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國際上廣泛接受的規則,在自然資源控制權和定價權、國際貿易自由化、發行人民幣債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利用高額外匯儲備等問題上制定出一系列系統的、專業化的、國際化的戰略,從而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
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大勢,不同的觀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高速發展。
過去近十年來,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接近歷史紀錄。但是,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世界經濟的失衡。這種不平衡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保持著高水平甚至創紀錄的貿易逆差,這實際上是得益于它們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因為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如此高的貿易逆差一定會帶來國際收支的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其二,為了彌補貿易逆差,美國等發達國家從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對較低的國家吸引了大量資金。正是這種貿易和資金上的雙逆差,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基本格局。這樣的基本格局,不僅帶來了令人深思的世界經濟道德問題,即窮人在補貼富人,中國在補貼美國,也帶來了世界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發展的憂慮。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中國處于弱勢
中國作為一個趕超發達國家的后來者,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且在當前世界經濟失衡的大勢下表現尤其明顯。這種弱勢格局表現在多個方面,其中,以下三個方面尤為突出:
第一,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人均自然資源儲量和產量高度稀缺(中國資源儲量不稀缺的品種屈指可數,其中包括稀土礦),日益依賴國際市場的供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源進口大國。然而,中國不僅在國際上基本還沒有成規模地獲得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也沒有有效地獲得以資源為價值基礎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國際原材料市場上,中國公司的價格談判權還很低。
第二,盡管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貿易順差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和出口國之一,但是,中國在國際貿易問題上卻常常處于被動為本國貿易迅速發展而辯解的狀態。在WTO的多邊談判中,中國的聲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這樣的國際貿易地位遠低于中國的國家所掩蓋。
第三,盡管中國是當今世界一個主要的資金輸出國和儲蓄剩余國,中國經濟的總體儲蓄率和儲蓄總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國經濟整體對外的儲蓄盈余和資本流出卻以美元為主,輔之以歐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幣為儲蓄形式。這意味著,整個中國經濟將承擔巨大的匯率波動風險。這一問題的本質在于,盡管中國是儲蓄大國,但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卻是一個弱勢國――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中頂多是一種地區化而非國際化的貨幣。所以,中國的對外儲蓄只能以美元等外幣計價。當美元匯率貶值的時候,美國的債務在縮水,這就是中國經濟巨大的損失。
世界經濟失衡就是中國改變弱勢地位的最好機會
事實上,當任何一個后起經濟大國面對這種經濟實力日益上升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弱勢地位不相稱的局面時,她必須而且只能通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來打破。
換言之,如果世界經濟平穩發展,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既沒有巨額的貿易逆差,也沒有大量的資金流入,而中國經濟也沒有如此高的過剩儲蓄和資金外流,那么,國際貿易體系、資源定價體系和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就沒有任何理由改變,結果便是世界經濟格局不會發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今世界經濟的失衡,恰恰是中國這個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國際影響力和改善我們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的絕好機遇。
具體說來,正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資源進口大國,才使得中國有能力組織其資源進口企業與資源出口國進行集體談判,提高我們的資源定價的談判能力;正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和貿易順差國之一,才使得中國在貿易談判中有發言權,并起到獨特的作用;正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了貿易和資本項目的剩余,才使得中國有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從而有可能影響國際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慮在全球范圍內獲得部分資源的所有權、控制權,或者相關公司的部分股權;正是因為不斷上升的貿易順差使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才使得人民幣有可能成為國際化的貨幣,從而打破國際金融和貨幣市場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現行規則中改變格局
必須看到,以中國經濟短期內作出犧牲的世界經濟不平衡,只是為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提供了一種可能,這種可能要轉化成現實,必須通過中國政府、企業、學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系統的、專業化的、國際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戰略的引導。這其中的主要原則有三條:
第一,要仔細研究世界經濟中各主要運行機制的基本規律,包括資源所有權以及控制權的獲得,資源產品的定價、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和進程,國際金融與貨幣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只有真正搞清楚這些基本規律之后,中國經濟才能夠打破現有的格局,變被動為主動。
第二,要打破中國目前經濟地位上的弱勢,必須嚴格按照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運行規則和體制辦事。原因很簡單,由于中國是后來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現行的規則。在現行規則中,中國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內改變可能性很小的規則,包括資源定價的期貨市場運作,國際貿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結算的原則,國際經濟中發行證券的基本原則,各國中央銀行的基本運行規則(包括外匯儲備資產運用的規律)和相互的政策協調機制,國際貿易雙邊及多邊談判的基本規則,等等。
第三,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條是,要充分利用國際上廣泛接受的規則,利用當前的不平衡性,從戰略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來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從而占據更好的國際地位。
具體說來,中國政府與民間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仔細研究,認真論證,爭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資源定價問題上,可以考慮要求中國主要的資源進口企業自發而非政府組織地建立自己的行業協會,同時建立相應的期貨定價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資。在資本項目限制的情況下建立這種基金,有利于幫助中國的資源進口企業獲得更好的定價權。同時研究世界資源性跨國公司運行的基本規律,可以考慮動用部分外匯儲備,適當參股于此類公司,不僅對沖資源價格上漲的風險,而且通過進入此類公司的董事會近距離地觀察和學習它們運行的經驗,為中國未來建立跨國資源性大
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在國際貿易問題上,要把握中國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貿易體系進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為我們處在世界生產鏈的低端,在外資與外貿方面,我們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以此,中國應該成為一個獨特的橋梁,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成為一個連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談判橋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國際貿易自由化談判的成功。在這樣的談判中,我們應該比以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在道德性宣傳上定位更高,比以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更加務實。中國應該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第三極,超脫于他們之間的爭議,成為世界獨特的新的領導力量。
第三,特別重要的而且極具可操作性的,同時也是筆者近期反復討論的:要利用好中國當前高額的官方外匯儲備和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壓力,變壞事為好事,以這兩項基本因素為后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或大企業(如中石油)債券,從而推動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進入到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資產組合中,尤其是中央銀行的資產組合中,在國際上培育人民幣的二級市場,將以人民幣升值投機為目標的短期資金引導到二級市場上去,從而避免資金沖擊中國實體經濟。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爭取在10年內讓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成為世界主要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金融資產的標桿。如此,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國際金融市場上中國經濟的弱勢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國經濟遠離由國際收支危機所帶來的金融危機。
事實上,中國經濟在多年發展中以巨大需求和產出,對貿易伙伴國給予了經濟發展和就業方面的幫助。從2001―2011年1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進口在7500億美元,給中國的貿易伙伴制造出1400萬的就業機會。中國的廉價產品也為其他貿易伙伴帶來了巨大好處。中美貿易10年間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概6000億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戶歐洲家庭大概可以節省300歐元。
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投資走出去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帶動了世界經濟增長。中國在海外投資創造了一些奇跡。最近國際輿論談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經濟的增長,可是如果沒有中國在非洲巨大的投資,今天的非洲可能還是被遺忘的角落。
根據最近國際組織的估計,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約27.8%,是當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美國當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15.3%。
經過長時間低迷徘徊后,當前世界經濟在低位運行中逐漸企穩。2014年世界經濟維持了上年度的緩慢復蘇,同時經濟增長格局分化顯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總體改善,物價穩中有降,部分經濟體開始面臨通縮風險。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滑,貿易進入低速增長通道,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亦缺乏動力,債務水平仍處于高位。
從主要經濟體國家情況看,美國經濟復蘇鞏固;歐元區經濟低位運行;日本經濟與其增長目標相差較遠,進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巴西和俄羅斯經濟出現大幅下滑;中國增速放慢但仍維持較高增長速度;印度經濟增速則有所提升。
據預測,2015年全球貿易增長率在3.5%―4%之間;美元短期內升值,歐元和日元短期內貶值應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幣雙向波動有可能成為常態;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拉動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國”有可能面臨最嚴重的外部沖擊。
2015年全球經濟復蘇大幅回暖的概率較小,相比2014年,經濟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大。
日前,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研究員倪鵬飛博士在揚州舉行的第5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上表示。當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了《2007/2008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
據了解,本次報告涉及全球5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個代表了當今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使用了 GDP 的規模、人均GDP、跨國公司的勞動指數、專利申請數、價格優勢、人均增長率等9項客觀指標對全球500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研究。
報告顯示,在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中國有59座城市進入500強。和兩年前的排名相比,中國一線城市排名大幅上升,上海從兩年前的第69位躍居第41位,北京從第70位上升至第66位,深圳由第73名升至第64名。
在一些局部指數排名中,中國城市也表現不俗。例如在跨國公司落戶指數前10名中,北京列第9、上海第10;人力資源競爭力前20名中,北京列第16;軟件環境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中,香港位居第3;全球聯系競爭力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14,香港排17;全球10個最成功的城市,深圳和揚州占據兩席。
相關專家也表示,如今,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
競爭力增長快速
令人矚目的是,報告中,中國的一些城市競爭力增長最快。在2001~2005年GDP5年增長世界 20名中,中國包頭、呼和浩特、煙臺、東莞、 中山、惠州、濰坊 等15個城市成為近5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
倪鵬飛表示,從競爭力增長排名看出,中國城市的發展,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沿海地區優先發展轉變為各地齊頭并進共同發展。西部的包頭、呼和浩特,中部的南昌、蕪湖,已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齊頭并進,共同引領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使得中國各個區域經濟發展覆蓋面逐漸擴大。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對外開放方面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人民幣升值問題。中國作為經濟增長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幣升值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經濟危機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保證貿易出口額都采取本幣貶值的措施,而人民幣不降反升,這表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雄厚實力。人民幣升值有利有弊,不能簡單的說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不利。從長遠利益看,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是有利的,只是要把握好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和機會,盡力減少損害面。
一、人民幣升值的客觀原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升值問題也應運而生,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后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處理好人民幣升值問題是中國能否保持高速發展的關鍵。要想處理好人民幣升值問題,首先要正確、客觀看待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一)國際競爭力提高推動了人民幣升值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國民生產總值年年創下新高,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額大幅攀升。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最大優勢是人力資源豐富。制造業迅速發展,已在世界經濟鏈中占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增大,國際競爭能力日見突顯,這客觀上要求人民幣升值。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0)和國家統計公布的相關數據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增長速度更加迅速,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不斷加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要求人民幣幣值也要相應的提升。這不單是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肯定,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中國貿易順差擴大要求人民幣升值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在出口貿易迅速增長的同時,外貿順差迅速擴大。大規模出口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創下了大量的財富,也使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加。自1995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一直呈現順差局面,特別是2005年以后,中國貿易順差額持續擴大,給中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如表2所示,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為1019億美元,2007年中國外貿順差額為2618億美元, 2009年順差額1961億美元,外匯儲備更是持續增加。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23992億美元。持續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加劇了匯率、財政、通脹和政治等外匯治理風險,而要規避這些外匯治理風險需要實施如財富基金的戰略投資、藏匯于民、外匯儲備多元化和擴大內需等有效措施。為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減少儲備的匯率風險,人民幣也應適當升值。
注:表中數據分別摘自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治理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三)世界主要國家貨幣貶值推動人民幣升值
美國的金融體系是非常發達的,美元又是世界通用貨幣,世界各國持有大量美元外匯。美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支柱,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世界各國的經濟。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的貨幣均開始貶值。美國經濟的衰退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這無疑推動了人民幣的升值。2010年歐洲的債務危機又將歐洲經濟推向深淵,致使歐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下降,這又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發展的有利因素
(一)提高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
人民幣的正常升值有利于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就像日元升值一樣,雖然日元升值有可能抑制日本經濟增長,但是日本政府并沒有始終抵制日元升值。日元升值提高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使其成為國際外匯儲備中的重要幣種,由此所帶來的利益是長期存在的,中國應趁此機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另一方面,美國不斷地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將風險轉嫁到別國。人民幣升值后,可以增加中國在世界經濟體中的話語權,可以有效地阻止美國的風險轉嫁。
(二)改善進口貿易條件
中國進出口貿易連年保持巨額順差,以美國為首的貿易逆差國家以平衡貿易為理由,不斷對中國實行貿易制裁。中國目前正進入重工業化時代,對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世界經濟正處在恢復時期,美元仍有不斷貶值的可能,將直接促使國際市場的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這對中國以后的發展極其不利。中國的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與其說中國是出口貿易大國,不如說中國是廉價出口國內資源,長此以往中國將變成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人民幣升值增加中國購買力,可以進口更多能源和原材料,豐富中國貧乏的稀缺資源。同時,進口增加有利于擴大內需,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內需的增加又可降低中國對外國市場的依賴度。
(三)降低出口成品的生產成本
在經濟學理論中,本幣幣值的升高使國內的商品價格相對昂貴,國外商品的價格相對便宜,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的進口。中國大部分出口產品的原材料都來自于進口,進口成本降低就間接的降低了出口成本。另外,中國初級產品的出口小于進口,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大于進口,并且由表3可以看出工業品的出口順差大于初級產品出口的逆差,實現貿易盈余。當人民幣升值后,國外初級產品價格會更加便宜,中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網站
(四)優化經濟結構
人民幣升值后中國原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想保住原有市場份額,就必須提高生產技術和模式,向高科技生產進軍。企業可以較之以前用更少的錢購買進口設備,有利于企業設備的淘舊更新,提高企業競爭力。人民幣升值促進企業研發高新尖技術,優化中國的經濟結構。
(五)有利于增加國內財富
人民幣升值后,中國國內所有財富都會有所增加,包括居民手中的貨幣財富、固定資產、國內資源等。由于我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其大部分是美元,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失一部分外匯資產,然而人民幣升值后中國國內總資產的增加肯定會大于外匯的損失。人民幣升值后,中國購買力增加,可以從國外大量購買國內稀缺資源,為今后的國際資源擁有奠定基礎。
(六)降低外匯儲備的風險
我們還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經濟周期】而【宏觀調控】是為了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才產生的。世界現在一共是出現了5次世界經濟周期,每次的周期的時間大概十年很穩定,但是第五次十年后應該出現的第六次【經濟周期】卻遲遲不來,全世界也都在尋找第六次【世界經濟周期】在09年的時候最為激烈,大國都在發展工業,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科研項目,因此也建立了很多工業園。但都未獲得有效的“成功”到現在全世界商業大亨政府都將第六次【世界經濟周期】看齊網絡,認為網絡還將擔任第六次【世界經濟周期】因此中國要經濟改革,全世界也都在努力。中國的【新型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互聯網+】【大數據】都是這次經濟改革的提出來,也正是剛剛開始做了。
美國是現代服務貿易最為發達的國家,無論其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服務貿易額的增長率還是服務貿易對GDP的貢獻率都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2009 年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507486億美元, 2008年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522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4%,服務貿易進口額達到364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額的10.5%。在資本、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服務業部門中, 美國更是重要的參與者。2007 年在美國服務出口中, 版權和許可證、保險、金融、通訊、計算機和信息等部門出口額為1725.01 億美元, 占美國服務出口總額的34.17%。美國在這些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CSI在2007年1月31號的新聞中稱美國的服務貿易至少從美國政府有詳細統計數據以來都是處于貿易順差,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競爭力的服務出口國。
一、美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特點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美國服務貿易總額大、增長快、順差多。美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基本上在世界的排名都是第一位的,出口額最高已達到4791.5億美元。(2)美國服務貿易結構合理。美國的眾多服務貿易行業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金融、其他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和休閑、通訊、建筑、交通運輸、旅游和版稅和許可證等。(3)政府高度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美國的服務貿易對于美國的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美國國會貿易立法和行政部門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減少本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和增強出口競爭力,因此服務業出口也成為目前美國政府促進貿易和本國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服務貿易方向有多元化發展趨勢。以貿易的地理作為考量標準,美國的對外服務貿易伙伴逐漸趨于多元化。(4)服務貿易均衡發展對經濟貢獻率高。從2000年到2005年,美國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分別為2959.7億美元、2830.6億美元、2887.9億美元、2993.9億美元、3409.4億美元、3767.9億美元,服務貿易出口額呈現逐年增長的勢頭,美國的服務貿易基本都是順差。服務業十分發達,服務業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政府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部門優勢得以發揮。美國的服務貿易可以迅速的發展并且對本國的經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與美國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關的。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宣傳、立法、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機制。為了給本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其能夠快速形成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為以后能夠從服務貿易方面獲取更多的利潤。在頒布的法令及法案中比較重要的是1994年制定的對外貿易法案――《烏拉圭回合協定法》及1994克林頓總統向國會遞交了《國家出口戰略實施報告》。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的時候美國依靠自身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實施多邊主義、雙邊主義和區域主義策略,對他國施壓,以滿足自身需求。在經過歷時8年的談判后終于在1994年4月15日的摩洛哥正式達成并簽署了第一個服務貿易國際規范框架――《服務貿易總協定》,由此美國在服務貿易開辟出了新的空間。
二、現階段美國的服務貿易政策所體現的主要特點
(1)通過制定政策刺激服務貿易的增長,保持服務貿易全球領先的優勢。美國根據本國的自身優勢和經濟增長需要而制定的支持服務貿易政策,這些服務貿易政策中作用居于首位的是:歷年《國家出口戰略》報告的所有戰略、策略、政策、具體措施。(2)支持服務貿易中的重點產業,保持服務貿易出口的全球競爭力。(3)制定服務貿易統計的法律法規支持服務貿易的發展。198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調查法》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現在美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為完備,最為科學的統計體系,并且還會根據自身服務貿易的發展不斷的改進完善統計體系。(4)建立高度發達的出口促進體系及對重大的服務出口項目實施扶持政策。
美國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自身的服務貿易高速發展,其中一些優勢產業更是遠遠地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其中美國的旅游收入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的第一位,2007年的旅游收入到達了1067.36億美元。美國在2005年的金融服務出口額達到398.78億美元,2006年達到474.39億美元,2007年達到582.66億美元保持增長趨勢。美國的交通運輸業在2005-2007年間6225.51億美元上升為 771.72億美元,成為服務業中出口額較高的產業。
對美國而言高速發展的服務貿易不僅對經濟有著卓越的貢獻,更對本國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及就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僅為產業結構為例:服務貿易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各個服務業的發展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其中一個行業在占據著國內市場直至國內市場飽和后,就會尋求向國外市場發展,在國外市場獲得收益后又會回到本國積極的發展更先進的服務產品。國內企業研發新產品或者服務升級后又會投放到國外市場,這樣循環上升,就會出現有產品帶動行業,而行業又會促使產業結構向著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可以看出美國在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服務貿易的發展是對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憲,程大中.中國服務經濟報告Zoos[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56-58.
[2]程大中.服務業就業與服務貿易出口:關于中國和美國的對比分析[J].世界經濟,2000(11):49-52.
經濟周期是指經濟增長沿著其一定的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整體上呈現出“高位平緩”的特點,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經濟增長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千年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總體特征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此背景下,總結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點、分析引起這些新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預測今后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態勢以及總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對我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有極為重要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周期
鑒于統計資料的限制和我國學者研究經濟周期問題的通行做法,本文選用GDP增長率作為衡量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指標來分析問題。采用“谷―谷”法(從經濟增長率的一個最低點到另一個最低點)可以把我國改革開放后的GDP增長率劃分為四個周期:1982-1986年為第一個周期;1987-1989年為第二個周期;1990-2001年為第三個周期;2002年至今為第四個周期(見圖1)。
從圖1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波動幅度大,周期短,前兩個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時間里創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圖1中出現的“高位―平緩”型波動。“高位”說明中國經濟的“增長力”增強,“平緩”說明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增強。
下面簡要分析一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刀闊斧讓持久封閉的中國經濟一時難以接受,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政策成效開始顯現出來,百廢待興,以至于在1985年經濟增長達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剎車”。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續,其動力同樣源自于改革開放釋放出來的無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經濟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國民經濟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場體制改革對國民經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又一次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注入了巨大的動力,推動了國民經濟長達十幾年的高速增長。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導致了中國經濟的下滑。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前三個周期主要是由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個周期則是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無限機遇,2001年中國加入WTO是中國全面國際化的開端,從此中國走上了一條穩健而高速的國民經濟增長之路,不斷創造中國經濟增長的神話。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性
自改革開放至今的30年時間里,我國經濟經歷了從大幅波動到高位穩定增長的一個優化過程。在這期間,中國經濟同時也經歷了與世界經濟相磨合的過程,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以及代表世界經濟方向的美國歐盟經濟的發展的相關性經歷了一個從幾乎不相關到相關性小,再到相關性大的過程。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予以分析。
首先,對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國家地區GDP增長率折線圖進行分析(如圖2)。
圖2清楚的描繪出了1980年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甚至是改革開放以后的整個20世紀末期所表現出的大幅震蕩與世界經濟總體走勢很不協調,只有在進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勢才出現趨同的跡象,也就是說,新千年以后我國經濟才成為世界經濟的一角,才真正開始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
為了再次驗證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程度,筆者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分別對中國GDP與世界及主要國家地區GDP的不同階段進行了相關度檢驗,分析后得出的相關系數R2(見表1)。
表1相關系數反映出的我國與世界及主要國家地區經濟的相關性正好與第一個模型所顯示的趨于一致。在上世紀末期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時間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很低,其發展的趨勢幾乎沒有趨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個周期開始后的幾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達到0.7019的水平,歐盟的相關性也達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與美國的相關性沒有顯示出來,是因為次貸危機給美國造成了最為直接的經濟下滑,這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是個特例。經濟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兩國經濟的相關性,但這并不能否認中美兩國經濟存在高相關性的事實。
第四個周期高相關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紀的到來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改革開放20多年的積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輝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法律法規也得到了補充和完善,這一切讓國外資本看見了中國開放的誠意,同時有WTO協議的保障,再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FDI開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帶動了加工貿易的發展,由于中國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使外來者獲得了真正的實惠,于是便出現了良性的循環,其他各種與國際相融合的項目也快速發展起來。就國內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比較優勢,也看到了比國內市場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以及國外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誘使國內企業大膽的嘗試“走出去”戰略。出口進口大幅度增長(見表2),技術、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紀的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保持著極大的相關性,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官方網站,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依據當年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中間價(人民幣兌美元)計算得出。)
在當前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擴張下,這種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與相關度能不能延續下去,能堅持多長時間呢?在我國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這個問題,必須結合國內外多種因素。
國內因素。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的高增長,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場化體制改革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無限的活力,特別是市場化與世界經濟的接軌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產品、技術等)。中國內地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內需增長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空間大,這些都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在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另外,中國的特殊體制,決定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這在很多發達國家都是達不到的。所有這些因素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
國際因素。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2002年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經濟增長屢屢突破歷史高位,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美國,通過降低儲備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貶值帶來的進口的增長已經填補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損失(第三季度GDP增長3.9%)。日本從“失去的十年”中剛走出來,經濟增長勢頭良好。歐盟一體化進程加速,資源整合效果凸顯,經濟增長同樣強勁,2006年出現3.2%的高速增長,預計2007年不會低于3%。更為重要的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超高速增長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金磚四國”2006年的增長貢獻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東盟經濟發展前景明朗,非洲經濟也出現的久違的好轉。所以,在未來的幾年世界經濟只會平緩的波動,預計2007、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5%和4.5%。這給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新一輪周期下,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波動性將會與世界經濟保持更加緊密的關聯性。世界經濟的增長會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機遇和空間,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合軌跡。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個巨大的經濟體,但同樣會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會與美國一樣決定世界經濟的走向。盡管在今后的幾年我國經濟形勢可能進入溫和調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輪周期將會延續,我國經濟將繼續在高位平穩波動并與世界經濟的波動遙相輝映,并將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鉑金:宏觀經濟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國實際GDP的時間趨勢與周期演變[J].經濟研究,1999(7).
[5] 鄒衛星、房林:我國經濟增長的特征、可持續性與潛在增長率估算:一個綜述[J].經濟學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鳳:中國GDP年度數據的周期性分解與制度闡釋:1978-2005[J].經濟學家,2007(4).
[7] 劉恒、陳述云: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態勢[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國經濟波動與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動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4.
[9] 姚紅烈: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研究[D].四川大學,2006.
[10] 崔友平: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原因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7(7).
[11] 浪南、劉宏偉: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非對稱性和持續性研究[J].經濟研究,2007(4).
本文以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為大的背景,論述了世界經濟日漸聯系緊密及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式和現狀,通過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和不足,得出在鐵礦石進口方面,我國國內企業資金短缺,在貿易交易過程中,貿易融資非常必要。延伸出礦產品貿易的融資決策必要性和手段方式。
一、礦產品融資決策的經濟背景
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國,儲量總數較大。但礦產品位低,質量差,是貧礦所占比列較大。而且礦產資源的分布相對集中分布在遼東、冀北和川西地區。其次,我國礦床類型繁多,礦石類型相對復雜。絕大多數的礦石要經過選擇礦產后才能進行最終的冶煉,這樣一來,礦產品的開發投資大,生產成本提高,在同樣的世界市場環境下缺乏市場競爭力。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鐵礦石的總產出量仍然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鐵礦石不得不依賴從國外進口。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仍屬于能源資源密集型模式,對能源資源消耗量非常大,產品大多是資源型為主,由于國內礦產品資源儲量不足且開發較久,對于外國進口礦產資源的依賴較嚴重。而礦產資源的成本價格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在進口礦產資源時,融資是十分必要的[1]。
二、國際礦產品融資的主要方式
授信開證。這種方式主要是銀行為客戶在授信額度內減免保證金同時對外開立信用證。提貨擔保。這種方式主要用于用信用證結算的貿易中,即當貨物先于貨運單據到達目的地時,進口商向開證行申請,為其向承運人出具的保證性文件,承擔由于先行放貨引起的賠償責任。出口押匯業務,這是與提貨擔保相反的一種方式,是由信用證的受益人在貨物裝運后,向開證行索償以收回貨款的一種貿易融資業務。這需要信用證的受益人將全套貨運單據質押給所在地銀行,銀行行扣除利息及有關費用后,再將貨款預先支付給受益人。
三、我國礦產品貿易融資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世界經濟越來越豐富的當今社會,我國貿易融資的方式太過單一,缺乏多樣性。國際貿易是動態中的貿易,無論是它的品種、規模、方式都在不斷地向更高、更多、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國際上通用的貿易融資方式更是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開始不斷嘗試新的貿易融資方式并且從中受益。但是我國的貿易融資特別是固定資產貿易融資基本上仍然傾向于以傳統的融資方式為主。主要是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這樣的融資方式不僅品種少,而且功能單一,跟現階段高速發展的世界經濟步調無法保持一致[2]。
我國的貿易融資行業和市場分散單一,沒有一個統一、集中的貿易融資市場供企業盡情發揮。在這種市場形式下,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融資時,貿易融資的資產的流通自由,買賣雙方主要在自己的市場網絡里進行融資。這種方式使得企業之間缺乏競爭性,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建設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貿易融資市場來滿足企業的貿易融資需求。 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也是目前我國貿易融資存在的一大難題。國際貿易融資辦理的手續煩瑣,融資條件相對較為苛刻,為申請國際貿易融資,企業需經歷復雜的過程。相應的辦理條件也有很多的限制,辦理手續期限太長、效率較低[3]。
面對融資的困境,國家應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對基礎性工作的投入數額,同時積極鼓勵社會資金用于商收性勘查,力求扭轉地質勘查滯后、資源保證程度下降的局面。
同時國家要采取各種措施降低礦業企業上市融資的條件。保證更多的礦業企業可以加入到融資隊伍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金融證券管理部門、股票交易部門及金融投資機構對礦業融資政策規則的制定完善和上市礦業公司的監督管理職能,推動勘查資本市場的逐步建立。積極支持和鼓勵勘探公司、礦業公司到國際礦業資本市場上融資。確保礦業企業融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家還要采取特殊政策,對于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超大型、特大型能源、冶金、有色、化工礦山和戰略性礦產,國有資本應占主導地位,保持國有資產的絕對優勢,國家應積極大規模注入資本金或進行債轉股。但其局部經濟實體及其他經濟組成部分不應排除和其他經濟成分合資。新建重點大型骨干礦山主要由國家投入,同時吸收其他資產的注入[4]。
四、結語
當前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之下,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崛起市場廣闊。對礦產品資源等能源資源的進口依賴也相對較大。認清當前我國對外礦產貿易融資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巖.貿易融資的快速通道.出口經理人.2008(02):201-202.
四川經濟降速是必然的。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作為西部龍頭省份的四川,經濟發展多年處于不斷加速甚至“奔跑”狀態。GDP總量從1991年突破1千億元到2003年突破5千億元用了12年,而到2007年突破1萬億元僅用4年,特別是到2011年“翻番”、邁上2萬億元大關也僅用4年。這種加速度是全國少有的。雖然有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恢復重建中高強度巨額投資拉動的特殊原因,但這種加速增長無論如何也該緩緩了!
對此,我們不僅不應驚詫,反而應該高興――適度的增速、高質量的增長才能真正可持續!
四川經濟目標大幅降速的原因
適應國家宏觀戰略調整的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也開始出現資源消耗過多、環境容量透支、社會矛盾凸顯等一些問題,需要適當“休整”。加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整體趨緩,復蘇進程艱難,因此,我國順應國內外形勢,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主動調低經濟增速,引導全國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及信息化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實,最近3年以來,全國一些省市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開始主動降低經濟增速了。四川理當順應國家宏觀戰略的這一重大調整,主動作為,調低增速,推動轉型升級、科學發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理性決策的結果
一方面,四川經過最近十余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總量基數已經較大,再保持10%以上的高速發展既十分困難,也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從廣東、江蘇等經濟大省的發展來看,其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以后普遍出現過增速的減緩,而四川的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以后已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
而且,與全國其他許多區域一樣,四川在此高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過度依賴增加投資、產能低層次擴張等粗放發展以及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因此,要真正貫徹落實“多點多極支撐發展、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必須適當降低增速,為調結構、轉方式、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另一方面,支持四川繼續高增長的因素幾乎不再。四川不僅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趨緊,而且面臨著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防控債務風險、加快改善民生的多重艱巨任務,特別是災后重建等突發性巨額投資拉動增長已不再可能。而在全球全國經濟發展趨緩的大背景下,要像過去那樣大規模招商引資和新增重大建設項目也十分困難,同時推進城鎮化、著力擴大內需等也需要一個漸進的較長過程。
無須贅述,增速減緩已是不可逆轉之勢。因此,適當降低增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非常理性、明智的決策,這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
鏈接看點:
這(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是地方權衡經濟發展與要素資源制約之后做出的主動調控,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了空間。更重要的是,這與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密切相關。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世界各國的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亞太經濟已被公認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如果亞太實現貿易和投資的極大自由,亞太的各價值鏈將形成極大規模的資源配置,必然會給亞太各成員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推動國亞太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亞太自貿區的建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APEC各成員國的自貿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這是一種高質量、強約束的制度性合作。另一部分是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一種自愿、靈活、開放、淺制度化的東亞方式的合作。剩余的成員國則是二者之外的,形成的雙邊的多變的自貿區。亞太自貿區自2006年被提出一直難以有所實質性進展,究其原因就是各國有著較大的利益分歧。APEC的21個成員國在歷史文化、經濟水平、國家體制、資源稟賦等方面均有著巨大的差異,各自出于本國的利益需求,因此形成了很多雙邊的,三邊的,次區域的自貿區。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大程度上的市場開放則意味著對本國市場的巨大沖擊,國外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國內,本國的企業就會面臨嚴峻挑戰,甚至會導致失業率的上升,因此發展中國家更多的考慮市場準入,投資環境等因素。而發達國家需要的則是寬松的投資環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商品原料,所以美國試圖通過TPP進行全面開放和邊界內規則的統一。所以推進亞太自貿區的建成,處理好各個成員國的利益關系成為關鍵。
亞太自貿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如今的APEC已涵蓋28億人口,經濟總量占全球的57%,對外貿易總量占全球的46%,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的重要動力,亞太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由1994年提出的茂物目標就可以看出,實現貿易自由和投資的自由化對于每個國家的重要性。亞太自貿區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對外貿易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入和資本總量的增加,還會促進技術的創新,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拉動本國就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于發達國家而言,自由的對外貿易和投資將加速資本的運轉,利于尋找廉價的勞動力和商品原料。亞太自貿區將加速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高速運轉,形成極大規模的資源配置,促進人員,硬件軟件的高速流通,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
為亞太自貿區夯實基礎。亞太自貿區成立的前提就是各成員國建立起戰略互信,對外貿易中考慮到并且處理好每一方的利益,才能促進亞太經濟的增長。大力加強亞太伙伴關系,共同規劃發展愿景,打造合作平臺,應對全球性挑戰,謀求聯動發展,繼續發揚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打造發展創新、利益融合、增長聯動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為實現共同進步、發展、繁榮的亞太夢想而不懈努力。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是亞太地區長期保持強勁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入合作,共同發展將促進亞太地區實現平衡的、包容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推動亞太地區經濟進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