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多媒體與課堂內容要有機結合
多媒體的應用應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切不可為了片面追求學生的積極性而忽略課本本身,把多媒體作為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造成“嘩眾取寵”的局面。
教師要在充分備課的前提下,考慮教材本身和學生特點,有重點地設計媒體內容,整理課文要點,根據課程的實際需要確定展示多媒體的最佳時機,使多媒體密切反映教學內容,體現學生學習的特點,有效地發揮其輔助教學的積極作用。
二、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抓好早期識字閱讀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寫作興趣
學前班要求掌握常用漢字1000個左右,到小學二年級掌握3000多個常用漢字。教材把常用漢字編成兒歌,順口溜的形式。如:一人大,二人天,木子李,小大尖等。這非常適用學前兒童識字,教師課前設計好游戲方案,上課帶著孩子們邊學邊玩識字游戲,不知不覺中孩子們一學期就掌握1000多個常用漢字了。這樣到二年級期末,學生就認識了3000左右個常用漢字,這就為學生們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知道關于寫作的要求比有了明顯的降低,寫作訓練重點應放在培養小學生的寫作 興趣方面。對小學生的寫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要注意從材料入手,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作文評價更要多表揚多鼓勵,以肯定成績為主。如,用紅筆圈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寫得好的句子;對寫得有意思的地方,寫上幾句發自內心的稱贊的話,或者寫出自己閱讀后的感愛;挑選一些比較好的作文,張貼在作品展覽欄中。對那些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要倍加關愛,悉心指導,稍有進步,及時表揚。我班有一個同學寫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寫上“能看出,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只要能多閱讀,多積累,你的作文很快就會出現在作品展示欄中的”之類的話,對他鼓舞很大,沒過多久,這位同學也能寫出像回事的作文了。另外,在勞動中、體育比賽中、美術展覽中、作文評比中以及其他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中,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都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與甘甜。
二、借助生活觀察,引導寫話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要引導學生提高寫話興趣與水平,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觀察生活,自由地用筆記下自己的生活所見所想。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進行觀察,可以有幾種作法:①確定范圍,連續觀察。教師規定一個較寬的范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物觀察,寫下自己的觀察積累,比如讓學生觀察《我家的小動物》,每于就自己的觀察寫話。(不給學生限制多少句,能寫多少就寫多少,能成段就成段);②定點觀察,詳細寫話。教師可以根據訓練需要,有針對性地或引導學生觀察“校園一角”,按順序寫下自己觀看到的景物,或引導學生觀察學校的一件花草,注意指導觀察其特點。這樣的定點,主要是基于群體指導,有利于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的指導。觀察某一景物后,指導學生圍繞中心進行說話寫話練習。
三、因地制宜的運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作文創新能力
1.引導求異、求新思維。學生作文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訓練,教師引導學生讀懂、讀精課文,分析、探討作者的學作技巧,獲得與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獨特的見解,形成求異思維品質。學生作文中只要有一點求異思維的思路、語言,教師應該給予分析指點、表揚鼓勵,以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要特別重視學生作文中與眾不同的觀點和獨樹一幟的見解,這是學生形成主見意識的幼芽,教師應該加以保護和培植。
2.設立自主自能作文。進行作文的自我訓練是學生自我建設、獨立奮斗、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的感知、操作、觀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自主學習不僅智力品質得到發展,首創精神也得到了培養。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記(周記)的形式來完成,學生自主的選題、選材,取各自想寫、好寫、樂寫的內容,各展所長,發揮各自優勢,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僅極具特色,而且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3.拓展觀察思考空間。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創新,文章本體的材料必須向生活提取。葉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而,指導學生作文創新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幅射、導向、延伸功能,把學生作文同學校、社會的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會生活、增強實踐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見思路。
四、借助影像進行課后評改,培養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
電教媒體運用于教學,不僅是知識信息的載體,而且是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采集、儲存、分析、運用寫作材料與方法信息輸出、反饋練習情況信息,以強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作文是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評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是指導、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以不斷提高作文質量。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是:學生包寫作,教師包評改。其結果是教師疲于奔命而學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師從評改作文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又能使學生作文水平不斷提高,是一個尚未徹底解決的問題。
小學語文是初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手段,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主要課程。在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認知為基本出發點,為他們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收獲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讓課堂連接生活
小學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其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知識,還是學生人格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指引著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從小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
比如,在學習《滄海日出》這篇課文時,雖然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很難真切地體會到滄海日出的壯觀和美麗,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先觀察日出時的情景,體會日出瞬間的美麗,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日出的景象與滄海日出相聯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壯美的景象。
再比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由于學生很難體會到詩人李白的依依惜別之情,那么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體驗,感受與朋友分別的情景,或者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的方式來真切體會分別時的哀傷之情,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興趣與熱情,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采取小組合作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受到許多小學教師的青睞。由于小學生天熱鬧,他們更愿意一起學習一起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對促進小學生的高效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需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由于小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責任意識,因此教師不能讓他們自由結組,而要根據每個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將其分組,并盡量保證每個小組的綜合素質相當,以形成激烈的競爭。其次,在每個小組中選擇一個小組長,負責管理督促學生的學習,小組內的組員也要互相監督,提高整個小組的學習水平。最后,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積極培養學生與人互動的意識。
比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由于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伽利略發明物理現象的過程,若教師只是讓學生讀課文,課堂教學就難免枯燥乏味。我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教學時,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中驗證這個結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的現象,直觀地體會到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在同一高度下落時會同時落地,進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理論,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學生通過自己參與課堂,與同學合作學習,不僅提高了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還有效地深化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提高了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創建良好課堂氛圍的基礎。教師是小學生的啟迪者、引導者,在小學生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他們的想法,并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去學習。
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后,我就讓學生在課下閱讀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并舉辦了一節“讀書交流課”,讓學生將最近所讀的故事進行分享,然后評選出講故事最好的學生,并授予獎章。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環境中進行學習,不僅符合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還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增加了學生的見識。
另外,由于小學生的心理較脆弱,教師不能嚴厲地批評小學生,而要給他們適當的鼓勵與肯定。比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他們大多會緊張,這時教師就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說錯,回答得不管對錯都要給予肯定,學生在教師的不斷激勵下會更加努力學習,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并且,教師不斷的肯定會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總之,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做到“以生為本”,教師首先要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日常生活出發,讓小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語文;其次,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最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找到學習的樂趣。在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下,培養小學生的學習技能,促進小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