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4: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藥產業調研,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四川省因為獨具的地理、地質、氣候、物產優勢而號稱“天府之國”,自古以來就是中草藥的主要產地,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據資料統計,全川中藥資源有5000多種,其中植物藥4600多種,動物藥320種,礦物藥130余種,約占全國中草藥的75%。其中著名的原產地中藥材和主產藥材就達30多種,如川芎、麥冬、黃連、川貝母、冬蟲夏草等。“川藥”在中醫中是不可替代的金字招牌,為醫家和患者推崇備至。故我區應當傳承歷史優勢,對接現代科技,順應生態文明,將中藥產業作為我區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農業的換代升級。
二、區情
高坪區素以“魚米之鄉、柑桔之鄉、蠶桑之鄉”聞名,土壤以沖積土、紫色土、黃色土為主,土層厚、土質肥沃。屬亞熱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均降水935.9毫米,無霜期達33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為26%。嘉陵江流經區內76公里,區內河流密布,水網發達,水資源極為豐富,擁有中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32座,提灌站85處,全區農田的自流灌溉和提灌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5.8%以上。區內原生的木本植物達60余種,草本植物達150種以上,其中可入藥的原生植物種類就有50余種。
三、設想
1、總體設計:以生態農業為載體,以發展木本、草本藥材為主體,結合林業、水保、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區域性的特色品種基地,以嘉陵江沿岸鄉鎮為主,建設中藥材“綠色走廓”,逐步將高坪建設成為四川中藥材的生產基地,并爭取半夏、大黃等成為全國的主產地之一。
2、主攻品種:木本藥材以杜仲、桔皮、枳實、枇杷葉、花椒為主,草本藥材以半夏、苡仁、麥冬、丹參、、黃連為主。
3、加工流通:通過招商引資,創辦以加工中草藥半成品、成品的企業,采用“農戶+基地+公司”的模式,確保產品的銷路與加工,并與成都中醫大學建立聯系,爭取他們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聯合開發柑桔、蠶桑的副產品,提升產值。
4、基地布局:以凌云山為中心,建設千畝杜仲基地;以永安、石圭為中心,建設萬畝桔皮、枳實基地;以大山坡農業生態園為中心,建設千畝枇杷葉、花椒基地;以東觀、長樂為中心,建設千畝半夏、麥冬基地等。
四、建議
目前,我區中藥產業尚處于原生狀態,農民的產業觀念尚未形成,栽培技術、種子種苗、銷售渠道均較為缺乏,因此,筆者建議:
1、區政府成立專門的產業推進機構,主抓此事。負責全區中藥產業的規劃、指導、督促及目標考核,每年將此項工作列入鄉鎮經濟目標單獨考評。
2、形成“一鄉一品”。以鄉鎮為單位,根據本地的土壤、地質條件,確定一項主導品種,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種植科技含量,申報無公害、綠色原產地稱號,逐步形成地域優勢和傳統優勢,進而形成“一鄉一品”。
一、山東華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基因工程抗菌肽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43.5畝,總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主要建設2個GMP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8條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3000噸,實現銷售收入27000萬元,實現利稅7700萬元。
二、山東航維骨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骨科內植入物生產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38.4畝,總投資1億元,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兩個聯合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11條柔性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萬向鎖定金屬接骨板5萬塊、金屬帶鎖髓內釘3萬支、三維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2萬套、金屬骨釘50萬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
三、濰坊祥維斯化學品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產業化項目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58.7畝,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兩個聯合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四條柔性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2000噸L-半胱氨酸,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以特色發展為原則,以抓大扶強為重點,加快醫藥行業的發展;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對傳統醫藥產業的改造,實現醫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主要目標
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30億,遞增30%以上;新增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1-2個,努力培育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1個;力爭新增省級名牌1個。
三、重點項目
1.洞庭藥業純富馬酸喹硫平新工藝攻關及產業化項目;
2.康利來醫療器械異地擴規項目;
3.康普制藥注射用甘草酸二胺和凍干粉針技改項目;
4.南方制藥合成車間改造項目。
四、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發揮醫藥產業協調小組作用,認真做好全市醫藥產業發展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市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德山、安鄉、漢壽和澧縣園區分別設立醫藥產業發展服務小組,由一位管委會副主任牽頭,管委會相關機構負責人參加,承擔園區醫藥企業的基礎設施服務、行政協調服務等工作。協調小組每月編印一期醫藥產業發展簡報。
充分發揮醫藥行業協會的參謀、協調、服務、自律作用,將其打造成醫藥產業工作協調小組工作機構和我市醫藥產業發展信息庫及交流平臺。支持其開展醫藥行業誠信建設、中藥質量提高系列行動及其他行業自律活動。
2.健全工作制度。確保產業(集群)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之間的信息有效溝通、工作有效協調和資源有效配置。
⑴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協調小組聯席會議,通報、分析醫藥產業運行形勢;對需要協調的問題進行討論,并按分工處理;對需上報市推新領導小組的事宜作預案研究。
⑵督查落實制度。不定期召開現場辦公會,全年組織2次以上專項檢查,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及時督促落實工作會議決議及交辦重大事項。
⑶信息通報制度。辦公室與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保持聯系,定期召開協調會議,通報信息。各成員單位定期向辦公室提交工作信息,及時掌握工作動態,落實辦公室交辦任務并組織落實。
⑷學習調研制度。組織1次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外地發展經驗。組織1-2次產業發展專題調研,鼓勵和要求各成員單位結合本單位工作職責,組織開展對政策導向、運營動態、發展趨勢等專項調研。組織一次醫藥企業負責人講評活動,對每一家醫藥企業目前生產情況、存在的問題、下步發展方向,請企業負責人相互講評,請專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企業找準自身問題,進一步明晰發展方向。
⑸招商引資制度。組織1-2次醫藥產業大型招商引資活動,幫助企業申報、篩選項目,引進戰略投資者。
3.抓好企業幫扶。一是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服務力度。衛生局和醫保處要積極向上匯報,爭取讓更多的醫藥產品進入市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目錄和市新農合目錄、基本藥物補充目錄,支持企業產品在本地市場占有率;同時,在強化監督管理的同時,放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銷售化妝品等生活用品,鼓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藥監局要加大對醫藥企業藥品注冊審批、藥品GMP認證提供服務、咨詢和指導的力度,爭取讓更多企業藥品及生產線通過GMP認證;市經信委要加大對企業技改、獎勵等資金的申報、爭取力度,積極推行《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大力開展ISO14001認證及EHS(環境、健康、安全)認證,支持醫藥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節能減排;市國資委要加大項目推薦、引進力度。二是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繼續開展好“千家部門聯系服務千家企業”活動,有關部門要深入各自聯系的企業進行調研,針對企業重點問題,建立臺帳,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幫助協調解決。協助1-2家本地醫藥企業,邀請醫療機構負責人、醫藥產業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到企業現場考察,召開企業與用戶、企業與部門交流聯系會,宣傳本地醫藥產品,鼓勵***人優先使用***藥械,努力擴大地產藥械在***市場的份額。協調小組全年召開2次以上專題協調會,對重點企業的重點問題不定期召開協調會。
4.研究專項政策。結合“深入貫徹落實涉企政策宣傳”活動,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我市醫藥產業的特點及現狀,積極借鑒外地發展醫藥企業的經驗,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從財稅、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扶持我市醫藥產業發展,并真正落實優惠政策。從政策上加大對本地醫藥企業的支持和傾斜,對基本藥物配送企業招標問題,基本藥物、醫保目錄增補品種問題以及藥品品種招標問題等,在鉆研上級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本地相關政策,給予企業實際支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5.強化項目管理。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多數項目的前期工作達到具備招商引資和上報國家爭取投資的條件。下大力氣引進大型醫藥企業來我市投資興業,鼓勵社會資金以法人投資方式建設醫藥產業基地或醫藥工業園,通過政府對項目貼息等方式,適度降低企業入駐成本。鼓勵企業主動與戰略投資者對接。二是健全項目督導機制。對重點項目排出進度表,重點調度,強力推進,各責任單位明確專人負責督導項目建設,每月向協調小組報告一次項目進度,加強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醫藥產業是張江高科技園區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是上海市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以“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的建設為契機,經過十多年的迅速發展,現已集聚了328家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從2001~2005年,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以28.8%的年均增長率高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短短十年內,3平方公里的張江藥谷內已集聚了32家研發中心、42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和120余家中小型創新科技企業,園區內的生物醫藥企業累計已達到210家。2005年突破40億元,達到44多億元,生物醫藥產值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30%,生物醫藥是張江繼電子信息產業之后最有活力的產業。探討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對于提升上海自主創新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生物醫藥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與新藥研究、開發、生產以及各種疾病的診斷、防治和治療相結合的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究和開發過程較長,包括從基礎研發、實驗室的試驗、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獲取新藥證書到正式生產等主要階段(見圖1)。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進入壁壘高,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高收益、壟斷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指處于以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相關輔機構為支撐,在擁有同一產業文化的地域范圍內高度集聚,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聯系,區域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生物醫藥企業和相關機構所構成的地域產業綜合體。其中,制藥企業是產業集群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科研機構和生物技術企業是為藥品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的供應者,公共平臺等相關服務機構是為成品商、供應商提供服務的金融、保險、運輸、教育、培訓、行業協會等機構,政府管理部門是為集群內企業服務的本地政府部門、技術監測與監督機構等。
從空間形態和內外聯系兩個方面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從空間形態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表現為大量企業以及相關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學者提出用生物技術企業的數量、生命科學家的數量、每年用于研發投入的風險資本、大型制藥企業每年用于生物技術研發的資金等指標來衡量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育程度(Coenen,2004)。
②網絡互動性。互動性則是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不斷強化的前提。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進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產業能級的提升。與IT等高新技術產業不同,生物醫藥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礎科學研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垂直維度上與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十分活躍,信息、技術、人才、資本交流十分頻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時,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嚴重依賴產業鏈建設。化工企業、中間體企業、原料藥企業和制劑企業、包裝及輔料生產企業之間的合作配套是維系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強勁競爭力的前提。研究機構、企業、相關服務機構空間臨近對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網絡對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也具有一定影響。這種網絡并不是契約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際信任、自愿的結網行為。這種水平的、非等級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促進非編碼化知識的傳播,使得知識和技術在集群成員之間流動,激發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曾剛/文,2004;王輯慈,2001)。
③資源共享性。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巨大的特點,而區域專業人才、市場、資金、技術、信息、設備等要素條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風險。孵化器、信息、培訓、研究開發、融資擔保、政府行政審批等便捷化服務對中小規模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評價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有資金、政策等外部條件的支撐。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總體上較好,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大、服務功能完善,但資本市場的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等弊端,影響了集群的發展。
2.1 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
生物醫藥產業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使得企業的嚴重依賴于外部投資。張江的生物醫藥企業建立時間不長,自有資金實力有限,對風險資本需求大。目前張江生物醫藥企業資金來源渠道不多,主要通過政府資助、企業自籌和投資機構來融資。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對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的資助額度逐年增加。2005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87家在孵的生物醫藥企業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東政府的資助。2006年59項新藥開發項目獲得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共計1 477.9萬元的資助。政府無償資助促進了企業發展,受到企業好評。但單一政府資助并不能滿足生物醫藥研發項目對巨額資金長久發展的需求。
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復旦張江醫藥公司等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得到政府設立的風險投資公司(張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間風險投資極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風險投資僅為10萬元(摩立特咨詢報告,2005),加上產權交易和生物技術價值評估等體系缺失、創業板資本市場尚未設立,風險投資體系尚待建立。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公司資金來源渠道非常狹窄,股東資金、商業貸款、個人借款、國外借貸是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根據國外經驗,一項生物技術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前、中、后期的資金需求比例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東政府投資集中于基礎研究,而對于中、后期研發的風險投資不足,導致張江許多研發成果無法順利進入臨床階段,阻礙了產業化的進程。
2.2 優惠激勵政策多,但知識產權保護不夠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享有很多優惠激勵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衛生部、中科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設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市政設施、資金信貸、稅收減免、人才引進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科研開發項目得以優先進入張江,教育、科研、醫療等優勢資源也進一步向張江集聚,新藥快速審批、行業協會建設、對外交流等方面優勢明顯。
新藥研發周期長、耗費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才能形成“創新――保護――促進――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浦東政府在鼓勵和支持企業自身創造知識產權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規來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方面著力不夠。在實地調研中,許多企業抱怨張江知識產權服務少,導致他們難以有效地開展研發創新。
3.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內部機理
3.1 科研機構密集,但知識溢出效應不明顯
臨近研發中心是生物醫藥企業獲取智力資源和技術來源的重要途徑。研究機構密切合作,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與國外許多地區不同,張江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并不是圍繞大學和科研機構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過政府引進知識機構等方式而著力培育起來的。現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核心、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基礎、以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國禮來、羅氏制藥、安利、霍尼韋爾、諾華、和記黃埔、羅門哈斯、日本榮研等10余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所組成的研發創新體系,它不僅涵蓋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點的發現,還包括了從新藥篩選到安全評價、臨床研究、工藝研究、中試放大整個新藥創新的全過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復旦大學醫學院(含藥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藥工業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也成為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為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智力場”,但它們與生物醫藥企業之間并不具有“天然”的聯系。張江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弱,張江本地企業在國際合作中仍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擁有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更多地與母公司聯系,而并不與張江園區內的企業進行技術交流。雖然跨國公司的入駐會帶來相應的資金和本技術人才,但技術壁壘使得張江本地企業難以進入跨國公司的技術領地。從我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由于彼此間不信任、交流障礙和文化沖突、研發成果與產業化脫節等原因,許多企業仍然處于與本地的高校、科研機構相“隔離”的狀態,合作網絡尚未形成,園區的產學研聯合開發的氛圍還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機制有待優化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不僅是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劑,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張江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現已擁有行業協會、法律和財務咨詢機構以及臨床服務等服務機構,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園區中小創新企業,鼓勵企業的自主創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平臺已為艾滋病、腫瘤、內分泌等領域14個項目的藥品注冊和申報提供了專業技術服務。法瑪勤醫藥科技公司作為政府服務功能的延續平臺,為創業企業提供實驗場所(孵化單元)、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服務(公共實驗室)和新藥申報、臨床研究服務(CRO)等一系列技術服務以及工商注冊、稅務、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申請、商務拓展和人力資源管理等中介服務。但以政府為主體的運營模式和管理體制存在著后續建設乏力,資源整合、功能優化不到位的情況,產出效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張江生物醫藥孵化器為創業企業提供孵化場地、技術支持、孵化資金、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并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張江用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孵化基地的建設面積達 16萬平方米、設有45個生物及化學孵化單元,引進項目單位已超過120家。平臺的公共實驗室與超過20家園區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服務關系,已有技術測試項目超過500個。
張江生物醫藥科研設備共享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設備共享網絡等張江生物醫藥技術支撐平臺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更為優越的軟環境。但是,由于不同主體的職能和目標不同,在投資方式、資源建設、資源供給、質量監督、共享協調與評估、后臺管理等方面的運行機制都不同,導致技術服務平臺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儀器設備閑置,急需對管理體制進行優化(見表1)。
4. 小結
隨著項目的大量引進、企業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藥谷”的品牌效應迅速提升,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六個模塊組成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產業集群已初現端倪。
從企業所處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價值鏈的幾個環節來看,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研發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內有37.3%的企業以研發為主、27.6%的企業以提供咨詢等服務為主、19.9%的企業以物流銷售為主、15.2%的企業以制藥為主(摩立特咨詢報告,2005)。從新藥研發的若干環節來看,從早期的靶點發現等基礎環節,到中晚期的臨床階段,介入的企業數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集群內的企業更多的是從事前期的研發環節,尤其是有一部分企業承接跨國企業的研發外包業務,而介入到后期環節的企業不多。
張江的產業化能力不強,下游工程技術的發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術的發展,在下游工程設備、材料和新生產工藝研制開發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術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張江生物醫藥的產業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產學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員比例不合理、研發項目的市場前景不足等方面。據實地調查,張江上游研究成果轉化成為生物技術產品的比例還不到0.5%。2006年本地開發的一類新藥中只有一個在上海金橋實現了產業化,其余的技術成果都流入外地產業化。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垂直聯系、水平聯系較弱,與發達國家的制藥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及生物技術企業的頻繁合作相比,張江生物醫藥的產學研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擁有技術的一方――大學、科研機構及生物技術企業與擁有資金的一方――制藥企業未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而往往出現科研成果轉讓到外地實現產業化,而本地的企業卻在集群外尋找合作伙伴的現象,這種現象造成了本地資源的浪費和集群內的網絡關系松散,影響了創新資源整合的效率。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大規模引進高校、研究機構、知名跨國藥企而逐漸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強,但內動力不足,基礎研發實力較強,但持續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的能力不足。為了加快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建設,迫切需要在引進風險資本、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發資源、強化企業之間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網絡聯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編號:40371033)部分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張江高科技園區實地調研報告(上海 2006年)。
參考文獻: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剛,肖勤. 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研究[J]. 中國產業集群,2006,(5).
[7] 王輯慈. 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即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是醫藥行業產品研發的落腳點。它包括技術成果的研發,規模化至產品以及后續的應用、推廣、銷售等活動。它是“成果產品商品-品牌”的階段動態過程,是一個使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品牌化不斷逼近的過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國內外市場接受的商品,不僅能給國家、社會帶來經濟效益、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醫藥科技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醫藥科研成果1800多項。但我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8%,而醫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中,科學理論成果仍占大多數,應用技術成果占整個科技成果的比例還不到3O%,在較大范圍內推廣應用的約占成果總數的15%[1]。總體來說,與西方發達國家50%-70%的轉化率相比,我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偏低,嚴重制約了醫藥高科技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此,探索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有關我國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過國內外橫向對比的方法來尋找阻礙因素與提出改進措施兩方面[2-4]。然而,醫藥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在實踐中則表現為具體項目從投入到產出的一系列資金運作、資源配置過程。因此,相較于學者的宏觀理論研究,企業家更關注醫藥項目開發的資源配備、資金需求與分配、規模效益等實戰性問題。但是,通過廣泛的資料檢索,我們發現從資源配置和資金需求與分配角度來分析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學術性研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1)醫藥項目開發的資金需求與分配以及各項資源的配備涉及大量財務數據,屬于企業的商業秘密,故不易取得;(2)從資源配置和資金需求與分配角度來研究醫藥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這一課題涉及眾多學科,包括醫藥學、資源管理學、財會學、產品經濟學等,且對每門學科的知識都需要深入掌握,故難度較大。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關于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源配置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無論醫藥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還是投入與產出,都亟需一套系統的且行之有效的資源配置、資金運營模式對其進行有效指導與規范。基于此,我們依靠自身醫藥產業集團━山東福瑞達醫藥集團公司的多種資源優勢,包括醫藥學和管理學知識,多年的醫藥項目開發創新實踐經歷,中藥、化藥、生物制品多個經營子公司等,立足于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的“成果產品商品-品牌”三個階段,以資源配置和資金需求與分配為研究方向,設計調查問卷,先后對三家醫藥企業的三個產業化項目進行了詳實調研。并運用要素分析法、圖表分析法、比較研究和理論研究等方法,分析搜集到的調研資料和數據,見表1。
由于調查內容涉及大量企業財務數據(如研發成本、生產成本等)與商業機密,所以在調研樣本的選擇上,以提供信息、數據的真實、可靠性為首要標準,其次最大化滿足醫藥企業的多樣性和醫藥科技成果的覆蓋面,而后兼顧調研信息的可得性。
A、B、C三家醫藥企業涉及國有控股大型醫藥企業、國有控股中型企業以及外資控股的大型中外合資醫藥企業。三個產業化項目覆蓋了中藥、生物藥、化學藥三個重要的醫藥科技成果領域。因此,基本上滿足了醫藥企業的多樣性和醫藥科技成果的覆蓋面。
從表1可見,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各階段需要配備的人才、場所、設備不盡相同,需要投入的資金量也不一樣。從成果產品商品―品牌的產業化過程中,各階段的資金需求量之比約為1525(或更多)。
基于上述調研結果與分析,我們從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財務資源三個方面構建出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醫藥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資源配置模式,見圖1。
圖1形象直觀地表明,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進程包括成果、產品、商品-品牌三個階段。成果研發階段需要配備實驗室、儀器等實物資源和相應研發型人才,形成研發成本。產品生產需要配備廠房、設備等實物資源和生產技術型人才,形成生產成本。產品商品化、品牌化階段面向市場和消費者,需要配備銷售人才和市場策劃人才,且需要支付巨大的營銷費用和銷售部門的管理費用。進一步地,醫藥技術成果轉化各個階段的資金需求比例關系約為1525(或更多),即規模化產品生產需要的資金投入量大約是技術成果研發所需資金量的5倍,而產品的商品化需要的資金投入量則約是技術成果研發所需資金量的25倍。且以銷售收入為指標,隨著規模化品牌效益的創造,需要投入更多倍的資金量。此外,在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整個進程中,都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有效管理。
為了驗證構建出的醫藥成果產業化資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我們采用實驗研究法,在山東東方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并購案中,按照該資源配置模式和醫藥技術成果轉化各個階段的資金投入比例關系1525(或更多)對連年虧損的DF藥業的醫藥項目進行了仔細評估,確定了相應的并購金額和具體的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與財務資源配置內容與方向。后經有效實施,并購當年盈利。這表明從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財務資源三個方面創新構建出的醫藥成果產業化資源配置模式是科學的、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各醫藥研發、生產、營銷企業參考借鑒,推廣應用。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不是針對一般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和探討,而是針對醫藥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探討。特別是具體到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的各階段,通過實地調研和理論研究,發現了產業化的資金投放規律,構建并驗證了一套系統的、科學的和行之有效的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源配置模式,并創新性表明醫藥成果產業化各階段的資金需求量及其配比關系。這有利于促進我國醫藥資源整合、醫藥產業結構優化,提升醫藥產業整體競爭力,保障醫藥產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體來說,從醫藥產業的具體環境闡明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源條件并建構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源配置模式,突出醫藥產業的特性;以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財務資源為基點探索醫藥成果產業化的資源配置,最大化考量各類資源的關聯性;首次披露了醫藥成果產業化各階段的資金需求比例關系,豐富了醫藥產業戰略管理的理論研究。
結束語
在當前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積極推動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對促進我國醫藥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立足于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的各階段,以資源配置和資金需求與分配為研究方向,闡明了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源配置體系及其各階段的資金投放規律,為成果轉化的成功實現提供了科學的實踐方法,對我國醫藥企業的穩步、良性運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有利于整體醫藥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更有利于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和消費者需求的滿足。
參考文獻:
[1] 敬培勝,趙先柱,黃國瓊,等. 層次分析法在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J]. 重慶醫學,2008,37(24):2859-2862.
一、岳池縣醫藥產業工業園發展現狀
1.1四川省政府全力支持,廣安市回鄉創業園成為全省唯一的醫藥產業重點培育基地。并依托“偉人故里”和川東地區的便利條件,園區藍圖規劃已頗具規模。
1.2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成為體系、頗具規模的醫藥產業工業園。園區內推行“保姆式”服務機制,每個企業都有一名縣級領導定向聯系,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園區設施齊全,“七通一平”,完全按照一流醫藥園區標準建設。同時組建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招商引資專業隊伍。對投資客商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
1.3醫藥產業資源豐富,如中藥材種植已經普及,并緊靠兩大天然藥庫——峨眉山和阿壩州。
二、中國先進醫藥產業園區分布與特點
中國目前主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分布。
華東地區列舉部分園區(10個):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南京生物醫藥谷、江蘇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杭州傳化科技城、廈門北大生物園、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藍色生物醫藥產業園、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合肥醫藥健康產業園。
華南地區列舉部分園區(10個):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州開發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深圳北大生物谷、順德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廣東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南寧生物制藥產業園、海口“藥谷”、玉林國際中藥港、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建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園。
北方地區列舉部分園區(10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亦莊科技園、北京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北京海淀生命科學園)、長春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吉林通化醫藥城、吉林延邊敖東醫藥城、哈爾濱利民醫藥科技園、河北冀港中醫藥港、遼寧本溪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河北省(石家莊)高端醫藥產業園、山西中朔生物醫藥園區。
西部地區列舉部分園區(10個):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陜西九州生物醫藥科技園、寧夏“西部藥谷”、甘肅國家級醫藥基地、新疆“天山藥谷”、重慶市生物科技園、云南中華生物谷、貴陽藥用植物園、內蒙古生物科技園、四川廣安回鄉創業園(岳池生物醫藥產業園)。
2.1岳池建立醫藥產業園存在的潛力與機遇。
從上述分布上看,岳池既不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也不是靠近重要的交通口岸,劣勢一目了然。只有從別的地方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優惠的政策,才能揚長避短,吸引更多的醫藥企業前來考察、落戶。岳池隸屬四川,靠近重慶,可以說對兩大城市都有著依賴性。岳池完全可以依托兩大城市,建立名義上的“下屬園區”,讓想落戶重慶、成都的醫藥企業來岳池考察。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上述圖表中的園區都是各個省級單位的“核心園區”,也就是說舉全省之力求得發展。因此,岳池在省市政府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爭取省、市級政府更大的支持。
2.2“天然藥庫”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我國著名的“三大天然藥庫”四川峨眉山、吉林通化、云南西雙版納在天然中藥材產量上一直享有盛名,但是其周圍并沒有全國排名靠前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吉林通化一直是老牌的“天然藥庫”,算是“三大天然藥庫”中名氣最大的。其主導名牌通化東寶、修正藥業、金馬、神源、白雪山在全國醫藥企業中都有一席之地,但最好的修正藥業2012年排名中也只排在34位,其余的都沒有進入100強。這充分說明,建立現代化的規模宏大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天然藥材基地并不是至關重要的條件。
三、落戶岳池醫藥產業園區的生物醫藥企業特點
從已經落戶廣安回鄉創業園的部分知名醫藥企業中(如;科倫、科創、禾邦),對比分析各自特點及共同點。
3.1.除科倫醫藥集團外,其他醫藥企業在省外都沒有分公司。科倫集團在省外有分公司,是因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在醫藥產業領域具有特殊性。醫藥企業跨省引進難是目前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共同的難題。各省藥監部門對藥品生產企業開辦分廠都有距離方面的限制性規定,對企業在其他省所取得的一切證明文件都不予認可。外省醫藥生產企業變更生產地址及增加生產車間到我縣難度很大。
3.2科倫藥業生產和銷售包括輸液、粉針、凍干粉針、小水針、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口服液以及原料藥、醫藥包材等共計518個品種871種規格的醫藥產品。主要生產大容量注射劑類藥品。由于生產量大基本壟斷了川東地區的銷售,且受到岳池地方的保護,再引進輸液水類型的企業也不現實。但是外來醫藥企業到東部投資主要是因為不便于運輸的輸液水類型,對于便于運輸的顆粒藥等投資新廠可能性小。
3.3科倫、科創、禾邦公司擁有從中藥材種植到中成藥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藥學碩士、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人員,經濟管理、藥學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一應俱全。
中醫中藥已歷經數千年歷史的考驗,在對付現代西醫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上,中醫中藥再次顯示了神奇的功效,讓世人刮目相看,從而響起了一片振興中醫中藥的聲音。
也有人認為中醫中藥要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甚至對中醫中藥懷疑。但前不久在首屆全國中醫藥“名院?名科?名醫?名廠?名店?名藥”品牌戰略論壇暨醫藥誠信簽名活動中,記者遇到的韓國參會代表張一平先生,卻對中國中醫藥充滿信心。
《醫藥產業資訊》:張先生,你的中國話講得很好,聽說你是一個中國通?
張一平:談不上是中國通,但我一直對中國的中醫藥發展很注意。
《醫藥產業資訊》: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論壇信息的?
張一平:實際上我是在一個中醫藥刊物上看到的。在此之前,我也看了中國衛生部部長在2005年中醫藥工作會上的講話,自從看了“講話”后就―直處在高興狀態。
《醫藥產業資訊》:是何原因使得你高興?
張一平:因為我們公司的業務在華涉及一個中藥產品方面的投資推廣,所以很關心來自政府方面的聲音。比如,中國衛生部長的講話中有:中醫藥發展到今天,接力棒傳到我們這一代人手里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這個棒應該是什么樣的,是一個繁榮的、發展的、壯大的、提高的,還是一個淡化的、萎縮的。這說明中國政府有決心發展中醫藥,我們的生意也會因此而好做了。
《醫藥產業資訊》:看來,你對中醫藥的發展很有信心。
張一平:不錯,中國有著數千年的醫藥發展史,今天的中藥就是戰勝疾病后的經驗結晶。
《醫藥產業資訊》:據介紹你是在為中國的―個藥企推廣產品,產品是哪一類的?
張一平:要說歸哪一類,我認為應該歸外用內治一類的中藥,可是中國企業提供給我們的產品資料說明卻是保健日用品類的東西。
《醫藥產業資訊》: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張一平:事情是這樣的,藥品是北京的一個民辦中醫藥研究院歷經十年研制成的,通過外用達到治療體內疾病的效果,產品所含成份有艾葉、田七、透骨草、桔梗、牡丹皮、桂皮、白術、白芷等植物藥。
《醫藥產業資訊》:你們是怎么發現這個新產品的?
張一平:我們公司一位經理的家人因病用了此藥,效果很好,后來傳到了我們韓國。
《醫藥產業資訊》:明明是藥,為什么非要說它是保健日用品?
張一平:因為中國國內按藥品報批是很難的,按保健日用品對待就很好辦,所以就出現了本身是藥,但沒有藥品批號而不能按藥品去宣傳的情況。
《醫藥產業資訊》:你們現在這個新產品的銷售情況如何?
張一平:現在主要銷往我們韓國,而且藥效很神奇。
《醫藥產業資訊》:你參加本次論壇有什么打算?
陜西省是中醫藥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生產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醫,秦地無閑草”的美譽,擁有藥用植物、動物、礦物及其他藥物4 000多種,其中植物藥就達3 291種。在國家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推動下,陜西省不斷加強對中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陜西省政府相繼印發了《陜西省中藥現代化科技行動計劃》、《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意見》以及《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藥研究、基礎平臺建設以及產業化開發的扶持資金累計逾3億元;制定并頒布了《陜西省中藥飲片標準》,填補了陜西省中藥飲片標準的空白,建立了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體系,為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新的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政策實施以來,陜西省中藥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產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藥工業迅速崛起,中成藥產業持續快速增長。全省現有藥品生產企業253家,通過GMP認證的制劑生產企業有188家,其中70%以上擁有中成藥生產線。
陜西省中醫藥產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中藥產品結構單一、品種老化、知識產權工作滯后,中藥加工層次低、規模小等諸多難題。要想真正做大做強陜西省中醫藥產業,就需要開展技術預見研究,探尋促進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技術預見通常用于篩選戰略研究領域和技術群,是對未來較長時期內的科學、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遠期發展進行系統的研究,以確定可能產生最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通用新技術。區域技術預測的目的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更為緊密。
開展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技術預見研究,對把握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對促進陜西省中醫藥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快速、健康發展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技術預見研究現狀
國外技術預見活動興起于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率先將技術預見應用于科技計劃制定,形成了技術預見的第一次發展和第一代技術預見方法。20世紀70年代,日本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大規模技術預見活動,并將此活動作為政府制訂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經濟及社會發展的一種嘗試,此后每5年組織一次,截至目前已組織了8次技術預見。1990年德國在歐洲率先開展了技術預見行動計劃,通過3次技術預見活動,提出了德國未來30年內所應關注的重點技術領域,為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決策提供了依據;而英國、法國以及意大利等主要發達國家則是在開展技術預見計劃的同時,加強在科技發展趨勢與監測方面的研究工作。韓國、印度和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也紛紛開展技術預見活動,探索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技術預見活動在我國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系統性的技術預見是在2000年后興起的。在2002~2003年間,國家科技部啟動了對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資源環境和先進制造等六個重點高新技術領域技術預測和國家關鍵技術選擇研究,產生了多部技術預見報告。區域技術預見則以上海、北京技術預見為標志全面展開。2001年,上海市啟動了《“十五”上海科技重點領域技術預見工作研究》計劃;2009年《上海科技發展重點領域技術預見報告》出爐,該報告綜合運用了技術路線圖和專利地圖技術,形成了技術預見綜合報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社會發展等四個領域研究報告。2001年,北京市啟動“北京技術預見行動計劃”,在信息、材料兩大技術領域采用德爾菲調查、專家會議和有關政策分析方法進行技術預見調查。隨后云南、新疆、武漢、廣州、陜西等省市也先后啟動了技術預見計劃,在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建議。
目前技術預見作為技術預測的一種延續,已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方法。現有國內外文獻對技術預見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產業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點領域的應用以及預見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方面,學者們已通過專利分析法、專利引文法、專家咨詢法以及德爾菲調查法等,對生物醫藥產業、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先進制造產業以及能源產業等關鍵技術進行技術預見研究。目前針對中醫藥產業的技術預見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僅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預見中所涉及的部分內容。
研究方法和內容
技術預見發展至今,針對技術預見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爾菲調查法、文獻計量法、情景分析法、專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爾菲調查法
德爾菲調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術預計方法,許多學者運用它對高技術產業技術關鍵技術進行預見,可預見未來10-30年各種技術發展概率,為政府制定規劃服務,一般基于國家層面。該方法簡便易行,操作上比較客觀,有利于科技決策民主化和社會化,但調查周期長,工作量大。
(2)文獻計量法
文獻計量法是為制定未來技術領域和學科領域方向提供客觀的科學根據的一種預見方法,能夠客觀的掌握迅速發展的前沿研究領域,強化技術預見的客觀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論文為基礎,需要利用文獻進行大量且較為復雜的分析,影響考慮問題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種預測方法,也是一種規劃工具。它在技術預見中的運用比較復雜,一般用于國家科學技術的預見。它列出未來發展情景的多種可能性,并設置技術“路標”,即各種定量或定性的參數說明,倒推哪一種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實情況,但可能由于過多的想象而偏離預見的主題。
(4)專利分析法
專利是技術變化的領先指標,專利分析法是預測短、中期技術發展趨勢最準確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開發試驗階段,我們可以運用專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術領域的發展前沿,實現技術預見的目標,同時也可以預見未來朝陽產業。但此類方法僅基于專利檢索數據來進行分析,只關注專利文獻所反映出來的技術和法律信息。
2.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結合陜西省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專利分析法對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技術進行遴選,然后選用德爾菲調查法進行技術預見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1)在陜西省中醫藥產業重點技術領域和關鍵技術的選擇中運用專利分析法,以中國專利數據庫(SIPO)檢索的專利數據為基礎,選擇中醫藥產業的前沿技術作為德爾菲調查問卷的備選技術。
(2)德爾菲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與專家研討會相結合的方法。此次調查的調研對象來源于陜西省評估中心專家庫,包括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高校等單位的專家和顧問,結合陜西省省情,針對中醫藥產業相關技術的專利分析,先遴選出的中醫藥產業備選關鍵技術,再做進一步的篩選和論證,最后形成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解決中醫藥技術瓶頸問題等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清單,為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相關政策和規劃制定提供參考。
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技術預見
1.基于專利分析的中醫藥產業技術遴選
專利是反映某個領域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首先應針對國內中醫藥產業的總體技術發展進行專利綜合分析,了解國內相關技術領域發展動態,再以此分析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技術狀況,從而篩選出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及其關鍵技術。
(1)中醫藥產業技術專利分析
中藥主要由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三部分組成。結合國家發改委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指南(2011年度)以及《陜西省“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中指出的中醫藥產業關鍵技術及重點任務,根據《中醫藥專利管理辦法》中所規定的中醫藥發明創造內容,對中醫藥產業進行內容類型劃分。本研究擬對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涉及的中藥制劑、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包括含有中藥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藥等4種類型及的專利技術統計分析。
從專利類型來看,我國中醫藥多為發明專利,如表4-1所示。從陜西省狀況看,中藥制劑和中成藥技術上相關發明專利相對較多,其他類型專利雖有涉及,但占全國的比重均很小。這說明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相關技術在全國范圍內處于偏低水平,還需加大發展力度。
陜西省在上述四種中醫藥產業領域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中均未見有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故以下關鍵技術專利分析只對其發明專利進行統計,如表4-2所示。我國在四種中醫藥產業領域均有發明專利,其中中藥制劑領域的發明專利數量相對較多。從陜西省的狀況來看,除中藥制劑中提取技術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餾技術(含水蒸氣蒸餾)和分離純化技術中的色譜法發明專利數量相對較多外,其余技術專利數量較少,均小于10項,說明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總體技術水平較低,在全國還處于落后水平。
(2)德爾菲調查法
本次技術預見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基于專利分析所遴選出的中醫藥產業備選關鍵技術課題。根據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則,最終遴選出陜西省中醫藥產業4個技術領域22備選技術課題。
專家的選擇是德爾菲調查法順利實施和有效預見的基礎,根據技術預見的目的不同,來選擇的不同的專家樣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線,是技術的供給方,這類專家的意見能夠很好地反映技術發展的狀況;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是技術的需求方,對技術的預見更能反映市場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產業發展方向的指導者,對技術的預見能反映產業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術預見的專家來源于陜西省評估中心專家庫,涵蓋高校、研究院所、企業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員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個領域25人左右。本次預測擬形成100人以上的領域專家網絡。
2.研究結果
通過專利分析法和德爾菲調查法的篩選和論證,最終確定陜西省中醫藥產業技術包含4個重點領域的20項關鍵技術。
(1)中藥制劑領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滲漉法
104 浸漬法
105 超臨界萃取
106 水蒸氣蒸餾法
107 超聲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譜法
111 大孔樹脂精制法
(2)中藥材及飲片領域
201 炮制技術
202 貯藏技術
203 種植
204 病蟲害防治
(3)中成藥領域
301 成分測定
302 質量檢測
(4)中草藥領域
401 種植
402 病蟲害防治
403 毒物檢測
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歸根到底是技術的發展。結合上述中醫藥產業重點技術領域及關鍵技術,加強對中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力度,發揮陜西省中醫藥產業特色優勢,打造“秦藥”品牌,將其做大做強,實現中藥現代化。
關鍵詞: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社會調研;職業崗位;職業能力
近年來,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態勢,以30%左右的年均增幅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門類[1]。“十二五”以來,我國生物產業復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2015年產業規模超過3.5萬億元,在部分領域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甚至具備一定優勢[2]。
2013年,徐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6億元,僅次于泰州(625億元),占全省1/7以上,位居全省第二[3]。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實現產值924.2億元、增長15.6%。2017年徐州市頒布了《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方案》指出未來幾年我市將深入實施推進產業集約集聚發展,推進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培育一批優質企業,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到“十三五”末,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要突破1500億元[4]。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目標就是培養管理、生產、建設和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5]。藥品生物技術專業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的革新優化,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醫藥產業。為了配合學院的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優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的服務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藥品生物技術教學團隊對淮海經濟區的生物制藥企業進行詳盡的調研。
1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制造2025》、《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為指導,以淮海經濟區和江蘇省生物制藥產業為依托,以徐州市、連云港市等城市生物制藥產業對高職人才需求以及就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和素質需求為內容,以江蘇省及淮海經濟區生物制藥行業協會、制藥企業、一線工程師及技術人員、藥店、藥房、藥物研發部門和機構、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及實習的學生為對象,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從而獲得大量的有關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的要求和建議第一手資料。在分析歸納總結資料的基礎上,探索藥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和教學改革,緊貼市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調研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2.1調研對象
本次主要調研了淮海經濟區及江蘇省的主要生物制藥企業、行業協會、知名連鎖藥店、醫院藥房等,主要調研了相關的專家、企業的高管、一線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科研人員、藥店的店長、藥房的主管和我們的畢業生以及實習生。共調研制藥企業30余家,專業人員50多人,畢業生30多人,實習生40多人。主要調研的企業見表1。
2.2調研內容
主要調研生物制藥行業的生產現狀、未來發展趨勢;生物制藥企業的職業崗位需求以及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藥店、藥房的職業崗位需求及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科研機構、科研院所的職業崗位需求及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個人創新、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行業、企業、藥房、藥店等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及實習生的意見及建議,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和實習生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2.3調研方法
2.1.1直接訪談法
通過預約和行業專家、企業的負責人、一線工程師等直接面對面的交流,獲取第一手直接的資料。
2.1.2電話訪談法
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對相關人員訪談調研。了解生物制藥行業的用人狀況,人員流動情況等。
2.1.3問卷調查法
設計紙質和電子的調查問卷,包括:專業調查表(學生版)、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學生版)、專業對口企業情況調查表、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用人單位版),通過郵遞的方式或E-mail形式郵寄給調研單位,然后收集整理。
2.1.4QQ調查法
利用藥品生物技術專科2012級、2013級、2014級、2015級班級QQ群和校企合作理事會QQ群,對畢業學生進行跟蹤,隨時掌握學生在企業的工作狀況,收集學生在工作中的問題,以及聽取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
2.1.5網上調查法
利用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網、中國生化制藥工業協會網、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網、醫藥英才網、中國制藥產業鏈網等知名網站,了解生物制藥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人才需求信息、職業崗位信息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
3調研結果與分析
3.1生物制藥專業就業崗位分析
通過各種方式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社會需求進行社會調研,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需求的主要工作崗位、崗位職責及能力要求見表2。調研的結果見圖1,各個生物制藥企業對一線的技術技能型員工需求量最大,占所有需求崗位的35.2%,其次是生物藥品銷售員占24.3%,接下來是質量檢測員占14.8%,再接下來是研發助理占6.6%,其它占15.6%。從調研結果來看,藥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準確的,生物制藥企業對高職學生的需求最多是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專業知識扎實、思維活躍的研發助理需求量較少。
3.2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整體素質要求
對調研材料分析,可以發現生物制藥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整體素質要求包括責任心、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其中責任心占20.80%,在畢業生素質中比例最高,調研中企業的負責人認為生物制藥工作是非常嚴謹和精確的,這對畢業生的責任心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對和我們專業合作密切的企業的負責人如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認為我們的畢業生責任心很高,很符合企業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學習能力17.40%,企業普遍認為制藥專業畢業生應有足夠的責任心,專業知識和能力欠缺一點關系不大,但是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其次是團隊合作精神占畢業生整體素質的14.30%,生物制藥生產過程一個團隊相互協作來完成的,這就需要畢業生有大局意識整體意識。調研中還發現企業對畢業生素質有創新能力的要求,占畢業生素質的9.80%,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畢業生工作2-3年后,對自己的工作應該能夠創造性的發揮,這樣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
3.3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要求
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上游工程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細胞融合技術、PCR技術、基因操作技術、菌種的選育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培養基優化技術等);中游工程技術(細胞發酵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培養基及設備滅菌技術、發酵放大技術等);下游工程技術(生物分離純化技術、藥物制劑技術、藥物檢測技術等)。通過調研發現,學生選擇傳統的微生物發酵、藥物制劑等崗位較少,更多的學生選擇了基因工程技術、細胞融合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崗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代生物制藥企業正在發生劇烈的變革,從傳統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向現代生物技術制藥轉變,這也要求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緊貼市場需要,不能因循守舊。
3.4企業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知識要求
調研發現,企業和畢業生對學校的課程中生物化學、生物發酵技術、生物制藥工藝學、生物藥物分離純化技術、生物藥物檢測技術等課程對工作崗位幫助非常大,占調查比例的78.6%。分析化學、微生物與免疫、酶工程技術、藥物制劑技術等課程也比較重要,占調查比例的56.3%。接下來,實用藥物學基礎、藥事管理與法規、藥物化學、藥物儲存與養護等課程,占調查比例的28.3%。
4調研的結果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啟示
通過對淮海經濟區及江蘇省生物制藥行業調研,我們對生物制藥行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和生物制藥企業的職業崗位需求以及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藥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以市場為導向
通過調研發現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市場脫節,培養的學生不適應生物制藥企業的生產,所以我們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應以市場為導向,走“產學創用融合”的路線。
4.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以能力為本位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以能力為衡量標準,所以藥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也應以能力為本位,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企業希望縮短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期,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和企業一起制定,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使學校和企業對人才培養無縫對接。
4.2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加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調研發現很多企業特別是現代的生物技術制藥企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學生在完成現有的崗位職能外還需要學生具有創新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這也完全符合國家發展現狀,國家正在大力的提倡“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參考文獻:
[1][3]韓子睿,張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研究及“十三五”發展建議[J].科技和產業,2015(4):22-29.
[2]呂偉斌,肖瓊莉,盧潔,等.玉林市生物產業現狀與發展展望[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7(6):52-55.
[4]賀星岳.基于現代職教體系的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化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61-65.
[5]李陽.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9):85-88.
美國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發源地,又是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研制新型藥物的第一個國家。多數基因工程藥物都首創于美國。
歐洲在發展生物藥品方面也進展較快,英、法、德、俄羅斯等國在開發研制和生產生物藥品方面也成績斐然,在生物技術的某些領域甚至趕上并超過美國。
亞洲在生命科學領域亦有一定建樹,日本目前已有65%的生物技術公司從事于生物醫藥研究,日本麒麟公司生物醫藥方面的實踐亦列世界前列,新加坡政府最近宣布劃出一塊科技園區并耗巨資建設用于吸引世界幾家大的生物醫藥公司落戶其中,韓國、中國臺灣在該方面也雄心勃勃。
我國生物制藥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1989年我國批準了第一個國產基因工程藥物。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家生物醫藥相關企業,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銷售額占整個醫藥產業比率已經達到6%左右,產業整體仍處于成長期的前期階段,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具有極強生命力和成長性的新興產業。在未來的5年內,我國生物制藥產值將以不低于15%的速度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