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學研究調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4)7C0023C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課程實施中[1]。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學為研究對象,力圖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學生的要求,運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好的發展[2]。
實踐證明,一個教師能不能以科學研究的態度來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結果是大相徑庭的[3]。我國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國逐漸得到認同,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教學研究能力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關注,眾多研究者對中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研究進行了討論[4],特級教師張乃達提出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從問題開始”,王林哲對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與方法進行了論述,吳非指出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選題不要脫離中學學科教學。劉海燕,張麗萍[5]對哈爾濱市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個人能力及外部分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指出中學教師對教學研究在認識層面、能力水平和主動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差距。了解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現狀是有針對性培養中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前提,從已有研究中我們看到,很少有研究者關注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現狀。為了了解中學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現狀,為提升中學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供依據,我們以湖北省高中化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在湖北省兩個地級市不同層次的高中選擇了150位教師為研究樣本,對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研究現狀開展了調查研究,以探尋化學教師在教學研究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 調查概況
以湖北省兩個地級市部分高中化學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考慮到研究的代表性,選擇了普通高中、市重點高中和省重點高中作了較全面的問卷調查。
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并結合個別電話訪談。通過不記名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高中化學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作用及動機,教學研究的基礎,教學研究問題的來源,教學研究的方式,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設計了21道選擇題,其中15道為單項選擇,6道為多項選題。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回收率94.0%。
2 問卷設計
研究本質上是一個過程,麥克米倫和舒馬赫將“研究”定義為“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的系統過程”。教師的教學研究也應該遵循研究的一般過程:確定問題、查閱文獻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用一定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教師對教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及教師基本研究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保證。
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對其作用及動機的認識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基礎,有認識才會有行動,如果教師自己不能認識到教學能力的意義,那么教師的教學研究行為只會是被動的、消極的。能否有相應的外界條件的支持,是教師教學研究能否推動的條件。
基于此,我們認為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及外部的條件三個方面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將之細化為6小類并設計問卷。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化學教師對教學研究及其作用、動機的認識
化學教學研究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實踐活動,開展化學教學研究,有利于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化學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調查表明,認為“教學研究非常有必要或比較有必要”的教師比例達到82.3%,認為“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非常有幫助或比較有幫助”的教師比例達到80.2%。
由表1可知,為評優、評先以及晉級而參與教學研究的教師比例超過50%。可見,教師雖然認為教學研究很有必要,對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很有幫助,但在現實中卻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功利性研究傾向。
3.2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基礎
當傳統的教學法無法維持學生學習興趣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創新。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即是教學創新,因教學創新不僅能夠激發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更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及創造能力,教學創新就需要一定的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
由表2可知,教師對于教學研究知識與理論的掌握基本上處于概念理解層面,他們多數能夠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義(60.2%),但對于教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與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很低(13.5%),這勢必會影響教學研究的質量,進而影響他們參與教學研究的熱情。
3.3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來源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新課程的理念只有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才能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影響新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提高教師理解新課程、駕馭新課程、實現新課程的能力,是當前教師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由表3可知,教師主要通過查閱資料并與同行探討的方式解決問題(45.7%),有時會經過認真思考并寫心得體會(27.6%)。而在面對教學中的問題時,約有29.1%的教師總是進行自覺研究,有53.8%的教師有時會進行自覺研究。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多數有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不過仍以查閱資料、研討為主要的問題解決方式,通過自覺研究探尋問題解決方案有效性的比例不高。
3.4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方式
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從研究實踐經驗入手,也可以從研究理論成果入手;既可以采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純科研的課題研究方式。由表4可知,學校的教學研究尚處于粗放的狀態,以教師自主探討及互相學習為主(共占65.9%),學校會組織一些學習,但優秀教師的指導相對較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研究的質量。
3.5 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
本次對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的調查設計了如下幾個選項(多項選擇):(1)自身的理論水平不足。(2)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響升學率。(5)經費緊張。(6)文獻資料不足。(7)缺乏整體協作。(8)其他。由圖1可知,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遇到的困難是整天忙于上課、任務繁重、缺少時間、沒有時間去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沒有精力去進行教學研究。
3.6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
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有: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撰寫專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占64.5%,撰寫專著占9.2%,總結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整體狀況還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學教師多數認可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實踐中參與研究的功利性比較明顯,這與教師非常沉重的工作負擔、較為薄弱的研究意識以及明顯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關。若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進一步提高對教學研究的認識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為了促進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學校要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倡導教師對自己工作中的創新點和不足及時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即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面對的永遠是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情境,教師應該改變長期以來消極被動的“教書匠”形象,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堅持開展“說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聽課――再評課”的教學活動,尤其要強化授課教師自評這一環節,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隨機事件的處理,提高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4.2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研究指導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問題,面對新課程目標全面啟動,教師自己要能有選擇地學習一些新的教學理論,把它們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反思自己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從而不斷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門的輪訓,應該立足于自己的崗位,通過教學創新、同行聽課、教研專題活動、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教學雜志的閱讀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實踐,扎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學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際優質教師資源,建立化學名師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共同體作用,釋放名師自主成長的活力。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指導,盡快找到教研的生長點和落腳點。
4.3 將教學與教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
教學研究應該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教學研究尤其是中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只有從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實踐出發才更具有意義。脫離了教學實踐的所謂教學研究那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中學化學教師要從教學實踐中獲取研究的素材。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時將教學與教學研究分離的問題,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設計《校內研討課評價表》、《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表》、《課堂教學評價表》、《課外教學研究評價表》等,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形式,設計體驗式教學聽課筆記;同時建立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反饋制度。并以此及時調整教師工作思路,做到教師評價多元化,以解決教學與研究分離問題。
4.4 教學研究成果表達形式多樣化
在調查者中,有64.5%的化學教師認為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認為形成了論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這種認識使真正的教研遠離了教師。做課題、寫論文雖然是教師教研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正如專業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論文表達出來一樣,中學教師的研究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日志、敘事、案例、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研究成果的重要表達形式。中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之中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論文語言方式的抽象、敘述結構的刻板、論點論據的嚴整,是教師所不熟悉的,同時也不見得是教師表達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師呈現教學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5 結束語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每個教師都面臨著大量的新問題、新困難、新矛盾,單靠原有的辦法和經驗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師通過研究找到新的途徑和方法,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當中。教師只有把自己定位為研究者,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的適應者。
參考文獻:
[1]劉永和.“教師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師教育科研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張孔義.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5):71~76.
[3]肖建民.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方案中,更為重視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走出校園即能很好的適應相應的工作,因此,學院在專業課的培養上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每門課程通過任務的學習,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更能使學生在模擬真實的任務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1]。任務驅動教學法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2]。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新型的學習方式[3],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操作流程
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一般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設計任務。由教研室主任和任課老師共同參與制定本課程的所有任務,并交由系里審核,最后審核通過的任務將詳細寫入高職高專的教學大綱中,任課老師按照大綱的規定執行。第二,創設任務情境,引出任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挑戰任務的興趣。第三,分析任務,提出解決問題。在每一次任務執行之前,教師將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學生一起探討完成任務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完成任務的思路和計劃,為任務的執行做好充好的準備。第四,展開探索,完成任務。該階段是任務執行的階段,這個階段將分小組進行,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展開自主學習和探索,完成任務,并記錄下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第五,編寫任務報告。該階段主要將任務執行的結果進行一個總結,系里已經制定出任務報告編寫的具體格式,學生按照格式的要求,填寫關于任務完成情況的匯報工作,讓學生學習如何編寫報告。第六,上臺展示交流,評價任務。該階段主要在課堂完成,學生將任務完成情況制作成ppt,到講臺上來展示,與臺下同學交流互動,最后教師進行評價,讓學生學會如何將任務用口頭的方式表達出來,也鍛煉學生制作ppt的能力。第七,匯總歸納。該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完成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4]。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應用——以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一)《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任務設計在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市場調查與預測》共設計以下8個任務:編寫市場調查企劃方案書、實地調查法訓練、編寫市場調查問卷、單一項目市場調查過程管理、繪制數據分布直方圖和折線圖、定性分析市場調查資料、模擬專家會議法、編寫市場調查報告,這8個任務也與所選用的教材緊密聯系在一起。(二)《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任務實現
1、調查項目設計及任務小組成立首先,由于《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性質,結合學校的現有資源,教師安排了具體調查的項目,主要如下:項目一: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項目二: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月消費情況調查;項目三: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課余生活情況調查;項目四: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課堂紀律情況調查;項目五:福州海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大學生涯的規劃調查。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提供一些他們想調查的項目。當然,學校也可以邀請在校的商店一起完成,如中國移動、電信和聯通,還有一些理發店、飲料店等。其次,成立任務小組,小組人數根據班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在7—10人之間。為了鍛煉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和任務的順利完成,組員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選擇,分組完成后,為了不出現組員“搭便車”現象,安排每個學生輪流擔任任務組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和學生一起制定好任務完成過程所要遵守的相關規則。最后,讓每個小組自行選擇項目題目,確定他們這個學期所要進行的項目內容。
2、任務的實施對于《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我們選取的教材是趙軼編著的《市場調查與分析》,該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整本書在結構的安排上涵蓋了市場調查與預測的整個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1)調查前期的準備工作。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完成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于課堂上讓學生完成市場調查企劃書、市場調查問卷的編寫。市場調查企劃書即市場調查方案是整個市場調查的基礎,涉及項目調查的目的意義、調查的具體內容、調查對象和范圍、市場調查和資料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時間進度和預算安排等,這些內容都是后續市場調查實施的指引,要求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討論,然后制作成word打印出來,在課堂上進行陳述,由其他學生提問,教師點評,總共需要3個學時,討論完后,讓學生當場完成實訓報告的編寫。當每個小組確定好調查方案之后,就可以著手準備調查方法的設計。根據每個小組的具體情況,可以選擇實地訪問和觀察法(因實驗法不太容易操作),同樣,留一個課時的時間,讓學生自行設計觀察表,留4個課時的時間進行問卷的編寫。問卷編寫關系到實地訪問的效果,因此,必須學會編寫一份合適的調查問卷。學生設計的觀察表和問卷必須交由任課老師閱讀批改,再發給學生修改備份。該階段還必須完成的一個任務就是,單一項目市場調查過程管理,即讓學生掌握市場調查組織實施過程中的人員安排、訪談技巧培訓和運用、問卷的填寫,這個實訓,任課老師的理論課教學可以引入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學習,留2個課時讓學生當場組織一場模擬,先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如何進行市場調查的人員安排、訪談技巧、問卷填寫,然后推選一名成員扮演“培訓主管”,在班級進行市場調查前期準備工作培訓的模擬,最后形成實訓報告。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前沿,語文教堂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為了喚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調查當代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興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針對此項問題,筆者對本校學生(主要針對年齡在12至15歲之間的中學生)進行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調查問卷”。
調查采用試題簡答、調查問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隨機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學生總數33%左右)參加問卷。調查過程組織有序,因而問卷調查所反映問題及傾向具有代表性,對教師研究“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調查問卷分兩大部分。一方面是試題部分,主要意圖是調查我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試題涵蓋面廣,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另一方面問卷部分,目的在于調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及喜愛程度。但是,大多數學生只是知道一些傳統文化,卻不知道其來歷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很多學生對傳統民族藝術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未來更是漠不關心。以上種種情況,令人堪憂。現將有關調查中所反映的情況歸納整理如下:
一、特點及問題
1.中學生對名著所涉及的相關傳統文化了解較多,但詢問后得知,相關知識來源途徑主要在影視劇作品上,而對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題著重通過影視歌曲了解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熟悉情況,數據反映,《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對《聊齋志異》了解甚少,參與問卷的300名學生僅23人知曉,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稱,卻寫錯了字。再如,32~35題,命題意圖在于了解學生對名著人物及情節的掌握程度,學生掌握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級。
2.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我國詩詞掌握較好。如,2題、13題,掌握者達到72.3%,14題是83.6%人。看來,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課堂是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和主陣地。
3.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在語文教學當中,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飲食、服飾等生活氣息濃郁的傳統文化。調查反映,對耳熟能詳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學生回答不上來“六畜”的具體內容。
4.在傳統語言文化類,成語、諺語、俚語等知識,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對一些常用的俚語反應不上來,如,第24題,近半數人不知道“燈不撥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辯不明”。更令教師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學生對語文中常會用到的成語記憶太少。成語接龍題只有4名學生完全接對。
5.對帶有明顯地域色彩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如,關中“十大怪”,只有27%學生說得上來。有些傳統節日很多學生還不知道,但是對于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6.知識欠缺,閱讀面和視野狹窄。如,6、11、2題涉及古代哲學、宗法、禮儀、天文、歷史、地理等知識,學生完全答對者寥寥無幾,說明學生的古代文化常識掌握不全、不深,應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的歸納與整理。
7.可喜的是,經問卷得知,學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傳統道德教育較多,比較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歌賦,對中國書法、國畫、民族音樂有一定的興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課題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繼續加強此方面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建議與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此次調查,我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出現的問題。
1.進一步加強對課內古典詩詞背誦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學,這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一個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寫比賽、詩詞接龍、背誦打擂臺、經典誦讀等方式,將古詩詞背誦常規化、趣味化,另外,積極探討文言文教學課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2.加強名著閱讀,開展讀書活動。應在七、八年級學習時間比較充裕的條件下,課題組教師要給學生開出適宜他們閱讀的名著書目,大力開展閱讀名著的讀書活動,并采取寫讀后感、講名著活動方式,檢查反饋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采取影視與文本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名著、走進名著,不僅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讓名著影響學生的靈魂。
3.拓展課程資源,在研究與探討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體驗、學習,甚至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其藝術視野,使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4.改革課堂教學,構建以研究與體驗為本、師生互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教材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民風民俗,組織學生參與有關社會活動,參觀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并讓學生嘗試寫作觀后感或民風民俗介紹、調查報告、小論文等,讓學生自己加深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領悟。
5.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傳統文化講座,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展知識面和視野。
總之,此次調查既為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提供了較為翔實而又準確的情況,也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在學校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將扎扎實實地推進課題研究,促使我們對以后傳統文化的教學更加有效和深入。
隨著國家對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和培養質量,完善共享型"校企--專業--課程"的資源平臺,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培養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職院校《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對實踐教學環節已經越來越重視。
一、《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實踐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傳統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實際工作崗位對人才的需求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老師黑板上搞市場,學生教室里做調查",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跟上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學生在課堂上只有認知,沒有體驗,學生在進入企業真實崗位時很難快速地進入職場狀態。
(二)教學模式單一化導致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目前,高職《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以案例分析討論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使用問卷星、調查派等模擬軟件的實踐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營銷實踐操作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 以案例分析討論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案例選取的合理性對教師提出了挑戰
在案例的討論分析中,為了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共鳴,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和掌握,教師選取的案例往往是可口可樂、肯德基等國際知名公司,而我們的學生在畢業時進入的企業大多是一些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由于營銷戰略的差異、調查經費投入的不同等導致在調查方法、資料收集整理等環節上存在差異,因此,這就使學生在職場中不能很好的切入,在畢業生回訪中對學校的教學產生質疑。
2. 使用模擬軟件的實踐教學模式雖然與發展趨勢接軌,但因為沒有真實的實踐導致教學效果差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軟件操作時往往假設某個背景,這些背景沒有一個真實的企業所依托,沒有真實的調查場景,往往與實踐脫節,而學生也純粹是為了應付和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因此導致教學效果差,教學及實踐不成體系,不能相輔相成。
二、《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分析
以天津商務職業學院為例進行分析,《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是該校市場營銷專業通過深入調研與工作任務分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重構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校企共建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課程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課內學時共計56學時,后續課程主要有《市場營銷實務》、《賣場運營實務》、《品類規劃與管理》、《銷售實務》等。
《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作用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能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市場調查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場調查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設計調查方案、設計抽樣方案、設計問卷、選拔與培訓調查人員、組織實施及監督調查項目、整理與分析調查資料、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市場預測并獨立撰寫完整的市場調查報告等專業能力,培養學生較好的開展市場調查、分析、預測和解決企業相關市場問題,捕捉和分析市場信息、對問題進行科學決策的綜合能力,提高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等職業核心能力。因此,《市場調查與預測》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主干作用,對學生從事營銷工作的專業能力,培養職業素質的養成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
三、課程實踐教學建議
(一)課程設計建議
《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和開發,對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的深入調研,基于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分析,確定專業所對應未來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從而確定職業行動領域,同時對相近的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歸并,本著全面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目標,充分參考國家行業標準,與企業行業專家共同進行課程設計,以此確定學習領域。
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也應根據崗位適用、行業發展、課證融合的原則進行取舍,注意突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訓練、職業素養形成的需要。
教學過程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引入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并對任務進行分解,在不同教學任務中整合、序化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做到教學任務驅動、學習自主創新、實踐崗位引領。
(二)實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議
建議《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可以從原來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發展到企業參觀、角色扮演、實戰體驗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中根據課程具體教學內容的不同和任務的差異,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和不同的教學方法,立足于每個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體現學生主體、教師導學和教學做一體的職業教學理念,融"教、學、做"為一體,做到"教中學"、"教中做",綜合運用多種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建議
1、整個教學過程應站在企業調研分析部門工作人員的角度,以3-4人為一小組,開展調研分析活動,充分利用excel軟件、spss軟件、模擬調查軟件、調查派和問卷星在線問卷設計系統等教學軟件,完成要求的學習性工作任務。在仿真環境中,使學生能夠像實際調研者那樣,自主地進行模擬調研。
2、整個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應從基層市場調查與預測人員實際需要出發,通過模擬調研、企業實際調研和崗位見習,使學生感受調查作為一種艱苦工作,經常會觸及哪些棘手和敏感的問題,調查人員應該怎樣做到客觀公正、無私、嚴謹、認真、細致,應具有怎樣的敏感性、警惕性、堅韌性,開拓性、創新性,以及這些素質的重要性;并自覺的、有意的培養自己的思想素質,實現思想素質與業務素質的融合。
3、課程應依托所在專業的實踐基地,開展各項校外實踐活動,滿足課程的實訓需要。學生通過 "真刀真槍"的實踐,能夠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崗位意識,感受真實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氛圍,也縮短學生與社會的適應期。
(四)師資隊伍配備建議
《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是一門職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建議任課教師要專兼結合。師資隊伍的配備上要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考慮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課程教學團隊中專任教師應擁有營銷專業相關的本科以上學歷,具備"雙師"素質或行業一線工作經歷,專兼職教師配備合理,行業企業兼職教師承擔課程教學任務達總課程的25%以上。
(五)教材的選用及編寫建議
1. 建議任課教師選用實踐性較強的教材
本課程的任課教師應針對《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專業性與實踐性較突出的特點選用實踐性較強的教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實訓部分的內容為教材的重點內容,內容要盡可能地具有豐富性和廣泛性,并注意與外經貿企業一線實際的一致性。同時,還能進一步體現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突出以任務訓練為主的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部分的內容為教材的輔助內容,理論僅為實訓服務,所有知識點和案例的選取只為能夠滿足能力培養的需要,并力求做到以實訓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2. 鼓勵任課教師自編教材
鼓勵任課教師自編教材,教材應充分體現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材應通過與學生實際工作相關的各個案例和實踐項目的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認識。教材表述必須精煉、準確、科學。同時,任課教師在自編教材的過程中,能夠將教學體系進行有效梳理,將教學體會融入教材,教學相長。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現了飛速發展。英語作為高職教學中的必修課程,日益受到重視,但總體看來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入學時英語水平較低,再加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教學方式,致使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學習方法被動、機械,多數學生患有“聾啞癥”,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外語教學界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剛剛開始,現階段主要集中于小學和中學,大學課堂教學中較少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對任務型教學的研究理論多于實踐,而在我省高職院校中,任務型教學的可行性、適用性到底如何? 是否能夠發揮預期作用? 筆者就以上問題展開調查及研究。
一、調查與設計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與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分析任務型英語教學實施的可行性, 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改進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三所高職院校08級380名學生和16名英語教師參與了調查和訪談,采用不記名方式發放學生問卷380份(收回372份),教師問卷16份(收回16份),主要了解學生個人基本情況,教師課堂教學現狀,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的了解程度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等幾個方面。
二、結果與分析
問題一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對英語學習的信心。結果顯示,61%的學生對英語課堂教學不感興趣;56%的學生對學好英語沒有信心。分析表明,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迫在眉睫。
問題二涉及教師課堂教學現狀。數據顯示,67%的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法:讀單詞-講語法-串課文-做練習。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問題三是為了掌握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結果表明,只有4%的學生愿意參與課堂活動;27%的學生表示較積極;而69%的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處于消極狀態,被動接受知識。師生怎樣互動、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多數英語教師束手無策。
問題四涉及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的了解情況。81%的教師知道“任務型教學”;13%的教師不知道該術語;6%的教師嘗試過任務型教學。大部分教師對任務型教學一知半解。
問題五是為了了解學生認可的課堂上最理想的活動方式。58%的學生認可“教師分派任務并參與,學生小組互助學習”;34%的學生認可“教師講,學生聽”;8%的學生認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討”。 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高職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沒有與時俱進。
以上數據分析表明:目前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多數教師仍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很少,過分依賴教師,失去動腦、動口的機會,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培養。
三、啟發與建議
綜上所述,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與《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強調“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基本要求》強調在教學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任務型語言教學體現語言教學目標由語言結構向語言功能的轉變,強調由教向學的轉移,實現由學什么到怎樣學的轉移。任務型教學主要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和社會使用,要求教學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交際任務是該教學途徑的核心。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任務型英語教學的合理運用將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增強教學的實用性,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2008年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高職高專任務型外語教學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 0803015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體育教學;職業特色;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93-01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關于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的現狀和大學生的體育活動情況的科研論文近60余篇。
1.2問卷調查法。設計了《學生體質健康與教學調查問卷表》,經效度和信度檢驗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隨機選擇了我校校作為調查對象,向學生隨機發放問卷80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93.7%。
1.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獲得的各項數據用百分數對統計資料進行一般性描述。
1.4專家訪談法 走訪專家征得意見。
2 結果與分析
2.1體育選項教學現狀調查
2.1.1選課動機情況。
學生參加體育選項課學習的動機呈明顯多樣化趨勢,其中強身健體,提高運動能力是學生參加選項課學習的主要動機,說明大學生能認識到體育的價值和功能。但有19.8%的學生是把考試達標作為選課的動機,說明有一部分同學對體育課的認識還存在誤區。這就向體育教師提出一個課題,即如何去善待學生,積極引導,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使青年學生的狂熱性、陣發性熱情轉為持久的積極因素。
2.1.2對體育選項課的態度。
男生對體育課的態度選項中"很喜歡"和"喜歡"的人共占74.5%。女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喜歡"和"很喜歡"的占16.6%;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中,有30.1%女生。可見,女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傾向不盡如人意。
2.1.3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和頻率上。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有67.4%的學生是經常或有時參加體育活動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6%的學生是很少或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女生多于男生。且強度多數不夠。
2.1.4學生課外活動形式。
調查顯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個人鍛煉48.3%以及和同學一起鍛煉30.1%,參加體育協會或學校系里組織的活動相對較小占15.6%,表明我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應當加大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
2.1.5教學組織形式。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教師個別輔導、和小組練習的形式比較喜歡,為今后更好的組織體育教學提供參考。
2.2體育教學模式有待創新。
高職高專除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外,還具有自身的職業特性,它主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由于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要以"育人"為最高目標,以"終身所從事職業"為主線,把"育體育心""未來生活需要與學生專業主體需要"、"增強操作能力與終身受益"三者緊密結合,突出對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的培養。因此體育教學模式在借鑒高校外,應結合體質健康、實用專業體育發展自己的特色模式。
2.3課程資源整合不明顯
2.3.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主要特點是"針對性",具有鮮明的職業定向性。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應該同高等職業學校的特點相結合,圍繞職業特征開發體育課程體系,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服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但目前我校的體育教學體系沒有體現職業特色。實用性專業體育課程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2.3.2體育課和健康教育、體質測試沒有有機融合,《學校衛生土作條例》并在第于一三條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對體育課程設置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文件的分析,并沒有體現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內容還不夠完善,并且體育課程的任務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安排不符合選項課的分組分曾次教學
2.3.3網絡體育教學的平臺大部分沒有搭建起來,難以實施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教"與"學"。教學資源利用率低,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體育健康的認識和理解和學習,而且也不利于教學互動、教學相長。
2.3.4忽視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的科學方法論的作用。輕體育素養的培養, 缺乏對人文體育、保健體育、運動欣賞、體育時事,以至于只知運動之術,而不曉運動之道、動之有道,從而導致學生對自己的體育實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動"。故而使得許多學生難以在課后指導自我鍛煉。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學生較喜歡的體育教學內容為鍛煉身體的方法、身體健康的知識、體育欣賞和體育保健的方法,這些教學內容在目前體育理論課中開展甚少。
2.4體育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體育成績評定基本上局限于運動技能的評定,評價內容單一。忽視健身知識的傳授和健身方法的掌握。調查顯示有50.4%的高職學生認為評價合理,而認為不合理的占38.6%,值得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體質測試和體育考核沒有有機融合,造成有達標不及格的部分同學不想上體育課的現象;忽略了對課外體育活動和校內競賽活動等潛在課程、活動課程的評價。
2.5課程設置年限太短。
我校的體育課一般開設年限較短。體育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尚未養成運動習慣。
2.6長期以來就形成了"重技術、輕理論"的人才觀念, 部分教師的觀念還沒有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教師本身的保健知識也嚴重匾乏,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到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并把它落到實處,說明教師的觀念還有待進一步轉變和提高。部分教師忽視自身體育理論知識的更新與再教育,從而造成了體育教學中不重視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的局面,形成了體育教學缺乏創新意識的僵化模式。
3結論與對策
3.1完善分組選項課模式,探索、創新并構建高職院校特色教學模式體系。
3.2結合體質測試,加強體育教學研究,推進職業運動處方教學授課內容。
把體質測試研究成果定期納入體育教學工作的議事日程,針對學生體質檔案,同時結合各職業特點進行選項教學,在教學中要增加《健身學》的教學內容,加強目的性和科學性身體鍛煉教育,使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對健身的作用,學會科學鍛煉身體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運用課堂學到的體育理論知識及鍛煉方法去參加課外鍛煉。處方教學相對傳統教學更符合教育理念、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
3.3體育教師對測試的結果要進行認真的分析要明確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與自己的教學質量是密切相關的,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來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苗建軍.體育教學改革幾個認識問題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4):2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124-03
一、引言
大學物理作為我校諸多工、農科各專業學生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修讀人數眾多,面向專業廣,且在學生大學一或二年級修讀。從學生所處的修讀階段和對象面廣這兩個方面來看,大學物理課程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的養成及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在剛接觸大學物理時有很多的不適應,學習累而效率低。甚至有部分學生高中階段物理成績非常好,然而學學物理同樣感到吃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學學物理效率低?如何針對性地去解決這一問題以提高大學物理的教學質量?本文擬通過問卷調查法從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教學有效銜接角度出發,了解學生大學物理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為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工具
1.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
2.研究對象:隨機抽取華南農業大學2013級修讀大學物理課程的6個自然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7份,剔除無效問卷7份,問卷回收率為90%。
3.研究工具:自編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從學生因素、課程內容、教師因素三個方面構建,學生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理科基礎;課程內容包括大中學物理課程內容的重復性、學生的適應性、課程考核方式;教師因素主要考查教師的教學方式。
三、調查結果
1.學生方面的調查統計結果:
(1)在學習態度上,52%的學生非常喜歡物理課,但是喜歡做作業的學生只有28%,只有30%的學生認為班級學習氣氛比較好。大學物理的知識點多,數學手段以微積分為主,學生難上手。課程進度快,老師不會過多地復習學過的知識,導致學生越來越跟不上進度。一個學年下來,僅有31%的學生比較積極地學習物理,而有20%的學生不喜歡做大學物理作業。
(2)在學習方式上,學生大多還保持著高中時期的依賴性,缺乏學習的計劃性、獨立性、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做到課前預習的學生僅占6%,有34%的學生課前從來不預習。有39%的學生上課會記筆記,43%的學生偶爾做筆記,18%的學生從來不做筆記。在課后作業方面,近50%的學生會邊復習邊做作業,而有27%的學生根本不復習,做作業是為了應付老師不得已而為之。
(3)理科基礎方面,85%的學生中學時物理成績都還不錯,但進入大學后,僅有31%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微積分,51%的學生微積分掌握一般,另外18%的學生微積分掌握得較差。由于數學工具掌握不夠扎實,導致部分學生物理學習困難,上課聽不懂,課下不能及時獨立鞏固復習,嚴重影響物理學習質量。
2.課程內容的調查統計結果:
(1)在大中學物理課程內容的重復性問題上,85%以上的學生認為內容重復是必要的。即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使教學能有效銜接,學生也更容易理解,能有效增強大學物理的教學效果。
(2)學生對內容的適應性調查結果顯示,61%的學生認為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相比較,內容跨度太大,很難適應,并且有78%的學生認為大學物理課程知識點過多,難以在短時間一一掌握,導致學習困難。中學物理知識點少,作業多,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大學課程學時有限,在有限的時間要求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點,而作業量又大幅度地減少,學生很難得到有效的鞏固。另一方面,作業量的減少讓學生覺得輕松,學習上更容易放松,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對于教材內容而言,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應該通俗易懂,而學生實際使用的教材內容過于抽象,這與高中教材具體、直觀形成鮮明對比,在學習量增加的前提下,教材內容過于抽象,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下降。
(3)在課程考核方式方面,大學物理一般只有2次考試,即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期末考試的內容以基礎為主,大部分題目都是書本上的例題或學生的作業題。這種考核方式缺乏有效競爭,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而中學里考試較為頻繁,考試內容以選拔為目的,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中學學習競爭大,學習積極性高。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9%的學生認為考試次數和學習動力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70%的學生喜歡一個學期只有一次考試,另外30%的學生認為除了期末考試以外,再增加幾次段考模擬考更有利于鞏固知識。
3.教師方面的調查結果統計:
(1)大學物理課程內容多,教師講解進程快,29%的學生能夠非常或比較適應,71%的學生適應一般或完全不適應。可見大學物理課程內容多,教師教學進度快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21%的學生喜歡老師上課提問,21%的學生非常討厭老師上課提問。當老師課堂上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時,僅有33%的學生愿意積極思考,另外67%的學生很少或根本不思考。教師上課以講授為主,僅11%的學生能堅持聽課,另外89%的學生或是邊聽邊自學,或者上課根本不聽完全自學。84%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課程結束后能提供總結,僅有16%的學生愿意自己總結課程。
四、大中學物理教學有效銜接的對策
1.調整心態盡快適應大學物理課程學習。由于大學物理課程存在進度快、學習量大、學習梯度大、課時少、課程難等特點,并且大學物理課程的主要數學工具是微積分和矢量計算。無論從內容還是方法上這些都給大一或大二學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學生若仍然保持高中的學習態度,認為上課跟著老師走,所有內容都可以在課堂上消化吸收,其直接結果就是逐漸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奏,落下的課程越來越多,學習也愈感吃力。
為了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在課程開課前就應對學科特點做到必要的了解,并及時調整好學習心態,做到有備無患。另外,對于物理課程用到的微積分和矢量計算不要有畏難情緒,工具總是在不斷地使用過程中逐漸熟悉和靈活掌握。若是之前學過的大學數學內容早已經遺忘了,那么在物理知識點用到哪些數學工具,此時有針對性地去復習一下,或邊學邊用,樹立堅定的信心,勤學苦練,也不會對物理學習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2.培養獨立自主的大學物理學習能力。大學物理課程學習中,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這包括必要的課前預習、科學的聽課記筆記和課后勤復習。
首先,課前預習非常必要。因為物理課程難度較大,書中涉及大量推理,學生只靠老師上課時的講解是難以掌握的。課前預習能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定理是如何推導的,對老師上課的內容有一個提前了解,就更容易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另一方面,預習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有目的性地聽課,大大提高了聽課效率。
其次,科學聽課與記筆記。一般而言,聽課比自學效果要好。教師的課堂講解,除了可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課程的知識以外,還會交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良好的學習方法。另外,課堂記筆記不是把PPT上的內容照抄,這種記筆記的方法是低效而且也不必要的。科學地記筆記,是記課堂上教師強調的重點難點,把課上學生沒聽懂的問題記下來,記筆記有利于課下的復習和鞏固。
最后,課后要勤復習。大學物理課程內容多、進程快,學習的消化吸收大多在于課后的及時復習鞏固。物理課程的課后作業大多比較基礎,做作業的過程即是帶著問題去復習,因此要逐漸學會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當然同學之間的討論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另外,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借助網絡或圖書館資料對所學的物理知識就廣度和深度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學會自主學習。
3.教材編寫應直觀形象且通俗易懂。教材編寫過程中應考慮教材的形象性、直觀性,適當增加圖文形式,并盡可能聯系實際,讓學生感覺到一部教材好看、好用、實用。另外,教材應對各章節的知識點加以疏理和概括,并詳細地介紹大學物理專業術語、微積分和矢量計算的運用,如此以來,物理的知識點雖多但不零散,同時教材有詳細的專業術語及數學工具的具體運用,可降低大學物理的學習梯度,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此類教材也更方便學生自學。
4.教師教學方式方面的銜接對策:
(1)上好大學物理緒論課。大學物理緒論課程中要給學生強調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從研究內容到研究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講清楚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從課前預習、聽課、課后復習的不同,讓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態度,轉變學習方式,為后續物理課程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另外,緒論課上應給學生簡單介紹物理學的發展概要,讓學生對大中學物理內容的前后銜接有明確的認識,同時概要介紹物理學的趨勢及廣泛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師生互動。傳統教學中,教師多以講授為主,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有效的教學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講授、啟發、討論、互助式等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也可以設定一些課堂小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說出他解題的思路,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防止作業抄襲現象,也能更加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外,老師應該多走下講臺,減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親而不是可畏,增強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啟發,引導學生善思考、會思考。
五、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在從中學物理學習過渡到大學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由于銜接不良,在學習態度上不重視、學習方法上過度依賴缺乏獨立自主性,數學工具微積分、矢量計算掌握不扎實,大學物理課程學時少、內容多、教師講解過快,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等一系列的現實是造成學生大學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在今后的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上好大學物理緒論課,幫助學生調整心態,以盡快適應大學物理課程學習、培養獨立自主的大學物理學習能力。教學中宜選用編寫直觀形象且通俗易懂的教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景勤.大學物理教學中兩類銜接問題[J].科技信息,2010,(27).
[2]江濤.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教學銜接的思考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8,(21).
[3]朱偉玲,登平,何穎君,等.從光學談大學與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J].物理通報,2012,(5).
[4]李海,熊萬杰,曠衛民.加強農業院校大學物理課程地位的思考和實踐[J].現代物理知識,2006,(02).
進入“十二五”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后,面對機遇和挑戰,人才培養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這對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加強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對醫學研究生德育工作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新時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資料來源
調查問卷涵蓋了研究生個人信息及50道問題,包括德育教育的內容、形式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內容。
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調查采取無記名,發放給首都醫科大學三所附屬醫院研究生,三所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調查對象:男生10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42%,女生149人,占被調查總人數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調查總人數32.4%,碩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調查總人數67.6%;入學前,研究生30%來自大中城市,35.6%來自城鎮,32.8%來自農村。
二、結果
1.研究生整體素質
在社會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車上會主動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74%以上的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主動打電話問候父母。在奉獻精神方面,91.6%研究生樂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90.8%研究生認為自身道德修養水平還不錯,94.7%的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好的醫德醫風。
結果顯示,對于我國研究生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水平是否存在差異,10.8%的學生認為無差異,80%的學生認為有差距,9.2%的學生認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見表1)。
2.研究生德育課程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目前各醫院基本都開設了醫德醫風、學術道德和醫患溝通等方面的德育課程(見表2)。
3.研究生德育課程適宜形式
目前,醫院的德育課程一般以專題講座方式開展。通過調查,研究生對部分德育課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議,學術道德:53.6%選擇專題講座,48.8%選擇主題活動;醫患溝通:53.1%選擇專題講座,45.2%選擇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選擇專題講座,55.7%選擇主題活動;責任教:58.2%選擇主題活動,48.5%選擇社會實踐。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體
調查顯示,對于德育教育的執行者,62.3%研究生認為是導師,17.8%研究生認為是教育處老師,11.7%研究生認為是醫院黨委,8.1%研究生認為是德育課教師。
三、討論
1.研究生基本素質
通過調查,目前研究生的整體素質還是比較高的,講究社會公德、為他人著想、提倡奉獻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入學前已通過層層選拔,不僅對其學業,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質都進行了嚴格的考查,學生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另外,研究生來自大中城市和城鎮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是基本素質明顯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課程
調查顯示,目前各臨床醫院比較重視研究生醫德醫風、學術道德和醫患溝通方面的培養,對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教育和生涯規劃關注較少。
研究生作為高學歷群體,承載著社會、家庭和自我的較高期望值,有很強的成就動機。 隨著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他們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醫學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現,國外研究多認為醫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受到足夠的重視。
另外,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持續遞增,就業難的問題日益明顯,研究生就業已經與農民工、下崗職工再就業并列,成為困擾我國就業問題的三大問題。開設生涯規劃課程有利于幫學生分析社會現狀及自身優勢,擬定個人就業目標,轉變就業觀念,盡早走入工作崗位,實現自身價值。因此,生涯規劃課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3.導師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間,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導師。導師不僅是學業指導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領和人生領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導師的德育素質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導師的道德修養水平對于培養研究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師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衡量指標。
導師在研究生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與研究生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可以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對其思想教育有較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有些導師認為研究生年齡較大,已經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進行德育教育;有的導師則重專業輕德育,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長。因此,要不斷強化導師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讓導師將“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為北京精神的品質。“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符合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淑芳,梁翠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醫藥,2011,33(24):3792-3793
近年,我國學前教育實現了蓬勃有序的發展態勢,并以此受到了社會各方力量的廣泛重視,為我國學前教師教育事業的蓬勃有序發展創造了開闊充足的發展機遇和空間。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直接導致我國中等職業院校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整體生源質量發生了急劇下降。在這一實踐背景下,我國中專層次的學前教師教育事業在具體開展路徑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具體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數學教學工作實務開展過程中具備突出而鮮明的表現形態,有鑒于上述基本事實,本文將針對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的教學現狀展開簡要分析。
一、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
1.教師的教學工作現狀
(1)課時安排
現階段,在我國中專院校學期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常規教學活動的課時安排方面,絕大部分院校都為數學學科教學工作的具體開展設定了四個常規學期,但是在課時數目的具體設定方面,絕大部分中專院校都局限在每周兩個教學課時到每周三個教學課時之間。尚未達到能夠中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教學大綱約制的每周四個課時的基本標準。
(2)教材取擇
現階段,我國中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日常教學過程中擇取和引入的數學教材主要包含《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師范學校數學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材》,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材》。
第一,從教學內容角度分析,人教版教材文本編寫呈現的知識內容數量過多,且其中涉及的陳舊性知識內容和高暗度知識內容也相對較多;復旦版本的數學教材在內容體系層次存在明顯的單薄性;相對而言高教版的教材文本在知識內容的構成體系層次具備合理性。而且上述三個版本都具有未能實現與初中知識良好銜接的缺陷。
第二,在課程基本知識內容的呈現模式角度,人教版教材文本以知識內容的平鋪直敘作為主要的呈現模式,在讀者的具體閱讀體驗過程中會展現出比較顯著的枯燥性,未能實現對現代教育事業基本發展理念的直觀而真切的展現。而對于復旦大學版本和高教版教材版本,其在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呈現過程中有效避免了人教版教材文本在閱讀觀感層次的枯燥性,并充分展現了現代教育事業的基本指導理念。
2.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現狀
(1)學生入學之前的數學基礎建設狀況
在針對350名學生中考數學學科成績數值展開的統計分析過程中,發現了如下數據:
350名學生中考數學成績數值分布
從上述表格中列示和呈現的相關測算數據不難發現,中專教育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入學前實際具備的數學知識確實處于較差的表現水平,僅在上述調查分析數據中涉及的350名學生中,就有54%(189/350)的學生其中考數學成績在60分以下,而且其中有18.57%(65/350)的學生其中考數學成績在30分之下。
(2)學習目的
在針對中專教育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學科學習活動的開展目的以及動機展開調查分析的實踐背景下,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在現行課程體系中設置書寫學科并不具備鮮明的實踐指導價值,而且有較大數量比例的中專學前教育學生認為現行數學教材文本中實際編寫呈現的知識內容難度過大,并且與學生實際經歷的教學工作實務體驗環節之間并不具備直接的必然性聯系。
二、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實務教學工作的改良對策
1.科學制定和明確教學目的
所謂教學目的,就是具體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期望實現的預期性教學效能狀態。在數學學科教學目的的制定和形成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切實掌握數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形成關于數學知識演化應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思想認知層次的改善提升創造實踐性助力和支持條件。
2.建構實施預科教學制度
鑒于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新生群體在實際入學前實際具備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水平長期相對低下的不良局面,建議建構形成針對這一學生群體的專門性數學學科知識內容預科教育制度,為學生具體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學習目標的順利實現,構筑充足穩定的支持條件。
三、結語
針對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本文從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以及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實務教學工作的改良對策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對策,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程秀蘭,甄俊芳.陜西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06:3-8.
2.王迎蘭.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3.謝坤,郭建敏.不同層次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9:116-120.
2計算機實踐教學實驗內容受限
(1)計算機的某些系統維護實驗,要對磁盤進行破壞性實驗,擔心損壞硬件設備,教師一般采取課堂演示或以講代練的方式進行教學,無法讓學生很好地動手操作。(2)Windows系統下RAID技術實驗,教師只能從理論上去分析講解,無法在課堂上演示,學生也無法通過實驗加深理解。(3)計算機局域網的組建、網絡配置、Telnet、FTP、IIS等各種網絡服務的配置、遠程訪問和路由的設置等,需要用到多臺計算機和多臺HUB,而現在的教學條件有限,學生學完課程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2]。(4)網絡安全實驗,計算機面臨著網絡病毒的危害越來越嚴重,維護計算機的網絡安全就顯的非常重要。教師只能在課堂上口述網絡病毒的性質和危害,學生似懂非懂[3]。
3計算機實驗教學管理新模式
3.1實驗室建設上實施(1)加大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2)整合、重組現有的設備,改變其交叉分散重復設置;(3)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的途徑,改善實驗環境;(4)聯合辦學,資源共享等[4]。
3.2運用虛擬技術的構建虛擬實驗環境(1)虛擬化技術是指將一個物理單元虛擬成多個邏輯單,供多個應用一起使用。通過安裝虛擬機軟件,在實驗室原有的計算機硬件設備配置基礎上,創建虛擬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等,構建虛擬計算機實驗環境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并方便管理各種資源[5]。(2)實現了在Windows系統平臺上對虛擬機系統VMwareWorkstation的部署,并在虛擬機系統中搭建了WindowsServer2003平臺。(3)使用虛擬技術解決了某些目前在高校實驗室管理建設上的難題,實現了對Windows和Linux系統平臺的虛擬化教學,也可應用于某些具有破壞性課程,如:①網絡安全實驗。有了虛擬機后,教師可以在虛擬機系統上植入病毒文件,開展網絡病毒攻擊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同時進行計算機針對網絡病毒的安全防御操作,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網絡病毒以及安全防御的相關知識[6]。②系統維護實驗。CMOS設置、硬盤格式化、操作系統的安裝和調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