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庭教育專題調研,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觀念發生新變化
許多家長從自己得失成敗的經驗和教訓中受到啟示,認識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普遍比較重視。經問卷統計,認為家庭教育重要的占83%。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以往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的觀念也正在發生變化。問卷統計,有72%的家長首先重視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載體得到新拓展
全區38個社區都建立了家長學校,聘請社區干部、優秀家長、五老以及大學生和教師志愿者等任專兼職教師,不定期進行家教咨詢、請優秀家長介紹家教經驗;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各社區都開辟了道德大講堂、婦女兒童之家等陣地。全區13所中小學都成立了家長學校。家長學校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講座,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和育人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廣大家長的道德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調查統計,有43%的家長認為是通過家長學校獲得家教知識。
(三)不斷涌現新典型
通過調研,我們也發現了不少社區和學校因地制宜,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不斷創新家長學校活動內容,豐富內涵,提升了家長道德水準,為家庭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街道人民路社區的**,女兒本科考上南京大學,后又被保送清華讀研,成為了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女孩。她經常在社區家長學校與轄區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理念,與大家共同探討,協調解決了很多家庭因為教育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等社區與區法院聯合開展駐社區法官制度,法院一名法官與社區保持經常聯系,幫助社區對家長進行法制宣傳,及時解答家長對青少年維權方面的疑惑和難題;上海路社區成立社區心理咨詢室,定期聘請心理專家為家長、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師院附小與所在社區**街道車站社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自資源,雙方聯手聯辦家長學校。學校家長學校開會,請社區干部和五老參加,社區家長學校開課,請學校派出老師授課,這種校社聯合辦家長學校的形式,受到許多家長和社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二、問題成因
調研中,也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普遍比較重視,但因家庭情況、個人文化素質的不同,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困惑。二是各社區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校的家長學校在提升家長道德水準中做了一些工作,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相關部門盡管也意識到家長的道德水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履行職能、牽頭聯動,整合資源等方面,還有很多拓展的空間。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教師在融合中感受幸福
搭建互動平臺,融合教師感情 學校通過青年教師演講暨才藝比賽、籃排球友誼賽和教學全能及課改課比賽等活動,達到了城鄉教師共同關心、共同創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開展戶外活動,培養教師情感 學校給每個教研組發放一筆活動經費,用于聯絡教師之間的感情。這一做法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好的成果,在游玩、學習、慰問中教師們彼此拉近了心的距離,增進了友誼。
豐富周末生活,增進教師情感 學校鼓勵教師間經常往來,每到周末,城區的教師和鄉下的教師總會主動互邀,形成良好的情誼氛圍,也豐富了周末生活。
學生在融合中體驗快樂
融合生活,注重學生情感的均衡發展 學校采取了先單后混的編班策略。在吃飯的時間,學生和老師在同一個食堂,一起排隊,同桌吃飯。食堂中的溫馨標語、餐飲小知識和電視節目則使學生在就餐時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樣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城鄉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養成了學生的文明習慣。在解決“吃好”的同時,學校又進行了“住好”的探索。做孩子生活的父母,做學生教育的良師,人性化的管理,親情化的服務,讓學生在寢室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同時,我校開展文明寢室的評比活動,讓城鄉學生在共同住宿中,彼此增強認識,在日積月累中逐步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真正融合到一起。
融合行為,注重學生知行的均衡發展 學校推行養成教育,開展為期十天的軍訓,并編印校本教材――《養成教育手冊》,開展班級評星和學生評星活動。學校還非常注重營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打造英模特色班,營造向英模學習的教室文化氛圍,班牌全部用英模的名字來代替。同時學校開辟班級花卉基地,掛牌管理,開展優秀花卉基地評比活動。
融合學習,注重學生知識的均衡發展 學校由傳統的老師“教”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學”,更加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實踐活動。如成立了國旗班、小號隊、籃球隊、集郵協會、提琴戲劇班等興趣小組。
家長和學校在融合中實現雙贏
以“校園開放日”為契機,促進城鄉融合 教師開展訪萬家活動,教師“三進”(進社區、進村莊、進家庭)調研活動。“三進”調研活動要求每個教職工走訪10至15戶家庭,宣傳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政策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了解學生在家的思想狀況、家庭情況、成長環境等,和家長共同探討指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建議和措施;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等。此外,每個分校都組成調研組走進社區、村莊和每個學生家庭送政策,開展城鄉融合教育專題調研活動,使學校在辦學行為、收費等方面的政策更透明。
我校先后開展了開門評課、開放德育、開放寢室、開放食堂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參觀學生的習字展,觀摩學生的才藝表演、武術表演等,與學生共進午餐,體驗學校生活。借此途徑,進一步實現城鄉家長的融合。同時家長在集體開放的活動體驗中加強了家長之間的了解,實現了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城鄉家長的融合。
以“百萬家庭網上行”為橋梁,促進家校融合 我校首創網上家長學校,實施“百萬家庭網上行”計劃。通過這個渠道,使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長學校的活動報道進入千家萬戶。同時,我校還經常收到家長向學校提出的寶貴建議。網絡聯系平臺使家校聯系更頻繁、更緊密了;網絡使學校教育效益大增,使育人工作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24―01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前途。中職生作為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建設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全面分析、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我們通過采取問卷調查、集體訪談等形式,組織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專題調研活動,力圖為中職生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論依據。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現狀
經過精心組織、認真調研,我們擬定了《中職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問卷》。通過調研問卷,發現大部分學生愛國認同感態度正確;一半以上的學生對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社會公德能正確對待,有較強的法制觀念,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令人憂慮的狀況。
1. 認同社會公德意識,但缺乏自律意識。本次問卷調查所列的社會現象,如“在禁煙場所吸煙”、“隨地吐痰或者亂扔果皮”等行為,有平均93%的學生認為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行為。而對“給老弱病殘和兒童讓座”、“見義勇為”和“助人為樂”等優良道德規范均持肯定態度,認為是文明行為并應大力提倡的學生占到89%。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著認知水平和道德行為之間的差距,自律性不強,公德習慣仍然處于養成之中。
2. 正義感有所增強,但缺乏與不良行為斗爭的勇氣,缺乏信任感。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正義感有所增強,但大多數學生對社會人際關系的信任程度有所減弱,當問及“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是否把自己的物品托給陌生人看管?”時,回答“絕不交給陌生人看管”的占30%。
3. 存在其他不良行為。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曠課、夜不歸宿、攜帶過管制刀具、參加過打架、斗毆、辱罵過他人、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等各種不良行為。通過認真分析總結,學生中主要存在的幾大問題:一是在人生理想上,注重個人價值,責任感不強;二是在道德情操上,雖然認同基本道德規范,但仍存在知行分離的現象;三是崇尚個性獨立,注重個性張揚,有一部分學生不求上進、不好學,怕吃苦,意志薄弱,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差;四是青少年違法犯罪趨向不明顯,但打架斗毆行為屢見不鮮;五是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存在厚此薄彼的危險趨向。
二、原因分析
1. 社會的影響。社會大環境的各種誘因,在學生中極易滋生拜金主義、享樂至上的價值觀。學生的道德水準下降,正面引導缺乏、道德取向消極,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確軌道。
2. 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對學生教育管理的認識不到位。在調查中了解到, 87%的學生處于監管缺失狀態,或父母雙方都在外打工,或是單親子女,這些學生一般都交由爺爺奶奶照管,他們普遍缺少完整的親情、缺少溫馨和睦的家庭感覺、疏于教育監管。
3. 學校教育的影響。縱觀家庭教育狀況,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無方”的難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被來自各方面的升學、就業壓力所困擾,在很大程度上將精力投向了教學工作,而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所忽視。
三、解決策略
1. 以突出民族自豪感為主線。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抓手。我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誠信教育,創建誠信校園、和諧校園。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中圖分類號: G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10-0057-01
隨著盲人接受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程度的提高,中國盲生的人數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國內外對于盲生的心理狀況研究甚少,本文試就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由于盲人自身缺陷,對于盲生很難進行常規心理測試。
筆者多年從事盲人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對盲生心理狀況進行了連續多年的深入觀察和專題調研,并對我校463名盲人青年學生進行了問卷測試(參考卡特爾16PF和明尼蘇達個性測驗問卷,針對青年盲生實際情況自擬問卷,統一指導語。)盲生的心理發展與健全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律,但由于生理缺陷和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盲生也表現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點
一、盲生的心理特點
(一)盲生的認知特點
盲生對外部事物和自我的認知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盲生對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較為困難,特別是對顏色、平面形狀等與視覺有關的概念,與健全人的理解存在一定距離。盲生對于許多事物的判斷容易出現偏差、片面或絕對化,有時顯得愛“鉆牛角尖”。
多數盲生能夠接受現實,對自身缺陷采取積極的補償措施,愿意談論殘疾帶來的問題,客觀地考慮自身條件,集中精力做好能做的事,在向目標進取中表現出正常的競爭精神。盲生在自我認知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現為自視過高或自我貶低。自視過高者無視自身條件,認為凡是健全人能做到的我都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貶低者則自認為是社會、家庭的包袱,甚至認為自己生存下去只能給自己增加痛苦,給別人增添麻煩。
(二)情感與情緒特點
1.孤獨感
盲生往往因自幼缺乏溫暖(特別是“幸福院”長大的棄嬰)或者由于封閉式教育而產生孤獨感。有的盲生不愿與社會接觸,性格孤僻,愛獨自讀書,聽收音機,沉溺于幻想和自憐
2.情緒不穩定
這是盲生突出的特征,有些盲生比較敏感,常常感到自己在受到別人的注意,對于他人的言行容易多心,最忌諱觸及他們的缺陷之處,不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較易受到心理暗示,并因此影響自己的情緒。
3.防衛心理
有些盲生對健全人懷有疑懼心理,自我保護意識較強。除社會原因外,也存在一些心理原因:有的盲生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和失敗都歸咎于家庭、社會和學校,總感到委屈、忿懣不平,有的還表現出無端敵意、侵略性和對于環境的嚴重適應不良。
(三)意志特點
盲生必須面對3大難題:一是因殘疾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困難,二是殘疾造成的他人歧視與不平等待遇,三是本人能否在逆境中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支柱。這些是每個盲生在意志方面必須經受的考驗。
1.驚人的代償現象
多數盲生能通過加強記憶和觸、聽、嗅覺來彌補視力喪失的缺陷,有些功能代償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靠一根盲杖千里獨行的青年盲生也不乏其人。這些都要靠盲生高度集中精神、長期刻苦磨練才可能實現。同時,也有少數盲生缺陷補償能力較弱,約有4%盲生認為必須依賴別人照顧才能生存。
2.獨立意向
國內曾經有調查結果表明盲生的獨立意向較差,盲生中有獨立意向者僅占17%,但該調查是以在校盲童為主要對象的。筆者在長期觀察和調研中發現多數青年盲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意向,答卷青年盲生中78%的人認為“認準目標,再難也要堅持到底”,回答“常因別人的話改變主意”的僅占23%,這個比例與他們平時實際表現情況也基本相符。
二、盲人教育的施教原則
盲生在心理上個體差異較大,但上述心理特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這些特點,對于盲生培養教育除基本適用盲童教育中的“缺陷補償”、“語言誘導”等原則外,還應注重以下原則。
(一)互信原則
對盲生教育培養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對他們充分信任,真誠相待,即使是批評勸誡也應以信其能夠成為有用之才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須通過自身言行取得盲生的高度依賴,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教育引導才能事半功倍。與對健全學生的教育相比,對盲生的教育尤其要把師生互信作為首要原則。
(二)針對性原則
要區別失明原因與時間長短、殘余視力程度等基本條件,進行分級培養,因材施教。對特殊對象必須個別施教,把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解決思想、心理問題結合起來。特別要針對盲生這一時期出現的諸多心身變化,滿懷愛心進行科學的引導。
(三)正常化原則
盲生由于自身缺陷,往往存在“特殊”心態,對他們的教育管理應當盡量按正常人標準來要求,培養不依賴他人的“四自”精神。同時應盡可能安排他們與普通學校的同齡學生多開展聯誼、互助等活動,幫助他們開闊“視野”、開闊胸懷,培養健全人格與正常心態。
(四)環境適應原則
一方面通過生活技能訓練、體育課程等提高盲生適應生活環境的活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盲生加深對社會環境的了解;組織他們經常接觸社會,提高對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的適應能力。
(五)“三全”原則
即對青年盲生實施教育應當堅持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全天候就是要注重日常養成教育,無論白天黑夜,課內課外,從學習、生活到感情生活都要充分的給予盲生充分的關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全過程就是要從盲生進校到畢業離校,要根據他們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實施不間斷的教育指導。全方位就是要不僅幫助青年盲生掌握文化知識和專業職能,而且要對他們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包括主動與盲生家長、親屬或所在單位聯系,共同配合把青年盲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吳厚德.殘疾人心理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
[2] 祁壽東.盲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09,11.
[3] 黃柏芳.浙江省盲人學校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4,3(45).
[4] 羅觀懷.重視少年盲童的教育康復,促進少年盲童的身心健康發展[J].特殊教育.
近年來,全省各級婦聯始終將家庭道德建設作為新形勢下婦聯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工作,堅持發揮優勢、創新載體、扎實推進,引領婦女在家庭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一)創新多種載體,深化主題活動。
1、以尋找“最美家庭”活動為載體,強化“文明新風”和“弘揚美德”主題。近年來,各級婦聯以“和諧家庭”創建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學習型家庭”、“雙合格家庭”等特色家庭創建活動,積極倡導廣大家庭以學立家、以德治家、以法護家、以儉持家、以廉興家。今年,在全國婦聯的統一安排下,我們依托“幸福____·從家庭出發”行動計劃,開展了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在省婦聯的多次部署和督促下,各地婦聯認真落實活動的各個環節,并結合本地實際進行創新。全省1.2萬個社區和村屯的“婦女之家”全部開展活動,紛紛舉辦“最美家庭”自薦會、互評會,充分發動婦女和家庭踴躍自薦、相互推薦、互評互議。將群眾聚在一起,曬幸福、展文明、秀夢想,讓更多的家庭自發地參與到活動中,提高了家庭成員的道德情操。今年全省共展出家庭事跡3.5萬余篇,曬出家庭照片5萬幅,舉辦家風家訓評議會7千余次、家庭故事會9千余次、家庭文藝演出1萬余次。
2、以家庭文化建設活動為載體,實現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相融合。家庭道德建設歸根到底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把抽象的家庭道德規范轉化為家庭成員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是推進家庭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2010年至今,我省各級婦聯積極開展“家庭文化藝術節”、“百萬婦女大健身”等家庭文化活動達1.2萬余次。這些家庭文化活動,不斷擴大家庭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家庭成員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人們提供了汲取精神食糧、增進感情、展示才藝的舞臺,更為促進鄰里融洽、家庭和睦,提高群眾道德素質和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2014年,我省開展了“好家風好家訓”宣傳展示活動。建立征集站、開通征集熱線、開辟網上征集欄,讓群眾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就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其中;充分尊重家庭原創,不設準入門檻,不限內容形式,不定評判標準,充分體現內容寬泛、語言生動、風格多樣的群眾化特點;堅持貼近百姓生活,通過發放倡議書、召開家庭故事會、組織廣場展演、張貼宣傳畫等多種形式,帶動群眾談家風、議家訓、講家訓故事。
3、以“現代女性大講堂”為載體,加強婦女思想道德建設。我省各級婦聯積極開展“現代女性大講堂”、“和諧家庭大講堂”、“優秀成功女性進高校”等活動,在婦女群眾中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并以讀書活動、征文活動等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載體,提高婦女參與家庭道德建設的熱情,達到提高素質目的。在今年開展的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中,____市婦聯推出了“和美家風流動學校”活動,由專家學者、成功女性、科技致富和自主創業人才、文明家庭典型、志愿者等組成千人宣講團,通過市委黨校對教學骨干進行了專題培訓,宣講團成員深入到機關、高校、企業、社區、村屯、家庭,對不同層面的婦女進行集中宣講148場,交流文明家風、展示和諧風貌、共建幸福家園。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使優良家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潛移默化地成為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4、以先進典型宣傳為載體,營造家庭道德建設的良好氛圍。各級婦聯通過身邊的真人實事大力宣傳家庭道德典型,用道德的力量感召婦女、鞭策婦女。舉辦家庭道德典型表彰會、巡回演講會;在“婦女之家”設立光榮榜;舉行簡樸隆重的掛牌儀式,增加獲獎家庭的榮譽感;在《守望都市》和《兒女情長》欄目設立專欄,對各地推薦的80余名家庭道德典型進行篩選,并進行專題拍攝、專題報道;舉辦“十大杰出父母”頒獎典禮;與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聯合10名“____好人 最美孝心兒女”,會在____衛視全程播出。在“國際家庭日”、“兒童節”、“重陽節”等各個節點精心策劃主題宣傳活動;我們通過充分挖掘家庭道德典型的標桿價值,以典型示范影響人、鼓舞人、激勵人、感召人、溫暖人,構建起讓家庭帶動家庭、讓家庭互助家庭、讓家庭促進家庭、讓家庭影響家庭的良性互動機制。
(二)抓好三個結合,拓寬工作領域。
1、與巾幗志愿服務活動緊密結合。
近年來,省巾幗志愿者協會組織各地婦聯和巾幗志愿
服務組織,堅持“立足基層、面向家庭、見諸日常、細致入微、持續發展”的宗旨,上下聯動、步調一致,大力實施“百千萬巾幗志愿服務行動”,全省共建立省級巾幗志愿服務示范社區(村)400個,開展較大規模的服務活動2000余次,組織或參與服務活動的巾幗志愿者達5萬人次。目前,我省共有巾幗志愿者22萬余人,全省各地的社區和村基本上都建立了巾幗志愿服務隊,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常態化。巾幗志愿者成為了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的主力軍。在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中,我們推出了“巾幗志愿服務十進家庭”活動,具體包括:方針政策進家庭、美德教育進家庭、家庭教育進家庭、法律維權進家庭、便民利民進家庭、致富技能進家庭、衛生保健進家庭、生態環保進家庭、文體活動進家庭、安全教育進家庭。把家庭作為巾幗志愿服務的重要切入點,發揮巾幗志愿者的女性優勢作用,通過巾幗志愿服務促進家庭文明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幫助群眾安居樂業。2、與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近年來,各級婦聯充分發揮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職能作用,以積極參與家庭道德建設為核心,以服務未成年人為主線,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為重點,大力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圍繞“為國教子,以德育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一是組織家長開展以“家教講座、早期教育、親子讀書”等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學習、咨詢等活動,為家長送去家教知識。二是先后表彰了“美德少年”、“優秀家長學校”、“雙合格”家庭標兵、“雙合格”先進工作者等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充分發揮了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啟發和引領了更多的家庭重視和支持家庭教育,確保未成年人有一個和諧、文明、健康的成長環境。
3、與平安家庭創建緊密結合。為提高婦女和家庭成員法律素質,依法維權,以“平安家庭”創建促進家庭道德建設,各級婦聯積極開展了平安家庭創建活動。開展三零社區(村屯)創建活動。通過創建零下崗失業、零家庭暴力、零未成年人犯罪社區和零家庭暴力、零未成年人犯罪、零黃賭毒村屯,實現家庭平安帶動社區(村屯)平安,用小平安促進大平安。建立法律援助、心理教育咨詢、家庭建設志愿者的檔案,免費提供婚姻糾紛調解、家庭矛盾化解、問題家庭援助等服務。
(三)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工作常態化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家庭道德建設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是家庭道德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環節,為確保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的有效實施,我們積極探索家庭道德建設有效形式和機制,推動家庭道德建設工作健康發展。
一是建立表彰激勵機制。各地婦聯將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定期評選“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將家庭道德建設成果納入年終考核重要指標。通過總結評比、選樹典型引導家庭積極參與家庭道德建設活動,督促各級婦聯積極開展家庭道德建設工作。在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中,我省有3戶家庭當選為全國“最美家庭”。其中,樊桂英家庭被命名為全國“十大教子有方家庭”之首。各大中直和省直媒體紛紛對樊桂英家庭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展現了____最美家庭的風采。
二是建立長遠發展機制。我們通過加強對家庭道德建設的理論研究,進一步把握家庭道德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構建形式與載體機制,加強對家庭政策問題的研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爭取把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的評價標準納入各級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城市的測評體系,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完善工作制度,通過試點、示范、表彰、推廣,推動家庭道德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是建立宣傳教育機制。我們注重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的作用,樹立和宣傳在和諧家庭創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好典型、好經驗,使創建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的內容和意識深入人心,營造人人參與創建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我們采取常規媒體宣傳、新興媒體宣傳和公共媒體宣傳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宣傳力度。常規媒體方面,省婦聯在《守望都市》和《兒女情長》欄目設立專欄,各級婦聯也紛紛電視臺、電臺和紙質媒體上,開設專欄專版,播發家庭道德典型的專題報道。新興媒體方面,我們在____婦女兒童網開設了“五好文明家庭”專欄,通過家庭文化、家庭故事、節能減排等子欄目宣傳典型事跡、宣傳家庭美德;2014年,我們還在中國____網的支持下,開設了____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官網,在新浪網開通了活動官方微博,與全國活動官網官微互動。長春市、大安市等市縣婦聯也在主流網站開通了專題網頁或微博;公共媒體方面,各地利用公共場所的電子屏、“婦女之家”的宣傳欄等媒介展示家庭美德標語、播出公益廣告、典型家庭事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
(一)部分地區黨政領導重視不夠。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道德發生了深刻變化。道德建設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弊端日益突出。今年以來,全國上下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道德建設工作進而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個別地區的婦聯反映,黨政領導對家庭道德建設工作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仍然更加偏重于看得見的經濟效益,對于思想道德領域的建設和投資缺乏熱情。
(二)缺少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
家庭道德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司法、教育、衛生、環保等多個部門的有機協調和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推動家庭道德建設深入發展。當前,有些部門認為家庭道德建設工作是婦聯一家的事,缺少主動參與,工作進展不夠平衡。家庭、學校、社會存在脫節現象,尤其是家庭、社會中對家庭道德建設的負面作用仍在不同層面上呈現出來。
(三)部分地區創建活動流于形式。
在家庭道德建設工作中,有些地區婦聯抱有消極應付的思想,創建活動走過場,評選活動機械分配名額。導致群眾對于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并不能認識到家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活動的實際意義,認為這些活動只是形式上的評選,與自身沒有關系,起不到樹立模范的推動作用。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以來,省婦聯多次強調活動要深入基層、落到實處,絕大多數婦聯都能認真落實工作要求,使家庭道德建設取得了新成效,但仍有個別基層婦聯開展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一)創新活動載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提高群眾參與率、受益率。
活動能否取
得成功,群眾的參與是關鍵。要想提高家庭道德建設社會參與率,增加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推出豐富多彩、富有時代感的活動載體至關重要,因此要以人民群眾渴求的內容和充滿時代氣息的形式,設計開展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吸引影響家庭成員,同時在評選過程中,遵循民主選舉的原則,采取家庭自報、群眾投票、公開表彰的創評程序,使創建活動真正深入人心,使家庭成員對創建活動的參與真正成為一種自覺的意愿,進而在活動中受教育、有提高。(二)抓細抓常抓實,制定細致周密的常態化工作制度,使家庭道德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家庭道德建設的主戰場在基層、在村屯社區、在全省各地的“婦女之家”。我們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家庭道德建設常態化實施制度,使家庭道德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一是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求基層婦聯做到“三有”。即月月有活動,在所有“婦女之家”圍繞“曬照片、談家風、講故事、展才藝、秀夢想”,每月選擇一種形式開展家庭道德建設活動;季季有上榜,在所有“婦女之家”設立“光榮榜”,每季度張榜一批家庭典型;年年有展示,市縣婦聯每年開展一次集中性的展示活動。二是在見人見物見效上下功夫。注重把尋找活動轉化為道德建設成果,深入挖掘,持續關注“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典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結合傳統節日,分批宣傳。在“婦女之家”開設家庭道德講臺,強化帶動效應。三是在常抓常新常態上下功夫。把家庭道德建設工作列入基層“婦女之家”常規工作,將工作成效作為考核驗收的重要內容。列為申報各級示范“婦女之家”的核心指標,進行一票否決。開展專題調研和檢查督導,及時總結推廣基層成功經驗、創新做法,發現存在問題。
婦聯是黨領導的婦女群眾組織,婦女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經濟、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婦女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婦聯組織能力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各級婦聯要緊貼中心,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整合社會資源,不斷增強宣傳教育、引領服務的本領,提升社會事務管理的能力,善于運用社會公平的理念和價值取向,實實在在對弱勢群體幫扶和救助,切實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要不斷研究和創新適應新時代特點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和掌握適應新形勢的工作新途徑、新機制,善于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領和有效服務等方式幫助廣大婦女群眾認清形勢、分享成果、正視困難,把廣大婦女的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部署上來,激勵婦女群眾以實際行動助推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共同參與和諧__建設。
二、調動積極因素,勇于開拓創新
1、倡導爭先創優氛圍,激發女性創業活力。要緊緊圍繞區委提出的“122”工作大局,在廣大婦女中深入開展艱苦奮斗創新業活動,以市婦聯勞動就業指導中心和區勞動就業局為依托,分層次、全方位引導想創業女性邁出門檻,加大已創業女性跟蹤服務力度;以市女企業家協會為依托,加強協會隊伍建設,改善服務質量,擴大對外交流;通過舉辦女性論壇、創業就業等培訓形式,提高婦女的整體素質,鼓勵引導婦女“敢創業、會創業、創大業”,真正讓想創業的有機會、會創業的有舞臺、創大業的有地位。
2、加強教育培訓力度,激發女性創新活力。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和原動力。要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等各類教育陣地,有計劃的重點舉辦各類培訓。以區委黨校理論教育為基地,提高婦聯干部自我學習,協調服務,創新競賽等能力,聯合農業、勞動等有關部門有序、有效地做好城鄉女性技能培訓和勞動就業等工作,激發創新活力,增加致富路子。
3、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激發女性創造活力。構建和諧社會必然是城鄉和諧。要以發展促就業,以就業促和諧,要依托已有的就業服務網絡,加強與發達地區的聯系與交流,做到異地輸出與本地就業并舉,統籌做好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要城鄉聯動,打造培訓、信息、服務平臺,加大技能培訓,開辟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城鄉和諧。
三、突出工作重點,構建和諧機制
1.貧困家庭兒童。據統計,__市現有貧困家庭兒童1746人,大多分布在農村各學校。此類家庭經濟來源單一、不穩定,且具有雙重性,即大多數家庭屬于殘障、單親或因病返貧家庭。這些兒童不僅面臨物質生活匱乏,進一步生存發展空間狹小,同時也存在性格障礙、心理偏差失衡等問題,無法持續完成學業,易與社會發展脫節,出現貧困導致教育的缺乏,教育的缺乏又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
2.智障及患病兒童。我市目前在冊殘疾家庭困境兒童約150人,目前均能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為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__市專門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學校特教班現有學生16名,其中多是生理缺陷兒童或智障兒童,如盲啞兒童、殘疾兒童,這部分兒童上學不僅要有專人看護,還要進行行為訓練等形式的技巧培訓,一方面家庭負擔重,無力再讓兒童繼續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資源不足,經費緊張,無法滿足兒童成長各項需求。
3.留守流動及單親家庭兒童。家庭結構不全、家庭環境不穩定形成了留守、流動、單親家庭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這類兒童由于缺乏社會重視、家庭關愛、家長監管和專業心理輔導,普遍存在學習成績不佳、性格發育不健康、生活習慣差等問題。目前__市已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為摸排出的100名留守兒童、179名流動兒童、409名單親家庭兒童建立了檔案,下一步將有針對性的開展困境兒童家庭教育培訓、“大手拉小手”結對幫扶等活動。
1.扎實開展“春蕾計劃”活動。__市積極推進“春蕾計劃”縱深發展,活動自2001年在全市實施以來,累計資助春蕾女童2436人次,發放助學金104.088萬元;修建“春蕾小學”4所,籌集建校款95萬元;舉辦“春蕾計劃”實用技術培訓班,免費培訓學員237人,累計評選優秀春蕾女童50余人。“春蕾計劃”已經成為婦聯工作的品牌工程,成為凝聚社會奉獻愛心的公益平臺,成為一項社會支持、群眾滿意的公益品牌。
2.廣泛開展“恒愛行動”系列活動。“恒愛行動”活動在我市開展以來,累計發放毛線300斤,回收新毛衣300余件,接收捐贈的全新毛衣、鞋帽、圍巾和書本近2000件。活動不僅為本市困難家庭兒童、孤殘兒童和特教學校的兒童送去愛心,還為革命老區孤殘兒童送去了溫暖;不僅為困難家庭兒童、孤殘兒童家庭解決了實際困難,同時也為愛心人士搭建了一個關愛孤殘兒童的慈善平臺;不僅實現了物質增值,更實現了精神增值、社會資本增值和人的能力的增值,目前此項公益活動已成為針對孤殘兒童的一項關愛品牌。
3.積極創建“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狀況,__市各級上下聯動,于2009年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七里鎮中學、孟家橋中學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之家”,目前各項工作已步入正常軌道,管理機制逐步完善,達到了有一個穩定陣地、有一支教育隊伍、有一個“一幫一”形式的“三個有”和有一個好的組織領導、有一套好的工作方案、有一種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的“四個一”工作要求,社會成效顯著。
4.關愛幫扶等社會救助扎實推進。一是積極拓寬捐助渠道。__市婦聯組織充分把握機遇,牽線搭橋,精心運作,向上爭取資金的同時大力爭取企業和個人支持,如吸引__立新超市等愛心企業、劉艷等愛心人士共同參與,為__市捐資助學活動的開展增添了活力和光彩。二是開展“愛心助春蕾”、“圓夢大學”等捐助活動。如:2009年組織機關干部對莫高鎮因交通事故父母雙亡的楊玉婷同學進行生活幫扶募捐,籌集資金2.4萬元。三是大力營造關愛弱勢群體氛圍,積極動員市直機關各部門、單位等與困境家庭結對幫扶,傾力幫扶困境兒童家庭。
目前,困境兒童救助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如救助工作的覆蓋面與困境兒童實際需求差距較大,救助工作的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形成,資金募集和運行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等等。根據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1.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積極營造關愛困境兒童社會氛圍。開展“困境兒童救助工作”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婦女兒童根本利益的生動體現,是為群眾解難的“民心工程”,為做好、做實困境兒童救助工作,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使救助工作可持續發展;要圍繞困境兒童開展更深入的調研,針對他們的特殊困難、實際需要和成長要求,爭取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困境兒童,保障困境兒童享有的權利;促進救助工作與政府政策有效對接,使救助工作從婦聯自發的公益活動變為政府及職能部門的長期職責和自覺行為;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優勢,大力營造關愛困境兒童氛圍。
2.整合資源,建立社會化、全方位救助新模式。困境兒童救助工作作為一項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要以推動解決困境兒童的實際困難為重點,積極探索救助模式,充分
近年來,農村成年男女異地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能力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他們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外地務工人員攜帶子女,致使流動兒童人數不斷上升,由于義務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流動人口的子女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戶口,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負擔的教育經費,其結果是:在現行的城鄉政策框架下,流動人口子女無法享受與城市同齡兒童同等的教育機會,也被排斥于鄉村正式的教育體系之外,成了被“邊緣化”的一個龐大群體。據縣婦聯、縣關工委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縣已有20多萬農民外出務工,有16674名農村孩子成為留守流動兒童,其中學前留守流動兒童占2.06%,小學階段留守流動兒童占22.85%,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占71.97%。
根據調查情況顯示,我縣流動兒童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流動兒童大多隨著父母流動,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一是父母的學歷低,教育子女方法簡單。二是家庭收入較低,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人意。大部分課余時間都是在家里,沒有參加各類興趣培訓班,也缺少課外書籍。三是由于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于城市邊緣。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為拘謹,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往。
我縣留守兒童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他們的監護情況主要以隔代監護為主,容易產生“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二是安全隱患。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監護人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問題的出現。三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由于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
留守流動兒童極易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嚴重斷層或缺位。由于父母的疏于照顧,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留守流動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傷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他們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也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留守流動兒童的生活、學習成了一個大難題,其中比較明顯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計,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是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幾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大。
四是留守流動兒童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我縣《“__”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11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2011年__月正式頒布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完善以社區為依托,面向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服務網絡,健全服務機制,加強服務指導,提高家長的監護意識和責任,改善服務流動和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條件”為主要措施。在縣教育局、團縣委、婦聯等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全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縣教育系統積極牽頭實施“農村關愛工程”,成立了由教育、團委、關工委、工會、婦聯等有關部門參加的“農村關愛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
加大了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指導和協調力度。各學校對施教區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留守兒童學生的資料。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留守兒童16153人。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并利用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及時做好學生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改進工作方法。團委、婦聯積極招募愛心志愿者,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蒲公英行動”,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前夕,縣婦聯與縣郵政局一起,為金山鎮中心小學、厲莊鎮中心小學和黑林鎮中心小學送去共__0份“四季平安禮盒”,并送去節日的祝福。團縣委聯系市義工協會、市愛心車友會等50余名社會愛心志愿者,帶著書包、文具、食品和衣服等走訪慰問城頭小學30名貧困學生,現場結成18對“愛心1+1”幫扶對子。全面開展“七彩課堂”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組織愛心單位與貧困地區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在前期結對的基礎上,有重點的選擇幫扶項目,有針對性的制定課程安排表,組織志愿者開展課外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活動,堅持傾注一片真情、奉獻一份真心,將關愛活動做出實效。對適齡流動兒童,教育局按照“流入地政府負責,公辦學校吸納為主”的原則,認真做好進城務工子女義務教育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確保進城務工子女平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縣婦聯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幫扶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經濟扶助等方面的幫助,讓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在全社會的關愛下茁壯成長。針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安全、健康、品德、學習和心理等問題,加強“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通過組織培訓班、個別走訪等形式,向留守家長和隔代家長推廣家庭教育成功經驗,宣傳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逐步提高監護人的科學家教水平。同時,鼓勵有一定技術、經驗、資金的“留守兒童”父母回鄉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婦聯干部幫扶貧困戶、愛心捐款、組織“春蕾行動”等多種途徑對貧困兒童尤其是貧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和資助。通過家長學校、婦女兒童之家、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陣地,面向廣大家長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巾幗志愿者和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兒童安全提供“一對一”的幫助。 上級婦聯開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蒲公英行動’網上信息管理系統”,在中國__網、__婦女網、__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__省網上家長學校等以專題網頁形式推出。通過覆蓋面廣、方便快捷、公開透明的網絡平臺,關注留守流動兒童的社會愛心人士可登陸注冊,報名加入到結對幫扶留守流動兒童的隊伍中來,各盡所能,奉獻愛心。動員廣大婦女和家庭注冊成為“社會媽媽”和小小志愿者,與單個或多個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開展幫扶活動。目前__縣已報名社會媽媽100多名,幫扶流動留守兒童160多人次。
以維護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身心健康為重點,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完善委托監護制度,倡導0-6歲兒童至少隨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等。圍繞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預防網癮等內容,面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安全自護教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宣傳教育機制。
積極配合愛德基金會,每學期發放孤兒款小學初中為每人670元,高中或職高每人1340元;配合省慈善總會,為縣30名特困孤兒款每人每年1000元。積極申報“職教春蕾班”和“增愛春蕾班”,目前縣職教中心已申報2個“職教春蕾班”(2011級和20__級),和1個“增愛春蕾班”(2011級), 每班50人,已發放春蕾資助款每人1000元,共計15萬元。目前正在上報金山小學和黑林小學2個“音樂種子”春蕾班,金山小學30名孩子已被愛心人士認領資助,正在收集相關資料。
留守流動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流動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一要加強政府主導作用。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之中,盡快制定降低農民工和家屬進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就學等經濟成本。發展本地經濟,扶持本地創業。大力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要開展家教咨詢、指導活動,減輕留守流動兒童難題。
二要加強對農民工以及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應通過對農民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妥善處理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輕重緩急的利弊關系,樹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利用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或夏秋兩季農忙季節,許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時機,在農村中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家庭教育的正確觀念,促使他們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與子女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關心孩子的全面成長。
當天活動現場,團省委副書記蓋文啟同志具體介紹了前期針對“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進行調研的相關情況。真實具體的調查數據鮮明地展現了我省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的整體現狀,并且對影響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就如何讓我省的社會教育更好地服務于青少年,進一步促進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從六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重點抓好學校的青少年社會教育;二是大力提升社區的青少年社會教育職能;三是將共青團組織青少年社會教育的職能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共青團引領青少年的主導作用;四是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做到有的放矢,讓青少年切實在社會教育中受益;五是直面信息化這一特定社會背景,發揮信息網絡在青少年社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六是政府切實履行其相應的職責,保障青少年社會教育有效、順利的開展。
在活動過程中,與會代表也紛紛從各方面、各角度暢所欲言、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實事求是的建議。學生、家長、培訓機構等基層老百姓代表大膽指出了社會教育中的實際問題,也表達了大家對社會教育的美好期望。現場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紛紛結合自身的經歷、所處的行業進行了發言。有的從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角度,有的結合國外社會教育情況,有的從社區社會教育現狀與困難入手,有的結合學校開展社會教育實際,大家都毫無保留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省人大、政協相關部門的領導也明確表示:“團省委組織的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調研,這個選題非常好,調研報告也非常有說服力。團省委把調研報告再好好細分一下,就是好幾份很好的提案。我們在對提案進行審查立案時,一定會重點關注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相關的提案,并對已經立案的相關提案進行推進和督促。”
最后,省人大副主任賈東軍作了重要講話。賈東軍副主任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是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下參政議政的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既有通過議案、提案等多種形式提出建議和批評的權利,又有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的義務。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青少年的聯系,是做好人大、政協工作的重要基礎。共青團組織的“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由共青團組織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將涉及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訴求進行集中反映,通過多方努力共同落實解決,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廣大青少年深入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理性表達訴求,實現有序政治參與,這種共青團與人大、政協合作的形式很好,要堅持下去,要形成制度。”賈東軍副主任還向與會代表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進一步深化“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這個活動主題;二是要提出提案和建議,推動提案和建議的落實;三是要繼續探索建立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溝通的長效機制。
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我們關注什么?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載著國家富強和民族昌盛的使命。他們怎樣才能夠更好地擔負重任?教育是關鍵。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視,家庭與學校已經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兩個主要陣地。但是,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相對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而言,社會教育相對邊緣化,從而導致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這一理想教育模式受到極大挑戰,最終必然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何發展社會教育是當前亟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012年“面對面”活動團中央確定的主題正是“社會教育與青少年全面發展”。早在去年9月,共青團海南省委就已召開2013年“面對面”工作部署會,要求各級團組織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面對面工作,要制定面對面方案和建立健全活動例會制度,要開展主題傾聽活動,并撰寫調研報告,以形成提案提議,跟蹤提案議案落實。隨后,各市縣各地區負責人就活動開展、主題確定、活動形式,結合我省近幾年的工作經驗,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形成了各自的活動方案。在為期4 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和座談討論后,各市縣從不同的關注點出發,均呈交了詳細的調研報告。例如,萬寧市關注邊緣弱勢群體,對該市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社會教育問題進行了仔細調查,并召開了主題座談會;樂東縣則緊貼當下生活,調查分析了青少年使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現狀,并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對策;類似的還有瓊中團委,詳盡分析了互聯網普及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響與對策;文昌團委注重青少年的德育建設,呈交了關于培養學生愛心意識的調研報告。除了上述市縣的專題調查,三亞、定安、瓊海等地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考察等方式全面闡述了當地青少年的社會教育現狀,并對其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和對策。各個市縣以不同的主題和形式,從不同的角度詳盡反映了我省青少年的發展狀況,為今后“面對面”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了積極的鋪墊作用。
最后,立足于海南省具體實際情況的調研報告《社會教育:青少年全面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基于海南省985位被訪者問卷調查的分析》全面展現了我省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的整體現狀。報告通過對海南省985位被訪者的問卷調查及14 位青少年的個案訪談,圍繞青少年對社會教育的理解,青少年的業余時間,青少年對社會教育的需求度,家庭、學校、社區、公共教育場所、大眾傳媒等對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探討海南省青少年社會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求對海南省發展青少年社會教育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二)單親家庭子女的性格特點,心理情緒。由于家庭的缺損,造成了單親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他們通常表現出孤僻、內向、任性等性格弱點。絕大部分生活在單親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在個性發展中,常常感到空虛、寂寞、惶恐不安和焦慮。在調查的2840名單親家庭子女中,處在離異家庭的單親家庭子女,大都行為習慣差,甚至染有不少不良習氣,諸如抽煙、賭博、打架斗毆、談情說愛、尋釁鬧事等等。
(三)單親家庭子女的生活狀況。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數單親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多數單親家庭的生存狀況是十分艱難的,生活條件差,生活質量跟不上需求。在調查中發現,2840名單親家庭子女中有53.9%隨父,46%隨母,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養的占0.1%;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家庭,父或母為了尋求生計,外出務工,也只能將子女交給長輩或他人看管。
(四)單親家庭子女的監護人文化結構。調查的單親家庭中家長是農民的居多,占整個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6.04%;同時,他們的文化層次也參差不齊,其中,小學文化占單親家庭的60.59%,中學的占34.01%,大專以上文化層次較高的只占其中的5.4%。
(五)單親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況。在學校的教育中,86.7%單親家庭的子女能夠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有13.3%單親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單親子女的學習狀況向兩個極端發展。其中,學習成績特別突出的單親子女屬于個別現象,只占0.6%,成績較差的占78.3%。由于單親家庭孩子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備給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素質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數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存在的問題
(一)單親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質量差。單親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擔沉重的家務,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產、工作,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方面常顯得力不從心,對其子女的關心和教育不夠,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個普遍現象。特別是在農村單親家庭中,多數家長常年外出務工,孩子托付給家中的長輩,監護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質不高,嚴重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式方法,不具備對孩子進行家教的能力,這些現象直接導致了家庭教育質量差。
(三)單親家庭子女學習向極端發展。在對單親家庭子女的調查中發現,他們的學習狀況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情況是父母離異或喪偶后,把孩子作為整個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學習教育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樣的孩子在學校里出類拔萃,但是他們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愛心。另一種情況是父母雙方互相推卸責任,視子女為累贅,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棄,有厭學情緒,在學校表現惡劣,不思進取,任意逃學,而這種情況在單親家庭中占絕大部分。
(四)單親家庭經濟出現危機。由于大部分單親家庭都是一個人承擔撫育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除了少數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絕大多數家庭經濟都十分困難,難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費用,很多學生只能勉強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少數學生早早輟學,連九年義務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時,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證。
三、幾點建議
(一) 社會責任
1、加強領導,進一步關注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各級黨政部門應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貫徹落實中發8號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加強 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一是加快經濟發展,積極給單親家庭的家長創造就業機會,使其就近務工,創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二是完善有關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權益。三是社會各界要力所能及開展對單親家庭子女的幫扶活動。
2、強化宣傳,積極引導單親家庭子女監護人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由于單親家庭子女的監護人責任意識普遍淡薄,要切實改善單親家庭子女的生存、發展環境,就必須強化單親家庭子女法定監護人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針對這一問題各級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機會,對單親家庭子女的監護人進行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讓他們了解單親家庭孩子出現的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范問題,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內容、教育規律和方法,明確自己監護的任務和責任。
(二)學校責任:
1、學校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用愛心撫慰創傷。要加強調查研究,增強教育實效。學校應對農村單親家庭學生的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全面了解他們的情況;并建立單親家庭學生的專門檔案,針對不同特點,分類管理。老師應與外出打工家長及其臨時監護人經常保持聯系,并建立家長記錄卡,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2、創造活動環境,用鼓勵消除自卑,用友情彌補親情。單親家庭學生的思想負擔重,恥于別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實情況,更怕老師和同學知道。學校要積極創造活動的環境,鼓勵單親家庭學生參加各項有益的活動 。同時,在活動和學習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增進和同學的友誼,用友情來彌補親情。
3、鼓勵他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單親家庭的學生在閑暇獨處時常常感到無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極被動的方式打發時光。學校要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和生活目的教育,讓他們增強自信、樹立正確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勵,多方面啟迪。積極安排一些興趣相投的同學與他們結成學習伙伴。
(三)家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