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保險公司價值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保險業作為一項提供服務的產業,它能夠將多個微觀主體的不確定性集中起來使其整體具有較好的確定性。顯然整體的確定性與投保主體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投保主體數量越大整體確定性越好,反之則確定性越差。就某一具體保險公司而言,保戶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推出的保險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該公司的市場形象及營銷能力等,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還可以降低保險市場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總之,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使保險公司達到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業績之效果,而這兩者都能提升保險公司的價值。
一、CRM:重構保險公司價值鏈
價值鏈描述的是一系列連接公司的供應方和需求方的價值增值活動,通過分析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公司管理者能夠重新設計他們的內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按照傳統理解其價值鏈可簡單描述為:研究并開發保險產品、產品宣傳、銷售產品、理賠與資本運營等。然而,這種理解無疑是不夠全面的,正如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專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每個企業都同時在兩個領域展開競爭,一個是可見的物質世界,另一個則是由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勿庸置疑,對于競爭十分激烈的保險業,與客戶相關的信息理應成為信息領域競爭的重點。
傳統的價值鏈模型將信息看作價值增值過程的輔助成分而非價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戰略管理專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戶信息是最重要的)創造價值的虛擬價值鏈的概念,這條虛擬價值鏈由五個環節組成:收集、組織、挑選、合成、分配信息。物質領域的傳統價值鏈與信息領域的虛擬價值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從而使傳統的價值鏈模型衍變為價值矩陣模型。由于與企業相關的信息復雜多樣,本文僅分析CRM對保險公司價值創新的重要作用。
1.保險產品是一種金融產品,但它與物質商品一樣只有符合客戶需要才會有市場。廣泛收集客戶的需求信息,才能夠讓保險公司有效開發出富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知道,就某一類型的保單而言,其銷量越大,則保險公司獲得穩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發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保險產品,首要的問題是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戶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為其研發的產品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從而保證能在承擔的風險變小的情況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險公司通過CRM所取得的這一效應可被稱為客戶關系管理的規模效應。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在產品研發階段可取得的另一優勢可被稱為“柔性制造效應”,這是指保險公司通過CRM,深入了解客戶的保險需求,為某些客戶量體裁衣地開發保險產品,這些保險產品一般銷量不大,因而保險公司為該產品承擔的風險較高,根據“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原則,保險公司索要的保費也相應較高,所以這類產品也可能成為保險公司利潤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險公司開發此類產品,其主要動機并非從利潤角度出發,而是為了在客戶心中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為公司的主導產品開拓市場。
2.就保險產品的營銷而言,CRM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等技術在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通過CRM系統,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宣傳自己的產品,讓客戶認知、了解并最終接受它們的產品;通過CRM系統與電子商務系統的結合,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銷售它們的產品。不難理解,網絡銷售在金融等服務業領域有著比物質商品領域更大的優勢,因為它們不涉及物流等通過網絡難以解決的問題。由于網絡本身受地域范圍的限制較小,所以通過CRM與電子商務系統的融合,保險公司可以實現新的范圍經濟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單的理賠階段,CRM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做到迅速、準確。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了解所發生的保險事故,對保險責任進行準確的界定,從而使理賠工作能迅速準確地進行。這樣客戶的滿意度會得到提高,保險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統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險公司的資本運營,但由于通過CRM,保險公司能夠取得較為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從而能增強保險公司資本運營的計劃性,提高資本運營效益;而保險公司資本運營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險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費的空間,有利于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在投資型險種逐步成為保險公司主導險種的今天,資本運營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保險公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決定著它們在市場上的得失成敗。
二、CRM:實現保險公司在混業背景下的戰略協同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出臺等為標志的金融混業的形成。目前我國仍然堅持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的制度,但無論是從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還是從分散風險和適應全球競爭的需要出發,我國金融業必然要走混業經營的道路。其實,在我國金融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試點,如比較有名的“光大集團模式”,實質上就是一個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互相協作的混業經營模式。
在混業經營的情況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價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獨立組成部分的簡單加總。公司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決策時應追求“2+2=5”的協同效應。公司實現協同效應的途徑總的來說有兩條:一是通過物質資源公司可實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戰略,在供銷渠道上獲得協同效應,也可以利用物質資源在生產中通過規模經濟實現協同效應;二是通過無形資源追求協同效應。日本戰略管理專家伊丹廣之在他的著作《啟動隱形資產》中指出,隱形資產是一種無形資源,它可能是技術專長、商標、顧客認同度,也可能是一種增強員工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伊丹廣之認為,只有隱形資產才真正是公司獨有的用之不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因為從公司某一部分發展起來的隱形資產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時,并不會被消耗掉,而且還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實現良性循環的局面。
在我國金融業逐步實現混業經營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經營的協同效應是每一個金融企業的必然選擇。以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為例,要實現協同效應,一種方式是通過共用物質資源來實現,如保險業利用銀行業布局廣泛的營業網點為其提供代收保費業務等,但依靠這種方式實現的協同效應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種實現協同的方式是利用企業的無形資源。
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它們通過向客戶提供服務獲取利潤,客戶就是它們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正如美國客戶服務專家安妮。琳達告誡企業經營者們時所說的那樣:“對任何企業而言,客戶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不依賴于我們,而我們卻得依賴他們;他們的光臨是我們的榮幸,他們是企業的命根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戶,我們只有關門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對于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優良的客戶管理能力是它們利潤的源泉,也是它們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從我國金融業目前的狀態來看,銀行業與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國的保險業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因此其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要滯后于銀行業。我國的銀行業在長期的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關系資源,擁有充足的客戶信息。一旦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保險業可以充分利用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它們的客戶資源,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優勢。在混業背景下,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對保險業的促進至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在銀行客戶資料庫中尋找潛在客戶,分析他們的保險需求,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以擴大自己的利潤源泉;(2)借助銀行在廣大客戶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險公司及保險產品的客戶信用度,改善保險公司的市場形象,提高其營銷能力;(3)通過客戶信息資源共享和聯合營銷,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等。同時,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進步也會對銀行業產生促進作用,如銀行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戶的誠信狀況,從而降低其信貸風險等。
三、全面推進保險公司的客戶關系管理
推進客戶關系管理、實現價值創新是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理念和技術這兩個層面出發。
1.就理念層面而言,我們需要從本質上認識客戶關系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的概念雖然是20世紀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卻早已存在,它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是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的必然選擇。買方市場的根本特征是產品或勞務生產的相對過剩,以此為背景,銷售必然代替生產成為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而處理好與客戶間的關系則是解決企業銷售問題的中心環節。Gartner公司在對客戶關系管理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時,著重強調了技術因素,可以說以這種方式界定的客戶關系管理是狹義的,我們應當從更廣義的角度去理解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國的保險公司廣泛樹立客戶關系管理的理念,積極探索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客戶關系管理的技術因素,就會使那些暫時還不具備利用網絡和計算機軟件管理客戶關系的保險公司在實踐中停滯不前。那么廣義的客戶關系管理應當如何界定呢?
客戶關系管理的本質內容由客戶關系管理所依據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構成。(1)CRM所依據的基本理念:客戶中心論;(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處理和運用與客戶相關的各種信息;(3)中間目標:保留老客戶、開拓潛在客戶、拓展市場、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終目標:實現企業效益(或公司價值)的最大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2月20日
績效評價是保險公司管理的重要內容。績效不僅反映了一定時期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也反映了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提升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保險公司績效評價的基本方法是先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各指標賦權重,通過對每一指標評分的方式,考量保險公司總體績效。具體的評價方法包括傳統財務指標評價法、EVA法和平衡計分卡法。其中,傳統財務指標法以凈利潤以及根據凈利潤計算的一系列指標進行考核,忽略了權益資本的成本,無法準確反映為股東創造的價值。EVA方法考慮了一家企業全部資金來源,體現了企業在某個時期創造或損壞的價值量,真正成為股東所定義的利潤,能更準確地衡量一家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實際價值。平衡計分卡則從財務、客戶、內容業務、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評價企業績效,但該方法運用的前提是企業已經確立了一致認同的戰略。
此外,有關學者從不同角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盛和泰從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出發,構建了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楊樹東建立了基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績效評價體系。
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建立能夠反映保險公司主要利益相關者權益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保險公司從維護包括股東在內的各關聯方權益角度提升經營水平和管理效益,成為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提供廣闊平臺、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合格企業公民。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保險公司利益相關者界定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由股東治理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公司治理理論,與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股東治理理論不同,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包括股東在內的企業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注入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同時也分擔了一定的經營風險,或是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企業在決策和治理架構中必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否則他們就會威脅撤出其投資,從而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公司治理的主體是以股東為核心的諸多利益相關者,企業所有權由利益相關者分享,包括股東、債權投資人、供應商、銷售商、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等等。
保險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其特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包括了投資者、債權人、保險經理人、保險員工、保險中介機構、社會公眾和政府等。其中,投資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保證公司的長期發展、獲取高額利潤回報,債權人的利益訴求表現為參與企業管理、謀求企業長期生存發展,保險經理人及員工的利益要求表現為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條件、融洽的組織氣氛和人際關系,消費者則希望保險公司提供高質量的保險產品和高水平的服務,政府則更加注重維持社會公平。
保險公司存在諸多利益相關者,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最終會影響到這些利益相關者。因此,有必要將各方利益保障程度納入保險公司績效評價體系中,使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得以真實的反映和保護。
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保險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可比性原則。即將各項指標的含義、統計口徑、計算公式規范化、標準化,并關注指標的縱向可比性和橫向可比性。
2、可操作性原則。在指標選擇時在力求科學、合理的前提下,考慮數據取得的難易程度、可靠性和成本,保證可以量化運算,在信息量表達盡量充分的前提下,選取較少的指標。
(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1、對投資人權益保障的主要指標。由于投資者投資保險公司的主要目標是獲取利潤,實現自有資本的增值,同時,盡可能降低投資風險,因此選取能夠反映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和風險管理類指標評價保險公司對于投資人權益的保障程度。其中,盈利類指標包括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收益率。風險管理類指標包括內控制度完善程度。
2、對保單持有人權益的保障。保險公司的保單持有人在保險公司的運營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保單持有人是保險公司的主要債權人。高負債率是保險公司經營的特點,它的負債主要來源于對保單持有人承擔的保險金賠償和給付。保單持有人成為與股東共同承擔風險的重要利益相關方,股東在保險公司經營中承擔的風險大大減輕。同時,在獲取回報時,一般保單持有人只能獲取固定比例的投資回報,而股東卻享有無限的剩余索取權。這樣,股東就會鼓勵經營者投資更高風險的項目以獲取高額的風險回報,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保單持有人的利益,使得保單持有人面臨的風險加大;其次,保單持有人是保險公司的客戶,與一般工商企業的客戶一樣,保險公司應將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作為其經營目標之一,成為績效考核的內容之一;再次,保單持有人中有一類分紅保單持有人,除了獲取保單規定的固定合同收益外,還可參與公司經營利潤的分配,可視為獲得了“剩余收益權”的分享權。
通過上述對保單持有人這一利益相關方在保險公司中的角色分析,本文分別選取三方面指標衡量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權益的保障。
作為保險公司重要債權人:
償付能力充足率:償付能力是反映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主要包括資本金、總準備金和未分配盈余。當保險公司一旦遭受損失,首先消耗的是其資本金,因此,償付能力越強,越有能力承擔保險責任,對保單持有人權益的保障越充分。
責任準備金提取的充足程度:保險公司為了履行對保單持有人未來承擔的保險金賠償和給付的責任,必須提取各種責任準備金。由于未來的負債是通過精算得來的,準備金的提取受人為操縱的余地就較大。因此,責任準備金狀況、準備金的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都成為被保險人的重點關注領域。在此,本文選取定性評價指標“責任準備金提取充足程度”衡量保險公司的經營表現。
流動比率:充足的資產流動性可以保障保單持有人及時獲得保險金賠償和給付。
作為保險公司的客戶,保單持有人應該享受高水平的保險服務,本文選擇孤兒保單比率、客戶投訴處理滿意率和理賠時間三個指標反映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的服務水平和表現。
對于享有盈余分配權的分紅險保單持有人,選取“近三年年平均分紅”作為評價指標,反映保險公司對分紅險保單持有人的權益保障。
3、對員工權益的保障。保險業是經營風險、從事風險管理服務的特殊行業,對員工的要求明顯有別于其他行業,保險公司的員工,尤其是某些特殊的管理、技術人才,如保險精算師、保險核賠師、保險核保師、查勘定損員等具有較強的專用性,當他們做出專門投資從事特定職業時,自身面臨著更高的風險。同時,當這些特殊人力資本與保險公司簽約后,他們的頻繁流動又會給保險公司帶來較大風險,因此員工權益保障成為保險公司經營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為了反映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對員工權益的保障程度,分別選擇員工工資相對增長率反映員工待遇水平,選擇員工培訓費用相對增長率反映員工的培訓水平,社保支付水映員工的社會保障程度。
4、保險監管者。在保險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中,政府的代表是保險監管機構。由于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在公司治理保護債權人能力較弱時,監管者以保單持有人利益的維護者身份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需要將保險監管者作為特殊的利益相關者,從政府監管的角度考核保險公司經營狀況,重點考察保險公司經營的合規性。
5、社會。隨著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觀念被保險公司廣泛接受,保險公司在服務社會、支持社區發展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積極探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和機制,服務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豐富的創新性實踐成果,體現了對社會這一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保障。從長遠來看,企業必須正確處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才能維護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培育競爭對手無法模擬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公司共同治理觀念的深入和企業成熟度的提高,對社會的貢獻成為保險公司績效評價的重要方面。因此,選擇就業貢獻率、納稅額、社會公益投入三個指標衡量保險公司對社會權益的保障程度。(表1)
三、結束語
本文基于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建立了反映保險公司利益相關方權益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今后,針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特點,在保險公司數據逐年豐富的基礎上,可以對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利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進一步篩選,完善指標體系。此外,由于該指標體系為多層級,可結合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主觀權重的合成,這些有待于今后的研究進一步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鐵道部關于鐵路企業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鐵路運輸企業以鐵路局或鐵路辦事處為單位集中參加所在地市級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籌集原則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沈陽鐵路局工傷保險基金按照國家、各鐵路辦事處所在地市和鐵路局的有關規定籌集,以企業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實行差別和浮動費率。即工傷保險費根據行業發生事故及職業病的風險類別、頻率制定費率,并且由用人單位繳納,職工個人不繳費。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上一輪工傷保險費的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勞動部規定的行業費率范圍內對費率進行浮動。
二、工傷保險基金支出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工傷保險待遇支出主要包括:工傷醫療費,生活護理補助費,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輔助器具配置費,遺屬撫恤金,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等費用支出。從發展趨勢分析,應包括康復性治療費、事故預防監察費用和儲備金等 。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方式,一是工傷醫療費,康復性治療費等的支付,由醫療機構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結算。二是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遺屬撫恤金等,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發放給工傷職工或委托銀行、郵局、社區進行社會化管理。
1. 定點醫療機構管理體制不完善,產生工傷醫療不合理支出
工傷醫療實行定點醫療機構管理,相關部門制定了考核細則以及結算辦法,盡可能規范工傷醫療費用支出行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工傷醫療費支出不合理的問題。
由于醫療機構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因此在傳統的衛生醫療體制下,醫療機構普遍養成了“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的習慣,盡管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已經開始運行,但醫療機構靠藥品和檢查收入來補貼經費不足的運行機制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定點醫療機構為了增加收入,采取分解住院、降低入院標準、用藥檔次偏高、用藥量偏大、用藥時間偏長、部分藥物可用可不用、就醫資格作假(即冒名頂替)、住院床位作假(即掛床住院)、診斷升級、增加檢查項目、票據處方作假、醫療明細醫療文書作假等手段,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導致住院費用的增加,大量增加了工傷保險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2.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缺失,工傷基金結余過大
工傷保險在維護職工權利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暴露出工傷補償與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相結合機制以及基金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的問題,有些地區基金結余很大。據有關資料反映,工傷保險基金現已有幾百億的累積結余。有這么多結余,而沒有動起來,這就有問題了。《工傷保險條例》,法規只是確認了工傷保險具有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功能,但如何體現工傷預防功能從而“促進工傷預防”,實際上沒有具體和明確的表達,尤其是對工傷保險的預防和工傷康復費用沒有明確規定,實質上難以促進工傷預防和安全生產。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就相關問題在進行探討實踐,但由于工傷保險方面法律不健全,資金短缺,正在進行試點的城市對未來工傷補償機制的走向產生了困惑。沈陽鐵路局工傷保險繳費大于待遇支出,有部分結余,要加大事故預防和工傷康復費用等基金支出和建立儲備金制度,而不能僅僅用降低繳費比率的方法減少結余,消弱工傷保險的保障作用。
三、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的措施
1.加強定點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建立競爭的準入機制
在工傷醫療服務行為中,醫院和醫生處于主導地位,需進一步強化、細化協議管理,量化指標,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斷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醫院要嚴格執行工傷保險政策,認真履行與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簽訂的服務協議;醫院要加強醫務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工傷保險相關政策的學習,杜絕工傷醫療費用的不合理支出,醫療機構與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建立誠信等級制度和“警示”制度,對違反工傷保險政策的醫院采取通報、限期整改等措施。我局已建立了工傷定點醫療機構的競爭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按服務協議和有關政策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才能增強醫療機構的責任感,建立規范有效的制約機制,進一步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行為,保證定點醫療機構的規范操作。
2.加強對工傷醫療費用支出的審核
加強定點醫療機構工傷醫療支出的審核,應把握好工傷醫療保險基金費用審核和醫療服務管理兩個環節。合理確定審核依據,明確審核內容和院企雙方責任,同時充分合理利用費用控制手段。工傷保險基金醫療費用的審核,不能只單純按標準審核費用,工傷保險的結算管理也不能僅限于票據管理,必須對醫療服務進行審核、管理與控制。因此,工傷醫療費用支出審核的內容應包括定點醫療機構門診處方、入出院標準、住院病歷和特殊檢查治療等醫療服務管理內容,具體量化結算審核的定額管理控制指標,以此作為結算審核的依據。
3、工傷保險補償應和工傷預防工傷康復相結合,盤活工傷保險基金
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是工傷保險的兩個重要內容。 防患于未然 ,減少工傷發生率,從而降低工傷保險的費率,促進文明生產,是從根本上搞好工傷保險的 “ 治本之策 ” ;而工傷康復,則是工傷治療的延伸和提高,內容包括生理康復、心理康復和職業康復,是促進工傷職工回歸社會,提高其生活質量的一種手段。工傷保險最直接的任務是經濟補償,保障傷殘職工和遺屬的基本生活。同時要做好事故預防和醫療康復,保障職工安全與健康。從長遠角度看,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工傷保險發展必然趨勢。在我國,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都未能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工傷保險僅僅側重在工傷賠償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建設還有較大差距。
工傷保險條例明確工傷康復作為工傷保險的三大任務之一。但條例沒有明確工傷康復的強制性措施。前幾年廣東市敢為人先作為,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出臺了工傷康復管理實行辦法,但無強勢的法律地位,很難貫徹實施。工傷保險作為政府強制實行的社會保險應明確工傷康復的法律地位。如制定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管理辦法明確工傷預防費開支和工傷康復的適用范圍、對象、待遇,以及康復計劃、經費的監督管理,健全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設專門科目、專款專用,才能對員工有足夠的號召力,同時盤活工傷保險基金。
關于國營企業實行承包租賃以后保障職工保險福利待遇的意見
近幾年來,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我省國營企業,特別是國營小型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實行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增加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得到了廣大職工的擁護。同時,一些企業對于職工勞動保險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進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業在承包、租賃以后忽視了職工應該享受的勞動保險、福利待遇,損害了職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職工的負擔,影響了職工的基本生活和生產積極性,不利于改革順利進行,為此,對國營企業在承包、租賃以后保障職工保險福利待遇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我國勞動保險制度是黨和政府關心職工生活,保護職工健康,減輕職工在生、老、病、死、傷、殘時的困難,通過立法,為職工所提供的一項生活保障和醫療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憲法賦予職工的基本權利。現行勞動保險制度,存在著不適應當前情況的一些問題,必須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相應改革。國務院國發〔1981〕166號《國務院批轉關于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的通知》中明文規定:“要保障職工正當的勞保福利待遇和勞動保險條例等法令所規定的職工個人待遇,除國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變動。有些規定根據當前情況需要改進的,經過省級主管部門批準,可以進行個別試點”。因此,改革勞動保險制度必須穩妥地、有步驟地進行。對現行勞動保險制度中確實不合理的地方,可報省主管部門組織進行有重點的、分階段的改革試點,在國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規定前,原則上仍應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不要隨意改變。
二、承包、租賃企業的承租人,必須把執行國家勞動保險、福利制度規定,納入承包、租賃合同,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原合同沒有納入的,必須補訂入承包、租賃合同中。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11-0049-05
一、引言
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認為,順周期性(proeyclicaliIy)是指一種相互加強的正向反饋機制。而在這種機制作用下,金融系統可以放大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同時反過來可能導致或加速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狀況。
國際金融監管界提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監管措施,對于保險業逆周期監管有較強的借鑒意義。這些逆周期監管措施主要是:第一,銀行資本要求方面,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將采取三項措施,一是提高資本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二是開展逆周期資本監管。三是考慮建立或有資本。第二,在會計準則方面,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CB)建議,將建立使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方法的混合模型。美國的金融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建議,建立動態撥備制度,改變“已發生損失”的確認方法,允許使用“預期損失”標準,提早確認損失,降低危機當期壓力。第三,在薪酬管理方面,FSB了《穩健薪酬實踐原則一實踐標準》,認為金融機構高管薪酬應該與監管資本水平相聯系,并從公司治理層面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消除順周期產生的根源。
二、保險業順周期發展態勢形成機制分析
(一)承保業務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承保業務是保險公司兩大主營業務之一,承保業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經營利潤。在承保業務上,保險公司存在著順周期性問題。要理解承保業務順周期性的形成機制。首先要對保險承保業務進行分析。承保是指保險人接受投保人的申請并與之簽訂保險合同的全過程。保險公司承保程序包括制定承保方針、獲取和評價承保信息、審查核保、做出承保決定、單證管理等步驟。在宏觀經濟高速發展的景氣時期,市場信心高漲,保險公司采取積極發展戰略,保險行業競爭加劇,而我國保險公司所提供的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人就會通過降低保險產品價格來提高本公司的競爭能力,維持市場份額。保險公司為了占有更多市場份額,放松對承保程序一些步驟的管理,使保險公司承擔更多的潛在風險。
在承保過程中,審核核保是保險承保工作關鍵。核保過程主要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風險的識別和分析、核保的抉擇與實施等步驟。核保人需要從各個方面得到各種信息。來分析和評價投保人面臨的風險,從而決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投保申請。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實行擴張戰略,放松了業務核保管理。首先,核保人對投保人各種信息搜集不夠全面。因而不能準確地分析投保人所面臨風險,降低了對投保人的風險估計,且保費費率是根據風險的不同性質和程度而確定的,因此降低了投保人的費率,費率不能與投保人的真實風險相匹配;其次,核保人在確定保單條件時,放寬了承保條件,本應對保險標的物做出條件承保的承保決定卻做出了正常承保的決定,沒有通過增加限制性條件或加收保費的方式承保。更有甚者,對投保人的投保條件明顯低于承保標準的保單做出承保決定,而沒有按標準予以拒絕承保。以上這些使得保險公司承擔了許多潛在風險,在經濟繁榮時沒有暴露出來。當經濟衰退時,發生損失時,保險公司進行審慎經營,加強對核保管理,投保人在確定費率時應該對投保人面臨的風險做出充分的分析。使費率與風險相匹配,同時核保人還要對投保人投保條件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不符合承保標準的。保險人拒絕承保。
(二)保險投資業務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投資是保險資金運用的一種形式。由于保險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導致保險公司主營業務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為了推動保險業發展,也為了能國彌補承保業務虧損。保險公司將保險資金的一部分用來進行保險投資。從而增加公司債權或金融資產。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相對于承保業務。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影響更大。當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保險公司投資業務就會出現強順周期性。
1、保險投資資金來源順周期性形成機制。
要理解保險投資資金來源順周期性形成機制,首先要了解保險投資資金來源。保險公司投資的資金基本上由資本金、準備金和承保盈余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保險準備金計提規則和承保盈余存在順周期性。
保險準備金是為保證保險公司履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義務,確保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保險公司應按規定從保費收入中提存各種責任準備金。保險準備金包括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賠款準備金、總準備金和再保險準備金等。在準備金評估計提規則中存在順周期性。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保險公司只能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而不是以來發生的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目的是防止人為調整資產負債表或操作利潤。這就導致保險公司準備金計提具有順周期性。在經濟繁榮時期。保險經營風險下降,由于保險責任準備金具有不確定性、未來性和估計性,此時保險公司預測保險期間保險事件發生可能性的降低,對發生事故損失程度估計不足,保險費率水平低,造成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計提不足。使公司利潤上升,促使保險公司進一步擴大其業務規模:在經濟衰退期,保險經營風險提高,保險公司預測保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大提高,對事故損失程度進行充分的估計,從而保險公司提高了責任準備金計提額度,導致公司利潤下降,業務規模縮小。
保險公司的承保盈余是保險公司平時保險收支結余。財產保險和短期人身保險的承保盈余是保費收入減去保險賠款支出,在扣除各種準備金后的差額。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業務規模擴大,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也隨之增長,且此時保險公司的損失率低,保險賠款支出相應減少,同時準備金的計提也減少,保險公司承保盈余增加;在經濟下行時,保險公司業務減少,保費收入降低,而損失金額超過預期,責任準備金計提增加,從而減少了承保盈余。隨著宏觀經濟波動,承保盈余出現順周期性。
2、保險投資形式順周期性形成機制。
證券投資在保險投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資本市場成為保險投資的重要場所,保險投資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連,從而使保險投資形式具有順周期性。在宏觀經濟景氣時期,保險公司投資于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價格往往出現非理性的上漲,甚至形成資產泡沫,使保險投資收入顯著提高,保險公司利潤增加。為獲得更多利潤,保險公司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放松了對保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未能充分考慮在保險投資中各種投資方式的比例,并且沒有選擇合理的投資組合,來規避證券投資面臨的系統性風險。由于大量保險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中,
又進一步推高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格。而當宏觀經濟處于低迷發展時期,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價格暴跌,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遭受嚴重損失,縮減了一保險公司利潤收入,使保險公司更加注重投資組合選擇。同時,為了減少在資本市場損失,保險公司要從證券市場上拋售一些債券和股票,回收一部分資金,促,使債券和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跌,造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出現巨大波動。破壞資本市場的穩定。
(三)保險企業財務管理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公司的財務管理包括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負債管理、成本費用和利潤分配管理等。從財務管理角度來看,保險公司面臨著兩大類風險:資產負債風險和經營風險。保險公司使用動態財務分析工具(DFA)和現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都對保險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價值產生影響,強化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1、動態財務分析工具(DFA)的順周期形成機制。
動態財務分析(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DFA)是一種系統化的財務建模方法,其在一系列可能的情、景之下規劃財務結果,并分析內部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將如何影響財務結果。在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作為保險公司財務分析工具的DFA容易強化保險業的順周期性。保險公司采用DFA分析公司財務狀況,DFA模型第一部分是隨機情景生成器,它主要用來模擬利率、通脹率、股市回報率等風險因素,這些因素都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產生影響。DFA模型第二部分是歷史數據輸入,模型參數的假設和戰略假設,最后是DFA模型結果輸出。當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資本與貨幣市場的主要經濟變量如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出現波動,使得DFA分析結果中,保險公司資產項目不可避免地出現順周期性。負債方建模是DFA的核心,其核心內容是損失分布,預期賠付支付。在預期支付時,由于準備金計提規則的順周期性,使得DFA分析結果中,公司負債項目出現順周期性。建立DFA模型要輸入歷史數據,利用可靠歷史數據確定模型參數假設中主要參數的“基準值”,而歷史數據隨著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參數賦值易出現順周期性。
2、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順周期形成機制。
公允價值準則,亦稱按市值計價,是指金融機構應根據當時同一金融產品或相似產品的市場價格作為金融資產的估值入賬。在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對保險公司交易類和可供出售類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價。
公允價值能夠及時反映因市場變化而產生的收益和損失,但是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運用具有順周期性。從經濟發展周期角度來看,公允價值會計助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首先,隨行就市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增加了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的波動性,因交易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和可供出售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計入損益和所有者權益,使得保險公司收益和資本的波動性增加。其次,增加了保險體系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周期的特殊階段或臨界拐點階段,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具有顯著的放大作用,造成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或收縮速度明顯加快,從而使泡沫膨脹或蕭條加劇。在宏觀經濟繁榮時期,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的保險公司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公司資產、收益、利潤和資本等均隨之增長,保險公司持續擴張經營業務;在宏觀經濟衰退時,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的保險公司資產價格下跌,保險公司必須在報表中迅速反映,使得保險公司賬面遭受巨額損失,直接影響到盈利水平和公司償付能力,保險公司投資預期降低。拋售手中債券,使得金融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短期內引發市場大幅波動。打擊市場信心。
(四)保險企業償付能力監管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監督管理部門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實施的監督和管理,以確保保險公司有足夠償付能力,促使其穩健經營和發展,并保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利益。目前,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監管已成為國際保險監管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得到了廣泛應用。歐洲保險市場致力于建立以風險為基礎,綜合評估公司償付能力的償付能力Ⅱ,而償付能力Ⅱ的核心監管指標之一是償付能力資本要求(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簡稱SCR),用于吸收保險公司的重大意外損失。但SCR與風險敏感性正相關,風險敏感性越高,資本順周期性越強。首先,償付能力Ⅱ允許使用標準公式、完全內部模型和部分內部模型三種方法來計算SCR,其中,采用內部模型法計算SCR時,該方法使用的風險參數隨經濟周期變化而波動。根據內部模型法,風險權重函數是由保險監管部門決定的,但是風險參數作為風險權重函數的輸入變量,其順周期性易轉化為風險權重和SCR的順周期性。當經濟上行時,風險參數下降,風險權重減小,按內部模型法計算的SCR降低,推動保險業業務擴張;當經濟下行時,風險參數上升,風險權重增加,按內部模型法計算的SCR提高,推動保險業業務收縮,使保險市場隨宏觀經濟波動。按標準公式法計算SCR也存在順周期性,根據標準公式法,SCR是對市場風險、信用違約風險、承保風險、操作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風險5類單獨SCR加總,并考慮了風險之間的關聯關系。其中,市場風險和信用違約風險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當經濟繁榮時,市場風險和信用違約風險低,關聯系數較小,SCR數額較低,保險公司具有充足償付能力;當經濟衰退時,市場風險和違約風險急劇升高,關聯系數較高,推高了SCR數額,使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降。其次,在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監管框架下,要求對市場上多種風險進行整合計量,實行整體風險管理,在各種風險之間相互作用下,易導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的順周期性。
(五)保險業經營激勵機制的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業激勵機制的扭曲是產生保險業順周期性的根源之一。薪酬激勵是指通過合理的薪酬制度設計和薪酬結構分配,激發組織成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組織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很多保險公司在對管理層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都將薪酬與公司當期效益掛鉤,無法實現薪酬安排和公司長期承擔風險相一致,不能反映潛在的風險和損失。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在支付高額薪酬時。只關注當期的盈利水平和公司股價,較少甚至不考慮保險公司賬面利潤的真實可靠性和公司運營的安全穩定性,使得管理層為獲得高額的股息和紅利,追求個人的貨幣收入,往往會置股東長期利益于不顧,選擇使公司承擔更大風險,降低風險管控程度,以獲取更高的風險收入,管理層過度追求短期利潤。而忽視長期風險,為實現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順周期的公司經營策略。在經濟下行時。由于公司薪酬激勵機制的非對稱性,公司盈利時,管理層獲得高額的薪酬;公司虧損時,管理層卻不會因此而受到應有的懲罰,促進了管理層過度追求短期回報,形成保險業激勵機制的順周期性。
四、中國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的政策建議
在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反思過程中,各國政府和監
管部門普遍認為,應加強金融逆周期監管,以降低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我國保險業同樣也存在著順周期性。為了緩解這種順周期性對保險業的影響,降低保險業的風險,應借鑒國際金融監管界提出的一系列逆周期監管措施。對我國保險業實施逆周期監管,提高我國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績效。
1、保險承保業務逆周期監管。
根據經濟周期性變化,對保險公司承保業務進行窗口指導,指導保險公司在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選擇上采取逆周期選擇。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對承保業務核保時,要采取謹慎措施,謹審慎選擇承保的風險,鼓勵保險公司采取較為保守的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對投保人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充分的估計,減少保險公司承擔的潛在的風險,實施審慎的風險管理。在經濟下行時,鼓勵保險公司增強信心,適當采取相對激進的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實施積極的公司風險管理。
2、準備金會計計提規則的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現行準備金計提規則的順周期性,保險公司可以采用某種向前看的準備金計提規則,如采用跨周期的準備金計提方法。在經濟繁榮時期,保險公司往往采取積極發展戰略。運用激進的風險計量模型,預測保險期間保險事件發生可能性的降低,降低保險公司準備金的計提,使保險公司經營風險逐漸積累;當經濟衰退時,保險公司在經濟繁榮時積累的風險充分暴露出來,保險公司產生了巨大損失。采取具有前瞻性的跨周期準備金計提方法。要求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應提取更多準備金,為了彌補在經濟下行時保險公司所遭受的損失,從而增強保險公司抵御經濟周期沖擊的能力。
3、實施公允價值的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性,應實施公允價值的逆周期監管。首先,明確不活躍市場公允價值準則。對流動性不足的金融產品估值時,要準確評估其風險溢價。其次,根據FSB、IMF和FSA從監管層面上提出應對順周期效應的策略,要弱化資本監管時對會計數據的依賴,以降低公允價值會計的估計誤差波動和混合計量波動放大金融波動的潛在效應。再次,保險監管機構可以對保險公司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進行嚴格監管,因為當運用公允價值對交易不活躍的金融產品估值時,保險公司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通過對其估值方法的監管,可以促進保險公司改進其估值方法和風險管理活動。最后,要加強對保險公司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強保險公司公允價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價值是如何確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預計存在的變動、所用模型的假設、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以及風險披露,從而實施透明化監管。
4、償付能力中資本要求的逆周期監管。
第一,保險監管機構要引入針對系統性風險的逆周期償付能力監管要求。以風險為導向的傳統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中只考慮了保險公司個體風險,沒有包含整個保險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宏觀審慎性監管要求解決這一問題。在經濟繁榮時期。要求保險公司增加資本,計提差額資本,增加資本緩沖空間,可以抑制保險公司在繁榮時期的擴張沖動,并且還可以沖減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影響。第二,計算償付能力Ⅱ的核心監管指標SCR時,建議財產保險公司采用跨周期評估法,減少使用時點評估法,緩解SCR的順周期性。第三,在償付能力Ⅱ的目標資本計算時,可以引人杠桿率指標。杠桿率是保險公司資本與資產的比率或這一比率的倒數,它的特點是簡單、透明、不具有風險敏感性。由于償,付能力資本要求具有風險敏感性,而引人杠桿率這一風險敏感性不強的指標。在計算SCR時可以與內部模型法相互補充。
5、薪酬激勵機制的逆周期監管。
逆周期激勵監管機制要求保險公司將經營決策風險引入薪酬機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并將高管薪酬與公司長期績效掛鉤,建立起動態、持續、跨周期的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對公司員工薪酬的影響,使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避免管理層為了追求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短期化行為。
對于保險業薪酬激勵機制的逆周期監管,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量:一是從整個經濟周期的角度對薪酬發放進行統籌安排。鼓勵在經濟擴張時期適當降低對其利潤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數量的利潤留成,以供資本補充和經濟下行時期薪酬發放之需。二是在薪酬體系中引入風險調整政策,包括風險抵扣、風險延期和風險止付機制。鑒于經濟擴張時期的風險往往只有到經濟衰退期才能顯現,因此,保險公司在高管薪酬發放中應引人延期支付機制。且延后支付的時期必須足夠長,使薪酬不僅能反映保險公司當期的利潤和風險,而且能反映潛在的長期可能風險和損失,實現高管和重要崗位員工薪酬安排與長期風險承擔相一致。
參考文獻:
[1]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7-24
[2]俞燕,保險業醞釀破解“順周期性”難題[N],第一財經日報,2010-4-20
[3]魏巧琴,保險公司經營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99-133
[4]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23-29
[5]周長鳴,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及其改進叨,經濟與管理,2010(1):64-67
[6]趙光毅,王銳,順周期效應與保險監管叨,保險研究,2010(3):94-97
[7]楊柳,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16-21
關鍵詞:
價值均衡;保險公司;人力資源管理;設計
人力資源管理歷經了不同的時展進程,它的發展階段分為自然形態、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階段,在現代化的時代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進入了嶄新的跨越時期,它在網絡的條件下實現了人力資源角色的轉換,由單純的業務處理轉為合作企業的戰略伙伴,顯現出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成為了系統性、全局性的戰略性事務。
一、價值均衡理論闡述
1.價值均衡模型理論的產生背景。在現代信息社會下,新型企業的內部架構和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成為了與市場聯結的關鍵性紐帶,尤其是在當今國際化、開放式的保險公司內部,人力資源可以較大程度地改變保險公司的內部狀況和市場邊界范疇。這種現象可以從價值均衡理論加以解答,但是這種新理論體系的解答前提是要對企業的內在邏輯和理論研究有所了解,要分析企業內在的勞動、資本和知識三大邏輯的變化進程及其相互關聯,在這三大邏輯的發展脈絡之中,要以“價值”為要素,通過其價值因素的互補性擬合來確定企業內部邏輯之間的相互關系。
2.價值均衡理論的內涵界定。以價值為核心的企業理論發展研究,需要對其內涵進行明確的認定,企業是基于利益進行預期判斷和考慮的,是尋求利益最大化和價值最大化的系統,它的內部由不同的要素之間的價值預期加以銜接,只有在各要素之間價值均衡的狀態下,才能達成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銜接。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均衡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2.1企業與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價值均衡。企業是價值預期的需求方,要素是價值預期的供給方,雙方存在價值預期之間的聯系,只有當兩者需求一致的條件下,才能保持穩定而高效的銜接。例如:企業與人力資源配置之間的聯系,會出現人員被企業解聘的現象,這便說明企業與員工價值需求不均衡的問題,即:企業老板認為員工無法勝任現有崗位,或者員工認為現有崗位不能滿足自己對待遇的需求,因而,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價值均衡無法實現的矛盾。為此,需要企業自身調整組織崗位配置,并對崗位進行適宜的價值預期,從而尋求價值相均衡的員工來勝任這一工作。
2.2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價值均衡。企業與市場消費者之間的價值均衡狀態是在企業提供價值預期與市場消費者購買價值預期來實現的,這也形成了交換價值。同時,企業與另一企業要實現價值均衡,需要進行價值預期的均衡,才能實現企業并購或重組,當然,并購或重組的前提是企業認為這是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而決定的,只有在雙方認同的價值均衡狀態下,才能實現全面而有效的聯結。
二、在開放環境下的保險公司人力資源價值均衡管理設計
我國的保險公司在進入國外市場的情勢之下,呈現開放、合作的態勢,在接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和威脅,這種競爭狀態的驟然加劇,使得保險公司的人才市場面臨緊張局勢,其人力資源管理狀況無疑也成為了重要的行業競爭性關鍵指標。為了提高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源核心競爭力,需要對其進行價值均衡理論引導下的管理設計:
1.人力招聘設計。為了實現保險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均衡理論,要首先通過招聘加以實現,在保險企業人才需求與員工應聘的過程中,要進行相互需求之間的信息傳遞,要對招聘環節進行合理的設計,這樣可以較好地使公司與員工的價值預期同步增加,各自的價值預期區間同步擴大,生成較為穩定的供需關系。另外,還要提升這些初入員工的崗位能力,隨著員工的成長,他們的價值預期會提升,會擴大公司與員工之間的擬合空間,從而形成后續的、穩定的價值均衡供需關系。由此可見,人才招聘是促進人力資源管理價值均衡的基礎前提,必須在透明、公開、平等的條件下,進行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息傳遞,從而生成穩固的價值銜接。
2.人才培訓設計。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源培訓可以由不同的途徑生成,例如:MBA培訓、專業培訓等。例如:在MBA培訓設計方式中,可以組織公司內部優秀員工干部深入學習MBA課程,并對核心課程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等進行詳細的學習。專業培訓則是針對普通員工的人力資源培訓方式,它重點對保險公司的契約、理賠、客戶服務等專項業務進行培訓,學習相關的國家政策文件,組織員工學習新的保險政策和保險產品,在經濟形勢變幻的狀態下進行適時的調整和學習。
3.人才激勵設計。在保險公司的價值均衡理論指導下,要實現保險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價值預期均衡,還需要采用人才激勵的方式,采用績效考評、薪酬獎勵等方式對員工進行考評,可以引入先進的網絡考評系統,對員工的工作和學習計劃進行責任認定,并在網絡年終考核標準中,進行工作總結和評價。公司可以采用關鍵業績指標管理模式,這種績效管理可以衡量員工目標完成的程度及手段,在定量化或行為化的關鍵指標體系之中,可以實現員工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溝通,從而促成企業與員工目標一致的增值效果。
4.用人管理設計。基于價值均衡理論,保險公司的用人管理之中對于高級領導采用任期輪換的制度,這在較大程度上杜絕了腐敗和裙帶關系的滋生,對于內部員工采用員工成長教練制度,充分開啟員工的潛質,發揮員工之間的協同、互助的作用,組建人才成長團隊,從而使企業與員工的價值預期區間同時增大,實現更寬層面的擬合,形成更為穩定的價值均衡關系。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價值均衡理論引導之下,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進行優化設計,要以市場競爭為驅動力,促進內部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價值預期均衡,在更為廣闊的層面實現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擬合狀態,促進公司與員工的共同成長和進步,從人力資源管理的招聘、培訓、激勵、用人管理等各個要素入手,促進保險公司內部架構的穩定及進步。
參考文獻:
[1]周亞忠.論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J].科技資訊.2010(23).
[2]付東.中小企業薪酬激勵體系的構建[J].中國國情國力.2010(08).
保險業作為一項提供服務的產業,它能夠將多個微觀主體的不確定性集中起來使其整體具有較好的確定性。顯然整體的確定性與投保主體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投保主體數量越大整體確定性越好,反之則確定性越差。就某一具體保險公司而言,保戶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推出的保險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該公司的市場形象及營銷能力等,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還可以降低保險市場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總之,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使保險公司達到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業績之效果,而這兩者都能提升保險公司的價值。
一、CRM:重構保險公司價值鏈
價值鏈描述的是一系列連接公司的供應方和需求方的價值增值活動,通過分析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公司管理者能夠重新設計他們的內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按照傳統理解其價值鏈可簡單描述為:研究并開發保險產品、產品宣傳、銷售產品、理賠與資本運營等。然而,這種理解無疑是不夠全面的,正如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專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每個企業都同時在兩個領域展開競爭,一個是可見的物質世界,另一個則是由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勿庸置疑,對于競爭十分激烈的保險業,與客戶相關的信息理應成為信息領域競爭的重點。
傳統的價值鏈模型將信息看作價值增值過程的輔助成分而非價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戰略管理專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戶信息是最重要的)創造價值的虛擬價值鏈的概念,這條虛擬價值鏈由五個環節組成:收集、組織、挑選、合成、分配信息。物質領域的傳統價值鏈與信息領域的虛擬價值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從而使傳統的價值鏈模型衍變為價值矩陣模型。由于與企業相關的信息復雜多樣,本文僅分析CRM對保險公司價值創新的重要作用。
1.保險產品是一種金融產品,但它與物質商品一樣只有符合客戶需要才會有市場。廣泛收集客戶的需求信息,才能夠讓保險公司有效開發出富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知道,就某一類型的保單而言,其銷量越大,則保險公司獲得穩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發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保險產品,首要的問題是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戶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為其研發的產品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從而保證能在承擔的風險變小的情況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險公司通過CRM所取得的這一效應可被稱為客戶關系管理的規模效應。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在產品研發階段可取得的另一優勢可被稱為“柔性制造效應”,這是指保險公司通過CRM,深入了解客戶的保險需求,為某些客戶量體裁衣地開發保險產品,這些保險產品一般銷量不大,因而保險公司為該產品承擔的風險較高,根據“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原則,保險公司索要的保費也相應較高,所以這類產品也可能成為保險公司利潤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險公司開發此類產品,其主要動機并非從利潤角度出發,而是為了在客戶心中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為公司的主導產品開拓市場。
2.就保險產品的營銷而言,CRM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等技術在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通過CRM系統,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宣傳自己的產品,讓客戶認知、了解并最終接受它們的產品;通過CRM系統與電子商務系統的結合,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銷售它們的產品。不難理解,網絡銷售在金融等服務業領域有著比物質商品領域更大的優勢,因為它們不涉及物流等通過網絡難以解決的問題。由于網絡本身受地域范圍的限制較小,所以通過CRM與電子商務系統的融合,保險公司可以實現新的范圍經濟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單的理賠階段,CRM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做到迅速、準確。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了解所發生的保險事故,對保險責任進行準確的界定,從而使理賠工作能迅速準確地進行。這樣客戶的滿意度會得到提高,保險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統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險公司的資本運營,但由于通過CRM,保險公司能夠取得較為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從而能增強保險公司資本運營的計劃性,提高資本運營效益;而保險公司資本運營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險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費的空間,有利于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在投資型險種逐步成為保險公司主導險種的今天,資本運營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保險公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決定著它們在市場上的得失成敗。
二、CRM:實現保險公司在混業背景下的戰略協同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出臺等為標志的金融混業的形成。目前我國仍然堅持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的制度,但無論是從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還是從分散風險和適應全球競爭的需要出發,我國金融業必然要走混業經營的道路。其實,在我國金融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試點,如比較有名的“光大集團模式”,實質上就是一個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互相協作的混業經營模式。
在混業經營的情況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價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獨立組成部分的簡單加總。公司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決策時應追求“2+2=5”的協同效應。公司實現協同效應的途徑總的來說有兩條:一是通過物質資源公司可實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戰略,在供銷渠道上獲得協同效應,也可以利用物質資源在生產中通過規模經濟實現協同效應;二是通過無形資源追求協同效應。日本戰略管理專家伊丹廣之在他的著作《啟動隱形資產》中指出,隱形資產是一種無形資源,它可能是技術專長、商標、顧客認同度,也可能是一種增強員工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伊丹廣之認為,只有隱形資產才真正是公司獨有的用之不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因為從公司某一部分發展起來的隱形資產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時,并不會被消耗掉,而且還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實現良性循環的局面。
在我國金融業逐步實現混業經營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經營的協同效應是每一個金融企業的必然選擇。以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為例,要實現協同效應,一種方式是通過共用物質資源來實現,如保險業利用銀行業布局廣泛的營業網點為其提供代收保費業務等,但依靠這種方式實現的協同效應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種實現協同的方式是利用企業的無形資源。
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它們通過向客戶提供服務獲取利潤,客戶就是它們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正如美國客戶服務專家安妮。琳達告誡企業經營者們時所說的那樣:“對任何企業而言,客戶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不依賴于我們,而我們卻得依賴他們;他們的光臨是我們的榮幸,他們是企業的命根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戶,我們只有關門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對于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優良的客戶管理能力是它們利潤的源泉,也是它們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從我國金融業目前的狀態來看,銀行業與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國的保險業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因此其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要滯后于銀行業。我國的銀行業在長期的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關系資源,擁有充足的客戶信息。一旦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保險業可以充分利用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它們的客戶資源,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優勢。在混業背景下,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對保險業的促進至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在銀行客戶資料庫中尋找潛在客戶,分析他們的保險需求,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以擴大自己的利潤源泉;(2)借助銀行在廣大客戶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險公司及保險產品的客戶信用度,改善保險公司的市場形象,提高其營銷能力;(3)通過客戶信息資源共享和聯合營銷,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等。同時,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進步也會對銀行業產生促進作用,如銀行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戶的誠信狀況,從而降低其信貸風險等。
三、全面推進保險公司的客戶關系管理
推進客戶關系管理、實現價值創新是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理念和技術這兩個層面出發。
1.就理念層面而言,我們需要從本質上認識客戶關系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的概念雖然是20世紀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卻早已存在,它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是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的必然選擇。買方市場的根本特征是產品或勞務生產的相對過剩,以此為背景,銷售必然代替生產成為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而處理好與客戶間的關系則是解決企業銷售問題的中心環節。Gartner公司在對客戶關系管理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時,著重強調了技術因素,可以說以這種方式界定的客戶關系管理是狹義的,我們應當從更廣義的角度去理解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國的保險公司廣泛樹立客戶關系管理的理念,積極探索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客戶關系管理的技術因素,就會使那些暫時還不具備利用網絡和計算機軟件管理客戶關系的保險公司在實踐中停滯不前。那么廣義的客戶關系管理應當如何界定呢?
客戶關系管理的本質內容由客戶關系管理所依據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構成。(1)CRM所依據的基本理念:客戶中心論;(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處理和運用與客戶相關的各種信息;(3)中間目標:保留老客戶、開拓潛在客戶、拓展市場、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終目標:實現企業效益(或公司價值)的最大化。
據了解,保險產品的盈利模式不同于其他產品。其他產品的成本發生在前,銷售時就可以體現盈虧。而保險產品成本發生在后,銷售時賠付成本還沒有體現出來,尤其是長期性壽險產品,成本往往要在很長時間以后才能有所體現。
正因為如此,壽險行業出現賺錢困難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壽險業內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保險公司經營業務就如同種蘋果,當年種下果樹,要等到幾年之后果樹長大了才能結出蘋果。
亟待完善的業務評價體系
“隨著我國壽險行業的逐步發展壯大,單純依靠保費收入等傳統財務報表已無法反映保險公司的真實價值。”在這次研討會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強調指出,“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越來越需要更加完善的保險業務評價體系,來全面地反映保險業發展的實際狀況,為企業發展和保險監管提供科學依據”。
據了解,盡管這幾年來我國的精算制度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壽險公司業務價值的衡量卻始終沒有一個廣泛應用的指標。
隨著我國壽險行業的逐步發展壯大,單純依靠保費收入等傳統財務報表已經無法反映保險公司的真實價值。傳統規模經濟下,保險公司片面追求保費收入和市場占有率,在保費收入增長的同時,個別險種產生的虧損也在增加,必然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有損廣大客戶的長期利益。
對于保險公司的客戶來說,一張保單的保障期往往是幾十年甚至終身,只有持續發展,穩健經營的保險公司才能保證客戶的長遠利益和長期的優質服務。
目前,我國有不少壽險公司已經或正在準備上市,為了保護廣大股東的權益,迫切需要更為科學合理的財務指標來有效反映各公司的業務狀況及其各險種業務的經營績效。
“內含價值報告標準的建立對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表示,有些公司過去只注重保費規模,唯保費論英雄,不太重視業務質量,內含價值就是要引導保險公司向價值創造的方向進行經營。
保險業的有效業務價值是所有有效保單未來每年收益的折現值,這好比果樹的價值,其大小取決于蘋果的品種、質量以及未來年份的產量及其分布。保險公司的凈資產如同土地,土地加蘋果的價值就得到公司的內含價值。
為國內壽險業發展助力
今年6月初,保監會印發了《人身保險內含價值報告編制指引》征求意見函,旨在進一步推動內含價值在保險公司的研究和運用。待該指引最終論證通過之后,我國的壽險公司在每年的報表中將必須按照該指引的要求來計算內含價值。
內含價值,是指在充分考慮總體風險的情況下,分配給適用業務的資產所產生的股東現金流的現值。與傳統的稅后利潤、每股收益等財務指標相比,內含價值能更客觀準確地衡量壽險等長期業務的價值。
一位保險精算師對記者講,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壽險業務的各種費用分攤和現金流計算與短期業務相比簡直是太繁瑣和復雜了。
盡管越來越多的壽險公司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壽險公司出于安全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尚未公布這部分數據。目前,只有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作為兩家上市的壽險公司,遵照國際慣例在其年報里向投資者公布了公司的內含價值,并對各種假設進行了詳細說明。
有關專家指出,內含價值在我國還是全新的概念,采用這一概念仍存在著許多困難。比如說,缺乏完整的數據庫,使得精算師在計算內含價值時難為無米之炊;金融市場不發達,難以獲得市場對各種風險的評價;保險業發展時間短,還不具備編制自己的經驗分析的能力等。
從實踐上看,內含價值指標補充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評判標準,現有的評判標準僅僅是對評估時點的償付能力進行考察,而內含價值還涵蓋了未來的償付能力。內含價值概念不僅能夠幫助投資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保險公司的現狀,而且作為一種價值管理手段,能夠有效對公司的利潤進行分析,從而幫助投資者得到最大化的投資回報。
對于保險公司管理層來說,采用內含價值指標可以將微觀的管理決策與整個公司的價值掛鉤,有利于國內保險公司從單純追求規模轉向注重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進而實現從粗放的增長模式轉變為細致穩健的發展模式。對于壽險業來說,采用內含價值這個全新的評估指標,將對行業未來的穩健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價值評估
內含價值評估法最早出現在英國,當時主要是為了對付20世紀70年代對壽險公司的惡意收購。這種保險評估方法從經濟上看,關注的是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和風險情況;在技術上,是精算技術和財務方法的結合體。因此,較之其他方法,它更為專業和科學。歐洲已將其作為壽險公司評估的通用方法。
有關專家指出,內含價值評估是當今國際保險業的發展趨勢。運用內含價值的方法來評價壽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對促進我國保險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去年,保監會牽頭成立了由世界上著名的保險公司、咨詢公司的資深精算師們組成的內含價值報告工作小組,研究建立中國的內含價值報告體系。由多位精算專家組成的“內含價值研究小組”也在此次論壇上亮相,并公布了歷經1年多努力研制的《人身保險內含價值報告編制指引》報告初稿。“我們小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代表了國內精算界的最高水平,加起來有超過一百年的精算從業經驗了”,項目發起人保監會精算處副處長丁昶自豪地說。
中圖分類號:F84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11-0059-07
一、引言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和不斷擴大之時,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論壇等國際組織,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政府和監管機構均采取應急措施處理危機,以保持金融穩定,并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建立并實施了有效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順周期性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概念,雖然該問題在金融危機之前就已出現,但其影響卻在金融危機中得到展現。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內在的順周期性,是近年來金融失衡、金融脆弱性加強并最終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采取適當逆周期監管政策,建立適當逆周期監管機制(李文泓,2009)。
與銀行業相同,保險領域也存在著順周期性,需要保險監管機構采取逆周期監管措施,緩解順周期性,降低危機成本。在2010年4月13日“北大賽瑟(CCISSR)論壇”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指出:我們要深入研究宏觀審慎監管,探索解決保險業在內部風險評估、準備金提取、公允價值計量、償付能力標準、資本緩沖和薪酬體系等方面的順周期問題,逐步建立保險業的逆周期監管制度。因此,對保險業順周期性與逆周期監管進行研究意義重大。
二、金融系統順周期性與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相關理論綜述
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認為,順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一種相互加強的正向反饋機制,而在這種機制作用下,金融系統可以放大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同時反過來可能導致或加速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狀況。法蘭西銀行副行長讓?皮埃爾?蘭度認為,順周期性是指在經濟周期中金融變量圍繞某一趨勢值波動的傾向。
金融系統順周期性更多表現為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海曼?P.明斯基(Hyman P. Minsky,1992)①的金融脆弱性假說明確了金融因素在資本主義經濟繁榮與低迷的長期波動中的作用,也揭示了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現象。他指出,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金融體系具有內在的脆弱性,驅動經濟繁榮的金融因素往往在經濟擴張階段為未來的衰退埋下隱患,私人信用創造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的內在特征將使其經歷周期性的危機和破產浪潮,這種困境被傳遞到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體經濟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當這種伴隨著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的金融失衡需要釋放的時候,就會產生宏觀經濟的動蕩和危機。Willliam R White(2006)②分析了金融體系中的順周期現象,他指出存貸差、資產價格、銀行內部風險評級以及諸如貸款預期損失的會計測算都是順周期性的,在與實體經濟的運行相互作用下,加速放大了經濟波動,并在此基礎上對當前的金融穩定框架提出了質疑,認為應該在考慮順周期因素的前提下完善金融體系。
國內學者對金融系統順周期性也進行了研究。周小川(2009)③具體探討了金融體系中的一些順周期性因素,分析了各國政府針對此次次貸危機可能采取的補救措施以及貨幣和財政當局在嚴重市場危機下如何發揮專業作用。孫天琦和張觀華(2008)④從《巴塞爾協議Ⅱ》資本監管視角對金融系統順周期性問題進行研究,他們對《巴塞爾協議Ⅱ》的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文獻綜述,闡述了順周期性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而許均平(2009)⑤認為金融體系中的順周期現象不僅存在于以銀行業為主的信貸市場領域,在資本市場領域同樣存在,當信貸市場萎縮、資本市場衰退時,這種順周期效應會通過財富效應、金融加速器、托賓Q效應影響實體經濟的運行,從而使得實體經濟周期出現更大幅度的波動。
國際金融監管界提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監管措施,對于保險業逆周期監管有較強的借鑒意義。這些逆周期監管措施主要是:第一,銀行資本要求方面,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將采取三項措施,提高資本的數量和質量,開展逆周期資本監管,考慮建立或有資本。第二,在會計準則方面,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CB)建議,將建立使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方法的混合模型。美國的金融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建議,建立動態撥備制度,改變“已發生損失”的確認方法,允許使用“預期損失”標準,提早確認損失,降低危機當期壓力。第三,在薪酬管理方面,FSB了《穩健薪酬實踐原則-實踐標準》,認為金融機構高管薪酬應該與監管資本水平相聯系,應從公司治理層面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消除順周期產生的根源。
目前,中國學者對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研究文獻還比較少。何項立(2009)⑥對國外有代表性的保險監管模式進行分析,指出了中國現行保險監管模式的一些問題,如過分強調一般行為監管,而忽視了對保險企業財務和償付能力監管。李瑞紅(2010)⑦對國內外逆周期監管主要工具和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認為中國選擇逆周期監管工具要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選擇逆周期監管工具要與中國監管現狀相適應,提出逆周期監管制度安排可從四個方面入手:加強資本監管,提高資本質量;加強風險監控,強化壓力測試;控制信貸杠桿,防止金融風險;加強機制建設,提高監管透明度。
三、保險業順周期發展態勢形成機制分析
(一)承保業務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承保業務是保險公司兩大主營業務之一,承保業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經營利潤。在承保業務上,保險公司存在著順周期性問題。要理解承保業務順周期性的形成機制,首先要對保險承保業務進行分析。承保是指保險人接受投保人的申請并與之簽訂保險合同的全過程。保險公司承保程序包括制定承保方針、獲取和評價承保信息、審查核保、作出承保決定、單證管理等步驟。在宏觀經濟高速發展的景氣時期,市場信心高漲,保險公司采取積極發展戰略,保險行業競爭加劇。而中國保險公司所提供的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人就會通過降低保險產品價格來提高本公司的競爭能力,維持市場份額。保險公司為了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放松對承保程序一些步驟的管理,使保險公司承擔更多的潛在風險。
在承保過程中,審核核保是保險承保工作的關鍵。核保過程主要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風險的識別和分析、核保的抉擇與實施等步驟。核保人需要從各個方面得到各種信息來分析和評價投保人面臨的風險,從而決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投保申請。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實行擴張戰略,放松了業務核保管理。首先,核保人對投保人各種信息的搜集不夠全面,因而不能準確地分析投保人所面臨的風險,降低了對投保人的風險估計,而保費費率是根據風險的不同性質和程度而確定的,因此也相應降低了投保人的費率,費率不能與投保人的真實風險相匹配;其次,核保人在確定保單條件時,放寬了承保條件,本應對保險標的物作出條件承保的承保決定卻作出了正常承保的決定,沒有通過增加限制性條件或加收保費的方式承保。更有甚者,對投保人的投保條件明顯低于承保標準的保單作出承保決定而沒有按標準予以拒絕承保。以上這些使得保險公司承擔了許多潛在風險,在經濟繁榮時沒有暴露出來。當經濟衰退發生損失時,保險公司進行審慎經營,加強核保管理,對投保人面臨的風險作出充分的分析,使費率與風險相匹配,同時核保人還要對投保人的投保條件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不符合承保標準的,保險人拒絕承保。在承保業務中,放松核保管理,為了使公司暫時更具有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采取順周期的公司經營戰略。
(二)保險投資業務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投資是保險資金運用的一種形式。由于保險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導致保險公司主營業務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為了推動保險業發展,也為了能夠彌補承保業務虧損,保險公司將保險資金的一部分用來進行保險投資,從而增加公司債權或金融資產。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相對于承保業務,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影響更大。當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保險公司投資業務就會出現強順周期性。
1. 保險投資資金來源順周期性形成機制。要理解保險投資資金來源順周期性形成機制,首先要了解保險投資資金來源。保險公司投資的資金基本上由資本金、準備金和承保盈余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保險準備金計提規則和承保盈余存在順周期性。
保險準備金是為保證保險公司履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義務,確保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保險公司應按規定從保費收入中提存各種責任準備金。保險準備金包括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賠款準備金、總準備金和再保險準備金等。在準備金評估計提規則中存在順周期性。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保險公司只能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而不是以未發生的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目的是防止人為調整資產負債表或操作利潤,這就導致保險公司準備金計提具有順周期性。在經濟繁榮時期,保險經營風險下降,由于保險責任準備金具有不確定性、未來性和估計性,此時保險公司預測保險期間保險事件發生可能性降低,對發生事故損失程度估計不足,保險費率水平低,造成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計提不足,使公司利潤上升,促使保險公司進一步擴大其業務規模;在經濟衰退期,保險經營風險提高,保險公司預測保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大提高,對事故損失程度進行充分的估計,從而保險公司提高了責任準備金計提額度,導致公司利潤下降,業務規模縮小。
保險公司的承保盈余是保險公司日常業務的收支結余。財產保險和短期人身保險的承保盈余是保費收入減去保險賠款支出再扣除各種準備金后的差額。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業務規模擴大,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也隨之增長,此時保險公司的損失率低,保險賠款支出相應減少,同時準備金的計提也減少,保險公司承保盈余增加;在經濟下行時,保險公司業務減少,保費收入降低而損失金額超過預期,責任準備金計提增加,從而減少了承保盈余。隨著宏觀經濟波動,承保盈余出現順周期性。
2. 保險投資形式順周期性形成機制。證券投資在保險投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資本市場成為保險投資的重要場所,保險投資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連,從而使保險投資形式具有順周期性。在宏觀經濟景氣時期,保險公司投資于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價格往往出現非理性的上漲,甚至形成資產泡沫,使保險投資收入顯著提高,保險公司利潤增加。為獲得更多利潤,保險公司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放松了對保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未能充分考慮在保險投資中各種投資方式的比例,并且沒有選擇合理的投資組合來規避證券投資面臨的系統性風險。由于大量保險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中,又進一步推高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格。而當宏觀經濟處于低迷發展時期,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價格暴跌,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遭受嚴重損失,縮減了保險公司利潤收入,使保險公司更加注重投資組合選擇。同時,為了減少在資本市場上的損失,保險公司要從證券市場上拋售一些債券和股票,回收一部分資金,促使債券和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跌,造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巨大波動,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由于保險投資順周期性,2008年中國保險業受到重創,當年股市單邊大幅下跌,保險業投資收益率降至不足2%的歷史冰點,保險業一時“哀鴻遍野”(俞燕,2009)。
(三)保險企業財務管理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公司的財務管理包括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負債管理、成本費用和利潤分配管理等。從財務管理角度來看,保險公司面臨著兩大類風險:資產負債風險和經營風險。保險公司使用動態財務分析工具和現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都對保險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產生影響,強化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1. 動態財務分析工具(DFA)的順周期形成機制。動態財務分析(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DFA)是一種系統化的財務建模方法,其在一系列可能的情景之下規劃財務結果,可分析內部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財務結果。在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作為保險公司財務分析工具的DFA容易強化保險業的順周期性。保險公司采用DFA分析公司財務狀況:DFA模型第一部分是隨機情景生成器,它主要用來模擬利率、通脹率、股市回報率等風險因素;DFA模型第二部分是歷史數據輸入,模型參數的假設和戰略假設;最后是DFA模型結果輸出。當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時,資本與貨幣市場的主要經濟變量如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出現波動,使得DFA分析結果中保險公司資產項目不可避免地出現順周期性。負債方建模是DFA的核心,其核心內容是損失分布,預期賠付支付。在預期支付時,由于準備金計提規則的順周期性,使得DFA分析結果中公司負債項目出現順周期性。建立DFA模型要輸入歷史數據,利用可靠歷史數據確定模型參數假設中主要參數的“基準值”,而歷史數據隨著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參數賦值易出現順周期性。
2. 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順周期形成機制。公允價值準則亦稱按市值計價,是指金融機構應根據當時同一金融產品或相似產品的市場價格作為金融資產的估值入賬。根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簡稱GAAP)的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每季度都用公允價值評估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如果資產價值下降,則必須在財務報表中進行披露。在中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對保險公司交易類和可供出售類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價。
公允價值能夠及時反映因市場變化而產生的收益和損失,但是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運用具有順周期性。從經濟發展周期角度來看,公允價值會計助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首先,隨行就市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增加了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的波動性,因交易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和可供出售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計入損益和所有者權益,使得保險公司收益和資本的波動性增加。其次,增加了保險體系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周期的特殊階段或臨界拐點階段,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具有顯著的放大作用,造成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或收縮速度明顯加快,從而使泡沫膨脹或蕭條加劇。在宏觀經濟繁榮時期,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的保險公司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公司資產、收益、利潤和資本等均隨之增長,保險公司持續擴張經營業務;在宏觀經濟衰退時,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的保險公司資產價格下跌,保險公司必須在報表中迅速反映,使得保險公司賬面遭受巨額損失,直接影響其盈利水平和公司償付能力。保險公司投資預期降低,拋售手中債券,使得金融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短期內引發市場大幅波動,打擊市場信心。從2008年可以看出,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順周期性對金融危機有加劇、放大的效應。
(四)保險企業償付能力監管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監督管理部門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實施的監督和管理,以確保保險公司有足夠償付能力,促使其穩健經營和發展并保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利益。目前,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監管已成為國際保險監管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得到了廣泛應用。歐洲保險市場致力于建立以風險為基礎,綜合評估公司償付能力的償付能力Ⅱ,而償付能力Ⅱ的核心監管指標之一是償付能力資本要求(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簡稱SCR),用于吸收保險公司的重大意外損失。但SCR與風險敏感性正相關,風險敏感性越高,資本順周期性越強。首先,償付能力Ⅱ允許使用標準公式、完全內部模型和部分內部模型三種方法來計算SCR。其中,采用內部模型法計算SCR時,該方法使用的風險參數隨經濟周期變化而波動。根據內部模型法,風險權重函數是由保險監管部門決定的,但是風險參數作為風險權重函數的輸入變量,其順周期性易轉化為風險權重和SCR的順周期性。當經濟上行時,風險參數下降,風險權重減小,按內部模型法計算的SCR降低,推動保險業業務擴張;當經濟下行時,風險參數上升,風險權重增加,按內部模型法計算的SCR提高,推動保險業業務收縮,使保險市場隨宏觀經濟波動。按標準公式法計算SCR也存在順周期性,根據標準公式法,SCR是對市場風險、信用違約風險、承保風險、操作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風險5類單獨SCR加總,考慮了風險之間的關聯關系,其中,市場風險和信用違約風險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當經濟繁榮時,市場風險和信用違約風險低,關聯系數較小,SCR數額較低,保險公司具有充足償付能力;當經濟衰退時,市場風險和違約風險急劇升高,關聯系數較高,推高了SCR數額,使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降。其次,在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監管框架下,要求對市場上多種風險進行整合計量,實行整體風險管理,在各種風險之間相互作用下,易導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的順周期性。
(五)保險業經營激勵機制的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分析
保險業激勵機制的扭曲是產生保險業順周期性的根源之一。薪酬激勵是指通過合理的薪酬制度設計和薪酬結構分配,激發組織中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組織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薪酬不僅對處于低層次需求的員工有激勵作用,而且還對那些處于高層次需求的員工有著不可替代的激勵作用,因為高層次需求中歸屬、地位、認可、關注等因素都需要高水平的薪酬作為支撐。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的現代公司制度下,股東和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委托―”問題,其中人追求更高的貨幣收入以及其他隱性收入,委托人追求的目標是資本收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即股東和管理層之間追求目標的差異,扭曲了對管理層的激勵機制。目前,很多保險公司在對管理層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都將薪酬與公司當期效益掛鉤,無法實現薪酬安排和公司長期風險相一致,不能反映潛在的風險和損失。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在支付高額薪酬時,只關注當期的盈利水平和公司股價,較少甚至不考慮保險公司賬面利潤的真實可靠性和公司運營的安全穩定性,使得管理層為獲得高額的股息和紅利,追求個人的貨幣收入,往往會置股東長期利益于不顧,選擇使公司承擔更大風險,降低風險管控程度,以獲取更高的風險收入,管理層過度追求短期利潤,而忽視長期風險,為實現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順周期的公司經營策略。在經濟下行時,由于公司薪酬激勵機制的非對稱性,公司盈利時,管理層獲得高額的薪酬;公司虧損時,管理層卻不會因此而受到應有的懲罰。這導致了管理層過度追求短期回報,形成保險業激勵機制的順周期性。
四、中國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的政策建議
在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反思過程中,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普遍認為,應加強金融逆周期監管,以降低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中國保險業同樣也存在著順周期性。為了緩解這種順周期性對保險業的影響,降低保險業的風險,應借鑒國際金融監管界提出的一系列逆周期監管措施,對中國保險業實施逆周期監管,提高中國保險業逆周期監管績效。
(一)保險承保業務逆周期監管
根據經濟周期性變化,對保險公司承保業務進行窗口指導,指導保險公司在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選擇上采取逆周期選擇。在經濟上行時,保險公司對承保業務核保時要采取謹慎措施,審慎選擇承保的風險,鼓勵保險公司采取較為保守的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對投保人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充分的估計,減少保險公司承擔的潛在的風險,實施審慎的風險管理。在經濟下行時,鼓勵保險公司增強信心,適當采取相對激進的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參數,加強公司風險管理。
(二)準備金會計計提規則的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現行準備金計提規則的順周期性,保險公司可以采用某種向前看的準備金計提規則,如采用具有前瞻性的跨周期準備金計提方法,在經濟上行時,要求保險公司提取更多準備金,以彌補在經濟下行時保險公司將遭受的損失,從而增強保險公司抵御經濟周期沖擊的能力。
(三)實施公允價值的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性,應實施公允價值的逆周期監管。首先,明確不活躍市場公允價值準則,在對流動性不足的金融產品估值時要準確評估其風險溢價。其次,根據FSB、IMF要求,從監管層面上提出應對順周期效應的策略,弱化資本監管對會計數據的依賴,以降低公允價值會計的估計誤差波動和混合計量波動放大金融波動的潛在效應。再次,保險監管機構可以對保險公司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進行嚴格監管,因為當運用公允價值對交易不活躍的金融產品估值時,保險公司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通過對其估值方法的監管,可以促進保險公司改進其估值方法,搞好風險管理。最后,要加強對保險公司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強保險公司公允價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價值是如何確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預計存在的變動、所用模型的假設、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以及風險披露,從而實施透明化監管。
(四)償付能力中資本要求的的逆周期監管
緩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中資本要求的順周期性。第一,保險監管機構要引入針對系統性風險的逆周期償付能力監管要求。以風險為導向的傳統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中只考慮了保險公司個體風險,沒有包含整個保險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宏觀審慎性監管要求解決這一問題。在經濟繁榮時期,要求保險公司增加資本,計提差額資本,增加資本緩沖空間,可以抑制保險公司在繁榮時期的擴張沖動,并且還可以沖減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影響。第二,計算償付能力Ⅱ的核心監管指標SCR時,建議財產保險公司采用跨周期評估法,減少使用時點評估法,緩解SCR的順周期性。第三,在償付能力Ⅱ的目標資本計算時,可以引入杠桿率指標,杠桿率是保險公司資本與資產的比率或這一比率的倒數,它的特點是簡單、透明、不具有風險敏感性。由于償付能力資本要求具有風險敏感性,引入杠桿率這一風險敏感性不強的指標,在計算SCR時可以與內部模型法相互補充。
(五)薪酬激勵機制的逆周期監管
逆周期激勵監管機制要求保險公司將經營決策風險引入薪酬機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并將高管薪酬與公司長期績效掛鉤,建立起動態、持續、跨周期的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對公司員工薪酬的影響,使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避免管理層為了追求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短期化行為。
對于保險業薪酬激勵機制的逆周期監管,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量:一是從整個經濟周期的角度對薪酬發放進行統籌安排。鼓勵在經濟擴張時期適當降低對其利潤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數量的利潤留成,以供資本補充和經濟下行時期薪酬發放之需。二是在薪酬體系中引入風險調整政策,包括風險抵扣、風險延期和風險止付機制。鑒于經濟擴張時期的風險往往只有到經濟衰退期才能顯現,因此,保險公司在高管薪酬發放中應引入延期支付機制且延后支付的時期必須足夠長,使薪酬不僅能反映保險公司當期的利潤和風險,而且能反映長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損失,實現高管和重要崗位員工薪酬安排與長期風險承擔相一致。
注釋:
①Hyman P. Minsky.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The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74,May,1992。
②William R. White. 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Do We Need a New Macrofinancial Stabilisation Framework?,BIS Working Paper 193, January 2006。
③周小川:《關于改變宏觀和微觀順周期性的進一步探討》,《中國金融》,2009年第8期,第8-11頁。
④孫天琦,張觀華:《銀行資本、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文獻綜述》,《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第191-205頁。
⑤許均平:《金融體系順周期性與金融危機的發展演變關系研究》,《南方金融》,2009年第12期,第32-35頁。
⑥何項立:《關于完善我國保險監管的思考》,《經營管理者》,2009年第18期,第46頁。
⑦李瑞紅:《逆周期監管工具、機制與中國選擇》,《金融與經濟》,2010年第2期,第64-66頁。
參考文獻:
[1]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7-24.
[2]俞燕.保險業醞釀破解“順周期性”難題[N].第一財經日報,2010-04-20.
[3]魏巧琴.保險公司經營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99-133.
[4]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23-29.
[5]周長鳴.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及其改進[J].經濟與管理,2010,(1):64-67.
[6]趙光毅,王銳.順周期效應與保險監管[J].保險研究,2010,(3):94-97.
[7]楊柳.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16-21.
[8]趙捷.薪酬激勵的作用機理及效果判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5):46-47.
[9]蔣定之.經濟周期背景下銀行業監管的新方向[J/OL].,2010-04-13.
[10]吳定富.經濟周期背景下的保險業發展與監管[J/OL].insurance.省略/2010/bdss2010/,2010-04-13.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surance Industry Pro-cyclicalit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ounter-cyclical Regulation Issues
Liu Chao, Liu Zhiwei
中圖分類號:F84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01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興起,企業利益相關者在關注和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企業的社會績效。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企業界順應時展的要求,在追求經營績效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展社會績效管理,持續提升自身的社會績效,努力打造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成為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客觀評價保險公司社會績效、促進保險公司改善社會績效的重要管理工具。因此,對于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隨著企業公民理念和社會責任理念逐漸為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企業界所認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蓬勃展開,社會績效管理將逐步發展成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管理職能之一。科學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對于推動保險公司社會績效實務工作和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仍然主要采取主觀分析和定性描述等手段,不利于客觀反映社會績效水平。因此,需要構建一套健全、科學的社會績效評價體系,來實現社會績效評價的客觀化和定量化,增強社會績效指標的可比性。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科學的社會績效評價找準社會績效標桿,發現社會績效水平差距。從而明確社會績效改進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社會績效水平。
二、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的特殊性
由于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特點,其不僅具有一般企業的屬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在設計起來具有很大的難度。不僅要涵蓋一般企業的特點,也要根據自身情況,具有自身特點。使其統籌保險公司的一般企業屬性和保險功能作用,覆蓋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和投資業務,兼顧保險公司的行業特點和中國特色,從而能夠綜合、全面的衡量保險公司的社會績效。
保險公司社會績效是承保和投資雙輪驅動的。在考察保險公司社會績效時,人們不僅要分析承保環節的保險公司的社會績效,也要重視投資環節的社會績效。通過保險資金運用支持金融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是保險公司社會績效的重要體現。因此,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應當能夠反映與投資活動相關聯的社會績效。這樣才能有利于保險公司在整個價值鏈上追求社會績效的提升和改善。
三、基于一般企業特點和保險功能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
1.基于一般企業特點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
基于一般企業屬性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指標包括價值創造、貢獻稅收、提供就業、慈善公益和綜合指標等五個方面的指標。每個方面具體包括絕對值指標、增速指標和單位要素平均值指標, 從不同角度來反映保險公司的社會績效:一是價值創造指標。此類指標反映保險公司在評價周期內所創造增加值的絕對額和增速,以及資產和人力資源等要素的增加值創造能力。二是稅收貢獻指標。此類指標反映保險公司在評價周期內所繳納的稅收絕對額和增速,以及納稅額在利潤總額中的占比,衡量保險公司的創稅能力。三是就業貢獻指標。此類指標包括就業人數、就業人數行業占比和單位資產就業人數等指標, 衡量保險公司就業創造能力。四是公益捐助指標。此類指標反映保險公司在評價周期內在慈善公益事業方面的財物和人力等資源投入情況。五是綜合貢獻指標。此類指標從多元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綜合衡量保險公司在評價周期內的綜合社會貢獻。
2.基于保險功能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
基于保險功能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根據保險的功能作用,可以劃分為三個子類:一是基于風險保障功能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保險公司通過提供風險保障和支付保險賠付,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基于資金融通功能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保險公司通過積聚和運用保險資金,為金融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三是基于社會管理功能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保險公司憑借專業優勢和組織優勢,通過發展責任保險、承辦政策保險、經辦社會保障事務等途徑參與社會管理,達到服務民生、促進和諧的目的。
3.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的保險公司社會績效評價體系
依據平衡計分卡理論,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社會績效評價體系分為政策、管理、結果三個層面,分別反映保險公司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程度、社會責任管理過程的有效性以及社會責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在戰略管理中,政策是行動的指南,它闡明了企業的生存目的和價值取向。企業的社會責任政策即是企業應對社會問題的戰略或姿態,反映了該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程度。為了全面考察保險公司在社會責任管理層面的績效,可以將其分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個方面。對結果層面的評價可以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的指標考察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客觀表現。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問卷獲得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績效的滿意程度。
四、總結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國保險公司的社會績效評價體系沒有完全建立。仍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此進行衡量。現階段我國保險公司尚未形成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觀念,致使多項數據缺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保險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制度和審計制度。同時,保險企業內部應當建立清晰健全的社會責任治理模式,確保社會責任的切實履行。另外,其他利益相關者也應當對保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給予必要的監督,從而形成多方參與的社會責任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劉玉美.基于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保險公司治理研究[J].保險研究,2008(09).