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市場需求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9-0018-02
家庭金融是一種新型金融理論,表現為個人家庭通過一系列金融活動實踐以實現家庭長期效用最大化。以西南財經大學的國內首份《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標志,我國家庭金融高質量微觀數據庫有了初步成果;另一方面,在經典理論的借鑒之上,家庭金融研究更需要實證方面的因素考量,以便對研究結果加以評述修正。通過分析理財市場的需求將有助于認清當前我國家庭金融發展概況,提出建議,促進個人家庭生活質量的
提高。
一、家庭金融活動的特征
廣深性。從廣度上來看,家庭金融輻射范圍廣闊,參與對象與機構數量眾多,資金額與交易量大,理財產品種類豐富,在經濟系統中處于重要地位。從深度上看,家庭金融相關理論剛剛起步,且內部機理演化難以推算,其研究需加大行為心理因素構成,吸納社會學研究范式等內容,貫徹在市場參與、投資組合決策、負債消費等一切行為活動選擇中。
差異性。家庭金融具有文化異質性,其發展路徑在各個地域不同,呈現出的特征也就不同。不同背景之上的理論與實證難以達到統一,行為偏差影響明顯,因而更需要結合具體實際操作。在一國之內的家庭經濟體中,由于財富規模、風險規避態度等因素不盡相同,實際金融活動選擇也千差萬別,由此對理論研究提出挑戰。
穩定性。現代家庭金融立足于人一生效用的最大化,以資源平衡與風險的分攤補償應為目標,由此呈現出穩健性。從短期看,家庭努力追求內外部的均衡,力求實現穩定內部流動性,同時最大化外部投資收益這一目標;從長期來看,生命周期因素左右著金融活動選擇,平滑風險與追求穩定收益成為首要考慮因素。在具體操作層面上,穩定性又是相對的,面對不同環境與需求,有更靈活高效的金融決策。
二、基于家庭金融視角的理財市場需求分析
(一)家庭金融意識淡薄,需求帶動作用弱
以個人家庭利率意識、投資意識等為主要內容的家庭金融意識目前在我國公民中顯得薄弱,家庭參與理財市場的程度非常有限。據《報告》顯示,我國資產最多的10%家庭所擁有的金融資產占家庭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為61.01%。收入最高的10%家庭儲蓄率為60.6%,占總儲蓄的74.9%。在金融資產結構上,銀行存款占比高達57.75%,家庭在股票市場的參與率為8.84%,基金、債券等理財產品逐次下降。
家庭單位由于數量眾多,規模效應明顯,投資活動通過財富效應傳導機制成為釋放消費活力的重要渠道。金融資產占有不均,收益嚴重分化,富裕者邊際消費傾向弱,儲蓄率高,儲蓄量大,抵減了擴內需效果;儲蓄占比大,有價證券少的資產結構收益低,實際與預期收入效應都大打折扣,消費需求被進一步抑制。可以看出,我國理財市場需求層次低,結構不盡合理,并未對經濟增長發揮出系統性帶動作用,活力釋放的背后還有賴于各種制度安排與社會意愿的形成。
(二)需求主體結構化,市場應對不足
業界認識的不足使理財實務領域的拓展受限。過去由于交易規模小,理財市場分割剛性明顯,業務受理層級標準化,產品兜售“一刀切”,隨著專業分工與市場化進程的加深,居民財富不斷增加,由不同家庭收入所帶來的結構化趨勢明顯。面對高、中、低市場主體的不同需求,理財市場供給卻顯現出數量與質量上的應對不足。
從量的方面看,千千萬萬不同財務目標的實現以不同目標人群、風險收益匹配的各類創新產品為前提,幫助折現未來價值;從質的方面看,在一定時期與收入約束內,指示性的財務意見對家庭將顯得更加重要。當前需求結構要求在市場細分上做到產品與理財業務的綜合全面。理清機構內部與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保持獨立性,專注差異化財富咨詢與規劃服務,將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轉軌方向;更多金融產品的設計創新則對專業人才與團隊的培養興起提出要求;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更應積極建立“一站式”家庭理財服務體系。
(三)體制與環境制約需求,投資風險大
投資風險是家庭主體參與理財市場的一道關口,傳統上認為其主要通過市場風險、道德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法律政策風險等影響投資質量。我國體制與環境因素在個人投資風險方面影響顯著,制約著有效需求。目前我國金融壟斷力量抑制競爭,市場走向與資產價格數量變動均有縱的可能,從而加大涉及利率調整、匯率波動等在內的市場風險;而本身金融體制改革不利,相關法律缺位,市場化難以深發,資產流動性風險就會凸顯;征信體系與法律制定不完備使產品欺瞞購買、公司違約等事件屢發生,審理與監管權力集中導致行業混亂,道德信用危機頻發;而市場交易所需的各項標準得不到有效力的界定,面臨來自法律政策本身的風險。
三、結語
反映在理財市場中的家庭金融活動具有廣深性、差異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在我國具體市場環境下,存在整體需求帶動作用弱、市場應對不足、投資風險大的特點。個人理財須面向廣大家庭客戶,做好需求識別與激發,推進家庭金融理念的滲透,顯以本地化、全民化理財市場為標志的現代金融新貌。
(1)銀行放貸困難,提供融資方式單一
目前各銀行都對企業的資信實行分類管理,企業在貸款時必須要符合銀行的各種各樣的嚴格的擔保、抵押條件,最好真正達到資信標準的企業并不多。同時銀行提供的融資方式比較單一,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功能單一。
(2)缺乏融資的金融機構
外向型出口企業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而在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渠道主要來自銀行,但中小型企業向銀行貸款十分困難。而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比較落后,同時我國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限制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所以中小金融機構也不能為外向型企業提供很好的融資服務。
(3)擔保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多個城市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但實際擔保機構并沒有很好的發揮自身的作用。擔保機構運行機制影響了資金的擴充,使民間社會資本無法進入;對擔保風險和損失缺乏應對措施,基金風險采取簡單的攤派;相關聯機構之間協調性差,影響了擔保功能的發揮。
(二)成本上升
中國的外向型企業是以出口加工方式為主的經營業態,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原材料和能源、國家優惠政策保護、以及環保成本低等優勢條件而生存。據估計新的《勞動法》的實施,工資大約增加5%-10%,而將給企業增加20%左右的成本,再加上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環保成本增加等,使得資源成本上升,使得大部分中小企業利潤非常微薄。
(三)人民幣升值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外向型企業多以美元為出口結算貨幣,由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其出口利潤空間必然受到壓縮。人民幣升值后其價格優勢不復存在,訂單減少,出口增長減緩,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數據顯示,浙江省大部分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4.9%,紡織、服裝等傳統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在2%~5%之間。如果人民幣升值3%~5%,許多微利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將面臨較大生存壓力。
(四)新世界工廠的出現
越南出口額的年增長率穩定地保持在20%左右。在越南最昂貴工業區建廠的成本也只是在中國最好地段的大約一半。[2]同時成本更低廉,目前越南一名工人的工資只有中國的幾分之一。越南許多經濟增長來自于那些中國統治的行業,比如紡織、制鞋和玩具。越南新世界工廠的出現,已經成為中國制造一個可怕的競爭者。
二、針對以上問題改善的辦法
(一)建立完善的融資服務體系
(1)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金融政策
政府應該調整信貸政策導向,制定有利于外向型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和金融政策。在政策的制度上要保證扶持外向型企業發展的政策切實落到實處。消除銀行對外向型的“歧視”,為外向型的融資渠道暢通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
(2)建立中小金融機構體系,開放民間金融市場
建立中小金融機構體系應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在國家層面要營造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成長的土壤,對政策上要加大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扶持,同時也要加強監管。其次國家可以建立一些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對外向型企業進行政策性扶持。最后一些獨立的民營中小銀行或其它貸款性金融機構,為外向型企業融資服務。同時,要開放民間金融市場,在開放的同時,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并開放民間融資市場的利率,通過利率杠桿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完善對外向型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
完善對外向型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可以由國家設立的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對擔保共同體提供再保險業務和資金支持,分散擔保共同體的風險;可以由國家、企業、銀行和社會中介機構組織四方共同參加設立互助的、專門用于為外向型企業向銀行借款時的非盈利性擔保基金;可以由其它民間聯合組建的擔保共同體,對銀行貸款提供擔保。
(二)加強外向型企業的成本管理
通過加強外向型企業的成本管理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1)打破成本管理界限
成本管理不能僅僅只局限于生產過程,而是應該關注到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對生產成本、技術成本、庫存成本、后勤成本、銷售成本等所有這些成本內容都應以科學手段進行管理。
(2)加強對非物質產品成本的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本管理的范疇也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服務成本等等。這些都應該是成本管理應該考慮的問題。
(3)拓展成本管理范圍
在新的條件下,研究分析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的內容。如邊際成本、可避免成本、未來成本等等。在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落疇的研究分析,為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基礎。
(三)開拓國內市場
外向型企業應該進行戰略轉型,實現兩條腿走路,既做國外市場,有要開拓國內市場外向型企業向內銷企業的轉型不僅涉及思想上的轉型,更是涉及體制上的轉型。
(1)首先轉變觀念
外向型企業轉型做國內市場,首先要從觀念上轉變過來。企業工作重點從生產轉向營銷。包括品牌策劃與建設,渠道建設與維護,市場拓展與管理等。從“注重生產質量”,轉向“注重企業形象與品牌建設”。從“按單論利”轉向“戰略謀利”。
(2)建立國內市場的產品線
外向型企業轉型做國內市場就需要根據國內市場的現狀和消費者的需求重新規劃產品線,包括名稱、商標、產品線等,同時要建立新的產品模式,包括產品的生產、產品調查、產品的研發、產品的定位、產品的終端展示、產品的策略等。
(3)重塑品牌
重塑品牌,這對于原先不需要靠品牌吃飯的外向型企業無疑是個艱巨的任務。但要想內銷產品要占領市場,獲得較高的利潤,就只有做好自己的品牌。根據戰略定位來規劃自己的品牌方向,并根據國內的消費者狀況和媒體狀況,規劃具體的品牌落地措施和方法,采用多渠道進行品牌宣傳。
(4)銷售渠道的建立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業務,一共包括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等九類業務。相對于國際中間業務來說,我國中間業務的發展仍是處于初級階段。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相對于國際中間業務而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中間業務的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產品開發管理薄弱,營銷一體化程度不高
中間業務產品開發自發性不強,對市場需求分析不足。產品的重復性開發造成了研發成本的浪費,再加上產品本身也缺乏亮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中間業務產品在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以分散營銷的方式為主,缺乏集中營銷的方式。多數商業銀行以分行自身經營的方式來推廣中間業務產品,但是分行的營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場中,隨著企業經營集團化趨勢的加劇,依靠分行進行中間業務的營銷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中間業務的發展要求。
2.經營理念存在誤區,管理方式粗放分散
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上還未完全扭轉,對發展中間業務的戰略地位認識有偏差,與其相關的核算體系和考核體的有效性以及科學性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大部分商業銀行內部缺少專門的中間業務管理部門,各職能部門分頭管理中間業務,沒有統一明確的目標和規章制度規定如何開發和管理中間業務,在管理方式上呈現粗放和分散的形態。
3.定價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定價混亂,機制不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中間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中央銀行雖然在2003年了《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來規范國內中間業務的定價機制,但絕大多數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的定價方面仍然缺乏系統性,同一銀行的不同支行中間業務收費差別大,全成本核算無法實現,產品的定價缺乏科學依據。
4.風險防范意識不足
由于中間業務是表外業務,在資產負債表中無法反映但仍然屬于產生銀行收入的業務范疇,因此中間業務的風險也無法真實的呈現在財務報表上。中間業務的杠桿效應不僅僅表現其收益上,也表現在風險上。當中間業務出現壞賬等不良狀況,其帶來的風險也會被擴大化,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但我國現在還沒有一套完善的中間業務防范機制和配套的應對措施,這將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在今后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雖在近些年得到長足發展,但是與國際市場相比,無論規模還是盈利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約。
1.分業經營模式的限制
我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模式,商業銀行以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擔保類等中間業務為主,證券類、融資類以及衍生金融產品業務的開展更是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發展空間不足。但中間業務大多屬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交叉經營的領域范疇,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
2.相關政策與法規不夠完善
由于銀行業的競爭愈演愈烈,再加上行業內部的不正當競爭,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遭到嚴重干擾。為了奪取大客戶資源,不少銀行不擇手段地參與競爭,從而引發了惡性競爭,助長了腐敗行為。因此,為了促進我國中間業務的健康有序的發展,中央銀行需要制定和頒布相應的法令法規對此類業務進行有效的監督,規范市場競爭行為,保證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場競爭。
3.金融復合型人才缺乏,技術落后
我國缺乏知識面廣、實踐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制約了我國銀行業高技術含量中間業務品種的開發。不健全的國內商業銀行信息管理系統和缺乏先進性的計算機應用軟件再加上相對比較落后的銀行客戶服務系統,嚴重阻礙了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科技化進程以及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新興業務的快速發展。
4.銀行經營觀念上認識不全面
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國內商業銀行拓展業務的自覺性和自主性遭到嚴重扼殺。較為僵化的銀行體制導致了國內商業銀行對政府控制的依賴,缺乏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順應經濟形勢、基于自身優勢制訂和實施適合自身的發展戰略的動力和能力。我國的商業銀行普遍沒有把中間業務看做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通常只是局限于將它視為招攬銀行客戶、增加銀行業務的一種附屬手段,從而忽視了中間業務創造效益的功能。
三、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未來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是金融市場和國際化的需要,也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中間業務還處于以代收代付為主的階段,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品種上都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我國需要制定與中間業務相關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建立健全的內容控制制度,加快金融化電子化建設,提高競爭力,促進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投資增長將基本趨穩
首先,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態勢有望結束。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其首要困難是賣房難。應該認識到,大城市買房需求不振是短期現象。因為一線和比較發達的二線城市人口規模大,而且人口數量還在增加,居住性買房需求量很大且在繼續增長。大城市出現賣房難,主要源于買落預期引起的持幣待購心態。居住性需求與投機投資性需求不同,只可等待而不會消失。而隨著收入增長和房價趨降,房價收入比會降低,居民買房能力會提高。這些都意味著在大城市房地產市場走冷的同時,買房需求已在不斷蓄積之中。
一方面,大城市對房價回落的預期,根本上是由大城市房價走低態勢所決定的。但這些年來大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土地價格上漲較多,房地產開發成本持續提高,大城市房地產企業讓利銷售空間有限。由于在大城市發展的房地產企業一般具有較強實力,承受銷售困難的能力一般也較高,因此大城市房價預計不會持續下降。隨著時間推移,大城市房價回落的預期必然會發生改變。與此同時,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地方政府針對各自房地產市場的不同問題,分類施策,紛紛取消限購,調整相關調控措施。9月30日,央行、銀監會通知,對房貸政策作出調整,放寬首套房貸的優惠范圍,給予商業銀行更大的自主調節空間。這表明市場與政府政策的作用正在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據此判斷,一二線城市因預期而受到抑制的居住性買房需求,會在2014年四季度開始逐步加快釋放,房地產企業賣房難的困難會逐漸得到緩解。
另一方面,大城市政府也應該高度重視房地產企業拿地難的問題以及由此對房地產業發展所造成的制約。應該與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緊密結合,在完善城市規劃布局、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住房建設供地等方面下功夫。增加大城市住房建設供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銷售形勢好轉和住房建設供地增加的共同支持下,房地產業的轉型升級活動有望轉為比較溫和的模式,房地產投資將出現由落到穩的變化。
其次,目前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基本形成一個可持續的模式,包括: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引導民間投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選擇好基礎設施投資項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目標結合,在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以及環保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力度;保持合理的增長水平等。盡管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現債務到期、土地財政弱化等困難,但考慮到我國財政赤字率較低、政府債務規模仍在風險線以內、政府債務都對應一定的資產等因素,財政資金和銀行資金都還有回旋運作空間。因此,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預計可以保持在20%以上。
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下,制造業投資預計也會由落到穩。綜合分析,預計2015年投資增長率為16%左右。
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近年來保就業的政策效果比較明顯,就業形勢比較好。在服務業發展勢頭比較好、小微企業數量增長比較多等因素支持下,特別是在以保就業為底線的穩增長政策支持下,預計2015年就業形勢仍會較好。
就業增加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政策的落實,預計會繼續支持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進而支持消費平穩增長。此外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調整,有望在2015年趨于平緩,其對消費的負面影響預計會減弱。綜合這些情況,預計2015年消費實際增長率為10.5%左右。
出口增速下降過程將結束
綜合來看,2015年世界經濟仍呈繼續恢復態勢。盡管存在持續寬松貨幣政策對世界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經濟的負面作用加大,存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金融市場可能迎來調整等風險因素,預計2015年國際市場很可能最終仍是保持平穩,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大體穩定。
從我國出口企業狀況看,也在進入競爭力由降轉穩的過程。2008年以后,我國出口企業成本持續提高,依靠低成本支持的企業競爭力持續減弱,這是導致出口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出口企業努力在研發能力、品牌競爭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職工隊伍素質等方面形成新的競爭力,并逐漸取代以低成本支持的競爭力,出口企業競爭力開始進入由降到穩的時期。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國出口增速的下降過程基本結束,2015年出口增速預計為7%左右。
對經濟走勢的整體判斷
電力市場在改革后,由傳統的壟斷行業逐漸向競爭機制轉變,形成電力買方市場,改變了過去電力供應短缺,或階段性供需關系差異較大等問題。但是,我國現在電力資源分布不夠均勻,有的地方電力建設比較落后,地區不平衡現象屢屢存在,從總體平均水平看,電力供應水平遠遠沒有達到社會需求,我國電力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僅僅為百分之三十四,這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較大的。
(二)電力市場環境分析
電力市場環境是由供電公司、市場營銷輔助機構、電力市場、能源競爭參與者以及社會公眾共同組成的。供電公司負責對配電所、維修系統等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市場營銷輔助機構包括電力供應商、輔助設備供應商、擁有權限的各級售電、供電企業等。電力市場又分為消費電力市場和生產電力市場,消費電力市場通常指個人消費,生產電力市場是指購買電力的目的是為了用于工業、農業、建筑、制造、交通、通信、金融等等方面的運轉,另外,還有一種售電供電企業,是為了通過購買電力再轉售給其他客戶,以獲取利潤差價,本文主要就是闡述這種購電所需承擔的風險。總體來說,電力環境隨著體制改革的穩定發展,電網主輔分開已經到位,但是電網壟斷體制還尚未打破,電力市場的權益機制和習慣思維仍在發揮強大的影響作用。
(三)未來電力市場環境發展分析
由于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未來社會用電增速將會提高,那么電力工業規模投資也會加大,在電源投資、電網投資等方面,都會考慮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如電源投資向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電網投資向主網架和配電網傾斜等。未來隨著電力市場的發展,電力體制改革也將進一步深化,如電價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體制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開展競價上網和輸電配電價格改革、完善水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定價機制、促進節能減排項目發展、發展清潔能源發電技術、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這些都是未來電力市場環境的發展趨勢。
二、電力市場環境下供電公司的購電風險分析
當前的電力市場環境下,垂直壟斷被徹底打破,供電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參與到電力市場的競爭中來,面臨的風險也是很多的。電力系統中,由于自身的特點,各部分的相互影響非常復雜,存在不可避免的網絡制約和輸電損耗,其面臨的風險也具有特殊性。做好對風險的有效控制,減少風險給供電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使供電公司和發電企業成為利益協作共贏的局面,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電力價格波動給供電公司帶來的購電風險
供電公司購電是基于電力金融市場中的衍生品交易,對于供電公司來說,購電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由于購電電價的波動,即不確定性。電價波動給電力市場的安全和穩定運營帶來很大影響,因此需要對電力市場的風險進行正確的度量和評估,使供電公司的購電風險建立在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之中,以確保電力市場的健康發展。當購買電力的方式和電力價格的波動劇烈,銷售價格聯動機制沒有建立相應的用戶側電價,那么供電公司就會承擔相應的風險。當上網電價上升,銷售電價下降時,購電公司的利潤就會減少,上網電價同時也受到燃料價格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購電企業有一定的交易策略,以此來應對市場風險。
(二)購電量的市場分配風險
在電力市場環境下,供電公司可以在市場上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電力,同時,公司制訂一定的購電分配策略,以實現利潤最大的預期。然而,市場競爭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的風險,供電公司如果對購電量的購買計劃預測失誤,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供電公司在市場購買所需電量,一個是實時市場,一個是遠期市場,兩個市場的價格波動是不一樣的,由于市場中多方參與電力買賣,那么公司的購電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負荷預測的不確定性風險
我國的電力市場中,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是市場購電的兩個主體,各個發電公司只能將電力賣給電網公司,一般用戶是不能與發電企業直接進行電力交易的。因此電網公司必須對電力負荷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然后再跟發電企業購買電力,這樣才能保持電網供需功率的平衡。如果負荷預測不準,就會出現差額電量,那么差額電量無法儲存,必須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而實時市場的電價比遠期合同市場電價要高,這樣供電公司就會付出更高的成本,產生一定的購電風險。
(二)電力市場環境分析電力市場環境是由供電公司、市場營銷輔助機構、電力市場、能源競爭參與者以及社會公眾共同組成的。供電公司負責對配電所、維修系統等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市場營銷輔助機構包括電力供應商、輔助設備供應商、擁有權限的各級售電、供電企業等。電力市場又分為消費電力市場和生產電力市場,消費電力市場通常指個人消費,生產電力市場是指購買電力的目的是為了用于工業、農業、建筑、制造、交通、通信、金融等等方面的運轉,另外,還有一種售電供電企業,是為了通過購買電力再轉售給其他客戶,以獲取利潤差價,本文主要就是闡述這種購電所需承擔的風險。總體來說,電力環境隨著體制改革的穩定發展,電網主輔分開已經到位,但是電網壟斷體制還尚未打破,電力市場的權益機制和習慣思維仍在發揮強大的影響作用。
(三)未來電力市場環境發展分析由于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未來社會用電增速將會提高,那么電力工業規模投資也會加大,在電源投資、電網投資等方面,都會考慮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如電源投資向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電網投資向主網架和配電網傾斜等。未來隨著電力市場的發展,電力體制改革也將進一步深化,如電價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體制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開展競價上網和輸電配電價格改革、完善水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定價機制、促進節能減排項目發展、發展清潔能源發電技術、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這些都是未來電力市場環境的發展趨勢。
二、電力市場環境下供電公司的購電風險分析
當前的電力市場環境下,垂直壟斷被徹底打破,供電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參與到電力市場的競爭中來,面臨的風險也是很多的。電力系統中,由于自身的特點,各部分的相互影響非常復雜,存在不可避免的網絡制約和輸電損耗,其面臨的風險也具有特殊性。做好對風險的有效控制,減少風險給供電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使供電公司和發電企業成為利益協作共贏的局面,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電力價格波動給供電公司帶來的購電風險供電公司購電是基于電力金融市場中的衍生品交易,對于供電公司來說,購電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由于購電電價的波動,即不確定性。電價波動給電力市場的安全和穩定運營帶來很大影響,因此需要對電力市場的風險進行正確的度量和評估,使供電公司的購電風險建立在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之中,以確保電力市場的健康發展。當購買電力的方式和電力價格的波動劇烈,銷售價格聯動機制沒有建立相應的用戶側電價,那么供電公司就會承擔相應的風險。當上網電價上升,銷售電價下降時,購電公司的利潤就會減少,上網電價同時也受到燃料價格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購電企業有一定的交易策略,以此來應對市場風險。
(二)購電量的市場分配風險在電力市場環境下,供電公司可以在市場上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電力,同時,公司制訂一定的購電分配策略,以實現利潤最大的預期。然而,市場競爭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的風險,供電公司如果對購電量的購買計劃預測失誤,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供電公司在市場購買所需電量,一個是實時市場,一個是遠期市場,兩個市場的價格波動是不一樣的,由于市場中多方參與電力買賣,那么公司的購電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負荷預測的不確定性風險我國的電力市場中,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是市場購電的兩個主體,各個發電公司只能將電力賣給電網公司,一般用戶是不能與發電企業直接進行電力交易的。因此電網公司必須對電力負荷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然后再跟發電企業購買電力,這樣才能保持電網供需功率的平衡。如果負荷預測不準,就會出現差額電量,那么差額電量無法儲存,必須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而實時市場的電價比遠期合同市場電價要高,這樣供電公司就會付出更高的成本,產生一定的購電風險。
從宏觀角度來說,資產證券化提高了經濟體通過價格調節從而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首先,資產證券化提供了一種將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有效識別和細分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對資產的定價將更趨準確,而準確的價格信號能更有效地引導資源向高效益的部門流動;其次,資產證券化為資產運營主體根據不同的需求分散和有效轉移風險提供了條件,證券資產的可分性,使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分散化投資成為可能,證券投資基金的出現增強了這種優勢,而金融衍生證券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風險轉移的效率;再次,資產證券化通過擴大投資者的資產選擇集,能夠充分動員儲蓄,發掘資金來源,加快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速度,降低轉化成本,適應融資者日益多樣、復雜的融資需求,從而使投融資雙方的滿足程度和福利水平得以提高;最后,資產證券化打破了金融市場之間的界限,促進金融資源的自由流動,引起新的金融機構大量出現,從而模糊了傳統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增進金融業的競爭。
從投融資雙方來看,資產證券化過程實質上是對被證券化資產的特性(期限、流動性、收益和風險)進行重新分割和組合的過程,也是金融工具由初級向高級進行深加工的過程。一方面各種資產通過采取證券資產的價值形態,使得其期限、流動性、收益和風險的重新分割和組合變得更為容易;另一方面通過資產證券化,為籌資者和投資者提供大量不同期限,不同流動性、不同風險收益率并且可分性強的金融產品和組合,從而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偏好和需求;從資產選擇集角度來看,通過資產證券化,使得本來不可能或很難進行的資產收益、風險空間的細分成為可能,使原來間斷的收益風險分布逐漸連續起來,籌資者和投資者在投資空間中所能選擇的資產組合點或集合大大增加,從而提高投融資雙方的效用。
二、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2003年4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第三次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新的資本協議已基本定型,其中最根本的變化體現在要求各成員國銀行配置最低資本金時能更加全面、敏感地反映其資產的風險程度,要求在原先僅反映銀行資產信用風險的基礎上擴展到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領域,風險度的衡量除了原先的標準法外鼓勵各成員國銀行使用更為貼切的內部評級法,這就必然對資產質量欠佳的中國銀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資本金要求。高盛公司2002年的對于中國銀行業補充資本金的可能成本列出了三個方案,其結論如下表所示:
表1
項目
樂觀方案
中等方案
悲觀方案
重組對象
四大行
銀行業
四大行
銀行業
四大行
銀行業
銀行重組成本(億元)
7770
14800
21150
35560
34940
57150
相當于GDP的比重
8%
14%
21%
35%
34%
56%
的重組成本(億元)
6970
9760
12550
相當于GDP的比重
7%
10%
12%
重組總成本(億元)
14740
21770
30910
45420
47490
69690
相當于GDP的比重
14%
21%
30%
44%
46%
68%
數據來源: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
如前所述,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比率按照新資本協議的風險衡量標準會明顯提高,假設維持當前的資本金水平不做大規模的補充,那么就必須顯著降低現有銀行資產的風險程度,也就需要對銀行體系現存的不良資產進行大規模的處置和清理,由此也必然需要注入大量新的外部資金。此外從中國不良資產產生的機理來看,絕大部分不良資產屬于體制改革的沉沒成本,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不良資產仍將不斷產生,銀監會貸款五級分類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境內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6.61%,其中四大國有銀行為19.1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7.12%,均比年初下降,但仍高于國際水平,且不良貸款額絕對值巨大,對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形成較大地威脅,國家和銀行都急于為解決不良資產謀求出路,因此中國金融系統不良資產的處置將是一個長期地系統工程,必須找到—個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
二、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資產證券化現在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種金融產品,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因此借鑒國際經驗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應該是中國目前商業銀行滿足監管要求,防范和分散風險的有效工具和現實選擇。然而一種新的金融創新工具能否順利推出關鍵要看需求,追溯國外資產證券化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對于證券化的成敗關系重大。
1.證券投資基金應該成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最大需求者。證券投資基金以其穩定的資金來源、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理性地投資方式,更能抵御市場的風險,從而成為各國證券市場中重要的穩定力量。然而中國證券市場由于規模小,可供投資的品種單一,制約了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空間,一定程度上已喪失了其穩定市場的重要功能,這從中國基金首發規模平均只有50億元左右可見一斑。首發規模超百億的目前只有海富通收益和中信經典配置,而規模最小的巨田基礎行業只有10多億元。
資產證券化產品具有安全性高、盈利性好的特點,尤其是采用信用分檔技術的證券化產品,能夠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不同期限、風險和收益特征的品種,大大豐富了基金的可投資對象,中國目前巨大的居民儲蓄以及企業投資多元化的需要為基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金基礎。隨著《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實施,證券投資基金作為中國目前最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應該而且最有可能通過發展和完善自己,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以及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最大需求者。
表2中國歷年來基金發行規模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4.30
發行規模(億元)
100
399
31
211
568
678
750
數據來源:和訊網
2.其他機構投資者也必然成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積極參與者。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一直是工業國家金融市場的傳統機構投資者,根據中國社保基金2002年度報告,截止2002年末,全國社保基金權益總額為1241.86億元,社保基金2001年實現收益率為2.25%,僅比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稍高一點,2002年底社保基金證券資產的浮動虧損為3.54億元,雖然浮動盈虧屬于未實現利得或損失,不應該作為當期損益確認,但它表明中國目前社保基金證券資產的應用質量較差,投資收益低下。近年來,隨著下崗職工人數的不斷增多,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保障支出日益增加,低的投資回報率已經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社保開支需要,社保基金正面臨著越來越迫切的增值壓力。可見,為社保基金開辟新的投資渠道,提高其投資收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此時為其提供可供選擇的資產證券化品種應該是最好的時機。
近幾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十分迅猛,保險資金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從保險公司的資產構成來看,其持有的企業債券占企業債券總量的50%左右,持有的證券投資基金占所有封閉式基金總份額的26.3%,這一方面說明了保險公司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主要機構投資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已經成為制約保險業發展的瓶頸,2003年6月出臺的《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管理暫行辦法》將保險公司可以購買的債券品種由以前的四種中央企業債券擴展到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發行且經監管機構認可的信用評級機構評級在AA級以上的企業債,投資比例也由原來的10%增加到20%。為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推出提供了又一契機。
3.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引入必將進一步擴大對中國證券化產品的需求。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金融和服務項目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國資本項目開放已是大勢所趨。市場期待已久的QFII制度隨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已從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了分散風險、擴大資產組合選擇的范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進入必然擴大對中國資本市場證券化產品的需求。2003年1月23日,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與德意志銀行簽署了資產證券化和分包一攬于協議,邁出了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運作的第一步。另據了解,華融資產管理公司2001年、2003年兩次大規模國際招標的成功運作以及國內不良資產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進一步激發了境外投資者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更加強烈的投資興趣和熱情。
三、運作模式建議
資產證券化是以被證券化資產可預見的未來現金流為支撐在金融市場上發行證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被證券化資產未來現金流的分割和重組過程。因此資產的現金流分析是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原理,任何一項成功的資產證券化必須要對基礎資產進行成功的重組以組成資產池,并實現資產池和其他資產的風險隔離,同時還必須對資產池進行信用增級,所以資產重組、風險隔離、信用增級是資產證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為此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可按如下步驟實施:
1.資產池的構造。商業銀行將不良資產以其賬面價值真實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AMC),從而使得不良資產與商業銀行的其他資產風險隔離。AMC對所購買不良資產現值進行估算,據以確定資產處理底價,在基礎資產選擇上,應盡量選擇有抵押擔保的同質貸款,在地區、行業分布上應盡可能地分散,另外由于不良資產潛在的違約風險比較大,AMC可以購入其他優質資產組合與不良貸款搭配組建資產池。
2.SPV的設立。資產證券化成功與否取決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機構,而交易機構的關鍵環節是特殊目的載體(SPV)的設立與運作。AMC作為不良資產的所有者,與證券公司、商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國外專業公司共同設立SPV,不同金融中介的參與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證券的定價、設計更加合理,從而有利于市場投資者接受和證券化的成功。
3.證券產品的設計。不良資產的主要風險是違約風險,所以設計債券時應確保投資者在購買債券后本息償付的安全性和及時性,為此可利用信用分檔技術在不同債券之間分配信用風險,其運作原理是:如果發行人擁有一個基礎資產池,那么以該資產池為支撐發行的所有債券都要獲得AAA級的信用評級是不太可能的,但發行人通過信用分檔技術可以創造出信用等級為AAA、AA、A的多檔債券,信用等級較高的債權是優先檔債券,并將優先檔債券可能造成的損失轉移給次級檔投資者。優先檔債券由于受到次級債券的保護,因此風險較低,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向投資者公開發售,而次級債券則可以由資產管理公司、國家財政部或商業銀行等機構持有。由于不良資產的潛在損失由財政部和銀行共同承擔,從而保護了投資者利益,可以確保不良資產證券化成功,從而對未來中國資產證券化過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信用增級和信用評級。與其他資產相比,不良資產證券化對信用增級的要求更高,可由AMC提供一定的贖回擔保,由財政部為優先檔債券提供一定比例的還款準備,由第三方出具擔保債券還本付息的擔保等。信用增級后SPV應該邀請國內外比較權威的機構進行評級,債券發行后對其還本付息情況進行跟蹤,經過一定時間對信用級別的調整,逐步建立不良資產證券的評級系統,使投資者真正接受這一債券品種。
運用證券化手段處置不良資產,不僅能夠有效地化解中國金融系統的風險,而且能夠提升中國不良資產的處置層次和處置速度,更有助于豐富中國金融機構的投資銀行運作實踐。同時,經過信用增級和評級并嚴格按照證券化規范運作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是具有較高收益和較低風險的證券投資工具,將其作為中國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選擇將會豐富廣大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葉雄,徐堅.資產支持證券風險和流動性分析[J].國際商務研究,2002(3).
[2]彭丹,王道平。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6).
[3]劉大趙.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市場需求分析[J].投資研究,2002(7).
2005年,我國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27.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億元,同比增長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個百分點我國保險公司賠款累計支出1129.67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71.75億元,同比增長17.56%;壽險給付金額306.5億元,同比增長-0.8%;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07.92億元,同比增長18.89%;意外險賠款支出43.5億元,同比增長13.05%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補償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就世界范圍來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險密度為385.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7.84%,而200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僅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國的僅為20美元/人和2.2%可見,中國保險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也能說明中國保險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存在的問題
(1)展業方式單一,市場營銷觀念淡薄我國保險業現處于“重展業輕理賠,重保費輕效益,重規模輕管理,重形式輕服務”的不正常狀態在展業方式上仍是以保險公司自身人員直接展業為主,而保險和經濟人為重點的市場中介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國內保險公司實施的營銷策略,大多是為了全面擴充業務規模和應付市場不規范競爭的需要進行的,具有明顯的短期性特征,使得業務拓展的廣度和深度受到極大限制
(2)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過窄國內保險資金的運用僅限于銀行存款購買國債和金融債券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項目,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其自行增值能力,降低了抗風險能力這將直接導致低保費率水平,抑制保險需求的增長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市場國家保險公司資產分布,或者以企業債券為主,或者以股票為主,與中國的狀況有顯著區別
此外,在加入WTO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保險公司將面臨著國外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保險公司的嚴峻挑戰由于我國現有的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對外資保險公司沒有吸引力,外資保險公司會以吸取保費的方式聚集資金,然后將這部分資金轉移到國外市場,以獲得高收益這樣一來,自然會有一部分保險資金流向國外(即“逆流”),從而造成國內保費的流失
(3)高級保險人才相對匱乏一方面,我國保險業起步晚,缺乏高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許多保險公司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隨著外資保險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先進的管理水平優厚的工作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會吸引國內一批優秀的員工,從而造成中資保險公司人才的流失
(4)其他如保險品種在傳統上仍以財產險業務和壽險業務為主,其他業務諸如責任險信用險健康險等涉及不多;保險市場結構不合理,個別公司集中度過高,使保險市場結構性失調十分嚴重等
二、中國保險市場需求分析
保險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保費率水平下,投保人對保險公司提供的經濟保障的需求量
1.影響中國保險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保險需求除了受其本身的價格(即保費率)的影響外,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
(1)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我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收入水平,從而增加了對安全即保險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險,風險的增大刺激了保險需求的增加一般來說,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對保險的需求也就越高
中國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過1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特定時期,人們的消費將超越基本生活需求,并向長期消費品轉移,同時,將有一部分家庭開始負債消費在資產負債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中國居民戶的收入和支出將越來越多地暴露在風險之下,保險的作用將會日益突出然而在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消費觀念對保險知識的了解程度及對保險的認知程度上也具有很大差別,因此,對保險需求的影響是不同的
(2)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原來由政府承擔的責任(諸如退休失業醫療等方面的保障)轉向由企業和個人承擔,這就促進了企業和個人對商業保險的需求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3)市場化程度市場化是指經濟資源由計劃配置為主體向由市場配置為主體的根本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業行為政府職能等一系列經濟關系與上述轉變相適應的過程金融市場的整體發育水平直接影響著保險市場的發展
(4)人口因素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不僅人口數量的多少決定著保險市場的規模,人口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和教育結構也是影響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處于年輕態時,應該盡可能增加對定期保險的供給;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應增加豐富多彩的儲蓄類保險產品以符合社會需要此外,高的學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更好的理解現代金融技術風險管理手段以及運用保險的風險分散功能進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人力資本,提高了風險厭惡程度,使人們更傾向于回避風險因此,人口教育結構的改善風險意識的提高可以使人們由潛在的保險需求能力轉化為現實的保險需求人口教育結構的提高對保險需求持久的積極影響已經被Truett,D.B.andTruett,LilaJ.(1990)及Browne,Kim(1993)所證實
(5)通貨膨脹率由于通貨膨脹會降低貨幣的購買力,因此,人們通過購買保險所能得到的實際補償會減少,這會抑制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林寶清等(2003)指出通貨膨脹對人身險保費收入的影響大于對財產險保費收入的影響本文以1980年為基期的消費價格指數代表通貨膨脹率,用P表示
(6)公眾的風險意識以及對保險知識的了解程度中國數千年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公眾對風險的意識極為淡薄再加上對保險知識的匱乏,使有些人認為保險是不必要的,甚至對保險這種服務并不信任,這些都會降低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此外,于殿江(2003)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的保險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障性儲蓄動機,是作為一種對傳統銀行存款的替代,只要銀行的利率提高,保險需求就會減少
(7)其他因素如保險產品的種類以及承包和理賠的服務質量責任范圍;國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財政制度銀行利率等都會對保險需求產生影響
2.基于中國市場對保險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選用保費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居民收入CR和RR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保費收入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其中數據為1980年到2005年數據
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和各變量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首先定義三個變量如下:
LnY=log(y/p)(自然對數的保費收入,固定價格1980=1)
lnCR=log(cr/p)(自然對數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固定價格1980=1)
lnRR=log(rr/p)(自然對數的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固定價格1980=1)
我們對以上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
其中,檢驗形式(C,T,K)中C表示截距項,T表示趨勢項,K表示滯后階數
從上表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LnYLnCRLnRR都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通過對LnYLnCRLnRR建立的回歸式中的非均衡誤差進行EG檢驗,得到上述三個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最終建立一階誤差修正模型:
ΔLnYt=-1.25250.5628ΔLnCRt-0.1440(ΔLnYt-12.1271ΔLnCRt-1)
其中,該模型的R2=0.36,DW=1.31,這可能是由于模型中缺少一些變量引起的,如市場化程度保費率等
從該模型中可以看出,這些年來,我國的保費收入無論短期還是長期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都不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農村收入太低導致的
三、結論和建議
1.增強自身經營意識影響商品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質量與服務,在保險市場上則表現為理賠等客戶服務的質量保險公司應該提高自身保險資金的運用水平,提高保費的收益率以避免違約,從而提高顧客的信任度和忠誠度,這是面臨國外保險公司強有力的競爭的基石,也是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
2.積極創新險種保險公司應該根據客戶的不同特點,細分市場,設計多層次多品種的險種,同時,要通過個性化的產品和營銷方式等渠道挖掘市場的隱性需求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96%,到2010年,這一比重將上升到7.96%,加上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老人的贍養問題將會成為獨生子女很大的經濟壓力,人們養老的危機意識將會顯著提高,這在城市尤為突出因此,針對城鎮居民挖掘其保險需求時,應該注重儲蓄型保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對于農村居民,雖然在現階段其收入不高,對保險的需求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時刻具有自然災害損失風險,而農民本身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這些年來,農民保險意識在逐步增強,購買保險的積極性(尤其是在財產險方面)增加,這點熊軍紅(2005)已經驗證因此,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對保險知識的進一步了解,農業保險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針對農村居民,保險公司應重點設計與農業生產有關的保險產品,讓農民有效地轉移和分散在農業生產中的風險
3.改變傳統營銷方式應該早日建立具有高業務素質和保險知識隊伍的保險經紀人與人的制度,并在公司內部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委托—”問題同時,通過知識營銷的方式擴大消費者對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的認知空間,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楊.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4-116.
[2]羅永泰.對傳統壽險營銷模式的反思[J].現代財經,2005,(5):8-10.
[3]齊紅明,陳立新.保險有效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372-373.
[4]吳江鳴,林寶清.我國保險需求模型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10):26-30.
[5]汪先英.我國保險營銷渠道的現狀和培育[J].財貿研究,2003,(3):31-32.
[6]于殿江,郭楠.我國城鎮居民保險需求的實證分析與政策含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32-136.
[7]金淑彬.增加保險有效需求的路徑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6,(3)下旬刊:207-208.
中圖分類號:F840.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1-0076-03
一、我國保險業現狀
1.發展概況
2005年,我國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 927.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億元,同比增長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個百分點。我國保險公司賠款累計支出1 129.67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71.75億元,同比增長17.56%;壽險給付金額306.5億元,同比增長-0.8%;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07.92億元,同比增長18.89%;意外險賠款支出43.5億元,同比增長13.05%。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補償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就世界范圍來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險密度為385.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7.84%,而200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僅為15.2美元/人和1.80%。200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 000美元/人和10%,而我國的僅為20美元/人和2.2%。可見,中國保險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也能說明中國保險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存在的問題
(1)展業方式單一,市場營銷觀念淡薄。我國保險業現處于“重展業、輕理賠,重保費、輕效益,重規模、輕管理,重形式、輕服務”的不正常狀態。在展業方式上仍是以保險公司自身人員直接展業為主,而保險和經濟人為重點的市場中介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國內保險公司實施的營銷策略,大多是為了全面擴充業務規模和應付市場不規范競爭的需要進行的,具有明顯的短期性特征,使得業務拓展的廣度和深度受到極大限制。
(2)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過窄。國內保險資金的運用僅限于銀行存款、購買國債和金融債券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項目,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其自行增值能力,降低了抗風險能力。這將直接導致低保費率水平,抑制保險需求的增長。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市場國家保險公司資產分布,或者以企業債券為主,或者以股票為主,與中國的狀況有顯著區別。
此外,在加入WTO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保險公司將面臨著國外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保險公司的嚴峻挑戰。由于我國現有的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對外資保險公司沒有吸引力,外資保險公司會以吸取保費的方式聚集資金,然后將這部分資金轉移到國外市場,以獲得高收益。這樣一來,自然會有一部分保險資金流向國外(即“逆流”),從而造成國內保費的流失。
(3)高級保險人才相對匱乏。一方面,我國保險業起步晚,缺乏高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許多保險公司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隨著外資保險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先進的管理水平、優厚的工作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會吸引國內一批優秀的員工,從而造成中資保險公司人才的流失。
(4)其他。如保險品種在傳統上仍以財產險業務和壽險業務為主,其他業務諸如責任險、信用險、健康險等涉及不多;保險市場結構不合理,個別公司集中度過高,使保險市場結構性失調十分嚴重等。
二、中國保險市場需求分析
保險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保費率水平下,投保人對保險公司提供的經濟保障的需求量。
1.影響中國保險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保險需求除了受其本身的價格(即保費率)的影響外,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
(1)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我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收入水平,從而增加了對安全即保險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險,風險的增大刺激了保險需求的增加。一般來說,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對保險的需求也就越高。
中國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過1 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處于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特定時期,人們的消費將超越基本生活需求,并向長期消費品轉移,同時,將有一部分家庭開始負債消費。在資產負債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中國居民戶的收入和支出將越來越多地暴露在風險之下,保險的作用將會日益突出。然而在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消費觀念、對保險知識的了解程度及對保險的認知程度上也具有很大差別,因此,對保險需求的影響是不同的。
(2)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原來由政府承擔的責任(諸如退休、失業、醫療等方面的保障)轉向由企業和個人承擔,這就促進了企業和個人對商業保險的需求。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3)市場化程度。市場化是指經濟資源由計劃配置為主體向由市場配置為主體的根本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業行為、政府職能等一系列經濟關系與上述轉變相適應的過程。金融市場的整體發育水平直接影響著保險市場的發展。
(4)人口因素。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不僅人口數量的多少決定著保險市場的規模,人口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和教育結構也是影響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處于年輕態時,應該盡可能增加對定期保險的供給;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應增加豐富多彩的儲蓄類保險產品以符合社會需要。此外,高的學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更好的理解現代金融技術、風險管理手段以及運用保險的風險分散功能進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人力資本,提高了風險厭惡程度,使人們更傾向于回避風險。因此,人口教育結構的改善、風險意識的提高可以使人們由潛在的保險需求能力轉化為現實的保險需求。人口教育結構的提高對保險需求持久的積極影響已經被Truett,D.B.and Truett,Lila J.(1990)及Browne,Kim(1993)所證實。
(5)通貨膨脹率。由于通貨膨脹會降低貨幣的購買力,因此,人們通過購買保險所能得到的實際補償會減少,這會抑制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林寶清等(2003)指出通貨膨脹對人身險保費收入的影響大于對財產險保費收入的影響。本文以1980年為基期的消費價格指數代表通貨膨脹率,用P表示。
(6)公眾的風險意識以及對保險知識的了解程度。中國數千年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公眾對風險的意識極為淡薄。再加上對保險知識的匱乏,使有些人認為保險是不必要的,甚至對保險這種服務并不信任,這些都會降低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此外,于殿江(2003)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的保險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障性儲蓄動機,是作為一種對傳統銀行存款的替代,只要銀行的利率提高,保險需求就會減少。
(7)其他因素。如保險產品的種類以及承包和理賠的服務質量、責任范圍;國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財政制度、銀行利率等都會對保險需求產生影響。
2.基于中國市場對保險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選用保費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居民收入CR和RR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保費收入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其中數據為1980年到2005年數據。
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和各變量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首先定義三個變量如下:
LnY=log(y/p)(自然對數的保費收入,固定價格1980=1)
lnCR=log(cr/p)(自然對數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固定價格1980=1)
lnRR=log(rr/p)(自然對數的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固定價格1980=1)
我們對以上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
其中,檢驗形式(C,T,K)中C表示截距項,T表示趨勢項,K表示滯后階數。
從上表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LnY、LnCR、LnRR都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通過對LnY、LnCR、LnRR建立的回歸式中的非均衡誤差進行EG檢驗,得到上述三個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最終建立一階誤差修正模型:
ΔLnYt=-1.2525+0.5628ΔLnCRt-0.1440(ΔLnYt-12.1271ΔLnCRt-1)
其中,該模型的R2=0.36,DW=1.31,這可能是由于模型中缺少一些變量引起的,如市場化程度、保費率等。
從該模型中可以看出,這些年來,我國的保費收入無論短期還是長期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都不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農村收入太低導致的。
三、結論和建議
1.增強自身經營意識。影響商品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質量與服務,在保險市場上則表現為理賠等客戶服務的質量。保險公司應該提高自身保險資金的運用水平,提高保費的收益率以避免違約,從而提高顧客的信任度和忠誠度,這是面臨國外保險公司強有力的競爭的基石,也是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
2.積極創新險種。保險公司應該根據客戶的不同特點,細分市場,設計多層次、多品種的險種,同時,要通過個性化的產品和營銷方式等渠道挖掘市場的隱性需求。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96%,到2010年,這一比重將上升到7.96%,加上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老人的贍養問題將會成為獨生子女很大的經濟壓力,人們養老的危機意識將會顯著提高,這在城市尤為突出。因此,針對城鎮居民挖掘其保險需求時,應該注重儲蓄型保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對于農村居民,雖然在現階段其收入不高,對保險的需求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時刻具有自然災害損失風險,而農民本身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這些年來,農民保險意識在逐步增強,購買保險的積極性(尤其是在財產險方面)增加,這點熊軍紅(2005)已經驗證。因此,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對保險知識的進一步了解,農業保險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針對農村居民,保險公司應重點設計與農業生產有關的保險產品,讓農民有效地轉移和分散在農業生產中的風險。
3.改變傳統營銷方式。應該早日建立具有高業務素質和保險知識隊伍的保險經紀人與人的制度,并在公司內部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委托―”問題。同時,通過知識營銷的方式擴大消費者對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的認知空間,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楊.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4-116.
[2] 羅永泰.對傳統壽險營銷模式的反思[J].現代財經,2005,(5):8-10.
[3] 齊紅明,陳立新.保險有效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372-373.
[4] 吳江鳴,林寶清.我國保險需求模型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10):26-30.
[5] 汪先英.我國保險營銷渠道的現狀和培育[J].財貿研究,2003,(3):31-32.
[6] 于殿江,郭楠.我國城鎮居民保險需求的實證分析與政策含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32-136.
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利用自身在金融資訊、投資理財、服務網絡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為個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投資增值等服務,從而銷售銀行的金融產品。具體包括:個人結算類、類、投資類、咨詢類、委托類、貸款類等業務。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近幾年,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商業銀行競爭加劇和居民收入平的提高,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和國外相比,處于較低水平。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原本就發展緩慢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更加困難,因此必須及時找出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瓶頸,并有效的加以解決,這樣我國個人理財業務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目前國外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遵循個人多元化投資的理念,個人金融產品大多是復合型產品,注重為顧客提供個性化、差別化的服務;注重個人理財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管理;市場細分到位,形成了針對不同層次客戶的全球化營銷戰略。據有關資料統計,個人理財業務收入已占國外銀行總收入30%以上,個別銀行甚至達到全部收入的70%。可以說國外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已相當成熟。
中國銀監會于2005年9月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一直以來處于灰色地帶的代客理財業務將被銀監會以明文規定的形式“放行”。但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廣大居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個人理財業務并未得到廣泛開展。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理財產品單一、缺乏創新
目前國內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雖然名目眾多,但實質上互相效仿,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產品整體技術含量較低,推出的理財產品大多僅是將原有銀行存、貸款業務及中間業務重新組合,很少有創新型的產品。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創新能力不足,是導致理財產品同質性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的經營體制使得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起步較晚,大多引進和模仿國外銀行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業務創新仍然處在盲從階段。另外,在產品創新過程中,由于缺乏整體規劃,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調研,所推出的新業務在實際的運作中無法占領市場。
各商業銀行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搶占市場份額,加大產品營銷力度,推出了各種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但事實上只不過是把個人業務產品、國際業務產品或同業銀行業務產品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缺乏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
此外,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風險梯度不夠精細,客戶風險偏好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是各種風險因素的選擇、組合、消減和搭配過程,是風險定價和金融創新的結合體。市場中缺乏的穩健收益型理財產品,包括帶結構的固定或浮動收益債券結構性產品、保證收益的股票掛鉤產品、債券股票結合產品等等。鑒于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的現實,商業銀行無法涉足股票業務,但是開發并向市場提供固定收益類型產品還是可能的。
(二)專業人才缺乏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業務,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服務要求高,要求理財師具備較高的素質。一個優秀的理財師需要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各項功能,熟練掌握證券銀行、保險、法律、稅收、財務等多方面知識,具備豐富實踐操作經驗,并有良好的交際和組織協調能力。但是國內銀行普遍缺乏高素質的優秀理財人員,一些理財人員自身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行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對所從事業務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也不了解,對所推介產品的風險特性認識不足,造成了銷售行為的不規范。
(三)金融業分業經營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我國金融分業經營的現狀使得銀行不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銀行不能直接涉足證券、保險等投資領域,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深度受到限制,不能滿足客戶全方位、多層次的的理財需求。2009年7月,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再次強調禁止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以任何形式投資于二級市場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因此銀行提供的個人理財服務,還只能停留在咨詢、建議或者方案設計方面,不能真正客戶進行組合投資,銀行理財服務中的核心業務即增值業務還無法辦理。
三、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對策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新興階段,龐大并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一)加快理財產品的創新
在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在認真分析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對現在的個人理財業務產品進行風險―收益分析,對個人理財產品進行優化與重組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理財產品。
1、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大力度整合和創新個人理財產品
客戶是商業銀行經營的基礎,加強客戶和市場需求分析,有助于增強商業銀行的針對性,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營銷業績。為此,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客戶的需求分析,依據客戶的價值及其需求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分層次推出理財產品。
2、采取產品差異化的個人理財產開發策略
銀行通過市場細分確定不同的顧客群,針對不同目標顧客群設計不同的產品。針對高端客戶,銀行可提供高檔、全面的產品,如黃金、期貨交易、證券投資、外匯、房地產投資等。對低端客戶提供簡單低檔的個人理財產品,如儲蓄組合、基金買賣等。
(二)大力培養商業銀行理財專業人才
理財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加強專業理財師隊伍的建設、提高理財人員的綜合素質應作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重點來抓。專業理財隊伍的建設應重點從兩方面著手:第一,要加強對現有客戶經理的培訓,可借鑒國際注冊理財規劃師課程的設置,開設投資工具運用和理財規劃兩大類課程,同時還要學習市場營銷學、心理學等知識,通過培訓使客戶經理變成既有金融專業知識、理財知識,又懂得營銷技巧、通曉客戶心理的全面人才,使之更好地適應個人理財的需要;第二,建立我國的個人理財師資格認證制度,可以借鑒國外特別是美國的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FP證書由“國際財務策劃人員協會”推出,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理財顧問認證資質。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個人理財師資格認證、職業道德規范,以規范個人理財師的職業道德、執業行為。
(三)強化風險管理,完善定價機制
理財產品的價格必須與風險相匹配,同時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制度,加強業務管理,規范業務操作,確保理財業務運作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牢固樹立“以理財業務帶動傳統資產和負債業務”的共識,建立在資產、負債、中間業務并重的前提下突出中間業務的新模式,逐步擴大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
(四)強化客戶關系管理和營銷
第一,要依據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目標與資源優勢,合理定位目標客戶。現代商業銀行競爭主要的是客戶的競爭。在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情況下,目標客戶的合理定位,對于實現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要牢固樹立正確地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理念,不斷鞏固和加強國內商業銀行與客戶間的合作關系。同時要健全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的風險管理體系,切實降低客戶成本和提升客戶回報。商業銀行在開展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活動時,必須將“以效率為目標”貫穿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的始終,在加強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成本―收益核算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風險防范、控制與管理體系。
(五)加強個人理財業務環境培育
當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國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及證券、保險業務,也就不能給客戶提供全面的理財業務。同國外相比,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相對比較窄小,有待拓寬。
國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促進了我國理財市場的發展,個人財富的增長為理財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如何讓科學的理財觀念使更多的人接受需要一個過程。讓客戶樹立科學的理財觀念:一是在考慮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如何增加收入,即通過存款、股票、基金、債券、保險等金融資產的優化組合,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二是要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怎樣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是要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這些都將在銀行為不同群體客戶提供差別化理財方案中得以充分體現。
此外,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針對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行為的法律法規滯后,導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開始便陷入無序混亂。我國現行的隱私權法律保護不夠完善,降低了客戶對個人理財業務的信任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個人財富積累不斷提高,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商業銀行必須加快理財產品的創新,力爭產品設計多元化;改進個人理財服務,將產品銷售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機制,完善風險管理,讓客戶了解風險度和運作方式;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理財業務學習,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歷史性跨越。
參考文獻:
[1]夏園.芻議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策略[J].武漢金融,2009(5).
[2]鄧揚學.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08(6).
[3]楊新臣.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及其戰略[J].武漢金融,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