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師責任意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面對現實社會的市場化,信息傳播的日益深化,語文教師已有的知識已經完全被揭去了那份為歷史塵封下的經典性與神秘性而進入不同人群的共享空間。現有和將有的知識以幾何級數值的方式爆炸的同時,贏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巨變。相比于信息高速公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的知識實在是九牛一毛,還能為擁有一桶的知識而沾沾自喜嗎?因此,面對信息社會知識的大容量且傳播方式多樣化的窘境,如何教給學生一碗水的問題就擺在了以傳播傳統文化為職業使命的語文教師面前。孔子能體悟大道,所以歷代學子尊稱他為至圣先師;我們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明白傳統精義,卻并不能保證學生完全信服,臉上不會露出那份隨意的表情。
實話實說,社會的巨變、知識的爆炸、傳媒的火爆,導致知識的治世立身的恒久指導性已變得十分蒼白,毫不諱言知識已在逐漸的失去人文內涵,走上工具價值的道路。現代社會新舊的轉換僅是轉瞬間的事情,誰能保證自己的知識積累是一棵常青樹而不會老化呢?難道只有讓學生在教室的狹小空間中聽你令人頭疼的講解?確實,現實社會中已遍布著師一級的東西,例如廣播、電視、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并且它們日益占據著“師”的主角化位置。因為只就知識的容量與“新”的分量上說,學生已從它們那兒接受了比課堂上多得多的知識。
在這種困境中,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與時俱進以迎接挑戰呢?
人類的知識是一個原點上積累起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知識的變遷又是必然的,一個時代又有一個時代的知識興奮點。但是,當今的互聯網又怎能抹殺昔日的古埃及、華夏文明的輝煌呢?雖然近代前的知識積累更多的是圍繞一個核心軸的釋道與傳道的緩慢過程;現代社會的知識爆炸更多的是幾何數級的加速裂變行為,但我想這只是一個速度的問題,而不是價值取舍的問題。因為知識的工具性永遠不能取代它的人文內涵。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所以語文教師是有必然的歷史意義的,也是可以通過自身的進步跟上歷史發展的腳步的。
而“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則有所不同。它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天下興亡,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我不為此盡責,就是我的失責。這樣看來,責無旁貸,舍我其誰?不管別人怎么想,怎么做,我都必須盡職盡責。
明白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對指導我們的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大事是這樣,小事也是這樣。具體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小事上,更能看出這句話的用處。
比如說,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責任意識濃一些,責任感強一點。我們是否能為此做些什么呢?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我們的學生在學業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疑惑的時候,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疑惑就是我應盡的責任;
學生之間因一點小事發生矛盾,產生沖突的時候,幫助學生調節糾紛,協調關系就是我們不容推辭的責任;
看到男女同學交往過密,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以愉快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就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當學生僅僅滿足于學習是為了以后找個好工作,掙大把大把的金錢,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并以此作為學習的動力的時候,引導學生心里想著國家民族,想著他人,為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他人的幸福安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學習才有更大的目標、更大的動力,這也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
面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課堂教學,以及科研在大學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學教師作為研究者的意義和價值日漸突出,作為教學者的角色日漸被邊緣化的實際,如何能做到依然堅信學生的可教性,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在進行科研的同時,不放棄教學陣地?反思大學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應充分理解教學責任,樹立教學責任意識;理解教學學術,不斷追求自身的專業發展。
一、大學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主體對責任的客觀認知與主觀體驗,主要包括責任認知與責任情感兩個維度。責任認知是對責任客觀方面的認知,主要涉及到對責任是什么?有沒有能力、怎樣去履行責任?如果沒有履行好責任,其后果是什么?等問題的認識;責任情感是責任主體對責任的客觀方面的主觀認同及情感體驗,反映的是責任意識的主觀價值。責任認知是責任情感產生的基礎,責任情感反過來又影響責任認知的深刻程度。責任意識更多地具有主觀性,因為作為責任意識主體的人具有自由意志,他對客觀責任范圍、內容、意義的認知總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人所產生的責任情感存在個體差異性。
教學責任是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完成的事情。教學和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工作中心,因此,教學責任就必然成為大學教師應認真履行的重要職責之一。教學責任意識是教師對教學責任的認知和相應的教學責任情感。教學責任的認知包括對教學責任是什么,自己的教學能力能否履行好教學責任等問題的認知;教學責任情感是履行教學責任時的情感體驗。現代教學理論注重教學的反思性,強調教師的反思意識,因此,教學責任意識還應包括教師對自己教學責任認知的反思和教學責任情感的反思。對教學責任認知的反思能使教師更深刻地理解教學責任及其內容,更為自覺地分析自己對教學責任的勝任力;對教學責任情感的反思能夠幫助教師樹立積極的教學責任情感。對教學責任認知和教學責任情感的反思能促使教師明晰自己的教學責任,進一步喚起教學責任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隨著現代大學以科研服務社會功能的增強,大學科研活動日益市場化、社會化、政府行為化,導致大學教師在受科研經費“誘導”的同時,為了應對科研工作的壓力,在教學與科研任務的雙重選擇面前,責任意識的天平更多地傾斜于科研。此種背景下,傳統的教師角色出現分化與沖突,一些教師由于忙于科學研究而無暇顧及本科教學,一些教師甚至把本科教學當作科研工作的負擔。在強化科研責任的同時,弱化甚至漠視本科教學責任,本科教學作為教師基本使命的責任意識開始淡化。當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沖擊教學責任,淡化大學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之際,教學學術問題受到關注,教學學術運動成為化解矛盾的路徑之一。
二、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
在今天的大學里,由于教師對“學術”內涵的理解過于偏狹,將傳播知識的教學與科研或社會服務相對立,沒有把教學上升到“學術”的層面加以理解,教學責任也因此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責任意識亦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影響了本科教學質量。若長此下去,必然導致社會和家長對大學培養質量的信任危機。對此,博耶認為解決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以及重視本科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學術內涵多樣化。在一份給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研究報告中,博耶重新設釋了“學術”的內涵,試圖通過重構學術的內涵來提升教學的地位以引起人們對于大學教學問題的重視,以重建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博耶提出。大學里學術的內涵不應僅僅指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應該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即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知識的學術和傳播知識的學術即教學學術;他認為“教學學術”是一種通過咨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教學學術包括:教師有效地呈現學科知識,根據一定目的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條理地組織起來,使學科對學生來說更易接受,更有意義地掌握,等等。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活動同樣需要分析、綜合,需要把知識以一種創造性的、更有效的方式呈現出來,因而是一種學術活動;從教學的性質來看,教學本來就具有科學活動的特性,是一種學術活動。因為,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就是教學主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教學主體也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技能和能力,具有嚴謹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我們還要給教學的學術以新的尊嚴和新的地位,以保學術之火不斷燃燒”,“教學支撐著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在好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傳播知識,還學習知識,自身也能獲得創造性的發展。 博耶關于教學學術的相關論述發表后,很快就有許多學者做出了積極的回應。當時斯坦福大學的校長唐納德·肯尼迪就認為:“現在是我們重新肯定教育,即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的時候了。”博耶關于教學學術理論的發表以及其他學者的積極回應,引發了在美國長達io多年的關于教學學術的大討論。目前關于教學學術的討論及其影響已經超出美國,波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蔚成了一個影響廣泛的教學學術運動。
三、“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重建
第一,管理者可通過教師培訓幫助教師理解教學學術的內涵和對教學責任認知。
如果不重視對教學責任認知的教育,幫助教師明晰教學責任,企圖僅僅通過改造教師個體的人格或提高教師個體的道德境界來培養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相對短期的教師培訓,則需一個更長的過程。因為,一名教師不明確自己教學責任范圍、不知道教學失責所帶來的后果,即使具有良好的師德,也很難具備合理的教學責任意識。依據教學學術理論,從責任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如果教學活動中,教師能把教學的有關活動作為學術問題來探討,多投人一些時間和精力認真研究教學,研究學生,反思自己,那么教師就會正確理解教學和教學責任,以積極、合理的教學責任意識指導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
第二,教師可通過教學觀摩促進自身對教學學術的思考和教學責任意識的重建。
徐南平先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擔任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蘇州市掛職副市長,是我們國家某領域的首席科學家。前不久在安慶市召開的安徽省首屆中小學校長論壇上,他講了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7歲時,他因為某些原因要離開班級。當時,班主任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舉動――緊緊地抱住他,并說真舍不得他離開。當時,他幼小的心靈被深深地感動了。第二個故事:四年級的時候,他因為調皮而一度成為全班最差的學生,父母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老師比他還著急,一次一次地家訪,告訴他的父母:“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一定要讓他讀書。他一定會變好,他不是差生。”在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說下,父母讓他回到課堂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初一的時候,有一天,在課堂上,他津津有味地看著《三國演義》。那個時代,得到一本《三國演義》是非常難的。他正全神貫注地看著,老師發現了,隨即把書收走了。他當時非常著急,生怕老師把書撕掉,因為那是借來的。結果,上完課以后,老師說:“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一起來欣賞《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篇章。”老師講了關云長單刀赴會的故事。徐南平說,那簡直就是他一生聽到的最好聽的故事。下課后,老師把書還給了他,并且說了一句:“讀書很好,但不要上課的時候看,否則的話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第四個故事:高三的時候,他們每天晚上都學習到12點鐘,而老師一直陪伴著他們。最后,徐南平先生總結了四句話:教育是一種關愛,教育是一種激勵,教育是一種寬容,教育是一種付出。他的講話非常簡短,但還是激起了熱烈的掌聲。
是的,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心中總是有教育的故事,不管他后來從事什么職業,身上總是會有老師的影子――那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教育就是一種責任,沒有責任就搞不好教育。我們老師至少需要有三種責任:一種責任是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我們職業的本質屬性;第二種是社會責任,家長把孩子送到你班上來,就是把一家的希望交給了你,托付給你,這對教師來說就是一種社會責任;還有國家的責任,未來的國家棟梁之才,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靠我們去造就。所以教師必須認清自己肩上的重大使命,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懷,能夠對教育對象進行關注和審視,能對教育的常規進行批判和反思,更能對教育的未來和發展傾注真摯的愛。
正確認清和對待教師責任,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責任能力,是加強師德修養的核心內容之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始終需要責任意識的推動。實踐證明,一個受到良好責任教育并有責任意識的教師,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較容易有所作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高度責任感的教師,既能給學生以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又能幫助學生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用真心、真情、真愛去實踐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縣新世紀中學,山東鄒平,256209】
[作者簡介]郝穎(1968— ),女,北京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教育與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教育、青少年教育。(北京 100102)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9—0067—02
隨著《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出臺,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這一長久不衰的教育問題被再一次賦予了現實意義。《規范》明確指出了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六大師德內容。目前,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的大學教育的師資保障,他們的成長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水平,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師具備積極、健康的師德責任意識,是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問題
教師的職業道德,即“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是社會對教師工作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師德的實現更多依靠教師的自律、自覺和內心信念的支撐。近些年來,大學教師的整體結構呈現明顯的高學歷、低年齡的發展態勢。青年教師為師的品德備受社會關注。總體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師德狀況和社會形象是好的,他們自覺踐行優良的師德風范得到了社會各方的肯定。
但也不可否認,青年教師作為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型群體,他們的身心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義、實用主義、重利輕義、重己輕人等社會不良意識形態的沖擊,出現了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重不符的事件,師德蒙羞之案例不時見諸報端,嚴重者諸如基建、采購、招生腐敗;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利用承擔國家科研項目之機,貪污、騙取國家專項資金;等等。
1.職業意識淡薄。在社會的負面因素影響下,一些青年人把教師工作僅僅當做一種職業和謀生手段,而沒有意識到教師職業對于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肩負著傳播人類文化、培養社會新人的崇高社會職責。一些青年人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初,并沒有形成對教師職業意義和價值的認同,更沒有對教師職業的高社會期望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這樣一種隨便的、無所謂的執業狀態,很難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強烈的從業、敬業、樂業的職業工作動機。
2.職業態度不端。由于職業意識的缺乏,一些高校青年教師在教師崗位上難以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浮躁不安、急功近利、心理失衡、不思進取、缺乏敬業精神。有的教師課前不認真備課,課上口若懸河,課下不批改作業,糊弄了事;有的教師隨遇而安,對教學內容、方法與創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師榜樣意識淡薄,過分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對物質利益的索取;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應有的關心與呵護,有成績不肯定,有過錯不寬容,甚或是冷嘲熱諷、橫加指責;有的教師儀表不整,舉止、言語粗俗。
3.職業品質欠佳。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教師固然需要淵博的學識,但更應該具有健全的人格,從而影響并升華學生們的精神境界。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出來。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在個性品質方面狀態不佳,主要表現為:本應勤奮好學,日思進取,但卻消極怠惰,不求上進;本應勇于承擔,自信自強,但卻遇事躲避,事不關己;本應對工作、學生充滿深厚的情感和愛,卻為人冷漠,缺乏應有的熱忱;本應胸懷寬廣,公正民主,卻心胸狹隘,片面偏激。
二、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責任意識的基本構成
師德責任是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所應選擇的師德行為和對社會、對學生所應承擔的師德義務。高校在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方面應以構建師德責任意識為出發點,只有本著對國家發展、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師德建設才能得以實現。
1.青年教師對國家發展的責任體現。熱愛祖國是教師職業道德最根本的責任體現。正確、先進的意識能夠促成行為向前發展,有了正確、積極的思想才有正確、積極的行動。教師對祖國愛得越深厚,歷史責任感就越強烈,從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工作是國家賦予的一份社會責任。熱愛祖國是合格教師的精神支柱,是優秀教師的動力源泉。
2.青年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體現。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事業擁有高度的責任感,隨時隨地維護和提升教師職業的榮耀與尊嚴并富有獻身精神,這是教師最主要的職業道德素養。許多優秀教師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有卓越的成就,首先是因為他們熱愛教育事業,時刻以教育事業的發展壯大為己任。而那些不喜愛教師職業,缺乏對本職工作的責任認同,只是把它作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跳板”的人,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個以教師工作為職業的年輕人必須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師的工作是甘于寂寞與清貧的,要經受得住挫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3.青年教師對學生成長的責任體現。熱愛學生,對學生成長負責是教師對熱愛教育事業的最完美的詮釋。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好學生的首要條件。可以說,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的教師絕不是一個好教師。教師對學生負責任,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有一種服務精神。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多方面的知識、多方面的服務,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幫助其構建正確的價值目標體系,使之將來能夠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4.青年教師對他人的責任體現。無數實踐證明,以團隊為基礎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比其他任何工作模式都要優秀的工作效果,教育亦是如此。完整的教育應是教師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任何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都不僅僅是某個教師個人勞動的成果,更是教師集體共同影響的結果。廣而言之,也包括了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這里的他人包括教師的學校同事、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教育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其在多元智力框架中陳述人的智力就包括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這種智力主要是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并據此作出適意反應的能力。在教師集體中,青年教師應具備這種智慧,要具備善于與人交往的能力,更要擁有團隊合作理念和技巧,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樹立集體協作的觀念,與同事、家長應相互尊重、支持,不計較個人得失,共同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創造和諧、良好的教育環境。
5.青年教師對自己的責任體現。高校教師的勞動特點之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通過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響受教育者。教師無疑是學生最直觀的、最活生生的思想和行為的榜樣。不管教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甚至愿意還是不愿意,他都在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著示范。青年教師不能以年輕、閱歷淺作為不作示范的借口。青年教師應謹記“師者,人之模范”,其勞動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不斷學習、誠實守信,努力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對自己言行的負責任,是教師職業道德養成的內在動力。
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養成教育
所謂養成教育是指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青年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理應接受德行的養成教育,而青年教師作為教育者則更應該接受養成教育,因為教育人的人應該先受教育。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傳道之人,必須聞道在先。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教育,根本在于教師對職業責任的認同。只有當青年教師對國家、對事業、對學生、對他人、對自己有了高度的責任感,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也就自然養成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高校內涵式發展的今天,重視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責任意識的養成教育,即成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
1.“以國為本”,把握塑造高校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基本方向。國家是每一個人的歸屬,愛國體現的是每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作為國家與社會賦予責任的人民教師,對自己的國家應擁有炙熱的情感,并隨時隨地將這一情感流露,進而感染他的學生們,這種身體力行的教育強于任何一種說教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青年教師首先要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國的未來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簡單的上課、下課、批改作業等瑣碎小事,而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把教育事業當做“大事”,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有了這種認識,教師才能自覺擔負起國家賦予的這份責任和接受這樣一種重托。
2.“以人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情感投資。就高校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而言,高校領導者及年長教師要關心、愛護青年教師的成長,重視對年輕教師的尊重,保護青年教師的權利,積極引導青年教師作出合理的個人發展規劃,對青年教師的缺點和不足要給予最大限度的理解與寬容,創造個人發展上、福利待遇上、人際關系上的良好條件和基本保障。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納入青年教師的成長機制,就是要鼓勵青年教師的個人自主發展,以愛和關懷為核心,尊重、信任、理解他們,使青年教師能夠積極、樂觀地看到教師職業的美好未來。高校領導者及年長教師要把握時代進步的脈絡,不以長者自居,積極主動地構建現代大學教育的師德體系,合理有效地培養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引領、規范青年教師的教育行為。
3.“以職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實踐內涵。“教好書”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育好人”則是以堅實的師德責任為支撐的。“教書育人”是教育的本質,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養成應以教師這一本職工作為根本,將意識付諸于實踐行動。目前,高校中輕教學、輕育人的問題亟待解決,青年教師務必謹記,“教好書”固然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但空有滿腹經綸,卻不能將其傳授給學生,這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工作重點不放在學校,一味專注于社會兼職的行為更不可取,“育好人”也就更無從談起了。踏踏實實課堂教學,勤勤懇懇鉆研學問,能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是師德對學生健康成長負責任的實踐行動的具體體現。由此推斷,青年教師師德責任意識的養成必須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教好書,育好人”,只有無愧于職責,無愧于使命,才無愧于社會和國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教人[2011]11號)[Z].2011—12—23.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2(b)-0065-01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因此,責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民主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責任感,對自己不負責任,任意妄為,就會影響他人,影響社會的穩定,這類人不值得信賴,更難委以重任,既不能奢求他對家庭做多少貢獻,更不能奢望他對社會創造多少價值,這類人不足以安身立命,對家庭對社會都會存在較大的危害。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1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必要性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要體現“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還要在教學中突出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通過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離不開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是能夠體現新課改的以人為本以及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學思想,是新課改的重要體現。更重要的事,現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獨斷專行”,在學校“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學生的責任意識也較差,因此,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能夠心系天下,心系社會,學會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負責,這樣學生可以不斷地提高認識,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2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2.1 通過歷史的人物的感召力量,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責任感
在歷史課文中,有大量的極具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就是這些歷史人物不斷努力,敢于犧牲、敢于奉獻創造而來的。翻開歷史課本我們會看到大量的這樣的情景: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仁人志士無所畏懼,挺身而出,不斷探索,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甚至不惜以身報國。這些人物令人敬佩,能帶給人們無盡的精神力量,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歷史素材展開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比如,用“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壯志饑餐胡虜肉”“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的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感召學生,使他們從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的身上感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使學生在感動中,在強烈的心靈震撼下,樹立向他們學習的強烈愿望。使學生深層理解愛國的具體內容,真正體驗歷史英雄的悲壯、崇高的愛國情操。
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當我們的國家出現危難時,我們要怎么做?學生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向歷史英雄一樣,挺身而出,共赴國難,救國救民,建立偉業。這樣,學生的感情得到有效的升華,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建立了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現在處于和平時期,衣食無憂,多么幸福,作為和平時期的我們要怎樣回饋社會,回饋家庭呢?這樣,學生就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學生在討論中,會認識到自己只有努力學習,將來才能為社會,為家庭做出更大的貢獻,以此回報社會、匯報自己的父母。這樣,學生通過歷史學習,不但形成了強烈的歷史責任意識,還能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責任使命,學生會端正學習態度,建立責任意識,用自己的努力學習來回報社會、回報家庭。
2.2 在教學中聯系現實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動態,關心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是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聯系現實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開拓視野,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能夠建立起關心國家的發展,關注社會的變化,關心人類的命運的強大使命感,意義重大。
比如,當講到日本侵華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教科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關于慰安婦問題的公開談話等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事件背后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可以達成共識,現在日本國內有一部分人想要翻供,極力想否定日本國的侵華史實,想要否定自己的丑惡罪行。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為什么他們敢翻供,會翻供?這樣學生通過討論可知,由于日本政府及一部分日本人民不能充分認識到法西斯給全世界人民所造成的巨大痛苦和巨大傷害,在日本國內依然存在著霸權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殘留思想,同時,中國又不是足夠強大,對日本國能夠產生足夠大的威懾力,因此,他們敢翻供,會翻供。這樣學生可以把現實與歷史現象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強。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學生都能認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人,負責任的中國公民,都應該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時,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努力成才,才能有能力為祖國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推動國家的發展,只有祖國強大了,才能有效地維護,維護民族尊嚴,才能保證國民安居樂業。這樣學生不斷提高了認識,對歷史、對現實認識的能夠有效分析,同時學生的責任意識得到顯著提升。學生得到有效的發展。
總之,我們要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有強烈的責任感的人,使學生成為大有作為的人,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這樣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實現了。
(1)強化責任意識教育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全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都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都要求公民在依法享有權利的同時自覺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里所說的義務,實際上就是責任。青少年以后將擔負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合格公民,思想品德課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責任意識教育。
(2)加強責任意識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需要。在人應當具備的品質中,具有責任感,是作為社會人成熟的基本標志。責任感和負責任的態度是每一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安全事故、瀆職行為、以及假冒偽劣等丑惡現象,都和當事人缺乏甚至喪失責任心有關。思想品德課應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對于今后能順利地融入社會,明確自己的職責,承擔起社會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責任意識教育的內涵
責任是對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產生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之中,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他就必須承擔個人應承擔的責任或義務。每個人又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又同時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人們由于身份不同而負有的責任也不同。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人人都有責任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認為,責任是大人的事,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小沒有責任,這種觀點其實是不正確的。責任包括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誠然由于未成年人年齡小還缺乏責任能力,但這并不等于說未成年人沒有責任,因為未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某種角色,在家庭中是子女,就有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等責任;在學校中是學生,就有遵守校紀、尊敬老師、認真學習等責任;在社會生活中是小公民,就有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規、關愛他人等責任。責任始于生而終于死,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不可能沒有責任。只不過不同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責任也不同罷了。
(2)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由于社會分工不同,各個人所從事的工作不同,其承擔的責任也不同,但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作為政府意志執行者的各級干部,只要時時處處“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那么就會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同時會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如果只考慮自身的利益,不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想方設法,那么就會被人民群眾所唾棄,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學生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行動,有各種行為表現,如果與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相符合,就會受到贊揚;反之就要受到批評,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關愛他人的意識。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存在,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上的其他人而生活,其實這就是“人人為我”。但生活中的每個人不能只有回報而沒有付出,因此,未成年人在受到他人關愛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地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盡管未成年人年齡很小,但在自己的頭腦中要確立關愛他人的意識,同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為他人著想,多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責任意識教育的途徑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這樣說。誰都知道,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分數雖然已不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但分數依然是老師、家長評價學生,家長、領導評價老師,領導、社會評價學校的極重要的標準。作為一名教育一線的語文老師,唯一能堅守的便只是在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愛聽之外,頂著重重重壓盡一點人道主義責任讓教學變得厚重一些,而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多得幾分考分。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小細節引發了我的思考。有時,批改好的作業讓發下去,過了大半日,作業本還安好地靜躺在講臺上;收上來的作業本也經常是忘記了之前作業的訂正或作業寫了一半更離譜的情況是有時還有字寫到一半就交到了我這里。有時,我讓孩子幫忙叫另一個作業有錯的同學來訂正,我左等右等也不見人影,最后才被告知那個孩子不在教室。當然,除此之外,忘記上什么課,忘記帶什么資料更是家常便飯!是現在的孩子記性遠不如前?可問及當紅歌星的八卦,他們卻如數家珍!顯然上述的這些“忘卻”背后潛藏著深刻的原因:缺乏責任意識!查閱了一些資料,我發現中學階段的學生責任意識是最淡薄的。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李丹教授帶領課題組展開對少年兒童的大范圍調查結果顯示“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以后,孩子的責任心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反而低于小學一、二年級時期。”中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向青春期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個體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人生轉折期。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和責任心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與可行。
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就在于,要在每個孩子身上,培養起一種對知識、文化和美的向往,然后使學生在這種精神財富的基礎上產生、形成和確立起新的智力興趣,更好地讓語文滲透于孩子的生活,也通過語文課堂打開一扇了解世界,了解社會與人的窗口。語文課有著天然的德育功能,因為許多名人名篇中往往滲透著各種美德,責任亦然。于是,我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責任意識的滲透和責任感的培養。
一、課文教學
找準教材與“責任”的結合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對“我”一個外國學生的認真負責,細致到每周修改“我”的講義,補正所有缺漏錯誤,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責任驅使他做這么多本可以不做的事?這里的學習讓孩子們懂得負責人的人值得尊敬并會被人們永遠記住。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在讀書時借書抄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正因為深切的責任感讓他贏得了名聲,讓別人都愿意把書借給他,從而得以“遍觀群書”。這里的學習也讓孩子們知道一個負責任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幫助他走向成功。
二、課外拓展
語文的外延無限大。所以除了課本中的課文之外,我們往往會找一些內容相近、主題一致的文章讓孩子們進行比較閱讀。除了比較閱讀之外,摘抄、朗誦比賽和有關責任的細節片段練筆都能讓孩子們多接觸多觀察和多思考,讓這些美好的責任品質漸漸內化。
三、時事討論
以大語文的觀點看,語文就是生活。一切發生的事件就能夠囊括在語文范疇之中。最近引起的事件往往最能激發孩子討論的欲望,而這些也是鍛煉孩子思維與表達的途徑,同時也體現著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期間當然少不了關于責任的討論。
比如,小責與大責的討論:因為學校衛生檢查中地上有垃圾不問責直接扣分,使得校園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可我經常在下班后在校外看到許多學生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于是,我把身邊的這現象也放到課堂中來討論。又把國外旅游景點常見的中文文明警示牌也告訴學生。讓他們感受雖然只是一個小小舉動卻大到可以影響整個國家形象。小小的責任放在大大的環境當中不也是一種大大的責任么?
通過一系列的語文教學中的責任行為指導,孩子從活動中獲得了成功及愉悅的體驗,從周圍的老師和同學處得到鼓勵和肯定,責任行為得到正面的強化而持續出現,從而逐漸將責任內化為一種自覺的品格。
我說:“我不看重你們的成績,我看你們的努力!”
我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取得好成績,沒有好成績照樣能夠成材!”
我說:“不管你們今后在什么崗位上工作,我都希望你們能成為有責任有擔當頂天立地的人!”
奧地利精神醫學家維克多?費蘭克這樣一位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歷經慘絕人寰遭遇度盡劫波歸來的生還者,在他的生命和家庭都遭遇了極不負責的蹂躪之后,仍然說: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有利于造就社會主義接班人
當代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能創造社會財富的人才。高校培養人才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四有”新人,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提高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2.是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要求。在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大學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代大學校園是知識的聚集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場所,而大學生是重要人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深入階段,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承擔改革的使命,因此,需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才會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站到歷史的高度認識到自身的責任。
3.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責任,盡到責任,可以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人的責任有一定的本質屬性,是人與外界聯系的紐帶,可充分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每個大學生才會盡到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才能夠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使身心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措施
1.發揮教學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尤其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高校需要m當發揮政治教學的作用,提高思想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價值核心觀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懂得個人發展沒有辦法離開社會的發展,社會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來滿足個人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個人努力對社會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盡可能地承擔責任,這樣才會使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2.強化教師的作用
在責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責任心去提高學生的責任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同時也是青少年的靈魂導師,其他任何途徑都沒有辦法代替。言傳不如身教,在大學階段,教師是學生良好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可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一些學生很喜歡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在責任教育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要先做到;若是學生不能做到的,那么教師自己不應該強迫學生做到,應利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這樣才能夠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3.重視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責任意識作為一種品質、一種習慣,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培養,在生活中加以沉淀,責任教育是一種養成式教育。責任教育的培養應該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從而實現認知與責任的統一。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組織學生適當地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讓學生們通過實踐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可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這樣才會使當代大學生認識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
所謂責任意識,就是指一個人明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事情。例如,學生的責任應是在校認真學習,課后完成作業,在校期間不曠課、不逃學,考試不作弊等。一個有責任的人會很清楚自己需要去做什么,會認真自覺地付諸行動。有強烈責任感的人,遇到再大困難都會去解決,反之,責任感較弱或毫無責任感的人,面對很小的問題也會退縮。因此,注重初中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分析當代初中生責任意識的缺失
經調查統計加以結合,總結出初中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幾個表現:
1.紀律上放任自己。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亦是如此,如今的中學生守紀律的大大降低,他們課堂上,東張西望,不能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講課,作業也不能認真完成;課下,沉迷在網絡中無法自拔,有的是迷戀網上聊天,有的是沉迷于網上游戲;同學之間打群架;經過調查中學生中80%都有手機,20%的學生離開了手機就無心思做其他事情,對老師的禁帶手機懷敵意。
2.思想上“自我”為中心。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在學校都以自我為中心,存在著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為別人做半點犧牲,而且對班集體缺少合作互助主動為集體服務的精神,自己從來沒有責任意識,到了社會,不僅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也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3.生活上追求享樂。部分初中生不懂得生活來之不易,用父母的辛勤汗水去買自己喜歡的,追求流行,喜歡品牌,互相請客、買貴重生日禮物,互相攀比,虛榮心強,而他們卻忽視了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觀念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更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以后的發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中的責任意識教育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加強自身素養,提高專業能力
有一些初中教師很愿意與初中生建立一種親密的關系,很愿意與初中生進行溝通,但是由于諸如代溝問題、專業知識匱乏等問題,教師始終沒有辦法真正成為初中生的心靈導師。所以初中教師想要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中的責任意識教育,首先就要學會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的前提,則是需要教師掌握專業的知識,諸如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只有教師真正有能力的時候,才能給學生正確而充分的指導,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到及時發現學生問題,與學生適時溝通,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這樣學生也更愿意和教師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了解了初中學生的想法,就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責任意識的指導。
2.家長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
家長與初中生進行溝通,可以拉近家長與學生的距離。一個初中生自己不喜歡學習,她想放棄學業,想去學習跳舞,但是一直以來都得不到家長的同意。直到有一次這位家長在廣場看到自己的孩子跟著音樂翩翩起舞,那一剎那,家長就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溝通并不一定要利用語言完成,也可以是行動。父母適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更有助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如這位學生,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時,就可以告訴她,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對自己選擇的生活負責任。生活的姿態有千百萬種,但是屬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種,那就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盡最大的責任將其做到做好,這就是一種責任意識的培養,對初中生終身受用。
3.豐富教育活動,增強責任意識社會實踐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對學生社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按照聯系實際、突出主題、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如通過主題實踐活動課開展辯論賽、演講會、時事報告會等課內活動,以及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等課外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如進行教科版七年級思品課第一單元“共同的責任”的教學中,我曾布置過“請為我們自己設計一條關于責任的標語”這樣一道作業題。我看到學生設計出:“對自己負責,對朋友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關心別人就是關心自己”“為父母分憂,是子女的責任”“學校興衰,我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起”等標語。我還倡議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這些活動,寓教于樂,在教學中營造了一種正能量,讓學生體驗承擔責任的感受,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又如,在教科版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第九課教學活動中,我布置學生調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學生的誘惑。通過調查活動,學生了解和掌握了黃、賭、毒以及等不良誘惑及其危害。這一調查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了社會責任感。再如,在九年級,我圍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以此為主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積極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既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存在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又通過對這一現象剖析,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建設生態文明,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自身做起,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認識到自己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改善評價標準,落實責任意識評價內容
《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課的總體說明是:“評價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應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體現學科評價特點,搜集學生學習的完整信息,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教師要總結與反思評價結果,改進教學,進而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客觀、公正、準確地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而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
初中階段是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最重要的階段。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理解書本所要傳授的知識,讓學生多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讓學生成長為具有責任感的人。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加的和諧,民族會更加有凝聚力,國家才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